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易错题解析

2022-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考化学易错题解析

2018全国高考理综2“化学平衡”错题诊断分析及解决策略的研究

【摘要】高中“化学平衡”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频考点,几乎每年大题中都会有一道,2018年的27题还是化学平衡的题,与前两年同类题相比,今年的化学平衡题难度适中,然而学生答得并不乐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对比高考真题,认真研究出题方向,并收集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将易错题进行归纳总结,并且提出解决方案,应用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突破难点,考取高考最佳成绩。

【关键词】高考理综 化学平衡 错题诊断

解决策略化学平衡是选修四第二章的一节内容,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在高考中占有较大的分值,针对我班毕业生高考真题的解答情况做出错题诊断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该考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错题成因,及时调整复习策略,有效地解决化学平衡教与学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

一、2018年全国二卷化学平衡真题举例、试题点评及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2018年新课标2卷27题(见附录1)

2.试题点评

本题主要是考查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化学图像的分析与判断、化学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影响平衡常数的因素以及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平衡转化率的概念等知识,同时还考察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答题情况

为了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在学生高考后,我及时对我所教的学生做了调查,3个班级一共150人其中能得满分的几乎都是平时化学能得八九十分的,不到30人,一半的学生能得八九分,少部分能得三四分的。

题(1)的两问比较简单,大多数同学可以做出来。但个别学生对平衡转化率的概念掌握不清,以至于不知道向哪个方向移动。

题(2)的第三个空,考查平衡常数的应用,有的学生只记住了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增大,根本不分什么样的反应。最后的一空因为学生对恒压曲线掌握的不错,所以这个空答得还不错。但(2)的前两个空所生得分较少,有很多都是随便写的,没有分析出实质性问题。

二、化学平衡易错题成因分析

化学平衡涉及的知识点有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勒夏特列原理,转化率、产率的概念理解,转化率产率的计算,还有转化率产率随平衡移动的变化,化学图像,化学计算,等效平衡等。针对本班高考学生答题情况,我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分析错题成因。

1.教师原因

教师在课堂上忽略了概念的解释。经过我的调查,有的学生说(1)的第二问对于平衡转化率的概念不清楚。对于化学中有些概念可能生活并不常见,教师认为考试不会考概念,所以做题时往往忽略了对它的再次讲解。还有关于平衡移动的方向判断,要重点讲解,有的同学因为判断了移动方向而丢分了。

教师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忽略了学生的计算情况,遇到计算就让学生自己课后算,长时间也会让学生养成了只要遇到计算就认为自己会了。本道题给了反应物的起始量、和二氧化碳的转化率,所以我们只需用三段式就可以做出。本道题(2)的第三个空也考察了平衡常数的应用,教师在讲平衡常数时,没有把意义和应用交代清楚。

对于图像教师没有给学生总结归纳出几个常见的题型,也没有用简单的语言把图像的逻辑思维弄清。本题的图像题,比较新颖,它需要让学生独自分析题干,平时教师都是领着学生分析,甚至直接给学生分析,让学生丧失了动脑能力。

教师没有注重引导学生背知识点,理科教师比较注重做题,不提倡死记硬背,但任何题都是建立在理论知识之上的,有了理论性指导,才能将一道题分析透彻,例如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只要给出条件,我们都可以分析平衡移动的方向。

2.学生自身原因

对于解决平衡图像的题,有的比较复杂,需要学生从横坐标、纵坐标、以及曲线的走势分析。学生往往不认真思考,分析不全面,平时做题时总是采用排除法,以至于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实质方法。

对于解决平衡常数的计算,主要还是学生计算能力太差。平时做题时遇到计算都省略了,而且不懂得知识的迁移,无法把数学的计算技巧应用在化学上,不会应用“三段式”做题

学生懒得背知识点,长时间形成了思维障碍。对于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只有学生先把知识点背好才可能做上题,会分析各种题型,学生总认为理科不需要背,所以忽略了理论知识。

三、化学平衡易错题解决策略

化学平衡内容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教师需要创设学习情境,尤其是面对学生易错的题,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克服自己的易错题。吉尔伯特把情景教学引入化学课程,并将此作为课堂基础。

克拉森从情景包含的科学知识出发,认为科学的教学方式就是在情境中进行有效学习。对于化学平衡计算,一般思路是写出平衡式,列出相关量(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确定各量之间的关系,列出比例式或等式或依据平衡常数求解,这种思路和方法通常称为“三段式法”。

解答題时,图像分析是易错点和难点,注意化学平衡图像分析的答题技巧,看图像时一看面二看线三看点,同时学生还要看图像的趋势和走向,看清楚在哪个时刻出现的拐点。化学平衡图像解答原则“定一议二”原则,即确定横坐标所表示的量,讨论纵坐标与曲线的关系,或者确定纵坐标所表示的量,讨论横坐标与曲线的关系,解题过程中还可以做辅助线帮助分析。“先拐值大”原则,在化学平衡图像中,先出现拐点的反应则先达到平衡,先出现拐点的曲线表示温度较高或压强较大。

有关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综合应用,对于前后气体体积不相等的反应,根据改变压强化学平衡是否移动及移动的方向,可以判断物质的状态。根据温度的改变及平衡移动的方向,可以判断化学反应的热效应。根据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公式,若平衡向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方向移动,混合气体平均摩尔质量将变大,反之则变小。

审题要认真,而且要善于总结和举一反三,平衡移动中有关压强的个别题分析起来比较复杂,需要自己善于总结,把自己易错的题整理起来。还有关于转化率的几种情况,要在背的基础上学会应用。

四、结语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培养学生的错题反思能力,及时对自己的错题进行分析,能够让学生在错误中认识自己,通过对自身的分析能够对化学知识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对错题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错题反思能力,促使学生养成错题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题能力,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解题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附录1

CH4-CO2催化重整不仅可以得到合成气(CO和H2),还对温室气体的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回答下列问题:

(1)CH4-CO2催化重整反应为:CH4(g)+CO2(g)=2CO(g)+2H2(g)。

已知:C(s)+2H2(g)=CH4(g)△H=-75 kJ·mol-1

C(s)+O2(g)=CO2(g)△H=-394 kJ·mol-1

C(s)+1/2O2(g)=CO(g)△H=-111 kJ·mol-1

该催化重整反应的△H=______ kJ·mol-1。有利于提高CH4平衡转化率的条件是____(填标号)。

A.高温低压 B.低温高压 C.高温高压 D.低温低压

某温度下,在体积为2 L的容器中加入2 mol CH4、1 mol CO2以及催化剂进行重整反应,达到平衡时CO2的转化率是50%,其平衡常数为___________mol2·L-2。

(2)反应中催化剂活性会因积碳反应而降低,同时存在的消碳反应则使积碳量减少。

相关数据如下表:

①由上表判断,催化剂X____Y(填“优于”或“劣于”),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在反应进料气组成、压强及反应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某催化剂表面的积碳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升高温度时,下列关于积碳反应、消碳反应的平衡常数(K)和速率(v)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标号)。

②在一定温度下,测得某催化剂上沉积碳的生成速率方程为v=k·p(CH4)·[p(CO2)]-0.5(k为速率常数)。在p(CH4)一定时,不同p(CO2)下积碳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则pa(CO2)、pb(CO2)、pc(CO2)从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

參考文献:

[1]王一帆.高中化学中对化学平衡原理的巧用研究[J].化工管理,2016,(03):29.

[2]刘向颖.怎样解答化学平衡中的论述题[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12):66.

[3]潘林.化学平衡问题解决中思维障碍的测查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报,2014,(05).

[4]蒋晓明.一类化学平衡易错题剖析[J].新课程导学,2011,(05):61.

作者:王良 刘永杰

第2篇:高考化学 易错题查漏补缺 易错、易混错题集(一)

高中化学错题集

例题1:在某100ml的混合液中,硝酸和硫酸的物质量浓度分别是0.4mol/L,0.1mol/L,向该混合液中加入1.92g铜粉,加热,待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铜离子物质量浓度是(mol/L):

A 0.15

B 0.225

C 0.35

D 0.45 容易错选答案为A

错误原因:根据反应:3Cu + 8HNO3 = 3Cu(NO3)2 + 2NO + 4H2O,题目中给出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0.04mol,因此,参与反应的铜的物质的量为0.015mol,因此答案为A。解题时忽略溶液中仍然存在H+,在该条件下,生成的Cu(NO3)2中的硝酸根离子要和铜继续反应。

正确解答:根据3Cu + 8H+ +2NO3- ==3Cu2+ +2NO +4H2O

0.03 0.06 0.04

X

X=3*0.6/8=0.0225mol

因此,铜离子浓度为0.225MOL/L

例题2:为了测定某铜银合金成分,将30g合金完全溶于80ml13.5mol/L的浓硝酸中,待反应完全后,收集到6.72L气体(标况),并测得溶液中H离子浓度是1mol/L.假设反应后溶液体积仍为80ml,求合金中银的质量分数. 错解:假设银的质量分数为X,则:

Ag

+

2HNO3

=

AgNO3

+

NO2

+ H2O 30X /108 60X/108

30X/108 Cu

+

4HNO3

= Cu(NO3)2 +2NO2

+2H2O 30(1-X)/64

120(1-X)/64

60(1-X)/64 根据气体体积关系有: 30X/108 + 60(1-X)/64=0.3,解得X 或根据HNO3量的关系有:60X/108 +120(1-X)/64=0.08*(13.5-1),解得X 错误原因:没有考虑到硝酸浓度的变化。

正确解答:假设铜、银的物质的量依次为X、Y,则有 64X+108Y=30(固体质量关系) 2X+Y+0.3=0.08*(13.5-1)(硝酸中N的守恒),从而得到X=0.1mol,即银的质量为23.6g 质量分数为78.7% 例题3:标准状况下,往100mL 0.2mol/L的FeBr2溶液中通入一定体积的Cl2,充分反应后,溶液中有50%的Br-被氧化。则通入的氯气的体积是多少?

