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PBL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项目化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提出以来,各国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目前,它更多地用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较少用于小学科学,与Rousseau等人在“项目”开始时强调的关注“儿童自我发展和独立活动的重要性”的目标一致,结合科学课程设置,教科版小学阶段科学学科的教学就可以以项目化教学的形式进行,这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PBL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我国PBL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篇1:

项目式学习在教学中的创新设计

为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当下小学阶段的科学授课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

项目式学习,就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一项改革尝试。项目式学习采用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以新奇提问作为教学辅助,吸引学生学习科学的注意力,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一、项目式学习的价值

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最初出现在一些欧美国家,后更多的国家普遍采用。项目式学习强调要结合教学情境和新颖教学方法,注重建立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锻炼和强化学生的个人思考辨别能力。项目式学习,推动了教学方案的设计过程,倡导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项目式学习,与我国的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方针相互契合,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全面提高个人综合能力。

因此,大力推进项目式学习,无论是对于当下的新课程改革,还是落实新时代的育人方针,都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值得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

二、在教学中推进项目式学习的困难

(一)忽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受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影响,一些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接受和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点,大多数的授课教师都认为只要自己将相关知识点讲授得足够透彻和明白,学生就一定能熟练地掌握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若是有个别学得不够精细的学生,只要勤加练习和不懂就问,也一样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他们忽视了小学生的天真活泼的天性、爱玩的天性,以及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的天性,没有营造一个足够有趣且新奇的教学环境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在如今的小学科学课堂上,也依旧存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陈旧的现象,使学生处于乏味无趣的课堂学习的状态。

(二)教师注重个人“表演”

要打破沉寂的课堂氛围,就需要班级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师产生互动。

但从目前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小学科学授课教师在课堂之上仅仅是自己在“表演”,课堂上的学习氛围显得格外的沉寂,没有生气活力,而且有部分的学生目光涣散,注意力根本就没有集中在科学课堂的授课内容中。

从此可知,教师若是没有注重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难以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期末科学成绩就会有相当大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比较传统

尽管国家正在大力推行和倡导实施的小学科学教学的改革,但也难免在一些偏远地区会因为地域的差异和限制,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到最新的信息,这就造成了部分地区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依旧受到传统的束缚,无法为学生提供最科学、最先进、最实时的教学信息,无法做到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学生的学习质量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水准。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重视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經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事业的进步,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在如今这个大力提倡创新的时代,教师运用新奇的、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能改变以往乏味无趣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爱上科学学习。同时,教师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小学科学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运用项目式学习法引领课堂节奏,使学生在与教师、与同学互动过程中,增强科学认知思维、强化实践学习能力,使小学生的科学学科整体能力得到锻炼,高质量、高效率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

教师要借助项目式学习法的兼容性特点,帮助学生深度探究科学学科知识要点与重点,促进小学生的科学思维有效养成,进而全面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使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得到全面锻炼,扎实掌握科学学科基础知识,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探究的质量水平,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效率。

如,一年级下册中《看花认植物》的授课,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学校的花园中,利用可接触到的实物开展实践教学,符合小学生天真活泼的天性。在开阔宽敞的教学场所中,还能有效降低学生的紧张心态,降低学生在学习乏味科学理论知识时的压力。

教师指认花园里的相关植物为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从既定的教学内容之中还可引申出课外的知识,例如关于植物的养殖方法、各种花朵的各自花语等,从而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将书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无缝契合的方法,能使学生在天真烂漫时就能有效接受课堂授课的知识点,同时达到高效高质。为此,教师可以组织实践探究体验活动,让学生进行实际探索学习,增强学生科学知识探索能力。

如,教师设置观察蒜苗生长的作业课题,让学生利用一星期时间了解蒜苗培育、成长的过程,并对其进行观察记录,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体验中掌握植物生长变化的特点与规律,促使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和锻炼,并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知识形成的架构与内涵,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课程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设计有效师生互动环节

人与人之间互动都是从交流开始的。对此,小学科学授课教师应该尽量促使学生响应自己的互动环节内容,在多多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有效地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因此,教师要科学应用项目式学习法,激发师生之间互动交流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交流中培养健康身心,锻炼学习能力,强化科学思想,促使学生的科学综合能力得到全面锻炼。

