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法论文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针对建筑施工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文章结合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对建筑施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和方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法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法论文 篇1: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在高职院校的建筑施工技术专业中,建筑力学与结构是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理论性强,学生对其的理解与掌握难度较大等是该项课程的特点。本文以项目教学法为主,探析了此种教学法在建筑力学与结构这一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以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保证学生完成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高职院校;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改革;应用

前言:项目教学法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课程中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身进行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并最终评价自身对问题处理的优缺点,学生通过这些了解项目各个环节的过程,促进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提高学生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能力,挖掘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潜能[1]。在建筑力学与结构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应用教学法门,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促进学生能够快速将课本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

一、在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中实施项目项目教学法的可行性

建筑力学与结构是建筑相关專业的必修课程,在高职学校中,建筑相关专业的开设主要是为培养国家所需的初级、中级技术性人才,学校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为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与团队协作习惯,保障学生离开学校后能够快速适应社会。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学为教学中心,教师为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能力,却忽视了学生自己思考、亲自动手的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较低,学习效率低下,难以将课本内容不能运用在实际中。与之相比,项目教学法却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方法,能够将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构建为一种更适用于高职学校学生的一种知识体系,项目教学法,不同小组学生团结协作对知识进行探索与实践,教师仅起到从旁辅助的作用,以此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法非常适用于建筑力学与结构这一教学课程中。

二、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这一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1.在高职学校,该课程所用教材存在问题,在高职院校的建筑相关专业中,相对专业其他课程来讲,建筑力学与结构这一课程所涉及知识点密集,覆盖面范围广泛,知识综合力强。然而,一门重要且复杂的课程,若没有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教材,则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将会十分困难。据调查,在该课程最初编写期间,相关教师为保障教材涉及知识的完整性,将建筑工程专业中必须涉及的三大力学与四大机构依次罗列在课本中,在教材讲解中,课时多,知识点难度高[2]。时间的流逝,国家更加重视创新教学与实践教学,建筑力学与结构的课程教材也因此新编,提高了教材的质量,内容多、难度大等难题却依然存在于教材中,为高职学校建筑专业学生学习带来困难。对此种现象,教师在编写教材时,应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减少教材内容,降低教材难度,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2.在高职院校中,课程教学中学生存在问题,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建筑相关专业中,文科学生占据几率为78%左右,而理科学生仅占据22%,在入学前期,学生本身对建筑专业了解不多,对专业中多项课程中的哪些教科书对未来发展较为重要了解不足,对自身专业的片面了解使学生更多将自身精力投入建筑设计类课程中,片面认为学好建筑设计未来将会成为一名合格工程师,却忽视了对其他课业的学习。尤其是文科学生本身对理科内容不了解,理科基础差,学习掌握速度慢,而建筑力学与结构这门明显偏向理科的课程更是内容学习困难。学生本身对该门课程的不重视,加之课程的难掌握,造成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难以达到理想目标。

3.在高职院校中,课程教学中教师存在问题,在建筑力学与结构教学中,教材的内容多,内容难度大影响了学生的理解与学习;学生本基础差,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弱,影响了课程的教学状况;除以上两种问题造成了课程教学问题外,教师也背负着较大责任。如:教师教学方式问题、教学设计的翔实度问题、对课程的重视度问题等均影响了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现阶段,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除了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外,还需要将进行专业设计、科学研究等,提高高职学校在社会上的身份,为学生未来实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与结构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教学任务分配阶段,在教师正式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应先为学生分配任务。首先,教师应全面了解整本教材,并根据教材所涉及内容进行划分,根据教材表现的不同建筑结构将课本内容分为几个课堂项目。布置任务期间,先为学生讲解该单元涉及的内容,以供学生设计、分析与学习掌握的进展良好。如:《在建筑力学与结构教学》这一教材中,教师根据课文内设计的建筑不同部位进行了如下划分,分别为钢筋混凝土梁、板、柱、楼盖等不同项目[3]。在此阶段,教师应保障项目完整与提高项目涉及知识的含量,将任务保持在学生能够完成却需要思考、查找资料的程度,避免学生望而却步,保证学生能够提升自己。

