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材料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针对高职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职业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提出了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方面的改革思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职建筑材料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建筑材料论文 篇1: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作者简介:苏洁(1982,10~):女,山东东平人,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建筑工程研究方向。

摘 要:本文从技术、经济、就业市场方面的要求出发,从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定位实现“以市场为导向”,教学模式上实现“产学结合”三个方面论述了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育教学观念转变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建筑材料教学观念

随着社会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的不断增加,高职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而“建筑材料”课程作为高职土木建筑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针对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在新技术、新材料、新标准不断出现的情况下,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技术特性以及相关标准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实验技能,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1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观念转变的时代要求

1.1 技术的空前发展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技术取得了空间的发展,技术发展走向迅速化、综合化以及复杂化发展。建筑材料技术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而这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也在缩短。建筑材料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课本,更是与当代技术的发展状况,建筑材料的更新以及标准的不断发展等内容密切结合的。所以,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根据时代技术发展改变教学方式,是时代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经济结构的变动

加入WTO之后,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类行业成为一个发展迅速的行业。而高职土木建筑专业直接面对实际工作岗位,为建筑行业提供技术类专业人才,所以,教师应该抓住这一形势,将建筑材料课程与经济结构中的行业发展需要相结合,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调整教学观念,用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实践,建立经济结构与高职教育的密切结合点。

1.3 就业的市场化

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与技术的高速发展,职业岗位体系已经形成了动态系统,就业的市场化已经成为一种正在进行的、并将持续进行的社会现象。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在进行人才选择的时候,更趋向于可以直接胜任本职工作的技术性人才,而高职院校可以更好的为企业提供技术性人才的培养服务。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专门人才,但是其人才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在教学中,具体到建筑材料这门课程,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对课程进行及时的调整、补充与修订,必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并重发展,实现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更好的适应就业市场,成为具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能力的专业人才。

2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观念转变的思路

2.1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观念的转变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教育模式。在教学中,只有确认和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实践性。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2.1.1 以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改变课堂学习枯燥乏味的现状

比如说,冬季为什么用盐水拌制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完后为什么要在上面覆盖草帘井洒水?为什么有的钢筋表而是光圆的,而有的要刻上肋痕?为什么沥青路而使用越来越普遍?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设定,符合高职学生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激发其探究学习的动机。

2.1.2 多采用现场教学,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

建筑材料大多是普通常见的,仅仅通过课堂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所以改变下教学环境,进行现场实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说对于“三大材料”之一的钢材,在现场教学中对不同钢筋的鉴别、钢材的堆放方式等知识进行讲解,可以取得课堂上难以实现的感性效果,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1.3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可以用启发性讲授、将学生自学和教师精讲相集合,以小组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开展知识竞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觉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对于高职学生素质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

2.1.4 根据学生个体特点,注重因材施教

以“现场教学—— 动手操作—— 数据处理—— 实验报告”的教学模式,代替“预习—— 讲解—— 实验—— 报告”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

2.2 教学目标定位实现“以市场为导向”

教学目标定位是课程设置的依据,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高职院校的建筑材料课程应该淡化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与严密性,增强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与应用性。把理论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应该对相关企业的岗位要求与能力需求进行市场调研,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根据施工与管理岗位的要求,整理出知识点与能力点,进行重新组合编排,形成教学大纲,从而拟定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掌握建筑行业中的常用建筑材料的一般基础知识。

(2)根据我国现行建筑材料的标准与常见检测方法,培养学生熟练检测使用企业常用建筑材料的能力,并可以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数据检测,为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与价格评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3)强化对建筑专业研究工作的基本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3 教学模式上重视“产学结合”

高职建筑材料课程“产学结合”的改革思路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任务驱动、市场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形成面对社会的学习方法与思路,提高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获取受益终生的职业能力。

2.3.1 实施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

建筑类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确定任务类型,建筑材料课程根据社会上对监理员、质检员以及施工员等的知识要求,可以确定为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能、拌制砂浆及混凝土组成材料、砂浆和混凝土应用、建筑工程其他材料等四个典型任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不同任务的需求,确定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比如说针对“拌制砂浆及混凝土组成材料”这一任务,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胶凝材料性能、骨料性能、水性能、外加剂性能、掺合料性能、骨料的物理性能实验这六个主题单元。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媒体的方法,运用国家最新行业标准作为教材补充,采用现场调查、应用报告等多种途径进行综合性引导教学,力求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

2.3.2 开放建筑材料实训室

在时间、空间、设备等方面实现建筑材料实训室的全方位开放,建筑材料课程具有内容多而课程少的特点,所以,在时间安排方面,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觉选择时间和内容,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要;在空间方面,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不同功能的实验条件;在设备方面,充分发掘设备功能,不但让学生可以随时使用一般设备,还可以预约使用大型精密设备,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3.3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高職院校的学生不仅仅通过现场调查、实训等方式学习技能,还应该到建筑企业中进行工作实践。建筑材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仅仅通过短时间的学校教学来掌握多种材料的知识是不现实的,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带着任务与问题到建筑企业中进行工作实践。比如说,到建筑施工企业、销售市场去工作,有利于学生对材料优劣、合格与价格的判断。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容,还有利于学生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3 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教学呼唤教学观念的转变,只有根据社会的需求,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一系列的观念变革,才可以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能力的专门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2] 姜人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 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66~70.