在项目式学习法的应用中,教师要融合新课改育人目标任务,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探索训练活动,使学生的整体学习思想得到有效培养。教师要积极开展多元化的、全面的教学引导活动,为学生科学开展实践探索活动助力;要遵循项目式学习的主旨要求,将创设教学情境与采用创新教育方法相结合,设计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互动方案,凸显学生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如,在进行一年级下册中的《做个小挂钩》一节中的授课中,教师可采用做小游戏的教学方式,将班级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指定每组中的一名小组长,维护小组内的秩序,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为小组成员分配任务,在一定的时间内每个小组都要做出各自特有的挂钩,在此过程中不允许与其他小组交流或模仿。这样,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对团队精神产生一定的认知和感悟。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大家互相交流合作,学习过程生动有趣,改变了以往沉闷乏味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掌握既定的授课内容,实现高效高质。实践表明,实施小学科学学科项目式学习法,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与价值。

(三)学校领导应及时关注教育部门政策动态

我国地域辽阔,国家相关教育部门下达或推行某项政策,大多通过政府官方网站颁布。因此,各地小学的领导层,应该及时关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最新政策动态,以最快的速度加以响应和贯彻,及时改进和完善该学校的教学策略和方式,为学生提供科学、先进、丰富的教学资源,推动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项目式学习方式,在实践学习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强化学生探索动力,充分彰显主动学习的价值与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主体,提升科学学科的整体教学质量。

教师也要通过各种渠道关注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信息。可通过手机微信公众号关注相关部门的官方公众号,接受公众号实时更新的推送消息来获悉相关的政策法规;也可通过日常的电视新闻,或查看国家教育部门的官方网站等,都可迅速地了解到相关的最新政策动态。如,教师要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创设科学学科教学情境,让小学生快速融入科学知识学习氛围,并且借助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引导活动,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科学知识及其重要作用,并且配合教师展开拓展性学习与创新活动,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奠定牢固基础。

教师要保障学生在实践学习中强化学科探究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动力,为学生的深度学习做好铺垫;要引导学生在深入挖掘科学知识中获得正确的理念和学习方法;要不断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与动力,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另外,教师要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与教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进行无障碍的沟通交流,强化科学学科知识要点与重点的学习,全面增强小学生科学学科核心素质。

四、结语

在项目式学习的背后是一系列教学方案、育人理念、教學方针、授课方式方法的改进和革新。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将学生放在教学的首位,为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好的资源和环境。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充分的了解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采用正确、有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及时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使教学成果在预想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夯实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

作者:王广斌

我国PBL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篇2:

小学科学课程中项目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项目化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提出以来,各国学者和教育工作者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目前,它更多地用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较少用于小学科学,与Rousseau 等人在“项目”开始时强调的关注“儿童自我发展和独立活动的重要性”的目标一致,结合科学课程设置,教科版小学阶段科学学科的教学就可以以项目化教学的形式进行,这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实践教学;小学科学

引言: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是欧美发达国家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思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项目化管理实施,保障师生参与项目实践的学习和教学活动。这些特点与中国教育部明确指出的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任务相吻合,即:“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索和交流的学习平台。”因此,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实施,项目化学习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正式应用。

一、小学科学项目化教学的现状

1、教育的成败决定科学素养的形成

小学科学课程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目标的基础课程。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我国未来学术风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对小学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直接作用。科学教育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放在首位,以科学研究为主要教育手段。师生关系必须是互助互动的关系,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以培养学生身心发展为根本出发点[1]。为了实现这一要求,世界各国的教育专家学者在不断研究、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中探索了多种现代教学模式。本课题以该项目化的教学方法为例,将其应用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这也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2、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小学科学项目化教学从实际上就是“项目化”在通识教育领域的应用。它主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科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计划和使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身的功能独立构建知识体系,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在设计和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教师使用多种教学策略,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帮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也体现了合力之美,真正落实了“四位一体”的科学。

