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循环农业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农业景观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规模扩张,乡村面积缩小,远离自然的人们对农耕文明和农业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文章着重以都市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景观在城市中存在方式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科普教育循环农业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科普教育循环农业论文 篇1:

青浦区科协专版

青浦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珠联璧合 相得益彰 协同发展

位于淀山湖畔的青浦区是上海陆域范围内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地处上海从东至西“黄金发展轴线”,是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功能承载区、郊区发展服务经济的先行区。

作为2010-2015年度全国科普示范区,近年来,青浦区不断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创新工作手段,夯实科普阵地。目前已建成全国科普教育基地5家,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18家,区级科普教育基地31家。同时青浦区大力推进科普教育基地“一家一特色”工作,形成各类基地珠联璧合、协同发展的大好局面。

今年起举行的科普教育基地亲子实践活动,更像用一根红线将这些散落在各处的珍珠串成一条美丽的项链,进一步发挥科普基地的教育功能,把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普及到更多家庭。

青浦科普教育基地巡礼

集科学种养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枇杷园

占地400亩的青浦枇杷教育基地主栽白沙枇杷,是集枇杷种植、立体养殖、科普教育和观光农家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休闲园,2011年被命名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基地以“研究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枇杷种植和深加工,指导服务种植基地5个,辐射带动青浦及其周边100多户农户的枇杷种植和销售。“沪香”牌枇杷被国家农产品认证中心认证为绿色产品,“沪香”枇杷被命名为“上海名牌产品”。2014年,基地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示范基地,上海市第一家“中国农技协青浦枇杷种植与加工技术交流中心”挂牌成立。2015年,基地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青浦博物馆采用高科技手段展现青浦历史

青浦博物馆座落在青浦区崧泽广场,建筑面积约8800平方米,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邢同和设计。建筑主体材料为五个相交的椭圆体,其外形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蝴蝶,采用了先进的建筑装饰材料,玲珑剔透,熠熠生辉。

整座大楼因五个椭圆而分为五个主要区域。中间部分为大堂,以8米高的大型石材浅浮雕《青龙赋》为主题背景,庄重而典雅,是为观众提供服务和休息的公共场地。东、南两翼是陈列区域,陈列面积达3100平方米,陈列展出了1200余件青浦文物精品。新馆打破了传统的文物陈列模式,以现代博物馆传播学的新理念为宗旨,采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将文物陈列与场景复原、精美资料图片、多媒体辅助等手段相结合,使观众能够轻松、明了、愉快地认知青浦历史,解读古代上海。青浦博物馆还定期开展科普宣传、科普活动。

青浦循环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形成四大科普品牌

上海青浦循环农业科普教育基地作为集科技示范、展览培训、科普旅游、咨询服务为一体的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多年来,坚持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生态农业、优质稻米、特色菌菇、有机蔬菜、名优浆果等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优化环境,推动各个产业的标准化建设和运营,积极推进“优质种源、品牌水稻、设施菜田、特色林果、特种水产、生态园林”六大产业片,形成了“一粒米、一只菇、一棵菜、一枚果”的四大科普品牌。基地大力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培训,进行科学生产示范,引导农民致富。2011年基地被认定为上海“科普惠农兴村”示范基地、上海科普体验实践基地。2012年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并认定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3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2014年建立上海市院士专家服务中心,2015年被认定为青浦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青浦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四季百果园月月飘香诱人采摘

上海四季百果园,位于江南古镇朱家角西侧,占地面积640余亩,园内景色怡人,季季有花,月月有果。基地以低碳生活为前提,体现都市休闲特色、生态采摘为主的科普教育内容,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发展,目前已形成科普、展示、采摘三个特色教育基地。

园内种植上等水果450亩,有30多个品种,年产量约达15万千克。2007年10月获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证书“无公害农产品-桃和梨”;2008年12月被上海市农业委员会认定“无公害农产品-枇杷产地”,是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和上海市旅游局指定的“世博观光农园、上海市农业旅游推荐单位”,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伟成国防教育训练基地、学农基地”、共青团市委指定的“青少年活动基地”等。

