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容提要:本文以一个历史的视角,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思想认识两个方面来探索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论文 篇1:

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

摘 要:我国的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的经济发展与建设是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关键,加强对农村的金融建设以及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的提升我国的经济建设水平。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状况,之后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能够提升我国的金融与经济发展的技术方案,以供有关人员进行参考。

关键词:农村金融;经济发展;建设方案

引言

我国的农村人口众多,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会给我国的综合的国力发展带来众多的问题,提升农村的金融与经济的发展质量对于解决多种多样的社会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村金融经济发展状况

(一)金融基础建设较为薄弱

农村当中的金融的基础设备建设对于提升我国的综合金融建设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当中由于国家和政府部门对于农村当中的金融基础建设重视不足、农村人员的金融建设意识不足、金融机构对于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前景认识不清等问题造成了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建设较为薄弱。国家以及政府部门对于农村当中的金融的基础经济建设的投资力度不足,大多数的政府的款项分拨在了惠农政策以及农村的基本建设和改造当中,不少的款项在应用当中并没有落到实处,一些部门为了能够将款项进行利用采取了形式主义的建设,资金的应用并不合理,这导致政府部门的资金分拨状况不够合理,农村当中基础的金融建设发展不足,不少的金融机构不愿意进入到农村当中。农村人员的金融建设意识不足,在农村的经济发展当中不少的农业生产人员仍旧存在着过度依赖政府的现象,在财政、技术、销售等方面过渡依赖政府的规划,对于创新化的金融建设以及创新的金融引资对象认识不足,导致在进行农村地区的金融建设当中经常会出现金融发展状况混乱、资金的分配不合理的状况,同时由于金融机构的缺乏会导致生产环节出现资金断流的状况。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的发展前景认识程度不足,不少的金融机构认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进行金融机构的建设难以获取到客观的经济收益,因此在建设当中将农村规划在了发展之外,这会导致农村与金融机构的建设形成恶性循环。农村当中的贷款、抵押等资金量较少,金融产品的涉及的种类以及条款较多,不少的金融机构不愿意研发针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导致农村机构的专业化的产品缺乏。

(二)金融发展目标不明确

金融发展目标的规划为农村地区提供了金融发展的方向以及发展的环境,能够确保生产人员的思想以及行为的一致化,但是在现阶段的发展当中不少的农业人员对金融发展的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大规模的金融发展规划。在政府层面上,政府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的认识不足,不少的政府人员难以深入到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对于农村地区的基层生活了解的不够充分,在制定农村的经济发展目标的过程当中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实际发展状况與目标不一致。一些经济发展目标成为形式,难以落实到农村的生产生活当中,政府部门的带头作用有待提升。在金融机构的建设上,不少的金融机构仅仅为农业生产人员提供基础的金融信息服务,没有结合政府部门的发展规划将发展目标进行落实,导致在开展工作当中难以为农业生产人员提供必要的经济发展服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农业人员层面,一些人员对金融发展目标的认识不足,对于政府部门的可行的发挥着那目标了解不够透彻,在工作当中不能够联合大多数人的力量进行经济发展,导致农村的实际发展过程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此来看,为了能够提升农村的经济与金融的发展,应当将政府部门、金融管理机构、农业生产人员共同纳入到金融目标的建设规划体系当中,通过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打造合理的生态金融体系,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三)金融产品缺乏

缺乏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是农业发展过程当中的又一个重大的问题,不少的农业生产人员在生产的过程当中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在银行以及各种金融机构的贷款当中存在着条例、流程复杂等多种多样的技术难题,这导致在生产的过程当中缺乏有效的资金流。金融机构当中的一些金融产品与农业人员的实际需要相差较大,由于缺乏对农村金融发展以及农业实际生产的调查,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不少的产品与农业人员的实际需要相差较大,服务流程较为复杂,宣传不够深入,这对于农业生产人员的资金链的引入不利。

