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理论

2022-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理论

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探究

小学阶段学生所接受的科学教育,对于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小学科学课程是当前我国对小学生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要途径,而科学教师是小学科学课程成功实施的关键。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科学教师,不仅要热爱教育事业,自觉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来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

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从事小学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由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课堂教学基本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评价能力、课程研究能力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等要素组成。

一、基础知识

小学科学课程涉及的知识范围和层次表现为覆盖面广、内容浅显等特点,因此,科学教师应具有与科学课程相关的较为广博的科学知识。对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四个领域的学科基础知识。

1.生命世界

了解动物、植物的分类,常见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知识;理解生命的本质、新陈代谢、生物的繁殖、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等生命的共同特征;了解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系统;理解生理与健康、生长发育等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物质世界

了解物体的特征、物质的变化、材料的性质和用途、物质的利用;理解位置与运动、常见的力、简单机械;理解能的各种表现形式、能量的转换,了解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3.地球和宇宙

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与土壤、水和空气;理解昼夜与四季变化、天气的变化、地表的变化;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太阳与月亮、太阳系、银河系及宇宙空间。

4.技术领域

了解常用工具、仪器的用途和材料,设计不同的仪器和工具满足各种用途;了解各种力及传递形式;了解常见的机械装置,设计不同的工具来移动物体;了解各种材料的性质及材料间常用的连接技术,能设计不同的结构来实现不同的功能。

二、课堂教学基本能力

要想上好科学课,教师还应具备与科学课程相关的教学的基本能力,包括:教学语言能力、板书能力、板画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学科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1)教学语言能力。能准确、直观、生动地表述学科知识,普通话标准,语言规范、准确、生动,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2)板书能力。能围绕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板书,能用清秀工整、美观规范的粉笔字书写,板书内容知识正确,用词准确,书写工整,字迹清晰,层次清楚,设计合理。

(3)板画能力。能用简笔画、线路图、结构图、形态图、说明图、流程图等图形辅助教学,增强知识的直观性、概括性和系统性。

(4)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使用投影、录像、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能使用计算机、计算机辅助软件、网络、视频、摄像机、微信平台等搜集资料,辅助教学;能根据教学需要制作PPT课件。

(5)学科实验能力。熟悉相关的教学仪器、材料、实验要求、步骤及规范的操作方法,了解实验室的仪器配备,以及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养殖、种植经验及各种工具使用技能;能开展简单的种植、养殖、创新小发明、小制作等课外科学实践活动。

(6)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教师应具备完成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能力,包括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科学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制定探究方案的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记录与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统计分析与总结能力、指导小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能力。

三、课程实施能力

1.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1)学习需要、学习任务、学习者的分析

小学科学教师应以社会目前和未来发展需求为准则和价值尺度,并通过对学习者的期望与学习者学习现状的分析,确定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已具备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熟悉新课内容及隐含在知识技能中的情感态度和方法,能表述课程的学习任务。

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准备状态、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及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分析,了解学习者现有的学习准备状态。

(2)教学目标的制定

小学科学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订明确具体的、可以观察和测量的教学目标,并落实到课堂教学各环节中。

结合科学课程特点,既要有对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要求,也要有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教学目标要有弹性,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并能根据不同课型的特点,制订课内目标与课外拓展目标。

(3)教学策略的选择

小学科学教师应熟悉科学课程教学策略的基本组成,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行为策略、辅助行为策略、管理行为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指导学习策略等。能够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有效地设计教学手段、学习方式、教学媒体、互动行为、课堂组织形式、反馈方式、成绩评定方法等,并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境,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优化,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教学过程设计

小学科学教师应能根据教学目标,在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基础上,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体系,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媒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测量、教学评价等做到全面把握,合理配合,有序运行。

2.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教学能力

(1)课堂驾驭能力。包括善于调动学生情绪,有序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根据活动实际情况调控教学过程,及时处理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和问题。

(2)设计探究活动方案的能力。包括设计活动目标及活动方式、制定活动计划、确立活动评价方式、有效利用活动资源等。

(3)探究教学中角色交往能力。小学科学教师自身应具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想法,对学生探究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时进行评价,不断鼓励学生完成探究活动,最终提升探究能力。

3.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能力

(1)具有组织指导小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市级、区级、校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及科学微电影、科学DV拍摄比赛的能力。

(2)能够指导小学生开展各种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活动。

(3)具备辅导小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小组的能力。

四、课程评价能力

(1)能初步运用教学评价的三种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作出较为客观的诊断。

(2)能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综合性和活动性的特点,采用多样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不仅能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探究能力的养成等进行评价,还能对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参与的时间和广度、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参与活动的品质和效果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

(3)能够结合不同学段小学生的特点,通过其行为表现、纸笔测试、成长档案等多种形式,客观评价学生科学素质的养成。

五、课程研究能力

(1)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能根据科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会写教学论文和感想,具有主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的能力。

(2)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从专业知识、专业实践、专业品质三个维度不断提升自我。

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

(1)熟悉科学课程资源的三种类型,即学校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具备现有课程资源利用与潜在课程资源开发的初步能力,实现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

(2)了解网络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够使用网络资源,如科学软件库、科学教学资源库、科学电子图书馆、虚拟科学教育学校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及认知能力。?

作者:陈光磊

第2篇:中小学科学教师探究教学认识现状调查

为了解中小学科学教师对探究教学的认识,笔者利用网络辅助工具,建立了拥有145位教师的即时交流群。这些教师是来自全国各地从小学到高中的科学教师。他们的专业涵盖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地理、信息技术、数学等。通过一年多的讨论与合作,各成员之间逐渐熟悉,于是笔者进行了群内中小学科学教师的焦点团体访谈。

一、网络焦点团体访谈的研究设计

小组访谈依据其目的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非结构的或没有访谈者指导的头脑风暴会议,典型的结构式,比如名义小组和焦点小组。焦点团体访谈是小组访谈的一种,小组访谈本质上是一种定性资料收集的技术,依赖于在一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情境中,对几个人同时系统提问,这种技术介于正式和非正式访谈之间。焦点团体访谈(focus group interviewing)是一种通过营造舒适的环境让人们分享观点,访谈者小心而系统地对待人们倾诉的一种活动。除了面对面的焦点团体外,还有其他变型,定期重复的焦点团体、电话焦点团体、网络焦点团体、媒体焦点团体等。[1]网络焦点团体有几种不同的类型,最简单的就是用一条聊天线路,由协调员提出问题,远距离参与者通过键盘输入自己的观点;网络焦点团体的应用在年轻的受访者中反映很好。[2]当问题是聚焦的,参与者能够自由地、坦率地、不受压抑或者不担惊受怕地进行交流,协调员保持控制、推进讨论,并用这样的方式给研究问题提供答案时,网络团体就变成了焦点团体。

