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镇企业因其与农业的联系,始终承担着支农建农的重任,是农业投入的主要源泉,农业产业化发展也离不开乡镇企业的支持。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 篇1:

农业产业化发展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研究

摘 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产业的发展兴旺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重要支撑点。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且区域特色鲜明,但是我国广大乡村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却普遍存在着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特色农业资源产业化不足、产业融合度不高、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差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切实加强农业产业布局的优化、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主导作用、努力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断创新产业发展风险防控机制。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农业产业化 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产业发展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效防范了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壮大了农村产业实力,提升了农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支撑,要把产业发展作为农村稳增长的根本之策。推进农业产业向集聚化布局、向规模化发展、向中高端迈进,在巩固提升现有产业的基础上,注重优势资源的深度开发,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主导作用,努力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全力推动产业融合模式的创新,不断创新产业发展风险防控机制,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着力做好农业产业化发展文章,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使乡村产业发展更充分、更全面、更安全,真正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产业结构问题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无论是农业布局的区域结构,还是农产品结构都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是对农业发展总体布局的统筹规划不够。很多农村地区都没有建立完整的农业产业分区发展目标和体系,也没有制定专门的重点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和完善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对于产业发展核心区、产业带、生产区的规划不够明确,这也就导致了农业产业化以及农产品的开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可能不顾自身的地域特征和资源禀赋情况盲目地效仿其他地区。二是对支柱产业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从各地政府对支柱产业的选择来看存在两个主要倾向:一是盲目跟风,导致产品单一、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之后,全国几乎所以地方政府都瞄准了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将其视为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抓手。也不管是不是有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有些地方甚至根本不具备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区域资源禀赋条件,也去盲目追求“全域旅游”。产品单一、产业同构现象给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二是对同类产品和产业过度追求规模偏好。大规模且集中连片地建设同类产品生产基地,没有对市场需求进行认真调查研究的前提下,就盲目开展大型项目的建设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一方面会导致农业产业结构不符合当地现实情况,地域特色难以发挥,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另一方面会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单一且科技含量低,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水平和中高端市场需求。

(二)特色农业资源产业化不足

我国农业资源非常丰富,农村地区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农业资源特色鲜明。然而,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很多地方的特色农业资源却普遍存在产业化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农业特色资源的挖掘不够,没有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区域布局上的统筹规划不足,稳定的区域化生产基地还没有真正建成,难以发展成规模化经营产生规模效应。即使有些地区特色农业资源已经初步形成产业,并拥有生产加工基地以及良好的销售渠道,但依然存在生产规模小、附加值不高、产品品类单一、对资源的利用率低等问题,仅能满足于中低端产业供给,产业转型升级和农产品的开发创新都滞后于市场和消费升级,难以有效带动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从整体情况来看,对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处于非常原始的初步阶段,特色农业资源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产业融合程度不高

自2015年以来,连续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产业融合都作了不同侧重的论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5年)、“推进农村三产深度融合”(2016年)、“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2017年)、“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以促进产业发展”(2018年)。虽然各地在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中,加大了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的融合,催生了大量的新的农业产业模式,但从总体上看,当前农村产业融合的层次和程度依然不高,主要表现为,融合性产业发展平台、产业的物联网改造、业态发展和展示平台的建设有待加强;产业一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推动力度不够;乡村现代供应链主体、融合模式的建设不够完善、融合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等。因此,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一定要夯实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

(四)农业抗风险能力较差

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跨界配置各种现代产业要素,充分对接外部环境变化,因此也就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风险较大。然而当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并不强。主要表现为:盲目选择主导产业,盲目开展大型项目,产业同构化风险有所加剧;盲目引入社会资本,缺乏门槛和规范管控,导致滥占滥用土地和环境压力过大等问题进一步加剧;诚信体系建设滞后,风险保障机制、农村资源价值和开发风险的评估机制不健全,特色产业发展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难以预判;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工具有待进一步创新,行业协会、合作社等专业组织机构的作用没能有效发挥,与产业发展配套的金融、营销、研发、社区配套等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等等。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科学有序的特色产业发展风险防控机制。

