培智生活教材

2022-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培智生活教材

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校本教材编写生活化研究

摘要:培智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开设培智学校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一些特殊人群学习并掌握用以生存的生活知识及技巧,使其能够具有基本的生活及社交能力。由此可见,培智教育教材的编写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为学生日后的生活提供帮助。文章分别从教材目标及教材内容组织两方面说明如何实现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校本教材编写的生活化,旨在提高我国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质量,使教材内容更符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学习需求。

关键词:培智学校 生活语文 生活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殊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培智学校教育对象的不断变化,现93版的培智学校语文教材已不适应现代培智学校的教学需求,因此必须对原有的培智学校语文教材进行生活化改变,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即课程生活化。所谓课程生活化就是指以“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为指导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及组织的教学,其目的在于提高培智学校学生的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①

一、教材目标的生活化

教材目标主要是由课程目标来决定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培智学校的课程目标也慢慢由学科目标转变成了生活目标。1987年,我国《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当中对于培智学校的语文课程有着明确的规定:培智学校的语文课程目标为通过教授学生识字、写字、说话、阅读、作文教学和训练等课程,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日常生活当中常用的字词,具备一定阅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能写普通的应用文及一般的记叙文,加强学生在说话方面的训练以缓解学生的言语障碍。②简而言之,此阶段,我国培智学校语文课程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及听、说、读、写技能。1994年,我国《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当中将培智学校的教育分为生活适应、活动训练及实用语算三部分,其中实用语文就涵盖了基本的语文学科知识及语文技能,旨在发展学生的言语交往能力。总体来说,20世纪80年代,培智学校的教育目标其学科色彩多于生活色彩。

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部门制定的关于培智学校的训练纲要当中不但要求授予学生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求课程目标具有实用性,强调培养学生对于日常生活及社会的适应性。2007年,我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当中明确指出培智学校生活语文的课程目标为以学生生活需要为基础而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使学生能够学到并掌握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语言知识及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活及社交能力,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为其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③由此可以看出,在培智学校的课程目标方面,我国慢慢减少了其学科色彩,更多的是加强了课程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重在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校本教材的教学目标也要转变为以提高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生活化的语文校本教材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习并掌握与自身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基本知识及语文技能,同时通过对学生语言缺陷方面的补偿,以培养学生的日常生活技能及社会交往能力,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能逐步适应,并有一定的自理能力。

二、教材内容组织的生活化

教材内容的组织主要是由教材的教学目标决定的。对于培智学校的生活语文课程来说,我国教育部门2007年明确指出,培智学校的生活语文在进行教材内容的组织时要将生活作为核心,也就是说其生活语文的教材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上海市卢湾区辅读学校所编写的二年级下册《实用语文》教材内容主要涉及讲卫生、节日、文具、安全等,这些内容不但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实际生活相符,容易被学生接受,同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将所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当中,从而提高自身的生活技能。

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传统的教材内容主要是依照普通儿童的身心特点,结合相应的学科逻辑进行组织,而最重要的培智学校特殊儿童的生活经验却往往被忽视。因此,其教材目标及教材内容虽然实施了生活化,但是因其教材内容的组织仍是按照普通学科逻辑进行编写的,从而使得培智学校学生的生活经验被分割,导致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难以完善。此外,由于培智学校学生的思维相对直观、理解能力差,其在对概念进行理解时通常需要借助情境的帮助,再加上其思维欠灵活,难以将知识进行迁移,所以无法将教材当中分散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的整合并应用到生活当中。为此,在进行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时,相关人员要特别注重结合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进行教材内容的组织,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真正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就目前而言,我国针对培智学校的生活语文课程不仅仅要求其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还要求其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置于普通的日常生活当中,因此生活语文教材内容的组织还要有完整的生活情境,也就是依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组织教材内容。如卢湾区辅读学校的生活语文教材当中有一单元以口腔卫生为主题,其中主要包括“牙刷、牙膏”和“刷牙”两个主题。在编排的过程当中就要注意主题的数量及逻辑性,避免因主题过多或是各主题之间缺乏逻辑性而影响学生生活经验的完整性。

三、结语

语文是培智学校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及基本生活技能的重要课程,为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语文而获取相关知识,语文教材的编写就必须实现生活化。为此,各培智学样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使语文教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帮助学生学习更多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语言知识及技能。

注释:

①苏慧,雷江华.培智学校校本语文教材开发生活化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1(7):23-27.

②金莉.培智学校生活语文学习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绥化学院学报,2014(4):91-94.

③陈建军.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绥化学院学报,2014(1):105-107.

作者:王尼

第2篇:职前教育中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材开发的实践

随着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以及培智学校发展的趋势,教材开发能力已经成为培智学校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素养之一。本文呈现了职前教育中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材开发的过程,从教材开发的过程和结果两个角度分析了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提高了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材开发;职前教育;培智学校;生活语文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提出了生活语文的目标,“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立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方案》中提出课程设置坚持“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地方、学校对培智学课程改革的参与,在实行国家一般性课程的同时,倡导因地制宜地设置包括校本课程在内的选择性课程,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培智学校和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需求。由于特殊儿童的差异性较大,为了增强课程的适宜性,培智学校纷纷开展了有关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工作。

鉴于目前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发展以及培智学校发展的趋势,教材开发能力已经成为培智学校教师不可或缺的专业素养之一,因此,在特殊教育职前培养任务中,教材开发能力无疑是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重要的实践能力之一。本文将以职前教育中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材开发的实践为例,对职前教育中课程设置做些思考。

二、职前教育中生活语文教材开发的内容和流程

“生活语文教材开发”这部分内容被安排在《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材”章节中。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理解泰勒的课程编制理论;通过案例分析,理解课程编制理论在教材编写中如何运用;通过小组合作,在课堂教学中完成一篇识字教学教材的编写。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南京某高校大二年级的学生(大专),以下涉及到的调查内容均是针对该校特殊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展开的。

(一)前期准备

1. 理论知识的准备。学习该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解读过2007年《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理解《方案》中生活语文课程的目标,了解《方案》中课程设置的原则。在这一章节中,理论知识部分介绍了生活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另外,相关理论还涉及到《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个别化教学计划》等课程内容。

2. 实践知识的准备。学生通过对现有的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材(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语文》,2004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全日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化实验教科书(中度)·语文》,2004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实用语文》)进行比较,分析了这三套教材从内容的选择、难易程度、编写方式等方面的区别,着重了解了生活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

3. 人员安排。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合作讨论。

(二)理论基础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已有经验,选择课程论专家泰勒的课程编制“四段论”作为教材开发的理论基础,即将教材开发分为四个步骤: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效果。

“生活化”是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方向。在“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课程理念指导下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一切为了智障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以发展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为主要诉求,是培智学校课程开发的总目标。

(三)教材开发的过程

1. 确定教育目标。目标的确定要以《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和《个别化教育计划》两门课程为基础,需要对特殊儿童做出诊断评估,并且制定出个别化教育计划。在《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没有安排相关内容,在确定目标时参考张文京、许家成主编的《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课程与实践》一书中教育目标的分类,将目标逐级细化至可操作的单元目标。例如,选择十大领域中“适用性科学”这一领域,在“适用性科学”这一领域中选择和生活语文关联性较大的“认识常见植物”,最终选择“认识常见水果”作为单元目标,并做进一步细化。

2. 选择教育经验。根据具体化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经验。如,“认识常见水果”这一单元的目标可以具体化为:(1)看到水果实物能说出常见水果的名称;(2)看到水果图片能说出常见水果的名称;(3)能说出几种常见的水果;(4)知道不同水果的吃法;(5)知道不同水果的季节性。结合单元目标和特殊儿童的学习特点,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着重考虑目标中“水果的吃法”和“水果的季节性”以及特殊儿童的生活经验,选择了“苹果、香蕉、西瓜、草莓、菠萝、橘子、橙子”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

