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体育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是近几年为了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等学校。应用型本科正处于改革发展初期,它不用于理论型和研究型本科高校,是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院校,重在"应用"二字。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应用型高校体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应用型高校体育论文 篇1:

职业体能导向下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探讨

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的要求其必须要做好教学课程改革,紧跟时代步伐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体育课程作为应用型高校中的重要课程,在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为此必须要基于职业体能导向对课程进行改革,立足学生未来发展、职业特点等设置课程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文章就围绕这一方面内容进行了分析,结合现实情况提出一系列职业体能导向下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在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坚持职业体能为导向,能够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更具有职业特色,更能够快速适应职业需求。不过职业体能导向下对体育课程进行改革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内容,需要高校做好全面分析,不仅要对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且还要做好教学内容的改革,通过多方改革才能够提升最终的教学效果,做好这一内容的研究意义重大。

1 职业体能导向下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是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重要途径。应用型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快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未来是要走向社会从事专业有关工作的,如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难以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体能,那么学生未来将难以满足行业发展需求,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这与应用型高校办学目的是相背离的。当前我国很多应用型高校在体育课程建设中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课程体系落后,无法与行业发展相符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等,都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学生职业体能低下,无法适应行业需求。而通过对课程进行改革,跟随行业发展趋势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体能的培养,则能够帮助学生适应行业发展,满足行业需求。

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重要举措。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个性化需求更为凸显,这为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型高校要想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就必须要结合学生需求对课程进行改革,突破传统课程教学的局限,在课堂中融入新内容、新方法。因此从这里来看,职业体能导向下对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进行改革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重要举措,对于学生长远发展十分有利。

2 当前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课程体系不合理

职业体能导向下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必须要注重学生的体能培养,当前我国很多应用型高校所设立的体育课程体系都存在问题,课程是沿用普通高校的,缺乏职业体能为核心的课程,导致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难以得到体能锻炼,在毕业以后面临着体能不足的问题,无法适应就业需求。比如在体育教学中,仅仅将专业技能教学作为重要内容,不注重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等方面的教学,缺乏这方面的课程,影响力人才的全面发展,也阻碍了学生职业体能的增强。

2.2 教学方法单一

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并非仅仅在于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适应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工作需要,并进一步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学生有较强的体育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教学方法的完善,尽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多种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但是从当前来看,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都习惯于采用示范性的方法,教师讲解和示范,学生跟随教师做动作,这种落后的方法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激情被磨灭,难以实现创新能力和职业体能的提升。

2.3 教学内容匮乏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传统理念下,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某种体育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也是为了固定的学生技能目标而开展教学活动,对结果较为关注,并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心态等,这种单一化的体育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新时代下,应用型高校必须要注重体育教学内容的拓展,为学生引入多种体育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自身感兴趣的活动中提升身体素质,并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只有如此才能够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3 职业体能导向下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3.1 重建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体能,推动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需要,应用型高校应当对体育课程体系进行重建,要在原有的体育课程体系中加入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等课程内容。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来选择每一个内容的开展时间或者具体的教学内容,并设定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体育运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心理素质得到提升。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不同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不同,对学生身体素质、职业体能的要求也并不相同,所以体育教师还要结合不同专业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比如工科类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通常有较大的劳动强度,且工作复杂性较高,所以在设定体育教学目标的时候,就应当设定较高的体能目标和运动技能目标。而文科类学生未来从事工作往往要面临更大的精神压力,所以应当设定更高的社会适应目标和心理健康目标。

3.2 多元化教学方法

应用型高校体育教师要对传统单一示范式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加入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借助于多媒体为学生演示有关的动作内容,然后让学生分组来开展有关的学习,为学生留足够的探讨和沟通时间,使学生深刻对某一技能进行学习和了解。这样能够使传统沉闷的课堂氛围变得更活跃,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建设课外体育俱乐部,将其视为体育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教师每天选择固定的时间来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代替老师来“教学”,如轮滑俱乐部、健美操俱乐部等,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而且还能够推动学生体能的增强,为学生更好发展带来有利作用。

3.3 多样化教学内容

为了更好地发挥体育课程锻炼体能的作用,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应用型高校应当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同时还要对体育教学的理念进行调整,在新时代体育教学并非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某种技能,而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推动学生综合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也不能过于关注结果,而要重视过程,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在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可以引入瑜伽课、跆拳道课、健美操课等,跟随社会步伐对课程内容进行丰富,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并参与学习。

4 结语

当前我国很多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都面临着一些问题,难以达到锻炼学生职业体能的目的,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必须要对此进行改革,推动体育教学效果的提升。文章结合现实情況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作者单位: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作者:陈贵春

应用型高校体育论文 篇2:

浅谈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研究

【摘 要】应用型本科高校是近几年为了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等学校。应用型本科正处于改革发展初期,它不用于理论型和研究型本科高校,是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院校,重在"应用"二字。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使命,也对相应的大学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不能照搬理论型和研究型本科的大学体育的模式。而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对接不上;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缺乏职业性和针对性;体育课程教学评价还非常单一。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一方面在极力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凌乱等一些问题。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

一、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现状分析

(一)体育课程目标重教而不重学。

全国的学校体育都是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据调查,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体育课程真正落实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为数不多。现在的一部分大学生肯定了体育课的重要性,并持有良好的体育态度,但仍有很多同学不喜欢体育课。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自己技术差、不好动、没兴趣,教师又太偏重技术教学,而忽视了趣味性体育的开发,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要,重教而不重学,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消失。

(二)体育课程内容项目繁多,缺乏职业实用特点和校本特色。

应用型本科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有篮球、足球、羽毛球、网球和武术等十几类项目,体育教学项目繁多、内容枯燥、技术性较强、趣味性不足,缺乏校本特色。没有能够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满足学生的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求,也就难以为终生体育能力的养成打下基础。而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快乐体育”、“阳光体育”、“职业体育”的教学内容,因各种原因难以进入体育教学之中。特别是现行的体育课程结构职业特点不突出,没有围绕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特点、职业技能特点、职业特征进行设计开发,针对学生劳动就业应该具备的职业身心素质的专门培养不足,缺少和学生就业实际需要紧密相关的职业实用体育教学内容,并且总体上也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羁绊,严重压抑了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上不利学生创新培养。

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常用传统的讲授法、矫正法、演示法与练习法等,这些方法尽管是体育教学上一直沿用的法宝,但对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未能改变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的偏差。教学过程中重统一性,轻差异性突出。这说明体育教师在思想与学识上还不能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需要,必须进一步的学习与培训。

(四)体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老套。

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都是班级上课模式。一个班级的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不可能达到一致,运动能力也相差甚远,课程教学难于开展。更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没有条件实行男、女分班上课,不能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兴趣、不同层次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要。 体育课程学习评价。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学院在体育课的考核评价上,过分注重学生的技术动作成绩,忽视对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幅度和体育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成绩的评定缺乏科学的过程性依据。

(五)体育师资力量不够合理,且不按国家要求开设体育课。

各应用型本科高校仍按文化学科的授课工作量来配备师资,体育教师工作负荷强度较大,一个教师要上五六十号学生的体育课,教学质量可想而知。体育教师的职称和学历结构总体配备不合理,教师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所占比例偏低,部分高职教师知识陈旧、观念保守,这些都阻碍了教学的发展,适应不了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与任务的重要途径。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发《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没有按规定开足体育课时,甚至有些学校只有一年级开设了体育课,没有开设体育理论课和选项课是普遍现象。

二、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及发展

(一)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应用型高校领导者必须传统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以社会市场为导向,准确把握素质教育客观要求,坚持素质教育理念,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到实处。要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确保确立的教学理念符合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此过程中,应用型高校要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性质等,把握好体育教学的价值,确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将终身体育观念巧妙地融入到教学理念中。

(二)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及优化教学模式

在应用型高校深化改革体育教学模式中,必须客观分析当下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把握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深化改革教学模式,有效克服形式主义思想的束缚,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通过调整、充实、优化、完善体育教学模式,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增加体育课堂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准确把握体育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提高体育教学效率提供有利的保障。同时,应用型高校要认真解读体育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大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运动的认知水平等,将体育项目和社会体育相融合,开设有针对性的、较强实效性、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体育课程。

(三)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培养以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

在体育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高校要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体育教师要结合大学生已有的体育知识水平,适当增加体育教学难度,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中来,逐渐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在使学生掌握重要的运动技能的同时,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在促使他们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要交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此外,学校还要加强对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培养建设的力度,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系统化培训,进行再教育学习。使体育教师正确认识体育教学改革,转变已有的教学理念,强化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在一系列体育培训再教育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自身体育教学改革步伐,促使新时期的体育教学具有较高的社会实用价值。

三、结语

我国应用型高校的体育课程改革起步相对较晚,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体育课程目标重教而不重学。体育课程内容项目繁多,缺乏职业实用特点和校本特色。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上不利学生创新培养。体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老套。体育师资力量不够合理,且不按國家要求开设体育课。针对上述问题,此次提出了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及优化教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培养以及注重学生综合素养,通过这些方法来进一步提升我国应用型高校体育课程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代万雷,突破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瓶颈的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年第7期

[2]宋文波,学分制下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年第5期。

作者:万玉文 肖利

应用型高校体育论文 篇3:

探析高校体育资源在全民健身中的特殊作用

摘 要 通过观察、文献资料调研和分析归纳等方法,对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背景中的作用分析,在论述高校体育资源的内容、特点等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 高校体育资源 全民健身 特殊作用

