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政治元素融入动画教学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政元素相结合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对理论课与实践课两种课程类型进行分析,探索课程育人的教学理念和思路,达成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树立的有效统一。

DOI:10.16312/j.cnki.cn11-3775/g4.2021.02.028

2020年8月31日,《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南宋朱子说的“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1]强调了立德的重要性,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至关重要。高校注重专业课教育毋庸置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日后谋求发展的基础,而思政教育为学生指明了人生方向。因此,需要充分挖掘课程内涵,融入思政元素,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意义

动画是一门综合性艺术,涉及文学、美学、音乐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动画+”背景下,动画早已突破传统的内容与表达形式,从传统的动画片制作扩展到建筑、医疗、广告、影视、教育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动画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具有广泛的宣传属性。特别是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到来,短视频渗透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对社会民众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都有一定的影响。动画学生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者,其创作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宣传性和推广性,需要坚定正确的理念和信念,才能创作出正能量的作品,使作品的受众获得思想上的熏陶。

艺术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参差不齐、政治意识相对薄弱、自律性质较弱,思想活跃但易受外来文化和不良文化的干扰[2]。动画专业主要研究的是为哪些受众、以何种方式、传播何种思想和内容,其中的思想和内容扎根于思政之中,思政本身与专业课就有着内在联系。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可以打破动画创作上思想的局限,挖掘传统文化,丰富作品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在高校推进思政教育改革进程中,专业教师对于思政内容的理解较之前更加深入,增强了自身的德育水平。与此同时,课程思政使专业教师、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增强联系,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将思政课程与动画专业课程合理结合,全面实现课程改革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思政元素融入动画教学实践

将思政元素融入动画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是推进动画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对动画教学课程进行思政化改革需根据原有教学大纲,结合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革新新内容,不断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育环节,培养“理论+实操+文化”三位一体的全方位人才。

(一)专业理论课讲解与渗透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美日动漫对中国的文化冲击巨大,占据国内很大一部分动漫市场,导致部分学生对中国动画的认知薄弱,盲目崇拜外国文化和价值观。作为高校教师,要积极把握课程意识形态导向,构建合理的知识构架,弘扬社会正能量。

以动画概论课为例,作为动画专业的基础课和入门课,面向的是刚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主要涵盖动画史、动画理论、动画创作方法三方面内容,都有有益的思政元素可以挖掘。

在讲解动画史论时,加大中国动画史上优秀案例的分享,明确动画发展初期中国动画在亚洲的引领性地位及当今动画产业复苏的大好形势,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在讲解动画理论时,从美学和艺术学的角度进行解读,了解各国对于动画理论的研究所付出的努力,明确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开放包容、择善而从的胸怀。

在讲解动画创作方法时,对于动画作品的分析不局限于导演的个人风格,而是从时代背景、民族特色和社会变迁等多种因素去分析,理解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扩大学生视野及思路。

(二)专业实践课侧重学生的主动挖掘

动画实践课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品不仅是创作者个人的直抒胸臆,也要承担起时代和社会的责任,传达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传统文化

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璀璨的传统文化,这些资源都可以成为动画创作的源泉。在各国的动画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文化的烙印。迪士尼动画《花木兰》虽取材中国,但夸张流畅的人物动作加上个人英雄主义精神使它处处流露出美国式的创新。日本《千与千寻》中众多类型的妖怪与日本丰富的妖怪文化密不可分。中国早期水墨动画、剪纸动画蕴含浓厚的中国风味,被国际上誉为“中国学派”。韩国动画电影导演成百烨谈到,挖掘和发扬民族性应成为亚洲动画电影的一个基础[3]。

近几年,《大圣归来》《哪吒传奇》《姜子牙》等动画影片的问世,燃起了中国动画的希望,不难看出这些成功的IP都源自于中国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除此之外,中国传统食物、节气、民俗乐器等,都可作为创作的素材。传播传统的中国文化,结合时代进行合理创新,是每个动画人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增强民族自信和展示我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2.聚焦时事

在网络还没有高速发展时期,群众对于信息的获取既片面又缓慢,而今打开手机就能实时了解全世界发生的事情,并给予人们充分的舆论参与感。在闲暇时打开微博看看热搜已成为当今年轻人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因此,在课程中引入时事,关注社会热点、难点、痛点,能够较大程度提升学生创作热情,提升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自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全国各界万众一心抗击疫情,作为学生虽无法奔赴抗疫一线,但可以通过自己的“战疫”主题作品传达社会正能量。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主动收集疫情相关知识、感人事迹等,通过平面海报设计、MG动画视频等多种作品形式参与战疫主题比赛,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3.地方特色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区域内独具特色并承袭至今的文化系统。养育学生的家乡及高校所在的第二故乡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当地的地域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学生创作的主要源泉。以宣传片创作为例,努力发掘地域文化之美。带领学生通过摄影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采风,引导学生主动收集和整理资料,对本地文化进行研究。比如,当地的一些传说故事和民俗手艺等,服务家乡,用作品展现家乡风貌和风土人情。动画片《天书奇谭》中,场景中的古建筑及家具陈,具有陕西特色的腰鼓舞,嫁娶的风俗装扮都体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艺术作品旺盛的生命力不是来自于创作者自身的臆想,而是要扎根于民族的土壤,说中国人自己的故事,说有地方特色的故事。

三、专业课融入思政元素需注意的问题

(一)硬性融入

高校自身设有思想政治课,之所以思政元素要深入专业课,正是由于单独的思政教育过于单调,与其它课程联动性不高。再加上部分学生自身的功利主义思想,认为思政教育于自身发展无直接帮助,造成心理上和行动上的忽视。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不应让思政元素突兀出现,避免生搬硬套。要紧贴原有的知识结构,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

(二)矫枉过正

当今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社会,包容性强,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学生尚处于思想发展时期,部分学生受错误思想的影响导致德育的缺失,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不是说所有课程的主题都是思政主题,将专业课变成纯粹的思政教育课,对于创作的练习不应要求整齐划一,而是要保持学生的个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在教学和创作中,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N].人民日报.2020-08-31(1)

[2]魏亮,张艳丽,唐楚虹.艺术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3):30-31.

[3]孙珊姗.谈动画创作中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创新[J].美术大观.2007(3):68-69.

上一篇:低年级学生自主识字和创造性识字实践研究下一篇: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与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