三、以农业产业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的路径

(一)切实加強农业产业布局的优化

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有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合布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首先,要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区域结构。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和传统农业发展优势,统筹规划农业发展总体布局,划定重大生态农业产业发展分区,确定发展远景,在农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方面,建立完整的分区发展目标和体系。针对分区特色,在各个分区制定专门的重点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完善发展保障措施。其次,要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以核心区带动主导产业发展、鼓励和建设村级特区化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相对集中、比较稳定的区域化生产基地,形成一定的规模,增强辐射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促进产品结构协调发展。最后,要优化种养一体化发展。统筹协调畜禽养殖生产布局与农村环境保护,优化种养一体化发展,建立化肥、农药零增长或负增长种植保障体系,强力推进和扩展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种植特区。逐步建立现代设施绿色可持续农业高效模式、高端有机农业的高价值产品生产模式、农业旅游+生态农庄的高产出发展模式及养生休闲与景观生态农业的高效发展模式等。

(二)充分发挥优势产业的主导作用

农业产业化发展要以优势主导产业作为重点,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首先,要充分挖掘优势农业资源合理选择支柱产业。以优势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依托,加快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创建,发挥好产业园的研发、物流、示范等核心功能;依托本地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构建高效绿色农业全产业链;培育扶持一批农业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壮大优势产业经营规模,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实现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农业产业体系。其次,要实施寻优推进和错位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不能脱离实际,而要因地制宜,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寻优推进、错位发展战略,努力减少农业产业同构化带来的风险,形成农业产业结构优势互补、良性循环。再次,要以市场需求和农户实践能力为基础,推进绿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旅游业、乡村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等产业的联动发展,加大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的结合,促进农业与关联产业的高位链接和渗透融合,不断提高农村农业生产力。最后,要注重发展与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平衡和新型产业效益的提升。以龙头企业为支撑,专业园区为载体,特色产品为纽带,提升产品附加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努力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引领农村产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提升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首先,要加大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的跨界配置力度。促进农业与关联产业高位渗透融合,创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拓展“内向”融合、“外向”融合和“多向”融合;丰富产业融合业态,在广大乡村呈现出“农业+”多业态的融合发展状态;壮大融合主体,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广大农民广泛参与,形成多主体参与的融合格局。其次,构建多维度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在县城—重点镇—特色村—居民集中居住点四个维度上实现产城高度融合,在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上实现产业多维度融合发展,让县城成为服务区域发展、引领产业升级、造福民生社会的改革排头兵,将乡村整治建设与特色产业开发相结合,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将越来越多的乡镇建成绿色生态富民家园,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的良性循环,让乡镇和居民服务点成为老百姓安居乐业首选之地。合理开发文化、民俗、康养等特色旅游产业,促进特色资源保护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机融合。

(四)不断创新产业发展风险防控机制

农业产业化发展要充分对接外部环境变化和政策调控重点,因此需要有完善的风险防控机制。从产业自身发展安全来看,要围绕特色资源,稳妥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示范,做优特色农业,突出发展引领带动能力强的全域领域,着力破解产业单一化的矛盾,让更多的优势和特色产业脱颖而出,构筑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从产业发展的人才保障来看,要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体系,通过增强经营主体自身经济实力和技术支撑,提高相应的种养风险、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的防控能力。从产业发展的资本安全来看,一方面要加强全面诚信体系建设,解除银行、保险的后顾之忧,完善风险保障机制,鼓励更多保险企业参与农业保险,增加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覆盖面,为资本下乡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要构建农村资源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对农村资源价值和开发风险的评估,保障特色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从风险管控工具的创新来看,推进试点特色农产品的目标价格保险,探索建立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强化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优惠政策,切实增强产业发展风险管控能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合作社等专业组织机构的作用,建立科学有序的风险危机防范机制。大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保值增效,提高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尹成杰.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2(4):1-6.

[2]萬俊毅,曾丽军,周文良.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产业 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农村经济,2018(3):138-144.

