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发展报告

2022-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是日常生活与学习的常见记录方式,报告有着明确的格式。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么样正确编写报告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农业产业发展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1篇:农业产业发展报告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1》详解中国农业发展现状

5月25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和IFPRI东亚东南亚中亚办公室联合承办的2021中国和全球农业政策论坛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1》和《2021全球粮食政策报告》发布会顺利召开。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详细解读了中国农业发展现状,“当前中国的农业生产,已可满足居民能量摄入需求,不过当前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已出现过剩的现象,同时结构性不平衡问题突出。202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城乡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趋同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后院”,农业“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明显,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报告》指出,在未来的“十四五”时期,中国粮食安全仍有保障,重要农产品供应能力也仍在增强,到2025年,粮食产量将增至6.92亿吨(1.38万亿斤),依然有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底线不破。

其中,口粮、谷物和粮食自给率分别为99.3%、93.4%、80.8%,猪肉自给率将回升至94.9%,大豆进口量继续保持高位,玉米进口增长迅速,食糖、棉花进口压力加大,牛肉和奶制品进口依赖程度提高。

同时,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进一步趋同,稻谷、小麦和玉米的直接消费需求继续下降,水果、蔬菜、猪肉和水产品消费总量增幅显著,人均消费量增加是主因,其次为城镇化率提高。

针对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主粮,《报告》显示,2004年-2018年,三大主粮全要素生产率(TFP)总体保持增长趋势。其中,稻谷和玉米TFP增幅高于农业平均,小麦TFP增幅低于农业平均。

除玉米外,稻谷和小麦技术进步速度快于农业平均水平,技术进步对小麦、粳稻、早籼稻、中籼稻和晚籼稻TFP提升的贡献率分别为76.13%、66.92%、49.14%、14.47%和64.52%。

不过,《报告》也指出,技术效率正在下降,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面临严峻挑战。技术效率的下降意味着新技术没有得到农户的广泛应用,其主要原因包括科技供给与需求脱节、技术推广体系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新技术未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等。

膳食不平衡、浪费问题日益突出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要求,“到2020年,全国人均每日摄入能量2200千卡-2300千卡”。

在今天,这一目标已经实现。《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居民人均食物供给总能量为3952千卡/天,其中国内生产来源为2952千卡/天,占比74.7%。而中国居民人均能量摄入为2248千卡/天,仅占能量总供给的56.9%。

更具体的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人均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分别为2248千卡/天、85克/天和79克/天,供能比分别为50.6%、14.7%和34.7%,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相关标准相比,当前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已出现过剩的现象,同时结构性不平衡问题突出。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表示,“中国居民的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都已经超出推荐量。所以‘十四五’期间,要进一步优化居民膳食营养结构,强化消费需求预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宣传营养健康知识,实现农业-食物系统可持续健康转型。”

另一方面,食物损耗和浪费严重,超过12%的食物能量和蛋白质被损耗。梅旭荣表示,“‘十四五’时期,要深入贯彻落实《反食品浪费法》,强化食品技术研发,减少食物浪费与损耗;进一步优化居民膳食营养结构,强化以居民营养健康为导向的消费需求预测,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水产品等优质蛋白质供给。”

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仍不强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数据显示,我国自主选育的粮食种子品种种植面积占到95%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猪牛羊等畜禽和部分特色水产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畜禽、水产的核心种源自给率分别达到了75%和85%。

《报告》统计了数十年来的种业变迁数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三大主粮经历了5-6次品种更新,至今,水稻、小麦、玉米的品种增产贡献率分别为45.9%、30%和47.3%。近年来,品种增产贡献率平均水平出现下降。《报告》建议,未来仍应加大新品种选育力度,积极创制重大农作物品种,促使粮食生产方式向科技驱动型转变。

同时,我国种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普遍不高。《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种子出口份额前四位分别是荷兰、法国、美国和德国,合计占全球种子贸易额的51.6%。中国种业仍在发展机遇期,国际贸易竞争力整体较弱,但也在逐步改善,2019年,中国种业国际市场份额为1.35%,这一数字在2015年还是0.02%。

具体品种看,谷物种子市场占有率提升较快,油料作物种子、牧草种子整体不具备竞争优势,草本花卉竞争力相对弱势。

农业风险仍在,粮食还有危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是农业风险多发频发的国家,尤其当前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仍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和不确定因素。

《报告》指出了“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包括“气候变化影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国际贸易中的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对农业-食物系统持续的冲击”、“草地贪夜蛾危害”、“动物疫病防控压力”、“潜在的政策不确定性”等。

如气象问题,“十四五”期间,气候变化总体弊大于利,降水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将更加不均匀,高温热害也将产生较大影响。下一个十年,灾情加重的风险可能更大。

疫情影响也仍在持续,《报告》指出,2020年,不少国家启动国家库存计划。在未来,疫情的持续流行,可能带来进口源不稳定的加剧,国际市场价格可能出现大幅上调,也会显著提高我国农产品进口的成本。

此外,草地贪夜蛾、动物疫病等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仍不可轻视。《报告》提出,未来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在增加,风险和挑战也在加大,清醒认识、准确判断“十四五”期间中国农业农村面临的重大风险,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猪恢复超出预期,已有养殖户亏损

《报告》还预测了近期生猪产业形势,认为当前生猪产能恢复超出预期,但同时也应警惕“猪贱伤农”。

综合信息显示,全国非洲猪瘟防控已经取得明显成效,2019年四季度以来,生猪产能快速恢复,大规模生猪养殖企业产能扩张迅速,出栏量大幅增长。2020年1-11月份,全国以生猪为主的牲畜饲养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到110.7%,2021年一季度末生猪存栏已恢复到2017年末的94.2%,能繁母猪存栏恢复到2017年末的96.6%。

《报告》援引国家统计局数据并指出,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与正常年份差距只有3.4个百分点,但产能增长率大概率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也就是说,在恢复正常年份水准之后,短期内将很难停下增长的步伐,很可能使得生猪产能恢复过度,导致市场供过于求。

调查显示,部分购买仔猪育肥的养殖场已经出现了亏损。据粗略估算,2020年,仔猪均价为每公斤1600元左右,购买仔猪的养殖户其生猪出栏平均成本为每公斤24.6元。但到2021年4月上旬,生猪价格已跌到每公斤21.1元。

为此,《报告》建议,应准确研判形势,加强预警,做好逆周期调控,谨防出现新一轮“猪贱伤农”。

作者:周怀宗

第2篇:中国创意农业发展报告

一、创意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每只卖到100元的方形西瓜、卖出50元高价的专利苹果,一个128公斤重的大南瓜卖出1000元,好看、好玩的一只创意农产品礼篮1000元;生产温室油桃亩产值6万元,种植香水百合鲜花,亩效益达10万元,一盆创意盆景可以拍出六十万元的天价。培育一个在全国有影响的创意农产品品牌,能形成一个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创意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一个创意农业科技园,整个园区GDP可超过100亿元;建成一个创意农业产业带,可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创意农业带来的甜头,发展创意农业产业成为农民新追求。

创意农业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营销过程中进行创意生产,创造农民独特增收模式,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构建农村创意生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创意农业是以知识产权为先导,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农业企业为主体,以创意生产为核心,以美学经济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指引,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质量效益为动力,以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以持续利用为目的,充分应用艺术学、生态学、农学、养生学、景观学、知识产权学、休闲学、环境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园艺学、市场营销学以及现代旅游学、农业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人们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使其成为具有“四高”、“五化”、“五型”。创意农业是通过“三生”,创造“三农”,达到“六美”的目的,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生更高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创意农业学以美学经济理论、总部经济理论、战略资本理论、附加值文化理论、消费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附加值文化为理论核心,瞄准世界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前沿,着力构建创意农业理论创新体系,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附加值文化理论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培育农产品附加值文化,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  与传统农业相比较,创意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创意农业的显著特征是“三生、三新、三农、四高、五化、五变、五型、六美”,其培育开发区域“特”、产品“特”、市场“特”、创意“特”,产出效益高、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

“三生”即创意生产、创意生态、创意生活,创造“三农”即创意农村、创意农居、创意农民;个性化创意农产品带来“三新”,即新商机、新市场、消费新时尚。

“四高”即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高文化品位、高知识化、高赢利性、高附加值的新型创意农产品。

“五化”即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景观化的新型农产品。创意农民追求的是田园美观化、农居个性化、农村景区化、农业旅游化、生活时尚化。创意农业文化的核心是附加值文化。

“五变”即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加快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变,农村向景区转变,农民向景民转变,一产向三产转变,促进农产品由实用功能型消费向文化审美型消费转变。

创意农业生产的农产品是富于“五型”即审美型、文化型、娱乐型、科学型、观赏型的新型农产品:通过对农产品“六美”即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达到突出其独特的美质和形象美、感觉美的目的。创意农业不仅仅是一种新型生产方式,更是一种新型生活方式。加快发展创意农业,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加快推进创意农产品生产,积极搞活流通,完善产销衔接,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创意农业产业带: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创意农业具有三个集中和双重生产的特点。三个集中即以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向总部基地和园区集中为重点,提高农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水平,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增强农业总部企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以推进农用地向规模经营为重点,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推进农民向城镇集中为重点,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增强城市带动农村的能力。“三个集中”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三个集中”联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创意农业双重生产,即“农产品生产与创意生产”双重生产,创意农产品生产负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重责任,通过发挥文化生产和消费的双重属性,食品保障与生态保护双重功能,实施科技和文化双重战略,物质生产与知识生产紧密结合,推进创新、创意产业双重发力,安全和营养的双重保证,获得味觉与视觉的双重满足,审美健康双重享受,绿色时尚双重魅力,收获环境和经济双重效益。

创意农业学以美学经济理论、总部经济理论、战略资本理论、附加值文化理论、消费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附加值文化为理论核心,瞄准世界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前沿,着力构建创意农业理论创新体系,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附加值文化理论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培育农产品附加值文化,改善农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不断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中国创意农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是生产规模小、产品总量小。产业链条短,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特色农产品中真正具有唯一性,并且形成品牌和规模的产品不多。

二是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够。近几年来,国家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推行农产品认证制度,没经过国家相关认证的农产品无法进入到大中城市和各商场、超市经营。

三是农业生产效率低。低效率的农业生产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影响着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结构的不合理,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业科技投入低及规模经营落后则是生产效率低的关键。

四是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不强。由于土地、水资源的限制,以及农业经营规

模、农业科技传播、财政支农力度、市场发育滞后等原因,我国与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仍有一定的差距,创意农产品的优质优价难以充分实现。

五是龙头企业少。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少,辐射面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不快,信息不灵。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带动力不强。

六是创意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相关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生产加工工艺落后;不少农产品品牌的国内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不高,缺少国际影响力强的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品牌和高新技术产品品牌。

七是许多企业过分依赖他人的品牌,品牌意识淡薄。大多数企业仍以产品功能宣传为主体,还没有进入更高层次的服务与行政竞争范畴。

八是创意农产品品牌运作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紧缺。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给他们在接受新观念、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带来极大困难,使之难以冲破传统农业和小农意识的束缚。

九是特色农产品生产水平比较低。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加工和营销服务滞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标准化、安全化生产意识不强,产品竞争能力和效益亟待提高。

创意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已出现重复建设,互相模仿互相拷贝,创意不足千篇一律等问题,发展创意农业不要跟风,不要盲目“拷贝”别人的经验,不要盲目拷贝国外的一些所谓成功的例子,而是要发挥自己的创意。

三、关于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富民产业,创造中国农民独特增收模式的对策

(一)建立“创意农业园区”、“创意农业总部基地”,努力打造中国创意农业百亿产业园区。建议建立“中国成都温江创意农业园区”、“中国成都温江创意农业总部基地”,努力打造中国首个百亿创意农业产业园一国家级温江创意农业园区。以发展特色精品花木、休闲观光农业等产业为重点,打造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景区,构建生态农业保护区、花木生产中心和西部农业物流中心,使温江成为我国的创意农业之都。中国成都温江创意农业总部基地可包括-中国创意农业发展博览馆、中国创意农业研究中心、全球创意农业培训基地、全球创意农业科技博览中心、中国创意农业数码动漫基地、中国创意农居设计基地、中国创意农业品牌营销基地、中国创意农业画派创作中心,探索一种以创意农业文化、总部经济为背景,产业集群、总部基地加创意农业旅游三位一体的商业模式。

(二)建立中国十大创意农业产业带,打造创意农业千亿产业。建议遵循市场导向原则、个性独特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托各地发展创意农业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立中国十大创意农业产业带,即成渝创意农业产业带、东北创意农业产业带、京广高速创意农业产业带、京津高速创意农业产业带、长三角创意农业产业带、珠三角创意农业产业带、新疆创意农业产业带、山东半岛创意农业产业带、中原创意农业产业带、北部湾创意农业产业带,打造创意农业千亿产业,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全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途径,意义十分重大。

建议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承接悠久的合作渊源,以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组成的成渝经济区为载体,互动互惠、协同发展,使创意农业产业带成为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将成渝经济区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创意农业产业带,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成都、重庆两市要共谋大局,更加注重项目间的对接和推进产业间的协作,形成统一市场,统筹发展构建成渝经济区,在未来几年打造成渝创意农业产业带。目前,成渝经济区幅员面积约15.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00多万,分别占川渝两省市25%的幅员面积、65%的人口,积聚了两省市经济总量的六成多。成渝经济区在发展总部经济、建设创意农业产业带上,已具备足够的基础条件,发展成渝创意农业产业带具有独特优势,并通过创意农业拉动成渝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以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产业为抓手,通过培育一批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创意农业总部企业,开辟成都县域创意农业总部经济发展的新路,加速推进成渝县域创意农业产业建设步伐。

(三)构筑投融资服务平台,培育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坚持用工业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突出“创意型、集聚型、科技型、加工型”的发展重点,举办“中国创意农业博览会”,以展示创意农业成果、推动创意农业交流、促进创意农产品贸易。建立“中国成都五朵金花创意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西部创意农业发展研究院”,推进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全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集合产学研各方面力量“登台唱戏”,努力探索创意农业新路,打造“中国创意农业名镇”,形成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创意农产品,增强产业集聚能力,不断提升创意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完善政策导向,健全创意农业品牌建设激励机制。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建立引导消费的政策导向,在同等条件下,政府优先采购市级以上创意农业知名品牌产品,并通过舆论导向引导社会集团和市民购买本地的创意农业品牌产品:对市级以上创意农业品牌企业,在土地、电力、用水等资源要素保障方面给予倾斜,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等方面优先扶持,加快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品牌带动作用明显的创意农业品牌大企业、大集团,努力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和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发展潜力大、成长性好的创意农业品牌企业,支持重大服务业项目、重点服务企业和创意农业品牌的发展。

