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2023-0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当今社会, 经济发展快, 产业结构的调整、分工越来越明细, 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从我国人才培养规模来看, 应用型人才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需求。地方高校努力向综合大学靠拢, 却忽略了依靠地方特色建设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因此, 面对多元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适应经济发展形势, 地方高校应深化改革应用型人才模式, 为社会输送相匹配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1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很多高校对应用型学生培养定位不准, 在教学过程中重学术轻应用, 在制定整体的教学计划方面, 存在注重学术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环节的现象。地方高校过分强调建设综合性大学而忽略地方特色。混淆了职业院校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与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概念, 想要优化改革地方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首先第一点就是明确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应用型人才是能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创新的人才, 而不是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

1.2 实践教学模式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 实践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虽然目前部分实践教学有具体的理论课程做支撑, 但是并没有完整的形成体系, 并且具体的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提升。第二, 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目标不定位不准确, 有时会出现实践与理论课程脱节的现象, 比如理论课程安排滞后, 使得实践教学没有理论课程的实际支撑。第三, 部分高校实践教学条件有限, 开设的实践课程简单, 有创新性和难度较大的实验基本不开设。第四, 实践教学的管理目前普遍比较松散, 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 这严重违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初衷。

1.3 应用型人才培养考核评价的问题

人才培养评估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素之一, 可以检验人才培养的质量, 也能够引导教学改革, 优化教学培养方案。目前, 针对考核方式方面的教学改革很多高校都在不断进行, 但是仍然存在问题, 比如重理论知识点, 轻实践操作;重固定知识点的记忆能力, 轻驾驭知识的创造能力。当前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并不一致。目前主要还是以学生的卷面考试成绩为主, 考核方式单一片面, 以卷面考试的方式来进行考核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导致在实践过程中不积极不认真, 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 对实践经历不重视, 培养偏差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地方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实践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准确。

2 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2.1 类型定位

应用型人才培养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第一, 技术操作应用型人才, 是针对某一个行业特定的岗位需求来进行专业培养。第二, 知识应用型人才, 培养重点是面向行业或某一个领域的人才, 而不是某一个岗位, 不过分强调对某一项技术的操作能力, 而是强调应用相应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转化成创新能力的人才。地方高校应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类型。目前多数师范学院、工科或者理科型的学院以及一些专升本院校在转型过程中, 都是以“综合性大学”的方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 忽略了地方特色以及自身学院里的学科优势。

2.2 层次定位

目前专升本或者新建高校还保留有一部分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这就需要高校必须分析下面的问题:第一, 地方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的需求比例;第二, 评估自身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规模, 确定比例。实际情况是, 随着地方高校扩大了本科生的招收数量, 出现的情况是人才培养数量大于市场需求量, 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因此, 地方高校应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来调整学院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量。

2.3 规格定位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应采取不同规格的要求培养, 这需要高校对类型、层次、规格进行区别对待。同一种培养类型的本科和专科应有明显差别, 但很多学校将两者的区别只是表现在了就读年限上, 专科除了比本科少一年和课程规格有相应的缩减以外, 没有多少其他的区别。这对于专科人才的培养是不利的, 知识结构不如本科扎实, 而操作技能又不如职业院校的技术人才, 培养出来的专科应用型人才缺乏创业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3 地方高校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

3.1 建立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体系

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各行业、研究院、政府这些单位要进行广泛的合作, 校企协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 面向行业发展的需求, 注重培养专业应用能力。为做到实际的校企协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校企的领导合作, 形成合作的领导小组。二是校企的专家合作, 组成合作专家小组, 指导协作培养实际工作。三是建立校企合作的执行组织, 负责校企合作的实际执行工作。

3.2 优化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构架, 地方高校应完善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四个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架构,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 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为教学重点, 合理的构建课程体系。基础课程的建设应充分利用学校的大平台组建团队, 合理的安排课程内容、学分比例。学科基础课程组建相近专业的教学团队, 充分利用优秀资源。根据产业经济发展, 过时的专业核心课程适当删减, 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 切合行业、岗位职业的需求科学安排专业方向课程。

3.3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地方高校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应注意两点:一是以学生学习为主导地位;二是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引导和辅导的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强调研讨式和实践式的学习方式。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 与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变化相适应, 对于一些陈旧过时的、不准确的教学内容应删除, 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深化教学手段的改革, 改革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发展讲授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探讨式的教学手段。加强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去除单一卷面成绩的考核方式, 采取灵活的动态的复合评价方式, 加大过程考核和能力考核所占的比重, 综合评定学生学习情况。

3.4 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与实践教学环节相关。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学生需具备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 具有遇到问题善于思考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 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思想, 敢于创新的精神。加强校企合作计划, 强大科研人员队伍, 教研不分离。系统规划教学目标、教学方案, 细化学分分配,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教学可采取基于解决问题、案例教学、与项目挂钩等方式, 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的设计和应用, 提高实践、社会实习、实验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摘要:新形式下, 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模式的问题以及定位。并针对这些问题从建立校企协同培养、优化教学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上一篇:浅议校园网络文化的价值实现下一篇:怎样调整乐队演奏员的心理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