二、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技术方案

(一)构建完善的金融发展体系

完善的金融发展技术体系能够有效的帮助农业生产人员引入资金流,将农业生产、产品运输、产品销售等进行一体化的设计,避免在某一个环节当中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状况。为了能过够构建形成完善化的金融发展体系,各个部门应当对工作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找好在农村金融发展当中的自身定位,将农业的实际发展状况与自身的工作状况进行结合,确定有效的金融发展方案,落实具体内容,审核工作环节,促进农村金融发展。首先应当确立明确的金融发展目标,在金融发展当中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农业生产人员等对农村的金融实际状况进行准确的调查,认清当前状况下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的状况,根据实际的生产需要以及市场的变化和经济需求,结合经济发展规律以及国家的宏观政策进行切合实际装款过的农村金融发展目标的设定。将政府部门的目标转化形成实际行动,金融部门、农业人员对于政府的目标制定应当严格的执行,落实资金建设、产品建设、设备建设等多方面能够促进农村金融建设的目标,根据实际的发展需要进行反馈,确保政府部门目标制定的合理性,更加有效的进行农村地区的金融经济建设。对于目标的落实状况应当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和审核,政府部门应当设定完善的监督与审查制度,安排专业的人员对工作的落实状况进行调查,及时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映,根据工作的状况对短期的发展目标进行实际调整,将政策与行动进行具体的落实。采用多层次、多级别的监察制度,避免在监督过程当中出现包庇的现象,及时的对监察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回访调查,严格将目标与行动进行落实,确保农村的金融发展状况[1]。

(二)确立金融发展制度

合理的金融发展制度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当中的金融发展目标的落实,政府部门应当制定合理的制度对各个级别当中的金融发展进行约束,以更好的开展金融产品的建设。金融发展制度应当基于农村的实际发展状况,根据农村的金融实际开展不同程度的金融制度设定,在农村的金融政治生活、金融环境、金融调控手段、金融预警方案等多方面进行规划,以便更好的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提升农村的金融管理质量。金融企业对农村发展的实际需求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制定出农村产品的研发方案以及落实制度,确保金融经济建设的合理性以及完善性,为农村的金融发展构建形成完善化的资金链,确保金融产品的研发与实际需求的相互配合[2]。农村的基层管理组织应当制定出符合农村实际发展状况的制度方案对生产人员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与金融机构之间形成书面协议,优化服务流程,反馈产品需求。实施金融发展目标的落实管理制度,鼓励生产人员进行联合,共同参与到农村的经济建设当中,构建形成生产合作社的经济发展模式,帮助农村进行更加有效的金融发展。

(三)调动多个部门共同参与

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能够提升金融管理的整体效率,各个金融管理机构要充分进行联合,根据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的实际需求,形成一体化的服务模式。银行、承保部门、债券发行部门、农村企业等要承担起对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职责。银行部门要准确的深入农村生产人员当中,切实了解农业生产人员的实际需求,研发出可靠的技术产品以供农业人员进行使用。优化服务流程,简化技术条款,将农业的贷款、存款等政策在农村当中进行充分的宣传,加强农业生产人员对于银行部门的产品了解,形成全方位的金融产品服务,构建一体化的服务流程。承保部门要建设农村当中的信用网络,根据农村地区的人员的实际服务规划农村的征信发展体系,将经济建设纳入到日常的工作当中[3]。农业生产人员的贷款抵押较为多样化,承保部门应当制定多样化的承包抵押条例,以便农业生产人员及时的进行经济建設与规划,确保农村经济体系建设与征信网络建设的完善性。债券发行部门积极的引入资金流,将农家当中零散的资金进行整合,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帮助农村地区人员实现资金的扩大化,引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农村企业对农村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在农村的经济发展当中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扩大经营市场和建设营销渠道等带动农产品进行多方面的销售,增加农村地区的经济收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当中各个部门应当共同进行目标的发展设定、工作行为落实以及行为监督,在共同配合的工作之下形成一体化的农村金融发展建设方案,推进我国金融发展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曲鸥.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探析[J].对外经贸,2017(2):124-125.

[2]江磊.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探析[J].甘肃农业,2017(6):18-18.

[3]毕春蕾.浅析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7(16):185-186.

