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易错题总结

2023-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总结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是我们反思自身、了解自身、明确目标的重要方式,通过编写的总结报告,我们可以在工作回顾中,寻找出自身的工作难点,掌握自身的工作优势,更加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中化学易错题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1篇:高中化学易错题总结

化学易错题讲习

1、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任何溶液中只可能含有一种溶质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C.将某溶液降温后,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 D.一定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随水的量的变化而变化

2、将一定量的生铁投入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中,完全反应后,发现烧杯底部留有黑色残渣,其主要成分是

A.纯铁

B.碳的单质C.氯化亚铁D.氧化铁

3、某工厂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配制质量分数约为30%的稀硫酸供生产使用。配制时所用的浓硫酸与水的体

积比最接近于 A.1∶3B.1∶4C.1∶5D.1∶6 ...

4、下列除杂质所选用试剂正确的是

A.用稀盐酸除去铜粉中的铁粉B.用适量稀硫酸除去NaCl溶液中的Na2CO3C.用浓硫酸吸收O2中的CO2气体D.用稀盐酸除去Fe2O3中的CaCO

35、一定量的木炭在盛有氮气与氧气混合气体的密闭容器中充分燃烧后,生成CO和CO2,且测得反应后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4%,则其中氮气的质量分数可能为A.10%B.30%C.50%D.70%

6、如果没有化学的发展,世界就不可能像今日这样丰富多彩。下列事实与化学的发展关系最不密切的是A.新材料的开发与利用 B.食物、衣料和日常用品的日益丰富C.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 D.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

7、下列实验操作能预期目的的是

A.用10mL的量筒量取9.0mL水B.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纯净的氢气

C.用托盘天平称取10.58g碳酸钠粉末D.用150mL酒精和50mL水精确配制200mL医用消毒酒精

8、某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9、研究表明,许多金属氧化物对氯酸钾的分解有催化作用。下表是不同金属氧化物作催化剂,氯酸钾剧烈反应时的温度:

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如果不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最好选用A.氧化铁B.氧化铝C.氧化铜D.氧化镁

10、月球的土壤中吸附着数百万吨的氦(He-3),其原子核中质子数为

2、中子数为1,下列关于氦(He-3)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核外电子数为3B.相对原子质量为

2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D.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11、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的是

..

12、“绿色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之一,为了减轻大气污染,在汽车尾气排放加装“催化净化器”,可将尾气中的NO、CO转化为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的混合气体,该混合气体是A、CO

2、NH3B、O

2、CO2C、N

2、CO2D、NO

2、CO2

13、t℃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瓶是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另一瓶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A.加一定量的水B.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C.降低温度D.t℃时蒸发少量水

14、超导材料为具有零电阻及反磁性的物质,以Y2O

3、BaCO3和CuO为原料经研磨烧结可合成一种高温超导物质Y2Ba4Cu6Ox,假设在研磨烧结过程中各元素的化合价无变化,则x的值为A、12B、13C、15D、26

15、将下列各组内的物质混合,充分反应后过滤,所得溶液的质量比反应前溶液质量减少的是(

A.Zn和稀盐酸B.Cu(OH)2和稀硫酸 C.Cu和AgNO3溶液D.Na2CO3固体和稀盐酸

(A)溶液的质量减少(B)溶液的质量不变(C)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D)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增大

17、下面是对四个实验绘制的图形,其中实验结果与图形对应准确的是

A.图①是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B.图②是用H2还原CuO来测定CuO中铜元素的含量

C.图③是向饱和的NaCl溶液中不断加水

D.图④是用适量的KClO3和MnO2混合物加热制O

218、将质量相等的A、B、C三种金属,同时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盐酸中,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已知:A、B、C在生成物中均为+2价)

A.放出H2的质量是A>B>CB.金属活动性顺序是A>B>C

C.反应速率最大的是AD.相对原子质量是C>B>A

19、同学们在做实验时发现,将镁条放入某CuCl2溶液中,镁条表面有气泡产生。对于这一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同学们设计了以下探究方案进行讨论,其中没有意义的是 A、甲同学推测该气体可能是H2,并收集气体用点燃法检验

B、乙同学猜想该CuCl2溶液呈酸性,并用PH试纸检测C、丙同学用锌粒与该CuCl2溶液反应,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

D、丁同学用镁粉与该CuCl2溶液反应,观察产生气泡的快慢

20、下列化学反应,一般要借助其它试剂才能判断反应发生的是A.氯化钾液与硝酸银溶液混和B.碳酸钠溶液与饱和石灰水混和

C.石灰石投入稀盐酸中D.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和

21、已知某物质在20℃和40℃时的溶解度分别为10 g和40 g。某温下,将5 g该物质加到20 g水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20℃时所得溶液的质量为25 gB.40℃时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C.不管什么温度下,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20%D.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22、某些食品包装袋内有一小包物质,用来吸收氧气和水分,以防止食品腐败,常称“双吸剂”。下列物质属于“双吸剂”的是

A.铁粉B.炭粉C.氯化钙D.生石灰

23、右图是某同学鉴别NH4HCO

3、NH4Cl、KCl三种化肥的过程,其中试剂甲和乙分别可能是

A、甲:熟石灰;乙:稀盐酸B、甲:水;乙:氢氧化钠溶液

C、甲:氢氧化钠溶液;乙:稀硫酸D、甲:稀盐酸;乙: 氯化钠溶液

24、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CuSO4溶液显蓝色不是由SO4离子造成的,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意义的是

A.观察Na2SO4溶液,溶液没有颜色B.对比不同浓度的CuSO4溶液的颜色差异,浓度小的溶液颜色较浅

C.向CuSO4溶液中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颜色未消失

D. 向CuSO4溶液中滴加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颜色消失

25、有三瓶无标签的无色溶液,只知道它们分别是稀盐酸、BaCl2溶液和KNO3溶液中的各一种。下列四种溶液中,能将三种无色溶液一次鉴别出来的是A.NaCl溶液B.稀硫酸C.K2CO3溶液D. AgNO3溶液

