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微观经济学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扩大了高等教育培养规模,随着培养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呈现出较大压力,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需要根据学生的类型和学习特征对其进行分类教育,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通过大学教育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合理的就业或深造。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应用型高校微观经济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应用型高校微观经济学论文 篇1:

基于“专本融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 培养体系探讨

【摘 要】本文分析广西高校“专本融通”中双方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化、课程体系銜接不完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环节较高职专科偏弱、“双师双能型”教师能力不足等问题,以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本科专业为例,论述构建基于“专本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打造政校企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本科阶段“专本融通”课程体系、开发多元立体的本科教材资源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等措施,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关键词】专本融通 国际经济与贸易 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部等六部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把“建设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作为重点建设任务之一,其中提出“探索建立各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衔接的制度”“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等内容。同时,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既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又具备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作为教育改革政策的实践者,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专业、建立应用型院校及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正成为新时代大学发展的强劲动力,“衔接”也因此成为不同教育阶段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一、广西高校“专本融通”存在的问题

在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高职专科教育着力实现“五个对接”,强调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将岗位操作技能的培养作为重点目标,从而弱化了理论知识的系统化学习,最终或导致毕业生的岗位迁移能力不足,制约学生职业的发展。而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则更强调的是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弱化动手能力的训练,这样又会导致毕业生在专业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的不足。因此,为了进一步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充分发挥高校在应用型本科和高职专科教育并举的优势,实现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有机衔接,实现高等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然而,在普通本科院校向服务地方产业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阶段,我国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结构、质量、体系与模式上还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例如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既有高职生源,又有包含专升本学生的应用型本科生源,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两者之间融通的局面尚未形成,未能形成最强合力,有效推进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通过对广西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初步的调研和总结,目前广西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融通发展的阻力主要在在以下方面。

(一)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教育理念存在差异化。广西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转型过程中,对于自身基础、学科特色与优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内外因素把握不是很到位,顶层设计、优势资源整合、行业需求与未来发展等方面认识有限,对于学生的培养层次、市场需求、岗位能力与技能等方面没有与行业需求达成一致,仍普遍保持传统学科式教育,侧重于理论教学,培养面向不同领域的高端研究型人才或者学术型人才,对专本融合的发展理念与目标不够明确。而高职专科则是以培养面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教育理念的差异,没能理想地构建专本融通发展教育体系。

(二)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课程体系衔接不完善。首先,应用型本科和高职专科难免会出现课程设置的重复,特别是在设置专业核心类课程时,往往为了体现专业特征,在开设的课程方面可能出现重复和交叉,如果遇到外校升入的学生,则更难掌控学生在高职教育阶段的课程开设情况。在存在非本专业升入的情况下,课程设置中又容易出现断层。这些情况都将导致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提升不明显、理论知识结构不系统、学生学习情绪不高、积极性下降。其次,应用型本科和高职专科的课程标准相对独立,缺乏连贯性。目前广西高校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标准构建主要是以地方经济,就业环境及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作为基础,缺乏实践的推敲以及权威的论证。因此,在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设置上没有得到具体细化,目标存在“空”“大”“虚”的情况。而每位老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也会存在一定差异,导致教学目标实现的质量高低不等,特别在这样两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标准下,对于缺乏经验的老师而言则更容易感到困惑,从而造成课程衔接上的障碍。再次,教材建设不配套。目前,高职专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材基本是以典型工作岗位所需的“适用、够用”为原则的专业理论,更强调技术的运用及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大部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的教材还是采用普通本科教材,教材的编写体现的是完整的学科体系,这不仅导致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与培养目标不配套、与岗位技能不吻合,也与高职专科教材缺少关联性和递进性。

