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

2022-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1》详解中国农业发展现状

5月25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和IFPRI东亚东南亚中亚办公室联合承办的2021中国和全球农业政策论坛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1》和《2021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发布会顺利召开。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详细解读了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当前中国的农业生产,已可满足居民能量摄入需求,不过当前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已出现过剩的现象,同时结构性不平衡问题突出。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城乡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趋同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后院”,农业“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明显,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报告》指出,在未来的“十四五”时期,中国粮食安全仍有保障,重要农产品供应能力也仍在增强,到2025年,粮食产量将增至6.92亿吨(1.38万亿斤),依然有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底线不破。

其中,口粮、谷物和粮食自给率分别为99.3%、93.4%、80.8%,猪肉自给率将回升至94.9%,大豆进口量继续保持高位,玉米进口增长迅速,食糖、棉花进口压力加大,牛肉和奶制品进口依赖程度提高。

同时,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趋同,稻谷、小麦和玉米的直接消费需求继续下降,水果、蔬菜、猪肉和水产品消费总量增幅显著,人均消费量增加是主因,其次为城镇化率提高。

针对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报告》显示,2004年-2018年,三大主粮全要素生产率(TFP)总体保持增长趋势。其中,稻谷和玉米TFP增幅高于农业平均,小麦TFP增幅低于农业平均。

除玉米外,稻谷和小麦技术进步速度快于农业平均水平,技术进步对小麦、粳稻、早籼稻、中籼稻和晚籼稻TFP提升的贡献率分别为76.13%、66.92%、49.14%、14.47%和64.52%。

不过,《报告》也指出,技术效率正在下降,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面临严峻挑战。技术效率的下降意味着新技术没有得到农户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原因包括科技供给与需求脱节、技术推广体系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新技术未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等。

膳食不平衡、浪费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要求,“到2020年,全国人均每日摄入能量2200千卡-2300千卡”。

在今天,这一目标已经实现。《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居民人均食物供给总能量为3952千卡/天,其中国内生产来源为2952千卡/天,占比74.7%。而中国居民人均能量摄入为2248千卡/天,仅占能量总供给的56.9%。

更具体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人均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分别为2248千卡/天、85克/天和79克/天,供能比分别为50.6%、14.7%和34.7%,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相关标准相比,当前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已出现过剩的现象,同时结构性不平衡问题突出。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表示,“中国居民的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都已经超出推荐量。所以‘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优化居民膳食营养结构,强化消费需求预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宣传营养健康知识,实现农业-食物系统可持续健康转型。”

另一方面,食物损耗和浪费严重,超过12%的食物能量和蛋白质被损耗。梅旭荣表示,“‘十四五’时期,要深入贯彻落实《反食品浪费法》,强化食品技术研发,减少食物浪费与损耗;进一步优化居民膳食营养结构,强化以居民营养健康为导向的消费需求预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水产品等优质蛋白质供给。”

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仍不强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数据显示,我国自主选育的粮食种子品种种植面积占到95%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猪牛羊等畜禽和部分特色水产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畜禽、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到了75%和85%。

《报告》统计了数十年来的种业变迁数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三大主粮经历了5-6次品种更新,至今,水稻、小麦、玉米的品种增产贡献率分别为45.9%、30%和47.3%。近年来,品种增产贡献率平均水平出现下降。《报告》建议,未来仍应加大新品种选育力度,积极创制重大农作物品种,促使粮食生产方式向科技驱动型转变。

同时,我国种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普遍不高。《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种子出口份额前四位分别是荷兰、法国、美国和德国,合计占全球种子贸易额的51.6%。中国种业仍在发展机遇期,国际贸易竞争力整体较弱,但也在逐步改善,2019年,中国种业国际市场份额为1.35%,这一数字在2015年还是0.02%。

具体品种看,谷物种子市场占有率提升较快,油料作物种子、牧草种子整体不具备竞争优势,草本花卉竞争力相对弱势。

农业风险仍在,粮食还有危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是农业风险多发频发的国家,尤其当前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仍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和不确定因素。

《报告》指出了“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气候变化影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国际贸易中的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食物系统持续的冲击”、“草地贪夜蛾危害”、“动物疫病防控压力”、“潜在的政策不确定性”等。

如气象问题,“十四五”期间,气候变化总体弊大于利,降水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将更加不均匀,高温热害也将产生较大影响。下一个十年,灾情加重的风险可能更大。

疫情影响也仍在持续,《报告》指出,2020年,不少国家启动国家库存计划。在未来,疫情的持续流行,可能带来进口源不稳定的加剧,国际市场价格可能出现大幅上调,也会显著提高我国农产品进口的成本。

此外,草地贪夜蛾、动物疫病等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仍不可轻视。《报告》提出,未来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在增加,风险和挑战也在加大,清醒认识、准确判断“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农村面临的重大风险,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猪恢复超出预期,已有养殖户亏损

《报告》还预测了近期生猪产业形势,认为当前生猪产能恢复超出预期,但同时也应警惕“猪贱伤农”。

综合信息显示,全国非洲猪瘟防控已经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四季度以来,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大规模生猪养殖企业产能扩张迅速,出栏量大幅增长。2020年1-11月份,全国以生猪为主的牲畜饲养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110.7%,2021年一季度末生猪存栏已恢复到2017年末的94.2%,能繁母猪存栏恢复到2017年末的96.6%。

《报告》援引国家统计局数据并指出,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与正常年份差距只有3.4个百分点,但产能增长率大概率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在恢复正常年份水准之后,短期内将很难停下增长的步伐,很可能使得生猪产能恢复过度,导致市场供过于求。

调查显示,部分购买仔猪育肥的养殖场已经出现了亏损。据粗略估算,2020年,仔猪均价为每公斤1600元左右,购买仔猪的养殖户其生猪出栏平均成本为每公斤24.6元。但到2021年4月上旬,生猪价格已跌到每公斤21.1元。

为此,《报告》建议,应准确研判形势,加强预警,做好逆周期调控,谨防出现新一轮“猪贱伤农”。

作者:周怀宗

第2篇:中国创意农业发展报告

一、创意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每只卖到100元的方形西瓜、卖出50元高价的专利苹果,一个128公斤重的大南瓜卖出1000元,好看、好玩的一只创意农产品礼篮1000元;生产温室油桃亩产值6万元,种植香水百合鲜花,亩效益达10万元,一盆创意盆景可以拍出六十万元的天价。培育一个在全国有影响的创意农产品品牌,能形成一个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创意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一个创意农业科技园,整个园区GDP可超过100亿元;建成一个创意农业产业带,可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创意农业带来的甜头,发展创意农业产业成为农民新追求。

创意农业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营销过程中进行创意生产,创造农民独特增收模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构建农村创意生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创意农业是以知识产权为先导,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农业企业为主体,以创意生产为核心,以美学经济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指引,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质量效益为动力,以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以持续利用为目的,充分应用艺术学、生态学、农学、养生学、景观学、知识产权学、休闲学、环境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园艺学、市场营销学以及现代旅游学、农业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人们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使其成为具有“四高”、“五化”、“五型”。创意农业是通过“三生”,创造“三农”,达到“六美”的目的,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生更高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创意农业学以美学经济理论、总部经济理论、战略资本理论、附加值文化理论、消费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附加值文化为理论核心,瞄准世界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前沿,着力构建创意农业理论创新体系,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附加值文化理论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培育农产品附加值文化,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  与传统农业相比较,创意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创意农业的显著特征是“三生、三新、三农、四高、五化、五变、五型、六美”,其培育开发区域“特”、产品“特”、市场“特”、创意“特”,产出效益高、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

“三生”即创意生产、创意生态、创意生活,创造“三农”即创意农村、创意农居、创意农民;个性化创意农产品带来“三新”,即新商机、新市场、消费新时尚。

“四高”即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高文化品位、高知识化、高赢利性、高附加值的新型创意农产品。

“五化”即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景观化的新型农产品。创意农民追求的是田园美观化、农居个性化、农村景区化、农业旅游化、生活时尚化。创意农业文化的核心是附加值文化。

“五变”即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加快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变,农村向景区转变,农民向景民转变,一产向三产转变,促进农产品由实用功能型消费向文化审美型消费转变。

创意农业生产的农产品是富于“五型”即审美型、文化型、娱乐型、科学型、观赏型的新型农产品:通过对农产品“六美”即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达到突出其独特的美质和形象美、感觉美的目的。创意农业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生产方式,更是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加快发展创意农业,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加快推进创意农产品生产,积极搞活流通,完善产销衔接,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创意农业产业带: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创意农业具有三个集中和双重生产的特点。三个集中即以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向总部基地和园区集中为重点,提高农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水平,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增强农业总部企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以推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为重点,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为重点,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增强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三个集中”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三个集中”联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创意农业双重生产,即“农产品生产与创意生产”双重生产,创意农产品生产负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责任,通过发挥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属性,食品保障与生态保护双重功能,实施科技和文化双重战略,物质生产与知识生产紧密结合,推进创新、创意产业双重发力,安全和营养的双重保证,获得味觉与视觉的双重满足,审美健康双重享受,绿色时尚双重魅力,收获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

创意农业学以美学经济理论、总部经济理论、战略资本理论、附加值文化理论、消费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附加值文化为理论核心,瞄准世界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前沿,着力构建创意农业理论创新体系,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附加值文化理论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培育农产品附加值文化,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中国创意农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生产规模小、产品总量小。产业链条短,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特色农产品中真正具有唯一性,并且形成品牌和规模的产品不多。

二是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够。近几年来,国家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推行农产品认证制度,没经过国家相关认证的农产品无法进入到大中城市和各商场、超市经营。

三是农业生产效率低。低效率的农业生产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影响着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结构的不合理,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业科技投入低及规模经营落后则是生产效率低的关键。

四是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不强。由于土地、水资源的限制,以及农业经营规

模、农业科技传播、财政支农力度、市场发育滞后等原因,我国与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仍有一定的差距,创意农产品的优质优价难以充分实现。

五是龙头企业少。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少,辐射面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快,信息不灵。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带动力不强。

六是创意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相关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生产加工工艺落后;不少农产品品牌的国内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不高,缺少国际影响力强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品牌和高新技术产品品牌。

七是许多企业过分依赖他人的品牌,品牌意识淡薄。大多数企业仍以产品功能宣传为主体,还没有进入更高层次的服务与行政竞争范畴。

八是创意农产品品牌运作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给他们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带来极大困难,使之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

九是特色农产品生产水平比较低。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加工和营销服务滞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标准化、安全化生产意识不强,产品竞争能力和效益亟待提高。