26、.在托盘天平的两盘上各放一只质量相同的烧杯,分别注入100g7.3%的稀盐酸,天平平衡,向左盘烧杯中投入一定质量的碳酸钙粉末,向右盘烧杯中投入一定量的镁粉,均恰好完全反应,天平指针发生偏转。则下列各项操作中,能使天平重新达到平衡的是A.在左盘上放4g砝码B. 在左盘上放6g砝码

C.移动游码至3.4g刻度D. 移动游码至7.6g刻度

27、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入水中,最终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2-

16、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的生石灰,恢复到原来的温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H2 SO4(过量)、HCl、AgNO3B.HCl(过量)、Mg SO

4、KOH

C.HCl(过量)、KOH、Cu SO4D.KNO3 (过量)、NaCl、BaCO

328、、下列各组物质在某PH=14的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FeCl

3、NaCl、KNO3B、NaCl、NaOH、NaNO3 C、CaCl

2、NaNO

3、Na2CO3D、KNO

3、H2SO

4、NaCl

29、在20℃时,KCl的溶解度是34g,该温度时,25g水中加入10gKCl晶体,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A.40%B.34%C.25.4%D.28.6%

30、在t℃时,某物质的A的溶液先恒温蒸发10g水,析出2g无水晶体,再恒温蒸发20g水,析出5g无水晶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时,原溶液是饱和溶液B.t℃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20gC.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5gD.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30g

31、现将40℃时的一杯硝酸钾溶液降温至20℃,结果有少量晶体析出,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0℃时的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B、20℃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40℃时小

C、20℃时的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D、溶剂的质量没有改变

32、下列各组物质中,分别加入足量的水,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A、H2SO4Ba(OH)2B、KClNaOHC、Ca(OH)2Na2CO3D、CaCO3KNO

333、自来水厂净化水的处理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送水。其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沉降B、过滤C、吸附D、消毒

34、用锌、氧化铜、稀硫酸制取铜,有下列两种途径:

(1)Zn 锌Cu 稀硫酸H2 氧化铜Cu(2)CuO稀硫酸 CuSO4 

若用这两种方法制得相同质量的铜时,下列叙述符合实际实验结果的是

A、消耗相同质量的氧化铜B、消耗相同质量的锌C、消耗相同质量的硫酸D、生成硫酸锌质量相同

35、A、B、C三种物质各15g,当它们相互反应完成时,生成30g新物质D。若再增加10gC,它们又继续反应到完成时,A与C恰好消耗完毕。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A.2∶3B.2∶1C.3∶2D.1∶

136、.在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时,下列出现的操作失误,会引起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 数降低的是

A.用托盘天平称量氯化钠时,将砝码放在左盘,但未使用游码B.用量筒量取蒸馏水读数时,仰视凹液面的最低处

C.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洒出D.将配好的氯化钠溶液转移到细口瓶中时,不慎洒出部分溶液

18.电解水时,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现将0.1%的氢氧化钠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氢、氧元素质量分数减少了B.溶液中氢氧化钠质量分数减少了

C.溶液中离子数目增加了D.溶液减少的体积就是产生气体的体积

19.某有机物6.4g在8.0g氧气中燃烧,得到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蒸气的混合气体共14.4g。为测定混合气体中各种气体的质量,甲、乙、丙三位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假定每步反应都完全进行,每次都能准确测定装置的质量变化)

甲方案:将混合气体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用酒精灯加热的氧化铜乙方案:将混合气体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碱石灰(CaO、NaOH) 丙方案:将混合气体先通过碱石灰,再通过浓硫酸

下列对三种实验方案的评价正确的是

A.三种实验方案都能测定混合气体的组成B.三种实验方案都不能测定混合气体的组成

C.甲乙两种实验方案都能测定混合气体的组成,但甲方案需作改进,添加尾气处理装置

D.甲乙两种实验方案都能测定混合气体的组成,但乙方案需作改进,添加尾气处理装置

20.有编号为①②③④的四瓶无色液体,仅知道是稀盐酸、食盐水、NaOH稀溶液和酚酞试液。现要求甲、乙、丙、丁四位学生进行鉴别,且每人只鉴别两瓶溶液。实验成绩评定标准为:鉴别两瓶溶液都正确得满分,只有一瓶正确可以及格。四位学生的鉴别结果与老师的评价如下:

下列鉴别结果中正确的结论是A.①号为NaOH稀溶液B.②号为食盐水C.③号为稀盐酸D.④号为酚酞试液

37、KAl(SO4)m可作净水剂,m的值是A、1B、2C、3D、

438、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蛋白质又是由多种氨基酸构成的、复杂的、相对分子质量巨大的化合物。

α一丙氨酸是组成人体蛋白的氨基酸之一,右图是α一丙氨酸的分子结构模型图,下列对α一丙氨酸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A.其化学式为C3H7O2NB.在构成α一丙氨酸的原子中,氢原子最小

C.分子中C、O原子个数比为3:2D. α一丙氨酸属于氧化物

39、张大爷家里种的麦子有部分倒伏了,你认为可使用下列化肥中的

A.尿素B.过磷酸钙C.碳酸钾D.碳酸氢铵

40、包裹松花蛋用的泥灰配料中有纯碱、食盐、生石灰、草木灰(含K2CO3),如果去皮后直接食用会有涩味感,要想除去涩味,食用时

可加入少量下列物质中的A.白糖B.食醋C.酱油D.调料酒

41、某工厂排放的酸性废水中含有较多的CuSO4,这种废水对农作物和人畜有害。为了降低废水的酸性并且回收铜,通常需在此废水中

加入适量的

A.熟石灰B.铁和生石灰C.铁和石灰石D.氢氧化钠

42、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43、将26g某金属混合物投入到足量的稀硫酸中,共收集到2g氢气,该金属混合物的组成可能是

