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规划报告

2022-10-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农业产业规划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农业产业规划报告

“2017设施农业产业大会”主旨报告精编

随着设施农业面积不断扩大,科技逐渐成熟,设施农业产业也逐渐走向规模化、大型化,经营主体和方式均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此本刊编辑特整理“2017设施农业产业大会”相关专家的主旨报告,看看专家眼中的设施农业产业。

经济作物是重要的轻工业原料,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兴起,中国经济作物产业发展迅速,生产布局逐渐优化,形成了产品优势区域,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农民增收,但我国经济作物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未来经济作物产业发展不再是量的提高,更需注重质的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名优品牌的建立。

经济作物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主要包括蔬菜、果树、花卉、茶叶、中药材、食用菌、蚕桑、棉花、糖料、香料作物、油料作物等。其中,中国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加,2016年蔬菜播种面积3.35亿亩(2233.3万hm2),总产量7.98亿t。蔬菜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2015年蔬菜生产收入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1000多元,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產国和消费国,2014年中国蔬菜收获面积37333万亩(2488.9万hm2),是美国的23倍、日本的63倍、澳大利亚的366倍、欧洲的6倍;中国蔬菜产量59884万t,是美国的16倍、日本的57倍、澳大利亚的367倍、欧洲的6倍(2014年,FAO)。加入WTO以后,中国蔬菜出口基本保持持续、快速、稳定增长,2016年中国蔬菜进口量24.9万t,同比增长2.02%,进口额5.3亿美元,同比增长1.97%,并且中国蔬菜出口贸易顺差达141.9亿美元,同比增长11.47%,连续2年成为平衡逆差的第一大农产品。目前,鲜冷冻蔬菜是最重要的出口类型,金额为64.2亿美元,约占出口总额的43.6%;其次为加工保藏蔬菜,金额为44.4亿美元,约占出口总额的30.17%;干蔬菜出口金额为37.2亿美元,约占出口总额的25.3%。近年来,中国蔬菜出口集中度有所下降,对东盟国家蔬菜出口出现较大增长,对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的蔬菜出口额大幅增长,对欧美出口下降。

此外,2015年中国食用菌产量达3476 万t,近14年来增长了近4倍,占全球食用菌总产量的80%,产值超过2500亿元,从业人员约2000万。同时中国的花卉产业也发展迅猛,2015年中国花卉面积达130.55万hm2,销售额1302.6亿元,出口额6.20亿美元。近30年来,花卉种植面积增长了90多倍,产值增长了200多倍,出口额增长了300多倍。

纵观全局,中国经济作物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人工成本增高,比较收益下降;轻简化生产发展缓慢;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组织化程度低。

虽然中国经济作物产业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发展前景良好。要保持产业稳定健康发展,主要在内涵式发展上下功夫,依靠科技进步和机械化发展,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重点是提高水果的品种结构、质量和安全水平,以及季节性结构平衡,为城乡人民提供更好、更丰富的菜篮子产品。

首先,中国经济作物产业未来应稳定作物面积,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提出不同作物生产发展的优势区域和最宜区域,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不同作物的优势产业带。保持经济作物面积的基本稳定。其次应根据农业部相关政策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实现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

同时还要关注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的同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还要摸索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和技术服务模式,加强单户经营为基础的合作社,以及技术专业化与组织兼业化队伍的建设;以公司为主导、个体承包形式,依托合作社和公司的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引导和产销衔接,在集中产区和销区建设一批规模大、辐射广的批发交易市场。依托协会等中介组织,举办博览会、展销会等,创响一批经济作物知名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对新鲜蔬菜的周年需求,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蔬菜种植方式,促进了农民增收与农业经济的发展。但设施蔬菜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只有认清目前中国设施蔬菜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设施产业的发展方向,才能实现中国设施蔬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设施蔬菜的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蔬菜园艺设施面积逐年增加,据统计,2016年中国蔬菜园艺设施面积已达到5872.1万亩(391.5万hm2)。1986~2006年,蔬菜园艺设施面积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高达48.3%;2006~2016年,蔬菜园艺设施面积增长变慢,年均增长率仅为4.0%。目前设施栽培面积较大的蔬菜主要有番茄、黄瓜、辣椒、茄子、芹菜等,栽培面积均超过400万亩(26.7万hm2),其中番茄、黄瓜设施栽培面积均超过露地栽培,而茄子和芹菜的设施栽培面积也超过露地栽培面积的70%。

中国设施蔬菜栽培产业的贡献

保证了新鲜蔬菜的周年供应

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早春和晚秋蔬菜供应的基本好转;90年代破解了冬春和夏秋两个淡季的供需矛盾。2016年设施蔬菜(不含瓜果)产量2.52亿t,占蔬菜总产量的30.5%;设施蔬菜人均占有量约为182.1 kg,不仅数量比较充足,而且花色品种丰富,满足了全国人民生活小康化对新鲜蔬菜的需求。

缩小了淡旺季蔬菜价格的波幅

全国36个蔬菜产品月均价格波动幅度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0倍以上收窄到2013年的0.53倍,2015~2016年冬春尽管遭遇了2次超强寒潮袭击,蔬菜月均价的波动幅度也不足1倍。

促进了城乡就业、农民增收

2016年全国5872.1万亩(391.5万hm2)蔬菜园艺设施至少可吸纳2900多万人就业,并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2600多万个就业岗位。全国设施蔬菜产业净产值为5700多亿元,使全国乡村人口人均增收980元,重点设施园艺产区对乡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在3000元以上。

推动了设施蔬菜节能减排

中国日光温室走的是低温节能技术路线,独创的日光温室高效节能栽培,已在冬春日照百分率50%的地区迅速推广应用。与传统加温温室相比,日光温室每667 m2节约标准煤25 t,2016年中国日光温室面积已达1200多万亩(80万hm2),可节约标准煤3亿余t,等于少排放约8亿t二氧化碳、259多万t二氧化硫、225万t氮氧化物。与现代化温室相比,其节能减排贡献额还要加大3~5倍。

开辟了非耕地高效利用途径

中国约有荒漠化土地60亿亩(4亿hm2),工矿区废弃地6000万亩(400万hm2),海涂3000多万亩(200万hm2),宜农后备土地6.6亿多亩(0.44亿hm2),开发非耕地设施园艺产业大有可为。目前甘肃省河西走廊、宁夏腾格里沙漠、新疆戈壁滩、海南沿海滩涂等地,在国家非耕地开发項目的支持下,已经成功进行了大面积设施园艺产业开发。甘肃省正在制定新一轮30万亩(2万hm2)设施园艺产业发展规划,其中大部分是利用河西地区的非耕地。

助推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设施园艺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不仅大大改善了园艺产品的周年供应,而且促进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满足了城镇居民走出闹市、体验农艺,康乐休闲的客观需要。

发展中突出问题

园艺设施抗灾生产性能与保障供给不适应

目前中国设施蔬菜生产以简易设施为主,老旧、劣质设施比重大(>70%),园区排灌基础设施差、不配套,抗灾能力差。近年来,冷害、雾霾、暴风、雨雪、洪涝等气象灾害频发,对设施园艺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低温高湿病害及过度施药与质量安全相悖

目前,温室夜间温度偏低,湿度过大,露点温度的时间过长,低温高湿病害易发多发重发;而很多农民生产者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盲目用药、随意加大剂量和施药频率,很难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采收制度,不符合中国食品安全要求。

多靠高产增收,不注重优质安全品牌创建

缺乏良好农艺技术规程,为谋高产过度施肥浇水用药;组织化程度低,生产主体以散户为主(80%~90%);高产品种多,高品质品种少,依赖高产增收的多,靠卫生安全高品质取信消费者、优质优价获取效益的少,诚信品牌建设严重滞后,缺少优质优价营销信誉载体。

比较效益持续滑坡传统生产难以为继

目前设施蔬菜生产属于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事人员年纪较大,多为50~60岁,缺乏青壮年生产人员。劳动力结构劣化、价格持续上涨,综合机械化率低,而智能化蔬菜产业发展缓慢,设施蔬菜生产效益持续滑坡 。

设施蔬菜产业展望

设施蔬菜市场价格继续保持良好

目前设施蔬菜价格良好,效益比较稳定,尽管设施蔬菜发展速度不会像过去那样迅猛,但发展仍然继续。

立足优质优价反向统筹全产业链经营

树立全产业链反向统筹发展理念和优质优价经营理念;打破先种后卖的传统大众化蔬菜产业发展路径;开辟先卖后种、订单生产、定制农资服务和一站式科技服务的绿色高优蔬菜产业的优质优价发展路径;坚决落实与优质优价相匹配的绿色高品质生产技术指标体系和保障措施。

超低能耗是中国智能温室的必然选择

尽管近些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低能耗中国智能温室的研究,但是中国现有的智能温室、连栋温室能耗依旧相对来说较高,仍需发展超低能耗智能温室。可以通过推动全国园艺设施结构性能优化和标准化,全面示范推广现代高保温盖材料和建筑材料,全面示范推广高透光、高散射和自洁防尘及功能与寿命同步的超长寿功能膜来实现。

推行农艺物理生物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

遴选园地应严格按照产地环境标准并加强园地生态环境保护,同时综合应用健康栽培农艺与物理防治技术;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技术。

设施蔬菜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

设施蔬菜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应通过企业化、合作化实现规模化、组织化经营;通过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确保产业绿色发展;通过打造地域特质产品塑造知名区域品牌;实行种苗统一育供、农资统一采购、病虫统一防治、采后统一标准分级、产品统一品牌营销、日常生产管理分包到人的统分结合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

目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加剧,农村劳动力缺乏,劳动力成本增加,加剧了蔬菜生产经营者对蔬菜机械化需求。近些年,中国越来越重视蔬菜机械化,通过政府的扶持、推广、示范以及科研院所的创新,中国蔬菜机械化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国内蔬菜种植种类,种植方式多样,还需基于蔬菜发展的实际情况,多措并举,不断创新,积极促进蔬菜机械化的应用与发展。

国内外蔬菜机械化现状

国外机械化水平高,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蔬菜生产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荷兰、以色列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美国大田蔬菜、林果机械化水平最高);国内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江苏省从事蔬菜生产的劳动力年龄基本都在55岁以上(使用60岁以上老人风险很大),劳动力成本占蔬菜生产总成本50%以上,生产者对蔬菜生产机械化需求迫切。

中国是世界蔬菜生产、消费大国,蔬菜种植面积在3亿亩(0.2亿hm2)以上,但蔬菜生产机械化还处于初级阶段,机械化水平只有20%~30%,仅耕整地、植保、灌溉等环节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其他环节的机械化技术还处于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阶段,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装备供给不足严重制约我国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北京、上海、山东、江苏、四川等省市高度重视蔬菜机械化发展,蔬菜机械化技术和装备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应用步伐明显加快。

中国现用的蔬菜机械中进口机具大多从日韩和欧洲进口,机具性能、质量比较稳定,但价格昂贵;国产机具适用性、可靠性和配套性还不是很高。蔬菜生产机具包括微型机具,小型机具、大型机具。日韩两国田块面积比较小,蔬菜生产机械以中小型机具为主,且設施内和露地蔬菜生产机具基本上是通用的;而欧美蔬菜生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高,农场土地面积都很大,设施规模一般也比较大,蔬菜生产机械基本上以大型、复式机具为主。

蔬菜机械化技术装备

中国蔬菜实现机械化较难的原因

首先中国蔬菜品种繁多,各地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种植模式以及农作制度复杂多样,农业设施种类多、标准化水平低。其次蔬菜种植面积相对于粮食作物来说要小很多,大型农机生产企业投资研发制造蔬菜机械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此外,蔬菜生产周期短、环节多、产业链长。因此,发展蔬菜机械化的难度要比发展粮食作物机械化的难度大。

蔬菜生产主要环节

蔬菜生产环节较多,步骤繁琐,共包括种子处理、育苗、定植前土地整理、定植、植后肥、水管理、收获及收获后管理等共15个环节。

蔬菜生产所需机械装备种类多

由于设施蔬菜生产环节多,要实现蔬菜机械化生产必须使用大量的机械进行作业。设施蔬菜目前使用的机械主要包括动力机械、种子处理机械、育苗机械、净园机械、(基)肥撒施机械、耕翻机械、起垄(或作畦、开沟)机械、种植(或铺膜、播种/移栽一体)机械、节水灌溉设备、中耕除草/开沟培土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搬运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设备、冷藏保鲜运输设备设施、蔬菜废弃物处理设备、土壤连作障碍修复改良(消毒杀菌灭虫)机械设备等,这些机械装备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省工省力,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应用案例

2016年江苏省蔬菜播种面积2200万亩(146.7万 hm2)、产量5800万t。从2012年开始江苏省农机局开始组织实施“设施蔬菜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项目, 至2017年已经在20个市、县(区)共实施了6批、31个项目,引进示范和推广应用了蔬菜生产主要环节机械设备,初步形成主要品种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机具配置方案以及农机农艺融合的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从2017年7月份开始启动设施农业“机器换人”工程,并被列入省委省政府助农增收行动之一在全省推进。

江苏省通过示范、推广机械化生产机具,已经实现了叶菜类(小青菜、秧草、苋菜、韭菜、菠菜、生菜)、茄果类(茄子、辣椒、西红柿)、甘蓝类(甘蓝、包菜)、块茎类(香沙芋、马铃薯)各个关键环节的生产机械化应用。

蔬菜机械化发展趋势

蔬菜生产设施、农艺、农机相互配套,实现标准化生产

要求:蔬菜机械化生产要做到三个“配套”:设施与农机配套,农艺与农机配套,农机与农机配套。

方式:蔬菜机械化可通过蔬菜生产设施标准化、蔬菜品种、种植模式和管理措施与机械化技术相融合实现。

标准化:可以将蔬菜生产设施、蔬菜种植方式、农艺要求、管理措施标准化以利于机械作业。

蔬菜品种:同时建议将蔬菜品种分为叶菜类、茄果类、甘蓝类、瓜菜类、葱蒜类、豆菜类、块茎类(根茎类)、其他类共八类,各类蔬菜生产方式相近,可以共用同一套蔬菜生产机具,有利于蔬菜机械化生产,这样可以节省购买机具资金投入,加快蔬菜机械化生产进程。

模式:可开展特定种类蔬菜生产农机农艺融合试验研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蔬菜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政府扶持与科研院所创新相结合

政府有关部门出台扶持蔬菜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调动广大农机企业研发生产各类蔬菜机械的积极性,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应积极参与蔬菜机械化技术装备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蔬菜技术装备尤其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生产出各类适用机具,才能满足蔬菜机械化生产需要。

