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特征论文

2022-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更适应于现在审计环境的一种审计方法,与传统的审计模式相比,它更注重从宏观上把握审计面临的风险。但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时间并不长,还存在很多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特征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特征论文 篇1: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中的问题与思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定义、理论依据、审计风险模式、审计程序、审计导向、审计分析方法的不同点;揭示了现阶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相匹配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信息建设滞缓、企业现代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不完善、审计从业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和知识结构不对称、审计市场不规范;提出了开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特征 问题 思考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现代审计理论和审计模式正在被广大审计理论者研究和探索,它摒弃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简单化的认识模式,代之以复杂的系统认识模式,形成了战略管理理论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融合。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相比,它具有重心前移、风险评估重心转移、风险评估方式改变、风险评估结构化、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改变、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审计方法多样化、审计证据范围扩大化、审计证据外移化等特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发达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土壤和可能性要求。作为审计业界和审计人员,努力掌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并熟练应用,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已经成为必须。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区别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定义差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指审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从而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的一种审计方法和技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指审计师以内部控制为导向,根据内部测试的结果,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依据差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主要引用战略管理理论、系统理论、舞弊动因理论、审计理论与系统观念,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它试图从企业的战略分析着手,通过战略系统分析、环节分析、剩余风险分析、具体审计目标的分解、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性质的确定的思路,将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与企业经营风险分析紧密地结合起来。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在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下对于审计风险进行控制的一种观念,并不能成为一种基本审计方法。

(三)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风险模型及对“风险”的认识差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它在简化传统风险审计模型的基础上,扩大了审计风险的内含和外延。其中,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认定层次风险和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风险评价也从了解客户战略经营环境、评估经营风险和剩余风险人手。着重点是通过对整个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过程的分析,将被审计单位置于社会经济体系中,分析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及对风险的控制措施,从而形成对会计报表的预期,根据预期对会计报表进行判断。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的认识除了包括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风险外,更多地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析企业的经营风险成为控制会计报表风险的最重要手段。风险评估是对企业风险形成的各个过程进行控制。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有学者指出该模型中存在如下缺陷:固有风险概念内涵与外延不一致,逻辑上不能一贯;把控制风险要素作为审计风险的乘积因子藏有隐退患;审计风险模型不是对财务报表整体上适用,不能用于财务报表整体,无法满足对财务报表审计整体审计风险的把握和控制。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风险”的认识仅是从会计的视角予以分析,大都只分析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并以此作业会计报表风险的评价基础,风险评估的重心在控制风险。

(四)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程序差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遵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逻辑结构,从整体上把握客户经营风险和审计风险。审计程序:一是风险评估,包含战略分析即了解企业及环境。二是环节分析即在战略分析阶段识别的重大战略风险和重大交易类别分析后确定的关键环节,并对各环节的目标、环节的业务活动、与环节相关的信息流、环节中的风险、管理层对环节风险的控制举措、与特定风险相关的业绩计量等。根据前二项程序执行后的结果得出审计剩余风险,从而计划与实施实质性测试。此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在战略分析和环节分析后,如没有发现战略风险和环节风险,即不存在剩余风险时,是否要执行必要的实质性测试。根据审计准则的要求,必要的实质性测试是必须的。三是制定审计计划。四是实施审计,其中包括控制测试、实质性测试程序、风险再评估及修改审计计划。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特别强调对被审单位的战略系统分析、经营环节和剩余风险分析,以及风险评估程序及其对审计程序的指导作用;特别强调具体审计测试个性化。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并没有跳出制度导向审计的基本思路——基于内部控制的审计思路,虽然开始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但对其处理相当简单。审计程序一般还是遵循从了解企业概况和内部控制人手,通过审前调查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得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审计程序主要分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阶段四个步骤。审计程序存在标准化倾向。

(五)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导向、分析方法和审计证据来源差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为导向,根据对经营风险的评估及随后各步骤的测试形成对会计报表的预期,从而执行相应的实质性审计程序;它的分析方法是以经营风险为基础,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思路;审计证据内涵扩大,来源包括企业及其环境的证据、外部审计证据增加。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以内部控制为导向,根据内部控制测试结果,决定实质性测试的内容、时间、范围和深度;分析方法主要是以交易为基础,从交易的角度判断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审计证据大多也只是从企业内部和管理层获取。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相匹配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审计师运用组织判断来分析被审计客户风险,审计师可以在其认为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实施部分常规的实质性测试程序,而这种职业判断是否正确,风险分析是否合理却很难评估,工作效果无法量化。而在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管和同业复核中,对审计质量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是否执行了所要求的全部程序。我国目前虽然有《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会计法》等一系列法律,但这些法律对我国审计师和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规定还比较空洞,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民事赔偿制度不够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承担的法律风险仍然较小。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前提条件是法律风险,法律风险越高,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作用就越大。这样促使注册会计师不但不会远离法律风险高的客户,而且还会对审计过程中的风险不够重视,审计质量将受到影响,最终背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初衷。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所需的信息建设速度滞缓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主要特征是审计重心的前移,在计划阶段就必须充分了解被审计客户整体经营环境,从内外部取得大量的信息,然后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