3. 组织教育经验。学习者的特点、学科的特点、内容的特点等是组织教学经验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结合以上特点,通过小组讨论,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组织了内容。比如,可以根据水果不同的吃法将“苹果、西瓜、香蕉”三个词语编写成一篇识字教材;可以根据水果的季节性特点将“苹果、西瓜、草莓、橘子”四个词语编写成一篇识字教材。

4. 评价教育效果。评价教育效果是教材编写过程中最后一个环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受到实际教学条件的限制,无法将学生编写的教材运用到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堂教学中,因此,在本节课内容中,评价内容仅限于对所选教学内容进行评价。

三、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开发过程中的问题

1. 学科间知识缺乏联系。“教材开发”不是在一门课程中形成的能力,需要综合多个学科,将学科间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加以整合,换句话说,“教材开发”属于综合课程的内容。而在职前教育课程设置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不同学期开设《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个别化教学计划》《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与教学》等相关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科教学”的模式,学生难以将这些“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因此,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学生难以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另外据调查,《个别化教学计划》与《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与教学》在同一学期开课,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就出现学生不了解“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制定方法”,导致“教材开发”的第一个步骤难以进行。

2. 课程开发理论基础薄弱。据调查,特殊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中与“课程开发”相关的课程只有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如《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与教学》《培智学校生活数学课程与教学》,而作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上位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并未开设,因此,学生对于“课程”的概念较为模糊,而作为教材开发的理论基础——“泰勒原理”也是作为通识课程《教育学》中的一个知识点,并没有深入讲解,因此,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比如,学生对“课程开发”、“教学经验”、“评价”等概念难以理解,这对“教材开发”实践操作有很大影响。

3. 语文学科知识欠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相关的学科背景,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设计中会遇到“语文学科”知识的问题。尽管“生活语文”提倡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在内容编排中仍然要遵循“语文知识”的逻辑性。例如,当被问如何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苹果、香蕉、草莓、橘子、菠萝、西瓜、梨、桃子”等进行分类时,学生多从“水果的吃法”、“生长的季节”等“生活”角度去划分,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角度,比如从字形结构、偏旁部首等方面去划分。

4. 缺乏实践经验。特殊教育专业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学生在职前教育之前接触较少,大部分学生在选择该专业之前对特殊儿童了解甚少。进入到职前教育阶段,从书本中对特殊儿童所有了解。对特殊教育专业在校二年级智障专业方向的学生做过调查,当被问及“是否接触过特殊儿童”时,大部分学生回答“没有接触过”,少部分学生“带过个案”。在“教材开发”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反映“确定教育目标”这一环节最难,原因是“不知道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不同于普通学校,培智学校目前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因此,教育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对特殊儿童诊断与评估的结果,为每个儿童选择合适的教育经验。

(二)教材开发结果中的问题

1. 教学目标难以在教材中体现。教材编写的目标通常以课后练习的形式出现,而学生在教材编写中过于重视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忽略了课后练习的安排。比如,“认识常见的水果”中“能说出几种常见的水果”这一目标,可以通过课后练习的设计来体现目标要求,可以设计“说一说”这一环节——“你还知道哪些水果?”学生在教材编写时将较多的精力放在选择什么样的内容上,而对课后练习的设计则草草了事,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课后练习的设计。

2. 教材中图片的选择欠妥。插图不是教材的附属物,而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智障儿童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难以掌握抽象的知识,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要借助具体的、形象的图片将具体的生活经验知识化,知识问题生活化。学生在选择图片时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图片直观性不强。图片的目的是帮助智障儿童建立具体的生活经验与抽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学生在选择图片的过程中有些图片很难直观反映教材内容。比如,学生在编写“常见的节日”这个单元教材时,选择“儿童节”作为教学内容之一,图片内容为小朋友手拉手,上空飘着几个气球,气球上有“六一节快乐”。智障儿童识字量有限,这张图片如果不通过文字,很难理解图片内容的含义。也有学生会选择漫画作为教材插图,漫画表现力更为抽象,不符合智障儿童的认知特点。

(2)课后练习中没有图片。大部分学生在教材编写时认为只有课文内容需要插入图片,往往忽略了课后练习也需要图片。比如,在课后练习中,句式的训练是常见的板块,学生在设计练习时惯用普小“造句”的形式,让学生写一句话或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说一段话,这需要学习者有较强的语言信息加工能力才能完成,而对于智障儿童尤其是中重度儿童来说无疑难上加难,因此在设计时配上插图,将原来的“造句”变为“看图说话”,大大降低了难度。

四、对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材开发的思考

(一)改善课程结构,加强课程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调查中发现,36%的学生不清楚学校开设课程对今后工作是否有帮助,15%的学生认为帮助较小。因此,特殊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时既要考虑到课程的功能性,还要考虑知识间的逻辑性和顺序性,同时要对学生进行课程导读,让学生在学习课程之前了解课程的目的,知道哪些课程之间有内在联系,以便学生在今后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将相关知识联系并整合起来。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相关经验,促进知识整合的能力。

(二)增加相关内容,加强教材理论研究,培养学生教材开发能力

理论指导实践,教材开发与管理需要深厚的教材理论作为基础,给教材改革以正确的指导。为了提高学生教材开发的能力,必须加强教材理论的研究,明确研究方向,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和现代技术手段,强化教材建设的科学基础、教学基础和技术基础,全面提高教材建设水平。

(三)延长教育见习、实习时间,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职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需要有良好的能力结构。对于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刚入学就要建立对特殊儿童的认知,定期通过教育见习到特殊学校初步了解培智学校教育现状,增加对特殊儿童的感性认知。在校期间,可以通过教学观摩、学术讲座等形式将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层面。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采取与学校双向选择的形式,选择合适的特殊学校充当志愿者,或作为实习教师,将课堂上所学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五、反思

“教材开发”这部分内容是《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中的新增内容,首次在课堂教学中实践,除了本文中讨论的问题外,还存在其他问题,比如对教师的课程开发理论要求较高;要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生对智障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了解不多等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春艳.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02):31-35.

[2]苏慧,雷江华.培智学校校本语文教材开发生活化探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1(07):23-27.

[3]和学新,马苏静.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开发与管理的问题检视与改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8):47-51.

作者:魏婷婷

第3篇: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美术教育校本教材探究

【摘要】众所周知,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培智教育就是对一些智力和肢体有障碍的学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是促进这些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校本教材作为国家课程设置的一个补充形式,是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入手,有针对性地在培智教育中为学生更好地服务,是体现学校和地方特色,促进学校发展,丰富学校教学内容的关键。在此,作为特校培智美术教师,结合自己多年在培智教学的经验和感悟,对培智美术校本教材的教学及意义做了一些研究,分享如下,与大家交流、讨论,希望能对特殊教育事业有所助益。

【关键词】特殊教育 培智 美术 校本教材

一、在特殊培智教育中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

(一)有助于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校的孩子都存在不同的身体或智力缺陷,所以要经过智能培养这样的特殊教育才能帮助孩子启发智慧,康复身心。因此,为更好地服务于这些孩子,学校要依据智障学生特点,积极进行美术课程校内、校外资源的开发,编写更加适合本校学生的教材,促进学校课程结构整体发展。

(二)有助于特殊儿童的个性培养。智障学生由于智力上的缺陷,使他们的行为、思维和动手能力都有一定困难。因此,为了使智力残疾学生能够在美术方面得到有效锻炼,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有可依,学有所托,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地编写美术校本教材,用校本课材中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适合的素材来打动学生,引导学生有效地表达情感和追求,最大限度的补偿智障学生的缺陷,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和审美能力,促进学校的美术教学发展。

(三)有助于特殊儿童的多方面能力发展。美术教学内容不但能让学生视之有色、闻之有声、触之有物,充分调动学生的触觉和感知觉,还能让学生全方位得到美感教育,得到智力启发。所以,为了使老师能更好的开展教学,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智力和身心的特殊性,实施个别化教育(IEP),根据个别化教育分期对教学内容做出评估,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树立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生活信念,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升华美术教学的意义。