[3]侯军岐.论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与农民利益的保护[J].农业经济问题,2003,24(2):51-54.

[4]刘茂松.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制度创新与制度分析[J].湖湘论坛,2004,17(5):77-79.

[5]吴群.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方向及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395(10):73-78.

(王小艳,湖南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

作者:王小艳

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 篇2:

西部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及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拓宽农业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有效推动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当前西部农村发展中的迫切任务。本文以甘肃庆阳市为例,探讨从特色农业入手推动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全面论述了特色农业部门产业化发展的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部门的选择,产业化组织系统的构建和产业化发展条件改善等问题。

关键词:特色农业;农业产业化;庆阳市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解决当前一系列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现实选择,是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化过程中的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利于提高农业的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目前,西部地区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不利,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缓慢,但西部农村具备特色农业发展的良好天然条件,在农业品种资源、气候资源、地域环境资源等方面独特优势,只因特色农业发展缺乏规模化的经营和现代化的管理,制约了产业效益提高和产业部门的发展壮大。因而,在西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就成为农业发展的理想选择。

一、加快特色农业产化化是推动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

特色农业是立足于一定的区域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特色农业在发展中,其优势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突出的产品品质优势,产品巨大的市场需求,生产规模优势等。在我国当前农产品消费多元化的背景下,许多特色农产品都具有很高的市场价值。同时,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在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优势,如:庆阳市的黄花菜、白瓜籽、曹杏、金枣等生产,不仅产品品质优势突出,而且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优势,如:庆阳市杏树栽植面积2.22万公顷,年产量4.547万吨,相对全省的集中系数达到了5.7。这些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市场价值高,加工增值空间大,但同时生产技术要求高,产前产后服务环节多,亟需组织化和规模化发展,然而,西部现有的农户分散经营方式严重制约着市场化发展。因此,在西部应充分利用这些特色农业部门的产品品质优势和生产规模优势,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对这些部门进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和一体化经营。扩大产业规模,提高生产管理水平,优化产品质量,增强市场营销能力,拓宽产业增值空间,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路子,促进产业效益提高和产业发展壮大,全面带动区域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庆阳市特色农业发展条件及现状

(一)区域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

庆阳市农产品种类丰富,品种优良,紫苏、胡麻,荞麦、小米、燕麦、黄豆等特色粮油久负盛名,红富士苹果、曹杏、黄柑桃、九龙金枣和早胜牛、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羊毛绒等大宗优质农牧产品享誉国内外。庆阳地处全国苹果生产最佳纬度区,已被农业部列入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生带。是全国品质最优、发展面积最大的黄花菜生产基地,被国家特产经济开发中心确定为全国特产白瓜籽、黄花菜示范基地。此外,庆阳还是中医药之乡,产有甘草、黄芪、麻黄、穿地龙、柴胡等300多种中草药。中药材中有69种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5种被列为出口商品。形成了庆阳市鲜明的区域特色,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和品种优势

庆阳市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已初步形成了区域特色化农业生产结构。特色农产品牧草、肉牛羊、苹果、杏、黄花菜、白瓜子、南瓜、胡麻、苏籽、甜椒、西瓜、中药材、马铃薯,小杂粮、烟叶等生产已经初具规模,2006年,多种农产品产量相对于全省保持了较高的集中系数,油菜籽、烟叶、水果等产量相对全省的集中系数分别为1.713155、8.958821、1.539419。羊存栏量、牛肉、羊肉产量相对全省的集中系数分别为2.492677、1.262745、1.195266。水果以苹果、杏和枣为主,区域特色优势明显,水果产量相对全省的集中系数为1.570557,其中苹果为1.724877,杏为5.678482。油料种植面积广,以油菜籽为主,并兼有胡麻、紫苏等特色油料作物。另有,许多独有农业部门,无全省的统一数据进行量化比较,但其区位优势更为突出,如:黄花菜、白瓜子、甜椒、大葱、中药材等。而且,这些农产品都因独有的品种、良好的品质和绿色无公害等优势畅销省内外,部分已占据城市高端市场或出口。

