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管理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农业全产业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模式,我国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业全产业链延伸,加快建立农业全产业链是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管理论文 篇1:

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分析

摘 要:对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来说,技术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该文从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主体、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等发展现状出发,总结分析了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加强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创新经费投入力度、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快农业产业联合创新建设等。

关键词: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现状分析

1 引言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极具创新活力,更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所在。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充分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不仅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加快建设创新河北的必然要求。

2 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该文选取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作为调查样本,结合实地调研和发放问卷汇总情况,对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现状进行评估调研,在实际调研数据的基础上,依托2017年河北省科技厅为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经认定的农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数据,综合选取其中123家数据完整准确、来源可靠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样本,分析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投入产出现状。

2.1 技术创新主体情况分析 作为样本的123家农业龙头企业,按其主要产品分为6类,其中林(板)果(品)类数量最多,占样本量的30.08%,包含果品及其加工类、林板类、葡萄酿酒类、园艺及花卉等产业,共计37家,其次是粮(棉)油加工类,包含粮食加工、饲料类、种业、油料及加工、棉花加工等,共计30家,占比约为25%,占比最少的是水产及加工类,占2.44%,共3家企业,畜牧类企业有25家,包含为奶业类、肉牛类、生猪及肉制品类、禽类及其制品和羊、兔、皮毛及其他五大产业,占比20.32%,蔬菜(食用菌)及加工類占17.89%,生物科技、制药4.88%。

作为样本的123家农业龙头企业按其规模大小分为3类,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按其2016年企业销售收入为标准,年销售额大于等于3亿元的大型企业共计12家,介于3500万~3亿元之间的中型企业共19家,不足3500万元的小型企业数量最多,有92家,约占总体数量的3/4。从企业规模综合来看,河北省的农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

将样本企业按地域划分,其中石家庄市14家,辛集市2家,唐山市11家,秦皇岛市4家,邯郸市13家,邢台市14家,保定市9家,定州市6家,张家口市8家,承德市15家,沧州市5家,廊坊市7家,衡水市15家。其中以承德和衡水最多,辛集市最少。

将现有的样本12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按照企业技术创新资质进行划分,其中获得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共25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共6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92家,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家,省级科技小巨人企业23家,省级农业科技小巨人122家,入驻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的37家。值得注意的是,河北省范围内并无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 。

从整体上看,河北省大部分企业具有2~3项资质,同时具有5项资质的企业只有3家,说明在以大批中小微企业作为基础的情况下,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显著增强。但是其中并没有国家级创新试点项目,说明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创新在保持现有水平的基础上,急需向其他发达省份学习发展经验,以期在全国农业企业创新中占据一席之地。从各市分布来看,邯郸、邢台、张家口表现突出,分别有1家企业同时具备5项企业创新资质,这与3市近年来政府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以及建设创新型城市具有很大关系。

2.2 技术创新投入现状

2.2.1 人才投入 科研人员对于企业的创新至关重要,根据全省123家农业龙头企业调查结果统计可知:2016年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技术中,研发活动人员占企业员工的比重不足5%的企业仅3家,占总数量的2.44%,而比例高于30%的企业共8家,占总数量的6.5%(见图1)。

从区域分布上来看,如表1所示,在河北省的123家样本企业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27.34%,研发人员占比11.20%。所属地市中,唐山市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和研发人员人数均为最多,分别为1271人和541人,而辛集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和研发人员人数均为最少。秦皇岛市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和研发人员占总员工比例均为最高,分别为53.12%和16.82%。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代,高学历人才作为创新的中坚力量,其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的作用越发重要。孔晓婷认为更多的高学历人才可显著促进企业创新规模的扩大和创新活动的开展[2]。此外,王娟发现对企业而言,员工学历及受教育年限等因素和企业创新绩效呈正相关[3]。可见,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与高层次人才水平息息相关。

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而言,不同行业对创新投入的力度差别明显。具体来说:林(板)果(品)类企业,在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和研发人员人数上均为各行业最多,但是其人数占比均处于平均水平;粮(棉)油加工类企业的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总员工数的37.48%,整体行业最高;对于创新水平要求最高的生物科技、制药类企业,研发人员占比高达17.53%,高于其余行业企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水产及加工类企业不管是在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和研发人员人数或是占比上均为各行业垫底,这也与河北省的水产相对不发达有直接关系。