(五)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提高创意农产品质量。以创意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创意农业生产基地为主体,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制定和实施创意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开展全程质量控制。把创建创意农业示范县、创意农业名镇、创意农业示范场和创意农产品基地等与推进创意品牌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抓好创意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创意农业发展研发中心、研究所,研发各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创意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六)突出抓好创意农业的发展重点,加强创意农业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逐步减少不具备资源优势、缺乏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为有优势的特色种植业产品生

产腾出空间。特有园艺产品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栽培技术,改造园艺产品的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着力发展订单农业。创新发展机制,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成一批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示范园区。用机制与体制创新提升农业,用“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拓展创意农业。要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经营,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变革传统农业经营组织体制,着力培育新型农业产业组织形式,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开放进取,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机制与体制,集聚先进农业产业要素,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增强创意农业竞争力。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确保农产品质量,注重走生产、经济、生态、社会各项功能兼顾的复合型模式,着重优化农业的生产功能,提升农业的经济功能,拓展农业的生态、社会和文化功能,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业。不断深化农业“引进来”,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努力推动农产品出口贸易促进工作,为配合国家整体外交,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构建创意农产品国际贸易信息收集网络,为开拓国际市场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充分利用现有的电子网络资源,构建全省性创意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平台,及时向农户发布国际、国内市场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进出口农产品品种、数量、价格、质量标准、国别等有关情况。加强创意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支持大宗优势创意农产品及其加工企业出口。创意农产品出口配额逐步向产品质量好、经济效益高、有经营实力的创意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倾斜;对创意农产品出口企业优先安排出口退税。

(七)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推进创意农业千县万亩示范工程。在全国实施“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以创意农产品生产为核心,整合农村各类创意农产品生产技术,坚持“聚集资源、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思路,以文化支撑产业,以品牌塑造形象,通过农业与艺术的有机结合,赋予农产品以文化内涵,使农产品具有“六美”特性,让人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等五官从中获得享受,让全社会都来感恩农业,关爱农业,以文化农业与情感农业的理念为农产品寻求新的销售方式,让农业闪耀文化和智慧的光芒,最终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计划”是新阶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有力措施,是加快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

充分利用现代媒体,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向全社会充分展示、及时宣传“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的内容、作用和重大意义,努力扩大社会影响面,尽快提高社会各方的认识,增强参与意识,逐步形成社会道义支持转为实际支持的局面。要联络各方面的力量,拓展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的实施领域。如与团中央“希望工程”、教育部“普九”等工作联系起来,在西部地区建设“创意农业校园”;与全国妇联联系,宣传创意农业对提高妇女素质和妇女地位、减轻妇女劳动强度等重要作用,全力推行创意农业生产技术。

中国创意农业千县万亩示范工程即在全国选1000个县,10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0个农业企业,每县1万亩作为创意农业试验基地,建设1000个中国创意农业富民计划重点示范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创意农产品,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创意农业向纵深发展。该工程的全面启动是将高新技术成果产品和创意农业成果转化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农民看得见、摸得着、易于接受的技术、信息及产品送到农民手中。在活动中,要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既懂经营懂创意又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创意农业科技示范户,发挥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作用,建立专家、技术人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创意农业科技网络。

建议将现有的农村可再生能源专项、小型公益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等资金整合起来,建立国家“中国创意农业千县万亩示范工程”专项资金。从事中国创意农业千县万亩示范工程建设的农民技术员必须获得相应职业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力求做到建设任务与持证人数相匹配。

启动中国百万创意农民培训工程,以县为单位,主要培养扎根于农村,利用创意技术和科技知识开发农村资源、发展创意农业生产的农民致富带头人;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造就一批学习型、知识型、守法型、创业型、创意型的现代创意农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议结合各地实际,在全国筛选出有一定产业基础、农民有强烈培训要求的10000个示范村,每个村组织从事主导产业的,具有培训需求的专业农民或科技带头人,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培训。在每个示范村重点培养出3-5名种养创意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或专业合作社组织领办人等农村创意实用人才,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促进创意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比重逐步提高,使农业生产真正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创意型生产、产业化经营。

(八)各级政府对地震灾区创意农业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放宽地震灾区创意农业龙头企业市场准入,对灾区主要从事农副产品流通的创意农业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支持。由省财政统筹安排一定数额的资金,建立灾区农村商贸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专项用于灾区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进一步加快灾区农村商贸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灾区城乡一体的商品流通网络。专项资金采取贴息和补助相结合的支持方式。对灾区创意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基础设施改造以及物流配送、冷藏设施等建设项目,按直接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财政贴息;对灾区农产品批发交易检测中心、信息平台、安全监控、废弃物处理、结算中心等配套设施建设改造和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配送中心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等项目给予一定数额的补助。允许灾区民营资本进入除法律、法规禁入以外的行业和领域。对开设连锁农家店的龙头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对营业额未达到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的灾区个体农家店,如无证据核实其计税所得的,不得核定征收个人所得税。对灾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创意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技术服务或劳动收入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进入各类市场销售自产创意农产品的农民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要积极推动综合超市、食品超市等国内外大型连锁企业直接从灾区采购,发展一批灾区创意农产品直采基地,与灾区农民或农民合作组织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推动和扩大订单生产,支持灾区创意农产品“农超对接”,促进创意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灾区创意农产品销售,夯实灾区农民增收基础。

作者:章继刚

第3篇:“2017设施农业产业大会”主旨报告精编

随着设施农业面积不断扩大,科技逐渐成熟,设施农业产业也逐渐走向规模化、大型化,经营主体和方式均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此本刊编辑特整理“2017设施农业产业大会”相关专家的主旨报告,看看专家眼中的设施农业产业。

经济作物是重要的轻工业原料,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兴起,中国经济作物产业发展迅速,生产布局逐渐优化,形成了产品优势区域,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农民增收,但我国经济作物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未来经济作物产业发展不再是量的提高,更需注重质的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名优品牌的建立。

经济作物是指具有某种特定经济用途的农作物,主要包括蔬菜、果树、花卉、茶叶、中药材、食用菌、蚕桑、棉花、糖料、香料作物、油料作物等。其中,中国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持续增加,2016年蔬菜播种面积3.35亿亩(2233.3万hm2),总产量7.98亿t。蔬菜产业增加了农民收入,2015年蔬菜生产收入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1000多元,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產国和消费国,2014年中国蔬菜收获面积37333万亩(2488.9万hm2),是美国的23倍、日本的63倍、澳大利亚的366倍、欧洲的6倍;中国蔬菜产量59884万t,是美国的16倍、日本的57倍、澳大利亚的367倍、欧洲的6倍(2014年,FAO)。加入WTO以后,中国蔬菜出口基本保持持续、快速、稳定增长,2016年中国蔬菜进口量24.9万t,同比增长2.02%,进口额5.3亿美元,同比增长1.97%,并且中国蔬菜出口贸易顺差达141.9亿美元,同比增长11.47%,连续2年成为平衡逆差的第一大农产品。目前,鲜冷冻蔬菜是最重要的出口类型,金额为64.2亿美元,约占出口总额的43.6%;其次为加工保藏蔬菜,金额为44.4亿美元,约占出口总额的30.17%;干蔬菜出口金额为37.2亿美元,约占出口总额的25.3%。近年来,中国蔬菜出口集中度有所下降,对东盟国家蔬菜出口出现较大增长,对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的蔬菜出口额大幅增长,对欧美出口下降。

此外,2015年中国食用菌产量达3476 万t,近14年来增长了近4倍,占全球食用菌总产量的80%,产值超过2500亿元,从业人员约2000万。同时中国的花卉产业也发展迅猛,2015年中国花卉面积达130.55万hm2,销售额1302.6亿元,出口额6.20亿美元。近30年来,花卉种植面积增长了90多倍,产值增长了200多倍,出口额增长了300多倍。

纵观全局,中国经济作物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以下问题:人工成本增高,比较收益下降;轻简化生产发展缓慢;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质量安全存在隐患;组织化程度低。

虽然中国经济作物产业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总体发展前景良好。要保持产业稳定健康发展,主要在内涵式发展上下功夫,依靠科技进步和机械化发展,提高现代化生产水平,重点是提高水果的品种结构、质量和安全水平,以及季节性结构平衡,为城乡人民提供更好、更丰富的菜篮子产品。

首先,中国经济作物产业未来应稳定作物面积,发挥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市场需求和产业基础,提出不同作物生产发展的优势区域和最宜区域,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不同作物的优势产业带。保持经济作物面积的基本稳定。其次应根据农业部相关政策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实现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

同时还要关注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的同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还要摸索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和技术服务模式,加强单户经营为基础的合作社,以及技术专业化与组织兼业化队伍的建设;以公司为主导、个体承包形式,依托合作社和公司的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强化信息引导和产销衔接,在集中产区和销区建设一批规模大、辐射广的批发交易市场。依托协会等中介组织,举办博览会、展销会等,创响一批经济作物知名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对新鲜蔬菜的周年需求,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蔬菜种植方式,促进了农民增收与农业经济的发展。但设施蔬菜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只有认清目前中国设施蔬菜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设施产业的发展方向,才能实现中国设施蔬菜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设施蔬菜的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蔬菜园艺设施面积逐年增加,据统计,2016年中国蔬菜园艺设施面积已达到5872.1万亩(391.5万hm2)。1986~2006年,蔬菜园艺设施面积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高达48.3%;2006~2016年,蔬菜园艺设施面积增长变慢,年均增长率仅为4.0%。目前设施栽培面积较大的蔬菜主要有番茄、黄瓜、辣椒、茄子、芹菜等,栽培面积均超过400万亩(26.7万hm2),其中番茄、黄瓜设施栽培面积均超过露地栽培,而茄子和芹菜的设施栽培面积也超过露地栽培面积的70%。

中国设施蔬菜栽培产业的贡献

保证了新鲜蔬菜的周年供应

20世纪80年代实现了早春和晚秋蔬菜供应的基本好转;90年代破解了冬春和夏秋两个淡季的供需矛盾。2016年设施蔬菜(不含瓜果)产量2.52亿t,占蔬菜总产量的30.5%;设施蔬菜人均占有量约为182.1 kg,不仅数量比较充足,而且花色品种丰富,满足了全国人民生活小康化对新鲜蔬菜的需求。

缩小了淡旺季蔬菜价格的波幅

全国36个蔬菜产品月均价格波动幅度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0倍以上收窄到2013年的0.53倍,2015~2016年冬春尽管遭遇了2次超强寒潮袭击,蔬菜月均价的波动幅度也不足1倍。

促进了城乡就业、农民增收

2016年全国5872.1万亩(391.5万hm2)蔬菜园艺设施至少可吸纳2900多万人就业,并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2600多万个就业岗位。全国设施蔬菜产业净产值为5700多亿元,使全国乡村人口人均增收980元,重点设施园艺产区对乡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在3000元以上。

推动了设施蔬菜节能减排

中国日光温室走的是低温节能技术路线,独创的日光温室高效节能栽培,已在冬春日照百分率50%的地区迅速推广应用。与传统加温温室相比,日光温室每667 m2节约标准煤25 t,2016年中国日光温室面积已达1200多万亩(80万hm2),可节约标准煤3亿余t,等于少排放约8亿t二氧化碳、259多万t二氧化硫、225万t氮氧化物。与现代化温室相比,其节能减排贡献额还要加大3~5倍。

开辟了非耕地高效利用途径

中国约有荒漠化土地60亿亩(4亿hm2),工矿区废弃地6000万亩(400万hm2),海涂3000多万亩(200万hm2),宜农后备土地6.6亿多亩(0.44亿hm2),开发非耕地设施园艺产业大有可为。目前甘肃省河西走廊、宁夏腾格里沙漠、新疆戈壁滩、海南沿海滩涂等地,在国家非耕地开发項目的支持下,已经成功进行了大面积设施园艺产业开发。甘肃省正在制定新一轮30万亩(2万hm2)设施园艺产业发展规划,其中大部分是利用河西地区的非耕地。

助推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设施园艺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不仅大大改善了园艺产品的周年供应,而且促进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满足了城镇居民走出闹市、体验农艺,康乐休闲的客观需要。

发展中突出问题

园艺设施抗灾生产性能与保障供给不适应

目前中国设施蔬菜生产以简易设施为主,老旧、劣质设施比重大(>70%),园区排灌基础设施差、不配套,抗灾能力差。近年来,冷害、雾霾、暴风、雨雪、洪涝等气象灾害频发,对设施园艺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低温高湿病害及过度施药与质量安全相悖

目前,温室夜间温度偏低,湿度过大,露点温度的时间过长,低温高湿病害易发多发重发;而很多农民生产者过度依赖化学农药,盲目用药、随意加大剂量和施药频率,很难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采收制度,不符合中国食品安全要求。

多靠高产增收,不注重优质安全品牌创建

缺乏良好农艺技术规程,为谋高产过度施肥浇水用药;组织化程度低,生产主体以散户为主(80%~90%);高产品种多,高品质品种少,依赖高产增收的多,靠卫生安全高品质取信消费者、优质优价获取效益的少,诚信品牌建设严重滞后,缺少优质优价营销信誉载体。

比较效益持续滑坡传统生产难以为继

目前设施蔬菜生产属于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从事人员年纪较大,多为50~60岁,缺乏青壮年生产人员。劳动力结构劣化、价格持续上涨,综合机械化率低,而智能化蔬菜产业发展缓慢,设施蔬菜生产效益持续滑坡 。

设施蔬菜产业展望

设施蔬菜市场价格继续保持良好

目前设施蔬菜价格良好,效益比较稳定,尽管设施蔬菜发展速度不会像过去那样迅猛,但发展仍然继续。

立足优质优价反向统筹全产业链经营

树立全产业链反向统筹发展理念和优质优价经营理念;打破先种后卖的传统大众化蔬菜产业发展路径;开辟先卖后种、订单生产、定制农资服务和一站式科技服务的绿色高优蔬菜产业的优质优价发展路径;坚决落实与优质优价相匹配的绿色高品质生产技术指标体系和保障措施。

