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2022-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荔浦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及展望

摘要:为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荔浦市大力发展以荔浦芋、荔浦马蹄、荔浦砂糖橘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并制定了2025年荔浦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目标。为实现该目标,在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荔浦市应依托优势区创建,大力建设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仓储物流基地,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品牌与市场营销体系建设、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推动三大主导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现代特色农业;科技;品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响应自治区的“10+3”行动,荔浦市以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比较优势为基础、经济效益为中心、农民增收为目的,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完善标准体系,强化技术支撑,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特色产业品质,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来抓实荔浦芋、荔浦马蹄、荔浦砂糖橘等主导产业发展,促进全市特色产业调优做强,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l 荔浦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目标

荔浦市以荔浦芋、荔浦马蹄、荔浦砂糖橘为主导特色产业,利用以荔浦砂糖橘产区创建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契机,在特优区内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效应强的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一批荔浦特色产业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将荔浦芋、荔浦马蹄、荔浦砂糖橘这三个特色产业培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和重要战略产业,提升荔浦特色产业的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促进荔浦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到2025年,结合荔浦市良好生态环境和荔浦砂糖橘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改善优势区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服务能力,推进优势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使荔浦砂糖橘产区发展成为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完整、设施设备先进、科技水平领先、生产方式绿色、体制机制完善、经济效益显著、组织管理健全的特优区。

2 荔浦市三大特色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2.1 荔浦芋产业

荔浦芋是荔浦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种植范围遍及全市各个乡、镇、村,2020年种植面积已达近4万亩,以青山镇、新坪镇、杜莫镇、东吕镇种植居多。亩产平均达到2000千克,总产量达8万吨,按每千克8元计,实现亩产值16000元以上,总产值约6.4亿元,是农民增收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修仁镇荔浦芋种植基地通过土壤改良實现三年连种,改变了荔浦芋隔年种植的传统轮作种植模式。通过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制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荔浦芋》等广西地方标准,推广植保无人机统防统治等现代化设施农业发展。严格按照《无公害荔浦芋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生产种植,采用诱捕器、杀虫灯和“三避”技术进行主要的物理防治,并且结合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杀虫治病,从而达到生产无公害荔浦芋产品的标准。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粘虫板、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地膜履盖栽培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推广使用二维码身份识别技术,实现生产过程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积极按照《关于规范使用“荔浦芋”证明商标和地理标识的通告》要求,只有通过规定程序获得“荔浦芋”证明商标和地理标识后才能进入市场。一系列的技术和政策支撑,为荔浦芋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2 荔浦马蹄产业

荔浦市大力实施主导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战略,推进马蹄产业生产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把“小马蹄”做成了“大产业”,建立了双江镇马蹄产业示范基地等,形成了以马蹄为主导产业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格局,摸索出了一条把优质农产品做成强势产业确保农民增产增收的新路子。目前,荔浦市马蹄种植面积约8万亩,年产量达20万吨,年产值约6亿元。为提升荔浦市马蹄产业发展质量,荔浦市积极推广马蹄组培苗、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根据马蹄种植户的需求,采取“配餐式”的形式进行指导培训,开展关于无公害马蹄种植技术、不同时期水肥管理、马蹄储存管理、市场销售、精深加工等专题的培训班。充分发挥马蹄协会在技术、信息等资源共享上的作用,为农户在产前、产中、产后做好全程的技术和信息服务。还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促进产品深加工和产品销售,帮助农民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加更多收益。

2.3 荔浦砂糖橘产业

荔浦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大力实施“优果工程”,积极引导和扶持群众发展以砂糖橘为主的优质水果产业,农民种植以砂糖橘为主的柑橘类优质水果的热情空前高涨。砂糖橘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化发展,迅速扩张,从几户辐射带动一个村屯,再从一个村屯向整个镇、整个市辐射覆盖,并向周边县市迅速扩张。荔浦砂糖橘白1995年从广东引种试种成功以来,至2020年底全市种植面积为30.2万亩,挂果面积为28万亩,年产量53万吨,年产值近20亿元,该品种占全市水果面积的85.71%,成为荔浦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

荔浦市砂糖橘产业紧紧依托产业示范区,示范区牢牢把握“优化结构、主攻质量、创建品牌、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突出经营组织化、装备设施化、生产标准化、要素集成化、特色产业化“五化”建设。多方筹集资金重点支持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示范区内全部道路硬化以及路网;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75.03%;通过国家级和自治区级标准示范园建设,示范带动主导产业由核心区向拓展区、辐射区延伸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全面推广“三诱”“三避”技术,全市“三避”技术推广率达100%;在示范区推广“水肥一体化”喷灌技术,辐射带动全市“水肥一体化”喷滴灌技术推广。推广柑橘黄龙病统防统治技术,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原则,加大宣传力度,强化黄龙病“可防可控”意识,落实常态化工作机制,扎实抓好“管好一棵苗”“防好一只虫”“落实一把刀”的“三个一”技术措施,实现全市柑橘黄龙病发病率控制在2%以内,示范点控制在1%以内,确保了柑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 实现荔浦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目标的具体举措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实现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今后,荔浦市将紧紧围绕现代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依托优势区创建,将荔浦芋、荔浦马蹄、荔浦砂糖橘紧紧连接起来,形成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推动三大主导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全面健康发展。

3.1 大力建设特色产业生产基地

3.1.1 筹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大荔浦砂糖橘品种资源保护力度。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桂林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应在柑橘种质资源和科研技术力量方面,加大对荔浦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建立荔浦砂糖橘品种资源保护基地,加强荔浦砂糖橘资源保护,为荔浦砂糖橘育种提供种质资源。计划以马岭镇为中心建立一个柑橘苗木繁育基地、优新品種展示、高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保障荔浦市柑橘无病苗木用苗需求,促进荔浦市砂糖橘产业可持续发展。

着力打造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以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为监管标准,推进荔浦芋、荔浦马蹄、荔浦砂糖橘生产过程、终端产品的高标准化。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防虫网、粘虫板、杀虫灯、性诱剂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推广使用物联网远程监控和二维码等身份识别技术,实现生产过程和农产品可追溯,强化生产档案编制管理。与有影响力的本地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联结,为农产品加工提供原料产地。重点打造修仁、青山、茶城、大塘等镇。

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品种。目前,砂糖橘市场趋于饱和,为保证“十四五”期间柑橘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荔浦市引进了2个早熟砂糖橘新品种(金秋砂糖橘、金葵砂糖橘),新品种的选育还在观察试验阶段。为了使优良品种和新品种得以广泛推广,计划在双江、茶城、马岭、大塘等建设荔浦砂糖橘新品种培育基地,加强品种改良与更新换代,保证荔浦市砂糖橘种苗安全、供需平衡、高产和高效。积极推广马蹄组培苗、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对荔浦马蹄“桂蹄l号”“桂蹄2号”“GT3号”等新品种进行培育和技术创新研究,目前已在双江镇、马岭镇得以推广。

推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通过“特色产业+田园综合体(核心示范区)+文旅”,打造具有荔浦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注重建设生态保护和休闲采摘功能的农业产业基地主题公园,实现基地变公园,生产基地变景区。挖掘和宣传荔浦芋、荔浦马蹄、荔浦砂糖橘文化,讲好荔浦特色农业故事,积极培育特色农业特色乡(镇)、村,举办荔浦芋、荔浦砂糖橘采摘节等节庆活动。积极发展生态型、参与型、体验型的特色产业旅游,创建生态观光橘园、芋园,将荔浦现代特色农业产业资源纳入大桂林市国际旅游胜地的旅游资源。

3.1.2 打造采后处理及仓储物流基地完善产地采后处理设施。根据农业产业丰收时节的不同,就近建设及完善产地采后处理设施。在充分利用现有采后处理设备的基础上,在产地就近建设预选分级、加工配送、包装仓储等基础设施,完善收购网点,配套建设仓储、物流、冷链设施。鼓励各大农产品电商平台在产地建设电商服务站点。重点打造修仁、青山、新坪等砂糖橘主产区仓储物流基地。

创建冷链物流体系。在以荔浦砂糖橘为主产区加强分级、包装、预冷等设施建设,提高商品化处理能力。发展保温、冷藏运输,稳定商品质量、减少损耗。完善冷链配送设施,发展具有集中采购、跨区域配送能力的现代化配送中心。建设市、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举办农产品电子商务专项培训,将砂糖橘产业所有信息及时准确传达到各家各户,力争电商销售特色农产品占荔浦特色农产品总销量的20%以上。

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对荔浦砂糖橘现有批发市场进行完善,推动修仁、青山产地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完善标准化交易专区、集配中心、冷藏仓储、电子结算、检验检测等设施设备,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与处理、安全监控等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综合服务功能。

3.2 打造三大体系

3.2.1 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强新品种培育与良种繁育。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种资源库的建设及其品种资源基因保护,收集名、特、优、稀农产品品种资源。持续培育特色农产品新品种,进行品种提纯、复壮,保持和改良特色农产品的优良品质特性,大幅度提高良种覆盖率。

加强柑橘黄龙病防控。加强对柑橘黄龙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将防控工作经费纳入本级预算。通过各种渠道,搞宣传,抓培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激发群众白觉“防控黄龙病”,真正实现群防群治。多方式、多层次同步进行宣传培训,通过不断宣传柑橘黄龙病防控的重要性、必要性、可控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反复培训田间识别、统防统治、无病苗木等柑橘黄龙病防控技术,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广大果农的思想认识和防控水平。

加强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效技术推广普及。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与培训,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荔浦砂糖橘》等标准规范要求,开展荔浦砂糖橘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与推广,规范使用荔浦芋、荔浦马蹄、荔浦砂糖橘农产品地理标志,提高荔浦芋、荔浦马蹄、荔浦砂糖橘生产综合能力和品质。集成推广产业升级改造、宽行稀植、大枝修剪、疏花疏果、长枝挂果技术、“三避”技术、大苗种植、完熟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生草栽培、省力化栽培等先进适用技术,建设一批精品生产基地,引领荔浦特色农产品向高品质转型发展。

3.2.2 加强品牌与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推进荔浦三大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参加各种地理标志专题展览,加强对荔浦三大地理标志农产品宣传;通过融合项目资金、政府拨款和引入企业投资,持续开展荔浦特色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活动。加大荔浦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通过电视宣传及在区内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沿线、城市大道、广场等场所制作大型宣传广告牌,全方位、多渠道宣传荔浦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荔浦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

强化荔浦特色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加强荔浦特色农产品品牌维护和品质提升,加强对荔浦芋、荔浦马蹄、荔浦砂糖橘市场的检查工作,维护荔浦特色农产品市场良好的秩序。重点查处不符合标准、冒充荔浦特色农产品经营等行为,维护荔浦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

培养种植、销售大户特色农产品产销联合体。选取有一定规模和一定销售量的大户,通过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等技术服务指导,培养种植大户、销售大户精品意识。组织种植大户和销售企业参加各种水果交易会、推介会,通过意识培养、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等措施培育高品质特色农产品产销联合体。开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校对接”等各种形式的产销对接,以委托生产、订单农业等形式形成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在市外设立实体专营店,促进荔浦特色产业稳步发展。

3.2.3 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打造生产和产品标准体系。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完善荔浦砂糖橘产品标准体系,形成从生产、采后处理、仓储、物流等系列标准。推行产地标识管理、产品“一品一码”制度,推行“一品一码”占特优区的60%以上;做到质量有标准、过程有规范、销售有标志、市场有监管。

打造投入品和产品检测体系。加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验室、检验检测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加强荔浦特色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监控,做到风险可评估,事件能处置。定期对特优区内特色农产品生产资料开展监督检查,确保特色农产品生产投入品安全。加强特色农产品检测机构建设和人员培训,在有农产品质检机构的区域增加特色农产品检测业务,重点加强检测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打造产品追溯和质量监管体系。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搭建信息化追溯平台,统一追溯模式、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编码规则、统一信息采集,实现对特色农产品生产投入品、生产过程、流通过程的全程追溯,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对特优区内特色农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突出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市场准入、市场监测等关键环节,构建从田间到餐桌全程控制、运转高效、反应迅速的特色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作者简介:陈代昌,男,现为中共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委书记,曾任中共桂林市下辖荔浦市委书记。

作者:陈代昌

第2篇: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创意

摘要: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农业与科技、生态、旅游交叉融合的新型功能平台,是农业升级转型的重要载体与示范窗口。阐述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特点和功能,以江苏省淮安市盱马路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案例,对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内涵进行剖析,发现盱马路现代农业产业园秉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通过“三产”(农业生产、加工、服务)有机结合、共联共生,实现种养结合、生产、加工、经营、储存、物流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充分挖掘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旅游价值,提供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规划、开发、建设理念,对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示范;教育培训;产业引领;休闲观光;生态农业;规划创意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1]。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对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支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1 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概念

现代农业园是指在一定的特殊区域内,依靠现有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管理方式建成先进的农业生产基地,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质量,对农业产业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3]。

2 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特点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的多功能平台。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一产为根基,要求以二产拉动一产,加强三产对一产的服务水平和能力[4]。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发展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以产品、技术和服务为纽带,利用自身优势有选择地介入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有效促进农产品增值,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3 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功能

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一种新型形式,集农业科研、农业生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和农业推广等多种功能于一身[5]。在不同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会依据当地产业基础、创新条件、资源禀赋等确定园区的主体功能,从而导致不同类型现代农业产区园区的出现。

3.1 产业示范功能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通过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以及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展示现代农业高科技研究成果以及现代农业的新奇特产品,如瓜果新品种、蔬菜新品种以及养殖新模式的创新,通过示范辐射加快生产品种的更新换代,进而带动园区周边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3.2 教育培训功能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生物技术、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集约化种养殖技术等,通过温室大棚、生态公园等农业设施和生产模式进行展示示范,吸引农业从业者、学生、企业等诸多行业人士入园进行业务交流,开展农业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农业科普等培训;通过农业科技博览、农事体验等活动,使园区成为青少年农业文化和科普教育的基地。

3.3 产业引领功能

现代农业园区连接了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经营,促进了农业科技新成果产业化[6]。研究开发引用新的技术,在园区进行试验和示范,能加速成果落地,提高成果转化效率。通过资金、信息、人才、科技、政策环境集成培育高新技术产品、农业高新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广具有引领性的、适合市场需求的科技新成果,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3.4 休闲观光功能

休闲农业是一种由农业和旅游业交叉形成的新兴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7]。休闲观光是园区的核心产业与功能之一,也是园区所在地区农业对外展示交流的窗口和平台。现代农业产业园既保留了农业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农业高新技术的现代气息;既突出了农业的生产功能,又具备观光、休闲的体验功能。如一些园区收集了许多名特优新果树花卉和珍奇鱼禽,形成了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趣味性、体验性完美结合的现代休闲观光点[8]。

