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国际贸易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线教育交互已成为在线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因此重点分析了基于大数据的在线教育交互平台模型,并通过研究电大学生在线教育交互的现状,提出了大数据环境下在线教育交互过程中要重点应用好教育“数据挖掘”这一“新模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开放大学国际贸易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国家开放大学国际贸易论文 篇1:

对开放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专科课程改革的建议

摘要:开放大学作为以继续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机构,更多承担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专业课程的设置更应突出实践性,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确定、专业课程结构和课程特色确立及教学效果的考核等方面。良好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能使开设此专业的其他高校从中得到借鉴, 从而促进开放大学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特色

一、明确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专科重实践,国际贸易专科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大专学历,能在外经贸企业或相关行业从事商务谈判、签订合同、报关等工作,能上岗操作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专科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基本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业务素质。具体要求如下:

1.基本理论知识。学生必须掌握本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基础知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规、世贸组织规则;国际市场营销基本常识;商务英语、外贸英文函电及外贸英语口语等基本技能;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与保险、外贸单证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和国际货款结算等方面的业务知识。

2.扎实的专业技能。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具备初步与外商磋商交易、拟订合同条款的能力,实现交易目标的沟通的业务素质;具有从事跟单、货代、独立处理履行合同等各业务环节的单证操作、办理托运、投保、报检、报关和货款结算等能力;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电子商务运作的技能。

3.持有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商检总局等职能部门组织的从业资格证考试,是对从业人员素质能力的权威评价考核,对从事对外贸易工作的人员,要求持证上岗。作为开放大学国际贸易专业的专科生,在拿到学历证书的同时,至少取得一个以上从业资格证书。这是衡量专业人才是否合格的标准之一,是评价毕业生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依据。

(二)未来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开放大学作为以继续教育为主的成人学校,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为标准,培养能顶班上岗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要准确把握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岗位职责的变化,结合企业对岗位标准的变动,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重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做出及时调整,实行动态教学过程。

1. 建立“课程设置、专业技能、证书资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1)“课程设置”。国际贸易专业专科所开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及要求,应以能让学生普遍通过有关从业资格证考试为宗旨,以学生掌握能从事国际贸易业务活动的基本知识、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为目标,建立“岗、证、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

(2)“专业技能”。外经贸企业的工作岗位分工呈逐步的趋势,以达到专而精的工作效果。岗位的职责就是国际贸易专业专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向。

(3)“证书资质”。商务部、海关、商检局等职能部门为使外经贸企业业务人员能够对所从事的工作的流程清楚、要求明确,让企业能招聘和使用高素质的人才,组织全国统一的从业资格证考试,实施持证上岗的优选制度,从而保证了外经贸企业专业人才优化组合。国际贸易专业应以考证通过率作为考核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2.实施“一个中心、两个依托、三个素质”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1)“一个中心”是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成人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教育部提出的“实际、实践、实用”为原则,培养学生在一定理论素养和专业素质的基础上获得上岗能力,使学生符合用人单位要求,有后续发展、提升的潜力。

(2)“两个依托”。既要培养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能力,又有后继潜力。一方面,以加强实践性教学为依托,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岗位要求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以基础理论教学为依托,让学生掌握“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这也是在理论教学中必须达到的学习标准。在教与学的实践中加强课内实训以构筑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采取多种模拟仿真手段,加大理论联系实际和指导实践的校内外集中实训的力度,包括实物实训和无纸化电子实训,使学生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

(3)“三个素质”。一是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外贸工作的基本职业素质,二是具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素质,三是具有综合经营管理的素质。在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各门课程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要为学生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扎实的专业功底,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以及在实际业务中能够分析、处理和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设想

(一)建立全新的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

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科体系重理论轻实践,新的课程体系必须依据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同时充分考虑学生职业的发展需要来设置课程,包括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起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注重业务技能培养的多层次的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第一层,技能模块。根据外经贸企业各种岗位对实际技能的要求,及相关从业资格证考试的项目,分别开设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等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把相关课程分解成相应模块,大体分为理论讲授、课内实训和课外实际体验三个子模块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实际技能。

第二层,资质培养模块。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要获取大专学历证书和至少一个以上的从业资格证书,以满足行业要求,实现快速就业的目标。

第三层,职业基本素质及能力模块。开放大学培养的是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人才,必须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接受基础知识的教育,得到文艺、体育和心理素质等综合培养,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思想、道德情操和心理素质,为步入市场、社会,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特色

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课程应体现以下几个特色:

1.突出实践,以资质要求为导向

根据外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从业资格证考试对专业人才能力素质的衡量标准,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此,有针对性地开设“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报关商品学”、“报检实务”、“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跟单实务”等专业课程,并与从业资格证考试的要求相适应,真正实现“教学、考证、快速上岗”三者的完美结合。

2.坚持学、做统一,突出实践能力

为体现“学、做”的统一,将课堂教学分为业务知识的讲授与课内实训两个模块,不仅要求讲清每个知识点的原理,重点、难点,还要利用案例、布置简单的任务、小型的专题等实训活动,进行动手操作练习,以加深理解和运用所讲授的专业知识。每个单元知识教学完成后,都要采用模拟实务来进行综合实训,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3.理论加实践强化就业能力

作为国际贸易专业,培养学生既要具有大专以上的学识水平,又要具备很强的就业竞争力,必须将外经贸行业的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标准和内容全部纳入专业的教学计划,并根据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标准不断提高,考试内容不断更新的实际,来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和实训活动,并按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考核,让学生既完成了专科学业,顺利通过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又能从事多个职业岗位工作。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性教学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应采用理论教学、课内实训、课外实训三者有机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专业理论知识的讲授,坚持精讲,突出重点,以“基本要求”为度,通过强化课内实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每一单元组织综合实训,期末针对课程的知识和业务技能对学生进行一周左右的集中实训。为达到集中实训的效果,应组织教师编写与实际工作相吻合的实训大纲、综合实训指导书、实训练习册、实训计划等教辅资料,并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引进仿真的实训操作软件,通过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到外贸公司、港口、码头、仓库、集装箱堆场等进行现场观摩,请专家现场讲座,安排学生毕业实习等活动,凸显实践性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

三、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考核

强化实践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就不能只以书面答卷的分数做定论,要客观、系统、准确的评价考核学生的学业成绩,必须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一)改变考核方式,形成性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统一

为配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实施,将传统的卷面考试方式,改为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评价方式,建立全面的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1.各门专业课程均建立符合能力培养要求的考核内容、标准和方法,并将考核办法向学生公布,使学生知道各门课程对具体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要求,在学习中,主动接受考核。

2. 根据课程的类型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1)必修课的考核成绩由课堂教学基本知识的笔试成绩与课内实训考核成绩,综合实训考核成绩和平时学习表现,按比例评定其期末总成绩。(2)选修课程的考核成绩,则依课程的特点不同,采取灵活的方式,对理论知识性强的课程,采取笔试与综合性小论文结合起来进行考核,对实践性强的课程,依据完成实践性项目的效果及平时的学习表现进行评定。(3)对课外实训的考核,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全部的实训流程,适当考虑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主要依据学生完成的实训作品评定档次、确定成绩。(4)对取得“职业技能考评”、取得行业认证、从业资格证考试的课程,作为评定其成绩合格的依据,并可免修该门课程,让学生选修其他的课程,拓宽知识面。

3.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考核。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体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和考核,使之贯穿在学生的课堂教学、课内外实训和第二课堂活动等,考核学生的价值观、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社交、组织和公关能力。

(二)灵活掌握学分突出课程改革的目的性

学分制在专业学习考核评价制度上能激励学生主动完成学业,只要完成规定学分,就可提前毕业,提前推荐就业或深造学习,对于未完成规定学分的学生,不予毕业,直到修完学分为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按各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规定不同的学分,学分向技能培养和职业资格相关科目倾斜,最高为4 个学分,最低为1 个学分。

总之,对开放大学国际贸易专业专科课程改革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总体方向应该明确,这也是其他应用型课程面临的共性问题。本科重理论,专科重实践是我们在课程设置和改革中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为真正达到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这也是开放大学作为成人继续教育的立脚点、出发点。

作者:于志武

国家开放大学国际贸易论文 篇2:

大数据环境下在线教育交互的应用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线教育交互已成为在线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因此重点分析了基于大数据的在线教育交互平台模型,并通过研究电大学生在线教育交互的现状,提出了大数据环境下在线教育交互过程中要重点应用好教育“数据挖掘”这一“新模块”。让数据挖掘与平台中的学习者、教育工作者、管理者等交互,以实现优化学习资源、改进学习效果、提升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在线教育;交互;大数据;数据挖掘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已成为学习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重要的形式。Moore认为多形式的在线交互活动的应用,能有效缩短时空分离状态下的远程学习者的交互距离感,有效促进远程学习的发生( Moore,1996)。Gunawardena认为在线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实现交互水平的高低,对知识建构水平、在线教育的成功程度影响很大(Gunawardena,1997)。陈丽构建了在线教学交互层次塔理论模型(陈丽,2004)。通过综合考虑在线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曹良亮针对在线教育交互设计四个阶段提出了在线学习中交互设计模式(曹良亮,2010)。因而,构建具有良好交互水平的在线学习平台是在线教育的发展基石。通过在线教育,师生之间能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学习资源的高度共享,并且能够进行双向交互式和自主化的学习。结合当前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线教育平台可以利用其存储海量学习数据、学习行为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其在线学习支持服务的水平,达到与学习者的双赢。