[3] 王小艳.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信息,2009:502.

[4] 卢经扬.建筑材料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72~75.

作者:苏洁

高职建筑材料论文 篇2:

高职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针对高职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职业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提出了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方面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职 建筑材料 教学改革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建筑材料的组成、性质与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础知识,并获得主要建筑材料试验的基本技能训练,并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能够合理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提供基础。但由于课程内容比较枯燥,知识点之间缺乏逻辑,实践动手要求较高等特点,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如何对高职院校《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制订课程标准

本课程原来的教学大纲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建立的,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差异,为了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紧密依托浙江中西部地区办学的优势和浙江省建筑强省建设,通过对建筑材料市场和建材试验检测单位进行调研,参考相关课程建设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行业的需求、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以及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制定了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将理论教学、实践实训二大环节有机整合,使学生做到学做合一,能够用最短的时间按最有效的方法认识材料、掌握知识和检测技能,便于学生能够迅速的适应工作。

二、选取课程教学内容

以职业能力要求为根本,合理选择、组织教学内容,重点是常用工程材料成分、构造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常用工程材料种类、技术性质及标准要求,材料性能及质量鉴定等。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建设中主要岗位职业活动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对课程的内容精心整合和优化。如淡化材料的原理,减少建筑塑料与建筑涂料、建筑装饰材料内容等,使教学活动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与社会需求相统一。具体内容见表1。

三、丰富教学方法

1. 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灵活采用教师讲授、专题讨论、学生讲述等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引入建材行业热门的研究成果,增加课堂讲授内容的新科技知识的含量。如在讲绪论时,可适当介绍绿色建筑材料、可持续建筑及LEED认证方面的知识,而在讲授混凝土材料时则穿插一些高速铁路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外加剂等方面内容,拓展学生眼界,使学生随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每章授课内容完成后,及时布置与本章内容相关的思考题和讨论作业,由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与工程材料相关的内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准备文稿及完成题目全过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出现。采用电化教学,借用幻灯投影、多媒体课件等方式,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量,而且还通过形象、真实地反映材料的“真面目”,从而使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效果。

3. 现场教学法

教师在课堂讲授时不应仅仅立足于 “灌输式”授课,应紧密结合实际工程需要由浅入深地讲授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也可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如使学生对建筑材料有更好的直观认识,应常带学生去商品混凝土公司、装饰材料市场、一线施工工地参观。这样不仅能了解材料对实际施工的作用,而且能简单理解材料的有关性能,使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

四、优化课程考核

《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对理论知识是否掌握可以通过实践得到检验。通过编制试题库,实现教考分离.加大试验考核比重,选取部分工程实际的材料样品,例如不同标号的水泥、混凝土试块及钢筋试件等材料实施技能考核,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而且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结语

高职《建筑材料与检测》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以学生为本,充分利用专业现有的实习实训条件,课堂、试验室、实训基地有机结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会芳.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道路建筑材料》课程设计及教学模式改革[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3):48-50.

[2]彭建新.启发式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职业教育研究,2007(4):160-161.

[3]宋岩丽.建筑材料与检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作者:黄素萍 陈宝春

高职建筑材料论文 篇3:

关于高职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 要】针对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思路及考核模式三个方面探索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措施。

【关键词】高职 建筑材料 课程教学

随着建设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深厚专业背景的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行业的青睐。在此大环境下,笔者通过对建筑材料课程的调查研究,结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建设成果,针对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三个方面探索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措施。

一、建筑材料课程特点

结合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加上深入的调查研究表明,建筑材料课程内容繁杂,涉及有机、无机、金属、非金属、复合等材料,融合了数学、物理、力学、化学等知识,学科之间的交叉错综复杂,并且独立成章,计算推理少,技术标准多,应用性强,学生学习无章可循,普遍感觉枯燥乏味。再加上很多院校为了提高资源周转率而压缩学生的在校时间,授课学时一减再减。为了完成任务,教师只能满堂灌,呕心沥血,尽心尽力,效果却不甚理想。由此可以看出,该课程若不突破传统,推陈出新,将很难改变这种教与学双方都感到困难重重尴尬局面。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做到“三突出”。在内容选择上,要删繁就简,做到“三突出”,即突出重点章节、突出重点内容、突出工程应用。教师应根据专业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分清主次,哪些是必须讲深、讲透的,哪些是适合学生自学的。像在结构工程中使用较少、叙述性较强、先后课程重叠覆盖的部分,如木材、装饰材料等,可以少讲,甚至不讲。