序。为此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功能强大的信息库,以满足审计师在风险评估时了解企业战略、流程、风险管理、业绩衡量等的需要。但目前,我国大多数会计事务所对行业的风险和企业经营风险缺乏了解,信息库及配套软件的研究开发远不能满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部分软件开发不够理想,无法将被审计客户的数据很快导人工作底稿,造成部分审计师将大量时间和有限的审计资源用在机械地填制程序表,从而扩大了审计成本,浪费了审计资源。

(三)现代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还不完善 很多实证研究表明,治理层和管理层舞弊已成为财务报表审计中存在的重大错报中的最主要的因素。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揭露治理层和管理层的舞弊方面存在重大缺陷。审计模式跟不上社会环境发展的需要,导致审计风险加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揭露治理层和管理层的舞弊方面却具有较强的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地改进审计模式,以满足时代发展对审计的要求。由于我国大多数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治理结构问题,导致有的部门和岗位的人员对其工作职责和操作程序不清晰,风险承担的最终主体不明确。有的单位为了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报销发票要流转很多程序和手续,有的一张发票上经办人、证明人、验收人、复核人、审批人字签的密密麻麻,但计划是谁批的,用在何处?这张发票是真是假?常却无人过问。也有的建设单位一遇到问题就集体会办,往往以会办的名义出现,而实际上会上无人发言,最后还是由领导或个别有权的人说了算,形式上人人负责,实际上人人都不负责。从而造成风险承担的主体不明确。部门或者岗位间互相推卸责任,使用权风险管理的成效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从而无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有效管理企业风险的职责,使企业的风险管理仅停留在以眼前利益为决策层次上,而不能向发达国家那样将企业风险管理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四)审计市场不规范 我国的审计市场具有规模小、会计师事务所数量多、集中程度低的特点。导致我国审计市场出现恶性、无序的竞争。为了生存一些审计机构不得不以降低审计质量为代价来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审计市场的过度竞争,也导致不少审计单位以降低审计收费作为争抢客户的手段。因此,过度的竞争势必造成审计市场的无序和混乱。由于审计服务的质量难以保证,市场本身又无法淘汰那些独立性低,质量差的审计机构,势必造成审计行业“鱼目混珠”的现状,审计的总体质量下降,公众对专业人员的信任度降低,审计的风险增强,审计诉讼案件不断增加。形成恶性循环。过度的竞争将使审计市场的竞争结构和手段变得更加复杂,审计机构和专业人员可能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承揽客户,同时在风险防范和审计质量上做出让步。如果法律环境不尽完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很可能以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为代价。

(五)审计界从业人员素质差 根据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审计师不仅必须拥有熟悉财经法律法规、审计、会计知识,而且还要有战略管理理论、系统理论、舞弊动因理论的基础,并能灵活掌握和运用业绩评价、薪酬管理及数理统计模型对风险评估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的技巧。审计师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但目前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多数为熟悉审计、会计、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为多,适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复合型人才稀缺,特别是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多数是从会计和行政岗位转岗过来的,工作后也没有进修的专业机会,对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方法还能应付,而要用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时,其工作能力和水平就受到很大的限制,不能顺利完成审计任务。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的对策思考

(一)强化内外部执业环境建设,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由于风险导向审计的前提条件就是法律风险,法律风险越高,对审计人的约束作用就越大;反之。如果法律风险低,审计人员不但不会远离法律风险高的客户,而且还会对审计过程的风险不重视,审计质量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最终也偏离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初衷。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还不完善,无法解决低风险问题,因此需要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一是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当审计失败可以依据法律条文根据不同性质进行定性,从而使追究法律责任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健全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制度。目前我国追究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行政责任的相关规定较为完善,而对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相关条款太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所以应通过立法或发布行业准则来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责任。