(三)特色部门发展的问题

特色农业部门发展表现出两大问题:一是部分特色农业部门发展效益不高,如:苹果、杏、肉羊等产量已经形成较大的规模,但发展中因存在以下问题影响生产效益。(1)无统一规划和管理,分布零散,生产布局不合理,基地建设不规范。(2)产前产后服务水平低,生产管理不到位,产品商品率低。(3)组织化程度低,销售环节薄弱,产品销售价格偏低。(4)加工能力不足,增值空间小。二是部分特色农业部门存在“产品特色明显,缺乏规模化发展”的问题,如:九龙金枣、白瓜子等具有极强的品质优势,销售价格高,但生产规模小,还仅停留在庭院农业的阶段,效益尚不明显。总体,特色农业产业化开发水平低,制约着了特色产业效益的提高和发展壮大。

由此可见,提高特色农业部门的产业化经营管理水平,是该区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迫切任务。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结构

农业产业化系统由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专业市场、基地农户等要素构成。从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结构关系看,农业产业化是以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为目标,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动力,以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为保障,以产业化组织为载体,以科技发展为手段,以效益为中心的生产经营体系。产业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发展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关键是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坚持的原则是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在于培育龙头企业,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选择恰当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模式,建立合理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协调好农户与企业的利益关系。

四、庆阳市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部门选择

为了加快庆阳市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应该以产品的独有性、产业规模和产业效率等标准,选择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部门,加以重点扶持与培育。

(一)农林牧渔业对比分析

从2006年庆阳市农林牧渔业生产的产值规模及投入产出比分析,产值规模由大到小的次序依次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投入产出比由大到小的次序为渔业、畜牧业、种植业和林业。渔业在本

区受自然条件制约产值极小,不具有发展优势,林业的产值规模和投入产出比都不占优势,所以,应把畜牧业和种植业作为主要的产业部门。畜牧业相对于种植业保持了较高的产出投入比,应优先发展畜牧业,提高畜牧业的产值比重。

(二)畜牧养殖业分析

从2006年庆阳市不同畜牧养殖业部门产值和产出投入比分析,本区畜牧养殖业现状产值规模结构中以猪饲养、大牲畜饲养、羊养殖为主,家禽及其它养殖的比例较小,而大牲畜又以生养殖为主。结合养殖效益分析,家禽饲养效益最低,猪饲养规模较大但效益低,应逐步减小二者的养殖规模,兔、蝎、蚕等特种养殖中以兔养殖为主,兔养殖虽规模较小,但保持了较高的效益应适度发展,牧羊的产出投入比最大,其次是大牲畜(主要指肉牛养殖)。由此可见,该区发展肉绒羊的舍饲圈养和肉牛的养殖效益最高,局部可发展兔养殖。

(三)种植业内部分析

根据该区现有统计资料和各部门的产品特色差异,把该区特色种植业划分了杂粮、油料、新鲜蔬菜、黄花菜、西瓜、苹果、杏、大枣、桃、白瓜子、中药材、烤烟、青饲料等13个部门,其中新鲜蔬菜包括设施蔬菜和大田蔬菜(主要有大白菜、甜椒等)。从特色产业的产品特色、种植规模、种植效益三个方面对各部门的发展能力进行评价。

通过综合评价,对该区的种植业特色部门分析如下:(1)苹果、杏、烤烟、黄花菜、油料、中药材划分为一类,该类产品的特色明显,而且生产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效益,应作为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扶持发展。(2)西瓜和蔬菜种植的规模和效益优势明显,但产品特色不强,今后应重点提高其加工增值能力。(3)杂粮、白瓜子、杂果(桃、枣)划分为一类,它们产品特色优势明显,市场需求潜力大,但发展规模极小,效益尚不明显,应作为今后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

总之,该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部门可规划为四大系列,一是草畜,包括牛、羊、兔养殖和牧草种植;二是瓜果,包括苹果、西瓜、白瓜子、杏、金枣等;三是蔬菜,包括甜椒、黄花菜;四是其它特色部门,包括烤烟、油料、中药材、杂粮等。