(二)实时更新,与时俱进。大部分教材在编写的时候,都会把水泥、混凝土、钢材等传统材料作为主要章节,授课时间甚至会超过总学时的三分之二。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当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如新型墙体材料、保温材料、新型防水材料及复合材料等。为了能够与时俱进,教师在授课时应根据实情,适时调整学时分配,传统材料要讲,新材料也要及时跟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能够“融会贯通”。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建筑材料与其他课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只单纯片面地讲解“材料”,而应该依托建设行业这个大背景,充分结合专业特点,旁征博引、融会贯通,将学生带离“材料”这座孤岛,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四)体现高职特色。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能力需要,高职学习的重点不在于“为什么”,而应侧重于“是什么”和“怎么用”,因此,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偏重各类材料的质量检测及工程方面的应用,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为此,必须在日常教学当中适时穿插实训课,让学生多动手、多操作,“以实促理、以理固实”。

三、教学方法及思路的改革

多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作为新生事物,也曾深深吸引着广大学生的眼球。然而,现在的大学生,从中学甚至是小学阶段就已经开始接受多媒体教学,他们对此种课堂呈现模式早已没有新鲜感和好奇心,再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和4G网络的全面覆盖,多媒体对学生的吸引力已经大不如前。况且现在很多教师所谓的多媒体课件,无非就是文字、图片和视频,在一定程度上还依稀可以看到黑板教学的影子,这样一来就会出现在课堂上常见的一幕: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而下面的学生却在低头玩手机,至于相对比较枯燥的建筑材料课程,情况就更为糟糕。针对此种情况,笔者开发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其思路如下:

(一)展馆参观——建立感性认识。大一新生对建筑材料要么是“听说过,没见过”,要么是“没听说过”。在此背景下,教师强行去讲解材料的相关知识,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稀里糊涂,结果可想而知。

为此,学院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立了多视角建筑材料综合展览馆。学生在正式学习之前,要专门拿出一定的学时,由专业教师带领进入展馆,通过实物、图片、视频、动漫、文字说明及教师讲解等多种形式充分认识当前工程中的主要建筑材料,让他们在心理上对即将学习的对象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课堂学习——汲取理论精华。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到课堂,教师再结合教材对前面所看到的材料的特点、技术性质及应用等知识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逐渐“了解”。当然在讲解的过程中,授课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把头抬起来,如当下比较流行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例如,可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即每学期开始前,把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给每个小组发放任务卡,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各种途径完成任务卡上的相关任务,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中汇报,并将此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

(三)实验操作——学习应用技能。对每一种材料,理论学习结束后,应及时安排实验课。在实验课堂上通过拟定实验方案、独立操作实验、分析与处理数据、编写实验报告等教学过程,学生不仅能够验证材料的基本性质,对所学内容形成较为充分的理解,还能够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故地重游——建立理性认识。实验结束后,学生对所学材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应用上都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此时教师带领大家再次进入展馆,在自行参观的同时,针对尚有的疑问进行重点讲解,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已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内容。

(五)工地实习——学以致用。学生在毕业之前,有一定时间的工地实习环节。为此,授课教师要做好计划,把建筑材料课程的相关内容做成卡片,以知识卡的形式发放给大家。在实际工作当中,一旦遇到相关问题,学生能够及时获取相关知识,并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通过提炼与加工,进而指导施工,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四、考核方法的改革

“一张卷”的考试方式只是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的掌握,难以把握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一门典型的理实一体课程,建筑材料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开放的、多样化的。对此,可采用如下评价方式,从四个部分对建筑材料课程进行评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为小组汇报,占20%;第二部分为平时成绩,占20%;第三部分为实验成绩,占30%;第四部分为卷面成绩,占30%。此种评价模式可以改变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局面,而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可以充分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及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结语

本文在调查了大量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提出了建筑材料教学改革的新思路,通过“展馆参观→课堂学习→实验操作→故地重游→工地实习”的教学过程,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程的教学质量得到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丽琴,付春松.新时代高职“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

[2]史国庆.在高职教育新模式背景下《建筑材料》的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4(35)

[3]尹振江.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管理观察,2014(10)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厅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基于新型墙体材料为主线的《建筑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优化”

【作者简介】吴 丹(1973— ),女,广东清远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高级规划师,建筑与土木工程硕士,研究方向:建筑规划设计、建筑材料节能、建筑工程等。

(责编 刘健华)

作者:吴丹 葛春雷 刘豫黔

上一篇:公司市场调研报告(精选2篇)下一篇:企业办公室主任述职报告(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