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名著的方法与技巧

2022-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阅读名著的方法与技巧

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阅读方法探讨

名著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既是教学的重点, 也是教学的难点。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名著阅读重性不断提升的背景之下,语文名著阅读的困境而对中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阅读方法探讨,提高语文阅读的有效性。

一、中学语文名著阅读之困

多项调查显示,中学生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学生认为只要考试不考,不影响分数,那么阅读都是浪费时间。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互联网,手机,游戏等诱惑之下,且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学生对阅读提不起兴趣。特别是由于部分名著较为难理解,学生更多是避而远之。在他们看来读书似乎只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或者是知道故事情节等粗浅的阅读,而不去思考和感悟其中的内涵和思想。

在中学生名著阅读之路上另还存在意识问题,一是家长的意识,二是老师的意识。有一部分家长和教师忽视名著阅读,对名著阅读理解不到位,带着功利性的目的,一切只为考试,没有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以及语文教育改革的脚步,教学思想和方法比较落后,而这样的导致是枯燥的,无趣的,学生不喜欢的,缺乏创新性,学生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

教师文学素养较低。现当下尤其是名著教学对教师的文学素养要求就更高了,如果在名著阅读教学中,老师没有足够的文学素养,没有对深刻研读名著,而是仅仅依靠曾将在课文上所学的粗浅知识,或者是纯粹凭借经验,甚至是将答案作为教学,知识领域过于狭隘,难以给学生正确的引导。

二、中学语文名著阅读之重

名著是文学的重要呈现形式,是对人类心中情感生动而有丰富的表达形式,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学,一本名著向我们展示的一个时代的心声,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观念,是一个时代的射影,更是展现文化魅力和时代精神和人类历史的重要方式。

为了提高国民阅读量,随着语文教育的不斷改革,“部编本”教材不仅仅加大了传统文学的篇目,而且将名著导读作为课文直接写入课文之中,基本放在每册的第三单元与第六单元中,还增添了“读书方法指导”“专题探究”“自主阅读推荐”这三个模块,让阅读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让教师有东西可教,让学生有东西可学。在如此的框架指引之下,在“自读”和“教读”的基础上加上“课外阅读”,努力达成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部编本”教材的实行与使用则进一步验证名著阅读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三、中学语文名著阅读之法

1.丰富名著阅读的基本课型

名著是丰富的,而名著的阅读也应该是丰富的,在“阅读教学课”的大框架之下,名著阅读课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和名著的难易程度将其细分为多种课堂,创建支架式的阅读课堂,而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有目的的备课,备实际的课,备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课。

阅读是一个过程,教师则可以依据过程进行备课,一些学生相对比较陌生的名著教师可以开展“名著引读课”,而在引读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等各种方式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开展“名著推进课”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的阅读情况,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分享达到及时反馈的效果;当学生自主完成名著的阅读之后可以开展“名著提升课”让学生在初读之后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后学生可以选择名著中的重点篇目对学生或者名著片段进行重点的赏析,从未开展“名著精读课”让学生对名著的理解更加透彻,同时掌握阅读技巧。这个过程不仅仅是课的类型多样化,更重要的是丰富教学形式与教学活动,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形式。例如,可以让学生用书信的形式与作者或是主人公对话,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主人公地位,从未激发兴趣;可以通过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对句子进行赏析,仿写,让学生感受名著中的美,也能提高书写能力。

2.紧抓“三点”教学

教材中所选的每一部名著可能是不同的文学形式,承载着不同的思想内涵但是纵使名著内容百变,百变不离其宗,名著的教学中需要抓住“三点”进行教学,才是有效的名著阅读。这“三点”分别为:教学的切入点、教学的兴趣点和教学的探究点。抓住切入点可以帮助学生把一本厚书读成一本薄书,这是名著教学的关键点。抓住兴趣点就是抓住学生阅读的兴趣。而抓住教学的探究点则是提升学生名著阅读的重要途径,教学的探究点主要从两个方面选取,一方面是基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围绕名著阅读文本特点而展开。

在名著阅读教学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不断地加强相关的研究,这条路上我们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阅读,并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责任编辑 黄博彦

作者:黄小艳

第2篇:例谈名著阅读的过程管理方法

摘要:对于名著阅读,课标有要求,教材有安排,考试有体现。想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去阅读,完成名著阅读的“规定动作”,切实提高名著阅读的实效性,过程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做好名著阅读的过程管理,需要教师运用各种阅读方法,从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两方面,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保持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

关键词:名著阅读 过程管理 书面表达 口头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也推荐了一些课外读物,其中,名著是主体。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也专门编入了名著阅读的内容。以现行的统编语文教材为例,每册教材列出两本名著阅读书目,初中三年六册教材共规定阅读12本名著。对于名著阅读,课标有要求,教材有安排,考试有体现。想引领学生扎扎实实地去阅读,完成名著阅读的“规定动作”,切实提高名著阅读的实效性,过程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运用各种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保持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本文从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书面表达的名著阅读过程管理方法

(一)摘抄点评法

摘抄点评法,就是学生在开展名著阅读时,将名著中的佳词美句、精彩片段摘抄下来,并从人物形象、情节梳理、内容梗概、遣词造句、阅读感受等角度做综合性点评,或者任选一个角度做针对性点评。操作方法为:学生每天摘抄10行左右的文字,写两行点评。

如阅读《骆驼祥子》时,笔者要求学生每天摘抄10词、5句,每周摘抄1个精彩片段(练习本上不少于20行);每天从所摘抄的词语、句子中任选2—4个赏析;每周自由选择一个的精彩片段写阅读感受。每周检查一次,及时评价学生的摘抄与点评,在班级分享写得精彩的阅读感受。

摘抄点评法按字、词、句、段的顺序训练,遵循了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重在培养學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明显提升,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能力也显著改善。

(二)编题测试法

编题测试法是指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学生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自主编题,附上参考答案,由教师择优组卷,或学生间互相交换,测试名著阅读效果。

如阅读《朝花夕拾》时,笔者要求学生在每篇文章阅读结束后,编制10道选择题和10道填空题(选择题每题设计3个选项,填空题每题设计一个空)。笔者从中筛选,最终组成一份测试卷。选题目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具有典型性,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名著的关键信息点;二是要尽可能兼顾每一位学生,给予学生鼓励。

从实际情况来看,编题测试法能够督促学生认真阅读名著,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名著的关键信息和细节。

(三)圈点勾画法

所谓圈点勾画法,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时,直接在书上留下阅读痕迹,圈圈画画,写上旁批。如阅读名著《水浒传》时,笔者要求学生每一章回写10个批注。

圈点勾画的重点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对写作技巧的体会、对作品中人物情感的体悟以及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把握等。

(四)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法,就是在名著阅读结束后,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整部名著的基本信息,如作者信息、写作背景、书名由来、主要内容、主题思想、文学地位、艺术风格等,或者梳理名著的故事情节发展过程。

如,阅读《朝花夕拾》时,笔者让学生每读完一篇文章就绘制一张思维导图。整本书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围绕作者信息、写作背景与过程、书名由来、篇目构成、主题思想等绘制一张整本书的思维导图。再如,阅读《水浒传》时,笔者让学生边读边完成一张思维导图,按宋江、杨志、武松、林冲、鲁达、李逵、吴用出场的先后顺序及其相关的英雄事迹,绘制一张反映水浒英雄人生轨迹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法增强了学生对整本书概念的理解,即从整本书的高度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风格艺术、人物形象、创作手法、结构布局等。通过梳理、提取、分析、解释、评价,学生加深了对名著的整体感受,增进了对名著的深层次了解。这给学生带来了精神的愉悦,也激发了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热爱之情。

(五)小报展评法

小报展评法,就是学生将名著的基本内容分门别类地制作成手抄报,并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名著阅读成果,其他同学评价。在展示、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弥补自己的阅读漏洞,实现对名著的整体性把握。

如阅读名著《西游记》时,笔者布置了编辑小报的任务,并向学生提供《西游记》手抄报的主要评价指标:(1)故事插图,1—2幅;(2)作者简介,100字左右;(3)章节故事,不少于5个,需自拟小标题;(4)介绍主要人物,不少于4个,包含形象分析;(5)概括全书内容,200字左右;(6)名著评论,摘录不少于3条的《西游记》评价,自写一条评论,80字左右。

《西游记》手抄报的每一项内容都有明确的要求。学生根据手抄报的评判标准,最终评选出10份最佳《西游记》手抄报,张贴在教室内。

一本名著,一份小报,一次展评。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过程管理方法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名著阅读的基本情况,并针对学生名著阅读中存在的问题集中指导,解决名著阅读中的共性问题,也利于学生查漏补缺,更好地走进名著。更重要的是,小报展评法促使学生认真阅读名著,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思维。

二、口头表达的名著阅读过程管理方法

以上方法主要以书面形式检查学生名著阅读的情况,教师还可以采用接龙演讲法、互问互答法、访谈交流法等口头表达方法强化名著阅读的过程管理。

(一)接龙演讲法

所谓接龙演讲法,就是教师利用课前5分钟,组织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轮流将近期阅读的名著内容复述出来。每人一段,下一位学生接着上一位学生的复述讲下去,直到这部分内容全部演讲结束。

仍以阅读《水浒传》为例,笔者指定阅读回目,在课上让学生接龙复述故事情节,学生在听说之间进一步了解了《水浒传》的主要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位学生复述演讲的故事情节应以完整为佳,教师切勿随意中断学生的演讲,影响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整体把握。

(二)互问互答法

互问互答法,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互相回答。先依据一定的规则,选出一位学生先提问,由他指定一位同学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就由回答的同学继续提出一个问题,再指定另一位同学回答。反之,如果回答错误,这位同学就要补读名著。运用这种方法时,为避免出现乱问乱答的现象,教师需要事先与学生“约法三章”:一是约定时间,二是约定阅读的内容,三是约定提问的方式。

如阅读名著《格列佛游记》时,笔者先与学生约定,用一周的时间完成小人国部分的阅读,在阅读时,自主设计问题,預备答案。在互问互答环节,学生只能提问小人国部分内容,若超出范围,将不能得到奖励。设计的问题一般应为简答题,如:小人国的国名叫什么?格列佛帮助小人国打败了哪个国家?格列佛用什么方式扑灭了王后寝宫的大火?

互问互答促使学生细读名著,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交流气氛,也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动脑筋设计问题,养成带着问题阅读名著的良好习惯。

(三)访谈交流法

访谈交流法,就是在学生阅读名著时,教师与学生同步阅读,主动深入学生的名著阅读过程,与学生交流名著阅读体会,了解学生名著阅读中遇到的困惑,及时掌握学生名著阅读的最新动态。

如阅读《格列佛游记》的小人国比赛绳技的相关内容后,笔者与学生交流阅读感想,及时向全体学生反馈,营造一种你追我赶的竞相阅读氛围。在解答学生名著阅读过程中的疑惑时,笔者有时会采用“踢皮球”的方式,将阅读疑惑再抛给学生,引领学生边阅读边思考。为了帮助学生更顺畅地阅读名著,笔者还会向学生介绍一些整本书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兴趣。如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名著时,笔者经访谈了解到许多学生并不喜欢读,读不下去的想法很强烈。于是,笔者组织学生定期交流阅读情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访谈交流的方式比较便捷,随时都能开展。它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名著阅读的进展情况,了解学生名著阅读的兴趣点、疑难点,有针对性地提供阅读支撑,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协助学生顺利完成名著阅读。

参考文献:

[1] 陈元芝.批注:把名著阅读引向深处——以《朝花夕拾》为例[J].语文建设,2018(4).