(二)加快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系统的网络数据库信息建设 可将不涉及国家机密和企业商业机密的信息及时公布在相关网站,充分实现资源共享。会计师事务所也应主动与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联系,开发和设计建立各行各业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关的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客户战略系统分析、经营环节和剩余风险分析;风险评估流程;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资源共享机制。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应尽快研发出更快捷好用的审计方法和技术模块,使利用计算机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真正成为现实,而不是简单地利用EXCEL来对财务数据进行归集和整理。

(三)完善风险管理框架,务实风险导向审计基础 重视风险管理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完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明确风险的承担主体,整合现有的风险管理部门,形成由最高管理层直接负责的、系统的、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培养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制定与企业风险导向审计相关的规章制度,以规范、制约和保障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工作,使其有效开展。同时要对现代风险审计做到经常化和制度化,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全面的风险检查评估,建立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对重要风险控制点开展专项风险审计,尤其对内部控制制度评价中发现的重大失控点,应予以高度的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堵塞漏洞,减少或者消除风险点和内控失控点。抓住风险导向审计的监督评价环节,推动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

(四)强化审计市场治理,规范对审计机构行为人的监管 要加强和规范审计市场的监督管理,强化对审计收费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有以降低审计收费作为争抢客户,以降低审计质量为代价来求得个人或事务所的生存和发展,或以乱借注册会计师、审计等执业资质以乙级资质承揽甲级业务等不正当手段,或以牺牲公众利益为代价发表不适当审计报告的的审计、会计事务所。行业主管部门要一查到底,并在年检中对有上述劣迹和公众反响较大的事务所采取停业整顿或降低等级的处罚。各级纪委监察部门对审计市场也要开展实时监控和责任追究。通过强化对审计市场的监管,提升审计的总体质量,恢复公众对审计专业人员的信任度,降低审计的风险,减少审计诉讼案件的发生。促使审计市场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五)进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试点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暂时还只是在理论研究层面或个别企业进行研究和摸索,理论的正确与否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大型国有企业特别是各大系统应牵头抽调审计业务骨干,选择潜在风险较大的部门和单位作业试点,以取得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培训审计骨干,更重要的是能以点带面,帮助试点单位剖析、查找和释放潜在的风险,总结实际应用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不断丰富和充实其理论与实务。审计行业协会切实抓好后续培训的监管力度,采用请专家学者讲课,作专题报告、网络电视电话会、网络教学平台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方式进行培训,真正发挥好行业协会负责审计人员后续培训教育的主导作用。

(六)强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人员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教育培训 会计事务所要为培养人才投资,对未达标的审计人员进行强制性在职培训,通过对新的审计模式的学习和了解,换来高效率与效果,采用高效率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才是保证审计质量、避免和减少审计风险发生、降低审计成本审计的根本途径。通过引进专业审计人员和在职人员的强化训练,使审计战线上的人员多数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战略管理理论、系统理论、风险评估,熟悉审计、会计、工程等各类审计的复合型人才。审计人员不仅仅要有熟知会计、审计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各部门各专业的生产管理知识。不仅要具备查错纠弊的基本功,还要有“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职业本领。作为审计“悟性”和“灵性”特强的审计人员,他们必须具有如下一些能力与精神:敏锐捕捉单位重大风险并能准确判断的能力;熟悉相关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能力;适应审计环境,了解单位生产流程和经营管理知识的能力;具备发现、追踪查处重大问题并迅速获取完整、有效审计证据的能力;与管理层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的能力;熟练运用网络和操作计算机能力;具备“讲得清、听的懂、写的真、看出的明”的语言及文艺字表达能力;政治上具备与时俱进,接受新事物,掌握新知识的创新能力;工作中具有不畏艰难、不怕疲劳、敢干碰硬、能连续作战的奉献精神。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国外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实践,我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广大理论研究者和审计人员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其理论,特别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典型企业或典型工程中的应用实践,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实务流程,必将促进现代风险审计在我国的广泛应用。

(编辑 聂慧丽)

作者:陈启蕴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特征论文 篇2:

浅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运用

【摘要】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更适应于现在审计环境的一种审计方法,与传统的审计模式相比,它更注重从宏观上把握审计面临的风险。但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时间并不长,还存在很多问题。文章在简要介绍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和产生动因后,寻求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未能在我国得到广泛地应用的原因,指出由于在成本效益、人员素质、法律法规和信息系统方面存在问题,导致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无法在我国普及,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作出展望。