4 规划要点分析

4.1 规划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须要明确园区总体定位、产业特色、功能设置和园区环境营造等[9]

首先,要确定园区的战略设计和目标定位,目标定位是根据园区现状,结合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确定园区建设目标,以目标为导向确定规划方案。其次,要确定园区的规模、主要功能和产业选择,合理设计空间布局和建设规划,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客源市场进行分析,正确评估自身特色和优势,选择园区的特色产业和功能,确定整体建设方案。

4.2 园区的功能定位与产业规划

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功能定位和产业规划主导了园区的发展方向。园区的主要功能包含产业示范、教育培训、产业引领和休闲观光。以产业示范和产业引领为主要功能的园区以发展第一和第二产业为主,以休闲观光和教育培训为主要功能的园区主要发展第三产业。另外,产业规划要结合产业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使传统农业发展成为高科技引领、绿色生态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

4.3 园区总体布局

园区的总体布局包括空间布局和用地规模控制。空间布局要突出核心区域建设规划,以核心区域为中心,立足产业现状,对整个园区建设布局进行统筹规划,做好土地、设施、用房、景观的营造工作。用地控制要科学合理,根据空间和规模对不同土地进行适宜的评估,以达到农业土地利用合理化的标准,进而取得经济利益最大化。

4.4 园区景观与生态环境规划

园区景观与生态环境規划须突出绿色发展这条主线,考虑对园区土地综合利用与叠加使用,通过对物质环境整体布局,规划园区的空间结构,包括植物选择、道路交通规划、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休闲观光功能不仅要考虑促进三产融合,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还要考虑将“生态”作为吸引游客的热点,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治理,力争做到零污染、低能耗,促进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协同发展。

5 案例研究

5.1 项目概况

盱马路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江苏省盱眙县马坝镇,距离盱眙县县城约20 km,产业园已有包括丰田瓜果、香农采摘园、火龙果采摘园、水果莲子、绿化苗木、欧家湖葡萄采摘、稻虾共生农田、苗木种植等主导产业不鲜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发展落后,园区配套功能不足等已严重制约了园区功能的发挥。因此,通过实施盱马路现代农业产业园规划项目对园区进行改造升级,力图推进产销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打造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孵化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核心区,创建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5.1.1 交通区位 盱眙县位于江苏省淮安市西南部,东与江苏省金湖县、安徽省天长市相邻,南、西分别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安徽省来安县和明光市交界,北至东北分别与江苏省泗洪县、淮安市洪泽区接壤,全县总面积 2 497 km2。盱马路位于S121省道两侧1 km范围内,是连接江苏省盱眙县的县城和马坝镇的重要交通要道,规划区两端分别连接新扬高速和长深高速,具有良好的交通区域优势,农业产业园核心为333 hm2的稻虾共生示范区,其余区域为园区的辐射区域(图1)。

5.1.2 自然条件 当地气候属于季风性湿润气候,雨水充足,年均降水量达1 005.4 mm,四季分明,季际、年际变异性突出,春季气温回升快,秋季降温早,春秋2季光照充足,早晚温差大,夏季较炎热(最高气温37~39 ℃),冬季寒冷早(最低气温 -12 ℃)。盱眙县境内地势为西南高,多丘陵低山,东北低,多平原,呈阶梯状倾斜,高差悬殊超过220 m。规划区域的河流水系较密集,水资源丰富,特别是规划园区范围内的维桥河和高桥河,这2条主要河流为农业生产灌溉用水提供了丰厚的灌水资源。

5.1.3 经济条件 盱眙县地处淮河生态经济走廊最大的中心城市,对苏北地区的跨越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对推动苏北地区的全面发展和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016年盱眙县地区生产总值为356.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4.2亿元,第二产业140.3亿元,第三产业162.2亿元,人均GDP为5.46万元;全年累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0.7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60.03亿元,林业总产值1.67亿元,牧业总产值19.01亿元,渔业总产值18.3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 495元。2017年盱眙县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调优“5+1”农业主导产业结构,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产品结构不断调优,农业功能布局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县统筹使用涉农资金,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水利工程22项,完成土地治理6 893 hm2,新建高标准农田 6 507 hm2,建立主要农作物高产增效示范片22个。新增高效设施园艺面积1 067 hm2、中药材种植面积267 hm2、虾稻共生种养面积1.36万hm2、优质稻米面积2.3万hm2。截至2017年底,全县农机化综合水平达85.8%,农业保险品种实现主要种养殖业全覆盖,通过无公害、绿色产品、有机食品认证农产品105个,盱眙龙虾被评为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盱眙“龙虾米”荣获全国优质渔米金奖,获批江苏省省级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中国生态龙虾第一县、“中国好粮油”行动示范县、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荣誉称号。

5.1.4 项目基础 盱马路现代农业产业园过去以瓜果、蔬菜、苗木3种类型的农业种植园区为主(表1),其余片区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在盱眙县穆店镇建有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具备一定的产业优势,通过规划引领推动园区升级,具备建设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基础。

5.2 规划定位

根据当地发展条件和基础确立核心开发区,将田园景观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拧紧产业链条,打造集现代农业示范区、观光旅游休闲区、创业融合先导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为一体的,以生态农业为特色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规划区内土地利用现状主要以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为主,其中农业用地为主要用地类型,随着规划区内退宅还耕工作的推进,后续一般农业用地面积会进一步扩大,可以为盱马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充足的土地保障。

围绕盱马路生态农业景观带核心产业和现有产业现状,按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初步将园区打造为 “1 核”“1带”“两园”“三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图2)。“1核”即位于穆店镇大圣村、永华村,马坝镇旧街村的虾稻共生核心区,面积约为333 hm2,重点按照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建设。“1带”是指自穆店镇至长深高速与盱马路交叉的位置,单程全长为12.5 km,重点提升沿路两边特色农业景观。“两园”分别为穆店镇的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和位于马坝镇的小型农产品加工园。“三区”分别为穆店镇盱马路北侧的设施蔬菜示范区、南侧的设施瓜果示范区和主要位于马坝镇的虾稻共作示范区。

5.3 产业选择

5.3.1 稻虾共生产业 第一,加强与园区内院士工作站的产学研对接。为园区内的院士工作站提供优越的科研条件,针对优良水稻品种筛选、育种和推广,加强产学研合作,尤其是大力开展优良食味和功能型水稻品种创制和配套绿色栽培技术等攻关,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为绿色生态稻米生产、加工提供科技支撑。第二,将“公司+农户”与“六统二分”相结合。在虾稻共生核心区采取“公司+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以盱眙龙虾产业集团为投资和运营主体,开展虾稻共生模式研究;对于园区马坝镇区域的虾稻共生辐射区,探索“六统事分”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实行统一种养模式、统一生产标准、统一苗种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服务管理、统一销售产品,采取分户养殖生产、分户结账核算的生产经营模式,培育种养殖基地,建成万亩连片虾稻共生片区。第三,加快组建园区专业化農业科技服务团队。依托盱眙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农机站,组建“虾稻共生”专业化种养殖的技术服务团队,对农户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为盱马路现代农业产业园提供技术服务支撑。第四,积极培育“虾稻米”和“稻田龙虾”品牌。充分利用穆店镇省级食品加工园区,在产品营销、包装等方面加大投入,突出2项主导产品的绿色生态特征,不断扩大生态绿色特色农产品美誉度。

5.3.2 生态设施蔬菜 第一,结合园区道路建设,建设千米蔬菜观光长廊。通过设施蔬菜示范区内部道路梳理,建设以藤类植物为主的蔬菜观光长廊,栽种品种为丝瓜、蛇瓜、冬瓜、观赏葫芦等。在建设绿藤长廊的基础上,增设包含园区内种植的蔬菜品种、栽培技术、营养价值等知识介绍的科普展板,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知识。第二,引入新科技和项目,建设千亩钢架大棚基地。继续加大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快实用技术的引入推广应用,邀请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园区大棚进行技术指导,扎实开展设施种养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试验示范工作。打破以往传统的顺季节种植大路菜模式,注重适合设施栽培的蔬菜新品种的引进推广,进一步提升特色果蔬种植总体水平和休闲观光农业内涵。第三,选用安全优质蔬菜,增加适销对路种类品种。发挥蔬菜种类丰富多样的优势,在展示传统优势品种的基础上,加大引种珍奇异特新品种的力度,增加市场适销对路的新品种,并融入文化创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建议栽培的品种主要有叶菜类蔬菜,包括生菜、甘蓝、花椰菜等;茄果类蔬菜,包括菜椒、线椒、茄子、番茄等;根茎类蔬菜,包括萝卜、芋、黄皮洋葱、香葱、大蒜等;豆类蔬菜,包括荷仁豆、蚕豆、菜用大豆、四季豆等。第四,引入现代栽培技术,推广节本增效绿色生产技术。引入并采用现代化的设施栽培技术,包括设施栽培专用品种、合理安排茬口、设施蔬菜节本增效技术、有机基质栽培、精准施肥等。另外,病虫防治采用综合害虫防治(IPM)技术、生物农药应用、避病虫栽培等。排灌以暗灌暗排、滴灌配套技术相结合。

5.3.3 生态瓜果种植 第一,推进园区向生态化和精品化发展。目前,盱马路生态瓜果种植产业依托于设施瓜果示范区,规划期内园区通过项目提升,推动园区农产品向生态化果品和高端精品化果品方向发展,以满足中高端顾客群体的需求。 第二,提升设施瓜果示范区景观吸引力。对园区内的农业设施、绿化等进行景观升级,提升园区的景观吸引力,为后续园区休闲农业发展奠定景观基础,根据各项目园区的农产品主题,增加建筑小品和科普展示牌。第三,引入新瓜果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针对瓜果农产品市场的需求状况,引入新型瓜果品种,提高瓜果农产品品质。同时,结合高水平种植技术的引进,提高瓜果农产品质量,丰富园区瓜果农产品种类,生产受市场欢迎的优质农产品。

5.3.4 农产品加工物流 第一,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根据盱马路农业产业的实际和市场情况,结合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分步实施,滚动发展,逐步到位。提高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示范效应。通过不断引进优秀企业入驻园区,开发蔬菜深加工项目,如建造蔬菜深加工工厂,采用先进的蔬菜深加工设备,生产脱水蔬菜、保鲜蔬菜、速冻蔬菜、调味蔬菜、腌制蔬菜、蔬菜罐头、蔬菜汁、蔬菜蜜饯、蔬菜面点、蔬菜饮料等。开发果汁加工项目,如加工果汁饮料、原果汁、复合果汁、带肉果汁等多种果汁产品。第二,引入现代物流规划理念与方案。建造1座0~5 ℃ 冷藏保鲜库1 000 m2(500 t)和1座 -20 ℃ 的冻藏库2 000 m2,以及相应的配送仓储用房,完善供电、供水和消防设施。运输区一期建造3座大型车库共300 m2、停车装载场地1 000 m2,可容纳20辆运输货车的停留与调转,建造大型综合性农产品物流中心,促进市场整体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构建与国际和国内接轨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体系。

5.3.5 休闲农业产业 第一,以生态农业发展营造旅游吸引力。通过盱马路现代农业产业园各园区的生态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打造生态化、精品化、特色化农业综合体,以一产的高品质发展+特色休闲农业活动项目的打造,充分营造好休闲农业的氛围,形成旅游吸引力。第二,加强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盱马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位于盱眙县历史文化休闲区范围内,结合盱眙县“两区”(5A级景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盱马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后期加强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旅游厕所、驿站、观景平台、旅游公交等旅游接待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配套升级。第三,打造系列休闲农业节事旅游活动。根据盱马路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产的种植、维护、采收等时间打造系列休闲农业节事旅游活动,通过节事、节庆活动开展事件营销,宣传盱马路现代农业产业园,进而扩大园区的影响力。

5.4 项目设置

5.4.1 综合服务中心 核心区综合服务中心的核心功能是为产业园提供综合办公、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提供包括院士工作站、游客服务中心、职业农民及员工培训、农产品质量检测、产业园区农产品展销中心、电子商务中心、智慧农业管理及监控平台等多种功能服务。该项目位于产业园区总部,占地面積约4.6 hm2(图3)。

5.4.2 虾稻共生示范项目 虾稻共生示范项目位于盱马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核心区域,主要承担水稻新品种筛选试验,水稻新品种展示、休闲农业观光、水稻育秧、小龙虾育苗等生产功能,该项目位于永华村、大圣村、旧街村等3个村庄(图2),占地约333 hm2。

5.4.3 设施生态蔬菜种植项目 设施生态蔬菜种植项目位于穆店镇盱马路北侧,目前主要有永华蔬菜、征兵蔬菜(13.3 hm2)、盱香蔬果(1.7 hm2)、永盛果蔬(5.7 hm2)、合星果蔬等农业种植企业,该片区目前主要以蔬菜种植为主。规划功能定位是以生态蔬菜种植为主的农业园区,主要种植设施大棚蔬菜和露地蔬菜。按照规划功能定位,至规划期末设施生态蔬菜种植项目占地扩大至133 hm2,主要发展生态蔬菜、循环农业、休闲农业三大功能。

5.4.4 设施生态瓜果种植项目 设施生态瓜果种

植项目为盱马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生态瓜果的集中连片种植区,在生态农业种植的功能定位下,引导现有的丰田瓜果(4.8 hm2)、香农水果(5.5 hm2)、金田源火龙果(2.7 hm2)、顺安农业(12 hm2)扩大种植规模,形成以特色生态瓜果为主要功能特色的生态瓜果种植区,项目位于穆店镇盱马路南侧,规划占地面积约133 hm2。

5.4.5 稻虾空间体验项目 以虾稻共生为产业基础,项目功能定位为休闲农业体验,开展如亲子钓虾、龙虾喂养、虾稻共生研学旅游、虾稻共生田块认养等休闲农业体验活动,凸显项目区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该项目位于虾稻共生核心区休闲农业观光区南侧,占地面积约3.3 hm2。

5.4.6 景观大道整治项目 通过对盱马路进行景观提升,特别是推进盱马路景观与两边田园风光的协调一致,实现盱马路农业景观带的休闲观光功能以及吸引过往车辆逗留的功能。对目前盱马路两侧原有绿化苗木进行整治,两侧田园景观为主的区段以种植地被植物為主,如二月兰、紫花地丁、雏菊等,一些农业园路段修建景观长廊,营造产业景观。通过建筑小品的设计和特色农作物种植,对规划区内不同区域的重要区域进行景观营造,对盱马路经过乡(镇)区域节点进行绿化景观提升、建筑立面改造。对规划区内的维桥河、高桥河以及田间内部水系进行疏浚,以实现水系景观的整体提升。

5.4.7 休闲农业体验项目 休闲农业体验项目主要承担盱马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产业融合功能,通过以虾稻共生营造大地景观,推动盱马路虾稻共生核心区产业融合,以休闲观光农业提升园区第一产业的附加值,通过农业观光项目的发展,促进核心区发展。项目内容包括3个方面:第一,亲子农耕体验项目。利用现有农家乐资源,依托现有农业设施开展亲子休闲农耕体验项目,如传统农耕体验,包括种植、采摘、农产品手工加工等互动项目,以提高家庭亲子活动的参与度。第二,乡村慢道骑行项目。后期建设慢道,增设自行车租赁服务,便于游客开展自行车骑行等休闲活动。第三,家庭协作体验项目。结合不同时期农业种植程序,实现按照家庭成员的角色分工,设计好劳作类型及工具,同时安排专职人员引导不同成员的生产劳作,保证家庭成员能够通过协作完成特定的生产环节。

5.4.8 农业研学科普项目 农业研学科普项目主要承担盱马路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研学旅行、科普旅游等功能,通过盱马路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规划建设和景观提升,为后续农业研学科普提供物质基础。农业科普体验项目主要针对小学生,结合园区已有设施,开展农业科普研学活动,包括对农作物品种、习性、营养价值等方面的科普体验。农业科研基地项目主要针对大专及以上学历学生,以院士工作站为载体,开展农业种养殖科研等活动,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6 结语

在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规划设计中,通过合理的顶层设计,体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导向和要求,在实现农业产业园传统功能的同时,着力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新功能,开发农业休闲和旅游价值,实现农业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打造质量兴农、效益兴农的区域样板。为当地乡村提供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10]。

参考文献:

[1]李慧瑶. 缙云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 现代园艺,2018(17):163-164.