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及相应一系列措施的实施都是努力使更多的人们成为体育人口的一员,为增进全民健康服务。要发展体育人口,首先要增加对现有主要体育人口,也就是学校学生的资源需要。由于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核心,在由不发达的社会向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高校体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终身体育的过程中,愈来愈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并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高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嫁接脱节的现实实践,说明竞技体育不是高校体育的主体;高校体育资源包括:场馆设施、体育师资、大学生以及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等,各种健身运动在高校中具有的易实施、易操作等特点。在全民健身进程中,以其特殊的资源优势扮演社会体育的主要角色。

一、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可行性探析

(一)高校体育目标多向性的特征

高校体育目标多向性的特征主要是指高校体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而且要发挥高校体育的社会功能,并沟通其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关系,使得高校体育目标符合我国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最终达到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高校体育应该为全社会的教育服务;高校体育应该成为“终身体育”与“终身教育”发展的组成部分,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发,促使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接轨。高校体育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高校体育应该成为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动力;随着社会科学领域中各门学科对体育的渗透作用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体育的目标将会越来越显示多向性的特征。

(二)高校体育的开放性特征

高校体育开放性主要是指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必须坚持开放的原则,吸取国内外高校体育的先进经验。发展我国高校体育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并不是拒绝学习和接受外国的高校体育经验,但不能照抄照搬外国模式。我国高校体育在对外开放中应坚持发展社会主义高校体育的原则,吸取精华,去除糟粕。我国高校体育对外开放的主要途径有:第一,坚持高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对外开放必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第二,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同国外高校体育交流,吸收其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高校体育实际加以运用。第三,在对外交流中不断提高我国高校体育的国际地位,应将我国的高校体育中优秀传统的体育方法向世界传播。总之,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在研究高校体育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只有正确认识高校体育的社会学特征,才能实现高校体育的繁荣[1]。

(三)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可能性

高校体育教育从属于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具有公益性的特点[2]。一方面,高校体育为社会体育提供了天然的资源,是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制度安排上规制各高校行为,使其能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合理规划体育资源;另一方面,高校体育的教学过程还必须广泛地与社会教育相联系,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切实改变高校体育存在的封闭式现状。如何增强高校学生体质,在科学锻炼身体方法的应用、运动处方的设计与应用、大学生体质评价的模型等方面。可以集中反映高校体育的科学化优势。

二、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的契合点与方式探析

(一)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体育指导培训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骨干队伍,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其在指导群众开展社区体育,实现体育的社会化、科学化、普及化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需要指导者,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是保证社会体育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高校体育教师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也是全民健身中的重要环节。高校体育教师学历层次高,教学规范,实践和科研能力都是他们的优势。虽然体育教师都拥有国家级、国家一级、国家二级裁判员和运动员的资历,但在全民健身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对位作用,以至于这些裁判证有一少部分投向竞技体育比赛,比如外调裁判工作;而大部分证书则一辈子束之高阁,成为过往云烟。由于没有政策挂钩,造成高校体育教师很少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现状。高校体育教师应积极参与一些有一定技术难度、需要专业人员组织指导的,健康、时尚、快乐的体育活动,诸如羽毛球、网球、乒乓球、健身健美操、国标舞、篮球、排球、足球等。

(二)高校体育与承接社会比赛表演的结合

积极参加或承办地方上的各级体育群众组织和各类体育活动。高校是社会体育的天然载体,是全民健身的理想场所。有能力的高校可以利用假期双休日承接地方各类比赛、协助地方体育部门组织体育活动等。通过体育比赛活动连接各种形式全民健身活动。长期以来,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体育比赛主要集中在工厂、企业、机关之间。高等学校的各种体育比赛则是在班级和院系之间,比赛形式以球类赛为主,内容单一,能够促使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体育比赛很少。高校体育应采取各种形式主动与全民健身靠拢。相关组织应不定期或定期举行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联谊赛和交流赛,发动全民参与意识,学校并不一定要全校参加,一个班级,一个院系,一个俱乐部即可。

