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投资行为探析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近几年来金融科技在飞速的发展,在金融科技领域出现了很多的热点,比如第三方支付、P2P、人工智能等等,都成为金融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金融科技不断的外延,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融学投资行为探析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金融学投资行为探析论文 篇1:

论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外延边界介乎于金融等经济学科与心理学等人文学科之间,它试图用对人类行为方式复杂性的研究修正传统经济理论中关于“理性人”假设的类型化规定,通过分析人类非理性行为的心理根源,使得对投资过程的描述更加符合人类行为的真实情景,从而提升相关理论的指导效果,进而为投资者提供更具实用价值的操作规范。

一、行为金融学对传统金融理论关于投资问题的修正

传统的金融理论大多隐含完全信息的假设,但实际上即使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对于特定的金融市场参与者来说,信息也是不完备的。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投资者的决策往往不完全是依据已有的信息,而是参照其他投资者的行为表现来确定的,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羊群效应”。同时传统金融理论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基础上的,其核心内容是“有效市场假说”。理性人假设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二是市场主体能够对一切信息进行正确的加工和处理。然而实证研究的结果却一再表明:理性人假设只能作为一种理论上的抽象,并不能涵盖人类复杂的行为特点,金融市场中存在着许多与有效市场假说相悖的现象。赞同这种结论的金融学家认为,投资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金融學研究应当吸纳不同于理性行为模型的其他人类行为模型,吸收其他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社会科学的行为研究方法引进到金融学研究中来,以研究金融市场参与者非理性行为的行为金融学就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应运而生的。

行为金融学属于金融学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把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和决策纳入心理分析的视野。同时基于心理学的原则,把金融投资过程视为一个心理过程,包括对市场的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往往会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情绪过程可能会导致系统性或非系统性的情绪偏差;意志过程既可能受到认知偏差的影响,又可能受到情绪偏差的影响,这些个体偏差加上金融市场上的群体偏差或羊群效应,可能导致投资或投资组合中的决策偏差。投资决策偏差就会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而资产定价偏差又会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资产价值的判断,进一步产生认知偏差与情绪偏差,从而形成一种反馈机制。

行为金融学主要讨论心理行为因素引起的投资者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与反常,它试图通过投资心理因素来解释金融领域中观察到的反常情况,着重解释投资者在判断决策时为何会产生系统性错误。它不仅研究心理因素所导致的交易者在金融市场上表现出来的非理性行为,而且由此上升到反思传统投资理论的交易范式,探析金融市场上的交易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为什么会犯系统性的错误,并指导交易者认清自身的行为特点,避免和合理修正金融交易中的非理性行为,从而实现科学的投资决策。由于心理因素的作用,投资决策人常常会主观判断失误,基于其失误的判断,投资者的预期收益也会改变,这种判断失误导致的结果就是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的交易中往往会反应过度或者是反应不足。据此,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方向就是要找出投资者这些非理性行为的行为动因,进而努力使投资人的投资行为趋于合理。

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科,行为金融学为解决传统金融学在解释现实经济世界中所遇到的难题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价值在于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投资者理性的简单假设,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操作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于投资者而言,其指导意义在于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目标。行为金融学在研究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因素的重视,无疑为研究投资问题开拓了一片新的领域。

二、行为金融学与投资决策中的心理分析法

在传统的金融市场上,最通用的投资分析方法有两种: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面分析法。基本面分析法是以基本的宏观经济数据及微观财务数据作为投资分析资料,主要分析经济形势走向同投资对象的经营业绩。这是一种相对稳健的投资分析方法,其有效性是建立在投资者对宏、微观经济局面进行全面、真实地把握的基础上的,这种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信奉价值投资理念的中、长期投资者。技术面分析法是根据市场走势所形成的统计规律和图形对未来的投资前景做出分析预测,它是以市场运行的客观技术特征以及各类技术指标作为分析的基础,特别重视经验判断以及对市场运行规律的总结,这种分析方法要求投资者对于市场变化更为敏感。相比之下,行为金融学视角下的投资分析方法则更为侧重于心理因素的分析,着重分析投资者的心理状况对投资决策的影响,认为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经常受到心理因素的支配,其分析思路是:心理状况影响投资行为,投资行为决定投资收益。