[2]刘 芳.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高校农业科技服务现状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14(22):300-311.

[3]徐 婷. 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服务的特点及形式[J]. 吉林农业,2019(8):25.

[4]丁琳琳,李 争,王大庆. 关于黑龙江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思考[J]. 农场经济管理,2018(12):3-7.

[5]刘妍佼,宋士清,苏俊坡,等.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基本特征、功能、类型研究综述[J]. 中国园艺文摘,2015(2):45-47,79.

[6]周小琴,查金祥. 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定位、建园模式与运行机制[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36-39.

[7]尚 丹,许皓月,余国新,等. 休闲农业在现代农业园区中的应用——以滦南县现代林果产业园区为例[J]. 农学学报,2019,9(5):87-92.

[8]徐立娣. 国学乡村与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就业[J]. 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4):107-108.

[9]谷永丽,高成广. 现代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创意探析——以溆浦县岗东休闲农业园为例[J]. 工程技术研究,2019(6):192-194.

[10]黎建光,沈玉仙. 新型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研究探讨——以曲靖麒麟区现代农业示范园为例[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8(5):26-27.王少杰,王建强. 我国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建设现状、问题与建议[J]. 江苏农业科学,2020,48(12):324-328.

作者:宋婧 夏礼如 杨旺生

第3篇:城市边缘区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摘要]文章针对地处西安市城市边缘区的灞桥区如何发展都市农业进行分析,对灞桥区发展都市农业的条件进行了SWOT分析,进而从总体思路、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三方面提出规划方案,并提出“三区、两带”的都市农业总体发展格局。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都市农业;规划

[

一、都市農业概述

(一)都市农业的基本概念

都市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一种形式,是和城市社会经济取得密切联系的农业产业。虽然对都市农业尚有不同的认识和定义,但普遍认为,都市农业从空间特征看是位于都市及都市边缘地区;从经济特征看是为城市提供生活必需的农副产品,并利用城市提供的先进设备、技术和人力等资源进行生产的一种新型现代化产业;从生态特征看是城市生态的缓冲地带,构成城市外围的生态绿地。

(二)都市农业的功能

都市农业的功能可以归结为:(1)生产功能,指都市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需要的各类农副产品;(2)生活功能,指通过开辟景观绿地、生态农业同、郊野公园和农业科普园等,为市民提供休闲观光娱乐园地,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3)生态功能,指通过都市农业的绿化和美化功能的发挥,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园林化大都市;(4)融合功能,指都市农业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工农业、城市服务业和乡村服务业统筹发展,推动了城乡融合中所发挥的重大作用;(5)教育功能,指为城市中的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创建农业和生态教育基地等作用。

(三)发展都市农业的意义

都市农业是集经济性、生态性、社会性以及文化性为一体的多功能农业。都市农业发展建设是城市发展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大城市周边积极发展都市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城乡融合,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的重要战略,是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维护城市地区的生态平衡的重要行动。都市农业是一种能满足城市基本农产品的物质需求、城市居民休闲观光的精神需求以及城市生态需求的新型农业形态。都市农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增加农业劳动者的收入,还有利于实现农村与城市的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二、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条件(strength)

1、区位与自然条件优越。西安市灞桥区地处西安城市东部,系西安市辖区之一。从经济地理位置来看,灞桥区处于关一天经济区的核心发展轴上,是西安经陆路通往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以及联通陕北、陕南及中原地区的首要门户,是西安从经济发达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重要空间载体以及与次核心城市渭南及商洛的重要连接点,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巨大的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从自然条件来看,灞桥区地形类型多样、水资源丰富,与中心城市区域以平地为主的地貌差别大,具有适合发展多样的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的优势。灞桥区地处白鹿原北坡和泸、灞河下游,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呈阶梯状倾斜。区内东有骊山丘陵,南有狄寨台塬,泸、灞、渭三河穿流而过,区内地貌以渭河冲击平原为主,山、川、坡、塬、沟、滩俱全。

2、经济发展迅猛。近年来,灞桥区以生态建设为切入点,坚持“规划立区、特色建区、生态强区、产业兴区、城市带区”发展战略,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冶炼、锻铸造等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新材料、光机电、纳米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以纺织、印刷、家具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的城郊型工业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目前区域内已基本形成灞桥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纺织城综合发展区、泸灞生态区“一驾马车、四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3、交通条件优越。区内陇海、西康铁路、郑西高铁横亘东西、贯通南北。108、210、310、312国道穿境而过,101、102省道、西临、西闫、西蓝、西禹、连霍、东三环公路境内交织成网,是陕西省“米”字形高速公路交通网的中心,为发展大流通产业提供了绝佳的便利条件。随着西安国际港务区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现代物流中心,灞桥区将承担起区域性资金与信息的流通重任。此外,三条河流(浐、灞、渭河)及四条地铁(1、3、5、6号线)穿境而过,便捷的交通体系更体现出灞桥区的流通优势。

4、生态及文化优势突出。“八水绕长安,灞桥居其三”,浐、灞、渭三河穿流交汇,得水独多。白鹿原上的鲸鱼沟飞瀑流泉,曲径通幽。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茂林修竹,鸟语花香。近年来,全区累计投资9亿元实施浐灞河综合治理,建成橡胶坝8座,建成生态景观区面积420公顷,形成了万余亩流动水体,景观。灞河入渭段也被批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全区林地总面积达到1.43万公顷,林地覆盖率达到43%。灞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丰富,自古有“三辅圣地”之称誉。长安八景,灞桥有二,“水清碧如带、柳絮随风舞”的灞柳风雪,“入目晴霞红一片,尚疑风火自西来”的骊山晚照。还有气势磅礴、墓制独特的汉文帝霸陵、汉薄太后南陵,氏族公社史前文化的半坡博物馆,龙山文化的米家崖遗址等。

5、土地资源丰富。灞桥全区土地面积325.266平方公里。在西安城六区中,灞桥区的辖区面积最大,其中农用地1.9万公顷,建设用地1.062万公顷,未利用地0.29万公顷,分别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8.4%、32.6%和9%。在西安城六区中,其可供开发土地空间潜力最大。这种空间比较优势将为西安拉大城市骨架,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作出重大贡献,也为本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了条件。

(二)劣势条件(weakness)

1、产业综合实力不强。目前第一产业发展现状较好,但发展模式以传统农业的自发性转型为主;第二产业以纺织、建材、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为主,粗放型、高耗能、高投入、低产出的传统制造业仍占有很大比例,优势不突出;第三产业仍是以城中村、城市边缘区的业态出现,呈现出“散、小、弱”的形态,主要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

2、环境质量有待改善。灞桥区整体生态环境良好,但江村沟垃圾填埋场、城市热电厂及一些防洪沟渠构成了环境“黄斑”,由此产生的次生污染对灞桥区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建设和区域形象塑造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城乡结合部工业布局混乱,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农村环境保护进展较慢,基础差、底子薄、投资力度小制约着农村环保工作开展。

3、城乡发展差距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很明显,城乡分割体制障碍仍很突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不够;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滞后,综合服务功能不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能力较差。城乡居民在人均收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与体制尚未形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住房与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

4、村庄布局较分散。村庄体系不太完善,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大部分村庄的布局方式是以耕作半径为依据,结合当地自然地形形成的,造成了大部分村庄呈松散的布局状态,对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区内城镇体系规模等级结构欠佳,分布不尽合理,同时,区内中心村的数量较少,直接影响集镇对广大农村地区的服务、聚集和带动作用,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性及覆盖度都会有影响,从而造成广大农村居民生活不便。

(三)机遇(oppotunity)

1、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推进,为西安确立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创造了新机遇。“十一五”期间,国家最新推出的西部开发政策提出,要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重点区域重点推进。西安悠久的开放传统,独特的比较优势,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物质技术条件,为西安在西部大开发推进中发挥对西部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东联西进的桥头堡作用提供了契机。

2、《关中一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实施的机遇。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建立,将加快形成以两安(咸阳)大都市为核心的“一核一轴三辐射”的发展框架。灞桥区地处“一核”边缘和“一轴”的重要节点位置,城乡交融度高,城市产业特色明晰,农业基础扎实,是陕西省和西安市推进城乡經济社会一体化的重点建设区域。作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主要功能区和“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的主要节点,灞桥区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和优惠政策。

3、世界园艺博览会和浐灞生态区建设的机遇。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为提升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浐灞生态区的建设也为灞桥区今后开展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都市农业产业奠定了思想基础,为大力推进都市农业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

(四)挑战(thrent)

1、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压力巨大。本区人均耕地面积小,质量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给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带来巨大压力。

2、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压力巨大。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准实施,本区经济社会发展迎来重大战略机遇,全区步入快速发展阶段,保障建设用地需求压力巨大。

3、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对统筹土地利用提出更高要求。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不断加剧,保护耕地与保障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难度加大。在城市建设处于优先地位的情况下,不利于保留大量的都市农业发展空间。

三、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一)总体思路

立足灞桥人文和自然资源优势,深度挖掘白鹿文化和汉文化内涵,适度开发洪庆山自然资源,培育引领旅游消费客户群。通过资源整合,拉伸、延展果林、菜粮、奶畜、农产品加工与物流、观光旅游五大产业链条,拓展及强化环境保障及生态服务功能;通过旅游引领、文化搭台、产业唱戏,推动都市型农业多元化、立体型、超常规发展;通过优势发挥与资源聚集,使城市居民休闲有去处,农民增收落实处,最终实现农民富裕、农村繁荣、城镇扩展、城乡一体、和谐发展。

(二)功能定位

根据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灞桥区总体发展定位是:西安东部新区、宜居新地、商贸新都、物流之都、人文生态新灞桥,以及融生态旅游、商业贸易、文化娱乐、物流及商品集散、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基地。

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要以西安市确定的灞桥区发展定位为指导,以灞桥区的地理、生态、人文、科技等资源环境条件为基础,按照公园式、集成化布局模式,突出环境竞争力,产业推动力,科技支撑力和文化影响力四维坐标,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1、产业功能。灞桥区都市农业主导产业定位为:高产、高效的标准化种植业,以奶业为主体的现代畜牧业,以现代设施为支撑的设施园艺业,品牌化的现代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及城郊旅游业。白鹿塬都市农业区将突出发展葡萄、樱桃、核桃等果业和旅游产业。

2、文化科教功能。农耕文化是白鹿文化的起源,儒家文化是白鹿文化的核心,生态文化是白鹿文化的重要内容。有效整合文化资源,促进产业开发与文化传承问的融合,有利于提升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可为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增添新亮点。同时,注重文化和科教功能相结合,与大学城和西安科教基地衔接,扣。造白鹿书院、白鹿讲坛、白鹿文化节等文化教育品牌,并通过展厅、展板、画廊、雕塑、影视、电教等手段,展示农业科技、自然科学、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特色,直接而向市民及青少年进行农技、农知、农情、农俗、农事教育。

3、生态、生活功能。依托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建设自然、城市与区域社会融合的互惠互生结构,创建社会和谐的人居环境、高效的区域经济环境、生态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观光、休闲的机会,增强人们对现代农业的感知,提升都市居民的生活品质,体现人、自然、产业的和谐发展。

4、社会服务功能。发展趋势表明,都市型农业单纯的产品生产功能相对弱化,逐步转化为多功能型的社会事业部门,其整体性服务功能日益增强。因此,必须以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人文景观平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以及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物流及供应链、市场体系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规划和整合农业的生产与供应、观赏与休闲、示范教育与辐射带动功能,增强灞桥区都市型农业面向区域社会的整体服务功能。

5、辐射示范功能。灞桥区必须针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系列化开发、链条化经营、区域化聚集、多元化发展、一体化管理等复杂问题,推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依托西安大都市的经济实力,借助科技、资金、人才等优势,在农业装备、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现代农业产业管理等方面,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发挥辐射与示范作用。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立足于城乡统筹发展,以农业功能多元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科学化为主线,充分发挥灞桥区位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绿色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以“三区两带”建没规划为核心,着力打造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同。到2015年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民生活水平和素质有明显提高,基本形成城乡产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富裕,“种养加,产学研,商消游”一体化的都市型

