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篇1: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处理好“预设教学”与“生成教学”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预设”的重要作用。在对学生讲解科学知识时,教师也应当认识到只有在教学前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让课堂组织变得更有系统,让整体教学活动变得更有方向。但是,教师也要意识到实现生成才是最终的任务。因此,有效地把握科学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关系,才能够让科学知识的讲解变得更有活力和效率。

一、结合学生情况,合理预设

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学生的学习水平就是教师开展教学预设的基础,脱离学生实际学情所做的预设是没有意义的。在讲解科学知识前,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水平,区分学生之间的差异,保障教学的弹性设计,避免一刀切,尽可能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现有的科学水平上实现进一步地发展,从而促进教学的生成。

例如,在小学科学《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的教学前,教师在预设环节就应对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施教的基础,促进科学课堂的有效生成。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溶解的概念、一些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等内容,向学生设定简单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检验其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程度,从而区分出哪些学生对溶解的概念、一些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有较好的认识,哪些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不熟悉。之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师进行本节课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差异化设计,以便所有学生都能在与自身能力相对应的学习方式中,突破重点,促进本节课的高效生成。

教师对学情进行分析,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差异化的预设教学,能促使教师在真正展开科学教学活动时,将学生放在关键位置,真正地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在有针对性的学习方式中,助力高效课堂的生成。

二、研究教材内容,创新使用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却不是教师教学的内容。在课程改革标准下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教师要知道我们的目的是向学生讲解科学知识,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进行预设教学时,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细致的分析,挖掘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明确哪些知识是需要学生记忆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学生理解的,并根据知识的不同类型,设计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最大化地提高科学课堂生成的质量。

以小学科学《声音的变化》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教材内容的分析,做好预设教学的工作。首先,教师可以对网络中的教材分析案例进行解读,参考其他同行解读本节课知识的情况。其次,教师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分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声音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等。之后,根据不同的知识点,教师预设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对声音与物体振动幅度之间关系的教学,可以预设利用钢尺开展实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直观的实验中获得视听刺激,从而在真正上课时,能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个较好的學习体验,进而提高对声音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等科学知识的学习质量。

这样,当教师分析教材中的科学知识,并针对科学知识的特点预设合理的教学活动后,能让最终的讲解过程变得更具实效,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变得更佳,促进预设教学到生成教学的有效转换。

三、注重环节过渡,促进生成

在课堂教学时,当教师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设定差异性的教育活动后,为了让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更加流畅,教师要关注不同环节之间的过渡情况,以便整体教学活动变得水到渠成。因此,在预设科学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后,教师也要对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进行预设,让每个教学环节都可以自然地衔接到下一个环节,以便最终的生成教学有“浑然天成”之感。

比如,在小学科学《做一个钟摆》的预设教学中,当教师安排“基于真实情境展示的方式,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动快慢”的内容,以及“使用测量与比较的方式,研究摆的摆动快慢规律”的内容后,为了更好地实现二者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教师可以设计“通过对现实情境的观察,我们看到摆长长摆得慢,摆长短摆得快,那么我们应当如何验证我们的设想呢?”的话语,穿插在两个活动之间。这样,在实际进行教学时,学生就可以自然地通过对现实情境的观察,直接陷入测量和比较方法的思考中,从而让整个学习活动变得更加的顺畅。

可以看出,教师结合教学活动的设计进行过渡环节的安排,能够将两个独立的预设环节衔接在一起,让学生在较为流畅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索,从而提高生成的质量。

四、定位教师角色,引导生成

教师能够主导课堂,但是不是课堂的主角。在讲解科学知识时,教师的首要价值是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因此,科学教师不能完全放任学生独立进行科学知识的解读,而是要在学生需要时及时地出现在学生的身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科学知识上遇到的难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促使预设的课堂活动在落实中,真正地走向高效生成的道路。

例如,在小学科学《地球在公转吗》这一课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教师为学生预设了合作探究的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施教中,教师先向学生出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有哪些呢?”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在学生依据个人的科学思维得到答案后,教师为学生创建合作交流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相互讨论,以便在思维的碰撞中,逐步完成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为了更好地促进预设教学向生成教学的转变,教师有意识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科学知识的探究。这样,能够让学生有效地突破学习的障碍,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总而言之,处理好预设教学和生成教学之间的关系,真正地让预设教学契合生成教学的需求,使生成教学落实预设教学的设想,是打造优质课堂的基础。因此,在未来对学生讲解科学知识时,教师也应当重视预设教学和生成教学之间的转化,让科学课堂在有效预设、生成中,走向高效之路。

作者:严勤英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篇2:

抓好小学科学教学的“抓手”,创新小学科学教学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更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笔者认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抓好“抓手”,创造性进行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妙借助电教,化难为易

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如《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虚实互补,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再比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等一系列天文知识的课文、《食物链》等表现多种生物类的课文,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

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的学习,获取知识。

二、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感知能力

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如教学《昆虫》一课,在学生掌握了昆虫的概念以后,训练学生能否在众多的动物中判断哪些是昆虫,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送昆虫回家”的题目,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拽”昆虫到相应的栏里,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强化了知识。

三、丰富教学资源,深化教学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是传统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就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其拥有的大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成了源源不绝的学习财富。