[2] 徐金国.名著阅读应导向真阅读深阅读[J].语文建设,2016(25).

[3] 金中.名著阅读的困境及教育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7(4).

作者:陈浩良

第3篇: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评价方法探析

初中语文教学规定了名著阅读的必读篇目和自主阅读推荐篇目,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阅读名著,有助于学生在整本书的阅读中拓展语言知识水平,在总结归纳中提升思维品质,在文字理解、语篇欣赏中提高审美鉴赏素养,在把控情感、品读风俗中传承文化。

一、评价内容全面化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的评价内容要全面化,遵循新课标提出的“知识、技能、素养、情感、价值、态度”等目标,强化学生的阅读知识和技能,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因此名著阅读评价内容要全面、科学、丰富,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知识技能的全面考查

知识技能是新课标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该项的考查可通过趣味测试、知识竞赛、流动火车接龙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所读名著的内容、故事情节、关键细节进行考察询问,以此巩固学生对名著知识的认知和感悟。而形式则可以灵动多样,不拘一格。比如流动火车接龙:以班级第一名学生为例,提出问题“《艾青诗选》中你最喜欢的一句是什么?30秒内做出赏析”,学生回答完毕后,下一名学生站起来根据同一问题继续回答,几人过后教师即可再次换题。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30秒挑战名著重组、续写、创编等。以上形式皆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2.情感态度的全面考查

情感态度的考查主要与学生对名著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的情感态度有关,可通过人物小传、课堂点评的形式来开展。比如日常教学中,教师可布置任务:“《西游记》中任选一人物写100字的人物小传。”教师能通过学生的人物小传了解到学生对某人物、某件事的情感态度,同时也能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及时加以引导。

二、评价方法多元化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主旨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评价方式的多元有助于学生在丰富、灵活的评价方式中传达多样化感悟,而具体形式则可从书面报告、口头表述、实物作品等方面展开。

1.书面报告

书面报告是阅读评价中较为常见的内容,多以读后感的形式展开。而实际上书面报告还有日记、思维导图、名著阅读记录卡等多种形式。思维导图即需要学生能首先确定好关键词,如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题名为一级关键词,学生阅读完本书后,即可从一级关键词延伸二级关键词,将二级关键词确定为人物形象、文章主旨、一句话评论等,随后二级关键词再延伸为三级关键词。依次延伸完毕后,学生能得到图文并茂、提纲挈领的一份名著知识内容体系,有助于从整体上观照整本书的内容。

2.口头表述

口头表述多以演讲、辩论赛、名著阅读座谈会为主,借助于口头表述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沟通能力。以辩论形式为例,阅读《傅雷家书》后,教师即可提出辩题:《傅雷家书》中傅雷对待孩子过于严格,教育幼童是因势利导还是严格施教为好?学生分为正、反方两组,教师给予学生6-8分钟时间组织语言、查找资料。辩论赛的形式可有效强化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3.实物作品

实物作品形式较为广泛,学生们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用美术作品、音乐编曲、摄影画面、舞蹈等多种形式来展现自己的阅读体会。实物作品不限形式,有助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评价需求,激活初中学生的创造热情。

三、评价主体立体化

名著阅读评价要规避以往单一的师生评价、学生自评等模式,将家长、教师和学生联系在一起,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家长参与性的基础上,使阅读评价成为教師、学生、家长的交互活动。在此基础上可展开亲子互评、小组合作评价等,充分发挥名著阅读评价的激励功能。如在学习《傅雷家书》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亲子互评”,学生阅读后生成思维导图、手抄报等阅读成果,并将其交予家长,一同讨论分析。此种方式有助于拉近亲子间的距离,在亲子一问一答间掌握学生阅读的感悟情况。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评价需要贯彻落实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通过丰富的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评价和多样的书面表达、口头评价、实物作品以及师生、生生、亲子等多元评价体系,助力学生在名著阅读和阅读评价中巩固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广州市黄埔区华峰学校)

责任编辑 黄佳锐

作者:何发明

第4篇:初中生名著阅读指导策略与有效方法探析

初中生名著阅读指导策略与有效方法探析

[ 作者:朱雪雯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793文章录入:zhuxuewen ]

初中生名著阅读指导策略与有效方法探析

朱雪雯*

(苏州市苏州新区第一中学215011)

[摘要] 分析目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和成因,探索初中生名著阅读的指导策略和有效方法,以引导初中生课外名著的阅读,推动和促进名著阅读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初中生;名著阅读;指导策略;有效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新修订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对初中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作出了规定,并对初中生名著阅读的总量有了明确要求,还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篇目。可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外阅读如此重要,那初中生是否在进行课外阅读?他们在读些什么书?中国教师资源网曾经公布过对当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调查结果。从阅读兴趣和阅读目的来看,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课外阅读,也认识到课外阅读对提高语文水平、增加知识、调节精神、学会处世等的作用。但从阅读数量和阅读类型来看,一学期读5本以上课外书的不到半数,竟有8%的学生一学期未看过一本书。且绝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一些通俗的读物,如卡通漫画、武侠小说、科幻小说等。而对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关心甚少,读过新大纲规定的10部课外阅读推荐篇目的人数很少,在被调查的103位学生中,读过《西游记》的只有30人,读过《水浒》的有20人,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14人,读过《鲁滨逊漂流记》和《童年》的分别为3人和2人;看过《朝花夕拾》、《骆驼祥子》和《格列佛游记》的各有1人;《繁星·春水》及《名人传》竟无1人读过。还有26%的学生从未看过一本文学名著。由此可见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远远未达到新大纲规定的要求。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此贫乏,尤其是文学名著阅读严重不足,这一现象实在令人担忧。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方面由于许多经典名著难读、篇幅长、节奏缓慢,中学生读起来相当费劲,投入的时间又长,不符合中学生的口味。另一方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课外没有时间进行阅读。再加上家长、教师的急功近利,在升学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不少家长、教师认为,课本要好好读,课外书是闲书,会影响学习成绩,因此家长反对课外阅读,教师也不重视课外阅读。还和电视、游戏及时尚读物的冲击有关。《灌篮高手》《哈利波特》等电视节目的相继问世,不少学生一回到家,

点击的是网络游戏,拿起的是时尚读物,从而放松了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要彻底改变当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我们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如何调动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接近纯粹的、经典的语言环境,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二、阅读指导策略和有效方法分析

1、以影视引导名著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利用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是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在初中生课外名著阅读兴趣的培养方面作了一点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生活中我们发现,当电视台播放某部电视剧时,与之相关的东西便成为初中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与它们有关的书也就成了初中生互相传阅的热门书。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播出之后,文学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不同程度地带动了相应书籍的流行。因此为了有效地推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尝试从初一进校后就全年级学生开设影视活动课,把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影视作品搬进课堂,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先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和大体的了解,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本学期我还将风靡全国的百家讲坛于丹的《论语心得》也请进教室,让学生通过直接聆听作家以及一些专业学者的论述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观看第一讲之后,有同学在周记中写道:“对于论语,我一直认为它是高不可及的,必须得仰望它。而经过于丹教授的解读之后,我迫不及待的拿起论语,顿时感受到它是这样的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今天尽管我只读了其中的几则,但它所散发出来的阵阵芳香,让我收获的人生启示却是深远的。”还有一位同学,由于他本身古典文学功底较好,观看百家讲坛之后,成了《论语》的忠实读者,每天在自己的博客上记载自己阅读论语的感受或产生的疑问。如:《春读论语——择佳婿,勿计后》《春读论语——朽木不可雕也》等。开设影视活动课程在培养初中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名著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引导和实践,学生们开始体验到了读书的乐趣,尝到了争论的甜头,在学校里逐步形成阅读课外名著的良好风气。

2、以活动推动名著阅读

开设读书活动课。我们学校每一个班级都建立了图书角,为开设读书活动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每个学期初,根据学校开列的书目,我要求学生每人至少提供一本名著,存入班级图书柜里,由专人负责,每周开设一节读书活动课,来阅读经典名著,以创设阅读名著的浓厚的氛围,推动名著阅读的开展。

举办校园阅读节。为推动全校同学更好地开展名著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我们学校定期于每年金秋十月举办为期一周的“校园阅读节”,让学生用阅读丰润自己,用阅读提升自己。在阅读节期间,我们开展精彩纷呈的名著阅读大比拼的竞赛活动,内容包括文学名著语段诵读、文学名著读后感展评、文学名著课本剧表演等,为同学们搭建读书心得和读书成果的交流平台。以展、赛、评促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和才干,提高文学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更有效地推动学生课外阅读名著活动的开展。

试行古诗词考级制。新生进校之后,就向所有同学明确初中三年经典名著阅读的量,其中包括古诗词名篇150首。全校学生人手一本古诗词诵读卡,记录每一位同学朗读、背诵的情况,定期进行抽查、考试、定

级、发证。达到80篇为一级,100篇为二级,120篇为三级。学校推行古诗词考级制后,学生读古诗的热情空前高涨,朗读于口中,烂熟于心中,他们在学校里背,在家里也背,漫步于林荫校园,陶醉于古诗文的氛围中。通过这项活动,既增加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也提高了他们古诗文鉴赏的水平,有效地推动了学生课外阅读名著活动的开展。

开展读写大赛活动。结合名著阅读开展读写大赛,也是推动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为考查学生读写的综合素质,倡导经典阅读,引导体验生活,同时也为参加省、市级读写大赛选拔人才,学校每年要举办与经典名著阅读的内容有关的“读写大赛”。在学校公布的必读名著范围之内命题,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以客观题、主观题的形式进行比赛。对学生名著阅读情况和写作能力进行基本考查。学生必须读完全部名著才能完成试题。习作部分重在阅读感悟和对生活的体验。比赛也分两个阶段:初赛为开卷,以班级为单位,在开展诵背、读书等活动基础上进行。每班选拔出五名同学参加决赛。决赛为闭卷,两个年级集中起来现场竞答。由学校抽教师统一阅卷,选出两名同学参加区级比赛。随着每年一次的读写大赛的不断开展,学生对名著阅读也越来越重视。

3、以考试促进名著阅读

定期的必读书目考查。旨在检查学生阅读与否,考查学生对作品的了解程度。初一新生开学时,我们在新生入学须知上列出初中阶段的必读书目,并且每年的五月份要进行必读书目考查。一般只对文学名著的相关常识作了解性考查。如作者、国籍(朝代)、作品及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主要情节、人物绰号等。这对学生阅读名著是个很好的促进。当然考查的方法应该谨慎考虑,不能成为有压力的应试。