2在线教育相关概述

在线教育,一般是指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在线教育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网上自主学习 ,教师与学生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非常便利地点播课程视频、浏览学习资源、答疑测试、互动交流等,真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工作繁忙、学习时间不固定的职场人士而言,在线教育是最方便不过的学习方式,尤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设备更具便携性,利用手机、pad等进行碎片化学习的已是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

目前,在线教育学习平台主要分两类:学习管理驱动的平台、教学资源驱动的平台。国家开放大学、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在线学习平台大部分属于学习管理驱动的平台。国外热门的Blackboard、Moodle等属于学习管理驱动的平台。目前主流的慕课平台,则属于教学资源为驱动的平台,翻转课堂、微课也是其具体表现形式。

3大数据相关概述

维基百科中大数据定义:大數据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人工,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截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人类所能解读的信息。IBM 最早将大数据的特征归纳为4个“V”(大量Volume,多样Variety,价值Value,高速Velocity),即大数据有数据体量巨大、数据类型繁多、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高、处理速度快的四个特点。可见,大数据是个见仁见智的概念;大数据不再仅用来描述大量的数据,还涵盖了处理数据的速度。

在线教育大数据是纷繁复杂的,我们需要搜索、处理、分析、归纳、总结其深层次的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和处理。大数据需采用分布式计算架构,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和虚拟化技术等。比如,某学生通过点播学习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平台根据他的学习行为习惯、交互兴趣等自动为他推送了《报关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习任务。

4基于大数据的在线教育交互平台模型

基于大数据的在线教育交互平台注重以用户为核心,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能提供个性化服务。基于大数据的在线教育交互平台模型主要包括硬件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如图1所示。

图1基于大数据的在线教育交互平台模型

(1)硬件层。通过云计算技术对硬件设施进行集约化管理, 方便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降低硬件系统能耗,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硬件设备利用率。当某一部分出现故障时,其他设备也可及时接管其工作,并不会影响到系统的整体。(2)数据处理层。运用大数据技术,在数据处理层, 通过统一身份访问认证实时收集学生的行为数据,并保存于数据中心,然后通过数据挖掘, 建立起满足平台或管理者需求的模型。(3)应用层。在线教育平台用户根据自身的访问权限登陆不同的界面,获取平台相应的应用服务。学生通过登录平台进行在线学习、交流、测试,并根据自己的时间设定个性化的课程学习方案, 安排学习进度,从而提升学习效率;能真正体现远程开放在线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对教师而言,通过“教学管理”模块控制课程进度,查看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度, 利用平台记录的行为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教学方案,真正以“学”促“教”。

5在線教育平台交互现状分析

为了研究开放大学(电大)学生在线教育交互的现状,通过对省电大的285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为省电大在线学习平台、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的使用情况,以及远程教学中师生交互、学生之间的交互,还有学生和教学资源之间的交互等。通过调查,有61.5%受访学生认为:学习平台在界面布局、响应速度、色彩搭配、文字动画特效、操作流程的便捷性方面存在不足;有47%受访学生认为: 学习平台在资源个性化推送方面、网络课程的学习进度和教学的任务获取的方便性、及时性方面,以及师生交互的实时性,个别化的、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进一步改进、提升。受访学生普遍认为一个良好的在线学习平台应该具备:用户操作便捷,平台响应速度快,师生交互方便,学习资源获取方便、及时、高效等功能。除了使用学校的在线学习平台,只有15%的受访学生使用过的中国MOOC、学堂在线、 网易公开课、Coursera等慕课平台。通过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好,并有较强的求知欲望。

由此可见,针对开放大学(电大)的学生,在线教育平台需要及时把握当前在线教育、大数据的发展趋势,利用平台积累的海量大数据优势,分析在线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需求,以更好地实现精准的个性化教学支持服务。

6大数据环境下的在线教育交互的应用

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在线教育交互的应用,前提是需要把握在线教育的发展趋势、规律,重点任务是开展教育数据挖掘。通过数据挖掘,使在线教育平台能够更懂用户,更能切实地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各类在线教与学的行为,最终才能实现针对不同用户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教学服务这一在线交互目标。

