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影响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行为金融学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金融人才有着重要作用。但这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是一个难题。鉴于此,文章提出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实验等建议,以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行为金融学影响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为金融学影响论文 篇1:

浅析行为金融学对投资策略的影响

一、 对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对于两大传统假设的挑战为我们研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1、传统金融理论关于人的行为假设。传统金融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RationalExpectation 、风险回避(RiskAver sion)、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设基础之上的。但是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投资决策并非如此。比如,人们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对决策结果的盈亏状况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这种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性的,并不能因为统计平均而消除。

2、有效的市场竞争。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因此,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的只有理性的投资者。但在现实世界中,市场并非像理论描述得那么完美,大量“反常现象”的出现使得传统金融理论无法应对。传统理论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最优化的道路,告诉人们“该怎么做”,让我们知道“应该发生什么”。可惜,并非每个市场参与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论中的模型去行动,人的非理性行为在经济系统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

1、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这个理论的表述为:人们对相同情境的反应决取于他是盈利状态还是亏损状态。一般而言,当盈利额与亏损额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亏损状态时会变得更为沮丧,而当盈利时却没有那么快乐。当个体在看到等量损失时的沮丧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强烈得多。研究还发现:投资者在亏损一美元时的痛苦的强烈程度是在获利一美元时高兴程度的两倍。他们也发现个体对相同情境的不同反应取决于他目前是赢利还是亏损状况。

2、后悔理论的主要内容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在大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 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手中不涨的股票,而买人专家推荐的股票,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而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

三、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四、股票基金投资策略

1、股票基金的特点:

①与其他基金相比,股票基金的投资对象具有多样性,投资目的也具有多样性。

②与投资者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相比,股票基金具有分散风险。费用较低等特点。对一般投资者而言,个人资本毕竟是有限的,难以通过分散投资种类而降低投资风险。但若投资于股票基金,投资者不仅可以分享各类股票的收益,而且已可以通过投资于股票基金而将风险分散于各类股票上,大大降低了投资风险。此外,投资者投资了股票基金,还可以享受基金大额投资在成本上的相对优势,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益,获得规模效益的好处。

③从资产流动性来看,股票基金具有流动性强、变现性高的特点。股票基金的投资对象是流动性极好的股票,基金资产质量高、变现容易。

④对投资者来说,股票基金经营稳定、收益可观。一般来说,股票基金的风险比股票投资的风险低。因而收益较稳定。不仅如此,封闭式股票基金上市后,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在交易所交易获得买卖差价。基金期满后,投资者享有分配剩余资产的权利。

2、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3、根据投资风险与收益的不同

投资基金可分为成长型投资基金、收入型投资基金和平衡型投资基金。成长型投资基金是指把追求资本的长期成长作为其投资目的的投资基金;收入型基金是指以能为投资者带来高水平的当期收入为目的的投资基金;平衡型投资基金是指以支付当期收入和追求资本的长期成长为目的的投资基金。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

结束语

以常规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因此,不论股票市场狂升或猛跌,还是处于正常交易水平,恒生股票价格指数基本上能反映整个股市的活动情况。

作者:刘亚林 段洪义

行为金融学影响论文 篇2:

高校开放式教学模式建构途径探索

摘要:行为金融学对高校金融工程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金融人才有着重要作用。但这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是一个难题。鉴于此,文章提出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实验等建议,以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开放式教学;教学改革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将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实验经济学等理论融入金融学而产生的新兴边缘学科。近几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频繁出现行为金融学者的身影,这表明该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变短。同时,行为金融学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不少证券公司降低了进入股市的门槛,而且开放了虚拟股市,很多大学生可以进入股市通过实际操作学习金融知识和积累投资经验。从这个角度来看,行为金融学的课堂已经超越教室,走进了金融市场。从行为金融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阶段来看,当前普遍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与行为金融学的特点缺少适配性,行为金融学应采用更开放的模式进行教学。

