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学科整合下小学体育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综合·探索”类型课程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可以说,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流行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STEAM教育理念中的主題项目式探索也为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了新路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其他学科整合下小学体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其他学科整合下小学体育论文 篇1: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与其他课程内容资源整合教学初探

摘要:文章把体育课程相关的内容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教学,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去培养学生,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关键词:体育课程;其他课程;整合教学

在体育领域,所谓整合是指将各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某些要素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新的体育课程内容的方法。如乒乓球运动和羽毛球运动整合一起,利用木制乒乓球拍、羽毛球的球和网球以及乒乓球的基本比赛规则,就可以组合成就的一项运动——“搭搭球”。学校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身边总是有许多的活动,利用身边的那些细节,我们的体育课就可以上得五彩缤纷。

1 体育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的必要性

1.1 体育课程目标的多维度性

体育课程既要发展学生的身体,也要促进学生心理、智力的发展,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能力。而要有效地实现这些目标,课程内容必须具有全面性、丰富性和综合性。

1.2 体育课程教育价值的多元性

体育课程既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提高机能水平,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又可以调节学生情感,丰富生活,并且缓解由于学习所引起的神经紧张和疲劳,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志品质及审美情趣。

1.3 体育课程内容的相关性

体育课虽然主要由体育和健康方面的知识及各种身体练习构成,但其又与其他课程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如定向运动,就涉及到地理、生物等课程的内容;田径、棒垒球等运动项目又涉及到物理、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体育课程实施中,只有从实际出发,有目的地将体育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对学生多方面的教育作用。

2 体育课程教学与学校其他课程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

2.1 体育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知识有很多内容都可以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比如与语文课《小壁虎找尾巴》、《运南瓜》、《抓尾巴》等内容进行了整合,收到了极佳的效果。这样与学科知识的整合,会使学生对语文与体育课都充满了好奇,更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现行的一二年级的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课文内容可以结合体育教学实际,进行改编、创编游戏活动和布置游戏场景。例如: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自选商场》,我结合此课内容和教学需要,创编了一堂以课文题目《自选商场》为主题的综合素质游戏课。在这堂课中,我以课文《自选商场》内容为游戏背景,把跳绳接力赛、投沙包、长短绳记数赛、自由滚翻、投篮比准等游戏活动作为商场中的“货物”,各组小组长当超市售货员,由学生自由挑选自己喜爱的“货物”(游戏),每隔5~7分钟的时间退还“货物”,并可以再次选购新“货物”(游戏)。学生们各自有自己的角色,个个都玩的十分投入,而且兴趣浓厚。实践证明,这堂课的教学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也达到了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目的,真正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2.2 体育课与数学课的整合

体育与数学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体育课中的游戏,可以不时加入简单的加加减减、丰富游戏的创意变化。与数学课《图形的认识》进行整合,一堂体育课《图形世界》既运用图形锻炼了身体又让学生切实对各种长方形、长方体、正方形、正方体等图形有了感性的认识。《神奇的体操棒》更让人感受到体育与数学《角的认识》整合的完美效果。在队列训练中我们离不开数学,尤其是在趣味报数和趣味队列练习中,更是要以数学知识为基础。如:趣味报数中的单、双数报数、倒报数、倍数报数;趣味队列练习中的三角形(△)、菱形(◇)、圆形(○)等图形走的进行,都得以数学知识为前提,否则无法进行。更有甚者有的数学智能题直接可以成为我们体育教学中的“游戏”。例如:在进行二年级游戏教材“长江、黄河”时,我把他们的单数、双数的数学知识引入了课堂。

2.3 体育与美术的整合

《纸飞机》是美术与体育整合的一堂课,通过画飞机、折飞机、掷飞机使学生对这堂课充满了感性的认识。我们体育教学在进行教学场地和游戏场地设计时,都需要美术这一学科知识的帮助与参与。比如:我在上一年级教材“各种姿势的自然走”这课时搭配了一个自创的游戏教材“炸碉堡”。在课前事先把四个纸箱画成四个“小碉堡”,而且还在碉堡门口画上了四个站岗的“日本鬼子”,把它们提前布置在游戏场地,为了能增加游戏趣味性,又在四个“小碉堡”周围4~6米远处插上8幅不同姿势逃跑的“日本鬼子”,让学生在炸完“小碉堡”后,再去炸逃跑的“日本鬼子”,同时我还配上了枪炮爆炸的音乐增加游戏效果。

