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2022-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的现在和未来

摘要:中学化学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教材后面附带的元素周期表也不是最新的,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现代化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带入中学化学教学中。目前元素周期表第7周期已排满,有关元素周期表未来发展走向,学术界也尚未给出确定的回答,“稳定岛理论”也是猜测,是否正确还要看能否人工合成出119号、129号元素。

关键词:元素周期表;中学化学;教材

G633.8

随着科学家们对元素的探索,新的元素陆续被人工合成出来,但是中学现行的教材中附带的元素周期表却没有更新。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材后面附带的元素周期表,没有把117号元素归入其中[1]。鲁科版必修2第一章第2节讲元素周期表周期、族的分布时,教材上用“知识点击”和“历史回眸”两个栏目分别讲了镧系、锕系和不同形式的元素周期表,这些栏目虽然能够丰富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但这些是不够的,而且教材后面附带的元素周期表也没有更新[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该部分的要求是能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4],是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可见中学化学中还是很重视元素周期表的,而且元素周期表可谓是化学的精髓之所在。因此老师需要搜集元素周期表最新发展状况,将最新的知识带给学生,促使学生跟上时代的脚步。

一、元素周期表现状

目前元素周期表第7周期的元素都被合成出来并且得到认可。2010 年,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总部位于莫斯科郊外)首次成功合成了117号新元素,该元素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人工创造的最新的超重元素[5]。按照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要求,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需要再次合成它,才能正式批准将这种元素加入元素周期表。2012 年,该科研小组再一次成功地合成出了117 号元素,为加入元素周期表做好了准备[6]。2014年5 月2 日,德国的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利用新实验又一次成功地证实117 号元素的确存在,欧洲、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多国研究人员也参与了,他们在粒子加速器中,用钙离子轰击放射性元素锫,成功合成了117 号元素。但是,117号元素很快又衰变成115 号元素和113号元素。这也为该超重元素正式加入元素周期表提供了更有利的证据[7]。

关于114号元素和116号元素的命名,依照 IUPAC 已确定的元素命名程序[8]及其传统,由114号和116号元素的发现者杜布纳原子核联合研究所和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来建议其命名。杜布纳原子核联合研究所提出114号元素的名称为flerovium,符号为Fl。此建议是为了向合成超重元素的杜布纳原子核联合研究所弗廖罗夫核反应实验室致敬。116号元素的建议名称为livermorium,符号为Lv。这项提议是为了向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致敬。2012 年 5 月 23 日,IUPAC 官方正式公布114 号元素的英文名称为flerovium,符号为Fl;116 号元素的英文名称为livermorium,符号为Lv。根据2007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制定的《化学元素中文定名规范原则》,114号、116号元素的中文名字为“鈇”、“鉝”[9]。

2015年12月30日,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宣布俄罗斯和美国的研究团队已获得充分的证据,证明其发现了115、117和118号元素[10]。

管理元素命名的国际组织于2016年6月8日公布了4种新元素的名称提案,其中3种以发现者所在国家或地区命名,分别为日本、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和美国田纳西州;1种以一名俄罗斯科学家命名。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说,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提议把其合成的第113号元素命名为nihonium,符号为Nh。这一名称由日本国名的日语发音nihon和后缀ium组成。113号元素是首次由亚洲国家发现的元素。115号和117号元素名称由俄罗斯和美国研究团队联合提出,分别为moscovium和tennessine,符号为Mc和Ts。moscovium由莫斯科的英文moscow加后缀ium组成;tennessine为田纳西州的英文Tennessee和后缀ine。118号元素名为Oganesson,符号是Og。这一名称也由俄美研究团队共同提出,以致敬俄罗斯知名物理学家尤里·奥加涅相。这些新元素的名称将公示至2016年11月8日,最终由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正式批准[11]。

二、元素周期表未来走向

门捷列夫发现周期律以来,时至今日,已140余年。通过众多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无论在深度或广度上,元素周期表所显示的内容及其变化规律,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掌握,成為人们进行社会生产、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2006年,随着118号元素的发现,“元素周期表未来什么样”这个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等待探讨。