补贴与推广示范多措并举

从主要品种蔬菜关键生产环节入手,充分发挥农机购机补贴、作业补贴以及涉农财政项目资金(包括菜篮子工程项目资金)等的导向作用,加快推广应用成熟的、试验示范专用的、引进研发生产急需而市场上没有的蔬菜生产机械设备,多措并举加快提升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

专业化公司的兴起

蔬菜生产在品种和区域特色上将会更加明显,蔬菜种子公司、蔬菜育苗公司、蔬菜生产经营者、蔬菜集散冷链营销公司等专业化蔬菜生产经营主体大量出现。除了少数大型公司自行投资购买使用全套蔬菜生产机械设备以外,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成立农机大户或农机合作社来开展社会化蔬菜机械化作业服务,注重加强蔬菜生产经营管理、机械操作维修等实用性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

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方向

随着现代科技和农机制造业的发展,各类蔬菜生产机械设备将大量出现,国产机具性能质量将会不断提高,蔬菜生产加工机械产品将呈现三个趋势:一是向专业化、复式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二是蔬菜机械将分化为由多种机具集成配套应用型机具和与在固定道上行走的拖拉机或动力平台配套型机具两大类;三是安全节能环保电动农机产品将会在设施蔬菜生产上得到应用。

设施农业装备是中国现代农业、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重点,是实现设施农业高效、高产、高品质的重要保障。通过比对国外设施农业的发展历史可以更加正确认知我国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现状和方向。

劳动要素供给现状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是生产工具,劳动者是决定因素。因此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要以人为本。劳动力水平除了劳动人口的数量外,还需计算劳动的参与率等因素。从数据上看,荷兰、日本、西班牙、美国等国家的劳动力参与率正在逐年下降,其中荷兰2016年的劳动参与率仅为44%。

中国从2012年开始,劳动人口数量就逐渐下降,并且通过预测可知到2040年中国劳动人口比例要下降10%。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比上年减少345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2015年,中国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3%。所以中国设施农业产业的劳动人口会越来越少,成本会越来越高。因此机器换人逐渐兴起,并且势不可挡。

设施农业装备现状

中国设施农业门类多,相对应的机械装备的种类也很多。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但从目前的作业机械化水平来看,中国设施农业表现还不尽如人意。据统计,中国当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5%,而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仅为31.5%。此外,设施农业各作业环节的机械化率并不均衡。中国设施农业耕整环节机械化率为70.6%,而种植和采运环节分别只有15.2%和7.7%。

一些客观现实原因导致了目前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比如设施类型多样,作物多样,作业条件差;研发能力弱,适用机具少,可靠性差;从业者支付能力差,购机意愿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农机企业入场意愿不强。在中国的设施类型中,连栋温室仅占2%,日光温室占33%,剩下65%为塑料大棚。准确把握中国国情,才能更好的提高中国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除大型温室外,中国设施农业从业者更应关注面积较大的日光温室,温室环境控制就是其中的研究热点之一,例如应用植物本体感知传感器,通过植物本体数据,来反馈调节温室环境。

设施装备发展方向

目前,新型经营主体由弱变强,农村土地流转加速明显,劳动短缺,成本提高加速。所以要满足适应温室大型化、规模化、省力化需求,研制适宜机械化设备;还要面向全程机械化节约化需求,研制成套机械化设备,面向简单化个性化精准化需求,研制智能化机械设备。随着技术的成熟,设施农业呈现大型化发展趋势,为机械作业提供更大地空间。但仍需解决如何节约设施农业作业面积的问题,例如图1为多功能(万能)管道,既能做加热管,又能做电动作业平台轨道,一举多得。

目前,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的“温室智能化精细生产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已经被纳入到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研发”专项中,并于日前启动实施。该项目将从温室智能精细调控、园艺机器人等方向展开研究,希望随着该项目的实施,在温室智能化、精細化、标准化生产作业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花卉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目前市场上花卉的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品质不断改善,并逐渐趋于满足个性化需求。随着销售形式的活跃,各类花卉在各地区的市场份额均有所变化。通过对2016年的数据分析,可以掌握未来花卉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动态。

2016年数据分析

中国花卉种植面积和销售额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花卉市场和花卉企业的数量却在减少,这说明行业集中度在增加,小的花卉市场和企业逐渐被淘汰或合并。分析各个省份的花卉销售额和种植面积可知,江浙、河南、广东的花卉销售额远高于云南;湖北的切花种植面积仅次于云南,占比全国切花种植面积的19%;云南切花销售额远高于其他省份,占全国切花销售额的26%,遥遥领先;江苏、广东各占全国切花销售额的13%,并列第二,辽宁省位居第三;广东占全国盆栽种植面积的19%,居首位,陕西、四川紧随其后;广东占全国盆栽销售额的19%居首位,福建其次,江苏位列第三。

花卉市场发展趋势

目前,专注于个人日常消费的精致盆栽花草发展前景广阔,种苗公司越来越集中,例如迪瑞特和阿曼达的微型月季,橙色多盟的菊花、长寿花,QUEEN的长寿花,Beekenkamp公司的小丽花,怡华园艺的无性系扦插。

花卉深加工“在路上”

食用花卉、药用花卉与工业及其他用途的花卉种植量仍在扩张。工业用花销量方面,2014年比2013年增长168.98%,2016年相比2015年增长292.51%,花卉的工业用途逐渐被开发。2016年,食用与药用花卉的种植面积同比增加2.95%。花卉特色食品越来越多,比如云南的食用玫瑰种植量巨大,鲜花饼是云南旅游必备特色伴手礼。此外,一些玫瑰花酱、玫瑰花茶、玫瑰花水、玫瑰花酵醋等食用产品也被开发出来。

花卉旅游方兴未艾

花卉旅游成为近年“落地”较多的花卉项目,花海、花卉小镇、特色花园、花园餐厅等可谓遍地开花,花卉与文旅结合的产业优势显现。花卉旅游项目从最初的薰衣草庄园、月季园、郁金香园向打造景观花带、各种宿生植物的花海和精致花境转变,柳叶马鞭草、松果菊、彩叶草、观赏草、天竺葵、南非万寿菊、金光菊等都是近年大受欢迎的品种。相比之下,传统的“老三样”矮牵牛、一串红、万寿菊种植量缓慢下滑,绿化用花市场似乎远不如花海、花园利润空间大。

花卉消费呈个性化发展

2016年市场表明,花卉的消费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平台,个人日常消费启动。昆明花卉拍卖市场月季价格逐年攀升,且2016年价格走势明显呈现逐渐上涨的趋势。2015年属于波动式的变化,峰值较多,2014年整体较为平缓,“包月鲜花”在打开个人日常消费市场方面功不可没。一些新品种推广也在园艺电商平台“试水”,看看终端消费者对此的接受程度和喜好,这种方法同时满足了个人消费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2016年昆明拍卖市场月季价格的波动表明花卉消费呈现平台式上涨。

作为最大宗的切花品种,月季市场原本以‘黑魔术’‘卡罗拉’‘影星’这“老三样”为主要产品,大花型、红色花更是重中之重。现在则是品种繁多,且价格“美丽”,现在去昆明拍卖市场和斗南市场转一圈就会发现,除了红色系品种外,明黄色、香槟色、复古紫、绿色、白色、复色等鲜花色彩缤纷,‘冷美人’‘红袖’‘海洋之歌’等新品种一茬接一茬,部分新品种的价格是普通红色月季的一倍以上,云南彩色玫瑰种植量大增。此外,多头月季‘芭比’系列、‘泡泡’系列等也各领风骚,价格同样合理。

近年来,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市场实施“内升外扩,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业务正在稳步向生产源头和零售终端同步延伸。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不仅成为带动中国农产品大流通的超级绿色航母,而且直接和间接带动近百万农民就业,市场内丰富的蔬菜种类和每天波动的数据都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新发地市场简介

新发地是全国最大的农产品销地市场,也是北方地区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地,2016年全年交易量1550万t,交易额622亿元。新发地市场的价格是全国农产品价格的晴雨表,其市场特征为:①具有价格形成机制,进场交易不设门槛,只要开具产地证明和检验检疫合格证均可进场交易;②蔬菜自给率7%~8%,90%以上靠外阜,买全国、卖全国,大吞大吐;③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价格处于低位;④买难、卖难的现象同时出现;同一种商品买难、卖难交替出现。

蔬菜供应链与大流通格局的形成

供应链

改革开放以后,各地蔬菜的生产与供应基本上纳入到整体的蔬菜供应链中。本地生产的蔬菜不仅仅局限于供应本地,而是供应到其他更广泛的地区;本地销售的蔬菜也不仅仅只来源于本地,而是来自全国各地。为了满足本地居民的需求,各地销售的蔬菜基本上已经形成了1条完整的供应链。如北京市场上销售的尖椒,冬季产自海南、广东以及北方的蔬菜大棚,春季的供应地逐渐北移到山东、河北,夏季则产自山西大同、河北张家口、内蒙赤峰、吉林德惠以及黑龙江绥化。秋冬季尖椒的供应地又从北方产区逐渐南移到海南,这就是北京市场尖椒的供应链。

除了尖椒、柿子椒以外,许多蔬菜都存在着类似的供应链。比如黑龙江地区,冬季除了暖棚自产的尖椒外,也需要从广东、海南采购,甚至还需要从山东、辽宁采购,直到夏季,才有自产的尖椒供应本地。

那些一年四季都在供应的蔬菜,实际上是在各个时间段由各个不同的产地或者是由不同的生产方式生产的,这就是蔬菜的供应链。

大流通

在“本地生产的蔬菜不仅仅局限于供应本地,而是供应到其他更广泛地区;本地销售的蔬菜也不仅仅只来源于本地,而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形势下,就形成了蔬菜供应大流通的格局。

在蔬菜供应大流通的格局下,任何一个地方生产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地区或者更大的范围。如2008年年初的冰冻雨雪天气,湖北缺菜,用辽宁冬储白菜;辽宁春季缺菜,由山东新白菜补充。当年春季大白菜的价格很高,以后又连续出现了几次大白菜春季卖难现象;2013年春季的“神农宝”事件导致全国生姜价格创下天价。云南自产的生姜没有减产,价格也同步上涨。

蔬菜供应大于需求的局面初步形成

蔬菜种植面积连年扩大,人均蔬菜年占有量饱和。按照农业部统计数据,2015年全国蔬菜种植面积3.3亿亩(含西甜瓜0.24亿亩),全国蔬菜(毛菜)需求量为5亿t,按每667 m2年产3.5 t计算,需要1.43亿亩(0.095 亿hm2)。按复种指数1.6计算,实际蔬菜面积1.91亿亩(0.127亿hm2)。蔬菜年产量从1995年的2.57亿t增加到2015年的7.85亿t,人均年蔬菜占有量560.7 kg(1.5 kg/天)。设施蔬菜总量大,占蔬菜总量的1/3。

蔬菜供应进入流通阶段

蔬菜供应具有3个阶段:短缺阶段、发展阶段、流通阶段。流通阶段的3个特征为丰产不丰收、勤劳不致富、卖比种更重要,也就是说没有种不出来的农产品,只有卖不出去的农产品,买难、卖难的现象同时出现;同一种商品买难、卖难交替出现。

今年夏季蔬菜的供应形势

今年夏季蔬菜的整體价格高于去年同期

2017年1~5月,蔬菜价格处于近几年同期的最低点,6月份以后价格同比开始走高,特别是进入夏季以后,较长时间高于去年同期。北京市场上销售的夏季蔬菜中,张家口蔬菜占有较大比例。但是自2008年开始,张家口的蔬菜是逢单的年份种植减少,逢双的年份种植增加。2017年是逢单的年份,所以夏季蔬菜的种植面积属于“小年”。由新发地市场近几年蔬菜的加权平均价走势图可以看出,2017年夏季蔬菜的价格高于去年同期。在近5年夏季的价格,排在前3位的全是逢单的年份。

2016年夏季,蔬菜价格相对较低,张家口地区生产的蔬菜有一部分出现阶段性卖难现象。2017年,那里的蔬菜生产进行了结构调整,2016年价格过低的蔬菜在2017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这种上涨,大多属于恢复性上涨。造成2017年夏季蔬菜价格上涨的另一个原因是天气条件的影响。2017年夏季蔬菜在种植初期先后受到高温和强降雨的影响。以内蒙乌兰察布兴和县种植的菠菜为例,就先后受到高温、强降雨、冰雹的袭击。兴和县夏季气温,一般在25℃左右,最高时能够达到28℃,2017年7月中旬,兴和县的最高气温也达到了38~40℃,随后又出现强降雨,裹挟着冰雹,导致近期菠菜的价格畸高。2017年夏季,许多冷凉地区的气温是偏高的,据分析,一是高温天气持续的时间长;二是高温天气出现的时间提前;三是强降雨提前而且集中。所以,2017年夏季蔬菜价格整体上是高于2016年同期的。

秋季蔬菜生产总量增加,供应充足

2016年同期价格偏低的蔬菜会出现恢复性上涨,价格偏高的蔬菜价格会出现逆转。蔬菜种植总面积是扩大的,个别品种有可能出现阶段性卖难。

农户如何规避卖难风险

农产品价格是供求关系的集中体现

整体上是多了便宜少了贵。新发地市场董事长张玉玺同志认为,在农产品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黄瓜的价格可以超过香蕉;西红柿的价格可以超过苹果;萝卜的价格可以超过鸭梨;土豆的价格可以超过山药;大白菜的价格可以超过平菇。

分析近几年出现的卖难现象,我们总能看到农资、种子热销的情景。当大白菜的种子热销,需要托人才能买到种子的现象发生以后,就会出现大白菜销售困难的情况;当防晒网脱销以后,就会看到生姜滞销的情况;当竹竿脱销以后,就会看到架豆不值钱的情况。

农产品种植基地与大型批发商合作

农产品种植基地与大型批发商联手,建立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产销结合的最佳途径。一般来讲,批发商需要有稳定、充足的货源,所以,他们或者自己建立生产基地;或者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或者自己组织人力到产地收购;或者通过经纪人代收。这些组织货源的模式,都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而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型生产基地,也存在着销售渠道不畅的困扰。所以,近几年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就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了。这种组织形式,就是批发商通过参股的形式与基地的联合。基地负责种植,批发商负责销售。利益均沾、风险共担。这种组织形式在新发地市场正在逐步发展,形成了产销一体化,对批发商、对种植基地是合作共赢的。

关于农业生产的供给侧改革

蔬菜富余产能的出路在于提高品质,高品质蔬菜需要健全的销售渠道。

寿光作为“蔬菜之乡”早已闻名海内外,寿光蔬菜以种植规模宏大,品种繁多,绿色无公害,营养丰富闻名全国。大数据又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借助大数据这一平台可以有力促进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

