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当今愈发重视教育的时代,学校教育水平在逐渐提高,家长和教师也加大了对学生的学习监督力度,将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上,教育改革体制也在朝着正规化方向发展。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对中职学生的管理工作将转化学生的地位,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对中职学生发展的重视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基于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论文 篇1:

体育教学过程中虚假学生主体性的批判性反思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教学过程中虚假的学生主体性进行批判性反思。主要观点:虚假学生主体性是指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教授、指导和引导下未能够或未真实表现出的有独立性、创造性的学习行为;传统教育思想对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的影响,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固守与陈旧是虚假学生主体性产生的主要原因。体育教学过程中虚假学生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目标参与的虚假、学生学习内容体验的虚假、学生学习方式运用的虚假、学生学习评价内化的虚假四个方面。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虚假学生主体性,提出体育课堂教学中彰显教师的关怀行为、更新体育教师的主体性教学理念、师生共建课堂学习的共同体、体育教师要树立“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教学观四条扭转策略。

关键词:体育教学;虚假主体性;学生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false subjectivity; students

1 問题的提出

日本著名教育家佐藤学在课堂研究中发现,“课堂上学生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为中心开展主体的学习活动中,仔细观察会发现一部分能够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 ,但多数学生却只停留在表面性的学习活动上,这些学生失去学习的目的与方向,热衷于闲聊且浪费了时间”[1],可以发现在基于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活动中会存在一定程度上他所谓的“虚假主体性”。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对学生主体性和主体地位的强调和突出一直是体育课程标准的理念更新过程中所重视的,无论是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还是2017版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2]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3]始终是体育课程秉持的教育理念,此理念推动下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回归学生的主体本位、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主流且成共识的教学追求。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4],在交往过程中通过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环境四要素互动构成学习的共同体,这里的体育教学过程按照层次的划分属于课时体育教学过程[5],即属于具体的、真实的日常课堂教学过程。虽然强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并自主地、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和运动中去,打破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但是,作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研究者却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是否是真实有效的。这个问题的理性回答需要对体育教学过程展开深度的思考和反思,因为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发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若是虚假的主体性则会导致课程与教学目标实施的虚化。故此,反思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虚假的学生主体性”可以更加辩证地看待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真实性,目的在于扭转部分存在的“虚假的学生主体性”而走向有质有效的教学。

2 虚假学生主体性及产生的原因

2.1 何谓虚假的学生主体性

毛振明先生主编的《体育教学论》中把体育教学活動中的学生主体性界定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教授、指导和引导下所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学习行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性一般表现在他们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方面[6]。可以看出,作为主体的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主体性的发挥应该以一种态度和行为来表现,但是需要明确学生主体性发挥并不是纯粹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因为主体性属于一个对象性范畴,主体人通过对象性活动建立和确定同客体的关系,若没有活动的发动者(主体),就没有活动的客体,若没有活动的对象(客体),就会失去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会有活动的发动者(主体)[7]。所以,主体的存在是与客体是相互规定而存在的,就比如体育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和课程内容为对象,而学生却以教师和课程内容为对象,教师和学生可以是主体,也可是客体,即是说教学中作为主体的学生要处理好与教师、课程内容、同伴之间的关系。虽然明确了学生主体性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中的含义,但是学生主体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还不清晰。学生的主体性一定是在教学过程的课堂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而课堂实践的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有序的整体,课堂实践过程包含了教学目标的预设制定与实施、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评价的选择以及课时教学设计等诸多要素的统一,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教授和指导下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就应该具体地体现在教学过程各环节和要素之中,如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和内容选择之中,教学的方法的使用如何契合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学生真实评价自身与同伴之前互评学习情况等。

