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职业教育观感

2022-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台湾职业教育观感

台湾职业教育观感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开放,我们更注重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欧美澳洲的职业教育都给了我们大量有益的启示,对我们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供珍贵的借鉴。台湾地区与大陆虽有几十年的隔阂,但是两岸同文同种,许多发展成果的相互共享也已经逐渐达成共识。上世纪台湾以亚洲四小龙之一的身份,经济发展跻身世界前列,职业教育发展成为地区经济腾飞的助推器,而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反哺也已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支柱之一,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的东西很多,在此只提一点管窥之见。

台湾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伴随台湾经济和工业的发展、提升而不断成长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台湾社会进入经济转型期,职业学校也不断追求晋级,升格为专科学校、技术学院或本科学校。目前,台湾拥有高等院校163所,本科院校中普通大学71所,技职类大学92所。随着一些专科学校升格为学院或大学,台湾专科生数量减少非常多,而职业教育的博士生人数却增加了4 倍多,硕士生人数增加了7 倍多,大学生人数也增加了近4 倍,说明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学历高移倾向明显。 职业院校课程建设以建立学生升学基础和培养核心职业能力为重点。台湾职业教育强调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将技术和基本态度作为核心职业能力的关键。强调高级职业学校“一广二专三精”的职业教育过程,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技术都要学习,实现“全人”教育。十几年以前,学生每周两天都是企业实习课(类似于我们开展的职场体验 - 1 -

课程),学生供不应求。近几年,产业技术发展,工业化水平提高,企业员工数量需求减少,很多行业萎缩,就业难度逐渐加大。学校转向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鼓励学生继续升学深造,以延缓就业压力。以台北淡水工商高级职业学校电机科为例,每年毕业生100人左右,去年只有1个人就业,近几年从来没有超过10人。另外,台湾和大陆的文化一样,每个做家长的都望子成龙,追求更高的学历成为学生和家长的内在需求,很多技术层次要升级换代,发展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以建教合作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取得成功。台湾的“建教合作”教学模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所谓建教合作,是指企业与教育机构合作进行职业与技术训练工作,2004 年台湾出台《高级职业学校建教合作实施办法》,全面推进建教合作。建教合作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生在学校接受必需的学科及相关知识的学习,在训练岗位接受就业所需的技能训练。在学制上实行“三三制学习法”,即三个月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三个月到企业实训,每六个月进行一次课堂和实训的轮换,在校生和实训生轮流安排,保证在校生和企业实习生的相对均衡。台湾重视建教合作的管理和考核,依据建教合作实施办法规定,建教合作课程依据现行课程标准实施,学生在建教合作机构实习经学校考察合格,获得实习科目及校订专业科目学分。该办法同时规定,主管教育行政机关视业务需要,对学校办理建教合作予以访视考核,考核结果绩优者给予奖励,办理不善者限期改善,必要时责令其停办或不予受理下次申请案。建教合作企业不但为学校提供了稳定的实训场所,还为一大批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出路,这些学生被称为“建教生”。根据台湾当地的规定,“建教生”每月工作薪资至少为16000台币(约4000元人民币),每位学生工

作半年,学习半年,这样他们可以得到约10万左右的台币,除去学费6万,尚有一些零花钱补贴生活之用。

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台湾的职技学院和科技大学非常注重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必须与产业界进行交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鼓励具有相当实践操作能力的产业界人士到职业校院兼课或演讲,政府奖励产学合作成绩优良的学校及企业。将教师到产业界的服务成果与教学一起作为升职称评等级之标准,以使职业校院教师能够不断注重教学实践,培养出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创新型学生。近几年,台湾拟逐步对高职学校、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的上岗教师实行教学评鉴制度。采用档案评鉴、观察教学行为、访谈征询教师同事及家长意见等多方面结果综合考虑。评鉴结果未达到一定标准者再改进;若改进无效,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成评鉴小组进行复评及辅导。评鉴结果作为聘任学校人事聘任、学生选课的依据之一,充分调动教师密切关注行业动态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教师最大的潜能。为适应业界技术的不断变化,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教育部”鼓励职业院校采取“双讲师”制度。理论知识先由本校老师来组织教学,到了实务部分请企业教师来教,实际操作内容由企业教师来做,本校教师也跟着一起做。“双讲师”一般根据需要课程需要,长短不一,一般2-6周的时间,有时单独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式教学。例如,昆山科技大学信息技术系本学期有6门课,占全部课程的五分之一。该办法实行四年的时间,效果很好。经费一般由政府提供。

当然,台湾职业教育发展也同样面临很多的问题,首先是生源问题突出。近几十年来,地区人口出生略不断下降,据统计,90年代初台湾人口出生大约维持在每年30万人,到2001年下降到24万,到2010年

的低谷下降到16.7万人。台湾学校生源将迎来一个历史性的低谷。其次,近年来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出台措施,扩充本科院校的招生规模,普通中学毕业生的升学机会率高达123%,使学生选择普通学校就读的意愿弹性更大,造成各类职业院校生源不足、学生素质低下,甚至中途退学等现象发生。现在台湾“教育部”逐渐松绑,规定职业院校招生计划可以有少量(不到10%)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但是职业院校是考不上普通大学退而求其次才来的,也没很大吸引力,对改善职业院校的生源素质没有根本作用。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的进步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促进了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大批传统产业逐渐被新的科技产业所取代,由此要求职业及人才结构能做出相应的变化。但实际上,台湾各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主要根据各校办学成绩、师资、设备及意愿等申请设科增班,而不是根据社会需要来统筹规划。公立职校扩充规模以争取员额预算,私立职校增科、设班则以增加学生人数、谋求收入为目的。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近年来已经造成各职校毕业生供需产生结构性失调,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职业教育结构与经济及产业结构不匹配,直接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学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产业界却求才若渴。

中高职的衔接出现断层,台湾的高级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针对将来升入本科来教学,但是台湾社会面临的转变是社会更崇尚吃喝玩乐的风气,学生越来越不接受机械、电子、信息、化工等工业化教育基础,高职学校为了保证生源,满足学生学习意愿,开设餐饮休闲娱乐类的专业越来越多。造成高等院校生源越来越少,不得不屈从于高职生源

的专业方向。为弥补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专业衔接出现的断层,实现教育衔接,台湾于2009年颁布实施“技职教育再造方案”,政府对实务课程的传授进行补助,对台湾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你要开设汽车维修,政府给你50万元的开办经费,自己设计,把可能断层的技术人才培养衔接起来。政府作为机制体制的制度是完善的,高职与高等教育衔接是个问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是个问题,而不是用谁带动谁的问题。