从企业规模分析(表3),中型企业是河北省全部123家农村产业化重点龙头的主体部分。由于生产规模的差距,不同公司的员工构成明显不同。大型企业的高学历员工占比18.95%远低于另外两种企业的占比,其研发人员占比8.53%也低于另外两种企业的占比,但是差异不大。总体来说,大型企业由于市场份额和销售利润较为稳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

2.2.2 研发经费投入 从河北省整体情况来看(图2),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低于5%的企业占样本总量的67%,这反映出绝大多数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位于河北省邢台市沙河市河北金凯牧业有限责任公司,2016年的研发投入3600万元,当年的销售收入是10969万元,占比高达32.82%,但是该企业近3年企业主营业务平均增长率却为-2.94%,近3年企业净利润平均增长率为-7.55%。该现象表明,研发投入过高对于企业盈利而言无疑是一把双刃剑。这其中的关键在于投入是否能形成未来相应的回报,农业龙头企业是新型经营主体,而创新发展对于企业未来前景具有重要作用,从长远来看,农业企业应加大科研投入,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向现代化农业转型。

2.2.3 科研机构等级情况 在调研的123家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其中6家企业设有国家级研发中心(含星创天地、众创空间等),18个省级研发中心(含院士 博士后工作站),29个市级研发中心,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或与科研院所有实质性合作的企业研究中心共有71家,其他性质的研发中心7个,有10家企业没有研发机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3家企业同时具备三级研发中心,分别是定州的河北德胜农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有国家级、省级以及企业研发中心,沧州市河北鑫海水产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有省、市、企业三级研发中心,邯郸市河北众信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有市级和企业研发中心以及其他研发中心。有14家企业同时具备两级研发中心,其中,以市级研发中心和企业或与科研院所合作最多,共10家。

2.3 技术创新产出现状 申请和获得专利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各市的创新情况。由表4可知,2016年河北省各地市具体情况差异很大。唐山市获得专利数量最多,共81项,保定市位居第2位。沧州、廊坊获得专利数量较少。另一方面,申报专利数量的差距巨大。石家庄市新申请专利数量最多,高达98项,辛集和张家口两市未申请新专利,廊坊、定州等市的申请数量也极少。在科技创新绩效产出方面各市的情况也不尽相同,详细来说:邢台市在开发新产品、申请自主知识创新、鉴定新科技成果方面分别以227项、49项、15项位列榜首,尤其是开发新产品这项远超第2名的石家庄市200%以上。另外,承德市科技成果获奖20项全省最多;但是对于各市之间差异巨大,张家口、廊坊、衡水三市无鉴定新技术成果,而辛集、定州等市多项数据低于10项。综合看来,河北省的科技创新转化率尚可,但是各别地市需要加大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

3 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3.1 研发人员投入不足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河北省的12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人员构成上: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比27.34%,研发人员仅占11.20%。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而言,人才投入是实现创新成果产出的必要保障。河北省研发人员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产出不足,这是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企业对R&D经费投入不足 从以上分析可知,123家农业龙头样本企业中,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5%以下的企业占到样本总量的67%,说明绝大多数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就目前而言,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中对R&D人力及财力的投入不足,依然是阻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2方面:一方面是创新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人力与物力资源不能得以效益最大化,R&D投入效率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企业缺乏保障技术创新顺利进行的资金体系,使得R&D在人力和物力投入不足[4]。

3.3 新产品研发不足 对新产品研发由于其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而带来了高度不确定性,尤其对于农业企业来说,新产品研发的风险较其他行业更大,加之研发周期长,这导致它既需要应付风险的雄厚资金保障,以防企业由于新产品研发失败儿使得整个企业完全陷入困境之中,又需要企业对创新予以支持。通过分析得知,新产品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影响非常大,新产品研发对农业龙头企业至关重要。而现阶段,河北省对新产品研发投入不足,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同样会影响企业占领市场,正是由于河北省对新产品资金投入强度不够,农业企业在进行技术开发时资金缺口较大,将会直接阻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资金的短缺是制约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4]。

3.4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足 研发部門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机构,同时也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中流砥柱。通过分析得知,河北省123家农业重点龙头企业有71家建有企业建有研发机构或与科研院所有实质性合作的企业研究中心,但是国家级研发中心仅有6家,不足以带动整个河北农业企业创新浪潮,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失衡。