创意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已出现重复建设,互相模仿互相拷贝,创意不足千篇一律等问题,发展创意农业不要跟风,不要盲目“拷贝”别人的经验,不要盲目拷贝国外的一些所谓成功的例子,而是要发挥自己的创意。

三、关于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富民产业,创造中国农民独特增收模式的对策

(一)建立“创意农业园区”、“创意农业总部基地”,努力打造中国创意农业百亿产业园区。建议建立“中国成都温江创意农业园区”、“中国成都温江创意农业总部基地”,努力打造中国首个百亿创意农业产业园一国家级温江创意农业园区。以发展特色精品花木、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为重点,打造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景区,构建生态农业保护区、花木生产中心和西部农业物流中心,使温江成为我国的创意农业之都。中国成都温江创意农业总部基地可包括-中国创意农业发展博览馆、中国创意农业研究中心、全球创意农业培训基地、全球创意农业科技博览中心、中国创意农业数码动漫基地、中国创意农居设计基地、中国创意农业品牌营销基地、中国创意农业画派创作中心,探索一种以创意农业文化、总部经济为背景,产业集群、总部基地加创意农业旅游三位一体的商业模式。

(二)建立中国十大创意农业产业带,打造创意农业千亿产业。建议遵循市场导向原则、个性独特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托各地发展创意农业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立中国十大创意农业产业带,即成渝创意农业产业带、东北创意农业产业带、京广高速创意农业产业带、京津高速创意农业产业带、长三角创意农业产业带、珠三角创意农业产业带、新疆创意农业产业带、山东半岛创意农业产业带、中原创意农业产业带、北部湾创意农业产业带,打造创意农业千亿产业,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途径,意义十分重大。

建议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承接悠久的合作渊源,以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组成的成渝经济区为载体,互动互惠、协同发展,使创意农业产业带成为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将成渝经济区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创意农业产业带,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成都、重庆两市要共谋大局,更加注重项目间的对接和推进产业间的协作,形成统一市场,统筹发展构建成渝经济区,在未来几年打造成渝创意农业产业带。目前,成渝经济区幅员面积约15.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多万,分别占川渝两省市25%的幅员面积、65%的人口,积聚了两省市经济总量的六成多。成渝经济区在发展总部经济、建设创意农业产业带上,已具备足够的基础条件,发展成渝创意农业产业带具有独特优势,并通过创意农业拉动成渝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以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产业为抓手,通过培育一批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创意农业总部企业,开辟成都县域创意农业总部经济发展的新路,加速推进成渝县域创意农业产业建设步伐。

(三)构筑投融资服务平台,培育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坚持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突出“创意型、集聚型、科技型、加工型”的发展重点,举办“中国创意农业博览会”,以展示创意农业成果、推动创意农业交流、促进创意农产品贸易。建立“中国成都五朵金花创意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西部创意农业发展研究院”,推进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全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集合产学研各方面力量“登台唱戏”,努力探索创意农业新路,打造“中国创意农业名镇”,形成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创意农产品,增强产业集聚能力,不断提升创意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完善政策导向,健全创意农业品牌建设激励机制。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建立引导消费的政策导向,在同等条件下,政府优先采购市级以上创意农业知名品牌产品,并通过舆论导向引导社会集团和市民购买本地的创意农业品牌产品:对市级以上创意农业品牌企业,在土地、电力、用水等资源要素保障方面给予倾斜,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等方面优先扶持,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带动作用明显的创意农业品牌大企业、大集团,努力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和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创意农业品牌企业,支持重大服务业项目、重点服务企业和创意农业品牌的发展。

(五)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创意农产品质量。以创意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创意农业生产基地为主体,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制定和实施创意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开展全程质量控制。把创建创意农业示范县、创意农业名镇、创意农业示范场和创意农产品基地等与推进创意品牌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抓好创意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创意农业发展研发中心、研究所,研发各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创意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六)突出抓好创意农业的发展重点,加强创意农业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逐步减少不具备资源优势、缺乏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为有优势的特色种植业产品生

产腾出空间。特有园艺产品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栽培技术,改造园艺产品的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着力发展订单农业。创新发展机制,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示范园区。用机制与体制创新提升农业,用“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拓展创意农业。要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经营,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变革传统农业经营组织体制,着力培育新型农业产业组织形式,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开放进取,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机制与体制,集聚先进农业产业要素,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增强创意农业竞争力。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确保农产品质量,注重走生产、经济、生态、社会各项功能兼顾的复合型模式,着重优化农业的生产功能,提升农业的经济功能,拓展农业的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不断深化农业“引进来”,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努力推动农产品出口贸易促进工作,为配合国家整体外交,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构建创意农产品国际贸易信息收集网络,为开拓国际市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子网络资源,构建全省性创意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农户发布国际、国内市场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进出口农产品品种、数量、价格、质量标准、国别等有关情况。加强创意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支持大宗优势创意农产品及其加工企业出口。创意农产品出口配额逐步向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高、有经营实力的创意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倾斜;对创意农产品出口企业优先安排出口退税。

(七)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推进创意农业千县万亩示范工程。在全国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以创意农产品生产为核心,整合农村各类创意农产品生产技术,坚持“聚集资源、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思路,以文化支撑产业,以品牌塑造形象,通过农业与艺术的有机结合,赋予农产品以文化内涵,使农产品具有“六美”特性,让人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五官从中获得享受,让全社会都来感恩农业,关爱农业,以文化农业与情感农业的理念为农产品寻求新的销售方式,让农业闪耀文化和智慧的光芒,最终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计划”是新阶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有力措施,是加快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

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充分展示、及时宣传“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的内容、作用和重大意义,努力扩大社会影响面,尽快提高社会各方的认识,增强参与意识,逐步形成社会道义支持转为实际支持的局面。要联络各方面的力量,拓展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的实施领域。如与团中央“希望工程”、教育部“普九”等工作联系起来,在西部地区建设“创意农业校园”;与全国妇联联系,宣传创意农业对提高妇女素质和妇女地位、减轻妇女劳动强度等重要作用,全力推行创意农业生产技术。

中国创意农业千县万亩示范工程即在全国选1000个县,10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0个农业企业,每县1万亩作为创意农业试验基地,建设1000个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重点示范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创意农产品,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创意农业向纵深发展。该工程的全面启动是将高新技术成果产品和创意农业成果转化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接受的技术、信息及产品送到农民手中。在活动中,要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既懂经营懂创意又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创意农业科技示范户,发挥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建立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创意农业科技网络。

建议将现有的农村可再生能源专项、小型公益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等资金整合起来,建立国家“中国创意农业千县万亩示范工程”专项资金。从事中国创意农业千县万亩示范工程建设的农民技术员必须获得相应职业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力求做到建设任务与持证人数相匹配。

启动中国百万创意农民培训工程,以县为单位,主要培养扎根于农村,利用创意技术和科技知识开发农村资源、发展创意农业生产的农民致富带头人;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造就一批学习型、知识型、守法型、创业型、创意型的现代创意农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议结合各地实际,在全国筛选出有一定产业基础、农民有强烈培训要求的10000个示范村,每个村组织从事主导产业的,具有培训需求的专业农民或科技带头人,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在每个示范村重点培养出3-5名种养创意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或专业合作社组织领办人等农村创意实用人才,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创意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比重逐步提高,使农业生产真正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创意型生产、产业化经营。

(八)各级政府对地震灾区创意农业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放宽地震灾区创意农业龙头企业市场准入,对灾区主要从事农副产品流通的创意农业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支持。由省财政统筹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建立灾区农村商贸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专项用于灾区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进一步加快灾区农村商贸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灾区城乡一体的商品流通网络。专项资金采取贴息和补助相结合的支持方式。对灾区创意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基础设施改造以及物流配送、冷藏设施等建设项目,按直接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财政贴息;对灾区农产品批发交易检测中心、信息平台、安全监控、废弃物处理、结算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改造和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配送中心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等项目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允许灾区民营资本进入除法律、法规禁入以外的行业和领域。对开设连锁农家店的龙头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对营业额未达到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的灾区个体农家店,如无证据核实其计税所得的,不得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对灾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创意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技术服务或劳动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进入各类市场销售自产创意农产品的农民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要积极推动综合超市、食品超市等国内外大型连锁企业直接从灾区采购,发展一批灾区创意农产品直采基地,与灾区农民或农民合作组织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推动和扩大订单生产,支持灾区创意农产品“农超对接”,促进创意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灾区创意农产品销售,夯实灾区农民增收基础。

作者:章继刚

第3篇:《中国农业品牌发展报告(2020)》正式发布

编者按

为深入推进品牌强农战略,加强农业品牌政策创设,7月24日,2020中国农业品牌政策研讨会在京举行,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发布并解读了《中国农业品牌发展报告(2020)》,并宣布成立中国农业品牌专家工作委员会。本期节选了《中国农业品牌发展报告(2020)》的主要内容,以供参考。

《中国农业品牌发展报告(2020)》(节选)

新时代农业品牌建设的战略意义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快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已经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成为为广大农民谋幸福、为中国农业谋强盛的必由之路,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

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当前农业发展开始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由追求增产转向更加注重优质、安全、高效、生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质和营养健康等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吃得更优质、更安全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品牌是质量的象征,是信誉的凝结,大力推进品牌强农战略不仅是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

(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

农业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生产管理、流通加工、质量标准、绿色生态、科学管理、农耕文化等众多领域,体现在消费忠诚和市场溢价,紧密契合乡村振兴总体要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以品牌为引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激发农业农村创新创造活力,积极培育“接二连三跨四”新产业新业态,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将生态、人文等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品牌拉动资源集聚、产业提质带动品牌溢价的良性循环,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三)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品牌引导着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加快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有助于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动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促进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强化农业品牌引领,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产业强镇和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等建设培育农业品牌,能够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升级,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发力点

一个品牌可以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中国多数贫困地区处于边陲或高原腹地,有着丰富的物种资源、自然资源和农耕文化资源,但区域及产业品牌化程度很低,存在产品丰富、品牌弱少的共性问题。推进品牌强农,有利于发挥市场需求的导向作用,增加贫困地区绿色优质产品供给,推动其产品融入全国大市场,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实现产品溢价,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持久动力。

(五)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已进入品牌经济时代,但我国仍是典型的农业大国、品牌小国,缺少叫得响的国际农业品牌,在全球农业价值链布局中处于“微笑曲线”底部,我国农产品贸易始终处于“进多出少”的格局。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主要推动者,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推进,国内农业将面临更加开放的环境和更大的竞争压力。在此背景下,塑强中国农业品牌,推动其进入全球农业品牌竞争的话语体系,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应对全球竞争的重要路径。