2.教学项目的计划,在项目计划过程中,教师应以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共同进步的想法将班级学生按适当标准分组,保证每一小组内均包含成绩与自身能力在高、中、低等级的学生,保证全体学生均付出努力,收获与能力。

3.教学项目的计划实现,在教学计划实现阶段,教师应保障学生自主完成任务,避免盲目给予学生帮助。教师应该牢记能够给予学生一定指导,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者引导学生查找哪些资料能够知道问题答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阅读能力。若大多学生均在某些问题中出现错误或者向教师请教,教师可将此问题在全班进行统一讲解,提高学生对该项问题的了解与掌握,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刻掌握。

4.教学项目成果检验阶段,在学生自主完成教学项目任务后,首先,各小组组长应先检查小组内每一学员的工作内容,及时进行纠错。其次,在课堂上各小组可将所做项目进行交换,互相评价项目内容是否完善并纠错。最后,教师应检验学生在该项目制作中所学内容,并进行深入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点明学生在项目中未被发现的错误,及时纠正改善,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建筑力学与结构这一课程中,教材的不足,教材内容的繁多与困难,学生可对课程的不重视,教师教学计划设计不够翔实等均影响着学生对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的掌握。对此,教室应加强项目教学法在课程中的应用,并在教学任务分配阶段、计划阶段、计划实施阶段与成果验收等阶段做好一个合格引导者,提高学生对建筑力学与结构这一课程中的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吴海波.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16,(24):134-135.

[2]马鹏超.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建材,2015,(05):251-251.

[3]安文俊.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教学中的运用[J].建材发展导向,2015,(7):281-281.

作者:吴海波

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法论文 篇2:

浅谈高职院校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针对建筑施工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文章结合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对建筑施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建筑施工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杨卫国(1975- ),男,河北沙河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主任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王京(1977- ),女,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备工程、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河北 邯郸 056002)

[

建筑施工课程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核心内容是施工员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岗位人员工程施工实务能力的学习、训练与提高。它涉及测量、材料、力学、结构、机械、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具有实践性、时效性、抽象难懂、学科交叉等特点。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建筑施工企业一线,从事建筑施工技术与管理工作。建筑施工相关内容成为学生就业和参加实践工作的必备知识。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课程教学工作,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工作,吸收了德国、新加坡等国的职业教育理念,构建了“拆分建造任务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与之配套的课程体系,对课程尤其是建筑施工课程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

一、原有建筑施工课程的特点

1.教学内容不适应教学需求。高职院校建筑施工课程教学内容源于本科教育的“学科型”教学体系,其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教学抽象,学习内容没有同岗位工作及时准确地联系在一起,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知识。学习的目的性、指向性不强,缺乏技能训练,导致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差。加上任课教师一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课堂缺乏生动性。学生虽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缺乏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知识,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不能主动参与学习。

2.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法上采用填鸭式、一言堂,学生是被动的接受对象,教师偏重于理论部分的讲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记笔记,背概念,背原理,应付考试,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动手能力的要求。

二、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1.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按照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与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以建筑工程施工岗位能力为依据,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构建课程体系和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在分析归纳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精心选取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为中心进行专业方向调整及课程设计。建筑施工课程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通过消化和吸收,把建筑物建造流程和内容有机地融合到教学内容当中,以建筑物建造过程进行能力训练,建构课程知识,并在能力训练过程中迁移课程知识,很好地处理了建筑施工课程知识内容支离分散,学生学习兴趣不大的难题。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重点突出施工技术关键能力的训练,反映当前施工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整合、序化,按照工作过程的各部分分解为递进的多个教学项目,以教学项目为基本教学单元,充分考虑工作过程要素: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工作产品、工作环境,并基于学生认识的基本规律:简单→复杂、单一→综合、低级→高级来编排教学内容。以典型图纸如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单层排架预应力屋架厂房结构等项目施工为线索组织授课,使学生将支离分散的施工课程每节内容完整地建构在真实的施工项目上,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也能亲历一次典型工程从图纸建造成实物的模拟操作。实践教学融入各教学项目中,分阶段、分层次设置,采用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渐进式目标教学,以行动导向引导课程教学,以学生“做”到选择“学”,再到教师指导“教”,基本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结构体系见下图。