师资队伍有缺陷,仍然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职业院校的教师大部分来自普通高校,所以实操的教学也存在很大问题,甚至一些硕士、博士毕业的教师,并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不能将自己实际工作的技能拿到课程里面去。管理体制也不同,公立大学体制僵化,工作压力小,教师一般很少因为工作不适应而辞退,比如台湾大学,要做一个工作,老师经常会不配合,学校派人到每一个系去做工作,反复做都行不通。而私立大学则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实行末位淘汰,教师要拼命工作,不能懈怠,私立大学的老师都很辛苦,但是做事情很有效率。所以公立学校很多工作就很难推动,教师惰性很大,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很难。这一点与大陆的体制大体是一样的。

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一致,因此研究台湾的职业教育体系,学习和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深化我们的职业教育改革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2篇:台湾NGO观感

资料来源:中国青基会 作者: 汪文斌 时间: 2009-09-10

此次台湾之行,收获颇丰,感触良多。促使对大陆尤其是青基会事业以及本职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

感受: 台湾NGO较发达

发达的标志是:

(从需求者来说)任何事有人管;

(从服务者来说)有人管任何事。

虚拟个案:

某甲:男,年龄不限,农民,在某山区,原著民。(以下所出现的组织皆为NGO组织)

他参加了农会。他可以享受到农会提供的低息贷款,高利存款,种子、农药、化肥补贴,可以享有全台湾所有险种中缴费最低、受益最高的医疗等保险。因为农会有自己的企业。 他从事何种种植或养殖(种槟榔或养蚕),都会有相关行业机构或协会提供的技术指导或培训。

如果他愿意留在本地,会有原著民文化保存发展之类的组织帮助他发展有原著民特色的经济,传承原著民文化。

如果他想外出务工,则会有帮助原著民移出生存保障的组织来对他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并且跟踪服务。

如果他工作后失业,政府会提供6个月每月18000台币(相当于4500元人民币)失业补助,还可以免费接受2个月的技术培训,并且介绍工作。

如果他的家庭出现问题,如暴力,虐待儿童,或疾病,或天灾,也有相关组织对口帮助或服务。

如果他娶了大陆媳妇,因为政策规定落户和工作有一定限制,那他的媳妇则会接受到在台生活工作指导及相关职业技术培训。 如果„„

个案说明,台湾的NGO组织无所不在,无微不至。

数字印证:

在台湾,基金会大约6000多家,其他协会10000多家,总计20000多家。台湾有2300多万人口,平均4000人就有一个基金会,1000人就有一个NGO组织。

台湾的人口密度居世界地区第二位。我没有权威的统计,但我想,台湾的NGO组织的密度肯定不会低。

数字说明,台湾的NGO组织辐射面广,覆盖率高。 台湾NGO发达的原因——

其实,台湾NGO发展的历史并不长,1987年解严之前,台湾只有少数官办的“寡头基金会”,解严之后,才大规模发展起来,呈决堤之势。

台湾的NGO发达的原因大致有三: A、政府扶持。

1)、门槛低。台湾《人民团体管理办法》规定,凡有台币3000万元(人民币700多万元),就可以成立财团法人;凡有30人共同发起,就可以成立社团法人,从事符合宗旨的相关活动。

2)、政府购买。台湾的NGO组织,约三分之一的资金来自政府购买。一是公办民营,许多公益性机构,如养老院、托儿所、医院,都是政府出钱,请NGO组织经营。二是专案申请,许多项目,政府出钱,进行招标,由NGO组织竞标实施。三是拨款,一些固定的项目,财政或相关机构,固定拨付给相关组织实施。许多小一些的NGO组织,光申请的政府项目或拨款就可以养人做事,如果行有余力,再筹募一些,就可以做大一些。 B、定位明确。

台湾的大多数NGO组织,都小而专,非常聚焦。吃鱼的吃鱼,吃虾的吃虾。从他们每个机构简洁、直接、明了、有限的机构使命中可以看得出来——我就干这个,并且我就干这些,很少有包打天下、一概通吃的基金会。越是专,才可能精,才有存在的必要性和生存的空间。如同成熟的市场经济:我开冷饮店,我也有顾客;我在商场给裤子扦边儿,我也有饭吃。既然存在这个社会需求,你政府就得管,你就要掏钱;因为有社会需求,总归有人会认同,会支持。 C、 志工队伍。

我不知道台湾有多少名各类志工(志愿者)。事实上也不好统计,因为这是变动的,松散的。但是我们随处可见志工的身影。志工原来叫义工,在繁体字里,义字底下有个我字,好象义工是为自己的,所以改为志工,表示有心人士。台湾的公益事业,志工是重要的支撑,可以说,没有志工,就没有台湾现在的公益发展状况。那么,为什么台湾会有这么多志工呢?因为志工许多是接受过NGO帮助的人,他们反过来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就如同我们说的自助助人,爱心传递。

综上,台湾的NGO发达的原因还有许多,但以上三点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当然,台湾的NGO并非没有问题,没有困扰。我个人粗浅的认识,两个方面:一是资源整合不好。相同性质的机构都在做同样的事,服务同样的人群,你干他也干,配置不优,重复浪费。二是政府的拨款项目资金到位缓慢,项目款一般年中才给第一批,年底能结算就算好的。这样,就需要NGO机构先垫支,有些财政比较紧、周转困难的基金会,运行就比较紧张。台湾的同行们也在反思这些问题。

思考: 价值 亲信 队伍

思考一:价值

对于NGO来说,影响许多人,和改变少数人,哪个更重要?

这实质上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因为两个都重要,如果可以兼得的话。但如果不能兼得呢?如何取舍?这就是机构的使命问题——你究竟要干什么?你的价值如何体现?

我们资助了许多人。资助——非常准确——仅仅是在一个关键阶段给予了他资金上的帮助。我们说,改变了许多孩子的命运,其实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因为除了那一次的、或一些的资金上的帮助,我们还做了什么?当然,也许不是我们不愿做,可能是我们做不过来。

反观台湾的有些基金会,他们对准目标人群,做深做透,甚至一盯几年。目的完全聚焦于受益人的改变:资金的资助—技能的培训—心理及情感的关怀—整体再造方案制定—共同实施—跟踪评估—结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好处是什么?

如果说影响一个人就如同流星远远划过恒星,只能发生轨迹的偏移;那么改变一个人,就如同流星坠入恒星的引力场,改变它的星域,成为恒星的行星或坠入恒星。

我们资助的人为什么没有成为我们的铁杆,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完全改变他,我们对他的影响比较小。我们都忘了他,他怎么会一直记得我们呢?我们对他的帮助很小,他怎么会拼力帮助我们呢?