超低能耗是中国智能温室的必然选择

尽管近些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低能耗中国智能温室的研究,但是中国现有的智能温室、连栋温室能耗依旧相对来说较高,仍需发展超低能耗智能温室。可以通过推动全国园艺设施结构性能优化和标准化,全面示范推广现代高保温盖材料和建筑材料,全面示范推广高透光、高散射和自洁防尘及功能与寿命同步的超长寿功能膜来实现。

推行农艺物理生物为主的绿色防控技术

遴选园地应严格按照产地环境标准并加强园地生态环境保护,同时综合应用健康栽培农艺与物理防治技术;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合理使用化学防治技术。

设施蔬菜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

设施蔬菜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应通过企业化、合作化实现规模化、组织化经营;通过专业化、标准化生产确保产业绿色发展;通过打造地域特质产品塑造知名区域品牌;实行种苗统一育供、农资统一采购、病虫统一防治、采后统一标准分级、产品统一品牌营销、日常生产管理分包到人的统分结合的现代经营管理模式。

目前,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加剧,农村劳动力缺乏,劳动力成本增加,加剧了蔬菜生产经营者对蔬菜机械化需求。近些年,中国越来越重视蔬菜机械化,通过政府的扶持、推广、示范以及科研院所的创新,中国蔬菜机械化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国内蔬菜种植种类,种植方式多样,还需基于蔬菜发展的实际情况,多措并举,不断创新,积极促进蔬菜机械化的应用与发展。

国内外蔬菜机械化现状

国外机械化水平高,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蔬菜生产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荷兰、以色列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很高,美国大田蔬菜、林果机械化水平最高);国内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江苏省从事蔬菜生产的劳动力年龄基本都在55岁以上(使用60岁以上老人风险很大),劳动力成本占蔬菜生产总成本50%以上,生产者对蔬菜生产机械化需求迫切。

中国是世界蔬菜生产、消费大国,蔬菜种植面积在3亿亩(0.2亿hm2)以上,但蔬菜生产机械化还处于初级阶段,机械化水平只有20%~30%,仅耕整地、植保、灌溉等环节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其他环节的机械化技术还处于研究开发和试验示范阶段,没有得到广泛应用。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装备供给不足严重制约我国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北京、上海、山东、江苏、四川等省市高度重视蔬菜机械化发展,蔬菜机械化技术和装备的引进试验和推广应用步伐明显加快。

中国现用的蔬菜机械中进口机具大多从日韩和欧洲进口,机具性能、质量比较稳定,但价格昂贵;国产机具适用性、可靠性和配套性还不是很高。蔬菜生产机具包括微型机具,小型机具、大型机具。日韩两国田块面积比较小,蔬菜生产机械以中小型机具为主,且設施内和露地蔬菜生产机具基本上是通用的;而欧美蔬菜生产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高,农场土地面积都很大,设施规模一般也比较大,蔬菜生产机械基本上以大型、复式机具为主。

蔬菜机械化技术装备

中国蔬菜实现机械化较难的原因

首先中国蔬菜品种繁多,各地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种植模式以及农作制度复杂多样,农业设施种类多、标准化水平低。其次蔬菜种植面积相对于粮食作物来说要小很多,大型农机生产企业投资研发制造蔬菜机械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此外,蔬菜生产周期短、环节多、产业链长。因此,发展蔬菜机械化的难度要比发展粮食作物机械化的难度大。

蔬菜生产主要环节

蔬菜生产环节较多,步骤繁琐,共包括种子处理、育苗、定植前土地整理、定植、植后肥、水管理、收获及收获后管理等共15个环节。

蔬菜生产所需机械装备种类多

由于设施蔬菜生产环节多,要实现蔬菜机械化生产必须使用大量的机械进行作业。设施蔬菜目前使用的机械主要包括动力机械、种子处理机械、育苗机械、净园机械、(基)肥撒施机械、耕翻机械、起垄(或作畦、开沟)机械、种植(或铺膜、播种/移栽一体)机械、节水灌溉设备、中耕除草/开沟培土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搬运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设备、冷藏保鲜运输设备设施、蔬菜废弃物处理设备、土壤连作障碍修复改良(消毒杀菌灭虫)机械设备等,这些机械装备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省工省力,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应用案例

2016年江苏省蔬菜播种面积2200万亩(146.7万 hm2)、产量5800万t。从2012年开始江苏省农机局开始组织实施“设施蔬菜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集成应用”项目, 至2017年已经在20个市、县(区)共实施了6批、31个项目,引进示范和推广应用了蔬菜生产主要环节机械设备,初步形成主要品种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路线、机具配置方案以及农机农艺融合的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从2017年7月份开始启动设施农业“机器换人”工程,并被列入省委省政府助农增收行动之一在全省推进。

江苏省通过示范、推广机械化生产机具,已经实现了叶菜类(小青菜、秧草、苋菜、韭菜、菠菜、生菜)、茄果类(茄子、辣椒、西红柿)、甘蓝类(甘蓝、包菜)、块茎类(香沙芋、马铃薯)各个关键环节的生产机械化应用。

蔬菜机械化发展趋势

蔬菜生产设施、农艺、农机相互配套,实现标准化生产

要求:蔬菜机械化生产要做到三个“配套”:设施与农机配套,农艺与农机配套,农机与农机配套。

方式:蔬菜机械化可通过蔬菜生产设施标准化、蔬菜品种、种植模式和管理措施与机械化技术相融合实现。

标准化:可以将蔬菜生产设施、蔬菜种植方式、农艺要求、管理措施标准化以利于机械作业。

蔬菜品种:同时建议将蔬菜品种分为叶菜类、茄果类、甘蓝类、瓜菜类、葱蒜类、豆菜类、块茎类(根茎类)、其他类共八类,各类蔬菜生产方式相近,可以共用同一套蔬菜生产机具,有利于蔬菜机械化生产,这样可以节省购买机具资金投入,加快蔬菜机械化生产进程。

模式:可开展特定种类蔬菜生产农机农艺融合试验研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蔬菜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

政府扶持与科研院所创新相结合

政府有关部门出台扶持蔬菜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调动广大农机企业研发生产各类蔬菜机械的积极性,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应积极参与蔬菜机械化技术装备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蔬菜技术装备尤其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发生产出各类适用机具,才能满足蔬菜机械化生产需要。

补贴与推广示范多措并举

从主要品种蔬菜关键生产环节入手,充分发挥农机购机补贴、作业补贴以及涉农财政项目资金(包括菜篮子工程项目资金)等的导向作用,加快推广应用成熟的、试验示范专用的、引进研发生产急需而市场上没有的蔬菜生产机械设备,多措并举加快提升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

专业化公司的兴起

蔬菜生产在品种和区域特色上将会更加明显,蔬菜种子公司、蔬菜育苗公司、蔬菜生产经营者、蔬菜集散冷链营销公司等专业化蔬菜生产经营主体大量出现。除了少数大型公司自行投资购买使用全套蔬菜生产机械设备以外,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成立农机大户或农机合作社来开展社会化蔬菜机械化作业服务,注重加强蔬菜生产经营管理、机械操作维修等实用性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工作。

蔬菜生产机械化发展方向

随着现代科技和农机制造业的发展,各类蔬菜生产机械设备将大量出现,国产机具性能质量将会不断提高,蔬菜生产加工机械产品将呈现三个趋势:一是向专业化、复式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二是蔬菜机械将分化为由多种机具集成配套应用型机具和与在固定道上行走的拖拉机或动力平台配套型机具两大类;三是安全节能环保电动农机产品将会在设施蔬菜生产上得到应用。

设施农业装备是中国现代农业、都市型农业发展的重点,是实现设施农业高效、高产、高品质的重要保障。通过比对国外设施农业的发展历史可以更加正确认知我国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现状和方向。

劳动要素供给现状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是生产工具,劳动者是决定因素。因此设施农业产业的发展要以人为本。劳动力水平除了劳动人口的数量外,还需计算劳动的参与率等因素。从数据上看,荷兰、日本、西班牙、美国等国家的劳动力参与率正在逐年下降,其中荷兰2016年的劳动参与率仅为44%。

中国从2012年开始,劳动人口数量就逐渐下降,并且通过预测可知到2040年中国劳动人口比例要下降10%。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比上年减少345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2015年,中国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6.3%。所以中国设施农业产业的劳动人口会越来越少,成本会越来越高。因此机器换人逐渐兴起,并且势不可挡。

设施农业装备现状

中国设施农业门类多,相对应的机械装备的种类也很多。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但从目前的作业机械化水平来看,中国设施农业表现还不尽如人意。据统计,中国当前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65%,而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仅为31.5%。此外,设施农业各作业环节的机械化率并不均衡。中国设施农业耕整环节机械化率为70.6%,而种植和采运环节分别只有15.2%和7.7%。

一些客观现实原因导致了目前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比如设施类型多样,作物多样,作业条件差;研发能力弱,适用机具少,可靠性差;从业者支付能力差,购机意愿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农机企业入场意愿不强。在中国的设施类型中,连栋温室仅占2%,日光温室占33%,剩下65%为塑料大棚。准确把握中国国情,才能更好的提高中国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除大型温室外,中国设施农业从业者更应关注面积较大的日光温室,温室环境控制就是其中的研究热点之一,例如应用植物本体感知传感器,通过植物本体数据,来反馈调节温室环境。

设施装备发展方向

目前,新型经营主体由弱变强,农村土地流转加速明显,劳动短缺,成本提高加速。所以要满足适应温室大型化、规模化、省力化需求,研制适宜机械化设备;还要面向全程机械化节约化需求,研制成套机械化设备,面向简单化个性化精准化需求,研制智能化机械设备。随着技术的成熟,设施农业呈现大型化发展趋势,为机械作业提供更大地空间。但仍需解决如何节约设施农业作业面积的问题,例如图1为多功能(万能)管道,既能做加热管,又能做电动作业平台轨道,一举多得。

目前,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牵头的“温室智能化精细生产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已经被纳入到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农机研发”专项中,并于日前启动实施。该项目将从温室智能精细调控、园艺机器人等方向展开研究,希望随着该项目的实施,在温室智能化、精細化、标准化生产作业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花卉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目前市场上花卉的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品质不断改善,并逐渐趋于满足个性化需求。随着销售形式的活跃,各类花卉在各地区的市场份额均有所变化。通过对2016年的数据分析,可以掌握未来花卉市场的发展趋势和动态。

2016年数据分析

中国花卉种植面积和销售额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但花卉市场和花卉企业的数量却在减少,这说明行业集中度在增加,小的花卉市场和企业逐渐被淘汰或合并。分析各个省份的花卉销售额和种植面积可知,江浙、河南、广东的花卉销售额远高于云南;湖北的切花种植面积仅次于云南,占比全国切花种植面积的19%;云南切花销售额远高于其他省份,占全国切花销售额的26%,遥遥领先;江苏、广东各占全国切花销售额的13%,并列第二,辽宁省位居第三;广东占全国盆栽种植面积的19%,居首位,陕西、四川紧随其后;广东占全国盆栽销售额的19%居首位,福建其次,江苏位列第三。

花卉市场发展趋势

目前,专注于个人日常消费的精致盆栽花草发展前景广阔,种苗公司越来越集中,例如迪瑞特和阿曼达的微型月季,橙色多盟的菊花、长寿花,QUEEN的长寿花,Beekenkamp公司的小丽花,怡华园艺的无性系扦插。

花卉深加工“在路上”

食用花卉、药用花卉与工业及其他用途的花卉种植量仍在扩张。工业用花销量方面,2014年比2013年增长168.98%,2016年相比2015年增长292.51%,花卉的工业用途逐渐被开发。2016年,食用与药用花卉的种植面积同比增加2.95%。花卉特色食品越来越多,比如云南的食用玫瑰种植量巨大,鲜花饼是云南旅游必备特色伴手礼。此外,一些玫瑰花酱、玫瑰花茶、玫瑰花水、玫瑰花酵醋等食用产品也被开发出来。

花卉旅游方兴未艾

花卉旅游成为近年“落地”较多的花卉项目,花海、花卉小镇、特色花园、花园餐厅等可谓遍地开花,花卉与文旅结合的产业优势显现。花卉旅游项目从最初的薰衣草庄园、月季园、郁金香园向打造景观花带、各种宿生植物的花海和精致花境转变,柳叶马鞭草、松果菊、彩叶草、观赏草、天竺葵、南非万寿菊、金光菊等都是近年大受欢迎的品种。相比之下,传统的“老三样”矮牵牛、一串红、万寿菊种植量缓慢下滑,绿化用花市场似乎远不如花海、花园利润空间大。

花卉消费呈个性化发展

2016年市场表明,花卉的消费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平台,个人日常消费启动。昆明花卉拍卖市场月季价格逐年攀升,且2016年价格走势明显呈现逐渐上涨的趋势。2015年属于波动式的变化,峰值较多,2014年整体较为平缓,“包月鲜花”在打开个人日常消费市场方面功不可没。一些新品种推广也在园艺电商平台“试水”,看看终端消费者对此的接受程度和喜好,这种方法同时满足了个人消费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2016年昆明拍卖市场月季价格的波动表明花卉消费呈现平台式上涨。

作为最大宗的切花品种,月季市场原本以‘黑魔术’‘卡罗拉’‘影星’这“老三样”为主要产品,大花型、红色花更是重中之重。现在则是品种繁多,且价格“美丽”,现在去昆明拍卖市场和斗南市场转一圈就会发现,除了红色系品种外,明黄色、香槟色、复古紫、绿色、白色、复色等鲜花色彩缤纷,‘冷美人’‘红袖’‘海洋之歌’等新品种一茬接一茬,部分新品种的价格是普通红色月季的一倍以上,云南彩色玫瑰种植量大增。此外,多头月季‘芭比’系列、‘泡泡’系列等也各领风骚,价格同样合理。

近年来,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市场实施“内升外扩,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业务正在稳步向生产源头和零售终端同步延伸。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不仅成为带动中国农产品大流通的超级绿色航母,而且直接和间接带动近百万农民就业,市场内丰富的蔬菜种类和每天波动的数据都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新发地市场简介

新发地是全国最大的农产品销地市场,也是北方地区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地,2016年全年交易量1550万t,交易额622亿元。新发地市场的价格是全国农产品价格的晴雨表,其市场特征为:①具有价格形成机制,进场交易不设门槛,只要开具产地证明和检验检疫合格证均可进场交易;②蔬菜自给率7%~8%,90%以上靠外阜,买全国、卖全国,大吞大吐;③在全国35个大中城市中价格处于低位;④买难、卖难的现象同时出现;同一种商品买难、卖难交替出现。