【关键词】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账项基础审计; 内控导向审计;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及特点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涵义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出现之前,审计模式和方法的演进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accounting number-based audit approach)、内控导向审计(internal control-oriented auditing)、传统风险导向审计(risk-oriented audit approach)。账项基础审计和内控导向审计又被合称为程序驱动审计(procedure-driven audit approach),这种审计模式出现的时期较早,它要求审计人员更多的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环境,进行大量的实质性测试,因此工作效率很低;同时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审计方式,没有与审计风险联系起来,很难有效地规避错报、舞弊和经营失败这三类审计风险,这将直接导致审计人员审计失败。正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仅仅依靠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实施抽样审计,很难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并且政府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也会对抽取样本量的大小提出质疑,才促使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开发出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型。传统风险审计模型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它要求审计人员先评估企业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评估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外部环境来对这两种风险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确定检查风险,并据此设计和实施实质性程序,最终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传统风险审计模型从理论上既解决了以制度为基础的审计模式中,注册会计师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注册会计师在考虑是否实施审计程序,何时实施以及在多大范围内实施的时候完全取决于对检查风险的评估,因为审计人员通常很难评估固有风险的大小,而往往简单将之确定为高水平。正是由于注册会计师忽视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经营环境,没有将审计视角扩展到内部控制以外,所以注册会计师不能在审计过程中及时地发现内控失效导致的企业舞弊行为。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modern risk

-oriented audit approach)又被称为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strategic-systems audit),从实务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审计方法,它通过综合评估经营控制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审计的起点是企业的经营战略和业务流程。如果企业的业务流程不重要或风险控制很有效,则将实质性测试放在例外事项上,将更多的审计资源分配到高风险领域;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它是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的审计,它改变了以往从局部到整体的审计思路,要求更综合地对被审计企业应用分析性程序,以保证审计结论的可靠性。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是: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包括两个层次:认定层次和财务报表整体层次。认定层次风险是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层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层和个别人员舞弊、造假造成的错报。财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是指经营战略风险。检查风险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涵义类似,都是指由于审计人员自身的疏忽或者能力不足,以至于没有发现被审计单位某一认定存在的错误的风险。“风险导向审计从战略系统观对企业风险进行分析、测试、评价和决策,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广泛的经济系统中进行考察,并通过对企业保持和加强竞争优势的战略及其恰当性进行分析评价,来指导审计取证的程序,从而系统改进了审计方法在新社会经济环境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谢荣,2004)。”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与以往的程序驱动审计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相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如下特点:

第一,责任前移,重心前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是重大错报风险,但是重大错报风险不是孤立的,它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环境、公司治理结构及内部控制等紧密相关,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更加全面和深层次的。

第二,确立了战略审计观。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以系统观和战略观为指导思想,从战略风险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克服了内控导向审计简化主义的认知模式,关注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同时也关注其面临的外部风险。

第三,突出分析程序的作用。在2006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中,分析程序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无论是用在风险评估程序、实质性程序,还是总体复核、调查异常项目,分析程序因其既可用作财务信息的分析又可用在非财务信息的分析,而有助于审计人员更好地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错报,提高审计效率。

第四,风险导向审计的目标是消除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财务报表的可信性。这要求审计人员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排除,因此风险导向战略系统审计主张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因为额外的、追加的或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往往比常规程序更有效。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动因

胡春元博士在他的论文《审计风险研究》中,将审计定义为把“财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风险降到社会可接受程度的活动,是分担风险的过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就是在降低风险这一目标上发展而来,其产生的动因可以源于以下三方面。

(一)审计环境的日趋复杂与原有审计模式过于单一的矛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环境和政治环境急剧变化,科学技术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各国企业间的竞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更加激烈。然而在传统的审计模式下,注册会计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了大量的流程图描绘、控制评价和测试工作,就实现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而言,很多这些工作没有侧重或没有必要做。同时审计人员的关注点更多的是在企业的内部环境,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忽略会导致审计人员不能及时发现重大风险。因此这种单一的、程式化的审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审计的需要。

(二)公众对审计结果的期望过高与审计人员实际审计结果无法达到公众期望的矛盾

社会公众的利益需求是审计生存的基础,若不缩小审计期望差距,满足公众需要,审计人员将会面临大量的指控。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与以往的审计模式相比,其优势在于通过对被审计单位风险的评价,有助于找到风险较大的审计项目,从而尽可能地降低检查风险,使重大差错和舞弊可以揭露出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三)审计成本与效益的矛盾