到今天为止,元素周期表中所有前7个周期的元素要么已经在自然界中被发现,要么在实验室中用人工方法合成出来了。要想发现新元素,必须在第8个周期中寻找。

20世纪60年代起,根据核结构壳层模型和核稳定性理论,科学家认为,那些具有特定结构的核,如原子序数为114、126或184的核都会特别稳定,寿命很长,围绕它可能存在许多个超重核组成的“稳定岛”。1999年初发现的114号新元素,其半衰期长达60秒以上,远大于它的邻居们。这一发现大大增强了人们对于超重岛存在的信心。如果稳定岛的确存在,很可能元素周期表会一直延续下去。不过,在稳定岛之外的大多数第8个或者更高周期的超重元素,可能由于衰变时间太短,从而无法在实验室中被检测到。如果是这样,那么元素周期表上很可能存在大量空白。

目前德国亥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和俄罗斯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正在尝试合成第8周期的119号元素和120号元素[12]。如果这个尝试能成功,那么第8个周期的其他元素,包括位于超重岛中的第184号元素很可能也会被制造出来,这将大大扩充现有的元素周期表。如此一来,元素周期表还远没有到尽头。

三、元素周期表最新发展与中学化学结合

初中阶段对元素周期表的要求不高,只是能够根据元素序数找到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并且教材中附带的周期表也只缺第117号元素。此时老师只需告诉学生第117号元素已被人工合成出来并非空缺。

在高中阶段,教科书后面附带的周期表第7周期空缺较多,且元素名字也未更新,老师就要给学生补充更多的元素周期表的進展。高中学生此时对化学已有较多的认识,可能对“元素周期表会一直发展下去吗”等这一类的问题,老师也要未雨绸缪,提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四、小结

教材是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时的参考书,更新速度较慢。因此老师在教学中也要关注化学发展动向,将元素周期表的最新发展状况分享给学生,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 化学(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王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2(必修)[M]。北京: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陈寅,姚子鹏.20世纪30年代后化学元素发现和合成的介绍[J].化学教育2015(3)95.

[6]周书华.登陆稳定的[J].物理2015(8)531.

[7]元素周期表或迎来新成员[期刊论文]-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4(6)

[8]Koppenol W H.Naming of New Elements[J].Pure ApplChem,2002,74(5) : 787-791.

[9]才磊.114号、116号元素的中文命名探讨[J].中国科技术语2013(2):43.

[10]黄晋一.美媒:元素周期表将添四位新成员[EB/OL].参考消息网2016,1,2[2016.1.3]http://www.cankaoxiaoxi.com/science/20160102/1043627.shtml

[11]惠晓霜:4种新元素名称提案揭晓[EB/OL].新华网.2016,6,10[2016.7.1]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6/10/c_129049659.htm

[12]肖能超元素周期表会结束吗[J]-少年科学 2014(33).

作者简介:

詹利平(1992—),女,汉族,河南邓州人,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化学教学。

作者:詹利平

第2篇: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复习)教学反思

修文中学化学组

陆恩兰

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教学,回过头来对本节课我有一些想法:

首先,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上达到了基本要求。基础知识的讲解透彻细腻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认真,学生的参与意识高,当有的学生想回答但又不敢举手时,我充分鼓励他们回答问题,无论学生回答对与错都给出回应和一定的评价。在教学技能方面:讲授正确,语言规范,语速适当,表达清晰,留给学生思考时间,这应该是我平时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功。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来说非常重要。另外,板书精简,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又快又好。

其次,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开始准备时想法是:要运用多媒体、在正式上之前演练一遍,但后来由于未准备好,所以只设计了学案,也也没有能试讲一遍。因此本节课有一些环节没有处理好,如时间分配不是太合理,造成最后时间有点紧,勉强讲完内容,所以在位、构、性知识点上用的时间太少,没有突出该知识点。此外,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经意的去接学生的话,生生互动的机会有点少。

重新上一遍采取的措施:时间上重新分配,学生回答问题时尽量让他们自己回答完,在学生犹豫不决时适当加以引导,增加生生讨论的时间,在位、构、性知识点上稍加以讲解,然后才通过题目巩固练习。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情况,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点,我一定会乐意接受。这是我第一次上公开课,我很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我的教学水平。

第3篇:《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根据建构主义和STSE基本原理,本课教学设计思路如下:首先,通过纸牌游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得出通过分类易于观察得到其中的变化规律,再结合化学学科中元素导入新课;接着将核电荷数1~18的元素,按照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列表,利用图表请学生观察并讨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的变化规律,其中原子半径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以穿衣服为喻进行理解,化合价的变化通过之前学习的碱金属与卤素进行知识迁移;然后,用实验对钠、镁、铝的金属性进行探究,进而学习金属性与非金属的变化规律;最后补充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本质,并进行巩固练习和课堂总结。