二、在培智美术教育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一)新课标是校本教材编订的根本。教育部制定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版)》,为校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平台和框架结构。首先,新课标要求我们在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时要以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技能掌握、人格构建为基本准则。其次,在新课标要求下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时要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充分依据学段标准和学生能力水平来开展。再次,以当前的新课标为校本教材的编写参考,教师可以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等四大学习领域进行有效拓展。

(二)教材要紧扣关键要素。校本教材要根据国家和地方以及本校课程的规定,结合本校的地域文化和美术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编写教材要紧扣关键要素;要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要内容丰富多彩,能激发孩子的创新能力;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便于学生理解;要以校为本,以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为出发点,凸显校本课程特色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校本教材对课程设置的补充作用,为培智美术教育教学助力。

(三)教学内容力求丰富多彩。学生智力存在缺陷,教师教学就存在较大难度。所以,在培智美术教育教学中校本课程设置要力求内容与生活相结合,使美术生活化、常见化,并把普通学校的美术教材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化的美术创作。老师也可以在培智美术教育中有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素材,让学生注重对废材的环保利用,指导学生绘制一些融装饰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三、在培智教育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效果

(一)促进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有其特殊性,所以培智教育的美术教学中,运用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性发展,能力发展会更加有利。因为,校本教材的设置,不但结合了本校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要,也融入了地域文化特色,对于学生的认识、智力开发都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学生更容易接受,也更喜欢学习,这就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智力的提升,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促进了特校的课程建设和改革。传统教学中缺少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与理念,老师在教学中不会过多考虑学生的个性情况,而仅仅是简单地进行一刀切,统一型的教学,不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兴趣,也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情况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教育中尤为严重,所以,在特殊教育学校培智美术教育教学中,合理开设校本教材,既能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还能促进学校课程有针对性的改革和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更有利于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发展。

四、结语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都越来越关注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对他们的学習、成长和发展注入了更多的关爱。作为学校本身,充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校本课程,只有做到有针对性地建设和改革校本教材,才能真正服务于智障以及身体残疾的这些孩子,让他们也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作者:田继永

第4篇:培智学校生活适应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

摘要:本文从目标定位、内容设计、评价建议三个维度明确我校《自主生活》校本教材开发思路,结合具体教学介绍课程的常用教学法,提出了教学中要正确处理的关系。 关键词:培智学校

生活适应

开发

教学

近年来,培智学校的服务对象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智力障碍学生,越来越多的自闭症、脑瘫儿童及其他发展性障碍儿童进入了培智学校。2016版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无论学生起点如何低、个性特征差异如何大、课程标准都要与他的实际发展水平相连接,降低课程门槛,实现“零拒绝”,让课程去适应学生[1]。作为培智三大生活课程之一的生活适应,是标准规定的一般性课程。为了实施这一课程,我校以前使用的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活》教材作为教科书,2014年下半年开始,我校在吸收、借鉴和扬弃的基础上,着手开发了一套生活适应校本教材,命名为《自主生活》(寓意是“我的生活我做主”、“学会学习,健康生活”),每学年一册,一共9册。如今已在全校一——九年级实践了三个学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开发思路

(一)目标定位:以生为本,着眼未来、可接受

生活适应课程,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特别强调设置的课程之一,也是教育部《中重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我校自主编写的《自主生活》校本课程,是帮助学生补偿缺陷,使其掌握生活中的实用技能、形成基本的实用能力和必要的良好习惯的重要的生活适应课程。课程针对学生运动技能、精细动作能力,言语和语言、注意力和情绪、生活自理和沟通交往等各方面的障碍特点,吸收了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多方面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自主交往等各方面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课程本着一切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从智障学生的生存和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从智障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可接受性出发,以智障学生适应个人生活、适应家庭生活、适应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生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地补偿学生缺陷,挖掘其潜能,加强学生生活自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将来适应社会生活奠定基础,使其能够更好地生活。

(二)内容设计:主题安排,划分阶段、重实用

教材内容的安排以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需要为考量,划分1——3年级、4——6年级、7——9年级三个年级段,按照主题教学思路,每段分为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就业劳动技能和乡土特色文化六大领域。以第一至三年级段为例:

1、个人生活适应

(1)刷牙、洗脸、梳头、漱口、饭前便后洗手等 (2)穿衣裤、换衣裤、换鞋袜、晒鞋子、扣扣子等 (3)穿鞋、洗手帕、习惯使用餐巾纸,洗袜子等

(4)晾晒衣服、收衣服、整理橱柜、整理床铺、整理房间等

2、学校生活适应 (1)认识校园 (2)认识自己 (3)认识老师和同学 (4)打扫教室 (5)校园文明

3、家庭生活适应 (1)我家的亲戚和朋友 (2)家用电器的使用 (3)基本劳动工具的使用 (4)尝一尝、闻一闻

4、社会生活适应 (1)认识社会公共场所

(2)认识四季、认识蝴蝶、蜻蜓、毛毛虫、蚂蚁、金鱼、蜗牛、青蛙、蛇、蚯蚓、蚊子、苍蝇等昆虫

(3)认识社会主要生活功能场所 (4)认识社会主要娱乐功能场所

5、就业劳动技能

简单的养花技能:给花浇水、让花晒太阳

6、乡土特色文化

(1)了解江都有多少乡镇 (2)知道自己在哪个乡镇

(三)评价建议:主体多元,方法多样,重过程 本课程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坚持多元、开放、整体的评价观,旨在激励每个学生的发展,促进其生活适应能力的提高。以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质性评价为主。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调查、测验、成长资料袋评价等。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既可以是教师、家长及其他有关人员,也可以是学生。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学生上课出勤率与实践操作次数评价,要占本课程学业总成绩的20%。

(2)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先自主进行星级评价(最多三颗星),分为“加油” “不错”、“真棒”三个等级。

(3)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作品、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我校学生成长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并对课堂教学情况采用研讨课学习观摩、随堂听课、博客、教学视频、教学微视频等形式进行评价。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尤其是学生外出实践、参观以及与社区融合学习的视频资料可按照等级进行评价。

3、家长评价。

为促进智障学生生活技能的发展,关注学生对校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效果,采取定期组织家长观摩、考验、现场操作和成果展示等方法促进课程有效实施。通过组织阶段性成果展示,让家长根据现场进行评比。

二、常用教学法

(一)真实情境教学法

当儿童的学习与真实的或类似真实的情境联系时,他们就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真实情境教学是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与儿童常规的生活经验相结合。真实情境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他们的记忆,增加成功的可能性[2]。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创设真实或类似真实的情境。如:《自主生活》第二册第7课 认识水果,教师准备了若干水果实物、切好的果盘、神秘袋两个、牙签等。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神秘袋里,用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认识各种水果,并看一看、说一说每种水果的名称、形状、颜色、味道。

(二)操作练习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中有很多的操作技能,通过大量的操作练习来训练就比较有效。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自主生活》第七册第8课《晾晒衣服》,在教师通过视频教学和动作示范以后,在巩固时安排了四个递进的练习:

1、让学生跟着教师一步一步操作,教师做一步,学生学做一步。

2、指导学生逐步操作,教师说一步,学生做一步,教师给予帮助。

3、A类一个学生上台来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说过程。有什么地方不对的,老师随时纠正。

4、A类 学生 来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说过程。有什么地方不对的,老师巡视指导,B类学生看。

5、B类一个学生上台来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说过程。有什么地方不对的,老师随时纠正。

6、B类学生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说过程。有什么地方不对的,老师巡视指导。

7、小组比赛

(三)讨论法

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记忆表象,对于学生有基础的知识或有记忆的事物,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比较有效。如:《自主生活》第三册第11课《菜市场》,在通过图片和视频教学认识菜市场和一些蔬菜之后,可以引导同学们交流讨论,引导语:小朋友爱吃什么菜?(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喜欢的菜)。再如:《自主生活》第五册第11课《仙女公园》教学中,就可以用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仙女公园在哪里?

