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教育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教师进行授课时,所传授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最大可能使他们以自己的生活为出发点,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融入社会。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生活;教学模式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品德与生活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品德与生活教育论文 篇1:

互联网+时代农村特色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研究

【摘 要】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对于教育给予了更高的重视,相关部门越来越重视各个地区各个阶段的素质教育,农村小学也不例外。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时代农村特色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研究进行相关浅析,以期进一步提升道德教育质量,优化学生的道德品德,仅供参考。

【关键词】互联网+ 农村小学 品德 生活 教育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尚未成熟,其需要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来引导其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从而促进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统一。而纵观目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很多问题,道德建设工作落实不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为此,相关人员需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从多种途径去进一步完善该教育。

一、当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和教师对教学的认知不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主要采用思想品德课的方式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是这种品德课很多都形同虚设,学校和教师不能够加强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没有成立专门的思想教研组,很多课程的开展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也不能够认识到思想品德和生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过程中,更多的教师都是采用单一的理论灌输的方式去对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育方式是不符合小学生心理和年龄需求的,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很难提升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虽然有一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品德和生活教育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去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故事的引用,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知识,但是其引用故事的内容很单调,素材有限,重复的故事反复说,这样无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缺乏感染力。

3.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有效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仅仅是对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单方面的讲解,而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这样就无法带动课堂的氛围,更无法将学生的感情带入到课堂之中。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教师仅仅靠单纯的理论讲解,而不注重联系生活、联系实际,不注意对学生感情的传递,就很难提升教学的真实效果。

二、互联网+时代农村特色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研究策略

现阶段,我国的科学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多媒体等多种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引入到教育中来,为此,农村小学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来完善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效果。

1.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目前,众多的教育网站都有多种多样的课件,教师应该利用此资源,及时查找相关的课件,在选择的过程中,要尽量考虑到实际情况,找一些与农村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件,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任务,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整改进而用来教学,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在教学生关爱家人相关的课程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动画视频,这些动画视频正是教育网站的课件资源,通过这些动画视频中人物之间的情境对话,学生就会被这种视听效果打动,进而引起共鸣。

2.利用影音资料丰富教学情境

虽然很多教材都插入了图片,但是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升。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看到老师打开电脑和相关多媒体设备时,学生却很容易集精力于显示屏幕。为此,教师应该应用多媒体的魅力,丰富教学情境。例如:在讲到爱护动物的课程时,教师可以上网查阅一些有关保护动物或者关于动物日常起居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能够真实感受到动物的可爱,对其融入更多的感情,在这种氛围下,再引导学生去关爱小动物,就很容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科学技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日益进步,即便是农村,手机也已经随处可见,这为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教师可以随时对学生的非隐私行为进行拍摄,例如:学生放学时排队,或者学生在课间玩耍等等。教师在品德课上播放这些视频,学生就很容易被吸引,这时,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关于道德引导方面的问题,例如:视频中哪些孩子更有礼貌?你觉得视频中哪些行为是不对的?这些问题的提出很容易让学生带着感情和兴趣去反省自己的行为。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多拍摄一些家人或者他人的優秀或者不良行为,帮助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教师和家长之间也可以加强沟通,家长可以拍一些学生在家的优秀行为,有选择性地传给教师,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视频进行播放,对学生进行表扬,提升学生践行优良品德的积极性。

4.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平台涵盖多种多样的信息网站,这些网站涉及多种多样的资料,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为此,教师可以将一些有关小学生品德与教育方面的信息网站推荐给学生,进一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其视野,进一步强化网络信息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非常关键,教师要对其给予足够重视。在实际的生活中,农村小学品德和生活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学校和教师对教学的认知不足;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有效互动等等,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利用影音资料丰富教学情境以及通过科学技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多种方法和策略去完善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后期健康成长创造积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崔玉双,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途径探析[J]中华少年,2017(14):26,

[2]申慧,李素娟,广辟领域,润泽生命——论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的生命意识教育[J]新课程(上),2017(03):221,

[3]吴穗玲,让课堂回归生活——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生活化”思考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7(13):70-71,

作者:卢运

品德与生活教育论文 篇2: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推进

摘 要:教师进行授课时,所传授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最大可能使他们以自己的生活为出发点,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融入社会。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生活;教学模式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小学生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是新课程理念的宗旨,而现在的新课标给教育教学带来全新的理念,比如,苏教版试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使人耳目一新。它突出地表现了其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的特征,把道德寓于小学生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当立足于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生活的教育时,我们要特别关注农村小学生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更有效率地达到教学目标。

一、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与课程内容相结合

我们要始终铭记一点,学生和教师手中的教材绝对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我们所了解的,比如,学生家庭生活、直接经验、动手操作以及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是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的。简言之,就是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要杜绝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教学中,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农村小学的教学经验中,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应该根据本课程的特征,放飞学生自身,进而放飞学生思维,比如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让教育融于学校、社会、家庭之中,让品质在老师、学生、家长的互动中形成。例如,在教学《我和太阳做游戏》这一课时,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请学生坐在池塘边,躺在草坪上,闭上眼,听着优美的音乐,伸出双臂,去拥抱太阳,去抚摸阳光。通过这样一次次的亲身体验,渐渐感知阳光的明媚,感受影子与阳光的关系,亲手制作肥皂泡,体验阳光色彩的变化,这样,教学的目的就能有效和迅速的达到。老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欣慰,学生因学到知识而感到快乐。还可以将现实中有的融入教学中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对学生来说又是比较有意义的,比如,为什么不能裸眼看太阳和如何在强烈的阳光下保护我们的眼睛。