(三)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环节较高职专科偏弱。由于在教学过程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广西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目前存在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所占课时的比重低于高职专科,开设的实践项目与高职专科存在雷同,且实践条件不足等问题。由此,导致与高职专科的实践教学缺乏延伸性,专升本学生在本科阶段不能很好实现知识的转化,所接受到的实践教学对能力提升的效果也不高,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融通发展所需的“双师双能型”教师能力不足。目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双师双能型”教师不足,是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融通的阻碍之一。由于长期以来高校在人才引进和教师素质培养方面,更多是注重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而大多没能考虑教师的职业背景和职业应用能力,因此,造成广西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理论研究能力较强,而职业应用能力欠缺的现象。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设置重理论而轻实务,实务型课程强调任课教师的实践经验,但因为一些教师缺乏企业从业经验,无法给学生带来企业一线的信息和行业人才需求状况的信息,造成教学内容无法得到及时的调整,难以实现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这已经成为困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顽疾”。

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措施

(一)打造政校企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合作,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高校为主体、以企业为支撑”的政校企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模式。政府通过统筹规划,整合政府、本地外贸企业及学校的优质资源,成为“校企”合作的桥梁,有效推进本地外贸行业良性发展;高校主要承担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核心职能,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主体,高校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企业培养适应性人才满足企业需要,从而达到助推经济的作用;而企业则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教育教学质量检验的试验田,相关企业参与到教学目标制定、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通过聘请外贸企业家、行业专家作为实务型兼职教师,以弥补现有师资队伍的不足,以真实的案例和丰富的社会经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专业视野。合作企业承担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和对政府的决策决议及高校的培养成效形成反馈的作用,三方相互协作、相互促进。

(二)优化本科阶段“专本融通”课程体系。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以专业认证为指引,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家共同探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由此分析出与高职专科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的一致性以及人才培养规格的递升性。同时,结合“专本融通”的内涵、特征与基本要求,明确广西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高职专科融通发展的目标、原则,突出“专本融通”人才培养的职业发展性、社会适应性和终身教育性。

1.设计模块化的理论课程体系。以学生能力形成为主线,确定毕业生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要求,建立课程体系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统一修订本科与专科的课程标准,确保课程标准的适用范围和可操作性,为不同阶段教育的宏观规划、统一协调提供依据,进而保障课程体系横向可比较,纵向可衔接。

根据应用型本科和高职专科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将课程划分成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等专业深度不同的课程模块,在保障充分体现专业特征的同时,较专科在理论上有所提升,进而实现课程体系的精准衔接。具体见图1。

基础课程,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同时要求教学内容上提升难度,例如高职的经济学基础,到本科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在教学内容上虽有一定的重复,但在理论难度上保证有所提升。

核心课程,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活动为主题而编制的课程,充分体现专业特性,同时要求做好不同专业升入本科的衔接,以避免断层。对于偶有实在无法避免重复的核心课程,可以在原优秀成绩的基础上予以免修,但非同专業升入的学生必修。

专业选修课程,是专业必修课程的延伸,通过对选修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同时立足当地的经济发展,结合本土特色,本类课程分为四个模块:文化交流类(东南亚经济文化、跨文化交流等),管理类(财务报表分析、国际投资等),跨境电商类(跨境电子商务、跨境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商运营管理等),其他跨专业课程(商业大数据分析)。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实际,组成以行业专家为主导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制定适应行业发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同时要避免开设的实践项目与高职专科的雷同或是简单重复;二是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开设创新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并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开设其他领域的教育培训;三是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改善实践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四是由企业一线专家负责实践教学,创设企业模拟情境,并让学生扮演角色,在该过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具体见图2。

(三)开发多元立体的本科教材资源体系。紧盯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考虑本科人才的成长路径,搭建“多元立体”教材体系。

