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反思

2023-0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反思

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反思情境

摘要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使创设学习情境更加便利与快捷。教师应用好多媒体,努力为学生学习科学创设自主、互动的反思情境,强化反思在巩固学生知识,发展创造性思维上的重要作用,继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多媒体;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情境

1 反思情境教学与多媒体

1.1 反思情境教学的科学依据

从建构主义理论可以得知,学习不是单纯的复制与同化,更不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的重新建构,这需要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省与概括。这表明,反思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态度,也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学习能力。对于科学知识这种学生平时见到也很难理解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反思,无法在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反思情境是对已学知识的温故,也是对已学知识的运用,是从他人经验知识到自主经验知识的转变,是将断断续续的片断碎片式的知识到系统知识的过渡,也是学生自主思维、自觉思维的体现。反思情境教学在科学这种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学科学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能做到反思,就很难真正理解所学知识,因为这些他人的经验一旦无法在学习活动中重新建构,就无法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

1.2 小学科学中反思情境教学的必然性

小学科学与语文、数学不一样,它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大多是关于自然界的一些知识,重视的是学生学习知识后的自我探究,即在知其然基础上的知其所以然,它的学习效果如何,有赖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思与体验。通过小学科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养成学生的理性思维。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顺着所学知识进行反思的情境,从而逐步使反思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延续。

但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却认为小学科学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课本知识,使他们了解与认识自然,与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审美情趣培养关系不大。这样的认识,使一些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重视知识的灌输,却忘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而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学生全面的发展显然比单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更重要,既要使学生了解自然知识,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自然与人、社会的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素质的综合提升。比如,学生在认识环境知识的同时,也应该了解到当前环境保护的不力和紧迫性。要让学生从所学知识出发,结合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行为,既巩固知识,又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由此可以看到,反思情境教学与正常知识传授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1.3 多媒体在科学反思情境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非常完备的技术与设备,其在教学领域的运用更是日趋成熟。从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创设反思情境这一运用来看,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多媒体可以创设非常接近现实的生动、形象、直观的学习情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书本走出来,进入到现实中,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联想,唤醒、连接已经在学生脑海中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实现建构理论中所讲的知识的同化与顺应,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另一方面,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够提供包括图形、文本、动画、视频以及声音在内的多种方式,向学生发送的信息量是传统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所不能比拟的。教师通过课件的科学编排和对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可以为学生学习任何一个知识难点与重点营造出真实的情境,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无限,特别是情境的创设可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联系,这无疑为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十分有用。小学科学教学对反思教学的倚重,正是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所在,可以想象,在接近实际虚拟化实验环境中,学生的反思将更加顺畅,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将更加顺利。

2 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反思情境

2.1 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科学教学不仅教会学生新知识,同时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激发他们的情感。在实现思维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可以很好地创设反思情境,激发情感。无论是多媒体的声像还是视频,或是动画,都可以给学生带来更深刻的印象,甚至是一组颜色突出的幻灯片,都可能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思考,很好地实现反思情境的效果,远比黑板与粉笔的效果要好。如在学习是什么引发了洪水时,教师通过一组1998年长江、松花江流域的抗洪影像创设反思情境,让学生在看到洪水给人们带来巨大灾害的同时,反思为什么会有破坏力这么大的洪水;面对这情况,认识到人们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一做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保护森林、保护家园的意识。再如在学习干旱的知识时,教师通过一组全国缺水城市与缺水干旱地区的图片展示创设反思情境,让在城市中长大的小学生感受到干旱环境中人们生活的困难与生命的顽强,激发学生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2.2 运用多媒体巩固学生知识

温故而知新,小学生学习更是如此。学完一堂课的知识,学生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才能使知识更好地强化与理解,增强其学习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多媒体,可以很好地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如在“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后,教师可以编辑一些诸如食物在入口后,直到消化完毕的视频、动画或图片资料,让学生对人们消化食物的全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清晰的认识,巩固所学知识。多媒体技术还可以让教师自由地对此过程进行侧重不一的讲解,让学生懂得在什么环节容易出现问题影响身体健康,进而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了解到应该如何合理饮食。再比如,在讲授日食与月食知识后,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日食、月食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到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日食与月食是什么样。同时,通过一段日食发生时,太阳、月亮以及地球的运转轨迹动画创设反思情境,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极大地加深学生的理解,巩固其所学知识。