2.4 体育课与音乐课的整合

体育与音乐的整合是一贯来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最广泛的。准备活动时的游戏,徒手操等;基本活动时各种动作练习采用音乐配合,可以控制动作的频率,建立动作与音乐节拍的联系;结束时的放松操,小游戏等,都离不开音乐的旋律,学生沉浸在音乐的海洋里,不停地跳跃着、欢笑着。这不仅仅是体育与音乐的整合,更是作为体育课的一种基本形式而存在着。体育学科与音乐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情感和联系,在体育课堂教学环节中几乎每堂课都要用到音乐内容,把它们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在教学中大多数体育教师采用音乐、舞蹈、韵律等节奏欢快、动作舒展的音乐内容用于体育教学。

2.5 体育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在小学的学科教学中,许多学校都开设了英语课。因此体育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况,安排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境中,不断地渗透英语知识。教师自身的英语水平是课程整合的关键。结合体育课口令特点和英语口语的特点,创设了一个“趣味英语”队列训练用于教学活动中,作为一个调剂教学活动的“调味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运动兴趣。在这“趣味英语”队列训练中,我主要选取了以下体育英语:向左(turn left)、向右(turn right)、向后(turn back)、报数(count),并且还结合学生学习的简单的英语口语,让学生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英语回答,如:好的!(ok!)、一(one)、二(two)、……九(nine)、十(ten)等简单英语,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达到师生互动的教学效果。为了能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我还把部分英语引入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中。比如:好吗?(ok)、预备跑!(ready go!)、排成一排!(line up!)、好!(good!)、优秀!(excellent!)、非常好!、非常棒!(very good!)等等。这些英语的介入既解决了因课堂语言单调枯燥,引起的学生对学习内容厌烦和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而且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知识;同时也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当中去,让学生始终处于新鲜有趣的课堂教学中。

体育课教学不仅能很好地与语文、数学、英语、美术进行整合教学,而且与艺术、思品、信息等学科也息息相关。当然,在体育教学中,应该摆正主次位置,不要让课程之间发生不应有的混淆,不能喧宾夺主。而要根据课程的实际需要,有目的地进行整合教学。

3 体育课程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整合注意的问题

1. 作为学校,它的教育方针和目标都是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是宏观的。因此,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与其他课程资源整合时,首先要强调尊重体育教育规律和遵从管理规律的统一。要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自身的实际,对课程资源的各要素,进行合理剪裁与变通。正确的做法是具体分析学校体育课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将它分解为若干个直接影响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确定各个过程的合理切入点和职责权限,将课程资源整合要求、规章和制度转化为适应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计划统一体系。

2. 通过对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整合,制定出相应的文件、规章制度以及其他要求,对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工作行政管理、后勤管理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可以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办事效率,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3. 在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体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既是课程实施计划的主要实施者,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资源的载体。充分挖掘体育教师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课程资源整合最重要的环节。体育教师应当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从原来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决策者,从一个“教书匠”变为一个课程的研究者。应当为体育教师创造条件,让他们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技术,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体育教师也应当加强学习,积极思考,参与教学研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

4 结束语

整合的层次和方式多种多样。整合既可以是空间上的整合,也可以是功能上的整合,还可以是结构和要素上的整合。整合既可以发生在同一类型的体育课程资源之间,如知识资源之间的整合,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之间,如知识资源与身体练习资源的整合;整合既可以发生在体育课程内部,也可以发生在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整合还可以是跨领域、跨学科的,如体育与军事、体育与舞蹈、体育与医学、体育与书法等。整合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既可以是单一性,如两个身体之间的整合,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如多个运动项目的整合等。

参考文献:

[1]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众思主编.体验新课程.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3]钟启泉主编.体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季浏,胡增荦.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周登嵩.学校体育热点50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广东中山市沙溪镇乐群小学)

作者:陈 聪

其他学科整合下小学体育论文 篇2:

基于STEAM教育理念探究小学美术的多学科融合路径

【摘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综合·探索”类型课程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可以说,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流行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STEAM教育理念中的主題项目式探索也为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了新路径。基于此,文章围绕小学美术学科,立足STEAM教育理念,分析了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可行性及重要性,并从多层面探讨了融合的具体路径,最后从师资整合、加大学习力度两个方面提出了跨学科融合的保障策略,以期能够提高小学美术教学效率,为小学美术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STEAM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王祖玲(1990.08—),女,浙江杭州市余杭区闲林中心小学,二级教师。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理念获得了更多关注,这种教学理念提倡改变学科间脱节的现状,确保课程体系的均衡性,推动学科知识的融合,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美术学科的跨学科融合教学经验还相对欠缺,美术教师仍需开展更多实践尝试,利用好其他学科知识,让其服务小学美术教学。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美术多学科融合教学,则为美术课堂注入了活力,课堂变得更具趣味性、情境性、体验性与实操性。

一、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小学美术多学科融合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一)美术教学多学科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赫尔巴特课程论主张,在教育所要求的建立思想体系这一任务上,只有符合“多方面兴趣”的课程能够肩负起这一重任。罗杰斯明确提出,促进变化和学习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可见,学科融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这也与STEAM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对美术学科而言,其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四大学习领域涉及面广,包罗万象,本身就具有多学科融合特征。在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图像识别、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中,有三项在其他学科中亦被提及。总而言之,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若是只看中各学科之间的独立性,则难以满足学生真实的发展需求。而美术的核心灵魂是创新,学科融合又为创新提供了实践平台。基于此,美术多学科融合是符合学生综合发展需求的,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二)美术教学多学科融合的重要性

STEAM教育理念是基于学科整合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简单而言就是发挥出多种学科的技术优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创新性的学习,这与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存在共性。当前,中国教育形势激烈,学生课业压力较大,而以分数论高低的现象还非常普遍,在教学中教师也更加重视主科教学,导致美术学科在小学教育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同时,一些教师并没有意识到美术学习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具有搭建桥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多侧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绘画技术,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加之美术课堂教学缺乏具有创新性的课程理念作指导,导致课堂教学呈现出机械化的特征,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此外,一些美术教师不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导致教学时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综合探索学习模块的重视度也不足。基于STEAM教育理念推动小学美术与多学科融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其艺术审美能力,同时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亦能从美术角度去总结其他学科知识。比如在分析一副美术作品的绘画技巧时,学生可以了解光影的变化规律,这属于科学范畴的知识;又比如在欣赏一幅作品后,可以写出观后感,这又涉及语文领域的知识。总之,多学科融合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陶冶学生情操,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学识,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同时也体现了STEAM教育理念。

二、STEAM教育理念下小学美术多学科融合的路径

(一)融合语文学科,帮助学生实现能力提升

语言和文章是文字艺术最主要的传承载体,而美术则是视觉艺术的一种,在美术作品的线条、框架和色彩中渗透文字,是文学和美学的融合。将歌词、散文、游记等与图画结合起来,或是将美术中点、线、面、色彩等要素通过文字形式陈述,可彰显出美术的文字美。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童谣童画”一课的教学中,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童谣、画童画,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的形式。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节课文学性较强,与语文学科联系密切。因此,教师就可以选择学生耳熟能详的童谣作为切入点,提供几张童画,要求学生从插图中的人物造型、表情、动作等角度出发展开想象,尝试将童画与对应的童谣匹配起来,并说明理由,让学生说明童画中哪些元素表达了童谣内容,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发现文学之美与美术作品之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趣的童谣,并根据童谣绘制童画,并让其他小组看图猜童谣。通过将美术作品与文学作品结合起来,在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二)融合数学知识,促进学生创意思维发展

美术其实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不能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数学学科中的几何图形的美学价值较高,掌握几何知识对于小学生绘画能力提高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几何图形的应用呈现出流行趋势,无论是平面设计还是室内设计,无论是服装设计还是建筑设计,到处都可见几何图形的身影。而小学美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也为传统美术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学生学习“正负图形”一课时,教师要考虑到本课教学重难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正负图形的特点及构成方式,并能自己设计简单的正负图形。这部分的教学其实与数学中空间、图形等知识具有一定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四年级数学中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特点的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拼、摆、画等方式去感受图形特征,为后续探索正负图形特点—共用一条轮廓线奠定基础。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尝试将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图形,通过绘画形式设计一个正负图形。在基于数学图形知识开展的这节课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图形的特征,同时也感受到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三)融合科学学科,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生活