寿光蔬菜产业总体情况

蔬菜产业是寿光市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寿光市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着眼于农业的战略提升,大力推进基地化、标准化生产。目前,寿光蔬菜种植面积达60万亩(4万hm2),年产蔬菜450万t,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功能。外地蔬菜现在占到90%以上,市场常年上市300多个品种,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寿光注重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

寿光大力发展“研繁推”一体化企业。其中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是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专注蔬菜全产业链的资源整合与一体化运作,业务涵盖蔬菜种业研发推广、果菜品种权交易、蔬菜基地种植、国际农业专业人才培训、蔬菜生产加工配送、进出口贸易、电子商务、温室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运营等蔬菜全产业链运作,易于带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蔬菜产业降成本 保安全的紧迫性

现阶段“生产成本过高,质量安全难保”成为影响蔬菜产业发展的2个主要瓶颈,如何降成本、保安全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紧迫任务。《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指出:“十三五”时期,蔬菜生产要以降成本、补短板为主。特别是在当前农产品价格下行的情况下,要着力在调整优化结构上下功夫,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在促进节本增效上下功夫,延伸农产品价值链,同时还要确保蔬菜质量安全。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件精神,寿光政府从农业科技为出发,着力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全力推动寿光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蔬菜产业发展方式,为寿光蔬菜产业科学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提供科技支撑。

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监管、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从2016年5月份开始,寿光市政府着力建设农业智慧监管服务公共平台,该平台包含蔬菜种植、蔬菜交易、农业投入品交易、农业标准化技术信息、农业大数据搜索引擎、蔬菜质量检测和追溯数据共六大功能。该平台可以查询到寿光蔬菜的产地、生产记录、检测记录和交易记录等信息,还可提供数据分析、价格查询、预约销售、技术指导等多项服务。现寿光市共有14万个蔬菜大棚、1556处农资经营店、1033家蔬菜市场、21家三品基地、6家大型超市(市场)和15处镇街检测室,所有的生产信息、检测信息和交易数据都要采集进智慧监管平台,实现了蔬菜质量的全程追溯。

近年来,蔬菜各年份间、季节间价格波动时有发生,也多次出现“菜贱伤农”的情况。为推动蔬菜均衡供给,降低农业资源浪费,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利用地域优势、技术优势,整合各类资源,主动承担“寿光蔬菜价格指数”的研发编制重任,于2013年通过评审正式上线发布,该指数现已成为山东省价格指数体系中的首项,并于2016年4月份,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价格司直接采用。寿光蔬菜价格指数”依托全寿光蔬菜主产地和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区域以及市场规模大,蔬菜品种齐全,辐射能力强等优势,其交易量、物流量、成交额和市场信息量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寿光蔬菜价格指数”的编制发布,能有效地促进山东蔬菜产业突破信息瓶颈,引导蔬菜生产者、经营者及时调整种植结构、销售结构和区域布局,有效分散蔬菜生产、经营风险;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价格信息服务,提高市场价格的透明度,稳定价格预期;同时,有助于培植山东蔬菜交易市场,巩固山东蔬菜在全国市场的龙头地位,提升寿光蔬菜市场的国际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搭建“果菜品种权交易中心” 服务蔬菜种业发展

种业改革将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山东省金融办、科学技术厅指导下,在寿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成立了“寿光果菜品种权交易中心”,通过创新驱动、示范引导、集中交易、快速推广、辐射带动等措施,进一步加快了种业科技成果转化,为蔬菜种业发展提供全面服务。

品种权交易平台的建成,能够最大程度地把种业、农业、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融合为一体,形成聚合力,能够便捷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竞争力,把创新与灵活性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平台充分借助“互联网+”时代的交易优势,在线下与国内外300多家农业科研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筛选优良品种全国推广种植,同时配合寿光技术等服务输出,最终实现近距离配送,减少损耗,提高效率,减低成本。

寿光通过对“农业智慧监管服务平台”“寿光蔬菜价格指数”“果菜品种权交易中心”三大平台的大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有效指导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蔬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產、科技化创新、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宽销售渠道,从而实现蔬菜产业智能化监管、全域化追溯和信息化服务,达到农业生产中“降成本、保安全”的目的,推动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么秋月 李蒙蒙

第2篇:《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1》详解中国农业发展现状

5月25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和IFPRI东亚东南亚中亚办公室联合承办的2021中国和全球农业政策论坛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1》和《2021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发布会顺利召开。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详细解读了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当前中国的农业生产,已可满足居民能量摄入需求,不过当前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已出现过剩的现象,同时结构性不平衡问题突出。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城乡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趋同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后院”,农业“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明显,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报告》指出,在未来的“十四五”时期,中国粮食安全仍有保障,重要农产品供应能力也仍在增强,到2025年,粮食产量将增至6.92亿吨(1.38万亿斤),依然有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底线不破。

其中,口粮、谷物和粮食自给率分别为99.3%、93.4%、80.8%,猪肉自给率将回升至94.9%,大豆进口量继续保持高位,玉米进口增长迅速,食糖、棉花进口压力加大,牛肉和奶制品进口依赖程度提高。

同时,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趋同,稻谷、小麦和玉米的直接消费需求继续下降,水果、蔬菜、猪肉和水产品消费总量增幅显著,人均消费量增加是主因,其次为城镇化率提高。

针对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报告》显示,2004年-2018年,三大主粮全要素生产率(TFP)总体保持增长趋势。其中,稻谷和玉米TFP增幅高于农业平均,小麦TFP增幅低于农业平均。

除玉米外,稻谷和小麦技术进步速度快于农业平均水平,技术进步对小麦、粳稻、早籼稻、中籼稻和晚籼稻TFP提升的贡献率分别为76.13%、66.92%、49.14%、14.47%和64.52%。

不过,《报告》也指出,技术效率正在下降,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面临严峻挑战。技术效率的下降意味着新技术没有得到农户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原因包括科技供给与需求脱节、技术推广体系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新技术未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等。

膳食不平衡、浪费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要求,“到2020年,全国人均每日摄入能量2200千卡-2300千卡”。

在今天,这一目标已经实现。《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居民人均食物供给总能量为3952千卡/天,其中国内生产来源为2952千卡/天,占比74.7%。而中国居民人均能量摄入为2248千卡/天,仅占能量总供给的56.9%。

更具体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人均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分别为2248千卡/天、85克/天和79克/天,供能比分别为50.6%、14.7%和34.7%,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相关标准相比,当前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已出现过剩的现象,同时结构性不平衡问题突出。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表示,“中国居民的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都已经超出推荐量。所以‘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优化居民膳食营养结构,强化消费需求预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宣传营养健康知识,实现农业-食物系统可持续健康转型。”

另一方面,食物损耗和浪费严重,超过12%的食物能量和蛋白质被损耗。梅旭荣表示,“‘十四五’时期,要深入贯彻落实《反食品浪费法》,强化食品技术研发,减少食物浪费与损耗;进一步优化居民膳食营养结构,强化以居民营养健康为导向的消费需求预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水产品等优质蛋白质供给。”

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仍不强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数据显示,我国自主选育的粮食种子品种种植面积占到95%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猪牛羊等畜禽和部分特色水产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畜禽、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到了75%和85%。

《报告》统计了数十年来的种业变迁数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三大主粮经历了5-6次品种更新,至今,水稻、小麦、玉米的品种增产贡献率分别为45.9%、30%和47.3%。近年来,品种增产贡献率平均水平出现下降。《报告》建议,未来仍应加大新品种选育力度,积极创制重大农作物品种,促使粮食生产方式向科技驱动型转变。

同时,我国种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普遍不高。《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种子出口份额前四位分别是荷兰、法国、美国和德国,合计占全球种子贸易额的51.6%。中国种业仍在发展机遇期,国际贸易竞争力整体较弱,但也在逐步改善,2019年,中国种业国际市场份额为1.35%,这一数字在2015年还是0.02%。

具体品种看,谷物种子市场占有率提升较快,油料作物种子、牧草种子整体不具备竞争优势,草本花卉竞争力相对弱势。

农业风险仍在,粮食还有危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是农业风险多发频发的国家,尤其当前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仍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和不确定因素。

《报告》指出了“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气候变化影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国际贸易中的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食物系统持续的冲击”、“草地贪夜蛾危害”、“动物疫病防控压力”、“潜在的政策不确定性”等。

如气象问题,“十四五”期间,气候变化总体弊大于利,降水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将更加不均匀,高温热害也将产生较大影响。下一个十年,灾情加重的风险可能更大。

疫情影响也仍在持续,《报告》指出,2020年,不少国家启动国家库存计划。在未来,疫情的持续流行,可能带来进口源不稳定的加剧,国际市场价格可能出现大幅上调,也会显著提高我国农产品进口的成本。

此外,草地贪夜蛾、动物疫病等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仍不可轻视。《报告》提出,未来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在增加,风险和挑战也在加大,清醒认识、准确判断“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农村面临的重大风险,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猪恢复超出预期,已有养殖户亏损

《报告》还预测了近期生猪产业形势,认为当前生猪产能恢复超出预期,但同时也应警惕“猪贱伤农”。

综合信息显示,全国非洲猪瘟防控已经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四季度以来,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大规模生猪养殖企业产能扩张迅速,出栏量大幅增长。2020年1-11月份,全国以生猪为主的牲畜饲养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110.7%,2021年一季度末生猪存栏已恢复到2017年末的94.2%,能繁母猪存栏恢复到2017年末的96.6%。

《报告》援引国家统计局数据并指出,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与正常年份差距只有3.4个百分点,但产能增长率大概率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在恢复正常年份水准之后,短期内将很难停下增长的步伐,很可能使得生猪产能恢复过度,导致市场供过于求。

调查显示,部分购买仔猪育肥的养殖场已经出现了亏损。据粗略估算,2020年,仔猪均价为每公斤1600元左右,购买仔猪的养殖户其生猪出栏平均成本为每公斤24.6元。但到2021年4月上旬,生猪价格已跌到每公斤21.1元。

为此,《报告》建议,应准确研判形势,加强预警,做好逆周期调控,谨防出现新一轮“猪贱伤农”。

作者:周怀宗

第3篇:水城县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

近年来,水城县立足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及贯彻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和“十八大”精神的良好机遇,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基础,以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为目标,围绕特色抓产业,围绕产业强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带农户,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一、发展现状

十大产业实施效益明显。2009年至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819元增加到4010元,2012年达到4972元,增长24%;农业总产值从13.97亿元增长到18.64亿元,2012年达到20.9亿元,增长10.82%。结合我县实际,在经过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把基础条件好。又有规模效应的肉牛、肉羊、水城经济开发区的工业园区作为特色农业的产品加工业聚集区:把百车河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米箩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北盘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南开农业产业园区、马铃薯产业园区和水黄公路、玉马公路、大烟公路沿线乡镇作为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的重点区域。

产业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主要形成了以淀粉、面条、畜产品为代表的加工业。近年来,水城县农业产业取得了较好较快的发展。围绕全县“五个农业绿色经济产业带”、“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总体布局,全县基本新形成了早熟蔬菜、亚热带水果、猕猴桃、优质生姜、茶叶、烤烟、马铃薯、核桃、中药材、商品猪、商品牛、商品羊和家禽养殖等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区域进一步优化,16个农产品已获得了无公害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为创建全县品牌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县农产品组织批量外销已具备相当条件,生产与市场接轨距离大大拉近,有效推进了产、供、销一条龙经营的农业现代化市场经营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市场营销体系在逐渐形成。水喊县蜜蜂养殖、野猪养殖等也很有特色,大鲵养殖、网箱养鱼等已起步。

龙头企业实力逐步增强。截至2012年底,省、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9家,在2011年26家的基础上增加3家,同比增长11%。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9家,在2011年10家基础上增加9家,同比增长90%;规模以上企业5家,在2011年基础上增加3家,同比增长150%。

市场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县农村集贸市场达到70家,建成双水蔬菜水果批发市场等各类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5家,目前,全县蔬菜产量已突破100万吨,农产品销往10多个省区市,其中省外销售30万吨,出口500吨。

二、农业特色产业的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

(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发展。围绕重点产业,积极支持个人、集体、单位及社会团体创办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协会等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探索多渠道、多区域、多层次联合与合作,重点在蔬菜、畜牧等产业领域取得突破,使全县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农产品加工业,普遍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二)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马铃薯、猕猴桃、茶叶、蔬菜、中药材、生姜、畜牧等产业链正在发展当中。

(三)原料基地建设向标准化方向推进。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我们注重农产品品牌的开发,突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依靠绿色产品闯市场,这些绿色食品发展势头强劲,在省内外市场上十分畅销,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形成相当规模。

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扶持情况

水城县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县委、县政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水城县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等扶持“十大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每年列入2000万元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特色农业发展。加大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并协调解决小额扶贫贷款2000万~3000万元。同时每年安排工业发展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对重点企业的帮扶力度,实现“以工哺农,工农联动”:2011—2012年实施各类重点项目20项,完成投资3亿元。每年安排50万元以上工作经费用于开展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每年安排200万元奖励资金对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中业绩突出取得实效的单位、企业、协会及个人进行奖励,极大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在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级农业项目和建设资金,同时,注重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及注重引进大企业落户我县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鼓励外出经商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兴办农业企业,采取外引、内联、转产投资农业,重点扶持茶叶、蔬菜、果品、畜产品等产品基地和加工企业。全县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增加,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企业贷款各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服务力度,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信贷总量,国家开发银行及农业银行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农村信用社扩大农村小额贷款规模,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带动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出台更为有力的信贷扶持政策,增加贷款额度,简化贷款手续,确保农民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需求。在重点区域,重点产业扶持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强政府引导,加大资金投入,落实扶持政策,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参与,各方资金投入”的良好局面,为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主导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市场占有份额不大。产业区域布局不够优化,“一(乡)村一品”的特色优势不够明显,处于“零、散、小”的状况,规模效应不突出。二是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力不强。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缺乏流动资金,不能满负荷运转,不能达产达标:龙头企业产业链短,深加工能力不强,附加值偏低,对农业的支撑带动作用还不够强。三是产业化市场运作机制不够规范。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四是一家一户小生产难以推行标准化生产,致使产品质量提高缓慢,产业化经营中品牌意识不强,名、优、新、特产品少,缺乏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五是田间渠系不配套,灌溉定额与实际需水量有一定差距,严重制约特色农业生产发展。六是在抑制通胀预期的宏观调控政策下,2012年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最慢的一年,农产品价格上行乏力,加之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部分抵消了国家补贴带来的收益,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七是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八是农业产业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程度不高,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产业带动能力不强。扶贫攻坚任务艰巨,按照2300元“贫困线”计算,全县有贫困人口34.17万,要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任务还很艰巨。九是农村劳动力外流较大,在增加劳务收入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农业生产的规范化种植、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十是农业技术装备差,劳动者素质不高,科技兴农面临较大困难。十一是极端天气频发,特别是干旱、洪涝等灾害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十二是农业科技队伍装备及人员素质差。十三是农业产业链条延伸难,农产品转化增值率低。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全面提升农业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建设的规模和水平。根据市场和龙头企业的需要,按照“区域布局、突出特色、集中连片”的原则,全面提升小麦、玉米、蔬菜、畜牧、马铃薯、水果、茶叶等产业绿色原料生产基地的规模和水平,建立适应食品工业加工需求规模的原料基地。一是引导农民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产业,坚持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并举的思路,分区域建设蔬菜优势产业带。二是稳定发展优质小麦、优质玉米和以玉米制种为主的制种产业基地。三是继续实施猕猴桃、烤烟产业增收行动,通过良种推广等技术措施,提高优质猕猴桃、烤烟单产。四是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各乡镇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种植面积。五是不断扩大马铃薯、人参、食用菌、中药材、花卉等产业的基地建设规模:同时加大养殖基地建设力度,加快生态养殖小区和标准化生态养殖场建设步伐,通过小区示范和大户示范,带动千家万户,实现畜禽饲养总量和产品产量(商品率)的稳步增长。

