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2022-05-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策略探讨

摘要:根据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科学实验教学的内在含义尤为重要。并且小学阶段中科学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对学生思维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用。但是就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学来看,任然存在一些教师没有对小学科学予以足够的重视,同时伴随着的问题也随之显露出来,如:科学实验教学效率逐渐下滑,教学的具体过程比较枯燥乏味,进而导致学生对科学学习缺少一定程度的兴趣,很难有效的实现科学实验教学的推进。因此本文就针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具体策略开展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就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来看,能够有效的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对科学实验学习的兴趣以及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教学。同时关键的一点就是还能充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并且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在今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目前小学教学阶段中应当重点加强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一、小学可续课堂中开展实验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中开设科学课程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也能很好的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就目前我国的科学实验教学俩看,对于小学生而言不易理解,所以说在具体科学实验教学中,适当的降低科学实验的难度,重点加强学生对科学实验原理的深层理解。由于目前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但是他们却有强大的好奇心,在科学课堂中开展实验教学能充分的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随着科学课堂实验教学不断的深入和推进。同时教师在实际科学课堂教学中,将教材的基本知识以实验的方式向学生表现出来。并且教师完全可以要求学生自行开展设计实验的方案,并自行动手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这样不仅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最大化的提升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不重视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其中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方向,但是目前来看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偏科的现象,学生对科学实验教学没有任何的兴趣,并且教师则中重点关注的是语文,数学等其他主要的学科,对科学教学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除此之外,目前有很多教师逐渐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但是由于学校的实验器材和设施有限,导致教师无法有效的开展科学实验教学,久而久之也就导致了教师和学生逐渐减少了对科学实验教学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进而使得小学阶段实验教学仅仅是形式教学,无法起到真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作用。

(二)教师自身缺少科学实验教学的相关经验

科学课程本就是小学教育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但是往往被社会各界忽视。并且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科学这门学科仅仅是用来衬托语文和数学学科,同时学校也没有经常组织教师去参加相关的科学实验教学的培训。进而导致教学缺少相关的实验教学经验。以至于,无法有效的开展科学实验教学,进一步导致学生动手和动脑能力没有的有效的发展,科学素养也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展。

三、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设置生活情景教学

目前,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开展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内容,而且其中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以科学现象和生活经验为主的,这样使得学生能够很好的理解。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设立情景教学,从而有效的开展实验教学。教师将教材中的内容完全与日程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以此来逐渐的提升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全新认知和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学生在真实的情景教学中学习,能够有效的避免对科学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抵触心理。

(二)优化科学实验教学设计

如今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完全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对科学课程教材内容的认知相对来说比较浅显。所以说,就算是通过科学实验教学,学生也只能发现表面的现象,无法对实验进行深入的眼就与探讨。因此,在目前的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征以及在学生认知能力水平范围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同时还需要将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划分。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中逐渐的掌握科学教学的内容。并且随着学生思维能力不断的提升,教师也可以适当的提升教学的难度。同时为学生设计更加具有挑战性的科学实验,进一步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加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对当前小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除了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充分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当时目前没有小学阶段科学实验教学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小学极端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明显不高。因此,为了能够更加有效的培养新时代人才的发展,我国教育以及社会各界都应当注重小学教育理念的转变,重点加强对科学实验教学的培養,以及对科学实验教师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提升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 陈寿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探究[A]..教育理论研究(第三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8:1.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华家镇团山小学)

作者:刘长永

第2篇: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摘要: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核心素养。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与深入小学科学课堂,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中,利用好科学实验课的教育功能,不仅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发展学生团结合作、创新思维和交流共享的精神品质。为了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水平,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特对实验教学中的教学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新課标;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2017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 ,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体现了新时代小学科学教育的新特征,对我国现阶段的小学科学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1]。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小学阶段重要的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可以开阔他们对科学世界的全方位的认知。

一、课堂导入要有趣味性,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心和主动性。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技能上的实验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老师在引入新课之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好奇心,利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性,设计合理有效的问题引入方式。

1.通过做实验的方式引出问题。例如,在讲解“磁铁的两极”时,采用钓鱼的实验引入新课时,用一个有磁铁的鱼竿来钓起水中的鱼,学生会发现有的鱼能钓起来有的鱼钓不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学习了磁铁有磁性的基础上,学生会主动思考鱼内可有磁铁,钓不起来是因为没有磁铁,进而引出新课磁铁的相互作用。

2.通过日常现象引出问题。比如冬天下过雪或者天气比较寒冷时,为什么在窗户上会看到窗花或汽车玻璃上会出现一层雾气,我们为什么能看到自己的哈气,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四季更替的现象等等。通过向学生提出一些日常大家都见过的现象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领学生进入到科学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3.通过播放视频或多媒体音乐等方式引出问题。在讲解动物蜗牛时,首先播放一段各种各样的蜗牛的视频,调动学生对蜗牛的喜爱之情,引出后面蜗牛生活习性和身体结构的讲解。

二、鼓励大胆猜测,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猜想和假设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或知识对问题进行一定的猜测的过程,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探索环境,要让学生对任何事物保持怀疑的态度,相信同一个问题并不是唯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2]。

例如,在讲解“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时,老师可以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光是怎样传播的,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会说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也有学生说光是扇形传播的,还有学生说光是梯形传播的,对于所有实验验证前的猜想老师都应该给予鼓励回应,以此激发学生主动验证结果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改进实验材料,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实验材料是开展一切实验活动的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所有可能资源,拓宽实验材料的获取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科学学习中来,也为高效的科学实验教学保驾护航[3]。实验材料的获取途径有很多。

1.实验室中获得。学校实验室的仪器和材料都是根据教材要求配套准备的。教师在开学初应该充分了解熟悉教材和现有的实验材料,并做好分类规整工作。可以列一个材料清单打印出来张贴在实验室,每次实验前根据需要选取合适的实验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室的实验材料得到充分利用,也能保证教师和学生充分参与到实验中来。

2.留心积累,动手制作。当科学实验室的材料无法满足实验课的需要时,就需要老师养成善于积累的好习惯。科学教师可以在实验室准备一个“科学百宝箱”,随时收集可能用于实验的材料,比如压扁的乒乓球可以用来研究抗弯曲能力;卡纸、铁片、木条、塑料可以用来研究哪种材料更硬;塑料梳子和气球可以研究生活中的静电问题。当然,许多实验材料也不是信手拈来的,有时还需要老师自己动手组装制备实验课中需要的材料。

3.引导学生,大胆寻找。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学生自己搜索实验课上需要的材料。比如观察植物的叶,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各种植物的叶片进行观察;讲解磁铁的磁性时可以让学生用磁铁去吸引他们手上所有的材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人公地位。这样既能减轻老师准备材料的负担,又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实验学习中来。

4 注重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倡导学生之间要合作交流。小组合作中需要注意的是保证分工明确,人人有任务,人人都参与。老师可以根据班级容量将班级分为四人组或六人组,给学生明确的分工,例如组长、材料员、记录员和实验员,并对每一个角色做出明确的职责说明[4]。通过合理的调配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总结

在新课程不断深入改革的当下,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要发掘教学中的问题,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验课的优势,充分挖掘学生的无限可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李小海.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6):94.