依照行为金融学看来,在市场交易行为中,投资者做出交易决策的依据无非就是自身的主观判断或是市场的客观走势,而市场走势的变化也是由无数市场参与者行为选择所导致的。由此出发,行为金融学特别重视心理分析法在投资决策中的运用。具体来说,心理分析法以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心理状态及其心理变化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为分析基础,通过分析多数市场参与者的预期方向、行为习惯及市场主流资金的流向,来推测市场未来的走向。心理分析法的长处在于顾及到了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因素,强调了投资行为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但过分强调人的能动因素而忽略市场发展的客观性,交易行为易于受到投资者性格弱点的干扰。较之已经比较成熟的的基本面分析法和技术面分析法,心理分析法的理论支撑和实证资料都还相对比较薄弱,但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心理分析法在对某些市场重大转折点的心理把握以及弥补其他分析方法的不足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按照行为金融学的观点,在参与市场的过程中,投资者总会在综合各种客观因素的基础上,按照他们的主观判断来做出投资决定,亦即投资者同时在用感性和理性两种方式来把握市场,弥补了基本面分析法与技术面分析法的各自缺陷。这不仅拓宽了传统金融学的研究领域,也对传统的投资决策范式进行了修正和完善。

三、健康的心理范式有助于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行为金融学的崛起给人们提供了投资分析的新思路,引发了人们对于投资者深层次心态的分析,启发人们重视投资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行为金融学提供了一些可以预见的投资心理误区,提醒人们防范心理偏差导致的投资失误,从而能够启发投资者改善心理范式,培养良好的投资习惯。其正面指导作用就在于引导投资者确立健全的心理范式,进而提高投资行为的成功概率。

1、培养优良的情商

投资心理按照深层或浅层能够划分为非理性层面和理性层面,前者可称为投资者的情商,主要包含投资行为人对于自身情绪的体验深度、把握力度,判断和控制他人情绪的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及自我激励与自我调整能力;后者则可称为投资者的智商,更多地是考察投资行为人智力程度的高低,主要涉及投资者在投资方面的知识及理解深度,对经济状况的把握以及对投资对象走势分析预测的能力。总体来看,行为金融学更多地还是从情商的角度看待投资,认为情商比智商重要。在行为金融学看来,既然投资更是投资者心理素质的角逐,那么投资者若想强化和提升自己的投资管理能力,首先就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情商,培育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思维方式,克服自身的性格弱点。从情绪管理方面入手,设法控制甚至驾驭自己的情绪,这也是走向投资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在投資实践中,投资者可以通过不间断的情商培育来弱化自身固有的负面性格特征,养成优秀投资者所需要的若干良好操作习惯。

2、培养规避错误信息的能力

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就需要培养规避错误信息的能力,以避免被各类错误的信息所误导。在投资的场合里,各种虚假不实的信息无所不在,为了避免受其影响,投资者要尽量做到全面理解经济数据,学会分析鉴别信息真伪。首先,要避免偏听偏信,避免以偏概全,避免根据自己的偏好对客观信息做出主观色彩过浓的判断。其次,要避免盲目从众的心理,时刻注意自己的投资行为是否被投资大众的力量所左右,即避免受到“羊群效应”的影响(所谓“羊群效应”就是指行为方式上的盲从现象),避免被他人的意见所左右。在投资市场中,虚假的信息、主观上的偏执和浮躁的市场情绪可能会同时发生作用,这就要求投资者一定要冷静地独立思考。再者,对待投资的态度要平和,避免对市场变化反应失当,否则很容易做出欠理性的投资决策。投资者怎样看待损失和收益对其投资决策有很大的影响,故而对投资收益要抱有合理的期望值,要善于等待,避免急于求成。另外应学会比较正面的和负面的消息,努力摒弃对市场形势过于乐观或者过于悲观的判断,因为从长远来看,市场价值总不会偏离均值太远。另外,面对同样一组数据,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读。要养成对所有的问题同时看到利弊方面的良好习惯,避免单向思维,应当刻意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及表述方式去分析问题,善于通过自己的正反两方面思考去得出结论。要学会从各种角度来衡量问题,在做出投资决定的时候,全面权衡得失,切忌孤注一掷。最后,还要学会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和处理问题,善于把握市场发展的走向与节奏,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修订原来做出的投资决定。因为正像人们常说的,市场永远是正确的,投资者自身的主观判断只有与市场上的客观现实相吻合时才是有价值的,不能削足适履地用既定的框框去硬套变化着的现实,而应当尽可能地不断根据事态的变化对原先的判断进行修正。

