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全过程自始至终关注风险,对组织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与评价。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论文 篇1: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运用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以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对可能引起重大错报的内、外部风险因素进行评估,以此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的一种审计模式。它以审计风险为出发点,针对不同风险因素的程度、状况,采取相应的审计方法,使审计资源向高审计风险领域倾斜。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风险的评估最为重要。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中,不仅有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而且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一、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意义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在账项审计模式和制度审计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这种审计模式的发展,是审计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它改变了传统审计理念。笔者认为在经济责任审计领域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意义重大。

(一)外部环境发展需要 在科学技术逐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影响日益加深的今天,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这使一些企业进行财务舞弊的动机也日益增大。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审计人员逐渐地认识到如果将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隔离于所处的经济环境中,审计人员就很难有效地了解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业务交易、整体绩效和基本财务状况。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就是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分析、评价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经营风险以及生存能力,以此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最终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鉴于此,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势在必行。

(二)规避审计风险需要 在制度审计的模式下,审计人员主要关注的是内部控制系统,容易忽略其他的风险要素。如果单位内部的管理人员之间串通一气、整体造假舞弊,就能避开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使实施的看似有效的审计程序都无效,最终致使审计失败。近年来,由于内部管理人员联合舞弊导致企业破产的事件日渐增多,这让投资者、贷款人都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国家的利益也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家对这一类事件的判决逐渐倾向于增加审计人员的责任,这就使审计人员的执业风险在加大。为了弥补制度审计模式的这个缺陷,主动规避和控制审计风险,这就需要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三)战略管理发展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各国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已经从过程管理逐渐向战略管理转变,而战略管理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分析企业所存在的风险并找出化解这些风险的方法。要想最大限度地减小审计风险,首先要从了解企业发展战略出发,了解企业基于自身环境所制定的经营目标、经营范围和内部制度等情况,其次再考虑这些因素对财务报表各个项目的影响程度,据此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中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

在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对风险的评估。要结合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特点,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进行审前调查、评估风险、审计资源配置和内控测试等。具体程序与步骤如下:

(一)审计计划阶段 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整个审计工作要围绕着风险分析进行,所以要重视审计计划阶段的工作。

(1)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做好审前调查是控制和降低审计风险的重要屏障。首先要了解被审计对象个人的基本信息,其次要了解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经济性质、管理体制、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和经营环境等,此外还要了解与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相关的外部环境,如行业状况、监管机构、法律环境和宏观经济政策等。将以上调查了解到的情况,运用流程图、调查表等方法,分析、测试内部控制流程是否完善、准确以及各个控制点的运行情况。

(2)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在审前调查了解到的信息基础上,审计人员要能准确的识别并评估出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并由此判断出审计的重点。然后再通过查问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有关人员,查阅有关报告和文件,查看某一项或几项控制方法的运用,观察某一项或几项交易在财务系统中的处理程序等审计方法,结合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判断力,进行分析和评估。最后对识别出的风险确定风险等级,再根据风险等级的大小按一定次序进行排列。对于评估出来的重大错报风险要重点关注。

(3)编制审计工作计划。在识别并评估各种风险后,要以风险为导向,合理地编制审计工作计划。审计工作计划要对审计的时间、人员、期限、重点和方法等作出具体的安排,避免使用标准的审计程序或者平均使用审计资源,便于有的放矢的进行审计。对于评估出的高风险审计领域,要集中优势力量和资源,有针对性地实施审计程序,使审计工作更加突出重点,更具有效性,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保持较高的审计效率,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

(二)审计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的重点就是对评估出来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审计。一般来说,审计实施阶段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如何合理的配置审计资源是最关键的,这也是风险导向审计理论研究的重点。可以让具有较高技能、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调查重要事项,或者充分利用“专家”进行审计工作,或者将重要事项的调查时间延长等。为了将有限的审计资源运用到重点的、风险较大的领域,通常采用抽样分析法,对影响高风险等级的因素进行抽样,其中:对具有高灵敏度的因素抽取样本的45%~60%,对具有中灵敏度的因素抽取样本的25%~45%,对只具有低灵敏度的因素抽取样本的10%~20%。

(2)保持谨慎的职业怀疑。职业怀疑就是指对审计证据的批判评价和质疑的态度,它是审计人员保持职业谨慎的一种体现,审计人员在收集、分析和评价审计证据时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态度。因此,在获取审计证据时,可以采用各种测试(如评价内控制度、工作底稿三级复核等)的方式,除此以外,还可以将审计范围延伸到对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经营环境等信息的获取,必要时还可以将审计取证的范围延伸到单位外部,从其它渠道再收集被审计对象任期内的主要业绩和存在问题的资料。