五、庆阳市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一)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 多思路组建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培育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多层次经营企业发展,既重视加工企业的发展,又要重视运销企业的发展。在组织形式上,提倡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鼓励农民特别是经营大户组织起来,兴办各种形式的龙头企业,提倡甘肃庆阳市正行德工贸集团跨行业发展肉类加工项目的做法,采用多种优惠政策联系区内外城市企业投资农产品的开发。全方位推进龙头企业的组建和发展,力争使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辐射带动各个特色农业产业部门。

2 引导龙头企业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上下功夫。当前,该区农产品加工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技术水平低、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如何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精深加工水平,是龙头企业发展的关键。为此,地方政府的科技开发项目应重点向农业龙头企业倾斜,切实推动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创新,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规模大、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通过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改进提升产业竞争力。

3 发展企业集团,强大企业品牌。品牌是企业成长和发展的“生命线”,龙头企业要确立以质量创名牌的理念。该区目前已形成十多个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企业普遍规模小,分布零散,生产技术落后,经营管理水平低,产品单一,对外开拓市场的能力不强,相互之间存在竞争矛盾。为此应采用以下策略提高企业竞争力:一是应用集群化的思路引导同类企业相对集中布局,创造群内管理和技术交流的环境。二是成立同类企业地方协会,促进相互间加工技术、市场信息和行业动态等的交流,在竞争与学习中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三是促进小型企业的联合和优化组合,组建企业集团,打造品牌竞争力。四是企业集团应制定严格的生产管理规范和产品质量标准,紧紧抓住地方特色和绿色无公害产品优势,打造名优产品品牌。利用内部优化、合作发展的战略提升龙头企业的发展实力。

(二)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只有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才能真正提高农户组织化水平,平衡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保障农民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主体地位。

1 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种合作组织,使合作组织辐射带动主要特色农业部门。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自主发展与政府扶持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多样性原则。合作组织的创建和发展应注重产业发展的现实效益,针对不同产业特点,探索实现合作制的各种形式。三是“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发展与规范的关系。四是稳步渐进发展原则。合作制度的构建需要必要的条件,需要一个历史过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合作经济组织要循序渐进。

2 推进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完善和发展。该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相对落后,还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合作社。要在该地区按国际合作制原则建立合作组织还不现实,应积极完善现有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的运行机制,提高合作发展水平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现有合作组织的指导,帮助其健全组织机构、制度、章程和运作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入股量,实现二次返利和股份分红,推动其向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等高级合作方向发展。

(三)探索合理的产业化带动模式和组织形式

本区特色产业发展尚未形成完备的产业化组织体系,各种产业化要素间尚未形成稳定的关系。根据本区不同产业化部门生产的技术服务要求、农产品的市场供需弹性及产品加工增值特征等,在不同特色农业部门应实施不同的产业化发展带动模式和组织形式。

从产业化带动模式来说,总体而言,应以龙头企业带动型为主,但由于不同的产品的加工增值特征和当地加工技术的差异,在本区应确立以下几种产业化发展带动模式:一是牛羊肉,烤烟、黄花菜、白瓜子、中药材等加工增值空间大,而且本地已经形成一定加工能力的部门,应走加工企业带动型的路子。二是瓜菜等以鲜产品出售为主的产业,农户合作发展空间大,应以合作组织的发展带动为主。三是水果产业鲜果销售比例较大,但市场需求波动大,应在优先发展合作组织的基础上,采取合作组织内生加工企业的双重带动模式。

在产业化的组织方式上,应结合具体产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对加工企业发展困难的部门应采取“合作组织+农户”或“合作组织+加工企业+农户”等组织形式,利用农户合作增强产业发展能力。在龙头企业发展较快和带动作用较大的部门,应采取“加工企业+农户”及“加工企业+协会+农户”的形式,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又发挥协会对农户的组织和技术服务作用。