青浦亲子实践活动侧记

枇杷生态景 科普亲子营

“我觉得这个活动比上次爸爸妈妈带我去泰国玩得还要开心得多!”一位参加此次活动的小朋友对记者如是说。5月22日到23日,青浦区20个家庭欢聚枇杷教育基地,揭开了2015年青浦科普教育基地亲子实践活动的序幕。

在“知识采集”活动中,小朋友们在指导老师和枇杷园植物专家带领下,认识和了解了红龙果、释迦等美味水果;在“晚会彩秀”活动中,科普知识以童话、游戏、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呈现出生动有趣的面貌,令小朋友和家长们耳目一新。晚上孩子们意犹未尽的在美丽的枇杷教育基地听着呱呱蛙声和潺潺水声进入了甜美的帐篷梦乡。

第二天一早,在“枇杷采摘”活动中,农科院专家为小朋友和家长介绍了白沙、红沙、青种等不同品种的枇杷,孩子们也和爸爸妈妈们一起采摘,体验到了劳动后收获的快乐。在“亲子彩绘”活动中,大家又兴致勃勃的完成了一幅十几米的亲子彩绘长卷。

作为“爱科学 亲普行”的第一站,本次枇杷科普教育基地亲子活动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知识采集、晚会彩秀、枇杷采摘、亲子彩绘”,四个“采(彩)”字把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元素凸显出来,让大朋友、小朋友一起体验了生动的科普课程,获益匪浅,印象深刻。

醉美大莲湖 环保生态行

6月14日,“爱科学亲普行”第二站“醉美大莲湖0环保生态行”活动启动。通过“青浦科普”微信公众号报名的20余个家庭上午来到了青浦区环境监测站,在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互动,了解青浦地区的空气质量、水质量的监测流程与网络系统,并通过环保科普展品学习垃圾分类等环保知识。

下午,活动家庭经过单程3公里的环保徒步,来到了美丽的大莲湖湿地。水上森林里“听一听”鸟声、风声、水声、蛙鸣、虫叫,“观一观”湿地鸟类,“赏一赏”品种繁多的花草树木,“画—画”形态各异的草本值物,“拍—拍”美丽的大莲湖湿地。

整个活动知识丰富,轻松有趣,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们深深陶醉在大莲湖湿地美景中,久久不愿离去。

寻宝博物馆 故事我爱听

7月23日,雷阵雨挡不住“爱科学 亲普行”颇有烟雨江南情调的第三站“寻宝博物馆 故事我爱听”,大朋友和小朋友们再一次的体验了一次不一样青浦科普教育基地亲子实践活动。

这一站里泛舟赏桥,听曲绘景。20个家庭边悠闲地乘坐小船,边听金泽古桥研究专家蒋老师为大家讲古桥故事。一个多小时悠哉悠哉的学习中,亲子们了解了古镇上保存的宋元明清所建的七座古桥梁,分别是迎祥桥、如意桥、放生桥、普济桥等,了解了解它们的年代,特征,形状和材料等一些古桥的历史知识。

这一站里文物觅宝,微馆创意。来到青浦博物馆,在讲解员带领下,小朋友们在古文化馆边听边写,了解到马家浜和崧泽文化时期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并畅想了崧泽人的一天,他们当时是怎么样生活,如何生产等等。

经过对青浦古文化和水文化的实地探究,下午,20个亲子家庭利用纸板动手制作了迷你博物馆。微馆创意这一活动,大家贴贴画画,剪剪涂涂,每个小朋友和爸爸妈妈都乐在其中。通过动手实践,学到小朋友在书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体验了一次不一样的亲子科普之旅。

(本专版稿件由青浦区科协供稿)

科普教育循环农业论文 篇2:

关于都市农业景观发展的思考

摘 要:随着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农业景观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规模扩张,乡村面积缩小,远离自然的人们对农耕文明和农业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文章着重以都市农业的发展和农业景观在城市中存在方式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关键词:都市农业;农业景观设计;生态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Thinking about Urban Agriculture Landscape Development