现代农业新格局。

2、具体目标。(1)农业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以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带动农业现代化,进一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面实现城乡同步发展,共同繁荣。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年均递增1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年均增长15.6%。农业科技整体水平显著提高,科技进步率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2)农业产业化水平。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紧紧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运行机制,实现重点突破;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3)都市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创建生态经济区的总体战略,加强都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整治农村环境污染和农业生产面源污染,农业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化,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加快推进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进大绿二期工程等林业绿化项目,推广循环农业模式,加强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引进新的粪便污水处理技术,建设沼气能源项目。(4)休闲观光产业发展。抓住当前社会主义新农利建設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灞桥区位、交通和农业资源优势,挖掘休闲观光农业资源,努力打造休闲观光品牌,着力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重点开发“三线三节”,以“三节”带动“三线”,通过“三线”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特产销售、农家乐服务等产业发展。(5)人文自然景观建设。重点规划建设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和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同。到2015年,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将建成以西安市为依托,以森林生态和环境保护为主旨,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主体,突出自然野趣,以生态、休闲旅游为重点,以“城市森林公园暨国际乡村俱乐部”为主体定位,以“华夏源脉,灞桥脊梁”为形象定位,以“东部崛起‘组团…为功能定位,集森林生态旅游、休闲疗养、生态农业观光、科普教育、健身娱乐、野营探险、自助休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森林公园。(6)总体布局。依据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突出特色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将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总体发展格局规划为“三区、两带”。三区即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区、平原现代农业区、洪庆山旅游风景区。其中,白鹿塬都市型现代农业区是主规划区,平原现代农业区、洪庆山旅游风景区是次规划区。两带即连接三区的产业、物流带及连接各景点的快捷旅游观光带。通过两带联通三区,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通达、顺捷。(7)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设。通过大胆探索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利益分配制度、资金使用和管理制度、项目审批与管理制度、科技支撑与服务制度,增强发展活力,实现灞桥都市农业区自我良性发展,为全国其他城市边缘区的都市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四、总结

西安城市化迅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与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转折,对农业多样化功能的需求也已经显现。受终端市场需求格局变化的影响,西安市及其周边农村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及环境建设面临重大调整。因此,灞桥区通过实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将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拓展为生产、生态、生活和科教等多项功能,使农业和农村成为西安都市圈综合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既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灞桥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着眼长远,以融入城市、服务城市为主线。因此,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灞桥区贯彻落实西安市整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也是通过将奇特的自然风光、厚重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农业资源融入到大西安都市圈,使其成为城市“绿肺”和城市组团之间景观带。

灞桥区也进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为此,根据西安市和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按照都市人的需要,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按照农业工业化的理念、农村城镇化模式、农民产业工人化的思路,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休闲性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既是西安市和灞桥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传统农业主体功能向现代农业多功能转变,极大提高农业生产要素聚集效应,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发展都市农业,不仅要提升农产品生产及供给功能,还要注重挖掘资源,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注重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

[参考文献]

[1]灞桥区人民政府,西安市灞桥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Z],2009

[2]刘长运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240-1241+1251

[3]梁伟,汤瑛芳,王恒炜等,定西市都市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824-1826

[4]彭莉莉,西安城市边缘区都市农业的发展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于爱芝等,北京都市农业的战略定位与路径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10,(9):68-72+101

[责任编辑:汤伟山]

作者:陈大鹏 刘小红

第4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桂花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 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县第十三次党代会 精神,进一步加快我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推进特色农业发展,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特制定《桂花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 年)。 》

一、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 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受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带 动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制约我乡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 瓶颈。多年的实践证明,优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实行专业 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推动产前、产中、 产后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带动产业 链条延伸,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实 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是探索发展特色农业之路的有 效形式和必然选择。

(二)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优化资源配置、 农业产业 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 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事关农 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优势产 区域发展主导产品,有利于资源、政策、资金、人才等生产要 素的合理集聚,充分挖掘生产资料、品种、技术和物质装备等 潜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农 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发挥比较优势、 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优 势产区和规模优势,是多数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增强农业 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特色农 业产业,有利于把优势区域率先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安全、 生态的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优势农 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 准化生产,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节本增效,提高产品质量和 档次,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夯实产业基础、持续增 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夯实产业基础、 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 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努力缩 小城乡差距,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在优势区域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 导产业,打牢产业基础,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 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集聚提升特色优势产 业,可以有效带动农产品加工、贮藏、包装、运输、营销等相 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 效机制。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 和州第八次、县第十三次、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 观为统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为重点,突破产业瓶颈 制约,强化产业升级整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区域带动 能力,加速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为发展桂花特色 农业产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县内市场,积极开拓州内 外市场,瞄准现实需求,超前预测潜在需求,坚持扩量、提质、 增效并举,确保主要农产品生产总量合理增长,全面提升特色 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产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 业基础、市场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因素,优先发展资源条件好、 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促进生产要 素在空间和产业上的优化配置,集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 带。 坚持统筹协调原则。 坚持统筹协调原则。加速主导产业发展,兼顾发展一 坚持统筹协调原则 般产业,加快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带动乡域经济发展。统 筹产业发展的协调性,统筹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构建,强化 生产、加工、流通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坚持科技引领原则。 坚持科技引领原则。 坚持科技引领原则 紧盯做大做强做精特色农业产业, 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 推进产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有机结合,构建产加销、农工 贸各环节紧密衔接的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引领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农民自主原则。 坚持农民自主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 坚持农民自主原则 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 市场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带动、信息服务等途径, 调动农民自觉自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20112015 年)努力,全乡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累计新增 2.3 万亩,总规模稳定在 19 万亩以上,基本实现最佳 适宜区全覆盖;对现有种植业基地加强综合管理措施,提高基 地产能,使一半以上面积实现提质增效。畜牧产业中,牛存栏 6486 头、出栏达 1590 头,猪存栏 12794 头、出栏 13615 头, 羊存栏 29580 只、 出栏 11124 只, 家禽存笼 35176 只, 出笼 56666 只。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达到 165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 特色农业产业的收入达到 1500 元以上。

三、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重点

(一)核桃产业

核桃产业

1、发展现状:到 2010 年底,全乡适宜核桃种植地块已全 发展现状: 部种植有核桃,全乡核桃面积达 15.77 万亩,产量 1975 吨,人 均有核桃树 147 株,人均核桃收入达 4474 元。全乡 3131 户农 户中,核桃收入在 13 万元的有 1535 户,35 万元的有 437 户,5 万元以上的有 56 户。核桃已成为桂花群众增收致富的支 柱产业。

2、发展目标: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到 2015 年全乡共争 发展目标:

取实施核桃中低产林改造 1.5 万亩, 实施集约化管理 5000 亩以 上,实施核桃配水 5000 亩,新建核桃烘烤房 500 座,核桃总面 积达到 16.5 万亩以上,产量 264.3 万公斤,产值 6850 万元, 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到 5980 元以上。

3、优势区域:全乡 9 个村委会 64 个村民小组所有适宜种 优势区域: 植核桃的地块,新修村组公路道路两侧,通过实施中低产林改 造后坡台地内种植核桃。

4、主要任务:依托**县中国核桃之乡全国经济林 主要任务: 建设示范县****核桃的资源和市场品牌优势,倾全 、 乡之力,加快核桃产业化、规模化步伐,把桂花建设成为** 县的重点核桃产业区。一是 一是加强工程治理。对水土流失严重的 一是 核桃河箐,采取打拦砂坝、筑反坡台、实施坡改台、砌围埂等 措施,加强水土流失管理,强化保水保肥功能,维护核桃树生 长环境。二是 二是强化经营管理。加强经营管理,是改善土壤结构 二是 和土壤养分状况,确保核桃树稳产、高产的关键措施。可通过 实施中耕管理(主要以松土、除草为主,每年耕翻土壤 2 次, 分别在春季和晚秋进行) 、科学施肥(如果缺少核桃所需的营养 素,将会影响正常生长和产量、品质,这就需要施肥补充) 、适 时灌水和排水(如果雨季来得迟出现干旱,需要及时灌水,在 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每月灌水 2 次;同时为减少水份蒸发,可 以在冬春季浇水后盖上地膜和树干涂白,预防霜冻和干旱,保 水保肥。提高成活率和生长率) 、林粮间作(可间作其它果树、 各种农作物、药材等,适宜间作的作物主要是薯类、豆类、乔籽等矮杆作物,它们能增加土壤肥力和土质梳松,有利于核桃 树生长) 、修剪和更新复状(可采用梳枝、缓放、回缩的方式培 养树体,对进入衰老期的老树采取主干更新、主枝更新、侧枝 更新的方式做好更新工作,促使幼树早挂果、老树常挂果) 三 。三 是加强病虫害防治。核桃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环境因素的影 响,经常遭受各种病虫害的危害,造成生长不良,树势衰弱, 产量降低,甚至导致树体死亡。因此,必须积极进行核桃病虫 害的综合防治,才能保障核桃的正常生长及高产、稳产。在我 乡,危害核桃的主要虫害有金龟子、刺蛾、天牛、木蠹蛾(核 桃虫)等,主要病害有根腐、干腐病、炭疽病、褐斑病、霜冻 等,要加强虫害、病害监测防治,确保核桃树健康成长。四是 四是 提高核桃品质。引导农户成熟采收,约有 1/4~1/3 的青皮果在 树上自然开裂的为成熟,如采收过早种仁不饱满,出仁率低。 采收后要及时脱皮、漂白、晾晒。对漂白后的核桃要充分干燥, 以核桃烘烤房烘干为主,逐步消除烟熏火燎的传统方法烘干, 加快水分散发和干燥速度。推行分级包装,将充分干燥后的核 桃按果大小及质量好坏分级包装,以级销售,提高销售单价, 增加农户收入。( 二)畜牧产业 畜牧产业

1、发展现状:2010 年全乡猪存栏 10580 头,出栏 13900 发展现状: 头,同比增 4250 头;牛存栏 5250 头,出栏 1400 头,同比增 150 头;羊存栏 26836 只,出栏 8240 只,同比增 110 只;家禽 存栏 35080 羽,出栏 78490 羽,同比增 32908 羽。猪、牛、羊出栏率分别为 131%、26%、32%。猪、牛、羊出栏率同比分别增 45.3%、3.3%、1.7%。完成猪种改良 2223 胎,其中人工受精 286 。 胎,本交 1846 胎。肉牛冻精改良 62 胎。其中黄牛 43 胎、水牛 19 胎。组织农户饲料套种 4150 亩,推广猪饲料熟改生喂 778 户,4016 头;推广青贮饲料 2500 吨、氨化饲料 1000 吨,全乡 种植黑麦草 270 亩;仔猪补饲 947 窝、8897 头,畜牧科技培训 36 期、1000 人次。2010 年内分别出栏猪 20 头,牛 3 头,羊 25 只,鸡 100 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农户达 22 户。

2、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 发展目标: 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实力和综合生产能力进一 步增强,全乡畜牧业总产值达到 4874 万元,年均增长 15%;肉 类总产量达到 1925 吨,年均增长 8%;猪出栏 13615 头,年均增 长 5.0%;牛出栏 1590 头,年均增长 5.4%;羊出栏 11124 只,年 均增长 5.3%;禽出栏 56666 只,年均增长 1.9%。良种繁育、动 物疫病防控、饲草饲料生产、畜产品质量安全、草原生态保护 等体系进一步完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畜牧业生产初步实现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 好型转变。

3、优势区域:在立新、马茨、皮左黑、大河等村委会重点 优势区域: 发展**羊养殖,在大村、小河、桂花等重点区域发展肉牛养 殖;在树皮厂、乌**等村委会重点发展生猪养殖;在全乡辖 区内发动群众养殖土鸡;在十四林新建一个年出栏生猪 300 头 以上的规模养殖小区。

7

4、主要任务:一是着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要转变 要任务:一是 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创新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规 模养殖和畜禽养殖小区,抓好畜禽良种、饲料供给、动物防疫、 养殖环境等基础工作,改变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落后状况, 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力扶持 有条件的养殖户实施规模养殖,在养殖方式上逐步实现由个体 散养向养殖小区转变,并按两统两分的原则规范建设。抓 好现有的规模养殖户的跟踪指导服务工作,引导、帮助规模养 殖户开发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使其做大做强,在全乡范围 内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二是 二是着力推进良种化进程。推广畜禽标 二是 准化节能降耗养殖技术,扩大畜禽人工授精等杂交改良技术覆 盖面,对全乡种畜户要进行跟踪指导,淘汰生产性能低下的品 种,积极引进高性能、优质的品种。全面推广饲草饲料加工、 农作物秸秆调制、 畜禽养殖场环境控制和动物免疫程序等技术, 以集成科技支撑现代畜牧业。依托政策扶持、项目支持等措施, 认真搞好品种改良站(点)建设,进一步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 三是着力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 三是 体系,完善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致力形成 政府主导、职能部门主抓、成员单位协助、技术人员把关、各 方联合行动,群防群控重大动物疫情的工作机制。建立动物疫 病防控工作长效机制,重点抓好春秋两次集中免疫工作和强制 免疫工作,做好补防和查漏补缺工作。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 急预案》 ,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网络,随时掌握疫情动态,科

8 学指导防控工作,确保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能把疫情控 制在最小范围,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四是 四是着力抓好实用科 四是 技推广。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畜牧业科技转化能力。 针对新任的村级防疫员和规模养殖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 和造就一批技术硬、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畜牧业从业人员, 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 高畜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快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草饲 料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科技指导服务,不断提高畜牧业 生产管理水平,乡、村两级畜牧科技人员都要入户入场,对养 殖户进行科技示范指导。 五是着力强化动物及其产品安全监管。 五是 加强饲料、兽药行业监管,依法查处三无饲料和在养殖环 节添加违禁物品的非法行为。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整 顿和规范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市场,严格清查过期、假劣、 违禁添加和兽药标签不规范产品。 加强畜产品的监测, 瘦 严查 肉精和注水肉等违法行为,防止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全面开展养殖场建档备案工作, 大力倡导畜产品经营台帐制度, 并以此为契机,以落实养殖档案、防疫档案为重点,通过标识 佩戴、生产和防疫信息录入、全力推进标识、档案信息化管理 进程,实现畜禽从出生到屠宰的全程监管,建立健全畜产品安 全可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苦荞产业

1、发展现状:近年来,我乡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全 发展现状: 乡农业总体上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的新阶段,但

9 是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突出 表现为资源利用不充分、经营粗放、产业链条短、加工率低、 竞争力弱、农民增收困难,农业仍处于爬坡上坎阶段。因此, 着力优先发展苦荞产业,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大的现 实作用。 2010 年, 到 全乡每年种植苦荞 7000 亩左右, 产量 500 吨。目前,我乡已成立了 1 家小型苦荞加工厂,对荞籽、荞壳 进行了初加工。但由于乡内缺乏苦荞加工企业支撑消化,大部 分苦荞主要用于兑换大米、饲喂畜禽等,苦荞的食用意义和经 济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

2、发展目标:通过 5 年的努力,使桂花苦荞种植面积、产 发展目标: 量、产值等综合实力迈入全县之首。到 2015 年,全乡苦荞种植 面积达 12000 亩,产量达 1200 吨以上,实现 1000 万元以上, 农民人均苦荞收入达 500 元以上。