(四)改善产业化发展条件

1 强化政府推动职能。针对目前农业产业化缺乏系统规划和指导的问题,政府应加快体制改革,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综合服务,弱化条块分割,协调解决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分属不同部门管理,政策措施不协调,相互掣肘的问题。应在市发改委成立农业产业化指导办公室,制订系统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化优先发展部门,制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全面发展规划,建立专业化和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联合农业、计划、经贸、财政、银行、税务、工商等部门,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涉及多部门难予协调的问题,解决农民合作组织跨行业跨部门发展的困难。

2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及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农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在农业市场化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区农业标准化建设落后,导致产品的商品率低,市场效益不高。如本区的杏产业,虽然栽植面积大,产量大,但产品商品率低,制约了效益的提高。为此,应积极研究制定地方农业生产标准,包括农业基础环境标准、农业品种标准及生产资料标准、农业技术规范、农产品的等级标准、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藏、保鲜、运输、标识标准等。建立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检测监督体系和服务咨询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情报资料收集,加强农业标准化的监测监督,强化农业服务咨询。

3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因地制宜的建立特色农业专业生产基地,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该区人均占有耕地少,在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地块分割和分散经营成了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严重障碍。为此应探索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按照“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原则,鼓励多种形式土地使用权流转。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入股与龙头企业进行合作经营,允许农户土地使用权跨村组流动,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连片租赁、承包集体耕地。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整合优质土地资源,带动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4 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分散农户走向组织化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过程,其涉及面广,需要大批懂经营、善管理、有远见卓识的人才。该区农村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严重问题。为此,应重视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合理配置,制定一系列引进人才的办法和措施,以项目、技术、经济实体为载体,吸引人才。建立灵活而富有激励的用人机制,吸引鼓励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等投身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带头作用。要立足实际培养人才,通过农村实施“阳光工程”等途径,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训人员,提高农民会员的科技素质和农业生产经营水平。

作者:李朝阳

农业产业化发展论文 篇3:

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分析

[摘要]农村人口流动会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生双向效应,在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会对流出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一定影响。比如,农村老龄化现象严重,缺少农业经营主体;种植作物单一,产品不具特色;农业技术推广难,农业生产效率低等。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降低农村流动人口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负面影响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发展;人口流动;农业产业化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村人口流动与农业稳定发展是始终不可回避的问题[1]。农村人口大量的流动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必然现象[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国内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中部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部。因此,造成了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流向东部经济发达城市,并且这种流动逐渐从过去“一人闯天下”向“举家迁移”转变[3]。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尤其是农业产业化发展[4]。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东部地区,造成了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缺失,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5]。人口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最基础的生产要素与资本来源,如人口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必将受阻,从而加剧农村地区的萧条状况,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则会愈演愈烈,因此农村人口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马太效应亟需得到解决。但从另一角度看,农村人口流动有利于土地流转,农户在外出务工的情况下土地流转意愿更加明显,能够促进农业生产趋向规模化发展。同时,农村人口流动可以促进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可以看出,农村人口流动会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生双向效应。基于此,本文以我国西部地区的贵州省为例,试分析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云贵高原,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贵州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总量小,农业农村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低[6]。2018年全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为9 71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 617元。为提高家庭收入,部分农民长期在外就业,截至2018年,全省农村劳动力期末在外就业人数达到890.65万人,其中,在省外就业614.5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57%。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导致从事农业生产人口减少。农村人力资源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開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农村人口流动影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但同时农村人口的流动能够促进土地趋向规模化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贵州省农村人口流动现状,以及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提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建议。

1 贵州农村人口流动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民逐渐摆脱土地的束缚,进城务工成为当前社会的普遍现象。同时,边远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少,满足不了农民就业需求。在此背景下,贵州省农村居民离开农村进城务工成为基本趋势。由表1可知,2014—2018年全省新增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年均150万人左右。截至2018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在外就业人数达890.65万人,其中,在省内务工的有276.51万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31%;在省外就业的有614.51万人,占外出务工人数的69%。可以看出,贵州农村劳动力对外输出量较大,并且大部分都是在省外,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农村居民进城务工成为农村人口流动的现实写照。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造成了农村人口数量减少,尤其是青年的农村居民,他们是当前农村人口流动的主力军。从本质上来看,农村人口流动是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但是给农村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农业产业化发展。