作者:王科青

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论文 篇2:

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发展战略与思想认识

内容提要:本文以一个历史的视角,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思想认识两个方面来探索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文章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确立的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赶超战略是造成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制度原因;同时,长期以来,我们对工农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对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和功能认识不够,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认识不到位也加剧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失调。要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全面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将农村金融的功能定位在对分工的促进与农村产业的深化上,走工农协调、城乡互动发展之路。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发展战略;思想认识

1.引言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经济作为一个内在结构极其复杂的开放系统,实现其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农村金融与其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二者发展失调所致。综观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际可以发现:创造“中国奇迹”的“中国模式”,也因为金融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而产生了与其他国家经济市场化次序迥异的“中国之谜”(Mcknnon,1993),这本是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一大特色(周立,2001)。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国内经济社会“转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加入WTO,金融开放程度不断加大后,面对日益显露的金融问题,以商业化、股份化、产业化、市场化为特征的国有金融改革,使农村国有金融逐渐显露出按规模经济和利润最大化行事的“嫌贫爱富”的本性,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改革中开始大规模撤出农村。从1999年开始,全国数千家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关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共撤并31 000多家地县以下基层机构,2003年农业银行全部贷款只有10%投向了农村,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这个比例是98%。农村邮政储蓄是仅次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第五大吸储大户,只吸收储蓄不发放贷款,其近8 000亿元存款中60%以上来自农村,估计导致净流出农村资金在6 000亿元以上(林毅夫,2003;何广文,2002;张杰,2003)。就连国家明确定义在农村领域的农村信用社,为了自己脱困,也开始了走规模经营,撤并集中之路,基层业务代办点大量撤并、人员清退,决策权限上收(何广文,1999;张杰,2003)。不仅如此,农村信用社业务非农化严重,农村信用社存款远远大于贷款,其差额大部分投向了非农产业和城市。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十余年,上市企业已逾千家,而“农业板块”企业尚不足40家,中国农业吸收外商投资项目数占外商投资项目总数的比重不足3%,投资额还不足2%。一方面,正规金融机构无意向农村和农业提供贷款或在这方面缺乏效率(章齐、刘明兴、陶然和Vincent,Yiu Por Chen,2003)。另一方面,非正规金融发展又受到政府限制,始终处于“黑市”状态的局面(张杰,2003)。农户取得借款的主要渠道是民间私人借贷,估计有50%到65%的农户获得了非正规贷款,农产借款中民间借款所占的比例超过70%,我国农村“高利贷”有8 000亿元至14 000亿元。20世纪90年代开始显露并不断激化的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矛盾,直接表现为:农村金融缺少农村经济支撑→农村金融脱离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缺乏金融支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落入不协调的恶性循环。直接后果是:农村资金分散、闲置、外流→农村资本积聚、集中效应低、农村金融成本加大→农村金融机构“城市化”、业务“非农化”、农村金融萎缩→农民贷款难、农村经济发展缺少资金投入→农村经济增长乏力、农村金融需求不足→农民收入下降、农村金融资源短缺→需求和资源双重约束成为制约农村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村经济和金融正式制度变迁被锁定→农村资源利用不充分和就业不足、农村经济政策效应降低→农村民间金融、非法集资和高利贷严重→农村金融风险伴随着农村经济徘徊→停滞→衰退而不断增加,交互作用,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关系恶化,最终危及整个金融和经济体系,引发金融和经济危机(熊德平,2005;冉光和,2006)。

当前,在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探索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不协调的内在原因,扭转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不协调的局面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然而,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已是由来已久,并且因依托数千年农业文明的连续不断的演进而具有深邃的历史感。因此,在研究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时,必须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本文以一个历史的视角,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思想认识两个方面来解释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文章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确立的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赶超战略是造成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制度原因;同时,长期以来,我们对工农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对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和功能认识不够,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认识不到位也加剧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失调。要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全面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将农村金融的功能定位在对分工的促进与农村产业的深化上,走工农协调、城乡互动发展之路。