上一次和一位同仁讨论职业教育的话题,说希望工程为什么搞职业教育。理由很多,但都不是我们独有的理由,因为那些理由是所有做职业教育的人都会说的理由。忽然冒出一句“为了让希望工程受助者的后代不再需要希望工程的资助。”一下子,似乎亮堂了。

我们不能资助完他父母,还要资助他儿女吧?那我们资助他父母起了什么作用?事实上,我们资助的人,许多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就改变不了后代的命运。职业教育,恰好是这一价值理念的体现——真正改变人!

目前,许多做得似乎比较好的机构,存在着一种倾向:做事不问为什么。因为他们运营好,活动多,声势大,表面非常繁荣。但他们陷入了规模泡沫和活动怪圈里,卡拉OK,自娱自乐,迷失了使命,淡化了价值。

公益机构,凡做事要问为什么,最后要什么。要以使命为统领,以价值为取向。影响人的事要做,改变人的事更要做,面上的规模要做,点上的深度更要做。 思考二:亲信

先说一下台湾基金会的行政成本和管理、筹资等费用的情况。台湾并没有法律规定NGO成本应该是多少。但一般的在20%左右。台湾同行对大陆同行普遍关心这个问题感到比较好奇,他们不知道大陆的基金会普遍为此而困扰。因为在他们那里,这个问题基本上不是问题。只要你的专案申请中的预算通过,你就可以按预算去走;只要你和捐赠方有协约,你就按协议执行;只要你通过了政府的年检,财务情况通过年报或网络公布,就应该没有问题了。

但大陆总是在矛盾当中:一定比例的行政成本和筹资管理成本,NGO总是觉得少,而捐方总是认为多。症结究竟在哪里?

我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台湾的NGO面对的捐方相对较少,有些甚至就一家(政府,或财团),沟通理解比较容易;

二是捐方知道需要这么多钱。试想,如果你收了一个捐方的费用,但他没有看到你把钱花到自己身上,或看见花到别人身上,他能不起疑吗?

在一家台湾基金会,我诧异他们的简报每期都要印10几万份,问为什么,答曰,给每个捐方都要发,不管他捐过几次,不管他捐了多少。试想,一个人给你捐过10元钱,但他从此每期都收到你的简报,他做何感想?因为他捐的钱连一期简报的邮寄费都不够;一个捐方捐了许多钱,尽管你只寄他一份简报,但他知道你会给捐钱少的人也寄简报,钱花到那些人身上了,他也会心里塌实的。

简报只是一个例子,其他服务更要到位。当捐方明明知道你要花钱,该花钱,也花了钱的时候,对你的疑虑就会少许多。

为什么许多国外的NGO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老客户,为什么我们没有把每一个初次的捐款人都培养成长期捐方?如果真做到那样,现在是怎样一种境况?

事实上,这是许多机构抓大放小的势利策略所致,是认钱不认人的市侩作风所致!

当然,也许我们的捐方太多了,我们服务不过来;也许我们要追求效率,所以我们要奉行大捐方战略。但是,不近无以亲,不亲无以信。我们的选择势必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虽然圈住了钱,却没有笼络住人;我们必将天天向生人要钱!

让我们神往一下这样的情景:

——我们珍视每一个捐款人,因为无论他捐款多少,难得的是他对我们的深深属意;我们时时想着他,把他当自己人,信息分享,喜忧与共;由近而亲,由亲至信。他必定会成为我们的伙伴,我们的朋友,我们的亲信,和我们一起,分担使命,共襄善举。

——我们着力帮助我们的服务对象,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及,帮他们改变生活,改变命运。他们一定会真心感激我们,成为我们的拥趸,我们的同志,我们的信徒!

我们需要改变:使命、方略、价值;我们需要投入:注意力、情感、经费„„因为我们必须认清一个道理:任何东西,都需要换取;你得到的多少,印射出你投入的多少! 思考三:队伍

我不得不惭愧地说,台湾的社工队伍,整体素质要高于大陆社工。

一是台湾几乎所有的一流大学,都有社工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员,即使在职的社工,也大多在修社工硕士、博士。

二是台湾社会注重实务。举个例子,一个博士在大学里一直教书,可能到最后没书教了,而一个博士在NGO工作,会有许多大学争相请他去大学讲课。因为他有实务经验。

我们必须承认社工是一个特别的专业。政府官员只看上级的脸色,因为他的升迁荣辱取决于上司;企业人士只看交易对方的脸色,因为他的利润效益来自于对方。而社工要看两头的脸色,因为他的使命靠两头意愿的实现来达成。社工要募钱,要管钱,要花钱,还要花好。这是专业,是更高要求的专业。

大陆的NGO组织的人员多来自主管单位系统,缺点是行政化气息太多,官味太浓。许多人宣传动员、社会活动能力强,但项目制的行事能力有待提高。

社工还需要情怀。我对台湾社工的概括是:有古风、有雅意,有书卷气。我想,社工要长的和别人不一样,要有独特的气质和气息:他们的微笑里有温度,他们的行止中有善意!他们不仅仅是在接到捐款时才有笑容,他们不是有镜头时才去拉被资助者的手!

志工队伍,我们的肌肉,我们的细胞。

但这个问题,我们尚未破题。

大陆公益事业,任重而道远!

第3篇:一位上海女游客对台湾的观感

一位上海女遊客對台灣的觀感

多雨之島

台灣多雨,記得帶雨具...台灣紀行二帖之一

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每兩年開一次年會,今年選在台北。我精神上有一種尋根返鄉的感覺。因為喜歡漢字,又喜歡繁體字,更喜歡台灣的出版業,去圖書館或書店,總會誠服:台灣不大,如何便能出得恁多的好文章.好書?

會議全程四天,我和丈夫雖提早兩天到台北,會後也參加寶島知性文化之旅,全程完畢後又想延兩天回上海,想再看台北國際花博展。

到台北的當天晚上,就去了101大樓。雖然人們推祟這101層摩天大樓,我們卻決定將它列在茶餘飯後走馬觀花,去瞄一眼吃頓餐便行。全世界的商業大樓都是一樣的。

次日去看故宮和士林官邸。不少館因整館而關閉,略有失望。晚上在淡水著名的紅樓看夕陽西下吃美食,找那電視劇中出現多次的傍海席位。全世界的海鮮都一樣,只是佐料做法不同而已。

我下榻的旅館不遠處,便是中正紀念堂。第三天上午,決定去乘捷運。因為很多人說過,你一定要乘一次台北捷運。從中正紀念堂站下車,走出車廂,站內宏偉莊重得出人意外。踏上升降梯向樓上走去,需經過一條長的寬敞的通道,方可走出捷運站。忽然我與丈夫都被兩旁牆上的畫吸引,一一細審後,都不絕地叫好。走到底,已在出站處。

我說:「等一下,我要全部拍下來。」這根本是一次精采的畫展!何以會在地鐵中?還配了框,竟沒人偷嗎?我回去一張張拍;丈夫再在站內重新檢視站內四壁。他走到我身邊,用很虔誠的口吻對我說:「我檢查過了,一張廣告都沒有。」