2、你可以怎样到仙女公园?

3、在仙女公园里,你看到那些景色?教师还可以介绍仙女公园的有关人文历史知识。

三、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训练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学会倾听,积极思考,有效表达。

(二)学习与实践的关系

实践出真知。智障学生的知觉恒常性差,在课堂上学会的知识技能,向实际生活中迁移困难,容易产生学、用脱节现象。所以在《自主生活》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或类似真实的情境中练习,从而降低过渡的坡度,实现学有用的知识的目的。

(三)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

培智学校学生的现实情况凸显了个别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班级教学条件下实施个别化教育的基本形式是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能够满足具有显著个性差异学生的教育需求[3]。实施个别化教学关键有三点:一是对学生个体的了解和把握。教师要通过观察、访谈等形式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起点、学习训练需求、家庭期盼等;二是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设定课堂教学目标,从全体学生的基础目标和个别学生的分层目标来考虑,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三是争取家长的配合。《自主生活》教材中包含大量生活技能训练的内容,智障学生掌握这些生活技能,要比正常学生付出更多的训练,仅仅靠课堂练习难以达到掌握的程度,这就要求我们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把技能训练的任务传达给家长,让家长直接在生活中训练自己的孩子。

[1] 许家成.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J].现代特殊教育,2017(1):8. [2] 刘春玲 江琴娣.特殊教育概论(第二版)[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99 [3] 许家成.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J].现代特殊教育,2017(1):9.

第5篇:培智感统校本教材

感统课实用教学手册

一、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的理论首先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家A.Jean Ayres根据神经生理学理论,于1977年系统地提出来。

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刺激,人的大脑通过感觉系统(包括视、听、嗅、味、触等)搜集周围环境中的这些信息将他们整合起来,形成知觉,以便大脑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刺激做出适当的反应。这一过程称之为感觉统合。

感觉统合失调的常见行为表现有:触觉过分敏感、前庭平衡功能失常、视觉感不良、听觉感不良、动作协调不良、本体感失调等等。

二、课程理念

感统课是康复训练课程的其中一门,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满足不同学生感觉统合训练需求而设置,注重功能改善与潜能开发,具有基础性、发展性、功能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

(一)立足现实,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感觉统合训练是建立在现实原则的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需求,针对学生的感觉统合失调程度,在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制订并实施个别化训练方案,增进学生的生活、学习与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其生活质量。

(二)遵循儿童发展基本规律,关注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

依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定目标,遵循“小步子多循环”原则,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感统训练,实现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为学生适应社会以及终身学习与发展创造最基本的条件。

(三)重视过程,快乐为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关注每一位智力障碍儿童的训练过程和进步,以鼓励和赞赏为主,让学生通过快乐的训练体验,不断增强对自己身体的控制与协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能运用各感知器官感知事物,增强感知的敏锐性和准确性,对环境的改变能做出适当的反映;掌握粗大、精细动作的部分技能,提高动作的正确性和灵活性;组织与整合各种感知信息,提高自我控制与整体协调能力,增强注意力;将所学技能融入日常生活,增加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不断提升自信心。

(二)领域目标

1、感知训练领域

1.1能集中视线,运用视觉追踪目标、辨别不同事物、记忆事物。 1.2能注意聆听,运用听觉来辨别不同的声音、辨别不同的事物。 1.3识别不同的触觉感受,能运用触觉分辨物体的外形、质地等。 1.4识别不同的味道,能分辨食物的特征。 1.5识别不同的气味,能凭嗅觉分辨物体。

1.6识别自己身体的部分,学会分辨身体上不同的感觉。 1.7识别自己身体与空间的相对位置,学会分辨自身的方位并做出适当的反应。

2、动作训练领域

2.1能灵活地转动头部,并保持身体平衡。

2.2在躺卧时能灵活、协调地运动双腿、双臂和双手。 2.3能灵活、协调地翻滚和爬行。 2.4在坐已经变换坐姿时保持身体的平衡。

2.5能站立、行走、上下楼梯、跑步和跳跃,并保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和平衡。

2.6学会攀爬和骑车,在器械上保持全身协调和平衡。 2.7能灵活地运用手指控制物体,能手眼协调的操作物体。 2.8能灵活的运用手腕、前臂等上肢体部位。 2.9能灵活的运动脚踝、脚趾。

3、综合训练领域

3.1能集中注意力,情绪稳定的完成各项训练。

3.2能统合各种感觉信息,保持平衡,提高双侧协调、空间感觉能力。

四、课程内容

1、触觉训练

1.1海洋球池

目标与内容:

1、愿意被动的接受触觉刺激;

2、能主动玩触觉器材;

3、能和教师玩触觉互动游戏。

教学建议:在训练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音乐,教师动作要轻柔,让学生身心放松;教师在每次训练中科多使用拥抱、抚摸头部、挠痒痒等方式来表扬和鼓励学生;另外,可以安排玩沙、戏水等游戏。

2、固有平衡觉训练

2.1独脚椅

目标与内容:能在辅助下坐在独脚椅上;能独立坐在独脚椅上;能静坐在独脚椅上双手击掌,能坐在独脚椅上双脚交替离地;能双脚交替踢较高的地方;能双脚交替踢球

教学建议:让学生坐在独脚椅上,双手侧平举,坐稳后双脚交替前踢或单脚连续踢高,抬头、挺胸、目视前方;为避免学生静坐时感觉枯燥,教师可与学生玩图卡、词卡辨认游戏,或玩抛接球、踢球等互动游戏。

2.2脚步器

目标与内容:爬行和行走;根据脚印行走;根据手印脚印爬行或行走;跳跃

教学建议:教师提示学生按着脚印手印爬行、行走或跳跃。

3、本体感训练 3.1平衡木

目标与内容:能上下平衡木;能在平衡木上向前移步;能在平衡木上双脚交替向前走;能在平衡木上边行走边抛接物体;能走左右走向的s形平衡木;能走高低走向s形平衡木

教学建议:提示学生双臂可以伸展,保持身体平衡。训练应循序渐进,从扶助学生上下并走完平衡木开始,逐步进入下一个目标。 训练时可以请学生排队依次进行,注意不要两人同时站在平衡木上。按训练要求可将s行平衡木呈左右走向或高或低走向放置。

3.2晃动平衡木

目标与内容:能独自上下晃动平衡木;能双手扶两侧栏杆向前移动;能双手扶两侧双脚交替走;能单手扶栏双脚交替走;能单手扶栏双脚交替走;不扶栏杆双脚交替向前走;在行进中双手抛接物

教学建议:训练要循序渐进。训练中教师要提示学生目视前方,身体正直。

4、前庭平衡觉训练

4.1平衡踩踏车

目标与内容:在教室帮助下双手扶手把,双脚交替下压和上提;能独自上下平衡踩踏车;能自己踩踏使平衡踩踏车向前移动;完成平衡踩踏车直线移动

4.2滑梯与滑板

目标与内容:能俯卧在滑板上,双手拉滑梯两侧完成下滑;能头部抬高、双手前伸、双脚并拢完成下滑;下滑后双手做一定的动作,如双手推球

教学建议:教师扶助学生俯卧在滑板上,双手抓住滑梯两边,用力一拉俯冲下来,下滑中提示学生正确动作。教师做好示范、提示学生观察教师不同部位动作,逐步对学生提出要求。

4.3平衡台

目标与内容:能依靠扶助上下平衡台;能依靠扶助站在平衡台上左右晃动;能独自站在平衡台上保持3至5秒;能独自站在平衡台上完成左右晃动;在晃动中抛接物;再晃动中连续接球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两脚左右分开踏在平衡台两端。可以把平衡台放在靠近墙壁的地方,让学生在不能保持平衡时扶下墙壁。对平衡保持很好的学生,教师可与其做抛接球游戏。