BO Lin,QI Su-p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ianjin 300457,China)

Key words :urban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design; ecological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一、前言

都市农业的概念最早是由一些美国的经济学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的,指的是在位置处于城市或城市周边,与城市联系密切并专门服务于城市的农业。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粮食危机有所加剧,我国必然更加重视都市农业的发展,更加合理规划、高效利用城市中每一寸土地。将城市绿地用于种植业等农业活动,场地必将受到限制,但其意义却很重大,正如《杂食者的困境》作者迈克尔·波利安指出的一样,“虽然自种菜园产出很小,但却不失为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都市人与食物亲密接触,不增加开支实现健康饮食,减少对产业化食物链的依赖”。因此,都市农业景观不仅增加了城市绿化的多样性和覆盖率,还延续了古老的农业文明、传承了农耕文化,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质。发展都市农业景观有利于效改善农业发展的困境、使我国农业向观赏型、生态型和服务型过渡。通过利用与农业相关的资源来开发城市及周边景观绿化,吸引人们来观光游览,休闲集会。这种景观模式不仅具有美化环境、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还对儿童文化教育、改善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有限的面积内开发新型的农业景观模式来吸引人们对都市农业景观关注和参与相关研究还有待加强。

二、都市农业景观的功能分析

(一)生态服务功能

都市农业景观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有效的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区域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农业景观生物种类丰富,具有提供基因材料的潜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中的生态危机。都市农业景观还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功能,随着气候的变化这种功能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增加社会公益性

农业景观有地域性、季节性等特征,视觉效果丰富多元,大片的农作物有规律的生长为城市环境注入无限活力,色彩变化丰富的街景同时拥有美学价值和观光价值。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功能是农业景观的两个重要职能,通过介绍特色植物、展示濒临灭绝的植物标本、讲述农业文明发展进程、展示高科技生态农业成果等形式展现出来,成为科研和教育实习基地,唤起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增加经济效益

城市范围扩大,导致土地使用也发生了变化,食品供应地远离城市,运输成本增加。在城市中规划发展都市农业景观,可以为市民提供不同层次的食品需求和生产原料,减轻了对外来食品供应的依赖。开展都市农业景观旅游业有利于为当地政府带来经济效益,为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岗位。

三、国内外都市农业景观发展现状及前景

(一)国外都市农业景观发展概况

农业旅游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起源于德国的山区和法国的沿海地区,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与农业相关的观光旅游活动相对丰富与完善。在一些都市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配套设施相对完善,都市农业并非边缘活动,市民参与程度很高。以美国为例,由于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都市农业面积占美国总领土面积的10%,产出商品的价值更是占到全美农产品总值的30%以上。美国的都市农业旅游主要以观光农场、牧场为主,一项研究表明全国有近三分之二的成年人在近3年中参与过与农业相关的休闲旅游,其中以体验和教育为目的的形式更受欢迎。法国巴黎是国际型大都市,但这并没有阻碍都市农业在巴黎的发展,无论是都市生态休闲景观还是食品供应都能达到国际水准。巴黎的都市农业倾向于走工业化、科技化的道路,着力于研究发展设施精细农业,尤其在利用高新技术种植新鲜水果、蔬菜、花卉,以及为市民营造运动休闲场所、青少年涉农教育基地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①。慕尼黑不仅是德国南部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依靠其独特的田园风格和人文景观在国际享有盛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慕尼黑政府在城市近郊实施了“绿腰带项目”,即指在城市外围没有被开发利用的地带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开发新颖独特的农业产品和休闲场所,以满足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日本是亚洲最早发展都市农业的国家,因其国土面积狭小耕地资源有限,园区规模多呈点状和片状分布,结构多以观光园结合果蔬生产、花卉种植为主。园内小型现代化园艺生产设施先进,故形成的农业景观多小而精致赏心悦目。