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来看,美术学科和科学学科之间存在许多共性,二者的课堂教学都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可实现学生情感共鸣,通过学科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认知社会,并激发对生活、自然的喜爱之情。近年来,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逐渐凸显,是学校开展美育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引导学生去体会和观察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等,进而让学生了解到: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与科学相关的现象。例如,在开展“虫虫大聚会”一课教学时,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昆虫形状、色彩的了解,在学生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折、剪、贴等方法后,教师可让其进行昆虫创意制作。当然,此前教师需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昆虫,让学生通过与昆虫的近距离接触,直观了解不同种类昆虫的特点。这种方式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还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四)融合音乐艺术,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

小学音乐与美术学科同属于美育范畴,其中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极具感染力,其在语文、体育等学科中早有应用,但在美术学科中的应用还不太多。传统的美术课堂大多是鸦雀无声的,但优秀的音乐其实可以给人带来无限的想象力。美术则是一门视觉艺术,其空间性鲜明,音乐的流动性与美术的动态性连接可以实现动静的完美结合,完全符合动静搭配原理。而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通过所思、所想,学生能将无形的音乐旋律转变为画作,并以视觉形式展现出来。例如,在学生学习“画音乐”一课时,教师要考虑到本课教学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在乐曲中“看”到色彩,在绘画中“听”出声音,理解音乐与绘画的联系,从而为后续的抽象画艺术学习奠定基础。在课堂上,笔者就播放了两段音乐,让学生听一听音乐节奏,并尝试用点、线、面来表现音乐力度,用曲线、长线来表现音乐的柔美。由此学生沉浸在旋律中大胆想象,通过图音并茂的多层视角和多方互动,学生感受到了抽象画中色彩与点、线的艺术结合,从而能在作品中描绘出歌词中的情境。

(五)融合信息技术,弥补静态教学不足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开展教育教学时教师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与信息技术学科融合,正是在STEAM教育理念下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探索,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美术课堂与信息技术学科融合主要体现在电脑运用、美术作品设计、3D打印等方面。例如,在教授“生活与科幻”一课时,本课为“造型·表现”领域内容,并涉及“设计·应用”“综合·探索”领域能力的培养,旨在让学生感受奇妙的科学技术,体会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由于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基础,完全能够有效开展科幻画创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利用课前时间,通过互联网收集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素材和资料,然后邀请学生在课上进行分享,让他们能够心中有物,最后鼓励学生将自己创作的科幻画作品拍照上传至網络平台,大家可以相互欣赏评价。又比如在教授“请柬设计”一课时,教师要考虑到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请柬的基本设计制作方法,在学生开始制作后,为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请柬的文字格式,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Word进行请柬排版,运用画笔绘制精美的封面。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科融合,使得原有学科边界被打破,使得美术课堂更具趣味性,同时在实践中也弥补了静态教学的不足,让学生了解到美术学习的乐趣。

(六)融合思想品德,促进道德情操升华

文化理解是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要实现这一素养的培养,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时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讲解,同时还应重视文化素养、道德情操的培养。思想品德课是提升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素质的重要课堂,美术学科与思想品德学科两者融合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教授“家乡的桥”一课时,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桥的基本结构与形状之后,笔者布置了如下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取家乡的一座桥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它的结构,了解这座桥背后的故事,一方面能巩固学生对线条绘画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七)融合实践活动,激发美术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这就要求教师做好角色转变,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发展,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悟和发现美术之美,并能运用美术去改造生活,提高生活情趣。

例如,教师可以将美术课堂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开展“变废为宝”主题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废弃的纸板、饮料瓶、塑料管等材料制作成精美的作品。在活动中,不给学生设定具体的物品对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最后评选出最时尚、美观的作品,并在学校进行展览。又比如在每周劳动课上,笔者要求学生用捡来的落叶进行创作,学生可以裁剪、组合、涂色……鼓励学生自由发挥,他们往往可以创造出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美术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为学生利用美术进行创造性活动搭建了平台,有效弥补了传统美术课堂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缺陷,激发了学生对美术的热情。

三、小学美术多学科融合的保障策略

(一)学科联动,师资整合

在学科融合过程中,若是仅仅依靠美术教师的力量往往会捉襟见肘,要想成功推进多学科融合,就需要跨学科师资力量参与进来。深入剖析当前小学各学科教材,可以发现很多内容往往会出现在多个学科中,如环保主题,在语文、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中均有体现。通过学科融合,发挥不同学科的师资优势,将各个学科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凸显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系统性。