2.基于初始条件和经济发展战略的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临着一个关键性的外生变量,即国际政治、军事竞争和严酷的外部经济环境共同形成的压力。为应对这一压力,国家确立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核心的赶超战略(张杰,2003)。然而资本高度密集的重工业与我国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下的资本短缺产生了直接的矛盾。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国家不得不全面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牺牲经济效率为代价,选择政治上的集权制度、经济上的计划控制和产权上的国家垄断。由于当时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这一选择的实质就是要从农业中提取经济剩余以满足重工业高速发展对资本的需求。农业为工业提供资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另一种是通过向农民收取税费。在改革开放前的1950~1978年的29年间,政府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从农业大约取得5 100亿元的收入,同期农业税收为978亿元,减去财政支农支出1 572亿元,政府从农业提取的农业剩余净额为4 500亿元,每年从农业部门流出的资本是155亿元。在改革后的1979~1994年,政府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从农业大约取得15 000亿元的收入,同期农业税收为1 755亿元,减去财政支农支出3 769亿元,政府从农业提取的农业剩余净额为12 986亿元,每年从农业部门流出的资本是811亿元。整个20世纪90年代每年“剪刀差”的绝对额都在1 000亿元以上(徐彬,2003)。表1所示,在1952~1990年,由农业提供的积累额占国民收入积累额的比重长期保持在平均40%以上。正是农业提供的大量经济剩余,中国在既缺乏外部市场又无外来投资的环境中,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一个工业值和城市人口均仅占15%的典型农业国发展成为工业产值达到70%以上、产业门类齐全和专业分工细致的初步工业化国家(张杰,2003)。此外,由于工业大多集中在城市,在重视工业发展的战略下,国家也必然会将发展的重心放在城市,将各种资源集中于现有城市,从而形成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的格局。1990年以来,农村经济增长率仅为4%,只有城市的一半。2002年,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只有15%左右,69%的农村人口只能分享15%的国民经济成果。

在重视工业和城市发展的格局下,由于计划控制的作用,金融部门实际上已完全成为国家动员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投入重工业,尽快建立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以独立对付外来竞争威胁的工具。在功能上,金融实际上成了政府财政的一部分(林毅夫、蔡昉、李周,1994;林毅夫,2003)。同时,在重视工业和城市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下,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成为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的源头。为了有效地动员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这种内生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国家金融必然要延伸到农村(张杰,1998),强制性地使农村金融服从于经济发展战略,成为国家控制下向工业和城市输送农村经济资源与剩余的管道。自1978年以来,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现代化的步伐,我国依然采取重视工业轻视农业,重视城市发展轻视农村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再加上不合理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导致了农村的正规金融机构无意向农村和农业提供贷款或在这方面缺乏效率,农村金融资源进一步流失。1978~2002年,农村信用社资金净流出5 816.9亿元①;1978~1990年,农村信用社平均存贷款比仅为46.58%,1978~2004年,农村信用社平均存贷款比仅为60.01%。

以上分析表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初始条件的限制,国家只能采取重视工业轻视农业、重视城市发展轻视农村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约束下,农业、农民和农村一开始就被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处于国家的目标函数之外。由于计划控制,金融成为经济的附属,使农村金融强制性地服从于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战略,其服务主要是面向工业和城市,而不是农村经济。这样,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不协调就成为一种必然。

3.基于传统观念和思想认识的分析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长期以来,理论界和决策者们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诸多偏差,特别是对工农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对金融在经济中的地位和功能也认识不够,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也认识不到位。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必然会导致决策的失误,最终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关系将产生负面冲击。

3.1工业化中对工农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

农业社会向工业化转型是社会经济自然演进的结果。在这一演进过程中,工业和农业之间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工业的发展要以农业发展为其中一部分以存款准备金、转存银行款的形式流向中央银行(1996年前是流向中国农业银行),还有相当部分是通过购买国债和金融债等方式大量转移(宋宏谋,2003)。基础的,农业的发展也需要工业的元素来推动。但需要强调的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作为人类最早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产业部门,不仅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且还是其他产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超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根据张培刚和库兹涅茨的经典分析,农业对经济发展具有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然而理论界和决策者们在追求经济总量高速发展的热情推动下,片面地向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看齐,不考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切实际地去模仿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将政策偏好集中在工业领域,从而长期忽视农业的地位,对农业只是一味地索取,不讲投入,取多予少,从而使我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屡屡落入“李嘉图陷阱”。落入“李嘉图陷阱”的过程,实际就是在国家的干预下,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的有效需求下降,农村金融资源外流的过程,从而使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运行失调。

3.2对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

按照传统经济学思想,金融和经济的关系是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影响经济。而政策制定者却片面地理解这种思想,只强调经济对金融的决定作用,而忽视金融对经济的制约(冉光和,2004),从而将金融视为只为经济筹资的工具,把金融看成是经济的附属。这种思想的结果是长期忽视金融的地位,无视金融对经济效益的要求,金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权被剥夺,认为金融支持经济的发展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货币政策只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而不管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金融行政化运行,在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中,金融成为国家集中资源的工具。进一步地,在重视工业轻视农业,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的格局下,金融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从农业和农村将经济剩余转向工业和城市的工具。农村金融本应是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相对应、具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功能的“金融”。然而在非均衡的发展战略中,农村金融变成了国家金融在农村区域的延伸,农村金融忽视农村经济对金融的需求,从而造成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不协调也就不足为怪了。只有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看成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平等互利、互信合作的发展关系,承认金融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才能从根本上协调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