3、远离市场上的投资氛围

金融市场的环境以及特定人群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投资经验等,都会影响投资者心理范式的形成,进而影响其对市场的看法和投资决策。为了避免受投资市场上众人情绪的影响而扰乱自身的心态,干扰自己的投资决策,投资者应当学会与投资市场保持距离,养成远离投资群体静处独思的习惯,这对于防范投资中的从众心理(这对于许多投资者来说是一处致命的死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建议投资者应该设法与投资的情境保持距离。远离投资情境可以分为两大类,首先是在一定时期内远离所投资产品,在确信应当刻意等待的时段内,竭力让自己不知道手中所投资产品的即时价格,避免受到投资对象价格一时波动的影响而改变原先正确的决定;其次是要远离市场,也就是离开投资大众,避免因受到市场气氛的影响,一时冲动,盲目从众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4、用严谨的投资规则和周密的投资计划约束自身的投资行为

正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人要想克服自身的固有习惯是相当难的。故此从事投资的人往往需要制定严格的规则或计划来限制自己,用铁的纪律来约束自身的投资行为,以免让主观情绪影响投资决策。避免被一时的市场氛围所影响,冲动之下做出不理性的投资行为。有经验的投资者往往都是以价值投资理念作为信条,不太过于关注频繁的市场波动。投资者的情绪之所以非常容易波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投资市场上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若想避免情绪的波动,首要的方法就是学会控制和管理好投资风险。只有降低了投资风险,才能够保持平和的投资心态,避免因冲动操作造成投资失误。国内外指数基金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在一轮中长期的景气行情中,主动操作型的基金囿于频繁操作、过分关注市场短期波动等原因,常常难以跑赢大市;而被动配置型的指数基金则因为无为而治式的被动管理战术,往往既可以有效降低非系统性风险,又能降低交易成本,因而能够在经济形势的总体上升趋势中获得稳健的长期收益。应当强调的是,投资者的秉性不同,其心理范式往往也会有明显的区别,因而投资习惯肯定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对于个性有差异的投资者来说,制定的投资计划也要有所差别,不同类型的投资者需要制定不同的情绪控制计划。而一旦制定了适合自己的投资计划,就要认真遵守,严格执行。

四、把握趋势,相机操作

按照行为金融学所揭示的观点,人的秉性特征对于投资习惯的决定作用远大于传统投资理论所体现的认知深度,人性可以超越经济因素成为决定人们市场行为乃至市场走向的重要动因。这里以投资者对信息反应的往复摇摆为例来进行说明。倘若投资者依照有限的信息做出了过分自信的预计,则他们会根据新信息的属性支持或否定其先前的判断而做出过度反应或不足反应。譬如,倘若投资者对一家公司的前景看好,而新披露的信息似乎也支持这一看法,则他们就会对该信息产生过度反应,变得更加看好该公司并且更加自信,从而把投资于该公司的投资工具的价格推升到某种过高的水准;反之,倘若新披露的信息对原先乐观的看法具有否定性的意味,那么它通常就会被“打折扣”,投资者就会对该信息做出不足反应,并且不能对所投资产品的价格预期做出适当调整,体现出一种“价格粘性”。

在面临复杂的投资选择时,投资者难免会举棋不定。那就应当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自身的投资战略和自身的性格特征、风险偏好等,分析自身所属的投资类型,选用不同的操作方式,以获取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机会。行为金融学所揭示的投资策略,主要包括逆向投资策略和顺势投资策略。逆向投资策略乃是针对投资市场上的集体非理性现象而设计出来的一种反市场操作方式,它要求投资者注意观察市场上大多数人的表现,倘若大家的意见过于一致,便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效果往往不错。顺势投资策略(又称惯性投资策略)与逆向投资策略相反,它要求投资者充分顺应市场走向,紧跟趋势操作。最好在市场刚刚启动,但大众对信息表现出谨慎和迟疑时,及时抢进。其内在逻辑是,投资者需要一段时间对市场反转进行消化,稳健一些的投资者可以在趋势形成以后再及时跟进,顺势而为。但要防止犹豫再三,迟迟不采取行动,错过最佳时机,或者介入过晚,反而造成损失。

从总体上看,逆向投资策略属于一种长期的,且风险小、投资收益高的交易策略,但在短期内并不排除具有极大的投资风险——逆向操作者不免经常过早行动,短期的逆向震撼会让投资者痛不欲生。所谓短期逆向震撼是指,当各种迹象显示可以采取逆向投资策略时,由于投资者不可能刚好抓住反转点,所以一旦采取逆向投资后,市场走势可能和投资者选择的方向相反,而且有时候持续很久,这个时候投资者会承受很大的压力。投资者必须了解,当投资人群的意见趋于一致时,它在短期内推波助澜的力量是极为快速而且巨大的,某些具有市场支配力的投资主体也会趁机打压市场以获取廉价的筹码,此乃投资市场上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逆向投资者就必须经常承受这种短期震撼,一旦无法承受,很可能又会随众人趋势而行,做出否定原先正确决策的举动,从而丧失盈利机会、增加交易成本、搞乱投资心态,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进一步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造成亏损或者减少盈利机会和盈利幅度。因此若想成为真正的逆向投资者,就必须有能力承受这种短期震撼的压力。另一方面,相对于逆向投资策略,顺势投资策略属于一种短期策略,风险很高,仅适合于有丰富投资经验的投资者。