(六)体现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品牌是彰显农耕文明、体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农业品牌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民族特性,体现了中华民族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和忠孝仁义、诚信重礼的中华品质,展露出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基因,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农耕文明是农业品牌的灵魂,我国悠久的茶文化、酒文化和饮食文化拥有着深厚的品牌积淀。推进品牌强农战略,为传承农耕文明、唤起文化自觉和彰显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农业品牌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品牌建设力度空前,进程加速,受到高度关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三品”协同发展,强势品牌崭露头角,知名度和影响力有了大幅提升,形成了政府强力推动、企业主动创建、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一)健全工作机制,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动品牌强国战略。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明确提出农业品牌建设路径。农业农村部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政策创设,将2017年确定为“农业品牌推进年”,组织召开全国农业品牌推进大会,总结农业品牌建设经验,部署新时期工作重点,为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2018年,印发《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明确了品牌强农的主攻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2019年,指导启动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建设,指导发布《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实施办法》《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指南》等文件,旨在构建现代农业品牌管理体系,引导规范农业品牌建设。

为推动品牌强农战略实施,农业农村部在部内机构设置上突出农业品牌工作,市场与信息化司专门设置品牌与流通促进处,承担农业品牌培育和保护任务,指导全国农业品牌建设工作。各地农业农村部门强化组织保障,完善工作机制,相继成立了品牌处室、联席会或培育机构等,将农业品牌工作纳入政府考核任务,统筹推进农业品牌建设工作。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设立市场与品牌建设处,成立现代农业品牌服务促进中心,市政府将农业品牌建设工作纳入对区县政绩考核内容。河北省建立农业品牌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常务副省长担任召集人,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等单位共同参与,并成立了农业品牌建设中心。广东省强化部门联动,由省农业农村厅牵头,会同有关省直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立了广东省南方名牌产品推进中心。四川省在省、市、县三级农业农村部门均设立农产品质量监管与品牌培育机构,定编定岗定职责,有效确保了农业品牌工作有序开展。上海市将各区农业品牌工作纳入乡村振兴目标管理系统,实行“月报告、季通报、年考核”机制,挂图作战。江苏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农业品牌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省级农业品牌与市场建设专家庫。

(二)突出规划引领,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实施品牌强农战略,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坚持品质与效益结合、特色与标准结合,力争3—5年重点培育一批全国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范围广、国际竞争力强、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农业品牌。

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结合本地实际,依托资源优势,突出规划引领,统筹推进品牌工作,带动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甘肃省立足寒旱资源禀赋和独特地理区位,发展特色丝路寒旱农业,大力培育“甘味”农业品牌。湖南省以“一县一特一品牌”为基础,明确了“四带八片五十六基地”特色产业布局,重点打造湖南红茶、湖南茶油、安化黑茶等七大区域公用品牌。黑龙江省实施品牌强稻战略,创新举办国际大米节,在世界参评产品范围内推选出金、银、铜优质稻米奖及最佳产地,搭建了国际化稻米产业交流合作平台,引领黑龙江稻米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湖北省出台《湖北省农产品品牌三年培育方案》,省财政共安排3.7亿元支持创建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重点打造湖北特色农业品牌。青海省实施牦牛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计划,通过资金投入、政策引导、产业链打造等综合措施,推动牦牛和青稞产业品牌建设。云南省积极打造云茶、云花、云咖、云果、云菜、云畜、云药、云菌等“云系”特色品牌,引领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贵州省大力实施黔茶品牌战略,以“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遵义红”为重点品牌,大力扶持“梵净山茶”“凤冈锌硒茶”“石阡苔茶”“瀑布毛峰”等特色品牌。西藏自治区打造藏东北牦牛、藏中奶牛、藏中优质粮油、藏香猪等七区七带特色农牧业产业格局,形成一批“藏字号”现代农牧业品牌。福建省重点支持9大类25个品种特色农产品发展,积极培育茶叶、水果、食用菌、畜禽等特色农产品品牌,连续三年累计推选出3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86个农产品品牌。北京市推广“京”字品牌引领特色产业发展,平谷大桃、怀柔板栗、昌平草莓、大兴西瓜等品牌农产品和相关文创产品受到市场青睐。天津市实施农业品牌化发展战略,围绕京津大市场,以精品、特色、高档为目标,覆盖八大农业优势产业,采取品牌、质量、电商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的方式,培育出小站稻、沙窝萝卜、七里海河蟹等一批响当当的农业品牌。

(三)夯实建设基础,蓄积品牌发展后劲

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大力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农业现代化有了质的飞跃。201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到97.4%,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提高到95%以上。累计认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29个、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14个、建设农业产业强镇552个、新认定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81个,认定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4.3万个。同时,全国农产品注册商标数量不断上升,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相关数据,2008年至2019年间我国农产品注册商标数持续增长,从60万件上升到481.25万件(表1)。

各地农业农村部门以标准建设为抓手,不断夯实农业品牌基础。河南省强化标准建设,坚持“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主导制定26项农业国家标准,600项省级农业地方标准,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江西省启动了农产品品牌评价体系研究和制订工作,制订了《江西农产品品牌策划总体方案》,推出了“赣鄱正品”全域品牌和LOGO形象,实行“赣鄱正品”目录化管理。重庆市从提高品牌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出发,研究品牌管理方式,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推进品牌授权管理、评审认证、质量追溯等工作。

行业协会积极参与农业品牌建设,在基础研究、品牌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以下简称“市场协会”)设立农业品牌建设办公室,会同中国农村杂志社等8个单位共同开展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建设。连续多年举办农业品牌论坛、千企万品助增收等一系列品牌专项活动,积极组织批发市场开展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编写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消费索引,引导品牌农产品市场消费。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以下简称“优农协会”)长期关注支持农业品牌建设,积极开展农业品牌研究,组织编写《中国品牌农业年鉴》,搭建品牌强农网站,创办《优质农产品》杂志,为宣传我国农业品牌发展政策、传播品牌故事、普及品牌知识、分享品牌建设经验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连续多年举办以推进农业品牌为主题的会议和论坛,包括品牌农业发展国际研讨会、品牌农商发展论坛、品牌农业影响力年度盛典等,搭建了品牌建设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

国内学者对农业品牌的研究热情逐渐高涨。中国知网(CNKI)搜索的数据显示,近10年我国公开发表有关农业品牌的文章数为2216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文章数为220篇(图1)。农业品牌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指导下,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编写了《中国农业品牌发展纲要》,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农业品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建设专题研究,并针对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评价标准、建设内容、影响力指数等进行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开展了农业品牌价值评估研究。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等相关单位对农业品牌建设标准也开展了相关研究。

(四)推进行业品牌,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指导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不断加强行业品牌创建,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种植业品牌培育有力。加强粮油品牌建设,推出一批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的粮油名牌产品,齐鲁粮油、荆楚大地、天府菜油、山西小米等一些区域公用品牌开花结果。优农协会、市场协会发布了“2016中国十大大米区域公用品牌”“2016中国大米区域公用品牌16个核心企业”“中国十大好吃米饭”,五常大米、宁夏大米、遮放贡米等品牌榜上有名。市场协会、中国果品流通协会等单位举办了中国苹果品牌大会,公布了“2016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苹果区域公用品牌”,推介了烟台苹果、宽城苹果、万荣苹果等品牌。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以下简称“茶博会”),推选西湖龙井、信阳毛尖、黄山毛峰等10个品牌为“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推选福鼎白茶、庐山云雾茶、洞庭山碧螺春等17个品牌为“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培育推广CCIA国棉品牌,助力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全面提高我国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畜牧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乳业品牌建设强力推进,印发《奶业品牌提升实施方案》,启动“奶香飘万家”行动,发布《2019中国奶业质量报告》召开第5届中国奶业D20峰会,展示中国奶业发展成就和D20企业的发展成效。中国畜牧业协会积极推动国产畜产品的自主品牌建设,重点围绕猪、牛、羊、鸡、骆驼、兔等产业,通过公益活动、烹饪大赛、美食嘉年华等形式,宣传推介畜牧品牌,树立畜产品品牌积极正向的品牌形象,引导社会消费。加强与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利用中国畜牧业博览会及行业发展大会,宣传推广畜牧品牌,培育出“双鸽”“湘村黑猪”“精气神”“川藏黑猪”等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特色畜产品品牌。三是渔业品牌加强国际化营销。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以下简称“流加协会”)积极推动水产行业信用等级评价工作,连续三年牵头举办中国水产品品牌大会,深入探讨中国水产品品牌发展方向和建设路径,推选出“2016最具影响力30个水产品区域公共品牌”“2016最具影响力50个水产品企业品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积极组织国内知名企业参加北美水产展、全球水产展等国际渔展,开拓国际市场,提升渔业品牌国际影响力。加强和中央电视台、搜狐、腾讯等媒体的沟通合作,通过中央二套《消费主张》、中央七套《每日农经》《食尚大转盘》等节目向消费宣传品牌水产品,对展示水产行业品牌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四是种业品牌创建持续推进。依托中国种子协会,以企业信用评价为抓手,着力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引导创建行业优秀品牌。360家信用种企已累计注册商标3400余件,平均每家种企拥有近10件商标。五是乡村特色品牌加快发展。培育880个乡村特色产品和220个能工巧匠,涉及特色种植、特色畜禽、特色水产、特色食品、特色手工和乡村能工巧匠6个方面,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六是农垦品牌彰显实力。创建以“良品生活源自农垦”为核心的中国农垦品牌价值体系,面向集团化垦区开展中国农垦品牌目录建设工作,收录了首农、北大荒等6个垦区(集团)公用品牌,九三、燕塘、青草湖等67个企业品牌,以及完达山、古船、苍茫谣等132个产品品牌,形成了“中国农垦”品牌矩阵。借力大集团、新媒体,统筹运用多形式宣传平台,全方位宣传中国农垦品牌。七是合作社品牌蓬勃发展。鼓励农民合作社培育自有品牌,持续开展“百家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公益农产品宣传活动,掀起了合作社品牌创建的热潮。2018年,8.7万家农民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4.6万家农民合作社开展了绿色、有机等质量认证。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社均拥有1个注册商标、0.4项专利、约2项农产品质量認证。