[3]陈娇梅.小学科学实验材料准备的有效途径[J].辽宁教育,2018(21):85-86.

[4]裘卫江.浅议小学科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1):196-197.

作者:闫雪琴

第3篇:小学科学分组实验教学策略

摘要:分组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最主要的课堂探究的形式,可以将理论的知识升华为实践,可见其地位非常重要。作为科学老师,应当明白科学课程中分组实验的特征,并实施高效的策略进行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分组实验;科学素养

一、了解分组实验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课程的课程性质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的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是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主要学习方式,小学科学研究的内容基本上都符合小组合作学习完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于学习行为进行自我反思,分组实验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多人合作,学生之间的集思广益,可以促进良好个性的发展。

二、分组实验课堂中的现实问题

(一)学生方面

1.分组实验的课堂纪律往往都不乐观,甚至出现失控的状态。原因是学生对实验材料很感兴趣,出现你争我抢乱哄哄的现象;还有部分学生的自主探究缺乏,探究能力不强,表现在小组同学之间不配合。

2.分组实验结束后,进行小组成员汇报结果时不尽人意。原因是部分同学把自己当成旁观者,因为他们组中有“活跃份子”会回答出教师的问题;或者是部分同学是不会收集实验数据,没有养成及时记录或者记忆的实验习惯;还有就是因为学生根本没有达到实验的目的,学生不理解,造成实验操作过程有误的情况。

(二)教师方面

1.教师对教参、教材、实验、实验室的材料不熟悉。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情分析不到位,觉得实验简单,没有提前操作尝试,对学生的前概念没有深入了解,造成学生实验效果不理想。

2.教师对实验环节时间把握不合理,老师讲解的太多,学生没有时间做;老师讲解的不到位,学生浪费时间却得不出正确结果。

3.实验材料没有准备充分,或者与实际课堂无法匹配。

三、分组实验教学建议

(一)有效掌握学情

要了解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有一定的认知,只有充分的分析学情,为实验做好准备,开展实验活动才能具有高效性,只有课前抓住了学生的心思,才能提高学生在分组实验中的参与感,课堂才能自然有序进行。

(二)养成良好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是分组实验进行前的基础,教师要和学生在实验前进行约定条件,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指令进行实验。

1.分组实验进行之前需要得到老师的许可,不能随意乱动实验器材。无论是自己带来的实验材料,还是老师发的实验材料,都要根据指令拿取材料、进行实验、归还实验材料。

2.实验进行之情应当给予时间提醒。可以在大屏幕上显示倒计时的时间记录器或者在操作过程中以音乐为提示,音乐结束操作就自动结束。

(三)合理进行分组

1.普通教室中以前后桌自由结合的情况。在小学中高段学习科学时大多采用前后四人组合的形式。这种学习的形式主要是实验材料容易取放的情况,操作的过程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过程,没有必要组织学生去实验室进行的分组实验,相对来说大多是方便操作,但是仍然需要秩序化,可以前后桌分别以1234的顺序进行,可以轮流依照序号进行领取实验材料、发放试验材料,收集实验材料、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其中。

通过小组互助提高学困者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习的快乐和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可以避免以往“一窝蜂”似的混乱局面出现,从而很好的驾驭实验课堂,让学生明确任务,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四)把握实验材料

1.实验材料的准备方面

(1)学生自备实验材料的情况,要提前进行多次的提醒,可以有效提高实验的完成率。例如:在《聲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中需要的实验材料包括橡皮筋、钢尺、音叉、小鼓、几个豆子等。音叉、小鼓、豆子可以通过实验室、材料既贴近生活又携带方便,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发现当学生自己准备好橡皮筋和钢尺时精神饱满,期待老师的讲解,充满了求知欲望。所以要在课堂实验前多次的提醒学生准备实验材料,否则会造成课堂上的因为没有带实验材料的无所事事,无从下手,成为旁观者,局外人。

(2)教师准备实验材料要可以在实验室器材基础上,结合学生学情适当对材料进行改进、完善。例如:在新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课中《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在这个实验中操作步骤不算太难,但是难在材料的准备。对比教材图片中给出的小车和实验室中的小车,实验室中没有一辆是符合要求的小车,所以笔者在生活中找到了四驱车,这也是很多孩子在车模中比较爱玩的小车。然而发现在这个四驱车上绑的橡皮筋比一般的橡皮筋要粗要长,是比较少见的,对于学生来说四驱车比较贵,很多同学的经济方面不允许。所以,又要重新想办法解决材料的问题,利用雪糕棍、水瓶盖子、电池等小物品就能自制符合条件的橡皮筋小车,即使实验设计的多么好,缺少实验材料都是纸上谈兵,所以自制、改进教具十分重要。

2.注重实验材料的出场顺序

(1)第一种情况直接放在实验的桌面上,对于一些学生,常见的物品没有存在好奇心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放在桌面上。比如铁架台、水槽等。

(2)第二种情况是放在实验抽屉里,不直接观察,但是方便学生取出。既是为了减少拿实验材料的时间,也能保证学生的注意力。

3.实验材料的选用

(1)课堂中使用的分组材料要达到实验目的。例如在比较壤土沙土粘土的分组实验中。沙土和壤土都比较好找,在校园里就能找到,但是粘土在新疆来说比较少见。笔者通过与陶艺坊的联系,购买了一些做陶艺的粘土,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亦乐乎的探究,在学中玩,玩中学,收获满满。

(2)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便于操作,能帮助学生将实验与生活结合起来,更好的理解实验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高效性。[]在学习《根与茎》一课中,老师和学生共同准备了菠菜、大葱、小葱、芹菜、包包菜等各种各样学生常见的蔬菜,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课堂。

综上所述,为了上好一节科学分组实验课,要以启迪学生科学思维为基准,有效掌握学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引导学生合理分组探究,科学老师要及时给补充“能量”,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和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进行“充电”,才能与时俱进,成为学生喜欢的新时代科学教师。

参考文献

[1] 陆启威, 科学探究,究竟“探”什么[J]. 辽宁教育, 2012(21): 第82-83页.