(二)我国发展都市农业景观发展概况

我国在20世纪80年后期开始在广州近郊出现观光果园,农业景观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农业景观随之得到市民的青睐,北京、上海等地吸取国外优秀设计经验,率先开始了自身的探索实践。

北京注重农业景观生态服务功能、社会公益功能的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据资料显示,全市发展各类农业观光园、采摘园2000多个,建立了100多个市级民俗旅游村和7000多个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户,受到各个年龄层次市民的青睐②。先进现代化设备的使用、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有力的促进了北京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了北京农产品的竞争力。

上海市将都市农业列入“九五”规划和2010年国民经济发展纲要的城市。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景观农业已经在观光旅游、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依托于崇明岛打造的生态休闲岛屿,就充分利用分散的楔形田块加以规划设计营造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景观,形成天然城市绿色屏障,是市民体验农业的好去处。上海还重点发展了一系列的都市生态农业系统,如绿色食品生产系统、都市园林绿化系统、生态农场系统和生态牧场系统等。

四、我国发展都市农业景观的主要途径与措施

(一)以观光游览为目的的生态农业园区。园区的设计首先要尊重自然,从艺术的角度出发符合审美情趣,结合生态农业理论,以高新技术为保障,弘扬农业文明为主线,兼具生态和社会价值,又能获得经济效益,吸引让更多的游人的参与体验。

(二)社区农园。在住宅区或住宅区的周边将具备种植条件的土地综合管理,分割成独立的单元,供居民自己种植蔬菜水果。劳动过程中市民不仅能了解农业知识还能自己自足,缓解城市食品供应的压力。这种小规模的社区农园提高了城市中缝隙空间的利用率,具有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都市农业景观发展的新鲜力量。

(三)高科技农业园区。高科技农业园区占地规模较大适合在城市近郊发展,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是高科技园区的目标。有些园区对外开放,接受学习参观、技术研讨;有的则不接待游客,只作农业生产用。高科技农业园区不但优化了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机会,更满足了城市居民对安全、新鲜、优质的农副产品的需求。

(四)科普教育园区。园区主题应丰富多样,例如对稀有植物标本或传统农具的展示,向人们直观传递相关知识,增加人们对农业的了解,特别是对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农业文化、感受农耕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

(五)存在于家庭中的微型农业。城市中随处可见一些闲置的狭小空间,只要有充足的光照这些空间就可以用来发展都市农业,例如屋顶、阳台、厨房等等,它具有投入成本低、易于操作、获益显著的优势。如果能够赋予这些闲置空间新的定位和功能,它们同样能为都市农业景观发展创造价值。

五、结语

政府的引导和良好的政策支持对促进都市农业景观发展起重要作用。目前在我国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在1991年起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甚至2008年公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中无任何与农业用地相关用地③。政府应该把都市农业的发展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制定相关扶持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投资;增加农业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对都市农业的引领作用。同时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引导人们积极参与。都市农业景观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依靠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群众对都市农业重要性的了解和认同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 胡蓉. 未来都市——浅谈都市农业景观及延伸[J].大关周刊2011(38):546.

② 陈树俊.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10).

③ 刘娟娟、李保峰、宁云飞、张卫宁, 食物都市主义的概念、理论基础及策略体系[J].规划师,2012(3).

参考文献:

[1]胡蓉.未来都市——浅谈都市农业景观及延伸[J].大关周刊,2011(38).

[2]陈树俊.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0(10).

[3]刘娟娟、李保峰、宁云飞、张卫宁, 食物都市主义的概念、理论基础及策略体系[J].规划师,2012(3).

[4] 陈玲、丁楠,都市农业景观发展探析[J].农技服务,2012,29(3).

[5]王娅、胡希军,观光农林园景观生态规划初探[J] .中国园林,2012(5).

[6] 重庆市生态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区管理委员会. 都市观光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的初[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

[7] 李艳秋、申瑞玲、高鹏,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2010(8).

[8]李志敏.发展都市农业提高农村综合效益[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8).

[9]车生泉、郑丽荣、吕宾,城市自然遗留地景观保护设计的方法[J] . 中国园林,2010(10).