二、前期分析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教材第五章《物质结构》的第二节,共两个课时。本节课为该节内容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包括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本质,以及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所呈现的具体规律等内容。课程在前面几节已经介绍了原子的组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并系统介绍了碱金属和卤素,其中的知识内容及初步体现的分类思想,为本节课元素周期律中关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等相对抽象知识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同时更为接下去元素周期表和其他元素及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做铺垫,是高中化学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

教学重点:知道元素周期律的概念,描述及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所呈现的具体规律

教学难点:描述及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所呈现的具体规律

(二)、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课程的前面几章学习了原子的组成以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易于从核外电子排布的角度理解元素周期律。而对于碱金属和卤素等具体元素的学习,一方面初步形成元素及其化合物学习中的分类思想,另一方面也具备了部分元素随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的规律,易于进行知识迁移。本班学生对碱金属和卤素的学习较为扎实,并初步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且抽象思维能力较强,并善于观察实验现象,但具体分析、表达能力不足。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元素周期律的概念; (2)说出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3)描述并运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所呈现的具体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类、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得出元素化合价、原子半径等方面的变化规律;

(2)通过运用化学语言,准确描述化学知识; (3)通过对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规律的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通过实验学习化学的手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扑克牌,明确化学学习中分类思想的重要性,并强化从生活中寻找灵感的意识;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体验化学学科的规律美以及严谨态度的重要性。

三、教学准备

教具:10副扑克牌

实验仪器:试管、试管夹、酒精灯、胶头滴管、火柴、砂纸 实验试剂:镁带、铝片、无色酚酞试液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将全班按照四人小组进行分组,每组同学发到一副扑克牌。10副牌均少同一张牌,其中一副按照花色排好序,其余9副打散。请学生找出每副牌中缺的那张,并比赛哪一组速度最快。

[提问] 针对最快找出缺失张牌的组别,提问“为什么能最快找出?发到的扑克和相邻组的扑克有什么不同?”

接着,引导学生得出通过分类易于观察得到其中的变化规律,进而有助于我们学习化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再结合我们化学学科中的上百种元素,请学生思考“元素当中是否存在规律”,自然过渡到本节课要学习的元素周期律。

2.图表结合,深入学习

1 [过渡] 为了便于观察研究,我们将核电荷数1~18的元素,按照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列表5-5。

教师介绍原子序数就是人们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的编号,且在数值上与这种原子的核电荷数相等。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请学生观察以上列表,并根据表,小组讨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呈现什么规律性的变化,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表5-6中:

然后请同学尝试对规律进行归纳,教师补充得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层数递增,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递增,其中第一层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第

二、三层稳定结构时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

[过渡] 从核外电子的排布看,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的递增对原子半径会不会有影响?

[原子半径] 由于相关内容较为抽象,教师以冬天穿衣服作比喻,让学生猜测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结着请学生继续观察表5-5,分析得到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变化规律:随着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电子层数相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递减。教师解释电子层数相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最外层电子数多的受原子核的引力较大,即约束力大,因此原子半径反而小。再由学生将所得到的规律与图5-5作比对。

1 [化合价] 基于对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变化规律的学习,请学生观察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和7的元素,并回顾碱金属和卤素各自元素之间化合价和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表5-5,由碱金属和卤素进行知识迁移,对元素化合价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的规律性变化进行归纳,并完成表5-8。

结合碱金属和卤素,先从竖列对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价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得到同一竖列的元素化合价情况相同或相似;再从横排分析,金属元素化合价呈正价递增,且与核外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非金属元素化合价成副价递增,可显正价,且最低副价与最高正价加和为8。

3.方法转换,实验探究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刚刚还回顾了碱金属与卤素当中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变化,那在其他元素中是否同样存在变化的规律呢?