3、解决目前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基于项目过程,建立学习过程的结构和评价体系,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学习,教师提供帮助”,做到这些前提条件后,大多数都基本上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同时运用项目化教学也是能够更好地解决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完成新一轮教育改革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任务[2]。

二、项目化教学在小学科学中的运用

1、采用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不断积累知识时,掌握的知识越多,学习就越容易。然而,实践证明的情况是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课堂上难度就越大。从原因分析来看,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将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结合起来,即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导致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越来越混乱,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采用项目化教学法和项目学习法,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3]。例如,在“生命之源——水”一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建立学习项目,例如,“生活中的水”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含水量,例如人体中的含水量是65%,蔬菜中的含水量是90%,鸡蛋中的含水量是76%,鱼类中的含水量是85%。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教材或材料轻松了解这些知识。因此,教师还需要设计一些相对困难的问题,例如水在生活中的作用。学生们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了解到,水可以饮用、浇水、清洗和养鱼。在这里,老师提出了一个建议——水是生命之源,生命离不开水。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建实践链接,通过实践找出胡萝卜和土豆这两种植物中谁的水分含量最高。学生们可以挤压水分,并在干燥后称量相同质量的胡萝卜和土豆。

2、采用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需要通过建立学习项目来促进课堂学习气氛。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工作人员的意识。例如,在“太阳和阴影”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建立教学项目,让学生了解太阳和阴影的变化规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时间在阳光下的变化规律。同时,让学生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观察太阳位置的变化。然而,由于课时的限制,学生不可能一次全天观察阴影,因此可以使用简单的实验进行观察。例如,阴影观察实验可以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可以组成学习兴趣小组。一名学生将铅笔垂直放在桌面上,另一名学生打开手电筒照亮铅笔,模拟太阳的轨迹,并记录铅笔的阴影。根据实际观测和分析,一天中太阳在同一物体上的阴影在中午较短,在早上和晚上较长。此外,阴影的方向与太阳的方向相反。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在完成学习项目的过程中相互合作,以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3、采用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学生的知识完全依赖于活动,他们所学的知识完全在实践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使学生得到充分锻炼。例如,在教授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学习项目,即如何通过实践分析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准备橡皮筋、尺子、音叉、衣柜袋、拨浪鼓和其他可以发声的物品。通过教科书知识预习和实践分析,学生可以知道声音的产生需要振动。当振动消失时,声音也会消失。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小学科学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再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反而要开始改变教学方法。尤其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项目化教学法可以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世杰.科学素质教育改革对策研究[J].创业人才与教育,2017(22):75-77.

[2]邓彦兴,宋瑜,吴丙宝.小学生 PBL 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8(7).

[3]秦效宏,李蕾.项目管理-高等学校教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35-37.

作者:孔万里

我国PBL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篇3:

开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新探索

摘要:STEAM教育的引入让小学科学课堂更接近生活,更注重实践,更强调跨学科融合。科学课程有很强的包容性,STEAM教育从学科有机融合人手,将引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又一次变革,因此,跨学科的教学设计自然就成了改革的排头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首先是教学设计理念需要更新,本文给出了在STEAM视野下小学科学跨学科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几条原则。

关键词:目标设定 知识整合 活动设计 跨多学科 实践研究

探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教育中,行动是主导,做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当今小学科学教学倡导的“做中学、学中思”就是强调在做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理念与美国的STEAM教育模式十分契合。STEAM是一种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人文)、数学多学科融合的一种综合教育模式,他的最终目标还是“创造”——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创意人才。它的大范围跨学科更接近生活教育,更符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1]的教育理念。它强调关注现实问题,注重在情境中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实践,团队合作和参与、结果开放,允许多个正确答案。

在STEAM视野下,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进行审视与反思发现:原有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太注重通过探究活动对知识进行建构,而忽略了实践,特别是基于真实情境的实践;在学习方法与活动方式上,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只是以探究为中心,对生成主义学习观有所缺失;在学习的侧重点上,原来的课堂由于缺乏项目作品,所以在展示与评价的方式方法上有很多不足,甚至指向不明;在学科知识融合和各学科能力发展上,缺乏各学科知识的整合,忽略了学生其他学科能力的发展及审美取向的引导。STEAM教育作为一种成熟的学习方法,它的融入会引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又一次变革,因为科学这门学科有很强的包容性,所以从学科有机融合开始人手,跨学科的教学设计自然就成了这次改革的排头兵。