蔬菜供应链与大流通格局的形成

供应链

改革开放以后,各地蔬菜的生产与供应基本上纳入到整体的蔬菜供应链中。本地生产的蔬菜不仅仅局限于供应本地,而是供应到其他更广泛的地区;本地销售的蔬菜也不仅仅只来源于本地,而是来自全国各地。为了满足本地居民的需求,各地销售的蔬菜基本上已经形成了1条完整的供应链。如北京市场上销售的尖椒,冬季产自海南、广东以及北方的蔬菜大棚,春季的供应地逐渐北移到山东、河北,夏季则产自山西大同、河北张家口、内蒙赤峰、吉林德惠以及黑龙江绥化。秋冬季尖椒的供应地又从北方产区逐渐南移到海南,这就是北京市场尖椒的供应链。

除了尖椒、柿子椒以外,许多蔬菜都存在着类似的供应链。比如黑龙江地区,冬季除了暖棚自产的尖椒外,也需要从广东、海南采购,甚至还需要从山东、辽宁采购,直到夏季,才有自产的尖椒供应本地。

那些一年四季都在供应的蔬菜,实际上是在各个时间段由各个不同的产地或者是由不同的生产方式生产的,这就是蔬菜的供应链。

大流通

在“本地生产的蔬菜不仅仅局限于供应本地,而是供应到其他更广泛地区;本地销售的蔬菜也不仅仅只来源于本地,而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形势下,就形成了蔬菜供应大流通的格局。

在蔬菜供应大流通的格局下,任何一个地方生产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地区或者更大的范围。如2008年年初的冰冻雨雪天气,湖北缺菜,用辽宁冬储白菜;辽宁春季缺菜,由山东新白菜补充。当年春季大白菜的价格很高,以后又连续出现了几次大白菜春季卖难现象;2013年春季的“神农宝”事件导致全国生姜价格创下天价。云南自产的生姜没有减产,价格也同步上涨。

蔬菜供应大于需求的局面初步形成

蔬菜种植面积连年扩大,人均蔬菜年占有量饱和。按照农业部统计数据,2015年全国蔬菜种植面积3.3亿亩(含西甜瓜0.24亿亩),全国蔬菜(毛菜)需求量为5亿t,按每667 m2年产3.5 t计算,需要1.43亿亩(0.095 亿hm2)。按复种指数1.6计算,实际蔬菜面积1.91亿亩(0.127亿hm2)。蔬菜年产量从1995年的2.57亿t增加到2015年的7.85亿t,人均年蔬菜占有量560.7 kg(1.5 kg/天)。设施蔬菜总量大,占蔬菜总量的1/3。

蔬菜供应进入流通阶段

蔬菜供应具有3个阶段:短缺阶段、发展阶段、流通阶段。流通阶段的3个特征为丰产不丰收、勤劳不致富、卖比种更重要,也就是说没有种不出来的农产品,只有卖不出去的农产品,买难、卖难的现象同时出现;同一种商品买难、卖难交替出现。

今年夏季蔬菜的供应形势

今年夏季蔬菜的整體价格高于去年同期

2017年1~5月,蔬菜价格处于近几年同期的最低点,6月份以后价格同比开始走高,特别是进入夏季以后,较长时间高于去年同期。北京市场上销售的夏季蔬菜中,张家口蔬菜占有较大比例。但是自2008年开始,张家口的蔬菜是逢单的年份种植减少,逢双的年份种植增加。2017年是逢单的年份,所以夏季蔬菜的种植面积属于“小年”。由新发地市场近几年蔬菜的加权平均价走势图可以看出,2017年夏季蔬菜的价格高于去年同期。在近5年夏季的价格,排在前3位的全是逢单的年份。

2016年夏季,蔬菜价格相对较低,张家口地区生产的蔬菜有一部分出现阶段性卖难现象。2017年,那里的蔬菜生产进行了结构调整,2016年价格过低的蔬菜在2017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这种上涨,大多属于恢复性上涨。造成2017年夏季蔬菜价格上涨的另一个原因是天气条件的影响。2017年夏季蔬菜在种植初期先后受到高温和强降雨的影响。以内蒙乌兰察布兴和县种植的菠菜为例,就先后受到高温、强降雨、冰雹的袭击。兴和县夏季气温,一般在25℃左右,最高时能够达到28℃,2017年7月中旬,兴和县的最高气温也达到了38~40℃,随后又出现强降雨,裹挟着冰雹,导致近期菠菜的价格畸高。2017年夏季,许多冷凉地区的气温是偏高的,据分析,一是高温天气持续的时间长;二是高温天气出现的时间提前;三是强降雨提前而且集中。所以,2017年夏季蔬菜价格整体上是高于2016年同期的。

秋季蔬菜生产总量增加,供应充足

2016年同期价格偏低的蔬菜会出现恢复性上涨,价格偏高的蔬菜价格会出现逆转。蔬菜种植总面积是扩大的,个别品种有可能出现阶段性卖难。

农户如何规避卖难风险

农产品价格是供求关系的集中体现

整体上是多了便宜少了贵。新发地市场董事长张玉玺同志认为,在农产品中,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黄瓜的价格可以超过香蕉;西红柿的价格可以超过苹果;萝卜的价格可以超过鸭梨;土豆的价格可以超过山药;大白菜的价格可以超过平菇。

分析近几年出现的卖难现象,我们总能看到农资、种子热销的情景。当大白菜的种子热销,需要托人才能买到种子的现象发生以后,就会出现大白菜销售困难的情况;当防晒网脱销以后,就会看到生姜滞销的情况;当竹竿脱销以后,就会看到架豆不值钱的情况。

农产品种植基地与大型批发商合作

农产品种植基地与大型批发商联手,建立命运共同体是实现产销结合的最佳途径。一般来讲,批发商需要有稳定、充足的货源,所以,他们或者自己建立生产基地;或者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或者自己组织人力到产地收购;或者通过经纪人代收。这些组织货源的模式,都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而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型生产基地,也存在着销售渠道不畅的困扰。所以,近几年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就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了。这种组织形式,就是批发商通过参股的形式与基地的联合。基地负责种植,批发商负责销售。利益均沾、风险共担。这种组织形式在新发地市场正在逐步发展,形成了产销一体化,对批发商、对种植基地是合作共赢的。

关于农业生产的供给侧改革

蔬菜富余产能的出路在于提高品质,高品质蔬菜需要健全的销售渠道。

寿光作为“蔬菜之乡”早已闻名海内外,寿光蔬菜以种植规模宏大,品种繁多,绿色无公害,营养丰富闻名全国。大数据又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借助大数据这一平台可以有力促进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

寿光蔬菜产业总体情况

蔬菜产业是寿光市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寿光市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着眼于农业的战略提升,大力推进基地化、标准化生产。目前,寿光蔬菜种植面积达60万亩(4万hm2),年产蔬菜450万t,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实现了“买全国、卖全国”功能。外地蔬菜现在占到90%以上,市场常年上市300多个品种,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日本、韩国、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寿光注重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发展

寿光大力发展“研繁推”一体化企业。其中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是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专注蔬菜全产业链的资源整合与一体化运作,业务涵盖蔬菜种业研发推广、果菜品种权交易、蔬菜基地种植、国际农业专业人才培训、蔬菜生产加工配送、进出口贸易、电子商务、温室工程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运营等蔬菜全产业链运作,易于带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蔬菜产业降成本 保安全的紧迫性

现阶段“生产成本过高,质量安全难保”成为影响蔬菜产业发展的2个主要瓶颈,如何降成本、保安全成为蔬菜产业发展的紧迫任务。《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6-2025)》指出:“十三五”时期,蔬菜生产要以降成本、补短板为主。特别是在当前农产品价格下行的情况下,要着力在调整优化结构上下功夫,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在促进节本增效上下功夫,延伸农产品价值链,同时还要确保蔬菜质量安全。为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件精神,寿光政府从农业科技为出发,着力搭建农业大数据平台,全力推动寿光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蔬菜产业发展方式,为寿光蔬菜产业科学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提供科技支撑。

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生产监管、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从2016年5月份开始,寿光市政府着力建设农业智慧监管服务公共平台,该平台包含蔬菜种植、蔬菜交易、农业投入品交易、农业标准化技术信息、农业大数据搜索引擎、蔬菜质量检测和追溯数据共六大功能。该平台可以查询到寿光蔬菜的产地、生产记录、检测记录和交易记录等信息,还可提供数据分析、价格查询、预约销售、技术指导等多项服务。现寿光市共有14万个蔬菜大棚、1556处农资经营店、1033家蔬菜市场、21家三品基地、6家大型超市(市场)和15处镇街检测室,所有的生产信息、检测信息和交易数据都要采集进智慧监管平台,实现了蔬菜质量的全程追溯。

近年来,蔬菜各年份间、季节间价格波动时有发生,也多次出现“菜贱伤农”的情况。为推动蔬菜均衡供给,降低农业资源浪费,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利用地域优势、技术优势,整合各类资源,主动承担“寿光蔬菜价格指数”的研发编制重任,于2013年通过评审正式上线发布,该指数现已成为山东省价格指数体系中的首项,并于2016年4月份,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价格司直接采用。寿光蔬菜价格指数”依托全寿光蔬菜主产地和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区域以及市场规模大,蔬菜品种齐全,辐射能力强等优势,其交易量、物流量、成交额和市场信息量在全国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寿光蔬菜价格指数”的编制发布,能有效地促进山东蔬菜产业突破信息瓶颈,引导蔬菜生产者、经营者及时调整种植结构、销售结构和区域布局,有效分散蔬菜生产、经营风险;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价格信息服务,提高市场价格的透明度,稳定价格预期;同时,有助于培植山东蔬菜交易市场,巩固山东蔬菜在全国市场的龙头地位,提升寿光蔬菜市场的国际形象和国际竞争力。

搭建“果菜品种权交易中心” 服务蔬菜种业发展

种业改革将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山东省金融办、科学技术厅指导下,在寿光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成立了“寿光果菜品种权交易中心”,通过创新驱动、示范引导、集中交易、快速推广、辐射带动等措施,进一步加快了种业科技成果转化,为蔬菜种业发展提供全面服务。

品种权交易平台的建成,能够最大程度地把种业、农业、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融合为一体,形成聚合力,能够便捷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竞争力,把创新与灵活性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

平台充分借助“互联网+”时代的交易优势,在线下与国内外300多家农业科研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筛选优良品种全国推广种植,同时配合寿光技术等服务输出,最终实现近距离配送,减少损耗,提高效率,减低成本。

寿光通过对“农业智慧监管服务平台”“寿光蔬菜价格指数”“果菜品种权交易中心”三大平台的大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有效指导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蔬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產、科技化创新、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拓宽销售渠道,从而实现蔬菜产业智能化监管、全域化追溯和信息化服务,达到农业生产中“降成本、保安全”的目的,推动蔬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么秋月 李蒙蒙

第4篇:农业产业发展报告

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中共xxx县委办公室xxx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重大课题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xxx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果蔬产业:全县现有水果种植面积10万亩,盛果面积1.2万亩,产值3600万元。其中:2014年新种植水果2.18万亩,提升改造果林5500亩。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左右,其中:大面蔬菜6万亩,商品蔬菜4万亩,产值8000万元。 核桃产业:全县现有核桃种植面积29万亩,其中2014年新种植5.3万亩。投产面积6万亩,盛果面积3万亩,总产量90万公斤,产值2250万元。

畜牧产业:2014年1-11月,全县畜禽存栏72.15万头(匹、只),出栏88.53万头(匹、只),有各类养殖大户908户,实现畜牧产值5.3亿元。

中药材产业:全县现有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约10万亩,其中2014年新种植1.22万亩。目前仅可实现产值1000万元。

竹产业:全县现有筇竹10万余亩、方竹8万亩左右,其中2014年新种植方竹5.97万余亩。能进行采笋的有12万余亩,产值3000万元左右。

二、优势分析

除xxx县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和立体气候优势外,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和省、市指导发展“三农”工作的有关会议、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理清了产业发展思路,确定了产业发展目标,并相继出台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的实施意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方案》、《xxx县三农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为广泛、深入、系统地推进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并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将2014年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导扶持资金50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高规格成立领导组,落实机构、人员,以前所未有的人力、财力投入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些优势,为今后一段时期乃至“十三五”发展农业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可谓前景光明,能够大有作为。

三、制约因素

经过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努力,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发展速度较为缓慢,效益不突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十分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够。部分主管部门和乡镇领导对发展农业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思维模式上。面对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大环境,如何创新思路,用经济效益可观的产业留住外出务工人员的思考不够,举措不力。

(二)后续管理不善。乡镇涉农站所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力度不够,加之农村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知识文化素质不高,导致对已种植的核桃、水果等农产业管理不到位,产出少,效益低。

(三)农民信心不足。我县农业在经济效益上普遍存在丰产不丰收,加之农业整体基础设施不完善,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测,农业保险未全方位推广落实,导致农民发展产业的信心不足。

(四)龙头企业不多。从龙头企业层面看,全县涉农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带动不力;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层面看,在登记注册的80余户合作社中,半数以上只有一块牌子、一颗章子、一张桌子,是名副其实的“空壳社”。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没有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关系,也是制约涉农企业发展壮大、农业丰产不丰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示范带动不强。我县现有的寸金黄瓜、竹笋、核桃等产业品质较好,但多为散户经营,产品包装、加工、推介、销售等环节薄弱,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品牌效应不强,整体效益还未体现。从当前及今后重点培育的五大产业发展情况看,样板建设滞后,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程度不高,示范带动效果不明显。