但什么又是虚假的学生主体性?虚假一般指的是不可能存在或者不真实的人或事,根据上文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性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教授、指导和引导下未能够或未真实地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有独立性的、创造性的学习行为。如在学习内容的组织和设计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主体需要运用适合的教学模式或者教学理念来组织、设计学习内容,但课堂上以运动技术的传授和枯燥的身体练习为重心的学习内容设计普遍存在 [8];又如在学生的学习评价上,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组内互评等形式应成为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内容[9],但是在课堂中却发现,学生自我评价的不真实性、学生互评流于形式普遍存在,看上去学生的学习评价多元化和全面了,却常常因为教师课堂中监督的缺位、评价内容的模糊导致学生学习评价的虚化,学习目标难以有效落地。这些都是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可能且已经发生的虚假学生主体性。故此,本研究在于深度分析课堂教学活动中诸如此类的问题。

2.2 虚假的学生主体性产生的原因

于宏观处而论,虚假的学生主体性产生与相关教育学理论在我国的传播关系巨大,最为主要的是受苏联凯洛夫的主智主义教育思想和美国泰勒目标课程模式的影响。凯洛夫的《教育学》主张系统学科知识的传授,突出的表现是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以掌握基本的技能和知识为核心,强调教师的指导和管控作用,知识的获得是学生直接被动接受的结果,此种理念对体育教学渗透表现为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动作技术训练为主和运动技能掌握为主,身体的单一枯燥的重复练习和教学对学生要求的统一和整齐性,使得学生主体性被遮蔽。泰勒的目标课程模式在于通过“过程—产出”模型使得教与学的过程被视为价值中立的技术性过程,教学成为一种追求效率的“技术性实践”[10],并以学生的行为目标为教学评价的中心,于教学而言就是过于重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结果的有效性,而忽视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和作为主体人的自我需求,体育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种“拿来主义”。这两种教育思想对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实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体育教师的权威性和成为主导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课堂上知识的获得成为无需加以确定的既定结果,再加上中国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等观念,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发挥一直处于未被完全解放的状态,此种教育思想对体育教师教学实践的影响是深远的,即追求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学生、运动知识、教师之间的互动成为生硬的技术性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是在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至于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思考性如何,则缺少体育教师的关怀。

于微观处来讲,虽然素质教育和不断修订的义务教育、高中体育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体育教师所形成的传统教育观念得不到更新和转变,体育教师对教学理念的把握不到位,以及学生传统体育课程学习方式的惯性,致使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虽然在教案和教学计划中处处提及学生的主体性,至于如何落实、落实得怎么样、如何构建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框架等问题,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长此以往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有形而无实质,如有的体育教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理解为“自由学习”“自己学习”,且不知道自主学习是有一定的条件和前提的,否则自主学习将陷入目标的虚无和虚置。又如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提倡用比赛、游戏等手段将学习内容串联起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且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主体需要,但陈旧的教师教学观念如果得不到更新,还将比赛当成学生自己玩方式的“放羊课、自由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将会落空。所以,虚假的学生主体性产生的缘由既有传统的教育思想对体育教师产生的影响,又有身处教学现场的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得不到更新,原因是复杂的和综合的。

3 体育教学过程中虚假学生主体性剖析

批判有别于批评,是“人之为人”这一独立思想主体的超越精神,其方法是使用合理的反思、理性的质疑和辩证的扬弃[11]。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虚假学生主体性作以批判性反思,也不是简单地发现问题和否定问题,而是对体育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参与、学习互动、学习理解和学习评价等内容进行客观深度的分析,目的在于去蔽浮于表面和形式化的教与学的形式,从而建立真实的学生主体学习场域,以培养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和有效进行学习的主体精神。但是在分析之前,有必要对体育教学过程进行简要的说明,因为教学的发生过程就是学生虚假主体性可能产生的过程,所以明确体育教学过程的组成要素有利于深度分析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一般而言,体育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学主体有目标有计划的教学实施过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各要素借助师生主体的有效选择和实施来顺利完成事先的教学预设。故此,研究学生虚假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的存在也将从教学目标、内容、方式与评价等要素中展开分析。