错解:由于2Br- + Cl2=Br2 + 2Cl-,根据题意,有50%的Br-被氧化,即有0.02mol被氧化,因此通入的氯气的体积为0.224L 错解原因:忽略离子还原性强弱。

正确解答为:由于Fe2+还原性比Br-强,因此Cl2先氧化Fe2+,再氧化Br-;因此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应该是:Fe2+先被完全氧化,然后Br-再被氧化50%。消耗的氯气的体积为0.448L。

例题4:将PH=8和PH=10的两种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液中的[H+]最接近于(

)mol/L

- 1[正确解答](1)根据离子反应电核守恒思想,可以推断反应前的离子所带电核总数为-1(因为反应后离子所带电核总数为-1)。又因为I-与H+离子所带电核总数为之和为0,因此RO3n-所带电核数为-1,因此n=1。于是可以推断RO3n-中R的化合价为+5;(2)由于R-只带一个单位负电核,说明R原子只能得到一个电子。因此R最外层电子数为7。

例题9:某元素R硝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该元素相同价态的硫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则该元素的可能化合价是(

)

A、(m-n)/14

B、(n-m)/14

C、(2m-n)/28

D、(n-2m)/28 [错误解答]假设该元素化合价为k,则硝酸盐化学式为R(NO3)k,硫酸盐化学式为R2(SO4)k。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该元素的硝酸盐、硫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R+62k、2R+96k,结合题目给出的两种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次为m、n,可推知k值为(2m-n)/28,答案为C。

[错误原因]没有考虑该元素化合价为偶数的情况。当K为偶数时,硫酸盐的化学式应该是R(SO4)k/2。

[正确解答]假设该元素化合价为k,若k为奇数,则硝酸盐化学式为R(NO3)k,硫酸盐的化学式为R2(SO4)k。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该元素的硝酸盐、硫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R+62k、2R+96k,结合题目给出的两种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次为m、n,可推知k值为(2m-n)/28,答案为C;当k为偶数时,则硝酸盐的化学式为R(NO3)k,硫酸盐的化学式为R(SO4)k/2。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该元素的硝酸盐、硫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R+62k、R+48k,结合题目给出的两种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依次为m、n,可推知k值为(m-n)/14,答案为A。

例题10:在反应X+2Y=R+2M中,已知R和M的摩尔质量之比为22:9,当1.6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R,则在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之比为(

)

A、16:9

B、23:9

C、32:9

D、46:9 [错误解答]m(M)=4.4g*9/22=1.8g

m(Y)=4.4+1.8-1.6=4.6g。所以m(Y)/m(M)=4.6g/1.8g=23/9,选B [错解原因]错误地把R与M的摩尔质量之比当作质量之比计算。

[正确解答]因为M与R摩尔质量之比为22:9,则在反应中R和M的质量之比为22:18,于是算出当生成4.4gR的同时就会产生3.6g M,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出消耗1.6gX时,消耗Y为(4.4+3.6-1.6)g,即6.4g。因此两者的质量之比为6.4g:3.6g,即16:9。答案为A。

例题11:下列关于锶(Sr,核电核数为38)的单质(密度为2.50g/cm3),一定错误的是(

)

A、颗粒状的单质锶投入水中,剧烈反应,生成大量的气体并引起气体燃烧和轻微爆炸 B、颗粒状的单质锶与稀硫酸反应,反应现象不如钠和水反应那么剧烈 C、锶在纯氧中点燃可燃烧,燃烧生产的产物投入水中可以放出气体 D、锶在纯净氮气中可以燃烧,燃烧产物投入水中可以放出气体

[错误解答]B。综合考虑金属活动顺序和同主族元素金属活动递变性关系,可以推知Sr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根据主族元素递变关系有:Sr>Ca;根据金属活动性关系有:Ca>Na)。因此可以把钠、钾与水、与酸反应的知识迁移过来解题。由于与水反应的实质为与H+的反应,而锶比钙活泼、酸中的H+比水中的大,因此锶与酸反应必然钠比与水反应更为剧烈。故B错误。

[错误原因]忽略Sr的硫酸盐的性质(SrSO4不溶与水)

[正确解答]A。根据同主族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可以推知,硫酸锶的溶解性应该很小(介于硫酸钙微溶和硫酸钡不溶之间),由于硫酸锶的难溶,因此硫酸与锶反应生成的产物覆盖在锶的表面,阻碍两者反应的进行,减缓了反应速率。因此B的叙述是正确的。而选项A,锶投入水中,反应当然会剧烈进行,但是由于锶的密度比水大,沉于水中,因此不

- 3456 -

第3篇:高考化学 易错题查漏补缺 易错、易混错题集(二)

高中化学高考考前学生易错、易混错题集(含答案)

1.为防止有机物挥发,可加一层水保存,即水封,即能用水封法保存的,又能发生水解和消去反应的是()A溴乙烷B乙醇C乙酸乙酯D四氯化碳

2.各写出一例能实现原子利用率为100%这一原子最经济原则的反应方程式:1。加成反应:____________-;2.氧化反应:____________ 3.分子式为C3H6O2三种常见的化合物:(1)若都只含一种官能团它们共有的性质最可能的是与_____发生反应(填物质化学式)其中能发生中和反应的最简单同系物能否发生银镜反应_____(2)若含两种官能团,则可发生银镜反应的同分异构体有_种;满足分子式C7H8O的芳香族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中不与氯化铁溶液混合后显紫色和显紫色的种类分别是_________种 4.工业上合成丙烯酸有如下三途径:1乙烯与A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脱氢得到2乙炔与A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_____反应得到3先得到氯乙烯,再与A物质发生____反应得到。A物质的最简式为________,原子利用率最高的为途径____ 5.关于甲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液体B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所得到的产物均可能发生银镜反应C含碳的质量分数为40%D1mol可与足量的银氨溶液产生4mol的银E甲酸某酯、甲酸盐一定能发生氧化反应。

6.下列反应能得到不止一种有机物的是()A邻羟基苯甲酸(水杨酸)和碳酸氢钠B丙烯和溴化氢C3-溴戊烷和氢氧化钠的醇溶液共热D乙醇和浓硫酸加热发生消去反应

7.制酒精的方法有三种:1.乙烯与水在催化剂条件下2.溴乙烷发生_______反应3淀粉水解的产物葡萄糖在酒曲作用下分解。为了缓解石油短缺,应选方法_______,为了原子利用率最高,应选方法_______;乙醇汽油是将乙醇与普通汽油按一定体积比混合而成,若含氧的质量分数为7%,则乙醇的质量分数(取整数)约为_____% 8.有机物甲乙丙所含的元素为C、H、F中的两种或三种,所含的电子数均为26,它们都为饱和化合物,甲完全燃烧得到二氧化碳和水,则甲的分子式为_________;它的二氯代物有_种;乙无同分异构体可以证明甲烷的结构为正四面体,则乙的结构简式_________;1mol乙最多能与________molF2发生取代反应(2)将甲、乙按等物质的量混合,所得混合物的平均摩尔质量等于丙的摩尔质量,但丙无同分异构体,则丙的分子式为________ 9.已知化合物A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C37.5%,H4.2%,O58.3%,A的最简式为___________; 0.01molA完全燃烧需要消耗氧气1.01L(标况),则A的分子式为________;实验表明1不发生银镜反应2.1 molA与足量的碳酸氢钠溶液反应可放出3molCO23.在浓硫酸催化下,A可与乙酸发生反应。A分子中有4个氢原子完全相同,则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在浓硫酸催化和适宜的条件下,A与足量的乙醇反应生成B(C12H20O7),B只有两种官能团,其数目比为3: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10.对于可逆反应2A(g)=B(g)+C(g),正反应放热,欲提高速率,但不影响平衡时A的物质的量的方法有______或_______ 11.为测定m1g粗氧化铜(其中含少量的氧化亚铁及不溶于酸的杂质)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并制取无水硫酸铜,某实验的步骤如下:a加过量稀硫酸得到沉淀(m2g)和溶液b加入氢氧化铜适量,调节溶液的PH=4得到沉淀为(m3g)c在溶液中加入一种氧化剂得到溶液d溶液经过处理得到晶体e晶体脱水得到固体(m4g)试回答下列问题:1.以上步骤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_____2. c步中加的氧化剂分子为________分子3.氧化铜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中设计以上哪几个量:_________ 12.向漂白粉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后在300摄氏度灼烧至固体质量不再变化,最终所得固体为:__________(填名称)

13.次氯酸的结构式___________;向硫酸氢钾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至= C(OH)对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硫酸氢钾在晶体状态、熔融状态、溶于水后均含有的离子为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的沸点高于硫化氢,因为水分子内有氢键B (CH3)3 CH 是CH3 (CH2)2CH3的同系物C水分子模型为直线型D证明S

8、S

6、S

4、S2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方法为:都能燃烧,且气体产物能使品红溶液褪色。15.将500ml2mol/L明矾溶液滴入沸水,加热