(二)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优做强现有的以食品工业为主导的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建立完善面业加工、酒类酿造、绿色蔬菜、制种、畜产品、加工型马铃薯、淀粉等十大产业体系。在抓好原有龙头企业改造提升的基础上,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对财政贡献大的农副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突出畜产品、蔬菜、精品水果等领域加工龙头企业的建设,力争培育几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和一批年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龙头企业,下功夫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增强带动力。

(三)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落实政策,规范现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管理、健全运行机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围绕重点产业,大力发展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发展一批以蔬菜、畜牧等重点产业为主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努力,使我县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农产品加工行业普遍建立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30%以上的农户加入,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优势产业和行业的覆盖率达到50%以上。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建设。一是强化企业管理体系及产品认证和地方名牌培育,积极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保体系认证,大力开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申报认证工作,着力培育地方名牌产品,以名牌战略的实施带动产业的发展。二是加强农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建设,配备完善企业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的设施、设备,加强对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测,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建立产品准入制度,对照行业标准,制定全县农副产品加工行业标准,统一标准、统一品牌,实行产品准入。

(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议每年在财政本级预算中安排3000万元左右的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十二五”期间以一定比例逐年递增,以此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与银行建立的金融合作平台,加强协调,加大向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农业产业化项目的争取力度,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提供项目支撑。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引导社会资本、工商资本参与建设,形成多元投入、利益共享的投入新机制,保证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

(六)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构建政府推动,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带动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网络,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与服务模式;抓好各类民营服务组织建设,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狠抓农业信息化工程,为农户及时提供农业科技、农资、政策、法律、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为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供优质服务。

(七)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我县将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宏观指导,强化大力发展畜牧、蔬菜等十大产业的具体措施,加强规划指导,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思路、重点和目标。把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层层分解任务,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加强工作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切实把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一是认真落实好中央、省、市关于农业农村等一系列会议精神,尤其是国发2号文件和“十八大”精神,确保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扶农政策落实到位。二是抓好农业统计工作。做到依法统计,应统尽统,扎实做好农业统计监测工作,特别是100个监测点的统计工作,严禁瞒报漏报乱报,对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各项主体指标进行全面统计,准确反映农业工作取得的成绩。三是加快茶叶、核桃、猕猴桃、养羊、养牛等产业基地建设步伐,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围绕县委县政府推进“三化”同步,打造“三片两核”的决策部署,合理布局,做好各项工作。四是认真抓好农业生产,认真做好农资供应、技术服务、灾害防范等工作,确保稳步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标。五是抓好重大养殖项目建设、动物防疫、畜禽品种改良、饲草饲料、规模养殖等畜牧工作,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六是认真实施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石漠化治理和其他林业生态建设项目,确保按照时间进度和质量标准完成建设任务。七是抓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八是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贯穿到农业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强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提高农民脱贫致富本领,稳定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九是统筹推进农机推广、气象服务、农技培训、农资调配等各项工作,确保农业生产顺利推进。

六、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几点建议和措施

(一)建议

1.县政府要在积极争取上级农业产业化建设资金的同时,增加县级财政投入,整合农口项目资金,筹措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引进有实力、有意投资农业产业的企业参加农业产业化建设,并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建设信贷力度。

2.研究出台切实可行的土地流转和企业基础设施用地政策,解决发展农业产业土地流转难题;尽快制定农业各产业补助标准,出台“农业十大产业”年度实施方案,并将各产业建设目标任务进行责任分解,纳入目标考核,建立奖惩机制,确保农业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3.理顺农业产业管理体制,变主导为引导,成立专门机构组建一支专业化的队伍专门从事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农业园区建设,通过指导县、乡成立相关农业产业协会,村、组成立相关产业专业合作社,强化产业发展服务,采取协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尽快形成产业链。

40科学规划建设“农业十大产业”,重点扶持猕猴桃、茶叶、核桃等产业发展。加大对猕猴桃、茶叶等农产品的品牌整合宣传,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管理、统一标;隹、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用市场运行模式进行生产、加工和销售。做到同种产业扶持补助标准相同,合理保护群众利益,充分调动老百姓参与、支持“农业十大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加大茶叶、猕猴桃产业经营秩序的监管和整顿力度,引导产业公司之间的合作,合理保护各方面利益,做大做强产业,提高品牌市场竞争力。着力开辟县外销售市场,从而形成生产、管理、加工、销售产业经营体系。

6.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充实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建立一支能基本满足农业产业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队伍。加强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的培训,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为做好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工作,解决产业发展无人管、不会管的问题,逐村、逐户开展产业管理技术培训,实现技术培训全覆盖,大力培养乡土人才,力争每个专业村有10~20名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生产能手。通过“阳光工程”培训、“雨露计划”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等,每年适当安排部分乡土农业适用技术人才进行培训,努力提高农技干部、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以求培养更多合格的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需求的农业技术专业人才,满足农业产业化各个领域需要。

7.抓好农业生产基地的水利设施、机耕道、专用农业机械配套建设,提高基地建设水平,提高产业化建设效益。

8.在公司与群众利益发生矛盾情况下,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谨慎、果断处理好公司与农户的关系问题,以免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措施

1.在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上,解放传统思想观念,跳出农业抓农业。要以抓企业化的思路谋划农业产业,实行产业化经营、企业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营销作为整体来抓,从项目选择到论证、决策,从业主确定到招商引资,从经营机制到项目管理,从市场营销到品牌确立,都进行项目化运作:从原料基地生产到农产品加工,从产品开发到市场策划,都按企业化模式运行:从组织贩运到流通销售,都按市场化模式营销。特别要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村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市场化、社会化服务,聚集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构建成新型农村农业产业体系。

2.在农业产业发展规划上,突出区域规模化、生产专业化,构建大农业、大产业。要引导农户间相互联合,整合资源,实行大户联动发展,将产业办出规模。特别是乡镇,要加强区域间横向协作,消除自我封闭,共同规划发展适宜本乡镇、本区域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确定之后,用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集中生产要素,重点突破,形成规模,凸显特色。

3.在农业产业发展措施上,加快以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为主的各项改革,为土地规模经营提供条件。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是建立良性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改革,重点要强化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外出务工农户、经商农民之间采取招商租赁、承包权转让等自由流转土地,采取政府扶持、培养技术,联片经营等形式,使土地向大户集中、向能入集中、向农业企业集中,实现土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要组织引导滞留在土地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耕地上的农民,以城镇化来促进农业产业化。

4.在农业产业发展经营上。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要立足优势资源和地方特色,与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结合,积极发展种植、畜种繁殖等科技型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引导现有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兼并、联合,整合资源,优化结构。鼓励工商企业兴办农业企业。总之,要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产业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群体,增强市场开拓和辐射带动能力。

5.在农业产业发展流通上,着力建设以农村市场为主的流通平台,拓宽农产品营销渠道。要结合城镇建设和乡镇主导产业定位,根据区域产业、特色和功能,尽快启动区域主导产业交易市场,专业市场以及大型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建设,并将其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同规划、同建设,使城镇化、市场化同步发展。此外,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择优扶优,着力打造农产品品牌。

6.在农业产业发展指导上,切实转变行政职能,提高服务水平。政府对农业产业的指导服务要从以前包打包唱的行政命令转移到宏观指导、制定规划、政策扶持、培育市场,调节利益上来,走“企业面向市场——政府扶持企业——企业组织生产”的路子,由企业自行规划产业基地规模、开展技术指导,回收产品、开拓市场政府只研究扶持、投入等政策,培植社会化服务体系,调解公司与农户、中介组织与农户在生产发展过程中以及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督促企业提高履约率,促进农户与企业从一般的买卖关系变成利益共同体,使农民不仅获得生产环节的利益,而且还分享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逐步建立企业与农户、中介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良性机制。

责任编辑:郭渐翔

作者:梁成效

第4篇: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深度调研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关 键 词】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在一个供大于求的需求经济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的锁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产业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

随着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品牌企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中的翘楚!

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行业市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的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环境;国际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经验;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区域分析;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领先企业经营情况;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投融资分析;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根据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销售企业、投资企业准确了解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本报告将帮助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销售企业、投资企业准确了解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及早发现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市场的空白点,机会点,增长点和盈利点……,前瞻性的把握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

和趋势,形成企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有效规避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第5篇:农业产业规划

成都市温江农业产业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研究

题纲

摘要 1绪论

1.1选题背景

2.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内容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引证 2.2.2实例分析 2.2.3综合归纳 3研究目的和意义 3.1研究目的 3.2研究意义 4研究现状

4.1国内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4.2国外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 5农业产业整体规划 5.1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5.2农业产业园区的定义 5.3温江区的概况

5.4建设温江区农业产业化园区 6我国现在农业园区建设中的问题 7 总体规划 7.1规划依据 7.1.1规划理论 7.1.2景观设计理论 7.1.3生态理论 7.2 规划指导思想 7.3 规划原则 7.4 产业规划 7.4.1指导思想 7.4.2发展方向

7.4.3成都市温江区发展策略 7.5成都市温江区产业规划内容 8结论

成都市温江农业产业规划之农业产业园区规划研究

摘要:现代农业园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我国涌现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它是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集约化农业生产模式。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是对传统农业而来的,由于我国传统农业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产不具规模化、经营成本高、利润低等弊端,促使了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它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的平台。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对一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调查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有着广阔前景的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做了重点介绍并结合温江实际情况做出详尽规划。

关键词:温江农业产业;规划设计;农业园区 1绪论 1.1选题背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体要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产业园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科技创新规划对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农业产业化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龙头企业把农户生产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有机联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农业产业园区是融农业生产、科技应用、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和游客参与为一体,集城市规划、农业、经济、环境保护等理论为一身的新型、复合、可持续的新型农业产业园区。其良性永续的发展有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加强城市于农村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园区的实现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就业、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农业园区将农村的单一农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增加旅游业和服务业的比重,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农业园区的旅游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节假口旅游场所,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发扬,农业园区吸引着众多的市民,对农村的体验和认识将进一步增强,农村传统风俗文化能够被广泛的传播。

2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内容

关于现代农业园的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国外起步比较早,尤其是在美国荷兰等农业发达国家,在我国,现代农业园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虽然起步晚,却是发展迅速,各地建设的积极性也很高,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建设理念、发展模式和示范效应,这样的发展往往导致园区的盲目模仿,功能定位不准确,选址不够合理,示范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本文以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研究现代农业园区的基础规划理论、规划原则、和规划方法,并通过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景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经济学以及技术创新等相应理论,结合实际案例温江花卉产业园规划设计,分析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以及规划流程和内容,从而深层次思考、探究现代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理论与实践。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引证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起步晚但是发展快,相应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的研究已有一定数量可供查询参考。其中包含了景观、生态、经济、游憩、农业等多个角度的成果,另外,国外对现代农业园区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都可借鉴参考,对本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2.2实例分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任何学科都不能纸上谈兵,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才能验证它的可靠性。本文引用实际案例,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起来,以探讨现代农业园区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2.2.3综合归纳

通过对相应文献以及研究成果的查阅一与参考,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归类汇总。提出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一与实践的意见与展望。

3研究目的和意义 3.1研究目的

本文拟通过对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和实践的相应研究成果,结合实践分析,希望做到以下儿点研究目的:

(1)回顾我国现代农业园的发展历程,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在园区功能、类型、等方面入手,结合实践,试图在规划理论与实践之间寻找一些合理的规划方式。

(2)立足于相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景观规划学基木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相应原理为指导,综合其他学科,以实践为目的,探讨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理论和实践建设中的总体思路。

(3)将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温江区花卉产业园规划为例,在实践过程中验证提出的规划理论与原则,寻求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规划与实践的合理的操作方法。

3.2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现有的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理的研究,找出其在规划发展中问题并尝试解决,旨在深化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和思想,并运用景观规划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将园区产业规划与景观系统规划结合,为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理论研究,结合实际案例,在实践中探讨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一与实践,为现代农业园区在实施中遇到的选址位置、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及发展模式等问题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法与思路,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现代农业园区全面发展的途径,对一今后相似的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4研究现状

农业产业园的起步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晚,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定义。不同的部门对其的称呼也不一样,科技主管部门将其称为农业科技园区,学术界和农业推广部门经常把它称为现代农业园区。

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最近几年来涌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示范园和观光农业园两大类。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各省市对农业园区的投入相当大,数量增涨迅猛,现在农业园区的投资建设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现在各个农业园区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在集成和转化科技成果的同时,在市场上进行推广,将周边地区的农业也带动起来了,提升了社会经济效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一个崭新亮点和农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安排劳动力就业、加速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新型产业。

4农业产业园区国内外发展状况 4.1国内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农业部主编的《中国农业发展报告》,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含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我国农业园区名称各异,大多都是综合园区,而且,多以科技产业为主,采用”一区多园“的模式,具有生产加工、示范培训、孵化器、生态观光等功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园区有:

4.1.1济南市高新农业开发区

创建于1993年6月,是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园区1000公顷面积被划分为五个功能区现代种植业,双代养殖区、科研服务区、观光旅游区和加工贸易区。到1998年底,完成投资2400万。经过五年的开发建设,区内高科技企业和企事业单位达到23家,区内企业完成总产值3亿元,利税1200万,新增社会效益3亿元。