5、双侧协调

5.1滑板

目标与内容:能以小腹为中心,俯卧在滑板上;能俯卧在滑板上完成爬行动作;双手位于两侧撑地爬行;在爬行中头部抬高、双脚并拢伸直;从滑梯上滑下后双臂向前伸直滑行;其他滑板爬行的动作,如坐着爬

教学建议:教师可以创设龟兔赛跑的游戏,让一位学生练习滑板爬而另一位学生练习羊角球,注意场地要开阔和学生安全。

5.2大龙球

目标与内容:能双腿叉开坐在地板上,双手同时推球;能趴在地上双手推球;能趴在地上双脚并拢,肘关节离地双手推球;对准墙面推球后球能回到手中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坐或趴在地上,球摆在面前,离墙壁30-50厘米,然后推球。可以让学生排成一排同时练习,教师发出节奏指令。

5.3阳光隧道

目标与内容:能在海绵垫上完成爬行;在阳光隧道中完成向前爬行;把阳光隧道做成s形,完成爬行

教学建议:可以在隧道前摆放可爱的玩具或设置游戏情境,让学生体验乐趣。可以多个学生一起玩爬行游戏。可将阳光隧道与其他器具结合,进行综合能力练习。

6、跳跃平衡

6.1羊角球

目标与内容:能坐在羊角球上原地跳;能骑球完成向前跳跃;能骑球连续跳跃而不滑落;能沿着规定路线跳;能跳跃一定的障碍物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坐在球上,双手紧握手把,身体蜷曲,向前跳动。可准备小兔、小松鼠等头饰,请学生扮演小动物来完成训练,减轻学生惧怕心理

6.2蹦蹦床

目标与内容:能扶助上下蹦蹦床并跳起;能独自上下蹦蹦床并跳起;起跳有一定的高度,并能连续跳跃;跳跃中抛接物;单足跳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跳起时双脚并拢、膝盖弯曲,双脚同时离床。教师应对胆怯的学生给予扶助,跳跃时先要求能跳起即可,在逐步提高一层次目标。

五、实施建议

1、体现课程的补偿性与基础性特点,对每一项训练目标准确定位,细化内容

2、教学组织与教学形式灵活多样,避免单

一、枯燥的训练

3、教学要与评估紧密结合,关注到学生的个别发展水平,充分体现差异性

4、以积极评价为导向,对学生的反应给予及时强化

5、加强与其他课程的相关联系,为进一步学习全面奠基

6、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提高训练的实效性

7、对严重障碍学生的训练要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第6篇:关于培智部教材与课程问题探讨

关于培智部教材与课程问题探讨 2010-02-24 10:49

一、目前培智部的课程设置还需不需调整?如果需要进行调整,又该怎样进行调整?

部分课程的调整应该是有必要的,现就我所担任的一科“劳动技术”课来说说我自己的一些想法:自从我接手“劳动技术”教学以来,我就注意到,我们的课程表上有“劳动技术”、“美劳”、“生活适应”、“美工”等这些操作性课程。但总觉得这几门课程的安排有些混乱。以我的理解,“劳动技术”包括“劳动”与“技术”两方面,它应该是一门技术性、操作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更偏向“职业教育”这一块,这样的课程应该安排在高年级(初、高中学生)。因为低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不适合这一门课。但我们却将“劳动技术”安排在低年级,而高年级反而没有。像“生活适应”等这些课程应该安排在低年级,这样,更有利于刚入学不久的学生适应学校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外界生活。

二、请你对培智部未来五年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设想?

未来五年,我们应该致力于怎么搞出我们部门的性格与特色,并尽力使这个特色初具规模,以便以后更好的丰富与完善!就我们学校总体来看,聋部与盲部都发展得比较成熟了,且两部门都已经各具自己的特色了,比如聋部在绘画、体育、服装等方面做得很好,并且还与高等教育接轨;盲部则在按摩职业技能这块做得也非常好,唯独我们培智部还是一条“短腿”。而我个人认为,我们部门要搞出特色出来,只有走“职业教育”这条路。我想,这应该是一条很适合智障学生将来发展的路。而关于“职业教育”,我现将我参加工作以来的初步设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⑴、学校的报纸由我们的学生来派送。我们学样的各个部门的很多老师都订了很多的报刊,如果将学生与老师进行一对多的定向分配,将这些报刊的派送工作交给学生来做,既可以分担部分老师的工作,也可以锻炼我们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工作能力,将来他们走向社会以后,说不定可以在自己生活的小区当个报刊派送员。84010825 ⑵、创建“茶艺室”和“面点室”(或者“家政室”)。“茶艺”与“面点”都是实际生活中很实用的生活技能。学习这些技能对学生将来的自我生活与就业方面都是有帮助的。而且,我觉得假如这两个功能教室能建成的话,将是我们部门最大的特色。

⑶、开垦一块“自耕地”。在我所参观的多所特殊教育学校里面,他们都有这么一块“自耕地”,供学生自己“经营”。“职业教育”应该也包括“农业技术”,所以,搞一地给学生们用来种花种菜,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简单的农业园林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⑷、组建机房、电脑教育。虽然现在的高中班有电脑课,但只是老师自己带一本电脑去教室给学生上电脑课,学生却没有电脑,没有实地操作,那样的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建设一个智障学生的专用机房。供学生上课专用。

第7篇:培智班生活课教案

培智班生活课教案 《穿脱拉链衫》

授课课题:《穿脱拉链衫》

授课课时:一课时 (本课为复习活动课) 授课时间:2013.12.13 授课地点:教室 授课班级:星星三班 授课教师:王晓晔

参与学生:冯小婕、魏欣玉、马 博、郑志恒、马志辉、樊淑婷、 穆文杰、高彦斌、崔华威、安 莲 教学目标:

1、学会穿、脱拉链衫。

2、学会拉拉链。

3、听从老师指令,配合教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开启、锁合拉链。 难点:锁合拉链。 教学准备:

拉链衫、小红花。 本班学情:

本班现有学生10人。自闭症学生2人:穆文杰、高彦斌。智障学生3人:魏欣玉、樊淑婷、安 莲。唐氏综合症学生3人:马 博、马志辉、崔华威。脑瘫学生2人:冯小婕、郑志恒。本班学生残疾种类多,入校已两个月,具有部分生活自理能力。经过近1个月的训练,本课内容穆文杰、高彦斌、樊淑婷、冯小婕、马志辉5人可以独立完成,马 博、魏欣玉、崔华威、安 莲、郑志恒5人需要别人帮助将拉链销头放入销孔,可以自己动手锁合拉链和开启拉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拉拉链、比赛活动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穿、脱拉链衫和拉拉链,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好吗?下面老师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拉拉链。

1、教师演示拉拉链过程。

2、请学生到前面演示。

3、学生动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同学们做得好认真呀,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快又好?

4、学生动手拉拉链比赛(教师个别指导)

5、活动评价

二、复习穿、脱拉链衫、比赛活动

拉拉链的本领大家掌握的不错,接下来我们要增加难度了,我们要先把拉链衫穿上,再拉拉链,同学们你们有信心做好吗?好,那老师就看大家的表现啦!比赛之前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做一遍好吗?大家一起来吧。

1、教师带学生一起做穿脱拉链衫,过程中个别指导。

第二场比赛开始啦,看看谁学会了这个本领?小红花就奖给他。

2、开展比赛,看谁能迅速准确完成动作。

3、比赛评价(生生互评、教师评价)

三、活动总结评价

1、对学生的活动表现和掌握技能的情况进行评价。

2、提出要求:同学们,拉拉链你们都学会了吗?那么以后,同学们每天都应该自己穿衣服,自己拉拉链,不要再麻烦你们的爸爸妈妈了。自己动手做做看,好吗?