会计师事务所为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审计市场中生存,只有两种方法,要么降低审计成本,要么提高审计费用,显然,为了生存和发展降低审计成本最可行。由于决定审计成本高低的是审计模式,于是注册会计师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完善,使审计方法趋向于合理解决问题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四)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理论可行性与实践不可行性的矛盾

传统风险模型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在理论上容易区分,AICPA将固有风险定义为“假定不存在相关控制时,某一认定易受重大不当陈述的可能性。”固有风险与管理当局的诚信度、行业所处的环境、容易产生错报的财务报表项目等有关;控制风险的定义为“某一认定存在重大不当陈述,但是未能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风险。”控制风险与记录是否充分、是否对交易进行监督等有关。但是,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两者之间也相互影响,在实践中很难作出区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模型摒弃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加入了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构建了更加全面、可行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在扬弃了以往的审计模式后,2003年10月,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发布了一系列的审计准则,并提出了修改后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它可以更好地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串通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财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审计的问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框架正式建立。2006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层次上发生重要错报的风险作出总体反应,并通过设计和实施进一步的审计程序以应对认定层次上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这进一步推进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我国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研究的起步相对较晚,东方电子造假案引发了审计界对传统审计模式的反思,随后在2006年的审计准则首次尝试将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到审计实务中去,2010年审议通过了修订过的审计准则,这表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将被全面贯彻到审计准则中去。

三、我国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出现的问题

与国外相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国外的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设计了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匹配的一整套审计方法,而我国的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还处在对风险导向审计的摸索阶段,所以现阶段由于对风险导向审计理解不深或能力不够,难免在实际应用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具体可以归为以下四方面。

(一)审计成本与效益配比性差

正确地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可以提高审计的效益,降低审计的成本,但是现在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还不普及,注册会计师如果追求高质量的审计,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念,首先得对注册会计师进行必要的培训以掌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这样会增加审计成本的投入。在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有可能选择低水平的会计师事务所从而支付较低的审计费用,其后果是高审计收费和审计水平高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就会受到影响,它们为获得业务必然会放弃对审计独立性和职业道德的追求,被迫接受与履行审计责任不相称的收费条件,并通过简化审计程序达到审计收益和成本交易的均衡,这样审计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二)复合型审计人员比较欠缺

在实质性测试阶段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作为主要的获取审计证据的手段,必然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较高的素质,运用分析性测试程序,寻求数据间的内在关系。同时由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必要的风险评估程序,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还应当是复合型人才,具备风险分析和判断能力,不仅要精通会计、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应的行业和管理知识。在现阶段审计人员整体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审计职业判断质量就很难保证。

(三)法律法规的不完善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法律诉讼风险的增加。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来分析被审计客户风险,审计师可以在其认为可接受的风险水平下实施部分常规的实质性测试程序,而这种职业判断是否正确,风险分析是否合理却很难评估,工作效果无法量化。而在我国各级政府监管部门,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管和同业复核中,对审计质量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是否执行了所要求的全部程序。这种只注重审计程序形式上完整性的检查思路和方法,势必制约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推行。

(四)信息系统的建设滞后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特征是审计重心前移,注册会计师在接受审计业务时,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客户的整体经营环境,实行风险评估;然后针对风险不同的客户以及客户不同的风险领域,设计个性化的审计程序。因此,必须建立强大的审计信息系统,以便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风险评估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战略、经营状况和风险管理等。而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对行业风险、企业战略及经营风险缺乏了解,相关信息储存明显不足,信息系统建设达不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要求,大部分注册会计师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导致风险评估不够准确,这些都会严重地影响审计结果,审计容易出现失败。

四、我国发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建议

为使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虑应对措施。

(一)实行专业化经营,控制审计成本

由于社会分工产生的新行业不断增多,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涉及到很多知识领域。从客观上来说,会计师事务所如果涉及行业过多和领域范围过大,势必会增加审计成本。事务所必须根据自身条件作出合理的市场细分,选取一个或若干个行业作为行业专门化审计的目标,锁定一些特殊行业作为行业专业化经营的重点,依据自身情况在审计资源的计划上有所侧重,力求在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审计成本。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大力培养审计专业人才,在有关财经院校增设注册会计师专门化专业,培养经过正规理论及技能训练的专业人才;其次,要大力提高我国注册会计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步扩大我国的注册会计师队伍,对注册会计师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全面提升和拓展;最后,通过后续教育和工作培训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增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风险评估和控制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

(三)国家需要逐步改善法律环境

注册会计师执业的规范性取决于法律环境和行业监管是否成熟,一个成熟的法律环境和行业监管环境可以为注册会计师合法执业起到保护和监督作用。由于现行的各种法规关于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最为薄弱,因此,当前主要工作就是修订相关法律,建立民事赔偿机制,明确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加大对注册会计师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强化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意识。