A、Mg和ZnB、Fe和ZnC、Zn和CuD、Cu和Fe

44、右图装置,有贮气、洗气等多种用途。以下有关该装置用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用排水法收集O2,瓶内盛满水,气体从A管进B.用于病人输氧,瓶内盛放水,B管接供氧钢瓶

C.测量HCl体积时,瓶内盛满水,气体从B管进,A管接量筒 D.除去H2中的CO2,瓶内盛放NaOH溶液,气体从A管进

45、上图所示装置在化学实验中常用于洗气、储气、收集气体等,①收集H2②收集CO2③干燥O2(瓶内装浓H2SO4)④测量生成CO的体积(瓶内装水,并配备量筒等)其中可行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

D.②③

46、如图所示,烧瓶内盛有x气体,若挤压滴管的胶头a,使液体y进入烧瓶中,振荡烧瓶,并倒放在铁架台上,将导管伸入滴有z的水中,打开弹簧夹b,可见烧杯中液体如喷泉一样喷入烧瓶中,并出现颜色的改变,则x、y、z可能是

x气体

y溶液H2SO4z试剂紫色石蕊试液 A. O2

B. CO2NaOH

C. CO无色酚酞试液Ca(OH)2 无色酚酞试液

D. HClAgNO3紫色石蕊试液

第2篇:易错题-高中生物

1、(2008·广州一模)下列是对组成细胞分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A.核酸是生物体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B.生物大分子都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C.生物体内参与信息传递的信息分子是蛋白质

第3篇:高中物理各章易错题归纳

第十三章 光学

一、主要内容

本章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棱镜、光的色散、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法线、折射率、全反射、临界角、透镜(凸、凹)的焦点及焦距、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谱、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y射线、电磁波谱、光电子、光子、光电效应、等基本概念,以及反射定律、折射定律、透镜成像公式、放大率计算式,光的波粒二象性等基本规律,还有光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

二、基本方法

本章涉及到的方法有:运用光路作图法理解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等的成像原理,并能运用作图法解题;根据透镜成像规律,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物象变化情况。

三、错解分析

在本章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解题操作过程不规范导致计算错误;将几何光学与物理光学综合时概念不准确;不善于用光路图对动态过程作分析。

例1 波长为0.65μm的红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水相对空气的折射率为1.33。求该光在水中的波长,并判断在水中该光的颜色。

【错解】

得波长0.49μm的光是蓝色。 【错解原因】

上述求得光在水中的波长为0.49μm是正确的,但用光谱表查得光的颜色却错了。人眼对光的色觉决定于光的频率而不是波长。

【分析解答】

当光从一种媒质进入另一种媒质时,波长变化了,波速也相应变化了,但它的频率却不变。所以在水中该光仍是红色。

【评析】 物理规律的因果关系是有条件的,记忆规律时应该首先弄清规律成立的条件。凡是波,无论是机械波还是电磁波,只要振源的频率不变,波的频率就不变。 例2 一束白光从玻璃里射入稀薄空气中,已知玻璃的折射率为1.53,求入射角为下列两种情况时,光线的折射角各为多少?

(1)入射角为50” (2)入射角为30° 【错解】

r=30°3′

r=19°4′ 【错解原因】

此解法中没有先分析判断光线是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还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会不会发生全反射。而是死套公式,引起错误。

【分析解答】

光线由玻璃里射入空气中,是由光密媒质射入光疏媒质,其临界角为

由已知条件知,当i=50°时,i>A,所以光线将发生全反射,不能进入空气中。当i=30°时,i

sinr=n·sini=1.53×sin30°=0.765 r= 49°54′ 【评析】

解光的折射现象的题目时,首先应做出判断:光线是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还是光线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如是前者则i>r,如是后者则i

例3 光从玻璃射入空气里时传播方向如图13-l所示,请在图中标出入射角和折射角。

【错解】

如图 13-2所示,α为入射角,β为折射角。 【错解原因】

错解原因一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不加分析地认定玻璃与空气总是上下接触的;二是对光的折射及其规律未吃透,将题设文字条件与图形条件结合起来的分析能力差。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射入空气里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题设文字条件是“从玻璃射入空气”,因此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再结合题设所给图形,可知CD为界面,AB为法线。

【分析解答】

如图 13-3所示, α′为入射角, β′折射角(CD左面为玻璃,右面为空气)。

【评析】

解光的折射现象的题目,首先应对光线是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呢?还是光线是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作出判断。为了保证你每次做题时,能够不忘判断,建议同学们做光的折射题时,先画出光路图,标出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的方向,在界面处标出哪一个是光密媒质,哪一个是光疏媒质。然后再解题。 例4 如图13-4所示,放在空气中折射率为n的平行玻璃砖,表面M和N平行,P,Q两个面相互平行且与M,N垂直。一束光射到表面M上(光束不与M平行),则:

A.如果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光在表面M发生全反射。 B.无论入射角多大,光在表面M都不会发生全反射。 C.光可能在表面N发生全反射。

D.由于M与N平行,光只要通过M就不可能在表面N发生全反射。 【错解】

光束从空气中射到玻璃砖表面M上,是由光疏媒质到光密媒质,不可能发生全反射,而从表面N射出空气,是由光密媒质到光疏媒质,光可能发生全反射,故选B,C。

【错解原因】 机械地记住光从光密媒质到光疏媒质,可能发生全反射,而不具体分析光通过表面M后射到N表面光线的入射角的大小是否大于临界角,而错选C。

【分析解答】

如图13-5所示,光射到表面M的入射角为i(i≠90°)折射角为r,

面N,因M∥N,故其入射角i′=r

若光通过M先射到MN面再射到P面(如图13-6),同样可以证明经P面发生反射,反射光线射至N面时,由几何关系可以证明入射角i′=r,根据折射定律折射角r′=i,同样不可能发生全反射。故应选B,D。

