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考

2022-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考

关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一个新的发展环境,农民收入的增长,已转至依靠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民报酬收入上来,发展特色农业无疑已成为当前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立足实际,对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进行深入调研和综合考量,拟对当前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出一些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目前,日照乡村劳动力总数约145.47万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今占劳动力总人数的17.61%,这种人力资本不仅使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和农产品的后续处理困难,劳动生产率降低,进而影响到特色农业生产的科学化、精细化、集约化、商品化、市场化进程,失去良好的发展机会,阻碍了特色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土地流转缓慢难行

目前,日照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该项工作仍然任务重、难度大。主要表现在:缺乏相应的政策扶持,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不成熟;缺乏统一规范的市场运行机制,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各相关部门缺乏协调,阻碍规范流转;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影响流转进程。

(三)农业生产自然环境恶化

1.土壤污染日趋严重。目前,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度提高。同时,超量肥料使用也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危害。大量的氮和磷营养元素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而进入到江河湖泊,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质量下降。此外,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施撒农药、化肥、除草剂、作物生长剂,加之农用地膜、农药空瓶、化肥包装袋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垃圾等未能妥善处理随意丢弃,这些废弃物在短时期内很难降解。长期以来,这种不合理的使用和过度做法,造成土壤的污染,给农产品品质带来威胁。

2.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目前,中国农业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就我市而言,依然存在水土面积流失、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以及农作物旱涝不均、病虫灾害频繁发生等现象,这使得日照市农业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业发展特别是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二、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意识观念,加强政府对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引导

1.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农民是发展生产的主体,没有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没有特色农业的发展,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益诱导和行政推动。这就要求各级政府细致入微地做好思想工作,通过宣传教育、建设示范点、组织考察学习等形式,让群众看到特色农业带来的收益,感受到特色农业带来的实惠,增强人们发展特色农业的信心和决心。此外,还要出台一些鼓励和干预性政策,激发广大群众把思想行动统一到政府的决策上来。同时,要加强对特色农业的认识,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地资源环境优势,全面树立“名、优、特、新、野、珍、稀”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规模意识、市场竞争意识、服务效率意识、真正实现由以数量取胜转变到以质量取胜。

2.加强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扶持和调控。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特色农业生产条件。要搞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对电网、通讯、农业用水及生活用水等基础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二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和财税、金融杠杆的调控引导作用,增加财政支农投资。要实行向特色农业生产倾斜的农业补贴制度,以财政贴息方式间接帮助农户,减少农民生产特色农产品的成本支出,支持农民引进新品种、使用新技术发展特色农业。要完善农业金融体制,调整优化信贷投资结构,对经营特色农产品的企业给予贷款支持和有选择性的税收减免优惠。同时,要加强对特色农业的保险,提高特色农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二)加强科研开发,提高科技文化在特色农业产业中的贡献率

1.加强特色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研究。鼓励科技人员和科研机构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技术开发、技术承包,兴办各种实体;鼓励各种形式的民办农业科研机构和民办科技型农业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机制灵活、市场适应性强的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农业科技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要集中优势力量,在特色农业优质高效配套生产技术、特色农业无公害综合管理技术、特色农产品贮藏、保鲜与深加工技术、特色农业开发中的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与生态环境整治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力求取得重大突破。

2.建立健全高效率、高效益转化科研成果的特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组织上,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发动和鼓励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专业协会、农业科技开发实体、农资生产和营销企业、金融保险机构以及社会传播媒介等多部门、多行业共同加入农业技术推广行列,以国家技术推广服务部门为骨干,专业队伍与群众相结合,建立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运行机制上,实行政府的推动和市场拉动相结合。在政府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村输送科学技术的同时,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咨询等媒介,为农民提供特色科技服务。

3.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进度,发挥其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进度,示范园区建设要按照政府创环境、社会办企业、企业搞建设的机制进行,创新建设和管理体制,将其建成“引进品种、展示技术、创新机制、吸引农业投资、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训农民的基地,真正发挥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三)加快企业建设,培育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1.加快建设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连接农民和市场的桥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它负有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龙头企业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产业化规模和成效,我们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增强特色经济的重要措施来抓,要选择一批有优势、有特色、有基础、有前景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实施重点管理和指导,并从财政、税收、物资、技术、外贸进出口、融资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加快培育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2.尽快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近年来,有些地方出现小农户与大公司的矛盾,个别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主体地位不对称,一些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因此,建立健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调机制,取得互惠互利、共同致富、长远发展的利益取向和共识,以规范、详尽、严密的制度规定各自的责任、权利、义务,约束各自的行为,保护各自的利益。鼓励龙头企业吸纳农户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参股入股,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使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四)明确品牌定位,实施农业产业农产品区域名牌发展战略

1.明确品牌定位,凸显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要明确品牌定位,凸显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要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监督及认证体系,逐步实现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的标准后和优质化。在实践中,应坚持优势性、创造性的原则,着力挖掘本地农业资源和优势,挖掘本地品牌的文化内涵,使区域品牌既有区域特色,使品牌建设又有针对性。要注重传统品牌的提升,在文化发掘上、市场开拓上做文章,迅速扩大产品知名度,争创驰名商标、中国名牌、著名商标,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突出日照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树立起良好的区域品牌形象,提升日照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依托产业集群,发挥农产品品牌的聚集效应。日照要立足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通过资源本地化实现农产品的就地转变增值。从产业集群的聚集性和区域品牌的关系来看,产业集群的发展将使当地产生优势产业群,从而有利于区域品牌的形成。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共同构成了地区农产品产业竞争力,良好的区域品牌必然是以大量良好的企业强势品牌为基础的,强势企业品牌构筑和充实强势区域品牌。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有效结合,既能表现地方名特农产品的统一形象,又能突出企业产品的个性和特点,两者相互促进、交互发展。

(五)注重生态保护,促进区域优势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特色农业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发展特色农业所依赖的资源如不注意合理开发利用,将给资源的利用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危及长远发展。因此,在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必须要正确处理发展特色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特色农业的发展应以动植物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前提,积极发展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农药、防止“三废”和化肥、农药对农田和动植物的污染。加强特色农产品所处的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监测,在特色农产品生产的重要区域,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点,建立高效、快速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实现特色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发展的潮流,也是全社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以法律为手段强化对耕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监控,约束资源利用的短期行为;二是要加强环境保护,尤其要加大对化肥、农药使用的监控,提高对地膜、塑料管线等农用物资的回收利用,防止环境污染,为生产绿色、无污染的特色农产品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 孔祥智,关伏新.特色农业:西部农业的优势选择和发展对策[J].农业技术经济,2003,(3):34-39.

[责任编辑 刘娇娇]

作者:沈东珍

第2篇:南部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思考

摘 要 乡村要振兴,基础在乡镇,潜力在农业,希望在农村。目前,大多数丘陵贫困县区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农业特色产业不发达。南部县位于川中盆地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属典型的浅丘地貌。通过分析南部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总结发展中的成功经验,提出促进南部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6个对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优“亲水”品牌;注重科技引领,优化人文环境;利用项目带动,深挖发展潜力;招商引资,借势发展;建设园区,壮大发展规模;优化配置,凝聚发展活力。

关键词 特色农业产业;项目带动;丘陵山地;四川省南部县

南部县位于川中盆地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属典型的浅丘地貌。全县面积2 311.36 km2,有耕地60 847 hm2。总人口1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0万人、占77%,非农业人口31万人、约占23%。县城所在地城区面积20 km2,常住人口20万人。南部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川陕革命老区县。2014年,南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98个、贫困人口32 734户103 273人,贫困发生率9.8%。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南部县域经济目前还处于农业经济向农业特色产业化过渡的阶段,故按照“农业产业化→农业特色产业化→城乡一体化”的县域经济发展轨迹,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脱贫奔小康的同时,必须强化农业特色产业作为县域经济主体的发展意识。

1 现状

1.1 政府积极引导,农业特色产业逐步做大做强

南部县紧紧抓住农业特色产业这个“纲”,牢固树立“农业特色产业兴县、农业特色产业强县”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采取非常规举措,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从2018年开始,南部县通过引进业主自建、县农投公司统建、股份合作联建等方式,连续建成0.4萬公顷“盘龙至八尔湖”晚熟柑橘产业园、0.67万公顷“定水至升钟湖”晚熟柑橘产业园、0.33万公顷“火峰山至长坪山”晚熟柑橘产业园,总面积达1.4万公顷,栽培品种有春见、不知火、爱媛38、大雅、沃柑等,从12月到次年5月,半年都有晚熟柑橘销售。南部县共有农业特色产业企业230余家,其中集团企业87户,注册资金19.6亿元,从业人员4万人左右,规模以上企业42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4家,年产值超5 000万元企业7户。