2 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影响

2.1 促进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和农业产业发展

农村人口外出务工大部分流向城市,受到工作环境的影响,他们在城市接受到了不一样的思想观念,在工作岗位和日常生活中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信息、技能,也逐渐意识到教育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从而加强对子女的教育[7]。流动人口流动返乡后,这部分人员也会将在城市所学的技能、观念、知识带回农村影响更多的农村居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村居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革新。另外,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打拼多年,从事不同行业,熟练掌握了不同方面的技能,积攒了资金,返乡后,部分人员选择创业,将在城市学习的技能、积攒的资金、获得的人脉关系用于创业或者投资,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比如,丹寨县杨武镇刘某,在广东养猪十几年,积攒了丰富的养猪经验,2016年返乡创业,养殖当地有名的黑毛猪,带动了周围村子十几人就业,并且其他养殖户也经常向他请教经验,为村子很多养殖户解决了养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当地黑毛猪产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2.2 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而提高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规模经营,这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使农村土地集中在少数农户手中,有利于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发展。拥有较大土地面积的农户不再种植经济效益低的传统农作物,生产的农产品主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产品质量为中心,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主要由市场需求决定,产品经济效益较高,经营方式也会随着规模扩大而改变。农业经营体系本质上是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中介组织之间基于契约基础上的组织关系链接[8],发展到一定规模的组织经营模式主要有“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这种经营方式能够增强合作、降低市场风险,给农户带来更多的收益。农户单打独斗的经营方式,不仅不能够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在要素投入上也满足不了生产需求。农户自主经营模式向组织化经营模式转变的趋势成为当前农业生产的主流。笔者在长顺县代化镇部分农村调查发现,该地区是贫困乡镇,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但是该地发展了较多产业,比如构树、辣椒等,形成众多产业的原因是外出务工人员将土地流转到了农业生产大户或者公司,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3 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消极影响

3.1 农村老龄化现象严重,缺少农业经营主体

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导致农村地区青年劳动力流失,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据统计,2018年贵州省农村劳动力在外就业人数达890.65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7.14%,其中,在省外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有614.51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32.53%。外出务工的人员基本上是年轻人,这部分人员的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另外,农村人口流动造成了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满足不了农业生产的需求。一方面,由于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很多家庭在农业生产上逐渐趋向于简单的劳作,种植的作物单一或者因为家庭劳动力不足将偏远的土地撂荒。笔者在都匀市茶农村调查发现,该地区处于山区,农民耕种的地方距离家庭住址较远,在家庭劳动力没有外出务工之前,家庭的土地正常经营,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之后,会使偏远的耕地抛荒。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流动的大多为年轻人,他们的文化素养相对较高,而农村留守下来的老人从事农业生产时效率比较低。人口流动造成了农村整体文化素养较低,对土地规模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带来影响,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3.2 种植作物单一,产品不具特色

农村人口流动特别是文化素养较高的青年劳动力的流出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使农村种植结构单一化,种植农作物不具特色,开发新品种受到限制。农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传统的农产品产量已经达到上限,要使传统农产品的产量提高,效益增加,当前很难突破。贵州高原、山地居多,全省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农村土地耕地分散化,规模化生产较难,在此背景下,农民种植传统农作物的面积和产量更难突破。因此,农村地区需要开发具有特色的农产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的产品,提高作物的经济效益。农村青年劳动力接受新事物较快,在农村开发新品种中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但大部分农村青年劳动力不愿意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而留守农村年龄较大的农民,他们的思想较为传统,对于开发新产品存在排斥心理,认为种粮食作物才是农业生产的根本。笔者在威宁县部分农村调查发现,当地引进了蜂糖李等经济效益较高的作物,但留守老人非常排斥种植蜂糖李,认为种植蜂糖李后,会使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导致蜂糖李在当地推广难度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受阻。