在线教育平台的教育数据挖掘就是把平台记录的原始数据转换为有用信息的过程。通过“数据挖掘”这一个学习平台的“新模块”, 数据挖掘与平台中的学习者、教育工作者、管理者等交互,最终实现改进在线学习效果的目的。它在教育系统(在线教育学习平台)中的应用如图2所示。

图2数据挖掘在在线教育学习平台中的应用

针对不同的人群,教育数据挖掘有着其特定的价值。在在线教育平台中,大量的资源在用户使用的过程中记录了学习者操作的数据,包括下载的次数、访问的时间、访问的频率等,通过数据挖掘中的聚类算法,能把資源进行整理和分类,并将整理的资源与用户操作的数据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优化在线资源。

微软的史密斯曾说过,给我提供一些数据,我就能做一些改变;如果给我提供所有的数据,我就能拯救世界。大数据时代,养成大数据思维很重要,让我们一起从在线学习中去挖掘教育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吧。

参考文献

[1]曹良亮.在线学习中的交互设计—以交互结构为核心的交互设计方法[J].中国远程教育,2010,(1).

[2]徐海波.浅析面向在线教育的大数据应用[J]. 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12).

[3]李瑞霞,郑睿,张领. 大数据环境下个人隐私存在的安全问题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2).

[4]宋秋莲.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在线交互平台应用模型的构建研究[J]. 智能城市,2016,(10).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學规划课题2015年度一般课题《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15GB158)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常雅娟(1980-) ,女,硕士,讲师,文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心理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 徐卫卓(1982-),湖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专职教师( 通讯作者);李素梅:文华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

作者:李成

国家开放大学国际贸易论文 篇3:

专业课也是育人课

摘 要:本文阐述了浙江电大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摸索与探索的实践过程,把非思政的专业课程,经过知识点的梳理,将思政元素进行有效融合,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充分证明了专业课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同时也是思政育人的过程。

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浙江电大

一、成人高等院校现阶段思政教育现状

2016年12月,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段话,不仅明确了思政理论课的思政教育主渠道的功能与作用,也明确了非思政课程也要注重思政教育,要在思政课程的引领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同时对非思政课程的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明确了方向,提出相应的要求。

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即成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在籍在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隐性课程包含通识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习近平总書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成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样,承担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如何创新成人高校思政教育的方式,是摆在成人高校和思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浙江电大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是一所以开放教育为主体、多元办学、多种教育类型协调发展的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由省电大校本级、10所市级电大(宁波除外)、59所县级电大、11所直属学院(分校、教学点)构成的办学网络,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山区海岛的办学方针。

浙江电大十分注重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构建“专业育人、课程育人和课堂育人”相统一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

(一)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学校办学实际,遵循成人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基本规律,精心设计课程、认真组织教学,促进课程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高效性。

(二)强化意识培养。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教师课程教学改革热情,保障教师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三)突出时代特色。发挥信息技术和系统办学优势,加强“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做到思政教育易开展、接地气、有成效。

三、浙江电大“课程思政”实施的具体内容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工作总体格局,着力培养有社会责任、有创新精神、有专门知识、有实践能力、有健康身心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构建“专业育人、课程育人和课堂育人”相统一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学育人全过程。

(二)工作目标

通过示范先行、精准培育、逐步推广、全面覆盖,分阶段有序推进“课程思政”工作,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与良性互动发展,形成具有电大特色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实现“课课有思政,人人能育人”的良好氛围。

(三)实施内容

1.实施“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三年规划

2021年前,每年在开放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各专业课中选择若干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最终重点建设30门左右“课程思政”示范课,做到学科专业覆盖广,课程育人有亮点,形成“课程思政”示范课案例库,在全省电大教师教学中推广应用。

2.深化“专业育人”、“课程育人”和“课堂育人”改革

(1)发挥“专业思政”育人引领作用。修订成人高等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列入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建设标准。进一步梳理开放教育本专科各专业培养方案,落实国家开放大学关于“专业思政”的具体要求和部署工作。

(2)深化“课程育人”教学改革。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注重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主要教学环节中。要求每位教师完成省开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梳理表(详见附件1),每学期期初在开放学院、高职学院、老年开放大学、云教室等授课的省电大教师须完成该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表(详见附件2)。组织开展全省电大“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优秀案例评选活动。

(3)提升“课堂育人”教学水平。充分发挥“互联网+”教学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优势,积极推进全省电大授课教师在云教室组织开放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互联网+”教学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课堂育人水平。做好课堂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知识点教学案例记录。组织开展全省电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