2.教学方法改革。建筑施工课程综合性强,但逻辑性不强,知识支离分散,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课本上的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建筑施工课程教学内容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的改革,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为目的,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为目标。从以教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为主,从以学生“听”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练”为主。教师甘当“指导者”“辅导者”“助手”,灵活运用图纸项目驱动、具体任务驱动、角色扮演、工学结合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采用项目导向教学法。采取“以任务为核心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项目导向法),通过下达任务或项目来组织本课程教学。要让学生明确每一次课程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出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开发设计实训项目,所有实训项目取材于实际工作岗位的任务,变教学过程为工作过程,变被动学习为带任务工作,课程设计中尤其要强调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建筑施工课程教学中,项目的划分和工作任务的分解采用以下方法: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建造过程划分课程单元和工作任务:建设项目→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施工工序→操作要领;以常见建筑结构类型的施工划分课程单元: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砖混结构→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结构→工业厂房等;以常用的建筑施工方法划分课程单元,在划分的课程单元基础上再分割成教学项目来组织教学。这样,课程单元划分清晰,教学组织简明合理,学生学习方便有效。如砌体结构施工课程单元我们按照砌筑基础知识、基础分部工程(砌筑)施工、主体分部工程(砌筑)施工、砌筑中的其他工种配合等项目组织课堂教学,由于遵循了自然的施工顺序,使学生能较快地熟悉施工过程,能够发现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同时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第二,施工现场(模拟)教学。在校内建筑技术实训基地模拟真实施工环境,或在施工现场组织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按照专业基本技能的要求,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技巧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做法是:教师讲解→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师生研讨分析→教师点评总结。目前开展的实训项目有:砌筑实训、模板安装实训、钢筋制作实训、钢筋连接实训、脚手架搭设实训、墙面抹灰实训等。在施工现场组织教学,边讲边做,理解质量要求,规范操作过程,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职业意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第三,启发式教学。对于施工过程中一些抽象和难以理解的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灵活地运用演示启发、直观启发等教学方法,从施工过程特有的实际出发,使学生在获得深刻的感性知识基础上,通过自己不断地、反复地理解认识,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并获得所需的职业能力。

第四,讨论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几个讨论题,学生分组准备并派出代表在班上发言,不同观点之间可以展开争论,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如果统一不了,不同的观点可以允许存在,以后继续讨论,甚至保留。例如对施工方法的讨论。

实践证明,以上几种教学方法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都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也掌握了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而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

3.教学手段改革。建筑施工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属专业核心课程。根据建筑施工课程的特点,需要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逐渐减少课堂讲授教学,逐步推广多媒体教学,大量采用施工图片、施工工艺录像和flash动画仿真技术模拟演示各个施工过程,在校内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实行仿真现场模拟式教学,大力推广工程现场教、学、做同步实训教学。

理论教学方面。第一,采用flash动画模拟演示施工过程。让学生凭空想象出完整的施工过程是不可能的。因此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是必要的。建筑施工课程采用flash动画仿真技术模拟演示各个施工过程来辅助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实践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较快地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实践。第二,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建筑施工课程有着实践性强、知识点量大面广、学生理解困难等特点。教师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设计了相应的教学内容,制作了建筑施工多媒体教学课件。第三,采用了大量的教学演示视频、施工图片、施工录像。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增大了课堂的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益,教师在讲述中配以精彩的讲解,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第四,教学资源网络化。建立校内网络课程学习网站,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来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利用计算机通过网络浏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材、实训大纲与实训任务书、指导书、施工规范资源库以及其他相关学习资料,并且可以通过答疑平台、E-mail邮件、BBS专业(课程)论坛等方式和教师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学生对不易理解的章节可以反复学习,从而弥补了传统教学交互性差、信息量大但速度太快的缺点。网上答疑系统可以实现动态管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使教学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网上评教系统能快速使主讲老师了解同行、专家、学生的反馈意见,从而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保证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实践教学方面。第一,开放式实践教学。实践教学采用开放式教学。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允许学生组队进行相关工程训练。第二,“教、学、做”相结合。强化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是课程的要求。充分利用校内建筑技术实训基地的有利条件组织模板工程、钢筋工程、砌筑工程、脚手架工程、装饰工程等实践教学,做到“教、学、做”相结合。组织此类实践教学时,事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授课中老师先讲授与实践课程相对应的核心职业技能,然后老师再给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示范,最后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老师对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进行详细讲解以及指导,提高学生实际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工学结合。在校内,充分利用建筑技术实训基地的有利条件,模拟多种实际工程项目条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逐渐形成职业能力。第四,导入岗位职业标准,实施“双证书”教学。为提高学生岗位工作能力,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在毕业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应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包括施工员证、质检员证、资料员证、安全员证、试验员证、材料员证、预算员证等。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讲授建筑施工这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除了需要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施工实践经验。对于毕业后直接到学校任教的青年教师,除提高学历层次与教学方法、授课技巧外,还要加强工程实践锻炼。鼓励教师每隔2~3年下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3~6月,考取专业执业资格证书,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5.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技术实训基地于2005年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基地内建有“教、学、做”一体化模型和工种实训现场。“教、学、做”一体化模型结合教学需要,反映建筑在施工期间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真实现场环境和工程做法,作为课程教学的项目载体,使理论教学更加直观生动。配合现场教学和训练,保证学生在校内就能达到建筑工程技能实训的要求。基地能够满足专业教学要求,以“训练”为主、“教、学、做”相结合,为学生建立一个仿真的学习环境。