板书设计:

拉拉链

第8篇:培智一班生活教案

第一课:眼睛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认识眼睛的构造、用途。知道6月6日是世界“爱眼日”。 2、教育学生爱护眼睛,学习保护眼睛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缓解眼睛疲劳的保健操。 教学重点:

认识眼睛,知道眼睛的重要性,我们要学会保护眼睛。 教学难点:

怎样保护自己的眼睛,学习保护眼睛的方法,会做眼保健操。 教学准备:

眼睛的构造图,故事眼镜和鼻梁,学生不良行为的情景图(也可以是孩子和老师的情景表演)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上边毛,下边毛,中间夹颗黑葡萄。 上大门,下大门,关起门来就睡觉

二、了解眼睛的构造,用途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提问:这是什么?眼睛的上面有什么?眼睫毛有什么用处?中间像黑葡萄的是什么?眼睛的最中间的小圆点是什么?眼睛是用来干什么的?

2、请学生闭上眼睛感受一下看不见东西的感觉。 小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没有眼睛我们什么也看不到。

三、引导学生了解保护眼睛的必要性和保护眼睛的办法。 1、欣赏故事《眼镜和鼻梁》

提问:眼镜和鼻梁为什么吵架?最后发生了什么事情。 小结:眼镜带在鼻梁上很不舒服,明明得了近视眼,没有眼镜什么也看不到,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我们的眼睛。 2、欣赏情景表演或看图片 (1)小朋友在用脏手揉眼睛。

提问:这个小朋友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

小结:小朋友的脏手上有很多的细菌,如果用脏手揉眼睛会让眼睛生红眼病,我们如果感到眼睛不舒服可以用干净的毛巾、手绢或者卫生纸擦。

(2)小朋友头趴在桌子上画画。

提问:这个小朋友哪个地方做的不对?为什么?应该怎么做?平时还要注意什么事情?

小结:看书,画画时眼睛不能距离纸太近,也不要躺着看书,否则容易得近视眼。我们要在看书画画时抬起头,眼睛离开约1尺的距离。平时还要注意不要看电视的时间太长,看书时间长了要向远处眺望一下。不要玩尖锐的东西,多吃一些对眼睛有好处的胡萝卜、动物肝脏等食物。

四、引导学生做简单的锻炼眼睛的保健操。

1、教师示范眼睛保健操

眼睛向上和向下向左向右看,然后向上、左、下、右转动,用手指轻轻按摩眼睛周围的肌肉,按摩眼睛上面的肌肉,按摩下面的肌肉,按摩太阳穴等

2、学生在轻音乐的伴随下和老师一起做眼睛保健操。 教学反思:

大多数学生能认读眼睛,少数学生发音困难。学生能跟随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参与,会认识眼睛。但是对眼保健操的掌握不是很好,需要以后不断的熟练。

第二课:鼻子《有用的鼻子》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了解鼻子的作用,并学习擤鼻涕的方法。

2、培养学生爱护鼻子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鼻子

教学难点:了解鼻子的作用,学会保护自己的鼻子

教学准备:用瓶子包装好的香油、酒、醋、垃圾桶两个、手帕纸若干

教学过程:

1、教师利用小礼物的情境引起学生活动兴趣。 师:“今天黄老师给小朋友带来好多小礼物,下面请小朋友跟黄老师一起去闻闻到底是什么?”(学生观察教师进行引导) 师:(招呼小朋友就坐)“小朋友,黄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 生:(根据自己闻到的说出名称)香油、酒、香水、……

2、引出鼻子的作用。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一:“用小鼻子闻到的” 师:“你呢?你……”学生自由回答。 师:“哦,原来是我们的鼻子可以闻味,那你的小鼻子还闻到过什么气味?” 生:“喷香的饭菜、厕所的臭味……” 师:“小鼻子的本领很大啊!小鼻子能闻味还能干什么? 引导学生闭上小嘴巴,捏捏小鼻子,吸气——呼气——吸气。 师:“哎?小鼻子刚才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小鼻子在呼吸。 师小结:原来小鼻子还能呼吸呢!

3、利用故事学习保护鼻子。 小猪鲁鲁也有一个小鼻子,它的鼻子是翘翘的。而且也有两个鼻孔,可是鲁鲁有个坏毛病。常常挖鼻孔,猪妈妈告诉它这样很不卫生,细菌都跑到鼻孔里去了,一天,鲁鲁一个人玩感到真没趣,就拿起一个小豆子正要往鼻子里面塞,猪妈妈看见了(出示挂图)着急的大声说:“鲁鲁你不能这样做啊!” 师:“猪妈妈为什么非常着急,不让鲁鲁这么做?” 生:“危险……” 师:“小猪鲁鲁听了妈妈的话,忙把小豆子收了起来,还有那些小东西不能塞到鼻子里?哪个小朋友想告诉小猪鲁鲁?” 生:“小扣子、纸团、瓜子……”

4、引导学生学习擦鼻涕。 师:“小猪鲁鲁感冒了,鼻涕直往外流,怎么办? 生:“擦一擦……” 师:“那应该用什么擦?” 生:“手帕、毛巾、纸巾……” 师:“怎样擦呢?老师先做给小朋友看看(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 小纸巾捂住鼻子,先按住一边的鼻孔,轻轻的擤另一册的鼻涕:“

一、

二、三”,再按住另一侧的鼻孔,轻轻一擤,最后擦净鼻孔周围的鼻涕。 师:“老师这为小朋友准备了纸巾,每个小朋友拿一块跟老师一起做给小猪看看吧!擦完鼻涕的纸巾应该放在哪里呢?”引导学生说出并发现垃圾桶师生一起练习擦鼻涕。 师:“放完纸巾的小朋友到老师这儿来和小鼻子做游戏咯!”

5、学生围在老师身边进行游戏。 师:“好宝宝,我问你,你的鼻子在哪里?” 生:“黄老师,告诉你,我的鼻子在这里„学生边说边指出。引导学生再来一遍等所有的学生都围过来。” 师:“小鼻子的旁边都有哪些好朋友?”(眼睛、嘴巴、耳朵……)那我们再一起问候小鼻子的朋友吧!(唱眼睛、嘴巴……)

6、结束: 我们和小鼻子到外面呼吸新鲜空气喽!

教学反思:学生能认识鼻子,会用鼻子分辨气味,跟随老师学习怎么擦鼻涕时,都积极参与其中,虽然动作很稚嫩,但是大家都主动参与,学习兴趣较高。

第三课:耳朵

教学目的:

1、能仔细观察画面,发现并说出动物耳朵的不同特征。

2、理解感受故事中叠词的巧妙运用,能积极参与阅读活动。 教学重点: 认识耳朵 教学难点:

了解耳朵的重要性,知道怎样保护耳朵 教学准备:

1、小书(人手一本)

2、动物头饰。 教学过程:

一、游戏“猜猜我是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动物耳朵的不同特征。

(师头戴小兔、小猫、熊猫、小狗、大象的头饰)

师:我变、我变、我变变变,变出一对长耳朵,长长的耳朵会像谁? 提问:为什么会像小兔? ……

教师小结:小动物的耳朵是不一样的, 有的圆圆的,有的尖尖的,有的长长的,有的大大的, 有的弯弯的。

二、看小书,学习尝试用恰当的叠词讲述图书内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关于小动物耳朵的图画书,名字叫《耳朵》。 师:第一页,小朋友扮演的是哪个小动物?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出圆圆的耳朵像熊猫)

第二页,小朋友扮演的是哪个小动物?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引出长长的耳朵像兔子) 第三页,谁能用前面的方法来说说这个小朋友扮演的哪个小动物? (引导学生讲出怎样的耳朵像小猫) ……

第六页,这个小女孩,她在干什么?

她的手在摸什么?那我的耳朵像什么?