四、对策建议

未来两年,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立足果蔬、核桃、畜牧、中药材、笋用竹这五大特色产业,建园区打基础,不折不扣完成三年行动计划既定的目标任务。“十三五”期间,着力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争取每个特色产业至少形成1个品牌进入国内各大超市,成为xxx县农业产业的响亮名片,最终带动农民增收。到2020年农业总产值达13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确保我县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一)建园区打基础。一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我县农业产业园区已于今年11月启动建设,县农业、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开展好指导、检查、督促等工作,天星镇要做好相应协调服务工作,施工企业要按照项目建设管理有关要求,保证园区建设质量,并于2015年6月前全面建成。通过产业园区这个载体和平台,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并开展新品种的试验和新技术及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的示范,通过园区的示范和辐射,引导和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二是着力打造十大基地。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要求,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到2016年末,确保建成果蔬、核桃、中药材、笋用竹四大产业生产基地48.8万亩。其中,以高桥、寿山、吉利为核心,打造核桃基地19万亩;以翠华、天星为核心,打造蔬菜基地2000亩;以木杆、吉利为核心,打造魔芋基地1.6万亩;以翠华、悦乐、天星为核心,打造复合水果基地4万亩;以天星、木杆为核心,笋用竹基地9万亩;以木杆为核心,抚育改造筇竹基地6万亩;以寿山、天星、木杆为核心,打造中药材基地9万亩;以天星、木杆为核心,实现生猪养殖基地年出栏生猪10万头;以玉碗、上高桥为核心,实现黄牛养殖基地年出栏黄牛2.5万头;以天星、寿山为核心,农产品加工集散基地年产值达到亿元以上。种植过程中,有关责任部门必须按照标准,严格落实科学技术,在建设过程中,五大产业责任部门、各乡镇要强化责任落实,加大宣传培训指导,引导农民依法、有序、有偿流转土地,充分把撂荒的土地有效利用起来,让建成的基地能连片、有规模、上档次;养殖基地建设必须按照标准化规模化有关要求进行建设。通过这些基地的打造,让全县农业产业化有亮点、有品牌、有效益。

(二)引导利益联结。一是培强农业龙头企业。围绕五大特色产业,由五个责任部门再次分别对相应的涉农企业开展摸底调查,由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召集华曦牧业、木杆竹笋加工企业、云南益康百草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琦鑫黄牛养殖等县内涉农企业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发展思路,引导和鼓励原有涉农企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完善订单农业,实现企业与农户的互动发展,同时及时研究出台涉农企业的扶持政策,创新扶持机制,从行政和政策层面助推涉农企业发展壮大。二是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可以把农民有效组织起来,龙头企业通过跟合作社打交道,签订稳定的购销合同,采取最低收购价、利润返还等方式,并通过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服务,以此带动农民增收。因此要把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县农业局、供销社要加强引导、扶持与服务,通过引导服务促其发展。要规范对合作社的管理,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三是健全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跟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在培强龙头企业和壮大合作社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推进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关系,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努力延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链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2015年,要引导华曦牧业、琦鑫黄牛养殖、木杆竹笋加工企业分别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开展“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试点。引导云南益康百草中药材开发有限公司、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开展“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中药材产业发展试点。2—3年后,逐步推开上述两种利益联结模式。 (三)塑造品牌效应。以当前培育发展的五大产业为核心,“十三五”末,必须打造出水果、蔬菜、核桃、畜牧、中药材、竹笋的品牌,形成我县的6张名片。水果以金坪樱桃为主,蔬菜以寸金黄瓜为主,核桃以核桃仁、核桃油为主,畜牧以牛、羊、乌鸡为主,中药材木本以黄柏和厚朴为主、草本以白芨和黄精为主,竹产业以鲜竹笋深加工和方竹成品竹加工(竹艺术品、竹地板、竹家具、竹纤维衣物等)为主。一是在现有国家标准基础上,制定出从生产到最终加工包装等每一个环节的系列标准,使五大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标准规范体系,保证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二是建立完备的管理网络,生产环节以产业科技推广及管理网络为基础,市场监管环节以质监、工商为基础,通过建立网络、规范管理来强化产业标准化管理。三是延伸产业链,实现加工增值,提升产品的竞争力。通过产品的打造,将产品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提升特色产品的附加值。

(四)完善投入机制。一是用活财政引导资金。500万元的财政引导资金,建议50%用于良种繁育、良法推广、科技培训、农业标准化、疫病防控、示范样板及基地建设等;40%用于“以奖代补”,主要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招商引资、农产品市场开拓和品牌创建、规模化养殖补助、“一村一品”创建、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对农业产业化县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在贷款贴息、技术引进与改造、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和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给予扶持补助,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服务、培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给予适当补助,对统一组织开展的招商引资推介和大型农产品专业会展给予补助;10%用于日常工作经费和目标任务奖励资金。由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制定具体奖励补助办法。二是捆绑使用项目资金。把生态环境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打捆使用,重点用于果蔬、核桃、竹子等五大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千方百计创造条件,逐步做大产业规模。在项目资金管理上,坚持专人专户专帐管理,严格审计监督,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在建的农业产业园区和确定的五大产业基地建设上,农业产业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领导组成员单位在涉及的相关领域须优先整合项目及资金进行支持。三是引导激活社会资金。要开辟新的投入渠道,逐步形成农民积极筹资投劳和流转土地经营权、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资本与技术及经营管理能力等多种要素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待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后,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和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谁投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探索实现“建、管、用”权责利相统一的投入机制。四是搭建银企融资平台。重点是涉农部门和乡镇要加大我县中小微企业“助保贷”有关业务的宣传力度,引导涉农企业通过“助保贷”途径解决资金困难,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

(五)强化服务指导。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对五大特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困难进行研究。五大产业责任部门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动态监测,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领导组成员单位直接挂钩联系乡镇、优势产业、联系重点龙头企业制度,定期听取乡镇、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帮助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二是全力落实优惠政策。对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和生产加工基地的龙头企业,在项目审批、土地供应、银行贷款、财政资金扶持、产销对接等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企业登记、立项、环评等纳入联审联办范畴,提供“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投产后达到省、市级龙头企业基本条件的,要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增补为省、市级龙头企业。在申报国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项目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优先推荐。对进入园区的农业龙头企业优先进行扶持,在园区实行优先配套基础设施,优先配置生产要素、优先支持科技创新、优先进行财政和项目扶持、优先协调金融支持,实现农业生产要素聚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三是加大主动服务力度。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五大产业责任部门要主动协调各有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开展信息沟通,主动跟踪服务五大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形成工作合力,共同解决解决产业和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加强科技培训指导。充分发挥农业、林业、畜牧现有的技术力量,同时统筹人社、人开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师资,有针对性向农民开展科技指导和培训,在内容上力求现代化的农业专业培训与农业产业化相适应,注重实效,切实提高农民素质。五是全方位宣传报道。县新闻中心要充分借助“一网两刊一台一报两微”平台,适时挖掘在产业发展中的一些好的做法、特色亮点,把宣传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形成全社会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局面。

(六)严格考评考核。继续将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纳入县委、县政府的年度考评,考核分值随工作任务的增加逐年加大;对农业产业工作组织不力、推诿扯皮、产业发展失败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对任内高质量完成农业产业化目标任务的,优先推荐提拔使用。 相关信息

乡镇农业观光旅游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都市人追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意识愈来愈浓。我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实施“旅游兴乡”战略。随着以农业休闲为核心的旅游产业的成功运作,我乡旅游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一、旅游现状

2006年,我乡开始实施“旅游兴乡”战略,几年来,通过内部挖潜和招商引资,使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支柱产业之一,初步形成了“浏河人家”,“浏阳河第一湾”,“湘东第一洞”等带有农业休闲气息的旅游品牌。目前,共有以“浏河人家”为品牌的农家休闲山庄56家,每日可接待游客4000多人,日营业额可达2万多元,安置当地农村劳动力近400人,并有效地促进了种养业和招商引资地发展。

二、存在不足 ××农家休闲发展到今天,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不足,表现为客源不稳定,外地游客少,经营方式单一等。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没有形成特色,不论是老式土砖瓦房,还是红砖楼房,都没有经过造型,没有农家特色,缺乏景区建筑风格。没有菜园、果园、花园、池塘等,不象农家,而象农村的都市,游客来过、吃过、玩过、住过以后,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不知什么是真正的“农家乐”。

2、服务质量不高。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服务项目单一,不能为游客提供娱乐休闲、健身运动、商务会议等方面的服务。大多数来农家休闲的游客主要停留在吃一餐饭,打一阵牌。同时,大多服务人员受文化、素质、涵养、见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且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导致在形象礼仪、经营理念、创新意识、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缺陷。

3、缺乏统一规划。大多农家休闲项目是当地群众利用自有的住屋,自发兴办的,都没有进行统一规划,随意性较大。加上政府投入小,部门介入少,调控乏力,对农家乐的数量控制、质量把关、地域分布、配套功能设施、层次类型、宣传筹划等没有一个整体规划,难以形成规模品牌,产生整体效应。

4、相关服务缺乏。一是缺乏交通工具,沿线没有公共汽车,附近也没有出租车,游客文 秘 家 园乘车不方便,游客有急事需到浏阳租车,耗时费力,极不方便。二是缺乏医疗条件,游客身体偶有不适,求医、购药困难,健康缺乏保障。三是居住条件不优。多数农家乐饮食卫生、环境卫生、厕所卫生、居住条件都存在较大差距,

三、发展优势

我乡位于风景秀丽的浏阳河中上游 ,面积256.8平方公里, 人口3.5万,距离浏阳市区22公里,现有森林26万亩,其中国家生态效益林8万亩,森林覆盖率80%以上,绿化率90%以上,境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境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揭开她迷人的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有湘东第一溶洞—古风洞、浏阳河第一湾漂流、浏阳湖等蓍名的旅游景点,还有“地下迷宫”空岗山,峭壁千仞的天岩寨等尚待开发的景点,今年年底,双江电站将建成蓄水,形成“浏阳河第一湖”的美景。不久,华南虎将放归××,将使××闻名海内外,极大的促进××发展,除自然景观外,××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有李志民、张凯和叶子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也有江大仙人庙等道教文化色彩浓厚的传统庙观。近年来,我乡不断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无公害蔬菜、绿色水果、栀子花、黑山羊、科学试验田等产业已具规模,并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观光带。游客来到××,浏阳河沿岸风光和风味独特的浏阳河农家休闲可以怡情,可以忘情,让人留连忘返。

四、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加大对我乡农业旅游的投入,实现“旅游兴乡”。

(二)工作目标

1、我乡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农业生产的观赏性,合理规划,形成农业观光带,同时加大对农业观光带配套设施的投入,由政府对“浏河人家”农家休闲品牌统一规划设计,重新定位,实现农业观光游与农家休闲共同开发,让旅游与农业齐头并进,比翼双飞。

2、招商引资4—5千万元,对我乡两个较大的旅游项目“古风山庄”,“天人绿谷”进行“二次开发”,将它们建成集农业观光,民俗体验,娱乐休闲,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服务项目。

3、双江电站建成后,招商引资2—4千万元,利用电站库区近郊,交通方便的优势,将双江电站库区建成我市最大的“水上乐园”,为都市休闲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将双江水上乐园与浏阳河第一漂联合,丰富浏阳河第一漂的内涵,对大溪河和小溪河沿线进行全方位立体开发。

4、借助世界濒危种—华南虎即将落户我乡这一全世瞩目事件,以及长沙引水工程即将启动,进一步向外推介“绿色××、生态××、清新××”。以此为核心,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打造“××农业休闲观光区”,使××农业观光旅游融入浏阳市域经济,服务“长株潭”。

五、工作措施

(一)政府组织,统一规划

为全面推进我乡旅游开发,由乡政府出面组织,为旅游开发创造条件、营造环境、牵头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在发展思想观念方面做好对群众的引导工作的同时,对旅游项目,政府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规划,明确重点;二是建立规范,明确要求;三是适当投资,建好基础;四是抓好宣传,开发市场。

由市领导牵头,会集旅游、国土、规划、建设、农业等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打造“××旅游区”发展模式,对我乡旅游项目的规范、设计、管理、分布、档次进行统一规划,力求布局科学合理,整体呈现农家特色。农业观光带与农家休闲要整体开发,小型农家休闲按照笼中有禽,栏中有畜,塘中有鱼,园中有菜的庭院经济进行布置,中、大型农业休闲项目可以考虑采用庄园开发的模式进行整体布置。

(二)加强管理,提升质量

制定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管理细则,定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整顿、检查、验收,对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符合要求方准挂牌营业,达不到要求的予以整改。对新办的要求经过相关职能部门验收、审批后方能挂牌营业。

为加强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由政府牵头,成立××农业观光旅游协会,让旅游景点、公司、种养专业户与休闲农庄建立联系网,加快我乡其它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进度。为做好接待,加强对外联络,更好的推介××旅游,以村为单位成立接待中心,负责对外来信来访,协调处理有关事项,以便改进服务,让游客满意。 对挂牌营业的,制订行业标准,开展“星级评比授牌”和“共产党员示范岗”等活动,促使经营者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对外公布举报电话,对违章经营者进行处理打击。

(三)加大宣传,打造品牌

一是在农家乐外界环境做文章,通过建立“农家展览馆”、“土特产专卖店”,在浏阳市区,杨高、荷石公路入口,浏永公路设立大型广告宣传牌。二是建筑设计凸显农家特色,或装饰农家特色建筑等多种形式来营造浓厚的农家特色文化,让人一入××就觉得有农家味。二是与旅行社联姻,依托浏阳旅游资源,打造 “××农家乐一日游”精品路线。三是定期开展策划活动,在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策划的同时,政府将定期组织新闻记者、旅行社到××考察,帮我乡从游客的角度发现卖点,进行策划。四是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辅之以广告和专题活动的策划运作,扩大去我乡农农业观光旅游的知名度,把××农家乐打造为知名休闲品牌。

要搞好我乡农业观光旅游开发,当前工作千头万绪,首先是做好制定实施细则和加大对基 础设施的投入,当前工作困难重重,最困难的是缺少人才与资金,因此,要加快发展,我们在

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同时,请求上级在政策和经费方面给予我们更大的支持。

二、老君山景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老君山景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具有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 条件和基础。

1、资源丰富。老君山景区作为著名的道教圣地,国家级4A景区之一,溪流、泉水、山岭、森林以及古遗址,都是我们可以开发的资源,加之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旅游业,众多的农家宾馆等,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2、条件较好。经过多年建设,老君山景区广大农村交通、供电、供水、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生态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交通条件明显改观、农家宾馆建设方兴未艾,荒山绿化、滩涂绿化、通道绿化、村庄院落绿化的成果都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具备了客源充足、资源丰富、条件较好的优势,只要充分利用、科学规划、合理开发,老君山景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一定会尽快起步,并且由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成为农业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关于发展老君山景区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建议

(一)发展思路

我根据对全区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粗浅认识,初步提出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是:以打造尧文化旅游观光农业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田园风光、民情风俗、历史古迹和人文文化为主线,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重点发展并形成“农业观光游”、“休闲度假游”、“民俗文化游”和“自然生态游”四种模式,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旅游精品、扩大对外营销,使老君山景区旅游观光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工作重点

1、加强组织协调。加快观光旅游农业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建议政府成立观光旅游农业发展领导组,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密切配合,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老君山景区,挂牌为老君山景区农业旅游办,协调全区农业旅游工作。同时引导组建县级观光旅游农业协会,组织实施全区农业旅游开发工作。