作者:薄琳 祁素萍

科普教育循环农业论文 篇3:

基于数字技术应用的绿色生态种养循环农业模式设计与规划

摘要:指出了在现代畜禽产业发展过程中,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为畜禽产业的转型升级,迭代发展指出了一条更为切实、高效的发展新路径,积极响应了国家倡导的发展低碳节能、绿色循环经济体系,以建立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业产业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竞争力,通过分析不同生产场景如何去应用信息化技术和对节点资源应用何种整合措施,可以使得产业更加优化。为此,提出了基于数字化技术在现代畜禽产业发展应用,如何衔接好现有资源,打造出一种绿色生态种养循环的新模式,带动区域相关联产业的同步革新、长效发展。

关键词:数字技术应用;绿色生态;种养循环农业模式

0 引言

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传统产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结合了该项技术,优化了生产管理,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经营效益,因此现代畜禽业要优化生产经营,只有把数字技术融合到企业的发展中,把各项生产要素及资源链条进行整合,才能构建起了高效的产业运转体系,创造新的增长点和业绩点,由此可知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及优化产业链管理的方式之一。我们以探索者和示范者的姿态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中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打造一个具有突破性的、代表性的数字技术应用示范先驱。

1 项目背景

绿色生态种养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也是生产地道农产品、绿色天然、营养保健的消费需求,更是创造人与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共存的生产方式。近年来,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农业保供给、保收入、保安全、保生态的压力越来越大,农业发展已经到了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合理利用资源、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歷史新阶段,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台山市为率先建成种养循环农业示范县,非常重视种养结合发展,一直以来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加速优化种养结构,进一步完善农业内部循环链条,促进农业发展由传统的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变为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目前全市70%的种植业、养殖业所产生的废弃物仍未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大量的农业园区为单一种植业或单一养殖业,尽管有部分农业园区种养兼营,但大多数也难以实现种植与养殖的 相互衔接、协调促进、共同发展,农业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有效 利用,种养分离问题亟待解决。台山市按照“以种促养、以养定种” 的思路,结合全市的产业区域布局及发展目标,在台山市四九镇地区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种养循环,满足市场的需求势在必行。

2 政策背景及理念指导

2.1 政策背景

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早在 2016 年中央 1 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要求“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要落实农业农村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0 年)》、《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21〕10 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对加强种养结合、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关要求,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实行合理承载,推动绿色发展;推进适度规模标准化养殖,提升设施装备水平;推行经济高效的有机肥代替化肥,促进废弃物综合利用。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的通知》、《江门市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等文件,特别强调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粪肥还田,减少化肥使用,推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

江门市农业农村局制定《江门市种养循环发展规划(2019-2025年)》,指出当前江门市全面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同时要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要做到因地制宜,构建科学、可行、可持续的种养循环发展新格局。因而项目建设正迎来难得的叠加政策机遇。

台山市是广东省江门市代管县级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毗邻港澳。交通四通八达,北连佛(山)开(平)高速公路的新(会)台(山)高速公路,贯通市境东西的、全长 87 千米的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台山段)。全市种养循环产业基础良好,已形成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的良好态势。积极顺应政策形势,立足于发展需求,以点带面带动种养循环全产业链联动发展,在有效达到循环利用与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建设以基于数字化技术应用的绿色生态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区,通过整合区域资源优势,把产业节点进行优化链接,意义重大。

2.2 理念指导

现代农业要高质量,稳增长发展,除了在做好产品的管控及生产经营外,还需要不断的优化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节点效益,建立基于数字化技术应用的融合性农业数字化发展平台,通过对数字技术的利用,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及工具,建立多场景交互的农业数据产业链,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数据采集、分类、应用、挖掘体系,将信息作为农业生产及资源整合要素,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从而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构建产业节点资源一体化综合利用开发链条,为生产经营提供精准化养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预警、分析与决策等,真正打造国内先进、省内领先的设施化、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的种养生态循环模式。