[2] 陈远慧, 有效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08): 第34页.

作者:任春

第4篇: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我们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 等几方面作了探讨。试图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求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我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我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生

1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在《给冷水加热》一课中,我是通过魔术创设学习情境的。我亲切地对学生说:“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你们要看好啊。”我拿出一个透明红色小袋子,两个大烧杯,一杯装冷水,一杯装热水,然后将小袋子装满冷水并密封好,放入装有热水的大烧杯中,沉到了底部。学生们的双目死死地盯着。过了2—3分钟,学生们都惊讶了,小袋子从底部慢慢的浮到了水面。这样他们的探究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都开始讨论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时我问学生:“你们要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学生带着这样的探究兴趣,和我一起开展了有效的实验探究。

创设学习情境方法有很多种,只要是能激发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均可运用。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合理,有效的创设情境方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材,灵活选择,运用,并潜心研究更加有效的方法,使导课真正成为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二、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要完成科学探究的目标势必要借助各种形式的科学实验,而实验材料是开展科学实验的前提。合

2理的选择实验材料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选取的材料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顺利开展。如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中“土电话”的制作,教材选用一次性杯子和棉线,取材方便、效果很好。

在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时,所选材料是否具有引导性,能否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究。如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教学中,教材中出示了三个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瓶子作为学生的研究材料,然后在三个瓶中装入不同的水进行比较。实际上仅靠这样的材料设计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研究起来无从下手,也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直接经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对此,我又增加了一个瓶子,利用这个瓶子来对比衡量水的多少。学生在运用直接生活经验时发现探究障碍,从而能更好地科学探究。这里增加的这个瓶子体现了知识建构的引导性,更有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有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来设计、选取合理的有结构的材料,才能让学生由材料引发经历,由经历形成科学认识,方便实验探究活动的是顺利开展,最终发展和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设计重在过程,理清探究步骤。

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关注的是科学探究与科学概念并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清探究步骤,发展科学概念。“工欲利其行,必先善其器”,我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精心设计,有利

3于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如:我在教学《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时,我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这一目的出发,在研究平面镜“反射”这一性质时加入了“点亮绿灯”、“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等有趣的探究活动,这一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上呈现了精彩而有序的探究场景:在“暗箱寻秘”活动中,我特地准备了一个神秘的盒子考同学们的眼力。学生非常感兴趣,按捺不住地想一睹这神秘的盒子。我走到学生中间,让几个学生来尝试,却一无所获。原因是我设了一个小小的玄机,有意在盒子上只开了一个小洞,由于学生要将眼睛贴在小洞上观看,因此挡住了射入的光线,也就看不到里面的东西。我笑着问:“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眼力不够好?”并再次让学生观察,当学生把眼睛贴在小洞上,再尝试着离开一些时,就兴奋地说“我看到了!” 接着开展我与学生对话:“为什么开始有很多同学没看到呢?你还有不同的描述吗?”最后总结出原因:我们之所以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中。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参与了“看脑后头发”和“隔物看人”等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按思维发展的过程设置了新奇有趣的情境与活动,让学生能够“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类似过程,真正动脑动手学科学,自主而有效地运用相关的科学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又如在《温度与温度计》一课中,我在描述天气、气温后,学生很顺利地引出了温度。然后我让学生观察温度计。学生在观察温度

4计时,对温度计本身兴趣不大,但对温度计的“红液泡”很感兴趣,都在玩红液泡。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没有讲温度计的结构、刻度等,而是说:“我们用手捏住‘红液泡’,温度计中的线上升了”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在学生观察前,没有设计好学生的活动,导致学生观察时目标不明、效率低下。所以我在上这一课时,先出示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让学生观察,学生通过看有没有水蒸气、杯壁上有没有水珠等,得出冷水和热水的结论。然后问:“这两杯水有冷热,但到底相差多少呢?”学生马上想到了用温度计。然后让学生思考:“温度计为什么能测温度,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这时,学生产生了迫切要观察温度计的强烈愿望,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这次观察的重点在哪里?”学生提出了观察温度计的结构、观察它的表面有什么?观察它测量主要靠什么等猜测。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不仅讲清了温度计是由一根细玻璃管做的,里面有红的液体,外面有刻度,最大的数是102℃,最小的数是零下2℃,温度计的玻璃柱有放大镜功能等,顺利地完成了观察任务。由此可见,合理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是让学生顺利完成科学探究的保证,更是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

四、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

科学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还在于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心。学生自信心地提升,源自教师的评价。在每堂课中教师要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只要在探究活动中有进步的表现,哪怕是一点点,我们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如能实事求是回答问题的,能积极思考问题

5的,探究中能积极合作的,能为他人成功而喝彩的,能认真地倾听他人发言的,只要某一方面较好,就给他鼓励性的评价。这是树立学生信心,帮助他们坚持探究的很有效果的方法。

如《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在“改变橡皮泥的沉浮”活动中,我出示一团橡皮泥,让学生推测它在水中是沉是浮,我再将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下沉,我问:“大家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学生想到(如把橡皮泥和泡沫绑在一起;往水里加盐、加糖„„)等许许多多想法,虽然没有达到我的要求,但我都给了激励性的评价。在评价后,我再追问学生:“不借助任何材料,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这时由于学生在前面受到过表扬,他们会放大胆子去思考,就能促进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

总之,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策略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的内涵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既包括教师“有效的教”,又包括学生“有效的学”,努力实现科学探究与科学概念的协调发展,即科学探究围绕科学概念开展。开展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研究,除了以上涉及的内容外,关于科学探究中的倾听、记录、评价、预设与生成等内容,都与有效教学有关,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进一步研究。