一、行为金融学课程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行为金融学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揭示了主流金融学的根本性缺陷——完全理性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从新的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心理行为及决策行为的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真实反映市场主体实际非理性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是主流金融学的修补和扩展。我国股票市场历经近30年的发展,有了1.6亿股民。中国股票价格受众多股民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影响,经常出现金融异象,这都是行为金融学的鲜活教材。在开放式教学模式下,强化金融学、金融工程本科生对行为金融学的学习和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从大学阶段就建立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创新视角和创新思维,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行为人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有效解释金融市场现象。对于广西财经学院这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学校来说,如何让本科生在一学期内快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并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是财经类本科院校开设行为金融学课程的教学难点。

二、国内外高校建构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借鉴意义

开放式教学模式被国内高校引入课堂教学改革,它主要倡导教学各环节的开放性,如教学理论体系的开放性、问题及其思维方法的开放性、教与学的地位的开放性、教学考核的开放性等。郭静林(2015)指出,在经济类课程教学中,运用实验教学方法一直以来不像工科课程教学那样广泛,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类学科的理论特性使其难以获取实验素材和对象,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以小规模实验的方式推导出一般规律,从而总结原理。在课堂中引入行为金融实验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市场行为主体,解决实验素材和对象难以获取的问题;同时,通过实验控制,让学生充分体验市场信息等外界要素对主体行为人的刺激和决策干扰,从而更形象具体地理解行为金融学理论的推导和验证过程。秦笑(2017)认为,可采用“对分课堂”对《行为金融学》进行试点教学,从课程内容优化设置、教学过程开展、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教学、改革学生作业形式及教学评估等方面对该模式的实践教学进行详细分析及反思。

行为金融学课程中,研究投资者行为与心理存在的关系,需要学生通过股市实际操作学习金融知识,积累投资经验。朱波(2009)认为,日历效应、小公司效应等金融异象是基于成熟金融市场的实证结论,金融异象和投资者行为的有关解释可能与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现状不相符。在行为金融学的具体教学中,应结合我国投资者的真实行为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郭静林(2014)认为,在对行为金融学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简单地延续传统理论教学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学科精髓,应针对该学科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改革,引入开放式教学模式,转变学生角色,让学生站在研究者的角度对金融市场的行为主体进行调研,获取和分析数据,并结合已有理论形成研究成果,掌握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要点。

通过实验的方法论证行为金融学的基础,在行为金融课程教学中,显得尤为必要。王春(2013)认为,行为金融课程包含的理论较为广泛,主要包括预期效用理论与心理实验、认知过程的偏差、心理偏差与偏好以及前景理论等。教学这些理论,需要使用实验和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使学生便于理解,这依赖对人的心理分析和对现实人经济行为的了解。具体来说,在行为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可以使用的实验教学方法有演示型实验、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以及设计型实验,演示型实验由教师操作,学生观摩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郑勇(2014)指出,基于心理学理论的实验法是行为金融学的首要基本方法。在行为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复制经典的行为金融学实验是理解深奥、抽象的行为金融学理论的钥匙。实验法在行为金融学中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决定了行为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各类金融市场主体的投资行为实践或模拟实验来验证行为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重要结论,以加深学生对纷繁复杂理论结论的理解。

三、建构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行为金融学》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1.行為金融学开放性课堂的构建。行为金融学是以研究投资者心理和行为为基础的学科,学习心理和行为最好的样本是学习者本人。在开放性课堂中,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内部心理活动过程,课堂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学生对自己在投资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分析,了解自己的心理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主动应用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析和解释本人投资过程的结果,并掌握行为对金融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进而理解行为金融学理论。