笔者在进行焦点团体访谈的前一周,在网络交流群中通知教师本次访谈的主要内容是大家对科学探究及其教学的看法,在实际访谈中,两位协调员中的提问包括:①请老师们谈谈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科学探究有哪些方面?②请老师们谈谈对探究教学的认识,探究教学有哪些要点,哪些教学方法等。

二、教师关于科学探究和探究教学的概念图

访谈中会形成大量的文本资料,研究者往往依靠个人对资料结果的理解和相对感性的思维来分析,从资料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和结论。图式分析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而其中的概念图是运用认知简化来确认参与者头脑中的复杂信息。[3]焦点团体访谈有12位教师参与,分别为小学和初中数学、科学教师,初高中物理、生物教师。笔者采用概念图的方法分析了8位教师的认识状况(见图1-图5),此概念图以科学探究或探究教学为核心,用箭头表示教师的核心话题和观点。经分析发现:有3位教师认为探究教学就是“做实验”,3位教师存在“形式认识”,2位教师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比较平衡,其中一位教师注重结果取向,即知识的掌握,另一位教师注重探究教学的理念,不过没有谈到教学实践的做法。并且教师都未提及科学探究的基本原理,仅是谈及科学探究的理念,教师对科学探究和探究教学的认识存在缺失。

三、网络焦点团体访谈的热点问题

通过网络焦点团体访谈中教师个人观点的陈述和自由讨论,笔者发现他们讨论的热点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①中小学探究教学的不同;②探究过程的动手和动脑;③科学家与学生探究的区别;④探究过程是否要有明显的套路;⑤科学探究是否就是实验;⑥探究的主题和教师引导。教师将其中的前两点合在一起讨论,以下是自由讨论记录和说明。

1.中小学探究教学的差异

有位教师认为小学阶段的科学应该注重动手能力,引起几位教师的争论,其他老师认为要关注学生的思考,需要动脑,这位教师则认为动脑与动手是相互依存的,动手自然就会动脑;教师们普遍认为小学阶段的探究重视过程,中学阶段的探究重视知识点。

2.科学家与学生探究的区别

教师们就探究的结果和过程哪个重要产生了争议,关于科学家与学生探究区别的争论分为两个阵营,一边认为科学家的探究与学生不同,科学家的探究注重成果,学生的探究注重过程、方法和能力;另一边则认为结果与过程在学生的探究中缺一不可。另外,教师中还出现与上一争论焦点中相似的问题,即认为动手实验就是实践,重视过程与方法和思维能力。

3.探究过程是否需要明显的套路

教师们对探究的步骤产生了争议。是否应该按照七个步骤进行探究,是否应该有一定的模式。多数教师已经将探究步骤的七个要素看成是探究活动的定型步骤。与前面分析的教师概念图相一致,很多教师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停留在表面。

4.科学探究是否就是实验

多数教师认为科学探究即实验,更有教师认为探究就是动手做。他们对于实验没有深入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而不是真正的理解。

5.探究的主题和教师的引导

多数教师认为探究的主题可以选取生活中熟悉的内容,教师在探究中应该给学生自主的空间。但是他们也提出目前有些学生的探究实验都是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教师也不明确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探究。

从教师的焦点团体访谈记录可知,大部分教师认为探究就是实验;实验中的动手与动脑相互依存,只要进行动手实验必然会动脑;探究既要注重过程还要关注结果,即知识的掌握;探究过程的定型和步骤化,教师的认识还处于操作层面;教师还不明确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通过网络焦点团体访谈研究可以得出,中小学科学教师对科学探究的认识以“做实验”和“形式认识”为主,平衡深刻的不多;且他们不能清楚区分探究与实验、探究过程的动手和动脑;也不明确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探究本身存在不平衡认识和理解,不知道如何做探究,缺少对探究过程的实践认识。舒尔曼的学科教学知识涉及到教学的定位、学习者的知识、课程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和评价知识,并受到教学知识、情境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等影响;[4]德士美和康特提出了具体情境的教学知识这一概念来重新认识学科教学知识,他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受到以下知识的影响和相互作用:教育目标和价值观、学习者和学习知识、课程知识、过程和结果评价以及学科内容知识。[5]探究教学知识包括探究教学和教师自身的定位、学生和探究学习的知识、探究课程的知识、探究教学的策略、探究教学的评价等几个要素。通过本研究可知,科学教师缺少探究情境的教学知识,还缺少探究教学的策略知识,并且对于科学学科的教学策略认识还不够,缺少基本的探究教学课程知识以及对学生探究学习的评价知识。教师对探究教学的认识与探究情境的教学知识、探究教学的策略知识、科学探究的课程知识和对学生的认识及探究学习评价关系密切,并且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科学教育目标、评价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参考文献:

[1]Krueger,R.A.&Casey,M.A.Focus Groups:A Practical Guide for Applied Research[M].3rd edition.CA:Sage,2000.

[2]Casson,R.W.Schemata in cognitive anthropology[J].1983,(12).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1983,(12).

[3]克鲁杰,凯西.焦点团体:应用研究实践指南[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4]Shulman,L.S.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87,57,1-22.

[5]Dershimer,G.&Kent,T.The complex nature and sources of teachers'pedagogical knowledge[M].In J.Gess-Newsome&N.G.Lederman (Eds.),Examining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pp21-50).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9.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

(责任编辑:王永红)

作者:王晶莹 张 跃

第3篇:小学科学教学与传统理论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摘 要]在新课标《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指引和要求下,小学科学教学迈向了创新与实践为主的新时代。在探究创新和实践作为学习理念逐渐取代传统的理论教学,创新和实践更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目标被提到了小学科学的重要位置上。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小学科学中的创新和实践已成为教育关注的亮点。

【关键字】小学科学教学;创新与实践

小学科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工具性,创新和实践对学生发展脑力和动手能力已成为教学的关键。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为目标,小学科学的创新与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不是盲目或是随意选择的,小学科学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获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应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小学科学教学课程的学习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