(四)加强审计程序软件的引进和开发

先进的审计程序软件不仅可以减少审计成本,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审计效率。在引进国外审计程序软件的同时,应开发适应我国企业的软件,使得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够更好地推行。

五、总结

审计模式总是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变化的,在当今这种经济环境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因其在理论和实务中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率先得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重视,并在其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得以实施。在我国,对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需要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个新的审计模式成熟之前,一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相比而言,我国注册会计师对这种新的审计模式更为认同,有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在对大型企业或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时,已经尝试着对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但是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有效开展仅仅依靠注册会计师是不够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之所以在西方发达国家能够行之有效,是因为他们的公司治理结构已经相对完善,内部控制也比较健全有效。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否能在我国更加广泛的应用,还取决于作为被审计单位的各个企业是否能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企业的管理者是否重视日常的控制活动。

目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在逐步地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纳入到实际运用中去,因为这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了维护公众利益的需要;适应了与国际准则趋同的需要;适应了新兴审计实务的需要。可以预见,这种新的审计模式的实施,必将对提升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加强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提高财务信息质量,降低投资者的决策风险,实现资源的更有效配置,推动经济发展和保持金融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明辉.高级审计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49-151.

[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126-129.

[3] 胡春元.审计风险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149-154.

[4] 拉里·F·康里奇.审计学:一项风险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0.

[5] 于波,韩佳美.浅谈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在我国的运用[J].中国总会计师,2010(5):98-100.

[6] 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4):47-51.

[7] 唐建华.新审计准则体系与风险导向审计思想[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12):37-41.

[8] 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4(2):58-63.

[9] 陈毓圭.修订完善审计准则保持持续全面国际趋同[J].注册会计师,2010(10):23-27.

作者:白睿洁 张卫民 田治威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特征论文 篇3: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高校内审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随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发展,这一全新的审计模式在我国业界已深入人心。本文从分析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入手,结合高校内部审计的特点,提出了在高校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目前在实行过程中的主要障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高校;内部审计

一.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及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背景下,面对日益增多的财务舞弊以及审计失败案例,国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开始了审计流程再造,提出了旨在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其基本内涵为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确定剩余审计风险,并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与传统审计相比,风险导向审计具有10个主要特征:①审计重心前移。②风险评估重心前移。③风险评估方式改变。④风险评估结构化。⑤分析性程序成为风险评估中心。⑥审计师专业知识结构改变。⑦审计测试程序个性化。⑧“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⑨审计证据范围扩大。⑩审计证据向外部证据转移。风险导向审计以其先进的理念和方法克服了传统审计模式的弊端,在理论上和审计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我国对风险导向审计的探讨主要是针对外部审计而言的,风险导向审计理论延伸到内部审计领域,便产生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随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的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 在2011年1月发布的新版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中给出了内部审计的新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从新定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内部审计已经从原先的账项基础审计和控制制度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新阶段。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树立风险观念,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中要关注风险。与外部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相比,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所指的“风险”不单单是“审计风险”,还包括组织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风险,诸如运营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高校在连续扩招,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的背景下,也面临着诸如决策失误、资产缺失、人事聘用失败、财务信息失真等风险。内部审计作为高校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先进理念和科学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提出风险管理对策,有效降低高校办学风险。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

(一)全新的审计理念,注重风险、控制风险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树立了全新的内部审计理念,更加关注被审计领域显现的或是潜在的风险,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对这些风险领域投入较多的审计资源,在证实和评价有关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恰当的审计结论与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以促进和帮助管理层有效控制风险,进一步注重对风险的控制。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制度导向审计模式根据对过去的业务与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而得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建议的做法。

(二)全新审计目标,增加组织价值的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实现组织目标为目标,将审计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紧密联系到一起,关注组织的发展愿景和战略目标,开始用高级管理层的方式进行思维。将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作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增加价值”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指导方向,是内部审计活动的目标和出发点。内部审计可以通过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达到减少风险、保护资产、增加盈利等目标,从而为组织增加价值。

(三)审计业务范围不断扩展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扩展了内部审计的业务范围,将传统内部审计业务范围向风险管理、公司治理等领域进行了扩展。凡是能为组织增加价值的鉴证和咨询活动,内部审计都积极开展。把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服务领域,是内部审计新定义的一个显著的发展,并把内部审计推向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境地。