南部县水资源丰富,嘉陵江流经境内78 km,八尔湖、盘龙湖、观音湖、红岩子湖、升钟湖星罗棋布,“一江五湖”48条河流纵横交错。而今在南部县满福坝,一座亲水的现代生态文旅新城正在崛起着力构建以红岩子湖为核心,以升钟湖、八尔湖、观音湖、盘龙湖为增长极,以嘉陵江流域风情小镇和江、河、湖生态湿地建设为支点的“一核、四极、多支点”城乡发展新格局,成就了南部县无与伦比的亲水景观,为南部县打造水域资源开创农业特色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从2006年升钟水库库区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南部县委、县政府将以目前库区已经发展起来的“渔家乐”为主体,发展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观光旅游,加快建设升钟湖4A级景区,大力发展“钓鱼节”这一旅游品牌,将其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旅游品牌;依托升钟湖0.53万公顷湖面,将升钟湖打造成为水上运动中心,打造水上嘉年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成1家四星级酒店、升钟湖大酒店、升水湖度假村,修建4个大型停车场;包装了150余家渔家乐家庭宾馆;对升钟湖景区500余名旅游服务从业人员进行接待常规礼仪、食品卫生和环境卫生常识等培训。与此同时,湖边还建起5个标准的旅游码头,淘汰了原来的生产生活用船。景区旅游接待软硬件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升钟湖风景区内,13亿立方米湖水库容,0.53万余公顷烟波浩淼,主航道静水长达80 km,湖区风光秀丽,绿岛棋布,水清鱼肥,有红尾、翘嘴、银鱼等40余种珍稀鱼类。

南部县八尔湖旅游景区占地面积近1 133 hm2,其中水域面积约2.8 km2,酒店建筑面积30 000 m2,是市县旅游扶贫重点建设项目。湖岸风光秀丽、景色优美、花木繁盛、真是船在湖中行,人在画中游。景区现有八尔湖23个岛屿、吕洞宾悟道仙境——纯阳洞、纯阳山湿地公园、一江五湖叠水微景、水韵花谷、休闲竹苑、八仙剧场、会仙阁楼、民俗文化古街、观光游船、梦幻水舞水幕电影、720°沉浸式体验馆、儿童游乐场等游览项目和景点;二期正在开发建设项目有直升机飞行体验广场、美食画舫船、水上帐篷酒店,悬崖秋千、高空索滑、高空自行车、9D水上玻璃桥、玻璃水滑道等惊险刺激的游玩项目。

1.2 各类组织积极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逐步加快

南部县欣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主要产品就为晚熟柑橘。该公司投资1 500万元,在铁佛塘镇片区12个村发展“不知火”柑橘万余亩,成为带动农民奔小康的重要收入来源。南部县杉福科技种养殖专业农民合作社及四川劲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开辟南部县及周边0.1万公顷的桑椹产业基地,2.33万公顷的储备桑园,年可处理各类水果10 000余吨,年产果汁饮料5 000余吨,果酒2 000余吨、桑果干及桑椹面等其他桑产品1 000余吨,已成为集优质桑椹选育、良种繁育、种植、科研、桑果深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升钟镇“蜀昇源中药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大面积种植天麻、川佛手、栝楼,同时开始培育黑木耳。已认证有机食品基地1 400 hm2,以此推进桑枝竹荪、野生天麻、天麻芽茶、野生青冈菌和大红菌、青冈细黑木耳、富硒高营养黑花生、道地黑芝麻、小黑豆、川佛手、黄精、百合、生态大米等优势特色产业,德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引入蚯蚓,将牛粪变成有机肥,然后种蔬菜。花卉、水果、坚果种植,南部县华友特种野山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位于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交通便利的南部县三官镇白山岭村、大王镇金子山村,距县城20 km。合作社总投资1 580余万元,总占地面积33余公顷,拥有养殖基地2个,建有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养殖场舍7 000余平方米,原生态放养场20余公顷,年出栏原生态野山猪5 000余头,年产值达3 000万元,是目前川东北最具规模的原生态野山猪科技研发、定向繁育的现代养殖企业。合作社先后获得国家颁发的“国家无公害食品认证”“畜禽养殖环保达标认证”“全国标准化特种山猪养殖示范基地”,申请的“民桂”商标被国家商标总局合法“注册”,合作社理事长杨桂华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始终坚持把原生态安全放心食品、帮扶困难群众、贫困人员与发展养殖着为抓手,她个人先后荣获了中国老区“脱贫巾帼标兵”“市劳动模范”“市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带头先进个人”“弘扬家风传承美德先进个人”。养殖场内95%的员工都来自贫困人员,长期解决200余人进场务工,解决闲置劳动临时用工5 000余个,承包贫困村和邻近村长期闲置的撂荒地27 hm2,改种优质牧草,提升了土地的利用价值,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南部县雄狮依东山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16年投入生产,为保证牛肉品质安全放心,该社不允许饲料中掺杂非法原料,主要采取草料和自配精料喂养,年出栏可达400头,销售额超600万元。南部县青田蚕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开展果树、苗木、水果等的种植、收购、销售,其养殖的蚕桑为汉缘丝纺有限公司提供蚕丝。南部县汉缘丝纺有限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发挥青田蚕业多年的蚕桑生产经验,不断改革创新,合作社现有社员180人,均为公司农业板块的主力军,其中贫困人员入社人数占合作社社员总数的50%,为脱贫奔小康产业扶贫做出了贡献。

南部县广发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养殖母猪700多头,年产仔猪15 000多头,圈舍面积3 000多平方米,是集种植、养殖于一体,种养结合,有爱媛、沃柑、青脆李、花椒等有机农作物面积33多公顷,有生态鱼塘20多公顷。南部县稀有的“三黑一菌”(黑花生、黑豆、黑芝麻、花香菇)等作物正好满足了人们对生态食品的需求。南部县祥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80余公顷规模化种植优质粮油及食用菌,在南隆街道太洪村流转土地13 hm2建设水产养殖基地,在李家坝村流转土地10 hm2规模化建设食用菌种植产业园。南部脆香甜柚是当地有名的特产之一,具有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柑橘属中较早熟的柚类良种,果形美观,果大皮薄,质脆化渣,酸甜适度,香气浓郁,可溶性固形物高,汁多核少,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南部县梅橙香货种植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有晚熟柑橘、早熟李、红心猕猴桃等水果,种植面积为53余公顷。走近一看,果园下,还种着蔬菜、养着家禽家畜。林下套种蔬菜面积53 hm2,专用有机蔬菜种植面积13.33 hm2。林下饲养虫草鸡、鹅等,养殖场面积达2 000 m2。同时,开展蚯蚓饲养、自制有机肥改土项目。周边乡镇共计15个村600余农民发展晚熟柑橘及林下种养殖项目,带动面积达147余公顷。南部县千秋乡杨柳村三森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專注半夏种植、生产、收购、加工。2013年秋天,梁雄回乡创办鲜季农场,并在南部县碾盘乡(建制调整并入谢河镇)下窑坝村、陈店村、旱拱桥村设立农场基地,占地67多公顷,发展智慧农业和生态产业,打通了北京与南部消费扶贫的“最后一公里”。除此之外,鲜季养殖园拥有5栋猪圈、3栋牛圈、3栋育雏室、15个标准散养鸡圈、1个设备先进的屠宰场。整洁的青贮车间和青贮仓库等原料车间为养殖园提供生态食料保障。鲜季农场坚持走大城市中高端消费路线,与中国银行、中国钢铁集团、中建集团签订定点采购订单,让南部县的扶贫大礼包实现“赴省进京”,帮助贫困户稳定脱贫,帮助农民工致富增收,兑现土地流转资金600多万元,每月支付管理人员和农民工工资80多万元。

2 对策

2.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优“亲水”品牌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提供公路交通保证,提升农村公路系统性,达到县城与乡镇、相邻乡镇间、乡镇与行政村之间全部实现公路等级化,努力实现“油路到乡,公路到村”。南部县先后修建“定水至升钟湖”、G75与八尔湖互通出口及嘉陵江三桥,建成了“定水至升钟湖”晚熟柑橘产业园、“盘龙至八尔湖”晚熟柑橘产业园、“火峰山至长坪山”晚熟柑橘产业园。正在修建的G75互通连接线产业带规划0.33万公顷。

做好乡村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快城镇、中心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中心集镇服务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配套水平。完善县城镇、中心集镇规划区内的通信、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燃气、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

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为重点,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建设完善基础传输网、通信业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加强以光缆通信、无线电通信等为传输手段的全县骨干网、本地网和接入网建设,以加快发展农村通信建设为重点,充分实现网络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增值业务和数据业务,做好信息资源数字化和信息共享的网络化。创新党政引导、龙头带动、群众主体、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五方联动”模式,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2017年,深度贫困村南部县纯阳山村27户贫困户利用政府贴息贷款、产业扶持基金与龙头企业四川森肽集团合作共建食用菌脱贫奔康产业园。有劳动力的直接入园生产,无劳动力的保底分红,企业负责原料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销售,15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年获利150万元,12户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年分红10万元,实现了贫困户和龙头企业的双赢。