(五)创新营销推介,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支持鼓励各方积极参与,不断创新营销模式和手段,营造了全社会“宣传品牌、支持品牌、发展品牌、保护品牌”的良好氛围。一是通过展销平台推品牌。充分发挥农业展会在品牌营销推介、产销对接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利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农交会”)、茶博会等国内知名农业展会,以“品牌强农”为主题,举办推介专场、高峰论坛、品牌大会等一系列高端品牌活动,在塑强中国农业品牌、提升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依托批发市场树品牌。充分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主渠道作用,加大农业品牌营销,提高品牌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依托农业农村部和省级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全国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发挥其品牌塑造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品牌。三是借助信息技术传品牌。积极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品牌营销方式,搭建营销平台,拓宽营销渠道,实施精准营销服务,让品牌从单向传播转为互动传播,提高品牌传播速度和沟通能力。四是利用新闻媒体讲品牌。积极推动媒体宣介与品牌建设联姻,挖掘品牌内涵,借地、借人、借事、借典、借情讲好品牌故事,让更多优秀农业品牌家喻户晓。农业农村部组织动员农民日报社、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中国农村杂志社、部信息中心、中国农业出版社等单位,大力开展农业品牌宣传推介。相继出版《中国特色农产品精粹》《百强品牌故事: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故事汇》。2018年录制农产品地理标志系列宣传片《源味中国》,在央视等主流媒体播放,社会反响良好。

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紧密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整合产业资源、媒体资源,采取多种推介方式,相继开展了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农业品牌营销推介活动。一是主攻媒体营销,提高品牌知名度。江西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连续四年在中央电视台进行广告宣传,重点打造“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形象,赣南脐橙、崇仁麻鸡等区域公用品牌,煌上煌酱鸭、甘源食品等产品品牌深受消费者喜爱。湖北省2019年安排专项资金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宣传随州香菇、恩施玉露、利川红、宜昌蜜橘、大别山黑山羊等区域公用品牌。山东省打造“齐鲁灵秀地、品牌农产品”省级农产品整体形象,并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连续两年开展宣传。与大众报业集团和山东广播电视台创设了《品牌农业在山东》栏目,制作播出了70个区域公用品牌专题。利用山东航空公司106架飞机,打造山东农业品牌“空中博览馆”。安徽省打出“物阜安徽,皖美农品”的区域公用品牌名片,以“安徽农产品,安心好产品”为宣传口号,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进行集中宣传推广。二是主打线下营销,提高市场占有率。黑龙江省推进品质龙江行动,组织了多届“农担杯”全省优质农产品营销大赛。内蒙古自治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举办各类品牌推介会,让优质的内蒙食材走进千家万户。吉林省连续多年在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天津等9个省市举办吉林特色农产品专场推介会,依托吉林省驻当地商会建设吉林优质特色农产品社区店30余家,把吉林优质特色品牌农产品不断推向全国。辽宁省实施农业品牌建设“五大工程”,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举办特色农产品推介会35场,签约项目75个,签约总额25.57亿元。山西省通过举办农业品牌大会、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等活动,大力推介山西高粱、娄烦山药蛋、“沙金红”杏汁等山西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借助北京、上海等重点农产品展会和产销对接活动,积极帮助新疆尤其是南疆贫困地区农产品企业(合作社)开拓内地市场,宣传和推介农产品品牌,每年组织相关参展企业参加品牌高峰论坛、品牌农产品推介会、品牌论坛等活动达到10场次以上。三是加大海外营销,坚持品牌“走出去”。河南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集中打造豫农优品和双汇、三全、思念等一批知名企业品牌。2019年,全省农产品出口165.5亿元,同比增长6.9%,出口市场遍及137个国家和地区,河南已由“国人粮仓”成为“国人厨房”“世人餐桌”。

(六)加强文化塑造,品牌内涵日益丰富

近年来,各地立足乡土风情,深入挖掘历史地理、名人轶事、饮食文化等题材,创新农业文化元素,灵活运用传统工艺、创意设计、民事体验等方式,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与重要文化遗产、民间技艺、乡风民俗等融合,产业文化博物馆、展览馆、体验馆等纷纷建立,文化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进一步丰富了农业品牌的内涵和底蕴,极大地增强和提升了农业品牌竞争力。陕西省洛川苹果品牌文化塑造有力,相继出版发行反映洛川苹果成长、成就、文化的《金土地·红苹果》《魅力洛川》《洛川苹果文化卷——理论卷》《情系洛川苹果》等多部书籍和电影。浙江省结合农村风情风貌和乡土民俗文化,积极举办茶文化节、杨梅节、油菜花节等各类农业文化节庆活动,营销推介当地特色农业品牌。云南省茶文化博物馆作为云南茶文化对外宣传的公益窗口,开展各类云南民族茶文化展览和体验活动,全面展示了普洱茶茶艺、茶文化和互动体验,与故宫博物院共同编撰的《贡茶·普洱的故事》正式出版发行,为云南临沧、勐海普洱茶品牌注入了丰富底蕴。广东省在新会陈皮村建立新会陈皮文化体验馆,运用数字技术,开展多种模式的感受体验活动,为陈皮品牌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提供支撑。广西壮族自治区立足绿色、生态、健康、长寿的产业基础,挖掘品牌之“根”,找寻历史文脉,讲好品牌故事,编印了《广西农业品牌映记》,讲述了横县茉莉花茶、融安金橘等品牌故事。

农业品牌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題

尽管我国农业品牌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从整体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农业品牌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思想认识、发展基础、建设主体、监管保护、影响力等方面仍存在突出问题。

(一)品牌建设认识存在误区

在品牌强农战略的引领带动下,全国各地掀起了农业品牌建设热潮。省市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上,强化投入,创新发展,但由于对品牌建设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不够,缺乏对品牌建设规律性认识,加之实践经验不足,导致一些地区的农业品牌建设陷入了困境和误区。一些地方农业品牌建设存在较明显的“重评比、轻培育”“重形式、轻根基”的思维和倾向,缺乏长效推进的基础和机制,脱离了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品类,存在盲目投入的现象,甚至脱农离农,成为浮于表面的花样工程,品牌同质化、空洞化现象较为突出,难以实现带动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目标。

(二)品牌建设基础尚待加强

产业发展和产品品质是农业品牌建设的根基。近年来,在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的引导下,我国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供给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但与农业品牌强国相比,我国农业品牌建设基础还不够牢固,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科技创新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鲜活农产品分等分级、仓储保鲜、加工包装、冷链物流设施尚不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质量安全等标准还不够健全,各项标准衔接尚不紧密。农产品品质稳定性不强,难以建立稳固的品牌形象与声誉,特别是偶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甚至破坏了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的信任。

(三)品牌建设主体力量薄弱

据农业农村部第3次农业普查数据,我国小农户数量占农业经营主体98%以上,平均每户经营耕地面积不足6亩。小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但在农业品牌建设中参与程度较低。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农业品牌建设进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但自身品牌建设能力存在不足,带动小农户参与农业品牌建设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据《农民日报》“2019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排行榜”,25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营业收入低于20亿元,占比达51.8%,而营业收入高于50億元的企业只有105家,仅占21%(图2)。

(四)品牌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

当前,农业品牌建设存在“重创建、轻保护”“重营销、轻管理”的现象。农业品牌主体更多关注品牌打造和形象塑造,品牌保护意识缺乏,保护能力不强,保护机制不健全,商标抢注、品牌侵权行为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品牌“滥用”“泛用”问题较为突出,严重阻碍了区域公用品牌的持续健康发展。一些市场主体躺在区域公用品牌的伞下“睡大觉”,即便是金字招牌也难免被透支。

(五)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品牌仍处于产品多、品牌少,普通品牌多、知名品牌少;区域品牌多、国际品牌少的状态。我国粮食、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但不少优质特色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的2019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数据显示,2019年共计上榜40个中国品牌,其中涉农品牌(食品饮料类)只有3个。一些有传统出口优势的农产品,在国际上占据的大多是中低端市场。

中国农业品牌创新与实践

2017年,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农业品牌推进大会上强调,农业品牌创建是全局性战略性工作,要用品牌覆盖农业全产业链条,促进农业质量效益全提升,这为创新推动农业品牌建设指明了方向。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打好品牌建设“组合拳”,在政策创设、建设内容、平台载体、工作机制等方面,加强实践创新和探索,为农业品牌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和内容。

(一)中国农业品牌建设政策创新

按照全产业链推进、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农业农村部加强政策创设,推动农业品牌建设与重大项目融合,为塑强中国农业品牌提供有力支撑。一是推动园区建设品牌。2017年,启动实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认定,强调“一个特优区塑强一个区域公用品牌”,鼓励各地打造一批地域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品牌。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特色产业集群等政策实施,均将品牌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强化品牌培育,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创响“乡字号”“土字号”品牌,有力夯实农业品牌基础。二是支持主体创建品牌。2019年,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通知》,指出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和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包括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优势特色农业,加强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为提升农业品牌建设主体实力、增强培育农业品牌的内生动力提供了坚实保障。三是强化加工提升品牌。2016年,农业农村部推动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强调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完善农产品加工产业和政策扶持体系,丰富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2018年,农业农村部等15部门联合出台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将品牌创建促提升作为重点任务,打造出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生命力的国内知名农业加工品牌。四是畅通流通保障品牌。2019年,启动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强调要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优势,充分利用网络、数据、技术和知识等要素,促进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2020年,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改善农产品品质,从源头加快解决农产品出村进城“最初一公里”问题。这些政策的创新出台,覆盖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各链条各环节,为做强做大农业品牌提供了政策支撑。

(二)中国农业品牌建设内容创新

精准扶贫靠产业,产业扶贫靠品牌。在脱贫攻坚决胜阶段,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将品牌扶贫作为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汇聚优势资源,激发产业扶贫动力,助力贫困地区实现从“卖资源”到“卖品牌”。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在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认定、全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中国农产品品牌目录建设等工作中,加大贫困地区农业品牌创建扶持力度,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贫困地区农业品牌。二是加强营销推介。充分利用农业展会、产销对接等平台,支持贫困地区开展农产品市场营销,减免展位、搭建等相关费用。农交会从2018年开始设立扶贫展区,举办全国贫困地区产销对接大型公益活动,帮助贫困地区开拓流通渠道,促进产销对接。第三届茶博会设立扶贫展区,覆盖14个省58个贫困县,现场交易额242.7万元,意向交易额3094.6万元。举办了贫困地区茶品牌建设论坛、系列品牌推介活动,为贫困地区品牌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产销平台。从2018年开始,农业农村部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依托市场协会开展了19场贫困地区产销对接活动,借助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等电商平台开展“庆丰收消费季”等活动,促进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三是加大公益宣传。组织农民日报社、中国农村杂志社、全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等媒体单位,针对贫困地区开展了农业品牌公益宣传,讲好品牌故事,提高贫困地区农业品牌的认知度和影响力。2019年,部属媒体通过专栏、专刊等共刊发相关报道1000余篇,制作短视频、公益宣传片累计投放300余次,在新媒体平台宣推信息700余条,累计点击量近50万次。