(3)进行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是指运用观察、检查、查询、监盘、计算、函证和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和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以得出审计结论的过程。实质性测试是审计实施阶段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取得审计人员据以作出审计结论的审计证据。为了弥补被审计单位内控缺失和审计人员业务能力缺陷带来的风险,要对各类重大事项进行实质性测试,以获得有效的审计证据。不管内部控制制度有效与否,对于一些重点账户的余额、重要交易事项和重大披露事项都要进行详细的审计。审计过程中如果发现审计风险增加,审计人员一定要适当地增加实质性测试的程序,尽量使审计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以内。

(4)进行控制测试。控制测试是指为了确定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控制政策、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是否有效而实施的审计程序,以便测试内部控制在发现、防止和纠正认定层次发生重大错报方面是否有效,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出重大错报风险。一是对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管理流程、业务流程和项目流程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控制措施与存在的风险点,并对风险等级加以评估。二是对内部控制实际执行的情况进行检查,主要对控制措施和控制过程的合理性、合规性以及内部控制是否得以实施进行检查。三是运用内部控制风险测评体系,对现有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最终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健全性以及对风险的监控、识别和防范能力进行评价。

(5)评估审计风险的程序。对于审计风险的评估应实施如下程序:首先对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确定审计的重点,再运用实质性测试获得一定的审计证据,并将其详细的记录在工作底稿中;其次对编制的工作底稿要实行三级复核制度,使审计人员都能按照规定的程序执行审计任务,避免施行审计程序的随意性;第三对可能存在重大错报的审计事项,要尽可能多的收集审计证据,认真调查了解相关事项,准确加以核实,力争让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第四对评估的结果,还要进一步实施复查、询问、观察、函证、重新执行、重新计算和分析程序等审计程序。

(三)审计报告阶段 审计报告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出具管理建议书等。审计报告能全面反映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成效,而对被审计对象的评价是审计报告中最关键的部分,它是上级部门对被审计对象任期内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的重要依据,所以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对被审计对象评价的客观性、公正性,是影响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风险有很多,如: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财务报表中存在舞弊和错误的风险、对被审计对象评价过高和成绩说的过多的风险等。因此,在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审计评价时,一定要客观谨慎,有针对性地把成绩说透,问题讲实。在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过程中,要始终将风险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每个阶段风险评估、实质性测试和控制测试的情况,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最终给出恰当的审计建议及意见,根据需要可以再出具管理建议书。

三、经济责任审计中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保障措施

目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可操作性的、系统性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还未形成,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运用到经济责任审计中,要在制度、方法、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作出保障。

(一)建立健全审计制度,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的审计制度是推动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首先要完善操作规范。进一步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的操作规范,明确地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引入到经济责任审计之中,对审计流程、质量控制方法、样本抽查方式等进一步细化,对资源配置、内部控制制度、管理人员的评价标准等进一步规范,用制度来提升审计质量。其次要深化审计体制改革。由于内部审计所处的地位,导致了它所具有的独立性只是相对的,因此要从深化审计体制改革入手,逐步完善审计机制建设,使审计人员在从事经济责任审计时始终保持精神上的独立。

(二)采用多种分析方法,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提供技术保障 首先要合理的使用传统技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需要运用账项审计模式和制度审计模式所使用的基本方法和各种分析工具,为其提供最基本的技术支持。如:制定审计计划阶段,为了分析出可能产生风险的所有因素,就要使用传统的收集数据、统计分析等方法;审计实施阶段,为了核查账目,则要使用流程图、抽样分析、调查审阅以及核对等方法;审计报告阶段,对于收集来的审计证据,要更多地使用分析、比较、归纳和复核等方法。其次要充分的使用计算机审计技术。要从大量的业务数据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证据,离不开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帮助。硬件方面需要在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处理系统之间设置一个合理的接口,软件方面需要设计出一套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型,并建立完整的数据库资料,然后使用计算机进行抽样统计、分析测试和风险评估等,找出风险领域并找到风险点,实现计算机审计提高质量、提升效率的目标。