(原来她戴的是保护耳朵的耳罩,毛茸茸的)

三、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故事中叠词的趣味性。 学生自取小书跟读。

要求: (1)学生能跟随故事情节逐页翻阅。 (2)能积极地参与朗读。

四、师:原来小动物的耳朵有这么多不同形状,还有许多小动物的耳朵,它们会是什么样的?那我们到阅读区里的动物书籍里再去找找看,还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找找看哦,明天让我们一起来猜猜你找的小动物是谁。 教学反思:

学生能认识耳朵,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兴趣较高。但是少数学生只会认,不会读耳朵。

第四课:嘴巴

教学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自己嘴巴的用处,懂得爱护自己的嘴巴,并学会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

2、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懂得分析在日常生活中什么东西可以做。什么东西不可以做。

教学重点:认识嘴巴

教学难点:了解嘴巴的作用,知道其重要性,要学会保护嘴巴,不乱吃东西 教学准备:

1、吹的(气球、风车、吹泡泡用具、小口琴和小喇叭等)。

2、唱的(话筒、录音机等)。

3、吃的(糖果、食品等)

4、一些物品的图片、记录表人手一张。

教学过程:

一、猜猜哪里发出的声音?

1、请学生闭上眼睛,老师轻轻唱歌。

2、问学生听到了什么?是从哪里发出的声音?

二、学生谈论嘴巴的用处。

1、小朋友,你们的嘴巴有什么用处呢?

2、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用语言表达出来。

三、学生游玩:“小嘴巴乐园”。

1、教师:“今天,天线宝宝的小嘴巴乐园开张了,他们邀请我们小朋友去游玩,你们开心吗?”

2、引导学生去嘴巴乐园游玩,嘴巴乐园里有音乐屋、食品屋和玩具屋,学生可以自由地去各个屋游玩,尝试用自己的嘴巴进行游戏。

3、学生游戏后,教师提问题让学生回答。

(1)、谁能告诉我你去了哪些地方游玩?你是怎样玩的?(学生可以边示范边回答)。

(2)、你还看到别人用嘴巴干什么?

4、教师小结:我们的嘴巴真有趣,又能吃来又能说,又能唱来又能吹,所以我们要爱护它。 教学反思:

在平时的活动教育中发现学生经常将自己的手指放入嘴巴中,或者将自己的衣服放入嘴巴。希望通过本次教育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嘴巴有一定了解,知道嘴巴是身体的一部分应该保护自己的嘴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五课:袜子

教学目的:

1.了解袜子的特点。根据一只袜子的色彩、图案、大小找到相应的另一只袜子。

2.初步学习穿袜子的方法。袜口套进去,袜头套住脚指头,袜跟套住脚后跟),提高自理能力。

3.懂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天天换袜子),并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重点:能根据一只袜子的图案、色彩、大J、,找到对应的另一只袜子。

教学难点:能找到图案、色不同,而大小有细微差异的袜子。 教学准备:

每人一双袜子

教学过程:

(一)观察和简单的自我介绍,了解袜子的特征。

娃娃的脚宝宝有个好朋友,它在和我们玩捉迷藏的脚,就藏在我们背后,快把它找出来。小朋友拿出袜子)你的袜子娃娃是怎么样的?(请小朋友说说自己手里的袜子的特征,并区分袜口、袜跟、袜头)

(二)尝试恬动。自己找袜子配对,积累经验。

我们的脚宝宝有两个,可袜子娃娃只有一个,原来另一个从别国来了,请你帮你(的袜子娃娃找到它的好朋友,让它们变成一双袜子。自由寻找、配对)

(三)交流讨论,知道一双袜子是一模—样的。

1.讨论:你找到的是不是一双袜子?为什么?(从颜色错的—颜色相同图案不同的—颜色图案相同有大小差异的,逐步评价取得正确认识)

2.如果颜色、图案都一样,还要比比大J、。价如治比大J、的方法:两个娃娃口对口、跟对跟、头碰头,放在一起比一比。解决难点。)

(四)自我纠正,巩固知识和经验。

一双袜子的颜色、图案、大小都应该是一模一样的。请你自己比一比,如果错了,重新去找一找。咱己纠正)

(五)学穿袜子,提高自理能力。

1.现在袜子娃娃要和我们的小脚做朋友了。(示范穿袜子的正确方法:袜跟朝下张开口,小脚匝匝往里伸,袜头套住脚指头,袜跟套住脚后跟,轻轻一拉穿好了)

2.小朋友练习自己穿袜子,老师指导。

(六)简短谈话,结束。

懂得要天天洗脚换袜子,自己穿袜子。 教学反思:

学生会找相同的袜子,但是有细微差别的袜子,他们很难区分开。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多观察他们的行为,培养其天天换袜子的好习惯。

第六课:鞋子

教学目的:

1、在游戏活动中,初步尝试按鞋子的大小、颜色、外形等特点进行配对。

2、初步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萌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养成自己整理鞋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会找出相同的一双鞋子。 教学难点:学会自己穿鞋。 教学准备:

1、让孩子各自从家中带一双大人的鞋子。

2、在若干个鞋架上,配有不同类别的鞋样标志及相应的文字卡。

3、四开图画纸每人一份及彩笔一盒。 教学过程

(一)奇怪的鞋子

1、教师以故事的形式引出:娃娃家里的宝宝呀,特别爱漂亮,她每天都要换一双新鞋子,所以她的鞋子特别多,最后,连她自己都分不清哪两只是一双了,有一天他穿了一双很特别的鞋子,一只是大的红鞋子,一只是小一点儿的花鞋子(教师边讲边出示两只鞋子),可是这一天,她非常不开心,你们知道她为什么不开心吗?(学生猜测,引导学生发现两只鞋子的不同)

(二)我的鞋子

1、师:那我们穿的鞋子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2、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自己脚上的鞋子,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说自己鞋子的特别之处。(着重从鞋子的外型、颜色、大小等特点来观察)

3、师:我们穿的鞋子的大小相同,颜色一样,款式也一模一样。除了这些秘密外,它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三)鞋子配对

1、(出示鞋架和随处乱放的鞋子),师:娃娃家的宝宝经常把鞋子乱丢乱放,害得妈妈找也找不到,还常常把鞋子穿错。听说我们小朋友很聪明,能够把鞋子一双一双的整理好,他们家的妈妈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整理一下,好吗?可是怎样的两只鞋子才算一双呢?

2、师:我们脚上穿的鞋子的款式、颜色和大小都是一样的,请你也按照鞋子的大小、颜色、款式、鞋底的花纹和形状以及朝向等特点,把这些鞋子一双一双的配配好,再把它们摆放在座位前。 鞋子摆放在身边,并自由说说为什么要将这两只鞋子放在一起。

4、师: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两只鞋子放在一起呢?(重点引导学生从鞋子的大小、颜色和款式来讲述)

5、师:把两只长得一样的鞋子并在一起反过来朝上看看它鞋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观察鞋底的形状和花纹)

6、学生观察得出:两只鞋底的花纹是一模一样的,形状也都是两头大中间向里凹,并且所朝的方向是相反的。

7、教师小结:外形一样、颜色一样、大小一样、鞋底的形状和花纹也一样,凹型所朝的方向不一样的两鞋子叫一双,所以要放在一起。

8、学生相互检查、验证,并把找对的鞋子放到鞋架上。

(四)养成整理鞋子的好习惯

1、师:我们的小朋友真是太棒了,把娃娃家的鞋子一双一双的摆放整齐,这下娃娃的爸爸、妈妈和宝宝要穿鞋就很方便,也不会穿错了,看上去也很漂亮。

2、平时,我们回家换下来的鞋子也要一双一双的放整齐,下次穿的时候会又方便又快,而且,看上去也舒服。 教学反思:

学生能认识鞋子,会穿简单的鞋子,但是不会穿系带子的鞋子,有些学生经常把鞋子穿反,要慢慢教会他们认识鞋子的左右之分。

第七课:男生女生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区分男孩、女孩明显的外貌特征,知道自己的性别。 2、激发学生对自己性别的喜爱之情。