2.2 注重科技引领,优化人文环境

2.2.1 优化舆论环境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板报、横幅等载体,大力宣传推进全民创业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全民创业的政策措施,大力宣传辞职创业、外来创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好办法、好经验、好典型,鼓励贫困户参与学习现代特色产业知识。

2.2.2 优化政务环境

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准确把握职能定位,切实把政府职能重点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项目、公开收费标准,全面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制度。

2.2.3 精准结合+创新模板,旅游扶贫促带动

在精准结合和创新方面,南部县充分利用区域水资源丰富,人文历史、自然生态的特色优势,以地域特色推进旅游扶贫,坚持把景区开发与乡村建设统筹结合起来,实施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整村连片推进,确立了“建一处景点、引一批企业、活一带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思路。为用好用活有关政策,有针对性地出台不少发展乡村旅游的政策措施,以改善生态人文环境,提升旅游产品质量,拓宽品牌营销渠道,做到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为贫困人口创业、就业、增收提供平台,使旅游产业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朝阳产业。2016年,南部县专门邀请国内顶级规划设计团队对八尔湖、升钟湖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启动景区内多个项目的包装打造和招商引资工作,已编制完成八尔湖、升钟湖招商手册,并成功引进森林康养、旅游船舶、现代滴灌示范片、金谷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区、西子桃庄等一大批招商引资项目落户景区。同时,通过对八尔湖、黑龙观村莲博园、庙子山村飞龙生态园、正觉寺村寺外桃园、大佛村禹迹山等资源特色鲜明、历史文化厚重的贫困乡村的旅游景区进行重点投入,改善贫困村的生活生产环境,带动康体养生旅游、度假旅游发展,培育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目前,南部县已完成多个2A景区、省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创建,带动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如以黑龙观村为中心的黑龙观景区,已拥有666余公顷20多个品种、连片莲藕基地的莲藕集观赏、美食、游玩于一园。每当莲花绽放的季节,景区就会吸引大量来自南充本土及重庆、成都等地的游客。目前,该村300户农户中已有20多户开办农家乐、经营小卖部等,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6 750元。

2.3 利用项目带动,深挖发展潜力

2.3.1 加快建设“三大”扶贫连片开发示范片

火峰示范片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 000万元,发展脆香甜柚基地200 hm2、莲藕基地133.33 hm2,新建居民集中点3个,城郊型生态旅游景点初具雏形。碧龙示范片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 000万元,发展脆香甜柚基地66.67 hm2,新建居民集中点1个,集餐饮服务、观光农业为一体的新农村综合体初步建成。长坪、楠木示范片完成“一轴两核五片”规划设计,到位扶贫专项资金2 000万元,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2.3.2 不断拓展老区扶贫开发新战线

以南部县人大“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建设”的议案办理为切入点,建立起老区未来3年的项目投放台账,并成功立项楠木、八尔滩库区扶贫连片开发示范片。

2.3.3 深入推进重点贫困村综合开发

大佛村、罗宝殿村等10个村投入项目资金1 000万元,产业、基础、人居等整体发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实现从贫困村向示范新村的深刻转变。

2.3.4 切实开展劳务扶贫培训

瞄准农村青壮年贫困群体,投入专项扶贫资金1 316万元,结合就业扶贫政策支持,采取扶贫车间就业订单、定向式培训,转移就业9 451人。

2.3.5 充分发挥互助社的信贷扶贫作用

9个扶贫互助社进一步发展壮大,累计入社970户,互助资金总额147.8万元,发放互助资金346.4万元,为促进贫困村产业发展、基层组织建设、和谐村风民风发挥了积极作用。

2.3.6 广泛凝聚社会扶贫力量

中省市县定点帮扶部门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 612万元,引进帮扶资金8亿元,切实改善133个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同时浙江洞头地区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南部县,扶持壮大扶贫产业龙头企业,成功申报省级、市级龙头企业11家;积极筹备扶贫协会暨扶贫基金会,募集民间帮扶资金635万元。

在旅游扶贫工作中,南部县始终将促进群众致富增收作为举办各类旅游节庆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建卡贫困村为对象,探索出一条“乡村旅游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以龙头促带动,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同时,以举办乡村特色旅游节会活动为推手,先后举办了升钟湖“钓鱼节”、保城乡(建制调整改名为西水镇)“菜花节”、三清乡(建制调整并入长坪镇)“孝亲节”、玉镇乡(建制调整并入伏虎镇)“牛王节”、四龙乡(建制调整并入流马镇)“莲花节”、南隆街道望月村“桃花节”、碧龙乡(建制调整并入铁佛堂镇)“桑椹采摘节”等10余次乡村旅游节会活动。

2.4 招商引资,借势发展

2.4.1 拓宽招商引资领域

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强县”战略,既要始终把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大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加大农业特色产业项目的引进力度,带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又要注意引进技术含量高、财政贡献大、有利于产业配套、成长性好的中小项目。

2.4.2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

主动与重点城市的招商局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上海、浙江等地的投资公司和招商代理公司有效对接,有目的地走访大企业、大公司、大财团,捕捉招商信息,吸引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南部县。充分调动乡镇、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落实招商责任,广泛收集项目信息;聘请一些长期从事经济工作、有广泛社会关系、热心招商工作的离退休老同志作招商顾问,拓宽招商渠道;切实发挥在南部县投资的企业家、曾在南部县工作及南部籍在外工作的同志的作用,积极鼓励他们帮助本地招商引资;组织专题招商,积极组团参加各类经贸洽谈活动,通过各种渠道把南部县的优惠政策和優良环境宣传出去,力求谈成一批项目,引进一批资金。

2.4.3 增强招商引资实效

充分挖掘县域旅游资源、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引进资源加工项目,特别是深加工项目,以资源换项目,以资源换投资。争取和配套优惠政策,为企业用地、用电、用水、用气提供最大程度的优惠和保障,争取企业低成本进入,实现政府和企业“双赢”。

2.5 建设园区,壮大发展规模

2.5.1 科学规划,准确定位

做到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起点经营。在集中区项目的招商引资方面,严把企业入园关,禁止污染重、效益低的企业进入集中区。该县园区内路、水、电、气、视、讯及管线网络铺设和绿化工程起点较高,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先期筹划到位。

2.5.2 创新机制,完善设施

积极探索农业特色产业集中区运行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投入、联合开发、收益共享”的开发建设模式。集中区企业围墙外的水、电、气、路灯、闭路电视、光纤通讯、宽带网络等工程以“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由各职能部门完成。充分利用集中区良好的发展预期,组建融资平台向银行贷款,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实现滚动发展。

2.6 优化配置,凝聚发展活力

2.6.1 集中优势资源,培植特色产业

特色就是品牌,就是竞争力。对县域经济而言,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最重要的是要找准自己的特色优势,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产业,形成竞争力。

2.6.2 整合优势产业,实行集约式发展

实行相同和相近产业的集约式发展,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节约企业生产成本,增强整体竞争力,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产业。

2.6.3 促进优势互补,开展对外合作

南部县的优势在于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劣势在于投资不够、科技水平不高、研发能力不强。只有加大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的合作,才能扬长避短,变劣势为优势。

(责任编辑:敬廷桃)

作者:谢加新

第3篇:对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

摘要:文章在介绍了特色农业的内涵、特征、类型以及发展特色农业意义的基础上,借鉴了特色农业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提出了特色农业的建设原则和措施。

关键词:特色农业;产业化;市场化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各具区域特色的产业经济体系,并使之成为带动或支撑地方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特色农业是特色产业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推进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收为目标的特色农业,是培植、壮大区域特色经济的重要一环,是当前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特色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关于特色农业有多种表述。有人认为,“特色农业是具有区域地缘、工艺特色和高新技术特色的农业产业总称”,有人认为“特色农业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特定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开发出经济价值高,相对收益高,品质上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有人认为,“特色农业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和条件形成的。相对于常规农业而言,特色农业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主导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高效农业”,还有人认为“特色农业是一个系统的产出工程,是以产业化经营为表征的市场农业和以质量、效益为标准的高效农业,是突出品牌效应的精品农业,它既包含产业规模,也包含体制和组织的创新”。这些表述都基本反映了特色农业的内涵,尤其是第三种表述是近乎于完美的表述。特色农业是人们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它具备自己的的特征。

(一)生产的区域性

一般来说,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特色农业的生产区域性。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可能同时提供多种特色农产品,若每个地方都能生产的农产品,只能是大众化或普遍化的农产品,该类农业只能叫常规农业。

(二)特色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

在各个不同的地方,在种植、养殖、加工方面祖辈们创造有自身特色和绝招,发展特色农业应当继承,而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更不是想当然地另起炉灶。

(三)产品的优质性

产品的优质性是特色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特色农业是面向市场的农业,产品的优质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特色农业要求其生产的产品在健康、外观、口感、营养等方面应是优质的,否则就找不到市场,有违发展特色农业的初衷。