3.1 学生教学目标参与的虚假

体育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活动所欲促成的预期的身心变化[12],是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就必须确定的问题。在体育教学的日常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由体育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从行为目标、表现目标和形成目标等视角来针对性地安排和设计,教师是教学目标制定直接主导者,这样的常规意识得出的一个直接结论就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学生的主体参与并无关系,课堂上教什么和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的多是由教师决定的。但是,学生是直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应该尊重和关注学生的参与,将学生的态度、意愿、想法等主体性意愿纳入到教学目标中去,真正做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围绕师生协商共构的教学目标来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是现实中由于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以及实施存在的难度,学生的主体性被遮掩了。需要说明的是学生的参与并不是否定和替代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而是作为参与者介入其中。一方面,体育教师根据模块教学目标或者单元教学目标的安排并结合学生意愿和想法来设计目标,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为兼具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与学生想法的教学目标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明确学习活动的内容;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活动实施之前大致明白课堂上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更能有利于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虽然提倡学生主体性将学生的主动意识纳入到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现实中体育教师是把目标的实現和达成作为唯一根本鹄的,达成的过程中缺少了对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思考和理解以至于产生了一种虚假的学生主体性,虽强调学生主体性的论调一直不绝于耳,将学生主体性的精神结合教学各环节的需要落到实处却鲜有成效。诚然,在教学目标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说将每一个学生的意愿和想法都纳入到其中,这也是不可能和不现实的,作为体育教师可以课前与班级体育委员、体育班干部或者在一节课的结尾时段,通过短时间的交谈、询问、协商等手段将能够代表学生意见的有利建议融入到课堂目标之中,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课堂建议,避免体育教师单一性的“霸权主义”。

3.2 学生学习内容体验的虚假

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总称[13],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的是,学生体育教学内容的学习和获得需要通过自身肢体的反复操练、强化体验来完成。但由于运动技能学习的开放性、复杂性与互动性,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也是多元的。体育教学内容来源一般都是教材规定的并以运动项目技能的掌握和传授为核心,虽然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并不能参与到或者说决定教学的内容,但是面对课堂上运动技术学习和运动技能掌握的自我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内容的感受上,这两方面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场域。关于学习内容的选择是学生面对学习对象(运动技能)产生的自我选择的权利,这里的选择融入了学生对学习内容兴趣、态度与评判,因为课堂教学活动一展开学生就会对学习内容产生本体反应,如体育教师若通过比赛来展开学生运动技能的学练,学生可能就会喜欢和迎合,若是原地枯燥的单一技能的学练,学生就会反感,况且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学生的选择也不可能一致,需要体育教师认真分析个体之间的差异。由于当前体育教学过于注重运动技术学练和运动技能的掌握,课堂教学变成军事课、规训课与训练课,学生的主体诉求和愿望得不到有效应答,学生对学习内容所拥有的选择得不到有效回应,虽然学生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而存在,但是一种虚假的主体性存在;其次就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受,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体能的练习等过程中会伴随着学生一系列的身心感受,会遇到挫折,产生消极的学习情绪,产生竞争等心理,无论是积极的感受还是消极的感受都是正常的,学生有权利诉说自己的体验。作为体育教师要倾听学生的感受,将学生个体产生的消极体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转化为积极的体验,而不是出于教师的权威、教学的控制的需要不去理会学生的感受,为了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不顾及学生的身心体验,使学生自我的学习感受得不到表达。虽然活生生的个体都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自我表达着,但个体运动的感受需要被教师关注和引导,因为这也是教学的重要关注部分。