(二)加强学习,一专多能

美术学科涉及的知识极为丰富,因此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一专多能的教师不仅是确保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推进多学科融合的重要抓手。基于此,美术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多涉猎其他领域,为自己的课堂“锦上添花”。如美术教师可以学习小木工、编织、3D打印等技能,扩大美术课堂空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科融合,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总之,基于STEAM教育理论,推进小学美术与多学科融合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由此不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助于学科资源的利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跨学科整合并非只是单一地将几个学科内容拼凑在一起,而是要深入挖掘学科之间的交叉点。美术学科的学科融合教学则要求教师以美术学科为中心,发挥其他学科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1]洪涛.多元教学手段,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魅力—浅谈美术课的多样性[J].教育界,2020(06):54-55.

[2]陈艺红.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多学科融合[J].新课程(上),2019(12):52.

[3]胡剑辉.主题化活动:小学美术教改新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9(11):89-92.

[4]李静雅.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美术教学多学科融合[J].文渊(小学版),2019(3):80.

[5]夏吉群.小学美术STEAM教学的实践探索[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12):234.

[6]马莹,崔影.谈谈小学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6):71.

作者:王祖玲

其他学科整合下小学体育论文 篇3:

“小学科”教学管理中的“大视野”

所谓“小学科”是指除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主科以外的学科,或者被称为副科,诸如地理、生物、音乐、美术等。众所周知,由于社会偏重中考升学率,“小学科”特别是“非中考科目”的地位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情境之中。其实,以笔者在学校多年的教学管理经验看,将“小学科”的教学按素质教育的思想进行准确定位,与提高中考成绩并不矛盾,并且“小学科”的教育功能并不“小”。

一、在教学管理中重视“小学科”教学的缘由

(一)文化课的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需

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各门课程的开设是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并由(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所规定。那么,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具体包括哪些层面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中英教授认为:素质包括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和审美素质,其中所说的“科学素质”源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教育。很显然,生物、地理、历史等学科对人的科学素质,思想品德课对人的道德素质,音乐、美术对人的审美素质,体育对人的身体素质等等都起到了直接的建构作用。从我国新课程对儿童、青少年的培养目标来看,是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等等。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需要吴文俊这样的数学家,也需要像袁隆平这样的“杂交水稻之父”,以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如果没有了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等这些“小学科”。上述教育总目标以及科教兴国战略是无法完全实现的。素质教育的对立面是教育的“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之所以有很多学校把“大学科”和“小学科”区分得十分清楚,中考考什么就抓什么,原因就是脱离了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蜕变成了功利性极强的应试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只会答卷拿分,不会生存,不懂生活,缺乏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书呆子,或者成为心理与道德不健全的人。因此,只有教育回归到人的本身,教育的目标才不会异化,各门课程才能真正体现育人的功效。

(二)各科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符合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作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能力的认识,而认为人的智能是由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力、空间关系智能、节奏智能、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共八种智能构成,应该看出,传统的智能观是不科学和很片面的,例如:发明家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都是很强的,至于逻辑数理能力并不要求很强,语言能力可能一般甚至较差,难道我们就可以认定发明家的智力不够强吗?所以,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人的智能的全面、科学而本真的刻画。这对我们学校教育的指导意义是极为重要的,即我们不能以学生“数学”或“语文”学得好坏来断定他们智力的高低。各门学科对人各方面的智力的发展都有侧重,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地理、生物着重培养人的空间想象力、自然观察等智能;音乐着重培养人的节奏智能;体育着重培养人的肢体运动智能(即动觉智能)等,在学校教育中,如果对那些在“小学科”方面表现突出的孩子,我们也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欣赏,那么,他们也必将拥有自信,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且也能将这种自信与热情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这就是多元智能学说所说的智能的迁移性,即用强势智能拉动弱势智能的道理。此外,多元智能理论还指出人的各种智能具有互补性和相互促进的作用,据说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在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发明了相对论的公式。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怎样利用智能的互补性来提高他们的整体学习能力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三)全面开设开足各科课程符合用脑科学