3、优势区域:以立新、马茨、桂花、大河等高海拔区域为 优势区域: 重点,向大村、乌**等其它 5 个村委会推广种植。

4、主要任务:一是加快苦荞基地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定 要任务:一是 向培育、集约经济的原则,充分挖掘利用坡耕地、轮作地、退 耕还林地,建立规模化苦荞种植基地,以立新、马茨、桂花等 区域为重点,从2011年起每年发展苦荞8000亩以上,至2015年 全乡苦荞种植面积达12000亩以上。二是 二是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以 二是 乡招商分团为主,适时借助县招商团的力量,通过招商引资等 途径, 力争在2015年前引进1家苦荞精深加工企业在乡内或县城 安家落户,并在土地、用工、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全力做好

10 开工建设前的协调服务工作,使新建企业年加工苦荞能力达 1000吨以上,实现产值5000万元以上。三是 三是努力提高亩均产量。 三是 以优质特色品种为核心,以高产高效技术为支撑,以提高农业 技术水平为目的,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实行良 种统供、技术统训、肥料统配,开展苦荞高产创建活动。同时, 要加大与玉米、马铃薯、小麦等农作物的年间轮作力度,加强 病虫害防治。通过开展高产示范创建,有效推进苦荞种植和经 营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提升我乡苦荞麦的综合生产能 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力争到2015年,全乡苦荞亩产达100公斤以 上。四是 四是加快专合组织建设。由政府组织倡导,党员、干部领 四是 办创办,按照自愿联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精诚合作、共 谋发展的原则,在一定区域内把具有苦荞生产、加工、销售能 力的党员和群众组织起来,形成统一领导、互相扶持、互利互 惠、共同发展的格局。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在乡内组建1 个以上苦荞专业生产销售加工协会,成立9个苦荞专业合作社, 发挥专合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五是加强流通体系建设。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契机, 五是 加快乡村市场工程建设,确保以苦荞为主的农产品正常流通、 交易。同时,要加强对流通过程的全程监督,确保总体价格基 本保持稳定,防止价格差异大而影响农民种植苦荞的积极性。( 四)中药材产业 十一五期间,全乡共推广种植中药材 200

1、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 亩,目前所种药材长势良好,待采收后将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11 充分利用林地、耕地套种中药材,进行林地、土地集约节约化 开发,提高林地、土地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实现林地、土地增 值。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快彝药之乡建设对推动我乡农村 经济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期间,围绕彝族药业之乡建

2、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 设,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突出基地建设。建设 300 亩以上标准 化试验基地 1 个,建设 30 亩以上标准化中药材示范基地 3 个, 重点培植中药材种植专业户 20 户,发展专业村 3 个。到十二 五末,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 5000 亩以上,产值 2000 万 以上。

3、优势区域:以大村、桂花等村委会为重点,通过招商引 优势区域: 资等途径吸引规模企业试种示范,发挥基地规模效应,带动农 户种植。

4、主要任务:一是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发挥我乡山区面积 要任务:一是 大、适宜种植面积广的优势,按照海拔地区不同进行因地制宜 规划布局,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实现土地林地增值,在 适宜地区开展林下间作种植中药材,形成核桃产业与中药材产 业共同发展、以短养长的双赢格局。以重点发展我乡地道药材 为中心,重点种植喜荫凉、湿润、生长周期长、经济价值高的 中药材,初步确定发展种植的药材有:黄芩、桔梗、重篓、当 归、茯苓、红花、牛蒡子等品种。二是 二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按 二是 照 GAP 的要求,健全完善种苗繁育基地(含菌种的培育),实施 良种工程,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地道中药

12 材,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加强名优地道中药材的选育与改良, 加强对无公害中药材品种的培育。三是 三是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按 三是 照市场化运作、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 化服务的原则,实现大宗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提高中药材 的产量和质量。建立中药材优良新品种种植试验基地,通过引 进、驯化、试验,培育适宜我乡种植的优良品种,为农户提供 优质中药材籽种、种苗。筛选一批有一定种植规模、发展潜力、 品种特色的基地进行重点扶持,培育成为中药材示范基地,利 用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功能,大力推广运用新品种、新技术, 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 引导农户种植市场前景好的中药材。 四是建立标准化种植体系。严格执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 四是 范(GAP)》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种植过程,保证药材质量安 全,充分发挥我乡地道药材如桔梗、木香、牛蒡子、黄芩等生 产历史久远、质量优良、产量较高、市场畅销的优势品种,采 取规范化种植为主,分散种植为辅,结合中药材生产现状,因 地制宜地推广种植,形成主导方向明确,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中 药材种植区和种植带,把 GAP 中药材生产基地变成中成药生产 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五是 五是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基本形成以 五是 企业(组织)+基地+农户为主的运作模式,采取市场带动 型、中介组织型、主导产业型、农科组织带动型等适应市场要 求、灵活多样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各村要抓住实施 GAP 的 契机,着力引进和扶持一批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中药材 种植和产品深加工、销售企业,有力推进我乡中药材产业的集

13 约化、现代化进程和产业链的延伸。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 强与各产业化组织形式相适的订单农业的引导、指导和服务, 推动中药材订单生产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建立健全农 民和企业等产业化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连结机制。加大药材产 业专业协会和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力度,健全完善各专业 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机制与制度,真正做到民办、民管、 民受益,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中链接农户与大市场 的中间纽带作用。六是 六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加强与县内外 六是 生产企业、研发单位、销售企业全方位、宽领域合作,在与大 企业集团的合作中发展壮大我乡中药材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 度,围绕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引进中药材种植企业招商。通 过招商引资引进、培育、发展、壮大 1-2 家中药材种植龙头企 业,有效带动农户种植,推进我乡中药材产业发展。

(五)魔芋产业

1、发展现状:2011 年我乡试点为引种种植魔芋 3 片 6 亩, 发展现状: 全乡本地魔芋种植 210 亩。

2、发展目标:计划用 5 年时间,通过试点种植,在取得成 发展目标: 功的基础上,我乡将引导农户种植,力争到 2015 年种植面积达 2000 亩。到 2015 年,计划年产商品芋 1 万吨、魔芋系列产品 1000 吨,魔芋产业实现产值 2000 万元,完成增加值 500 万元。 从事魔芋生产的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 2500 元, 魔芋产业的收入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到 10%。

3、优势区域:以桂花、马茨等村委会为重点,通过引进大 优势区域:

14 过口乡魔芋品种试种,待试种成功后向全乡 9 个村委会推广种 植。

4、主要任务:一是强化发展规划。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 要任务:一是 原则,在试点成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年扩大种植规模。 根据魔芋生长对光照、土壤、温度、海拨、水分等外部环境及 耕作技术要求, 魔芋种植重点区域是海拔 10002200 米的浅中 山区的旱坡地。将 9 个村委会适宜地块逐一规划纳入种植 计划。二是 二是建立服务体系。建立乡级魔芋技术服务机构,充实 二是 专业技术人才,配套相关设备,具体负责制订魔芋产业发展规 划、加强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培训等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更 好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 9 个村委会,配备 12 名技术 专干,主要从事魔芋技术指导工作;在 45 个重点村民小组每组 选定 35 名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技术员或种植大户,充分发 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一户带多户、一村带一乡、一乡带一 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魔芋产业快速发展。三是 三是强化科技 三是支撑。在品种选择上,主要选择优质、丰产的魔芋品种为全乡 主推品种。开展科技培训,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抓 好魔芋高产栽培技术培训,让农户逐步掌握栽培技术要点。加 强与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采用现代组培快繁技术,破解 软腐病防治的技术难题。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标准化魔芋栽培 技术,提高魔芋规范化种植水平。采取合理轮作,选用健康种 芋,合理间作,加强田间管理,确保魔芋产业健康发展。四是 四是 建立产销关系。支持企业建立生产基地,与农户建立稳定的生

15 产、收购合作关系,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扶持,促进企业 发展、农民增收,提升产业化水平。以魔芋基地村委会为重点, 引导、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 、标准化生产,与 基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积极搭建信 息平台,乡党委、政府及各级各单位要从多方面、广渠道发布 商品信息,获取市场信息后及时反馈给广大农户,并推荐收购 商家,让农户选择价位高的商家出售,争取获得最高的经济效 益,促进农民增收。五是 五是实施项目带动。建立魔芋产业发展基 五是 金,主要用于优质抗病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技术宣传培训、 专业合作社扶持、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优质种芋繁殖基地建 设、龙头企业扶持、基地建设和培育中介服务组织等方面。整 合项目资金,加强魔芋产业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项目的申报工作,积极争取符合产业政策、带动性强的重 大产业化促进项目。

(六)花椒产业

1、发展现状: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县林业部门 发展现状: 的关心支持下,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花椒产业发展,将花椒 基地建设与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公益林建设和退耕还林后续产 业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天保公益林建设政策,大 力发展花产业椒。全乡已规模化种植花椒3618亩,其中挂果面 积为1010亩,主要分布在树皮厂、桂花、立新等村委会,2010 年全乡花椒产量达44.1吨,产值达150万元。

2、发展目标:到 2015 年,新发展花椒 3000 亩以上,全乡 发展目标:

16 花椒种植面积达 7000 亩,把花椒产业培育成为继核桃、畜牧、 苦荞之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到 2015 年花椒产量达 100 吨,产 值达到 500 万元;花椒种植区农民人均增收 500 元左右。

3、优势区域:以树皮厂、桂花、立新等村委会为重点,在 优势区域: 乌**、大河等其它村委会推广种植,并不断强化良种引进工 程。鼓励农户有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等空地种植。

4、主要任务:一是加快花椒基地建设。本着适地适树、定 要任务:一是 向培育、集约经济的原则,以树皮厂、乌**、大河等片区为 重点,发展优质花椒3000亩以上。其中:2012年新植700亩, 2013-2015年新植2300亩。二是 二是加快育苗基地建设。2012年,在 二是 乡内选择交通便利、水源方便的地方新建花椒育苗圃1个,育苗 面积5亩以上,每年繁育花椒苗5万株以上。三是 三是引进花椒精深 三是 加工企业。力争在2015年前,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引进花椒精 深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能力在100吨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村要把加快集聚提升特色农业产 加强组织领导。 业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要事,突出规划目标的导向作用, 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强力推进。要按照乡 党委、政府总体规划及各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本村的特色 农业产业和产区,抓紧制定和细化实施方案,层层建立目标责 任制,加强督查考核。要按照相关产业区域布局,以主产区为 主持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产业建设中的困难和 问题,加强区域协调,实现整体推进。乡农业、畜牧、林业、

17 财政、科技、水利、扶贫等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加强协 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一步完善扶持措施,积极做 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形成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大 合力。各村要立足各自职责,认真制定各产业单项规划和实施 方案。乡党委、政府将健全完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调整充实 考核内容,改进优化考核办法,认真全面考核,严格兑现奖罚, 促进工作落实。

(二)加大资金投入。要积极筛选、论证、申报一批争取 加大资金投入。 州县投资的项目,特别要抢抓县委、政府加大对核桃、畜牧、 中药材、花椒等产业专项扶持的机遇,加大争取力度。要用好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乡财政每年都要安排特色农业产业发 展基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且确保逐年增加。要管好用好特色 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加大信贷投入, 积极探索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贷款担保基金,逐步形成政府 扶持、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投资机制。要 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的原 则,对财政支农、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向特色农 业产业聚集。

(三)提升产业化水平。立足产业整体开发,进一步完善 提升产业化水平。 扶持政策,确定发展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技术改 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支持力度,扶持壮大 一批龙头企业集群,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力引导、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围绕产

18 业链开展多元化、多形式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 展订单农业 ,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为 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产品销售等全方位 服务。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引导企 业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四)强化科技支撑。引导、鼓励乡村干部、科技人员到 强化科技支撑。 基层从事科技承包或创办、领办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实体, 并对其在政治、生活、工作等方面给予关心,充分调动其积极 性和创造性。要高度重视对各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在充 分发挥乡内现有科技人员作用的同时,加强与县内外企业的联 系与合作,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到我乡进行讲授,进行技术指导, 破解发展难题,开展人员培训,研发特色产品,借助外力提高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五)落实惠农政策。要全面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经合组 落实惠农政策。 织发展的用水、用电、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认真落实良种 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取消不合理的有关收 费项目,严禁向龙头企业、经合组织等农业产业化组织收取其 它费用。

(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深化农村改革。 鼓励农民以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加快土 地流转步伐,促使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严格遵守集体林权制 度改革程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及时有效地解决林改过程中 的突出问题。围绕行政管理、农业执法、技术支撑,健全基层

19 农技服务体系、畜牧兽医体制、农经管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 管体系,理顺关系,强化职能。

(七)优化发展环境。各村、各部门要切实改变工作作风, 优化发展环境。 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削减审批事项,提高工作效率, 全力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搞好服务。 宣传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 大造舆论,积极推介我乡特色农业产业优势资源和优势产品, 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聚集区水、电、路、通讯和梯 田建设、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等配套设施建设。要抓好退 耕还林、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农村防灾减灾体 系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第5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庙安乡特 色 农 业 产 业

发 展 规 划

二○一四年三月五日

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镇实际,制定庙安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

宣汉县庙安乡地处位于宣汉西南部,是达州市高效农业基地、达州市30强进步乡之一,也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距达州市21公里、宣汉县城23公里,交通便捷。目前,全乡通车里程达90余公里,有4条出境公路,即庙磐路、庙东路、庙洋路、庙天路。2014年完成了对庙磐路的拓宽,正在进行其它三条路的拓宽;对全乡实现了100%的村、100%的社通水泥路。庙安乡乡域区位优势明显,平均海拔700米,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适宜种植水果。

二、农业产业概况

庙安乡辖1个农村社区,5个行政村,总人口约7000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近年来,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庙安乡党委、政府的具体操作下,宣汉县庙安乡不断探索经济发展道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抓了西瓜、脆红李、梨等特色产业,特别是2011年以来,脆红李产业在全乡得以突破性发展,已成为全乡的特色支柱产业,2013年,全乡脆红李销售收入突破300万元,创- 2

2000亩,大路蔬菜2000亩。

2、经济林。规划种植107杨树3000亩,种植花卉、苗木100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1000亩,种植牛蒡1200亩,种植菊苣1000亩。

4、高产粮。种植高产小麦、玉米55000亩。

5、养殖业。建设连片经营养殖小区1-3处。

六、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特色农业基地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逐步建立起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创新一切有利于发展思维体制和机制,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走循环、高效、可持续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高效的原则。依托苑庄的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市场取向的原则。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瞄准现实和潜- 4

七、总体布局

根据庙安乡的气候、土质、地理特征、农业生产条件等,对全镇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特色农业产业带。