這時,我們已經感動到無語。習慣了目之所及皆廣告的我們,竟在台北的捷運站內如置身畫廊。人們生活在如此乾淨的環境中,地面沒有一片紙、一口痰;排隊時沒有一個人插隊擁擠;上了車立刻有人讓座;甚至在車廂裡隔了兩三個人的距離,會有人來找我去坐。

有一次問了路,之後又被人細心找到,告知新的情況……。我問丈夫,你看要多少年,上海的文明才能趕上台北?他想了一下說,至少十年,或許要更長時間,也許三十年也未能全國普及。

十年,也許是表面上的軟體文化會改善,但是走遍全島,遇到過這些溫良恭儉讓的台灣人後,我覺得,也許不是上海,而是整個中國,與台灣是沒得比了。

因為台灣文化文明方面,沒有斷層,自覺地將文明精髓溶入到個人的身心行為之中。 那些盲目自大,看不到目標在哪裡的人,你叫他們怎麼去比?怎麼去趕?怎麼去改?

我總愛回國;因為我愛中華文化。但文明與禮儀的文化,這麼多年來我在故鄉有時已找不到它們。因此而困惑、遺憾、失望;卻在陌生的台灣,與它撲面相遇。甚至同樣使用漢字所表達的日常話語,也能盡現台灣人民的溫良恭儉讓的精神,從而為我飄洋過海數十載後,依然摯愛的中華文化,找到了源頭,得到了慰藉。

後來方知,此次有位女會員,在台北捷運車廂上看到張貼了詩歌。這文學中高處不勝寒的、被急功好利社會摒棄的詩歌,竟普及到公共交通上!她竟感動得哭了。

會後我們向南走去。在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內, 我被一組組的文學作品分類標題吸引了:離散與釘根、原鄉與祖靈、災難與生態、論辯與重建、性別與情欲、禁錮與脫出、反殖

與認同、戰爭與傷痕、疏離與超越、批判與關懷……。它們的沉重使我動容。

在以後所看到的台灣人民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他們曾經長期生活在血淚及掙扎中,強權的殖民統治,抑或專制的獨裁並沒有將他們壓垮變形。如一粒粒的種子,在土壤中依然頑強地往上竄升。

那些苦難的歲月及磨鍊,反而孕育出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富有自尊自強自愛之心。在台北國際花博會上,我們這些疲倦的女人試探尋找VIP通道。問我們的導遊小姐,可有辦法不排隊?導遊說:「這兒沒有VIP,這是民主國家,人人平等。」

這勾起我對上海世博會的記憶。其實VIP便是特權及階級的代號,是不平等的象徵。看慣了龐大無當的官僚及特權泛濫成災,我已麻木不仁。如果不是親身經歷,我不相信華人社會還有人人平等的民主、還有自覺的紀律及尊重別人的自重。

第二天我又去乖乖地、心平氣和地淋著雨排隊,雖然得不到特殊禮遇,卻再無怨言。我又有幸在離去的前一晚,在台北國家劇院看了雲門舞集的《流浪者之歌》;事後又讀了林懷民的書《高處眼亮》。當我在形同吐納的舞者與僧人或靜默或搖曳至終,看那三噸半金黃稻米傾瀉完畢後,在一片燦爛

奪目的金色光芒中,由衷體會自己受了真正的心靈洗禮;甚至忽然對自己的浮躁感到慚愆。思量著陽光與土地的神聖、生命及自由的可貴、萬物存在的意義……,它使我心中只剩下一片平和的感激,及對生命和自然的敬意。

世界很大,城市再美,每當我離去時,我心中會對自己說我不會再來了。儘管台北很舊,不及上海繁華,但它很像故鄉。因為它是一塊溫馨的土地;我會再回來。

我想起台灣副總統蕭萬長在我們的會議開幕致詞中說過的話: 一個強大的國家不等於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一個偉大的國家的人民有自尊,也尊重別人,它們的人民應該有很好的文化修養,而台灣正朝此努力,而且被世人敬重。

我除了敬重和祝福,對這塊土地更有很深的同情及擔憂。我希望亟待登陸寶島的所有人,能尊重這兒的生命及他們固有的生活及習慣;請清掃你們的喉嚨,不要把痰吐到島上來;尊重別人,上車時切勿你推我擠;好好學習漢字,認識你不是老弱病殘孕時,要起身讓座,不要裝成睡去;勿見利忘義,用假冒偽劣商品及廣告侵蝕人們的健 康。

最後,台灣多雨,記得帶雨具,如果你是人民「公僕」, 不要讓你的「主人」為你打傘。

台北我會再來。在陌生的台灣,我感動得哭了。

第4篇:关于台湾教育

08中文文学班刘波10220082202380

关于台湾,我们总会想到政治、经济、外交云云,大多逃不出意识形态的桎梏。而我们往往忽略的是,造成意识形态差异的,除了历史政治等原因,还难免思维方式的差别,而造成思考差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

台湾教育的历史

正如尊学尚贤的中国大陆,台湾也一样有着浓厚的重视兴学办教的传统。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就在台湾开始兴办教育事业。17世纪中叶,在孔庙设立“太学”,陈永华为“学院”,也是“太学”的主持人,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学校。陈永华不仅自己鼓励乡社办小学,还重视高山族的教育,鼓励高山族送子弟入学。清政府治理台湾后,更重视台湾的教育事业,在台湾逐步建立府学、县学和社学,历任巡台长官都兼任台湾的学政(教育长官)。福建巡抚沈葆桢入台主持防务后,为发展东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指示举办“番学”,从此高山族的教育得到了重要发展。台湾逐渐建立起包括“太学”、府学、州学与“番学”在内的初步教育体系。当时的“太学”,相当于今天的高等教育;府设府学,州设州学,可以说是一种中等教育;乡社设社学,即乡塾,为初等教育;“番学”为少数民族教育。同时台湾也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台湾建省后,第一任巡抚刘铭传推行革新,在教育上先后设立了“西学堂”、电报学堂等学校,已具现代学校的雏形。如西学堂有较完备的设施,课程不再限于儒家经典,还设有外语、历史、地理、测绘、算学、理化等。这些措施,为台湾现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日本占领台湾后,在台湾推行同化政策,在学校教育中改汉语为日语,扼制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但台湾民众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抵抗,坚持用汉语,许多知识分子办起了书房(私塾),甚至还兴办收费的义塾,并得到了迅速发展,使得日本殖民统治的同化政策失败,中华文化在台湾得以传承与发展。