6

第5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探究

摘要:针对小学科学实验出现的新问题,本文从科学实验内容、实验方式、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信息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思考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基本策略

新问题

小学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探究能力,对落实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的要求,发展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又出现新的问题,如学生的实验活动多数表面上又说又做、热热闹闹,实际上只是简单的孤立的动手操作,没有深刻的、联系的思考过程,即只动手不动脑,这样的活动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笔者针对小学实验存在的新问题,并结合自己这几年从事一线科学教学工作,谈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

要使小学科学实验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实验中,既能使学生动手操作又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基本策略着手:

一、科学实验内容要有趣味性

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和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其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并使之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和主要标志。要想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们“好学”。小学科学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了趣味性,它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和启发,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使小学生积极地思考。如在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时,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笔者就安排了一个“吹泡泡”的游戏实验,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多种材料吹出一个又大又不容易破的泡泡。学生对吹泡泡这项活动非常熟悉,但要吹出一个又大又不容易破的泡泡对他们又非常具有挑战性,所以他们的思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认认真真投入了实验探究。总之,兴趣是思维活性的催化剂,当学生对某个实验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地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二、科学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这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探究性实验相对于验证性实验,两者原理不同,前者是指人们在结果、现象未知的情况下通过实验设计去探索,进而获得结论,而在探究中往往有新发现,因而指向性不强。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大胆思考,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例如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实验中,有学生就得到不同的实验现象与结果。此时,我们就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探讨蚂蚁对不同气味的反应的其它影响因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又培养了他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由此可见,注重小学科学实验的探究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科学实验教学的一个基本策略。

三、科学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设计实验时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让其有意识地直接地观察事物。如“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把不同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再把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体会水有向上的浮力,从而得出结论,最后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科学实验操作要体现主体性

科学实验教学强调学生收集处理、分析总结、观察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讨论、自主思考达到使学生自我不断完善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在实验全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如在学习《弹性》一课时,学生对于弹性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于是可以让他们在课前就收集自己认为有弹性的物体带到课堂上,并且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它有弹性。由于各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成员间的见解会有所不同,而这些矛盾会在他们进一步的研究中解决。这就是让学生“真刀实枪”地做科学。

五、科学实验信息实现共享化

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地思考和分析发现和认识规律。当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到足够的感性认识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并让他们自己进行讨论,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加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及通过实验产生的想法。教师要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供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当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探讨时,不论他们的发言是否正确,教师都不要急于表态,而是要认真倾听,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辨别是非,形成共识,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初步形成科学概念。总之,实验信息交流是促进学生思考的基本实验策略之一。

总之,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动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积极思考,避免出现表面热闹头脑冷清的现象。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需要教师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不断地摸索、积累。科学教师要在实验课堂中营造一个爱科学、做科学、思科学的良好环境,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这样,才能发挥科学实验课的作用,才能最终全面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江杰,李兴才:《浅谈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教学研究》2015年第19期。

[2]

刘平:《初探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新课程》2015年第03期。

[3]

彭光全:《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新课程导学》2015年第04期。

第6篇: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2)

首都师范大学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学生姓名: 院系名称: 专业名称: 学

号: 指导教师:

首都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研究/设计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如违反有关规定或上述声明,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摘要: 要把探究作为学习科学的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又是学习的目标。而进行探究活动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实验。实验教学充当着和从抽象到具体,从书本到实践的桥梁,它是理论教学的验证与持续。实验检验着理论的正确与否,巩固并深化了理论教学的成果。所以说,实验教学在小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为课题进行了充分研究。第一部分表明了进行这一问题的现状,第二部分分析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来了问题的关键对策。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目录

引言................................................................ 5

一、现状............................................................ 5

(一)研究背景...................................................... 5

(二)研究现状...................................................... 5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6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目的性不足的问题.......................... 6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6

(三)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 7

(四)材料不能满足需求.............................................. 7

(五)实验教学内容闭塞缺乏科学性.................................... 8

三、对策............................................................ 8

(一)明确实验教学目的.............................................. 8

(二) 优化合作学习方法............................................. 8

(三)加强实验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9

(四)改进实验材料突出实验现象...................................... 9

(五)构建完善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程体系................................ 9

四、结论........................................................... 10 参考文献........................................................... 11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引言

“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重点,加强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特别强调的,此外,还强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主动参与”。所以,科学实验教学成为各学科相互探索的方向,科学实验教学也因此有了特殊的地位。但是小学教师对科学实验教学的能力以及认识一般,所以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说,体验目标不明确,评价方式缺乏创新,策略运用不当等。

要把探究作为学习科学的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又是学习的目标。而进行探究活动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实验。实验教学充当着和从抽象到具体,从书本到实践的桥梁,它是理论教学的验证与持续。实验检验着理论的正确与否,巩固并深化了理论教学的成果。所以说,实验教学在小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现状

(一)研究背景

1、21 世纪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

2002年8月,在重庆召开了“21世纪课程与教学改革国际学术研研讨会”,“21世纪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其会议主题。目前改革的重点由以下几方面:1.教学的生活2.教学的特殊化和个性化3.以主动探索,动手实践为核心的教学。从目前来看,我国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果要面向新世纪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说,学生的创新能力差,学习方式单一,不懂得广泛应用。

1、国内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科学教学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科学的数学”,数学作为教育内容,需要满足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对于开发智力,开启思维有非常大的好处。“科学的数学”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到的知识更有理论可言。

(二)研究现状

1、“科学教学”成为各学科教学探索的方向

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重点,加强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是目前最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教育改革,在改革中,特别突出学生的“实践“、”“操作”、“研究”、“参与”等,实现这些行为动作,实验体验必不可少。所以,实验被放到了十分关键的地位。

2、“实验性的体验学习”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

20世纪40年代,出现了“体验学习”,这种实践一开始出现在户外活动中,然后被引入企业中,在企业中的效果显著,所以迅速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随后,运用到教育领域,在80渐渐融入到学科教学中,现如今,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实验性的体验学习已经在各教学中不断深入的研究,各种学术论文也不断出现。

3、研究目的

通过学习小学科学课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和科学兴趣爱好,让学生掌握到关键的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通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把所学到的知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运用到科学探究活动中;认识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以及实际生活的关系;了解科学精神的核心: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科学素养的重要的一方面,就在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基本过程,小学科学教学中,对比试验在学生学习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最常用的研究方式。