3.3对农村金融的相关概念认识不清

对农村金融相关概念认识不清,对农村金融的研究就不能深入,只会人云亦云,流于形式;对农村金融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就会呈现混乱状态,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也就不能保证。对农村金融相关概念认识不清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将农村金融等同于农业金融。其结果是将农业金融问题替代了农村金融问题,从而农村经济中的其他金融需求被忽视,农村金融理论和政策变成了单一的农业金融理论和政策,农业金融的政策资源则被整个农村经济乃至非农村经济所利用,并出现严重流失,把农业信贷资金当作农村信贷资金等同使用,从而造成农村金融政策的混乱和农村经济内部结构的不平衡,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必然受到冲击。二是将农村金融等同于农村金融机构,农村金融功能和农村金融机构相互混淆,把农村金融发展等同于单纯的农村金融机构增加。不仅认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足,而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足又主要是由国有商业银行的撤并收缩、大量农村信用社经营陷入困境引起的”、“并从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角度试图对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问题进行具体求解”(张杰,2003)。这种错误认识的结果是,对农村金融问题的诊断失误和治理措施失当,进一步加重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失调。三是将农村金融机构界定为在农村区域内的金融机构。致使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界定不明,那些只有“农村”之名,而无“农村”之实,甚至有悖于“农村”的金融机构,也被认定为农村金融。比如农村邮政储蓄,其业务是只存不贷,纯粹是农村金融剩余的直接掠夺者,致使农村金融政策传导失灵,干扰农村金融功能的正常发挥,削弱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作用,进而引起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失调。四是将农村金融业务等同于农村信贷业务。其结果是使农村金融业务变得极为单一,农村金融创新不足,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此外,单一的农村金融业务,使农村金融风险得不到分散,农村金融运行效率低下,其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4.政策建议

要实现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真正改变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科学定位农村金融的功能,走工农协调、城乡互动发展之路。具体而言:

4.1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战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首先要培育和保护好农民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赋予并保护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产业地位,促进农村金融的产业化发展,构建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协调发展机制。要始终把“三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要以协调发展为原则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以城乡统筹为手段化解二元经济和金融结构,以国民经济发展为目标,保持农村金融与整体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双重协调。此外,还应科学界定协调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优化协调发展中的政府治理结构,提高政府履行协调发展职责的能力。

4.2科学认识农村金融,将农村金融的功能定位在对分工的促进与农村产业的深化上

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提出:劳动分工是促进生产率提高的最主要因素,金融发展可以通过对劳动分工的促进,并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杨小凯(2003)认为,“发达的城市和不发达的农村最大的区别就是分工水平的差异”;“如果投资不是用来发展适当的分工模式和提高分工水平的话,则投资于物质资本品、教育或研究并不能自动地提高未来的生产力。因此,围绕资本概念的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我们投资多少,而是什么样的分工水平和模式被用于机器、教育以及研究的投资上。”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就在于促进农村的社会分工,提高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实现农村产业的深化。只有将农村金融的功能定位在对分工的促进上,才能真正发挥农村金融的功能。农村金融的资金主要应当配置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延伸、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方面。

4.3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主体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体,首先要着力推进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对信用社原有资产归宿进行界定,并引进社会资金,充实信用社资本金,使农村信用社实现真正的合作制或股份制。要鼓励建立一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现农村金融主体的多元化。另外,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经营方式灵活,是一个潜在的重要金融创新主体。要充分利用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在信息上的优势,加强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引导与监管,推进正规金融组织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合作经营,将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作为正规金融组织在农村的延伸,建立起新型的合作金融组织,以增强农村金融对农业生产、农村发展与农民生活的服务功能,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对资金的需要。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6AJY008的资助和重庆大学青年教师基金(MX200602)。

注释:

①其中一部分以存款准备金、转存银行的形式流向中央银行(1966年前是流向中国农业银行),还有相当部分是通过购买国债和金融债等方式大量转移(宋宏谋,2003)。

参考文献:

[1]Mckinnon.Ronald.The order Of economicliberalization:Financialcontrolinthetransitiontoamarketeconomy[M].John Hop kins University Press.1991.