4.1.2陕西省杨凌农科城

这是我国建设的唯一的“农科城“,1986年由陕西省政府、西北农业大学、山西农科院、咸阳市人民政府联合组建,是我国最大的农业科教基地,和促进西北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地。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杨凌又成立一个我国农业方面目前唯一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由科学园区、集中新建区和若干实验基地组成,主要针对西北农业发展问题进行科研。它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4.1.3厦门闽台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福建农科院和厦门市农科所,利用厦门特区对台、对外联系的有力条件联合组建该园区。占地36公顷,开展开展以农业高新技术为重点引进、创新和开发及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的科研活动。园区具有研究、引进、开发、经营、贸易、培训、游览、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等四大功能并相应创设六个分区,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4.1.4上海市现代农业园区

根据上海市委和市政府的总体战略部署,上海市郊农业建设12个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其中10个郊区各建设一个,市属农工商集团总公司建设一个,上海实业集团建设一个。除位于崇明东滩垦区的上实集团现代农业园区面积较大,总面积80多平方公里,其他各园区规划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0-20平方公里。园区建设自2000年上半年陆续进入实质性启动初阶段,至今,已经发展建设了上海孙桥农业园、嘉定农业产业园等知名产业园区。

总结以上来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特点:现代性基础设备设施;科学技术的现代性;管理方式;综合效益性聚合性;“磁场”性;特色性,多功能性。当然我国农业产业园区主要存着一些问题,由于农业产业园区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以加快农业产业化,提升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为目的的途径,其经历短,发展快,可借鉴的国外经验少,加上本身具有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导致农业产业园区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产业优势不突出,科技转化率低;建设资金不足,经营管理模式单一;对农业产业园认识不足。

4.2国外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

国外并没有农业产业园区这一名称,他们与农业产业化相关的概念叫做农业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园区相关的概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称之为“Demonstration farm“。另一种是已进行农业观光、休闲为主体的农业示范基地,称之为:holiday farm。主要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农事活动的展示示范和农业休闲为主要内容。

4.2.1美国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农业产业起步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到今天,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化大格局已经全面形成。其组织形式主要由农民协会、农业公司、农产品的期货交易。

4.2.2法国

法国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着重要作用,即政府在农业中的干预程度较高。除教育外,法国还成立农业信贷银行,扶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农资供应和直接投资国有农机和化肥厂。法国的农场规模中等,平均39公顷,合作社是促进法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占有半壁江山,它们以供销、服务、协会、专业产品联合会等形式进行组织,农民自愿参见。每一个合作社为垂直一体的联合体,分散的合作社联系在一起形成全国网络。

4.2.3日本

在资本主义经济极为发达的日本,小农经济在在农村占绝对的优势。弃耕地面仅为全世界耕地面积的0.4%,人口却占世界的2.2%左右,加上农田的零星分散,土地经营规模就难以扩大。由于传统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格局越来越不适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方式的改革。日本农业产业化建设走的是“内源式”的发展道路,即充分发展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面向国内国际市场,依托基层农协组织,注重和加强农工商的合作。 5成都市温江区农业产业规划分析 5.1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参考国际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和中国实际,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以当地优势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将农场品的生产、保鲜、加工、储存、销售和服务各个环节协调组合,融入先进的产业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构成一个规模化、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以制造出优质产品、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效益。

5.2农业产业园区的定义

农业产业园区是依靠当地独特的农业优势,如农业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优势、销售地理位置优势、科研优势或农业区域地理位置优势等,投入较高资金,投建或引进有规模的、相互有密切关联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研发、金融等企业以及配套服务机构,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他能发挥聚合辐射效应,对当地和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和带动产业区域,这个区域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的经济效益。简而言之,农业产业化园区就是在一个适当地区域内开农业产业化活动。 5.1温江区的概况

温江区是成都市市辖区,成都平原腹心,地跨东经103°41′~103°55′北纬30°36′~30°52′。东临成都市青羊区,南毗双流县,西接崇州市,北靠郫县、都江堰市。全区幅员面积277.8平方公里,辖4街道6镇,2013年末温江区常住人口56.2万,占成都市总人口的2.89%。截至2013年,温江区土地总面积414211.04亩,其中:农业用地面积244573.19亩;建设用地面积154274.77亩; 未利用地面积15363.08亩;耕地保有量214000亩, 基本农田保有量172000亩。经过调查,2012年温江区花木种植面积为147906.5亩。在地资产120亿元,总产值76亿元,花木销售18.25亿元。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为寿安镇,种植面积为44915.8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132个,占总面积的30%;万春镇种植面积为39248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468个,占总面积的27%;和盛镇种植面积为31795.6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409个,占总面积的21%;金马镇种植面积为8703.3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268个,占总面积的5.9%;涌泉镇种植面积为6192.5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97个,占总面积的4.2%;永盛镇种植面积为4741.1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206个,占总面积的3.2%;公平镇种植面积为4305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77个,占总面积的2.9%;永宁镇种植面积为3866.2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占总面积的3.2%;公平镇种植面积为4305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77个,占总面积的2.9%;永宁镇种植面积为3866.2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77个,占总面积的2.6%;天府镇种植面积为2427.9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45个,占总面积的1.6%;柳城镇种植面积为1711.5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20个,占总面积的1.2%。

5.5建设温江区农业产业园区优势劣势分析

与传统农业相比,农业产业园区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竞争力的一种高级形式,它具有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特点能够发挥集聚经济效益,对提升当地农业产业整体综合竞争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有明显的优势作用,是一种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形式。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1.种植花木历史悠久

2.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区位优势 3.花木品种丰富,品牌品种突出 4.全区花木从业人员数量多,经验丰富 5.花木销售有固定销售渠道

6.税收政策优惠,配套基础性设施建设完备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1.城乡一体化的制约,生产成本提高 2.产业层次不高,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

3.产业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产供销结合不紧密 4.花木从业人员学历总体偏低,花木产业科技含量不高 5.信息化程度不够

温江区充分发挥自身种植花木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地理区位优越、花木品种丰富、品牌突出、全区花木从业人员数量多、经验丰富、花木销售有固定销售渠道等内部优势,特别是 针对盛镇花木产业花木科技含量不高、在生产、加工、销售、研究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好的综合体系、产业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种植土地逐年减少的问题,充分利用外部各种机会,发挥内部各项优势,不断发展壮大温江区花卉产业,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保持产业的竞争实力,实现特定的竞争优势。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总体战略描述即为:以科技作先导、实行科技兴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花木产品的科技含量;全面推动花木由农业向第三产业转型,推动市场、物流、文化、旅游、信息项目的发展,延长花卉产业链条,放大花卉产业效应;发挥资源优势,形成规模商品生产能力,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由现在的数量扩张向科技集约化、专业化出口型转变,成为温江区出口创汇的一个主要产业;加速现代物流建设,构建完善的花木销售网络;建设西部花木产业研发、生产、交易“三中心"。

6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起步晚发展快,在园区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园区成为“窗口工程”、“政绩工程”,归纳总结,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一下一些方面: (1)盲目模仿,缺乏创新:这是目前很多农业园区发展失败的重要原因,农业园区的建设不能人云亦云,需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吸引人,不同的地区农业园区应该要有不同的定位、核心和发展模式,自己应该抓住并突出自身的优势特点。目前很多园区的建设不做深入的可行性调查,不顾当地的生态、经济、社会条件,盲目兴建,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盲目模仿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导致园区经济效益不佳而夭折。

(2)以建设园区为名而做其他事业:这是很多园区建设中相当常见的一种手段,笔者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许多地方政府对建设农业园区都有政策或者贷款的优惠,一些企业正是利用了这点,以建设农业园区的名义而获取银行贷款或者做房地产开发。另外,很多政府为了做自己的政绩工程、窗口工程,往往不考虑实际情况而新建农业园区,而专家在撰写和论证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时候,由于利益分配的问题,也过多的考虑了业主的需要,在不适宜建设园区的地方仍然通过了可行性研究,不具有可行性的园区除了浪费大量人力、经济资源之外,还有可能导致园区建成后荒废。

(3)缺乏合理规划,定位不明确:园区的规划设计应该从多学科、多角度去思考,保证各种功能协调、合理、可持续地运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iy l。但是我国农业园区的建设还没有完整的规划理论,其管理模式和建设模式也不够成熟,所以很多园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往往只从单一角度来考虑问题,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布局上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定位不准确,这往往导致园区结构功能单一,辐射能力弱,在运行中问题不断发展,影响园区健康。

(4)运营成本高,效益低,对政府依赖性太强:目前我国的农业园区绝大多数都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很多园区的硬件设施,尤其是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园区,设施的投入全部靠政府,而企业负责后期的管理和运营,而现代化的设备需要的运营成本很高,一旦企业在效益上出了问题,就可能影响到园区的发展,导致园区的发展停滞。

7 总体规划 7.1 规划依据

7.1.1规划理论

在可行性原则的前提下,以系统论为指导将温江区花卉产业园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将己存在的渠系、道路视为廊道,结合道路具有典型线性特征及跨区较人,各地表征均有所变化,在整体风格确定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地域特征把整个片区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作为一个景观一单元,而每一个景观单元在实现功能作用、演绛各自样式、展示多样性风格的同时体现统一性。 7.1.2景观设计理论

景观规划应在满足园区功能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人文景观和白然景观,使产业园不仅仅只具备生产、示范和科研的功能,还要加入人文思想,让景观类型丰富起来,生动展示各种地域文化,通过景观的观赏性进行科普和生态的立体教育。因地制宜的规划道路,使道路成为联系各规划区的枢纽,景观设计结合道路的连接意义来设置节点,将建筑融入地域特征形成特色景观。 7.1.3生态理论

产业园区建设以生态学理论作为指一导思想,采用生态学原理、环境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机制,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规划的产业园区要做到:以生态农业的设计体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模式与该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经济效益;以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实现社会效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7.2 规划指导思想

园区规划按照中央关于“农村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指导,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与体制创新为动力,实行产业化推进,辐射和带动礼州片区花卉产业的规模化和生态化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同时创造一个以人为本、多元化、以花卉为特色的有独创性的、富有现代花卉基地特色及园林化格局的现代田野风光园,使花卉的生产和花卉生态旅游观光紧密结合,并且探索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

以景观规划为枢纽,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温江区现代农业园的土地资源,引进高、精、尖科研技术和现代的企业管理模式,促进花卉生产、生态、科研、旅游的有机共存,尽快把园区建成形象鲜明、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服务设施齐全、西部一流的现代化农业园区,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赢效果。 7.3 规划原则

(1)“ 1234”原则

“1”:.态保护第一原则,确保土地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

“2”:即无污染,无公害,力求达到二无。

“3”:通过合理规划实现园区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共同发展。

“4”:达到高起点、高科技、高管理和高效益。 (2)整体效益优先原则

农业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许多相关联的环节,应从全局角度去考虑问题,确保系统均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礼州片区农业园的整体效益最优化。 (3)可持续发展原则

适度、合理、科学的开发各种资源,建立和完善资源保护与利用制度,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确定合理有序的景观空间和生产作业流线,科学的划定环境容量,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多方面的关系,注重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利用,保护区域生命力和多样性,使人类、社会、环境成为一个和谐有序的有机整体,确保花卉产业园发展的可持续性。 (4)可操作性原则

规划针对园区现状、优势劣势、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务实建议,尊重自然规律和人文历史,以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作为本规划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可操作性为指导,确保规划合理实用。

7.4 产业规划 7.4.1指导思想

现代花卉产业要坚持高新、高效的办园思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先一导,通过引进良种、厂丰一物技一术、信息技术、节水技术等先进、实用的高新技术,提高花卉产业园区的科技含量,实现高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使产业园区具备创新性。

7.4.2发展方向

花卉产业园位于城市近郊区域,与郊区城市化同步发展,形成“城市后花园”的产业发展日标,并被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7.4.3发展策略

花卉产业园区建设一与发展是一项涉及到多学科、多研究领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前期勘察需要土壤、地理、植物、生态等专家的调查评估,捉出可行性研究方案:中期建设需要规划、景观、建筑、农业、旅游等专家的技术指导;后期发展还需要经济、社会、生态学家的筹划经营。由此可见,花卉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在资源丰富、地形复杂的区域建园,需要各项各业专家的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对交义学科的研究,方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方案,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园区运行机制的转换,构建资金、科技和政策的职称体系。按照“法人投资、企业经营、政府扶持、学校催化、产业化开发”的模式,推行“企业+基地+农户+政府十学校”的产学研一体化运营机制,依靠五方力量,吸纳社会闲置资金;依托学校和引进社会专业人才一,建成强劲的科不毋、技术、管理、营销人才梯队,在园区进行高科技工程项目的试营,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在园区运营过程中,政府给子适当的政策优抚,研究出台园区建设中涉及的用地与土地流转问题、农林特产税与农产品加工增值税增收问题、用电用水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相关政策,同时给介园区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还业主和投资主体自我决策、自我选择的权力,保证园区经营的活力。

规划项目去采用公司化的管理模式:农户的自由经营以及农民身份有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农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提高农业市场的规范化和国际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利用科研院校专家智囊团的优势,促进园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将科研教育引入园区,作为生产的强人支持力。建立从农产品良种引进一培育一生产一加工一物流一贸易等各功能相互对接的空间格局。各环节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图1)。 良种引进育苗生产加工物流贸易图1 完整产业链流程

将现有资源最大化利用,在遵循自然发展的基础下,搞好生态环境。农村地域广阔,自然资源富足,发掘其经济、观赏价位,因地制宜,合理的整合、配置、开发当地资源,不但可以减少投资,降低经营成本,避免重复建设,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资源的永续使用。 7.5 产业规划内容

(1)优势产业

利用温江区的地理优势以及气候环境优势开发独特的优势产业,珍惜苗木产业以其自身的特殊性,切合近年来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逐步发展为花卉产业中的优势产业。

(2)特色产业

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回归自然,享受生活成本成为人的一种生活需求。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种便捷的回归自然的旅游休闲方式在城市周边应运而生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旅游业的一人补充,在给广大市民带来休闲好去处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花卉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成为相对独立、富有特色的休闲观光产业园区,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欢迎。

科研育种产业:花卉育种,即研究改良现有花卉品种,创造新类型、新品种及改进种子繁育技术的科学,是植物育种学的一个分支。多姿的花卉品种会激发人们深入思考其来源,园区_适当的进行相关的科普知识宣传,有利于人们更加支持和理解花卉产业的发展。

8 结论

现代农业园区应建成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将第

一、三产业有机结合,使现有农业发释多种功能;同时可以发展有机农业,将园区农业的生产走上产业化模式,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同时,园区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也会对周边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提供示范作用,并且能够辐射带动周边的社会经济,为农村产业机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园区应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有机农业栽培等方式,进行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和销信,达到充分利用和保护土壤、水源和生物等资源的目标,实现生态循环,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将园区建设用美学和园艺、园林学相结合,开设各种旅游配套设施,发展旅游科普主业或者副业,实现园区多功能的同时也将为园区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方向,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协调发展的农业园区模式将具有广阔且可行的市场。策划与社会、经济、生态相协调的规划建设方案。