台湾光复后,国民党当局深知教育之之重要,更加重视台湾的教育,使得台湾的教育事业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经费投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上升,对于教师的培养也越发地深入全面,于是学校的质量和数量也越来越多。这样的结果是台湾15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不断上升,到2001年达到95.8%。每千人口的高等教育学生数更是大幅上升,而研究所研究生人数也快速增加,教育和科技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台湾的教育政策

一国、一地区的教育发展,总是与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口等的发展息息相关,是其社会制度的产物,也必然是为其统治阶级的政治目的,巩固其社会制度、发展经济等服务的。台湾的教育发展也是受上述因素制约的,其目的是为维护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地位,维护其实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国民党政府退台后,检讨过去教育失败的原因,认为是对学校控制不严所致。台湾当局1950

年6月颁布所谓《戡乱建国教育实施纲要》,1970年8月通过所谓《复国建国教育纲领》,实行了40年的戒严时期教育,学校全面实行训导制度、学生军训制度,实行"党化教育"(指三民主义教育),即所谓的党义、党治、党办教育,对学校严加控制。经济上抑制通货膨胀,恢复和发展工业,力求稳定财政经济,发展教育也为促进经济发展。基于政治、经济的目的,台湾当局规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是沿袭国民党政府统治大陆时的教育方针,由于时代变迁,教育方针也有所改进。

而台湾的现行教育制度分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体系。正规教育分国民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3个阶段。职业教育由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及技术学院组成。现行学制依据法规施行。

这些都不需赘述,我想要说明的是台湾教育的两个特殊的制度:联考和兵役制度。

联考。台湾的第一次联考是在一九五四年,那时只有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四所大学招生,考生近万人,但就是这次规模不大的考试,开启了台湾长达四十八年的联考制度。

台湾现行的联考制度主要特点包括:所有大学校系都用一种统一也是唯一的考试方式招生,校方大体上不必为招生事务烦心。考生们都是在成绩张榜后填报志愿,各校再择优录取,基本上不考虑专长问题,志愿亦属其次。

联考是台湾教育制度的重要一环,它造就了一批人才,但也衍生众多弊端。从事教改运动多年的人本教育基金会执行董事史英说:“大学联考是当代台湾人共同的记忆,也是共同的噩梦。”因为联考对学生和老师的危害都已很深,现在老师不是在教学生钻研学问,而是在帮学生应付联考。

“公平”是台湾绝大多数民众对联考最直接、中肯的评价。大学联考制度培育了无数精英人才,对台湾社会结构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这“一试定终生”的升学制度也

让台湾高中教育目的受到严重扭曲。台湾前“教育部长”毛高文很早就提出要打倒联考这个“怪物”。社会上很多人也相信,文凭主义是造成台湾教育问题的罪魁祸首。最近十年,民众对联考的改革声浪始终不断。

至于兵役制度,更是台湾教育的一大特点。

台湾“兵役法”规定,服兵役是台湾年轻男性的义务,全岛18岁以上的男性都必须服兵役,陆军服役期为2年,海军和空军的服役期为3年。这种兵役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33年6月17日国民党政府公布的兵役法。当时的兵役法明文规定:国民党政府征兵采取义务役和志愿役两种并行体制,其中军官和士官采取以志愿役为主、义务役为辅的方式征募,士兵则采取以义务役为主、志愿役为辅的方式征募。国民党退踞台湾后,基本沿袭了这一兵役制度。现在的台军采取义务征兵制与志愿募兵制两种方式,但总体上是以征兵制为主,所有与兵役有关的事务都由台军“人力司”负责

台湾之前的兵役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强制性的“义务”兵制度。规定每个青年男子(健康原因或被法院判处7年以上徒刑者除外),在年满18岁或大学毕业之后,都必须服兵役,陆军兵役时间为2年,海、空军为3年。服完兵役后,虽未在军营服务,需要时可随时动员回营。

而最近几年台湾兵役制度的改革,主要是由义务兵向志愿兵(即募兵制)的转变——2002年,台军开始试行募兵制,到2006年,台军官兵中募兵的比例上升至60%,军官、士官、士兵比例达到1∶2∶2,实现“募兵为主、征兵为辅”的

调整目标。

我认为兵役制应该可以算是台湾教育制度的重要一环,因为台湾青年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可以更为主动和直观地去认识世界和认识人,尽管还存在很多的弊端,但很多学生通过服兵役,可以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兵役制应该也可以算是融入到台湾教育中的一大有效手段。

台湾教育的阶段特点

在我看来,所谓的教育体制,不只是教育的模式或者说是形式,更多的则是一个长久性和全面性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相比死气沉沉的刻板制度,更倾向于对于理念和思维模式的塑造。而台湾的教育理念,更多的是通过引导的方式来塑造一个人。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阶段。

1幼教体系

台湾的幼教体系, 从根本上讲就是引导学生该如何自己选择,亦即你觉得怎么样 ,你认为可以怎么做(不告诉你该怎么做 ,用引导的方式) 你有权利去问老师,有权利说出你的看法,老师也有义务要回答你的问题(不会漠视或是处罚)主题式的教学就是很明显的做法。

2国民义务教育

这个时段,所有人都会告诉学生:你有你应尽的责任,也有你身为国民的自由跟权力,你可以为自己发声,因为这是你的权力,没有不能说的事,但是你要搞清楚,比喻跟辱骂是两码子的事情。这样的教育告诉你 ,好的大学不缺会背课本分数高的学生,不缺会念书会考一百分的学生,所缺的是会创新、有创意、有独创力的学生。

3大学和社会教育

每个人都有的思想,这个时期整个社会的教育清清楚楚地向年轻人说明:所有的人都要尊重你,而你也必须学会去尊重跟你不同想法的人,必须知道在台湾的社会里面是多元的,大家都有自己的选择权,没有人有资格去查看你的信件,去审核你部落格的内容。那是因为这些都是你的权力,我们有很多跟你不一样的人存在,因此你必须学会,尊重对方,但是不一定要苟同对方。

4.社会视野教育

这个时候,整个社会将社会里的人放开,让他们置身于更大的环境去思考

——你开始学会去质疑一些事情 你可以将你自己质疑的问题去跟政府做提问, 而他们也有义务要回答你的问题,你可以发表你认为的事实,只要你没有把炸药绑在自己的身上,没有人有权力去阻止你的言论自由。你手上握有决定台湾走向的一票,所有人都有资格有义务参与,因为台湾不属於几十个人的地方,是属於两千三百万个人的家。你可以选择,在选择间也有一条叫做放弃。

这样四个阶段之后,台湾教育体系的工作,才算真正大功告成。

当然,做的永远都没说的好,再好的教育理念,在执行上总会有偏差,但是理念在,效果自然差不到哪里去。

台湾教育与大陆教育

谈到这里,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将之与大陆的教育做个对比。

就课业来看,台湾的学生或许没有比大陆的学生看起来那么聪明,成绩可能也不会比大陆的好,但他们的整个受教育过程一定更轻松更自然,而台湾学生的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是胜过大陆学生的。