3 规划特色与创新发展

3.1 布局规划与特色

基于现有生产环境及基础条件属性,制定一场一策的资源利用策略,以原有的鸡舍、鱼塘、有机肥厂为主线,利用其立体空间资源,搭建储能光伏板及配套相关基础设施、设备,以场区空闲土地资源为侧线,新建菇棚、花卉大棚、仓储冷库等,根据种养循环农业模式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根据生产特点,总体规划项目内容,饲料、产品和废弃物等运输方式以及水、电工程管线进出方向,结合当地常年主导风向和场区周围环境等因素进行总平面规划,最后把各大生产资源要素及运作流程通过依托数字化技术进行整合。

3.1.1 二区一体布局

根据场区现有的生产布局特点和基地周边的综合环境,并结合基地的地块现状情况,将整个场区划分为智慧养殖光伏结合区、智慧立体种植区、资源一体循环区。

(1)智慧养殖结合区

场区采用集自动化养殖、自动化粪污处理、恒温恒湿控制、智能化环境控制等功能的物联网种养系统,并通过对鸡舍顶部设计安装可储能光伏板,达到隔热与保温效果,有效降低鸡舍内部能耗,同时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2)智慧立体种植区

场区通过采用自主生产嵌入储能光伏板的新型大棚,搭建立体智慧种植农业系统,实现大棚内部种植能源需求的自供给以及农光互补及营养液、土壤酸碱度等控制功能,充分发挥大棚光伏智慧农业的附赠价值。

(3)资源一体循环区

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智慧管理体系来指导生产,促进智慧种养的高度融合发展,整合场区各生产节点资源,对鸡粪进行消毒,结合当地的农林废弃物水稻秸秆、生蚝壳等,生产菌包来种植菌菇,其次将鸡粪以及废弃菌包通过发酵制作成有机肥料,种植高端花卉,从而促使公司不仅可实现种养产业深入挖掘以及产品价值线的延伸,还能实现养殖端价值链创收,发挥废弃产物的再生价值,同时还能消纳当地农林废弃物,做到了从智慧养殖到废弃资源化循环利用,价值再生,真正实现了种养循环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1.2 科普教育规划

现代农业是一个集现代信息化产业技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高素质农业科技人员等要素于一身的产业,既体现了现代科技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也结合了农业接地气的生产属性,具有丰富的农业科普资源,以现代化数字技术建立农业科普平台非常重要,通过建立缩小型的现场科普教育区、动态科技型科普教育数字化展示平台,以及养殖历史发展科普通道,有利于大众了解新型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树立农业科学观念,在跟上时代科技的发展步伐也不忘所吃的农产品如何而来。

3.1.3 路线系统规划

集约化、规模化的生态种养循环农业,由于其对生物防疫及疾病防控要求非常严格,因此针对场区的路线规划首先是按照安全环保、生态保护的原则规划道路系统。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级路线围绕场区生活区及外围日常作业区设计,二级线路围绕内观通道、科普教育通道等生产区日常通行道路网设计,三级线路主要为智慧种植通道、有机肥生产通道及辅助道来设计道路网络。充分考虑生产的安全性,结合实际活动需求性进行多点布线,合理组织、将各点组织成网络系统,打造多样性的参观节点,形成复合、多样、完善的慢性交通系统。

3.2 创新示范与发展

3.2.1 模式创新设计

依托数字技术手段和工具,结合一场一策的策略,因地制宜,按照“有机种植-畜禽养殖-光伏发电-有机肥生产-冷链仓储”的现代农业循环产业链的要求,实现资源禀赋优越、产业特色突出、生产链条完整、资源要素集聚、功能布合理的建设目标,把各大生产要素资源整合为产业化平台,打造一种绿色生态种养循环生态圈,以平台整合资源发展思路驱动产区发展,应用科学合理布局,形成绿色零排放、种养结合的数字化农业种养循环,搭建自主生产的可嵌入储能光伏板的新型大棚,建立立体数字种植农业系统,建立养殖主体粪污资源化处理设施,构建从数字化养殖到废弃资源化循环利用,价值再生的农业种养循环体系。