2.行为金融学开放性教学环境的构建。开放性教学环境的关键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创设良好的情境,并把学生带入情境。以金融市场最近发生的事件搭建场景,以新鲜事例强化学生感知教材的亲切感;通过对事例的讨论,让学生全情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主动性,有效发展想象力,亲身经历事件发展过程。同时,结合行为金融学理论,抽象理念伴随形象,有效提高学生的认识力。行为金融学是以金融市场中人的行为研究为起点,相对传统金融学言,需要更深刻地理解人的行为规律,在教学培养过程中更需要以学生为主题。并且,开放学生学习和认知过程,分析个体心理行为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以加强学习者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3.行为金融学课程学以致用的问题。行为金融学是一门实用性强能即学即用的课程,但很多学生反映学习行为金融学课程的高深理论和知识之后,面临现实金融投资问题的时候,无法应用课堂所学知识。课题项目的研究内容就是围绕如何解决以上问题而展开,从课堂案例、应用方法、技术分析和回测结果分析几个方面选取具有实时性和问题导向性的问题,突出行为金融学教学改革以“突出实用性,联系理论性”的课程本质。

四、行为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展望

行为金融学是理论性、实践性和技术性结合非常密切的一门课程,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应该是使学生能通过开放式教学模式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正确分析学习者本身的金融投资行为,并通过分析金融市场现象,结合行为金融学的理论知识,准确解决金融投资中遇到的问题,真正体现出行为金融学课程学以致用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郭静林.基于开放式教学理念的行为金融学课堂实验设计[J].亚太教育,2015,(4):108-108.

[2]秦笑.“对分课堂”在《行为金融学》课程中的实践研究[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7,32(4):100-104.

[3]郑勇.心理实验法在行为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7):213-215.

作者:黄维平

行为金融学影响论文 篇3:

行为金融学非理性发展之审视

摘要:行为金融学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来分析投资者各种心理特征,并以此来研究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及其对资产定价影响的一门学科。其试图探讨从投资者心理到市场的反应、再从市场表现到投资者心理这样一个交互过程的规律和机理,从而对人的行为和市场效率做出解释和指导。本文试图通过理论方面和联系实际对行为金融学的非理性发展进行审视,最后提出中国应该走经典金融发展之路。

关键词:行为金融;经典金融;中国金融实际

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行为金融学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流派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1979年,心理学家Kahneman和Tversky发表文章“前景理论:风险状态下的决策分析”,为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为行为金融学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芝加哥大学的泰勒(Thaler)、耶鲁大学的希勒(Shiller)成为研究行为金融的第二代核心人物。1985年,Debondt和Thaler“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一文的正式发表掀开了行为金融学迅速发展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行为金融学更加注重投资者心里对最优组合投资决策和资产定价的影响。Shefrin和Statman(1994)年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理论,2000年二人又提出了行为组合理论,从而把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推向了高潮。

对于什么是行为金融学,不少学者都有自己的看法。综合各家之言,本文认为行为金融学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来分析投资者各种心理特征,并以此来研究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及其对资产定价影响的一门学科。任何学科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理论基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人的心态和情绪,即“价值感受”。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存在过于自信、避害大于趋利、追求时尚与从众以及减少后悔和推卸责任等心态与情绪。由于投资者存在以上的情绪,所以人们通常不遵循传统金融理论的最优决策模型进行决策。[1]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之二是投资者并非都是理性的。投资者由于掌握、理解信息的差别、偏好和非精确性,必定存在非理性行为,从而对证券市场价格的形成也能产生影响。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之三是市场竞争的非有效性。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信息的不对称及市场上非理性投资者的存在,必然导致市场竞争具有非有效性。由此判断,行为金融学就是试图探讨从投资者心理到市场的反应、再从市场表现到投资者心理这样一个交互过程的规律和机理,从而对人的行为和市场效率做出解释和指导。[2]

二、基于理论与实践角度对行为金融学的审视

著名作家狄更斯有句名言“这是一个好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坏的时代。”现在,可以说,这是一个好的时代,因为关于经济、金融学研究的种种学术思潮异彩纷呈,各种经济、金融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成果不断涌现。但是,这也是一个坏的时代,在如此多的经济、金融新理论成果出现时,人们被这纷繁复杂的经济世界迷惑了,开始变得迷茫和浮躁,这不利于学术研究进步的。行为金融学的异军突起使人们更加地迷茫和浮躁。一旦遇到认为经典金融理论解释不了的经济现象,就马上将其装入行为金融学理论的框架中。他们不去探索自身在经典金融领域的不足,而是取巧走捷径,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一)基于理论角度对行为金融学的审视