2.3 运用多媒体拓展学生思维

学习科学知识,培育科学思维,这是科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小学生正处于对外界好奇而得不到答案的阶段,好奇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要注意通过科学教学,拓展学生思维,并逐步培育其科学思维。运用多媒体拓展学生思维,可以借助多媒体在科学实验展示上的突出优势,及时将学生的好奇上升到思考的高度。如植物的生长、种子的萌芽、昆虫的一生,都需要相当的时间,传统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在短短几分钟内看到这一过程。多媒体可以通过一段视频录像,对漫长的过程进行模拟,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自然界生命的发生、成长、衰弱、死亡,这样的教学效果无疑是十分理想的。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对昆虫一生的视频展示,可以创设令学生思考的情境,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从昆虫想到人类自己,即人的一生是不是也和昆虫一样,最终走向死亡。相信通过这样直观的印象与深刻的思考后,学生会更好地接受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也更加懂得生命的珍贵。

3 结束语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声、像、图、文等方面的强大功能,使其可以很便捷地创设小学科学教学中所需的各种反思情境。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灵活运用多媒体,科学创设反思学习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更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得到更为直观的感受与启发,拓展学生思维,培育其科学思维,为小学科学知识的教授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桑同常,解启荣.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5):90-91.

[2]杨建国,于跃.建构主义与多媒体课件情境的创设[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9(10).

[3]王国华.关于在课堂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情境创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1(5).

[4]周亚花.多媒体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J].小学科学:教师,2012(2):29.

作者:董瑞芹

第2篇:关于小学科学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反思情境的研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推动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但是,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等,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并在课堂中设计反思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科学;多媒体教学;反思情境;创新思维能够力

一、多媒体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参与科学教学的内在动力,只有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但是,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不贴近,打击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将多媒体引入教学之中,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小学生年龄较小,主要以形象思维记忆知识,如果教师只是通过口头讲述知识点,教学效果会受到影响。而多媒体教学集视频、图片等于一体,教师通过展现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动画视频或者是图片,就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一些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复杂,教师若是仅凭借口头语言进行讲述,势必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是,如果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够创设一个接近现实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进入现实之中,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认知事物,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设计反思情境的必要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重视对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引导,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反思情境的创设,这样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之中。而每一个反思过程其实都是学生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过程,这样就一改教师充当课堂主体的做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此外,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能够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学生在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之时可以运用科学知识去进行解释。然而,一些教师认为科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了解自然、认识自然,使他们掌握课本中的知识点,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太大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而没有创设反思情境,不能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结合实际生活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三、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反思情境的设计

1、通过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还需要向他们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以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而要想达到这一效果,教师可以借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因为多媒体技术集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于一体,可以使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并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与传统的板书式教学相比,效果无疑要更好。如在《水》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知道水的重要性,认识到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道理。但是,小学三年级学生年纪较小,对于这个概念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所以即便教师再怎么阐述,他们也很难切身体会到水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与教学有关的视频,如播放一些非洲地区极度缺乏水资源的现状,播放一些因为缺水导致死亡的悲惨视频,这时学生就会被视频中播放的内容所影响,会认识到生命之水的真实意义。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创设反思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这个视频内容说说自己的看法。如此,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又如在《动物的共同特点》的教学中,若教师只是对照教材讲述知识点,将不同动物的相同点板书到黑板上,这样就很难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创建多媒体课堂,将蜗牛、蚯蚓以及蚂蚁等有关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去观察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当然,教师要设计相应的问题供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如:这些动物究竟是如何运动的?在遇到危险时,这些动物又有着怎样的反应?这些动物以哪些食物为食?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会了解到蜗牛是以腹足爬行,蚯蚓是以身体伸缩爬行,蚂蚁则是用足爬行。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会发现当蜗牛遇到危险时,它的触角会伸缩进壳内;而蚯蚓遇到危险时,它的身体会收缩。当看到这些小动物的视频之后,学生的情感会被激发,会被小动物可爱的特征所吸引,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够一味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还需要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为此,教师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反思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教师在讲到《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知识内容时,对于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方式为学生演示实验操作过程,让那个学生知道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感知。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吸收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重点播放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到在哪一个环节最容易出现问题,进而导致自己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如此一来,教师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习的知识,而且通过创设相应的反思情境,可以让学生了解应该如何饮食。如通过反思,学生认识到在吃饭时要饮食均衡,不能够偏食,还有的学生说要尽量少吃油腻的食品等。例如:在《它们吸水吗?》的教学中,学生对于课本中的知识点不够理解,在教师讲述完毕之后很快就忘记了。此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了多媒体课堂,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播放相关的实验视频,演示将水分别滴在纸片、塑料片、木片以及金属片中,让学生通过观看实验视频,对哪种材料的吸水性更强产生更深的了解,这样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会更加深刻,即便在很久之后也不会遗忘。