站在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的方式上来看,重视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说明活动探究的重要性。由于小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所以只有在他们理解的范围内他们才会明白科学素养的形成,他们对事物有了一定的把握,这样才更有意义。再说,结合日常的生活经验,大部分时候,亲自体验过的内容印象会比较深,领悟出的东西也更多。所以,小学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体验式学习。而体验式学习提倡的学习方法之一就是探究学习。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目的性不足的问题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在这基本上他们对科学实验非常的感兴趣,不论是实验器材还是实验课题,都受到学生们的热爱,但是在科学实验课上,部分实验缺乏一定目的,虽然学生在动手操作,但对于有些实践操作来说,则需要明确的解决问题,没有办法找到相对的位子,时间长了,就会使学生产生迷乱,并且在实验中感到没有适应感,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实验质量。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一般来说合作学习是现代流行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促进学生相互沟通、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这是现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普遍运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老师只给学生简单分组,却觉着只要分组操作,就可以完成小组学习与合作,没有详细的给组员安排、合作,这样合作学习会流于形式,很难发挥较好的作用。

(三)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

教育事业发展到现在,便经历了过多次改革,没有一个不是为了有效地学生学习需求和时代发展要求。然而在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中,部分老师通常用以往的经验进行教学,忽略全新的实验教学要求,所以导致教学方法、内容等与学生现有的需求并不吻合,同时限制学生教学创新和思维发展。还有教学过程中没有和学生实际的生活相结合,使教学效果直线下滑。

(四)材料不能满足需求

一些旧的材料,不能满足科学课需求,因为以前的实验室和常识仪器室很平常的变成了现在的实验室和科学仪器室。大家在仪器室里,之前配备的常识仪器,有铁架台、物体沉浮实验盒、机械实验盒、酒精灯、静电实验盒等等,很普通的成科学课的实验材料。但身为科学老师,虽然部分仪器在新课程教学中仍然可以用的,比如酒精灯、铁架台之类的,还有一部分使用起来的问题却挺多,就像物体沉浮实验盒,尽管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也有探究有关物体沉浮方面的知识,但新教材的内容和原来常识课是有区别的。之后提出了新要求,如“物体沉浮和它轻重有关系吗?”、“物体的沉浮和它大小有关系吗?”,看来以前的实验材料肯定满足不了新的探究活动。

新的材料,没有办法配备齐全的新课程,上级要求学校给每册科学教材配一套新实验材料——科学工具箱,在工具箱里,还有相应的实验器材,比如温度计、地球仪、小车、塑料量杯等一些可长时间来回使用的高锰酸钾和重复使用的材料等一些化学物品。此外,每个学期学生还制订一份科学套装学具,有绿豆发芽实验盒、电池、绿豆种子等等。

材料们给科学仪器室注入全新活力,也充实了科学实验材料的强大队伍。虽然这样,但在教学过程中,依旧碰到好多来自材料方面的问题,还是那些不能长时间保存的材料,像发芽的蚕豆、做生态瓶需要的鱼、水草油菜花等,

必须在学生或老师适时、准时准备,一些部门就很难在学期初统一配备。还有部分材料代价很大,如果有关部分统一配备,肯定会造成学生学费的增加同时给经济困难学生带来不便,这和义务教育阶段,让人人都读得起书的政策是相违背的,所以只好忍痛割爱,如果没有把材料配备好,那教学时肯定又要由老师或学生本人准备,这样又增加了实验材料准备的难度系数。

(五)实验教学内容闭塞缺乏科学性

对于小学科学实验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老师没有对最新实验要求与当前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因此导致实验内容没办法满足学生的需求量,很显然实验质量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如今,许多老师是据以往教学中的各项实验进行操作,选取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实验操作都是在理念,尽管在某些程度上这种实验能培育学生操作能力与实验能,但是和新课标的创新性指标完全不同,因此发展受到了限制较,而且及为严重。老师还是和以往的原有实验进行实验教学,导致课题教、循序渐进、课题内容、逐层深学方式等较为闭塞,很可能造成学生思绪定型,不益提髙课堂的教学成果。

三、对策

(一)明确实验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教师起引导和组织的作用。因此,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指引学生学习的方向。在正式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当全面仔细研究教材,在实现教学要求的同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教书过程中,老师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去指引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实验操作。方法和教学是教学环节的目标,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严格遵循实验的目的进行实验活动。在实验中严格把握需注意的难点和重点,然后在实验中把重点突出,让学生们清楚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解决的方法。再把“以生为本”融入到教学理念,给学生们自由发挥的空间和耐心,让学生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做好整个的实验活动,这样才能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有所提高。

(二) 优化合作学习方法

教师应该在学生们合作学习的时候避免这个方法只是个形式而不去正确实行也要进行优化。 比如在小学六年级的科学实验课程中,在滑轮的教学实践中,老师可以采用让学生们进行合作的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再根据学生成绩的高低、兴趣、爱好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组,让各组成员之间的整体水平相对平衡。然后,布置每个组任务的时候,要让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收集在实际生活里运用滑轮的例子,经过自主实验,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的适用环境、使用方法还有作用。老师在这个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当学生们碰到困难的时候要适当的提示,以免学生对个实验失去兴趣。 因此,经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在共同学习的环境中了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也可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提高学习的效果有很大的作用。

(三)加强实验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把实验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容易理解也可以降低教学的难易程度,学生学起来也不会发生抵触的心理和情绪。现在实验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是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教学时把生活联系在一起可以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意识。然后再把实验教学和生活联系到一块儿,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降低抵触的心理和情绪,这样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比如,在进行《原来是相互关联的》这个课程中,老师问学生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成千上万的植物,那这些植物形状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特别的地方,你们知道有哪些植物不一样吗? 学生生回答仙人掌。老师:回答正确,那你们有没有发现仙人掌特别的地方在那里吗?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为什么仙人掌有这样特别的结构呢 „„好了,然后我们带着一个这样的疑问进行实验教学。还有是在《蚂蚁》课程中观察实验教学中,笔者先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引出课题。师: 同学们,蚂蚁很小,但是别看它小它确实动物里面的大力士,它可以背起比自己还重的物体„„这节课,我们仔细来观察蚂蚁,你们想了解蚂蚁的哪些方面? 生: 想知道它们怎样吃东西? 还有喜欢吃什么东西? 生: 想观察它们那么小,为什么能爬得那么快? 生: 蚂蚁是通过什么进行交流的„„师: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观看一个短片来进行实验的教学课程。