4 提高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自主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企业技术创新实施的前提和基础。科技人才的均衡合理配置以及对技术型人才资源投入力度的增加都是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保障。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提高现有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水平,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各类人才培训,积极鼓励推动企业职工自学,奖励优秀企业职工,激发员工创新动力;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的合作和引进工作,特别要积极引进企业急需的技术领军人物、顶尖人才。

4.2 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创新经费投入力度 增加创新资源投入对技术创新绩效的提升有着直接而有效的影响。首先,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创新活动进行的载体应增加研发经费等方面的投入,从长期角度来看这会带给企业可持续且稳定的高回报。其次,竭力争取合理的外部资金支持。创新资源不应当仅来自农业龙头企业,还应积极尝试从其他渠道获得支持,比如金融机构,银行、风投机构以及共筹等渠道。此外,政府应通过政策加强引导,竭力营造完善的创新氛围,努力建立多元化科技资源投入机制,可以但不限于增加财政投资、贷款贴息、财政补贴等政策。最后,在符合有关监管规定许可的前提下,也可适度放松对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风险投资业务的管控,以达到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人力、财力资源投入的目的[5]。

4.3 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通过上述分析存在技术创新经费末被充分利用的现象,说明除了研发投入不足影响农业龙头企业创新绩效外,现有资源利用率偏低也是阻碍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创新绩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在一定量的创新总量投入基础上,保证创新资源总量投入的科学合理性,使技术创新最具效率性和竞争性。其次,农业龙头企业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创新投入,提高创新资金效率利用最大化,争取获得最优最高效的投入产出比。从政府层面来说,政府应监督企业建立专项资金使用机制,对企业创新活动进行跟踪调查,并定期进行绩效综合评价,对资金利用和使用情况、科研项目进度进行调查指导,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

4.4 加快农业产业联合创新建设 应加大力度建立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高校(或研究院所间)的战略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机制改革,强化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6]。作为经营主体融合共生的发起者,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环节融合互动环节中至关重要,它推动着资源要素的融合渗透,但是河北省农业龙头企业创新技术来源比较单一,多为依靠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者与高校合作,研发成本高,同时科技成果产品转化率较低。因此,必须加快建设“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催生供给侧改革新动能,可以建立产业协同创新技术联盟,推动产业链向下延伸,向深层次挖掘潜在利益,整体提升产业价值链,通过精深加工和精细化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构建有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服务体系,增强农业龙龙头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使其研发的新产品更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企业综合效益[7]。

參考文献

[1]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EB/OL].http://info.hebei.gov.cn/eportal/ui?pageId=6778557&articleKey=6783211&columnId=329982.

[2]孔晓婷.高学历员工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基于Heckman两阶段模型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7(03):169-178.

[3]王娟,王毅.企业员工学历水平与企业创新绩效[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6):40-46.

[4]陈宇.山西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0.

[5]严四容.福建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08.

[6]任晶燕.基于政府角度分析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1(04):87-90,97.

[7]赵建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N].河北日报,2016-12-21(007).

(责编:张宏民)

作者:刘曼 马永青 李静 史少普 王东平

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管理论文 篇2:

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研究

摘 要:农业全产业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种模式,我国农业全产业链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业全产业链延伸,加快建立农业全产业链是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全产业链不是一个企业的产业链,而是上下游企业和农户共同参与的产业链,在当前农业资金、人才、设备、技术都匮乏的背景下,应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合理引导龙头企业参与农业全产业链的积极性,实现农业产业区域化和农业现代化。

关键词:农业;龙头企业;全产业链

一、我国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现状

全产业链是指以市场为导向,掌控整个产业链条,即从原材料的种植或者开采开始,经过初加工、深加工、产成品销售、分销及物流等每一个环节都可控、可追溯,形成一个完成的产业链。农业全产业链是以农副产品的种植、技术支持、收获、初加工、深加工、贸易、物流、品牌推广、分销为一体的整个农业全产业链条。在这个链条中,成规模的农业种植基地、采购商、加工企业、销售商等可以成为一个链条的核心。

由于我国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和分散的集体经营与农户经营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的缺陷制约了产业链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商流难以实现共享。解决农业现代化、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中的主体缺乏、动力弱化、制度缺失、资金紧张等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链条核心带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链的完善,充实农业技术和服务、解决生产资料匮乏、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之一。

