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学法律基础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生的注意力是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注意力配置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大学法律基础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技大学法律基础论文 篇1:

论案例教学在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

摘 要: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法律基础课程的实效性,以及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加强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法律基础课所需要的案例必须满足真实性、典型性、时代性的条件,案例的解释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标准并且解释的语言尽量做到日常语言化。

关键词:法律基础;案例教学;案例选择;案例解释

一、高校法律基础的教育现状

《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是大学生公共基础必修课之一,其教学任务旨在通过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1. 法律基础课程课时少、内容多: 目前高校的法律基础课程, 所用的教材内容大都繁多庞杂, 其中包括了法律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宪法常识, 并且还有许多部门知识, 具有很广泛的覆盖面。但是法律专业需要学习四年的知识, 却浓缩在这几十个课时之内,加之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相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法律基础课程起点低、要求高: 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有很高的教学要求, 但其教学地位却往往停留在“ 法律讲解” 这一阶段,教学效果达不到相应要求,由于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使得学生也没有得到法律基础素质的提高。

3.法律基础课程轻实践、重理论: 在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法律基础这门课程长期以来都重视理论教育, 并没有对学生有关的法律社会实践活动有相应要求。因此学生缺乏法律实践能力, 无法对相应问题进行解决。

二、强化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关于什么是案例教学法,《教育大辞典》认为,它是“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1]案例教学法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提高法律基础课程的实效性,从而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 并且加强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1.诠释教材理论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律基础》教材内容干练、理论性较强。如果教师一味地讲理论,那么就算教师的理论水平很高,其讲解也会因为过于骨干而削弱理论的说服力。事实上,理论来源于生活,《法律基础》课的理论对应的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此,理论教学必须融入案例。

2.增强课堂吸引力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一定的逆反心理,相关研究表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2]课堂教学有趣且不输教育性,那么学生自然会主动选择进课堂。增强课堂吸引力固然有很多方法可选,但是教学案例的引用无疑是最为便捷和有效的举措之一。

三、案例教学在《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

1.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的选择。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中心,案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法律基础课所需要的案例必须满足如下条件:其一,真实性。现代社会案例素材的收集渠道比较广泛,案例素材可以来自书刊、杂志、报纸、网络等途径,但是案例必须具有客观真实性。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因而,案例必须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必须是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其二,典型性。社会现象复杂多样,客观事实纷繁复杂,一般的事例虽也具有真实性,但却未必能为教学服务。要成为法律基础课的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即案例反映的客观事实应该具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能够由个别推及一般。其三,时代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在教学中为之服务的案例也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最好是近期发生的事件。这样的案例既让学生容易理解,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其不由自主地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

2.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的解释

(1)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案例解释的道德标准。对于刚入校的大学生而言,法律案例分析是一个体验、实践生活的过程,也是学生提升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过程。分析案例应多维视角、多元化阐述、跨学科知识性解释,取得预期道德价值观传播的实效。在法律案例的分析方法上,应坚持案例解释的道德标准,或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角,应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法对案例加以讲授。[3]

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案例的解释应始终坚持价值判断的道德标准,以法律规则为解释原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在对案例的解释中,使学生对思政课的法律理解由文字叙述型转到现实立体型,由静态封闭的书本探讨转到动态开放的现实交流和真实生活的对话,鼓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比如,见义勇为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社会公德,不分年龄、性别、民族、籍贯等因素,都应发扬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法律应鼓励公民见义勇为的行为。[4]

(2)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案例解释的日常化语言。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案例的解释语言,在教学目的方面与法学专业职业化的语言具有本质上的差异,其语言选择必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和普及性法律权利意识所要求的语言背景和语言风格,即案例解释的语言尽量做到日常语言化,甚至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案例的正确理解,必要时可使用方言。

因为大学生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案例的解释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辅助实践材料,贯彻着社会主义核心道德价值观的实践化和普及化,所以,在解释案例时,对于晦涩和抽象的法律文本语言,应贴近于社会公众的日常语言做涵义解释。但是,法律语言的日常化不代表法律语言的庸俗化甚至是通俗化。法律作为一门科学,语言具有特殊性。在向不同专业背景和学识差异的大学生解释案例时,要像尊重医学或其他自然科学那样,尊重该专业领域内的专业词汇的表达价值。法律基础课程的案例解释是将案件事实置于法律的背景下解释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单纯地从事语言逻辑的阐述,因而,只要将事实向学生解释清楚,而不是拘泥于法律文本语言,就是好的解释方法。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高丽.“90后“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逆反心理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3]王小兵.视频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8).