(四)改进实验材料突出实验现象

记得四年级的时候我们在科学这个课程书本的上册《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在观察“鼓膜”的振动实验中,课本上要求用杯子和橡皮筋还有气球皮或薄橡胶制作一个“鼓膜模型”,在上面放上一些的小细沙或者是碎纸屑。用小钢棍能敲打发出音的物体,在膜的上面制造远近不同和音量大小不同的声音。观察比较小钢棍在发出较大和较小的声音时,那个模仿的“鼓膜”是如何振动的。结论就是敲国后的小钢棍去接近气球膜的时后,小沙粒会在膜上跳动,这就说明小钢棍的振动是经过空气传递让气球膜发生振动的。在这个试验中我们把杯子换成了集气的瓶子,实验的时候不但能看到小沙粒在膜上跳动,而且还听到像吹瓶子一样“呜、呜”的声音,通过这样一个实验能够生动地为学生们表达出小钢棍的振动对周围的物体产生了影响。

(五)构建完善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程体系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形成统一的教学主体,贯彻落实教学目标,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教师要认真的学习教材文本,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准确掌握所有教材中的难点、关键点、重点,在授课过程中,清楚的知道所有知识点的分布,从而提高了客商效率。除此之外,老师还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层层深入,尊重原则,把实验教学融入在整个教学中。

四、结论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的深入改革,使得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教师针对现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明确实验教学目的,优化合作学习方法,加强实验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的来说就是,要想有效的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探究的能力,不仅需要学校保证基本的实验教学,能够顺利进行,还需要老师的不断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在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设计上不断创新,让学生们,产生兴趣,在快乐中学习,逼近有效地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迪生本教育理念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思考[J].学周刊,2014.2(2):62-63. [2]王美华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感悟 ———浅谈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几点做法[J].电子制作,2014,5(15):184-185. [3]周鹏飞.浅谈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的反思 [J].教育.2014.1(1):75-76. [4]兰建华.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刍议[J].学周刊. 2017(05) [5]杨友乐,顾长明.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 2016(23) [6]王振清.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学周刊. 2017(05) [7]黄子义.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 2016(39) [8]宗骞.小学科学问题意识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6(05) [9]张文侠.小学科学教学要走进自然[J].学周刊. 2016(19) [10]郎虎.小学科学有效开展实验的探究[J].学周刊. 2016(25) [11]殷海斌.让生活化点缀小学科学教学[J].华夏教师. 2016(04)

[12]邢春光.浅谈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赤子(上中旬). 2016(16).

第7篇: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策略与要求

小学科学的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种素养主要是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得的。在这种探究活动中,实验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实验教学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科学课的过程,要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小学目前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特点,我认为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活动,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确定实验科目的基本要求

(1)告知学生实验目的

做实验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确定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的。

(2)让学生理解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做了这一步不知下一步该做什么,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理解操作过程。如教学《简单的电路》这课时,我们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用一个灯泡、一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要怎样连接起来才能组成电路。设计操作过程,然后汇报,其余学生讨论补充。还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先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3)布置观察任务

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如:黄豆和豌豆极其相似,但细看会发现:豌豆形状较黄豆圆一些。 (4)推测实验结果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如《磁铁》单元,首先让学生明白地球上具有一种特殊的力,和电一样,磁也是人看不到也感觉不到的,可是它的影响力却处处可见。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我们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我们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我们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我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然后提示:古代的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磁铁很容易被制造,用途也相当广泛。那么通过学习谁还想到了磁铁的其他用途呢?比如,我们大部分学生都用过的画写板笔头部分最易掉下来,掉下来的两只笔头如果把它们笔尖对笔尖,拿在手里一个朝上,一个朝下也不会掉到地上是什么原因呢?通过推测实验结果,学生知道了是因为笔尖部分的磁铁互相吸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推测实验结果,增强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运用科学原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设法拓展实验空间

(1)因地制宜开拓实验场地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把实验场所搬出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搬到学生自己的家里、搬到商店、搬到社区、搬到儿童娱乐场所等。如在教学《我们周围的材料》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逛街的时候注意一下服装店做衣服的材料、超市包装商品的材料、娱乐场所活动器材材料、家居装修材料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观察,并把每次的亲历亲为过程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材料的名称和使用方法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使学生获得学习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有力数据。

(2)“就地取材”选取实验原材料

学校周围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地取材”进行实验原材料的选择。如我在做《拓印树皮》时,实验材料需要纸、笔和树木,于是我就安排学生在不破坏环境的情况下,去学校内的美化树身上获取实验素材,同时还安排学生观察树上的蚂蚁、蜗牛、蜘蛛等小动物的活动情况。

三、让学生亲临科学实验的乐境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如《空中跳动的乒乓球》实验,首先让学生思考:吹风机朝上方,对着乒乓球吹风,你认为乒乓球会被吹走吗?学生各抒己见。

然后我让他们看实验演示:我用一只手握住吹风机,另一只手将球放在吹风机的上方。开动冷风和热风分别吹动乒乓球。结果乒乓球,没有被吹走,而是浮在空中跳动。最后说明:无论开动冷风和热风吹风机朝上对着乒乓球吹,由于力的平衡作用,上方的乒乓球不会被吹走,而是浮在空中跳动。学生发现实验这么有趣,学习兴趣自然会逐日加深。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发挥环境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1)寓安全和玩乐于学习实践中

我们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观察金鱼的身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设计制作一个雨量器》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让学生在生存环境中积累知识

我们的学生生活的环境,既有实验的劣势——实验器材不足,也有实验的优势——天然教学资源。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资源,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动植物、地貌等。让学生们在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学到自然、地理、生物方面的科学知识。