3、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进行培养,这也是该学科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对于外界新鲜事物非常好奇,而这个好奇心恰恰是学生学习这门学科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时,植物的生长以及昆虫的一生等,都需要很长的时间,传統的教学难以在一个短时间内让学生了解这一过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植物生长的漫长过程进行模拟,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自然界生命的发生成长以及死亡的过程。通过展示昆虫出生、成长以及消亡的视频,然后设置反思情境,引导学生由昆虫想到人类。学生会了解到,昆虫会经历生老病死,而人也是如此,最终都会走向死亡。通过观看这个视频,学生一方面会坦然接受这一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会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该学科的受重视程度较低,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等,这些都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升,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反思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向姚.多媒体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实践与反思[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29):37-38.

[2]李勇.优化多媒体设计,提升课堂教学品质[J].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7(14):182-183.

作者:黄慧

第3篇: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之反思

【摘要】在中国,科学教育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并成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已百余年的时间,但直至今日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仍存在科学精神缺失、功利主义取向、科学教育方法不当等诸多不足,本文借鉴国际科学教育发展中的特点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进行反思,在中小学科学教育目标设置、课程设置、评价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科学教育历程改革反思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变化,科学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如今科学教育已然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正规的学校科学教育而言,我国应从“癸卯学制”算起,距今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一百多年来,我国科学教育已经取得明显的成绩,但也还存在许多明显的不足,怎样在当前国际背景下发展完善科学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应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进行理性的反思。

一科学教育改革历程

科学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科学教育在使受教育者科学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应使其更能明辨是非、具备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纵观世界各国基础教育,20世纪50年代末都陆续开始科学教育改革,早期的改革以学科为中心,这一阶段主要表现在组织科学研究专家和科学教育专家学者开发课程与编写教材,包括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其中著名的课程项目有:美国的《小学科学研究》(ESS)、《改进科学课程研究》(SCIS)和《科学:过程的研究》(SAPA);英国的《牛津初等科学》(OPSP)、《纳菲尔德初等科学》(NPSP)。可以看出这个阶段似乎过度推崇布鲁纳的学科结构理论,而且未能及时对实施课程的教师进行培训,所以很多课程改革在实践上都以失败告终。之后,20世纪70年代,由于“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科学教育也进行了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其中影响较大的如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其中重要的工作有杰亚夫(R.Drive)的发现:学生科学学习的成绩与其先前经验的相关性研究。这也成之后为科学教育提供了理论根据,相比之下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科学教育的目标更加关注学生:发展全体民众的科学素养。但是,也应该注意到这一时期出现了极端建构主义思想,过分强调儿童建构的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这在根本上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极端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学教育质量的下降。科学教育改革的成熟的阶段应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中最显著的标志是发达国家为了提高科学教育质量而有史以来第一次推出全国统一的科学课程标准。美国于1996年颁布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美国已于1985年启动了举世瞩目的“2061计划”,并于11年后出台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而作为科学教育发祥地的英国,在1989年正式颁布了英国历史上首部《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经过几次修订和完善,英国政府又于2000年公布了面向新世纪的《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1997年,加拿大出台了第一个国家科学教育纲要《科学学习目标公共纲要》代表着一种新的STS科学教育范型的建立。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也于2001年6月正式推出。2005年开始实施科学教育新课程标准。

二我国科学教育现状

我国科学教育起步较晚,在以人才选拔为主的考试制度、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下,现阶段中小学科学教育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其中较为显著的有以下方面。

第一,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往往更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获取而非对科学的全面认识,这显然违背了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基础,科学教育必备的探究、实验等科学方法,创新批判的科学精神恰恰被忽略了,这是科学精神缺失的最主要的表现。