[4]朱德宏,侯芳.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的解释[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3,32(4).

作者:张敏

科技大学法律基础论文 篇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生注意力提升路径探索

摘 要: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生的注意力是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注意力配置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效果。文章结合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际、针对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以大学生为教学主体,从强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问题逻辑导向、扩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效教学内容、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话语转化三个维度进行探索,努力调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生的注意力,以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大学生;注意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提升“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生注意力是增强“基础”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基础”课程教学注意力配置的强弱、高低直接影响了“基础”课程教育的效果。本文认为,提升“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生注意力,也就是提升大学生对“基础”课程教学的选择能力和集中能力。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基础”课程教学实际、针对高校大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以高校大学生为教学主体,从强化“基础”课程问题逻辑导向、扩充“基础”课程有效教学内容、提升“基础”课程教学话语转化三个维度进行探索,以提升“注意力”为分析视角进行学理性阐释,努力增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从问题到问题链条:强化“基础”课程问题逻辑导向

强化“基础”课程问题导向,是从情境角度分析“问题导向”与“大学生注意力”之间的逻辑联系。所谓情境,是指事物发生或对有机体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问题就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景。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问题也就是在给定信息与实现目标之间有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景。而问题链条是围绕问题主题,以若干子问题内在逻辑为纽带,强调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使之具有串联性、层级性和逻辑性。从问题到问题链条,强化问题逻辑导向,是基于问题的四种特征,即情境性、指向性、序列性和操作性。这里,问题的情景性特征使人感到不了解和无法解决,推动思考并寻求答案;问题的指向性特征明确指向某种活动达到某种给定状态;问题的序列性特征促使人结合自身经验和知识进行一系列高低心理活动重组和操作;问题的操作性特征是指依赖于人的认知成分进行认知操作。问题链条是利用问题的情境性、指向性、序列性和操作性形成完整的问题逻辑组合。从问题的特征可以看出,从问题到问题链条能够引发“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生应答性行为作出反应,即通过问题和问题链条进行刺激引发大学生心理中介的反射性活动(或称引发反应),使其萌生求解问题的欲望,激起大学生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在问题之上的定向行为,使其在被选择问题上持有特定的心理强度和紧张性状态。从问题到问题链条的模式建构步骤中,首先,确立“基础”课程教学主题,设计问题与教学主题之间的契合点。其次,问题的准备和提炼。紧密结合“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面临问题,探寻、征集和提取出大学生所关切的实际问题。然后对征集和提取的问题进行归类和整合。最后,形成问题与问题之間具有逻辑性与层次性,形成元问题、一般问题和具体问题。通过问题设置使大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失调,即感受到问题的存在,产生怀疑和推测的注意力指向和集中意识状态。然后明确问题使大学生分清已知条件、达成目标,分析问题的要求和条件,引导注意力集中于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进一步激活大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问题和问题链条之间的关联,在多种可行性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通过以上步骤流程可以使大学生注意力能够聚焦在问题和问题链条之中,同时将不完整的问题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逻辑问题组合,具有注意力的粘连功能。问题逻辑导向设置在“基础”课程教学上提供了意识活动背景框架,在这一框架中,一步步引导大学生注意力进一步往深度和广度方面扩展。问题逻辑导向设置赋予“基础”课程信息的“显著性”,导向大学生要“想什么”、朝哪个方向“想什么”以及“怎么样”方面施加影响,使问题和问题链条导入到大学生意识之中。而且教与学两者之间形成一种高度对应的正比关系,即问题和问题链条强调得越多,大学生对该问题和问题链条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注意力保持得也越持久。事实上,就是“基础”课程教师对“信息环境进行再加工”,醒目突出相关问题和问题链条,影响大学生的认知和感知,最终达成两者的高度契合性。