一、“开放式”的教学观念的创新和实践

小学科学教育创新与实践需要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觉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思维空间,开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体现教学的时代信息,时空的拓展变换,为学生创建一个多样的,多变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在《奇妙的指纹》教学中,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呢?教师可以每人发一块橡皮泥,颜色让学生自己选择,让学生分别用把这块橡皮泥捏成自己手的样子,看谁捏的最像,交给老师。学生学起来就会当做一个游戏。捏完后,学生交上来后,让学生自己区分哪个是自己的,如何区分,从个人引出“指纹”:“为什么会有指纹?”“为什么指纹都不一样?”“指纹的作用是什么?”“橡皮泥上的指纹是不是都一样的?”不再局限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开放性的教学有助于学生自己思维的扩散,亲自实践。

小学科学教育中学习“果实或是种子”教师可以联系身边的实践,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播放幻灯片呈现一幅美好生动的画面。例如,“被放飞的蒲公英的种子”每一个被放飞的小伞都带着生命的气息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学生看到的是一个个生命的起点。

二、“引导——合作”作为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原则的创新和实践

“引导——合作”作为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原则逐渐取代传统的教与学的教学原则,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主要是在教学上的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交流学习中的行为和表现、参与的热情、学习的态度等。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在教学中的交流、态度,发现和获得学生心理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走进老师教学思路,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增强师生感情,促进师生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既表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行为,也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所起的作用之上。

在教学小学课本中的《土壤里有什么》时,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上每人发一个花盆和一些泥土,让学生自己闻一下土壤的味道。教师可以提问:“这土壤是什么味道?”“土壤里有什么?” “为什么植物会在土壤里存活?”“我把手中的这颗花种种下去能开花吗?”学生会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亲身体验泥土味道,弄清土壤的成分及植物能生长的原因。最后试着让学生想象花种种入土壤开出美丽的花朵的样子。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两个一组,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株植物,老师做示范,学生也自己跟着老师去实践,老师可以说“看谁的植物长得最茂盛,花开的最美”。学生自己去实践,自己去思考,改变了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

三、“全面性—多元化”教学评价方法的创新和实践

小学科学教育改变以往的“打分”评价转向学生个性,学生同伴合作,家长参与等,通过学生的态度等进行多元化评价。由学生个体转向合作小组: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讨,小组实践得出的结论进行评价;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主要是学生对小学科学学习的态度,个性发展,认知水平,思维模式的评价;课堂评价:学生课堂积极性,学习心理,探究欲等评价;评价呈现学期化:教师的评价应以一个学期作为一个全过程,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水平,创新水平,只是掌握程度进行总体的评价。

小学科学对于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应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小学科学教学课程的学习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在新课标《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指引和要求下,小学科学教学迈向了创新与实践为主的新时代。

责任编辑 沁 砚

作者:秦丹淳

第4篇: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考试题

( 一 )、填空(42分,每空2分)

1、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因素是科学兴趣、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方法。

2、凸透镜有放大、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首位航天员是 。

4、植物的叶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 、_______ 、_______三部分。

5、物体的冷热程度叫__________。要精确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___________。它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6、人类生长发育和其他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全部来自食物,食物中主要含有蛋白质、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五种营养成分。

7、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科学家是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三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9、热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__________。

10、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__________的人,学生是__________的人,学生是具有__________的人。 ( 二 )、选择(20分,每题2分)

1、解剖白菜花的正确顺序是( )。

A、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B、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C、萼片、雄蕊、雌蕊、花瓣 D、萼片、雄蕊、花瓣、雌蕊

2、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动物是( )。 A、鸟类 B、哺乳动物 C、爬行动物 D、昆虫

3、下列物体,能溶解于水的是( )。

A、白糖、油 B、食盐、沙 C、氧气、白糖 D、白糖、沙

4、用眼睛、鼻子、舌头辨别物体时的顺序,依次为( )。 A、先看后闻再尝 B、先看后尝再闻 C、先尝后看再闻

5、月球的引力,比地球的小得多,只相当于地球引力的( )。 A.二分之一 B.六分之一 C.十分之一

6、我们在灯光下能看到物体,是光的( )。

A、反射现象 B、折射现象 C、辐射现象 D、直射现象

7、彩虹的颜色一般可以分为( )。

A、五种 B、六种 C、七种 D、无数种

8、下列不属于果实的是( )

A、无籽西瓜 B、香蕉 C、向日葵籽 D、萝卜

9、磁铁中吸铁本领最强的部分是在( )。

A、中间和两端 B、中间或两端 C、两端 D、中间

10、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步骤是( )。

A、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内焰加热,从正面盖上灯帽

B、打开灯帽竖放,从上往下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

C、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

( 三 )简答。(40分,每题8分)

4、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5、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

第5篇:小学科学教师教学理论与专业知识考试题一

一、新课程理论部分(20分) ( 一 )、填空。(16分,每空0.5分)

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或(教书育人)。本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分别是: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

2、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转变学习方式实质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

3、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或(获得知识)。的过程。

4、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也是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1

5、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6、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立) 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 的人。

(二 )、简答:(4分) 新课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发生哪些变化?

二、专业知识部分(80分) ( 一 )、填空(20分,每空1分)

1、科学素养的四个核心因素是科学兴趣、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方法。

2、凸透镜有放大、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我国“神州”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发射成功,首位航天员是

4、植物的叶一般可以分为_______ 、_______ 、_______三部分。

5、物体的冷热程度叫__________。要精确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___________。它是根据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6、人类生长发育和其他一切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全部来自食物,食物中主要含有蛋白质、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2

五种营养成分。

7、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我国科学家是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三种常用的净化水的方法。

9、热空气受热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就形成了__________。 ( 二 )、选择(10分,每题1分)

1、解剖白菜花的正确顺序是(

)。

A、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B、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C、萼片、雄蕊、雌蕊、花瓣

D、萼片、雄蕊、花瓣、雌蕊

2、世界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多的动物是(

)。

A、鸟类

B、哺乳动物

C、爬行动物

D、昆虫

3、下列物体,能溶解于水的是(

)。

A、白糖、油

B、食盐、沙

C、氧气、白糖

D、白糖、沙

4、用眼睛、鼻子、舌头辨别物体时的顺序,依次为(

)。 A、先看后闻再尝

B、先看后尝再闻

C、先尝后看再闻

5、月球的引力,比地球的小得多,只相当于地球引力的(

)。 A.二分之一 B.六分之一 C.十分之一

6、我们在灯光下能看到物体,是光的(

)。

A、反射现象

B、折射现象

C、辐射现象

D、直射现象

3

7、彩虹的颜色一般可以分为(

)。

A、五种

B、六种

C、七种

D、无数种

8、下列不属于果实的是(

)

A、无籽西瓜

B、香蕉

C、向日葵籽

D、萝卜

9、磁铁中吸铁本领最强的部分是在(

)。

A、中间和两端

B、中间或两端

C、两端

D、中间

10、使用酒精灯的正确步骤是(

)。

A、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内焰加热,从正面盖上灯帽 B、打开灯帽竖放,从上往下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 C、打开灯帽竖放,从下往上点火,用外焰加热,从侧面盖上灯帽

( 三 )简答。(40分,每题8分)

1、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日食的成因是什么?