最后需要强调出一点:无论具体采用哪一种投资形式,规避投资风险都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的存在,判断失误总是难免的。为此,投资者一定要采取严谨的风险控制措施,比如:分散投资,“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学会及时止损等等,并且要立说立行,坚决果断地执行既定决策。

【参考文献】

[1] 王帅林:行为金融学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11,122(12).

[2] 特维德:金融心理学:掌握市场波动的真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国平:行为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郝什·舍夫林:超越恐惧和贪婪——行为金融学与投资心理诠释[M].上海:上海財经大学出版社,2005.

[5] 陆剑清:投资心理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6] 刘力等:信念、偏好与行为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 安·史莱佛: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 翟相彬、陈溪:行为金融学对个体投资者的行为分析[J].现代商业,2010(7).

作者:王征

金融学投资行为探析论文 篇2:

行为金融学在金融科技中的应用前景及建议

摘 要:近几年来金融科技在飞速的发展,在金融科技领域出现了很多的热点,比如第三方支付、P2P、人工智能等等,都成为金融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金融科技不断的外延,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本文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出发,探索了关于金融科技的应用场景以及相关建议,拓展了关于金融行为学在投资、风控、营销等等方面的应用,给投资者以及相关监管部门更好的融合金融和科技提出理论依据。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金融科技中;应用前景;建议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推进,传统的金融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往的人工化转为数字化、智能化。当然金融科技中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P2P网络平台频频出事,金融的监管遭到了一系列安全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和人是最密不可分的。金融在人的参与过程中,多了很多非理性的心理范畴,金融市场中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意向,这就是行为金融学在金融科技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作用。通过将心理学应用于投资、风控、监管和营销等等方面,有利于金融的创新和发展,也能够为金融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一、行为金融学在金融科技中的应用前景

(一)行为金融与金融投资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投资领域也开始融入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在理论和技术层面的量化投资也获得了发展。量化投资的模型逐步代替人的数理模型的判断,在海量数据中通过一系列的代码筛选出比较好的盈利代码和股票。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情绪的波动,完全规避了由于人为操作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貪婪和恐惧等非理性行为造成的不良后果。在金融投资领域使用量化交易也直接缩减了投资者的时间,减少了投资者所需要耗费的脑力和体力,甚至还能够突破人在生理方面的限制,通过量化交易在24小内金融交易市场中对外汇,黄金等等进行持续的工作,甚至在全球不同的地区、不同时间内进行股票交易,能够及时的顺应市场的变化,做出需求和改变。同时,通过这种量化交易也能大大提高在交易过程中的时间和效率。传统的金融投资通过人力的操作去获得相关的信息处理,最后进行操作。一系列的过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而且中途的危险性也非常的多,对于股票股市而言变化非常的快,有些时机稍纵即逝。相反利用程序就可以迅速地识别并把握市场的机遇进行自动化的交易,这是人工所不能代替的。

金融投资中存在两种理论流派,一种是有效市场假说,还有一种就是金融学,有很多的量化投资策略也都是通过这两个流派引申出来的,从时间的相关结果来看,这两个流派也是各有千秋。比如,多因子选股的策略就是量化投资的重要方式,也在市场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而栋梁效应。凭借行为金融学研究最终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员为基金方面也提供了相关的建议,使得基金的收益大大超过了美国的大盘指数[1]。

综上所述,不同理论引申出来的相关投资策略,都可能在资本市场中获得一定的回报,从如今的发展形式来看,人工智能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通过人工智能对相关的资产进行分配、评估、推荐也是未来的重点,通过不断的学习技术,将量化投资用于金融,代替以往重复简单机械的工作。行为金融学要借助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以前比较缺乏技术手段,往往都是利用机器学习,甚至通过语言处理技术等等。现如今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分析情感,社交媒体,新闻数据等等来判断市场的情况和投资者的相关情绪,做出相应的预测。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导致了很多数据的产生,以前无法分析的现象,现在都能够通过科技进行验证,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也为金融投资新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二)行为金融与保险科技