适量的名著内容考核。《新课标》对中学生名著阅读的总量有了不少于260万字的明确要求,因此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中外名著也被推上了中考前沿,有些名著也成了初中教材中必读书目,其知识点自然也就成了试题的出处之一。而且名著的阅读越来越为命题者所亲睐,考查范围也日渐扩大,在全国各地日益流行。因此我感到平时期中、期末考试的语文试卷中适当融入唐诗宋词、中华经典名著的内容,对提高学生名著阅读的质量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丰硕的阅读成果展示。为了更好地促进经典的阅读,还要重视阅读成果的展示。充分利用班队活动、国旗下讲话和校园橱窗等阵地,让学生展示名著阅读的成果。包括读书笔记、读后感、好词佳句摘抄等展示,以及读写大赛、古诗词考级、名著阅读大比拼评比结果的展示。这样既有对初中生进行名著阅读的过程性评价,也有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终结性评价,才能扎扎实实地激励和推进初中生名著阅读的开展。

4、以方法指导优化经典阅读

由于名著的内容大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加之篇幅较长,学生要真正读懂读完并不容易,毕竟学生目前的课业负担太重,所以有了阅读兴趣之后还要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才能使他们在阅读中能感受的阅读的乐趣,并且有所收效,愿意花时间读名著。

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反复读。不管阅读哪一类的名著,都必须要有层次地反复读。茅盾就曾说过:“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句炼字。你读了一本名著,经过半年或几个月再拿来读的时候,你从前的心得,一定会有所修正,否则就是没有进步。”所以

说,凡是好书都得重读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日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既要有重读,又要有层次,有坡度、从浅入深地读,沉浸在经典名著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教会学生有针对地灵活读。对小说,可以先让他们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他们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阅读时,学生大都只关注情节,把故事看完就算完事。其实,情节之外,学生阅读名著时更要关注人物、欣赏人物、品味人物、评析人物,将人物作为名著阅读的突破口。因为人物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小说中的情节是以人物为中心开展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构成了名著的主体。人物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性格命运揭示了作品深刻的主题,也往往深深地抓住了读者的心,吸引读者深入其中,与人物同命运共呼吸。抓住了人物,就抓住了名著的关键。关注名著实际上也必然会关注塑造人物所运用的的一系列方法,与之相关的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阅读诗歌,要注重诵读,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深入感受诗的意境,进而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培养学生有效地动笔读。引导他们在名著阅读中养成自觉做摘录,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一是勾画圈点打问号,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可以在有困惑的地方打上问号。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为什么保尔与冬尼娅分手?”“保尔的学校里为什么一年级和高年级关于地球存在年数产生不同?”等等,作上记号留做课堂讨论时用。二是寥寥数语写批注,读到精彩的词语、句子可以写上自己简短的批注;三是不拘一格写感受,读书的感受因人、因地、因时而异,可以边读边写,可以读完以后再写;四是摘摘抄抄多积累,根据个人的阅读喜好,将精美难得的资料摘抄分类保存下来,这样的摘抄既可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也可以作为不定期对名著阅读的检查的一个有效的依据。

告诉学生有批判地辨证读。名著的内容、思想文化比较复杂,教师应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形成批判性思考。对名著的理解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例如:如何看待《红楼梦》中的宿命思想?如何理解《水浒》中梁山好汉的杀人放火行为?怎样认识《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浓厚的宗教色彩?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对名著进行有批判地辨证读。否则反而会起到负面影响。

三、开展名著阅读活动的启示

1、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推动,阅读名著已经成为我们学生的一种习惯。图书馆、阅览室成了同学们每周必到的场所,课余时间、节假日都能看到孩子静心阅读的身影,孙悟空、汤姆索亚等中外名著中的人物也曾一度成了初中生平时最热衷的话题。初中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给他们的生活背景描上厚重的文化底色。

2、增强了学生对人生的感悟

名著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丰富的情感内涵,作家在文学名著中投入了自己深沉炽热的情感,那至死不渝的忠贞,热情似火的浪漫,纯洁无瑕的童真,舐犊情深的母爱,山盟海誓的爱情,能使读者的心灵受到震动,受到洗礼,受到启迪。名著的阅读,可以激发出初中生内在的激情,增强他们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感

受力。

3、培养了学生的注意力和意志力

名著阅读本身其实也是对初中生意志和毅力的考验,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很难将阅读进行到底的。啃读大部头名著的同时,也就锻炼了自己的专注力。特别是阅读一些比较难懂的经典著作,更能够使我们的性格变得沉静稳重。因为名著阅读本身就是一件能够耐得住“寂寞”的事情,因此阅读名著对训练初中生的注意力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大有裨益。

4、丰富了学生表达的词汇

由于初中生年龄小记忆力和模仿力强,因此读了名著之后学生的日常词汇里常常涌动着“水浒”的波光粼片,谈吐中也常常动荡着“三国”的风云情怀,作文中也常常跳出“西游”的风趣幽默。那种“挤牙膏”式的写作行为,干涩、寡淡,缺乏灵性的文笔也得到改变。随着名著阅读的不断开展,学生的词汇越来越丰富,语言的表现力越来越灵活。

第5篇:阅读国外名著的方法

阅读国外名著的方法,笔者进行了思考,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时代背景外,还可以有以下做法:

一以教材所选的国外名著、名篇进行指导.特别强调对文本作者的了解,有利于学生阅读.对于作者的简介不能仅仅停留在生平、作品上,要通过网络有关作者的材料,深入了解作者,包括作者的背景、信仰、感情世界等,让学生真正认识作者.

二 阅读外国名著,特别要注意作者表达风格与中国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名著作家的比较,在比较中鉴赏.如处在同一历史时期的比较,题材上相似性的比较等.语言表达习惯上的比较等.三 阅读国外名著时,还要从人性出发,从人的角度去洞察名著里所表现的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挖掘在不同的历史和国别的情况下,人性的共性和差异性,把握着一点,阅读就会有收获.

保尔·柯察金

这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角.

他出身于一个乌克兰的工人家庭,在即几十年的学习和斗争中成为了一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从小城诚实,质朴,浑身是胆,无所畏惧,但对剥削阶级有着刻骨的仇恨,渴望反抗,同时要求上进,喜爱阅读各种革命书籍,思想觉悟快.他性格坚强,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和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更重要的是他能够自我反省,对自己头脑中残存的旧思想开战,克服了自己的无政府注主义影响,克服了缺乏组织记律的观念,再也不成为自己感情和习惯的奴隶.他将自己融入到了人民大众中,工作完全忘我,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面对健康的恶化,他不屈不挠,忍受剧痛,在另一条文学的战线上继续为人民服务.保尔·柯察金有着纯洁、高尚的道德品质,他渴望爱情,但有时又不够勇敢,不敢向所爱的人表达自己的爱意,只是把自己的一切力量和全部生命都奉献给建设新世界的伟大事业,他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英雄形象 .

第6篇:现代诗歌阅读方法与技巧

谈如何阅读现代诗歌(已发表) 作者:印文权 来源:印文权 我国是诗的国度,自古诗人之众,佳作之多,浩如烟海。在古代,诗歌不但孕育了民族精神和情感,而且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和语言;在近代,诗歌更是一把灼人的火炬,照亮了漆黑的夜空,创造了文学的辉煌。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培根说:“读诗可以使人灵秀。”阅读诗歌不但能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但是,如何阅读 诗歌,尤其是如何阅读现代诗歌,我们的许多青年朋友却知之不多,并常常陷于苦恼:喜爱诗歌,却不知怎样阅读,不知怎样欣赏。就此,笔者想就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诗歌的分类标准很多,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按形式,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照写作时间,可以分为现代诗与古代诗……同一首诗,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归入不同的类。我们所谓的“现代诗歌”是指1919 年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创作的诗歌。 我国古典诗歌如唐代的律诗和绝句、宋代的词、元代的散曲等可称作旧体诗。自1919 年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大批的文学家通过诗歌来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虽然其中也有部分运用旧体创作诗歌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但是,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新诗是 1919 年“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的一种新体诗,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儿,以新的思想内容激励人们,教育人们。郭沫若在1920 年写的著名长诗《凤凰涅盘》,表现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五四”时期的时代精神。 和旧体诗相比,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格律的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有的新诗讲究格律,然而不像旧体诗那么严格,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诗行有一定的节拍,一个诗节分五个诗段,每个诗段有大致相同的诗行。而有的新诗则比较自由,无论篇幅的大小、句子的长短,还是平仄、押韵都不拘一格,甚至不用标点,或行或止,一概服从感情自然抒发的需要,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没有固定的节律,也不押韵,作者完全以自己的情绪自由支配诗行、诗段,按情绪的旋律来安排诗的节奏、韵律,一切服从表情达意的需要,通过简短而自由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眷念,对祖国的挚爱。 形式是为内容而服务的,新诗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来自由地抒发诗人奔涌的激情,或者自由地表现诗人心中的潜流。它们将新的思想感情融于诗的艺术形象,融于诗情画意的意境,因此,阅读新诗要要善于把它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感受诗的艺术形象,体味诗美,从而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新诗的几个步骤。

1、了解作家流派和创作背景。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流派,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是我们理解和鉴赏诗作的钥匙。 比如我们阅读《再别康侨》,就得先理解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了解1922 年前后徐志摩曾在康桥游学,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他在《猛虎集�6�1序文》中曾经自陈:在24 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后来他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为此,回国后他一再吟诗著文缅怀康桥。1922 年初别康桥时就高唱:“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康桥,再会吧》)1925 年重游康桥时,又作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 年,诗人故地重游,又倾注满腔深情写下了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 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眷恋和依依惜别的深情。不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就很难深层次理解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再比如,在阅读《死水》时,如果我们了解了闻一多这位著名的爱国诗人,曾于1922 年赴美留学,深切感受到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激发起强烈的爱国热情,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 1926 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却令他极为失望,面对着路边的一汪死水,吟成了《死水》一诗,无疑有助于我们理解“死水” 的象征意义。如果我们知道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闻一多与“新月诗

1

派”同仁一起致力于新诗形式的建设,并以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和广博的艺术素养,在对新诗作了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新格律诗体的理论主张,在他的《诗的格律》中强调了诗歌要“形质兼美”、“精神和形式调和”,并具体阐明了新格律诗体的具体要求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我们就可以轻易地从“三美”的角度来欣赏《死水》。 对作者、背景有了较明确的认识,能够使读者从整体上感知、领悟全诗的内容,对作品给予客观而又全面的分析评价。

2、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的形象。 别林斯基说过:“哲学家用三段论,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诗歌是通过具体感人的形象来表情达意的。只有把握了诗的形象,我们才能更深一层地理解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而诗的形象则必须是通过咀嚼诗的语言来把握。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尤其如此。前人作诗,十分讲求炼字、炼句、炼意,常有许多精妙传神的地方,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微雨燕子斜”的 “斜”字。现代诗作者,也同样高度重视诗歌的语言,并通过语言的锤炼,来塑造诗歌形象。 比如穆旦的《赞美》,在第三节中通过平淡、质朴的语言,运用白描的手法,不加修饰,刻划出勤劳善良、有着巨大忍耐力却最终也“放下了古代的锄头”的“农夫”形象,显得真切深刻。而臧克家的《老马》,动词运用精彩传神,“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眼里飘来一道鞭影”,“扣”、 “飘”字,准确、生动、逼真,有力地刻划出受到深重压迫的老马形象。 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形象化的语言。有些意思往往不直接说出来,而是用画面来展示。《再别康桥》一诗语言运用上注意了词藻的色彩感,多选用色彩明丽的词语,如夕阳映照的“金柳”,波光里荡漾的“艳影”,水底软泥上的“青荇”,潭中倒影的“彩虹”,以及“云彩”、“夕阳”、 “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等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画面,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和油画般的感受。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咀嚼“看似平常却奇崛”的诗歌语言,把握住诗的形象,才能分析出诗歌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