有的学校为了尽可能提高语、数、外等主学科的成绩,通过压缩或挤占“小学科”课时的办法去实现,其实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从用脑科学的角度看,合理用脑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和抑制,有助于增强记忆力。使人保持不疲劳的状态。长时间学一门课不如不同课程交替学习的效果好。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一个人右手疲劳的时候,一种办法是让两手都休息,另一种办法是在右手休息情况下,让左手适宜地活动,结果用第二种方法,右手握力恢复得较快。伟大的理论家马克思喜欢在紧张阅读、写作的间隙,通过解高等数学习题的方式缓解疲劳。当代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大脑的两个半球都具有高级的认识功能,只是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左脑善于分析、抽象和计算,具有较强的时间观念,重视步骤顺序、动作语言表达,根据逻辑思维做出合理的结论,因而形成了语言的、分析的、数字的、程序的、符号的、直线性的思维模式;而右脑则不同,人们用右脑来想象、虚构、感受、创造新的意念,形成另一种非语言的、综合的、具体的、形象的、直觉的思维模式。学习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运用的是左脑,学习音乐、美术主要运用的是右脑,而生物、地理以及综合实践课的学习则为左脑与右脑兼修。左、右脑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构成一个统一的控制系统。所以,应根据学习性质,交替使用左右脑,有张有弛,可以使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轮流得到兴奋与休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笔者所在的学校,通过大量的学生座谈和心理咨询了解到,学生很反感主科教师随意占用自习课讲课,特别是一天内如果一门课上了三节和三节以上时,他们觉得“承受不了”。因此,那种通过牺牲小学科课时来提高主科成绩的做法,必然“欲速则不达”,

二、合理发挥“小学科”教学的教育功能

(一)按三维目标授课,重视能力与情感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并重,因此,“小学科”教学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识记和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后,着力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重视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生物课,加强学生的实验设计与操作能力,培养学习科学观察与调查能力,热爱生命的情感,形成生态道德等价值观;地理课,培养学生考察、制作能力与热爱家乡的情感,环境保护意识等;音乐、美术的教育应如<艺术课程标准}所言,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性课程。它不再把艺术视为单纯的消遣娱乐或单纯的技艺,而是把它视为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艺术课程用艺术的感人形式,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人文内涵,打动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追求……总之,小学科的教学不能马马虎虎,而是严格按着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用能力和情感去撑起素质教育的一片蓝天。

(二)教学评价灵活多样,过程与结果并重

笔者所在的学校,仅从期末考试的角度讲,除

语、数、外、物、化等科目外,地理、生物也要进行考试,加入学生期末成绩总分之中。但更重要的是,每个学期的期末成绩评价,不仅看期末一张试卷,还有其他方面的评价,即增设各个学科调控分,由教师根据学生在本学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课堂中的实际表现予以评分,并记人期末的总成绩;设立综合性的面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实施奖励性评价,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施展,即学校在学生期末的评定中,对在各类各级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报刊上发表文章的学生,给予学期单科满分或不同程度的单科加分;对音乐、美术、体育等三个科目增加选择性考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单科中擅长的项目参加考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其中“调控分”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调控的分数,受调控的项目是很多的,以地理学科为例,包括课前演讲、课堂发言、小论文的评比、小课件的展示、小制作的评比、参加地理实践活动的评比等等,这些在学生的地理学习中,特别是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这种过程性评价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更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

这些针对个体的综合性、发展性、开放性的评价方便了教师的因材施教,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成长和潜能的发挥。

(三)科学管理与人文关怀并存

著名的霍桑实验表明,工作条件的变化固然会影响劳动者的热情,但这并不是影响生产的第一要素,而改善劳动者的士气及人与人的关系,使人们心情愉快地工作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足,这才是增加生产,提高工效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一所学校,管理者一定要树立大教育观,重视和引导每一门课程,创造和谐的干群关系与工作氛围,充分发挥每位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于每一个人而言,不仅有生理动机,而且还有高级的心理动机,社会职能在于满足人们对高级心理动机的需要。在学校,在健全制度管理的前提下,要额外重视文化管理,特别是对教师这样“文化人”的群体,他们都有着很强的精神追求,这就需要领导者认识每一门课程都是为了实现教育总目标而设置,都有着比较独特的作用,因此,要尊重和认可每一位教师的劳动,认真听取他们的精神诉求,给他们更多的自我发展的空间,使之敬业乐教。