【评析】

同一个初始条件可能有若干个不同结果。这是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本题中,当光线射到M上,发生折射。以A为分界点,入射点在AC之间,光线先要到达P界面,所以一定先要讨论光线在P界面上的行为。光线在P界面一定会发生反射现象,是否发生折射要看入射角是否大于临界角。由于此问题与本题无关所以可以不讨论它。如果试题提出光线在P界面的行为时,就要认真讨论。结论是:入射到M面光线的入

例5:如图13-7所示,有一长方形的玻璃砖,内有一个凸型空气泡,某学生用这个玻璃砖来做光学实验。当一平行光束通过玻璃砖时,光在空气泡中发生的现象是:

A.这一平行光束在空气泡中将不改变原来的方向。 B.这一平行光束在空气泡中将发生会聚。 C.这一平行光束在空气泡中将发生发散。 D.无法确定。

【错解】

不少学生看里面是一个凸型气泡,认为光线经过的是凸透镜,故最终成为一束会聚光线,应选B。

【错解原因】

对透镜的作用不清楚,而是简单地由镜子的形状来判断它对光线的作用种类,认为凸型空气泡与平时用的玻璃凸透镜形状一样.便认为空气泡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与玻璃透镜的作用效果相同。

【分析解答】

设想在图13-7中,沿AB方向把玻璃砖等分为二,即成为图13-8中情形,显然该束光经过的是一凹透镜。由光学知识可知,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则平行光束在空气泡中将发生发散,故应选C。

【评析】

更基本的方法是画一条入射光线到空气透镜的前表面,用作图法来判断光线经过透镜之后的行为。光线从玻璃进入空气,由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出射光线是发散的。可见“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是会聚的”这个结论是有条件的。条件是透镜材料的折射率大于周围环境的折射率。

例6:如图13-9,P为发光点,MN为平面镜,那么在MN与P之间放上不透明挡板Q后,像的亮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填“变亮”或“变暗”或“不变”)。 【错解】

在MN与P之间放上不透明挡板Q后,必然会使从P点发出的光被挡板挡住部分,所以像的亮度会变暗。

【错解原因】

选错的同学是将此类问题与在发光点S与透镜之间放一挡板的情况混为一谈了。若是凸透镜,如图13-10,发光点S发出并且到达凸透镜上的那部分光线,经折射后必然全部相交于实像点S1,而当如图13-11所示的凸透镜下半部分(或其上任何一部分)放上挡板B后,S发出并且到达挡板B的光线就会被反射和吸收不能透过凸透镜经折射到达实像点S2,使得相交于S2像点的光线大大减少了,显然由于放上了B,S2点变暗了,而平面镜则不同了。

【分析解答】

所不同的是,图13-12中发光点P在平面镜中所成的是虚像点P'。眼睛之所以能看到P',是因为P发出的光线,在平面镜MN上发生反射并且进入人眼睛。人按照平时形成的观察习惯,逆着进入眼睛的这些反射光线看到镜后的虚像点P',P'就是进入人眼睛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相交点,显然P'像点的亮度取决于眼睛的某一位置观察时进入其中的光线多少与强弱。

如图(13-12)所示,无放挡板时,眼睛在M1N1与M1'N1′所包围的空间区域内均可看到P′点。放上挡板后,在图中的阴影部分A或B区域内(即在M1Nl和M2N2与M1′N1′和M2′N2′所包围的区域),进入眼睛的光线多少强弱与未放入挡板时相比保持不变。因为在没有放上挡板时,通过挡板所在位置的那部分光线经平面镜后,同样不能进入处于A,B区域内的眼睛,这样对进入A,B区域内的光线多少与强弱并不能做出贡献。也就是说,挡板放上后,对在A,B区域内眼睛,能否看到像及看像的亮度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当然此时A,B区域外再也看不到P的像点P′了。 因此,在发光点与平面镜之间放上不透明挡板后,观察到的像的亮度是不变的,变化的是像的观察范围,而且是明显变小了。

【评析】

几何光学把光理想化为光线,用几何的方法研究光在介质中的行为。总结出光的直进、反射和折射三大规律。所以用几何光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应先画光路图再做具体分析。这不仅是按照规律办事的的起码要求,也是保证做题正确的手段。

例7 用一个放大镜观察细小的物体,若物体距镜2cm远时,将看到一个放大3倍的像,求此放大镜的焦距是多少?

【错解】

v= mu=3×2=6(cm)

【错解原因】

对题目中给的条件分析不够,题目中“通过放大镜看到一个像”这句话属于隐蔽的已知条件,暗示了像和物在同侧.说明成虚像即像距为负值。而此解法恰好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不加分析地当作实像处理,简单代入公式求解,出现了问题。

【分析解答】

由于像与物在放大镜的同一侧。因此,是一个虚像,v为负值。

【评析】

胸有成竹说的是没画之前,画家的头脑里就有了一幅活生生的情境。理解题意也和画画的道理相同,看到一个物理问题,先要将文字叙述的物理情境想象出来,然后再进一步解题。本题如果先依据题意画一幅光路图就对像距的虚实一目了然。

例8 高9cm的物体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屏上得到高3cm的像。将此物向透镜移近50cm时,则得放大率是3的正像。求此凸透镜的焦距?