-9-7得到分散系甲,甲中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在10-10之间,填写下列空白:甲_________(填有或没有)丁达尔现象,甲中滴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现象依次为___________,如果改滴加过量的HI溶液的现象依次为___________,若给甲分散系通直流电,_______极周围颜色加深。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不同原子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B碱性氧化物一定为金属氧化物C化学式C6H5-CH3既能表示物质组成,又能表示物质分子式D4,4-二甲基-2-己烯这种命名是错误的。

16.写出碳酸氢钠的水解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完成碳酸氢钠电离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 HCO3________ H3O+________;1000ml0.5mol/L稀硫酸与1000ml1.0mol/L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57.3KJ热量,对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水的系数为2) 17.室温下0.1mol/L的盐酸与0.2mol/L的某一元碱AOH等体积混合后,则溶液中C(A)-与C(Cl)的关系为_________(填大于、小于、等于或无法确定)18.将固体A放入一体积为V的真空密闭容器中,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恒温下发生下列可逆反应:A(S)→B+C;2C→D+E(其余都为气体),平衡时容器中气体共为5 mol,其中C为1.5 mol,则平衡时B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若其他条件不变将容器体积缩小到原来的一半,则重新平衡时D的浓度范围为____________ 19 已知同条件下同浓度NaCN溶液的PH小于碳酸钠,而大于碳酸氢钠,少量二氧化碳与水和NaCN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从已学知识出发,碳酸氢钠溶液与苯酚钠溶液能否反应,若不能说出原因,能则写出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0. 芳香族化合物A(分子式为C9H10O3)有如下转化关系:A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可生成B或C,B能生成高聚物D,又已知1 molA与钠完全反应生成1 molH2,若与碳酸氢钠完全反应也能产生1 molCO2,M(A)=M(B)+18=M(C)+18,,B可以使溴水褪色,C分子有一个苯环和一个五元环,写出A的结构中最多有________个碳原子可以在同一平面;D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已知E与A互为同分异构体,其性质如下:1molE可与3mol氢氧化钠恰好完全

- 23

-----位,应为2.5/Vmol/L;此时D的物质的量为0.5 mol,增压,平衡向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

--浓度要减小,答案为(0mol/L,1/V mol/L)19.CO2+H2O+CN= HCO3+ HCN;不能,因为苯酚的酸性大于碳酸氢根离子。20.学生的推理能力和以前学过的总结能力要求较高,A应为HOOC-C6H4- CH(CH3)OH(互为间位,)答案为9;略;略;10. 21.多角度考查。500摄氏度左右,20MPa-50MPa,

+-加入铁触媒。水参与电极反应得不到氨气,在高温下水会变成蒸汽;N2+6H+6e=2NH3;转化率+2-高;2NH3+CO2+ H2O= 2NH4+CO3;CN2H2;2 CO(NH2)2→6NH3+3CO2+ C3N6H6;把握胺指的是含有-NH2(氨基)的物质可得H-NH-C≡N.分2步,4 NH3+5O2=4 NO+6 H2O;2NO+O2= 2NO2。22.(C6H5CH2COCOOH; C6H5CH2 CH(OH) COOH; C6H5 CH= CH COOH)(abcdef)(E)(G)23.分析:C还可为2NA和3NA之间,选C;1molN2H4含有的共用电子对的数目为5NA后者为6NA,所以是正确的。24.C25.选 C26. (前后玻璃管的质量差;前后U型管的质量差)分析A(导致水多,)B同上C导致水少,氧少,D无影响选ABC27.分析:只允许相互混合,但可根据颜色等物理性质和加热手段,别忘记了一个物质应有两个现象,才能确定,A(可加热),C硫酸铜可先确定D可利用剧烈双水解B不能,选B28. (无关,1/22.4mol/L,4/5×22.4mol/L, 1/22.4mol/L) 29. A 2:5吸收B1:2吸收得到亚硫酸氢钠C1:1吸收D1:2吸收得到亚硫酸氢钡选AC30.答案:cbd(j)e31.易错选A,选D32.考查反应原理及同位素和微粒的形成过程:220克;略;略33.答案:应根

3+据相应得失电子守恒得3/4 mol;Cl2 >Fe>O2> I2> H2SO434.分析氧化剂还原剂及先后反应顺

----+--序,选B。35.答案为:BrO

3、I O

3、Br

2、I2;6BrO3+5 I+6H=5 I O3+3 Br2+3 H2O;2 BrO3+10 -+---+2+I+12H=5 I2+ Br2+6 H2O;2I+ Br2= I2+ 2Br;36.(1)溶液显紫红色,不能,2Cl+PbO2+4 H=Pb+ Cl2↑+ 2H2O(2)缺项及带系数配平,为5,2x,3x,H2O,2x,5;

1、

2、

3、4;如1,10(3)答案为0.75,错,对。

第4篇:【2013高考易错题查漏补缺化学之二】化学实验知识点详细总结

2013高考化学易错题查漏补缺

专题2

化学实验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加热KMnO4制氧气

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

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

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五.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0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不”15例

1.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结晶的味道。

2.做完实验,用剩的药品不得抛弃,也不要放回原瓶(活泼金属钠、钾等例外)。

3.取用液体药品时,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不应向下;放回原处时标签不应向里。

4.如果皮肤上不慎洒上浓H2SO4,不得先用水洗,应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若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5.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加法码时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试管)或接触筒壁(试管壁)。

7.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

8.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

9.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10.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

11.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12.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拿回,应用坩埚钳夹取。

13.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4.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15.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

七.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22例

1.加热试管时,应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先拿出导管后撤酒精灯。

3.制取气体时,先检验气密性后装药品。

4.收集气体时,先排净装置中的空气后再收集。

5.稀释浓硫酸时,烧杯中先装一定量蒸馏水后再沿器壁缓慢注入浓硫酸。

6.点燃H

2、CH

4、C2H

4、C2H2等可燃气体时,先检验纯度再点燃。

7.检验卤化烃分子的卤元素时,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先加稀HNO3再加AgNO3溶液。

8.检验NH3(用红色石蕊试纸)、Cl2(用淀粉KI试纸)、H2S[用Pb(Ac)2试纸]等气体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后再与气体接触。

9.做固体药品之间的反应实验时,先单独研碎后再混合。

10.配制FeCl3,SnCl2等易水解的盐溶液时,先溶于少量浓盐酸中,再稀释。

11.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后再装标准掖;先用待测液润洗后再移取液体;滴定管读数时先等一二分钟后再读数;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等半分钟颜色不变后即为滴定终点。

12.焰色反应实验时,每做一次,铂丝应先沾上稀盐酸放在火焰上灼烧到无色时,再做下一次实验。

13.用H2还原CuO时,先通H2流,后加热CuO,反应完毕后先撤酒精灯,冷却后再停止通H2。

14.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先用烧杯加蒸馏水至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后,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15.安装发生装置时,遵循的原则是:自下而上,先左后右或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16.浓H2SO4不慎洒到皮肤上,先迅速用布擦干,再用水冲洗,最后再涂上3%一5%的

NaHCO3溶液。沾上其他酸时,先水洗,后涂 NaHCO3溶液。

17.碱液沾到皮肤上,先水洗后涂硼酸溶液。

18.酸(或碱)流到桌子上,先加 NaHCO3溶液(或醋酸)中和,再水洗,最后用布擦。

19.检验蔗糖、淀粉、纤维素是否水解时,先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加NaOH溶液中和H2SO4,再加银氨溶液或Cu(OH)2悬浊液。

20.用pH试纸时,先用玻璃棒沾取待测溶液涂到试纸上,再把试纸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比,定出pH。

21.配制和保存Fe2+,Sn2+等易水解、易被空气氧化的盐溶液时;先把蒸馏水煮沸赶走O2,再溶解,并加入少量的相应金属粉末和相应酸。

22.称量药品时,先在盘上各放二张大小,重量相等的纸(腐蚀药品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再放药品。加热后的药品,先冷却,后称量。

八.实验中导管和漏斗的位置的放置方法

在许多化学实验中都要用到导管和漏斗,因此,它们在实验装置中的位置正确与否均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而且在不同的实验中具体要求也不尽相同。下面拟结合实验和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图,作一简要的分析和归纳。

1.气体发生装置中的导管;在容器内的部分都只能露出橡皮塞少许或与其平行,不然将不利于排气。

2.用排空气法(包括向上和向下)收集气体时,导管都必领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底部附近。这样利于排尽集气瓶或试管内的空气,而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

3.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只需要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口部。原因是“导管伸入集气瓶和试管的多少都不影响气体的收集”,但两者比较,前者操作方便。

4.进行气体与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导管应伸到所盛溶液容器的中下部。这样利于两者接触,充分反应。

5.点燃H

2、CH4等并证明有水生成时,不仅要用大而冷的烧杯,而且导管以伸入烧杯的1/3为宜。若导管伸入烧杯过多,产生的雾滴则会很快气化,结果观察不到水滴。

6.进行一种气体在另一种气体中燃烧的实验时,被点燃的气体的导管应放在盛有另一种气体的集气瓶的中央。不然,若与瓶壁相碰或离得太近,燃烧产生的高温会使集气瓶炸裂。

7.用加热方法制得的物质蒸气,在试管中冷凝并收集时,导管口都必须与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液体经导管倒吸到反应器中。

8.若需将HCl、NH3等易溶于水的气体直接通入水中溶解,都必须在导管上倒接一漏斗并使漏斗边沿稍许浸入水面,以避免水被吸入反应器而导致实验失败。

9.洗气瓶中供进气的导管务必插到所盛溶液的中下部,以利杂质气体与溶液充分反应而除尽。供出气的导管则又务必与塞子齐平或稍长一点,以利排气。

10.制H

2、CO

2、H2S和C2H2等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或水,可在容器的塞子上装一长颈漏斗,且务必使漏斗颈插到液面以下,以免漏气。