政府对于园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带头作用,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园区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鼓励招商引资。制定园区各项管理制度,统一对园区各项事业进行依法管理,并建立计算机信息储存和管理系统。

园区开发过程,容易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能一味以经济利益为日的而破坏生态,应保持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在不影响园区格局的情况下尽量保持自然风貌,注重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园区建设需要带动辐射周边的农民,发动周边全民参与,进行相关产业的工作,一协调园区的发展和农户利益,引导农户自觉保护白然资源促进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栋,甄双七,刘建峰等.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6:116-120 [2]田辉玉,罗军,黄艳.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3(6): 11-13 [3]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1].城市规划汇刊,2004. 21-25 [4]吴永常,王道龙.中国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试验示范区的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 7 (4):44 [5]郭春恒,刘春和.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儿点建议[J].农业经济,2003 (7) :12-14 [8]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6. [9]安晓宁,魏红.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与建设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4. 1: 43-44 [10]王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一理论、模式与评价[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11]良恕.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道路与模式[M].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 11 [12]张建武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J].农业技术经济,1996, 6:12-15 [13]黄修杰,何淑,群黄丽芸等.川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其研究综述[J].广东农业科学,2010(7):289-293 [14]丁小伦.国外农业科技园类型[J].世界农业,2002 (9) :16-18. [15]粱红,霍学喜.国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践与启示[J].陕两农业科学,2000 (2):15-16

第6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永丰村产业发展规划

(2015)

为促进我村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2020年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依托我村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永丰村位于大河湾镇西部,距镇政府12.5公里。总土地面积为33059亩,耕地面积19357亩、草牧场面积 298亩、林地面积 3657亩;全村共有 4 个村民小组,共 326 户、人口 1341。该村属典型的农业村,这里有广袤的农田,肥沃的土地,以及优异的天然环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种植以玉米、谷、大豆为主,其中玉米1.35万亩,杂粮0.5857万亩;畜牧生产以牛、羊、猪养殖为主,现有2015年大小畜存栏数 6575头(只),其中牛 325头、羊5600只、生猪 650口。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交通、信息闭塞等因素,永丰村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尚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形成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已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非常大,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通过对农户的走访调查,结合村民代表的情况反映,明确永丰村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的问题在产业大户与普通村民中均比较普遍,由于自筹能力有限,亟待在产业的启动、培育、发展壮大过程中,能给予资金扶持。

2、加强技术服务。一是加强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依托本地优势,加强适合本地发展且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的引进,积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品牌。

3、强化与市场的对接。一是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发布自身产品信息;二是希望建立专业的经济组织、经济人队伍,强化与市场的对接。

二、指导思想

2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总书记关于三农发展的重要批示,紧紧围绕农村建设这个中心,以农产品附属产物再利用为主线,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支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着力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通过产业发展壮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三、建设原则

1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引导的原则

以规划为龙头,把整体规划、综合规划、系统规划有机结合;以土为本、以人为先,遵循农业的现状和农民致富增收的现实要求,定时、定量、定位地把实现农民增收翻番的目标、任务、指标有机安排。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科学指导,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发展现状与问题。立足本村特点,突出区域特色,理清发展思路,提高规划针对性。

3、坚持政府引导,依靠群众的原则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领导和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四、具体规划 (一)、总体目标

3 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发展思路,2015年规划起步实施,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8%,2016-2017年全面推进,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6%左右,2018-2020年完善提高,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7.1%左右,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2、畜牧产业

现畜禽存栏情况为:大小畜存栏数 6575头(只),其中牛 325头、羊5600只、生猪 650口。未来5年,在肉牛养殖上,充分利用永丰村的优势,在不影响生态的前提下,依托临近肉牛繁殖基地,发展肉牛1100头,实现规模翻番;笨鸡养殖上,依托养殖合作社,规划建设永丰村四组笨鸡养殖基地,力争笨鸡存栏量保持在10万只左右;在羊养殖上,根据封山禁牧政策,在推广圈养方式的同时逐步限制羊养殖规模。

3、小杂粮产业

现小杂粮种植面积0.5857万亩。未来5年,计划在现有规模基础上,依托现掌握的科技政策,在品种选择、品质提升上下功夫。推广小杂粮、玉米隔年轮茬种植,大力发展药用大黑豆、小豆、绿豆等品种,实现小杂粮种植的规模稳定和良性循环,以品质提升促进收入增长。

(三)、规划布局

依托现有玉米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之广,可以就地取材,以增加农民收益为目标,策划建立年产万吨生物质颗粒转化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五、保障措施

1、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一是积极帮助玉米、小杂粮、肉牛养殖等主导产业的经营农户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依法开展土地流转,确保优质土地资源向主导产业集中;二是着力加强对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带动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以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和提高农业灌溉水平为目标,着力完善水利设施配套,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害风险能力。同时推行水利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方式,确保水利设施有人建、有人用、有人管;二是积极争取土地项目,实施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全村耕地面积占补平衡,努力实现有增无减;三是大力实施小流域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实施好河南流域治理工程。

3、积极引进外资,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通过创优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外资,为我寸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6、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打造高素质的产业发展队伍。

5 针对村民普遍发展意识不强,发展能力不足的情况,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并着力培养专业的市场经济人,加强与市场的对接。

第7篇:乡镇农业产业规划情况汇报

**镇农业产业规划情况汇报

一、镇情概况

**镇位于**东南部,距县城54公里,东毗邻**县的勐佑镇和营盘镇,西接本县 **乡,** 、 两乡,东西宽公里,南北长26公里,国土面积298平方公里。全镇辖9个村139个村民小组。海拔在1010米至2175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9℃,年均降

雨量1361毫米,气候立体,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既有亚热带低热河谷地区,也有温凉山区,适宜多种经营。有耕地面积31379亩,其中水田面积11375亩,旱地面积20004亩。经济建设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主,主要产业有粮食、

甘蔗、香料烟、茶叶、林业和畜牧业,后续产业有甜龙竹、蚕桑等。

2007年末,全镇总人口6015户25240人,其中农业人口5736户24116人,少数民族1799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8358万元,同比增1666万元,增合%;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060元,同比增元,增合%;完成本级财政收入万元,同比万元,增合%;完成镇级固定资产投资1226万元,同比增311万元,增合34%;实现个私经济收入4096万元,同比增534万元,增合15%;实现工业总产值1033万元,增加值470万元;同比分别增203万元、134万元,增合%、%;实现粮食总产万公斤,同比略增,人均占有粮食440公斤。

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农业工作在全镇上下共同努力下,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主线,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发展思路,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

构调整,优化品种布局,扩大优势产业规模,积极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通过提升全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08年9月,各项主要产业培植情况如下:

粮食产业:小春粮食产量95万公斤,实现收入110万元;完成大春粮食栽种万亩,其中水稻万亩,包谷万亩,其它杂粮万亩,预计实现大春粮食总产944万公斤。

甘蔗产业:完成新植蔗5519亩,甘蔗面积达万亩。07/08榨季实现甘蔗社会产量万吨,入榨产量万吨,实现蔗农收入1700多万元。

香料烟产业:香料烟种植总面积亩,完成产量26596担,实现烟农收入万元,提供烟叶税万元。

茶叶产业:茶叶总面积11551亩,其中投采面积8700亩。完成干茶产量万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万元。

畜牧产业:完成大牲畜存栏11076头、生猪存栏39617头、山羊存栏6914头、禽类存栏77946羽,完成肉类总产1104吨,实现畜牧产值967万元

蚕桑产业:全镇共有9个村107个村民小组1384户农户种植桑树亩,第一批蚕茧于8月6日交售,共交售蚕茧公斤,平均单产公斤/张,平均单价元/公斤,张效益元,蚕农满意度达95%以上。第二批中秋蚕全镇共饲养张,共涉及9个村53个村民小组165户农户,计划交售蚕茧3350公斤,实现蚕农收入万元。

林业生产:核桃总面积达44500亩,投产产量400吨,实现产值176万元;竹子总面积32600亩,其中甜龙竹16500亩,投产25400亩,其中甜龙竹14600亩,实现产值110万元。

果蔬产业:水果总面积2363亩,总产量吨,实现产值50多万元;蔬菜总面积6715亩,总产3770吨,实现产值670万元。

三、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镇党委、政府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县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和关注民生,紧紧围绕“经济提速、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三大目标,着力实施“农业稳镇、项目强镇、科教兴镇、招商富镇、集镇美镇、稳定和镇”六大战略,突出抓好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三农”工作、基础设施建设、财税工作、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社会稳定六大重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农商并进,山坝统筹,努力把**建成“**南部重镇”,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十一五”期间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粮食总播种面积3万亩、产

量达1000万公斤、人均400公斤;甘蔗总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农业产量达万12全文查看

第8篇:乡镇农业产业规划情况汇报

一、镇情概况

**镇位于**东南部,距县城54公里,东毗邻**县的勐佑镇和营盘镇,西接本县**乡,**、两乡,东西宽12.5公里,南北长26公里,国土面积298平方公里。全镇辖9个村139个村民小组。海拔在1010米至2175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9℃,年均降雨量1361毫米,气候立体,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既有亚热带低热河谷地区,也有温凉山区,适宜多种经营。有耕地面积31379亩,其中水田面积11375亩,旱地面积XX4亩。经济建设以农业产业发展为主,主要产业有粮食、甘蔗、香料烟、茶叶、林业和畜牧业,后续产业有甜龙竹、蚕桑等。

XX年年末,全镇总人口6015户25240人,其中农业人口5736户24116人,少数民族1799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8358万元,同比增1666万元,增合24.9%;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060元,同比增362.7元,增合21.4%;完成本级财政收入356.3万元,同比104.6万元,增合41.6%;完成镇级固定资产投资1226万元,同比增311万元,增合34%;实现个私经济收入4096万元,同比增534万元,增合15%;实现工业总产值1033万元,增加值470万元;同比分别增203万元、134万元,增合24.5%、39.9%;实现粮食总产1060.5万公斤,同比略增,人均占有粮食440公斤。

二、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镇农业工作在全镇上下共同努力下,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主线,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生态化”的农业发展思路,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品种布局,扩大优势产业规模,积极培育和扶持新兴产业。通过提升全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2008年9月,各项主要产业培植情况如下:

粮食产业:小春粮食产量95万公斤,实现收入110万元;完成大春粮食栽种2.42万亩,其中水稻1.02万亩,包谷1.1万亩,其它杂粮0.3万亩,预计实现大春粮食总产944万公斤。

甘蔗产业:完成新植蔗5519亩,甘蔗面积达2.38万亩。07/08榨季实现甘蔗社会产量8.3万吨,入榨产量7.7万吨,实现蔗农收入1700多万元。

香料烟产业:香料烟种植总面积9745.5亩,完成产量26596担,实现烟农收入1497.3万元,提供烟叶税299.5万元。

茶叶产业:茶叶总面积11551亩,其中投采面积8700亩。完成干茶产量60.7万公斤,实现农业总产值531.9万元。

畜牧产业:完成大牲畜存栏11076头、生猪存栏39617头、山羊存栏6914头、禽类存栏77946羽,完成肉类总产1104吨,实现畜牧产值967万元

蚕桑产业:全镇共有9个村107个村民小组1384户农户种植桑树2687.1亩,第一批蚕茧于8月6日交售,共交售蚕茧725.55公斤,平均单产49.4公斤/张,平均单价20.3元/公斤,张效益996.2元,蚕农满意度达95%以上。第二批中秋蚕全镇共饲养67.25张,共涉及9个村53个村民小组165户农户,计划交售蚕茧3350公斤,实现蚕农收入6.7万元。

林业生产:核桃总面积达44500亩,投产产量400吨,实现产值176万元;竹子总面积32600亩,其中甜龙竹16500亩,投产25400亩,其中甜龙竹14600亩,实现产值110万元。

果蔬产业:水果总面积2363亩,总产量185.3吨,实现产值50多万元;蔬菜总面积6715亩,总产3770吨,实现产值670万元。

三、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镇党委、政府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省、市、县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和关注民生,紧紧围绕“经济提速、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三大目标,着力实施“农业稳镇、项目强镇、科教兴镇、招商富镇、集镇美镇、稳定和镇”六大战略,突出抓好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三农”工作、基础设施建设、财税工作、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调整、社会稳定六大重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农商并进,山坝统筹,努力把**建成“**南部重镇”,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十一五”期间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粮食总播种面积3万亩、产量达1000万公斤、人均400公斤;甘蔗总面积稳定在2万亩左右、农业产量达7.5万吨、入榨7万吨,实现蔗农收入1800万元;香料烟总面积1.12万亩以上、产量达3.3万担、实现烟农收入1980万元;蚕桑面积6190亩,养蚕5110张、产量17.9万公斤,产值306万元;茶叶总面积1.2万亩、产量达125万公斤以上、实现产值1250万元;核桃总面积达53000亩,投产产量800吨,实现产值450万元;竹子总面积36600亩,其中甜龙竹20600亩,投产30000亩,其中甜龙竹16600亩,年创经济效益1100万元;肉类总产3000吨、实现产值XX多万元。

围绕上述目标,镇党委、政府在认真总结“十五”所取得成绩、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面临困难和存在问题,确立了“优化粮油、巩固甘蔗、突破烟茶、发展畜牧业,壮大竹子和蚕桑”的产业发展思路。紧紧抓住农业这个最基本的中心工作,加大对产业的培植力度,多角度、多渠道发展产业,切实加快地方经济的发展,改善人民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紧抓粮食产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近几年,**镇在加强产业发展的同时,毫不放松对粮食产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调整粮经作物比例,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渠道,“优化米粮仓,丰富钱袋子”。在粮食生产上,加大对优良品种的推广应用,不断加大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搞好服务,推广良种良法,强化科技实施,培育优质水稻基地,办好粮食科技示范样板,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提高单产,稳定总产,保持**“粮仓”风貌。

(二)巩固发展支柱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保障。

1.巩固发展甘蔗产业。镇党委、政府通过认真分析镇情,深刻认识甘蔗产业在全镇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合理布局,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依靠科技、主攻单产、提高效益”的路子,甘蔗面积巩固在2万亩,预计产量7.5万吨、入榨7万吨,继续为全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持。

