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以三所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者和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以人为本管理误区及产生的原因,从思想、环境、评价层次探讨了创建“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策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以人为本学生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以人为本学生管理论文 篇1:

浅析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与学生管理中的人本主义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党和国家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将其应用于学生管理中,是我国教育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以人为本理念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能够改变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模式和路线。学生管理中的人本主义是目前我国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学校管理中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本文针对目前我国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现状以及学生管理中人本主义存在的不足,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从而提高学校学习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学校人本主义;有效策略

引言:人本主义属于现代心理咨询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广泛应用于教育和管理方面,能够提高人的自身价值。人本主义十分注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其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学生管理中的人本主义就是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的衍生物,只有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管理目的,才能使管理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值得广泛推广[1]。

一、人本主义的发展及内涵

人本主义是一种思想理念,是教育和管理学中常用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最早产生于著名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但其崛起则是上个世纪的60、70年代,与当时的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统称为三大势力[2]。自人本主义诞生之日起,其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全世界心理学的赞誉,经过过年的发展,日益完善。人本主义的出现不仅代表了心理资源时代的到来,对教育领域与管理领域都有着重大意义。现代人本主义不仅是一种心理理论,而是一种指导思想,它充分强调发挥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构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也是教育领域和管理领域各项活动的指导思想,这体现了教育和管理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服务的基本原则。

人本主义就是以人的要求作为基本理念,生命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及时生命个体的存在,因此人类社会的最主要最本质属性还是人。伟大学者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是指社会一切活动和关系的总和,并不是指单独的某个个体[3]。”由此可见将人本主义应用于教育和管理领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生教育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产物,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的落脚点,因此学校教育和管理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的利益诉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党在十六届二中全会上曾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要毫不动摇的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树立全面、可持续、协调的发展观念,从而实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4]。”将其运用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去,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与学生管理中的人本主义二者关系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人本思想与管理思想的辩证关系。管理思想应该充分满足学生的利益诉求,体现学生的意愿,这就要求管理要更加人性化,要以学生作为管理对象,作为学校管理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融入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校的人性化管理。这不仅能够使学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与此同时还能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优化管理效果。其次,是个性发展与管理目的的辩证关系。学校的管理工作不仅包括对学生学习成绩的管理,还包括学生的日常管理,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管理中的人本主义就体现了这一点,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作为学校管理的目的,从大体上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活动和学习态度,努力挖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最后,是学生服务与管理学生的辩证关系。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环境、学科配备、实习研究等教育手段,都体现了为学生服务的人本思想[5]。管理学生的出发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将其摆在一切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根据学生的意愿,不断更新学校的日常管理模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三、开展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社会人才的主要组成力量,目前学生的个性都比较鲜明,更加想表达自己的意愿,要求个性解放,充分展示自己的诉求。因此在学生管理中要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学生的利益诉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不仅能够使学校管理者更加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建立和谐良好的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还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积极对其进行引导和心理疏导,提高学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使学校管理更加趋于人性化。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学生管理的失误不是在教育方面,而是在于管理思想的错误[6]。”因此管理理念对学生管理的意义十分重要,将以人为本理念广泛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中,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使得学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人性化。以人为主的学生管理工作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和管理模式,改变学校只注重成绩的理念,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弥补了传统学校管理的不足和缺点,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管理,而是能够参与到管理之中,积极发言,表情达意。这不仅是完善学校管理制度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学习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人本主义对学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目前我国学校学生管理现状以及存在不足

现阶段,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应试教育已经向素质教育转变,这对我国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就目前我国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存在诸多弊端[7]。例如:学校学生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手段和方法单一,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管理方法不科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地位不平等,教师在日常的学校管理中总是凌驾于学生,对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指手画脚,经常采用强制执行的方法来约束和管理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管理关系错位,经常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指挥与服从的关系,这种错位的关系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思想和情绪;管理中自身素质较低,这会导致学生思想意识缺乏,缺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师生没有建立一种良好和谐的管理关系等。这些问题都制约了学习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只有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融入学校学习管理中,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的又好又快持续发展。