(三)高校体育设施场馆应向社会开放

高校体育场馆隶属于学校,且中国的《体育法》中也强调“学校必须按标准配备学生活动与锻炼的场地与器材并不得挪为它用”。在上世纪末《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纲要》提出以后,将体育资源的利用与实施的对策与措施定为:“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群众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纲要》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从而达到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目的。中国的高校在体育人才方面拥有一支数量大、水平高的教师和科研队伍,可以为体育锻炼和训练作专业的指导;在信息上,高校体育系部是国内外体育信息获取、利用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在设施上,我国拥有相对先进的体育场馆和器材,具有明显的场地设施和环境优势。对于学校体育场馆和体育资源的对外开放,国际上有很多成功的先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体育场馆也由原来的单一、封闭式管理模式逐步向社会有偿开放。然而学校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以及利用率还不是很乐观,根据《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我国的体育场地多达85万多个,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3.2亿平方米。而规格齐全、设备完善的学校体育场馆占我国体育场馆总数的65.6%,而学校据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统计的数据: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群众体育活动点所从事的体育锻炼项目,现有高校体育场馆大多能够满足群众锻炼的场地需求。高校的所在地很容易形成“高校周边经济圈”,能够满足体育活动所需的消费,为体育锻炼提供服务[3]。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优势,利用业余时间、寒暑假期、节假日、周末等时间,向社会开放,利用各种形式,支持社会各界开展体育活动。但现实问题是高校体育场馆利用率较低,场馆资源没有很好的利用,没有形成与全民健身良好的互动机制。高校的体育场馆如果采用积极的方式向社会大众开放,则可以很大程度缓解广大群众希望参加健身运动,却由于体育设施不足带来的困难,也可以增加群众的健身方式和健身项目的选择机会。应该开发高校体育场馆的多种用途,做到“一馆多用”。

(四)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双重优势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体育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高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状况自由选择参加不同的课外单项体育俱乐部,场地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区,由体育教师和校外体育指导员共同指导俱乐部学习、锻炼。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时间与体育课不相矛盾,提高了场地、器材的利用率,增加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时间[4]。另一方面,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群众体育的需求在规模和质量上有所增长和提高,这就为高校体育的供给水平和供给规模提供了需求动力。

(五)高校体育应从服务自身做起

高校体育应服务广大教职工,形成学校社区体育。高校体育应服务广大教职工,改变过去那种认为教师体育活动只是工会组织的事情,将教师体育活动真正纳入到高校体育工作中来。高校教职工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主体,有资料表明:中国知识分子的体质健康状况,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十几年中没有得到改善。高校中有相当一部分中青年教师患有高度近视、高血压、肥胖症等慢性疾病,这些现象在高校教职工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在诸多因素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我国高校体育忽视了教职工全民健身活动。学区体育是以学校体育为中心的新型社区体育模式,能够充分地解决当前我国开展社区体育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障碍,是适应我国社会转型变化需要的有效途径之一。学区体育是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学区内教职工为主要对象,通过有效利用高校体育资源而开展的社区体育活动。高校体育应将学生和教职工的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改变传统体育活动组织形式。高校体育在组织体育比赛活动时应该打破过去开运动会走过场的做法,可以开展以体育活动为重心的“体育月”、“体育节”竞赛活动,将运动会组织成“全民健身型运动会”,举办师生篮球联赛、教职员工趣味运动会等多种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这样一来,可以让师生的健身意识得到强化,同时也可以加强高校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打破高校师生间等级森严的界线。如此,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才能具有实际意义,才能积极推动高校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4]。

三、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全面接轨的发展趋势

学校体育需要走入社会,打破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界限,营造一个体育教育过程连续性的“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教育新体系[5]。学校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化,可以推进高校体育场馆产业化和为体育资源互补共享提供新的途径,为高校体育教师和学生体育骨干施展才能创造出新的天地,为高校回报社会、服务群众提供新的平台。通过为社会服务,不断接受各种信息,加强高校自身的发展。通过以上途径,把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既提高社会效益,又提高了经济效益。然而,高校体育为社会服务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考虑到经济效益,注重管理,并且要在广大体育工作者中,提倡奉献精神,全心全意地为社会体育服务,只有这样,高校体育的服务性才能具有真实的价值和实际意义。

四、建议

(一)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体系中具有特殊的资源优势,因此,应该很好地利用高校体育与高校体育文化的独特性,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贡献力量。高校应合理安排高校本身的教学与训练及群体等各方面需要基础上,利用一定的时间,实行对社会开放,为社会服务。

(二)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结合,需要有高校体育教师的积极参与。高校体育教师应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体育活动为辅来搞好高校体育工作。而现有的职称评定制度把教师的精力都放在科研论文专著等这些与基础教学联系不紧密的理论性问题上,以至于教学实践受到一些影响,更无暇顾及社会体育了。

(三)政府职能部门应制定和完善利于高校群众体育健康稳步开展的政策和制度、不断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增加高校体育设施、提供体育活动等措施,应加大对高校体育社会化的支持,在全民健身中逐步形成良好互动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友军.论我国高校体育的社会学特征[J].林区教学.2006.12:59-60.

[2] 陈冀杭等.高校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方式的探讨[J].浙江体育科学.2006.12:61-63.

[3] 陈凡等.全民健身计划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管理运营策略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2:208-210.

[4] 蒋宁.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职业时空.2008.10.

[5] 刘凯.学校社区一体化体育的和谐发展[J].体育科学研究.2009.1:26-28.

作者:孟强

上一篇: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下一篇:实验室环境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