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选择使用国家统一编写的本科教材,同时根据区域特点,充分调动本地企业和广东跨境电商企业资源,收集案例、数据、指标等教学相关内容,以校企联合开发的形式,编撰教辅参考书和实践指导书,建设专业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形成“纸质教材+网络资源+案例库”多元立体的教材资源体系。确保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与培养目标相一致,与高职专科教材实现关联性和递进性,促进专本课程体系的衔接。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传统本科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势及最终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质量控制形式单一。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推进学分制,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任务为驱动”的理实一体教学方法,采用项目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研究型、讨论型、模拟教学等方法,同时加强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以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及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沟通合作及协调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外,通过严格细分课程考核方案,建立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点评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强化过程考核评价,综合控制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是每个高校建设的根本任务,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构建符合行业需要、学校发展定位的人才培养体系,是解决当前广西区内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本科、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矛盾的重要措施。本文以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专本融通”人才培养体系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人才培养平台的建设等方面出发,深入探讨广西高校“专本融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为区内乃至国内其他同类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马华菊,陈东莲.构建“专本融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J].广西教育,2018(6).

[2]孙阳,唐永鑫,等.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衔接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18).

[3]陶学梅,李作章.日本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的政策设计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7(18).

[4]刘倩,催俊媛,刘娜.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发展的基础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7(11).

[5]鲁武霞.应用型本科与高职专科衔接的理论基础及实现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4(34).

[6]刘杰.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协同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6(5).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9JGA193);2020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0JGB217)

【作者简介】欧 雅(1980— ),女,广西玉林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责编 卢 雯)

作者:欧雅 周子平

应用型高校微观经济学论文 篇2:

应用型大学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模式进行分类培养李晶石烨应用型大学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模式进行分类培养

【摘要】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扩大了高等教育培养规模,随着培养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呈现出较大压力,因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需要根据学生的类型和学习特征对其进行分类教育,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通过大学教育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合理的就业或深造。

【关键词】学习特征 学习认知 大学生就业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基金项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GJXH2013-213)。

1.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社会问题。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开始显现,与大学生就业困难相对应的是很多行业存在着大量的岗位缺口,因此如何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培养,以使其更加适应社会的岗位需求成为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不同高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和生源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培养方式,对于应用型本科学校,如何培养应用型学生是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分析,可以根据在校学生不同的学习和专业背景,不同的思维特征、学习目标与学习能力,对其进行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群体类别进行有针对性地系统培养,以使不同的学生发挥其自身的优势,通过大学期间的培养,顺利走上与其特征相匹配的就业岗位,或者进行进一步深造。在培养时,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模式来实现分类培养。

2.应用型本科学生认知模式分类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应用型本科学校规模的扩张对于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起了很大作用,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现阶段一般包括所有的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录取院校。应用型本科学校主要不是以科学研究为导向,而是以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导向,因此在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都区别于传统的研究性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這也要求根据学生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学习和思维的平均水平看,相对于研究型重点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入性差一些,但是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比较强。经过对长期教学经验的总结,以及和学生的交流,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和最终的学习结果,从认知能力的角度出发,可以把应用型本科班级中的学生大体分为四种类型,它们分别是被动认知型学生、意识认知型学生、联想认知型学生和主动认知型学生。

通过成绩和学习情况的分析,在应用型本科学校中,从四种类型的人数分布看,呈现出一种菱形结构,被动和主动认知型人数少,意识和联想型认知学生人数多。其中,意识认知型学生比例最高,主动认知型比例最低。