3、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4、什么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对人类有何意义?

5、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

4

(四 )、案例分析(10分) 对于下述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你有何感想?

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颗卫星。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不,老师,应该是15颗。”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不,是16颗。”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知道是15颗”,学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他回答,“最近一期杂志上说是16颗。”这位老师听了,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课本上有些知识范围确实陈旧过时了,老师也落后了。木星的卫星究竟有多少颗,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

一、教学理论部分

(一 )、填空。(16分,每空0.5分)

1、(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或(教书育人)。(教育方针),(体系)、(结构)、(内容),(素质教育)。

5

(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课程评价)、(课程管理)。

2、(学习方式)。(习惯)、(意识)、(态度)、(品质)。(价值)、(人才)

3、(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或(获得知识)。

4、(促进)(研究)(开发)(建设)

5、(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不断发展)(进步)

6、(发展)(独立)(独立意义) (二 )、简答(4分)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专业知识部分 (一 )、填空

1、科学精神、科学概念、

6

2、成像、聚光

3、杨利伟

4、叶片、叶柄、叶脉

5、温度、温度计、液体热胀冷缩

6、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

7、袁隆平

8、沉淀 过滤消毒

9、风 (二 )、选择

1、A

2、D

3、C

4、A

5、B 6

9、C

10、C

、A

7、C

8、D 7

第6篇:小学科学教师考试理论部分参考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2.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它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3.小学科学的三个分目标是:(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

4.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5.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

6.科学课程重点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7.科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需带领和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

8.科学课程中"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的一些(基本性质)与(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

9.小学科学的生命世界知识取向浅显,但不等于内容选择随意性零散化和琐碎化,它体现了(基础性)、(系统性)与(探究性)等特点。

10、小学科学教学除了讲授之外,还有多种活动:(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科学游戏)等。(留五个空,任意填。)

二、简答题。

1、科学探究式教学有什么特征?

答:(1)学习者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活动。(2)学习者获取可以帮助他们解释和评价科学性问题的论据。(3)学习者要根据事实证据形成解释,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4)学习者通过比较其他可能的解释,特别是那些体现科学性理解的解释,来评价他们自己的解释。(5)学习者要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2、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答: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

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

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

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3、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答:科学探究的实现宜通过三条途径:①贯穿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把科学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②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③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

4、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答:教学中的引导,主要是指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去经历提问、发现、验证、分析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通过提问引导;通过有效的结构材料引导;通过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引导;试图解释引导;展示资料引导;鼓励提问引导;鼓励验证引导;赞赏特别办法引导等等。(答题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灵活回答这个问题。)

三、案例分析

1、对于下述课堂上的师生对话,你有何感想?

小学科学课上,老师在介绍木星时,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颗卫星。突然,有个学生否定了老师的说法:“不,老师,应该是15颗。”另一位学生马上补充:“不,是16颗。”老师亲切地问第一位学生,“你怎么知道是15颗”,学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读物上看到的。”老师接着又问另一位学生,他回答,“最近一期杂志上说是16颗。”这位老师听了,高兴地对同学们说,“你们真了不起!课本上有些知识范围确实陈旧过时了,老师好落后了。木星的卫星究竟有多少颗,课后我们再研究、核实,好吗?”

(说明:答题的老师们可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学得的理念及独特的感受,发表自己的感想。以下提供的答题思路仅供参考。)

答题思路:

1.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可加以肯定:

A、体现了“用教材教”而 不是“教教材”、“不唯教材”的新理念,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更新。

B、能尊重学生,老师能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互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C、能对学生进行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对这一教学片断还可提出以下建议:

A、可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学;

B、可借此机会鼓励学生创新,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在《沉与浮》一课教学时,老师发现有些学生是先放盐,后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学先放水,后放土豆,再加盐;都使土豆浮起来了,你如何看待学生这一实验步骤?为什么学生需要规范的实验程序?

答:《沉与浮》一课“土豆沉浮”的实验程序,先放水与先放盐对实验的影响不大,因为不管水与盐哪样物体先放,对溶解的盐水来说,它的密度都不会发生改变(最好先放适量的水,再根据需要多次放盐进行搅拌)。但对放土豆的先后时间就有一定的讲究,如果土豆提前放入水中,在调制(搅拌)盐水的过程中,时间一长,土豆有可能会被盐水浸润,由于盐水的高渗透作用,土豆内的水分可能会被盐水析出来,以至于改变土豆的密度,这样就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科学需要客观精神,为保证获得的事实对证明一个问题的有效性,观察与实验必须要规范。在观察与实验所遵循的规则中,一个重要的规则就是要控制变量,如果应控制的变量未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实验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在《沉与浮》一课这一实验中,土豆的密度应该保持不变,是需要控制的变量,因此要避免任何影响改变土豆密度的因素。

教法部分参考书目

1、《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

2、走近新课程丛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

第7篇:小学科学教师论文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

小学科学课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科学教师的语言艺术

摘要:科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为科学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准确、有趣、有发展性和鼓励性的语言,是科学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 语言艺术

小学科学课涉及到物理、化学、地理方面的知识。而语言教学艺术在课堂中既起到基础作用,又起到桥梁作用。同一教学内容,有的教师讲授能使学生茅塞顿开,很快掌握知识点,有的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却并没有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实践证明,在体育这一以人体运动为主要内容较为特殊的教学科目中,语言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现在的体育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的示范动作准确、清晰,而且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修养和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

一、教师的语言要有趣味性

一堂体育课上得好不好,活不活,主要决定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这关键在于教师的导,这个导就是指———体育课堂中的语言艺术,也就是我常说的教师在课堂上语言表达能力的艺术。教师在课堂中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小学生因其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若教师完全照教科书的用语和自己教案上的内容讲课,势必造成语言生硬,学生理解吃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用讲故事,创设情境法,把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鲜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既活跃了教学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例如在一年级队列训练中,我经常进行“快快集合”和“一切行

动听指挥”的游戏练习,并让学生联想“企鹅在冰天雪地里集体行走”;为了巩固队列动作,采用了“拉拉圈圈走走”的游戏,争强好胜的孩子们谁也不甘落后,大大加强了他们克制力和耐久性,一直保持有趣地进行队列基本练习。