一、跨学科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学目标设定既要保证探究的有效性,还要兼顾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原有的探究,經过多年的发展与课堂实践的检验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科学揉究能力提升是可靠的、有效的,我们应该保留、坚持。STEAM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在这方面原有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所欠缺,特别是在让学生基于真实情境解决问题方面还有待加强。因此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究未知,还要求学生像工程师一样运用各学科知识在创设的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过:“如果学生能投入到真实的、有意义的任务和问题,即模拟专家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做的事情时,学生才能对学习材料产生自己的理解。”因此,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有相应的变化,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既要保证探究的有效性,还要兼顾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

小学《科学》(教科版)3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在STEAM视角下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做了改动(如表1)。

教学目标的设定改变了,教学策略自然有相应的变化。教材设计由“乌鸦喝水”引入,再由学生自主探究:在瓶子里装一些水,用几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利用空气把水从瓶子中挤出来?探究得出结果后再做实验进行验证:把一团纸巾放在杯子的杯底,然后把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为什么?整个流程的设计为引入探究—验证。

在STEAM教育理念下,我们增加了实践环节,教学策略作如下调整。由乌鸦喝水引入,在故事中强化学生对3个关键词“空间”“有限”和“占据”的理解。概念确立后在教师引异下完成“纸不湿”的实验探究(这里把原来的验证实验改成了探究实验),探究流程为猜测找证据支持自己的猜测实验验证,并用绘本的方式完成思维外显。然后再对这个实验进行延伸,如果杯子底有个孔又会发生什么现象?让学生再经历一次上述流程。这样的过程为学生积累了更多的知识与成功经验,为解决后面的实践问题打下了基础。通过探究获取知识,知识内化完成后再提出“空气挤水”实验的设想,进行项目驱动。要求学生通过讨论与设计,以团队协作、分担负责的方式,完成在最短的时间内用空气把水挤出来这一任务。学生对这个实践活动的完成率在85%以上。

关注现实问题,注重在情境中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实践等特点,符合STEAM教育的项目导向。教学目标的改动引起策略变化,既让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得到保证,又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发展,这就是融合与深度融合的效果。

二、跨学科的教学设计,要求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PBL学习策略,运用“点渗透”“面拓展”方式将STEAM等多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事物的理解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其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探究学习中就是基于问题解决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情境教学中知识、学习是与情境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2]。PBL学习策略的原理是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小组合作解决真实间题,最终作品要以项目作品为导向[3]。由此可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PBL学习策略能将STEAM等多学科知识整合起来,达到学科有机融合的目的。

零碎的知识变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混合,我们要建立不同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在思维和认识上达到有机融合的目的。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需要通过活动逐步渗透的,也是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STEAM教育最好的推进方式是以课程方式进行系统学习,要求在项目学习中将多学科融为一体。如何在小学科学课的有限时间里完成STEAM多方面整体融合呢?

1.根据教材及教学内容对STEAM理念进行“点渗透”,即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局部的学科渗透,积点成面

小学《科学》(教科版)4年级上册第1单元第6课“云的观测”,教材设计是先用饼状图将天空分成4等份,通过饼状图里的阴影让学生观察知道“晴天的标准是云量少于等于整个天空的1/4,多云天气的标准是云量要大于整个天空的1/4小于整个天空的3/4,阴天天气的标准是云量大干整个天空的3/4”,然后给出不同云量的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也是一个很好的“点渗透”切入点。

在STEAM教育理念下,先给学生晴天,多云、阴天的图片,要求学生采用PBL学习策略试着用数学模型(饼状图或其他方式)归纳总结不同天气的特点,然后全班对建模方法进行交流,教师再给出饼状图建议。学生经历了一次数学建模的思维过程,也是数学在科学课中的一次渗透,既保证了科学知识的建构,又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学科能力,同时还满足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真实问题的愿望。这样不断渗透、不停积累,学生跨学科实践能力逐步得以提升。