2、建立资金机制。当前农业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仅靠单一企业,难以全面完成。因此,在建设中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加大投融资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要政府投入、企业投入、群众投入相结合,激发企业建设的积极性,解决农业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

3、完善配套设施。旅游观光农业是农业生产、农事活动、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要搞好基础性配套工作,为农业旅游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加快各景点绿化、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给游客创造方便、快捷、舒适的旅游条件。

4、开发旅游产品。产品是旅游业的基础,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结合观光旅游积极开发特色农副产品、民间小手工制品、民间风味小吃。起步阶段要把开发特色餐饮作为重点,除传统的烩面、羊汤外,要开发现宰现做的鸡、甲鱼、涝河鱼等。要依托当地民风民俗,聘请能工巧匠制作销售有乡土气息的纪念品,如根雕、奇石、花木盆景、草竹编织、绿色农产品等,达到既可为旅游者提供参观制作全程技艺的景点,又可购买旅游纪念品,增加经济效益,形成资源共享互用。

5、加大宣传营销。宣传开发是打造旅游品牌的关键。要善于包装。要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综合利用多种渠道,继续办好乡村风情桃花会,还要根据发展情况举办荷花会等节庆活动,大力宣传我区的观光旅游农业,扩大我区观光农业的知名度。

四、政府要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提供保障

老君山景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区委、区政府已经把它列为全区加快发展的优势产业,我认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还应该与以下工作有机结合:

1、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要让城里人到了农村,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在确定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时,要把具有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优势的村作为重点。

2、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与农业调产工作相结合。在农业调产工作中,要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的需要,有意识的将相同的作物连片规模发展,形成壮观的场面,如千亩辣椒、十里桃花,万亩牡丹、千亩鱼塘,甚至更大规模。

3、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相结合。凡是区里规划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重点村,交通、供电、水利、卫生、环保、林业等部门都应该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

4、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为了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一味追求排房、楼房,而要营建富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的农家小院,透发一种依山傍水、鸡鸣狗叫、炊烟袅袅的诗情画意,尤其在绿化上,要克服除了杨树就是松柏的单一树种结构,做到乔灌结合、速生林与景观树结合,四季常青,三季有花。

5、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传承传统文化相结合,要保护名宅名院、名木古树,建设农耕博物馆,让年青人更多的了解传统农业、农具和农民生活方式。

6、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既要以本地村民为主,又要吸引外来投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里人、外地人来创业开发。

7、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相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既可以促进农业调产、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新农村建设,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强化服务、加强指导,而不能借管理之名吃拿卡要,阻碍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发展。

第5篇:发展农业产业调研报告

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推动**建设农村

改革发展试验区的调研报告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步骤,是县域经济实施跨越式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为切实推进我县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全面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创农业产业发展新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确保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稳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面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机制创新为抓手,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推动我县建设农村改革发展,加速我县农村由低水平的小康向全面的比较富裕的小康迈进。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企业,推动我县建设农村改革发展的主要做法

1、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探索有利于土地集中使用的承包经营机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规模效益示范,激活农村土地市场,引导农民自发臵换土地经营权,使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对于常年撂荒或农户无力耕种的土地,在维护原有承包者基本利益的基础上,由乡(镇)、村成立土地储备中心,按照依法、自愿、

1有偿的原则,进行储备和托管,将土地经营使用权统一向外招标出让或出租,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农业;鼓励外来投资者投资经营大面积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2、积极发展专业化、规范化农产品市场。建立以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以乡村农贸市场为依托,以农户为市场主体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和生产基地优势,建设有带动辐射能力、深购远销、大进大出的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抓好柳编市场、马岗槐山羊市场、柳树菜豆市场、蒋集萝卜市场、县城农资超市、畜禽水产批发市场等大型批发市场建设,扩建、壮大往流牲畜交易市场、陈淋竹木大市场、东大店蔬菜批发市场等初具规模的市场,进一步完善设施建设,不断提升现有乡镇农贸市场的功能。积极探索种植、养殖小区的农副产品的各种销售形式,建立农副产品销售信息平台。要在现有农业信息网络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连接全省乃至全国、覆盖全县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市场动态等方面的综合信息服务网络。要充分发挥经营服务网络优势,引入现代经管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建立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发展城乡连锁经营。积极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社区服务社、流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专业生产水平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在促进市场联系和对接作用。认真抓好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建设,组织好优质、

安全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大力培育和保护名牌,提高我县农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3、切实解决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难。县财政设立了农业现代化专项资金1000万元,2008年县金鼎投资担保有限公司共计担保企业贷款59笔,累计担保金额9863万元,2009年已担保企业贷款25笔,担保金额3295万元。乡财政也要求建立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以保证企业投入有稳定的财政资金来源。现有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复垦基金等要相对集中使用,适当向农业科研和农业基础设施、各种农业示范基地、科技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倾斜。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的技改贷款,财政给予贴息。

加大信贷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各级农业信贷担保组织,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农业产业化企业信贷增长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长速度。协调金融机构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不断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加大信贷资金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支持力度。对为农业服务的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产后服务项目,特别是兴办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组织落实好各种专项贷款。

制定和完善了农村政策,探索民间资金转化为民营资本的多种途径,鼓励民间金融组织进入农村市场。充分调动广大农户和各类经济成分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发挥其投资主

体作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有关农业资金和专项贷款,积极争取国外金融机构、外国政府农业贷款或援助,积极引进境外资金,逐步建立起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开放式农业投入新机制。整合各类资金,建立农业发展基金。加强银农、银企合作,农行、农发行、天骄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探索农业贷款的信用担保模式,解决制约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4、积极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或公司直接和农户联合经营,通过完善一些政策保障措施,通过订单、合同等形式,形成互惠互利的产业化经营连接机制。全县成立专业合作社30个、专业协会20个,农业产业化企业300多家,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把龙头企业和农户连接起来,实现一手托两家、三方受益的经营机制。企业在组织原料上通过合作经济组织统一运作的,合作组织统一组织农户进行生产,负责技术服务、签订合同、产品购销,把企业和农户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实现多方共赢。今年我县重点建设白鹅、槐山羊、蔬菜批发、粮食批发等14个专业交易市场。白鹅、槐山羊交易市场辐射豫东南地区,白鹅年交易达100万只、槐山羊年交易量达50万头。正在建设的固始蔬菜批发市场,年批发

销售蔬菜已达40万吨。四是经纪人队伍广泛连接。经纪人队伍已发展到2万人,实现了农户与市场和龙头企业连接。 建立“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模式,提升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5、加大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支持力度。县政府拿出1000万元工业发展基金,运用财政贴息、担保等方式,积极支持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培育壮大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形成工业发展促进机制,定期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在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优先支持,使各类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倾斜,使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尽快发展壮大。

6、优化企业发展环境。重点建立并强化工业企业发展“六大制度”:建立“绿色通道”制度,建立行政收费“一费制”,对服务性、行政性收费实行捆绑制;建立“一站式”审批制度,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县内审批由行政服务中心限时办结;建立检查审批制度,除安全生产外的涉企检查必须由工业发展领导小组核准;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对企业举报现场处理;建立环境评价奖惩制度,加强企业对职能部门的评议,奖优罚劣。通过一套严密、严格的制度,重拳出击,狠刹“三乱”之风,狠抓环境优化。

7、要壮大龙头做品牌。一定要在培育产业龙头上狠下

功夫,对于畜禽、粮油、水产、柳编、茶叶等产业,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品牌”的发展思路,整合资源,集中财力物力,进行重点扶持,培育壮大三高固始鸡、顺兴粮油、皇宴甲鱼、华丰柳编、九华山和低仰天雪绿茶叶等龙头企业,叫响品牌,做大规模,拉长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1、由于农业产业化企业大部分分布在乡镇,固定资产贷款、融资有效率较低,不能解决企业所需资金。

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机构关系尚不畅通,需进一步完善机制。

3、由于很多农业产业化企业扎根农村,离大都市较远,导致高新技术人才引进难或者引进成本高。

三、建议

1、建立农业产业化企业担保专项基金,确保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的正常生产使用的有效率。

2、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扶持力度和制定相关的政策,促进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和壮大。

第6篇:全县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现代农业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课题,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了不同层面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进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也正在确立,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建设现代市场农业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种敢闯、敢干、敢拼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正在逐步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方向转变。

2、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壮大

全县农民依托传统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围绕蔬菜、畜牧、林果、小杂粮四大产业,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在蔬菜基地的生产上,按照“中增绿”产业发展的规划,稳定发展箕城、西马、社城、北寨、郝北、云竹6个中部乡镇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芦笋、朝天椒为特色的露地蔬菜1万亩,以发展温室大棚,移动拱棚为主的食用菌和西红柿、西葫芦等品种的设施蔬菜620亩,在南王村还建起了库容量200吨的蔬菜保鲜储藏库。在林果业基地建设上,全面落实封山禁牧办法,巩固了18万亩的退耕还林成果,以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的造林绿化,每年增加2-3万亩左右。在改造红枣、核桃、酥梨、苹果的基础上,近两年来,每年又新发展核桃5000余亩,近年来干鲜果累计发展了3.5万亩。在畜牧基地建设上,在稳定猪、牛、羊生产的同时,重点推动笨鸡产业的发展,以创新养殖模式、规范生产规程、加强品牌认证,地理保护等为着力点,推动了笨鸡产业迅速壮大,笨鸡饲养量达到了120万只。在小杂粮基地建设上,在巩固以前老品种的基础上,以引进绿油谷、药用大黑豆、红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种特色杂粮品种来推进小杂粮种植规模的扩张。截至现在,全县杂粮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万亩。

3、农产品不断丰富

围绕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门的扶持引导下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相继开发出了箕城牌白酱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杂粮面、赵国陈醋、西马酸菜、主力阿胶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产品、野狼山庄肉羊加工等优质农产品。所有农产品的标准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都设计了较为精致的包装。优势产品的开发,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扩大了市场占有量。

4、市场销售能力不断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提高了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组织化、市场化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与市场销售的有效对接。同时,新发展的优势农产品“一品三证”建设力度加大,提高了品牌效应,增加了市场的占有份额,产品的市场销售半径也在逐渐向省内外延升,部分农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销售网络,销量也在逐年增长。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思路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横向与周边兄弟县市比,**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产业发展受地域条件的制约,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层次低。农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产品研发的技术含量低,产业规模不大,大部分农产品的加工以传统工艺为主,特别是产业链条短,大部分农产品仍是初级产品,没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场占有量小。

规模小。四大主导产业虽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于受立地条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约,难以形成成千上万亩的特色产业园区,直接影响到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共122户,从业人员达438人,百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仅有5户,各种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据初步统计仅为10%左右,低于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

产量低。全县粮食产量在正常年份可稳定保持在5000万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杂粮特色产业产量偏低,特别是像笨鸡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或登记的省优产品、名牌产品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增收慢。对于农民增收来讲,虽然每年都保持增长趋势,但由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且大部分农业生产只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导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这仍将是“十二五”期间重点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资源条件的劣势所致。县域内的立地条件、资源条件相对差、产业发展难以突破自然资源制约,只能以小规模、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2、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制约。县财政极度紧张,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农民缺乏原始积累,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金融部门扶持农业发展,受金融风险、产业规模、政策导向等门槛的制约,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上级政策优惠难以打破县级资金配套体制的束缚,特别优惠的政策和项目又难以落户**。

3、服务体制不健全。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不能很好地适应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现行的体制下,条块分割、部门掣肘,导致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浪费。

4、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主体、农民主体培育不充分,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发展空间,市场销售还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网络。

二、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及重点

在“十二五”期间,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客观审视**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将优势变为强势,将劣势变为优势,突出发展方式和方向的转变,实现赶超式发展。为此,“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统筹全县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产品优势、地理区位、生产技术等各种要素,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大系统,促进农业与二产、三产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产业融合、功能多样、生产精细、开放广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

根据总体思路定位“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减少大田作物种植面积,给特色杂粮和蔬菜发展留足空间,全县粮食总产量要保持在4000万公斤左右;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引导,努力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多元渠道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6元,年均递增15%。

实现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具体目标是:要保护优良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围绕推进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在规划区域范围内,按照高效、集约、精准、生态的要求,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及产后加工业,使农业发展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现标准化作业、无害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开发的路子,最终实现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目标,以“四优”目标拓宽农民增收领域。

(一)优良生态目标

要通过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资源,构筑生态良性循环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在巩固好1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好交通沿线、环城、村庄绿化以及云竹湖周边绿化工程;结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实施种养畜工程;加强水资源的涵养保护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满足都市人乡村生态游的需求。

(二)优美景观目标

要在维护好优良生态的基础上,结合交通沿线绿化、新农村建设,实施好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推进村的干水果经济林工程,建设一批人居环境优美整洁的新农村和生态经济景观林。同时,按照全县“中增绿”产业布局规划,在浊漳河、泉水河、武源河、云竹湖下游沿线发展绿色生态景观农业走廊,开发农业的生态、美学价值,满足都市人农村旅途景观游的需求。

(三)优势产业目标

围绕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突出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特色化特点,建设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格局,满足都市人乡村综合游的需求。围绕此目标,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重点为:建设好“三区、四带、四基地”。

三区: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区为主的山地丘陵生态区,重点建设好以谷子为主的原生态小杂粮区8万亩;以箕城、西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云竹部分地区为主的川地建设高效果菜区10万亩;要以河峪、云竹的云竹湖周边村庄、北寨乡泉水河沿线村庄为主,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重点建设休闲、观光、采摘为主的旅游度假型综合农业园区。

四带:在浊漳河、云竹河、泉水河两岸建设专用玉米、蔬菜产业带;在云竹湖周边、武源河、泉水河两岸建设水果产业带;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为主的东西部山区建设谷子杂粮带;在西马乡新村——白北沟一箕城镇银郊片、东汇片、浊漳河沿岸和云竹、兰峪、讲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丰富的山庄窝铺分别建设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产业发展,生猪生产和笨鸡养殖为主的生态畜牧养殖产业带。

四基地:主要围绕全县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合理引导,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资源向四大主导产业合理流动、集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现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规模生产基地,并做好地理标志性品牌的保护。

(四)优质产品目标

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围绕现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费导向,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创意农业,突出品牌建设,做好优质农产品的文化注入,完成农产品的工艺化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观赏性和附加值,生产满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绿色、营养、质量安全的优质农产品,满足都市人饮食需求。