二、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链概况

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化程度高,农业产业一体化模式呈现多元化特征。根据产业链中主体的差异,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链可分为三类:一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一体化模式。在该模式中,有一家成规模的农产品加工或销售企业,企业资金雄厚、技术水平高、经营规模大,在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在链条中企业处于核心地位,控制着土地、农户的种植行为,农户是企业的员工,其收益分配按照企业的分配模式进行分配。美国的Cargill(嘉吉)公司在这方面就是比较成功的案例,其以大宗农产品贸易为依托,建立了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二是市场主导型的农企经济联合体。该模式主要通过企业和农业自主签订合同的形式进行产业的链接。在这种模式中,企业和农户是平等的交易主体,其内部都是独立核算的单元,通过合同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共同抵抗市场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这种模式适用于水果、蔬菜等产业。三是政府指导下的农业合作经营模式。如美国的农业合作社、日本农协、荷兰农业股份合作社等。该模式都有政府的指导和扶持,基于农业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大多数国家对农业产业都采取一定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户之间的协作。

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链中,市场和企业在整个产业链中都有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在企业主导下还是农企经济联合体中,企业在整个农业全产业链中都是重要的主体。我国农业产业链的发展更要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延展产业链,提升农业劳动力素质。

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市场经济的竞争是农企合作的源动力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农户参与市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利润,社会分工细化加深了产业链条深度和广度,参与者的增加加大了链条断裂的风险,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就会导致整个产业链的断裂,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会受损。如农产品种植质量会对畜牧业养殖产生影响,如果饲料环节出了问题,畜牧业生产的产品就不符合加工的标准,在产业链上,畜牧业养殖环节、生产加工环节、销售环节是互相影响的。为了实现整个供应链环节上的多方共赢,链条上的各个利益参与方(饲料加工、养殖、生产加工、销售)需要共同协作,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促使劳动力、信息、资本要素、土地等生产要素向本行业集聚,以抵抗来自其他产业链条的挑战。

(二)农业生产要素缺乏企业产业延伸的外需力

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促使农业劳动力人口向城镇迁移,农业高素质人才缺乏、劳动力年龄结构失衡、资本和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严重匮乏。如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30.2%下降到2012年的10.1%;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由1980年的68.7%下降到2012年的33.6%,下降了35.1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总值的相对下降和农业从业人口的绝对下降都对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生了很大影响,农业生产要素严重不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况且我国是人口大国,必须重视农业。在国家开始加大对农业扶植力度的社会大背景下,企业应以此为契机,采取租赁、合作、协作等方式切入到农业生产中,为农业生产提供人才、资金、技术支持,在提高农民收入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同时也保障了企业农业原材料的供应。

(三)对原材料质量的控制需求是企业对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内动力

多年以来,众多因对原材料质量管理、监控、检测力度不够而导致企业破产的事例屡见报端:2005年河北永年无公害蔬菜基地农民浇灌大蒜时使用剧毒农药事件,2008年潍坊出口日本毒包子事件,2008年三聚氰胺导致三鹿集团破产事件,2010年海南省豇豆农药残留超标事件和青岛毒韭菜事件,以及2011年双汇瘦肉精事件等,这些事例都暴露出企业对于原材料种植、生产过程、质量检测等环节管理和监控的缺失。企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严控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与农业种植户签订相关协议,提供技术、资金和设备等生产要素,让种植户由农产品的生产者变为企业协作者或劳动者,共担种植风险,促使农户由重视产成品数量而忽视质量转变为双重视,重视双方持久合作和共赢。企业通过对原材料生产的全程监控降低了企业市场风险,持续合作为企业生产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原材料。

(四)农业产业区域化生产为企业产业延伸奠定了空间优势

随着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产业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的格局逐步形成。区域化格局的形成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和特色化。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区域化生产格局的形成有集聚和规模效应,区域内规模化种植提高了农产品的供应能力,形成了特色的农产品供应市场,对资金、设备、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吸附能力进一步增强,供应能力的增强也干预了市场的定价,促进产品定价回归理性,提高了农户的收入。对企业来说,集中的空间布局、专业化的生产有利于资金的投入和集中监控管理,企业依托自身的产品深加工、服务功能,发挥开拓市场优势,还可带动农业产业化的方向。