11.制Cl

2、HCl、C2H4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也可以在反应器的塞子上装一漏斗。但由于这些反应都需要加热,所以漏斗颈都必须置于反应液之上,因而都选用分液漏斗。

九.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10例

1.Na、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Li用石蜡密封保存)。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人煤油中。

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并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3.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4.I2: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

5.浓HNO3,AgNO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避光处。

6.固体烧碱:易潮解,应用易于密封的干燥大口瓶保存。瓶口用橡胶塞塞严或用塑料盖盖紧。

7.NH3•H2O:易挥发,应密封放低温处。

8.C6H

6、、C6H5—CH

3、CH3CH2OH、CH3CH2OCH2CH3:易挥发、易燃,应密封存放低温处,并远离火源。

9.Fe2+盐溶液、H2SO3及其盐溶液、氢硫酸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现用现配。

10.卤水、石灰水、银氨溶液、Cu(OH)2悬浊液等,都要随配随用,不能长时间放置。

十.中学化学中与“0”有关的实验问题4例

1.滴定管最上面的刻度是0。

2.量筒最下面的刻度是0。

3.温度计中间刻度是0。

4.托盘天平的标尺中央数值是0。

十一.能够做喷泉实验的气体

NH

3、HCl、HBr、HI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均可做喷泉实验。其它气体若能极易溶于某液体中时(如CO2易溶于烧碱溶液中),亦可做喷泉实验。

十二.主要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具体实验80例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 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27. 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8.氯气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退去。

29.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30.给氯化钠(固)与硫酸(浓)的混合物加热:有雾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气味生成。

31. 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32.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33.I2遇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34.细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35.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反应继续进行,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物质。

36.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黄色的粉末)。

37.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38.在集气瓶中混合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瓶内壁有黄色粉末生成。

39.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后再加热:红色退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颜色。

40.过量的铜投入盛有浓硫酸的试管,并加热,反应毕,待溶液冷却后加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加水后溶液呈天蓝色。

41.加热盛有浓硫酸和木炭的试管:有气体生成,且气体有刺激性的气味。

42.钠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物质。

43.钠投入水中:反应激烈,钠浮于水面,放出大量的热使钠溶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有“嗤嗤”声。

44.把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里,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木条复燃。

45. 加热碳酸氢钠固体,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6.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有大量的白烟产生。

47. 加热氯化铵与氢氧化钙的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48. 加热盛有固体氯化铵的试管:在试管口有白色晶体产生。

49.无色试剂瓶内的浓硝酸受到阳光照射:瓶中空间部分显棕色,硝酸呈黄色。

50.铜片与浓硝酸反应:反应激烈,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51.铜片与稀硝酸反应:试管下端产生无色气体,气体上升逐渐变成红棕色。

52. 在硅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

53.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加硫酸镁溶液:胶体变浑浊。

54.加热氢氧化铁胶体:胶体变浑浊。

55.将点燃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

56.向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蓬松的白色絮状物质。

57.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立即转变为灰绿色,一会儿又转变为红褐色沉淀。

58. 向含Fe3+的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

59.向硫化钠水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变浑浊。S2-+Cl2=2Cl2-+S↓

60.向天然水中加入少量肥皂液:泡沫逐渐减少,且有沉淀产生。

61.在空气中点燃甲烷,并在火焰上放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内壁有液滴产生。

62.光照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黄绿色逐渐变浅,时间较长,(容器内壁有液滴生成)。

63. 加热(170℃)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并使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有气体产

生,溴水褪色,紫色逐渐变浅。

64.在空气中点燃乙烯:火焰明亮,有黑烟产生,放出热量。

65.在空气中点燃乙炔:火焰明亮,有浓烟产生,放出热量。

66.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带有黑烟。

67.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68.将乙炔通入溴水:溴水褪去颜色。

69.将乙炔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逐渐变浅,直至褪去。

70. 苯与溴在有铁粉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有白雾产生,生成物油状且带有褐色。

71.将少量甲苯倒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振荡:紫色褪色。

72.将金属钠投入到盛有乙醇的试管中:有气体放出。

73.在盛有少量苯酚的试管中滴入过量的浓溴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74.在盛有苯酚的试管中滴入几滴三氯化铁溶液,振荡:溶液显紫色。

75.乙醛与银氨溶液在试管中反应:洁净的试管内壁附着一层光亮如镜的物质。

76.在加热至沸腾的情况下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有红色沉淀生成。

77.在适宜条件下乙醇和乙酸反应:有透明的带香味的油状液体生成。

78.蛋白质遇到浓HNO3溶液:变成黄色。

79.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变成蓝色。

80.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成红色。

十三.有机实验的八项注意

有机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高考会考的常考内容。对于有机实验的操作及复习必须注意以下八点内容。

1.注意加热方式

有机实验往往需要加热,而不同的实验其加热方式可能不一样。

⑴酒精灯加热。 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一般在400~500℃,所以需要温度不太高的实验都可用酒精灯加热。教材中用酒精灯加热的有机实验是:“乙烯的制备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蒸馏石油实验”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

⑵酒精喷灯加热。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比酒精灯的火焰温度要高得多,所以需要较高温度的有机实验可采用酒精喷灯加热。教材中用酒精喷灯加热的有机实验是:“煤的干馏实验”。

⑶水浴加热。水浴加热的温度不超过100℃。教材中用水浴加热的有机实验有:“银镜实验(包括醛类、糖类等的所有的银镜实验)”、“ 硝基苯的制取实验(水浴温度为6 0℃)”、“ 酚醛树酯的制取实验(沸水浴)”、“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水浴温度为70℃~80℃)”和“ 糖类(包括二糖、 淀粉和纤维素等)水解实验(热水浴)”。

⑷用温度计测温的有机实验有:“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以上两个实验中的温度计水银球都是插在反应液外的水浴液中,测定水浴的温度)、“乙烯的实验室制取实验”(温度计水银球插入反应液中,测定反应液的温度)和“ 石油的蒸馏实验”(温度计水银球应插在具支烧瓶支管口处, 测定馏出物的温度)。

2、注意催化剂的使用

⑴ 硫酸做催化剂的实验有:“乙烯的制取实验”、 “硝基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纤维素硝酸酯的制取实验”、“糖类(包括二糖、淀粉和纤维素)水解实验”和“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

其中前四个实验的催化剂为浓硫酸,后两个实验的催化剂为稀硫酸,其中最后一个实验也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做催化剂

⑵铁做催化剂的实验有:溴苯的制取实验(实际上起催化作用的是溴与铁反应后生成的溴化铁)。

⑶氧化铝做催化剂的实验有: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

3、注意反应物的量

有机实验要注意严格控制反应物的量及各反应物的比例,如“乙烯的制备实验”必须注意乙醇和浓硫酸的比例为1:3,且需要的量不要太多,否则反应物升温太慢,副反应较多,从而影响了乙烯的产率。

4、注意冷却

有机实验中的反应物和产物多为挥发性的有害物质,所以必须注意对挥发出的反应物和产物进行冷却。

⑴需要冷水(用冷凝管盛装)冷却的实验:“蒸馏水的制取实验”和“石油的蒸馏实验”。

⑵用空气冷却(用长玻璃管连接反应装置)的实验:“硝基苯的制取实验”、“酚醛树酯的制取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和 “溴苯的制取实验”。

这些实验需要冷却的目的是减少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挥发,既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又减少了这些挥发物对人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

5、注意除杂

有机物的实验往往副反应较多,导致产物中的杂质也多,为了保证产物的纯净,必须注意对产物进行净化除杂。如“乙烯的制备实验”中乙烯中常含有CO2和SO2等杂质气体,可将这种混合气体通入到浓碱液中除去酸性气体;再如“溴苯的制备实验”和“硝基苯的制备实验”,产物溴苯和硝基苯中分别含有溴和NO2,因此, 产物可用浓碱液洗涤。

6、注意搅拌

注意不断搅拌也是有机实验的一个注意条件。如“浓硫酸使蔗糖脱水实验”(也称“黑面包”实验)(目的是使浓硫酸与蔗糖迅速混合,在短时间内急剧反应,以便反应放出的气体和大量的热使蔗糖炭化生成的炭等固体物质快速膨胀)、“乙烯制备实验”中醇酸混合液的配制。

7、注意使用沸石(防止暴沸)

需要使用沸石的有机实验:⑴ 实验室中制取乙烯的实验; ⑵石油蒸馏实验。

8、注意尾气的处理

有机实验中往往挥发或产生有害气体,因此必须对这种有害气体的尾气进行无害化处理。

⑴如甲烷、乙烯、乙炔的制取实验中可将可燃性的尾气燃烧掉;⑵“溴苯的制取实验”和“硝基苯的制备实验”中可用冷却的方法将有害挥发物回流。

十四.离子反应 离子共存 离子方程式

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上就是离子之间的相互反应。离子间的反应是趋向于降低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离子反应通常用离子方程式来表示。理解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好离子反应的关键。溶液中离子共存的问题,取决于离子之间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如离子间能反应,这些离子就不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

(一).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 离子反应生成微溶物或难溶物。

2. 离子反应生成气体。

3. 离子反应生成弱电解质。

4. 离子反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化学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可分为两类,一是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二是氧化性离子与还原性离子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还应注意:

1.微溶物向难溶物转化,如用煮沸法软化暂时硬水

MgHCO3==MgCO3+CO2↑+H2O

MgCO3虽然难溶,但在溶液中溶解的哪部分是完全电离的,当Mg2+遇到水溶液里的OH-时会结合生成比MgCO3溶解度更小的Mg(OH)2而沉淀析出MgCO3+H2O==Mg(OH)2 ↓+ CO2↑

2.生成络离子的反应:

FeCl3溶液与KSCN 溶液的反应:Fe3+ + SCN- ==Fe(SCN)2+ 生成物既不是沉淀物也不是气体,为什么反应能发生呢?主要是生成了难电离的Fe(SCN)2+络离子。

3.优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具有强氧化性的离子与强还原性的离子相遇时首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例如:Na2S溶液与FeCI3溶液混合,生成S和Fe2+离子,而不是发生双水解生成Fe(OH)3沉淀和H2S气体。2Fe3+ + S2- = 2Fe2+ + S ↓

总之:在水溶液里或在熔融状态下,离子间只要是能发生反应,总是向着降低离子浓度的方向进行。反之,离子反应不能发生。

(二). 离子反应的本质:反应体系中能够生成气、水(难电离的物质)、沉淀的离子参与反应,其余的成分实际上未参与反应。

(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类型

1. 复分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 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 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4. 络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掌握离子方程式的类型及特征,写好离子方程式,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十五.盐类水解的应用规律

盐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称为盐类的水解。

其一般规律是: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两强不水解,两弱更水解,越弱越水解。

哪么在哪些情况下考虑盐的水解呢?

1.分析判断盐溶液酸碱性时要考虑水解。

2.确定盐溶液中的离子种类和浓度时要考虑盐的水解。

如Na2S溶液中含有哪些离子,按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C(Na+ )>C(S2-)>C(OH-)>C(HS-)>C(H+)

或:C(Na+) +C(H+)=2C(S2-)+C(HS-)+C(OH-)

3.配制某些盐溶液时要考虑盐的水解

如配制FeCl3,SnCl4 ,Na2SiO3等盐溶液时应分别将其溶解在相应的酸或碱溶液中。

4.制备某些盐时要考虑水解Al2S3 ,MgS,Mg3N2 等物质极易与水作用,它们在溶液中不能稳定存在,所以制

取这些物质时,不能用复分解反应的方法在溶液中制取,而只能用干法制备。

5.某些活泼金属与强酸弱碱溶液反应,要考虑水解

如Mg,Al,Zn等活泼金属与NH4Cl,CuSO4 ,AlCl3 等溶液反应.3Mg+2AlCl3 +6H2O=3MgCl2+2Al(OH)3↓+3H2↑

6.判断中和滴定终点时溶液酸碱性,选择指示剂以及当pH=7时酸或碱过量的判断等问题时,应考虑到盐的水解.如CH3COOH与NaOH刚好反应时pH>7,若二者反应后溶液pH=7,则CH3COOH过量。指示剂选择的总原则是,所选择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应该与滴定后所得盐溶液的pH值范围相一致。即强酸与弱碱互滴时应选择甲基橙;弱酸与强碱互滴时应选择酚酞。

7.制备氢氧化铁胶体时要考虑水解.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8.分析盐与盐反应时要考虑水解.两种盐溶液反应时应分三个步骤分析考虑:

(1)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2)能否发生双水解互促反应;

(3)以上两反应均不发生,则考虑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9.加热蒸发和浓缩盐溶液时,对最后残留物的判断应考虑盐类的水解

(1)加热浓缩不水解的盐溶液时一般得原物质.

(2)加热浓缩Na2CO3型的盐溶液一般得原物质.

(3)加热浓缩FeCl3 型的盐溶液.最后得到FeCl3和Fe(OH)3 的混合物,灼烧得Fe2O3 。

(4)加热蒸干(NH4)2CO3或NH4HCO3 型的盐溶液时,得不到固体.

(5)加热蒸干Ca(HCO3)2型的盐溶液时,最后得相应的正盐.

(6)加热Mg(HCO3)

2、MgCO3 溶液最后得到Mg(OH)2 固体.

10.其它方面

(1)净水剂的选择:如Al3+ ,FeCl3等均可作净水剂,应从水解的角度解释。

(2)化肥的使用时应考虑水解。如草木灰不能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

(3)小苏打片可治疗胃酸过多。

(4)纯碱液可洗涤油污。

(5)磨口试剂瓶不能盛放Na2SiO3,Na2CO3等试剂.

凡此种种,不一而举。学习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应用之。

十六.焰色反应全集

(一). 钠离子:

钠的焰色反应本应不难做,但实际做起来最麻烦。因为钠的焰色为黄色,而酒精灯的火焰因灯头灯芯不干净、酒精不纯而使火焰大多呈黄色。即使是近乎无色(浅淡蓝色)的火焰,一根新的铁丝(或镍丝、铂丝)放在外焰上灼烧,开始时火焰也是黄色的,很难说明焰色是钠离子的还是原来酒精灯的焰色。要明显看到钠的黄色火焰,可用如下方法。

⑴方法一(镊子-棉花-酒精法):用镊子取一小团棉花(脱脂棉,下同)吸少许酒精(95%乙醇,下同),把棉花上的酒精挤干,用该棉花沾一些氯化钠或无水碳酸钠粉末(研细),点燃。

⑵方法二(铁丝法):①取一条细铁丝,一端用砂纸擦净,再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至无黄色火焰,②用该端铁丝沾一下水,再沾一些氯化钠或无水碳酸钠粉末,③点燃一盏新的酒精灯(灯头灯芯干净、酒精纯),④把沾有钠盐粉末的铁丝放在外焰尖上灼烧,这时外焰尖上有一个小的黄色火焰,那就是钠焰。以上做法教师演示实验较易做到,但学生实验因大多数酒精灯都不干净而很难看到焰尖,可改为以下做法:沾有钠盐的铁丝放在外焰中任一有蓝色火焰的部位灼烧,黄色火焰覆盖蓝色火焰,就可认为黄色火焰就是钠焰。

(二). 钾离子:

⑴方法一(烧杯-酒精法):

取一小药匙无水碳酸钠粉末(充分研细)放在一倒置的小烧杯上,滴加5~6滴酒精,点燃,可看到明显的浅紫色火焰,如果隔一钴玻璃片观察,则更明显看到紫色火焰。

⑵方法二(蒸发皿-•酒精法):

取一药匙无水碳酸钠粉末放在一个小发皿内,加入1毫升酒精,点燃,燃烧时用玻棒不断搅动,可看到紫色火焰,透过钴玻璃片观察效果更好,到酒精快烧完时现象更明显。

⑶方法三(铁丝-棉花-水法):

取少许碳酸钠粉末放在一小蒸发皿内,加一两滴水调成糊状;再取一条小铁丝,一端擦净,弯一个小圈,圈内夹一小团棉花,棉花沾一点水,又把水挤干,把棉花沾满上述糊状碳酸钠,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透过钴玻璃片可看到明显的紫色火焰。

⑷方法四(铁丝法):

同钠的方法二中的学生实验方法。该法效果不如方法

一、

二、三,但接近课本的做法。

观察钾的焰色时,室内光线不要太强,否则浅紫色的钾焰不明显。

(三). 锂离子:

⑴方法一(镊子-棉花-酒精法):

用镊子取一团棉花,吸饱酒精,又把酒精挤干,把棉花沾满Li2CO3粉末,点燃。•

⑵方法二(铁丝法):跟钠的方法二相同。

(四). 钙离子:

⑴方法一(镊子-棉花-酒精法):

同钠的方法一。

⑵方法二(烧杯-酒精法):

取一药匙研细的无水氯化钙粉末(要吸少量水,如果的确一点水也没有,则让其在空气吸一会儿潮)放在倒置的小烧杯上,滴加7~8滴酒精,点燃。⑶方法三(药匙法):用不锈钢药匙盛少许无水氯化钙(同上)放在酒精灯外焰上灼烧。

(五). 锶离子:

方法

一、二:同碳酸锂的方法

一、二。

(六). 钡离子:

⑴方法一(铁丝-棉花-水法):

取少量研细的氯化钡粉末放在一小蒸发皿内,加入一两滴水调成糊状,取一小铁丝,一端用砂纸擦净,弯一个小圈,圈内夹一小团棉花,棉花吸饱水后又挤干,把这棉花沾满上述糊状氯化钡,放在酒精灯火焰下部的外焰上灼烧,可看到明显的黄绿色钡焰。

⑵方法二(棉花-水-烧杯法):

跟方法一类似,把一小团棉花沾水后挤干,沾满糊状氯化钡,放在一倒置的烧杯上,滴加七八滴酒精,点燃。可与棉花+酒精燃烧比较。

(七). 铜离子:

⑴方法一(铁丝-棉花-水法):同钡离子的方法一相同。

⑵方法二(镊子-棉花-酒精法):同钠离子方法。

⑶方法三(烧杯-酒精法):同钾离子的方法一。

⑷方法四(药匙法):同钙离子的方法三。

焰色反应现象要明显,火焰焰色要象彗星尾巴才看得清楚,有的盐的焰色反应之所以盐要加少量水溶解,是为了灼烧时离子随着水分的蒸发而挥发成彗星尾巴状,现象明显;而有的离子灼烧时较易挥发成彗星尾巴状,就不用加水溶解了。

十七.“五”同辨析

1.同位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如氢有3种同位素: H、D、T。

2.同素异形体(又称同素异性体) 由同种元素组成性质不同的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与石墨、C60 ,白磷与红磷,O2与O3 ,正交硫与单斜硫。

3.同分异构体 具有相同的分子组成而结构不同的一系列化合物互称同分异构体.同分异构体的种类通常有碳链异构、位置异构、跨类异构(又称官能团异构)、几何异构(又称顺反异构)。

※ 你能说出中学阶段的几种跨类异构吗?