(4)丰富“实践育人”教学载体。精心设计课程实践环节,丰富实践形式和内容。将课程实践内容与思政育人相结合,尤其是在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中。开放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学生要结合十九大精神、省委省政府重要精神学习,开展宣讲活动和主题突出的学生活动。

(5)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育人功能。通识课程要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注重把爱国主义、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贯穿渗透到通识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6)开发思政特色专题资源。根据电大系统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组织名师名家、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开发具有电大办学特色思政教育专题讲座,弘扬传统文化、乡村振兴、地方特色、农民大学生培养等方面的成果,讲好新时代的“浙江故事”和“电大故事”。

四、浙江电大 “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要开展好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必须明确知识点中所能够延伸的思政元素,即思政元素可以像电视剧、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一样,在知识点中进行“植入”的设计,这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寻找专业知识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植入”点,从而将思政元素的育人功能与专业知识传授进行有机结合。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育人作用的发挥,并不像思政课程一样,那么直接,而是更加隐含,其所要达到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要开展好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必须明确思政教育包含哪些内容。《教育法》中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由此可见,思政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愛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国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以及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教育,简单地来说,就是一切“正能量”的内容,都可以是思政教育的内容。

浙江电大在这几年的课程思政的探索中探索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如《小企业管理》这门课,首先,在小企业创业环境分析时,需要更多地去了解和掌握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内容;在小企业发展机遇分析时,需要更多地去了解“互联网+”及“一带一路”等内容。其次,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重点上好“导学”课,尤其是要把专业课在专业中的地位、与所从事职业的关系等讲清楚、讲明白,让学生做好学习准备。还要把每一次课都备精,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内容讲清楚、讲明白。涉及到职业素养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多思考。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做教学反思,尤其是思政元素的植入是否能够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是需要不断进行尝试与反思的。

通过上述举例可以看到,专业课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同时也是思政育人的过程。非思政的专业课程经过知识点的梳理,总是会有思政元素可以进行融合的,因此,作为非思政类的专业课教师,在专业课教学设计时,都应该积极去挖掘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切入点,真正的将专业课的教学做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当然,仅仅有教学设计是不够的,教学设计只有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地发挥作用,尤其是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在落实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必须要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首先要增强思政意识,结合《小企业管理》这门课程来说,总的来说,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在和风细雨之中、在教授专业知识中去引导学生,达到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的有机统一。

《学前教育史》是浙江电大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为培养学生掌握中外学前教育史知识,认识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规律,形成初步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论述了远古至当代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国外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进程,并阐述了当代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的新实践、新理念和新成果。

在“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在讲授《学前教育史》课程时,可以在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下,采取讲授法、榜样示范法、演讲法、读书指导法、网络教学法和实地参观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这门课的思政育人功能。

总书记重视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人生智慧和治国理政智慧,他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历史是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学前教育史》课程蕴含了丰富的思政元素,应充分发挥该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的思政育人功能,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知识教育同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全国电大系统是是我国培养高级职业技能人才的主要基地。思政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现行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要是以思政教师讲授思政课程为主,现实表明单纯的思政课程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新时代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有的学校的思想教育课程甚至面临“孤岛”的境况。在高职院校中专业课的比重占据了所有课程中的大部分,学生面对最多的往往是专业课教师,因而只有让专业课教师参与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把传统的“思政课程”转变到“课程思政”,实现全过程育人,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政育人。

参考文献:

[1]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究.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吉强、张波、樊巧芳.2020年7月.

[2]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以高职院校汽车车身结构课程为例.教师,叶陈勇.2017年12月.

[3]协同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以《微观经济学》课程为例.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李瑢.2019年12月.

[4]课程思政融入《国际贸易理论》课的教学探索.北方经贸.毛薇兰.2020年7月.

[5]高校“课程思政”的时代命题与建设方向.现代职业教育.张俊.2019年8月.

[6]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与探索研究——以《邮轮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为例.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周秀英.2019年9月.

[7]新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探究——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类课程教学为例.运城学院学报.赵玉婷.2020年1月.

[8]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于贺,鲁丽华.2019年12月.

[9]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提升思考.现代交际.吴嘉维.2020年2月.

[10]课程思政融入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探究——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例.教育观察.张万桢.2019年11月.

[11]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路径探析.东西南北.沙立玲,薛永红.2019年9月.

作者简介:

杜娟,女,1979年10月,安徽省全椒县,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助理研究员,工程硕士,远程教育,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

项目成果:名称:专业课也是育人课——浙江电大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审批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2019年度思政课题)

编号:SZKT-19Y01

作者:杜娟

上一篇:发改委双优创建工作总结下一篇:统计局廉洁自律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