(一)特色经济林产业带。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林种植带。

1、规划发展107杨树种植3000亩,主要分布在毕村、演马、尹村、田村等村。

2、规划发展花卉、苗木种植1000亩,在大秦村、白西、小秦村、前苑村实施。

(二)特色种植业产业带。通过区域化布局,调整优化结构,以庙安乡前小秦2000亩蔬菜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以辣椒、黄瓜、西红柿、脱毒马铃薯、红薯等特色种植业为重点的绿色、无公害、高效农业,建设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使特色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

1、全镇规划辣椒种植2000亩,在小秦村、官庄村实施。

2、规划黄瓜种植2000亩,分布在前小秦村、官庄、王庄村。

3、规划西红柿种植3000亩,2012年起每年种植1000亩,分布在前小秦、后小秦、王庄村。

4、规划优质小麦育种4000亩,在王庄村、中演马实施。

5、规划脱毒马铃薯种植2000亩,2012-2015年实施,主要分- 6

(三)优化农业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在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中的能动作用,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狠抓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辣椒、黄瓜、西红柿等特色产业建设项目,以无公害蔬菜种植为龙头,积极推进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五)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坚持土地承包期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权入股等办法,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六)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农民自愿依法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资金、技术、实物等入股,依法兴办各类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成立各种行业协会。

(七)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扩大龙头企业的科技带动作用,通过 “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组织+农户”、“企业+协会+基地”模式,积极扶持宣汉县新丰苑蔬菜有限公司、宣汉县圣苑蔬菜种植合作社、苑丰蔬菜种植合作社,发展庙安乡中药材种植加工协会,在规模生产中提高科学种殖水平,推动现代化农业建设。提供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全套服务体系,建设产品产—加—销产业化服- 8910 -

第6篇:定新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定 新 乡 特 色 农 业 产 业

发 展 规 划

定新乡人民政府 二○一一年二月五日

定新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现结合我乡实际,制定2011-2015年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一、规划的背景和依据

(一)背景和依据

1、背景。定新乡是喀斯特溶岩山区,石漠化及为严重,石漠化面积占全乡总面积的85%,生态和生存环境恶劣,群众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为改变这一现状,定新乡抢抓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契机,在实施石漠化治理的同时,大力推进自然生态和农业产业协调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0年全乡农业总产值达4372万元,农产品加工产值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58元。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定新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处于贫困落后状态。2010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工业强省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又为定新乡农业产业跨越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和挑战。

2011年,黔西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行省的工业强省和统筹城乡的战略部署,并以工业强县、以工促农作为全县工作的主导思想, 赋予了定新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更多的内涵和要求,明析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为定新特色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个经济急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特色就是发展动力, 2 特色就是产品生命力,特色就是市场竞争力。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之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富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定新乡农业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

2、依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意见〉》、《毕节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黔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

二、农业产业概况

定新乡位于黔西县东北部,距县城24公里,辖13个行政村(中心社区),年降水量1005mm。2010年底,全乡人口22856人,其中农业人口22378人,劳动力13535人;全乡土地面积141750亩,耕地面积16190亩,属喀斯特溶岩山区农业乡,土地贫瘠。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2588亩,粮食播种面积50327亩,产量6310吨,其中玉米面积10655亩,产量3734吨;稻谷面积,1237亩,产量524吨;小麦面积7800亩,产量297吨;蔬菜面积5220亩,产量1541吨;油菜面积4200亩,产量128吨;烟叶面积3229亩,产量342吨;生猪出栏4800 头,产量432吨;家禽出栏13660只,产量20.6吨;水产品产量8.5吨。几年来,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2010年底农业总产值4372万元,比2005年增加1998万元,比增84.2%;农民收入持续增加,2010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3158元,比2005年增加1307元,比增70.6%。

3 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村土地利用率逐年下降,农业发展受到很不利的影响。

三、规划现状

一是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农副生产加工等总量小,无法形成规模,发展滞后,参差不齐。

二是定新现有耕地16190亩,林地3469.5亩,荒山荒坡200亩,退耕还林11584.5亩,未利用水域约750亩。从目前的土地和资源利用率看,全乡土地和资源利用率较低。

三是现有产业规模小,技术指导、综合管理及资金投入短缺,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不强,产业发展的定位偏离市场,与发展不相适应,没有形成独特的农业产业品牌,无发展后劲。

四、规划目标

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建设项目的推介、宣传,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龙头项目的幅射、示范作用,进一步转变农户的经营理念,促成大宗土地流转,劳动力就地转移,最终形成农户外出经营——催生土地流转——项目引进——劳动力就地转移或培训输出——促进土地流转——农民回乡创业——现代特色农业落户定新这样一个良性循环规律,实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规划的期限、范围和建设内容 规划期限:2011年至2015年。 规划范围:全乡13个村(中心社区)。 建设内容:

1、特色种植业。规划种植辣椒50000亩,种植高粱7500亩,种植魔芋3000亩,杂交玉米育种2500亩,种植特色蔬菜2500亩,种植脱毒马铃薯30000亩。

2、特色经济林。规划种植核桃18980亩,种植刺梨10000亩,种植黄金梨460亩。

3、中药材。规划种植金银花4000亩,种植仿野生天麻5000亩,种植半夏1000亩。

六、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特色农业基地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逐步建立起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进创新一切有利于发展思维体制和机制,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特色农业,走循环、高效、可持续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高效的原则。依托定新的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市场取向的原则。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瞄准现实和潜在两种需求,立足多样化、优质化,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市

5 场前景广阔的特色优势农产品。

3、坚持特色竞争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深度挖掘地方特色农产品,突出重点,优中选优,走特色化、差异化竞争之路,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农业。

4、坚持科技创新的原则。在汲取继承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设备,现代的市场营销管理进行创新和发展,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优势农产品内在品质,提高特色农业产品的优势和经济效益。

5、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把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全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全面提高整个区域发展的协调程度,坚持规划目标的适当超前性,规划措施的可操作性,加大对各类资源要素的整合力度,实现优化配置。

6、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的原则。不断完善农村经营制度,消除影响和束缚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积极探索促进农业增效、产品增值、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增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活力。

(三)发展目标

按照以长养短、以长促短的发展目标,以短期产业发展为重点,以长期产业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加快产业转型,促使全乡农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从2011年起至2015年,通过实施特色种植业、特色经济林和中药材三大经济种植产业,全乡农业年均产值可达到11355万元,增幅1倍以上,农民人均纯

6 收入达到3773元;经济林产业达到盛产期间后,全乡农业产值可达到50346万元,增幅10倍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5元;建成三大特色产业带后,可使70%的村基本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1、特色种植产业产值规划目标估算。

——辣椒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500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10000亩,年均产值达2500万元。

——高粱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75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1500亩,年均产值达750万元。

——魔芋种植。2013-2015年共实施3000亩,2013年起每年实施1000亩,年均产值达400万元。

——优质玉米育种。2011-2015年共实施25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500亩,年均产值达100万元。

——夏秋蔬菜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25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500亩,年均产值达190万元。

——脱毒马铃薯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30000亩,2011年起每年实施6000亩,年均产值达3000万元。

2、特色经济林产业产值规划目标估算。

——核桃种植。2011年实施9780亩,2012年实施9200亩,到达盛产期后,核桃种植年均产值达到31680万元。

——刺梨种植。2011年实施10000亩,到达盛产期后,刺梨种植年均产值达到3900万元。

7 ——黄金梨种植。2011年实施460亩,到达盛产期后,刺梨种植年均产值达到91万元。

3、中药材种植产业产值规划目标估算。

——仿野生天麻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5000亩,2011年起年均实施1000亩,仿野生天麻种植年均产值达到3335万元。

2、金银花种植。2012-2013年共实施4000亩,到达盛产期后,仿野生天麻种植年均产值达到1600万元。

3、半夏种植。2011-2015年共实施1000亩,2011年起年均实施200亩,半夏种植年均产值达到80万元。

七、总体布局

根据定新乡的气候、土质、地理特征、农业生产条件等,对全乡特色农业产业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将其划分为三个特色农业产业带。

(一)特色经济林产业带。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林种植带。

1、规划发展核桃种植1898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1468亩,元田村种植2342亩,庄子村种植1453亩,马骖村种植2920亩,新村村种植749亩,英雄村种植1187亩,青杠村种植671亩,安乐村种植2318亩,新山村种植982亩,三好村种植529亩,堡堡寨村种植2356亩,新海村种植2005亩。

2、规划发展刺梨种植1000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800亩,元田村种植800亩,庄子村种植800亩,马骖村种植1700亩,新村

8 村种植800亩,英雄村种植500亩,青杠村种植1800亩,新山村种植500亩,堡堡寨村种植800亩,新海村种植1500亩。

3、规划发展黄金梨种植460亩,在青杠村水红花实施。

(二)特色种植业产业带。通过区域化布局,调整优化结构,大力发展以辣椒、高粱、魔芋、脱毒马铃薯等特色种植业为重点的绿色、无公害、高效农业,建设绿色、高效农业示范带,使特色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生产标准。

1、全乡规划辣椒种植50000亩,每年种植1000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800亩,元田村种植800亩,庄子村种植800亩,马骖村种植1700亩,新村村种植800亩,英雄村种植500亩,青杠村种植1800亩,新山村种植500亩,堡堡寨村种植800亩,新海村种植1500亩。

2、规划高粱种植7500亩,每年种植1500亩,其中安乐村种植1000亩,三好村种植500亩。

3、规划魔芋种植3000亩,2013年起每年种植1000亩,其中新山村种植300亩,三好村种植300亩,堡堡寨村种植400亩。

4、规划优质玉米育种2500亩,每年500亩,在青杠村王家槽实施。

5、规划夏秋蔬菜种植7500亩,每年种植250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250亩,元田村种植150亩,庄子村种植150亩,马骖村种植300亩,新村村种植200亩,英雄村种植200亩,青杠村种植300亩,安乐村种植200亩,新山村种植100亩,三好村种植150

9 亩,堡堡寨村种植200亩,新海村种植300亩。

6、规划脱毒马铃薯种植30000亩,每年种植6000亩,其中群星村种植400亩,元田村种植400亩,庄子村种植400亩,马骖村种植1000亩,新村村种植400亩,英雄村种植300亩,青杠村种植1100亩,新山村种植400亩,堡堡寨村种植800亩,新海村种植800亩。

(三)中药材种植业产业带。

1、规划仿野生天麻种植5000亩,每年种植1000亩,其中安乐村种植300亩,三好村种植200亩,新山村种植300亩,堡堡寨村种植200亩。

2、规划金银花种植4000亩,2012-2013年实施,其中群星村种植500亩,元田村种植300亩,庄子村种植300亩,马骖村种植200亩,英雄村种植600亩,青杠村种植500亩,安乐村种植300亩,三好村种植400亩,堡堡寨村种植600亩,新海村种植300亩。

3、规划半夏种植1000亩,2014年实施,其中群星村种植100亩,元田村种植200亩,庄子村种植100亩,马骖村种植200亩,英雄村种植200亩,青杠村种植200亩.

八、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乡党委、政府将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实行“统一协调, 10 分工负责”制。加强组织协调,定期检查和评审考核规划实施情况。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引导全社会主动参与规划实施。

(二)努力增加农业投入。大力引导社会投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适当运用经济的、政策的手段,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我乡特色农业产业建设,推动我乡特色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三)优化农业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政府在特色农业产业建设中的能动作用,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狠抓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抓好辣椒、高粱、核桃、刺梨等特色产业建设项目,以辣椒种植为龙头,积极推进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五)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坚持土地(山林)承包期长期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户土地承包权入股等办法,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六)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鼓励农民自愿依法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以资金、技术、实物等入股,依法兴办各类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帮助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成立各种行业协会。

(七)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循序渐进的发展信誉联结,推行合同联结,引导产权联结,完善组织机制;运用“公司+农户”的方式,由龙头企业给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等有偿支持,解决因资金短缺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制约。

(八)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推进产业经营,选择组织形式和利益机制,都要充分尊重农民和企业的意愿和经营决策权。引导企业和农民增强法制观念和契约意识,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办事,规范和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

附件:

1、定新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区域分析图

2、定新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图

第7篇:精细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一目了然!

近日,巫山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印发《关于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实施产业扶贫的意见》。《意见》提出,以扶贫攻坚工作为抓手,按高、中、低山区域布局,通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在全县逐步形成优势明显的“三带”特色经济。

意见还将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到每一个村,你们村重点发展什么一目了然(详见附表)。每个贫困户只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全村规划,在烤烟、脆李、药材、山羊等特色产业中仍选一项,就能实现脱贫目标。

《关于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实施产业扶贫的意见》

摘要

工作目标

以扶贫攻坚工作为抓手,按高、中、低山区域布局,通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在全县逐步形成优势明显的“三带”特色经济。

到2017年,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到位,确保所有村有1—2个特色主导产业,产业项目覆盖全部贫困农户,并实现脱贫的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成以100万只山羊和20万亩脆李、20万亩中药材、8万亩烤烟(“1+3”)为主的核心农产品基地。

产业布局

(一)特色种植业

按100万亩土地布局:低山带30万亩(柑橘、脆李为主)、中山带30万亩(脆李等小水果为主)、高山带40万亩(中药材、干果、烤烟)。

——低山带(海拔600米以下,30万亩)。规划种植柑橘15万亩(已发展12.5万亩;新发展2.5万亩,其中贫困村发展1.5万亩);规划脆李10万亩(已发展3.5万亩;新发展6.5万亩,其中贫困村发展3万亩);巩固发展樱桃等其他小水果5万亩。

——中山带(600—800米,30万亩)。规划种植脆李10万亩(已发展3万亩;新发展7万亩,其中贫困村发展3.1万亩);其它特色小水果5万亩(已发展1万亩;新发展4万亩,其中贫困村发展1.8万亩);林下种植中药材5万亩;提档升级特色粮油基地10万亩,巩固全国产粮、产油大县地位。

——高山带(海拔800米以上,40万亩)。规划发展以党参、独活、淫羊藿等为主的中药材15万亩(已发展7万亩;新发展8万亩,其中贫困村发展5.1万亩);规划发展干果15万亩(已发展10万亩;新发展5万亩,其中贫困村发展3.6万亩);稳定烤烟基地8万亩;新发展高山蔬菜基地2万亩。

(二)特色养殖业

——山羊。到2020年,在全县适宜山羊养殖的296个村规划发展山羊100万只。到2017年,全县发展山羊60万只,其中120个贫困村发展山羊28万只。 ——生猪及其他畜禽。稳量提质发展生猪,力保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荣誉,适度发展土鸡、蜜蜂等其它适宜产业。 ——生态渔业。在当阳、龙溪、平河、三溪、官渡、抱龙等乡镇发展流水养鱼1000亩(贫困村新增765亩),养殖大鲵30万尾(贫困村新增14.8万尾),养殖棘腹蛙等蛙类200吨(贫困村新增115吨)。