3.3 学生学习方式运用的虚假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的主人[14]。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倡导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和采用控制性的学习方式,提倡以学生主体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就体育课堂活动而言,注重学生主体创造性、能动性发挥的自主、合作与探究成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但现实中体育教师传统教学方式存在与新形势下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二者难免产生冲突,冲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中可能是一种虚假的自主性、探究性,也是一种虚假的学生主体性。自主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学生自己学习和自由学习,学生前期的运动基础、一定的自律能力、明确自主学习的目的[15]等都是开展自主学习的前提,在满足前提的条件下才能开展。但由于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陈旧以及自我理解的偏差,一谈到自主学习就变成学生自己学习,至于学生如何自主、自主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何种程度却没有深入思考,如此一来体育课经常会变为放羊课和自由活动课,虽然体育课显得热闹非凡,却是一种漫无目的不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性也只是虚假的存在。有的体育教师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与意义,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根据教学提示自我研究动作学习,但是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需求以及遇到的问题却漠不关心,看似井井有条的学习却难免陷入一种不真实的状态,因为学生的疑问得不到解答、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将会导致课堂教学目标的搁浅。至于学生的合作与探究学习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分组是同质分组还是异质分组,合作学习的目标是教师给定还是学生自己设定,学生的合作角色如何安排等问题。很多教师将合作学习理解为简单的同伴练习和小组学习,讲解示范完一个技术动作就让学生同伴合作,殊不知学生的合作学习需要确定合作学习的目标、教师要做合作学习的设计、新授课是否可采用、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等问题。虽然是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若停留在学生间简单的同伴合作与分组合作上,以此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将陷入虚假的学习境地。

3.4 学生学习评价内化的虚假

评价是体育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一般依据课堂目标对照学生体育学习的达标程度,评价的主体主要是体育教师,学生无权参加。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评价的主体从教师评价转向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16],基于学生主体的自评与互评也是体育学习评价的重要方式。雖然强调学生主体参与到学习评价中去,但是学生的评价一定是真实的吗?学生的自评如何做到自我反思和自我表现的客观性、真实性,同伴互评的方式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进行,就是简单学生间说说话而已?这样的关于学生主体进行学习评价的现象或者内容也大量充斥着如今的课堂教学,以此产生的学生学习评价也只是一种虚假主体性的评价,并没有促进学生真实的体育学习,具体表现在评价的客观性与反思性难以得到保障。学生自评与互评的客观性是指学生能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真实地评价自己的表现以及同伴课堂上的优缺点,但往往由于学生自尊心、课堂时间不足以及评价工具缺位等原因,评价的客观性难以保证。如教师课前并没有制定简易的学生评价量表或者课堂时间不足,学生自评和互评只是“走过场”以致难以落到实处,这样的学生评价意义不大。学生自评与互评的反思是说学生通过运动学习一定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身心体验,学生在评价的时候一定要基于评价事实要进行自我反思,比如课堂上同伴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意义、比赛中的团队合作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和集体的作用,这就是反思而学习深化的结果。而现实课堂教学中往往由于教师引导的缺位、课堂时间不足等原因失去了这一环节,不能够将同伴之间、学生自己的学习评价结果上升至自我的本体感受,并没有真实地或者未充分地反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实质。学生自评与互评作为学习评价的重要参与主体,在正确认识自我体育学习的基础上,也是发展学生的一种主体间的交往过程、认识过程与提高学生判断力的过程,若体育课堂活动上体育教师不能够很好地设计与引导,将很容易发生学生评价的不真实性,会产生一种虚假的基于学生主体的学习评价。

4 扭转体育教学过程中虚假的学生主体性

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发展人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17],就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主体性表达。而需要认识到的是,学生主体性的表达是对教学本质追求的回归,真实的学生主体性表达可以带来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虚假的或不真实的学生主体性的表达则不利于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研究从学生的视角分析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各环节可能出现的虚假学生主体性的表现,目的在于认识虚假学生主体性存在进而提出扭转虚假主体性存在的策略,以实现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和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4.1 体育课堂教学中彰显教师的关怀行为

教师的关怀行为由尽职尽责完成教学任务(尽责性)、花时间支持学生的学习(支持性)和在情感上接纳理解学生(包容性)三部分构成[18],其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和对学生学习情感上的理解是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保障。这是因为学生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感受、思维、判断和理解,体育教师作为学生运动学习过程中的辅助者和指导者,需要积极地运用充满人性化的关怀行为和学生之间进行对话。对话不是简单的言语交谈,而是基于学生学习目标展开的带有辅助性的语言互动与肢体互动。如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通过课前与体育委员的交流询问学生关于学习内容、任务安排等意见想法;又比如在学生的小组学习中面对一个动作技术的疑问,教师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与困惑;再比如在比赛练习中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后产生挫败感和不良情绪,体育教师要积极与学生沟通,引导和化解学生运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负效心理,这些都是体育教师关怀行为的体现。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地自主和自由,但是这种主体性的自主与自由一定是有限度的,而非无边界的,作为体育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的关怀行为积极与学生的学习发生互动,避免学生虚假主体性在课堂上的蔓延。