3.2.2 带动发展突出

(1)经济带动

通过对生产基地引进数字化技术,建设绿色生态种养循环示范园区,将有效带动项目区种养循环农业、光伏农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加光伏发电在农业建设中的比重,大幅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增加土地利用附加值。以种养循环、光伏农业为主导,形成集养殖、种植、冷链仓储、粪污循环利用、销售、产业融合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挖掘产业融合创新方式、农村发展新动力、农民增收新机制,带动全市乃至珠三角地区光伏农业产业兴旺。

(2)社会带动

通过建设绿色生态种养循环示范园区,开展规模化种养集一体建设,逐步搭建农业内部循环链条,将有效带动全区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当前城乡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和谐社会具有较大促进作用。项目对推动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振兴发展意义重大,社会效益显著。

(3)生态带动

项目区运用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优化调整种养比例,改善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促进种养业废弃物变废为宝,逐步替代传统的旧产能,既保粮食满仓又保绿水青山,是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 重要举措。以项目建设为带动,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积极引导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种养业转变种养观念,就近就地消纳种养废弃物,推广有机肥还田利用,实现农业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4 产业营销策划

4.1 借助数字技术,加大品牌营销,打响知名度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根本的经营销售理念。坚持“品质、品牌”的发展战略原则,创建以依托“智慧+、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手段和工具”,利用数字化工具,制定品牌营销策略,打造特色区域品牌,培育成“粤字号”“名特优新”知名名牌产品。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可溯源生产体系,打通从生产、供应到销售等端口的各个节点及堵点,并且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有机认证和供港、出口认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宽销售网络,打响知名度。

4.2 基于网络大数据,占领粤港澳大湾区大市场

建立依托于生产端的资源调配、产品管控,运输管理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市场需求端的客户信息对称网络体系,通过借助蜘蛛爬网技术采集网络端上的市场信息,以大数据分析工具筛选客户,将生产元素与市场需求客户进行需求匹配,最后加以人为辅助开展供销公关工作,采取适当让利、完善服务等方式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型酒店、连锁超市等市场需求客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成为其指定供货商,同时,积极拓展省外业务和出口配额,拓宽销售渠道。

4.3 建立虚实互动,线上线下结合销售网络体系

通过建立产业供销电子商务系统,整合内部的产品资源及外部的优势资源,打通企业对接终端客户群体的最后一步,建立终端客户铁杆粉丝群,同时建立线下销售试点门店,应用智慧化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展示平台和结合门店开展营销,构建起优质的销售网络体系,围绕“铁杆群体+场区交互体验”开展系列线下线上活动。与此同时,也要加强与“天猫商城”、“淘宝网”等网上商城合作黏性,布局大流量平台,全面提高产品的曝光度,增强影响力。

4.4 完善服务机构,培养一批组织运营技术服务团队

完善服务机构,统一服务理念,培养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技术服务人员队伍,提供全面的服务项目,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建立客户管理系统,及时收集用户的意见、建议并及时反馈至决策层,根据客户要求及时调整服务内容与服务方式。

5 结语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开展绿色生态种养循环农业的全链条整合,不仅能充分整合场区内部资源,使各个生产环节的资源利用得到最优化,而且也让土地资源及立体空间资源得到二次开发利用,提高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及减低生产成本,也符合十九大报告、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精神,以大力发展种养循环产业一体化项目辐射带动农户增收,推广现代农业种养循环模式,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绿色、环保、生态的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基地,促进产业兴旺、盤活乡村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张玉坤,马俊贵,柴新君.现代物理农业技术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J].农业工程,2014,4(6):34-38.

[2] 张瑞兰.三种不同种养结合模式下农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效益比较分析 [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9.

[3] 蒋德诚.基于循环农业视角的百圣公司种养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J].天津农林科技,2021,8(4):4-7.

作者:唐汉通

上一篇:建设公司工作总结3篇下一篇:扶贫总结(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