这四类不同认知类型的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区别较大。被动认知型学生的主要特征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完全被推动着进行被动的知识学习,仅仅学习最基本的理论,只依赖课堂学习,并且课堂学习不认真,课下基本没有复习和预习行为,作业不认真,甚至抄袭,课程学习目标仅以考试及格为目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会出现挂科的情况,并且经过一段时间,所学习的知识基本都遗忘,这类学生在学生中约占比例很低。第二类学生为意识型认知学生,这类学生在课堂中所占比例最多,能达到班级学生的一半以上,这类学生的特点是没有非常明确的长期目标,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完成老师提出的课业要求,能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相关知识,为专业技能的形成和日后工作打下基础,这类学生能掌握理论知识并简单加以应用,能够一定程度上分析一些现实问题,有一定的能动性,能够按照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学业要求,考试都能够顺利通过,但知识掌握得不深入,不能够灵活运用,仅停留在一般性理论层面,理解不够深入,应用能力不强,并且随着时间延续,对部分所学知识会出现淡忘。第三类学生为联想认知型学生,这类学生有相对明确的学习目标,不是仅仅以把理论学懂为目标,学习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把大学期间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看作自己完成长期目标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这类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比较积极,不仅仅能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任务,而且还会花一些时间去学习和了解和课程理论相关的知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理论分析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类学生学习的灵活性比较强,追求理论的实用性,尝试利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最后一类为自主认知型学生,这类学生具有比较明确的长期目标,不仅仅是长期的学习目标,包括一定的学习规划和长远人生规划,他们学习比较认真刻苦,而且会阅读大量相关的理论书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在可能的情况下付诸实践,能够在有机会的时候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加以运用,参与到学校或者社会组织的各种活动或者比赛中去,具有较强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这类学生从学习目标上看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直接参加工作作为未来的发展目标,这类学生更注重知识的实践性,还有一类把继续读研或者出国深造作为学习目标,这类学生更注重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主动认知型学生在应用型本科学校中所占人数也较少。

从学习目标和规划的长期性和系统性,以及学校效果来看,从被动认知型、意识认知型、联想认知型到主动认知型,呈现为一个逐步上升的状态。并且通过实践教学发现,意识认知型学生在班级学习和实践中表现认真,但不活跃,被动认知型学生往往会有意识地通过翘课或者坐在后排,有意疏离学习过程,联想认知型和主动认知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比较活跃积极,而且主动认知型学生还会经常寻找和老师交流,以及更多的课外学习机会。

3.不同认知类型的培养模式分析

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规划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时的认知模式,比自主型认知的学生往往具有比较确定的学习目标和较长远的人生规划,此类学生不论是继续深造型的还是以就业为导向型的,都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而意识认知型的学生也恰恰是因为对未来目标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了当前的学习状态。同样,不同认知模式的学生也适合不同学习目标和未来就业方向,所以在进行培养时也要具有针对性。

应用型大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起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能力,能够掌握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专业技能,最终能够从事和经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工作,并在未来得到不断发展。这个目标分解开来,也可以理解为让学生通过在大学期间的学习获得三个问题的答案,第一个问题是我的目标是什么?或者说我喜欢做什么?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认知自我,第二个问题是我能做什么?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是指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和认知。第三个问题是我能做什么?这个问题就是在结合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到一个符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和学习目标及其完成路径。针对这三个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生,根据其认知模式,大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可以有针对性的引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对于被动认知型学生,由于其缺少学习目标和长期规划,在日常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中会出现对学习的逃避,对这类学生主要以引导为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接触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发掘自己的兴趣点,完成对自己喜欢什么的确认。对此类学生,一开始可以给与一个比较宽泛的知识领域,进而开发其对自我的认知和对可能学习对象的了解,在一个较为宽泛的领域里寻找自己的喜好。在课堂培养方面,主要可以在课堂中多引入图片,影音和案例,提高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同时可以督促和引导他们课下看一些和理论知识学习有关,但专业性不是特别强的音视频内容,诸如中央电视录制的《华尔街》系列和《经济危机》等系列专题片,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以后,他们会增加一些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在教材选用方面,除了一般性课堂教材的选用,可以推荐其学习一些浅显易懂的教材,尤其一些国外的课程教材,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同时要和这类学生经常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展情况,并多肯定其已经取得的学习成果,鼓励其进一步提高对学习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对于意识认知型学生,他们有较好的学习认知性,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比较认真,但是长期目标不清晰,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变化和适合做什么?要引導他们逐渐提高对自我能力的认知,知道自己的能力变化,也逐渐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这个可以通过加强实际教学的内容来实现。这类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掌握理论,会试图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知识的深入性和灵活运用性不够,因此除了一般性的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进行一些相关知识领域的专题讨论,布置一些课程小论文和作业,更有助于他们对基本知识的深入掌握,也有利于知识的应用,对这类学生的一个培养重点是加大其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加强实训和实操课程来实现,也可以拓展有助于其知识运用的试验和社会活动,提高这类同学的知识理解深度和运用能力,并且也逐渐建立起他们和社会的联系,明白自己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自己未来比较明确的学习和工作目标是什么。