1.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手段缺乏可靠基础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部分地依赖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认知心理学本身的发展与应用范畴直接影响到行为金融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的许多观点贴近于人的思维世界,能够对人的思维世界进行很好的诠释。但是目前横亘在认知心理学面前的障碍也是现实存在的,具体有如下两点:一是缺乏对于认知心理的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策略与评级体系;二是缺乏对认知心理仿真与辅导研究工具的开发。目前虽然利用计算机能模拟人的认知能力,但其模拟程度却非常小。因此,认知心理学本身的研究还有待于理论的提升和手段的优化。从而,行为金融学发展所需的研究手段也是缺乏可靠基础的。通俗地说,我们目前还无法对行为金融进行在现实世界的精确推导,那么其所引出的理论基础、框架、研究体系等也就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2.行为金融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存在很大的缺陷

一个学科之所以成为学科,是因为有其扎实的基石,以基石为基础构造的理论大厦,并且可以通过对理论大厦的科学有序的探索为未来该学科的发展指明方向,并且解决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经典金融学理论是具有推理严密、建立在数学理论上的富有解释力的概念与模型,并且对于金融体系能给与一致性的解释,其在人的理性和市场有效的两大基石之上构成了系统的金融理论大厦。然而,行为金融学还没有可以构造大厦的基石,它缺乏类似于经典金融学的统一的物理范式。具体来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体系松散,各个研究部分之间缺乏逻辑联系。二是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解释缺乏整体性,表现出一些理论分支可以解释一种现象却解释不了另外的现象;可以解释个体现象却无法解释群体现象;可以从不同角度解释不同的异象,却不能提炼出普通学科所必须具有的精髓。三是行为金融学无法估计自己的发展方向,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也如同盲人摸象。

3.与经典金融学对比存在的问题

经典金融学是不完美的,这种思想早已有之,哈耶克和西蒙都曾经指出过这个问题。但是,经典金融学不完美并不代表要对其精髓以及整个理论体系的抛弃,我们的经济、金融研究仍然离不开经典金融学。与经典金融学理论的庞大的理论体系对比,行为金融学理论存在以下的问题。第一,经济学中的理性是指个人会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与效用的最大化。只有在理性这个假设下,个人行为才是可以探究的,这样才能展开我们的研究工作,如果个人行为非理性,各有各的做法,那经济学的研究就无法展开。同时,理性的假设仅仅只是一个假设,从经济研究上讲,假设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假设出发可以推导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理论。到目前为止,以理性假设为基石的经济学仍具有很强的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所以理性假设是可行的。相反,行为金融学的非理性假设并未见得有更广泛的和更深层次的解释力。因此,行为金融学抛弃理性假设来进行研究是不科学的。第二,经典金融学框架是由核心内核和保护带所构成的。[3]如果只是保护带的改变,则整个框架还是存在的,经济、金融理论的发展是对保护带的改变。主流传统经济、金融理论在保持内核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对保护带的调整使其更具有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而行为金融学则试图改变经典金融学理论的内核。如果能建立新的更好的更具解释力的内核和相应的保护带是可以的,称之破旧立新。但是如果不懂得去建立一个新的体制与框架以及如何运作这个框架,则不叫破旧立新。

(二)基于实践角度对行为金融学的审视

行为金融学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20世纪80年代。也就是说从行为金融学的出现到正式引人注意经过了大约100年的时间,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无人注意是有客观以及主观方面原因的。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特别是公众传媒的不发达,另一方面是行为金融学在这段时间里的无作为。从行为金融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可知,行为金融学开始出现及成长都是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他们的经济金融体系开始逐步形成,但他们也并未将行为金融学理论作为其发展经济金融理论的指导。经典金融学理论在这段时间里却得到了长足地发展,特别是在二战以前的英国和二战以后的美国,都涌现了大批优秀的经济学家,他们提出了许多著名的经济、金融理论。有代表性的如H.M.Makowitz的资产投资组合理论、Franco Modigliani和Merto H.Miller的MM理论和资产定价理论(Sharpe的CAPM模型,Ross的套利定价理论等),这些都为经典金融理论框架及核心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此时悄然兴起的行为金融学仅仅只是一种边缘化的学术观点,研究行为金融学的经济学家也名不见经传。