又如在《越过障碍》练习中,我用战斗故事来创设情境,把一些障碍物比做壕沟、小山丘等。“小游击队员们,现在前线急需药品和粮食,你们要看清地形,安全、快速地将急需物资送到前线,争取最后的胜利。”结果,学生个个认真,情绪高昂,全身心地投入练习。

二、教师的语言要有针对性

课堂中还有一种语言,那就是书面语言,它主要是指板书,它对于突出教学重点,强化形象直观,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清教材脉络和加深记忆理解等有重要作用。板书要求精要,而且有诱发功能。在“前滚翻”的教学中,我发现较多的学生“团身不紧,方向不正”。在对动作进行分析、讲解时,为了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和加深理解、记忆,板书了“闭嘴下巴抵胸口,目视肚脐莫抬头;重心前倾双手推,迅速收腿不落后。”的口诀,既概括了动作的要领,又使学生朗朗上口,印象深刻。学生之间互相背诵,领会动作要领,而后对照“口诀”利用进行动作练习,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

又如“单手肩上投篮”的教学中,针对学生上下肢配合不够协调,发力顺序不够连贯的毛病,我根据体育运动的技术动作细节和动作姿势,利用彩笔形象、生动地勾画出动作,提示学生由下肢蹬地开始,随着向上伸展,右手托球左手扶球侧,瞄准篮筐,然后伸臂、扣腕、

手指用力将球投出:形象的单线画引起学生的注意,给学生留下生动、开拓的思维空间。

三、教师要有丰富的体态语言

教学语言除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还有一种特殊的语言———体态语言。其中包括眼神、表情、姿态、手势等。无时不在的形体语言,是体育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的又一鲜明的区别,“身”教重于“言”教,体育老师潇洒,漂亮、完美的示范动作和教学过程中乐观、自信、开朗的特点,以及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这一特殊而良好的形体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更是举足轻重的。

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看得见、听得清,特别是进行重点部分教学时,我先用眼光扫视一下,使他们思想高度集中后再进行讲解、示范,并不时通过位置的移动和眼光、手势提醒每位学生,确保他们身到、心到。遇到有少数调皮的学生思想不集中时,我故意做短暂的停顿,用眼光提醒他,而不是训斥、点名,这样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从而有效地使这些学生的思想很快集中过来,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在新授课中,对完成动作好的学生,我用赞许的目光以示表扬和鼓励,提高练习质量;对暂时未能掌握动作的学生,我用期待的目光给予鼓励,增强信心,激发锻炼和积极性。教师以目光向学生传神授意,能使学生感到兴奋、喜悦,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和蔼的面容能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形成良好的教育机制,让学生产生信任感,增强战胜困难的毅力。在前滚翻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畏惧的心理,我用坚定的目光

鼓励学生:“你能行的,一定能行”,始终蹲在垫子旁帮助他们,只那么轻轻地“一托一推”,就让学生有了安全、信任感。当他们顺利完成动作后,我时不时竖起大拇指或鼓掌,和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对暂时不能完成动作的学生,我就轻轻地摸摸他们的头表示鼓励,激发他们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斗志,师生之间的情感得到交融、升华。

总之,体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为体育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准确、有趣、有发展性和鼓励性的语言,是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运用,能改善体育教学存在的单调乏味的感觉,把体育课上得健康、活泼、有趣,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素质的发展,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体育课应有的娱乐功能,最大限度地领悟体育的无限魅力。

第8篇:小学科学教师省级培训教学日志

教学日志一

今天我作为保定市南市区焦庄乡唯一的一名小学科学老师来保定进修学校接受省级小学科学教师培训倍感荣幸。

7月24日上午是保定市进修学校,保定市小学科学带头人要强讲师为我们组织的开班典礼《走近进修,拉近你我》的破冰训练,使我首先了解了进修学校的培训宗旨是:互为良师益友,共建和谐课堂;培训理念是: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课上,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增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了解。通过两个小游戏,营造了寓教于乐的学习氛围,启示我们每一个学员要融入的集体中来,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团结互助,共同进步!通过上面的活动给我今后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启发式:在我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有一种平等互助的理念,要尊重学生,老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好朋友,让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喜欢你教的科目,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是非常难得的。

上午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划分学习小组,设计小组口号、设计组徽。在短短的时间内,我代表我们小组设计了组名为《莲池团队》(古莲池是保定的名胜古迹,我们10名学员都来自保定市南市区,寓意在于:我们小组是一支联合团结的队伍。)小组口号是:齐心协力,和谐共进。我们的组徽是:外围由双层的五个花瓣组成,代表二十四中保定进修学校,,源于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学校是美丽的乐园。左下角是一个小荷叶上面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预示着我们的学员来这里进修学习,我们还很稚嫩。主体是一个大荷叶,中间一个主干,上面是由几个花瓣组成的盛开的荷花,,上方一边是阳光,一边是雨露,下面是潺潺的流水,右下角有一个莲蓬和花骨朵对映。含义在于我们全体成员来到这里学习起初是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在培训老师的关怀、鼓励(阳光)和鞭策(雨露)下,以组长(茎的主干)为中心,发挥学员根、茎、叶、花瓣……各自不同的作用,才能组合而成为一个美丽的莲花,经过10天的学习,希望我们能够有所收获(莲蓬),将学到的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我感觉自己的设想很幼稚,其他组的表现很出色,但我努力了,为我们小组做了一点贡献,我收获了开心和快乐。

下午我们接受了教师进修学校袁明月讲师《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讲解,结合大量古今中外的具体事例,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学习创新思维?什么是创新思维?在科学教学中应该怎样应用创新思维(质疑思维特征、作用、类型、方法)创新组合思维的巨大作用等。

袁明月讲师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讲解的: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是我们暂时无法改变的

如果我们改变不了环境就适应环境

改变不了别人就改变自己

改变不了事情,就改变对事情的态度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给我的启发是:我们的小学科学课程学生不够重视,得不到学校领导的重视,教学仪器缺乏这样的现状我们没有办法解决,目前社会上公认的观点是“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么我们应该做的是:我们应该加强自身修养,用渊博的知识,人格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爱上你的课程,在你的课上时时刻刻有闪光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地为自己充电,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成为一个不落武的老师!(改变自己!)