在保险行业也开始融入相关技术,通过大数据、语音识别等等手段在保险公司的产品销售、核保、理赔等方面进行使用,逐步已经代替了人工,降低了人力的使用,颠覆了保险业的传统模式。企业在进行保险活动的过程中,出现的保险需求、销售、理赔等等都和人的心理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通过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可以进一步的发展保险科技,来提高保险行业的服务质量。

丹尼尔卡尼曼等一些学者曾经研究过人类的思维,包括两套系统直觉和逻辑,在进行理性逻辑的时候,往往会消耗人类的很多能量。所以,大部分人在脑部倾向于通过直觉系统来进行判断并最终做出决策,其中一些情感、生理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影响到人们的最终决策。在追求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倾向于自我满意的选择。

因此,在保险技术融入行为金融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帮助保险客户减轻思维负担,通过温和的态度去改变甚至助推保险客户的一些行为和选择,最终让保险客户受益。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不能使用客户的认知偏差来诱导客户,这种手段只能获得短期的利益,是不利于保险技术长期发展的。有些客户在对保险方面存在规避的行为,这是因为很多人都忌讳谈论关于生老病死的事情,对于未来往往都保持着乐观的想法,因此在进行销售保险和技术的设计中要充分的考虑客户存在的这种心理,不能触发客户的底线[2]。

(三)行为金融与监管科技

科技在融入金融行业的过程中,给金融行业带来了突破性的进步和发展,不仅提高了金融的效率,也增加了各个机构和地区之间的交叉风险,通过融入科技,很多新的金融风险也进一步的产生了。金融监管在金融行业中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平衡好创新和风险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金融行业的平稳发展。金融科技在初级阶段准入门槛非常低,很多监管的框架也在摸索之中,随着未来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相关监管的理论和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早期金融监管主要从监管的必要性到效率进行研究,随着金融危机不断的发生,金融监管也从有效性和预防金融危机方面发展,不断的约束市场,研究激励理论。对于非理性的相关行为不仅存在于市场的参与者和相关金融机构中,同样在金融监管部门也会存在,很多计划部门都忽略了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这也就会导致缺陷出现。因此,可以借助监管技术升级,将金融更好地纳入到监管框架中。通过加强对相关系统的研究,来提升对金融监管的认知,促进金融的稳定性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四)行为金融与风险管理

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以及一些P2P网贷的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金融和科技的融合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形势,比如像商业银行、基金等原有的风险的传染力、隐避性和复杂性都进一步的加深,同时,像一些新兴的金融机构在融入科技之后也出现了很多潜在的风险,比如P2P贷款的相关资质问题,在金融科技的背景之下,相关金融机构就可以改革风险管理,将风控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相关的技术手段来打破风险管理的模式,最終化解风险。

在金融风险度量方面通过传统的投资组合理论,假设投资者自身就存在风险厌恶的程度,这时候就可以将资产组合作为一个整体,只考虑组合证券之间的协方差。行为金融学根据人类的相关心理特性,比如缺乏自控力,风险偏好等等。将投资者的情绪纳入资产的定价中,相关学者再根据此行为提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根据相关行为组合理论,构建具有金字塔式层状的结构,不同层对应投资者特定的投资目的和风险,比如将一部分资金投放在风险比较低的底层,通过这种方式来规避风险,同时,也可以通过一部分资金投放与风险的最高层来获取利益,通过通过融合行为金融理论,再结合金融的科技对风险度量的模型不断地进行改进,提高在金融风险过程中风险识别的能力。在风险控制方面,有相关学者通过研究相关投资的银行家,风险方面的管理人员经常犯的错误。提出风险管理的失败,往往和人的心理缺陷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依靠相关技术结合行为金融学定位风险管理的模型,在事前加强审核,事中加强监督,整个环节密不可分,不断的完善相关制度来降低风险的水平。

二、行为金融学在金融科技中的应用的建议

上文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出发,对其在金融科技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析,主要是针对人工智能相关手段在金融的证券、保险等等机构进行拓展,具体到相关投资、风控、营销等方面进行实践应用,真正的帮助投资者在市场中获得利益,不断的完善监管的机构,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对于行为金融学在金融科技中的应用是一个创新的开始,对此有以下几点的建议。

(一)加强对系统的研究,推进技术和金融的融合

现在金融改革和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推动,在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发挥金融科技的力量,不断的完善金融科技的场景,将金融核心技术不断的进行融合。同时,还要积极地探索新的应用场景,除了在加强行为金融和风险管理、保险科技等方面的应用之外,还要开发更多的应用场景,推动金融领域的真正创新与变革。