(四)审计策略上使被审对象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

“参与式”审计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一大亮点,“参与式”审计是指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让被审人员参与到审计中来,审计人员和被审人员共同分析和解决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调动被审人员的积极性,寻求被审计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高校内部审计目标和职能的发展

我国教育部颁发的《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指出,高校内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照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等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标准,采用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本校及其所属部门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审核,查明其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并提出建议和意见,以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提出的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由此,笔者认为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监督、管理职能,主要目的是查错防弊,对学校的财务收支进行监督,对学校的重点单位关键领域以及对基本建设、维修改造、设备采购招投标等重要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对学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形成约束机制,促进各级领导以及有关部门增强法制意识,从而加强和改善学校的管理。

(二)鉴证、评价职能。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和管理绩效审计,对领导者管理绩效进行评价,为高校内部激励机制的运行和完善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评价经营管理和资源利用的效率效果以及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促进高校内部加强管理和提高运行效率。通过对高校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查找内控制度在设计和执行上薄弱环节,从而有针对性地改善和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三)服务职能。服务职能应该贯穿内部审计的整个过程。它源于内部审计帮助组织实现目标的定位。作为内部审计,其目标应该和高校目标高度一致,在监督和评价有关业务活动的基础上,纠错防弊,防范风险,努力提高办学效益。

(四)风险管理职能。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职业实务准则》中指出,内部审计工作应该帮助组织评价重要的风险暴露,并帮助组织完善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风险管理已逐步成为内部审计的核心和导向,内部审计对风险加强关注,发挥防范和控制风险的作用,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有力支持。风险管理职能作为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为高校内部审计注入全新的审计理念及方式方法,必将带来高校内部审计的革新。

四、在我国高校应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校面临的风险是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招生和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随着事业法人属性的确立、办学规模的扩张、办学资金的增加、校园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多、管理活动日益复杂、办学风险加大,高校的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近年来为了响应国家扩招政策,很多高校举债建设,增加了高校的债务压力,增大了高校的办学风险。甚至有学者发出了个别高校即将破产的预言。风险已是高校管理者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管理和控制风险变得越来越重要。内部审计部门引进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通过对风险的分析和评估来确定审计计划和审计重点,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风险管理,帮助管理层了解风险信息,主动控制和规避风险。

(二)传统审计模式的内在缺陷已难以满足内部审计的现实要求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大都实行的是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和制度基础审计模式。这两种审计模式由于本身内在的固有缺陷使得内部审计效率低下。在账项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主要关注对被审单位的会计报表、账簿记录及其有关凭证资料的审查,这种审计方式的工作量大且难以突出审计的重点,导致审计效率低。账项基础审计主要采用查账的方法,忽略了对整个审计环境的分析与评估,而很多潜在的风险单纯从账表中是不能被发现的。账项基础审计采用抽查测试的方法,仅凭经验或随意选择部分项目测试,科学性较差,直接影响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在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下,审计人员不是根据要实现的目标来评价控制制度,而是就控制制度本身进行评价,其结果很可能把审计工作引入歧途。制度基础审计模式立足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控制为内部审计工作的中心,审计报告和审计建议多是关于如何加强内部控制的,这样势必导致内部控制措施越来越多,越来越繁琐。过多的控制措施降低了系统的运作效率,使系统内部的沟通变得困难,最终导致整个系统变得僵化而反应迟钝。

五.风险导向审计在高校内审应用中主要障碍

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还是以传统模式为主,真正实行现代风险导向的寥寥无几,这是由于在实施过程中还有着诸多的障碍。

(一)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我国的真正应用只是近几年的事情,还没有大范围推广,相对西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起步晚,发展历史短,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应用领域的经验积累还很不够,认识上还不到位,这些都制约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法律制度的出台,从而影响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法律制度建设进程。

在高校层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制度更是急需更新。根据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的涵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审计具体的实施步骤、计划制定、证据收集、测试方法、报告方式等工作流程方面都与传统内部审计有了很大的不同,但目前的内部审计制度仍以传统的内部审计为主,具体针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也未以风险管理为重点内容,缺乏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践指导,因此,也需进一步完善。