6.多元化考核。长期以来,建筑施工课程沿用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试进行考核。这种单一的考核不仅忽略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运用,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形成有很大的弊端。因此应采取多元化考核。如答辩(口试)形式、笔试形式(统考、试题库)、现场实操测试、作品作业评审等形式。考核标准参照相应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等级要求,以就业岗位技能要求为基础,贴近生产实际,进行工作结果考核。有条件时可在教学项目中实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课程的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平时成绩(20%)、单项实训(30%)、期末考试(50%)。

三、结束语

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既学到理论知识也掌握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及时了解国内外建筑施工新技术和新动向及国家技术政策,达到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教学改革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使之形成能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的职业技能,为成为工程一线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仲景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及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2(2).

[2]叶雯.施工技术课程改革之浅见[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3]张立山.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作者:杨卫国 王 京

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法论文 篇3:

基于训赛融通的高职建筑力学实训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现状和不足,基于训赛融通的教学改革理念,借鉴各类结构模型竞赛的模式,在该课程中开设实训环节,以“纸质模型设计与制作”为实训项目,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融合班级竞赛的考核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训赛融通 任务驱动 建筑力学 实训 纸质模型

一、建筑力学开设实训教学环节的提出

建筑力学是高职土建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与本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有密切联系,如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钢结构、模板支撑体系设计等,这些课程中的设计计算和验算均离不开力学理论知识。因此,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提高建筑力学的教学效果,对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有着深远意义。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仍以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展开,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多数学生在学完力学理论之后,掌握的知识能力仅限于解答课后作业及考试中经过反复练习的概念题和计算题,如同“纸上谈兵”,离融会贯通有一段距离,依然不能够应用所学力学理论独立解决简单的工程实际问题,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适应建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因此在建筑力学课程中开设实训教学环节是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创新的一种有效途径,其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环境,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力学理论知识解决建筑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克服课堂教学中过于专注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弊端。

二、基于训赛融通开展建筑力学实训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可见,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将职业技能竞赛所考核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与课程实训项目的培养目标相融合,即训赛融通的教学模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

建筑力学知识体系庞大,要在有限的实训时间里切实增强学生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在选题上下功夫。我院力学课程组的教师注意到,近年来全国及各省份广泛开展大学生结构模型竞赛,参赛对象为土建类专业本科生和高职生。此类竞赛主要考核学生结构概念设计、力学分析和制作工艺的综合运用能力,其核心知识以力学为主,但要求的知识广度、深度及综合运用能力较高,这对初学力学知识的高职低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因此我院教师结合高职学生基础平台不高的特点,将大学生结构模型竞赛所考核的能力和素质要求融合到实训教学中进行合理选题,以“纸质模型设计与制作”为实训项目,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出一个型优、质轻、高强、艺巧的结构,例如单跨简支结构、自立式塔式起重机、肋梁楼盖模板支撑体系等,用数值仿真软件分析内力,进行构件截面设计,并用纸质材料制作出来进行加载试验,测定其承载力,并以荷重比、制作质量、理论方案等作为评价模型优劣的主要考核指标,开展班级竞赛。自2012年起至今,我院连续6年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大一学生建筑力学课程理论内容结束之后开设了实训教学环节,整个实训过程分为实训准备、实训开展、实训质量评价三个阶段。