在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下,品牌扶贫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区域品牌创建能力提升。各类产销对接、营销推介活动丰富了品牌推介模式,如“三区三州”等贫困地区品牌专场推介活动,让南疆大枣、藏区牦牛、临夏牛羊肉、怒江松茸、凉山苦荞等一批品牌农产品受到各界高度关注,有力助推了“三区三州”等贫困地区农业品牌建设。二是助力特色产业发展。贫困地区农业品牌培育在提升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提高农产品品牌溢价的同时,也将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等引入农村,加速农业产业升级。2017年以来,11个国家级贫困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43个贫困县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引导贫困地区进行品牌打造,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对推动产业扶贫、促进脱贫攻坚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促进农产品出村进城。贫困地区农业品牌的培育创建成为产品出村、产业兴旺、助力脱贫的有力手段。实施品牌扶贫,有力促进了农村贫困地区优质资源的挖掘和提升,加快了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带动了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是一条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可“造血”、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道路。

(三)中国农业品牌建设平臺创新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会展经济,支持农产品营销”,蓬勃发展的农业展会已经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新名片。展会是展示形象、推广产品、开拓市场、投资合作的重要平台,汇聚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具有显著的平台带动效应,对于提高品牌认知度,扩大品牌影响力,引领市场消费,带动产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以推动乡村振兴为核心,以“品牌强农”为主题,依托农业展会,创新推动农业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我国农业品牌建设历程的一大亮点。一是搭建品牌营销推介平台。农业农村部依托农交会举办了省部长推介农产品专场、“我为品牌农产品代言”名人公益推介、“乡人乡味”农民推介、“稻花香里说丰年”市县长推介等一系列高端品牌推介活动,开创了我国农业品牌营销新模式。其中“省部长推介品牌农产品专场”活动,20位省部长变身“金牌推销员”登台推介品牌农产品,开风气之先,社会反响强烈。此后,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推出农业农村厅长品牌推介专场活动,河北、山东、江苏、广西、陕西五省(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热情推介宽城国光苹果、烟台苹果、锦玉黄梨等特色优质农产品。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围绕“绿色与品牌·交流与合作”主题,设立品牌农业馆,加大“湘字号”品牌营销推介。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设立国际农产品品牌馆、中国农业品牌馆、品牌宣传街等展区,并举办农业品牌推介专场活动,19个市县长为家乡品牌农产品代言,帮助农民推介海南优质农产品。二是推动品牌建设交流互鉴。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利用展会平台连续多年举办中国农业品牌论坛,2019年将中国农业品牌建设高峰论坛作为主论坛,凝聚品牌发展共识,探讨品牌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展会期间,举办了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推介会、中国农垦品牌推介活动及各地品牌推介专场活动,为推动农业品牌建设提供了交流互鉴平台。三是发布农业品牌建设成果。农交会发布了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国农业品牌目录300个区域公用品牌等,茶博会发布了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引起广泛关注,各方反响热烈。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突出展会引导功能,重点推介区域优质绿色食品品牌。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发布湖北省20个区域公用品牌,树立湖北省农业品牌良好形象。省部级展会高规格推介农业品牌,彰显了中国农业品牌发展实力,有力推动了区域投资和消费。四是宣传展示农业品牌。农交会期间,各类农业品牌集中亮相,创新设计了中国农业品牌大道、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墙、百个合作社百个农产品品牌展示专区等,展览展示了近年来我国农业品牌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韩长赋部长走在品牌大道上曾感慨“走在品牌路上,农业大有希望”。各地依托展会平台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品牌宣传推广活动,向国内外消费者展示了我国特色农产品品牌独特的地域特征与文化内涵。

当前,人类社会正在进入智能时代,在我国加快推动“新基建”的背景下,特别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负面影响的形势下,农业农村部门将整合现有展会资源,持续创新展会服务形态,探索线上线下同步互动、有机融合的办展新模式,推动传统展会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积极打造云上会展新业态,为创新推动农业品牌建设提供新平台,激发新活力。

(四)中国农业品牌建设机制创新

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对农业品牌建设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山东、江苏、四川、广西、宁夏等省(区)陆续建立了农业品牌目录制度,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开展了专题研究,为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2018年,《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推进品牌强农的意见》首次提出建立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2019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强调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农业农村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要求,在总结各地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遵循品牌建设的基本规律,按照政府指导、市场主导、协同推进的原则,指导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同中国农村杂志社、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联合启动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建设工作。

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是依据相关评价标准分类遴选形成国家级农业品牌目录,并对目录品牌进行推介、管理和保护的制度安排。建立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坚持市场主导、协同推进和动态管理,按照自愿、公开、公正、公益的原则,分类别分阶段实施,力争3—5年,建成分类别、多层次的农业品牌目录,形成包括标准制定、目录建立、推介扶持和监管保护等一套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农业品牌管理制度体系,旨在构建现代农业品牌管理体系,引导规范农业品牌建设,塑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品牌,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

中国农业品牌目錄制度建设包括标准制定、目录建立、推介扶持、监管保护等内容。标准制定由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牵头开展,目录建设具有严格的准入机制和评价机制。目录建立、推介扶持和监管保护由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牵头,会同中国农村杂志社等单位开展,使目录具有科学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品牌价值评估和影响力指数分别由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市场研究中心和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开展,突出公益性和权威性。

2019年5月,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发布了《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实施办法》,明确了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工作程序等。8月,面向全社会开展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区域公用品牌征集工作,各地申报踊跃,共有907个品牌主体申报,其中初审合格的有555个,涵盖粮食、油料、蔬菜、果品、畜禽、水产、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林特及其他这11个品类。经过资料审核、省级农业农村部门意见征求、专家审议、网络公示等环节,共有300个区域公用品牌入选。11月,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在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发布了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19区域公用品牌及其品牌价值和影响力指数。

经统计,300个区域公用品牌涵盖了11个品类,其中果品类81个、粮食类46个、茶叶类33个、蔬菜类31个、畜禽类30个、水产类21个、中药材类18个、林特类16个、食用菌类10个、油料类8个,其他类6个(图3)。从数据来看,我国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整体状况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品类分布集中。果品类品牌、粮食类品牌、茶叶类品牌分别占首批目录品牌总量的27.0%、15.3%、11.0%,这三类品牌数量占总数比达53.3%。其中,果品类品牌居于榜首,主要是由于我国果品品类众多,种植广泛,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果品的需求快速增长,激发了果品类生产经营主体品牌建设的热情。粮食类品牌位居第二,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引导绿色优质粮油产品消费,粮食品牌建设受到高度重视。茶叶类品牌位居第三,是由于茶叶属于我国传统优势产品,在产业扶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茶产业转型升级,茶品牌建设力度空前。二是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地域分布广泛。300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不均衡地分布在全国31个省(区、市)(图4)。这主要与地域资源、各地对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等因素有关。其中,山东省、河南省、广东省分别位列前三。

中国农业品牌发展展望

以农立国,品牌强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国内外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将进入大调整时代,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对国内外农产品生产和贸易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农业产业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大力实施品牌强农战略,促进农业供需结构调整,对于提升产业链价值链,稳定和创新供应链,持续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农业品牌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

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开展农业品牌创建,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打造了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好、文化底蕴深厚,对国家和地区有较大带动和传播效应的区域公用品牌,带动了区域特色产业快速发展。下一步,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将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度探索差异化的发展模式,以区域公用品牌为依托,以优势企业品牌为支撑,以优质产品品牌为核心,推动“新三品”深度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力,发挥好品牌集聚优势和溢价效应,满足消费者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潜能,促进产业提质和农民增收。农业品牌将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加强劲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农业品牌建设管理更趋制度化标准化

在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农业品牌管理将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完善推进机制,逐步建立起与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品牌管理体系。农业农村部门将以区域公用品牌为重点,加强统筹规划,强化标准建设,逐步完善品牌评价体系,加强品牌公共服务和监管保护,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业态创新,推动农业品牌健康有序发展。

(三)数字技术加速农业品牌发展

随着5G、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引擎,也为农业品牌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当前,以品质为基础、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传统农批市场和新兴流通渠道为依托的现代流通格局逐渐形成,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触动了我国“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电商、社交和直播带货为代表的网络销售渠道正在品牌营销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随着“新基建”的全面提速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深入实施,数字技术将赋能农业品牌建设,成为激发农业品牌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四)农业品牌成为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力量

当前及未来,在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风潮持续的背景下,农业国际合作不确定性加大,农产品出口面临更大的挑战,农业品牌将能够在国际合作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和任务。下一步,要继续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大农业品牌国际化营销,讲好中国农业品牌故事,树立中国农业品牌的国际形象,推动更多的中国农业品牌走向世界,丰富世界人民餐桌,弘扬中国农耕文化,展现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实力,成为推动农业国际合作的“金字招牌”。

第4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实习报告

大三暑假期间我进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福建省长汀支行进行了为期6周的实习。实习期间主要在客户服务部就职。在部门领导及同事的帮助下,我对农发行的运作及主要业务有了进一步了解,处理问题及快速学习能力也有了提升。以下是对实习阶段的总结:

一、 实习目的

师的指导、帮助下,熟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主要经济业务活动,较为系

统地学习银行企业信贷业务和日常业务。

1、 希望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实习能达到学校的实习要求,并在单位指导老

2、 学会如何更好的适应新的环境,为更好的正式走入社会工作打下基础。

3、 通过实习检验自身是否适合银行部门的工作,为将来择业理清思路,选择适合

自己的工作类别。

二、 实习单位简介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我国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主要职责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

目前,形成了以支持国家粮棉购销储业务为主体、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两翼的业务发展格局,初步建立现代银行框架,经营业绩实现重大跨越,有效发挥了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五年多来,福建省分行逐步形成了以粮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为两翼,以中间业务为补充的发展格局,业务范围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各个领域,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显著增强。

所在的福建长汀农业发展银行主要由以下部门构成:客户部、信贷管理部、财务会计处、办公室、监察室等。业务主要为信贷业务下的农业小企业贷款,融资业务,结算业务和少量的国际结算业务。

三、 实习过程

(一)了解实习单位基本情况和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其中重点了解所在客户部的

主要业务。

(二)学习银行的基本业务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对已经发放贷款的企业进行利息追踪、还款跟进和资料的整理。

2、对申请贷款的新企业进行准入报告的拟定,财务报表的初步审查,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跟进企业贷款申请的后续报批工作。