(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提供人才保障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为适应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工作需要,首先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加强继续教育,使审计人员掌握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能够敏锐地判断出企业是否具有生存能力、是否具有制定合理的经营计划的能力,再运用各种分析工具对各项财务指标以及非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其次要增强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特别是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能力,使其在执行审计任务时保持高度的职业谨慎态度,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增强对审计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态度,提高发现重大错报的概率。

参考文献:

[1]刘世林、方伟明:《经济责任审计理论与实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汪寿成:《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大连出版社2009年版。

(编辑 园 健)

作者:徐颖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论文 篇2:

探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摘 要]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二十一世纪开发出来的新型审计模式,在审计实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风险导向审计可以及时发现企业运营中的风险,并针对风险可以提出一定解决措施。但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文章首先阐述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概念和优势,然后探讨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完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用的策略,如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降低审计成本、加强软件设计以及信息库建设等等,旨在提升我国企业的审计水平。

[关键词] 风险导向审计;审计风险;审计实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19. 005

0 前 言

近年来出现很多重大财务欺诈事件和设计失败案例,尤其是管理层参与财务舞弊的现象越来越多。企业应该加强对风险的掌控,将目光从追求经济利益上转移到实现内部管理以及风险掌控之上。另外由于社会经济形势发生巨大改变,传统审计模式已经不能符合企业发展要求,这时要积极引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1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概念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以设计风险作为依据,将企业的经营风险作为立足点,对企业即将面临的重大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的审计模式,在审计过程中可利用战略管控剖析工具,对高风险领域进行分析,通过审计的决策、监督作用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由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发展而来,审计重点是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各个环节进行审计,从而发现内部控制环节中的弱点,并寻找形成这些弱点的原因,围绕这些存在弱点的环节扩大审计范围。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计的优点是可以缩小设计的范围,简化审计的流程。在这种内部控制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审计风险方面的问题,将内部控制测试报告与风险设计报告结合起来,对重大错误以及舞弊现象进行如实报告,达到通过审计工作降低企业发展风险的目的。

2 应用风险审计模式的优势

应用风险导向审计可以有效提升审计效率,及时发现企业运营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提高审计的效率。风险导向审计主要采用“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相结合的方式,对企业的经营环境、发展战略以及存在风险等方面进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利用实质性测验以及控制测验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的重大错报风险分析,最后通过提高审计效率降低企业发展中的风险。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主要的特点是合理性的职业怀疑,这种职业怀疑不仅能够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徇私舞弊现象、管理层诚信做出客观的评价,还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发展中潜在的风险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合理应用风险评估,可以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审计效率。

3 风险导向模式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在风险导向审计之中,内部控制制度是注册会计师用来分析重大错报风险的主要内容。一般情况下,企业会在专业的审计单位聘请专业的审计人员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审计,审计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具审计报告,但是有些注册会计师为满足自身的利益,会出具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审计意见报告,这样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就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在企业中普遍存在管理层只能高于内部控制制度之上的现象,这样就使内部控制制度不能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审计人员为出具更加准确的审计报告,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控制实验,往往在花费时间之后也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由于管理层的原因,使审计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最终的审计结果[1]。

3.2 缺少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审计工作我国已经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并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在实务审计应用之中还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法律不配套、操作性能差、意图不明、法律条框之间相互冲突等等。法律法规首先强调的是行政责任,然后刑事责任,最后才是民事责任,这就导致民事责任受到的重视程度不足,可操作性比较差。例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人员之间的责任不清,在赔偿方面没有明确的制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审计风险。另外,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很多责任的划分比较笼统,这样审计人员有了钻漏洞的机会,不能认真对待审计工作,当法律法规风险较小时,不会出现明显的审计风险损失,这样审计人员不仅会在审计工作中抱有消极的态度,甚至对企业中的违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3.3 风险导向审计成本较高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于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比较高,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经济成本对审计人员进行培养,不论是知识、流程的培训,还是聘请更多具有丰富审计经验的高级注册会计师的加入,都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另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需要对企业的固有风险以及控制风险进行风险评估,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对大量资料进行收集,并根据资料对企业的经营模式以及内部环境进行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时间成本。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并安装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备,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审计工作中的资金成本,但在审计内容多而得不到相应补偿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可能减少对企业审计的实施步骤,提高内部审计风险[2]。

3.4 缺少软件设施和信息资料库

在运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时需要从各个方面获取企业经营情况、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等信息,这就需要很多针对具有不同风险的企业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审计软件,但是我国在审计软件开发方面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另外,由于数据库性能较弱,对于数据的积累有限,导致很多审计需要的信息储存量较少,审计人员在进行风险分析时效率不高。缺少软件设施和数据库资料更新不及时导致企业的运行状况不能被很好地反映出來,不仅降低了审计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审计风险。