恰到好处的教学设计会在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架起一道“融会贯通”的隐形桥梁,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了解”的良性沟通。更重要的是,教学中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年幼却对他们自身而言极其重要的思考,这种思考对于日后世界观的形成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课堂教学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城市那么丰富的素材,但也要最大限度地以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尽量让儿童在学习中将课堂知识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结合到一起。采取多种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课堂教学。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由传统讲解模式演化而来的明理激情导行模式,虽然听起来很复杂难懂,但其实可操作性比较强,实行得当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它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授课中的各种课型。详细说来,该模式以任课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有效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跟随老师的指引融入教学内容中。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為要求。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是该模式的显著特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慎重选用这种教学模式,最好对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有所了解之后采取该模式,运用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我送老师一枝花》一课时,做出一些比喻,如“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等学生会感到亲切而能很好地理解的例子后,教师可语重心长的、娓娓道来的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老师们的关怀下健康成长的真实故事,以及自己从教以来在工作中对教师工作的真切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的老师,对老师的期待和自己今后如何尊敬老师,做老师的小助手。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交流和共鸣,鼓励学生主动地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教学实效。

2.“问题—讨论”模式

顾名思义,此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师抛出与教材和生活相关的问题给学生,使其自由发挥地讨论问题,以此达到教学目标。“问题—讨论”模式,力求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激发人格积极向上的一面,促进其人格发展,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思考问题机会,进而培养学生领悟到理后,在生活中运用到理,继而向他人传授到理的能力,该模式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农村小学教学中,用长篇大论的方式机械地向学生讲授哲理性较强的内容时,往往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学生也是一头雾水。如果采用此种教学模式,则会大大增强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实践表明,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是最受学生欢迎的。

3.角色扮演模式

角色扮演模式以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为基础,转换学生本来的角色,体验“做别人”的别样感受,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生动、典型的场景,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應和行为,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讲授时,采取此模式是最合适不过的,另外,以行为为主要线索的课文也可适当采取该模式。从现实来看,大部分的学生都很喜欢这种模式,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教师采取的角色扮演让学生记忆深刻眼前一亮了,学生在课余时间还会自发设定情节,自导自演的继续进行“扮演角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又能将自己的生活和教材结合到一起,这也与品德与生活中的要求和目标不谋而合,收到的效益也较好。

三、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进行任重而道远

目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这些不足并不会阻止我们加快提高品德与生活的教育水平的脚步。相反,我们在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模式后,更有信心面对困难、攻克困难,在向前人汲取教学中有价值的经验后,更能够弥补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生活教育推行上的不足。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地走进农村小学。

编辑 鲁翠红

作者:丛祥来

品德与生活教育论文 篇3:

让品德与生活教育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品德与生活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只有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使儿童快乐幸福地生活。我仅就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谈几点想法。

一、结合课程设置,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儿童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外书、书本上及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疑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他们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走近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

如今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身体验,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应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把儿童的目光引到现实生活世界中去,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春天在哪里》这一课时,我在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去寻找春天;上课伊始,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问题:你发现春天了吗?怎么发现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甲生说: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找春天,我看见红的花,绿的草。

乙生说:星期六,我去放风筝了。春天到了,放风筝的人也多了。

丙生说:我发现小蚂蚁都出来了,柳树上长出许多小嫩芽。

丁生说:天气暖和了,人们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说明春天来了。

…………

最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体验到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在心灵深处产生了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围绕课程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时,如果让学生去了解家长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脑中产生这样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抓一把鸡毛键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键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这一活动的感受。有了这腰酸腿痛的真切体验,再来谈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又如,在上《我是家里小主人》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星期天当一天家,安排好一天的生活,早晨买菜,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有的说,在理菜的时候最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们把自己最需要的给你的爸爸妈妈。”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支持者为儿童的学习提供支架,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引导儿童投入活动。例如,教学《新学期,你好》这一单元的第一主题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寒假生活交流会”,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畅谈自己在寒假里的故事,说一说自己的寒假之最,交流一下自己在寒假里学到的本领。在活动中,我注意学生那儿反馈过来的信息并将它们进行分类,如快乐、烦恼、有趣、得意等,并根据这些分类深入展开讨论,让学生共同分享寒假生活的各种体验,帮助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互相尊重他人的好品德,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对新学期满怀希望。

体验是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之一。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例如,教学《和春风一起玩》这一活动,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春天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在教学中我就组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风力小玩具,亲自参与各种春天的游戏活动。在整个游戏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感悟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活的乐趣。他们也发现了风和风筝、风车、纸飞机等的关系,懂得了如何更好地利用风的力量,这种活动是学生感悟后的创造。又如,《安安全全上学去》这一课,可以利用看电影的时机,一边走,一边向同学们介绍沿途标志的名称、作用和意义以及在马路上行走时该注意的一些安全常识,在繁华的十字路口,让学生观察行人如何过马路,怎样行走才安全。回到课堂中,学生在汇报时很自然的联系到刚才看见的情况和平时遇到的事情。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学习到交通规则,满足了他们的生活所需,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能力。把学生带出课堂,以他们的亲眼观察为基础,用他们的亲身体验为材料,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觉的行为。可见,体验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的重要。

三、根据课程特点,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我们的思品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应该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从而理解生活中真正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堂上的认识。有时学生在思品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公车时不拥挤,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可在现实社会中经常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的人视而不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要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知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做到统筹把握,综合、动态地实现对儿童及其活动的支持、合作与指导。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以学生为主体,适时构建学习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入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让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总之,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的生活课程。

(庄河市向阳小学)

作者:梁桂皎

上一篇:音乐哲学教育学论文下一篇:销售经理工作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