(三)参加例行的视频会议,不定期随实习指导老师到各企业进行资料的交接,固定资产的盘查等。

(四)总结实习经过,并填写实习鉴定表,写实习报告。

四、 实习期间主要内容

(一)7月11日。了解珏丰双喜米业有限公司申请贷款资料。

该公司共贷款250万元,其中嘉和担保有限公司担保110万元,私人房地产提供抵押担

保140万元。房地产抵押估价通过市场比较法和收益法评估,从中了解到房地产变现涉及税费(个人所得税、印花税、营业税附加、土地增值税、契税、佣金等)

(二)7月15日。对宏发米业贷款资料具体审查。

通过该公司的申请贷款调查报告和信贷担保送审材料、报批材料等核实该公司的基本情

况、原贷款执行情况,根据国家政策、信贷政策情况对该公司生产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核实其贷款资金需求测算、风险分析等。其中专业担保公司对单个企业提供的担保责任

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而核实后该公司各项指标都符合农发行的要求。

(三)7月20日。档案归集。

根据省行下发的文件,在客户部另一位前辈的合作下一起将2008年至2010年的客户信贷档案、信贷审查审议审批档案以及各项信息档案等进行整理,归类并装帧存放。

(四)7月25日。了解评级系统和评级方法。

查看了农业企业金融客户所采用的评级系统(非系统评级办法),其中包括

1、定性评

价:信用状况、持续经营能力、管理状况、政策环境、市场竞争力。

2、定量评价:盈利能力、资产负债率、实收资本、担保能力。

(五)7月27日。拟写贷款准入报告。

我所拟写的是美欧食品公司的贷款准入报告,福建长汀美欧食品有限公司是长汀唯一一

家拥有生猪定点屠宰权的企业,因生产经营的流动资金需要,于2010年7月向我农发行申请农业小企业畜牧业短期贷款1000万元,贷款方式拟全额采用融资性担保公司保证担保。在单位同事指导下从四个主要方面撰写了准入报告。内容主要涉及公司基本情况、股权结构历次变更、生产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分析(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等。指导老师还提醒着重和该公司就流动资金、生猪采购价格等细节方面核实,以便准入报告拟写的准确性,有助于上级银行判断贷款的发放。

(六)8月4日。参加省行同步视频会议。

会议以实习生身份参与,就会议提出的具体细则进行记录以便后期遇到此类问题能按照

规定执行。会议着重强调了审计报告保留意见中反映情况应出具说明,财务可持续性的偿债能力分析,可变现资产的存量土地问题等。

五、 实习发现的问题与心得体会

(一)对企业的营运能力进行分析时运用了平时所学的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方法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

(二)对美欧食品公司准入报告的财务状况分析时运用了所学对报表的分析及数据的审核,而在此过程中发现该公司所聘请的会计人员提供的报表中数据存在问题,经过进一步沟通及材料的补充才使得报表的准确性得到保证。

(三)工作重担全部落在客户部经理、副行长身上,影响了办事效率,也容易导致职

业犯罪。政策性银行体制下的员工工作状态有点类似事业编制单位,对员工的鼓励性措施不够,这样会导致团队协作度降低。

六、 实习小结

短暂的实习让我进一步学会了与客户交流合作的方式,专业知识也得到一定的运用。对坚守职业道德和提高职业素养有了进一步认识。最重要的收获是实习阶段慢慢让自己理清适合做哪类工作,哪些是自己还需继续学习后再发起挑战尝试的。对即将毕业步入正式的工作岗位认清自己的不足和优势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做大的实习所得。

第5篇:2018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分析报告

(一)

——基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调查和数据高鸣 郭芸芸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稳步发展,企业数量和规模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和发展带动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2012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0号,以下简称“文件”),厘清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明确了加快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黄金期”。农业产业化龙头文件明确提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融资信贷方面提供便利。文件规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仅包括上市公司,而且包括拟上市公司,还进一步包括了一些地区龙头和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广大龙头企业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强化质量管理,创建知名品牌,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展现出快速发展的新特征。

一、发展概况据农业部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数量达41.7万个,比2015年底增长8.01%。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3.03万个,同期增长了1.27%。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约为9.73万亿元,增长了5.91%,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高1%;大中型企业增速加快,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同比增长了4.54%;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约为4.23万亿元,增长了3.94%。图1农业部第七次监测合格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分布图2016年,农业部公布了第七次监测合格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总共为1131个。其中,山东省共计有85个,位居首位,第二名是四川省(58个),河南省和江苏省并列第三(55个)。有13个省份的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高于40个,还有7个省份的数量介于30-40个之间。从地区的分布来看,国家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传统农业大省。例如,经济发达省份的浙江和广东等省份,传统农业大省的四川和河南等省。这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对周边地区经济辐射力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一端与广大农户链接,在另一端与流通商或消费者链接,充当着农产品供需市场的桥梁,同时也是产业化经营的营运中心、技术创新主体和市场开拓者,在经营决策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关键枢纽的作用。图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业收入分布图根据农民日报社三农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的83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含流通性农业企业)数据显示,高于45亿元营业收入的龙头企业有103家,营业收入为15亿元-45亿元之间的龙头企业为150家,而2亿元-15亿元营业收入的龙头企业数量最多(444家),8000万-2亿元营业收入的龙头企业数量为101家,低于8000万营业收入的仅有35家。从中可知,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营业收入主要集中在2亿元-15亿元,占比53.3%。2016年,江西省正邦集团有限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706亿元,成为最高营业收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于100亿元营业收入的企业数量为50家,占比6%,高于50亿元营业收入的企业数量为89家,占比10.68%。在课题组统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500强中,其营业收入均高于4.5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00强中,其营业收入均高于46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50强中,其营业收入均高于100亿元。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布局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链中的火车头作用,还需要相关部门根据其规模特征进行科学引导,针对其经营规模和所处阶段进行扶持。另外,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说,进一步强化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做大做强,是顺应市场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图3部分地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营业收入与利润对比图图3是对部分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可以看到,吉林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润率相对较高,达到了14.22%;安徽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平均利润为4147.65万元,利润率为2.60%;湖南省是传统的中部农业大省,2016年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平均利润为8693.59万元,利润占比2.34%;江苏为东部沿海省份,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该省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平均利润为8232万元,利润占比2.67%;山东作为农业强省,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较好,农业企业走出去水平较高,该省份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平均利润为2.32亿元,利润占比6.16%;陕西为中国的西部省份,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利润占比为5.63%。各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状况与其产业结构布局和农业经济基础紧密相关。此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等方面作用突出,也为相关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了多种类的社会化服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所提供农产品及加工制品占农产品市场供应量1/3,占主要城市“菜篮子”产品供给2/3以上,有效保障了市场供应。

二、区域经营状况分析当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基本形式。在不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条件下,通过与农户的契约关系,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决生产、加工、销售相脱节、农户小生产和大市场相矛盾的状况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不同的经济区域,呈现不同的发展水平。为推进各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各地区根据本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开展了不同内容的管理工作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规划等。例如,福建省制定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的意见》《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规划》等文件,安徽省主办名牌农产品评选,湖北省组建了农业产业化信用担保公司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进行担保,江苏省开通网络和组织技术交流等工作,广东省组织有关专家开展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农地流转等。表1 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布表注:数据根据农民日报社三农发展研究中心调研整理得出。根据对83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分析结果,有286家龙头企业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占比34.33%;有337家龙头企业位于中部地区,占比40.46%;有212家龙头企业位于西部地区,占比25.45%。从数量上可以看出,中部传统农业省份等地区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有明显的量的优势,并明显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图4 100亿元以上营业收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布占比图图4是营业收入为100亿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分布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地区有31个龙头企业的营业收入高于100亿元,占比63%;中部地区有13个营业收入高于100亿元,占比27%;西部地区有5个营业收入高于100亿元的龙头企业,占比10%。结合表1和图4可知,尽管东部沿海地区的龙头企业数量不及中部地区,但是营业收入高于100亿元的龙头企业数量远远大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这也进一步的反映了我国中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多,但规模相对较小的现象。与之相反,东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于中部,但规模体量较大。西部地区无论从数量或者体量上都与东部和中部地区有差距。

三、类型与品牌化发展分析在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类型多样,在不同行业中表现突出,充分发挥了对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生产方面表现尤为亮眼。粮食生产加工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致力于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的生产布局,改善农产品的供给结构,引导优势区调优调精、非优势区调减转向,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部分。图5 涉农类上市公司的类型分布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农业上市公司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部分。截至2017年,我国上市公司合计3034家企业,涉农类(不包含茶类)企业合计为121家,占比约4%。其中涉农制造业69家,农业52家。在我国的农业上市公司中,食品制造业占涉农类上市公司的31%,食品加工业同样占比31%,两类农业企业占所有涉农类上市企业的62%,这表明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食品行业。另外,农业种植业占比13%,仅次于食品制造业与食品加工业,这主要集中在粮食、油料等品种的种植;牧业养殖业占比12%,渔业养殖业占比8%,林业种植业占比3%。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快速发展和休闲农业的推广,相关服务业企业蓬勃发展,占比2%。从产业链划分来看,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中游(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和下游(食品加工业),占比70.49%。而国外农业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上游(农药、化肥、种子和饲料等)和下游,例如种子企业孟山都、粮油加工企业路易达孚等。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其中,山东省最多,共有7家;其次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共有6家;湖南省和广东排名第三,分别为5家;另外北京的农业上市公司有4家。从以上地区可知,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中南地区、华东地区等,而我国传统农业大省的农业上市公司数量较少,集团性不同业务增加,这也进一步表明农业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已经逐渐脱离传统农作物和农产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服务“三农”方面,尤其是在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引领小农进入现代农业生产轨道的方面作用突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有几种主要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企业+农户”模式、“企业+中介组织+农户”模式、“企业+中介组织联合+农户”模式、“协会+企业+中介组织联合体+农户”模式,现阶段,“协会+企业+中介组织联合体+农户”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模式,在实行农业规模化生产的省份作用尤其明显。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的演变过程主要与交易费用和规模效益有很大关系,交易费用的降低,提高了产业链中各要素的配置效率,农业技术进步与分工明细则提高了经营主体的生产效率,经营主体获得了较高的规模效益。农户和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农户与企业关系的演变是农业产业化演进的基础,政府在演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黑龙江省为例,全省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55家,其中超过百亿元的有4家,部分油脂类的公司全年收入超过300亿元。2016年以来,全省新建亿元以上的项目376个,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达到约282亿元,其中152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增农产品加工能力超过320万吨。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起到了引领小农户发展的作用。截止到2017年,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了引领了1600多个合作社加行业协会,共有耕地面积960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4%。其中,带动小农户320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67%,小农户户均增收2460元。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体系2016年11月对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4个省(区、市)56个县(市、区)60个村3254个农户的专项调查,不考虑自家用工折扣和土地折租,经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稻谷种植亩均收益达到1224.34元。图6以黑龙江为例,调研该省国家级农业产化龙头企业,并进一步分析其经营类型。调研发现,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及加工种类的企业占多数,其次是油类和饲料类,其他类型产业数量相对较少,这与该地区粮食生产大省的定位一致。精准定位地区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差异化培育企业有助于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图6 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类型结构图在品牌化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方面,龙头企业发展迅速。根据《中国农业发展报告2017》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认证、检疫、质检等方面投入约为189亿元,增长了7.29%;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企业数量增长达11.78%,产品数量增长约为9.84%;超过70%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了HACCP、ISO9000等质量体系认证,超过50%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获得了省级以上名牌、著名(驰名)商标荣誉。此外,2016年农产品转化增值能力稳步提升,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主要农产品原料采购总额之比达到2.58∶1。相较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三标一品”建设方面更显成果。截止到2017年,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全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40个。乡村振兴需要产业兴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是主线,要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仍需加强。