五、提高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

党和国家针对目前我国教育工作现状颁布了《以人为本理念与学生管理的相关意见》文件,其中文件中指出:“学校日常管理中要坚定不移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德育为先,实行人性化管理,把学生培养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作为日常管理的重要制动思想。”由此可见,在学生管理融入人本主义,不仅是完善学校制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教育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学校学生管理方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如何才能将人本主义有效的应用于学校学生的管理中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针对目前学校学生管理存在的不足,本文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从而提高学校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学校应该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融入日常管理中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随着我国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更容易受到各种网络不良思想的侵蚀和危害,严重者则会误入歧途,由此可见将以人为本理念融入到学生日常管理中,才能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念[8]。学校日常管理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学生,以学生意愿为主,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努力提高学习日常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第二,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不再采取灌输式教学。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积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良好、和谐、平等的管理关系。学校管理者还应该摒弃过去落后传统的思想,将以人为本的先进思想融入其中,更好的进行学校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三,学校管理中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其管理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只有将以人文本理念应用于日常学生管理中,才能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要切实提高管理中自身的素质,同时还要提高学校师资力量,增强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再培训,使其掌握科学的管理手段。

第四,学生管理不仅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学校应该将人本思想与学生管理有机结构,科学、合理、有组织、有目的的对学生进入管理,运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协调学生与管理中之间的关系,防止出现管理与学生二者分离的情况,从而提高学校日常管理的有效性和实效性,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结束语:综上所述,针对目前我国素质教育而言,应该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方法,将以人为本思想与学生管理相结合,不仅是开展学校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教育制度法的必然参悟。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学生管理工作二者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根与业、源与流的关系,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开展应该以以人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在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该融入以人为本观念。总之,将以人为本作为现代学校学生管理的核心理念,能够实现教育育人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学校、教育学、学生三者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曲雪玉.葛军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3.(15):78-79.

[2]陈少岚.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以人为本[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1):56-57.

[3]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3):46-47.

[4]陶宇,李志林,王颖,潘道广.以学生为本做好高校学生工作[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2):485.

[5]李吴,书许婕.浅谈人本主义教育观在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10,(9).

[6]游学民.人本主义教育观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模式[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l,(6).

[7]洪流.人本管理的本质意义及实践[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6):139.

[8]代嘉惠.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人本主义理念[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蔡丹丹

以人为本学生管理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管理的认识误区剖析与对策

【摘要】以三所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者和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以人为本管理误区及产生的原因,从思想、环境、评价层次探讨了创建“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以人为本;学生管理;误区

1、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管理存在的认识误区

(1)学生管理者部分

访谈对象选取为地处某城市的三所高职院校,如表1所示:

对表1所列举的学生管理者访谈,在3所被访学校中有85.3%的学生管理人员认为“人本管理理念”已经早已在高校被引入并取得了很好的管理效果,而且管理者的行政级别越高,这种认同度越高;其次,在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上,90%以上的管理者认为本校的学生管理制度是健全的且行之有效。

(2)被访学生部分

说明:在对学生进行调查时,设90-100为“非常满意”,80-89为“满意”,70-79为“比较满意”,60-69为“不满意”,60以下为“很不满意”。

由表2可以看出,在一所学校内部,学生对管理不满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学生参与度”、“制度执行”、“管理方式”这几个方面,而学校之间,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降低,学生对管理的满意度也随之降低,学生管理的问题越多,难度越大,但实际管理中却又不能真正做到用制度严格管理,过分强调“人本关怀”,学生参与管理少,管理看似面面俱到,效果反而不好。反之,办学层次越高的高校,学生对待管理的满意度越高,管理的问题越少,难度越小,反而更强调用制度严格管理,学生参与管理度较高,人本管理理念也便自然得以体现,管理的实际效果较好。其中C学校分数相对偏低,是由于C学校还存在着一部分中职学生以及该校刚从中专学校升格为专科学校不久,很多管理方法还没有适时调整有很大关系。