联想认知型学生有主动深化和运用知识的愿望,表现相对积极,要多在其应用理论知识时多加以指导,并且引导他们不要局限于知识的一般性应用,还应该提高知识应用的深度和难度,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够非常明晰地确定自己能干什么,自己的优缺点有哪些,非常明晰地认知自己以后适合干什么?此类学生除了常规性教学以外,可以在课下建立一些网络或者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多进行资料交流,多进行相关理论问题的群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和效果,起到互相强化和促进学习的目的,在讨论过程中把相关知识和理论融入到自己的思维中去,为日后活学活用知识打下基础。最后,在组建学习小组的基础上,要鼓励这类学生参加各种大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比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和企业建立联系,在假期或者实习期深入企业进行较为系统的工作认知。最终实现此类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使其明确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主动认知型的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强,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规划,学习能力比较强。对于他们中以未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除了课堂教学和课下教学以外,可以更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业余实践能力,可以组队参加学校和其它部门组织的创业大赛,金融大赛等活动,把所学的知识直接应用于实践,在比赛过程中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还可以鼓励这类学生和老师共同进行教科研工作,参与教师的教科研项目,在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了解自身的弱点和核心竞争力,培养其对未来的规划能力和规划的执行能力。对主动认知型学生中以未来学习深造为目标的学生,要引导其学习相关领域更深层次的知识,在条件许可时,可以和老师一起从事一些学术研究工作,鼓励他们在大学期间撰写和发表论文,并积极引导他们了解重点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其了解继续攻读学位的条件和相关学习内容,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做长期深入准备,为其继续研深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探究[J].当代教育科学. 2015(09)

[2]李晶,田丹丹.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教学上的区别与联系[J].时代教育. 2015(07)

[3]杨院.大学生学习模式:缘起、内涵与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 2013(09)

[4]张威,郭永志.学习共同体学习模式的实证研究. 教育科学.2012(5)

作者简介:

李晶(1977-),男,陕西西安人,华北科技学院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管理。

石烨冰(1993-),女,河南济源人,华北科技学院管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传媒经济和传媒教育。

作者:李晶 石烨冰

应用型高校微观经济学论文 篇3:

论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工商管理专业,在大学里是一个必开的专业,在社会上被称为“万金油”,给人以什么都会也什么都不会的感觉。国家在经过差不多20年的大学扩招,理性回归本位,提倡应用型大学的新理念。在此背景下,作为工商管理这一专业,除了教授应有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结合实际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在方案制定过程中需考虑正确理解应用型人才的内涵,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构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来为学子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关键词:工商管理 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人才的类型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种,分别由学术教育、工程教育、技术教育、技能教育培养,后三类人才为应用型人才。目前,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人才由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实际上包括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其中的技术应用型本科属于职业教育。学术界将技术应用型本科称为技术本科。

目前我国大学主要是以学术型教育的学科教学为主,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比较薄弱。因此,培养的人才的专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术学科知识比较系统全面,但是技术实践能力和技能比较欠缺。技术实践能力是应用技术学科知识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技能是对技术问题的诊断和判断,以及一定的动手能力。为此,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明确的规定,它有以下的特点:

(1)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2)能力体系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针对上述特点,工商管理在作为传统的文科专业,如何适应社会转变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在此先分析现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式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