产业扶贫方式

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扶贫产业发展,以财政资金为杠杆,撬动金融机构资金和社会资金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支持。

(一)创新金融扶贫方式

1. 与市农业担保公司深度合作,设立巫山联络站,对我县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给予银行贷款担保,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政府给予贷款贴息。

2. 设立财政风险补偿金,对贫困户进行小额信贷扶贫。利用财政资金500万元作为银行风险补偿金,按1:10放大的份额为贫困户提供贷款,在3年内确保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免抵押、免担保的方式获得5万元以下小额信用贷款,财政资金与银行贷款资金分别按7:3的责任为贷款风险兜底。

3. 建立保险业扶贫长效机制。鼓励保险行业积极参与扶贫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业保险工作,推进柑橘、脆李、中药材、生态渔业、生猪、山羊等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保险。结合贫困户的特点,发展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新兴产品。

(二)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鼓励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农业产业发展,鼓励贫困户积极将闲置土地进行流转,获得土地租金收入。按照“土地租金+股份+务工收益”的基本模式带动产业发展。

1. 农户按照不低于当地土地流转价格将土地流转给新型经营主体,农户获得土地租金收益。

2. 农户可以按照土地流转价格折算成股份进行入股,参与产业发展,并获得股份收益。

3. 实行“反承包”模式,农户按照产业园区的要求进行生产,园区负责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管理、统一回收农产品,使贫困户减少对产业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降低技术和市场风险。 4. 贫困户将扶贫贷款、产业资金、扶贫资金等到户资金作为股本金入股,参与产业发展,按股份进行利润分配。

5. 贫困农户作为产业工人,优先参与产业发展获得工资收入。

(三)鼓励社会资本下乡,倡导党员能人帮扶

1. 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农业特色产业,采取产业入股、土地流转、参与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等方式,带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2. 鼓励涉农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和委托销售等方式,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加工销售收益。

3. 依托党员能人“带”贫困户,形成带动效应,积极引导贫困户与党员能人对接,通过劳务输出、与能人签订《帮扶协议》等多种形式,找到脱贫致富的出路。

扶贫标准及要求

(一)贫困户自主发展方式

1.贫困户在新一轮退耕还林土地发展特色果品业。一是可享受国家每亩300元的造林种苗费。二是国家每亩现金补助贫困农户1200元,用于退耕补助、补植补造和后续管护,直接性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分三年兑现:第1年成活率达95%以上的兑现500元,第3年保存率达到90%以上且已试花挂果的兑现300元,第5年进入丰产期的兑现400元。三是退耕后的林木收益全部归退耕农户所有。

2. 贫困户在耕地及林下发展特色种植业。一是发展木本药材及特色果品种植业的,参照新一轮退耕还林的补助标准执行,所需资金从特色效益农业、扶贫、森林抚育等项目资金中解决。二是发展其它非木本类中药材的,按照200元/亩的标准补助,在特色效益农业资金中解决。

3. 贫困户发展山羊养殖。建设圈舍20平方米以上、存栏基础母羊5只以上,蓄粪池2立方米以上,财政补助0.5万元,并优先安排小额信贷支持。 4. 贫困户发展生态渔业。建设标准流水养鱼池补助50元/平方米;大鲵养殖标准化建池补助50元/平方米;蛙类养殖设施补助50元/平方米。 5. 贫困户发展生猪、土鸡、蜜蜂等按上级有关政策给予补助。

(二)新型经营主体(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家庭林场、大户)及能人带动发展模式 1. 新型经营主体及能人、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承包相对集中连片土地进行特色种植业标准化建园,规模达到100亩以上,并带动周边10个以上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优先安排农业项目资金支持,优先安排金融支持(实施细则另行制定)。

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能人从事规模山羊养殖,带动相应数量贫困户增收,且达到以下标准的,分别给予相应的财政资金补贴(实施细则另行制定),并优先安排金融支持:新建标准化高床圈舍达到100平方米以上、存栏基础母羊50只以上;新建标准化高床圈舍达到200平方米以上、存栏基础母羊100只以上;新建标准化高床圈舍500平方米以上、引进同品种母羊200只以上、种公羊10只。

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能人规模发展生态渔业、生猪、土鸡、蜜蜂等,带动贫困户增收的,按上级有关政策给予补助,优先安排金融支持。

第8篇:农业产业规划

成都市温江农业产业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研究

题纲

摘要 1绪论

1.1选题背景

2.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内容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引证 2.2.2实例分析 2.2.3综合归纳 3研究目的和意义 3.1研究目的 3.2研究意义 4研究现状

4.1国内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4.2国外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 5农业产业整体规划 5.1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5.2农业产业园区的定义 5.3温江区的概况

5.4建设温江区农业产业化园区 6我国现在农业园区建设中的问题 7 总体规划 7.1规划依据 7.1.1规划理论 7.1.2景观设计理论 7.1.3生态理论 7.2 规划指导思想 7.3 规划原则 7.4 产业规划 7.4.1指导思想 7.4.2发展方向

7.4.3成都市温江区发展策略 7.5成都市温江区产业规划内容 8结论

成都市温江农业产业规划之农业产业园区规划研究

摘要:现代农业园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我国涌现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它是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集约化农业生产模式。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是对传统农业而来的,由于我国传统农业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产不具规模化、经营成本高、利润低等弊端,促使了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它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的平台。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对一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调查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有着广阔前景的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做了重点介绍并结合温江实际情况做出详尽规划。

关键词:温江农业产业;规划设计;农业园区 1绪论 1.1选题背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体要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产业园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科技创新规划对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农业产业化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龙头企业把农户生产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有机联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农业产业园区是融农业生产、科技应用、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和游客参与为一体,集城市规划、农业、经济、环境保护等理论为一身的新型、复合、可持续的新型农业产业园区。其良性永续的发展有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加强城市于农村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园区的实现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就业、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农业园区将农村的单一农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增加旅游业和服务业的比重,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农业园区的旅游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节假口旅游场所,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发扬,农业园区吸引着众多的市民,对农村的体验和认识将进一步增强,农村传统风俗文化能够被广泛的传播。

2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内容

关于现代农业园的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国外起步比较早,尤其是在美国荷兰等农业发达国家,在我国,现代农业园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虽然起步晚,却是发展迅速,各地建设的积极性也很高,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建设理念、发展模式和示范效应,这样的发展往往导致园区的盲目模仿,功能定位不准确,选址不够合理,示范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本文以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研究现代农业园区的基础规划理论、规划原则、和规划方法,并通过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景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经济学以及技术创新等相应理论,结合实际案例温江花卉产业园规划设计,分析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以及规划流程和内容,从而深层次思考、探究现代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理论与实践。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引证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起步晚但是发展快,相应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的研究已有一定数量可供查询参考。其中包含了景观、生态、经济、游憩、农业等多个角度的成果,另外,国外对现代农业园区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都可借鉴参考,对本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2.2实例分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任何学科都不能纸上谈兵,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才能验证它的可靠性。本文引用实际案例,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起来,以探讨现代农业园区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2.2.3综合归纳

通过对相应文献以及研究成果的查阅一与参考,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归类汇总。提出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一与实践的意见与展望。

3研究目的和意义 3.1研究目的

本文拟通过对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和实践的相应研究成果,结合实践分析,希望做到以下儿点研究目的:

(1)回顾我国现代农业园的发展历程,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在园区功能、类型、等方面入手,结合实践,试图在规划理论与实践之间寻找一些合理的规划方式。

(2)立足于相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景观规划学基木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相应原理为指导,综合其他学科,以实践为目的,探讨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理论和实践建设中的总体思路。

(3)将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温江区花卉产业园规划为例,在实践过程中验证提出的规划理论与原则,寻求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规划与实践的合理的操作方法。

3.2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现有的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理的研究,找出其在规划发展中问题并尝试解决,旨在深化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和思想,并运用景观规划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将园区产业规划与景观系统规划结合,为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理论研究,结合实际案例,在实践中探讨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一与实践,为现代农业园区在实施中遇到的选址位置、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及发展模式等问题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法与思路,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现代农业园区全面发展的途径,对一今后相似的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4研究现状

农业产业园的起步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晚,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定义。不同的部门对其的称呼也不一样,科技主管部门将其称为农业科技园区,学术界和农业推广部门经常把它称为现代农业园区。

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最近几年来涌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示范园和观光农业园两大类。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各省市对农业园区的投入相当大,数量增涨迅猛,现在农业园区的投资建设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现在各个农业园区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在集成和转化科技成果的同时,在市场上进行推广,将周边地区的农业也带动起来了,提升了社会经济效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一个崭新亮点和农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安排劳动力就业、加速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新型产业。

4农业产业园区国内外发展状况 4.1国内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农业部主编的《中国农业发展报告》,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含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我国农业园区名称各异,大多都是综合园区,而且,多以科技产业为主,采用”一区多园“的模式,具有生产加工、示范培训、孵化器、生态观光等功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园区有:

4.1.1济南市高新农业开发区

创建于1993年6月,是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园区1000公顷面积被划分为五个功能区现代种植业,双代养殖区、科研服务区、观光旅游区和加工贸易区。到1998年底,完成投资2400万。经过五年的开发建设,区内高科技企业和企事业单位达到23家,区内企业完成总产值3亿元,利税1200万,新增社会效益3亿元。

4.1.2陕西省杨凌农科城

这是我国建设的唯一的“农科城“,1986年由陕西省政府、西北农业大学、山西农科院、咸阳市人民政府联合组建,是我国最大的农业科教基地,和促进西北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地。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杨凌又成立一个我国农业方面目前唯一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由科学园区、集中新建区和若干实验基地组成,主要针对西北农业发展问题进行科研。它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4.1.3厦门闽台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福建农科院和厦门市农科所,利用厦门特区对台、对外联系的有力条件联合组建该园区。占地36公顷,开展开展以农业高新技术为重点引进、创新和开发及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的科研活动。园区具有研究、引进、开发、经营、贸易、培训、游览、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等四大功能并相应创设六个分区,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4.1.4上海市现代农业园区

根据上海市委和市政府的总体战略部署,上海市郊农业建设12个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其中10个郊区各建设一个,市属农工商集团总公司建设一个,上海实业集团建设一个。除位于崇明东滩垦区的上实集团现代农业园区面积较大,总面积80多平方公里,其他各园区规划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0-20平方公里。园区建设自2000年上半年陆续进入实质性启动初阶段,至今,已经发展建设了上海孙桥农业园、嘉定农业产业园等知名产业园区。

总结以上来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特点:现代性基础设备设施;科学技术的现代性;管理方式;综合效益性聚合性;“磁场”性;特色性,多功能性。当然我国农业产业园区主要存着一些问题,由于农业产业园区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以加快农业产业化,提升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为目的的途径,其经历短,发展快,可借鉴的国外经验少,加上本身具有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导致农业产业园区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产业优势不突出,科技转化率低;建设资金不足,经营管理模式单一;对农业产业园认识不足。

4.2国外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

国外并没有农业产业园区这一名称,他们与农业产业化相关的概念叫做农业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园区相关的概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称之为“Demonstration farm“。另一种是已进行农业观光、休闲为主体的农业示范基地,称之为:holiday farm。主要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农事活动的展示示范和农业休闲为主要内容。

4.2.1美国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农业产业起步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到今天,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化大格局已经全面形成。其组织形式主要由农民协会、农业公司、农产品的期货交易。

4.2.2法国

法国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着重要作用,即政府在农业中的干预程度较高。除教育外,法国还成立农业信贷银行,扶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农资供应和直接投资国有农机和化肥厂。法国的农场规模中等,平均39公顷,合作社是促进法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占有半壁江山,它们以供销、服务、协会、专业产品联合会等形式进行组织,农民自愿参见。每一个合作社为垂直一体的联合体,分散的合作社联系在一起形成全国网络。

4.2.3日本

在资本主义经济极为发达的日本,小农经济在在农村占绝对的优势。弃耕地面仅为全世界耕地面积的0.4%,人口却占世界的2.2%左右,加上农田的零星分散,土地经营规模就难以扩大。由于传统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格局越来越不适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方式的改革。日本农业产业化建设走的是“内源式”的发展道路,即充分发展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面向国内国际市场,依托基层农协组织,注重和加强农工商的合作。 5成都市温江区农业产业规划分析 5.1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参考国际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和中国实际,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以当地优势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将农场品的生产、保鲜、加工、储存、销售和服务各个环节协调组合,融入先进的产业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构成一个规模化、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以制造出优质产品、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效益。

5.2农业产业园区的定义

农业产业园区是依靠当地独特的农业优势,如农业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优势、销售地理位置优势、科研优势或农业区域地理位置优势等,投入较高资金,投建或引进有规模的、相互有密切关联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研发、金融等企业以及配套服务机构,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他能发挥聚合辐射效应,对当地和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和带动产业区域,这个区域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的经济效益。简而言之,农业产业化园区就是在一个适当地区域内开农业产业化活动。 5.1温江区的概况

温江区是成都市市辖区,成都平原腹心,地跨东经103°41′~103°55′北纬30°36′~30°52′。东临成都市青羊区,南毗双流县,西接崇州市,北靠郫县、都江堰市。全区幅员面积277.8平方公里,辖4街道6镇,2013年末温江区常住人口56.2万,占成都市总人口的2.89%。截至2013年,温江区土地总面积414211.04亩,其中:农业用地面积244573.19亩;建设用地面积154274.77亩; 未利用地面积15363.08亩;耕地保有量214000亩, 基本农田保有量172000亩。经过调查,2012年温江区花木种植面积为147906.5亩。在地资产120亿元,总产值76亿元,花木销售18.25亿元。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为寿安镇,种植面积为44915.8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132个,占总面积的30%;万春镇种植面积为39248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468个,占总面积的27%;和盛镇种植面积为31795.6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409个,占总面积的21%;金马镇种植面积为8703.3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268个,占总面积的5.9%;涌泉镇种植面积为6192.5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97个,占总面积的4.2%;永盛镇种植面积为4741.1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206个,占总面积的3.2%;公平镇种植面积为4305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77个,占总面积的2.9%;永宁镇种植面积为3866.2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占总面积的3.2%;公平镇种植面积为4305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77个,占总面积的2.9%;永宁镇种植面积为3866.2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77个,占总面积的2.6%;天府镇种植面积为2427.9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45个,占总面积的1.6%;柳城镇种植面积为1711.5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20个,占总面积的1.2%。