3、体味诗的意境,领悟思想感情。 阅读诗歌的关键和着眼点在于体味出诗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注意“意境”,那么意境是什么呢?诗歌的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指作者在诗作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括作者的主观情态和客观风物两个方面,简单地说也就是景中有诗,情景交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6�1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表达了一个天涯游子孤独哀伤的情感。阅读诗歌,不仅要着眼于所描写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的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欣赏诗歌。 体味意境的主要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氛围,去感受此时、此地、此景中人的情感世界。 诗人徐志摩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在《再别康桥》中,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融情于景成了该诗非常显著的特点。诗人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诗人把对母校的深情,溶入了对康桥晚景的形象描绘中: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 “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辉映,康河更加美丽;而美梦“揉碎在浮藻间”,又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如画的美景又勾起了诗人对往昔美好“理想”的追忆和想象,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然而却不能放歌,因为彩虹似的梦幻已经揉碎,斑斓璀璨的星辉早已流逝。如今诗人不想惊动这眼

2

前的宁静清幽,轻轻地来,悄悄地走,离别的惆怅似笙箫悠悠。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充溢其间的只是诗人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的种种复杂情感。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以三个“悄悄的”与开头回环对应,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 诗歌的思想、情感,通常都是借助意境来表达。要能准确地理解并鉴赏诗歌,必须从整体上把握诗的意境。

4、分析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欣赏诗歌时,既要领会作者浓烈的情感,又要揣摩作者抒发情感的艺术手段,从而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获得美的享受。 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很强,因此,诗歌中表现手法也很丰富。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象征暗示,还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不了解这些,就不可能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诗人闻一多在《死水》中,借鉴西方现代派始祖之一的波德莱尔“以丑为美”的主张和技巧,营造一种反讽的氛围,批判丑恶和肮脏。诗人选用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华丽词语描写这沟死水,将丑恶写得很美。美与丑交织反差,造成新颖独特的表达效果。丑越写得美,越引起人的反感,使读者去反思诗人要表达的感情,增加了引人思考的魅力。 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运用了写实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诗人更像那只痴情的鸟儿,声嘶力竭之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就是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熟悉并能准确分析诗歌中常运用一些表现手法,对准确理解诗的内容和感情是很有帮助的。

四、阅读新诗的注意点。 读诗要注意感受,仔细分析,比较鉴别,展开联想,认真品味,这样才能陶冶心灵,净化情感,获得美的享受,但有三点必须加以注意:

1、要多朗读。在朗读时,首先要把握诗的节拍和韵律。比如《再别康桥》一诗节奏和谐,流畅而带有轻微的弹跳。每一诗行基本上都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再由两至三个音节构成,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既严谨而又不拘一格,既有强烈的节奏感,又有着诗行语流的灵活变化,构成了一支完整的乐曲。该诗韵律自然和谐,韵式上严守

二、四押韵,每两行押一韵,每节换新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造成音乐美的艺术境界。另外,该诗开头和结尾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也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把握了节拍的快慢、语音的轻重、高低,就能读 出诗歌的音乐美来。其次,要有感情地朗读。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无不倾泻在诗的字里行间,要读出这种种的感情,就要我们深刻地理解诗的意境,深刻地体会诗人的诗中的感情波澜,调动自己的情感,使之与诗人的感情基调一致,从而深刻理解诗歌。

2、要有侧重。要根据诗的不同品种,着重欣赏其某一方面的意境、风采、韵味。咏物诗偏重于描绘客观景物,把含蓄的感情寄托在景物之中;抒情诗则有感而发,感情激越,直抒胸臆;哲理诗往往捕捉住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形成含蓄隽永、引人深思的艺术效果;寓言诗以奇特的联想构成一种蕴含生活哲理而又富有情趣的意境;叙事诗则通过一定的人物、情节来表现思想和情感。为此,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所侧重,以求深刻体验和独特感受。

3、要有选择。阅读现代诗歌,要多选好诗,从中接受美的感受,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一些内容不太健康或情调低俗的作品,要采取分析的态度,鉴别良莠,不要一概吸收。 只要我们对现代诗歌充满浓厚的兴趣,在平时的阅读中认真品味,用心感受诗歌浓郁的文学色彩与浓烈的思想感情,我们一定能不断提高自己阅读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陶冶性情,陶冶情操。 (发表于2003 年第7 期《起跑线》) 知已知彼品读经典之美——漫谈如何品读现代诗歌教育随想 2010-05-25 15:36:03 诗总是言志的,现代诗歌

3

也不例外。诗歌里流溢着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镌刻着他们迥异的人生态度,记载着他们彻骨的悲欢离合,也渗透了他们独特的人生体验。哈拉普在《艺术的根源》说过“诗的品读是人类最直接的、最有效的审美活动”,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读诗之趣,得于目而寓于心。品读诗歌之美,无外乎品读诗歌的语音美、画面美、立体美、动态美、色彩美。如何品读现代诗歌,趋同的看法大抵都得从诗歌本身出发,就诗读诗。笔者不否认读诗本身的重要性,只是更想强调做好读诗之前的“功课”对于品得诗味太重要了。 读诗就是读诗人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在暮年向儿子传授的诗歌创作秘诀。借用过来说读诗之事,我想同样贴切不过。诗歌本来就是留白的艺术,是含蓄的艺术。就一首诗而言,单品读有限的诗句本身,你还真的无法完全读懂诗歌的全部意蕴。你如果真想读懂诗歌,还得从诗之外的东西入手。譬如诗人的生平经历、个性特质、人生际遇、创作缘由等等,都会让你所品读的诗歌成为具有“唯一性”的独特作品。从这个角度来说,读诗其实就是读诗人。 《沁园春·长沙》写作于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各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国民革命政府正式成立。但共产党内部对革命统一战线由谁来领导产生了分歧,而此时的毛泽东却被排挤出党中央。他在“自注”中曾用“心情苍凉”来描述自己的心情。在挫折面前,诗人保持着怎样的精神面貌呢?本词正是诗人对这一问题铿锵有力的回答。只有深刻体味诗人此时的内心世界,你才能真正读出“独立寒秋”中“独” 的味道,你才能真正读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诗人的豪气与霸气。 出生于地主家庭的艾青因为命中“克”亲,被送到贫苦农妇“大堰河”家抚养。艾青和大堰 河的几个孩子象亲兄弟一样,泥里爬,土里滚。大堰河不仅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艾青的成长,而且她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回到亲生父母家里,他得不到一丝家庭的温暖。多少年后,诗人在铁窗中看到飘飘雪花触动诗情,并写下了这首感天动地的《大堰河》。品读《大堰河》,如果我们不了解诗人对大堰河深深怀念与感恩之心,不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与诗人的心跳共律动,是无法读出长诗沉郁而饱满的深情的。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是戴望舒《雨巷》中反复吟唱的低回流畅而遍带哀怨的主旋律,叩响了当时多少旧式文人的心弦。新时代的学子们在重读这首《雨巷》时,如果不能借着想象的翅膀回到1927 年——白色恐怖之下,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里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那么你是永远无法体会诗人通过“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等意象传达出来的复杂心情的。 把自己放进诗里去 诗人创作的经典作品,一方面有着自身特定的目的和意境(作者意),另一方面能让不同的读者读出不同的心境和不同的感悟(读者意)。诗歌因为流传渐而成为经典,这之中,离不开读者阅读过程中“有心”的二度创作,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母雷特”。法国诗人勒韦尔迪说过:“在诗人写作过程中的诗仿佛是创作的底片,然而它的正片却在读者身上。” 读诗的人要带着一颗挚热的心真正地走进诗人创设的情境,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与诗人同呼吸,共悲欢,既要入情、也要入境、更要会心,绝不能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冷眼旁观” 地读诗。 教了好多遍的《大堰河》了,每次我都给学生范读一遍,每次读的时候,自己都能享受到一次自我感动得一蹋糊涂的体验。为什么?因为我每次在读到“她死时,轻轻地呼着她的乳儿的名字/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大堰河,含泪的去了!”的时候,我眼前就浮现出我奶奶的音容笑貌,奶奶在世的时候特疼我,走的时候,我因为外地求学不在她的身边,听爸妈说,奶奶弥留之际一直叫着我的乳名。这个情景与艾青诗句里描写的是何其相似!正因为我带着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品读这首诗歌,所以才对《大堰河》里作者的深情感受得如此真切。 也许有同学会说,你的境遇与诗歌情节凑巧重合而已。可是好多同学的奶奶没有离世,或者即便离世,她的孙子未必不在身边,何来相应体验?这的确是实情,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说,每个人的人生中一定享受过某个亲人对自己无私的关爱。他可能是爷爷奶

4

奶,也可能是外公外婆,至少还有爸爸妈妈。有句话说得好,“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我想大多数现代诗人写到诗歌里的大多数诗句的那些感情与体验,我们一般都是能从生活中找寻到足以产生共鸣的“相似处”的。换句话说,不是我们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而是我们没有用心去发掘尘封在记忆深处的那些体验。 所以,在品读诗歌之前,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自己的人生经历,找找自己生活中与诗中似曾相识的细节或画面,然后重新象放电影一样地揣摩这些细节与画面。譬如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也许你真没到过康桥,可是那有什么关系?想想那条给你带来许多美好回忆的故乡小河,或者是那片开满油菜花的小山坡。再如读《沁园春·长沙》,你干脆地把自己就当作毛泽东又何妨,只要赋予自己伟人的心胸与气魄,肯定能与诗人的豪迈产生共鸣。 读诗在于用心,方能读出意境,品出味道,吮出骨髓。朱熹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这是很有道理的。反复诵读,才能含英咀华、享受美感,潜移默化、熏陶性情。当然,反复诵读不是机械重复,既需运用理性的辨析,又要有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能与作品产生共鸣。“品诗”犹如欣赏一道美丽的风景,风景的美是固有的,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审美视角,所看到的美是不一样的。读诗达到如此效果,才能真正体现其成为经典的艺术魄力。

5

第7篇:名著阅读方法

经典墨海须畅游书香弥漫伴成长

1你喜欢读书吗?2名著与网络小说、科幻小说、漫画书相比你喜欢哪一类?谈一谈原因3你读过那些名著?4每周花多少时间读课外书籍?写读书笔记吗?

打开一片天:文学名著的意义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文学名著又是绝大多数人思想的摇篮,是绝大多数人迈动双脚的动力。文学名著具有不朽的本质,在历史的车轮下,再华丽雄伟的建筑也会逐渐颓毁坍塌,唯有名著最能经受岁月的磨蚀而与世长存,千百年来仍然新颖如故,熠熠生辉,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必不可少的伴侣与慰藉。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杰出的人面对面。”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学名著,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样的书称得上名著,我们高年级的小学生如何在紧张得学习之余,有选择地阅读名著,怎样去阅读名著呢?今天老师主要从这三方面聊聊这个话题。

什么是名著?千百年来,新书源源不断地问世,属于“名著”的书目亦与日俱增。真正的名著相对说来是“凤毛麟角”。自从世界上有了文化,就有人列出最佳书目。古代亚历山大城的教师和图书管理员就曾列过此类书单。不同时代对书目的挑选会有所不同,但各个时代所选的最佳书录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何谓“名著”?标志是什么?