4 在审计实务中使用风险导向审计的方法

4.1 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用

在制定审计计划时需要对被审计单位有充分的了解,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内部环境和外部发展环境,既包括企业的整体结构,还包括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外部风险,进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首先,审计人员与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当前的发展情况进行讨论,并在相关人员的带领下对企业的重要场所进行查看,并对董事会记录、备忘录、企业手册、相关行业信息等企业一系列活动信息进行查看,同时还要结合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底稿,对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所处环境有所了解,对财务报表层次进行识别和评估,同时也要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等信息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从而明确审计实务应该关注的重点领域。其次,审计人员要根据企业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确定实质性测试范围,进而及时发现企业在运行之中的风险。最后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并灵活运用审计时间,通过这些办法降低审计风险。

4.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使审计实务具有更多可行性,而且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明确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人员之间的审计风险责任,提升其法律风险意识,提高审计效率。首先,国家相关单位加快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尤其是在民事赔偿方面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明确会计师事务所与审计人员的职责,从而加大审计行业的社会监督力度和处罚力度。其次,对审计规范体系进行完善,改进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方法,使审计人员可以在审计过程中有更多方案可以选择,而且可以使其在审计工作中有规范性、原则性更强的技术指导,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审计工作。最后,对于大型企业、财政部门以及会计师事务所而言,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解决风险管理框架和风险导向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中小企业提供一定的风险管理制度进行参考,使其成为审计人员进行风险评估时详细的参考依据。

4.3 降低审计成本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经济成本,如何降低审计成本是审计实务中关注的主要问题。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降低审计成本:首先企业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将企业经营模式、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等生产信息储存在信息库之中,以便审计人员可以快速地进行审计工作,减少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其次,各个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合作,取长补短,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水平,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培训成本。最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开发一些增值服务,比如在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人员可以从审计角度对企业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如,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财务制度等等,这样企业在认识到审计人员建议重要性之后,便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审计费用,并相应地降低审计成本,促进会计师事务所的稳定发展。

4.4 加强软件设施以及信息库的建设

对于企业而言,应该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以及经营中面对的风险加强软件设施的建设,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对审计软件进行开发,为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提供便利。会计师事务所要加强信息库的建设,从而为审计人员提供更多审计工作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这就要事务所加强对企业的合作,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企业信息的收集,并根据不同的类型、行业进行分类。与此同时可以与相关企业共同合作成立一个数据信息平台,实现风险导向审计工作走向大数据时代。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满足在审计工作中使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要求,有效地提升审计效率,降低企业运行风险。

5 结 语

综上所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提高审计效率、降低企业运行风险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企业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要积极为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创造条件,如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降低审计成本以及加强信息数据库建设等等,实现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夏诗筠.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实务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7(7):109-112.

[2]洪藝希,吴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0(2):27-28.

[3]金晨蓉.关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逻辑梳理与审计实务[J].财经界:学术版,2016(13):294.

作者:周秋琴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论文 篇3:

浅析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对完善我国国家审计技术方法的启示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审计方法也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并降低其成本是目前审计人员共同探讨的问题。文章阐述了审计方法的发展,并总结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和问题,结合案例分析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办法,旨在为完善我国审计技术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风险导向审计;特点分析;存在问题;改进办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1. 010

1 审计方法的发展

为适应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导致的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方法也在不断的革新,其发展过程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1)审计发展初期,国内企业的组织结构比较简单,业务范围也很单一,因此审计工作的目的也很单纯,即通过详细审计的方式保证在授权经营过程中受托责任人能够做出诚实、可靠的行为。其审计的重心为资产负债表,通过对账簿和会计凭证的审查来找出错误并防止舞弊情况出现,因此被称为账项基础审计法。

(2)审计发展的中期是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的,西方国家开始推广抽样审计,通过内部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方式,着重于注册会计师,使其能够了解测试并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与执行的有效性。该方法能够降低审计费用并提高审计效率,同时还能发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常以账户余额和交易流水为审计重点,对有问题的部分进行详细审计,因此又被称为制度基础审计方法。

(3)审计发展后期,是19世纪70年代后,社会风险提高,企业徇私舞弊现象加重,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弊端开始显露,急需一种新型的能够防范风险的审计模式,因此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应运而生[1]。