[过渡] 在化学学习中,我们刚刚用的结合图表是一种方法,用实验来探究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先请学生讨论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方法,得到可以从它的单质跟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以及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相应的,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可以从它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或跟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以及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接着从金属钠的金属性很强,提问学生“金属镁与金属钠的金属性如何?铝和前两者相比又如何”,引导学生开始实验探究:

[假设] 钠、镁、铝的金属性依次递减。

[实验1] 取两个段镁带,用砂纸擦去表面的氧化膜,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3mL水,并往水中滴2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然后,加热试管至水沸腾。观察现象。

[现象] 在冷水中无明显现象,在沸水中镁带表面有气泡产生,且溶液变红色。 [结论1] 钠的金属性比镁强。

[实验2] 取一小片铝和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去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再各加入2mL1mol/L盐酸。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 铝片所在试管产生气泡不如镁带所在试管多。 [结论2] 镁的金属性比铝强。

[结论3] 电子层数相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减。

4. 巩固练习,反馈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所呈现的具体规律,并能熟练的运用,同时也起到反馈评价的作用,以便于及时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进行调整。

5. 总结归纳

请学生分别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所呈现的具体规律进行归纳,教师指正、补充,介绍“元素周期律即是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1 变化的必然结果。

五、形成性练习

一、填空题

用元素符号回答原子序数11~18的元素的有关问题: (1)除稀有气体外,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_____;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______; (3)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呈两性的是______; (4)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______; (5)能形成气态氢化物且最稳定的是______。

二、选择题

1.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 [ ] A.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B.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呈周期性变化 C.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2.在下列元素中,最高正化合价数值最大的是 [ ] A.Na B.P C.Cl D.Ar 3.在下列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 ] A.N B.F

1 C.Mg D.Cl 4.原子序数从3~10的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逐渐增大的是 [ ] A.电子层数 B.电子数 C.原子半径 D.化合价

5.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有3个电子,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这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 ] A.XY2 B.X2Y3 C.X3Y2 D.X2Y

六、板书设计

元素周期律

一、 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本质: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二、 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随原子序数递增)

原子核外电子层层数递增 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递增

稳定结构时最外层电子数:第一层为2,第

二、三层为8

三、 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递增)

原子半径增大;电子层数相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递减。

四、 化合价(随原子序数递增)

竖列:情况相同或相似

横排:金属元素化合价呈正价递增,且与核外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非金属元素化合价成副价递增,可显正价,最低副价与最高正价加和为8

五、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递增)

电子层数相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金属性递减

第4篇:《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高中化学课堂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本节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在课堂中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积极主动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把新化学知识融入到创设的情景中,采用问题启发式、讨论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实现新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融合。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学会学习,乐于学习。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苏教版《化学2》专题一第一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中的一节内容。本专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化学1》中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物质的微粒观,认识元素的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取决于它的结构,为后续章节《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有机物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认识模型和化学用语在化学概念和理论学习中的作用,感受化学世界体现的对立和统一。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内容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入手,了解元素周期律,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元素的结构决定元素的性质,它们的性质也符合一定的规律。 【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对象是普通高二的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化学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对比、分析、归纳等逻辑方法并能简单应用。同时已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的基础之上学习元素周期律,能更好的接受学习。但是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逻辑思维不够缜密,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概括不够全面、详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适宜的引导。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知道原子半径、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等随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素周期表规律的探究,以及元素性质的规律性的探究,学会分析、总结规律,并能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对元素性质实验的探究,养成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为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教学重点确定为元素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采用教法有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法,练习法。采用实验探究法是为了把学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究,响应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使新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形成有意义的构建,再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深学生的直观认识。最后通过练习使对新的知识进一步的巩固。

采用的学法主要小组讨论法和分析总结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所呈现的学习资料的分析、概括和总结法,得到自己的想要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通过实验演示、观察来推断具体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用具】

多媒体类型: PPT 实验 多媒体来源: 教师自制 实验室 多媒体使用: 播放 教师演示 多媒体效果: 增加课堂生动性 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实验演示为主图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

环节一:故事设疑,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PPT,上面出现的是一段关于门捷列夫利用元素周期律预言镓元素的性质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神奇的规律让门捷列夫大胆的猜测嫁的性质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下这个神奇的规律。

【设计意图】:以化学小历史的形式导入新课,有利于增加学生对化学认识的同时引发相关的思考,这样做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

环节二:知识回顾,展开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PPT,上面呈现的是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示意图。展示电子层模型示意图,给学生感性认识,更易于理解电子的分层排布。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内容,理解电子层与电子能量的关系以及电子层的符号表示方法。