二、从需求到供给:扩充“基础”课程有效教学内容

扩充“基础”课程有效教学内容,是从听觉角度分析“需求”与“大学生注意力”之间的逻辑联系。需求是指在内外环境作用下,人们感到某种“缺乏感”和“不平衡感”而进行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和心理活动。它是对某种东西、活动或问题具有特定指向性的主观映像和主观意识,并且驱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注意对自身需要有关的事物,而不去注意那些对自身需要无关的事物,这体现出人们听觉系统注意力的一种适应性能力。“与其社会特定阶段特定人群需求的契合程度越高,对该人群所拥有的社会注意力资源吸引程度就越高”[1]。听觉注意力的选择和集中普遍存在现实生活中,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鸡尾酒会效应①[2]。此效应实际上是听觉系统的一种适应能力,即对自身需求的事物进行迅速追踪、标识和接收。马克思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3]。“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活动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中展开,旨在实现大学生思想行为与社会生活的统一。大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生活的实践活动日益扩大,在心理倾向和主观意识上更多关注到自身的许多方面和细节。自我分析、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省明显增多,尤其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需求:其一,在学习活动上的需求。对自身智力与能力等增长愿望和意向强烈。其二,在社会交往活动上的需求。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不等断追求完善。其三,在自身发展和自身价值上的需求。对未来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社会义务、人生价值、社会价值等进行积极探究。所以,扩充“基础”课程有效教学内容,是一种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需求目标双重驱动,在提升大学生注意力方面具有三种功能。首先,具有激活功能。大学生对某些刺激比较敏感,特别是与自身需求有关的教学内容刺激。其次,具有指向功能。因为需求驱动,教学内容实际上成为大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路线图,这是一种诱致性、吸引性的指向,从外部到内部激励着大学生注意力指向教学内容。最后,具有强化功能。使大学生按照既定需求目标,调控大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注意力强度和注意力的方向。所以,加强“基础”课程教学中内容的有效供给,从而实现引导和凝聚大学生在“基础”课程教育教学中的注意力作用。

三、从理论话语到日常话语:实现“基础”课程教学话语转化

提升“基础”课程教学话语转化是从语义角度分析话语转向与大学生注意力之间的逻辑联系。话语是指人们说出来或写出来的语言。话语是“基础”课程教学中一种语言实践活动,话语的编码直接影响到“基础”课程教学中大学生注意力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基础”课程融合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题,它抽象化和规范化的理论话语较多,而且思想性较强、理论色彩较浓厚。如果“基础”课程教学话语编码转化没有与大学生自身话语对接,直接以学术话语进行表达,就会阻碍大学生话语解码,导致大学生注意力转向到非教学领域。提升“基础”课程教育教学中的话语转化,也就是做好理论话语向日常生活话语转化。大学生在“基础”课程教育教学中注意力集中表现为可持续性,抑制其他非教学刺激干扰。所以,要以大学生现实生活为逻辑起点进行教学话语建构。首先,避免用晦涩的学术话语解疑释惑,而是用大学生熟知的生活话语来解释“基础”课程中的学术思想、科学理论。同时,将大学生具体的学习生活经历与宏大理论叙事相结合,满足大学生个体学习生活体验与现实社会需要相结合。其次,以大学生学习生活叙事的方式进行话语表达。教材上讲的是硬邦邦的理论,学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现实。以相对灵活、现场感强的口语化语言进行教学表达,将理论话语转化为大学生能听懂、愿意听的日常话语,改变“基础”课程理论话语的“曲高和寡”现象。最后,运用新型网络话语。吸收、借鉴网络话语的开放性和平民性,辨别、分析和判断网络话语背后的思想态度和价值取向,了解大学生关注话题去“蹭热点”,并且找到“基础”课程教育教学话语与网络新型话语之间的结合点和共同处,打通“基础”课程教育教学话语与大学生网络新型话语之间的壁垒和阻碍。提升“基础”课程教学话语转化,可以调控大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保持向着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进行。

如何对现有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改革進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从总体上看,主要有两种策略:一种是“内容策略”,即通过教学内容的设置来提高大学生的注意力。另一种是“工具策略”,即通过新型教学工具创新教学方法。以教学方法的“内容策略”为切入点,从强化“基础”课程问题导向、扩充“基础”课程有效教学内容、提升“基础”课程教学话语转化三个维度对大学生注意力进行唤醒和强化,将其注意力吸引和转移到“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上,从而增强“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注释:

①在一个鸡尾酒会上,人们被各种谈话的声音包围着,人们 只是听到其中的某些谈话内容,而对其他声音则充耳不闻。

但如果有人提到了你的名字,你就会异常敏感地听到它。

不仅如此,其他的内容也会引起你的注意,如果提到一部你刚看过的电影或你喜欢的旅馆。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丁汉青,支庭荣,等.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 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3.