1.“名著”一般都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它们不是只风行一二年,而是经久不变的畅销书。《飘》比起莎士比亚的剧本和《堂·吉诃德》来,读者就相对地说要少得多。有人作过较切合实际的估计:三千年来,荷马的史诗《伊里亚特》至少拥有两千五百万读者。名著问世后未必在那个时代就成为畅销书,要有一定时间才能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天文学家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书现在是本名著,而据报道当时他曾说过:“上帝等待了六千年才有一个观察者,我这本书可能要等上一百年才会有一个读者。” 2.“名著”通俗易撞,不卖弄学问。3.“名著”,永不过时。4.“名著”令人百读不厌。只要你认真阅读,你决不会感到扫兴。名著一页书所包含的思想要比一整本普通书的内容还要丰富得多。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格列佛游记》、《鲁滨逊飘流记》和《奥德赛》。儿童可以饶有趣味地阅读,但未能领会其中能为成年人所欣赏的全部妙处和含义。毕淑敏的常读常新的《美人鱼》 5.“名著”最富有教育意义。“名著”含有其他书籍所没有的东西,不论你是否赞同书中的观点,它们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老师。6.“名著”论述人生有待解决的问题。 文学名著,是一个民族文化科学的结晶,是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体现。文学是生活的缩影,一个兴旺发达的民族,总会产生民族的史诗。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长期的文化积累中,产生了光照千古的文化艺术名著。一部《论语》,充满了哲理,闪耀着思想的光辉,至今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全唐诗》,是诗歌王国的珍宝。《红楼梦》等四部古典小说名著,刊于世界文学名著艺术之廊而毫无逊色。《阿Q正传》等现代文学名著也走向世界,阿Q和葛朗台、安娜、卡利尼娜、罗密欧与朱丽叶、牛虻一样,成为活在世界人民心里的一个个艺术形象。

文学名著,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你想了解春秋时百家争鸣的鼎盛局面,可以到诸子百家中去寻找答案。你想了解唐宋时代社会经济文化甚至风俗民情,可以欣赏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走进“大观园”,你会听到封建时代的末世悲歌,走进那些少男少女的内心世界。读鲁迅的《阿Q正传》,巴金的《家春秋》,你会明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是什么样子。文学名著有别于历史典籍,它是形象的历史,它比历史教科书更具体,更形象,更有感染力。

文学名著是民族的骄傲,创作名著的作家更是民族的骄子。英国人谈到莎士比亚,法国人提到巴尔扎克,俄国人提到列夫·托尔斯泰和普希金,总是流露出自豪的感情。几年前,我国有位作家访问韩国,当他谈到韩国经济的繁荣和科技的进步时,接待他的韩国作家说了一句:“你们有鲁迅”,言谈之中,流露出对这位伟大作家的敬仰之情,也是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由衷的赞美。

走进名著,就是走进一座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走进名著,你还会受到思想的熏陶,懂得如何对待人生,如何处世为人。不读名著,往往会导致思想的贫乏,知识的浅薄,甚至会影响到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开启一扇窗:阅读指导的策略

一、以影视引导名著阅读

虽然影视作品并不能完全替代书本阅读,但是,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利用电视等媒体观看影视作品可以激发学生品赏名著的情趣,是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有效途径。生活中我们发现,当电视台播放某部电视剧时,与之相关的东西便成为初中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与它们有关的书也就成了初中生互相传阅的热门书。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播出之后,文学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不同程度地带动了相应书籍的流行。因此为了有效地推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在影视活动课上,把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影视作品搬进课堂,让学生对作品中人物先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和大体的了解,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从而激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以方法指导名著阅读

1、“精读”与“略读”并举。

精读对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增强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对于如此多的书籍报刊,仅用精读法是绝对不行的。应该也进行适当的略读。略读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搜寻猎读法、不求甚解法、扩散参读法等。

2、“积累”和“表达”并举

有这样一个比喻,阅读者应该更像蚂蚁、蜘蛛、还是蜜蜂?蚂蚁只会辛勤搬运,比喻读者只重积累,久而久之,难免成为“两脚书橱”。蜘蛛只知吐丝,比喻读者只重表达而忽视积累。只有蜜蜂,它采得百花之粉,酿出醉人之蜜,比喻读者既重积累,又重表达。阅读者应该像蜜蜂一样。

大家要准备两个本,一本用作摘录妙词佳句、美段好篇。一本用作抒写随笔、读后感。双管齐下,阅读中既有语言积累上的收获,又有思想感情上、表达技巧上的收获。

3、尊重阅读个体,提倡个性化阅读

阅读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交流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作品的意义不仅仅蕴含在作品中,还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独立地感知、理解的。

三、以成果展示名著阅读

阅读成果展示。为了更好地促进经典的阅读,还要重视阅读成果的展示。

当然名著的内容、思想文化比较复杂,大家要 “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形成批判性思考。对名著的理解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例如:如何看待《红楼梦》中的宿命思想?如何理解《水浒》中梁山好汉的杀人放火行为?怎样认识《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浓厚的宗教色彩?让他们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对名著进行有批判地辨证读。否则反而会起到负面影响。

给你一把钥匙:阅读的具体方法

一、遵循认知规律,制定阅读计划

1.师生共同参与,确定阅读篇目

制定有阶梯性培养目标的阅读计划:

第一阶段名著阅读内容:

1、主题:感悟如何养成良好的品德,感悟如何去做人,感悟如何成长 。

2、篇目:A、必读的书目 :《爱的教育》 《繁星春水》《伊索寓言》 《童年》《昆虫记》《鲁宾逊漂流记》《花季•雨季》《哈里•波特》

B、推荐书目(人物传记):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李大钊传略》《毛泽东》

《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总设计师邓小平》《鲁迅》

《钱学森在美国》《邓稼先》

第二阶段名著阅读内容:

1、主题:体会文学人物精神境界,学会与人交往的方式,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2、篇目:A、必读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朝花夕拾》、《名人传》、《海底两万里》、《西游记》

B、推荐篇目:《红岩》、《傅雷家书》、《牛氓》、《契诃夫小说集》、《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

第三阶段名著阅读内容:

1、 主题: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体会人生的意义。

2、 篇目:A、必读篇目:《水浒(传)》、《威尼斯商人》《傅雷家书》、《格列佛游记》

推荐篇目:《老人与海》、 《史记》 、《战国策》、《唐诗三百首》等一些古代诗文。

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阅读步骤

名著篇幅较长,内容艰深,大家可用如下方法将它读透、读懂。具体做法如下。一选定一部名著用一年时间做深入阅读和欣赏。通过对一部名著的精读,举一反三,切实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名著的能力。例如《水浒传》。《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语言较浅白,情节曲折丰富,引人入胜,人物较少,情节较集中,思想内容不太过深奥,较其他三部名著更适合学生阅读欣赏。二资料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部《水浒传》,用普通版的,不用少儿版或别的改编版的。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比较好的笔记本,便于长期使用。三学习方式及时间安排。以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写读书笔记为主,课余时间阅读。

四、指导方法。依照先易后难,先局部后整体,先欣赏后运用的次序指导。

1.点评精彩语句语段,第

一、二两个月以此法为主。可以问老师或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例如楔子部分,可摘录下列语句或段落进行点评。

(1)太尉听说,道:“俺从京师食素到此,如何不志诚?”

评:洪信反问一句,表面上强调他志诚,实际上突出他盛气凌人,自以为是。

(2)心中想道:“我是朝廷贵官,在京师时重捆而卧,列鼎而食,尚兀自倦怠,何曾穿草鞋,走这般山路!知他天师在那里,却教下官受这般苦!”又行不到三五十步,掇着肩气喘。

评:描写洪信心理,深刻揭露朝中官员的奢靡生活,以及他们的无能。生动表现了洪信的得意丑态。

(3)洪大尉倒在树根底下,唬的三十六个牙齿捉对儿厮打,那心头一似十五个吊桶,七上八落的响,浑身却如中风麻木,两腿一似斗败公鸡,口里连声叫苦。评:从牙齿打抖,心跳加速,浑身麻木,两腿无力,口里叫苦,多角度生动突出了洪信惊恐万状的可笑之态,富有讽刺意味。

(4)看身上时,寒粟子比馉雏儿大小。

评:在写洪信惊恐,从身上吓起鸡皮疙瘩之大来表现,用夸张手法突出。不与前文重复。

(5)大尉大怒,指着道众说道:“你等不开与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们众道土阻当宣诏,违别圣旨,不令我见天师的罪犯;后奏你等私设此殿,假称锁镇庇王,煽惑军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远恶军州受苦。”

评:“指着道众说道”,动作描写,生动表现了洪信的飞扬跋扈。

洪信只因为好奇心没得到满足,就随口罗织罪名,且都是重罪,表现了他的居心阴险,任意妄为的丑恶嘴脸。

(6)真人又三回五次禀道:“恐有不好。”大尉那里肯听?只得聚集众人,先把石碑放倒,一齐并力掘那石龟,半日方才掘得起。又掘下去,约有三四尺深,见一片大青石板,可方丈围。洪大尉叫再掘起来。真人又苦享道:“不可掘动!”大尉那里肯听?

评:两句“太尉哪里肯听”,反复说,突出洪信不听劝阻,横行霸道。

(7)惊得洪大尉目睁口呆,罔知所措,面色如上。奔到廊下。

评:着重从神态动作表现洪信的惊慌,写法丰富多样。

洪信一下神气活现,一下惊恐万状,对比鲜明,生动写出了洪信的外强中干的特点,富有讽刺意味。

(8)再说洪太尉在途中吩咐从人,教把走妖魔一节休说与外人知道,恐天子知而见责。

评:洪信身为朝廷重臣,闯下大祸,不敢承担责任,欺瞒皇上,自私狡猾。

(9)那条大蛇径抢到盘舵石边,朝着洪大尉盘做一堆,两只眼迸出金光,张开巨口,吐出舌头,喷那毒气在洪大尉脸上。

评:此段写出大蛇的可怕之极,让人不寒而栗。

(10)那一声响亮过处,只见一道黑气,从穴里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

评:“滚将起来,掀塌了半个殿角”生动写出黑气的威力之猛,暗示妖魔之强。

精彩的语句应是对表现人物的特点有重要作用的句子,能写出人物的真实心理状态的句子,能生动突出事物特征的句子。点评的方法就是写出所选语句的表达作用,句式也稍作规范。而且大家完整读完全回之后,对主要人物特点初步把握之后再做点评。

2.评析精彩章回。第

三、四个月以此为主。训练整体阅读欣赏能力。主要从情节安排,人物特点,技法运用等方面做欣赏。

例如评析武松打虎一章,可以这样欣赏:

情节的波澜起伏,张弛有度,扣人心弦。

武松离开酒店,酒家相劝,武松不听,一折;酒家再劝,武松不听,一折;酒家劝武松看榜文,武松反说酒家欲谋财害命,又一折。

武松上岗,见树上告示,不信,一折;到山神庙见到印信榜文,想回酒店,一折,怕酒家耻笑,上岗,又一折。

大虫扑、掀、剪武松,武松闪过,一折;大虫再攻,武松棒劈,哨棒打在树上断成两截,一折;大虫再攻,武松按住老虎,拳打老虎,又一折。

武松担心还有老虎,路上果真遇到两只老虎,又一折。

此段写打虎,曲曲折折写来,一张一弛间,不由读者不为武松担心,不由读者不被勾住往下读。如果改成武送离店上了景阳岗,遇到一只大老虎,一棒把老虎劈死。没有一点波澜,比较一下效果。

景物的恰当点染。

此章写景不多,“那时已有申牌时分,这轮红日恹恹得相傍下山”,“回头看这日色时,见见的坠下去了’”,两处景物描写,写出了一种恐怖气氛,暗示有大事发生。

线索的清晰可见,有机贯穿。哨棒在整个事件中被反复提及,就是作为线索来连贯全文的。

人物心理的生动刻画。

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麽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此处写武松有意回酒店,又怕耻笑,想了一回,决心上山,非常真切的写出了武松的心理,更有真实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更能突出武松的神威。如果不写内心的矛盾,就会显得不近人情。

侧面烘托。

大虫坏了三二十条大汉的性命。大虫攻击的威猛无比,猎人对武松是人是鬼的评价,都从侧面烘托了武松的神威。

按照此法,要求学生评析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汴京城杨志卖刀,吴用智取生辰纲,林冲水寨大火拼,武松醉打蒋门神,劫法场石秀跳楼等精彩回目。

类似情节的比较阅读和欣赏。《水浒传》主要情节喝酒吃肉,比武打斗,黑店遇险,迎击官军,攻州打县,计赚好汉上山等,此类情节多次出现,极容易写得单调雷同,通过比较阅读和欣赏,进一步体会作者高超的艺术手法。

3.评析人物形象。第

五、六个月以此法为主。

把分散于作品各处的同一人物的情节集中起来,深入思考,对人物形象进行完整的评析,全面把握人物的特征。

这几个主要人物必须作专项评析: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吴用,李逵,花荣,柴进,燕青,高俅。

以《水浒》之最为题写一组笔记,评析主要人物。如最可敬之人,最精细之人,最智慧之人,最儒雅之人,最奸邪之人,最勇武之人,最粗鲁之人,最野蛮之人等等。

对人物进行比较分析,更准确把握人物特征。如宋江与晁盖,宋江与柴进,鲁智深与武松与李逵,花荣与燕青,卢俊义与林冲等。

4.评析小说的思想内容。第

七、八个月以此为主。

从文本实际出发,探究其思想内涵,不人云亦云。大家思考下列问题写读书笔记。

梁山108将都是好汉吗?

梁山的所作所为都正确吗?

梁山108将都是官府逼上山的吗?

梁山头领动不动就打架杀人,有道理吗?

潘金莲一定得死吗?武大郎为何不给她自由?

《水浒》对待女性的态度如何?

梁山受招安利弊谈。

梁山的事业有前途吗?

梁山好汉的那些精神值得学习发扬?

梁山好汉的人格分裂:己所不欲,却施于人。

梁山头领排位,我最不服的几个人。等等。

5.评析小说的艺术成就和缺憾。第

九、十个月以此为主,

指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书中有多少精彩的细节描写。

情节的环环相扣艺术。

烘云托月的艺术。

巧妙的绰号。

酒与《水浒》

宋江的银子

吴用的计谋真的聪明吗?

魔法有助于作品吗?

108将个个有特色吗?

人物表现的前后矛盾。等等。激发学生质疑文本,发表自己的见解。

6.仿写,续写,改写。最后两个月可用此法。

阅读欣赏的目的之一是指导写作,提高写作水平。《水浒传》可学可用的地方很多。如:仿《水浒》情节一张一弛,扣人心弦之法写作文,连写三次,强化构思情节的能力。

仿《水浒》烘云托月手法,学习环境烘托,次要人物烘托,英雄互赞式烘托等手法,写一组文章,学会烘托手法的运用。

续写,补写。《水浒》故事有许多处空白,加以续写,补写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和仿写能力的提高。如少年(武松、李逵、鲁达、宋江等等。)

改写,借用《水浒》故事或人物,联系现实写作文。

如:新编武松打虎,武氏食品集团创业记,梁山运动会,超级男声梁山版,面对面王志专访某某某,李逵上网,宋江美容,智深减肥,梁山选举重排位等等。

三、开发阅读资源,创设阅读氛围

1.课文为引子,以读促读。有的课文就是名著的节选,我们可以把它们作为阅读的引子,进入名著这神圣的殿堂。对这些课文,我们可用朗读、赏析、编演课本剧等形式,使大家感受到名著的内在魅力,激发起阅读整本书的强烈愿望。

仅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等浅层次上的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阅读名著要能透过作品的文字表象,领悟作品的形象、情感、语言,从作品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阅读中我们可采用下列形式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写读书笔记,以写促读。

阅读时,学生总会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要养成把独特的感受及时地记入读书笔记本的习惯。优美词语、名言警句、精彩片段也可作为读书笔记的重要内容。

3.进行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以诵促读。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阅读时的讨论交流是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利用班会进行读书交流会。读书交流会可半月举行一次,可采用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等形式。交流前,根据需要定好话题,大家提前作好书面或口头准备。如阅读《水浒传》可举行以“我最喜爱的水浒英雄×××”为题的读书报告会,也可举行以“怎样看待水浒英雄的‘义’”为题的读书辩论会。

长应该积极对中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督促,让他们尽可能纠正各种不良的阅读动机,尽可能地挤出时间阅读,获取阅读名著的实效、高效,从而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使书香弥漫 人生之路。

第8篇:《中考名著阅读题掌握技巧》

《中考名著阅读题解题策略》

一、新课标要求

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

寓言,如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

故事,如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各民族民间故事等。 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艾青诗选》、《革命烈士诗抄》、中外童谣、儿童诗歌等。

长篇文学名著,如吴承恩《西游记》、施耐庵《水浒》、老舍《骆驼祥子》、罗广斌、杨益言《红岩》、笛福《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高尔基《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科普科幻作品,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科幻小说、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介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

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

二、中考常见题型

1、文学常识积累题

中考试题中对文学常识内容的考查,目前都局限于课程标准所列出的12部(类)中外文学名著。这类积累题可以给出作品中的人物,问这个人物出自哪部作品,还可以考作品的作者叫什么名字,是哪个朝代、哪个国家的,该作者还有哪些著作等。

如:“星期五”是(英)国作家(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一个人物形象。

文学常识复习技巧:

(1)注重平时的积累(涉及面要广,记忆要准确)。

(2)分类法,按古代、现代、外国三类整理。

(3)网络法,如作家——篇名——名句,形成网络。

(4)表格法,即对某一大类列表对照。

2、主要人物性格题

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认识。不仅要了解人物的个性,而且要根据外号写出人物的姓名。有时答案均具有开放性,可自行选取,有时会有附加说明,要学生注意避开课文。

如:《水浒传》中的108将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

(1) 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除课文外)你熟悉的故事。

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鲁智深大闹五台山、宋公明义释晁天王、宋江怒杀阎婆惜、黑旋风乔捉鬼、九纹龙大闹史家村、花和尚倒拔垂杨柳等。 (2) 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外号表现的特征。 示例:青面兽杨志;a、杨志卖刀;怒杀牛二。为民除害,忠肝义胆。b、押运生辰纲;遭奸人诬蔑。纵有报国立志之心,奈何奸臣当道,报国无门。c、酣斗林冲;不相上下,英雄惺惺相惜。武艺高强,误斗豹子头林冲,不打不相识 d、落草二龙山宝珠寺,逼上梁山。奈何报国无门,壮志雄心空悲切,落草梁山,成全聚义。

3、人物情节关联题

这类题要求围绕一个主要人物,弄清相关的主要情节,着重考查考生对名著的情节的把握能力和人物性格形成的主客观原因的分析能力。

如:写出鲁智深救林冲的故事名称:(大闹野猪林)

又如:说说《骆驼祥子》中祥子有哪些大事导致祥子“萎靡不振”。

示例:A、祥子自己辛苦攒钱买的车子,给兵抢了。B、老婆难产死了。C、大病几场,原来强壮的身体也垮了......

4、故事情节评点题

这类题要求对作品或部分章节描写的故事用简要语言概括之,有的借人物对话,要求指出这是讲什么故事,或借一段评述,要求指出所评的是什么人。这种题属于故事情节评点题。

如:《水浒传》写英雄们走上反抗的道路,各有不同的原因和不同的情况,但在逼上梁山这一点上,许多人是共同的。请各用一句话分别举出三个人物是如何被“逼上梁山”的。

示例:鲁智深本是军官,他疾恶如仇,好打抱不平,结果被逼上梁山落草。武松为打抱不平和报杀兄之仇,屡遭陷害,终于谋反。林冲原是东京80万禁军教头,有身份有地位,奉公守法,安分守己,在高俅父子一再陷害、追杀之下,他奋起反抗,上了梁山。

5、感悟品位创新题

这类题或要求就作品最感兴趣的情节、人物谈点感受,或要求就全书所表现的思想倾向谈点认识。创新题型(与仿句、对联等结合)

示例: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可以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读《格列佛游记》,我们能了解到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读《西游记》,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水浒传》,我们能感受到什么是义薄云天。读《红楼梦》我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

解析:本题首先要回忆起名著中的人物与其主要情节以及作品主题或者对你的启示,再者把握好例句句型特点,最后完成句子。

6、简评推荐赏析型

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情感和灿烂的智慧。

请从下面所列的名著中选择一部,结合人物形象或者故事情节,从提高修养或者丰富情感的角度谈谈你的阅读收获。

《西游记》 《水浒传》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类考题解答有难也有易,难在谈的感受必须针对所选名著中某个具体部分,并要有独到的见解;易在题目具有一定开放性,考生可自主选择自己精读过的名著和自己熟悉的情节、人物去谈。解答这类题时,可从中选择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的名著,和自己认为较容易的方面进行评点,同时应力求语言简练概括。

示例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本领高强、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又很幽默。在“三打白骨精”中,深入妖精洞内打死白骨精,救出了师傅等人。从孙悟空身上,我看到了正义的力量是战无不胜的。

示例二:《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侠肝义胆、疾恶如仇又粗中有细、豁达明理。鲁智深在潘家酒楼听到金氏父女的遭遇后,便找上门寻借口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还一边骂他“诈死”,一边不慌不忙地离开。鲁智深那种路见不平、见义勇为的义举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要大力提倡的。

示例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身残志坚,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保尔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时候曾一度陷入精神危机,在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后,又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作。保尔那种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的钢铁般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

三、 阅读技巧

1、 熟悉名著中的开篇词以及相关的重要句子。

示例:(1)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红楼梦》(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3)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是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 熟悉名著中的主要情节、回目或梗概。

示例:《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花和尚倒拔垂杨柳”、“宋公明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应熟练掌握。《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大闹五庄观”、“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等等,这些妇孺皆知的故事情节,阅读名著时也应予以重点掌握,相关人物要能对号入座,切勿张冠李戴。