3、绘画女孩、男孩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男孩女孩,知道男女有别,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教学准备: 男、女孩娃娃各一个 教学过程:

1、 区分男孩和女孩

你是男孩,还是女孩?你怎么知道的? 2、 比较男、女孩的不同之处 A请两个学生上来,指认男孩、女孩 B说说男孩和女孩有什么不一样 3、 找找班级里的男孩和女孩 A你知道班里的哪个小朋友是女孩? B你知道班里的哪个小朋友是男孩? C你还知道谁是男孩、女孩? 4、 游戏:找朋友 A找男孩 B找女孩

C找好朋友,说说你的好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 5、 说说自己的家人是男的还是女的

你爸爸是男的吗?妈妈是女的吗?(爷爷,奶奶,外婆,外公,哥哥,姐姐)

6绘画:男孩、女孩

要求画出男孩、女孩的特征,如:男孩头发短,穿的是裤子;女孩头发长,有的女孩还有小辫子,女孩子可以穿裙子。 7、 作品评价

认一认,他画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8、和睦相处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男孩和女孩应该如何相处呢? 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大家应该和平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9、总结:

男孩和女孩们!你们是幸福的,是人间的天使,愿你们能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努力学习。

教学反思:学生能正确指出男孩和女孩,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要教导男生不可以打女生,大家要和睦相处。

第八课:男厕所、女厕所

教学目的

1、教会学生自己上厕所,不尿湿裤子。

2、教育学生当厕所人多时,不争抢,学会谦让。 教学重点:认识男孩女孩,认识男厕所女厕所 教学难点:知道男孩子进男厕所,女孩子进女厕所 教学准备

教师将本班厕所打扫干净,便于学生参观。 教学过程

1、参观厕所。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本班活动室的厕所。让学生知道厕所是大小便的地方。

2、认识男厕所和女厕所。

分清便池、便桶或便槽,知道男孩、女孩小便的方法是不一样的。男孩站着小便,用便池;女孩坐在便桶上或蹲在便槽上小便。

3、参观学生园公用厕所。

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生园的公用厕所,告诉学生在室外活动时,可就近入厕。

4、让学生懂得大小便时要上厕所。

(1)带学生回到活动室,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玩游戏时想小便怎么办?吃饭时想小便怎么办?集体活动时想小便怎么办?(教育学生在集体活动前、饭前、睡觉前上厕所,有小便时应及时上厕所小便,不要憋尿,尿湿裤子。)

(2)教师请学生谈谈讲讲。

小便时厕所里人多怎么办?小便急怎么办?(厕所人多时不争先,不拥挤,依先后顺序小便。小便急时,可与其他学生协商,让自己先用厕所。)

5、教男孩子上厕所。

(1)教师请男孩子谈谈;怎样上厕所才不会将小便弄到便池外?(小便时,不要离便池太远,避免小便弄到便池外,不要离便池太近,以免弄赃裤子。)

(2)教师还要告诉男孩子,穿有拉链的裤子小便时,要小心,不要损伤皮肤。

6、教女孩子上厕所。

教师请女孩子谈谈,怎样上厕所才不会让小便弄湿裤子?(小便时,要将裤子脱低一些,然后坐在便桶上;蹲在便槽上小便时,要用手托住裤子。)

7、请想上厕所的学生去小便。教师观察学生入厕情况,及时予以评价。 教学反思

1、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应随时提醒学生及时大小便,用厕所人多时应相互谦让。

2、请家长注意不要给男孩子穿带拉链的裤子。女孩子的裤子要易于穿脱。

第9篇:如何上好培智“生活数学”课

旬阳县阳光学校 龚德显

因为智障学生的思维普遍表现为行为盲目,自控能力差,往往缺乏对新知识进行思维再加工的能力。他们的思维水平长期停留在直观、具体层面上,因此数学教学已成为培智教育的难点。

关键词:培智 数学教学 生活化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之中。培智课程中将数学课定为“生活数学”,就说明了培智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是息息相关的,这也是由培智学生的智力特点决定的。教师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使他们学会抽象的数学知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上好培智“生活数学”课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多方创设生活情境 努力激发数学兴趣

智障孩子没法和正常孩子比,也不能和聋生比,智力的残疾包括观察、思维、理解、想象、记忆等等的缺陷,所以对他们的要求不能高。他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自理、其次是自立。自理包括行为的自理和思维的自理,为了解决思维的自主性、自觉性以达到其自理,就要让智障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存在,感受到数学的意义 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比如从最基本的家说起,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谁谁家有三个人,谁谁家有四个人。还有我们自己都有一个脑袋,一张嘴,两只眼睛,两双手,十个手指等。这里提到的数就和数学有关。就是这一点点的暗示让孩子们体会到:哦这就是数学,简单,好学,有意思。 这样数学就在他们的心中扎下了一个“简单”的根。同时这种对数学的粗浅的印象,也给了他们学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心是学习的原动力。有了良好的兴趣作向导,老师就可以带他们在数学空间里探求数学问题。因此,兴趣是学好生活数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力争教学形式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强调用智障学生喜爱、符合智障学生认知特点的方式,使其轻松、自然、愉快地学习。通过实践,我觉得培智数学教育既可以以集体数学教学的方式进行,又可以在智障学生的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中随时进行。

(1)采用集体数学的教学形式,用模拟的生活和游戏场景解决实际的问题。

我们把数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和游戏情景,使智障学生自然而然地与情境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由境生情,由情促学,全身心投入活动中。如进行“认识图形”的活动时,我对教室进行一番布置,教室四周都是各式各样的图片(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圆……大小不一),另外发给智障学生每人一盒智力学习学具,让智障学生自己拼图,在上面找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再说出拼出的图形,小朋友还可以二人一组,一人报图形 ,另一人在拼图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在这种模拟情境下学习,他们不仅认识了图形,而且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在这样的游戏场景中学习参与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很不错。

(2)把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学习,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智障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许多数学问题往往和生活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必须正确把握生活现象与抽象数学之间的本质联系,让智障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智障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它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各种鲜活的情景可激发智障学生去探索的欲望。如在进行认识图形的活动中,智障学生通过认识图片,再联系实际生活的图形(桌子、电视机、铁环等),不仅学习了图形知识,而且在练习拼图的过程中,认识了各类图形的边数、角的个数,以及图形周长的概念。这样无形的学习了数学的几何知识,同样在进行数学思维等等,智障学生不仅巩固了图形的知识,也发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三、搞好“生活数学”整合 有助学生掌握知识

所有的知识既有他的独立性,又有知识间的联系性,鉴于知识的这个特性,我们教学生的知识就应考虑到知识间的有机结合,同时又因一个班集体中学生的认知层次的不同,所以就更应该注意知识的整合。在智障学生的课堂上,决不允许把数学知识孤立地干巴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那是教育不公平的表现,那样就会把智障学生又带到了思维的另一个死角。不同层次的智障学生他们对知识接受的能力,欣赏的角度又是各不相同的。如学习 10 以内数的认识时,我通过儿歌 ,“打老虎”教会了智障学生会数 1-5 个数,又让个别重度生看图认识了老虎、熊猫等。还有像量词歌(一头牛,两匹马……九架飞机十辆车。)这首儿歌即渗透了语文知识——量词,又教会数数,还认识了几种常见的动物等。数学的天地因“整合”而宽广,智障学生的思维因“整合”而变得开阔,智障学生的认知水平因为知识的整合而得到提高。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用于生活,改善生活。所以用生活知识教数学,是教生活数学的秘诀。因此,为了提高智障学生的学习质量而进行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创新,不懈的努力也是教学培智生活数学必备的精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 现代特殊教育 .2007(4).

2、《培智数学指导意见》

上一篇:销售岗位责任书下一篇:爱校荣校班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