2.优化提升香料烟产业。2008年,镇党委、政府决心发展香料烟11580亩,实现产量1650.5吨,并采取有力措施抓实香料烟生产:一是坚持扶持政策到位,即保护价、物资赊销、穿烟机补助、面积补助、标准钢架调制棚优惠提供、大田碎垡补助六条政策;二是坚持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即走质量安全效益型发展路子、合理规划种植面积、狠抓十大关键技术、保障烟叶安全、抓好水浇地工程建设五项措施;三是坚持推行风险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实行完成种植面积奖和风险抵押金制度;四是坚持转变作风,严肃纪律,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3.稳步发展茶叶产业。**种植茶叶历史悠久,长期以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一手抓茶园茶地建设,一手抓茶叶加工营销。特别是在今年茶叶价格极速下趺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措施稳步发展茶叶产业;一是加大茶叶生产的宣传力度,分类指导农户适时采摘,分级采摘;二是及时动员茶农加强茶园中耕管理,抓好低产茶园改造,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产量;三是认真督促制茶企业实行分等级收购鲜叶,以质论价,注重抓茶叶生产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茶叶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4.做强做大畜牧产业。围绕“兴牧富民”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畜牧科技推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稳定生猪产业,推进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畜牧业数量、质量、效益同步增长。2008年末,计划完成大牲畜存栏9750头、生猪存栏37108头、山羊存栏6600头、禽类存栏76000羽,完成肉类总产2956吨,实现畜牧产值1900多万元。

(三)积极培育后续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加大扶持蚕桑产业。2009年,镇党委、政府计划发展蚕桑3500亩、总面积达6190亩,养蚕5110张、实现产量17.9万公斤、产值350万元。为此,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东蚕西移”的政策机遇,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植发展蚕桑产业:一是成立由书记任组长,镇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村支书、镇直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蚕桑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同时,在农业中心专门设立蚕桑产业办公室,具体抓好蚕桑产业发展工作;二是广泛开展好对农户的宣传发动工作,激发广大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三是在酒药村酒药寨建设300亩的县级样板一块,充分发挥示范样板带动作用;四是积极向上争取产业扶持资金,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目前,已完成投资23万元,建盖指挥部1所、架设水管6公里。

2.发展壮大核桃产业。全镇虽然有核桃总面积44500亩,但是投产面积较少,产量较低,针对这一现象,镇党委、政府结合土地资源、气候优势、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实际,按照“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划发展”的原则,一方面组织林业部门做好核桃品种改良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动员各村认真组织开展工程造林和社会造林。2008年,全镇共完成核桃工程造林2500亩,社会造林5000亩。

(四)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加快全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充分发动全镇广大人民群众及社会各方力量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工作上来,抓住机遇,搞好重点工程建设,带动面上工程建设。一是坚持项目投入这个总抓手不动摇,按照经济和社会事业项目齐抓、大中小项目并举的项目工作思路,切实抓好烟水配套、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农水扶贫、土地复垦等项目资金的投入使用;二是切实增加本级财政投入,加强支农资金监管,确保使用规范和使用效益;三是鼓励农民自主投入。大力推行“一事一议”,规范农民自主筹资筹劳机制,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公益性设施建设。

四、农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年来,我镇农业产业化经营得到了较快发展,在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今年香料烟产业任务重,加之产业争劳力现象突出和大棚蔬菜对香料烟产业的冲击,部分群众种烟积极性受挫,工作难度较大。

二是今年甘蔗砍工价格偏高和甘蔗亩效益偏低,蔗农种蔗积极性受到影响。

三是我镇辖区内工业只有1家糖厂、2家砖场和几家茶场,规模和数量不足,工业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

四是农业标准化程度不高,精品、名牌农产品少,农民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不能适应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

五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少,手段单一。

六是缺乏大的项目支撑,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对上级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建议

1.建议县委、政府在下达产业发展任务目标时,充分考虑各乡镇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合理下达各项产业发展考核指标及任务。

2.建议加大对温凉山区核桃和茶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增加山区群众的经济收入,缩小山区与坝区之间的差距。

3.希望各级党委、政府给予我镇项目支持,加大农业投入,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第9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桂花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 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县第十三次党代会 精神,进一步加快我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推进特色农业发展,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特制定《桂花乡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 年)。 》

一、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 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受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带 动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制约我乡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 瓶颈。多年的实践证明,优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实行专业 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推动产前、产中、 产后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带动产业 链条延伸,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实 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是探索发展特色农业之路的有 效形式和必然选择。

(二)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优化资源配置、 农业产业 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 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事关农 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在优势产 区域发展主导产品,有利于资源、政策、资金、人才等生产要 素的合理集聚,充分挖掘生产资料、品种、技术和物质装备等 潜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农 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发挥比较优势、 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优 势产区和规模优势,是多数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增强农业 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特色农 业产业,有利于把优势区域率先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安全、 生态的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优势农 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 准化生产,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节本增效,提高产品质量和 档次,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夯实产业基础、持续增 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夯实产业基础、 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 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努力缩 小城乡差距,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在优势区域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 导产业,打牢产业基础,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 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集聚提升特色优势产 业,可以有效带动农产品加工、贮藏、包装、运输、营销等相 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 效机制。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 和州第八次、县第十三次、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 观为统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为重点,突破产业瓶颈 制约,强化产业升级整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区域带动 能力,加速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为发展桂花特色 农业产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 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县内市场,积极开拓州内 外市场,瞄准现实需求,超前预测潜在需求,坚持扩量、提质、 增效并举,确保主要农产品生产总量合理增长,全面提升特色 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产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 业基础、市场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因素,优先发展资源条件好、 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促进生产要 素在空间和产业上的优化配置,集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 带。 坚持统筹协调原则。 坚持统筹协调原则。加速主导产业发展,兼顾发展一 坚持统筹协调原则 般产业,加快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带动乡域经济发展。统 筹产业发展的协调性,统筹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构建,强化 生产、加工、流通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坚持科技引领原则。 坚持科技引领原则。 坚持科技引领原则 紧盯做大做强做精特色农业产业, 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 推进产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有机结合,构建产加销、农工 贸各环节紧密衔接的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引领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农民自主原则。 坚持农民自主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 坚持农民自主原则 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 市场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带动、信息服务等途径, 调动农民自觉自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发展目标 经过五年(20112015 年)努力,全乡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累计新增 2.3 万亩,总规模稳定在 19 万亩以上,基本实现最佳 适宜区全覆盖;对现有种植业基地加强综合管理措施,提高基 地产能,使一半以上面积实现提质增效。畜牧产业中,牛存栏 6486 头、出栏达 1590 头,猪存栏 12794 头、出栏 13615 头, 羊存栏 29580 只、 出栏 11124 只, 家禽存笼 35176 只, 出笼 56666 只。特色农业产业总产值达到 16500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 特色农业产业的收入达到 1500 元以上。

三、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重点

(一)核桃产业

核桃产业

1、发展现状:到 2010 年底,全乡适宜核桃种植地块已全 发展现状: 部种植有核桃,全乡核桃面积达 15.77 万亩,产量 1975 吨,人 均有核桃树 147 株,人均核桃收入达 4474 元。全乡 3131 户农 户中,核桃收入在 13 万元的有 1535 户,35 万元的有 437 户,5 万元以上的有 56 户。核桃已成为桂花群众增收致富的支 柱产业。

2、发展目标: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到 2015 年全乡共争 发展目标:

取实施核桃中低产林改造 1.5 万亩, 实施集约化管理 5000 亩以 上,实施核桃配水 5000 亩,新建核桃烘烤房 500 座,核桃总面 积达到 16.5 万亩以上,产量 264.3 万公斤,产值 6850 万元, 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达到 5980 元以上。

3、优势区域:全乡 9 个村委会 64 个村民小组所有适宜种 优势区域: 植核桃的地块,新修村组公路道路两侧,通过实施中低产林改 造后坡台地内种植核桃。

4、主要任务:依托**县中国核桃之乡全国经济林 主要任务: 建设示范县****核桃的资源和市场品牌优势,倾全 、 乡之力,加快核桃产业化、规模化步伐,把桂花建设成为** 县的重点核桃产业区。一是 一是加强工程治理。对水土流失严重的 一是 核桃河箐,采取打拦砂坝、筑反坡台、实施坡改台、砌围埂等 措施,加强水土流失管理,强化保水保肥功能,维护核桃树生 长环境。二是 二是强化经营管理。加强经营管理,是改善土壤结构 二是 和土壤养分状况,确保核桃树稳产、高产的关键措施。可通过 实施中耕管理(主要以松土、除草为主,每年耕翻土壤 2 次, 分别在春季和晚秋进行) 、科学施肥(如果缺少核桃所需的营养 素,将会影响正常生长和产量、品质,这就需要施肥补充) 、适 时灌水和排水(如果雨季来得迟出现干旱,需要及时灌水,在 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每月灌水 2 次;同时为减少水份蒸发,可 以在冬春季浇水后盖上地膜和树干涂白,预防霜冻和干旱,保 水保肥。提高成活率和生长率) 、林粮间作(可间作其它果树、 各种农作物、药材等,适宜间作的作物主要是薯类、豆类、乔籽等矮杆作物,它们能增加土壤肥力和土质梳松,有利于核桃 树生长) 、修剪和更新复状(可采用梳枝、缓放、回缩的方式培 养树体,对进入衰老期的老树采取主干更新、主枝更新、侧枝 更新的方式做好更新工作,促使幼树早挂果、老树常挂果) 三 。三 是加强病虫害防治。核桃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环境因素的影 响,经常遭受各种病虫害的危害,造成生长不良,树势衰弱, 产量降低,甚至导致树体死亡。因此,必须积极进行核桃病虫 害的综合防治,才能保障核桃的正常生长及高产、稳产。在我 乡,危害核桃的主要虫害有金龟子、刺蛾、天牛、木蠹蛾(核 桃虫)等,主要病害有根腐、干腐病、炭疽病、褐斑病、霜冻 等,要加强虫害、病害监测防治,确保核桃树健康成长。四是 四是 提高核桃品质。引导农户成熟采收,约有 1/4~1/3 的青皮果在 树上自然开裂的为成熟,如采收过早种仁不饱满,出仁率低。 采收后要及时脱皮、漂白、晾晒。对漂白后的核桃要充分干燥, 以核桃烘烤房烘干为主,逐步消除烟熏火燎的传统方法烘干, 加快水分散发和干燥速度。推行分级包装,将充分干燥后的核 桃按果大小及质量好坏分级包装,以级销售,提高销售单价, 增加农户收入。( 二)畜牧产业 畜牧产业

1、发展现状:2010 年全乡猪存栏 10580 头,出栏 13900 发展现状: 头,同比增 4250 头;牛存栏 5250 头,出栏 1400 头,同比增 150 头;羊存栏 26836 只,出栏 8240 只,同比增 110 只;家禽 存栏 35080 羽,出栏 78490 羽,同比增 32908 羽。猪、牛、羊出栏率分别为 131%、26%、32%。猪、牛、羊出栏率同比分别增 45.3%、3.3%、1.7%。完成猪种改良 2223 胎,其中人工受精 286 。 胎,本交 1846 胎。肉牛冻精改良 62 胎。其中黄牛 43 胎、水牛 19 胎。组织农户饲料套种 4150 亩,推广猪饲料熟改生喂 778 户,4016 头;推广青贮饲料 2500 吨、氨化饲料 1000 吨,全乡 种植黑麦草 270 亩;仔猪补饲 947 窝、8897 头,畜牧科技培训 36 期、1000 人次。2010 年内分别出栏猪 20 头,牛 3 头,羊 25 只,鸡 100 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农户达 22 户。

2、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畜牧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 发展目标: 化,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实力和综合生产能力进一 步增强,全乡畜牧业总产值达到 4874 万元,年均增长 15%;肉 类总产量达到 1925 吨,年均增长 8%;猪出栏 13615 头,年均增 长 5.0%;牛出栏 1590 头,年均增长 5.4%;羊出栏 11124 只,年 均增长 5.3%;禽出栏 56666 只,年均增长 1.9%。良种繁育、动 物疫病防控、饲草饲料生产、畜产品质量安全、草原生态保护 等体系进一步完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畜牧业生产初步实现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环境友 好型转变。

3、优势区域:在立新、马茨、皮左黑、大河等村委会重点 优势区域: 发展**羊养殖,在大村、小河、桂花等重点区域发展肉牛养 殖;在树皮厂、乌**等村委会重点发展生猪养殖;在全乡辖 区内发动群众养殖土鸡;在十四林新建一个年出栏生猪 300 头 以上的规模养殖小区。

7

4、主要任务:一是着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要转变 要任务:一是 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创新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规 模养殖和畜禽养殖小区,抓好畜禽良种、饲料供给、动物防疫、 养殖环境等基础工作,改变人畜混居、畜禽混养的落后状况, 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大力扶持 有条件的养殖户实施规模养殖,在养殖方式上逐步实现由个体 散养向养殖小区转变,并按两统两分的原则规范建设。抓 好现有的规模养殖户的跟踪指导服务工作,引导、帮助规模养 殖户开发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使其做大做强,在全乡范围 内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二是 二是着力推进良种化进程。推广畜禽标 二是 准化节能降耗养殖技术,扩大畜禽人工授精等杂交改良技术覆 盖面,对全乡种畜户要进行跟踪指导,淘汰生产性能低下的品 种,积极引进高性能、优质的品种。全面推广饲草饲料加工、 农作物秸秆调制、 畜禽养殖场环境控制和动物免疫程序等技术, 以集成科技支撑现代畜牧业。依托政策扶持、项目支持等措施, 认真搞好品种改良站(点)建设,进一步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 三是着力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 三是 体系,完善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致力形成 政府主导、职能部门主抓、成员单位协助、技术人员把关、各 方联合行动,群防群控重大动物疫情的工作机制。建立动物疫 病防控工作长效机制,重点抓好春秋两次集中免疫工作和强制 免疫工作,做好补防和查漏补缺工作。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 急预案》 ,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网络,随时掌握疫情动态,科

8 学指导防控工作,确保一旦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能把疫情控 制在最小范围,把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四是 四是着力抓好实用科 四是 技推广。加大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畜牧业科技转化能力。 针对新任的村级防疫员和规模养殖户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养 和造就一批技术硬、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畜牧业从业人员, 提高畜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 高畜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加快良种繁育、疫病防治、饲草饲 料等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科技指导服务,不断提高畜牧业 生产管理水平,乡、村两级畜牧科技人员都要入户入场,对养 殖户进行科技示范指导。 五是着力强化动物及其产品安全监管。 五是 加强饲料、兽药行业监管,依法查处三无饲料和在养殖环 节添加违禁物品的非法行为。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整 顿和规范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市场,严格清查过期、假劣、 违禁添加和兽药标签不规范产品。 加强畜产品的监测, 瘦 严查 肉精和注水肉等违法行为,防止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全面开展养殖场建档备案工作, 大力倡导畜产品经营台帐制度, 并以此为契机,以落实养殖档案、防疫档案为重点,通过标识 佩戴、生产和防疫信息录入、全力推进标识、档案信息化管理 进程,实现畜禽从出生到屠宰的全程监管,建立健全畜产品安 全可追溯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苦荞产业