[2]丁锦红,张钦,郭春彦,等.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14:2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73.

收稿日期:2019-04-20

作者简介:闫义夫(1983—),男,辽宁沈阳人,内蒙古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政治

发展与政治传播研究。

基金项目: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的逻辑体系研究”(19YJC710085)阶段性成果

作者:闫义夫

科技大学法律基础论文 篇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改革新模式

[摘 要]应用科技大学建设是我国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举措,在教育结构转型的新背景下,作为担负“立德树人”使命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顺应趋势重新调整布局,探索与应用科技大学相匹配的改革新模式,做到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基于学生发展要求的课程设计,基于区域特色发展的协同合作,基于教师队伍的特殊诉求,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实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与时俱进。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用科技大学;改革;新模式

[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p35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战略,教育结构转型的新举措,根据这一定位,教育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试行应用科技大学的研究和试点,逐步推开职业教育的分类改革。应用科技大学的转型趋势必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国家公共必修课势必也要探索与应用科技大学匹配的教改模式.

一、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在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企业界高级实用型人才,针对这一层次和类型的院校,基础课要及时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定位,强化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一方面,以市场或产业界的需要为导向,提升学生的素养。当前人才市场虽然有大批的就业者供应,但是入职后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扎根基层,坚守第一线的担当和责任,缺乏团队和集体合作的意识理念等,对此,基础课要紧扣市场和社会需要,突出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有坚定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批判能力的、有责任意识诚信品质的大学生,使他们能够在经济社会中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在企业中形成稳定的忠诚度,在基层岗位上吃苦耐劳,敬业奉献,在具体工作中虚心求教,恪守职责,从而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使学生的素养真正渗入到企业中去,满足经济界对技术人才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以实践为导向,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作为具有高度政治性特质的基础课一直偏重于理论说教和单向传授,脱离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缺少学生的反馈信息,其产生的距离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意志和行为相背离的矛盾心态,对此,基础课要优化基础理论课程,强化实践教育,突出能力培养,实现实践化育人。培养有分析判断能力、沟通交流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的大学生,使他们能够在经济社会中独立解决问题,在企业中自主担负工作任务,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正确看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学会与人共事等,从而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和法律意识,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满足产业界对技术人才能力的要求。实践已经证明不把握同一门课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的具体定位和具体要求,简单地追求统一要求和千篇一律,课程建设与改革将毫无特色,也成效甚微。〔1〕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人才培养定位必须切合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突破千人一面的培养规格,兼顾素质和能力的双向培养,兼顾市场和实践的双重需要,这样才能保证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高质量,才能保障大学生在劳动市场中的竞争力和优势性,进而提升基础课服务于职业发展的能力,服务于教育结构转型的能力。

二、基于学生发展要求的课程设计

应用科技大学按照教育现代化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所有的过程都从学习者的需求开始,实行专业、课程结构、学习方式设计等来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力求做到学生自主、多次、多样性、开放性选择。对此,基础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需要进行课程设计,关注学生的发展,生活和生命。首先,优化契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针对统编教材内容的重复性问题,对其进行解构和整合,甄选出符合学生具体现实需求的教学内容,可以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门类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凸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可以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凸显教学内容的生活性,可以结合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凸显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对内容进行不断的丰富和更新,坚持个性化培养、差异化培养,以构建出基础课对市场适用,对学生管用的教学内容体系。其次,创新触动学生知行的教学方法。针对简单灌输的教学形式,对其进行多元化拓展,寻求激发学生思考的教学方法,通过逻辑论证的理路引起学生的兴趣探究,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针对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链,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社会、职业岗位、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的内化,让学生知荣明耻,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3〕最后,探索激发学生进取的考核方式。针对以考为本的应试教育模式,对其进行多样化的开放考察,可以增加过程管理成绩的比重,采取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可以把成绩纳入学生的思想政治表现评价中,同选优评优、选拔学生干部等评等定级相联系;可以把实践能力纳入考核指标,单独设置学分,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切合应用科技大学“以学生为本”理念的基础课课程设计在本着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要加强实践环节,突出职业性特点,在教学内容上实现职业性与科学性结合,教学方法上探索感性体悟与理性思辨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这样才能体现出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保证大学生对基础课的认可,形成适用于应用科技大学的基础课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三、基于区域特色发展的协同合作