台湾学生大环境的竞争并没有大陆那么激烈, 所以他们可能不是课业优秀、知识丰富的那种“三好学生”,但是因为环境上自由开放,所看所闻所接触的东西大不相同,所以台湾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跟想法理念的机会很多,因此在创意方面,相比大陆的“三好学生”,台湾学显然更有优势。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大陆教育的一些亮点,但是以学习借鉴的角度,我们的确是应该更多地去思考和学习台湾教育的可贵之处。如此这般,大陆之教育才能更上一层楼。

第5篇:台湾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

随着台湾经济腾飞、社会快速变迁,在教育政策上就表现为重视理工实用层面、相对忽视人文理想及社会伦理道德。学校道德教育的缺失让台湾社会付出了沉痛代价,造成诸如伦理价值观念模糊、暴力行为猖獗、家庭功能式微、亲子关系冷漠、人际关系疏离、社会公平正义不彰,乃至政治与经济的乱象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对多元文化和纷乱的价值观无法进行正确判断及抉择,呈现出来的便是肤浅、消极的人生观和不健康的行为取向,例如频频曝出的吸毒、伤人事件,以及自杀率节节上升。

台湾生命教育的兴起就与 1997 年前后几起重大的校园暴力和自杀事件有关。这些事件引发了学术界与教育部门对社会乱象进行深刻反思———在一个物质生活便捷、精神文明衰退及道德伦理紊乱的信息化社会中,教育该如何拯救人类的灵魂,重塑社会伦理秩序?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开始关注和提倡生命教育,希望通过生命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我身份认同,追求身心和谐发展与知情行统一的全人教育,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教育内容

具体包含伦理教育、宗教教育、死亡教育等范畴, 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维度:

(1) 宗教取向: 探讨生命的意义以及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 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2)职业取向: 着重认识自我, 培养技能, 对自己的生涯作适当的规划, 达到自我实现的的。

(3) 生活取向: 着重培养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如生活适应能力、人际互动能力等。

(4)生理健康取向: 着重探讨预防疾病、维护健康、重视环保等议题, 增进生理、心理健康。(5)生死取向: 认识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并能珍惜生命, 尊重生命。

三、生命教育的实施

1.教材选择方面

台湾地区许多中学参照生命教育课程纲要自行编制教材,强调教材应与国民中小学九年一贯课程的衔接,教材内容应与时俱进。同时教材内容要尽量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时事相结合,以帮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做判断和抉择。教材各章节之后,提供各种“启发式问题”“思考性问题”或“讨论性问题”,使学生在思辨过程中学得并尊重多元价值,亦提供相关辅助读物或媒体资料,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

2.教学方法方面

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包括活动课程与理论课程,强调体验、省思和实践。理论课程部分教师采用讲演法、启发法、讨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价值澄清教学法等进行,而活动课程部分采用座谈、参观、访问、演练、调查、辩论、竞赛、服务学习、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总之要做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可结合采用多媒体和各种影像资料辅助教学。另

外强调教师授课必须遵循“态度必须开放、立场不必中立”的原则,并协助学生遵循此原则来学习。因为中学生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对人、对事、对物缺乏准确的判断,若教师授课中持模棱两可的立场,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3.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涉及怎么评价、谁来评价和评价什么等方面的问题。在台湾地区 《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生命教育”课程纲要》 中指出,生命教育课程的成绩评定以“能达成课程目标”为原则,评价的范围包括行为、态度、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可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及每堂课教学中进行,而评价方法倡导适当多元,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可见,台湾地区生命教育课程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突出对学生行为、态度、知识和技能的全面评价,倡导评价方法多元化,反对采用单一量化手段对学生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

4.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

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对课程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辅助读物、影像资料和其他校内外课程资源等。台湾地区许多中小学设立了专门的生命教育研究委员会,承担着生命教育发展研究的功能,负责生命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材的编制、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等,如聘请生命教育专家到学校做报告,组织不同学校之间进行生命教育教学经验分享和交流会,等等。这些做法提高了生命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

5.外部支持力量方面

课程的有效实施还受到外部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政府重视程度、师资水平、社会舆论导向、学生家长的态度等。在台湾,地区政府的推动在命教育实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台湾地区政府从政策精神的倡导、资源的整合与提供两个方面推动生命教育的实施,成立了“生命教育推动委员会”,并规定中小学成立“生命教育中心”。同时,政府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编写,组织师资培训等。如今,台湾地区大部分中小学配备了生命教育的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这无疑有效地推动了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的发展。同时台湾地区的非营利组织通过开展研习活动和相关活动、出版宣传品、组织学生夏令营和家长研习活动等,有效地推动了台湾地区的生命教育。上至政府部门,下至学校、非营利民间组织,均做出有效行动,这让台湾中学生命教育在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中不断发展。

四、具体案例:

1.建造世界上第一座生命教育情境体验馆“世界宗教博物馆”。帮助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可贵,进而尊重、关怀与珍爱生命并藉此找回生命的尊严与快乐。其中在“生命之旅”厅体验“初生”“成长”“中年”“老年”“死亡”及“死后的世界”等五个生命历程,仿佛进入生命的隧道,让参访代表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生命意义。

2.开设从生命的高度建构的心理健康课。课程内容包含“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生命”四个方面,跨及四个不同的专业领域,课程采用 “绘本思考教学”“体验学习”等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3.台湾某实验小学教师执教的生命教育示范课 “人因梦想而伟大”。先后播放了两段视频: 第一段是关于一群1~100岁台湾人的梦想的;第二段是关于100年前一群年轻人的梦想的。整堂课主要围绕视频展开。这堂生命教育课堂相较于一般课堂, 更注重正面能量的传递。接受和包容每一个孩子,发现每个孩子身上正面的能量,并加以引导和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针对孩子的错误和问题,最好的解决方式也是正向激励, 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没有畏惧感和压抑感,才会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敢于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4.在诸校中,台北护理学院和彰化师大通过一系列生死教育研讨会, 对台湾生命教育政策的发生和生命教育相关系所的设立有较直接且持续性的影响。1997 年,南华大学成立国际间第一个生死学研究所。1998 年,台湾国科会《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之规划》将生命科学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一。1999 年,台湾清华大学等开生死学通识课程,高雄师范大学开设失落与悲伤辅导课程。至此,台湾已有 14 所医护大学院校开设生死学课程,非医护院校至少有 27 所已开设生死学相关课程。伴随青少年伤害案件增多和质优女生的频繁自杀,2000 年,台湾成立“推动生命教育委员会”。

5.2010开展“生命教育与健康促进国际研讨会”。

第6篇:台湾职业教育的考察报告

赴台访问考察汇报2013-4-16共4页第 1页

台湾职业教育的考察报告

集美轻工业学校庄敏琦

2004年12月12~22日,应台湾省“民雄文教基金会”的邀请,厦门教育基金会 “两岸高中职教育学术交流”考察团一行12人,由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林华明团长带队,赴台湾省学习考察。

在台湾短短10天里,我们参访了台湾嘉义大学、中正大学、嘉义高商、莺歌高级工商职业学校、嘉义高中、民雄高農職業學校、私立协志高中(高职)、嘉义国小以及协志高职的建教合作单位(类似大陆的校外实训基地)小林发廊、曼都国际美容等单位,参观了各个学校的校容校貌、教学设施、实验设备,并和各个职业教育学校的同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专题研讨和交流。所到之处,主人体贴入微、详尽周到,浓浓的乡音、乡情,真让人有“宾至如归”感觉!