四、尽心尽力造就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如在上《纸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在桌子上放一盆水,出示多只小纸船,分别放到盆子里,学生开始自主探究活动后会陆续发现:纸船起先都飘浮在水面上。但过上一段时间后,纸吸足了水后,因为皱纹纸的吸水性强,它吸得水越多就越重,很快会沉到水底。其他的依次也沉入水底。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纸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谁吸水吸得快,谁就沉得快。又如在教《斜面》一课,首先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确定研究的问题是:斜面有什么作用?学生设计出对比实验,把竖直提起的物体用的力与沿斜面拉起物体用的力进行比较,证明用斜面省力。实验中学生还发现虽然每一小组物体的重量相同,斜面的坡度不同,省力的多少也不同。学生对此提出了不同的假设:有的学生提出,利用斜面提重物省力多少和与提升的高度有关系;有的学生提出,与斜面的长度有关系;有的学生说,与斜面的坡度大小有关系。同学们根据假设确定不同的实验目的和方法。通过实验学生认识到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合作,更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实验老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实验课教学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

第8篇: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小学科学课的显著特点,是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实验教学以动手为主,那么,是不是只要准备足够的器材,安排好实验步骤,就可以顺利地进行实验活动;只要实验顺利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呢?不是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实验教学也不例外,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需要教师的机敏把握和智慧处理策略。而对实验细节的把握,是提升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关注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灭一次精彩的实验。所以,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更应关注细节。在教学中,我们要从细节入手,注意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注重师生的有效交流与互动,用心观察,善于发现、挖掘,把握时机,加强课堂调控,加强实验的引领、指导和提升。

一、实验前谋选材料,从简求实

课上要用种种材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期望。教师也许会感到把材料直接交到孩子手中,可能造成无法容忍的混乱。事实上,把精心选配的材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探究,是让他们走上科学道路的一个好办法,关键是要选配好材料,注意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一套好的材料,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促成一节好课。

⒈ 利用材料间的相互关系,灵活加以组合和运用

实验教学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就好。

把各种材料放在一起,它们之间便有了一些相互关系,不同的组合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些特定的言行。一盆水,一个软木塞、一个小铁块,这样一组材料学生会有什么结论?学生会说铁块沉下去,软木塞浮上来,材料结构的简单,使他们很难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如果是另一组材料:一盆水、同样形状大小的木块、铁、塑料、胶木,学生又会有什么结论?因为材料间的丰富对比性,将揭示一个规律: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下沉,轻的浮着。那么,是不是材料的结构越复杂越好呢?不是的!

一般情况下,教师依据教材的提示,会设计出适合预设问题探究需要的有结构的材料,只要能够完成任务就可以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在准备实验器材时打破常规思维,常常可以使材料更简洁有效,看起来简单,但是用起来却更有意义。

⒉ 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分层、适时、有序地呈现

一种材料就预示着一个现象,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进行一项探究。不管是有关,还是无关,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很明显的目的性。因此,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

小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使用的材料会随着探究活动的推进或探究内容的转变而变化。材料何时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过早发送探究材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没有听清楚活动要求,甚至还没有明白要研究的内容,就开始动手了,容易使探究范围过于扩大。而有层次地发送材料,就能调控探究的范围和深度,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例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学生猜测物体是沉还是浮可能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有关后,教师抛出了第一组材料:木块、石头、泡沫塑料、回形针、牙签、橡皮泥、胡萝卜、蜡烛,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与自己猜测不相符的结果 —— 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可能没有关系,这就与经验产生冲突。那么是不是这样?教师又提供了一组特殊材料:大小相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黏土块,实验获得了新的进展 —— 轻的易浮重的易沉。第三次提供了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铝块、橡皮泥、萝卜块、木块、泡沫塑料块,结果发现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样分三次呈现,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方法,以材料来指引探究,有序而有效。

二、实验时明察秋毫,见机行事

动态地了解学生,才能上好科学课。要细心观察他们在做什么,分析他们在想什么,预测他们会朝哪个方向进展。掌握信息越多,教师就越能清醒地进行指引。因此,在学生活动着的时候,教师应是最忙的,不是去讲述,不是对学习活动指手画脚,而是在观察着学生行为上的变化和独创性,在用心发现学生的特殊表现,在注意着各个小组有意义的探究行为。

⒈ 从实验现象的差异中去找寻规律

在探究中,几十个差别各异的学生得出各种各样的现象,而其中会有大量大同小异,能体现普遍性的现象,而基于这些现象的汇报交流,将是课堂进展的主要方向。在《点亮我的小灯泡》的探究中,我们观察到,对于电池,有的小组用一节电池,有的把两节头尾相叠成串联,有的把两节的正负分别用电线并联;对于电线,有的用一根,有的把两根头尾相绞成一长根,有的两根并列合成一粗根;关于电珠,有把电珠放在正极的,也有放在负极尝试的。各小组在数量和接法上有不同,但每一种使电珠发亮的电路都由电池、电线、电珠三部分组成。这些信息,就构成了一条脉络,从中去除枝枝蔓蔓的信息,将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小电珠亮时,都有电池、电线、电珠三部分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顺着从这个方向来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是有的放矢。

⒉ 从实验现象的普遍中去发现特殊

在《点亮我的小灯泡》的活动中,教师注意到有一学生直接用电线连接正负极,时间不长,发现电池发热了;有一学生看到小电珠尾部碰上电池的正极时亮了一下,引起了他极大的意外,另一根电线没有竟然也会亮!再次尝试,真的会亮。这些出乎意料的现象一定是学生心中的“疙瘩”,怎么回事?多好的探究机遇呀!教师如果抓住了,定会吸引学生去讨论,引出一些不曾想到的接亮小电珠的新方法。原来,科学探究不仅仅是解决已有问题的过程,也是发现新问题的过程。

三、实验后引导交流,挖掘提升

实验操作之后的集体研讨中,学生常常各抒己见。也许是实验结果的差异,也许是认识角度的不同,交流中往往会有出入,甚至产生矛盾。教师要善于发现其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巧妙地予以挖掘提升,让矛盾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⒈ 抓住思维亮点,层层深入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趋于表面,深入思考的主动性不够。心理学表明,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大致处于复合思维和前语言思维的层次上,会出现语言思维障碍,出现交流研讨内容与实际操作迷路的状态。并且,心理学还指出:在科学学习中,不正确的、幼稚的语言和思维只能在感觉器官、思维和情感同时并用的基础上,通过与师生、生生互动发展来完成。如果教师任凭学生回答哪里算哪里,在研讨时单往结论看,会使汇报研讨处于肤浅的状态,缺乏思维的深入,极大地扼杀学

生的思维积极性,造成学生揣摩答案,不能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相反,如果教师能把握学生的特点,充分相信孩子们的潜在能力,多一些追问的细节,抓住学生的一个个思维点,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状态,就能使研讨层层深入,从表面深入到本质,从具体上升到抽象。