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是行为金融学发展最疯狂的时期。一个理论的发展是应该对实践起指导作用的,是否行为金融学对实践起到了指导作用呢?是否困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危机在这一段时期内就消失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段时期经济金融危机不但没有消失,而是发生频率更高、对经济的冲击力越大。我们可以通过表1来了解这一时期的情况。

表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一览表

资料来源:拉斯.特维德.金融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附表);同时,2004-2008年的资料根据百度网整理得出。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对与之对立的事物进行批判,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也是遵从从此路径展开的。20世纪90年代末,在批判经典金融学的风潮下,行为金融学叩开了中国的经济理论之门,学者们对它的研究也可谓是轰轰烈烈。但问题也开始出现了,经典金融学理论没有完全理解,更不懂得如何去运用。现在又出现了行为金融学理论,其试图颠倒经典金融理论的若干主要观点,让人们都迷茫了,不知道到底谁对谁错。金融学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学科,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引进、并进而转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从而为我国的金融领域的改革提供指导意见。在引进与本土相结合时,有许多问题需要考虑:该引进什么样的金融理论与金融体系范式?引进以后与我国实际是否相符合?该怎样对其修改进而更好的运行?

三、中国未来金融理论发展的路径选择

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实践,背离了实践的理论其价值会受到怀疑,未来金融理论的发展趋势也离不开金融实践的发展趋势。金融实践活动正在或即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想,主要有两点:其一,金融活动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其二,资产越来越趋向于证券化。简单说,就是宏观金融问题将越来越复杂,金融微观化倾向越来越强。总结来说,金融理论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有如下几项。

1.以资本成本理论为核心研究金融学。资本成本是金融学理论的核心。公司金融中的基本假设是,投资者向企业融资,他们期望有一定的投资回报,这种回报也就成了公司的融资成本。公司价值是用资本成本折现的一系列的现金流。所以,对资本成本的研究形成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前提下公司金融学的基础内容。资本成本如何估算也是投资学的核心理论,在有效资本市场中,投资人期望的回报率,就是投资人的机会成本,也就是公司资本成本。资本成本同时是宏观金融学研究的基础。宏观金融运行的目的是促使有效金融市场的形成,使公司和投资者之间的资源配置有序化,所以宏观金融的目标归根到底应该是促使一国资本成本的最小化。

2.以随机折现因子为起点的金融资产定价理论。金融资产定价理论是投资学的基础,而随机折现因子是资产定价理论的基准方法。在资产市场不允许存在套利机会的前提下,或者在无法取得大规模无风险套利收益的前提下,随机折现因子产生并能对经济中所有资产进行定价。对随机折现因子的估算,能将不同形式资产定价模型统一到一个框架内讨论问题,形成一个可以交流的语言,有利于解决理论上的困惑。同时,也便于发现理论模型的假设和实际的距离,以及这种距离对理论模型结论的影响,而这些对于起步阶段的中国金融学界意义重大。

3.最具有潜力的公司金融学理论。公司金融学研究公司和管理层的行为,其理论模型相对简单,通常是“单期”模型,并且一般都建立在某个事项上,它不需要高深的数学、也不苛求各个模型之间的连续一致性。所以在中国这样的市场,能写出公司金融学的模型,而且这些中国公司金融理论模型将不仅能验证现有的公司金融学经典理论,还有望从中国的新视角推动公司金融学科的整体发展。[4]■

参考文献:

[1]易宪容,赵春明.行为金融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曾康霖.解读行为金融学[J].金融论坛,2003,(2).

[3]冯用富.对行为金融学的反思[N].金融时报,2004-11-16.

[4]张新.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金融研究,2003,(8).

作者:熊 剑

上一篇:图书馆移动网络论文下一篇:经济法地位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