(四)经济的合理性

特色农业最终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是增加农民和相关经营者的收入,它不仅要求资源的利用率高、可持续,还要求资本的回报率高。除此而外,特色农业还有不同于常规农业的特征——常规农业在生存空间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而特色农业不具备;常规农业在生产工艺上不具有特色,而特色农业在生产工艺上必须有精细独特之处;常规农业在满足需要上较为单一,而特色农业在满足需要上具有多样性。

二、特色农业的类型和意义

(一)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农产品的品种不够丰富,优质农产品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一些大宗低质产品销售不畅,大量积压,而农民仍在大量生产,造成农产品“卖难”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必须对农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即新一轮的农业结构调整。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条件下,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以特色农业为核心的区域化农村经济。因此,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构建区域特色农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势所趋。

(二)发展特色农业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既面临着外国农产品的激烈竞争,又获得了打入外国农产品市场的良好机遇。一方面可以在统一规范的市场规则下更好地将我们的特色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伴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进一步降低,我国农业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竞争更为激烈。

事实上,近几年我国主要农产品像玉米、小麦、水稻等品种的价格之所以长期徘徊不前,固然同国内生产总量增长有关,但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竞争力的增强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三)发展特色农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

近几年,虽然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普遍存在主要农产品总量供大于求,销售困难,增产不增收,价格下跌的现象,农民收入的增幅,尤其来自种植业的收入不断下降。据统计,全国农民人均收入1996年比上年增长9%,1997年仅增长4.6%,1998年增长4.3%。其根本原因在于未能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从战略高度构建本地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农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四)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产品市场消费需求变化的大势所趋

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短缺经济已基本结束,开始进入由数量竞争向质量竞争、价格竞争、品牌竞争的新阶段,人们对农产品的选择性和挑剔性逐渐增强,那些传统、常规农产品和品质一般的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跌。这种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决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认真分析市场需求,依靠市场的作用优势配置资源,变“种啥卖啥”为“市场要啥我种啥”,在市场中找准与区域比较优势的结合点,形成优势的拳头产品、特色产品,从而以特色优势获得市场优势,以市场优势赢得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

三、特色农业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对特色农业存在与发展理论基础的探讨是指导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工作,特色农业的存在和发展主要有下述几方面的理论作为其基础:

(一)因地制宜的自然规律

特色农业必须建立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交织过程,“在农业方面,大体说,自始就有自然力在协同发生作用,在农业上面,人类劳动力自始就由自然力这一个自动体的运用和利用,而被增进。”农业生产与外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动植物本身具有其固有的生长、发育、繁殖规律,人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能违犯这个规律,而只能是应用这个规律,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齐民要术》中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二)价值规律

这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特色农业的产品所包含的个别劳动时间只有低于社会所需的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优势,才有高的市场占有率,消费者的“货币选票”永远是投向那些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效用的产品的。遵循价值规律就要求特色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始终走在市场需要的前列。

(三)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原理最早起源于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他在187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无论生产力水平是高还是低,按照比较优势的思想参加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其后,德国的杜能和韦伯相继发表了《孤立国》和《工业区位论》,前者开了生产力科学布局的先河,后者则对工业的区位优势及其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了细致的考察。从农业来讲,受自然环境影响,每个区域都有着自身传统的、现实的、潜在的以及在省内、国内、国际的比较优势,这就要求我们从比较优势出发,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生产特色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我们发展特色农业必须以此为基础。

四、特色农业的建设原则和措施

根据前面对特色农业的论述,要发展和建设好特色农业应当遵循下述原则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建设原则上,一是要遵循市场原则。特色农业是满足市场需要的农业,产品的商品性是基础,是为卖而生产。特色农业讲究市场原则还应注意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特别不能盲目跟风;二是要遵循效益原则。发展特色农业的根本目的是要增加农民和经营者的收入,若发展特色农业还没有常规农业的效益好,特色农业是发展不起来的,这就需要特色农业的产品和服务要优质,否则在无情的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作用下将被淘汰出局;三是要遵循适度规模原则。特色农业要讲求规模,没有一定的规模就只能是样品、展品,而不能成为商品,不能获得规模效益,也就不可能形成特色农业。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依靠科技,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色农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特色农业在一个地方的形成中和形成后,一定要在栽培、包装、保鲜、加工等方面增加科技含量;要加快对技术人才的培训,真正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要加强和完善农业信息咨询与预警系统的组建和完善,使生产和市场更好地对接起来;政府在依靠科技发展特色农业方面要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二)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对农业和农村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一种经营形式,它通过公司、基地和农户的纽带关系,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在发展特色农业中尤其是要发挥龙头企业、专业技术协会等方面的作用,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推动农业生产结构升级。要特别注意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的培育建设和运行中各方面利益的衔接,真正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

(三)搞好土地使用权流转,为形成适度规模创造条件

发展特色农业没有一定的规模不行,而人均土地的家庭经营模式是不利于特色农业发展的,无论是涉及规模化养殖、上加工、办市场都需要土地的调整组合,因此必须实行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为特色农业形成适度规模创造条件。当然,土地使用权的流转要坚持“条件、自愿、依法、有偿、规范”的原则。正如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那样:“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要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进行,不得以任何理由强制农户转让。”

(四)树立品牌,深化特色农业建设

特色农业的关键在“特”。当前市场供应丰富,消费者已从不重视品牌转为认牌购买,品牌已成为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农业要走出困境,需要挑战传统农业,要像发展工业一样办农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这就是要创名牌、保名牌、壮大名牌,形成独具特色的名牌。要及时注册商标,力创得到市场认同的名特新优产品。值得指出的是特色农业的品牌与一般工业品牌有所不同,它要积极顺应世界绿色运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潮流。特色农业建设地的政府也应该为树立品牌创造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建农,邓祖龙,周凌云.特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J].农业经济问题,1997(2).

2、陈东景,王晓峰,程国栋,薛玉琴.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初探[J].新疆农垦经济,2000(5).

3、李金良,贺洪海.必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J].经济师,2000(5).

4、郝广华,孙晓强.跨越式发展特色农业[J].经济与管理,2001(6).

5、杨俊杰,李全新.大力开发“特色农业”[J].科学管理研究,1997(2).

6、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商务印书馆,1987.

(作者单位:中共台儿庄区委党校)

作者:咸继平

第4篇: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

摘 要:特色农业是指各区域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凭借各具特色的农业资源,独特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手段,开发出具有区域特色和较高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并进行产业化生产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安陆特色农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充分利用安陆特有资源优势,安陆特色农业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关键字:发展 特色农业 思考

安陆是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

优越,是全国商品粮基地、湖北省46个粮食主产县之

一。近几年来,安陆在继续巩固国家粮食主产县市地位的同时,通过优化调整种植调整,强化农业科技推广,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发展形势良好。在此,笔者主张在安陆建立以特色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的市场化、技术化、产品化和标准化的新型农业体系,以增强在国内国际农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面,笔者就安陆特色农业的发展谈谈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安陆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

近年来,农民增收问题成为农业面临的主要困境之一,农业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也急需解决。而特色农业正是解决这两大难题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1、解决安陆农业两大难题的需要

农民增收问题,是安陆目前急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安陆农产品从总体上看比较单一,投入成本较大,但

缺乏特色,在市场上价格偏低,影响了农民增收。要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途径之一就是根据地区特点,发

展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即抓好

二、三产业,通过大农

业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途径之二是在农业内部发

掘增长点。即是当地的“特色”,是安陆要着重扶持

的主导农产品和支柱农产品,实现就地增收。

农民再就业问题,是安陆目前急待解决的难题之

二。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

一部分被工业和第

三、四产业吸纳,而相当多的农民

工处于半失业状态。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农民“离乡

不离土”、“离土不离乡”的观点,建议各农业区域

就地吸纳或交互吸纳农村劳动力,以缓解目前农民大

量涌入城市所带来的压力,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业

专业化生产正是完成安陆农民再就业的重要途径。

2、提高安陆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湖北省和安陆市都加大了开放力

度,农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应对相对“质优价

低”的外地农产品的冲击,减少竞争压力,成为安陆

农业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时提出特色农业,正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减缓竞争压力的必然。安陆

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种类繁多,但由于多以小农户

经营的方式生产,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气候。安陆农业

抗衡外地农业的压力,需要实现农业生产的特色化,

规模化和产业化。

3、安陆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自九十年代国家对农产品放宽政策,农业的发展

开始由单一的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

束。由于僵硬老化的农业生产模式,造成了农产品种

类少,品质差,销路窄,价格跌的局面。为此,突出

地方特色,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农业迎合市场需求的特

色产品,安陆才能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

之地。

综上分析,特色农业作为减轻国际国内市场压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将在安陆农业经济可持

续发展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将成为安陆农业发展

的强大动力。

二、安陆发展特色农业的制约因素

安陆特色农业的发展虽然存在有利条件,但也有

一些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特

色农业的发展。

1、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安陆市地处南北气候交汇处,西北部多丘陵低山,历

来旱涝灾害比较频繁,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较差。

2、农村土地流转还存在现实问题。一方面是种养

殖大户需要集中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发展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是绝大多数农户不愿意把土地交给他人经营,认为自己种田吃粮,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市场风险。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变通处理土地问题的现实矛盾和政策约束。