为此,今后农产品建设的重点是:要引导农业主体、市场主体,以市场对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时尚、营养健康、质量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发挥我县无污染、无公害、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将产业规模小、产量低、产品技术传统等劣势转变为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护、文化美学价值内涵丰富的精致产业、产品优势,迎合当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别是要针对特色农产品的节日消费高潮和消费旺季,细划消费群体,实行分级包装、加工,打造农产品价格与价值背离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进农民大幅度增收。具体从产品的开发上要引导农业主体包装开发青、草、莲、鲤、鲫、银独具云竹湖淡水生态品牌的云湖水产品系列;打造笨鸡蛋、蜂蜜、笨鸡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护的特色畜禽产品等;提升**白灵菇、芦笋、西红柿、黄瓜、酸菜等取得无公害认证的绿色生态蔬菜的知名度,扩大销售量;策划**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装,发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饮品;提升具有认证层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荞麦、苦荞麦等系列杂粮产品的包装档次,发展具有**品牌的陈醋、酱油、食用油、白酒等小杂粮深加工产品系列。以此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和农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优质安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解决市场销售难题,才能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目标。为此,要围绕全县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与打造,采取多元化的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量,形成稳定完善的市场网络。具体要引导农业主体,建设以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类产地批发市场和外地鲜活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绿色通道,建立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销售网络,优化整合资源,创立具有**纯天然、绿色品质和品牌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专营销售网络;借鉴岚峪笨鸡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关的经验、引导农业主体探索发展与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直供的市场销售模式;吸收知名企业利用**农产品原料的生态品质、定制特色农产品,走从包装设计、产品研发、宣传推介到市场包销全过程由企业负责的定制模式(如社城黑小米);发展由科研单位、客商、企业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服务、市场包销的订单销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芦笋种植模式)。此外,还要继续引导农业主体发展节假日展销、会展销售、网络销售等模式,最终以多元化的现代营销体系,促进农产品的通畅销售。

三、构建完善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和措施

为快速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门联动、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具体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七大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建设新农村四个方面保障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夯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制订出台夯实农业基础建设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利用好云竹湖、双峰水库、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资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产要素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服务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转变,为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实施打好物质基础。

(二)建设完善七大保障体系

1、建立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规划保障体系。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要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纳入本乡镇、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全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布局的框架内,结合本地资源、市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等具体规划,尽可能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实用性。

2、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保障体系。为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要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各涉农部门、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组,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支持、参与、服务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形成县乡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3、建设好产业体系。在建设好农业产业和加强农产品开发的同时,更要开发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具体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体系。特别要聚合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玩购”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独具特色的集农业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和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相统一的农业观光体验园区。

4、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科技、示范、服务、引导等职能,联动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信息网络等农业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农业科技队伍,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等办法强化科技、信息的服务功能。同时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畜禽防疫、综合执法等方面建设,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5、完善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要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牵动农户型(如核桃产业)等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利用外援、招商开发、包装农产品模式(如黑小米);创新定制、包销、直供等市场营销模式,以各种创新模式保障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6、建设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资金投入体系。重点通过资金集聚的办法,壮大农业投入。政府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主要用于扶优、扶强、教育培训、包装策划、宣传推介等方面;县直有关部门要将各种投入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项目整合实施,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要强化与金融部门的交流沟通,建立担保中介服务公司,争取更多的资金直接投入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要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对投保农户给予保费补贴;以招商引资的办法,集聚资金,发展农业项目,建设新农村。

7、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制定完善考核办法,把推进现代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作为考核各乡镇、各部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督查,打分排队,确保全县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抓好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时期兼业化、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在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增加农民科技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市场等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诚实、守信、淳朴、善良等民德民风的教育,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经营管理,既敢闯敢干,又淳朴善良的新型农民。

(四)建设好都市郊区型新农村

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整合“三农”发展的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和人力、文化、科技等人文资源,全面推进新农村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建设,让每个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都率先成为推动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先锋和表率。

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7篇: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中央、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各种政策、法规不断向涉农领域倾斜,目的是让广大农村地区早日走出一条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xxxx乡地处织金县城北部,境内无任何矿产资源,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乡,要贯彻落实好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四化同步”(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旅游特色化

)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产业化必然成为我乡发展关键中的关键,重点中的重点。针对当前的农业发展现状,我乡抽调出数名工作经验丰富的农业口业务骨干,对当前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笔者根据调研结果,通过借鉴其他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对全乡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了一些思考。

一、我乡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我乡坚持产业富民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目标,按照“做强经果林业、壮大畜牧业、提升棚栽业”的发展思路,采取积极引导、加大宣传、政策调动、典型示范、技术服务等措施,大力发展农村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核桃和艳红桃为代表的山地经果林业、大棚蔬菜生产、辣椒与中药材(牛蒡子)种植业以及畜牧养殖业(以肉牛、生猪、生态土鸡、赖兔为主)的产业发展格局。

(一)产业龙头企业尚未形成。虽然于年初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入了一家总投资为6000万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贵州织金精华农业经济开发有限公司,但由于该企业尚在建设之中,所以我乡的农业生产产品依旧无法进行加工生产,给产品畅销带来一定的阻碍。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初步形成。年初以来,乡党委、政府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行农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程度,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及“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成立了织金县金沙大成生态土鸡示范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公司以租赁的方式取得农民土地直接开办种养基地或示范基地,又把基地承包给农户管理,公司从基地获得产量、质量稳定的原材料,农户从租赁和承包中获得收益。这样既解决了农户销售难的问题,又提高了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在全乡形成了农民争入合作社的良好发展格局。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近年来,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各相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在资金、行政审批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扶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存在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尚未形成,已有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竞争力和带动力较弱,产品附加值不高,竞争力弱,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向深层次发展,不能起到很好地带动作用。

(二)融资困难,银企关系有待进一步改善。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与单笔成本比较高,加上部分农户对自身信用价值的认识和重视不够,致使银行对农民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获取贷款的数量。

(三)一些政策措施的宣传和落实还不到位,支持效果还不理想。在税收、土地、融资、用水用电等方面还有一些优惠政策没有真正宣传和落实到位,政府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不少,但投入分散,扶持效果受到影响。

(四)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结构单一。目前,我乡20个行政村中发展中药材、无公害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的村仅少数几个,大多数村除烟地以外均以种植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畜牧养殖业也基本属于自给自足,部分农民发展中药材、经果林种植和肉牛、生猪养殖业,但都规模小,产量低,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低,优势农产品规模小(如肉牛养殖)、分布零星、规模效应差,农业产业化经营滞后,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强。

(五)大部门农业劳动者思想保守、综合素质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尽管近年来我乡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宣传力度和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但部门农民的思想依旧无法解放出来,仍旧认为传统的种植业(玉米种植)可靠、稳定,他们参与培训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真正把所学的技能应用于生产,造成许多农业科技推广困难。

(六)我乡地处偏远,交通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大障碍,市场信息和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等都制约和影响着我乡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硬抓手。当前,我乡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牢牢抓住国发【xxxx】2号文件和毕节地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作为毕节织金循环经济新区“后花园”的优势,敢字当头,干字当先,大胆先行先试,奋力乘势而上,实现我乡农业产业化的跨越发展。

(一)理清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国发【xxxx】2号文件为契机,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开放型农业为主战略,按照“有限目标、突出根本、抓住关键、凝聚合力”的原则,着力提升农产品专业化、规模化水平以及种养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运储保鲜能力、市场准

入能力、合作组织能力和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坚持科技先导,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政策扶持,推动我乡农业产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打造龙头企业。要围绕我乡确立的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烤烟生产)和特色产业(辣椒和中药材种植),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之力打造一到两个龙头企业。要认真抓好与贵阳老干妈公司签订辣椒种植协议(试点种植800亩)这一良机,积极争取引入辣椒加工企业入驻我乡,解决农户就业问题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要通过加强管理和加大服务,不断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建设步伐,推动贵州织金精华农业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早日入园建成投产。

(三)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部署和建设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体系,积极引导和推动农民建立各种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村组干部、农技人员、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发起和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面落实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在积极争取上级各项扶持资金和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财政预算比例的同时,通过与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协调(甚至是为农户作担保),使其在数量、年限、利率、抵押物等方面给予优惠,不断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支持力度。

(四)因地制宜、因业制宜,不断创新和发展农业产业化多种组织形式。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成熟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户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土地、山林、劳动入股的形式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组织,引导企业与农户等合作主体按照市场分工与协作的要求,建立长期稳定共赢的利益联合体,最终实现“你盈利壮大,我快速发展”的双赢目标。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和操作力。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在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确定重大项目、协调政府资金投入、制定重大扶持政策措施等重大事项上的决策作用,认真落实各部门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工作责任和具体措施,用足用好农业产业化各项优惠政策。完善工作机制,建立重大项目联席调度制度、农业产业化工作年度考核制度和政策措施落实督查制度,形成各部门鼎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合力。

(六)调整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农业发展新格局。按照规划和产业布局,巩固和提升我乡烤烟、辣椒等传统优势农业产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重点发展核桃、艳红桃、中药材(牛蒡子、金刺梨)等新兴种植业,继续发展无公害蔬菜产业,扩大养殖规模,形成以烤烟、辣椒、中药材、蔬菜、经果林业和畜牧为主的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具有xxxx特色的农业产业。

(七)强化科技服务,加快农业科学发展步伐。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强化服务机制的创新,提高科技服务农业的能力,增强农业发展综合能力。一是抓科技农业队伍建设,通过向外引进科技农业人才和对本土农业口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全面造就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农业科技骨干队伍。二是抓“良种良法”推广应用,加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和技术含量。三是抓各种示范样板建设,搞好现场展示,辐射带动产业发展。四是强化农业科技服务意识,制定农业科技人员帮村带组教户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生产第一线服务农业、服务农民。五是抓好农业科技管理,着力实施农业科技攻关项目和农业推广体系建设。

(八)加强政策扶持,增加财政投入。一是根据我乡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及时研究制订和完善农业扶持政策,为提高农业发展水平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确保在农业领域的财政投入,并要及时拨付到位,不误农时,特别要加大在粮田、林、菜、果、椒、牧、药等基地设施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方面的财政扶持力度。三是建立农业产业化扶持基金专项基金,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的能力。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再引入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农副产品加工基地,逐步形成公司(企业)+技术+农户的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促进农业产业化良性发展。五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加快村级公路建设步伐,解决好行路难问题,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尽快修复水库灌溉渠道,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保障。

(九)组建各类产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乡域化布局、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是安排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产业化企业和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在提供培训和营销服务,以及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二是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为载体,以工业化理念和经营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土地、资本、技术、劳动的联合,建立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和运行机制。三是综合运用政策、服务等手段,结合xxxx乡域特色,发展一批多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十)加速推进农业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综合管理和服务体系。要以项目建设为契机,加速推进xxxx的农业信息化工作。一是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起管理及技术服务、农村信息员两支队伍,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诚信体系建设。二是逐步建立和运用农业预警系统,健全农业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确保预防、补救措施全面、有效。

第8篇:城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牧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畜牧业是我市农业生产中的传统产业,在为农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农业特色产业之一,是我市未来重点经营的产业项目。深化特色产业的发展,对我市今后的经济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一、产业现状

1、

生产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创建畜牧大县为载体,以农民增收、牧业增效为目的,不断优化畜牧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重点抓好畜牧产业化建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畜牧产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进程,不断增强畜牧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生猪存栏65万头,牛、羊分别存栏8.3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195万羽,长毛兔存栏12万只;全年生猪出栏85万头,出笼家禽298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2亿元,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1550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业发展有五个方面的明显进步:

(1)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有突破性发展。通过政府强力推进,惠牧政策拉动、办试点带动、激活了民间资本投资畜牧业的热情,标准化规模养殖势头强劲。建成万头猪场一个、生猪标准化150养殖模式猪舍30栋、10万套种鸡场一个、1万只以上的蛋鸡场10个。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营镇召开畜牧产业发展推进会,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开规模化养殖现场会,从而我市的规模养殖有了亮点、激发了群众投资畜牧业、发展畜牧业的热情和积极性,带动了全市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2)畜禽品种改良有明显进步。近三年,市政府列支专款,每年引购良种公猪20头投放到养殖大户,建好了100个生猪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猪达到5.8万头,能繁母猪可以突破6万头,加快了生猪品改进程,生猪三元杂交率达到65%以上。

(3)动物防疫工作成效明显,没有发生大的疫情。近年来,国际国内动物疫情形势严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动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动物防疫工作责任状,并将动物防疫工作纳入市对乡镇的经济工作综合考核内容,同时落实了相关的防疫工作经费,防疫的质量和效果明显好于往年。

(4)党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实。一是落实了中央的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利政办发[]2号)文件出台的六项奖励扶持政策得到了较好的宣传和落实。

(5)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多仁多实业有限公司年屠宰禽类加工300万只的生产线于6月正式投产,产品销路看好,目前正着手准备迁入工业园区;土家牧业有限公司30万头生猪肉联加工厂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总投资800万元,完成了征地60亩、三通一平、规划设计和签订了设备采购合同,主体工程即将动工,可在底前建成投产;乐福畜产有限公司购销加工兔毛450吨,实现销售收入5500万元;五洲牧业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饲料加工厂正在安装和调试设备,预计在本月下旬正式投产。这些企业的建设、发展、壮大,改变了过去我市无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格局,拉动了畜牧产业的发展。

(6)畜牧队伍建设有明显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全市600多名集体兽医人员的养老保险得到落实,解决了集体兽医老有所养问题,调动了在岗兽医人员的从业积极性;二是畜牧系统的行风建设有所提高。,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参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和“两提高、两满意、创服务性机关”的主题教育活动,畜牧局迅速在新闻媒体公开作出五项承诺,其主要一项是制作了便民服务卡,将局长、局技术人员、乡镇畜牧服务中心主任的电话号码制成便民服务卡、发放到养殖大户,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使畜牧系统干部职工服务三农的意识增强,使社会关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门工作的关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统职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观、队伍的思想作风有所好转、行业的服务形象有所提升。三是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扎实有效推进,必将增强队伍的发展意识、服务意识,提高队伍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问题

(1)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畜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从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看,生猪肉联加工龙头企业还未建成投产,没有品牌,更没有知名品牌,也没有一家有品牌、上规模的饲料加工企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产业链条脱节,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畜牧业生产结构仍很单一,主要是生猪生产,占85%以上,没有很好地利用我市丰富的草山草坡资源,优势资源利用不够,草地牧