四、未来展望农民日报社三农发展研究中心对部分省份入榜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6年和2017年营业收入进行了比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营业收入都呈现正增长。安徽省、河北、湖北、吉林、辽宁、陕西增长率分别为:7.99%、7.69%、12.89%、3.44%、3.45%、6.50%。图7 部分省份2016-2017年龙头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率我国“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其中重要的内容,被寄予厚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呈现数量增加、类型多元、规模适度、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显著提升的新态势。随着我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指向更加具体,基本形成了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先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这些重大战略部署核安排,对加快农业产业兴旺,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做出了明确指引和要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力量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特别是对农业发展质量、乡村绿色发展提出了要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与市场联结密切,发展较为成熟的一种农业经营主体形态,在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正在不断创新,龙头企业如何走好自身的发展之路,如何处理与农户和其他经营主体的合作关系是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相同课题。农业企业对比于其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架构和产业链,发展能力较强,是适应市场能力最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未来的发展中,它仍然要肩负带领农户走向市场,拓展农业产业链,带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使命。因此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中还要多方位发力,共同促进其健康成长。

一、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为目标,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为动力,各省市应尊重经济规律,为企业提供成长成熟的环境,因地制宜培养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据其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

二、坚持市场导向,重视品牌培养。培育新型主体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农业生产者收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品牌化建设与农产品质量提升息息相关,重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品牌化培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于品牌创建进行支持。

三、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体系。通过完善财政税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金融信贷服务、扩大保险支持范围等多种方式,给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

四、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环保理念。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应该有所提高,政府要加强生态保护的监管力度,企业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作者单位:高鸣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郭芸芸农民日报社三农发展研究中心)

(二)

中国农业新闻网 2018-02-23 09:02:00 ——基于农民合作社的调查和数据彭超 杨久栋2017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10周年,也是我国农民合作社快速起步和发展壮大的“黄金十年”。这10年,我国农民合作社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机遇期,合作社数量持续增长,业务领域持续拓宽,发展质量不断提高。截至2017年9月底,全国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196.9万家,是2012年的2.86倍,是2007年的76倍,特别是近5年年均增速达到37.2%。农民合作社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各类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涵盖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阶段,连接了农业经营的收购、营销、储运各环节,融合农村产业一产、二产、三产各业态,基本克服了农户家庭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困难,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市场化程度。随着农民合作社内部组织不断健全,农民合作社带动农民入社经营和增产增收能力显著增强。全国入社农户超过1亿户,占全国总农户数的46.8%,社均成员约60户。特别是涌现出了一批合作效益良好,农户收益显著、运行机制合理、社会影响较大的农民合作社组织,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并带动了农业农村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与创新。

一、发展概况在资源环境条件制约凸显、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等一系列的挑战下,农民合作社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实践者,适应市场新需求,运用互联网+、绿色发展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农民合作社资产、营收已经达到相当规模。根据农民日报社三农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的579家典型农民合作社的数据显示,2016年农民合作社营业收入社均约为1857.52万元,分配利润达到196.02万元(主要以国家级示范社为蓝本)。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体系对695个农民合作社的典型调查,合作社的社均资产为1234.13万元,固定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和农业基本建设设施等)为社均576.52万元,流动资产(现金、存款、应收款项以及种子、化肥、燃料等存货)为社均347.25万元,农业资产(存栏畜禽资产和林木资产等)为社均261.61万元。接受调查的农民合作社社均负债298.94万元,其中,银行欠款154.26万元,亲戚朋友等个人借款90.45万元,此外还有民间借贷、村委会垫资以及部分应付账款、工资等。企业年度经营社均成本为843.56万元,工资性开支为82.99万元,雇工成本66.95万元。农民合作社表现出了较强的带农增收能力。在接受调查的农民合作社当中,能够带动入社农户户均增收2000-4000元的合作社达到40.2%,6000元以上的达到24.9%,2000元以下的18.1%,4000-6000元的达到16.9%。

二、经营状况分析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发展模式不断丰富,服务功能不断拓展。农民合作社在生产要素和资源利用等方面形成了规模经济效应,逐步聚合与延伸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既帮助农民解决了单家独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划算的问题,又帮助农户提高了市场谈判地位,引领家庭经营主体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既可以作为生产主体,又可以是服务主体,还能够联结其他经营主体。从产业门类上看,根据固定观察点体系合作社调查,从事粮油种植的农民合作社占26.6%,,从事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的农民合作社各占24.5%,还有24.2%的农民合作社从事瓜果种植,从事农机服务的农民合作社占比为11.9%。而从事花卉行业、水产品和林产品的农民合作社比例较低。从事的行业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作社占比为37.3%。从农民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的服务上看,提供农产品销售服务的合作社最多,比重为87.7%,另有83.7%的合作社为社团提供农业技术培训服务,还有78.8%的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购买服务。从整体上看,合作社在良种引进和推广服务方面稍显不足(占比仅为28.3%)。另外,在农产品加工服务上面也略有欠缺(占比41.9%)。在电子商务方面,专业合作社使用互联网购买生产资料、农产品和使用互联网销售生产资料、农产品的行为均高于预期。无论是使用互联网购买农产品、生产资料还是使用互联网销售农产品、生产资料的合作社数量,均要高于未使用互联网购买和销售农产品、生产资料的合作社数量。使用互联网销售农产品、生产资料的农民合作社数量要比使用互联网购买农产品、生产资料的农民合作社数量高出5.3个百分点。虽然专业合作社在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广度上有所提高,但专业合作社在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深度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即专业合作社使用互联网购买或销售过农产品、生产资料的比重不高。在参与调研的365家专业合作社中,使用互联网购买过农产品、生产资料比重不足30%的合作社占到调查总体的78.7%,使用互联网销售过农产品、生产资料比重不足30%的农民合作社占到调查总体的77.8%。具体情况如图(3)和图(4)所示:在对使用过互联网销售生产资料、农产品的合作社统计分析后发现,农民合作社使用互联网销售生产资料或农产品的途径主要集中在自建门户网站电商平台、自建手机APP电商平台以及入驻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社通过入驻第三方电商平台进行网销的比重最大,有效占比约为69.1%。通过自建门户网站电商平台和自建手机APP电商平台的合作社数量基本持平,有效占比均在31%左右。影响专业合作社参与电子商务的因素较多,对专业合作社从没有进行过“网购”或“网销”的原因统计分析后发现,相关物流服务不完善、不懂电商平台使用和“网销”技巧以及市场费用、推广费用较高等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专业合作社开展电子商务。近年来,农民合作社从事产业门类、经营业态由过去单一的生产服务,向生产、供销、信用业务综合合作演变。据估计,超过一半的农民合作社提供产加销一体服务,服务总值达1.1万亿元。部分农民合作社积极开展内部信用合作,为成员提供融资服务,有效缓解了农户融资难问题。有的农民合作社与金融机构或者互联网贷款公司合作,引入外部信贷资源,发展供应链金融,解决成员产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制约。农民合作社发展还有向社际联合发展的态势。据估计,基层自发成立的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已经超过1万家。这些联合社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品牌化发展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展转化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随着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城乡居民不仅要求“吃得饱”,还越来越关注“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等美好生活的要素,对农业多功能性和多元化产品供给提出了深刻要求。面对市场需求的新变化,部分农民合作社组织农民发展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开展质量认证,打造产品品牌。目前,已经有43.7%的农民合作社实施了标准化的生产和服务,但仍有56.3%的农民合作社没有实施标准化的生产和服务。有29.6%的农民合作社拥有自主品牌,有14.5%的农民合作社能够拥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品牌。有65.5%的农民合作社注册了商标,有15.4%的农民合作社能够注册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商标。有49.9%的农民合作社有产品已通过国家无公害、绿色或有机食品认证,有23.7%的农民合作社能够有两种以上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绿色或有机食品认证。

四、社会责任随着农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合作社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农民合作社作为主要农业生产服务的重要力量,不仅担负着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责任,农民合作社根植农村,也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保护农村资源环境的重要主体。更重要的是,农民合作社是重要的农产品提供者,肩负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城乡居民食品安全的重任。可以说,和一般经营主体相比,农民合作社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多,也更重。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农民合作社大多建立了相关的质量安全控制措施。70.0%的合作社建立了农产品生产记录,67.4%的合作社有能力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66.7%的合作社能够规范使用农业化学品投入。然而,能够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合作社只有38.2%,这是未来需要提高的重要领域,也是政策支持可以考虑的方向。在带农增收方面,大部分农民合作社都能够通过分红、二次利润返还等方式带农增收。参与调查的合作社中,有71.7%近三年进行过分红,有48.3%实施过对社员农户的二次利润返还。在应用绿色技术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除了发展有机生产,减施农药和化肥之外,农民合作社还采取了其他的环保措施。例如,参与调查的农民合作社能够把49.5%的秸秆粉碎还田,15.1%的秸秆用于畜禽饲料过腹还田,还有11.6%将秸秆作为生活燃料。在提供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方面,农民合作社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并且扶难济困。参与调查的农民合作社中,有47.5%的合作社提供过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有33.1%的合作社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作出过贡献,有64.2%的合作社为社区内的困难群众提供过帮助。但是,也应当看到,有15.1%的合作社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方面投入不足。在全社会脱贫攻坚战中,“合作社+贫困户”成为各地产业扶贫的主要模式之一,通过吸收贫困农户入股,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成为产业脱贫的重要组织载体,成效显著。