(五)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是农企合作的基础

农企合作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政府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积极支持农企合作,鼓励建立订单农业、农企对接、土地流转等多元化的农企合作模式,并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扶植。如“江苏省农委与省农行签署第二轮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农行将在未来两年内向省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授信80亿元,重点帮助企业产业链整合……加大对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1]广东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一系列政策扶持。除此之外,在土地制度上,国家积极改革我国的土地制度,完善农企合作中土地流转制度。我国“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确定了改革思路,下一步有望在此框架下出台各项具体政策措施,预计将围绕以下几点展开:一是加快农村土地确权;二是自下而上逐步扩大建设用地流转范围;三是提高补偿标准,规范征地程序。”[2]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农业合作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农业龙头企业在促进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中的作用

(一)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全产业链中的核心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土地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分田到户”,实行农户自主经营的生产模式。这一土地制度在改革开放初期极大地带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实现了农业增产。但另一方面,将大片的土地分散承包给农户,从市场经济和规模经济角度来看,弱化了市场参与主体农户的竞争力。单个农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同浮萍一样,难以影响市场,成为市场经济杠杆调控下的被动接受者。农业龙头企业具有资金、设备、规模优势,通过整合农业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可影响农产品供给市场,稳定农户收益,确保自身原材料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业全产业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农业全产业链的核心。当然,也要确保农业龙头企业之间的公平、公正竞争,防范单一企业在市场谈判中处于强势,不利于农户权益的保障。

(二)农企合作促进了高素质人才的反向流动

农业高素质人才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其二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目前,我国农业高素质人才缺口巨大:一是因人口迁移而造成的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的年龄结构失衡。如在一份地区调查报告显示,农村地区年轻劳动力缺乏,农村空巢化现象严重。“在调查涉及的1 744个劳动力中,有750名外出务工,占比43.6%;而在外出务工劳动力中,45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占90.53%。”[3]二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乡土人才年龄老化,存在断层的危险。据调查,“全国32.5%的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在50岁以上,部分西部地区80%的农民是50~70岁的老人”[4]。全国农业从业人口年龄结构进一步老化、学历层次进一步弱化。年龄结构的老化提升了居民的储蓄意识,对农业投入不足;年龄结构老化使得具有丰富经验的乡土人才缺失,传统经验断层;学历层次的弱化不利于现代科技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可以实现高素质人口向农业回流,以企业为主体引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合理引导促进高素质人才从事农产品种植、管理、技术支持等涉农工作。在人才回流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和引导是高素质人才回归农业的催化剂。新希望集团副总裁王航认为:“农业如果拥有高素质人才,可以很快占据市场空间。”

(三)实现了对农产品原材料质量的严格监控

以企业为核心,农户根据企业提供的农业生产资料进行种植和生产,通过企业技术支持确保生产的质量和数量。如雨润集团与旗下的农产品基地建立了“资源—产品—再利用—再生产”[5]的产业链运行模式,实现了对原材料和产成品的严格监控。农产品质量的控制与其他产品质量控制不同,农产品有其独特的特征:生产的季节性、分散性、周期性、气候影响性、产量的不确定性等。这一全过程必须依赖农户的重视,企业必须依靠与农户的密切合作实现对原材料质量的控制。

五、农企合作的全产业链模式应注意几个问题

(一)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保障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农业产业链市场的主体包括农户、企业、消费者等市场参与者。其中,农户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而在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农户这一市场主体的权益最容易受损,是产业链中的弱势群体。对此,在产业链延展过程中,要尊重农户的意愿,保障农户的合法权益。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管理手段创新实现,而不是剥夺农户的利益,农业合作的目标是实现农户收益的增加,企业利润不是靠剥夺农户的收益来实现,而是通过技术、管理创新实现利润增长,企业应制定规范的收益分配制度,以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二)注重技术创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国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资源不断遭到破坏,农业生态环境面临土壤板结、化肥农药污染、水资源污染等都影响到农副产品的种植和养殖质量的严峻问题。企业切入农业产业链,必须走技术创新之路,走生态发展之路,走循环经济之路,逐渐恢复遭到破坏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三)体现农户参与的主体性,激发农户积极性

农企合作的前提是参与方权益的增长。农企合作过程中,企业要创新管理手段,如在劳动时间管理方面,农户不适应固定的时间模式,可以建立灵活的时间管理模式;在劳动强度上,通过利用大型种植和收割、收获设备,降低劳动强度;在收益分配方面要适度向农户倾斜,以激发其参与的积极性。

(四)合理延展农业产业链,注重上下游企业合作

农业全产业链不是某一企业控制整个链条,而是通过企业之间、农企之间的有序合作实现信息、技术、资金的共享,实现整个链条的有序互动,提高链条上各个环节运作的透明度,建立合理的利润分享机制,实现共赢。在运作过程中,对于上下游企业,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实现产品生产工序的有序结合。如乳制品企业与上游的畜牧养殖场和下游的销售企业要实现良性互动,产品销售分析要及时反馈到生产企业、生产企业要及时共享到畜牧场,反之亦如此。

参考文献:

[1] 罗进.江苏省农委与省农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EB/OL].新华网,2010-02-01.