(二)加强行为心理学金融的研究

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等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广泛运用,对于金融研究而言既是机遇,也是一个挑战。通过技术的发展,使得在金融行业中曾经传统手段无法获得的数据变得非常的容易,以往人工无法观测的现象,也能够通过技术变得轻而易举。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仍然会成为金融活动的主体,人的行为也会影响着金融市场的相关变化,因此,在依靠相关技术和数据进行金融行业的发展时,一定要加强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和创新,促进行为金融学和金融科技的不断融合和发展。

(三)行为金融学和个人定制化金融的创新

要实现个人定制化金融首先需要从行为经济和金融学的角度根据相关特点进行分析并判断,最终进行归类,建立起客户的行为认知模型,有了这样的模型,就可以辨别出人和人之间的认知差异,了解每一位客户的特点,判断客户的行为对经济金融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者可以直接通过认知的差异来衡量客户的行为而不是像现在的金融行业,只能通过粗略的观察来测试心理,在建立认知模型的过程中往往研究的过程都会让人望而却步,但是,这个方面的创新是有办法进行突破的,可以创建各种认知差异的社交媒体信息,然后从中进行筛选。其实,在国外很多类似的工作已经开始融入这方面的特性,中国的相关企业想要保持在金融科技方面的不断创新,就需要投入到为客户定制的金融科技这个领域中来,不断的突破和创新,才能在这方面获得发展。

科技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一段艰辛的道路,最终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在金融科技方面也是如此,金融科技的发展和行为金融学两者是密不可分的,一定要加强对行为金融学进行研究,不断开拓行为金融学在金融科技中的应用和创新,只有战胜传统的金融科技,才能带动金融行业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魏谙书.行为金融学在金融科技中的应用前景及相关建议[J]管理现代化, 2019(09):1.

[2] 蒲堯.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比较[J]纳税,2018(08):129.

作者:徐文进

金融学投资行为探析论文 篇3:

家族涉入、政治关联与并购前后投资效率变化研究

摘 要:

研究我国民营企业并购前后的投资效率的改善情况,家族涉入、政治关联对并购前后效率投资改善的影响,以及两者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关键词:政治关联;投资效率;并购

F24

文献标识码:A

1 本文研究背景

投资作为公司三大金融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一直备受关注。作为实现经济增长的手段之一,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的价值和长期发展。遗憾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当前我国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较之国外,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已有研究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投资效率不高这个问题依旧普遍,投资不足、投资过度、盲目扩张现象屡见不鲜。如何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提高企业投资效率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政治关联作为一种非正式替代机制,是公司的一种外部治理模式,研究其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学者对政治关联对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已经较多,但是尚未得到统一的结论,而且都是直接研究两者的关系,很少考虑企业特殊行为下两者的关系,比如说并购。随着对民营企业研究的深入,家族涉入这一概念,逐渐受到关注。作为公司的一种内部治理模式,家族涉入对企业的各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包括投资行为。然而,目前理论界对于家族涉入的研究很少,对家族涉入对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由于家族企业在民营企业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故而研究家族涉入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很有意义。

随着并购浪潮的推进,并购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外部治理手段,逐渐在企业经营投资行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并购的本质是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够整合企业内外部的资源,提升并购主体的经营管理效率,使公司得到长足发展。作为公司的重大投资决策行为,在进行研究时,将其纳入相关研究的影响因素,可以丰富现有的研究,并为企业的并购行为提供指引。

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笔者发现,目前国内学者多倾向于从并购动因和并购绩效两条主线展开研究,而对并购前后公司在投资行为上的变化这样一个中间变量的研究并不多见。鉴于此,笔者尝试对并购前后的投资效率是否得到有效改善做探究。同时,考虑到家族涉入、政治关联这两个公司治理模式对民营企业投资行为的重要性,在研究中引入这两个视角,并作进一步研究

2 本文创新点

第一,在并购研究主要集中于并购动机和绩效研究的当下,前人鲜有对并购前后企业的投资效率的改善情况进行研究。本文,以并购前后投资效率为大致方向的基础上,引入新的视角,进行分析,丰富并购后投资行为的相关研究,为日后企业的并购行为提供指导意见。

第二,本文引入了家族涉入的概念,研究其对企业并购前后投资效率的影响。家族企业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的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家族企业在投资行为方面的文献。