4.同系物 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 原子团的一系列化合物互称同系物。

※ 请总结出两种化合物互称同系物应具备的最基本条件。

5.同量物 通常是指分子量相同的不同物质。

如CO2 与HCHO H2SO4与H3PO4 ,NO与C2H6。十八.化学史知识

1、燃烧规律:凡是除了F,Cl,Br,I,O,N这六种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负价元素的化合物(NH3除外)不能燃烧外,其他非惰性的非金属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都能燃烧,且燃烧的火焰颜色与对应单质燃烧的火焰颜色相同或者相似。

2、气味规律:a、凡是可溶于水或者可跟水反应的气体都具有刺激性难闻气味;如卤化氢

b、凡是有很强的还原性而又溶于水或者能跟水起反应的气体都具有特别难闻的刺激性气味。如H2S

3、等效平衡的两个推论:

a、定温和定容时,在容积不同的容器进行的同一个可逆反应,若满足初始时两容器加入的物质的数量之比等于容器的体积比,则建立的平衡等效。

b、在定温、定容且容积相同的两个容器内进行的同一个可逆的反应,若满足初始时两容器加入的物质的数量成一定的倍数,则数量多的容器内的平衡状态相当于对数量少的容器加压!

4、离子化合物在常态下都呈固态。

5、一般正5价以上的共价化合物(非水化物)在常态下是固态!如:P2O5,SO3

第5篇:高考生物易错题精选(三)

1、细胞膜具有的功能有: 。

2、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是: 分解有机物×分解动植物遗体残骸粪便中的有机物成无机物。

3、某抗原引起机体产生的抗体,吸附于某些细胞表面,当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后,机体过度的反应影响自身,产生哮喘,这在免疫学上称为 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 。

4、对于某些动物,可采用处理供体母畜,使其超数排卵。

5、

6、某果园除虫时误喷了一种除草剂,使植物叶片枯死脱落,这种除草剂是 脱落酸× 生长素。植物叶片呈现绿色的原因: 含叶绿体× 含叶绿体且色素对绿光吸收最少,反射绿光。

7、ES细胞在 在培养液中加入分化诱导因子,可诱导ES细胞向不同类型的细胞分化。

8、胚胎移植时,选择供体公母牛的要求是物种

9、ES细胞是从 功能上,具有 细胞的全能性× 发育的全能性 。

10、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耗能,神经元上的静息电位的维持 不耗能× 耗能 。

11、真核细胞的核仁的功能是与

12、癌细胞或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受效应T细胞作用后,裂解死亡属于亡 。

13、动物细胞若能产生CO2则产生于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线粒体 ;植物和酵母菌细胞CO2产生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细菌细胞CO2产生于细胞质基质。

14、经内质网加工的蛋白质一般是分泌蛋白,如素和消化酶。

15、消化道中的水解反应与ATP产生和水解 有关× 无关 ,消化酶的分泌与ATP有关。

第6篇:高考物理磁场易错题小结

磁场

【内容和方法】

本单元内容包括磁感应强度、磁感线、磁通量、电流的磁场、安培力、洛仑兹力等基本概念,以及磁现象的电本质、安培定则、左手定则等规律。

本单元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有,运用空间想象力和磁感线将磁场的空间分布形象化是解决磁场问题的关键。运用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判断磁场方向和载流导线、运动的带电粒子受力情况是将力学知识与磁场问题相结合的切入点。

【例题分析】

在本单元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初学者常犯的错误主要表现在:不能准确地再现题目中所叙述的磁场的空间分布和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运用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判断磁场方向和载流导线、运动的带电粒子受力情况时出错;运用几何知识时出现错误;不善于分析多过程的物理问题。

例1 如图10-1,条形磁铁平放于水平桌面上,在它的正中央上方固定一根直导线,导线与磁场垂直,现给导线中通以垂直于纸面向外的电流,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磁铁对桌面的压力减小

B.磁铁对桌面的压力增大 C.磁铁对桌面的压力不变 D.以上说法都不可能

【错解分析】错解:磁铁吸引导线而使磁铁导线对桌面有压力,选B。

错解在选择研究对象做受力分析上出现问题,也没有用牛顿第三定律来分析导线对磁铁的反作用力作用到哪里。

【正确解答】

通电导线置于条形磁铁上方使通电导线置于磁场中如图10-2所示,由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受到向下的安培力作用,同时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磁铁对通电导线有向下作用的同时,通电导线对磁铁有反作用力,作用在磁铁上,方向向上,如图10-3。对磁铁做受力分析,由于磁铁始终静止,无通电导线时,N = mg,有通电导线后N+F′=mg,N=mg-F′,磁铁对桌面压力减小,选A。

例2 如图10-4所示,水平放置的扁平条形磁铁,在磁铁的左端正上方有一线框,线框平面与磁铁垂直,当线框从左端正上方沿水平方向平移到右端正上方的过程中,穿过它的磁通量的变化是: [

]

A.先减小后增大

B.始终减小

C.始终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错解分析】错解:条形磁铁的磁性两极强,故线框从磁极的一端移到另一端的过程中磁性由强到弱再到强,由磁通量计算公式可知Φ=B·S,线框面积不变,Φ与B成正比例变化,所以选A。

做题时没有真正搞清磁通量的概念,脑子里未正确形成条形磁铁的磁力线空间分布的模型。因此,盲目地生搬硬套磁通量的计算公式Φ=B·S,由条形磁铁两极的磁感应强度B大于中间部分的磁感应强度,得出线框在两极正上方所穿过的磁通量Φ大于中间正上方所穿过的磁通量。

【正确解答】

规范画出条形磁铁的磁感线空间分布的剖面图,如图10-5所示。利用Φ=B·S定性判断出穿过闭合线圈的磁通量先增大后减小,选D。

【小结】

Φ=B·S计算公式使用时是有条件的,B是匀强磁场且要求B垂直S,所以磁感应强度大的位置磁通量不一定大,而本题的两极上方的磁场不是匀强磁场,磁场与正上方线框平面所成的角度又未知,难以定量加以计算,编写此题的目的就是想提醒同学们对磁场的形象化给予足够的重视。

例3 如图10-6所示,螺线管两端加上交流电压,沿着螺线管轴线方向有一电子射入,则该电子在螺线管内将做 [

]

A.加速直线运动 B.匀速直线运动

C.匀速圆周运动 D.简谐运动

【错解分析】

错解一:螺线管两端加上交流电压,螺线管内有磁场,电子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场力的作用,故选A。

错解二:螺线管两端加上了交流电压,螺线管内部有磁场,磁场方向周期性发生变化,电子在周期性变化的磁场中受到的力也发生周期性变化,而做往复运动。故选D。

错解

一、二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对螺线管两端加上交流电压后,螺线管内部磁场大小和方向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具体情况分析不清;二是没有搞清洛仑兹力f=Bqv的适用条件,而乱套公式。洛仑兹力的大小为f=Bqv的条件是运动电荷垂直射入磁场,当运动方向与B有夹角时,洛仑兹力f=Bqv sinθ,;当θ=0°或θ=180°时,运动电荷不受洛仑兹力作用。

【正确解答】

螺线管两端加上交流电压后,螺线管内部磁场大小和方向发生周期性变化,但始终与螺线管平行,沿着螺线管轴线方向射入的电子其运动方向与磁感线平行。沿轴线飞入的电子始终不受洛仑兹力而做匀速直线运动。

例4 有一自由的矩形导体线圈,通以电流I′。将其移入通以恒定电流I的长直导线的右侧。其ab与cd边跟长直导体AB在同一平面内且互相平行,如图10-7所示。试判断将该线圈从静止开始释放后的受力和运动情况。(不计重力)

【错解分析】错解:借助磁极的相互作用来判断。由于长直导线电流产生的磁场在矩形线圈所在处的磁感线方向为垂直纸面向里,它等效于条形磁铁的N极正对矩形线圈向里。因为通电线圈相当于环形电流,其磁极由右手螺旋定则判定为S极向外,它将受到等效N极的吸引,于是通电矩形线圈将垂直纸面向外加速。

错误的根源就在于将直线电流的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极磁场等效看待。我们知道直线电流磁场的磁感线是一簇以直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它并不存在N极和S极,可称为无极场,不能与条形磁铁的有极场等效。

【正确解答】

利用左手定则判断。先画出直线电流的磁场在矩形线圈所在处的磁感线分布,由右手螺旋定则确定其磁感线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如图10-8所示。线圈的四条边所受安培力的方向由左手定则判定。其中F1与F3相互平衡,因ab边所在处的磁场比cd边所在处的强,故F4>F2。由此可知矩形线圈abcd所受安培力的合力的方向向左,它将加速向左运动而与导体AB靠拢。

【小结】

用等效的思想处理问题是有条件的,磁场的等效,应该是磁场的分布有相似之处。

例如条形磁铁与通电直螺线管的磁场大致相同,可以等效。所以应该老老实实地将两个磁场画出来,经过比较看是否满足等效的条件。本题中直线电流的磁场就不能等效为匀强磁场。

例5 如图10-9所示,用绝缘丝线悬挂着的环形导体,位于与其所在平面垂直且向右的匀强磁场中,若环形导体通有如图所示方向的电流I,试判断环形导体的运动情况。

【错解分析】错解:已知匀强磁场的磁感线与导体环面垂直向右,它等效于条形磁铁N极正对环形导体圆面的左侧,而通电环形导体,即环形电流的磁场N极向左(根据右手定则来判定),它将受到等效N极的排斥作用,环形导体开始向右加速运动。