【学生活动】:复习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书P13表1-2,并观察多媒体展示的稀有气体的电子层排布情况,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由于书上只是提供了1-20号元素的电子层排布,如果要推出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

【教师活动】:关于元素的排布示意图,我们上节课就已经学习过了。同学们回忆下上节课的相关知识点,并思考PPT上的所有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否存在什么规律? 【学生分析】:、、、、

【教师活动】: PPT展示关于1~18号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的分布的折线图。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数的分布呈现一定的周期性。由于书上只是提供了1-20号元素的电子层排布,如果要推出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我认为还需要增加稀有气体的电子层排布,所以在教学时补充了这一点,这更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推出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则:核外电子总是先排能量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到外,依次排在能量高的电子层;

(2)每个电子层最多排2n个电子;

(3)最外层≤8个电子(当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次外层≤18个电子,倒第三层≤32。

【教师总结】: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设计意图】布鲁纳说过:影响学生最重要的是学生已经知道了的知识。有效的知识回顾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预热。这部分我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来推断新知识,这样的学习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新旧知识之间构成一个有意义的构建。

【教师活动】:既然原子的最外层的电子排布存在一定的规律性,那么原子的半径又是如何变化的呢?同学们阅读相关数据,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有哪些规律,并动手绘制出原子半径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图。

【学生活动】: 观察数据,分析讨论并总结。并绘画图线

【学生回答】: 关于原子半径的变化,第二周期变化规律从大到小,第三周期也是从大到小。

2 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几个周期一起来看,对于原子半径,同一横行,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一纵列,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教师活动】:对于行与行之间表现出来的变化趋势,就不难发现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稀有气体元素除外)原子半径为什么出现从大到小的周期性变化呢?同学们想想原子半径受哪些因素影响呢?提示:试着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考虑看看,有没有同学能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呢? 【学生思考】

【教师活动】同周期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就逐渐增强,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除外)。那么同理,同族原子,从上而下,有效核电荷数增加不多,随着电子层数增多,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就减弱,这样原子半径就逐渐增大了。

【归纳总结】(1)同一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等,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最高正价逐渐升高,最低负价从IV A族开始,从-4变到-1.(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设计意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对比、分析、总结的学习方法。因此在这个环节,让学生去阅读相关的图表数据,并对他们进行分析和概括,培养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通过小组的交流与讨论,结合小组成员的智慧。加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环节三: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教师活动】: 我们都知道结构决定性质,那么元素的性质是否也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呢?我们先从最简单的金属单质看下。老师这里给出三种金属元素,钠、镁、铝。大家根据PPT上的信息提示,设计实验方案,比较三者的金属性的强弱。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接着演示课本上活动与探究的三个实验。通过这三个实验同学们发现这三者金属性的强弱分别是什么了吗?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慨括】 :我们由此可以知道元素周期表中,从左向右元素的金属性是减弱的,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是增强的。

【教师活动】:我们知道了元素的金属性是这么变化的,那么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怎么变化的呢?我们知道可以从元素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同学的阅读课本探究活动二的相关内容,然后试着概括下它存在哪些规律?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并概括总结。

【教师总结】: 由这些元素对应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我们可以概括出元素周期表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减弱。

【教师活动】: 我们已经知道,核外电子排布,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直接影响着元素的化合价,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预测一下这些元素的化合价也存在相应的规律?同时说明:由于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大多都少于4个,故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表现出正价,即金属元素的化合价一般为正,相反,非金属元素通常得电子,化合价为负。当然,如果是几种非金属元素化合时,有些元素就会表现出正化合价。那事实上到底是不是我们预测的这样呢?现在请大家结合表格中给出主要化合价,首先,它们的化合价是不是跟最外层电子数目有着一定的联系啊?