2 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

2.1 方式不同

制度基础审计的核心为内部控制,缺乏对于风险的评估,而风险导向审计不仅能够从内部控制来进行风险的评估,还能结合外部因素分析一些固有的风险,从企业环境、战略、制度方面进行评估,使得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同时风险导向审计能够建立风险模型,从而将风险量化,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抽样审计,更加侧重于分析性测试方法[2]。

2.2 起点不同

风险导向审计的起点为风险的评估,风险评估结果决定了审计的重点、流程和范围,并根据流程的重要程度和效果来确定例外事项是否需要实质性测试,能够将审计重心转移到风险评估,可以有效的识别会计报表的错误,然后采取相应的方法。

3 我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审计成本与效益问题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能够实施的条件是成本得到补偿,但是就目前来看,并没有过于明显的效果。目前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多集中在计划和执行过程,注册会计师涉及的工作范围和工作深度都很大,因此使得工作时间增加,工作流程变得繁杂,间接地增加了审计成本。同时培训注册会计师的费用也不容忽视,如果缺乏相应的培训学习,势必会影响注册会计师对于行业知识和业务流程的把控。目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审计成本增加会影响经济效益,并且增加的成本并没有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偿,导致审计工作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3]。

3.2 信息系统的建设问题

审计重心前移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特征之一,审计程序不能千篇一律,注册会计师要根据不同客户的风险领域进行风险评估,充分结合客户的实际环境和经营状况,制定出一套比较合理有效的审计流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有一套比较强大的信息系统,能够协助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帮助注册会计师了解企业战略规划、业务业绩等。但是目前多数审计工作中都没有比较完善的信息系统,无法满足审计工作的需求,影响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极大地降低了审计工作的效率[4]。

3.3 辅助程序的完善问题

辅助程序对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开发并运用分析性程序软件,它能结合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进行分析,通过软件自行分析,能够有效的降低审计时间并提高审计效率。但是目前国内审计程序软件的设计开发工作还不到位,选择的样本存在针对性,影响分析结果。

4 案例分析

4.1 企业概况

某公司为汽车零件制造企业,该公司成立时间较晚,但由于掌握比较先进的技术,所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在国内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其销售渠道为汽车制造商和零件销售商,该公司2014年的销售情况如图1所示。

4.2 分析过程

根据该企业的特点需要分析剩余风险,因此要对企业财务业绩、销售业绩、管理业绩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理顺产品的设计开发、分销、生产、管理流程,以人力资源、资金流向、供应链为切入点,对比财务数据和销售业绩,找出资金流向的出入,进而开展审计工作。

5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办法

5.1 革新审计理念

在此方面可充分借鉴国际上比较先进的经验,强调系统性、整体性的审计,改变过去以审计测试为中心的局面,将风险评估作为审计核心,认真贯彻落实风险审计的主体思想,将风险评估做到位,实现全范围的评估。同时丰富审计取证手段,加强分析性复核的应用,使其不仅仅在报表分析上能夠进行应用,还要向全面化、多样化发展,对除财务数据以外的其他数据进行分析,使审计工作效率更高,風险评估更加准确。

5.2 完善信息建设

针对目前信息建设和辅助程序方面的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整改,建立客户分类服务体系,开发实用的应用程序并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库。如此方便注册会计师进行风险评估工作,为其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并通过应用程序进行数据的加工处理,使得数据验算、分析、核对环节的准确率更高,能够充分的对行业性质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5]。

6 结 语

文章从审计方法的发展出发,对目前风险导向审计的特点和问题进行总结,然后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一些应用办法,希望为完善我国审计技术提供参考意见。

主要参考文献

[1]许丽丽.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确立前后我国审计市场行为、结构和效率的比较[D].杭州:浙江大学,2013.

[2]张建刚,张琳琳.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华东地区2009-2010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J]. 齐鲁珠坛,2012(3):47-52.

[3]冯均科,钟海珍,贺宝成. 基于规则控制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探讨——以公路建设项目分析为例[J].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1(3):24-30.

[4]冯均科,钟海珍,贺宝成. 基于规则控制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探索——基于陕西省交通建设集团公路建设项目管理的实验[C]//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2011.

[5]刘乐荣. 论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标准化流水线作业管理[C]//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8年度全国“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三等奖论文汇编,2008.

作者:李洋宇

上一篇: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论文下一篇:中西医结合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