第三,本文尝试对家族涉入与政治关联的进行相关性关系,这方面的研究相对空白。家族涉入与政治关联作为两种不同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为企业治理方面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也为民营企业实际运作提供了指导。

第四,以并购企业为样本,研究政治关联对并购前后投资效率改善情况的影响,丰富了当前政治关联对投资行为影响的相关文献。

3 相关文献回顾

3.1 关于投资效率的研究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发挥着巨大作用。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投资行为的易变性,也可能导致经濟波动。由于投资在我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故而在探讨经济问题时离不开对投资行为及其效率的考察。对于投资效率的探讨,由来已久,国内外诸多学者也在这方面有着不菲的研究成果。

对于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从公司内部到国家宏观层面都展开过深入的研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多,总结下来,对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有:(1)融资约束;(2)公司内部治理因素;(3)制度环境。

3.1.1 融资约束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企业的投资水平能否处于最佳的水平,不仅需要发现可以投资的项目,还需要能够筹到支持项目运作的资金。Fazzari等(1988)在相关研究中发现,与不受融资约束情况相比,当企业受到融资约束时,其投资水平对自由现金流更加敏感。有研究指出,负债比例越高,企业产生过度投资的可能性越低。同时,不同的债务来源也会对企业的投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如黄乾富等(2009)的研究表明在政府干预情况下,银行借款对企业过度投资行为缺乏约束力,与之相反,商业信用由于存在再融资约束能够对企业的投资行为产生约束效应。胡建雄等(2015)在研究债务来源异质性对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中指出,债务来源越多元化,企业的非效率投资水平越低。

3.1.2 公司内部治理因素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1)股东与经理的代理问题。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产生了代理问题。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是不一致的,经营者有时候会为了私利违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这种情况,在企业的投资活动中也有所体现。Jensen(1986)提出这样一种观点,企业经营者的个人收益与企业规模具有正相关关系,为了增加个人收益,经营者有着强烈的动机将可支配的资金用于扩大企业的规模,即使有些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小于零,经营者也会投资,从而导致过度投资。而在有些情境下经营者则为了保全自身的名誉,主动放弃一些好的投资机会,导致投资不足。(2)管理者背景。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管理者的背景会对公司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管理者背景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也不少见。姜付秀(2009)在研究中指出,由于年龄、学历、工作经历等背景特征存在差异,管理者在投资行为上的表现并非是同质的,具有不同背景特征的管理者可能在投资行为上具有较大差异,故而在投资行为的研究中应当考虑管理者的背景特征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3.1.3 制度环境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关于制度环境对投资效率影响的研究,当前多从市场化程度、政治原因、信息披露机制这几个角度展开。(1)市场化程度。Greenwood等(1990)认为随着金融环境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的投资效率也会不断提高。罗琦(2014)指出企业所在地的市场化程度越低,企业越可能出现非效率投资的情况。(2)政治原因。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使得我国一些企业的行为中往往折射出政府的影子。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往往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了实现某些社会目标,政府有干预企业投资活动的动机。潘红波等(2008)在相关研究中发现,当一些地方财政赤字和失业问题很严重的时候,政府有着强烈的动机干预企业的投资活动,而这种做法往往造成企业投资决策不以经济目标为第一位,最终导致收益率降低。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往往与当地的财政收入和GDP挂钩,为了提升自己的政绩,很多官员要求企业盲目扩大投资以实现当地经济规模上的快速发展。(3)信息披露机制。从理论上来说,信息的披露能够增加信息透明度,有利于缓解内外部相关人员因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矛盾,同时也有利于加强监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周瑾(2014)认为,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企业改善非效率投资问题。

3.2 关于政治关联、投资效率、并购的研究文献

查阅已有研究文献,笔者发现,政治关联的存在,对企业的投资行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目前,对于政治关联对投资效率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一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政治关联与投资效率二者呈负相关关系,政治关联会降低企业的投资效率。Chen等(2011)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发现政治关联的存在会导致公司出现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最终使得企业投资效率低下。张萏(2012)的研究发现:政治关联与过度投资显著负相關,这表明,民营上市企业拥有政治关系资本会降低投资效率,造成资金利用下降。但是,政治关联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程度,还与其他相关因素有关。何婧(2012)在考察政治关联与境外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关系时,还考虑了交易所不同可能对研究结论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其他学者认为政治关联可以改善企业投资效率。殷枫(2012)在以民营上市企业为样本的研究中指出,董事会具有政治关联有利于及时获取经理层面的信息,缓解由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监控不力的问题,进而降低代理成本,而代理成本的降低,则有助于企业提高投资效率。在研究现有文献后,笔者认为政治关联或多或少对企业的投资效率有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研究企业并购活动时,也开始将政治关联这一因素纳入考虑的范畴。很多研究指出,在并购活动中,政治关联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政府支持,从而提高并购绩效。李善民、朱滔(2006)研究发现,当被并购企业管理能力差和经营绩效较低时,政治关联的存在可以显著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陈丽蓉等(2011)指出董事长的政治关联与企业并购长期绩效显著正相关。