4.2 更新体育教师的主体性教学理念

要避免体育教学过程产生的虚假学生主体性,体育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就必须具有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概念和意识。因为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都是主体性的存在,他与学生主体共存从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了交互主体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认识需要摒弃传统“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接受的客体”的逻辑,要把学生作为生命在场的鲜活个体来展开教学。作为体育教师要基于学生主体性教学理念并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教学能力、观念和意识,真正做到对“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理解和内化。具体而言就是要将学生的主体性贯穿到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组织的时候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求。如采用比赛或者游戏的方式来开展教学,用比赛和游戏的情境来发展学生运动学习的各项能力;在教学方式上,结合教学内容特征与要求采用情景教学、合作学习、发现式教学、领会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在教学评价上,要让学生真实参与到自身的学习评价之中,体育教师需要在评价之前做好诸多课前准备,如准备好评价所需要的简易评价量表、学生自评或互评的简单记录表、学生小组评价的记录等,将基于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融入到教学的各个方面。

4.3 师生共建课堂学习的共同体

体育课堂学习是体育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的动态生成过程的场域。避免发生虚假的学生主体性必须摒弃传统的师生教学范式,即教师权威和学生接受的简单“你—我”式学习样态,而是走向师生共同合作建立起的课堂学习共同体,共同体场域内的师生将是平等、和谐、对话、合作式的学习样式,具体表现在师生协商选择学习主题、师生共同参与课堂体验、师生共同评价学习成果。师生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选择学习的主题,一方面能够结合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实践需求来进一步设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到学习主题设定的相关环节之中能够使得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和掌控更加有效,打破教师单一性的霸权主义性的课程设计,将学生的主体纳入到课程学习中。师生共同参与课堂体验是指体育教师要以同伴、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参与到运动技能的学习之中,并能够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进行相互对话、交流与互动,了解学生在运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倾听学生自我学习意见的表达,无论是教学策略的调控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安排,都能够与学生发生真实的联系。共同评价学习成果就是师生双主体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教师需要课前预设好评价的方式和内容,课中和课尾与学生共同对课上同伴的表现、小组的表现、个体的表现进行相互评价,切实落实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成果。

4.4 体育教师树立“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教学观

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是教师课堂教学思维必须要明确的问题,只强调预设容易把学生运动学习过程看成是控制和执行,而只强调生成却往往把学生的运动学习过程看成自由和自主,前者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后者虽然尊重和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却很容易产生虚假的学生主体性,学习目标达成度较低。所以,体育课堂教学中扭转虚假的学生主体性既要用预设来保证教学开展的效度,也要用生成的观点在教学中彰显学生的生命活力。预设是体育教师执行课堂教学计划和教案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虽然教学内容在课前已经实现提前设定,但是学生运动学习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方法、教学方法、评价手段却可以根据学生的主体需要适时调整,这就需要使用生成的观点在预设的框架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与动力。一方面在预设的教学中增添生成性的学生学习内容,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有效防止遮蔽学生的主体性,如篮球的行进间运球可以采用比赛或者游戏进行,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另一方面,在生成的过程中用预设思维来防止目标的虚化和主体性的虚假,如在学生小组讨论中,教师要适时点播、指导和答疑学生的困惑,而非无限度、无边界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所以,扭转虚假的学生主体性,必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辩证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5 结语

正如前文所说,批判不是简单地否定和批评,而是理性地质疑和辩证地扬弃。对体育教学过程中虚假的学生主体性进行批判性反思,就是对当下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关于学生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理性分析,真实的学生主体性是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目标期望和诸多体育课程论研究者、一线中小学体育教师工作者的教学期待,然而现实中由于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课程理解等存在诸多差异,体育课堂教學过程中出现了诸多虚假的学生主体性,虚假的学生主体性往往使得教学目标虚化,这是我们需要时刻警惕的。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03-104.