误将匀强磁场等效于条形磁铁的磁场。

【正确解答】

利用左手定则判断。可将环形导体等分为若干段,每小段通电导体所受安培力均指向圆心。由对称性可知,这些安培力均为成对的平衡力。故该环形导体将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小结】

对于直线电流的磁场和匀强磁场都应将其看作无极场。在这种磁场中分析通电线圈受力的问题时,不能用等效磁极的办法,因为它不符合实际情况。而必须运用左手定则分析出安培力合力的方向后,再行确定其运动状态变化情况。

例6 质量为m的通电导体棒ab置于倾角为θ的导轨上,如图10-10所示。已知导体与导轨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在图10-11所加各种磁场中,导体均静止,则导体与导轨间摩擦力为零的可能情况是:

【错解分析】错解:根据f=μN,题目中μ≠0,要使f=0必有N=0。为此需要安培力FB与导体重力G平衡,由左手定则可判定图10-11中B项有此可能,故选B。

上述分析受到题目中“动摩擦因数为μ”的干扰,误用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式f=μN来讨论静摩擦力的问题。从而导致错选、漏选。

【正确解答】

要使静摩擦力为零,如果N=0,必有f=0。图10-11B选项中安培力的方向竖直向上与重力的方向相反可能使N=0,B是正确的;如果N≠0,则导体除受静摩擦力f以外的其他力的合力只要为零,那么f=0。在图10-11A选项中,导体所受到的重力G、支持力N及安培力F三力合力可能为零,则导体所受静摩擦力可能为零。图10-11的C.D选项中,从导体所受到的重力G、支持力N及安培力F安三力的方向分析,合力不可能为零,所以导体所受静摩安擦力不可能为零。故正确的选项应为A.B。

【小结】

本题是一道概念性极强的题,又是一道力学与电学知识交叉的综合试题。摩擦力有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两种。判断它们区别的前提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有没有相对运动。力学中的概念的准确与否影响电学的学习成绩。

例7 如图10-12所示,带负电的粒子垂直磁场方向进入圆形匀强磁场区域,出磁场时

-20-135速度偏离原方向60°角,已知带电粒子质量m=3×10kg,电量q=10C,速度v0=10m/s,磁场区域的半径R=3×10-1m,不计重力,求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错解分析】错解: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没有依据题意画出带电粒子的运动轨迹图,误将圆形磁场的半径当作粒子运动的半径,说明对公式中有关物理量的物理意义不明白。

【正确解答】

画进、出磁场速度的垂线得交点O′,O′点即为粒子作圆周运动的圆心,据此作出运动轨迹AB,如图10-13所示。此圆半径记为r。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小结】

由于洛伦兹力总是垂直于速度方向,若已知带电粒子的任意两个速度方向,就可以通过作出两速度的垂线,找出两垂线的交点即为带电粒子做圆周运动的圆心。

例8 如图10-14所示,带电粒子在真空环境中的匀强磁场里按图示径迹运动。径迹为互相衔接的两段半径不等的半圆弧,中间是一块薄金属片,粒子穿过时有动能损失。试判断粒子在上、下两段半圆径迹中哪段所需时间较长?(粒子重力不计)

【错解分析】错解:

旋周期与回旋半径成正比,因为上半部分径迹的半径较大,所以所需时间较长。

错误地认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速度不变,由周期公式

的回

【正确解答】

首先根据洛仑兹力方向,(指向圆心),磁场方向以及动能损耗情况,判定粒子带正电,沿abcde方向运动。

再求通过上、下两段圆弧所需时间: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

子速度v,回旋半径R无关。因此上、下两半圆弧粒子通过所需时间相等。动能的损耗导致粒子的速度的减小,结果使得回旋半径按比例减小,周期并不改变。

【小结】

回旋加速器的过程恰好与本题所述过程相反。回旋加速器中粒子不断地被加速,但是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运动周期不变。

例9 一个负离子的质量为m,电量大小为q,以速度v0垂直于屏S经过小孔O射入存在着匀强磁场的真空室中,如图10-15所示。磁感应强度B方向与离子的初速度方向垂直,并垂直于纸面向里。如果离子进入磁场后经过时间t到这位置P,证明:直线OP与离子入射方向之间的夹角θ跟t

【错解分析】错解: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

高中阶段,我们在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F应为恒力或平均力,本题中洛仑兹力是方向不断变化的力。不能直接代入公式求解。

【正确解答】

如图10-16,当离子到达位置P时圆心角为

【小结】

时时要注意公式的适用条件范围,稍不注意就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如果想用平均力的牛顿第二定律求解,则要先求平均加速度

例10 如图10-17所示。在x轴上有垂直于xy平面向里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在x轴下方有沿y铀负方向的匀强电场,场强为E。一质最为m,电荷量为q的粒子从坐标原点。沿着y轴正方向射出。射出之后,第3次到达X轴时,它与点O的距离为L,求此粒子射出时的速度v和运动的总路程s,(重力不计)。

【错解分析】错解:粒子射出后第三次到达x轴,如图10-18所示

在电场中粒子的磁场中每一次的位移是l。

第3次到达x轴时,粒子运动的总路程为一个半圆周和六个位移的长度之和。

错解是由于审题出现错误。他们把题中所说的“射出之后,第3次到达x轴”这段话理解为“粒子在磁场中运动通过x轴的次数”没有计算粒子从电场进入磁场的次数。也就是物理过程没有搞清就下手解题,必然出错。

【正确解答】

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为匀速圆周运动,在电场中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画出粒子运动的过程草图10-19。根据这张图可知粒子在磁场中运动半个周期后第一次通过x轴进入电场,做匀减速运动至速度为零,再反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反方向进入磁场。这就是第二次进入磁场,接着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半个周期后第三次通过x轴。

Bqv=mv2/R

在电场中:粒子在电场中每一次的位移是l

第3次到达x轴时,粒子运动的总路程为一个圆周和两个位移的长度之和。

【小结】

把对问题所涉及到的物理图景和物理过程的正确分析是解物理题的前提条件,这往往比动手对题目进行计算还要重要,因为它反映了你对题目的正确理解。高考试卷中有一些题目要求考生对题中所涉及到的物理图景理解得非常清楚,对所发生的物理过程有正确的认识。这种工作不一定特别难,而是要求考生有一个端正的科学态度,认真地依照题意画出过程草图建立物理情景进行分析。

例11 摆长为L的单摆在匀强磁场中摆动,摆动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如图10-20所示。摆动中摆线始终绷紧,若摆球带正电,电量为q,质量为m,磁感应强度为B,当球从最高处摆到最低处时,摆线上的拉力T多大?

【错解分析】错解:T,f始终垂直于速度v,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C处,f洛竖直向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则有

考虑问题不全面,认为题目中“从最高点到最低处”是指AC的过程,忽略了球可以从左右两方经过最低点。

【正确解答】

球从左右两方经过最低点,因速度方向不同,引起f洛不同,受力分析如图10-21所示。由于摆动时f洛和F拉都不做功,机械能守恒,小球无论向左、向右摆动过C点时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摆球从最高点到达最低点C的过程满足机械能守恒:

当摆球在C的速度向右,根据左手定则,f洛竖直向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则有

当摆球在C的速度向左,f洛竖直向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则有

所以摆到最低处时,摆线上的拉力

【小结】

要避免本题错解的失误,就要对题目所叙述的各个状态认真画出速度方向,用左手定则判断洛仑兹力的方向。其余的工作就是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

例12 设空间存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和垂直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如图10-22所示,已知一离子在电场力和洛仑兹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自A点沿曲线ACB运动,到达B点时速度为零,C点是运动的最低点,忽略重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这离子必带正电荷

B.A点和B点位于同一高度

C.离子在C点时速度最大

D.离子到达B点时,将沿原曲线返回A点

【错解分析】错解:根据振动的往复性,离子到达B点后,将沿原曲线返回A点,选D。

选D不正确,某些考生可能受“振动”现象的影响,误认为根据振动的往复性,离子到达B点后,将沿原曲线返回A点,实际上离子从B点开始运动后的受力情况与从A点运动后的受力情况相同,并不存在一个向振动那样有一个指向BCA弧内侧的回复力,使离子返回A点,而是如图10-23所示由B经C′点到B′点。

【正确解答】

(1)平行板间电场方向向下,离子由A点静止释放后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是向下运动,可见电场力一定向下,所以离子必带正电荷,选A。

(2)离子具有速度后,它就在向下的电场力F及总与速度心垂直并不断改变方向的洛仑兹力f作用下沿ACB曲线运动,因洛仑兹力不做功,电场力做功等于动能的变化,而离子到达B点时的速度为零,所以从A到B电场力所做正功与负功加起来为零。这说明离子在电场中的B点与A点的电势能相等,即B点与A点位于同一高度,选B。

(3)因C点为轨道最低点,离子从A运动到C电场力做功最多,C点具有的动能最多,所以离子在C点速度最大,选C。

(4)只要将离子在B点的状态与A点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它们的状态(速度为零,电势能相等)相同,如果右侧仍有同样的电场和磁场的叠加区域,离子就将在B之右侧重现前面的曲线运动,因此,离子是不可能沿原曲线返回A点的。