[2]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0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林毅夫.金融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R].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NO.C2003026,2003.

[4]何广文.中国农业信贷支持政策:措施、效果及其调整[A].载范小建.加入WTO以后的中国农业政策调整[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0.

[5]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章奇,刘明兴,陶然,Vincent,YiuPotChen.中国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金融学,2004,(1).

[7]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机制与模式研究[R].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报告(02BJY081),2005.

[8]冉光和,李敬,熊德平.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制度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6,(3).

[9]徐彬.中国农业发展中的失范现象及其纠正[J].调研世界,2003,(9).

[10]冯海发,李澈.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数量研究[J].经济研究,1993,(9).

[11]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2]张杰.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13]宋宏谋.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14]冉光和.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4.

[1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印书馆,1972.

[16]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李敬(1973-),男,重庆人,博士,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06-12-1(责任编辑:罗哲)

作者:李 敬 熊德平

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论文 篇3:

农村金融市场成熟度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的提高,而农村经济也受到了大环境的影响,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经济市场,从而有效提高农村民众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成熟度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互依靠、相互扶持的,所以,成熟的金融市场能够有效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即将针对农村金融市场成熟度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成熟度;农村经济

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则其金融市场成熟度越好,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农村地区出现了经济差距大的局面,这导致农村金融结构不均衡,经济水平提升缓慢,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成熟的效率。

一、农村金融市场成熟度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农村经济推动金融市场发展

首先,农村的经济发展能够有效的推动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所以,农村经济发展是金融市场形成的主要基础。在构建的过程中,农村金融体系需要资本的投入,而农村经济发展就是需要提供其所需要的资本。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在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能够满足自身的生活需求。在此基础上,农民将多余的资本投入到金融机构当中,这样就能够为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提供保障。所以,乡镇政府需要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力度,可以专为农民开设投资项目以及相应的金融服务,让农民能够在金融机构获得相应的盈利,从而逐渐刺激金融市场的成熟度。

其次,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实现农村资源的累积。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其可以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发展条件,也能够为金融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农村金融市场只有不断的累积更多的资源,才能够提高自身服务的力度,完善相应的服务功能。而且,在资源积累的过程中,也能够提高经济市场中资金的流动,从而为农村经济提供丰富的资金支持。

第三,农村经济发展相对城市经济发展来讲,一直都是处于低迷状态,当农民收入降低的时候,自然农村经济市场发展就会减缓。为此,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会提供相应的业务,让农村农户提高储蓄的力度,并减少农民在经济低迷期所出现的风险。但是,农村目前的金融机构服务形式比较单一,当农民收入逐渐的增加,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动也会越大,所以只有完善的了金融机构服务功能,才能够应对逐渐强大的农村经济市场。

2、农村金融市场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抑制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农村经济发展也在不断的完善,但是依旧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距离。在农村金融经济结构上看,其经济发展与金融市场出现了失衡的情况,

所以,农村金融体系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让金融机构能够为农民做出更多的服务,而农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会拥有更多的充裕资金投入到金融机构中,从而激发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其金融市场对经济发展的抑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首先,供给性金融抑制。所谓的供给性金融抑制主要在农村经济市场中表现为资源和制度两种供给不足的情况,其中资源供给不足要更加鲜明。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其基础建设基本完善,但是政府在资金供给上依旧缺乏投资,在农村经济市场中金融机构非常少[1]。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在贷款上相对比较高,在农村地区所提供的生产活动贷款,也是农民最需要的,但是因为门槛高,导致很多农村在贷款之后,需要拮据生活水平才能够按揭还款。而邮政银行在业务上也仅仅是提供相应的储蓄功能。在农村金融市场资源出现供给不足的情况主要原因是因为农民生产劳动所得来的收益与支出严重不平衡,其中人为原因、天气原因等都会影响农民的收入,所以,在贷款门槛高的情况下,农村的经济水平很难获得增长。而农村在金融机构中出现了存款数量不断增加,而贷款数量不断减少的情况。

其次,需求性金融抑制。农村地区的农民普遍对金融的结构和体系并不是非常的了解,所以,导致农村地区的融资情况并不乐观。很多农民对金融的了解仅限于资金的存储,只有很少一部分农民了解金融机构可以进行其他金融业务。而农民在需要资金的时候,一般不会想到金融机构,通常都是会通过其他的方式获取,所以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出现的严重的萎缩。