1、发展现状:近年来,我乡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全 发展现状: 乡农业总体上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转变的新阶段,但

9 是农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与发达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突出 表现为资源利用不充分、经营粗放、产业链条短、加工率低、 竞争力弱、农民增收困难,农业仍处于爬坡上坎阶段。因此, 着力优先发展苦荞产业,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大的现 实作用。 2010 年, 到 全乡每年种植苦荞 7000 亩左右, 产量 500 吨。目前,我乡已成立了 1 家小型苦荞加工厂,对荞籽、荞壳 进行了初加工。但由于乡内缺乏苦荞加工企业支撑消化,大部 分苦荞主要用于兑换大米、饲喂畜禽等,苦荞的食用意义和经 济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

2、发展目标:通过 5 年的努力,使桂花苦荞种植面积、产 发展目标: 量、产值等综合实力迈入全县之首。到 2015 年,全乡苦荞种植 面积达 12000 亩,产量达 1200 吨以上,实现 1000 万元以上, 农民人均苦荞收入达 500 元以上。

3、优势区域:以立新、马茨、桂花、大河等高海拔区域为 优势区域: 重点,向大村、乌**等其它 5 个村委会推广种植。

4、主要任务:一是加快苦荞基地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定 要任务:一是 向培育、集约经济的原则,充分挖掘利用坡耕地、轮作地、退 耕还林地,建立规模化苦荞种植基地,以立新、马茨、桂花等 区域为重点,从2011年起每年发展苦荞8000亩以上,至2015年 全乡苦荞种植面积达12000亩以上。二是 二是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以 二是 乡招商分团为主,适时借助县招商团的力量,通过招商引资等 途径, 力争在2015年前引进1家苦荞精深加工企业在乡内或县城 安家落户,并在土地、用工、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全力做好

10 开工建设前的协调服务工作,使新建企业年加工苦荞能力达 1000吨以上,实现产值5000万元以上。三是 三是努力提高亩均产量。 三是 以优质特色品种为核心,以高产高效技术为支撑,以提高农业 技术水平为目的,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实行良 种统供、技术统训、肥料统配,开展苦荞高产创建活动。同时, 要加大与玉米、马铃薯、小麦等农作物的年间轮作力度,加强 病虫害防治。通过开展高产示范创建,有效推进苦荞种植和经 营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提升我乡苦荞麦的综合生产能 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力争到2015年,全乡苦荞亩产达100公斤以 上。四是 四是加快专合组织建设。由政府组织倡导,党员、干部领 四是 办创办,按照自愿联合、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精诚合作、共 谋发展的原则,在一定区域内把具有苦荞生产、加工、销售能 力的党员和群众组织起来,形成统一领导、互相扶持、互利互 惠、共同发展的格局。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在乡内组建1 个以上苦荞专业生产销售加工协会,成立9个苦荞专业合作社, 发挥专合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五是加强流通体系建设。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为契机, 五是 加快乡村市场工程建设,确保以苦荞为主的农产品正常流通、 交易。同时,要加强对流通过程的全程监督,确保总体价格基 本保持稳定,防止价格差异大而影响农民种植苦荞的积极性。( 四)中药材产业 十一五期间,全乡共推广种植中药材 200

1、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 亩,目前所种药材长势良好,待采收后将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11 充分利用林地、耕地套种中药材,进行林地、土地集约节约化 开发,提高林地、土地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实现林地、土地增 值。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快彝药之乡建设对推动我乡农村 经济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十二五期间,围绕彝族药业之乡建

2、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 设,切实加大投入力度,突出基地建设。建设 300 亩以上标准 化试验基地 1 个,建设 30 亩以上标准化中药材示范基地 3 个, 重点培植中药材种植专业户 20 户,发展专业村 3 个。到十二 五末,全乡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 5000 亩以上,产值 2000 万 以上。

3、优势区域:以大村、桂花等村委会为重点,通过招商引 优势区域: 资等途径吸引规模企业试种示范,发挥基地规模效应,带动农 户种植。

4、主要任务:一是优化区域布局。充分发挥我乡山区面积 要任务:一是 大、适宜种植面积广的优势,按照海拔地区不同进行因地制宜 规划布局,加强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实现土地林地增值,在 适宜地区开展林下间作种植中药材,形成核桃产业与中药材产 业共同发展、以短养长的双赢格局。以重点发展我乡地道药材 为中心,重点种植喜荫凉、湿润、生长周期长、经济价值高的 中药材,初步确定发展种植的药材有:黄芩、桔梗、重篓、当 归、茯苓、红花、牛蒡子等品种。二是 二是建立良种繁育体系。按 二是 照 GAP 的要求,健全完善种苗繁育基地(含菌种的培育),实施 良种工程,大力发展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的名优地道中药

12 材,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加强名优地道中药材的选育与改良, 加强对无公害中药材品种的培育。三是 三是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按 三是 照市场化运作、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 化服务的原则,实现大宗特色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提高中药材 的产量和质量。建立中药材优良新品种种植试验基地,通过引 进、驯化、试验,培育适宜我乡种植的优良品种,为农户提供 优质中药材籽种、种苗。筛选一批有一定种植规模、发展潜力、 品种特色的基地进行重点扶持,培育成为中药材示范基地,利 用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功能,大力推广运用新品种、新技术, 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 引导农户种植市场前景好的中药材。 四是建立标准化种植体系。严格执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 四是 范(GAP)》标准体系,进一步规范种植过程,保证药材质量安 全,充分发挥我乡地道药材如桔梗、木香、牛蒡子、黄芩等生 产历史久远、质量优良、产量较高、市场畅销的优势品种,采 取规范化种植为主,分散种植为辅,结合中药材生产现状,因 地制宜地推广种植,形成主导方向明确,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中 药材种植区和种植带,把 GAP 中药材生产基地变成中成药生产 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五是 五是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基本形成以 五是 企业(组织)+基地+农户为主的运作模式,采取市场带动 型、中介组织型、主导产业型、农科组织带动型等适应市场要 求、灵活多样的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各村要抓住实施 GAP 的 契机,着力引进和扶持一批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中药材 种植和产品深加工、销售企业,有力推进我乡中药材产业的集

13 约化、现代化进程和产业链的延伸。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加 强与各产业化组织形式相适的订单农业的引导、指导和服务, 推动中药材订单生产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建立健全农 民和企业等产业化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连结机制。加大药材产 业专业协会和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力度,健全完善各专业 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的运作机制与制度,真正做到民办、民管、 民受益,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中药材产业中链接农户与大市场 的中间纽带作用。六是 六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加强与县内外 六是 生产企业、研发单位、销售企业全方位、宽领域合作,在与大 企业集团的合作中发展壮大我乡中药材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 度,围绕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引进中药材种植企业招商。通 过招商引资引进、培育、发展、壮大 1-2 家中药材种植龙头企 业,有效带动农户种植,推进我乡中药材产业发展。

(五)魔芋产业

1、发展现状:2011 年我乡试点为引种种植魔芋 3 片 6 亩, 发展现状: 全乡本地魔芋种植 210 亩。

2、发展目标:计划用 5 年时间,通过试点种植,在取得成 发展目标: 功的基础上,我乡将引导农户种植,力争到 2015 年种植面积达 2000 亩。到 2015 年,计划年产商品芋 1 万吨、魔芋系列产品 1000 吨,魔芋产业实现产值 2000 万元,完成增加值 500 万元。 从事魔芋生产的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 2500 元, 魔芋产业的收入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到 10%。

3、优势区域:以桂花、马茨等村委会为重点,通过引进大 优势区域:

14 过口乡魔芋品种试种,待试种成功后向全乡 9 个村委会推广种 植。

4、主要任务:一是强化发展规划。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 要任务:一是 原则,在试点成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年扩大种植规模。 根据魔芋生长对光照、土壤、温度、海拨、水分等外部环境及 耕作技术要求, 魔芋种植重点区域是海拔 10002200 米的浅中 山区的旱坡地。将 9 个村委会适宜地块逐一规划纳入种植 计划。二是 二是建立服务体系。建立乡级魔芋技术服务机构,充实 二是 专业技术人才,配套相关设备,具体负责制订魔芋产业发展规 划、加强技术指导、开展技术培训等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更 好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 9 个村委会,配备 12 名技术 专干,主要从事魔芋技术指导工作;在 45 个重点村民小组每组 选定 35 名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技术员或种植大户,充分发 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一户带多户、一村带一乡、一乡带一 业的产业发展格局,促进魔芋产业快速发展。三是 三是强化科技 三是支撑。在品种选择上,主要选择优质、丰产的魔芋品种为全乡 主推品种。开展科技培训,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抓 好魔芋高产栽培技术培训,让农户逐步掌握栽培技术要点。加 强与科研院(校)的技术合作,采用现代组培快繁技术,破解 软腐病防治的技术难题。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标准化魔芋栽培 技术,提高魔芋规范化种植水平。采取合理轮作,选用健康种 芋,合理间作,加强田间管理,确保魔芋产业健康发展。四是 四是 建立产销关系。支持企业建立生产基地,与农户建立稳定的生

15 产、收购合作关系,并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扶持,促进企业 发展、农民增收,提升产业化水平。以魔芋基地村委会为重点, 引导、协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 、标准化生产,与 基地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积极搭建信 息平台,乡党委、政府及各级各单位要从多方面、广渠道发布 商品信息,获取市场信息后及时反馈给广大农户,并推荐收购 商家,让农户选择价位高的商家出售,争取获得最高的经济效 益,促进农民增收。五是 五是实施项目带动。建立魔芋产业发展基 五是 金,主要用于优质抗病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技术宣传培训、 专业合作社扶持、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优质种芋繁殖基地建 设、龙头企业扶持、基地建设和培育中介服务组织等方面。整 合项目资金,加强魔芋产业基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项目的申报工作,积极争取符合产业政策、带动性强的重 大产业化促进项目。

(六)花椒产业

1、发展现状:近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及县林业部门 发展现状: 的关心支持下,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花椒产业发展,将花椒 基地建设与退耕还林工程、天保公益林建设和退耕还林后续产 业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天保公益林建设政策,大 力发展花产业椒。全乡已规模化种植花椒3618亩,其中挂果面 积为1010亩,主要分布在树皮厂、桂花、立新等村委会,2010 年全乡花椒产量达44.1吨,产值达150万元。

2、发展目标:到 2015 年,新发展花椒 3000 亩以上,全乡 发展目标:

16 花椒种植面积达 7000 亩,把花椒产业培育成为继核桃、畜牧、 苦荞之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到 2015 年花椒产量达 100 吨,产 值达到 500 万元;花椒种植区农民人均增收 500 元左右。

3、优势区域:以树皮厂、桂花、立新等村委会为重点,在 优势区域: 乌**、大河等其它村委会推广种植,并不断强化良种引进工 程。鼓励农户有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等空地种植。

4、主要任务:一是加快花椒基地建设。本着适地适树、定 要任务:一是 向培育、集约经济的原则,以树皮厂、乌**、大河等片区为 重点,发展优质花椒3000亩以上。其中:2012年新植700亩, 2013-2015年新植2300亩。二是 二是加快育苗基地建设。2012年,在 二是 乡内选择交通便利、水源方便的地方新建花椒育苗圃1个,育苗 面积5亩以上,每年繁育花椒苗5万株以上。三是 三是引进花椒精深 三是 加工企业。力争在2015年前,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引进花椒精 深加工企业1家,年加工能力在100吨以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村要把加快集聚提升特色农业产 加强组织领导。 业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要事,突出规划目标的导向作用, 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强力推进。要按照乡 党委、政府总体规划及各产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本村的特色 农业产业和产区,抓紧制定和细化实施方案,层层建立目标责 任制,加强督查考核。要按照相关产业区域布局,以主产区为 主持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产业建设中的困难和 问题,加强区域协调,实现整体推进。乡农业、畜牧、林业、

17 财政、科技、水利、扶贫等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加强协 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一步完善扶持措施,积极做 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形成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大 合力。各村要立足各自职责,认真制定各产业单项规划和实施 方案。乡党委、政府将健全完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调整充实 考核内容,改进优化考核办法,认真全面考核,严格兑现奖罚, 促进工作落实。

(二)加大资金投入。要积极筛选、论证、申报一批争取 加大资金投入。 州县投资的项目,特别要抢抓县委、政府加大对核桃、畜牧、 中药材、花椒等产业专项扶持的机遇,加大争取力度。要用好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基金,乡财政每年都要安排特色农业产业发 展基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且确保逐年增加。要管好用好特色 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加大信贷投入, 积极探索建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贷款担保基金,逐步形成政府 扶持、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特色农业产业开发投资机制。要 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的原 则,对财政支农、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向特色农 业产业聚集。

(三)提升产业化水平。立足产业整体开发,进一步完善 提升产业化水平。 扶持政策,确定发展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技术改 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支持力度,扶持壮大 一批龙头企业集群,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力引导、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围绕产

18 业链开展多元化、多形式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 展订单农业 ,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为 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产品销售等全方位 服务。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引导企 业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四)强化科技支撑。引导、鼓励乡村干部、科技人员到 强化科技支撑。 基层从事科技承包或创办、领办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实体, 并对其在政治、生活、工作等方面给予关心,充分调动其积极 性和创造性。要高度重视对各产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在充 分发挥乡内现有科技人员作用的同时,加强与县内外企业的联 系与合作,邀请相关技术人员到我乡进行讲授,进行技术指导, 破解发展难题,开展人员培训,研发特色产品,借助外力提高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五)落实惠农政策。要全面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经合组 落实惠农政策。 织发展的用水、用电、用地、税费等优惠政策。认真落实良种 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取消不合理的有关收 费项目,严禁向龙头企业、经合组织等农业产业化组织收取其 它费用。

(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深化农村改革。 鼓励农民以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加快土 地流转步伐,促使特色农业规模化经营。严格遵守集体林权制 度改革程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及时有效地解决林改过程中 的突出问题。围绕行政管理、农业执法、技术支撑,健全基层

19 农技服务体系、畜牧兽医体制、农经管理体系、农产品质量监 管体系,理顺关系,强化职能。

(七)优化发展环境。各村、各部门要切实改变工作作风, 优化发展环境。 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事程序,削减审批事项,提高工作效率, 全力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搞好服务。 宣传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 大造舆论,积极推介我乡特色农业产业优势资源和优势产品, 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浓厚氛围和强大合力。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聚集区水、电、路、通讯和梯 田建设、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等配套设施建设。要抓好退 耕还林、退耕还林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农村防灾减灾体 系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上一篇:研究生训练学复习题下一篇:街道关工委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