如《保护大自然》一课,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指导他们登陆相关环保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再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能够得出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既让学生收集到了许多有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他们不再是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这一点是传统课堂所难以实现的。

但是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学完了《保护大自然》这一课后,可以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的资料出手抄报、写倡议书等,从而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四、教学中善于虚实互补,学习中优势互补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能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如讲雨的形成、行星等知识,就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形象生动地再现给学生观看,这样虚实互补,学生对这类知识就不会只知理论却茫茫然了。

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是现代教学技术发展催生的结果,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重视网络环境下小学科学教学的研究,把握网络和教育相结合的切入点,不断探索网络教学与科学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作者:祁尧宏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篇3: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

【摘 要】目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学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这与新世纪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从小学科学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我国小学科学教学有许多亟待改革之处,据此研究并设计我国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探讨

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减轻学生负担是我国小学科学教学面临的紧迫任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实现教育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随着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逐步展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对传统的教学过程进行研究,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是每一位小学科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教学方法的内涵和特点

教学方法是教授者与学习者根据教学论原理和法则所规定的操作顺序,使教学内容合乎教育目标,并使教学成果显著。它有七个方面的特征:①教学方法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一定运动形式;②教学方法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它揭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并以此来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可分割性;③教学方法是师生之间交流信息的一种方式;④教学方法是控制学生认识活动的一种方式;⑤教学方法以师生交流的若干方式为特征;⑥教学方法是刺激和形成学生认知动机的一种方式;⑦教学方法可以作为检查学习效率的方式。

二、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及其局限性

1.传统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填鸭式”教学法

中国中小学生往往应试能力强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差。主要原因就是我国中小学长期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有如下特征:①信息传递单向性。主要教学是教师授课,学生听课;信息传递途径是单向的。②偏向于死记硬背。学生为了取得高分,偏重死记硬背。③实验探究机会少。“填鸭式”教学法不注重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因而往往造成学生学业成绩好,但不能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填鸭式”教学法的局限性是:①重教法轻学法;②过分强调语言传授;③忽视实验探究环节;④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脱节。

2.小学科学具体的教学手段

(1)写板书是教学过程的重点。目前很多小学科学的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板书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记笔记以追循教师传递知识信息的思路。更有的学生竟逐字逐句地抄板书。因此,写板书成了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点。

(2)教师备课只备教材。小学科学强调理解教材和驾驭教材,对课外拓展几乎不作要求。其实学生身边处处都有科学现象,应当利用这些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和规律能力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3)轻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计划普遍是理论课时,几乎无实践课程环节。它体现出来的思想是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轻实验和探究能力的养成。甚至不少人认为,小学科学课是副课,学生只要背下来就行,根本不需要实验和探索环节。因此,不少学生只会考试,不会实验,不适应生活。

(4)成绩评定方式单一。小学科学许多题目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因此以教师个人的观点作为评分标准并不科学。此外,仅靠考试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也是不充分的。目前,小学科学通行的是期末考试学生临时背一二页提纲。

(5)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运用不广泛。现在不少学校都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从整体上看,现代化教学设备配备不够、运用还不广泛。关键是懂设备的不懂教学,懂教学的不懂设备,许多教师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停留在最低层面上,远未发挥这些设备的先进功能。在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时普遍存在下列问题:首先,它没有保证学生实际摄取信息量的同步增长;其次,因为使用多媒体计算机教学节省了教学时间,节省的教学时间用来自习或做别的事情;再次,电子课件的编辑制作及对所购买教学课件没有很好组合消化。

三、小学科学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的具体措施

从以上分析看,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很不利的,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已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1.广大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教法改革意识

教育思想和观念应渗透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作指导,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教学实践活动。所以,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要服从于“教给知识、发展能力、培养素质”的需要,要体现把培养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2.注重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式教学应用范围很广,讲授课、习题课、讨論课、答疑课、各类实验探究课等均可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法有以下特征:①信息传递的双向性。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接受来自学生的反馈,提倡互问互答和即时回答。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索取知识。②教学相长。这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教师既当先生也当学生,通过接受反馈信息,教师不但能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而且能判断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是否正确和适宜。其二,是学生既当学生又当先生,通向老师或其他学生提问、讲解等方式,更能深刻理解所学到的知识。③重视能力教育。

3.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不但可以大大增加讲授效率,而且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形象生动,信息量大。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努力改变单一的“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增加教师单位时间传递的信息量。

在构建现代化教学手段新体系时,首先要立足大胆质疑,激发探究热情,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其次要注重培养参与意识,注重探究过程,构建教学方法新体系;再次要注重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4.改革传统的成绩考核方法

在成绩考核上,可根据小学科学学习内容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卷、闭卷、课堂问答、小论文、小作品、小制作都有其特殊功能,能检查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考试应考知识,又考能力;既考理解,又考应用;既考分析,又考综合。防止重记忆、轻理解,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5.注重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特别要加强探索性实验的训练,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老师提出课题,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科学规律。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由于受传统文化、办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将起重要的作用。教学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达到目的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只要教师尽可能多地在教学中适时引入启发式教学,坚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才能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作者简介:

向阳(1966.7~),男,苗族,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和科学教学工作。

作者:向阳

上一篇:金融资产确认论文下一篇:公司市场调查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