教学日志二

7月29日下午我们的培训内容是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田宝俊教授为我们传经送宝《新课程理念下的小本研修策略》中心内容是回顾反思构建生命课程的理念与策略。具体内容是

一、现代教学理论回顾与实践反思

二、生命课堂

三、实施策略

语言生动形象,列举了大量具体事例讲解了课堂的三维目标,知识是基础,过程和方法要结合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能照抄硬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的培养是每节课的灵魂,要有针对性,。科学教学过程中能直观演示的不用标本,能用标本的不用课件。教学是为提升生命价值而存在的生命体要注重生成与创造;师生关系应是对话的和谐的关系,学生应该由乘客变司机,教师要机智处理突发事件,让突发事件成为课堂生成的亮点,课堂教学的生成要真实防止做秀等新的教学思想、新的理念令我受益匪浅,学以致用,这些教学经验我要落实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第9篇:村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农村小学科学教师的尴尬

小学科学这门课程已越来越被重视,它的正常实施对于初中科学学科会有很好的铺垫作用,可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这门课程的实施却举步维艰,出现了“轰轰烈烈喊课改,扎扎实实搞应试”,“上面热,基层冷”的局面。

一、目前农村小学科学学科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一) 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任何时候教育改革如果没有调动基础人员的积极性,改革必定遇到失败。 (二) 班级学生人数过多

新课程要求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一个很大的改变。但在一个人数众多的班级,教师就是想改变教学方式也难。

(三)实验条件难以满足

新课程强化了实验教学,尤其是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大大增加了学生实验的数量,目前农村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四) 理论与实践脱节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依赖教育科研,这是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前提。然而,目前许多教师都是“经验型”,“辛苦型”的,“研究型”、“创造型”的教师比较少。而许多教育专家则致力于闭门造车,研究他们的理论,二者没有有机结合。

二、农村科学课程实施中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评价改革的滞后

要落实课程改革,就要重视评价制度改革。在实践中发现,评价几乎成为制约课程改革理念真正落实的一个瓶颈,尤其在中学。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处于课程改革的不同层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如何评介学校的工作。在目前中考、高考存在的条件下,考试作为一种导向,一个指挥棒,一种最主要的评介方法,对于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巨大的羁绊与束缚。只要中考、高考仍然保持原来的价值取向,学校、教师就不可能真正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精神。

(二)投入严重不足等原因,导致课程实施资源缺乏

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课程必须有课程资源作为前提。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课程实施所需要的空间、材料、设备、环境、场地等课程资源都难于保障,无法满足教育的正常需要。

当然,在新课程实施中,缺乏课程实施资源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教师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缺少课程开发的动力与意识。

(三)农村教师的各方面压力过重

超负荷的工作量:教师普遍反映工作量加重,感觉教学工作负担重,心理压力很大。

农村教师的精神压力很重:在一些农村地区,地方政府为了减轻财政压力,于是就拿最没有背景的教师开刀,开口谈下岗,闭口是下岗,搞得教师人心惶惶,忙于找关系,保岗位,无心任教。

农村教师的经济压力更重:一谈新课程,教师要培训,培训就要交钱,而且各种培训不断。暑假本来是教师正常休假的时候,可是很多地方的教师可以说从来没有安宁过,学习、培训倒好说,费用就不好交了,每年总要几百的,何况农村教师的工资向来是拖欠的、不足额的呀

三、应该采取的对策探讨

(一) 让地方主政官员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参加一遍新课程的培训 提到新课程的实施,专家始终认为主要取决于实验教师的观念,笔者认为新课程的实施关键不在教师,而在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主政官员的意识。应组织他们到农村学校实地考察,并对他们进行一次教育发展的培训,现场办公解决学校的硬件建设,诸如:实验室建设,薄弱学校改造,校园环境整治,等等。

(二) 制订保证教师权益的相关措施

目前“教师下岗”似乎成了政府减轻财政压力的好办法?似乎成了职能部门管理教师的好办法?

教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稳定的教师队伍,就没有稳定的教育质量。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无论用工制度如何灵活,失业率如何的高,中小学教师的岗位基本上是稳定的,法律保护中小学教师的就业机会不受影响。这样可以保证中小学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一种稳定的心态,也赋予了中小学教师一份为人师表的尊严,进而激发他们高尚、敬业、充满爱心的职业道德。 对教师的管理,应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进行,严格教师的进出,国家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应该对各地违反教师法的行为和事件予以纠正和处置,并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

(三) 改革目前班级制度

大班额的上课导致教师无法关注全体学生,一个老师让一个教室里的

五、六十个甚至更多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其难度可想而知,因为老师面对的是注意力相对较难集中的少年儿童。只有实行小班教学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才能保证新课程的正常实施。

(四)对农村教师免费培训

教师学历影响着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学历较高的教师一般对新教材比较适应。而农村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提高学历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各种在职培训却收费不断,教师叫苦不堪。因此,应该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免费在职进修和培训的机会,而且教师培训内容和形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强化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意识;要符合教师的需要与特点;要加强送课、送教下乡的制度。

(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介制度

当前,要促进课程改革,国家急需出台与新课程理念相应的考试政策,进行考试改革。目前重要的举措是:在考试的目标上如何体现多元性,即兼顾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评价;在考试的方式上体现多样性,突破原有的纸笔考试,将笔试与口试等多种方式结合。

实规范,从”能改变的”做起——小学科学教师全员性实验研训的实践与

思考

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 金伟平 312030

摘要 本文立足绍兴县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现状,提出“半年全轮遍,三年全做遍”的教师研训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全员性实验研训,试图让所有科学教师在课前把所有实验“先做一遍”,促进全体教师实验技能的提高,以期改变教学中不规范的现象,提高实验开出率,帮助教师规范上好科学课。

关键词

落实规范

全员性

实验研训

《浙江省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小学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观察和实验,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和科学态度。可见科学课教学离不开观察和实验。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喻伯军老师多次强调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并提出“实验是科学教学的底线”。 可现实并非如人愿,很多现象暴露出科学课中的实验活动还没有真正开展起来。针对我县教学现状,我们试图从“教师能改变的”做起,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切实提高教师实验教学能力,业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认识现状,剖析原因

(一)科学课教学现状

1.以讲解或视频代替实验

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发现,小学科学教师大多习惯于书面备好课就去上课,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仅仅关注科学知识,纸上谈兵式的“讲实验”是平时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有部分教师会利用科学教学参考书后的光盘,让学生看看实验,把看实验等同于做实验。 2.实验材料准备随意,操作不规范

一些教师没有把准备材料作为备课的一部分,在上课之前往往不提早准备材料,临上课了赶紧找材料,能找多少算多少,也不管够不够用,能不能用,材料的结构性不强,随意现象比较普遍。即使部分教师准备好了材料,也不事先做一遍,因此教师自己对实验操作的步骤、实验操作的要点不清楚,不能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和演示,给学生提实验要求提不到点子上,到学生实验时一旦出现实验失败或失真等不尽人意的现象,就让学生停下来,换一种材料重新做过,或者就告诉学生做出来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是怎样的。实验仅仅是过一下场,结论与实验似乎毫不相干。