五、未来展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作为中央部署的七大国家战略之一。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农”工作提供了总指导、总思想、总要求。2017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具体部署。2018年一号文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指南。这些重大战略部署,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农民合作社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一系列制度,为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核心、地方性法规为支撑、规章制度为配套的合作社法律法规体系。国家相继修订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等,相关部门制定完善了合作社登记办法、年度公示报告、规范有序开展信用合作等配套制度,19个省(区、市)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以项目制补贴和税收优惠为两翼,信贷担保为保障,示范评定、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为配套的合作社扶持政策体系。2017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从财政税收、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信贷、保险支持、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等6个方面,进一步系统构建了支持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体系。2015年开始,国家从农资综合补贴存粮中拿出20%合并过去的规模经营主体补贴和农业补贴的增量部分等,用于支持建立健全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重点解决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07-2017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118亿元,年均增长21.5%,各级农业部门认定示范社超过18万家、联合社达到7200多家。我国已经初步设计以全国农民合作社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为顶层制度,各级地方政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分层对接的多层级指导服务体系。201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农业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水利、税务、工商、林业、银监、供销等部门和单位建立了全国农民合作社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依法推进合作社发展的强大合力。大多数地方陆续建立了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湖北、安徽、江苏等地成立了指导服务合作社的专门机构,加强对不规范和涉嫌违法合作社的风险排查、清理整顿。各地打造省、市、县三级辅导员队伍,开展“千人带万社”、“专家一对一”等结对帮扶,为合作社提供全方位服务。各级政府落实国务院“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意见,自2015年10月1日起,新设立的农民合作社领取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后,无需再次进行税务登记,不再领取税务登记证。展望未来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织载体和经济力量,在实现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有机衔接、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等方面,必将承担更多的功能,发挥主力军的作用。首先,在带动农户方面,农民合作社将在生产合作、购销合作、信用合作等方面承担更多的功能,引导小农户更好地纳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其次,在规模实力发展方面,农民合作社将进一步做大做强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各类合作社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将会以新的发展阶段,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将会在流通加工、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再其次,金融服务将成为农民合作社拓展功能的重要领域。金融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于金融信贷担保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然而,当前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的金融服务仅仅停留在赊销农资等初步低水平的金融活动上,仅有25.0%的合作社能够为社员提供融资担保,也只有26.4%的合作社能够提供内部信用合作,而能够承担金融中介功能的合作社比例仅为7.0%。新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新增的金融、担保等的条款,将为农民合作社更好地提供金融服务和强有力的法律支持。随着农村信用评价体系的健全,农业供应链金融、信贷担保联盟等将会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社将成为众多金融机构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中介载体。最后,农民合作社经营指导和政策扶持将更加科学化。随着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农业大数据已具雏形,农民合作社的统计调查手段也将进一步优化。

第6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大学生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大四期间我进入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市分行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毕业实习。期间,在单位部门领导和其他同事的帮助下,我大致了解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运作以及业务往来情况,也使自己的实践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一、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实习,一是为了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以后得就业增加“资本”,二是为了了解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行的运作情况。通过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市分行的实习,自己在能力上得到了一个提升,也培养了团队合作、与人沟通、吃苦耐劳、终身学习等素质,更对银行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判断。

二、实习单位简介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4月19日,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国有政策性银行,也是我国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1994年11月挂牌成立。主要职责是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全系统共有31个省级分行、300多个二级分行和1800多个营业机构,服务网络遍布中国大陆地区。

建行以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科学 1

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2004年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精神,坚决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宏观调控,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把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作为最重要的价值追求。目前,形成了以支持国家粮棉购销储业务为主体、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两翼的业务发展格局,初步建立现代银行框架,经营业绩实现重大跨越,有效发挥了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和支柱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进入重要发展机遇期。站在新起点,面对新机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将一如既往地把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放在首位,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银行在服务国家宏观调控、促进“三农”发展中的职能作用,努力做政府的银行;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改革创新,积极配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外部配套改革,按照发展空间合理、治理结构科学、体制机制健全、经营管理规范、操作手段先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完善体制机制,强化经营管理,努力打造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将一如既往地以支持国家粮棉购销储业务为主体,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为重点,努力培育“建设新农村的银行”的品牌形象,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银行。

三、实习内容

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市分行的实习主要在信贷部门进行了实习。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目前主要业务是:中国农业发展银

行的业务范围,由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的需要并考虑到农发行的承办能力来界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以来,国务院对其业务范围进行过多次调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目前的主要业务是:

(一)办理粮食、棉花、油料收购、储备、调销贷款。

(二)办理肉类、食糖、烟叶、羊毛、化肥等专项储备贷款。

(三)办理粮食、棉花、油料加工企业和农、林、牧、副、渔业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

(四)办理粮食、棉花、油料种子贷款。

(五)办理粮食仓储设施及棉花企业技术设备改造贷款。

(六)办理农业小企业贷款和农业科技贷款。

(七)办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支持范围限于农村路网、电网、水网(包括饮水工程)、信息网(邮政、电信)建设,农村能源和环境设施建设。

(八)办理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支持范围限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

(九)办理农业生产资料贷款。支持范围限于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和销售环节。

(十)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

(十一)办理业务范围内企事业单位的存款及协议存款、同业存款等业务。

(十二)办理开户企事业单位结算。

(十三)发行金融债券。

(十四)资金交易业务。

(十五)办理代理保险、代理资金结算、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十六)办理粮棉油政策性贷款企业进出口贸易项下的国际结算业务以及与国际业务相配套的外汇存款、外汇汇款、同业外汇拆借、代客外汇买卖和结汇、售汇业务。(十七)办理经国务院或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我进入信贷部门学习。银行的信贷制度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归口管理、集体审定、协调运作,进入银行的信贷部门实习,使我懂得了银行的信贷制度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归口管理、集体审定、协调运作,办理信贷业务的基本流程是:受理、调査、审査、审议(若需)、审批、发放、监管、收回。客户在农发行融资,应在农发行开立基本存款账户或一般存款账户;进行政策性或准政策性融资的客户,还应开立收购资金存款账户;进行商业性融资的客户,还应开立信贷资金存款账户,贷款发放和资金支付应通过专用账户办理。贷款发放前,应根据审批意见与客户落实信用条件,信用条件未落实的,不得进行贷款发放;资金支付时,应审核有关凭证,确保信贷资金按约定用途使用,对未按约定用途使用信贷资金的,应停止后续资金支付。银行在做放贷业务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客户资信的调査,像个人信用记录是否良好,还款来源是否真实可靠等因素是很被银行看重的。信贷业务要建立客户的一级、二级档案,要扫描客户资料,还要客户多处亲笔签字。看似简单,实则非常繁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办公室里的工作人员人家各持一部电话在和自己负责的客户洽谈或者是解答客户的种种疑问,各自都声音很大,又似乎各自不被他人所干扰,很有一番股票市场的热腾氛围。

总的来说到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市分行实习使我学到了挺多的东西,比如银行的开户、各种票据的清算方式和流转程序、以及真假票据的确认等,我也学到应该怎样去融入一个整体以及

如何与人沟通。

四、实习心得

实习已经告一段落,感谢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市分行给我的此次实习机会。此次实习让我感受到学习不止是“学”,“习”和“悟”也是必要的环节。通过这几周的实习,使我对银行的工作有了更好的认识和了解,真正的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树立信心起到很大的作用;对银行的日常工作也有一个初歩的了解,了解了银行的业务范围,及其相关的运作模式。虽然时间短暂, 但是意义深远,我体会到了付出与回报的快乐。在工作当中,在积极做好自己的工作的同时, 也学会了如何开动自己的脑袋进行思考,如何自己主动地去解决一些问题。在遇到思考后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我懂得了如何寻找自己的伙伴一起商量后再去解决。我还认识到作为一名银行从业人员,要时时刻刻保持好的态度和心态,要有抗打击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做好每一天的计划,不能每天浑浑噩噩。这次实习,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的作用,无论是对我的职业生涯还是人生都十分有意义。

****

第7篇: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深度调研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

【关 键 词】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在一个供大于求的需求经济时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在需求尚未形成之时就牢牢的锁定并捕捉到它。那些成功的公司往往都会倾尽毕生的精力及资源搜寻产业的当前需求、潜在需求以及新的需求!

随着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品牌企业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中的翘楚!

本报告利用前瞻资讯长期对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行业市场跟踪搜集的一手市场数据,全面而准确的为您从行业的整体高度来架构分析体系。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背景与环境;国际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经验;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区域分析;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领先企业经营情况;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投融资分析;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连续性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根据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销售企业、投资企业准确了解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本报告将帮助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销售企业、投资企业准确了解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及早发现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市场的空白点,机会点,增长点和盈利点……,前瞻性的把握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

和趋势,形成企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有效规避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产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第8篇: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成立

2013年03月22日 07:01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郑晓波

0人参与0条评论

更多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昨日在北京举行揭牌 分享到:仪式,正式宣告成立。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经国

务院批准设立,存续期15年,总规模40亿元。财

政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信集团各出资10亿元。

据悉,基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资本实力,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的整体发展水平。(郑晓波)

第9篇: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1994年11月.直属国务院领导是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

它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有着稳固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外汇资金, 成立时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00亿元人民币,全系统共有30个省级分行、300多个二级分行和1800多个营业机构,服务网络遍布中国大陆地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亚太农协和国际农业信贷联合会的正式会员,总行行长出任亚太农协执行委员会的中国执行委员,国际农业信贷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为国际金融协会的联系会员.

2010年末,仅江苏省分行贷款企业3843家,全行累计投放各类贷款2395亿元. 客户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占比由年初的31%上升为34%。.

我行经外管局批准为客户办理资本、贸易和非贸易项下的国际结算业务,以及与国际结算业务相配套的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同业外汇拆借、代客外汇买卖,和相关的贸易融资业务.具体有外汇汇入汇出业务,出口托收业务 进口代收业务 进口信用证业务 出口信用证业务 出口押汇 打包放款 出口贴现 减免保证金开证 进口押汇 提货担保等,一些进出口业务排在全国前列的大型企业经常在我行办理国际业务,如汇鸿集团,江苏海外集团,以及舜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

2010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外汇资产总额为12875.34万美元,全年共办理国际结算业务量年年增加,增幅达48%。 2010年末,银行外汇业务网点遍布全国各地。境内外代理行392个.呈快速增长的趋势。

从国际业务开办以来,已经成功处理了多笔投资资本金汇入的业务,对客户的咨询给予满意的答复,对每个客户实行一对一的服务, ,我行对该业务的流程相当的熟悉,能很好规避潜在的风险在我行长期办理业务的客户可享受费率上的优惠,客户也对我们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效率给予很高的评价,我们真诚的欢迎广大的客户来我行办理国际业务.

上一篇:法治政府建设报告下一篇:室内设计空间布局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