一:当前台湾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在台湾,职业教育称为“技术及职业教育”,简称“技职教育”。其中,初中毕业后入学三年制学习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被称为“高职”教育,我们此次考察活动的主要接待单位台湾协志高职就是这样的一所学校;“高职”教育是台湾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由于台湾的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农业劳动力大量地向第

二、三产业转移,产业类型转轨,需要大量的中等技术人才和技术工人,这给台湾的高职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到九十年代,台湾的中等职业学校处在黄金时间,在校学生数迅速增长,职普学生数比例在1996年达到了最高峰的7:3,目前仍保持在5:5左右。台湾中等职业教育同行坦言: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台湾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台湾实业界、舆论界所公认的,它被认为是台湾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之一”。现在台湾的高职学生就业和升学渠道都比较通畅,职业教育在台湾仍有市场。 尤其是有办学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高职)仍能顺利发展,我们参观的几所高职学校情况都还不错,其中协志高中(高职)在学校的学生数将近5000人。

二:台湾职业教育特色明显

台湾的中等职业教育修业方式和教学方式在原来教学模式基础上向着两个平台方向发展:面向进一步升学的“综合高中班”和面向就业的“建教班”共同存在,初步实现“学制弹性化、入学方式多元化、课程多样化,并与终身教育,职业证照制度相互配合”的技术及职业教育体系。

1.在办学理念上:大力宣传“终身教育”观念,强调以“重学力”取代“重学历”,加强学生 “通识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各学校普遍开办“延教班”----类似大陆的夜校,为在职学员提供学习机会。

2.在修业方式上:实行学分制管理,有“日间部”、“夜间部”,不同学制及不同学校之间的相互选课已经开展,并将实行春、秋两季招生,使技职学校的学生得以采取“随时进出”和“零存整取”的方式完成学业。

3.在办学方向上:分成“综合高中”和“建教合作班”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综合高中” 是近年台湾技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安排是:一年级开设统一的文化课,二年级开设少量职业试探性课程,三年级分设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称为“高一统整,高二试探,高三分化”。目的之一是延缓课程分化,满足部分职业取向和兴趣发展较为迟缓的学生的需 1

要;目的之二是强化基本学科知识,加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以迎合高科技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进一步升学做准备。

尤其值得借鉴的是,台湾的“建教合作”教学模式。所谓的建教合作指的是,建设单位、教学单位共同合作,把学生教育好,建设单位提供给学校比较稳定的实习和勤工俭学场所,学校派员协作管理,学生毕业后优先把毕业生推荐到这些单位就业。学制实行“季度学习法”三个月在学校学习理论,三个月到建设单位实训,每六个月进行一次课堂和实训的轮换,学生不放寒署假。

据介绍,建设单位不但为学校提供了稳定的实训场所,还为一大批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出路,这些学生被称为“建教生”。根据台湾当地的规定,“建教生”每月工作薪资至少为16000台币(约4000元人民币),每位学生工作半年,学习半年,这样他们可以得到约10万左右的台币,除去学费6万,尚有一些零花钱补贴生活之用。

显而易见,这样做,是多赢之举:对学校来说,建教合作这种模式使得校舍、师资等教学资源得到综合利用,每年可以同时招收两个班级,连轴转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有一个学习和工作两不误的路子;对学习困难生(差生)而言,也找到了学分弥补的机会,理论不足的学分,通过实习和考证获得;对用人单位来说,有了一批比较稳定而且素质较好的员工;另外,学生经过三年学习,毕业后他们的学历和高中毕业同级别,但是,由于他们实习的机会多,在通过丙级技士(类似大陆的技能初级证书,台湾高职学生毕业时必备)证照比较容易,就业有明显的优势。

明显的例子,协志高中(高职)的建教合作伙伴-----小林发廊和曼都国际美容,这两家单位在台湾都是有很大规模的连锁经营集团,在中国大陆也有分店,服务的内容主要是美发,美容,美甲以及肌肤护理、美丽指导等等服务,场所布置高雅,面积达到数百平方米,让人耳目一新。

4.在教学内容上,十分重视中国的传统美德教育和技能实训培养:台湾的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品行和操守的教育是十分重视的。我们每到一处交流,各个学校校长们谈论最多是教育愿景,他们通常把中国的传统美德教育放在首位,从所访问的台湾省几所学校看,校内车辆一般都排列整齐,井然有序;校园环境卫生也较为整洁,也看不到随地吐痰、乱扔脏物等不文明现象,学生服饰简洁得体,举止高雅,文明礼貌较好,我们参观了学生宿舍,物品摆设、被子叠放,井井有条,说明台湾的校园管理有方,显示了中国的传统美德教育的直接成果。

在嘉义高商,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发扬学校优良传统伦理,建和谐校园,注重学生生活教育,塑造良好校风;在民雄高农,提出培养理想是:培养多元兴趣,注重人生规划、激发潜能;在协志高职,校训是“公、正、勤、朴、真、诚”,教育远景为培养术德兼修,手脑并用的专业技术人才,此外,还专门开设了领袖人才训练营和家庭活动训练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完美的人格,每逢中国传统节日,要求学生回去向父母表示感恩活动;这些做法对学生习懂得待人处事的道理,增强同学的相互信任,认识自我,和谐共处,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在技能实训的重视程度和效果上,我们深有感触。到嘉义大学的花卉培育场,我们看到专业教师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利用兰花的遗传基因进行品种改良,培育出许多珍贵的新花种;在莺歌高职的陶瓷作品上,看到了不少获得国际比赛作品,都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在自己的窑炉上烧制的。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各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协志高职,该校设有电子、资讯、汽车、美容、幼保、资料处理、餐饮管理等7科,该校把职业技术实践技能的教育和培训看成是生命线,不但在实训设备的投入上舍得花大本钱,还争取到了台湾职训局审定的技能检定场地(类似大陆的技能鉴定站),内容涵盖了汽车维修、电脑软件应用、电脑程序设计、工业电子等等专业,一套设备两种功用效率高,学校的实验室 ------按该校创始人何明宗先生