3、 熟悉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字、绰号和典型语言。

《水浒传》中宋江(及时雨):仗义疏财,济弱扶贫,既有反抗性,又有妥协性;鲁智深(花和尚):粗犷豪放、行侠仗义,粗中有细;林冲(豹子头)逼上梁山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其后变得精明果敢;武松(行者):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李逵(黑旋风)直爽率真、脾气火爆,富有反抗性和同情心等。《西游记》中孙悟空叛逆者和反抗者的形象;猪八戒憨厚淳朴,贪吃好睡、常怀退缩之心,善奉承谄媚的形象;唐僧善良、迂腐、虔诚的苦行僧形象。当然这些重点人物的性格还要能与其精彩故事挂钩,并要能熟悉其典型语言。如宋江在“菊花会”上,作了《满江红》一词,当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时,谁便睁圆双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李逵)。

四、阅读指导

1、《爱的教育》:原名《心》,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采用日记体的形式。内容:讲述小男孩恩利科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为中心,表达了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分为三部分:主人公恩利科的日记、恩利科父母的教子篇、老师讲的九则故事。特点: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

推荐理由:《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为九至十三岁的孩子创作的一部小说。它采用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一个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内容由恩利科的日记、父母的教子篇和老师讲的九则故事组成,侧重于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启示,阅读这本书,能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

2、《繁星·春水》:冰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原名谢婉莹。“爱的哲学”包括母爱,童真,自然。内容:一是对母亲和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与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哲理诗) 特点:艺术上,兼采用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感受和思考。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阅读感受:《繁星》是诗集,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相关故事(对应的典型情节):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爱自己的三个弟弟。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春水》里,冰心虽然仍旧在歌颂母爱,歌颂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但是,她却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含蓄的表述她本人和她那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烦恼和苦闷。她用微带着忧愁的温柔的笔调,述说着心中的感受,同时也在探索着生命的意义,和表达着要认知世界本相的愿望。

推荐理由:《繁星》《春水》这两部诗集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歌颂了母爱、童真和自然。这些诗兼采用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二又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3、《伊索寓言》: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 。 《狼和小羊》《猫和鸡》讽刺揭露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赫拉克勒斯和财神》表现了穷人对为富不仁者的不满;《农夫和蛇》告诫人们对恶人千万不能心慈手软;《狐狸和山羊》警示人们做好事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乌龟和老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不可违背。

推荐理由:《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以其特有的人生智慧和艺术魅力受到各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书中的故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4、《童年》:原苏联作家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与《我的大学》、《在人间》称“自传体三部曲”)内容:讲述阿廖沙(高尔基乳名)三岁到十岁时期的童年生活,从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人物:外祖母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阿廖沙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阅读感受:读来令人感到悲哀但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人物相 关 故 事(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阿廖沙 :听外祖母讲故事,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外祖母: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独的心,她还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歌颂正义和光明的民间故事给他听。 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善于忍让。外祖父 :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如阿列克谢因染坏一匹布,被他打得昏死过去;狠心剥削工人,暗放高利贷,怂恿帮工偷东西。 吝啬、贪婪、专横、残暴。

推荐理由:《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形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讲述了阿廖沙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表现了阿廖沙在黑暗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童年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这部小说读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5、《鲁滨逊漂流记》英国作家笛福 内容: 主要内容本书主要讲述了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滨逊冒险出海航行,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坚强地度过了28年孤独时光的生动故事。小说主要是对荒岛生活的记述。人物:鲁滨逊,敢于冒险,敢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即使流落荒岛,也绝不气馁,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显示了一个硬汉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鲁滨逊”已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星期五) 阅读感受:①故事精彩离奇;②小说表现了鲁滨逊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的性格;③小说对鲁滨逊荒岛生活的描写逼真自然,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想像力和艺术表现力;④小说通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情节完全通过人物的自白串联起来;⑤小说语言明白晓畅,朴素生动。 推荐理由:笛福所写的《鲁滨逊漂流记》,故事精彩离奇,人物形象鲜明,描写逼真自然,语言明白晓畅,朴素动人,具有不凡的艺术表现力。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 鲁滨逊人物形象: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他敢于冒险、敢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意志坚强,坚韧顽强、百折不挠、乐观豁达、富有创造力。人物形象相关故事(对应的典型情节)性格特征:鲁滨逊自己搭建房屋,尝试着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晒野葡萄干,自己摸索着做桌椅、做陶器,用围巾筛面做面包,还搭救并训练了一个野人“星期五”,使他成为自己的忠实奴仆。就这样,他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王国”。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体现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

6、《昆虫记》“昆虫史诗”法国作家法布尔 内容:《昆虫记》一书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其中共详细介绍了三十二种昆虫的特点。在书中,法布尔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化观照虫性,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和散文的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

推荐理由: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它既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盎然的情趣。这本书除了真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渗透着作者对人类的思考。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7、《朝花夕拾》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朝花夕拾》目录:《小引》《 狗·猫·鼠》《 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琐记》《 藤野先生》《范爱农》《后记》。阅读感受: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juàn )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推荐理由:《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写的虽是个人的生活,却具体生动地凸现了当时中国的风气和社会情状;不仅洞察人情世故,而且时时发表卓异的见解。是一本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完美结合之作。

8、《骆驼祥子》作者老舍,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内容: 主要内容本书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人力车夫祥子为实现能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的梦想,经历了三起三落,最终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自暴自弃,堕落沉沦的故事,展示了一幅浓郁的北京风情的人物画和世态图。人物:祥子,来自农村,老实、健壮、坚忍,如同骆驼一般。到北京后选择了拉洋车,凭自己的力气挣饭吃。他自尊好强,吃苦耐劳,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但希望一次次破灭,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最终变成了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而有点变态的虎妞,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大学教授曹先生和他所受的政治迫害,离死亡只差一步的老马、小马祖孙两代,抢车的大兵,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等。特色: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既有肖像描写,又有人物的心理刻画,从不同角度对人物性格和命运展开叙述,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口语,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阅读感受:①通过祥子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这个 世态炎凉的社会。②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怵目惊心的、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③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④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通俗朴素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活泼有力,充满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推荐理由:老舍所写的《骆驼祥子》,讲述了一个旧北京人力车夫买车三起三落的辛酸故事,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通俗易懂,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祥子”人物形象: 前:老实、健壮、坚忍、自尊好强、吃苦耐劳。后:麻木、潦倒、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自暴自弃。小说通过“祥子”这个人物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这个社会——它不让好人有出路。

9、《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原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内容:以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1915年到193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人物:保尔·柯察金: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当过童工,从小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走向革命道路,经历各种人生挑战,反而更坚强,即使双目失眠、全身瘫痪,仍强忍病痛,以顽强毅力坚持工作。他身上凝聚着钢铁般的意志和为理想献身的顽强奋斗的精神。(感受到保尔巨大的人格魅力,从中汲取精神养料,提高写作和欣赏水平) 阅读感受:①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②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③小说写人物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④小说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也相当出色,语言简洁优美,富有表现力。人物相 关 故 事(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保尔.柯察金 :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其后他经历了一系列的人生挑战,使自己越来越坚强。即使在伤病无情地夺走他的健康,使他不得不卧在病床上时,他仍不向命运屈服,而是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以另一种方式实践着自己的生命誓言。 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推荐理由: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写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取材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是一部理想主义的旗帜和人生的教科书。它以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以叙事和描写为主,同时穿插内心独白、书信和日记、格言警句等,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感受到保尔巨大的人格魅力,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而且可以借鉴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水平。 “保尔·柯察金”人物形象:是一个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乐观豁达、为理想而献身、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精神的人。

10、《西游记》:吴承恩,明代著名小说家。内容: 主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特点:

1、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主要有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三部分组成。(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女儿国遇险等)

2、善于塑造人物。孙悟空: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风趣。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出生入死,制服了无数妖魔鬼怪,自己也终成正果。猪八戒: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贪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也不是忠厚和善良,且知错能改,纯朴憨厚。

3、充满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的奇特的夸张。

推荐理由:吴承恩所写的《西游记》,讲述的是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故事可读性强,善于塑造人物,人物形象鲜明,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主要故事情节: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车迟国斗法、女儿国遇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调芭蕉扇等。人物形象:孙悟空: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风趣。猪八戒:忠勇善良、知错就改、淳朴憨厚、勇猛可爱;但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 唐僧: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沙僧: 吃苦耐劳,为人正直;作战勇猛,不屈服妥协,意志坚定。

11、《海底两万里》“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凡尔纳的三部曲之二(一是《格兰特船长的女儿》、三是《神秘岛》)。内容:主要讲述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带着仆人康塞尔和一个捕鲸手,跟随尼摩船长乘坐潜艇在海底做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特点:构思巧妙、情节惊险。美妙壮观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异国情调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渴望上天入地、自由翱翔的梦想。

推荐理由:《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格兰特船长的女儿》、第三部《神秘岛》。主要讲“诺第留斯号潜艇”的故事,船长叫“尼摩”,是一个品质高尚、献身科学、英勇顽强、不畏艰险的人)。这本书构思巧妙、情节惊险,是科学与幻想巧妙结合的成果,充满社会正义感和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12、《名人传》罗曼·罗兰,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内容:叙述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质和顽强奋斗的精神。阅读感受:①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欢乐;②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③评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价值,而不能以貌取人,以偏概全。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且在提高人们对于历史和伟人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人物相关故事(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贝多芬: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欢乐颂》 ,他们面对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会的排斥,进行不屈不挠地抗争。真实的苦难使他们直面人生,而与苦难的搏斗,则造就了他们的伟大。米开朗基罗:直到临终前几天还整天站着塑像,终于留下了传世的杰作。托尔斯泰: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下定了摆脱贵族生活的决心。

推荐理由:《名人传》讲述的是“痛苦和磨难造就的伟人”的故事,是法国著名人道主义作家罗曼·罗兰所写。叙述的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而且在提高人们对于历史和伟人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3、《水浒》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施耐庵。内容: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生动描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人物:林冲、鲁智深、武松、吴用、李逵、宋江等。特点:采用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塑造人物形象惟妙惟肖;运用古白话活灵活现。人物形象相关故事(对应的典型情节)性格特征:鲁智深(花和尚)拳打镇关西、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嫉恶如仇、俠肝义胆、粗中有细、勇而有谋、豁达明理。武松(行 者)血刃潘金莲、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 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崇尚忠义、勇而有谋、有仇必复、有恩必报,(不足:滥杀无辜)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吴 用(智多星)智取生辰纲 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林 冲(豹子头)误闯白虎堂、风雪山神庙、火烧草料场、雪夜上梁山武艺高强、勇而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被逼上梁山。 李 逵(黑旋风)真假李逵、中州劫法场嫉恶如仇、俠肝义胆、脾气火爆、头脑简单、直爽率真。宋 江(及时雨)私放晁盖、怒杀阎婆惜、三打祝家庄为人仗义、善于用人,但总想招安。杨 志(青面兽)杨志卖刀、智取生辰纲精明能干、粗暴蛮横。阅读感受: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 ②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③语言上,小说采用古白话,所以本书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推荐理由:施耐庵所写的《水浒》,是一部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它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语言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绘声绘色。