3、高素质的农技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由于农技人员应有的待遇难以兑现,造成农技人员流失,目前农业技术业务骨干“青黄不接”的现象,为今后农业服务和农技推广工作留下了“后遗症”。

4、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由于我市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务农的多为老、弱、病、残、妇,影响了农业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和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培养,农业生产水平难以提高,土地撂荒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5、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偏低。近年来,尽管我市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增加较快,但是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依然偏低,农业组织的抗市场风险能力和盈利水平不强,不足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安陆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

1、着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突出抓好无公害、绿

色产品农业标准的制订和执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加大农业创名牌工作力度,不断完善品牌的宣传、促销手段。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志,

市场有监测,使品牌农产品能迅速走进市场。继续实施“一镇一品”战略,大力推行“一村一品”,把安陆白花菜、南乡萝卜、吉阳大蒜等品牌打出安陆、打出湖北、打出中国。

2、特色农业产业化、标准化

要长期保存特色农业的市场竞争活力,要对抗外地农产品“低价”的优势,实现特色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生产是第二步。产业化经营能大大减轻地区对固有资源的依赖性,尤其对气候地理条件的依赖性,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能够确保产量的稳定性,从而降低市场由于需求波动而产生的风险。

特色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在其产业化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集合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的成果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它将是安陆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长期目标。要继续依托神丹公司、午时药业等企业,搞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3、特色农业知识化、技术化

特色农业技术化,包括生产管理的技术化和市场

的信息化,不论对于特色农业中较为传统的水产农业、旱地农业、高优农业,还是新兴的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的农业等,整个过程的系统化、技术化管理都是其活跃于市场的生命线。一方面,一个地区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努力改造产品品质,以技术提高其产

品附加值;另一方面,在特色农业的管理上,都需要知识化、技术化管理。如质量检测、病害预防、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等方面。今天,信息技术在安陆农业的发展中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加快土地流转

给予农民相关的政策支持,鼓励土地以租赁、延

包等多种方式流转,发展反季节蔬菜、食用菌和珍稀水果等特色农业,使“种田不比打工差”已成为安陆农民的共识。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进一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补贴力度,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减少农业灾害损失,以鼓励农民和农业合作组织投资现代设施农业。三是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农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

第5篇:对玉溪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思考

多年来,玉溪农业一度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高效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出口位居全省前列,玉溪烟、高原红玫瑰、通海蔬菜、华宁柑橘、猫多哩、宏斌酱菜在全省乃至全国闻名遐迩。然而,玉溪农业产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层次不高、设施农业发展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省内外其他州市的快速发展,已使玉溪农业的影响力逐步下降。2011年,玉溪的农业总产值已从2006年的全省第7位下滑到第11位,第一产业增加值从第9位下滑到第11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西部11个省区52个州市的位次从第18位下滑到第25位,与全国平均水平已有360元的差距。

《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了未来五年玉溪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目标,即把玉溪建成云南重要的高效农业示范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增加值年均增幅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值16%以上。到2020年,力争农业总产值达到265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16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000元。

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时期的玉溪农业,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感,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桥头堡”战略,构建滇中经济圈、加快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重大机遇,按照市委、政府确定的发展目标,努力推进玉溪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一、抓好六大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全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1—

一是巩固建设烟草产业基地,建成中国一流的清香型烤烟基地,确保烤烟年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左右。二是稳定粮油蔗产业生产基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45万亩以上,稳定以油菜为主的草本油料种植面积和甘蔗种植面积。三是提升蔬菜产业生产基地,建成100万亩以外销、出口为主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四是积极发展水果产业生产基地,发展以早熟柑橘为重点的40万亩特色优质水果。五是着力打造花药产业生产基地,发展标准化花卉生产基地,建设全国最大的芦荟、除虫菊生产加工基地,发展三

七、石斛、露水草、金银花等生物药原料种植。六是加快发展养殖业生产基地,做大以生猪、家禽为重点的外向型畜牧业,创建土著鱼天然养殖场,发展稻田养鱼。

二、推进八大示范工程建设,为农业产业发展打牢基础

一是实施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工程,着力抓好高原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示范园,特色养殖示范小区、优质种业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建设。二是实施好农产品加工推进工程,加快普及储藏、保鲜、制干、分级、包装等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区、精深加工技术和装备创新、精深加工配套能力建设。三是实施好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四是实施好农产品品牌创建工程,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品牌、涉农云南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工作。五是实施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推进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培育、壮大、发展工作。六是实施好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大

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七是实施好城乡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建设提升一批农产品批发和交易市场,建立健全国内农产品营销网络,打造以面向东南亚、南亚为重点的农产品外销平台。八是实施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市、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和检测服务体系,启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

三、增加对高原特色农业的投入 ,建立农业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加大支农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将投入重点用于农业科技、高原特色农业和农村民生工程。对在本区域实施的中央、省级农业项目要保证足额配套并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二是切实落实农业支持补贴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省的农业补贴规模,确保补贴全部兑现到农户。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三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信贷支持力度,增加农业龙头企业、畜牧业发展专项贴息贷款规模,扩大农户小额信贷。创新符合农村特点的抵(质)押担保方式和融资工具,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四是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业。鼓励非农企业以多种投资方式进入农业产业,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加强招商引资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市外农业企业到我市发展农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

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一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

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按照连片种植、连片设施栽培、万头出栏生猪、千头存栏牛羊的规模要求,扶持发展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加工原料示范基地,扶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和家庭农(牧)场、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三是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推动产业生产规模化、园区集约化、企业集群化,形成大龙头带大产业、大产业带大发展的格局。壮大十大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县区发展骨干龙头企业。

第6篇: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考

.

2006-10-13宋丽萍

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多种类型贸工农一体化组织,使企业与农户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将分散的农户小生产纳入社会化大生产之中,提高农业的增值能力和综合效益,形成自我发展新机制,是我国农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在农业管理、产业组织和经营形式上的又一次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小康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一、农业产业化的特点

1.农业产业化龙头呈多样化。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各类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和延伸产业链条的重要力量。从龙头企业的组织主体看,可以分为4类:一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将鲜活农产品转化为易储易运食品,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二是以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稳定优势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农户的合作意识,组织分散农户从事大规模生产。目前,射洪县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30多个,成员总数超过3万户,成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三是以农村经营大户为龙头,发展种、养、加、运、服等大户4500余户,其中县级大户80户。四是以农副产品市场为龙头,形成城乡农贸市场36个,年货物流量达10多万吨。各类产业化龙头带动全县农户12万余户,带动面达50%,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2.农业产业化链条基本形成。通过订单农业把农民组织起来,与龙头企业联结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如以高金食品为龙头的生猪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以蜀兴种业公司为龙头的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以玉牌公司为龙头的优质专用油菜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以棉麻公司为龙头的棉花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以太宗榨菜厂为龙头的榨菜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以子昂米业公司为龙头的优质水稻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等等,将农业由单纯的生产延伸至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带领农民进入大市场。

3.传统农业改造步伐加快。农业主导产业中外向型经济比重不断提高。2004年射洪县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的外贸出口额近4000万元,其中猪肉加工品远销俄罗斯和东南亚,正向欧盟市场挺进;蜀兴种业的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种子,出口到越南、老挝、缅甸。近几年射洪县还引进了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和加工设备,使水果、蔬菜、畜禽等种养结构有了突破性改变,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4.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促进了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以乡镇、村社为基础,以技术部门和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1.龙头企业带动型。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销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户进行生产,企业提供种苗、技术、饲料、加工、销售等服务,形成公司带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经营。

2.科学技术带动型。利用国家大型项目建立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面广、示范性强的发展项目(如“三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由技术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创办科技实体,实施科技产业化,为农民提供良种和先进技术服务,形成农技结合、科农工贸结合。

3.市场营销推动型。通过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农贸集市,发展运销专业户和经营实体,为农户提供产品收购、销售和农用物资供应服务,形成农贸结合,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4.主导产业带动型。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从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品入手,逐步扩大经营规模,改善产品品质,建立优质农产品产业带,实行基地化生产、一体化经营。

5.农民组织带动型。通过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组织、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信息、资金、生产资料以及技术服务,带领农民走向市场,拓展销售渠道,解决产品买难卖难。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1.龙头企业规模小。相当一部分龙头企业处于手工作坊状态,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开发能力差,导致加工增值能力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低的“三低”现象,带动农户发展的能力较弱,与农户难以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力,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

2.发展资金短缺。部分龙头企业资金困难,获取信贷支持难度大,影响企业更新技术和设备,开发名、特、优、新产品的能力十分有限,限制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和扩张。龙头自身发展困难,亦无力带动龙身和龙尾。同时,还影响农户投入的积极性,新品种、新技术难以推广,农产品品质难以保证。