2.通过课外活动等“面拓展”方式,让学生亲历系统STEAM课程的全体验

在小学《科学》(教科版)4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教学中,在完成“探索尺子音高变化”的学习后可以做这样一个拓展小课程: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按这个原理分析可得出“物体越小、越细、越短、空间越小,发的声音会越高,反之越低”这一科学知识。音乐课上教师也讲过音阶的知识,从“1”(do)到“7”(xi)音调一直在升高并且有规律,除了“3” (mi)到“4” (fa)是升高半个音高外,其他都是升高1个音高,这就是数学规律。运用这个规律可以用把水加进试管的方法将试管改造成乐器,改造的过程就是技术的应用。运用数学的方法(与音高变化规律进行内比)还可以提高制作的效率,最后要求用改造成功的乐器演奏歌曲,这就属于工程项目驱动并且有了艺术元素,改造的过程要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知识整合、研讨设计、动手制作、展示评价等环节,这就让PBL学习策略有了用武之地。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中还融入了艺术,再加上PBL学习策略的支持,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些活动既可以在课堂上或拓展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把活动延伸到课外。这样多形式的活动让掌生对科学活动更感兴趣,更加热爱,更乐于参与。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进行局部的跨学科知识能力的渗透,在时间充裕的课外活动中对跨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进行系统的学习与体验。“点渗透”“面拓展”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效果显著。

三、跨学科的教学设计,要求着力于学生设计能力的训练,同时重视学生成果展示,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改革后的小学科学课堂应该是探究与实践并重的。由原来较单一的学习方法到现在多元的学习方式,并且二者还是并列关系,那着力点在哪里呢?对探究活动的要素(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4]和STEAM教育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以工程设计过程为主导”)进行细致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探究要素中的“制订计划”,还是TEAM教育的特点中的“设计过程”都是解决探究與实践的关键因素,它们的指向都是设计。这也是探究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共同点。学生精于设计,教师重视学生设计能力的训练,一个活动能同时提升学生两方面的能力,这对在时间上捉襟见肘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极大的意义。

原有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也有展示与评价,但由于缺少显性的作品展示,评价效能不明显。STEAM理念融入科学课后贶有探究实践的过程,也有显性的作品成果,为多元化展示评价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展示是知识建构的外部表征,对学习者而言能帮助学生建构或重新建构知识,对教师来讲能帮助其了解学生学习知识的进程,对学习同伴的帮助是能使学生个人的理解可视化。有效的展示不但能推动学生沟通能力的发展,还能促进个人成长。评价可以从2个维度进行,即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精细化和灵活性,在具体操作中要注意评价标准早告之且多元,评价内容要全面。这样的设计会让展示和评价更有深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再建构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陶行知倡导的“教学做合一”,在STEAM视野下有了更深层次的诠释,“教”是指在学生活动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学”是学生通过这些学习方法靠自己习得知识,建构概念;“做”就是把习得的跨学科知识与概念进行有机融合,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运用,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STEAM教育的引入将促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让小学科学课堂更接近生活、更注重实践、更强调跨学科融合,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提供了又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参考文献

[1]陶行知.什么是生活教育,小学时代(教师),2012 (3)

[2]王旅.余杨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剖析.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2

[3]肖晓飞.PBL网络教学模式中的辅导机制及策略研究,教育技术学,陕西师范大学,2006

[4]韦钰.以大概念的理念进行科学教育.科学普及出版社,2016

点评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本文作者据此及自身参与科学教育教学的经历,重点介绍了对STEAM视野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跨学科教学设计实践的探索。其对跨学科教学设计所应用理论和策略的研究,以及在科学课堂中应用STEAM教育模式作为课程组织方式总结出的典型个案,值得广大科技辅导员在科技教育中培养未来创新人才予以参考或借鉴。

如果作者能够在论述中结合相关实践给出更充分的实验数据,并进一步规范主、副标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聚焦STEAM视野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未未创新人才的有效策略研究,则会更好地提升本文的学术性。

——翟立原(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作者:吴逢高 滕海川

上一篇:幼儿教师演讲稿:拥抱与微笑下一篇:银行客户经理优质服务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