【错解】

设此凸透镜焦距为f,第一次成像物距为u1,像距为vl。两次成像的放大率各为K1和K2。由成像公式

【错解原因】

上述解法不加分析地把两次成像都当作实像处理,得出了错误的结果。 【分析解答】 由透镜成像公式

第一次成像为实像

第二次成像为虚像

【评析】

应用透镜成像公式时,一定要注意判断像的性质,若像距v>0,为实像;若像距v<0,为虚像。要想避免出现本题类似的错误。得在审题上狠下功夫。得在理解词语的物理意义上动脑筋。本题文中说:“在屏上得到高3cm的像”则这个像一定是实像。题文中又说:“将此物向透镜移近50cm时,则得放大率是3的正像”这段话中,像的前面有定语“正”字,其物理意义是“成虚像”,像距应取负值。

一般常见的描述像的性质的定语、状语有:

像的定语:实像、虚像、正像、倒像、放大的像、缩小的像、放大的倒立的像、放大的正立的像、缩小的正立像、缩小的倒立像等。

像的状语:像与物同侧、像与物异侧,成像在焦点以外、成像在焦点以内等。 把这些修饰词的物理含义准确地再现出来可以正确地理解题意,避免犯一些“没看清楚题意”之类的低级错误。 例9 用凸透镜成像时,当物体从极远处沿着主轴移向透镜时,像朝什么方向移动?像移动的速度比物体移动的速度怎样?

【错解】

由凸透镜成像实验知道,物体从极远处沿着镜轴移向透镜时,像从透镜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移动速度与物体速度相同。

【错解原因】

上述解法错在对成像过程只有表面局部认识,想当然地得出了结论。 【分析解答】

凸透镜成像的讨论中,透镜焦点和二倍焦距处是转折点,应仔细观察实验结果,认真进行分析,切忌片面。像移动速度与物体移动速度的比较,决定于像移动距离和物体应移动的距离之比。

由实验知道,物体由极远处沿着镜轴移向透镜时,应分三个阶段讨论: (1)物体从极远移向凸透镜二倍焦距地方,像从透镜另一侧焦点处移向二倍焦距地方,在此区间像移动速度小于物体移动速度。

(2)物体从凸透镜二倍焦距处移动向焦点时,像从透镜另一侧二倍焦距处移向极远,在此区间像移动速度大于物体移动速度。 (3)物体从凸透镜焦点处移向透镜光心时,像和物同侧,是放大虚像,像移动的速度大于物体移动速度。

例10 一焦距为f的凸透镜,主轴和水平的X轴重合,X轴上有一光点位于透镜的左侧,光点到透镜的距离大于f而小于2f,若将此透镜沿X轴向右平移2f的距离,则在此过程中,光点经透镜所成的像点将

A.一直向右运动。 B.一直向左运动。

C.先向左运动,接着向右运动。 D.先向右运动,接着向左运动。 【错解】

由于透镜沿X轴向右平移,使物距增大,由于凸透镜是确定的,故焦距一定,而物距增大,像距必然减小,透镜向右移,可等效为镜不动而物向左移,物像应同方向移动,所以像也应向左移,所以选B。

【错解原因】

物像同方向移动的规律仅适用于镜不动而物移动或像移动的问题。此题是物不动而镜移动。再用常规解题就会出现问题。

【分析解答]

用物体间距变化的规律去分析,该题马上由难转易,根据题设条件,在透镜向右移动2f距离的过程中,物点到透镜的距离由大于f而小于2f增大到 2f,再增大到大于2f,则物像间距应先减小后增大,由于物点静止不动,像点应先向左移动,接着向右移动,得正确答案C。

【评析】

此题告诉我们,不管适用条件照搬以前做过的题的解法,“以不变应万变”是要误事的。要全面分析问题,应用物像间的变化规律去分析在透镜成实像的情况下,当物距u由∞→2f的过程中,由于m<1,像的速度小于物体移动的速度,物像间距变小;当物距u由2f→f过程中,由于m>1,像的速度大于物体的速度,物像间距变大;在u=2f时,v=2f,物像间距具有最小值4f。掌握上述规律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更方便地求解一些光学问题。

例11 如图13-13所示,一线状发光物体AB,其A端恰在焦距为f的薄凸透镜前主光轴上2倍焦距处,AB与主光轴成α角,AB经透镜成像,A′B′与主光轴成β角,则β,α的大小关系: A. β>α B. β<α C. P=α D.无法确定。 【错解】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u=2f时,则像距v=2f。若物距u>2f,则像距为f

【错解原因】

只是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记住了,机械性使用。而对凸透镜成像原理不清楚所造成的,不能灵活地去分析和正确地画出成像图,这是造成错解的原因。

【分析解答】

我们利用一条特殊光线来进行巧解。众所周知,凸透镜成像,当物距u=2f时,对应的像距v=2f,因此,从凸透镜主光轴上的发光点 A(A距透镜2f)发出的一条光线AC(AC与BA在同一条直线上),经过透镜后的光线 CC′必过主光轴上距透镜2f的A′点。显然,从发光点B发出的光线BC经透镜后的光线必为CC′,且B点对应的像点B’点在CC′上,因为CC′既过A′点,又过B′点,所以CC′与B′A′必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13-14所示。在直角三角形COA′与直角三角形COA中,CO为公共边,OA′=OA。因此,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设∠OAC=θ ∴β=θ=α。

顺便指出,本题中B,O,B′必在同一条直线上。

例12 (1989年高考题)把一个点光源放在焦距为f的凸透镜的焦点上,在透镜的另一侧2倍焦距处放一个垂直于主轴的光屏,在光屏上看到一个半径为R的光亮的圆。现保持透镜和光屏不动,而在主轴上移

位置上?

【错解】

【错解原因】

亮斑,如图13-15所示。亮斑的位置和物距不满足透镜成像公式。 【分析解答】

因为处在焦点的点光源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轴。所

像前(图13-15),或者会聚成像后形成的(图13-16),所以,由图13-15的几何关系可知 v=4f,再由透镜成像公式可求得:

【评析】

画出光路图,才能正确求解几何光学题。

例13 (1993年高考题)某人透过焦距为10cm、直径为4.ocm的薄凸透镜观看方格纸,每个方格的边长均为0.30cm,它使透镜的主轴与方格纸垂直,透镜与纸面相距10cm,眼睛位于透镜主轴上离透镜5.ocm处,问他至多能看到同一行上几个完整的方格?