(一)实训准备

实训准备工作包含以下4个要点。一是实训课时安排:实训周2周或正常上课18-24学时配合课余时间。二是实训场地安排:教室和专用模型制作室。教室用于模型方案设计、计算、优化、计算书编制等;专用模型制作室用于模型制作和加载测试。三是分组方式:以班级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考虑到分工协作的需要,每个小组由3到5名学生组成为宜,做到每人都能参与,分工有条理。四是材料发放:教师将模型制作材料发放给每个小组,包括白卡纸、白乳胶、棕线等,以及模型制作工具,如裁纸刀、小木刷、杆芯等。

(二)实训开展

实训开展采用任务驱动法,即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探索创新的学习模式。实训任务围绕模型设计→试制模型→试探性加载→模型优化→正式制作模型→正式加载试验这条主线展开,依据主线进一步划分为若干实训子任务,由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完成。整个实训的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始终扮演着引导、解惑的辅助性角色,具体的设计、计算、制作、测试、优化工作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实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角色转换。由于实训任务明确,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的主动性以得充分调动。由于实训题目没有固定的现成答案,学生需要发挥聪明才智才能完成各项任务,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实训质量评价

实训通常具有相对自由、随意性大的特点,为了客观反映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参与度、团队协作等各方面的表现,促进积极、有益的竞争,学生实训质量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大部分。过程评价是对出勤纪律、合作互助、小组阶段性成果等进行考核,体现出学生平时表现的情况;结果评价将各小组的实训成果进行班级竞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团队合作精神及竞争意识。实践表明,这种评价方法有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实践成效

自2012年起,我院连续6年在2011级至2016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大一学生建筑力学课程中开展了实训教学改革。为了解实训效果,从而帮助今后改进教学,实训完成之后,都会对每一年级参加实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調查结果表明:建筑力学课程理论教学环节之后增设的实训教学环节,在培养创新性思维和竞争意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数值仿真软件分析能力、运用Excel和Word等办公软件辅助计算和编制计算书的能力,以及提高力学的学习兴趣、建立合理的结构概念等方面的作用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同时,在模型制作和加载试验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及组织协调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调查过程中,一部分学生直接向指导教师反馈:在课堂上原本找不到学习力学的乐趣,体会不到力学的作用,以为学习的目的仅是为了解答那些固定模式的考试题目,但经过力学实训后,感觉对力学的认识更为深刻,感受到力学知识的重要性。

2012年起,我院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大一学生完成建筑力学实训教学环节之后会举办建筑力学模型职业技能竞赛,该校级竞赛按广西大学生结构模型竞赛的方式组织,由班级竞赛中选拔出的优秀团队参加。通过校级竞赛可进一步发掘和选拔出各方面能力突出的优秀学生,组织他们参加广西大学生结构模型竞赛。自2012年起在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中开展建筑力学实训教学环节以来,我院在2013年至2016年连续四届的广西大学生结构模型竞赛中均取得了优良成绩,共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由此可见,开展以纸质模型设计与制作为题目的建筑力学实训教学环节真正实现了训赛融通一体化的教学,总体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总之,通过在建筑力学课程中开设纸质模型设计与制作的实训教学环节,以任务驱动法进行实施,最后以竞赛的方式做到训赛融通,促使学生主动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直觉,可取得多方面的教学效果,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展兰.关于高效课堂与专业实训课学习评价相融合的认识[J].科技与创新,2017(6)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数值仿真技术的信息化教学在高职土建类课程建筑力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2016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互联网+实训基地’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探索与实践”(GXGZJG2016B032)

【作者简介】江怀雁(1980— ),女,广西鹿寨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力学教育。

(责编 丁 梦)

作者:江怀雁

上一篇:200年公安局竞聘演讲稿下一篇:质量安全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