的话讲,这是学校最值钱的地方。

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师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协志高职,办公室主任用很自豪的口气告诉我:该校汽车专业的专职教师中,有一个拥有台湾为数不多的甲级技师(类似大陆的高级技师)的证照!该专业的实训基地是台湾地区最著名培训场所之一;与此同时,学校非常重视厂校联合,共同培养学生,在我们参观当日,恰巧遇到了在大陆开有分店的“葛来美汽车美容连锁店”的一个工程师为协志高职的学生上课。有了一流的设备和师资保证,加上学校的重视,该校的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时都获得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技术技能丙级证书,三分之一的学生获得乙级(相当于大专毕业)证书,就业情况理想。

此外,各个学校对各种技能竞赛十分重视,通常提前一年就开始做准备。项目组通常由几个学生组成,一位教师指导。技能竞赛项目都计入学分,在教学计划中列为专题研究(相当于大陆的毕业设计)。由于学校重视,我们看到了各个学校的作品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各校把实训投入作为重要的基础建设项目来抓,不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场所,也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台湾职业学校管理方式值得借鉴

在台湾,教师是大家比较羡慕的一个职业,一般没有下岗失业的危机,教师工资按照从教时间逐步递增,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比较高。根据我们考察情况看,感觉到教师参与管理力度比较大,主人翁意识比较明显(尤其是国立学校)。台湾的教育主管部门规定,重大的决策必须同时通过两个四分之三,才能生效,一个是类似大陆的教工代表大会,还有一个单独的教师委员会,这两个委员会共同负责审议学校的重大决策。笔者参观了國立民雄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校长希望增设综合高中,经教师委员会投票,由于没有通过四分之三,结果作罢。

1.在学校管理上,注重家长参与

在台湾,学校普遍设立家长委员会,并参与管理,发挥很大的作用,家长委员会的职责比起我们现行的家长通气会议,有更大的拓展。据了解,台湾的教育主管部门在这方面有一份指导性的意见,各个学校根据意见制定实施细则,家长委员会的编制根据每一个学校的规模和家长的意愿而定,一般人数在5~21位之间,由全体学生家长选举产生,由他们代表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一般每学期至少开二次会议,一次面向学校,听取学校的汇报工作,另外一次面向全体家长,平时,这些委员随时可以参加学校的行政办公会议,大到学校的决策如:上新专业、征地、盖房,购买大型设备,小到学生的作业本采购数量,学校校服款式,提出见解,还可以代表学校对外进行协调的工作,和社区有关部门联系,家长委员会介绍学校发展的近况,起到桥梁和沟通的作用。

能被选为家长委员会的代表,在台湾被认为是一件光荣而又体面的事。家长委员会设立帐户,接受捐款,该捐款列入学校的帐户,但是使用权利归家长委员会,专款专用。家长委员会向会员收取一定的会费,维持正常的开支。

通过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提高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管理的认同;家长代表深入介入教育管理后,由他们做其他家长的工作,效果非常好;学校的各项措施由于有家长委员会作为咨询中心,促进规划合理,学校也乐于把重大的事件向家长委员会汇报。

2.在教学管理上,注重因材施教:台湾教育同行认为,在初中阶段,约有15%的学生,其升学欲望不高,就业意向和职业倾向性比较明显,或有轻度智力障碍,或家庭困难等原因无法完成

正常的学业。为充分发挥这类学生的潜能,实行因材施教理念。台湾教育当局决定:除了实施“建教合作班”教学方法、将“延教班”纳入正规学制,正名为“实用技能班”之外,还大力开展特殊教育,以“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为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例如:民雄高农试办特殊教育实验班——家政班,教会有轻度智力障碍的孩子生活自理的同时,教会他们料理自己家务,让一个孩子会为父母煮饭,会向父母感恩,事实上,当父母在外打拼,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马上能吃上热饭热菜,得到一个真诚的笑脸,就能得到一种教育成功的认同,这几年,他们这种实验班,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赞赏。

还有,在嘉义县有一个“再耕园”,寓意为通过大家的帮助扶持,让残疾人生命展翅、希望再次萌芽、生活继续转动起来。“再耕园”里有一个专为残疾人就业开设的餐厅,该餐厅接受有各种身心障碍的学生参加“建教学习”,同时号召大家“爱心浇灌,用心耕耘,让残疾朋友的希望之树,得以盎然”,看着各位身心障碍的学生认真点头,一边说懂了懂了,一边却又把饭菜连连送错地方;一边有点笨手笨脚举动,一边却又是满脸笑容,这场景,很自然让人深深体味“再耕”二字的份量!

3.在学生管理上,注重以人为本:在学生管理上,我们特别注意到,各校普遍成立辅导处,它和学务处、教务处、总务处一起,被称为主干处室,负责对学生的生涯规划的设计和辅导,内容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人际和谐相处的技巧等等。对学生的辅导方法多样,设有学生导师(类似班主任)、个人咨询办公室、辅导中心,经常开设辅导讲座。在协志高职,我们看到了学生进入老师办公室必须“整肃仪容仪表、先喊报告,经批准始得进入”的告示牌;在嘉义高商,我们看到了劝导学生不要抽烟的标语“校园无烟,青春增艳、活力无限”,显得很有人情味;在嘉义国中、国小,墙壁上画满了交通标志,把提醒注意交通安全和交通常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班级门口悬挂“卫生竞赛冠军”等等标志,寓教育管理于日常生活中。各校还设立“生涯规划”课程,设立军事教官制度,负责学生的军训和日常生活管理,平时进行严格的纪律督察,评比校园秩序冠军,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美化校园,在协志高中,所有的校园卫生包含厕所都是老师和学生自己动手清洁的,校长很自豪地说:我们学校开办30年来,从没有请过清理卫生的校工。

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除前面提到的“建教合作”帮助学生勤工俭学之外,各个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进一步关怀,例如设立奖学金、减免学费等等,鼓励学生克服暂时困难,搞好学业。与此同时,本次接待我们考察团的“民雄文教基金会”名誉董事长何明宗先生还特别强调,要注意培养和维护受助学生的人格尊严,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们,当他了解到集美轻工业学校教职工踊跃捐款设立“爱心基金”帮助贫困学生时,深为赞赏,表示要再次捐十万元给“何明宗—林淑惠奖教奖学基金”专门用于帮助贫困生。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当前,我们的职业教育遇到新的挑战,也面临新的机遇,如何借鉴台湾同行的先进经验,吸取精华,运用到具体的教育改革过程中,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文章的配图共10张,请按需选用,谢谢。

上一篇:摆促提心得体会下一篇:国旗下讲话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