14、《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同时对儿子的生活进行了有益的指导。(可以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养。)

推荐理由:《傅雷家书》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所著,堪称“苦心孤诣的教子篇”。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书中对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等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傅雷家书》文字优美,读来感人至深,读者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修养。

15、《培根随笔》:英国思想家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现科学的真正始祖”。

推荐理由:培根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的随笔,说理透彻,警句隽永,语言优美,看他的随笔,能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开拓视野,丰富词语,利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16、《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英国18世纪讽刺作家和政论家。内容: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南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慧駰(yīn国等地的经历。尖锐而深刻的讽刺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现状。小人国:政党争论不休与邻国兵戎相见。大人国:制度古朴,民风淳朴。飞岛:表达了对科技的怀疑,并痛斥了殖民统治。慧駰(马)国:乌托邦国度,马是理想载体,人形动物“耶胡”是畜牲。阅读感受:(1)小说充满了奇异的想像和童话色彩;(2)辛辣、尖锐而深刻的讽刺是小说的灵魂所在;(3)小说的讽刺包含某些对人性及人类社会的悲观见解,但在尖刻与悲观的态度背后,却隐藏着一种苦涩而热切的忧世情怀。(4)小说作者借游记、借外人之眼来评议自己国家的现状。主要情节及对应寓意:(1)描写小人国利里浦特的党派之争以鞋跟高低划分阵营。“高跟党”和“低跟党”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实际上是挖苦英国两个争斗不休的政党。讲述小人国利里浦特与邻国兵戎相见,是影射当时英法两国之间的连年征战。(2)在大人国,格列佛洋洋自得的介绍却招来质问,大人国制度古朴、民风淳朴,他们认为英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充斥着“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及其产生的恶果。(3)小说第三卷,通过对飞岛国等五国的描述,表达了对现代科技的怀疑,并严词痛斥了殖民统治。(4)第四卷更是以恣肆的笔调,展示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在这个乌托邦国度里,马是理性的载体,而人形动物“耶胡”则是邪恶肮脏的畜生。格列佛和慧骃之间的对话成了对“人类”社会的无情鞭笞。

推荐理由:《格列佛游记》是英国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所写,这部作品以清新的文字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幻境,讲述了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国等地的经历。想象奇特,而且讽刺尖锐深刻,发人深省。

17、《简爱》英国夏洛蒂·勃朗特。主人公简·爱是孤女,成年后到桑菲尔德贵族庄园当家庭教师。她身份低微,相貌平平,却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东家罗切斯特的尊敬和爱恋。不料在举行婚礼时却横生枝节,使她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磨难和考验。简·爱的人生追求:首先,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精神,是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精神女儿,同时,她追求超越个人幸福的至高境界。(对人间自有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推荐理由:《简·爱》是英国文学家夏洛蒂·勃朗特所写。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亲切感人,人物刻画鲜明,情节曲折,气氛诡(guǐ异,悬念迭起,反映主人公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阅读这部小说,主人公人生追求的二重奏将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18、泰戈尔:印度,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诗集有《吉檀迦利》、《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采果集》等。《吉檀迦利》:以形象化手法表现诗人宗教哲学思想的抒情诗集。《新月集》: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散文诗集。《飞鸟集》一部富于哲理的格言诗集。《采果集》记述诗人追求和探索人生真谛的心路历程。(读泰戈尔的诗,像在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让我们感悟丰富多彩的人生。)

19、《安徒生童话》: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共计写了童话168篇。1835年30岁时开始写童话,出版第一本童话集,仅61页的小册子,内含《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达的花儿》共四篇。1844年,写出自传性作品《丑小鸭》。1846年,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1970年出版晚期最长一篇作品《幸运的贝儿》,共七万余字,是以他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基础写成的,但不完全是自传。

(一)独特的艺术风格:即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前者为主导风格,多体现在歌颂性的童话中,后者多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

(二)童话的三个时期:(1)早期童话多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代表作有《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2)中期童话,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皇后》、《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演木偶戏的人》等。(3)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代表作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

第9篇:现代文阅读题的阅读技巧和解答方法

提高现代文阅读效率,并非一日之功,但指导学生探求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临场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文章是大有裨益的。笔者试以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为例,谈谈解答此类试题的几种方法和技巧。

1.纵观全篇 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了宗璞的《报秋》,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而且包含着领悟生活的哲理。它通过玉簪花“探出头来”,香气袭人,提醒人们:秋天来了,而我却是两手空空。其主旨是: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第30题B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此题有一定的迷惑性,有些考生一看到原文中有这一信息,就认为正确。殊不知,作者在文中讲玉簪花精神只是顺便提及,并不是本文的主旨,把主旨说成主要是赞美玉簪花精神就更无根据了。

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它是一篇演讲稿,富于激情,文章题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的创造,其话题范围是教育问题,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文章列举了古今中外大量创造成功的实例,用事实说话,极有说服力。开头由造神、造人、造石像三种现象引出论点:我们的教育应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号召师生共同创造,就要破除种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有破才有立,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自然引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的结论;最后对创造之神的呼唤,表达出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解答问题,就有高屋建瓴、洞若观火之感。第24题E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本文的主旨是号召师生共同献身创造,时时处处人人都要创造,教育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以达到教育的最大成功。而“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只是“创造”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它是为“创造”服务的,说它是本文的主旨,犯了喧宾夺主的错误。

2000年的高考题《长城》是一篇散文,富于情感,追求哲理,也不乏含蓄。它以长城为象征,谈的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与举措问题。它的主旨在于:反对封闭,提倡开放;反对愚钝,鼓励自信。它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第23题第(2)问:“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回答的就是本文主旨: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

2001年的高考题《门》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把握了这一主旨,解答第23题第(2)问,要求说明“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就准确无误了。

2.理清脉络 划分层次

《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是: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七至九段为第二部分:从兄长寄来的词中有所领悟,悟出“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的人生哲理,从而坚定“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创造宣言》全文共有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至四段为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和注意的问题;四至十一段为第二部分,批驳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得出结论;十二段为第三部分,发出献身创造的号召。

《长城》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笔法,一至七自然段,对历史的反思和评价,观点非常明确,感情十分凝重;第八自然段对现实的评说,观点也比较明朗;九至十一自然段对未来的召唤,则比较含蓄。

《门》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观点,有引起下文统领全篇的作用;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说明即使是人们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门后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第三段介绍各种各样的门,初步提出门的象征意义;第四段介绍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第五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第六段集中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七段进一步阐释人生就是不断的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八段是全文的收尾,进一步阐释关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后面的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

3.检索范围 准确摘取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如《创造宣言》的第21题第一问,“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辨别和筛选,只要抓住原文中五个“有人说”段落的中心句,按题目的要求把它摘取下来写进答题处就行了。再如:《长城》第21题第一问,“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只要能根据第2-7自然段的内容,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就能抓住第

3、

5、7段“所以我说”后面揭示文章段落主旨、观点、情感的中心句,得出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①凄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当然,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不合答题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再以上述两题第二问为例。《创造宣言》第21题第二问要求回答“作者批评错误观点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不超过12个字)”。原文的结论在第11自然段,有21个字,这就要压缩主干,抽取要点,概括复述:“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长城》第21题第二问:“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现实的长城?”作者对长城现实的看法,与四面八方亿万游人的描写结合在一起,没有独立成段,回答较难一些。但是只要认真阅读,你就能从“现在你敞开胸襟了”、“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等语句中,归纳出现实长城的开放,从“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呀,长城!”的语意中,体会出作者在看待现实长城时的自豪与自信。

4.综合分析 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创造宣言》第23题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第一问若选原文中的话回答:“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就只答对了一半,因为“成功”包含师生两个方面的因素。作者的观点很全面,很明确,强调的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第二问综合性很强,七个答案要点几乎分散在全篇文章之中,只有吃透原文,在文章中找到根据,才能概括出“注意”的要点。

《创造宣言》第24题考查对文章的鉴赏评析,B项“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一说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创造需要勇气,但“勇气”不是关键,更绝非“惟有”,因为作者在下文明确指出:“这只是一半真理,”“除了大无畏精神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

《门》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要回答:“开门”和“关门”的含意是什么,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须通观全文,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再加以分析概括。文中与“开门”和“关门”相关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阐述“开门”和“关门”含意的段落在

文章的

六、

七、八段,特别是文章的第六段。问题出自文章的第一段,答案却主要出自文章的第六段,这就增加了解答21题的难度,要求考生通过快速阅读,迅速清理文章的脉络,迅速找出相关信息。相比较而言,“关门”的含意好归纳一些,因为文中说道“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意,相关的句子很多,不易抽取,但是可以参照归纳“关门”的含意,平行比较,得出答案:“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5.认清手法 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创造宣言》第22题,“„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初步分析,可以拟出这样几个比喻:刀法、万象、万象同毁、万龙点睛。由此可以推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象”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万象同毁”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被毁;“万龙点睛”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成才。《创造宣言》第24题A项问:“„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作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是否正确?用“交响曲之合奏”比喻集体创作的“合作与协调”,相似点很一致,十分合理。

《门》的第23题的第1小题,要求说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对比喻句的理解。这句话是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成群牧放的马既无隐秘可言,又无独立天地;而人有思想感情,有隐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

《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此题是对文章语言表达技巧、表现形式的考查,第一问要求理解第二人称在便于抒情方面的艺术效果,第二问要求理解人称代词的合理转换,以便使表达更清晰的作用。如果不考虑散文有关人称及表达作用的基本知识,恐怕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回答。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抒情散文,不少作品都用了第二人称来写。它的特点是,作者直接向对方倾谈,显得亲切自然。这样理解,就能正确回答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的好处是: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这句话承接“人们发现”而来,陈述的对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们”,写的自然是“人们”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称“它”。

1993年高考《青菜》第30题:(1)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2)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3)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此题考的也是拟人手法的作用。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起的是拟人化作用,便于直接对青菜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3.反衬

《报秋》第28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将“太阳花”和“玉簪花”对照比较,“太阳花”又名“死不了”,但“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而“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二者对比,反衬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4.对比

《青菜》一文,“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摘下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与“在青菜地割草总是那么小心翼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27题:“作者为什么写孩子们拔狗尾巴草、摘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这样写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对“青菜”的赞美之情。

5.反复

《报秋》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这两句都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做这类题,首先要从“语言形式的表达”上分析,那么第(1)问的内容便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

地衔接起来。”第(2)问便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其次就要分析“表达效果”,第(1)问暗含的意思是“强调时间的飞逝”,或“强调时间过得太快”。第(2)问则是“强化主旨”或“强化中心”、“深化主题”。学生做此类题往往重视“表达效果”,而忽视“语言形式的表达”,这是失分的原因。在这里,“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

6.排比

《创造宣言》第24题F项为判断正误题,“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这一说法正确,本文的确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段,如第

5、

6、

8、

9、10段,以及排比句。《长城》第21题对历史长城的评价,在第

3、

5、7段里也使用了三个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7.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门》第5段直接说明“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避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第21题“开门”和“关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第22题分析“玻璃门根本不是门”的原因。

上一篇:运动会后的反思作文下一篇:物流园区规划案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