【错解】

不少人认为,和主轴垂直且处在焦点的方格纸,经过透镜不能成像,或者说像成在无穷远处,从而得出位于主轴上离透镜5.ocm处的人眼看不到方格纸,或者此题无解的错误答案。

【错解原因】

处在焦点的方格纸不能成像,或者说成像在无穷远的结论是正确的。但由此绝不能推出人眼看不到方格纸,或者此题无解的结论。人眼也是个光学器件。平行光通过眼睛的晶状体在视网膜上成像为一个点。比如人们戴上老花镜(即薄凸透镜),完全能够清楚地看到处在老花镜焦点上的物体。

【分析解答】 把“人眼通过透镜能看到方格纸”这句生活语言,转化成物理语言应为“从方格纸射出的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能进入人眼”。根据光路可逆原理,我们再把“从方格纸射出的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能进入人眼”转化成“从人眼所在处的点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能在方格纸上形成亮斑”,亮斑的大小取决于透镜的大小、像距、屏的位置,如图13-17所示,其中像距可由透镜成像公式求得,即:

由图中的几何关系可得,亮斑的直径为:

进而可求得亮斑的直径上的完整方格数为:

也就是说,人眼透过透镜至多能看到同一行的方格数为26。 【评析】

理解题意比解题还重要。当年不少的考生就因为读不懂题而失分。读不懂题的原因在于没有将题目所叙述的具体问题转化为一种物理模型。

例14 如图13-18所示,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的焦点上有点光源S。若使透镜以垂直于主光轴并过光心的直线为轴转过37°角。求此点光源到它的像之间的距离(sin37°=0.6,cos37°=0.8)。

【错解】

透镜转动后,发光点到透镜距离:

u=f·cosθ=8(cm) 由透镜成像公式:

所以像物间距离

对透镜成像公式中的物理量,物距u、像距v、焦距f,这些概念理解不够。u,v,f应均是物垂直于透镜的距离,而不是到透镜光心的距离。

【分析解答】

在透镜成像公式中,u,v,f均是物垂直于透镜的距离,而不是到透镜光心的距离。透镜转过后,所得的像距是相对于新的透镜位置的垂直距离。由透镜成像规律知该像仍在原主光轴MN上。如图13-19所示,离光心的距离:

所以像物问距离:

L=v′-u=40(cm) 【评析】

从本题的正误比较中,我们发现基本概念必须准确。我们还发现主轴的作用。物距、像距都可以先把物点、像点投影到主轴上,投影点到光心的距离就是物距、像距。如果在转动透镜的同时也转动主轴,并将发光点投影到新的主轴上,如图所示M′N′。新的物距在一倍焦距之内,可用几何关系求出新的物距。完成了对新的物理情境的调查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有了。

第4篇:高中数学易做易错题精选:圆锥曲线部分学生版

高考冲刺2014

高中数学易做易错题精选:圆锥曲线部分

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在每年的高考中都占有较大的比例,然而其中也有许多知识点容易搞混或用错,下面摘取一些常见的错误展示出来,希同学们在学习时要引起重视。

x2y216例

1、双曲线 - =1上有一点P到左准线的距离为则P到右焦点的距离为。 9165

3例

2、已知双曲线的一条准线方程为x=2,其相应的焦点为(8,0),离心率为 ,求双曲线的方程。 2

3、过点(0,1)作直线,使它与抛物线y4x仅有一个公共 点,这样的直线有

A.1条B.2条C. 3条D. 0条

4、已知曲线C:y220x2

与直线L:yxm仅2

有一个公共点,求m的范围。

5、设双曲线的渐近线为:y

23x,求其离心率。 2y2

1,过P(1,1)能否作一条直线L与双曲线交于A、B两点,且P为例

6、已知双曲线x2

AB中点。

y

x

第5篇:2018江西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历史教师:易错题搜集-高中

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师招聘考试中,主要针对考生的基本学科知识进行考查,试卷结构一般包括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等题型,现将高中历史教师招聘考试易错选择题整理如下,以便考生参考复习。

1.“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这说明周朝政治的本质特点之一是( )。

A.神权政治 B.分权政治 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

【答案】C。中公讲师解析:由材料关键信息“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即诸侯国君五十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即周武王姬姓的占了四十人。由此可知,材料的主旨即家族势力的影响巨大。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A、D两项明显属于无关项;B项属于对分封制的片面理解,西周时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正确答案选C。

2.改革有利于社会进步,在当今我国不断深化改革的浪潮中,也要注重借鉴历史经验。从孝文帝改革中我们得到的认识有( )。

①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不断创新 ②改革要注意策略,要有坚定的决心 ③改革要体现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 ④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④ D.③④

【答案】A。中公讲师解析:④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一帆风顺与史实不符合,任何改革都会损害部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都会遭到他们的反对,所以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故答案选择A项。

3.《十二铜表法》规定:罗马公民的成年儿子在广场、元老院或军营享有“人”的公权和私权,在家里他仅是“物”,任性的父亲可以将他像牛一样随心所欲转让或毁灭。这说明当时的罗马法( )。

A.父权至上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法律至上 D.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答案】A。中公讲师解析:材料中“任性的父亲可以将他像牛一样随心所欲转让或毁灭”说明罗马法对于父亲权力进行了至高无上的规定,故A项正确;材料中明显不是法律面

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父权至上,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信息,故D项错误。

4.康德说,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们目前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启蒙了的时代?”那么回答就是:“并不是,但确实是在一个启蒙的时代。”康德意在说明( )。

A.人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确立 B.启蒙运动一直会延续 C.人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认可 D.理性是启蒙时代核心

【答案】A。中公讲师解析:启蒙运动不会一直会延续,也有结束的时候,不能选B。本题不是强调理性的问题,不能选D。而是在强调人尚未“启蒙了”而只是仍在启蒙之中,即意在说明人的主体地位其实并未真正确立,本题答案就是A。人的社会价值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得到认可,不能选C。