5.5建设温江区农业产业园区优势劣势分析

与传统农业相比,农业产业园区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竞争力的一种高级形式,它具有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特点能够发挥集聚经济效益,对提升当地农业产业整体综合竞争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有明显的优势作用,是一种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形式。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1.种植花木历史悠久

2.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区位优势 3.花木品种丰富,品牌品种突出 4.全区花木从业人员数量多,经验丰富 5.花木销售有固定销售渠道

6.税收政策优惠,配套基础性设施建设完备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1.城乡一体化的制约,生产成本提高 2.产业层次不高,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

3.产业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产供销结合不紧密 4.花木从业人员学历总体偏低,花木产业科技含量不高 5.信息化程度不够

温江区充分发挥自身种植花木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地理区位优越、花木品种丰富、品牌突出、全区花木从业人员数量多、经验丰富、花木销售有固定销售渠道等内部优势,特别是 针对盛镇花木产业花木科技含量不高、在生产、加工、销售、研究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好的综合体系、产业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种植土地逐年减少的问题,充分利用外部各种机会,发挥内部各项优势,不断发展壮大温江区花卉产业,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保持产业的竞争实力,实现特定的竞争优势。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总体战略描述即为:以科技作先导、实行科技兴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花木产品的科技含量;全面推动花木由农业向第三产业转型,推动市场、物流、文化、旅游、信息项目的发展,延长花卉产业链条,放大花卉产业效应;发挥资源优势,形成规模商品生产能力,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由现在的数量扩张向科技集约化、专业化出口型转变,成为温江区出口创汇的一个主要产业;加速现代物流建设,构建完善的花木销售网络;建设西部花木产业研发、生产、交易“三中心"。

6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起步晚发展快,在园区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园区成为“窗口工程”、“政绩工程”,归纳总结,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一下一些方面: (1)盲目模仿,缺乏创新:这是目前很多农业园区发展失败的重要原因,农业园区的建设不能人云亦云,需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吸引人,不同的地区农业园区应该要有不同的定位、核心和发展模式,自己应该抓住并突出自身的优势特点。目前很多园区的建设不做深入的可行性调查,不顾当地的生态、经济、社会条件,盲目兴建,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盲目模仿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导致园区经济效益不佳而夭折。

(2)以建设园区为名而做其他事业:这是很多园区建设中相当常见的一种手段,笔者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许多地方政府对建设农业园区都有政策或者贷款的优惠,一些企业正是利用了这点,以建设农业园区的名义而获取银行贷款或者做房地产开发。另外,很多政府为了做自己的政绩工程、窗口工程,往往不考虑实际情况而新建农业园区,而专家在撰写和论证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时候,由于利益分配的问题,也过多的考虑了业主的需要,在不适宜建设园区的地方仍然通过了可行性研究,不具有可行性的园区除了浪费大量人力、经济资源之外,还有可能导致园区建成后荒废。

(3)缺乏合理规划,定位不明确:园区的规划设计应该从多学科、多角度去思考,保证各种功能协调、合理、可持续地运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iy l。但是我国农业园区的建设还没有完整的规划理论,其管理模式和建设模式也不够成熟,所以很多园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往往只从单一角度来考虑问题,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布局上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定位不准确,这往往导致园区结构功能单一,辐射能力弱,在运行中问题不断发展,影响园区健康。

(4)运营成本高,效益低,对政府依赖性太强:目前我国的农业园区绝大多数都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很多园区的硬件设施,尤其是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园区,设施的投入全部靠政府,而企业负责后期的管理和运营,而现代化的设备需要的运营成本很高,一旦企业在效益上出了问题,就可能影响到园区的发展,导致园区的发展停滞。

7 总体规划 7.1 规划依据

7.1.1规划理论

在可行性原则的前提下,以系统论为指导将温江区花卉产业园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将己存在的渠系、道路视为廊道,结合道路具有典型线性特征及跨区较人,各地表征均有所变化,在整体风格确定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地域特征把整个片区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作为一个景观一单元,而每一个景观单元在实现功能作用、演绛各自样式、展示多样性风格的同时体现统一性。 7.1.2景观设计理论

景观规划应在满足园区功能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人文景观和白然景观,使产业园不仅仅只具备生产、示范和科研的功能,还要加入人文思想,让景观类型丰富起来,生动展示各种地域文化,通过景观的观赏性进行科普和生态的立体教育。因地制宜的规划道路,使道路成为联系各规划区的枢纽,景观设计结合道路的连接意义来设置节点,将建筑融入地域特征形成特色景观。 7.1.3生态理论

产业园区建设以生态学理论作为指一导思想,采用生态学原理、环境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机制,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规划的产业园区要做到:以生态农业的设计体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模式与该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经济效益;以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实现社会效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7.2 规划指导思想

园区规划按照中央关于“农村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指导,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与体制创新为动力,实行产业化推进,辐射和带动礼州片区花卉产业的规模化和生态化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同时创造一个以人为本、多元化、以花卉为特色的有独创性的、富有现代花卉基地特色及园林化格局的现代田野风光园,使花卉的生产和花卉生态旅游观光紧密结合,并且探索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

以景观规划为枢纽,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温江区现代农业园的土地资源,引进高、精、尖科研技术和现代的企业管理模式,促进花卉生产、生态、科研、旅游的有机共存,尽快把园区建成形象鲜明、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服务设施齐全、西部一流的现代化农业园区,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赢效果。 7.3 规划原则

(1)“ 1234”原则

“1”:.态保护第一原则,确保土地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

“2”:即无污染,无公害,力求达到二无。

“3”:通过合理规划实现园区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共同发展。

“4”:达到高起点、高科技、高管理和高效益。 (2)整体效益优先原则

农业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许多相关联的环节,应从全局角度去考虑问题,确保系统均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礼州片区农业园的整体效益最优化。 (3)可持续发展原则

适度、合理、科学的开发各种资源,建立和完善资源保护与利用制度,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确定合理有序的景观空间和生产作业流线,科学的划定环境容量,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多方面的关系,注重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利用,保护区域生命力和多样性,使人类、社会、环境成为一个和谐有序的有机整体,确保花卉产业园发展的可持续性。 (4)可操作性原则

规划针对园区现状、优势劣势、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务实建议,尊重自然规律和人文历史,以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作为本规划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可操作性为指导,确保规划合理实用。

7.4 产业规划 7.4.1指导思想

现代花卉产业要坚持高新、高效的办园思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先一导,通过引进良种、厂丰一物技一术、信息技术、节水技术等先进、实用的高新技术,提高花卉产业园区的科技含量,实现高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使产业园区具备创新性。

7.4.2发展方向

花卉产业园位于城市近郊区域,与郊区城市化同步发展,形成“城市后花园”的产业发展日标,并被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7.4.3发展策略

花卉产业园区建设一与发展是一项涉及到多学科、多研究领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前期勘察需要土壤、地理、植物、生态等专家的调查评估,捉出可行性研究方案:中期建设需要规划、景观、建筑、农业、旅游等专家的技术指导;后期发展还需要经济、社会、生态学家的筹划经营。由此可见,花卉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在资源丰富、地形复杂的区域建园,需要各项各业专家的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对交义学科的研究,方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方案,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园区运行机制的转换,构建资金、科技和政策的职称体系。按照“法人投资、企业经营、政府扶持、学校催化、产业化开发”的模式,推行“企业+基地+农户+政府十学校”的产学研一体化运营机制,依靠五方力量,吸纳社会闲置资金;依托学校和引进社会专业人才一,建成强劲的科不毋、技术、管理、营销人才梯队,在园区进行高科技工程项目的试营,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在园区运营过程中,政府给子适当的政策优抚,研究出台园区建设中涉及的用地与土地流转问题、农林特产税与农产品加工增值税增收问题、用电用水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相关政策,同时给介园区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还业主和投资主体自我决策、自我选择的权力,保证园区经营的活力。

规划项目去采用公司化的管理模式:农户的自由经营以及农民身份有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农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提高农业市场的规范化和国际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利用科研院校专家智囊团的优势,促进园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将科研教育引入园区,作为生产的强人支持力。建立从农产品良种引进一培育一生产一加工一物流一贸易等各功能相互对接的空间格局。各环节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图1)。 良种引进育苗生产加工物流贸易图1 完整产业链流程

将现有资源最大化利用,在遵循自然发展的基础下,搞好生态环境。农村地域广阔,自然资源富足,发掘其经济、观赏价位,因地制宜,合理的整合、配置、开发当地资源,不但可以减少投资,降低经营成本,避免重复建设,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资源的永续使用。 7.5 产业规划内容

(1)优势产业

利用温江区的地理优势以及气候环境优势开发独特的优势产业,珍惜苗木产业以其自身的特殊性,切合近年来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逐步发展为花卉产业中的优势产业。

(2)特色产业

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回归自然,享受生活成本成为人的一种生活需求。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种便捷的回归自然的旅游休闲方式在城市周边应运而生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旅游业的一人补充,在给广大市民带来休闲好去处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花卉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成为相对独立、富有特色的休闲观光产业园区,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欢迎。

科研育种产业:花卉育种,即研究改良现有花卉品种,创造新类型、新品种及改进种子繁育技术的科学,是植物育种学的一个分支。多姿的花卉品种会激发人们深入思考其来源,园区_适当的进行相关的科普知识宣传,有利于人们更加支持和理解花卉产业的发展。

8 结论

现代农业园区应建成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将第

一、三产业有机结合,使现有农业发释多种功能;同时可以发展有机农业,将园区农业的生产走上产业化模式,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同时,园区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也会对周边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提供示范作用,并且能够辐射带动周边的社会经济,为农村产业机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园区应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有机农业栽培等方式,进行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和销信,达到充分利用和保护土壤、水源和生物等资源的目标,实现生态循环,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将园区建设用美学和园艺、园林学相结合,开设各种旅游配套设施,发展旅游科普主业或者副业,实现园区多功能的同时也将为园区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方向,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协调发展的农业园区模式将具有广阔且可行的市场。策划与社会、经济、生态相协调的规划建设方案。

政府对于园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带头作用,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园区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鼓励招商引资。制定园区各项管理制度,统一对园区各项事业进行依法管理,并建立计算机信息储存和管理系统。

园区开发过程,容易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能一味以经济利益为日的而破坏生态,应保持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在不影响园区格局的情况下尽量保持自然风貌,注重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园区建设需要带动辐射周边的农民,发动周边全民参与,进行相关产业的工作,一协调园区的发展和农户利益,引导农户自觉保护白然资源促进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栋,甄双七,刘建峰等.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6:116-120 [2]田辉玉,罗军,黄艳.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3(6): 11-13 [3]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1].城市规划汇刊,2004. 21-25 [4]吴永常,王道龙.中国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试验示范区的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 7 (4):44 [5]郭春恒,刘春和.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儿点建议[J].农业经济,2003 (7) :12-14 [8]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6. [9]安晓宁,魏红.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与建设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4. 1: 43-44 [10]王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一理论、模式与评价[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11]良恕.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道路与模式[M].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 11 [12]张建武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J].农业技术经济,1996, 6:12-15 [13]黄修杰,何淑,群黄丽芸等.川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其研究综述[J].广东农业科学,2010(7):289-293 [14]丁小伦.国外农业科技园类型[J].世界农业,2002 (9) :16-18. [15]粱红,霍学喜.国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践与启示[J].陕两农业科学,2000 (2):15-16

第9篇:农业发展规划

哈达铺镇2011年农业特色产业

发展规划

县政府:

为了充分发挥哈达铺镇的土地、气候资源优势,把农业特色产业优势做优,特色做特,推动全镇特色产业向规模化、效益化方向发展,使特色产业变成真正富民强镇的支柱产业。哈达铺镇党委政府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经二零一一年元月八日经镇政府会议研究通过,制定了2011年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三农”工作统揽全局,以“十二五规划”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中药材、马铃薯、蔬菜三大示范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全镇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最终以靠特色产业发家致富。

二、规划建设四个高标准示范基地,带动产业发展。 <一>计划在新寨川建立1200亩的马铃薯一级种扩繁基地。镇负责领导:王福全;技术指导:鲁熙俊;面积落实:驻村干部童飞。

1、建立50亩的马铃薯良种试验对比田。具体是:

 搭建防蛛网棚40个,占地20亩。品种对比试验:计划从张掖、青海、内蒙引进12个新品种,加上原有的陇

3、陇

7、LK9

9、34—126等八个品种,共计20个品种。扩繁马铃薯原种20亩,需10万粒原原种。所需资金:40个网棚,每个8000元,需32万元;原原种10万粒,每粒0.5元,需5万元。共需37万元。由镇农技站会同哈达铺马铃薯良种繁育合作社实施,合作社筹集8万元,其余资金由县上解决。

2、计划在新寨川建立1200亩一级种扩繁基地。预算需原种6万斤,每斤2元,需资金12万元,镇哈达铺马铃薯良种繁育合作社自筹30万斤马铃薯原种,共36万斤原种进行扩繁1200亩一级种薯。

<二>计划在力藏川建2000亩中药材无公害规范化种植基地该基地包括力藏、召藏、业仁、金木等四村,苗子由群众自筹,政府宣传引导,镇农技站负责技术指导,驻村干部负责落实地块。建立12亩的中药材种植效益对比试验田,具体由王家村阳光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并在力藏村租地12亩搞中药材不同品种对比试验田,进行中药材的多模式,即露地与保护地种植模式对比试验。参加试验的品种有黄芪、当归、大黄、党参、柴胡、黄芩、羌活七个品种,每个品种进行地膜与露地的对比试验种植。租地12亩,需资金1.2万元;苗子、肥料、种、管、收、耕地等需资金5万元。试验田共需资金6.2万元。通过力藏川中药材无公害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辐射带动周边聂仁、金木、赫藏、叶纳4村500户群众发展中药材无公害种植4800亩,主要是黄芪,使420户群众致富,增加群众收入360万元。 <三>在聂仁川建立100亩的无公害甘蓝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要求集中连片,采用高产优质的甘蓝新品种。由驻村干部赵晓兰负责落实地块,农技站负责技术指导。 <四>在上罗村建立100座塑料大棚,高原夏菜种植基地,每个大棚农户自筹1000元,县上补助5000元,共6000元。由驻村干部付玉忠负责落实种植农户地块、协调落实资金,技术指导由镇农技站会同县科技局和县蔬菜中心。

三、保证措施

1、镇主要领导在各基地亲自挂帅,保证人员、资金、技术到位、

2、加强力量,每个基地点抽调得力人员2名,配合驻村干部、技术人员利用两月时间搞好基地建设。

3、争取县政府落实基地建设的短缺资金。

4、争取县农牧局落实特色产业扶持资金。

哈达铺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三日

上一篇:故事一张荷叶下一篇:创业就业工作总结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