应用科技大学致力于服务地方区域发展,是校企协同创造,产业机构和教育结构同步演进的发展模式。对此,基础课要深入企事业单位调研,与当地的区域发展特点相结合,形成学校、企业、地方协同推进的改革合力。第一,开展与企业专项科研合作。基础课科研方向要紧密联系企业技术发展与变革,服务于实践教学和学生未来职业需要,同时学校可设立科研转换机构,使教师教学成果向企业市场需求转化,以实现科研效果的针对性。第二,构建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模式。针对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基础课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密切合作,探索开放式教学模式,实现职业和学生的直接对接,企业和学校的联合培养。可以聘请企业的相关专家定期给学生做讲座,实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案例讲授,激发学生对角色转变过程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素质和法律常识的重视;可以设立校内外联合培养基地,基础课的老师可带领学生到合作的基地中进行参观、调研、实习,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到走入工作领域不仅仅需要专业的技术才能,更关键的是要具备职业道德和职业法律规范等等,达到合作育人的目的。

四、基于教师队伍的特殊诉求

应用科技大学对教师队伍有着特殊的诉求,它规定教师必须具有与所教授专业相关的长期工作经验,有到企业中从事实际工作和研究的能力。对此,基础课的教师要走到学生之中,深入企业中去,把学生在企业中切实需要具备的素养和能力演绎到课堂之中,并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多元化教师队伍。一是在教师选聘上。针对固化单一的教师队伍,基础课应该创新教师的选聘制度,把基础课教师的工作经历和实践能力纳入到选聘标准中来。可以聘请知名院校的优秀基础课专家,实现不同院校的培养交流模式,做到专兼结合;可以让辅导员兼任基础课的教师,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有效沟通,了解学生的所想所需;可以吸纳已经退休或离任的那些在企业中做党务工作的资深人员或是政府部门人员,实现行业需要和理论讲授的双重互通,满足学生的职业需要。这样一支结构合理的多元化教师队伍才能做到优势互补,把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真正内化到学生的具体行为之中。二是在教师的要求上。作为承担国家育人使命的基础课教师,必须具备知识的广度、理论的深度,政治的高度,这点毋庸置疑,但同时作为为应用科技大学学生这一群体服务的教师还应该具备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的能力,将科研方向紧密联系企业行业技术发展与变革的实际,从而深度开发探索基础课的改革新趋势;还应具备到企业行业中调研、实践甚至体验具体工作的能力,从而有效的将职业所感所得贯通到课堂之中,还要具备开展组织学生工作的能力,以辅导员和教师的双重身份深入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这样的基础课教师才可能改变传统的从概念、原理出发去讲授课程,而尽可能多的融入产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的要素,满足市场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三是在教师的培养上。为了适应应用科技大学教师队伍的需要,要给予基础课教师一定的学术假期,让他们与学生共同走入行业企业之中,从事实际工作或研究,了解行业要求与学生实际之间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更新和扩充知识;要提供基础课教师培训的平台,让他们学习优秀教师的授课方式,相互交流,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等。坚持这样的选聘制度和要求,致力于这样的培养,就能构建出一支符合应用科技大学建设的基础课教师队伍。

应用科技大学建设已经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改革新模式正是对中国教育趋势的即时关注,对中国人才培养结构的适时关怀,它将始终坚持把应用科技大学的理念贯彻始终,将共同要求与特殊要求相结合,探索出一条与应用科技大学相匹配的基础课改革路径。

〔参 考 文 献〕

〔1〕陈春莲.关于高职院校“基础”课改革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2010,(04):59.

〔2〕曾咏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新探〔J〕. 教育探索, 2012,(02): 57.

〔3〕孙瑜.90后大学新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四观”教育的思考〔J〕. 黑龙江教育,2012,(10):86.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王海荣

上一篇:体育演讲稿(通用3篇)下一篇:经济高速成长持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