[2] 陈兰君子.农村土地流转: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N].金融时报,2013-12-03.

[3] 李秀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致农业严重倒退[N].第一财经日报,2012-10-16.

[4] 沈茂英.四川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与农村政策调整[J].西北人口,2013,(1).

[5] 雨润集团.全面进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N].中国日报网食品中国,2013-01-29.

[责任编辑 吴高君]

作者:李芳 崔照忠

农业产业化发展创新管理论文 篇3:

走品牌兴业之路

多年来,江西恩达家纺有限公司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国家农业产业化的良好政策,围绕苎麻产业发展这条主线,通过自身不懈努力,不断创新科技、创新品牌和创新管理,实现了企业的平稳、健康、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品牌兴业之路。

创立初期,公司主营是靠收购农民手工夏布直接外销,但由于夏布主要来源农民的传统手工生产,产量有限,且附加值不高,企业经营一段时期后发展面临局限。对此,恩达及时调整产业布局,并于1998年底开始开发新产品,通过与韩国龟恩实业公司合作,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兴建国内首条年产30万匹夏布印染生产线,使公司迅速走向了健康的发展道路。之后,恩达通过了省级“利用植物染料印染布重点新产品”技术鉴定,建成了国内首条年产60万匹夏布植物染料生产线。通过技术创新,恩达不仅使一贯单色的夏布变得多彩多姿,而且吸引了国内各地夏布汇集分宜漂染外销,公司销售额实现成倍增长。

2001年,恩达与武汉大学合作,开展苎麻微生物脱胶精干麻生产技术的攻关,建成了国内首条年产5000吨的苎麻生物脱胶电脑自控生产线。苎麻经过生物脱胶后生产出纺织生活布匹的苎麻精干麻,可满足纺织60支以上高档面料的要求,这一技术的突破不仅解决了长期制约我国苎麻脱胶环境污染和不能纺高档纯麻面料的历史,也为苎麻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0年,恩达启动了10万锭麻棉混纺高支纱项目建设,其中一期5万锭项目工程于2011年8月全面建成并投产。目前,五条生产线生产能力具备行业的先进设备与技术,为恩达的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多年来,公司以打造“中国麻艺家纺第一品牌”为目标,坚持以绿色理念和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的升级。在完成从初级加工到深加工的产业链延伸过程中,公司认为有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规模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做大做强企业,还必须做出品牌,才能有市场、有效益。对此,恩达始终把坚持重用、培养、留住人才,作为搞好技术、开发特色产品、创建品牌、抢占市场、发展企业的根本来抓。通过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对接,以及同行业友好互通,强强联合,引进聘用了一批专家、教授、专业人才任企业技术顾问和管理骨干,充分发挥公司“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苎麻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才作用。

在公司品牌发展战略性目标的指导下,公司现已开发出植物染料印染夏布新品达30多个、生物脱胶高品质精干麻品种100余个、夏布床上用品及家居用品达2000多个、麻棉精纺高支纱品种20多个、夏布工艺刺绣新品达600多个。自主创立的“恩达家纺”牌产品连续三届获得江西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选为“江西省名牌产品”,注册的“恩达家纺”牌商标先后铸成了“江西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2010年,恩达公司在与全国3000多家纺织企业、几十家老牌著名家纺企业的比选中,跻身成为了上海世博会家纺类产品的特许生产商和零售商。这不仅仅是企业的荣耀与实力,更重要的是弘扬了中华民族工艺,恩达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得到了升华,企业品牌效益也日益突显。

面对机遇和挑战,恩达敏锐地意识到必须要及时进行整合资源,利用劳力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化政策优势,巩固和并扩大苎麻种植基地,稳定原材料的供求及价格和加大品牌建设。对此,恩达将进一步整合强化现有设计、技术、营销、技术品牌资源,不断创新提升省级、国家级品牌,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市场。

作者:梁龙

上一篇:高中体育部部长竞选演讲稿下一篇:扎根教育无私奉献个人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