(二)风险意识淡薄,对风险的研究和应用严重滞后

由于我国高校基本上是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公办高校,办学经费也是每年由政府预算拨付,可以说,对高校自身而言基本上无所谓风险意识。高校向来只注重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把所谓系统风险大都交给政府。事实上也是每当系统性的风险出现时,高校不是从自身如何采取措施来应对风险,而是寻求政府的支持,因此,政府最终成为高校风险后果的承担者。虽然现阶段高校确立了事业单位法人资格,但由于法人治理结构的缺失,高校依然难有风险意识,更谈不上专业风险管理机构和机制的建立以及对风险的研究和应用。现阶段,在政府扩招政策的主导下,为了上规模,很多高校向银行大量贷款,举债办学,这给高校造成了一定还贷压力和财务风险,但是在高校管理层的意识里,扩招本身就是政府主导的行为,最终解决贷款问题的主角依然是政府。有一个关于高校校长向银行行长贷款的笑话,校长说,一、向你贷款,是看得起你;二、向你贷款从来就没想过要还。这当然有玩笑的色彩,但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高校对于风险意识的淡薄程度。目前高校的风险管理基本上是一种被动式的管理,每个人或部门往往只针对自己工作中的风险孤立地采取一定对策,缺乏系统性、全局性的风险意识,没有积极、主动、系统地进行风险管理,更谈不上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功能定位不准,存在观念误区

在我国,内部审计是在政府的要求和国家审计机关的安排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虽然国际先进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对我国的内部审计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近年来风险导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各层面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目前,业界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认识误区,其根本原因就是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风险导向外部审计、风险管理审计三者的概念混肴。观念的误区必然导致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制度安排的摇摆与不合理。在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主要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是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第二种是与监察机构合署办公,第三种是与纪委监察机构合署办公,第四种是隶属于财务部门。目前,合署办公占大多数,少量隶属于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内部的设置也是以业务为导向,基本分为综合审计部门、财务审计部门、工程审计部门,这样的制度安排,不是法人治理结构上的最佳安排,仅能符合传统的内部控制要求,在较低层次上发挥监督评价职能,几乎无法对最高管理层形成约束,很难在实质上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四)内审人员的能力难以达到要求

实施内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审计环境发生了变化,管理层对内部审计的期望发生了变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能力要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精通财会和审计方面的知识,还要熟悉管理、法律、工程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知识。目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才短缺是制约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用的主要因素。在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多来自于财会部门,其中很多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审计专业训练,知识结构不合理,风险管理方面得知识也欠缺严重,远未达到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五)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技术手段方式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依然停留在“查错防弊”上,将主要精力用于财务数据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上,审计的对象也主要是会计报表、账簿、凭证、合同及相关会计资料,内部审计方法和手段也很传统。在审计总体规划、项目选择、资源分配等方面还没有系统的方法。有关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技术方面还很落后。

七.高校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策

(一)完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及高校内部控制制度

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参照国际通行准则,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特别是针对风险导向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内部审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校情建立和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目标、依据、程序、标准、工作纪律等等的规章制度,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打好制度基础。

(二)增强风险意识,完善高校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一个比内部控制更为广泛的概念。风险管理要求管理者将注意力主要放在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的环节上,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首先,高校管理层应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和战略管理的价值观,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认识,而且支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并愿意采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成果;另一方面,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提高职业风险意识,大力宣传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作用,使各领导层面在实践中能深刻地意识到内部审计在风险分析、风险防范上的重要作用,从而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支持。

(三)逐步构建和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构建和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是在高校内部形成一个相互制衡的组织架构。在法人治理结构确立的基础上,给内部审计相应的制度安排,提高内部审计在高校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地位。

(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熟悉组织战略、目标和计划,了解组织经营管理的各项职能。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多元化的技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精通财会和审计方面的知识,还要熟悉管理、法律、工程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知识。

(五)依托信息技术,提高内部审计技术手段及方式

IT技术的发展使变革审计模式成为了可能,高校内部审计应充分依托数字化校园,加快审计信息化的发展,通过联合校内各职能部门构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信息技术平台,促进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配备或外聘信息技术方面的人员,在原AO和OA的基础上开发适合本单位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建立审计数据库;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加强沟通交流,完成相关的信息数据收集,提高内部审计技术手段。(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马军,蔡龙定. 高校以风险为导向的管理审计问题研究. 教育审计. 2009(1)42-44

[2] 刘芳,李雪峰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改进与创新. 中国审计. 2010(6)50-51

[3] 刘忠平. 试析内部审计与现代大学建设. 教育财会研究. 2010(2)54-55

[4] 陈启蕴.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中的问题与思考. 教育审计. 2009(2):20-24

[5] 李春兰. 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高校中的实用性研究. 经济论坛. 2010(1)93

作者:李贻东

上一篇:提升数据质量做好统计论文下一篇:实习生个人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