【学生分析数据并的到相关的结论】:(1)元素最高正化合价=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这里要注意的是氧跟氟不显正价的(2)元素最高正化合价+|元素最低负化合价|=8。 【教师总结】: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现周期性的变化。(除稀有气体元素)

【设计意图】: 在探究元素金属性的分布规律时,关于那三种元素,通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有很深入的了解了,在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相关的信息提示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的缜密性。再者结合实验进行教学,有利于把学生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分析来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环节四:练习巩固,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下面我们来做几道题目看看大家的掌握情况。PPT播放题目。

【反馈练习】

1、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不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是( B )

A.电子层数 B.核外电子数 C.原子半径 D.最外层电子数

2、下列各组元素性质递变情况错误的是(C ) 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升高 B.P、S、Cl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依次升高 C.B、C、N、O、F原子半径依次升高 D.Li、Na、K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3、一般来说,非金属元素R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N,则这种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为 +N ,最低负化合价为 -(8-N) 。(1~18号元素的化合价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教师结合板书总结今天上课的内容】:通过这结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元素的性质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通过几个典型的练习来检验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是否充分掌握。同时我也可以通过这个环节及时得到教学反馈,从而可以进行及时的进行补充说明。利用最后的黄金两分钟,结合板书让学生回顾记忆本节课的内容。

【板书设计】

元素周期律

一、 原子最外层电子的排布规律

二、 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递增的变化规律

三、 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四、 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第5篇:元素周期律HPS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律HPS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是化学必修二第一张第2节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基础上的一节新授课,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对元素周期律展开探究性学习,既能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又能从本质上认识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工具,是高中化学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已学元素及化合物性质进行比较、综合、归纳;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学好化学打下理论指导基础。 (2)学生分析

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学习了元素周期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实验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资料阅读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提供了能力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涵义。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探究问题、总结和归纳知识、发现规律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本质;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

教学难点: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方法:HPS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实验法、比较法、归纳法,借助实验和多媒体,让学生自主建构化学知识,自主发现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教学用品:

多媒体、元素周期表、镁带、铝片、烧杯、1mol/L盐酸、量筒、滴管、镊子

教学过程:

1、 多媒体演示:

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出元素周期表前三周期(1-18号)元素的符号及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要求学生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要求学生完成并观察P14页的表格一,思考讨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元素的原子半径和元素的化合价各呈现什么规律性的变化?

2、 引出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P14页表一,使学生就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自己的三种观点:

⑴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⑵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半径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⑶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化合价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教师提出新的问题: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否也是随着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呢?教师引导:我们来看一看科学家对这个问题是如何研究的。

3、 知识回顾:

教师的做法:(1)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排布遵循的方法和规律;

(2)多媒体投影前20号元素中金属和非金属元素的性质; (3)多媒体展示金属钠镁铝与盐酸的反应现象。

通过教师的讲述和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自己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结论推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要判断推测是否正确,需要用科学的手段,借助实验的方法,自然而然的就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

4、 设计实验:

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推测观点进行设计实验来检验结论正误,这一环节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认识到:要想解决化学中的问题,必须运用科学的手段,借助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实验过程要严谨。

教师提供充分的实验仪器:镁带、铝片、烧杯、1mol/L盐酸、量筒、滴管、镊子。让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视、答疑,并指出试验中应该注意的安全问题。

5、 科学观念和实验检验:

先请各组同学分别展示设计方案,实验装置以及观察现象和所得结论,并注意倾听别人的想法与做法。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了解书上对这一现象的解释,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念。教师对学生实验现象的不同点组织讨论,找出原因。最后使学生的意见逐渐趋于一致,形成科学观念。

6、 总结与评价:

①得出结论: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随着原子序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的

②引出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③每一周期都是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不考虑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失电子的能力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所以,元素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

教学反思:

这节课应用PHS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探究目的,并向学生明确提出了这些目的,可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并以此为目标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本节探究课从提出问题、完成设计、课堂讨论直至形成结论及评价反思,探究思路非常清晰,整个探究过程围绕着“元

素周期表的设计和其编排规律的讨论”这一主题展开,始终有条不紊地进行。本节课真正做到了由注重“教”到注重“学”的转变,在探究的每一环节上都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把教学作为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动态过程,允许学生对知识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和探究,并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这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PHS教学模式的使用,使课堂更加灵活,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掌握了更多的知识,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榜样,不仅可以学到科学探究方法,还能学到创新精神,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第6篇:元素周期律教学反思2

高三化学总复习是中学化学学习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高三化学总复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现对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总结和反思如下。

一、研究信息,看准方向

怎样着手进行化学总复习,复习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这是刚刚进入高三的同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教师在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会出潜在的导向作用,看准复习方向,为完成复习任务奠定基础。

1.研究高考化学试题。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如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的方式和能力要求等,从而理清复习的思路,制定相应的复习计划。