3.产品档次不高,销售渠道单一。不少龙头企业产品更新慢,品种少,包装缺乏新意;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加之缺乏市场开拓意识和现代营销理念,销售网络不健全,流通渠道单一,市场份额小。

4.社会化服务跟不上。主要体现在优质农产品生产环节所需的新品种、新技术的提供,贮藏加工环节的新项目、新工艺、新设备开发,流通销售环节的市场供求、产品价格等方面的信息、技术、资金服务跟不上,影响产业化经营进程。

5.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经济利益共同体,农业合同、订单履约率低。

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几点建议

1.依托资源,发挥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对一个特定的区域来讲,要根据国家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深入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禀赋、现有产业基础和

市场环境,选准主导产品(产业),因地制宜确定开发项目,统一规划,发挥优势,建立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优质化、集约化的商品农产品生产基地。只有立足资源,突出特色,择优布局,扩张规模,在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上造成与竞争对手的相对优势,才能将“马太效应”放大到极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优势、竞争优势,进而引进或新建优质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高层次的开发经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加强联合,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紧密连接的桥梁,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格局,最有效措施就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功能,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

3.设立特区,铸就名牌,精心打造产业集群。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借鉴办工业基地、搞产业集群的思路和经验,构建平台,整合资源,形成拳头,打造名牌,在局部造就优势,争取市场竞争的发言权。设立优势农产品“特区”,不仅有利于克服现行体制下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和磨擦,而且有利于形成产业之间的互动和外溢机制。发展产业集群,是应对市场竞争、推进产业化经营和谋求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必须具有前瞻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筛选出市场前景看好、关联带动作用明显的特色产业。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服务作用,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指明方向,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方面制定优惠扶持措施,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

4.加大农业产业化扶持力度,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形成一种良性、持久的发展机制。为此,必须加大投入,消除资金障碍;完善设施,消除条件障碍;深化改革,消除体制障碍;重视科普,消除技术障碍;搞好服务,消除环境障碍;培育市场,消除购销障碍,保证农业产业化健康、有序、持续、快速发展。

作者,四川省射洪县农业局

来源:《农村经济》2006年第4期

第7篇:发展优势特色经济产业调研思考

沿黄城市带建设战略的实施是**市崛起的契机,打造黄河金岸和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如何在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中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近期的调研,我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实现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市依黄河而生,靠黄河而存,借黄河而发展。

全市人口27万,面积25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0万亩。近年来,**市委、政府以“创建全国百强县(市)”为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市化进程,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进入小康阶段。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60%,年递增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65.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45元,比“十五”末增长35.5%。城市化率达到42.6%,比“十五”末增长3.7%;高中入学率达到85%,比十五”末增长28%;农村人口平均教育年限9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1%以上,比十五”末增长2.7%;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国土林木覆盖率达到15%,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人,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9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8.4平方米,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达90%以上,基本政权建设达标率85%。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位列西部百强县(市)第38位,十五”末前移了33位,跻身“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行列。可以说,**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已迈出了扎实步伐,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二是推进经济发展的产业格局基本形成。近年来,坚持把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水平贯穿经济发展始终。目前,工业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2008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8.8%。现已形成了以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青铝集团已跻身为全国最大的单体电解铝生产企业,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357位。金昱元化工集团公司成为全国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并跻身全国石油化工百强之列。截止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1家,工业总产值达到166.8亿元,实现增加值47.6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64%。农业生产条件优势明显。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形成了以塞外香公司、圣花米来公司、御马葡萄酒公司、张裕葡萄酒公司等企业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化格局,建成了优质粮食、酿酒葡萄、设施蔬菜、畜禽水产养殖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到2008年,全市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设施农业达到7.5万亩,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8万亩,适水产业面积达5万亩,各类养殖园(场)区61个,生猪饲养量达到68万头,粮食总产量达到27.7亿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16.1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区养猪第一县。荣获了“中国优质酿酒葡萄生产基地”等称号。

三是由城乡二元结构向一体化推进。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工作思路,深入实施了“两大工程”,城乡环境得到了全面整治,城市规模不断拓展,规划区扩大了13.5平方公里。快速推进了以“中心村、大庄点”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全线贯通滨河大道、立马公路,城市东区“两纵三横”道路,大力实施城区、庄点、干道、河湖生态涵养林建设工程,打造了城与城、城与村、村与村10分钟工作圈。截止2008年底,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8.12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2.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3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45%。农村砖房率达到72.6%,庄点绿化率达到85%。城市的聚集带动功能逐步凸现,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人才、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逐步向农村辐射,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程度明显提高。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两基迎国检”工作顺利完成,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100%,中等职业走在全区各县(市、区)前列。大力实施“科普之光”下基层、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科技推广活动,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达45% 。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2008年底,全市参加城镇医疗保险人数达59919人,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20231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80154人,参合率达99%。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向城市5535名和农村4001名低收者分别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933万元、210万元;深入推进全民就业创业活动,新增城镇就业450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劳务输出达到3.39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5亿元。深入开展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创建

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市2个镇进入全国文明先进工作镇、5个机关事业单位进入全国文明先进工作单位、3个镇进入了自治区环境优美镇、22个单位进入了自治区文明单位(文明镇)。深入开展以平安创建活动为主题的“打黑除恶”、禁毒人民战争等专项行动,保持和巩固了自治区“平安市”荣誉称号。

二、加快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然,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科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调研过程中,我认为当前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产业布局不够科学,产业优势发挥不明显。从现在的发展来看,**产业布局存在着诸多缺陷,不够科学。尤其是在城市规划上,过去把城市分为三个部分,造成一些工矿、企业远离城区,自成体系,分散投资,基础设施不能共享,而且投入成本增大,城市功能弱化,城市人口分散,不能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使我市

一、

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以工促农、以城促工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一、

二、三产业的关联度较低,不能协同发展、集约发展,造成了二产带动三产的作用不大,反哺一产能力较弱,第三产业发展缺乏拉动力量,总体需求不旺。

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统筹发展的难度加大。从工业发展来看,虽然我市工业在全区县(市、区)中基础雄厚,但企业发展不平衡。区属企业占主导,产值占全市工业企业产值的67.1%,市属企业在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远低于区属企业,而且,大部分企业属高载能企业,工业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产业链短,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从农业发展来看,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在基地建设、品牌建设和流通市场建设上培育力度不够,创新机制不强,设施农业对市场供求变化反映不灵敏,产储运销产业链衔接程度不够强。虽然“农字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20多家,但上规模、上档次、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企业不多,8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是粗加工,企业设备落后,产品质量档次低,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企业、农户、基地的链条不紧密,不能很好地发挥龙头作用,直接影响了全市的农业结构调整。比如:我市在葡萄产业发展上,由于龙头企业的带动力差,十多年来,这个很好的产业没有做大做强,徘徊不前。大米、玉米、林果资源比较丰富,但农业产业化进程相对较慢,主要原因就是深加工能力弱,尚未形成区域品牌。2008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仅占农业总产值的31%。

三是具有成长性的旅游资源开发滞后,真正的发展能力还没有释放出来。我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鸟岛、黄河十里长峡、108塔、古渠首、牛山寺庙群、庙山湖、北岔口明长城、鸽子山遗址等旅游景点文化底蕴极为丰富,但缺乏整体统一规划,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尤其是“黄河文化”这个主题不突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滞后,旅游市场开拓不够,致使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打造,旅游资源真正的潜力未能充分释放出来,总体上还停留在较低水平。

四是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近年来,我市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全区的位次相对靠前,但是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尤其是教育和卫生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很不满意。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教育、卫生人员超编现象严重,导致新人补充不进来,再加上近年来,一些骨干教师和专业医疗技术人员流失,致使目前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学科配套的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医疗专业人员不够,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盼有一定的差距,医疗技术水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就医需要。由于教育和卫生事业的滞后,直接影响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是干部思想解放程度和干部作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一些领导干部工作精力不在基层一线,多数时间守着机关,忙于事务应酬,深入基层问情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不够,研究解决问题不求甚解,开展工作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事倍而功半。有的乐于作表面文章、政绩工程,把一些精力浪费在了揣摩上级领导、主要领导的意图,应付日常工作,不能放手创新开展工作,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不够。有的开展工作满足于完成任务,满足于现状,质量标准低,缺乏立足长远谋划发展的意识,有的推一推,动一动,不推不动,混天度日,缺乏加快发展攻坚克难的魄力。

三、推动科学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必须以自治区启动沿黄城市带建设为动力,以打造黄河金岸为契机,立足市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找准着力点,明确主攻点,用足用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拉动内需的十条措施》精神,扭住发展不放松,争创百强不动摇,充分调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齐心协力、共谋发展。