[2]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3]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59.

[5]毛振明.简明体育课程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4.

[6]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2.

[7]和学新.主体性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0:27.

[8]王健,潘凌云.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体育科学,2013,33(11):17-27.

[9]邱梅珍,方建新,饶雪琴.高中体育课实施主体性评价的效果分析[J].体育学刊,2004,11(1):105-107.

[10]佐藤学.教育方法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92.

[11]肖薇薇.批判性思维缺失的教育反思与培养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5(1):25-29.

[12]程传银.体育教学现代性的反思与重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31.

[13]陈宁.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历史变迁路径与特征[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2):116-120.

[14]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81.

[15]邵伟德.体育教学“自主学习”研究评述[J].体育教学,2015,35(4):16-19.

[16]季浏,钟秉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3.

[17]王鉴.实践教学论[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169.

[18]雷浩.中学教师关怀行为的发展路径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5,27(2):54-59.

作者:尚力沛

基于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论文 篇2:

基于以人为本的中职学生管理工作思考

摘 要:在当今愈发重视教育的时代,学校教育水平在逐渐提高,家长和教师也加大了对学生的学习监督力度,将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上,教育改革体制也在朝着正规化方向发展。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对中职学生的管理工作将转化学生的地位,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对中职学生发展的重视度。

关键词:以人为本 中职学生 管理工作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借鉴到教育教学上是“以学生为本”,充分地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现出来,以尊重学生的个体个性展现为前提进行课堂教学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管理模式对中职学生开展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能提高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1.学生生源复杂造成学生管理的难度

中职学生的管理成本大,生源来自四面八方,其基本的文学素养和个人的人格素养都存在着与实际管理需求不相符合的诸多漏洞。比如中职学生大多数都是在实际文化课学习中榜上无名,学习成绩经常落后于其他同学。这样的学生自然是各方面条件基础都比较差才选择上专业的职业技术学校。中职学校招收的门槛低、学费低,所以多数家长愿意将难管理的学生送到职业学校去学习。文化课不过关,起码要学习一门手艺,将来也好为生活谋求生路。想法是完全正确的,但实际上学校的内部管理家长并未亲身感受到,内部管理在学生管理方面体现得格外重要,学生在内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无法达到意见、看法的统一。

2.学校重就业、轻管理影响学生管理效率

中职学校旨在培养建设性、职业性的,能广泛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这是中心,也是核心。学校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缺乏技术管理支持和科学管理思路的指导规划,将所有的师资力量和核心队伍都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并给教师配备专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学校一切可利用的外部资源来集中注重学生技术培养方面,为学生今后的就业道路奠定基础。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在方向正确的时候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能一味地寻求结果而轻视在产生结果之前的管理过程,要在结果和过程二者之间达到平衡,学校还需积极转变教学管理理念,重视学生管理,提高学生的管理效率。

3.缺乏管理思路以及健全的管理体系

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将来的国家建设贡献力量,这是学校开展教学的目的。国家也会支持私人院校和公立院校的开设,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有学可上,让学生在学校文化生活期间能陶冶情操、提升精神文明素养。在中职学校将这一想法完全颠倒过来,不顾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操与道德素养,主抓学生技术的培养,多数中职学校表示中职学生在文化学习上是完全不占据任何的优势,过多强调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将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缺乏相应的管理思路和健全的管理体制,导致管理成本的加大。

4.师资力量薄弱,管理难度大

中职学校多数管理难度大,究其原因是整体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中职学校内部往往存在着管理混乱、内部松散、纪律散漫等现象。多数教师选择在中职学校教学肯定是在各大高校当中落榜才退而求其次,因此教师无论是专业水准还是人格素养都相对比较薄弱。再加上学生本身的生源情况较为复杂,每个人的情况都具有原生家庭的影响,其学习效率和文化素养都需要教师在较长的时间段内逐一进行了解。其实多数教师是缺乏耐心的,想当然地就开始教学,师资力量薄弱使学生的内部管理得不到有效约束,加强外部力量的维护是必要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内涵及基础