5.20世纪30年代,美国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苏联修建第聂伯河水电站,两大水利工程在防洪、航运、发电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美苏两大水利工程得以建立的共同原因是( )。

A.国内拥有大量剩余物资 B.国家投资进行工程建设 C.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D.计划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B。中公讲师解析:美国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属于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苏联修建第聂伯河水电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进行经济建设的表现,故B项正确;国内拥有大量剩余物资与苏联当时的情况不符,排除A项;C项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状况不符,排除;美国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排除D项。

第6篇:小车驾照易错题总结2

5.3.2 判断题:(13题)

5.3.2.1 未安装制动防抱死装置(ABS)的车辆,驾驶人发现汽车偏离方向时,应立即松开制动踏板,待方向得到控制后再踏制动踏板。答案:正确

5.3.2.2 安装制动防抱死装置(ABS)的车辆,驾驶人发现汽车转向失效时,应轻踏制动踏板。答案:错误

5.3.2.3 安装防抱死制动装置(ABS)的车辆制动时,可用力踏制动踏板。

答案:正确

5.3.2.4 安装防抱死制动装置(ABS)的车辆制动时,制动距离没有变化。

答案:错误

5.3.2.5 制动突然失灵,避让障碍物时,要掌握“先避人后避物”原则。

答案:正确

5.3.2.6 制动时前车轮抱死会出现丧失转向能力的情况。

答案:正确

5.3.2.7 制动时后车轮抱死可能会出侧滑甩尾的情况。

答案:正确

5.3.2.8 为发挥最大制动作用,使用驻车制动器时不可将操纵杆一次性拉紧、。

答案:正确

5.3.2.9 出现制动失效后,应以控制方向为第一应急措施,再设法控制车速。

答案:正确

5.3.2.10 下坡路制动突然失效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可用前保险杠侧面撞击山坡,迫使车辆停住。答案:正确 5.3.2.11 制动失灵后,驾驶人应立即寻找并冲入紧急避险车道;停车后,拉紧驻车制动器,以防溜动发生二次险情。答案:正确

5.3.2.12 下坡路制动失效后,若无可利用的地形和时机,应迅速从高速挡越二级向低速挡“抢挡”,利用发动机制动作用控制车速。答案:错误

5.3.2.13 下坡路制动失效后,若无可利用的地形和时机,应迅速逐级或越一级减挡,利用发动机制动作用控制车速。答案:正确

5.4.1.1 行车中发动机突然熄火后,应

。 A.立即减速停车B.关闭点火开关

C.将变速器操纵杆置于空挡行驶

D.开启右转向灯,将车缓慢滑行到路边停车检查

答案:D 5.6.1.2 行车中与其他车辆已不可避免地发生正面碰撞时,应

,以减少正面碰撞力。 A.改正面碰撞为侧面碰撞B.紧急制动

C.向右急转转向盘躲避D.向左急转转向盘躲避

答案:B 5.6.2.3 车辆撞击无法避免时,驾驶人应当尽力避免侧面相撞。答案:正确

5.6.2.4 侧面碰撞部位发生在驾驶座部位时,应迅速设法跳车。答案:错误

5.12.2.3 当前轮制动抱死时,驾驶人转动转向盘并不能改变车辆行进方向答案:正确

6.3 车辆日常检查和维护基本知识 (20题)

6.3.1 选择题:(10题)

6.3.1.1 汽车日常维护以清洗、补给和

为主要内容。 A.检查B.排故C.试车D.紧固答案:A 6.3.1.2 行车前应检查机动车的转向机构、轮胎、照明信号和

等装置是否完好。

A.随车工具 B.制动C.座椅D.备胎答案:B

6.3.1.3 汽车转向盘的最大自由转动量不得超过

。 A.5度B.30度C.10度 D.20度答案:B 6.3.1.4 发动机舱的日常检查与维护的项目有

。 A.发动机温度B.点火正时 C.机油、冷却液、制动液量 D.发动机有无异响答案:C 6.3.2.2 检查离合器踏板时,应将踏板踏到底,检查踏板与车厢板之间的间隙是否合适。答案:错误

检查制动踏板,才是将制动踏板踩到底,检查制动踏板与车厢地板之间的间隙是否符合要求 。

7.1.1.5 搬运昏迷或有窒息危险的伤员时,应采用

的方式。A.俯卧B.仰卧C.侧卧D.侧俯卧答案:D

昏迷病人,没有自主能力,分泌物有可能误入气管,增加窒息的危险.舌头后坠堵塞气管,发生窒息,危及生命. 侧卧能防止以上情况发生.如果患者不能侧卧的,平卧时,头侧偏向一方.