(一)坚定不移地把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作为主举措。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推进工业经济规模发展、上档升级、集约经营,快速提升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实施项目带动,增强发展后劲。严格落实市、镇、部门主要领导重点项目责任制、项目近期汇报制,强化奖惩措施,狠抓跟踪落实,形成良好发展氛围。二是发展园区经济,推进产业集聚。重点打造铝工业城、新材料基地、嘉宝工业园区。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集聚经济要素的能力,吸引高科技、高产值、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企业向园区聚集,做大做强能源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绿色发展。强化监管力度,引导企业改进技术装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粗加工型向深加工型转变、由耗能型向节能减排型转变。四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知名品牌。大力开展“质量兴市、科技创新”、“企业管理年”、“诚信企业”等活动,培育企业的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创造品牌产品,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坚定不移地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主平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结合**的实际,确立“居民向社区集中、农民向中心村集中、农村群众向城市集中、新上项目向园区集中”的思路,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统筹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中心市区—中心集镇—中心村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规划,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实现全市所有的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公交车,实现大庄点、中心村街道全部硬化,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沼气池、安全饮水等项目两到三年全部建成,极大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二是统筹城乡建设。加快修订完善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城市东区商贸市场、综合医院、学校、文化体育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扩大城市规模。继续完善罗家河水系、青秀园人工湖等景点建设,突出水系穿城特色,着力提升城市品位。全力推进“塞上农民新居”和新村庄建设工程。三是统筹产业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经营和特色产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工农双赢、互动发展。特别是重点发展有机水稻、酿酒葡萄、小杂果、畜禽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基地。

(三)坚定不移地把改善民生作为主方向。民生改善的程度是衡量经济科学发展的根本尺度。我们必须坚持富民优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凝聚发展力量,使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成为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工程。一是抓好全民创业促就业,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富裕程度。积极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加大农民培训和劳务输出岗前培训力度。二是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切实加强师资力量,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加快发展以文化、卫生等为主的社会事业,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有效解决群众上学难、看病贵、保障低、文化单一的问题。三是坚持向群众“求计问策”。做决策、办事实,处处为群众考虑,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让群众顺心。

(四)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主途径。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统一规划,整合资源,积极挖掘以黄河为轴线,以水、峡、塔、岛、山、寺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着力开发建设黄河大峡谷旅游景区。一是突出黄河文化主题。规划建设**黄河楼、黄河坛、黄河度假村、黄河休闲广场等各具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景点。二是加大对重点景区的投入。积极打造十里长峡、一百零八塔、金沙湾、牛首山寺庙群、黄河生态公园精品旅游线路,不断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以旅游业大发展,带动服务业大发展。三是进一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着力发展交通运输、物流配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信息服务、星级宾馆等各类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特色餐饮业、娱乐业,使各旅游景点服务单位在卫生环境、饭菜质量、服务水平等方面向星级靠拢,为游客提高良好的消费环境。

(五)坚定不移把项目实施和招商引资作为主攻点。紧紧抓住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历史机遇,准确把握中央投资方向,积极争取国债项目、中央和自治区的重大项目,广纳社会资金,吸纳外部资金,以大项目、大投入促进大发展。进一步强化“抓项目、抓招商”的发展意识和“亲商、安商、富商”的引资意识,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千方百计聚集民间资金,多渠道、宽领域招商引资,以招商引资大突破,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六)坚定不移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主抓手。要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中去,领导班子成员要建立基层联系点,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要求,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要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精神,坚持重实效、讲实话、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做虚功,坚决杜绝形式主义,严格禁止做表面文章。要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党风党纪教育。坚持深化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切实形成拒腐防变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和权力运行监管机制,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现象发生。

通过近期的调研,就如何促进**科学发展,我还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促进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思想解放程度上的差距。推动**经济发展,必须自觉把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机制抛弃,始终保持克难制胜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想别人未想、不敢想的事,干别人想干、不敢干的事,做到突破前人,超越自我,奋起直追,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促进科学发展,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发展就是合乎规律的发展。探索破解“三农”难题,是推进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世界经济发展规律表明,从农业文明上升到现代文明,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促进科学发展,必须充分调动民力。实践证明,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动力在民间,越是群众创业活跃的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动力就越强。全国之所以有“温州模式”就是得益于群众的首创精神。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倡导全民创业,放手让群众干,全力支持群众干,不断激发群众求发展、求致富的活力,使全市的发展力量和潜力充分的释放出来。

(四)促进科学发展,必须突出特色。特色就是市场通行证、品牌影响力、区域竞争力。实现**的科学发展,就必须把握市场走向,实施差异化经营,扬长避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使人们一提黄河,就想到黄河**大峡谷;一看到葡萄酒,就想到**是酿酒葡萄的最佳原产地;一见到大米,就想到**是优质粮食生产基地。

(五)促进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归根结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端正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干群同心,上下协力促发展。所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在决策上顺应群众的期盼,体现群众的利益,让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发展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

第8篇:我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思考建议

近年来,**县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发展是中心,增收是核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别是近两年以来,以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建设为契机,突出做大做强花木产业,着力打造高效农业板块,全县特色农业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一、基本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按照“区域调特、

品种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总体要求,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突出花木特色产业优势,不断放大特色,彰显效益。2000年以来,**县花木种植面积平均以每年5万亩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县花木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2.4万亩,形成了绿化苗木、盆景盆花、草皮草毯、鲜花切花4大系列2400多个品种,拥有各级、各类花卉企业610多家,花卉从业人员18万多人,花卉经纪人8000多人,年产各类花卉18亿株(盆),花卉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产品行销27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花农年均收入达7000多元,先后被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重点花卉市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文化之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全省林业生态县”,成为“中国花木第一县”。花木产业作为**县生态农业最突出、最典型的代表,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特别是2007年8月筹建的占地65000亩的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坚持走花木、生态、旅游联动发展之路,通过科学规划、土地流转、企业运作、配套设施、开展农民培训、引进项目等工作,努力打造独具**县特色的花木园、生态园、休闲园,建成标准化生产区、集约化示范区、名优花木展示区、生态旅游观光区、新农村建设实验区。目前,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已有来自省内外的59家企业入驻,共落实花木面积36600亩,栽植花木6200万株,总投资达3.48亿元。同时,以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规模、联片发展”的原则,抓住关键环节,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科技投入,畜牧业迅猛发展,规模养殖成为主流。建成各类养殖小区48个、规模养殖场2007个,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省“畜牧强县”、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重点县”。瓜菜面积发展到18万亩,特别是三樱椒面积发展到13.8万亩。相继建成2000亩的莲鱼共养基地,1000亩的大枣基地,2000亩的樱桃采摘基地。

(二)加快基地建设,实施龙头带动。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发挥优势”的原则,合理布局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户,逐步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目前,全县已建成50万亩花木生产基地、55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搞好示范带动。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开发,形成“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县已培育龙头企业6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带动农户10万户,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三)完善市场体系,扩大销售网络。一是加快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对季节性农贸市场的规范和引导,完善基础设施,改进交易方式,促使产业、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流通优势。目前,全县已建起农产品交易市场50个,年成交额达7.5亿元。重点培育和建设了沿311国道两侧及花卉主产区内的盆景盆花交易市场、马栏棉短绒交易市场、只乐生猪交易市场、陶城旱鸭交易市场、柏梁活鸡交易市场。同时,通过举办花博会等重大花事活动,扩大了花木等农产品的销售。二是积极鼓励、引导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的农民从事农产品购销服务。目前,全县各类购销服务组织已达1500多个,农民经纪人达7000多人。三是以县乡农技推广部门为依托,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目前,已建成**县农业信息中心和花木信息交易中心,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中长期的农产品市场预测,构筑农业信息平台,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四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发展花卉、粮食、蔬菜、棉短绒加工等经济组织,创办属于农民自已的行业协会,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信息、供销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狠抓科技投入,实现上档增效。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与北京林大、河南农大等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协作关系。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具有本科以上文凭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来鄢工作,很多已成长为我县农业发展的科技骨干。采取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花卉新品种引进培育、传统名花的商品化研究推广应

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目前,北方花卉集团已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先后承担了国家两个863计划项目,采用组培技术规模化生产名、特、优、新苗木品种30多个,其中四倍体刺槐、冬枣、樱花快繁及脱毒技术已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组织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30多项,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五)落实惠民政策,

促进农民增收。认真落实种粮直补、农业税减免政策,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加大对农村科技、教育、医疗等基础投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针对市场经济对劳动力的用工需求,进一步加强了劳务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市场、组织协调四大体系建设,实现劳务输出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双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县特色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高效农业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快发展的社会共识还不够强。个别地方发展特色农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不够,客观上存在着“上热下冷”现象。部门间协调工作机制还未能形成,发展特色农业的合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

二是特色种植业规模集中度还不够高。就产业的培育程度而言,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仍然停留在小规模“多点开花”的层面,设施栽培投入不足,规模集中连片不够,始终未能形成强烈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是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现有龙头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带动力不强;有的龙头企业产销两头在外,与本地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不大,带动作用不明显。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四是人才和技术与特色农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目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劳动技能单一。同时,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服务手段陈旧、设备落后,跟不上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步伐。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明确发展新目标。立足全县自然条件和特色资源,突出特色,把工作重点放在耕地的高效利用上,进一步做深、做细特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2、进一步突出园区建设,构筑发展新平台。重点建设花卉苗木、有机农业、蔬菜立体种养和特精设施栽培等一批高效农业园区。畜禽业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推动土地流转,每年新增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努力达到20家以上,入股土地面积万亩以上。