(二)问题原因分析

1.教师对科学学科性质缺乏理解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我县近500名科学教师中有84.5%是兼职教师,3-6年级每个年级新任教科学课的教师都达到100人以上。这些兼职教师不了解科学新课程要求,也就不会从学科性质出发去考虑如何上好课,没有意识到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最直接途径。虽然他们也认为小学科学教育很重要,但想当然地又认为做不做实验一个样。只要“讲实验”、“画实验”,让学生“听实验”、“背实验”,通过期末的测试就可以了。

2.教师缺乏科学专业素养

现任的小学科学教师普遍为师范专业出身,没有科学专业的学习经历,且多数小学科学教师为半路出家,可以说是边学边教,造成了目前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严重不足,科学素养跟不上教学要求。不少学校配了科学工具箱,但教师不会用这些材料,有些拿去用了却用不好,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实验数据失真或实验现象不明显,自然得出的结论不少是与实验相违背的。

有鉴于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落实《建议》中的规范要求,如何让教师能得心应手地开展实验课的教学?我们开展了大量的调研访谈,广泛听取了教师们对研训的意见和建议,大家普遍认为,要让学生在课上做实验,教师首先要会做实验。为此确定了小学科学研训工作的重点是开展对教师的实验操作研训,并确定了实验研训的目标:半年全轮遍,三年全做遍。半年全轮遍就是让每位专兼职科学教师在每学期至少参加一个年级的科学实验操作研训。同时安排兼任多个年级科学的教师多参加一次研训,通过三年时间使所有科学教师能够参加四个年级的培训,把所有小学科学的实验都做一遍。

二、稳步实施,不断改进

(一)研训的准备

1、整理实验目录

科学新课程自2003年实施以来,教材已修订了三次,与第一版比每册教材

都改了一半左右。教材的变更使很多实验都发生了变化,要让教师上好实验课,就得让他们清楚到底要做哪些实验。我就请四位骨干教师整理了各册实验参考目录,把实验器材一栏分为工具箱器材和其他器材,把工具箱中的材料分解到各个实验中,对工具箱中没有却要用到的材料作补充。在期初把参考目录发给各校,请各校对照目录寻找材料,补充材料,再综合各镇街具体情况,确定每册教材的实验目录。

2、成立讲师团

根据地理区域,我们把全县20个镇街分成5个区域,充分挖掘全县15.5%的专职教师和科学教研组长这两批资源,组建了20人的区域性骨干教师讲师团,每个区域分别由4位教师担任3-6年级不同年级的实验研训任务,这样全县每个年级都各有5个讲师团成员,又可以组成一个小组,针对一册教材的特点,我们的讲师团成员都分单元进行了实验材料的准备和操作,再交流各自的操作体会,最后统一确定实验研训的内容,并从实验材料、实验操作方法或要点、建议等方面编写成本年级的实验研训资料,确保研训的准备充分。

3、配齐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是开展实验教学的有力保证,配套的小学科学工具箱是极好的实验材料。在2008年我们就对全县各校的在用工具箱进行了统计,要求各校的每个年级至少配一只工具箱,保证能做大部分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到2009年,全县90余所小学共配了近400只工具箱,已能基本满足平时教学的需要。到2010年,全县各校工具箱只数已增至500余只。同时,我们要求各校每学期检查酒精灯、测力计等常用工具,及时添加酒精,保证实验能正常开展。

(二)研训的实施 第一次:三级联动研训

《规范》第六条“设计分课时教学方案”指出:教材上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在上课前要亲自做一遍,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我就把“先做一遍”作为培训的一种形式,确定两所学校作为培训点,一所在城区,一所在山区,请学校的科学教师提前作好实验操作培训的器材准备,分四个年级对全县的科学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进行培训,县级培训好后再分区域由科学教研组长组织培训,镇街比较大的再进行一次培训。

记得在三年级的县级培训中,教师对“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教参中的讲解提出质疑,教参中提到把水和油珠同时滴在玻璃片上比较,会发现水滴厚而圆、油滴扁圆,但有教师看到的实验现象恰好相反。

于是实验培训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一次实验探究。在实验中教师们控制了实验的变量:同一高度,同

一时间,同一数量。结果却出乎意料,有几块玻璃上的现象和教参说的一样,但也有几块却和教参相反,这是什么原因?大家又分别找来了蜡光纸、透明胶等材料在上面滴水和油珠,终于发现这跟玻璃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刚才实验的有毛玻璃片和光玻璃片,毛玻璃片会出现和教参不一样的结果。在这次实验探究中,教师们一致认为实验时用透明胶做这个实验最方便,效果也最好。

在这次实验探究中,培训的教师不仅把一个困惑研究清楚了,而且在思想观念上对科学更增加了一份严谨的态度——科学要亲自做,发现问题要学会质疑。同时,在下一级的区域性培训时,我们就建议讲师团成员多准备一些材料,让教师直接进行比较,了解不同材料会有不同现象,提出给孩子们选择材料时要注意统一。

这样的三级联动培训使每一个科学教师都有了一次参加一个年级实验培训的机会,不仅使全体教师熟悉了实验材料,也亲自操作了一遍实验,教师们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但在培训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不同的镇街订了不同的工具箱,有些实验在培训时要全部做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个别镇街的教研组长还无法担当起为本镇街道所有教师培训的任务,导致镇街培训效果不好。

第二次:区域性培训

针对第一次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除了要求全县各校统一订杭州新地生产的工具箱外,对培训方式作了改进:省去了全县和镇街一级的研训,充分发挥讲师团成员的作用,把培训统一安排在周六集体备课时间,这样的安排不影响教师的日常工作,使教师们可以安心来参加研训活动。研训时,我们的讲师团成员把全体参训教师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实验内容出示后都由参训教师自己取要用的实验材料,再分工合作,听讲师团成员讲解注意点或小组合作交流,体验学生学习的过程。

为评价这样的研训是否比第一次更有效,每个区域的研训活动结束,我们都要求参训教师填写一张参与式研训反馈表,反馈表内容分两大块:一是对活动的综合评价,主要从研训的相关度、研训效率、研训组织、研训效果等方面来评价;二是请教师写一些自己的想法,主要有您认为哪些内容对您最有用?哪些内容您认为实用性不强?您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对今后研训活动的建议等等。