2、高职院校学生以人为本管理误区产生的原因分析

(1)把以人为本当作学生管理的“万能钥匙”

管理者和学生都开口皆是“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从而把以人为本当成学生管理的一把“万能钥匙”,无论是在学生的入学教育、日常学习生活还是社会实践活动中,“人本关怀”充斥着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然而实际上这是把以人为本泛化和误解。以人为本是强调对人的尊重、信任和理解,主张个性张扬和主动性发挥。但并不是说“以人为本”是没有条件和原则的,更不能打着以人为本的幌子,对学生的错误和问题进行回避和庇护,该严管的不严管,该处罚的不处罚。

(2)实施真正以人为本的“管理环境”的缺失

内部管理环境缺失制度环境——人性化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在制度层面存在许多限制学生自由、不尊重学生权利的规定,这些非人性化的制度往往导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格格不入。比如某高校实行“淘汰制”,这种制度规定:在一学期内凡违反国家法律和校规、校纪,受到警告以上处分者或在德、智、体综合评分中位于同一专业、同一年级学生的后 5%者给予一次淘汰警告,而在校期间受三次淘汰警告的学生,则予以淘汰,凡被淘汰的学生取消学籍,给予退学处理。这种淘汰制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的规定,这种做法只强调外部管理的约束,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不合情也不合理,无疑会给学生的心灵留下创伤。

(3)管理评价标准单一滞后

在一些层次较低的高校,如笔者所调查的C学校,由于管理还停留在“把学生管住,不出事”的阶段,管理者往往容易无视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差异,对所有学生都实施同一化的标准与要求,以平均发展代替全面发展。学生管理往往以“把学生管住”、“不出安全事故”和“群体事件“作为管理成效的评价标准,其目的是让学生循规蹈矩,一切行为都服从于从管理者的安排,而不是力图激发学生的潜能,更加忽视了对学生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激发,由此,管理变得呆板、僵化,缺乏灵活与活力。

3、创建“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策略

3.1要求高职院校管理者树立“管理育人”的思想

高职院校需建立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三位一体的管理网络。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实际上这种寓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学生管理就是一种“民主的、开放的、自由的”人性化学生管理。而高职院校管理者必须树立“管理育人”的管理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因为“任何一个没有精通人性科学理论和技巧的人,很难把人教育成为更好的人。”

3.2创设和谐氛围和环境是人本管理实施的重要前提

(1)创设良好的硬环境

在硬环境的建设中,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校园建筑设计既要注重实用性又要注重观赏性,更要注重人性化色彩,以学生使用便利、顺畅、愉悦为目的。景观设计以温馨为格调,利于人亲近、融入、享用,特别强调要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发动学生投身到环境建设中去。美化校园环境不一定非要大兴土木,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他们自己的双手自觉的参与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

(2)创设良好的校风环境

创设良好的校风环境,主要指创建优良校风,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校风作为学校的一种教育环境,依靠群体规范、舆论、内聚力等无形的力量,对集体成员产生心理影响。因此,学校要营造良好的成才氛围,引导校园舆论,建立公平、民主、科学的激励机制,树立自由探讨、求实创新的学风,以达到育人环境的最大优化。

3.3构建优化的管理评价体系是人本管理实施的重要措施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应把对学生的评价建立在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的理念之上,应从学业成绩、思想文化修养、行为规范、社会交往、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创新能力、抗挫能力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地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完善自我,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学习内容和自我发展的方向,不断地完善自我。尊重和信任学生,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评估活动中来,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也可以使评价结果对学生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学生工作者要更新观念,高度认识学生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复杂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构建一个公正、科学、客观、合理的现代学生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陈尚志.人学理论与历史[M].北京出版社,2004,277

[2]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论[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66

[3]刘向信.高校育人新机制探索:情感、激励、嫁接三结合[M].人民出版社,2008,126

作者:邬静

以人为本学生管理论文 篇3:

分析高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艺术及应用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开展,在进行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上,人本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按照人本理念的观点,要求高校在 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上,要始终围绕学生为核心,在日常校园管理工作践行上,强调对学生主体角色的重视和保障。本文在分析时,立足“以人为本”理念,就高校学生管理艺术和具体应用表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以人为本;管理;艺术及应用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上,所谓“以人为本”指的是管理工作开展要始终围绕学生为核心,强调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通过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参与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确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取得更突出的成效。

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价值

“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国民主国家的特质。在高校校园中,将“以人为本”理念引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实际上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也是实现和谐校园建设的必然要求。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上,以人为本理念是必然要求,更是和新要求。唯有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够真正确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目标的达成。

2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我国各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现状来说,虽然越来越多高校强调“以人为本”理念的践行,但是在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落实上,却没有真正达成预期的目标。通过对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情况的整体分析,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很多问题。

2.1学生作为管理主体的地位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彰显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践行上,虽然“以人为本”理念强调应该始终将学生放置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地位上,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说,当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在具体的践行上,主体依然是学校,而这种管理方式虽然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充分满足高校对学生管理的需求,但是长此以往,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不利于高校学生管理目标的达成。

而且由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致使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的落地上,无法实现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学生管理的效果并不突出。

2.2制度建设不能满足学生管理要求

当前很多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的制度构建上,往往是立足学校视角进行相应制度的构建,这也就导致当前学生管理制度相对单一。而且在进行具体管理工作开展上,既有的制度不够完善,致使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上,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必然会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畅开展带来一定阻碍。

2.3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性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由辅导员负责。虽然有不少辅导员都是有一定的学历基础,但是对于学生管理工作而言,由于心理学以及教育学专业知识的缺失,导致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上必然会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

3 基于“以人为本”理念改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策

为进一步改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要求高校必须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理念,在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上,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维系,同时合理进行相应管理制度的完善,并通过合理培训,逐步提升教师的管理水平。

3.1重视高校学生主体地位的维系

按照“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在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作为高校而言,应该始终强调学生是高校管理工作开展的主体。唯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够确保在进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上,切实立足学生为主体,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开展管理工作。通过学生主体地位的营造,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提升学生自我管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提升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工作成效。

唯有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保障,才能真正确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才有助于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成效的改善。

3.2在进行学生管理制度构建上强调“以人为本”

立足“以人为本”的思乡进行学生管理制度的构建,通过这种方式,让管理制度能真正实现其管理效用的发挥。唯有实现管理制度的完善,才能够对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各主体的权责作为明确约定。针对一部分能够切实按照制度约束自己行为的行为,给予鼓励和奖励,同时就过程中存在的违规行为给予严惩。

制度的存在是为了更好达成学生行为约束目标。结合“以人为本”理念进行制度的构建和完善,能够确保学校的学生管理制度既能够满足制度化要求,同时兼具人性化。

3.3提升学生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要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学生管理专业技能培养。

首先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尽可能为教师实现学生管理水平改善提供一些培训机会,通过参与培训,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要求,并实现个人管理水平和技能的综合改善。

其次是立足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可以综合利用工作以及业余时间,进行专业学生管理类知识的学习,重视自身从业专业技能和素养的改善。

4 结语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上,通过“以人为本”理念的融入,能够确保高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中,始终围绕学生为核心,重视学生在学生管理中主体地位的维系,并立足学生视角,通过系列手段,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稳步推进,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确保在进行学生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呼俊迪.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初探[J].才智,2016(08)

[2]杨宏.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时代教育,2016(03)

[3]易贤,郭莉敏.人本理念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新探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6):95-97.

[4]付皓轩,魏凯.人本理念在高校行政管理中的运用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6,(35):194.

[5]井莹.人本理念视域下高校女辅导员主体性发展探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25(4):74-77.

[6]井莹.人本理念视域下高校女辅导员主体性发展探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4).

作者简介:

杨玉林,女,汉族,1989-10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在读)。就职于山东协和学院,人文教育学院辅导员。

作者:杨玉林

上一篇:手机媒体传播信息论文下一篇:党员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