业发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万亩,且集中成片,理论载畜量20万个牛单位,实际载畜量11万个牛单位,目前,市内10万亩以上的四大草场仅齐岳山的少部分被建设利用,寒池、麻山、严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开发,存在草多畜少、草场资源浪费的情况,草食畜牧业发展差距大、发展空间大。

(2)畜牧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和污

染矛盾日益突出。规模养殖是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决定着畜牧业发展水平,而我市规模养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进展缓慢,畜牧产业发展成败在防疫,畜禽规模化养殖往往造成气味难闻、水体污染。一方面,土地调整难,土地流转难,导致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难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难,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粪污排放量大,一个万头规模养猪场的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成本约为200万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养殖户不愿投入。因此,发展规模化养殖要研究污染治理问题迫在眉睫。目前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主要通过建沼气池和简单的沉淀处理后直接排放,很难做到达标排放,对环境和人畜饮水安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3)动物防疫基础不牢。目前动物疫情形势复杂严峻,保障畜牧产业健康发展的任务艰巨。一是当前重大动物疫情形势总体呈疫源分布广、毒株变异快、外疫威胁大的特点,一旦市场价格下滑,一些养殖户综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发大范围疫情的可能,如生猪口蹄疫、蓝耳病、猪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势十分严峻,不仅动物发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难度越来越大;二是我市与周边六县市接壤,边境线长。随着社会总需求的扩大,地区间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于各地区防疫水平的差异,加之重大动物疫病的互通机制没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区之间动物疫病传播,增大了防控的难度。三是村级防疫队伍不稳定。目前我市的村级动物防疫从业人员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龄在49岁左右,从文化程度看,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0%,业务素质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畜牧兽医基层队伍建设,年投入兽医防疫员报酬已达150万元,但全市有575个村,防疫员人均报酬相对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头生猪:春秋两季,要各打三针、挂耳标,要求一头一针、一苗一针、一针一消毒,还要填写免疫档案),技术要求高,年轻的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从业,年老的迫于无奈还在从事,防疫工作面临人员断层的问题。注射防疫的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

(4)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手段不硬。近年来,随着市外一些地方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产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开始实施行政问责制,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工作责任重大,工作难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国家给部门职能分工是分段执法。一头生猪从饲养到餐桌,有4个部门监管:从饲养到屠宰环节由畜牧部门监管;城市定点屠宰的行业监管是商务部门;屠宰后上市销售由工商部门监管;消费者(机关、学校、企业、宾馆等)购买到烹饪食品上餐桌的卫生监管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部门多,执法部门的配合、衔接上难免有真空,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监管到位难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门的检疫(畜禽屠宰检疫、活畜运输检疫)执法上,目前检疫人员仍是靠肉眼、手感、经验判断,加之,动物疫病有潜伏期的特点,缺少快速、科学的检疫检测设施设备,检疫的手段落后,检疫的准确度不高,检疫执法的说服力不强,国家农业部在执法装备、设施设备的购置投入上向中央争取的政策不够、争取的投入不够。三是在饲养环节,对违禁药品添加的监管难度大。养殖档案的建立工作才刚刚起步,加之,我市现在仍以散养为主,规模养殖发展不够,疫源的可追溯体系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监管的难度大;同时,饲料生产企业、经营行业的监管部门多(有畜牧、工商、质检等部门),监管执法的力度不强,手段也不硬。

二、发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十一五”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州委、州政府“建设百亿元畜牧产业”总体目标要求,大力发展生猪生产,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家禽业,积极发展特种养殖,奋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切实壮大畜牧业经济块头,巩固农业经济“半壁河山”基础,实现创建畜牧大县目标。

2、奋斗目标

全市生猪存栏达到6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达到6万头),牛、羊存栏分别达到8.5万头、4.5万只,家禽存笼200万羽,长毛兔存栏15万只;全年生猪出栏90万头,出笼家禽450万羽,实现牧业产值13亿元,人平牧业增加收入100元。

到2015年、全市出栏生猪120万头以上(能繁母猪存栏8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出栏达到40%以上,牛、羊出栏分别达到10万头、6万只以上,家禽出笼500万羽,长毛兔存栏20万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50%,农村人均牧业收入达到元以上。

三、发展措施

1、全面建设良种繁育体系。以万头猪场和规模养殖大户为依托,全面加强生猪“三群一站”建设,重点抓好生猪生产群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设,同时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种保护和品种改良工作。

2、全面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以汪营五洲牧业的万头猪场、团堡金牧民族牧业有限公司万头猪场建成投产营运为抓手,以利中盆地为中心,着力建设生猪规模养殖带,到2015年,力争建成万头猪场2个、5000头猪场2个、3000头猪场10个、50—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到户,建成生猪“150”养殖模式圈舍300栋;家禽养殖以东城、凉雾、汪营、南坪为中心,建成常年存笼蛋鸡3万羽的20户,年出笼肉鸡1万羽的50户,突破出栏生猪100万头、家禽出笼500万羽的大关。同时大力扶持畜禽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积极引导养殖大户、畜牧经纪人创办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畜产品经营中介服务组织,努力提高畜牧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

3、全面普及实用科学技术。在全市大力推广良种繁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实用技术,努力提高科技兴牧水平,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训各级技术骨干。根据利川实际,我们要着力推广生猪人工授精、养猪“三料一补”、生物发酵床养猪、牛冻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饲养、土鸡散养、饲草“三贮一化”、草场改良、规模养殖场程序免疫等十项技术。

4、全面培植市场主体。一是积极支持现有的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招商引资,引进知名企业到利川投资兴建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积极发展中介组织,培养经纪人;四是抓好市场对接,发展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

5、全面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围绕不发生大范围的重大动物疫情的目标,抓好五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员到位,配齐、配强并管理好村级防疫员;三是设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验室建设,配齐动物检疫必需的设备设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争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补针抓好抓实,逐年提高防疫的质量和效果。

6、全面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度重视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强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二是加强畜产品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管;三是加强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四是加大畜禽产品的抽检力度。

7、全面加强项目建设。一是抢抓中央扩大内需和湖北省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机遇,多上项目、争大项目;二是优化项目储备;三是围绕链接产业链全方位实施产前、产中、产后招商引资。

8、全面落实惠牧政策。认真落实好中央能繁母猪补贴、保险政策和省政府大力发展生猪产业的奖励政策,会同财政部门及时兑现到场、到户。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兑现《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利川市创建畜牧大市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台的六项扶持生猪生产的奖励扶持政策,促进生猪生产大发展,其内容是:对每新建一栋标准化“150”模式猪舍的,给予5000元补贴;对人平出栏肥猪1.5头,户平饲养能繁母猪0.4头以上的乡镇,奖励3万元;对年出栏肥猪500头以上、1000头以上、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分别奖励3000元、5000元、1万元;对生猪营销组织(大户)的奖励标准在表彰时另行制定;对新建饲养良种母猪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一次性奖励1万元;人工授精每配种受孕1头母猪,奖励生猪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猪30万头规模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奖励100万元(作资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强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高业务技术素质,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强乡镇畜牧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基层畜牧兽医人员的工作、生活环境;三是进一步深化兽医服务体系改革,千方百计调动基层防疫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9篇:农业产业化考察报告

农业产业化考察报告

市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近日市发改委会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协会,组织县区发改委、重点龙头企业以及市财政局、市农业局等有关人员一行30余人赴市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实地参观、座谈交流,较为全面了解了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情况。考察报告从现状和特点、经验和做法、借鉴和启示等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和探讨,以期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市从1993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十多年来不断创新模式,丰富内涵,依靠农业

产业化探索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亿元,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亿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6000元,增长%,农产品出口创汇亿美元。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市按照“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产业特色更加明显、产品质量更加优良”的原则,重抓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一是围绕培植品牌产业促调整。做大做强瓜菜、畜禽两大支柱产业,不断扩大果品、水产、苗木、花卉等产业规模。全市年产瓜菜1300多万吨、果品100多万吨、水产60万吨,年出栏肉鸡3亿只、肉鸭1亿只、生猪650头,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二是培植特色产业促调整。突出地方特色,促进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每个县市区确立2—3个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形成了以寿光为中心的100多万亩保护地蔬菜生产区,以

昌乐为中心的40多万亩优质西瓜生产区,以安丘为中心的30多万亩优质姜蒜葱生产区,以临朐为中心的70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区等,全市万亩以上特色农产品基地达到100多处。三是提高产品档次促调整。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专用农产品,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改善品质,提高质量,实现了初级农产品由普通产品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转变,加工制品由生向熟、由粗向精的转变。

以龙头企业为重点,龙头企业大型化外向化发展势头强劲。一是做大。,该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141家,实现销售收入583亿元,实现利税亿元,出口创汇亿美元,从业人员42万人。二是做强。市、县安排两级财政贴息资金7000多万元,扶持100多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先后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光大银行等金融贷款55亿元、山东省农发行100亿元的政府信用贷款。全市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7家和44家,市

级龙头企业188家,销售收入过亿元、过10亿元和过30亿元的龙头企业分别达到121家、12家和3家,诸城外贸突破了70亿元大关。三是做精。目前已建成肉类熟食加工、粮食精深加工及fd生产线120多条,精深加工产品1000多种。全市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12家,500多种农副产品通过加工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禽肉出口占全国三分之一,蔬菜出口占全国五分之一。

以生产标准为关键,农业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一是抓基础。基本建立了农业标准、检验检测、执法监督三大体系,承担的国家重要技术标准试点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全市发布实施质量标准171项,建立了农业、畜牧、水产三个市级检测中心、20个县级检测站、105处乡镇检测点、730处企业检测室,其中6家市级和县级检测中心通过了省级以上计量认证,成立了3100人的市县两级执法队伍。二是抓基地。以奖代补扶持标准化基地建设,每认定一处无公害农产

品或绿色食品基地奖励3000元,每认定一处有机食品基地奖励8000元。目前全市通过认定的优质农产品基地达463万亩。三是抓创建。在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开展了向伪劣产品宣战、诚信单位评选以及争创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三大活动,全市有4个农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农产品品牌总数达到531个,优质农产品合格率达96%以上。

以市场多元化为途径,努力把最好的农产品打入最好的市场,卖出最好的价钱。一是主动走出去。每年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基地,到全国主要大中城市举办农产品展销会、产销对接会,广泛宣传推介农产品;参加国内知名农产品交易会、贸易洽谈会,开通绿色通道,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去年参加“东盟·中国农业展”,取得巨大成功。二是诚意请进来。先后成功举办了寿光菜博会、青州花博会、昌邑绿博会三大国家级节会,并利用国际风筝会和鲁台经贸洽谈会

等,广泛邀请国内外客商到考察。首次成功举办了“中国农产品贸易洽谈会”,签定农产品销售合同额280亿元。三是搞活大流通。全市形成了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城乡集贸市场为辅助,遍布全市、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全国最大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买全国、卖全国”,年成交蔬菜15亿公斤,交易额28亿元。与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关系。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2104个,辐射和带动农户50万户。

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产业化组织方式不断完善创新。在多年实践中探索出形式不同的组织方式:一是对产业化程度较低或产业化经营处于起步阶段的,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加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同契约,加强合同管理和产销衔接,强化法律约束,提高合同履约率。二是对产业化程度较高或产业化经营具有一定基础的,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企业实行建立风险基金、返

还一定利润等形式,对基地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指导和监督,实行生产物质、质量标准、生产管理、技术指导、检测收购的“五统一”。三是对产业化程度高或产业化经营水平较好的,采取“公司+基地+农场工人”的方式,由企业长期租赁农民土地,企业对基地实行一体化管理,农民以企业工人的身份为企业生产原料,实现了基地车间化、农民工人化、原料生产工厂化;四是有的采取“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方式,通过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龙头企业与中介组织签订原料生产收购合同,中介组织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组织农户生产。全市70%以上农户在产业化带动下进入国内外市场。

二、产业化经营的经验和做法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市始终把产

业化发展摆在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一是市县两级建立了组织领导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服务

保障体系和考核奖惩机制,实行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套规划、一套政策和一套办法,加强对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二是牵头成立了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横向交流、引导有序竞争;制定好本地区、本部门的发展规划,做到布局合理,统筹协调;三是转变工作方式。由直接抓生产向政策促动、法律规范、经验总结、搞好服务转变。近几年陆续出台了《鼓励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农产品出口质量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发挥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

创新发展模式,推进机制创新。自1993年开始,该市按照“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确立主导产业,实施区域布局,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思路,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又提出并实施了以“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和“龙头带动、市场带动、科技带动”以及“农民变职工、

变民工、变市民”为主要内容的“三化、三带动、三变”战略。,市委、市政府又把农业作为全市打造的“三大亮点”之一,提出了以建设全国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最大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基地为主要内容的“三大基地”建设目标,推进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为农业产业化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机制创新,该市探索建立了一体化型、合同型、股份合作型等三种主要经营方式,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了产业化经营的快速、健康发展。

把握关键环节,坚持扩大开放。狠抓产业化经营的各个关键环节,突出重点,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

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立足城乡统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这些关键环节的把握,大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市把招商引资作为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主要途径,积极引导国际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兴办了一批高水平、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的大型龙头企业,全市农业利用外资118亿元。形成了有主导产业就有大企业带动、大企业促进农产品出口创汇、出口创汇带动外向农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高远目标定位,持续有效推进。模式值得总结的一条重要经验是高远定位、锲而不舍、持续推进。特别是多年来全国各地纷纷来参观、学习农业产业化,他们对此没有盲目乐观,而是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1993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时至今日,农业产业化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实力全国首屈一指,主要农产品出口创汇

在全国处于重要位置,建成全国最大的蔬菜交易市场,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各类农产品检测机构数量之多,政府扶持引导力度之大,开拓市场渠道之广,直至今日提出的“建设全国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最大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基地”,他们的目标定位都着眼于全国,致力于一流,以大气魄、大手笔谋划推动大发展、大跨越。

三、产业化模式的借鉴和启示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但是和相比,与发达地区相比,集中存在六个方面较大的差距:

差距之一:表现在政府层面扶持没有实现大进展。市直各单位在发挥履行职能、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的资源整合不到位,整体推进力度不够,面上指导示范不深入,对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组织领导亟待进一步加强;对龙头企业技改贴息、基地建设和品牌创建等方面扶持力度不够,全省13个市中,迄

今只有我市和宿迁市未设立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资金。

差距之二:表现在龙头企业培育没有实现大发展。目前我市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旅行社出团任务单模板下一篇:征信管理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