不少参训教师这样评价:自己通过动手做实验,更深刻地理解了科学教材,最有用的是大家一起讨论实验注意点,如何正确使用器材;知道了实验操作时要进行仔细观察,并及时做好记录;实验操作应规范细节,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实验操作指导很有用,解答了很多疑惑,对以后指导学生实验比较有用。„„

还有一些新任专职科学教师这样要求:一次培训只能选一个年级太少了,能否把一些简单的实验压缩改为只讲一下实验要点和注意点,在一次培训中能参加两个以上年级的实验研训,这样可使自己尽快入门。

第三次:分年级研训

在充分听取教师们反馈建议后,我们决定对培训方式再进行一次改进,挑选讲师团成员中大家认为最好

的四个老师作为主讲教师,分别确定各年级的重点难点实验,在资料中作好标识。在学期初的教研组长会上,我布置教研组长作好基础统计工作,采取同时申报任教年级和想参加研训年级的方法,对本镇街的科学教师情况作好统计。我则综合各教师的申报情况,择其一进行适当调整,使每个年级的参训教师控制在100人左右。考虑到路的远近和教师的分布情况,又把每个年级的参训教师分成上下午两批,集中在实验小学分四天开展研训。具体是这样安排的:第一天上午三年级,下午五年级;第二天上午四年级,下午六年级;第三天上午五年级,下午四年级;第四天上午六年级,下午三年级。这样的安排,使有些教师出来一天可以参加两个年级的研训,也使部分路近的教师只要出来半天就能参加完本年级的培训,如果学校允许,花上两天时间把四个年级的研训都参加了。这样的组织形式更有灵活性,虽然前期工作繁琐些,但方便了教师,等于提高了研训效率。

三、初见成效,引发思考

近两年来,我县从保证人员参与、保证培训时间等入手,改变培训模式,专职和兼职人员,人人参与,有近1500人参加了培训。这种全员参与培训,不仅使全体教师都熟悉了至少一个年级的实验,也亲自做了一遍实验,使教师的实验操作技能有了较大提高,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乐意开出实验,通过对六年级学生的问卷调查,并对“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统计,发现“教师演示实验”的开出率为95%,“学生分组实验”的开出率为 82%,可见平时的实验教学情况是比较好的,教师演示实验开出情况比分组实验更好些。

同时通过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访谈,发现教师对《建议》有了一定的的认识,95%的教师非常欢迎这种互动式的培训,觉得培训有收获,大部分教师觉得自己有信心有能力去上好科学实验课。在教学的实践中,教师的教学技能因有了底气而得以在学生面前展示,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改变了“听实验”、“背实验”、“画实验”的现象。

为使以后的研训工作更高效,以下两个问题我们将要作进一步的思考:

1、如何把实验研训与专业知识培训相结合

由于科学兼课教师占大部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科学研训,自身的科学素养不高,对很多科学知识一知半解。因此,在开展实验研训时,需要向教师讲解相关的科学原理,把实验所涉及的科学知识作拓展性讲解,让参训教师“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2、如何把实验真正落实到课堂中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自己会做实验了,还不足以保证在课堂上能实施。要让实验课高效,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对学生实验习惯的培养、实验前的指导、小组如何合作、如何组织汇报交流等等。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多开设实验公开课,让参训教师了解实验课的教学要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上一篇:(省一等奖论文)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探索

下一篇:(省一等奖论文)你真正推测了吗?——小学科学探究中推测之我见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期末试卷[24311]

·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16662] · 为什么要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强[11488] ·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11327]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

打印本页

共 0 条留言

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昼夜的形成

一、教材

1、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学河北版四年级上册第53页和54页。

2、

教学内容的地位和意义:

本课在小学中年级初步直观了解地球、太阳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认识探究昼夜交替现象和原因,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认识的历程,引导学生感受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手电筒、蜡烛,纸人,遮光窗帘等模拟昼夜的形成,形成

直观地球昼夜现象。

(2)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通过学生开学术小组讨论会,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初步的空

间观念。

4、教学重、难点: 观察地球仪,弄清楚地球自转方向、周期、昼夜形成过程。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提示

学生已经学习并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观察了地球仪,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并试制作地球模型,初步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及通过太阳观察地面影子、温度、方向等知识。教学昼夜的形成同样采用直观教具演示和由计算机设计的动画,以生动、形象、直观的实验,富于启发地提示知识的内在规律,明白太阳、地球之间的关系,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要24小时这些知识通过直观教具演示和学生活动小组的实验活动,富于启发地揭示知识的内在规律,使学生明白发生昼夜的形成与地球自转的必然联系,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昼夜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空

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2、学法提示:

教师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实验、探究活动中,使之产生学习兴趣,自觉主动地学习新知。故本节课先是采用了操作实验法,让学生亲手发现新知,感受学习乐趣;其次采用演示法,激活学生思维,使其形象、逼真地体验到昼夜变化的产生;最后在拓展思考练习中,采用讨论辅导法,指导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

复习上节课已学过的地球知识,开门见山让学生明白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

根据课题,学生分组研究探索,小组长到教师处领实验器材,教师发研究记录卡,教师到各小组辅导实验研究,从而为学生动手操作和理解“昼夜的变化”作好铺垫,小组

长记录研究成果。

3、

各小组上台展示研究成果,台下学生补充评价优缺点,教师注意点评。

4、

教师示范实验,重点解释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5、

再次让学生按教师实验过程摸拟实验,注意思考理解方向、周期、速度。

6、

质疑问难,课堂小结。

7、

为加深学生对“昼夜的变化”的理解,根据实验拓展:在同一天中,上海和乌鲁木齐、中国和美国,哪个地方先被太阳照到?(把握地球自东向西自转)

四、板书:

昼夜的形成

地球正向太阳面——光明

地球背向太阳面——黑暗

地球自转——光明黑暗交替

——昼夜形成

这样的板书,能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学生迅速直观理解课文内容。

五、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1、

课前搜集信息;

2、

实验;

3、

讨论辩论;

4、

科学欣赏(电脑展示地球自转示意图)。

六、主要导学方法

1、

讨论法;

2、

探究法;

3、

实验法;

4、

暗示法;

5、

演示法。

七、使用仪器

1、

地球仪;

2、

电筒;

3、

纸人;

4、

暗示法;

5、

演示法。

七、达到的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开学术小组讨论会、学会使用地球仪、手电筒、蜡烛,纸人,遮光窗帘等模拟昼夜的形成,能形成直观地球昼夜现象,培养了他们观察、推

理及初步的空间概观念。

上一篇:云南私家车电台主持人下一篇:医院中层干部培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