侧卧 侧俯卧 区别

一个身体与床成90度 一个是45度,

7.1.2.19 伤员前臂或小腿出血,可在腋窝或肘窝加垫屈肢固定。答案:正确

6.1.1.1 汽车主要由发动机、底盘、车身和

四部分组成。

A.电气设备B.车架C.车箱D.驾驶室答案:A

6.1.1.2 发动机冷却水不能进行循环时,将会使发动机

A.燃料消耗降低B.温度过低

C.燃料消耗不变D.温度过高答案:D

6.1.1.3 汽车机油压力表指示的压力是发动机

的机油压力。

A.主油道中B.曲轴箱中C.机油泵进油腔中D.机油泵产生

答案:A

6.1.1.5 发动机的动力是经离合器、变速器、传动轴、传给

A.减振器B.转向节C.驱动车轮D.从动车轮

答案:C 6.1.1.7 转向盘是操纵汽车行驶方向的装置,用以控制 实现车辆的转向。

A.被动轮

B.车后轮 C.转向轮 D.从动轮答案:C

6.1.1.8 离合器踏板是离合器的操纵装置,用以控制 与传动系动力的接合与分离。

A.离合器 B.变速器

C.差速器 D.发动机 答案:D 6.1.1.9 制动踏板是

的操纵装置,用以减速或停车。 A.行车制动器 B.驻车制动器 C.变速器 D.离合器 答案:A

6.1.1.10 加速踏板是控制发动机

或喷油泵柱塞的装置,用以控制发动机转速。

A.加速器B.节气门C.离合器D.喷油嘴 答案:B

6.1.1.11 变速器操纵杆是

的操纵装置,用于改变车辆的行驶速度、转矩和方向。

A.离合器 B.制动器 C.变速器 D.节气门答案:C 6.1.2.3 变速器的作用是使发动机与传动系平稳接合或彻底分离,便于起步和换挡。答案:错误

离合器的作用是使发动机与传动系平稳接合或彻底分离,便于起步和换挡。而变速器是用来变换速度的,发动机转速一定,得到驱动轮不同的转速

6.1.2.4 行车制动器的作用是使停驶的车辆保持不动。

答案:错误

6.1.2.5 踏下加速踏板发动机转速降低,松抬转速升高。

答案:错误

6.1.2.6 踏下离合器踏板,离合器接合;抬起离合器踏板,离合器分离。

答案:错误

6.1.2.7 踏下制动踏板,驻车制动器作用。

答案:错误

1、题目里有“口”的选50米,有“站”的选30米,叫“口五站三" 剩下的全选150米,没有150的选最大。判断题全对。

2、有关公里的题目:城市街道选50公里,其余有30的全选30。 高速最高70,高速最低60。判断题全对。

3、吊销机动车证的为二年,撤消机动车证的为三年,以醉酒吊销五年,因逃跑而吊销是终身,叫“吊二撤三醉五逃终身”。

4、伤员急救知识:选择题:A、B、C、“选字最多的”。 判断题:只有“远心端”和“软质担架”是错的,其余都是对的。

5、危险知识:题目里找“不需要” “不受” “可以” “三层” “坚固无损” 是错的,其余都是对的。

6、扣分题:扣1分: “未带证件”判断题:有 “灯光” 和 ”倒车“ 是对的,其余全错。扣2分: 匝道超车(高速),未达20%,打手机,违反标志,超4小时,没有划中心线,实习期,交叉路口 。判断题: ”未与前保持安全距离“ 是对的。其余全错。扣3分: 灯光、信号灯、号牌、高速、挂车,判断题全错。扣6分: 饮酒、超过50%、超过30%,学习驾车(高速),不按规定停车(高速)。判断题全对。扣12分:醉酒、扣证驾车、逃逸、借证驾车,超过三个月未缴罚款,驾不符合车型的,强行通过。判断题全对。

7、罚款题:有 ”2000“ 选 ”2000“ ,没 ”2000“ 选 ”500“ ,没有 ”2000以上” 的和没有 ”1000“的罚款。其它全选最大题。考罚款金额的判断题全选正确。

8、有关天数的题目:只要记住一个调解的选10天,其余有15天选15天,没有15天的选3或90。

9、有关高度的:出现 ”集装箱“ 选最大,其余选小。

10、关于作用的 ”变、离、柴、行“ 4个字后有作用全错,其余有作用全对。

6.2.1.1 车速里程表由车速表和里程表两部分组成,车速表指示

A.加速时间

B.行驶速度

C.发动机转速

D.累计里程

答案:B 6.2.1.2 机油压力表是用来指示发动机运转时

主油道的润滑油压力。

A.行驶系

B.冷却系

C.传动系

D.润滑系

答案:D 6.2.1.3 行车途中,仪表板上的“”灯亮起或闪烁,表示

A.制动系出现异常

B.缺少润滑油

C.可能是油路故障

D.轮胎过热

答案:A 6.2.1.4 行车途中,仪表板上的“”灯亮时,提示驾驶人应该

A.前往维修厂检修

B.加注燃油

C.停车添加机油

D.检查油路故障

答案:B

6.2.1.5 仪表板上的“”灯一直亮,是提示驾乘人员

A.已经系好安全带

B.驾驶姿势不正确

C.没有系好安全带

D.安全带系得过松

答案:C

6.2.1.6 行车途中,仪表板上的“”灯亮时,表示

A.车内温度过高

B.发动机温度过低

C.燃油温度过高

D.发动机温度过高或冷却液不足

答案:D

6.2.1.7 行车途中,仪表板上的“”灯亮时,表示

A.发动机机油量不足、压力过低

B.制动液泄漏

C.燃油有泄漏

D.发动机机油量过多、压力过高

答案:A

6.2.1.8 仪表板上的“”灯亮,提醒驾驶人使用的是

A.前照灯近光

B.前照灯远光

C.前雾灯

D.后雾灯

答案:B

6.2.2.1 行车途中,仪表板上的“”灯亮起或闪烁,若暂时未发现操纵异常,可以继续行驶。

答案:错误

6.2.2.2 行车途中,仪表板上的“”灯亮起或闪烁,表示制动系统出现异常。

答案:正确

6.2.2.3 行车途中,仪表板上的“”灯亮起,提醒需要添加机油。

答案:错误

6.2.2.4 仪表板上的“”灯亮,表示安全带插头未插入固定扣。

答案:正确

6.2.2.5 仪表板上的“”灯亮,是提醒驾驶人座椅位置调整不当。

答案:错误

6.2.2.6 行车途中,仪表板上的“”灯亮起,表示车内温度异常。

答案:错误

6.2.2.7 行车途中,仪表板上的“”灯亮起,表示机油量可能不足、机油压力过低。

答案:正确

6.2.2.8 仪表板上的“”灯亮,表示已开启近光灯。

答案:错误

6.2.2.9 仪表板上的“”灯亮,表示已开启防雾灯。

答案:错误

6.2.2.10 驾驶装有安全气囊的汽车,应当系好安全带。

答案:正确

6.2.2.11 驾驶装有安全气囊的汽车,不必系安全带。

答案:错误

6.2.2.12 仪表板上的“”灯亮,表示已开启近光灯。

答案:错误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