故选A,B,C为正确答案。

【小结】

初速度和加速度决定物体的运动情况。在力学部分绝大部分的习题所涉及的外力是恒力。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只要判断初始时刻加速度与初速度的关系,就可以判断物体以后的运动。本题中由于洛仑兹力的方向总垂直于速度方向,使得洛仑兹力与电场力的矢量和总在变化。所以只做一次分析就武断地下结论,必然会把原来力学中的结论照搬到这里,出现生搬硬套的错误。

例13 如图10-24所示,空中有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和垂直于纸面向外的匀强磁场,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滑块沿水平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滑块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滑块与墙碰撞后速度为原来的一半。滑块返回时,去掉了电场,恰好也做匀速直线运动,求原来电场强度的大小。

【错解分析】错解:碰撞前,粒子做匀速运动,Eq=μ(mg+Bqv)。返回时无电场力作用仍做匀速运动,水平方向无外力,竖直方向N=Bgv+mg。因为水平方向无摩擦,可知N=0,Bqv=-mg。解得E=0。

错解中有两个错误:返回时,速度反向,洛仑兹力也应该改变方向。返回时速度大小应为原速度的一半。

【正确解答】

碰撞前,粒子做匀速运动,Eq=μ(mg+Bqv)。返回时无电场力作用仍做匀速运动,水平方向无外力,摩擦力f=0,所以N=0竖直方向上有

【小结】

实践证明,急于列式解题而忽略过程分析必然要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分析好大有益。

例14图10-25为方向相互垂直的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区域。电场强度为E,磁感强度为B,复合场的水平宽度为d,竖直方向足够长。现有一束电量为+q、质量为m初速度各不相同的粒子沿电场方向进入场区,求能逸出场区的粒子的动能增量ΔEk。

【错解分析】错解:当这束初速度不同、电量为+q、质量为m的带电粒子流射入电场中,由于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到洛仑兹力是与粒子运动方向垂直的,粒子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偏转。有些粒子虽发生偏转,但仍能从入射界面的对面逸出场区;有些粒子则留在场区内运动。

从粒子射入左边界到从右边界逸出,电场力做功使粒子的动能发生变化。根据动能定理有: Eqd =ΔEk

错解的答案不错,但是不全面。没有考虑仍从左边界逸出的情况。

【正确解答】

由于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受到洛仑兹力是与粒子运动方向垂直的。它只能使速度方向发生变。粒子速度越大,方向变化越快。因此当一束初速度不同、电量为+q、质量为m的带电粒子射入电场中,将发生不同程度的偏转。有些粒子虽发生偏转,但仍能从入射界面的对面逸出场区(同错解答案);有些粒子将留在场区内运动;有些粒子将折回入射面并从入射面逸出场区。由于洛仑兹力不会使粒子速度大小发生变化,故逸出场区的粒子的动能增量等于电场力功。对于那些折回入射面的粒子电场力功为零,其动能不变,动能增量ΔEk=0。

【小结】

本题考查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和能量变化。这道题计算量很小,要求对动能定理、电场力、磁场力等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而且能够与题目所给的带电粒子的运动相结合才能求得解答。在结合题意分析时,特别要注意对关键词语的分析。本题中:“逸出场区”的准确含义是从任何一个边界逸出场区均可。

例15初速度为零的离子经过电势差为U的电场加速后,从离子枪T中水平射出,与离子枪相距d处有两平行金属板MN和PQ,整个空间存在一磁感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如图10-26所示。不考虑重力的作用,荷质比q/m(q,m分别为离子的带电量与质量),应在什么范围内,离子才能打到金属板上?

【错解分析】错解:离子在离子枪内加速,出射速度为

由牛顿第二定律离子在磁场中离子的加速度为

离子在磁场中做平抛运动

离子在离子枪中的的加速过程分析正确,离子进入磁场的过程分析错误。做平抛运动物体的加速度为一恒量,仅与初速度垂直。而洛仑兹力总与速度方向垂直,洛仑兹力大小不变、方向变化,它是个变力。离子在磁场中应做匀速圆周运动。

【正确解答】

设离子带负电,若离子正好打到金属板的近侧边缘M,则其偏转半

若离子正好打到金属板的远侧边缘N,则其偏转半径满足关系

因离子从离子枪射出的速度v由离子枪内的加速电场决定

代入式④即得

: 讨论由以上方程组可知

【小结】

本题考查的能力要求体现在通过对边界条件的分析,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问题;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条件。并且通过几何关系找出大小两个半径来。从错解中还可以看出,熟练掌握基本的物理模型的特点(加速度与初速度的关系或加速度与位移之间的关系等)对正确选择解题思路的重要性。

例16 如图10-27所示,一块铜块左右两面接入电路中。有电流I自左向右流过铜块,当一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垂直前表面穿入铜块,从后表面垂直穿出时,在铜块上、下两面之间产生电势差,若铜块前、后两面间距为d,上、下两面间距为L。铜块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子数为n,电子电量为e,求铜板上、下两面之间的电势差U为多少?并说明哪个面的电势高。

【错解分析】错解:电流自左向右,用左手定则判断磁感线穿过手心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正电荷受力方向向上,所以正电荷聚集在上极板。

随着正负电荷在上、下极板的聚集,在上、下极板之间形成一个电场,这个电场对正电荷产生作用力,作用力方向与正电荷刚进入磁场时所受的洛仑兹力方向相反。当电场强度增加到使电场力与洛仑兹力平衡时,正电荷不再向上表面移动。在铜块的上、下表面形成一个稳定的电势差U。研究电流中的某一个正电荷,其带电量为q,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由电流的微观表达式I=nqSv

由几何关系可知S=dL

上述解法错在对金属导电的物理过程理解上。金属导体中的载流子是自由电子。当电流形成时,导体内的自由电子逆着电流的方向做定向移动。在磁场中受到洛仑兹力作用的是自由电子。

【正确解答】

铜块的电流的方向向右,铜块内的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的方向向左。用左手定则判断:四指指向电子运动的反方向,磁感线穿过手心,大拇指所指的方向为自由电子的受力方向。图10-28为自由电子受力的示意图。

随着自由电子在上极板的聚集,在上、下极板之间形成一个“下正上负”的电场,这个电场对自由电子产生作用力,作用力方向与自由电子刚进入磁场时所受的洛仑兹力方向相反。当电场强度增加到使电场力与洛仑兹力平衡时,自由电子不再向上表面移动。在铜块的上、下表面形成一个稳定的电势差U。研究电流中的某一个自由电子,其带电量为e,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由电流的微观表达式I=neSv=nedLv。

【小结】

本题的特点是物理模型隐蔽。按照一部分同学的理解,这就是一道安培力的题目,以为伸手就可以判断安培力的方向。仔细分析电荷在上、下两个表面的聚集的原因,才发现是定向移动的电荷受到洛仑兹力的结果。因此,深入分析题目中所叙述的物理过程,挖出隐含条件,方能有正确的思路

第7篇:2014高考单选易错题

1. I think Mrs. Stark could be _____ between 50 and 60 years of age.

A. anywhereB., anybodyC. anyhowD. anything

2.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A. muchB. elseC. everD. yet

3. Raymond’s parents wanted him to have _____ possible education.

A. goodB. betterC. bestD. the best

4. _____ I have a word with you? It won’t take long.

A. CanB. MustC. ShallD. Should

5. --- Is Anne coming tomorrow?

--- ______ . If she were to come, she should have called me.

A. Go aheadB. CertainlyC. That’s rightD. I don’t think so

6. Top graduates from universities are _____ by major companies.

A. chasedB. registeredC. offeredD. compensated

7. She was put under house arrest two years ago but remained a powerful ______ in last year’s election.

A. symbolB. portraitC. identityD. status

8. The idea “happiness”, ______ , will not sit still for easy definition.

A. to be rigidB. to be sureC. to be perfectD. to be fair

9. –Dad, I don/t think Oliver the right sort of person for the job.

--- I see. I’ll go right away and _______.

A. pay him backB. pay him offC. put him awayD. put him off

10. I can’t meet you on Sunday. I’ll be _____ occupied.

A. mightB. wouldC. shouldD. could

11. Legend has it that the origin of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to _______ the soul of Qu Yuan.

A. rememberB. remindC. recoverD. recall

12. Good families are much to all their members, but _____ to none.

A. somethingB. anythingC. everythingD. nothing

13. As a grassroots singer, she reads everything she can ____ concerning music, and takes every opportunity to improve herself.

A. catch sight ofB. get hold ofC. take charge ofD. make mention of

14. ---- I can’t remember those grammar rules!

----- . practice more.

A. You’re not aloneB. It’s hard to sayC. I’m afraid notD. It’s up to you

15. People are recycling many things which they _____ away in the past.

A. had thrownB. will be throwingC. were throwingD. would have thrown

16.It’s our hope that we will play a greater role in the market place and, _____, supply more jobs,

A. howeverB. anywhereC. thereforeD. otherwise

17. When Richard said, “You are much more agreeable and prettier now,” Joan’s face turned red at the unexpected ______ .

A. commandB. comparisonC. complimentD. contribution

18. Ralph W. Emerson would always ______ new ideas that occurred to him.

A. set offB. set aboutC. set upD. set down

19. The producer comes regularly to collect the cameras _____to our shop for quality problems.

A. returningB. returnedC. to returnD. to be returned

20. James has just arrived, but I didn’t know he ___ until yesterday.

A. will comeB.was comingC. has comeD. came

21. Half an hour later, Lucy still couldn’t get a taxi ______the bus had dropped her.

A. untilB. whenC. althoughD. where

上一篇: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报告下一篇:志愿者服务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