1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现状

工商管理是一个传统的管理类专业,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这个专业特别的火热,当时中国的企业和商业亟需与世界标准接轨,在这个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供不应求过程,但经过10多年的发展,这个专业的火热开始消退,主要的原因归究于教育设计、就业及用人单位需求上。其实工商管理专业学习的内容是挺不错的,无论在思维上或者视野上,都会比学单一的技术要开阔和灵活。但另一原因是专业学的内容太多,包括财务、人力资源、企业管理、贸易、法律,都涉及了,这形成了学生在学习期间只学到了知识的皮毛,没有实际操作及应用的能力,到了企业都会从底层做起,经长时间学习及锻炼,证明你有管理的素质与能力,用人单位可以相信你,你才有机会做到管理层,在此过程中,很多的学生根本熬不过实习期大都转行,形成了教育、就业和需求的矛盾。造成此原因需从源头上进行转变,教学单位切切实实根据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是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达到三赢的局面。现大多数教学单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严重社会脱节问题,怎样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市场变化、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是当务之急。

1.2 存在问题

1.2.1 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大部分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都是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具备工商管理、经济管理及其他管理方面的知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工商管理通用能力及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口号叫得很大,但实际很虚,欠缺实用性,误导学生,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从潜意识认为他们读完书出来就是做管理工作,当学生真正接触社会后很容易感觉反差较大,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社会现状。

1.2.2 课程设置及课程比重问题

在主干课程设置上基本大同小异,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文案写作实训、中小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经济法。从上述的主干课程中可以看出,所学知识宽而广,但细心看发现很多课程存在交叉、重复较多现象,直接导致课堂理论教学较多,应用实践的课程较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受到直接影响。

另外,教学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基本以教育部的要求进行,都以常规的通识基础课,在大学的1~2年级完成,比重一般为40%;专业基础课安排在2~3年级完成,占的比重为28%;专业课程及专业选修课也安排在2~3年级完成,占的比重为14%;实践教学环节及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安排在4年级完成,占的比重为18%。在应用型大学的倡导下,很多学校实行了3+1的教学模式,在保证基础理论课的前提下,实践环节相对有所增加。

1.2.3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问题

工商管理在传统观念上是文科,在教学上都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学校的教师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应有的社会经验,在上课过程中都是以课本知识理论灌输,不能列举社会现象进行对应的分析及讲解,列举案例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课堂产生厌倦,学习兴趣下降,培养出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发展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2 完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模式的建议

2.1 明确培养目标的定位

当前的培养目标使用模糊的意识,纵然很多学校为能吸引学生家长指引报读,但这样误导家长及学生对学生学习成长极其不利,就会出现前文所说进入社会的学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所以明确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当前当务之急,不作模糊的界定,根据学校办学的特色突出掌握如沟通、交际、写作、策划、企业管理等特色,明确经一到二年工作后能成为企业中层管理的接班人。去掉虚浮,脚踏实地办学,让入学学子有一明确的思想指引、学习环境及心态。

2.2 重构课程设置和比重

在教育部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原则下,应用型本科教学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具体分为管理类、经济类、实用社会交际类。对课程设置中重复率高的课程进行有效的统筹,尽量避免重复,例如管理类中的课程包括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中小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在授课过程中以模块化教学的模式,这样达到去除重复及交叉,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授课能力。另外增设实用社会交际的模块化课程,包括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谈吐应对、团队精神、领导才能、创新观念、与人交往、适应环境、实践能力课,为学生工作后能尽快适应社会,应用所学知识做 铺垫。

2.3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实行模块化教学管理后,对教师的要求相对会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以项目课程为中心,以案例相结合,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分成小团队,通过讨论、网络搜集、社会调查等手段让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沟通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协调、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模块后需有相应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措施完成教学。另外,完成一项目课程后可聘请合作企业相关人事进行接触,了解现项目课程现最前沿的走势,让教师和学生都不脱节。

综上所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商管理专业必须要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以办学单位专长为特色,结合区域需要,除培养学生应有文化知识、管理知识,还应重点注重实践能力和专长,使每所学校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刘纯朝.论大学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00(4):52-54.

[2] 张建东.谈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泰山学院学报,2004(4):91-93.

[3] 林艳,栾立明.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报,2012(3):87-88.

[4] 王卫.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浙江树人大学报,2010(1):87-89.

作者:陈有毅

上一篇:上半年林业站工作总结下一篇:镇春季动物防疫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