第二,功利主义的科学教育取向。中国近代社会,由于发展经济、提升国力的需要,教育的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在高级实用人才上,因此,科学教育也定位在实用上,同时以升学和考试的结果作为考核评价科学教育的手段,导致科学教育选择大量难而深的科学知识作为学习内容,导致学生感受不到创新、创造带来的喜悦,甚至缺乏基本的对科学的好奇。

第三,科学方法在科学教育中的匮乏。深受考试制度影响的教育评价体系,科学教育也基本采用传统的灌输方式为主,学生死记硬背,缺乏科学实验和探究学习,削弱了学习科学的乐趣,背离了科学教育应该教会学生思考的本意,即用非科学的方法学习科学。

三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之反思

1.科学教育目标设置

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而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即科学的态度与精神、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科学的知识与能力即科学素养的主要要素。所谓科学的态度与精神则是基于对科学的本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过程的认识而形成的各种信念、态度等。科学的过程与方法是指对于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科学的知识与能力,是指对于科学事实、概念、原理等的理解以及运用科学知识与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能力等。所以要根据这些目标要素来选择科学教育的内容、培训科学教育的师资、调整科学教育的模式方法、更新科学教育的评价指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对于科学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和运用以及科学态度、精神和价值观的养成也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能促进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的形成。

2.科学教育课程取向

20世纪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科的数目与范围越分越细,科学的层次日益增加;而且,很多交叉科学和边缘科学逐渐增加使科学的综合性越来越明显。因此,科学教育的课程应充分体现综合性。这主要基于以下原因,其一,因科学分类越来越细化,按学科来学习将导致门类繁多,这样的学习是学生力所不能及的。其二,科学的本质是综合统一的,各门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当然综合时要注意科学综合的层次,合理设置适合一定年龄层次的课程:(1)一门自然科学内部的综合;(2)两门相近自然科学的综合;(3)多门自然科学之间的综合;(4)自然科学与科学史的综合;(5)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综合;(6)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7)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或艺术之间的综合。

3.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

长久以来,我国的各种教育在教学设计上都把教学重点难点的突出和突破作为出发点,教师们都十分注重知识传递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的教学策略也是其个人经验的积累。实践证明这有好处也有局限,因此在保持发扬优势的同时需要改进。

第一,尊重并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及特殊需求。科学教育中需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提供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有效的学习都是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条件下发生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其主体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就能调动认知、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知识的主动建构,就能有效地获得科学知识、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要帮助学生加深对科学的理解。杜威的“从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布鲁纳的“发现学习”,都认为学校教学更重要的是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是否进行充分的智力活动,所以科学教育理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是否有探索,是否掌握探索的方法,是否发展了批判性、逻辑性的思维,是否在探索中感受到科学教育本应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教育不再是冷冰冰的知识的堆砌。

第三,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习中的学业成就感是学习动机的主要诱因,科学教育中进行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学习难度、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去共同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高,那么即使在面对艰难复杂的任务时也能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研究兴趣。同时合作学习能锻炼人与人共事的能力,学会合作与竞争,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4.运用合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我国科学教育因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裹挟,亦将考试、升学的结果作为主要的考核手段。这不利于学生选择性、能动性的发挥。所以怎样合理评价是科学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为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评价应注意以下方面:(1)全面评价。科学素养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是综合性的,评价学生的科学素养应从整体出发。(2)注重对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认知过程、探究过程、合作交往的过程。(3)激励性评价。激励性评价是以支持、激励学生为主,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当前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教育的竞争,有效的科学教育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但很有价值的专业工作。我国的科学教育起步较晚且存在很多不足,但欣慰的是改革的步子已经迈出,期待每一次教育改革都将推进其向着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永红、王祖浩.我国科学教育急需厘清的几个关系[J].教育科学,2006(1)

[2]张红霞、郁波.国际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3(8)

[3]陈琴、庞丽娟.论科学的本质与科学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2)

[4]刘健智.从科学的本质看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06(8)

[5]吕宪军、王延玲.美国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J].外国教育研究,2007(2)

[6]曲铁华、李娟.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及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7]马宏佳、周志华.中外科学教育教学策略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2005(1)