2.关注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与以往教材、课程标准相比较,现在使用的新版教材和课程标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内容的调整,实验比重的加大,知识的传授过程渗透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增加了研究性学习内容和新科技、化学史等阅读材料。

3.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不仅如此,在整个复习过程中要不断阅读,进一步增强目的性,随时调整复习的方向。

4.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了高考试题、考纲、教材、课程标准、化学教学基本要求外,获得信息的途径、方法还很多,如各种专业杂志、名校试题、网络信息等。

二、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进入高三化学教学,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高三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努力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在化学总复习中的抓纲务本就是指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中学化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以复习资料代替教材。通常的做法是精选一套复习资料作为主要参考书供整理知识、练习使用,在复习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中学化学知识。

2.重视基础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基础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基础,能力就缺少了扎根的土壤。正因为如此,化学总复习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全面系统地复习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通常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成五大块: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有机化学、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如对化学概念、理论的复习,要弄清实质和应用范围,对重点知识如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要反复记忆不断深化,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等规律性较强的知识,则应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总结、归纳,使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结构化、规律化,从而做到在需要时易于联系和提取应用。同时注意规范化学用语的使用(如化学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极反应式、电离方程式以及化学式、结构式、电子式等),规范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力争使基础知识和技能一一过手。

3.化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自然科学,与数学、物理、生物乃至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在知识上有相互融合和渗透,而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这一点不仅在教材中有所体现,而且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化学与新科技、新发现等相互联系的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在复习中可以化学知识为主干,找出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并以此为基础向其他学科领域延伸、扩散,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能力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转化,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解决化学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化学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再学习、再认识过程,也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地掌握知识、找出存在的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化学总复习的范围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只能采用科学的方法,在多思善想。

1.精读教材,字斟句酌。

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都要一一复习到位;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结构;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和描述要科学、准确和全面,如规范地使用化学用语,正确、全面地表达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等;对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前因后果。如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离子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和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等。应用性是指通过复习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如元素周期律、周期表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此外,要重视对化学实验内容的复习,而且尽可能地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这些典型实验,深入理解化学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设计、实验结果的处理等,切实提高实验能力。

2.学会反思,提高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它通常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计算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能力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能力的提高并不是一天就能办得到的,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有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做题、单元考试、大型考试后,要常回头看一看,停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复习有没有实效,知识和技能是否获得了巩固和深化,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复习和解题训练,而不是做完练习题简单地对对答案就万事大吉了,而是进一步思考:该题考查了什么内容,其本质特征是什么,还有其他更好的解法吗?对典型习题、代表性习题更要多下功夫,不仅一题一得,更要一题多得,既能促使知识得到不断地弥补、完善,又能举一反三,从方法上领会解题过程中的审题、破题、答题的方式和奥秘等,以此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练习是高考复习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题目,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巩固基础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逢题必做,拣到篮子就是菜,势必会沉溺于题海,这样虽做了大量的题目,但多数可能是生吞活剥,连滚带爬勉强做过去,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仍然有可能做不出来。题海战术不能提高学生能力,只能让学生消化不良。因此教师首先要跳出“题海”,先亲自逐题演练,“遍尝百草苦甘”。从而认真筛选习题,在“巧”字上下功夫,多中求少,少中求优。既重视知识深度和知识体系,又要注重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细”程度;既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又要具有启发性、时代性,符全高考命题趋势和题型变化。帮助学生走出题海,通过演练,力争学生“答一会一类,明一知百,练一题习一法,举一反三”。

第7篇:元素周期表教学反思

一、教学思路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兴趣很浓,因为几乎任何一本化学书上都有周期表,他们非常希望了解有关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基于这个特点,关于周期表的结构就设计了一节课完成的思路,相关知识包括

(1)长短周期主副族

(2)同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

(3)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4)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判断在周期表中的应用

二、课后结果

上完课后,还有大约十多分钟的课上练习时间,完成三个题,这三个题属于一般难度的题目,结果,约有一半的学生不会做,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周期表的结构没记住。

(2)知识与习题相脱节,到了习题上知识就全给忘光了。

(3)书面表达能力差。

三、课后总结

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课容量不应该太大,要时刻注意要少要简,要勤反复,多练习,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作业又发现了一些问题,及时纠正了,学生就基本掌握了。

上一篇:幼儿园亲子舞蹈主持词下一篇:古典舞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