3、进一步放大有机特色,增强发展新优势。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确保有机食品基地每年新增1万亩以上。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筹建有机食品交易市场、有机食品检测中心。同时,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在拓展现代农业功能空间上寻求突破。

4、进一步强化农业招商,增添发展新活力。一是充实农业招商专业机构。进一步整合全县农业招商的工作资源,坚持定点招商与流动招商相结合,积极探索中介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网络招商等多种途径。二是强化农业招商责任。把农业招商引资纳入目标管理和责任考核体系,加大专项考核力度,形成狠抓农业招商引资的强大动力和合力。三是农业招商与工业招商有机结合。

5、进一步增强龙头带动,打造发展新体系。一是培强龙头。重点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群体,力争用2—3年的时间,使每个产业都有产销过亿元的企业,全县产销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10家以上。同时,对申报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行奖励等各项政策扶持,力争每年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及国家级1家以上。二是建立现代农业流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农民经纪人和销售大户,培育2—3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增强对高效农业发展的拉动能力。

第9篇:关于加快田市镇特色产业发展的思考

近年来,田市镇依托便捷的交通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积极的创业热情,大力发展城郊型经济,建设富有文化气息的和谐文明镇,有力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在当前形势下,田市镇要加快发展,必须创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打造产业特色。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作了些粗浅的思考。

一、田市镇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和优势

(一)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

近年来,田市镇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发展,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工业方面,已形成以工艺品、建材、印刷、矿山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今年年初以来,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镇工业增加值的68%,实现利税占全镇工业利税总额的70.6%,对全镇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农业方面,已建成水各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7000亩油菜示范园区,签订林地、耕地流转2360亩,创建各类农业合作社31个,培育20亩以上农业种植大户83户;以提子、蓝莓、高山蔬菜为主的“万元田”建设初见成效,面积达到2470亩;以鲁西牛、藏獒为主的特色养殖初具规模,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以水各村150亩珍贵树种种植长势良好,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旅游方面,已形成以“农家乐、渔家乐”为主的休闲旅游,特别是以“李老汉”农庄为代表的休闲模式已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得到市场认可,知名度越来越高,游客也越来越多。

(二)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

1、交通区位优势。田市地处仙居中部,距县城16公里,东邻步路、上张,南接淡竹,西连白塔,北临官路。随着35省道扩建改造,田市与县城和白塔中心镇的距离明显缩短,交通条件大大改善;台金、诸永两条高速公路在镇内设有两个互通口,建成后,田市与义乌、金华、温州等地的距离也只有一个小时的路程。

2、生态资源优势。田市镇位于永安溪上游,生态环境良好,2008年被评为市级生态镇。镇区内绿化面积达1.2万多平方米,空气质量长期达Ⅰ级以上;镇区垃圾集中处理率达100%,农村垃圾处理率达82%,水各等8个村建成污水处理设施,3家规模化养殖场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3个村完成整治村建设。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以公盂景区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地形构造呈多级梯状,气势峥嵘,石林崖壁,竹林秀丽,瀑布飞悬,旅游开发潜力很大。

3、品牌优势。近年来,田市镇在农业、旅游、文化等方面创出了一些品牌,部分在全县、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中“九思牌”蜜梨已获省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蓝莓成功种植成为我县农业的一大亮点,“李老汉”农庄成为我县休闲旅游的一大特色;水口山“卷地龙”、吴桥“鲤鱼跳龙门”等民间艺术闻名海内外,2008年田市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当前,田市要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实施错位竞争,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工业和休闲旅游业,加快资源优势向特色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实现产业链、经济链和生态链的有效对接,促进三大产业互动发展。

(一)发展特色农业。紧跟现代人倡导绿色的消费需求,瞄准县城和白塔中心镇十几万人的农副产品消费市场,打造“生态、绿色、安全”品牌,坚持走基地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一是突出四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重点发展以蓝莓、蜜梨为主的水果业、以高山蔬菜、绿色无公害稻米为主的种植业、以鲁西牛、藏獒为主的养殖业和以马关木为主的珍贵树种种植。二是突出特色基地建设。把水各千亩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成集种苗繁育、试验示范、推广种植、技术培训、农业观光于一体,成为我县发展特色农业样板和农业对外合作交流的窗口,增强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在依法、自愿、有偿、互利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在水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基础之上推进特色板块建设,在全镇形成一批有质量、有规模的特色产业基地和养殖大村、大户。三是突出龙头企业建设。重点扶持康绿蓝莓专业合作社、柯氏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一批规模大、技术好、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帮助其扩张规模,提升档次,增强实力,培育成引领该产业的骨干龙头企业。三是突出特色品牌建设。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整合“蓝莓”、“蜜梨”、“鲁西牛”等品牌,选择一至二个有市场潜力、能够进行精加工和包装的品种,给予引导、鼓励和扶持,培育一批有特色、辐射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名牌产品,提高农业品牌效益。

(二)发展特色工业。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挖掘内力,借助外力,依托招商平台,主动承接永康、义乌、金华、温州等地产业转移,主动承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大力发展特色工业。一是壮大工艺品、建材等主导产业。大力扶持联华、远足、田市工艺厂、水泥杆厂等骨干企业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二是发展农副产品等特色加工业。大力扶持台州幸敏商贸有限公司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壮大产业规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开拓新兴产业。抓住此次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把握好企业转型升级和义乌、温州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积极引进汽摩配、机械制造、矿石深加工等企业,以及商贸、物流企业,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发展休闲旅游业。紧紧抓住我县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旅游休闲胜地”的契机,发挥区位、生态、资源和人文优势,迎合现代人的旅游消费理念,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一是以公盂景区为核心,打造自然风光休闲旅游。把旅游业与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吸引游人。重点做好公盂景区的宣传、包装和项目申报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公盂景区早日建成开放。二是以“农家乐、渔家乐”为核心,打造休闲体验旅游。把旅游业与生态农业结合起来,吸引游人。重点做好水各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和街下村休闲旅游规划,发展以油菜花观赏、蓝莓采摘、永安溪游玩等为主的生态农业观光游;重点做好以“李老汉”农庄为样板的休闲体验游,提供必要的生活设施,让游客从事农耕、烧烤、垂钓、饲养等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三是以古民居、民间艺术为核心,打造文化休闲旅游。把旅游业与文化结合起来,吸引游人。重点做好李宅古民居、柯九思故居等历史文化古迹的开发和水口山“卷地龙”、吴桥“鲤鱼跳龙门”等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工作,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文化氛围,推进文化旅游发展。

(一)加大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力度,激发产业发展活力。一要解放思想、统一思想。要破除“等靠要”的思想,不能坐等上级的支持,动员和引导全镇干部、群众积极动手,加快特色产业发展;要破除急功近利的思想,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克服功利主义,不吃“子孙饭”。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如果现在没有财力实现最佳开发方案,就先预留,等条件成熟再来开发。克服“本土主义”,不吃“公家饭”。作为生态镇,要拒办有污染的企业,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搞发展。二要扩大开放,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选准对接点,对接区域以金华、义乌、永康、温州等地为主,对接领域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汽摩配、机械制造、矿石深加工等企业为主,建立项目库筛定承接项目,做到有的放矢。提升承接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加强宣传推介,科学地选择招商项目,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二)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增强产业发展动力。一要根据镇情制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引导。建立特色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机制,发挥分散于部门间的各级政策、资源的整体作用,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二要制定出台特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企业经营场地、扶持资金、人才引进、手续办理等方面给予优惠,营造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激励机制。三要鼓励在外田市人回乡创业,扶持典型,激发投资热情,广泛吸纳民资、外资参与特色产业发展,形成特色产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四要鼓励农村能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带头建立专业合作社,不断扩大特色产业的经营主体,拓展经营方式,激活特色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三)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搭建产业发展平台。一是加快村镇建设。继续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改善农村面貌。做好东山溪等16个村的整治工作,完成水各等村的花果村建设;做好35省道和高速公路两侧“赤膊墙”、黄皮屋的整治和道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继续搞好村镇规划,拉大集镇框架,强化村镇综合功能,提高城镇化水平,形成城乡统筹、产业互动的格局。二是加快工业集聚区建设。利用永安溪丰富的溪滩地资源,重点搞好十八都溪下游两岸和永安溪边三千亩左右溪滩地的规划,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展提供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充足的空间准备。三是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好农村康庄工程,建设好镇与镇、镇与乡、镇与村、村与村之间的连接路,形成循环交通圈,为田市产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来源:仙居调研) [作者:田市镇 王志海]

上一篇:安全保卫工作会议制度下一篇:浅谈唐代的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