[8]潘苏东、代建军.能力取向的新加坡中学科学教育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王玉

第4篇: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导体与绝缘体》

从课堂上的情况反馈看,导体与绝缘体这两个科学概念学生以前可能都听说过,但是在认识上是比较模糊的。教科版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是电单元的第五节课,学生在以前的探究活动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为什么导线的外面用塑料皮,里面用铜丝?,为什么小灯座、电池盒的有些部分用铜来做,有些部分用塑料来做?因此,教材开门见山,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什么叫导体,什么叫绝缘体,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然后掌握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20种(甚至更多)物体能不能使小灯泡发亮,在检测前让学生先作出预测,强调重复几次。教材的这种设计凸显了探究活动的价值,强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生成概念、内化概念,如果说起初的概念是模糊的话,那么,活动后的概念将是深刻的、影响深远的。

第5篇: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山市镇第一小学

唐风奎

2016.11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

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综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点点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教学。

第6篇: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 ,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 “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五年级科学第四课《根和茎》,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问学生:谁能分清根和茎 ?你能说出几种啊? 2.从课题的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题重点、难点的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本课主题,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课题进行教学。如教五年级第八课《仙人掌的刺》一课,一个学生提到: “为什么说仙人掌的刺就是植物的叶子呢?”其他学生听后哄堂大笑,当我反问他们怎么解释时,他们却哑口无言。其实,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通过和莲的叶子荷叶相对比的讲解,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学生明白了生活在沙漠中的植物叶子发生变态的原因了. 3.从矛盾之处质疑

有些课文中有看似矛盾之处,那正是编者匠心独具所在。从而悟出道理,提高认识。如第十三课《冷水和热水》一课,有这么一个实验 :向烧杯中加入280毫升热水(80度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毫升的冷水.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将两个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测两个容器中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1分钟的温度变化.(到5分钟时到8分钟时)在实验前让同学说一说将要出现的结果.同学们只说出了两个结果温度一样热水比冷水高一点.我说冷水比热水温度高点.同学们说“那是不可能的.”我说“那好吧我们来试一试再说.”同学们都非常好奇,认真的看和记录.结果正是冷水高一点.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积极性上来了,纷纷讨论为什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听学生说:能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例题和相关知识,但自己做题时却无从下手,也就是不知道应用哪些概念,定律等。有时勉强应用某一知识,但并不了解应用这些知识的根据,方法和目的。这就说明学生没有真真地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

这就要求 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不但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步骤,更重要的是把解题过程中大脑是如何进行思考的,用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了解教师解题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如:思考什么?思考的方向对不对?如果不对,怎样调整方向等一系列思维的方法。把教师内隐的思维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解题思维能力的培养。

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记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思”与“问”相结合的好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科学课程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科学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科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需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科学问题的能力等通过今天充实的学习,我结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反思了很多.我觉得,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科学素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平时教学与复习都不能“重结论、轻过程,重简单应用的机械操作,轻问题背景和解答思路分析。”而应该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科学的“基本学习思维方法”。这一点上我在教学中也是十分努力的。如:每做一次学生实验,我总是每班分两批,总想让每个学生有动手的机会,增强探究能力。许多知识尽量让学生自己推导出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掌握一个公式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在今天的学习中出现了许多科学探究内容,这更要求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课程改革方向,以课本知识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周围环境为参照对象,让学生新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主动学习,逐步形成探究能力。我作为一个科学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怎样做才能有所创新呢?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几年的教学经验,我体会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主动探究,获取新知识,得出新成果的一种教育手段,教育创新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措施,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中,教学中要有新观念,新方法,教法和学法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2、科学课教学创新不能离开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才能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当代科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开发潜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创新能力。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的不同,还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创新中注意层次,普遍开发。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和能力。

3、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对所教班的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做了充分了解,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养,有机利用一些课件,进行资源整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的情境中,树立创新精神,主动发现问题。还要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从而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

4、科学教师在教学创新中,应当针对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及认知方式不同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培养学生的认知,从而形成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再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将教学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使学生产生新的体会,得到新的知识。

总之,科学课教学创新是一门艺术,它要求科学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如果教师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那么他的教学就富有了创新的活力,就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做到探究性学习。