二、促进农村金融市场成熟度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1、完善金融体系

首先,完善农村信用社体系。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信用社在農村经济市场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金融机构无法代替的。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并没有完全的发挥其重要,其内部控制的现状非常复杂,在加上地方政府对其干预过多,导致农村信用社的运行状况并不理想。为此,在完善农村信用社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重点改造其内部控制体系,明确其产权问题,丰富其相关业务内容。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地区,因为经济发展缓慢,农村信用社的服务宗旨都是以民为本,在运行过程中都是以合作金融的模式为主。而在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地区,农村信用社采用的是股份改革的方式。在改革的过程中,农村信用公社采用了竞争形式的机制,能够有效的改变了农村信用社被垄断的局面。

其次,农业银行也需要在发展过程中转变自身的理念。农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在运行中很难将利益和政策进行有效的区分。在未来发展的路上,农业银行需要不断的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在自身的业务基础上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相应的基础保障。农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贯彻国家所颁布的各项政策,并以此为主推动自身的业务发展,同时,农业银行也需要与商业银行寻求共同发展的路线[2]。在资金分配上,农村地区的农业银行业务需要更加侧重与农业生产,这样有利于当地农民获得更多的利润。而在其他融资渠道上,农业银行也需要发挥自己的有点,通过自身的低成本去吸引更多的外部资金。

第三,金融市场中商业银行也需要不断的扩展农村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在改革之后,其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也丰富了很多,但是依旧不能够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金融产品的定位与农村经济发展有些脱节。在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建议独立创新金融产品,这样便能够在地区拥有核心地位。而商业银行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之下,拥有一定的优势,若是其能够针对农村地区开合合理的贷款业务,则能够有效的控制农村资金外流的情况。

2、优化农村金融结构

首先,为了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市场的发展,需要有效的开放相应的金融主体。在农村地区,非金融机构的占比较大,其很少受到政府机关的约束,所以,非金融机构要比正规的金融机构更受到农民的欢迎。所以,为了能够确保农民资金财产的安全,政府部门应该正视这一个现象,给予正规金融机构更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开放力度。为此,政府应该提高融资渠道的扩容,减少农业发展的负担,这样才能够让农村经济获得更好的发展。

其次,农村经济市场需要增加金融产品和工具的种类。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更多的金融产品,这样金融机构则需要创新金融产品的种类,以此刺激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在当前,农村金融市场产品的种类比较单一,主要就是以存款和贷款为主,其他产品少之又少,这样农民所选择的金融产品也有限。所以,增加金融产品的种类,扩宽业务范围,就能够为农民打开资产的道路,让农民有更多融资的选择。

3、提高金融体系运作效率

首先,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制度。在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制度不完善,所以,想要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效率,首先,就应该明确金融机构的产权问题,但是因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产权的不明确,导致金融机构在决策的过程中存在混乱的情况,从而是经营无法得到改善[3]。在金融机构进行内部治理的时候,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有约束的关系带进行合作,双方融合寻找在市场中的准确位置,明确双方的责任,在其基础上在有效的运行金融体系,从而确保农民的利益。

其次,在金融体系运行的过程中创新工作方式,提高金融体系工作的效率。经济市场中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所以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以农村实际情况为主,设计符合农村发展的金融产品,构建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模式。在工作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其应该在法律约束的范围内,增加抵押品的种类,为农民创造获得资金的机会。为此,在工作创新的过程中,相应的金融机构还需要多借鉴国外的丰富经验,让其余农村金融体系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提升农村经济市场的发展。

第三,有效的改善农村信用社的现状。目前,农村信用社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工作效率不断的下降,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了垄断形式的影响。因为,农村地区正规金融机构比较少,农村信用社被垄断,非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导致农村经济一直无法复苏。针对这种情况,各地政府应该加强金融机构的发展渠道,实现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完善市场竞争制度,从而充分的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这样便能够有效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农村相关的金融机构需要不断的沟通完善自身的结构来适应市场的变化。而且,农村金融机构也需要清晰的了解到,自身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完善金融市场中的各项服务,同时也能够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贾惠婷.制度约束下的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探讨[J].市场论坛.2019

[2]江俐,王伟良.我国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農家参谋.2018

[3]单昱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现代化农业.2018

作者:华若铮

上一篇:县幼儿园党支部工作总结下一篇:上半年人事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