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学生回答:手推活塞,活塞被推了进去,空气变少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立即反问:空气真得变少了,逃到外面去了吗?学生马上意识到自己的表达出了问题。教师又趁机追问:那空气为什么由30毫升变成了10毫升,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促使学生的思维向“节骨眼”上思考。在学生一番探讨后都认为空气没有少而是被压缩了,教师又问:空气到底能压缩到多少呢?能不能压缩到“0”毫升?经过教师适时的点拨,引起学生间的互动,迸射了思维,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正道”,学生对压缩空气的理解层层递进,将所观察到的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假如,教师一开始就置学生的思维点于不顾,以学生的回答为终点而不加以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会始终停留在原有的水平而不能提高,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就只能囫囵吞枣。

⒉ 借助意外现象,指引探索

在顺利地交流之后,学生们往往都“松了一口气”,这时是提出新问题,引起研讨新问题的好时机。例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叶》一课,在把叶子分类的研讨环节中,各个小组分别谈了刚才的研究,有的以形状的共同点来分,有的以叶上的细毛毛共同点来分,有的按颜色共同点来分。之后,教师拿出采集的同一颗树上的叶,但大小、老嫩、颜色有所区别,问学生是否算同一种树叶?新的讨论就此展开,最后基本认为应该分在一组,虽然大小和颜色不同,但它们长在同一枝条上,形状、叶脉、边缘的锯齿都类似。交流活动中常常会显现出一些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或一般人不太注意的话题,是置之不理还是妥善引导?教师的教学意识起了决定作用。

一次,教师为了简便,使用了纸盒的牛奶饮料插上吸管,做热胀冷缩的实验。交流时一位学生提出,牛奶盒放入热水后,会先下降一截后再缓慢上升。是这样吗?教师取来新奶盒亲自做过后,肯定了这一不被人注意的细节,并把这一现象提供给全班讨论。结果发现这一意外现象正是牛奶盒首先受热膨胀造成的!结论拓展了知识,讨论丰富了这一实验的教学意义,效果不言而喻。

⒊ 捕捉有效信息,拓展延伸

学生研究后延伸的内容同课堂学习应属同一个内容范畴,它们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它应该是课堂研究内容的扩展、深化。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转眼即逝的“信息”。例如教学《被压缩的空气》一课,在最后小结时,突然有个男生说“老师我想在课后弄个利用压缩空气的玩具”。这时我马上用赞许的目光对全班学生说:“非常好!今天我们利用所学的压缩空气的知识,回去设计或制作一个小发明。”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

总之,细节决定成败。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科学探究要真正做到有效有序,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活动来带动思维,用思维来改善活动;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从符合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要求出发,在实验操作、深入思考、教学组织等方面用心关注细节,抓住机遇,适时“导”、“拨”,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凸现科学课的教学功能,演绎出教学的精彩!

第9篇: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学校和家长都开始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小学科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课程,日益受到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推崇,良好的科学素养也是学好小学科学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键词:小学科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科学是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课程,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最紧密的学科。良好的科学素养有助推动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主动探究科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学生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慢慢进行。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小学科学老师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也为学生日后科学学科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观察是科研研究的第一步,古今中外,有无数的科学成果是通过仔细观察科学现象发现的,观察力也是科学学习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比如,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现象受启发而发现的,傅课通过观察简单的单摆现象发现地球其实是自传的。良好的观察习惯,不仅有利于小学科学的学习,还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的意识。例如,在教学《校园的植物》这一节时,可带领学生去观察校园内的各种植物,包括大树、小草、花朵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植物的世界有初步的了解,方便日后的深入教学,如下一节《大树和小草》及最后一节《植物的共同特点》,就可根据学生的观察来开展教学;而对于《观察水生植物》这一节,由于校园内没有这个环境,科学老师可准备一个养了水草的鱼缸,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也可让学生在课后回家自己观察,有条件的还可以带学生到自然水域进行观察。同样,《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章的学习也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来学习。

二、培养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探究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核心组成部分,科学教育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通过发挥创造性思维去探究科学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唯有如此,科学教育才能顺利进行。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小学教育过于重视考试科目的学习,而忽视了小学科学的学习,虽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小学科学得到了重视,但教学方式不合理,未能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另外,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学校教育也忽视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没能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现阶段,我国小学科学的教学,大都是通过语言讲述或演示实验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就算是实验课,学生也大都是按照老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机械地进行实验,完全没有发挥探究性思维,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科学老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遇到问题,主动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等待着老师的解释。比如,在学习《我们看到了根》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植物没有了根还能活吗?植物的根是否会喝水?遇到这类问题,学生应该首先独立思考这些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一开始就向老师求解问题的答案。当然,这也并不意味老师不管学生的学习,而是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予以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三、培养学生提出质疑的习惯

问题意识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科学成果也是通过提出问题,然后再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的,问题意识是科学创新的前提。为此,科学老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下学习,敢于提出质疑。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提问,怕被老师和同学笑话,这就需要老师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比如,在教学《金鱼》这一节时,可为各学习小组准备一个小鱼缸,里面放几条金鱼,为学生创设好问题情境,让他们通过观察后提出问题。

(1)为什么金鱼在水里不会死?

(2)金鱼吃什么

(3)金鱼在水里游动时为何要不停地摆动尾巴?

(4)为什么水会变浑浊?

在提出这些问题后,老师要及时予以鼓励,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解决问题,或是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如果问题实在太难,老师可对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即使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看似很幼稚,老师也不应嘲笑他们,否则会打击他们的自信。

四、培养学生既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观察习惯、探究习惯以及问题意识,还需要培养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的习惯。不少小学生喜欢“动手”却不喜欢“动脑”,事实上,“动手”知识一种手段,将“动脑”和“动手”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教学《磁铁有磁性》时,可让学生先动脑,思考磁铁为何有磁性,可吸附那些物体等问题,原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来验证这些问题。总之,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直观重要,小学科学老师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包括观察习惯、探究习惯、质疑习惯和动手动脑习惯等。

参考文献:

[1]雒鹏程.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J].改革与开放,2009,09:133+135.

[2]刘艳荣.在小学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S1:70.

上一篇:广西上林县下一篇:机电例会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