第7篇: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科学组

卢伟强

当今的教学理念是要关心学生学什么,引导学生怎样学。特别是小学科学课,它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那些课文,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多做实验,从“感性认识”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教师授课是起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是从教学过程中自行获取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老师在教学中必须研究和培养学生怎样自己动脑、动眼、动手和动口。在教学《拱形的力量》这一课为例,我把实验材料、教学方法做了调整,把原来三种实例增加为五种(一层图画纸、二层图画纸、一本书固定拱足、二本书固定拱足、十本书固定拱足)。教学时,各种材料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提出:怎么用这些材料做实验?然后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试一试。结果学生人人动手,撕纸、折纸全都忙得不可开交起来。整个班看似杂乱,但每个人都能认真参与,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做着每个实验。在学生做了大量拱形实验,积累了丰富经验后,教师问:“你用这些材料是怎样实验的?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由于学生作了充分的实验,所以发言十分热烈。学生汇报时,教师把这些回答简要写在黑板上,继续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于是大家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概括出这些物体的共性,拱形概念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整个研讨过程中,教师只提了三个问题,放手让学生动手、讨论,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所获得的知识是通过他们自己对事实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得出的。学生的

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出来的。

促进学生自行探索能力的发展,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逐步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浅显的科学研究方法。例如把齿轮分成大齿轮和小齿轮,单齿轮和齿轮组等几部分,还运用了大量的实例分别进行对比研究,这是使学生会用分析法去认识整体事物。观察与实验,这不但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更是一种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教师要经常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学生能较自觉地利用观察与实践来解决问题,特别是教会学生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多采用探索性的实验,少用验证性的实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小学科学反思

科学组

卢伟强

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阶段。因此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

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小学科学教学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要做到学生能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科学课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及时地对他们的成绩给予表扬、赞同,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科学课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

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课的学习中,要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因此科学课的讲授很有必要做到如下六点:

1、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训练。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指导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后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综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点点体会,因此,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的课程。

第8篇: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一课时需要将蜡烛油涂在铁片上做学具,请学生与自己一起进行教学准备。第二天收到的铁片大多数与我的一样—蜡油滴得斑斑点点,薄厚不匀。既不美观又很浪费! 突然我看到一张铁片上的蜡油整齐美观,就像一笔一笔刷上去的一样,这时问:“这是谁加工的?我一看是一个不起眼的女孩子,课堂很少能感到她的存在。她介绍道: 先和家长一起用蜡油滴,但是总不能做到薄层均匀,家长帮着出了个主意,即滴满蜡油后,将铁片放在燃气灶上烤一烤,待蜡油化开再将铁片摇一摇,这时蜡油可以达到整齐美观的效果。我好好地表扬她一番,并请她代我向家长致谢。从那儿以后,每节课都非常认真积极参与活动。这样一件小事激活了她对科学课越来越有兴趣。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 只有当它感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我们要做的就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他(她)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如果在进入学校后就宣布禁止儿童开展探究活动,不仅违背儿童的天性,而且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儿童进入学校以后,不仅不应禁止他们探究,而且应该对他们的探究提供支持、鼓励和帮助(包括适时地提供工具,在必要的时候教给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等),以引导他们最终能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那些现象和问题的解释或答案。

(2)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亦具有重要意义。

第9篇:小学科学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

粤教版

三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各课教学反思

寻找生命教学反思:

在教学的准备方面,我们可以遵循便于操作和合作探究的原则,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创设的氛围中进行合作研究,而教师的角色是学生研究时的参与者、引导者。我们要向学生渗透这样一个观念,学科学是你们自己的事情,老师只不过给你们帮帮忙而已。因此我们应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溶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

红番茄:

教一二学、、就构参是一建加门合多有理种缺陷的活的知

艺识动

术结,

对构增

于,强

这让学

节学生课

,生学

我轻习进松观行接

察了

以受

下新的

的知兴

反识趣思

: 。 。 在课堂教学中,我以平常孩子们所熟知的蔬菜图片进行导入,使老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后面的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老师通过设计多次有层次性的观察训练,让学生对观察这种方法很好的掌握了,并通过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大家分享的过程中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更乐意利用这种探究科学的基本方法进行学习了。在学生充分的观察中,通过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知识用“发现了……”达了出来,并加以总结归纳,从小培养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看来是有成效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促进学生的直观认识。

小白兔教学反思:

我希望我的课是轻松的、自然的,虽然整节课感觉还算融洽,但我不觉得轻松,在朗读感悟时过于急于求成,有些走马观花,没有真正地把学生带入情境获得情感体验。

清清的水:这课以学生最熟悉的水为研究对象,从水的外观性状入手,引领学生形成目的明确、渐进发展的学习任务:如通过“哪杯是纯水”、“玩水球”和“给水加点东西”等学习活动,促使学生认识水的特性,从而认识液体,还了解到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做实验,从而在探究性的实验当中,获得了知识。

但是,也有一些遗憾。在玩水球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在装水时,球口很难扎好,所以时间浪费了好多。在下次再上这节课时,应该先准备好水球。

生命之水:在活动中,我们尽可能联系幼儿的已有经验,用贴近幼儿生活的形式,来举例论证、让身在并不缺水的地区的幼儿能感受、能理解“水的有限,水的重要”。更大程度的调动了幼儿的参与的积极性,为幼儿创设了宽松的观察,表达的学习环境。

看不见的空气: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语言描述不够准确。科学课要求语言也要有科学性,但是本课教学中学生在用空气的存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时,明白意思,但(绿色圃中解释不清楚。从整个教学来看,主要是教师在前面的实验中缺乏语言表达的指导,有些科学用语没有给学生。今后教学中多注重这方面的引导。

离不开空气:通过这一体验使学生认识如果没有空气我们将无法生存。并引申出动物同样离不开空气。“豆芽生长对比实验”比较豆芽在两种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如何?目的:利用豆芽生长的对比实验,使学生明白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水里的动物需要空气吗?通过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生活在水里的动物同样也需要空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空气环境?”,把保护大气环境的教育自然地渗透其中,以期形成对自然环境的珍惜和爱护,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丰富了课堂活动,也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坚硬的岩石:

本课以感性认知为主,对岩石进行一些定性的观察、实验测量和比较分类的探究活动。学习浅显的岩石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自主探究活动中,保持和发展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年级上

根里的:“抽水机”:我在教学这堂课时 ,充分利用科学实验这一重要教学手段,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内容既生动又形象, 学生非常愿意学,而且记得牢,

不容易忘记

茎里的运输网: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究水在植物体内的流动,以及观察茎的形态特征,从而认识到茎就是植物的运输网.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在让学生了解茎的形态与作用的同时,主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茎的各种形态,分析和推理出茎的作用. 叶里的“加工厂”:这节课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我的讲解中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虚拟的叶的内部“加工厂”的工作情境图片,让学生形象的了解植物叶片利用太阳光、二氧化碳、水分制造氧气、营养物质的过程。光合作用过程还是比较抽象,个别学生理解的不够透彻,还需我作进一步的辅导。

花里的“育婴房” 这环节里运用电教手段的辅助,用多媒体播放丝瓜开花结果的过程的图片。我班学生好奇心强,可不愿多动脑筋。建议其他的上课者在遇到这种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情况下,可以把速度放慢,向学生进行提示。学生观察后会发现,花瓣,雄蕊在慢慢地枯萎,接着学生发现子房在不断的长大,最后成为果实。

果实里的新生命: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用现象、事实、数据等来检验某种假设或某种观点的思维方法,通过两年的科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学习,我班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 ,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

酸奶的秘密:因为考虑到时间的关系,决定让学生把做酸奶这一实践活动延续到家里进行。在上第二课时的课上作了一次调查,发现回家做酸奶的同学寥寥无几,难得有个别同学做了却没有成功。因此决定和学生一起再经历一次做酸奶的过程。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学生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科学实验活动。

发面的学问:通过这课,我才真正明白有些家庭教育是那么怠慢。从三个班的实践中,让我体会深刻,同学们实在少有机会上动手操作的课堂,同学们好希望有这种实践课堂,尽管教学效果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理想。本次活动,学生成果(成功率)需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学生的素养与品行。

电路的研究:学生的个性等到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主见、有思维的个体,他们有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学习探究,通过学生之间按照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相互质疑,相互补充,使探究活动深入有效;学生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学生没有把上下课的铃声作为学习的起点和终点,课后的后续探究是对本课研究内容的一个巩固和延伸。因为生活处处皆学问,生活处处皆课堂。学生在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之后,其实又是一个新的开始。接下来的制作活动势必会涉及由“猜想结果”到最后的“表达交流”,学生又进行了一次科学探究的实践