(四)加强“小学科”教师队伍建设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级的需要。因此,学校管理者可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首先,以教研组为中心,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请他们上示范课,介绍教学经验,带徒弟;安排组织评课选优、论文评比、教学基本功竞赛、负责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其次,加强集体备课,传帮互补,增强教师凝聚力与团队合力;再次,加大学习与培训力度。不仅有团队的整体学习,也有个人自觉的学习;培训是学校对教师最好的福利,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使教师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汲取精神文化营养。最后,通过导师带徒、研训一体等方式培养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又好又快地发展。上述机制无论对于“大学科”还是“小学科”,都一视同仁,小学科教师也可以有大作为,也完全可能成为省级骨干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甚至是国家级骨干教师。

三、科学管理下的“小学科”教学的教育功效

(一)“小学科”教学成绩与中考成绩全面丰收

重视“小学科”教学,很多人最大的担心就是会不会冲击主科的教学成绩。以笔者所在学校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二者并不矛盾,甚至有相辅相承的效果。例如:在2005年,我校教数学的周老师接了一个普通的班级,从初一到初二,这个班每次的期末成绩在年级平行班的比较中,主科成绩虽然不差,但并不占绝对优势,倒是“小学科”生物团体成绩经常名列第一。其实该年级的生物教师并没有对这个班有任何的教学倾向,只是孩子们特别感兴趣而已。周老师是一位颇有教育智慧和胸怀的名师,她不但不但心,还表扬学生们的良好的学习风貌,并对人戏称:我们班是生物实验班!后来,到了毕业年级,这个班级的整体状况继续良性发展,中考结束后,周老师所带的这个班所有的学生全都以很好或较好的成绩升人了高中,在年级平行班中考得最好;无独有偶,语文特级教师石老师,任2006年入学的那个年级的年级组长,在初一、初二时对地理、生物等“小学科”从来都是认真对待的,并在地理、生物初二学年末结业会考时考出了非常好的成绩,在2009年中考时,她带领的这个年级考出了本市最好的成绩!这样的现象,不得不让人深思,什么才是整个团队真正的内核?自然是态度、习惯、文化、方法!把握了这个内核,素质教育与中考升学就能相得益彰、和谐统一。那种在各科教学布局上“拆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看似对中考应试“实用”,实际上并没把握教育的实质,因此并不高明,也不会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教师整体专业素养得以提升

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本源,而科学的管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保障。小学科教师是全校教师团队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们素养的提升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整体文化的建设。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各个小学科都有市级骨干教师,甚至是国家级骨干教师,除了工作不满两年的新教师外,几乎人人都在省、市的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得佳绩,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成长迅速,不但专业过硬,示范一方,而且有的还走上了年级组长和中层干部的岗位。例如:音乐教师孙老师。在1999年刚参加工作时,总是为学生上音乐课不守纪律而感到苦恼,但是她从不放弃学习与反思的任何机会,乘着学校发展的东风,一路坚实而风采地走过。在2003年长春市新课程大赛上,孙老师获得了说课、上课单项第一名。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在2004年,她结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研究”的课题,以“电脑音乐创作”一课,获得了国家级教育科研二等奖的荣誉。

(三)学生个性与特长得以全面发展

“关注个性,开发潜能,科学施教,全面育人”是笔者所在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的根本立足点是促进学生发展,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潜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在这种理念下,学生无论是在主学科、小学科,还是在品德教育中都有了进步。以小学科教学为例,这些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各类书画大赛中,多次获得团体一等奖或特等奖;在长春市朝阳区运动会上多次进入团体总分前三名,中学生篮球队、足球队曾先后取得过长春市中小学篮、足球比赛的冠、亚军;在生物、地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撰写的小论文或参加的竞赛多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此外,面向全体学生,各个小学科的教研组曾多次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文化衫设计、会徽设计、生物标本画制作、生物摄影展、历史画报展等等,使整个校园充满了成长的灵光与文化的底蕴。

总之,学校特色是学校文化的主要表现,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的主要成分。基础教育中的各门“小学科”对学校文化的建设,特别是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学校也要给予“小学科”一些“偏爱”,使“小学科”的教育教学健康、阳光地发展,从而为现代校园的素质教育锦上添花。

作者:陈 杰

上一篇:高校工程实验室大学化学论文下一篇:金融系统竞聘演讲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