3.3 家族涉入、投资行为与并购绩效的研究

民营企业与家族企业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研究民营企业相关问题时,家族集团等因素渐渐为国内外学者重视,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所谓家族涉入,企业家将自己的家族成员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引入到企业中,及家族企业。Chua et.al(1999)认为家族企业与一般企业的区别在于家族涉入,他们将家族涉入分为三个方面:所有权涉入、管理涉入和传承意愿。Zahra(2005)所指的家族涉入主要是指管理涉入,包括创始人是否担任公司CEO或者董事长、家族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家族雇员数量以及控股家族对战略规划过程的影响。控股家族对公司治理的涉入主要表现在所有权和控制权涉入两个方面。

投资作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行为之一,其后果对企业的绩效影响重大。故而,研究家族涉入与投资效率的相关问题,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笔者发现,学术界对家族企业投资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探析影响家族企业投资的外部制约因素、分析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对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家族企业的过度投资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家族企业的投资行为的研究。在研究家族企业外部投资的制约因素时,张长海等(2009)研究发现我国民营家族企业的投资行为严重依赖于内源型融资,融资约束是制约家族企业投资优化的主要因素。斯泰尔Steier(2001)则指出信任对家族企业治理结构的益处主要表现在它能够促进家族企业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决策质量。

近年来,我国家族企业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一大批资本实力雄厚的家族企业也应运而生。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并购也成为许多企业实现企业战略的重要途径。研究界,对于家族企业的并购行为的研究目前还不是很多。林泓(2010)家族并购公司的并购动机主要是基于协同效应,而非家族并购公司的并购动机可能会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因此家族并购公司绩效较优。Cronqvist等认为家族企业的控制权强化机制会对公司绩效产生负面的影响。

3.4 家族涉入与政治关联的研究

家族涉入和政治关联作为企业内外两种治理机制,都会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家族涉入可以比较有效地降低企业内部的代理成本,而建立政治联系则可以保证企业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保护自己的产权以及获得各种资源。当前,已有一些学者将家族涉入、政治关联二者进行结合研究,但是目前研究还是偏少。陈钊等(2008)发现企业的规模也同企业家是否能参政有着正向的关系,所以家族企业的企业家更可能建立政治联系。Burkart(2003)认为企业家自身的时间和精力等都是稀缺的,如果在政治联系活动上投入较多,势必对企业本身的经营产生影响,而家族涉入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降低企业家的内部监督成本,这就使得家族企业的企业家在进行政治活动的时候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

3.5 已有文献评述

综合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虽然对企业的投资与并购行为做了大量的研究,且已相当成熟,但是鲜少有探究企业投资效率与并购行为的相关性研究。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并购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热点问题,针对企业的并购行为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主要是从企业并购动因和并购绩效两条主线展开的。其中对于并购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并购交易后的效应上,主要是从公司财务的角度分析并购前后公司绩效是否提高和从资本市场角度分析股东收益是否增加两种路径展开,鲜少将投资效率这一指标纳入并购绩效的评估过程。并购作为现代企业的一项重大战略行为,在对企业投资效率的研究过程中,将其纳入考量范围,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有关政治关联与并购绩效、投资效率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多了,但是在并购的特殊背景下,政治关联与投资效率方面的研究非常少。笔者认为,在对政治关联和投资效率进行研究时,在全球并购浪潮的背景下,将并购因素纳入到考虑范畴是很有意义的。近几年来,各界对家族企业的研究如火如荼。在已有研究并购绩效、投资效率等问题的文献中也不乏以家族企业为研究样本的。家族涉入作为家族企业研究领域内比较新的话题,目前对于它的研究还比较少。关于家族涉入与并购绩效、投资效率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鉴于此,笔者决定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做一些改进,本文以并购后的投资效率是否比并购前得到改善为研究基础,并引入家族涉入和政治关联两个视角进行进一步研究。本文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公司治理和投资行为的相关文献,为改善公司治理和投资效率提出了新的视角,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陈天予

上一篇: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论文下一篇:电信员工工作总结(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