有趣的磁现象:目的是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实验活动形式,亲身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提出猜想,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了解磁铁的磁性与磁极,发现磁铁间的互相作用,建立“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科学概念,了解磁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指南针:通过积极地评价让同学们进一步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由于时间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观察自制指南针及“悬挂法”的体验只能延伸到课后由同学们自己去发挥。同时我提出了要求。

神奇的电磁铁:时间掌握得不够完美。可能是汇报科学成果占用的时间特别多,几个组都要求一边讲一边做实验,如果只讲理由,不演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可能时间会充裕些。 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所参差,部分学生的探究还较肤浅。我们的学生有许多的新想法和新问题

能量及其形式:在“能量及其形式”一课中,教材从观察身边运动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工作的原因,继而对能量进行研究,并且通过一系列实验和推理活动,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锻炼科学逻辑推理思维的能力。

能量的转换: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实验、思考和玩游戏的时间。 2.面向全体学生,给实验做得慢的小组重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大地的变迁:这节课的关键是学生找到根据自己本节课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知识,分析教师所给材料,才能达到真正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决世界生活中的问题的目的。

大地的震动:地震大多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是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对地震危害以及逃生的学习,更进一步加深本单元变化的地表的认识还学会自救的方法。地震现象和地震危害,掌握科学的地震避险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通过设计避险方案,培养学生思考、统筹的能力;培养遇险沉着冷静面对的生活态度及对自然灾害不畏惧的精神。

火山的喷发: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课件的准备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孩子们对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不足之处在于对课件的应用不够熟练自如,火山模型的高度太低,导致后边的幼儿看不清楚,还需改进,在语言引导的科学性上还要多加学习。

地表物质的迁移: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碎裂的岩石被流水搬运到不同河段的变化,了解风化对岩石的影响,并在生活中收集岩石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工作计划,探究水流对土墩的影响,了解水流的搬运作用;模拟石笋的形成,逐步认识地表物质的迁移。

六年级

生锈与防锈:由于学生实验的局限性,在验证铁在有水的条件下是否生锈时,学生的发现是铁在有水的条件下容易生锈,这与我们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这其中的原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实验去揭开这个原因,远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有价值。

燃烧与灭火: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及探究控制燃烧的方法等活动,学习如何利用科学知识和规律,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有效的控制。

植物与环境: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又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必须彻底更新观念,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使自己成为帮助者、指导者。教学就是使学生更好地生活。 动物与环境:一节课上下来,自己觉得,课堂中给予学生的活动是很多,有观察动物,小组讨论,看图片,做警示牌等,但学生从活动中得到的知识点是否能全面掌握?以后还需多多的钻研,不断地改进。

食物链:食物网的连线很复杂,由于时间有限,所以只是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很复杂生物间的食物链连线。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慢慢完成,并且让他们讲解自己是怎么连的,不正确的地方教师给予纠正,并且讲解,在让学生自行完成一个复杂的食物网,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食物网连接的正确性,避免学生以后看见类似的习题,还是不知所措啊。

代代相传的特征:本课的重难点已经有所突破,由于本课的图片、文字的素材丰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充分地调动起来了。整节课下来,效果良好。

进化中的生物:学生参与面广。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探究过程,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索。

保护空气:本课时的教学活动中,我认为还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例如,对于空气污染的危害性的问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去领悟,让学生自己说出更多的例子比老师举例说明会更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更能显现科学教学的“学生为主的探究式学习”。

水质调查:本节课教学,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维目标能完成。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和争辩,但到真正下笔的时候,由于用词和用 句比较讲究,大部分学生有点怕,全靠几个组长起带头作用,协同组内成员才可以完成几个比较像样的调查报告。

变废为宝:组织实施 小组分工合作,由组长分配任务,安排、调控组员各司其职、互 相合作。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特 点,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自行收集材料,自己进行一定程度的 研究,从而获得许多关于“变废为宝”的知识。

和谐的家园:本节课的亮点就在于让学生猜想:既然说开发旅游区能带动经济发展,你会做些什么生意?同时又会给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大部分学生想象极其丰富,想象的火花在教室里飞扬,学生的回答不拘一格,令我意想不到!

上一篇:教师个人廉政工作总结下一篇:平安医院创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