3.3 农业技术推广难,农业生产效率低

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尤其是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失导致农业技术在农村推广难,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技术相比,操作起来较难,在短时间内不易于掌握,对操作者各方面要求较高,适用于农村青年劳动力推广。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源于耕作者的农业生产经验,易于学习,农村年龄较大的农业生产者也习惯于运用传统的生产技术,但其不具备机械化操作能力,生产效率低,不利于当前农业生产。现代农村青年的文化素养相对较高,学习能力强,掌握了较高的农业生产技术,为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农业技术支撑。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出,导致承担农业生产技术应用与推广的主体力量缩小。很多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农村剩下的大多是老人,虽然他们也从事农业生产,但由于接受新事物能力弱,运用的普遍都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效率低,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4 建议

4.1 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流动

贵州是农业大省,农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较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新型职业农民,因此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流动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这便要求当地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促成高素质人才回村创业,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支持,带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特别是具备专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有自身产业的人员,政府采取措施吸引这批人员返乡创业,或者将产业扩大到当地带动更多的农民实现就业,增加农村就业岗位,留住农村青年劳动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人力支持。

4.2 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当前,贵州部分农村地区因历史和自然原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匮乏,部分农业设施陈旧,满足不了农业生产需要。距离农民住址较远的土地由于缺乏农业设施,农民农业生产积极性下降,部分农民干脆放弃耕种,选择从事农业生产以外的工作或兼农,导致农村务农人员数量减少,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首先,要完善农田水利设施,针对农田水利设施缺乏的农村,充分利用当地的沟渠、湖泊进行改造,发挥蓄水作用或者修建蓄水池,满足当地农业灌溉需求。其次,对农村运输农产品要道进行修建。虽然农村道路基本實现“村村通”,但是一些乡间的农产品运输要道还需进一步修建,让收获的农产品能够及时被运输到市场,避免因交通问题而影响农产品的品质,使农民的利益受损。

4.3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科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第一要素。由于贵州耕地资源稀缺,受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生产成本高等因素的影响,当前生产的农产品给农民带来的收入并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土地抛荒、撂荒现象经常发生,耕地资源稀缺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因此,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当地特色农业,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挖掘当地特色农产品或引进适合当地的特色产品,通过科技的投入,引导农民科学种植。比如,长顺县根据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特色农产品,有紫王葡萄、高钙苹果、绿壳鸡蛋、核桃等,通过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在当地已经形成规模化发展和产业链生产,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还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4.4 引进现代农业企业

农村发展产业面临资金缺乏、抗风险能力低、产品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引进现代农业企业。现代农业企业具有资金雄厚、抗风险能力强、产品销售渠道多等优势,因此政府可以给予政策优惠,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现代农业企业到当地发展特色产业,运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使当地特色农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占据优势。这样农民的土地收益不仅能够提高,还能够增加农村就业岗位,留住农村青年劳动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持。

5 结 论

农村流动人口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利弊兼有,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农村老龄化现象严重、种植作物单一、农业技术推广难、农业生产效率低。因此,各方应引导农村人口合理流动、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引进现代农业企业,以保证农业产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光泗,朱丽莉.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粮食生产影响研究:基于省域动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29(10):24-30.

[2]郭德君.人口流动背景下西北地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0(3):19-25+127.

[3]赵占博.人口大流动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J].社会科学家,2019(4):46-53.

[4]焦红,蒋炳宇.乡村人口转移与农业产业化发展[J].学术交流,2015(11):144-148.

[5]王笳旭,李朝柱.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农业生产的效应机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2):60-73.

[6]侯石安,胡杨木.现代物流、要素投入对贵州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贵州省1995—2018年时间序列数据[J].贵州社会科学,2019(3):126-132.

[7]李俊霞.人口流动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四川省的数据[J].农村经济,2014(10):103-107.

[8]尚旭东,吴蓓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组织优化问题研究[J].经济学家,2020(5):119-128.

作者:何梓瑜

上一篇:结构分析论文下一篇:数字化测量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