中职学校教学中学生管理自始至终一直是热门话题,学生的管理成本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上涨。管理成本的提高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基于这样的现状,“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由此应运而生,希望在正确的管理理念的建立下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转变管理学生思路,构建管理新模式。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用来指导国家经济建设的,也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总章程。将这一理念用于学生管理当中是恰到好处的。“以学生为本”的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学校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思想,给学生全面的照料,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充分给予关注,尊重学生的言论自由权和个人的一切合法权利,让学生在公平、公正、公开、和谐自由的学习氛围下轻松学习。学生也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积极转变学习态度,将被动学习的状态完全抛弃到脑后,调动大脑的感知器官激发学习潜能,参与课堂活动的时候踊跃发言,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并汲取養分。

三、中职学校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这是陶行知先生的著名理论,在学术教育界广泛受用,多数教师和学生都从中获利。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跟培育种植花花草草一样,需要细心呵护,也要寻求方法,须熟知花草的属性、种植方法、适应的气候环境才能培育出优质的花草。“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学生管理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与需求的基础上,方能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才能培养出优质的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转变管理模式,从思想根本上发生质量的转变才能在后期管理思想建设上节节攀升。

2.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

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必须要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在教师和学生的周围充分营造出一种构建这种理念的氛围,在良好的氛围下才能在耳濡目染中一点一滴地渗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在进行日常的校园建设时要充分展现出以人为本的校园校风,并将这一理念纳入学校的规章制度当中用来规范学生,还可以在日常的文化活动和团队活动建设中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活动的核心等等。即使学生和教师对“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不具备完全的认知,也能在日常的一点一滴当中受到感染,积极履行自身的教学义务和学习义务,努力提高教学成绩和学习效率,将理念转化为教学与学习成果。

3.制定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

制定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也是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中职学生在社会上属于弱势群体,在学校期间要不断地学习文化知识和进行自我约束才能在步入社会中不受别人歧视,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赢得社会的尊重。制定科学合理人性化的学生管理制度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规章制度可依,规范纪律从而将心思放在学习上。职业院校的学生技术学习加上技术实践方才构成完整的学习,将技术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充分构建完整的知识系统,希望通过短暂的几年学习能在将来的职业道路上一生受益。

4.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

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内心情感的灌输,用心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一切以学生的精神满足感为重点积极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让学生从思想深处上想要改变自己的愿望与日俱增;从而将精力都放在职业道路的研究学习上,积极拓展思维,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和价值观,建立一个人格思想健全和技能实践能力双重健全的三好学生,展现个人的魅力,寻找到人生的职业就业方向。学生只有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对现状的不满才能想方设法地从学习上改变自身,转变以往堕落的学习态度,主动去探究知识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改变不良陋习。

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进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包括学习时间的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内容的选择,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需求,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与之相配套的课程设置、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也都应向生活教育理论方向靠近。”这也是陶行知先生的著名教育格言。将学生的学习放在主体地位,一切活动的开展都要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以人为本教学模式的构建要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开展各类文娱文教活动,比如文化知识竞赛、阅读分享活动、科技文化节活动、校园歌手大赛、合唱比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等。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当中学生自由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结合,努力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创新力的培养,发展自己的个性。

四、结语

总之,中职学生的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教师和学校积极参与并认真研讨,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的前提下,教师和学校要加大营造以人为本的学习氛围,转变教师教学的思路,改变学生的管理模式,营造良好轻松的教学氛围环境。将原来的重视教学结果转变成重视学生管理,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上一点一滴地渗透以人为本,充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空间激发出来,促进学习思维多方面的转变。同样的问題可以从各个方面不同的角度加上自身独到的理解去答疑解惑,推动中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并积极推进学校教育。

参考文献:

[1]龙媛媛.基于以人为本的中职学生管理工作思考[J].学周刊,2019(13).

[2]许军.基于以人为本下的中职班主任工作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

[3]邹明玮.“以人为本 刚柔相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再思考[J].科教文汇(下半月), 2006(12).

[4]杨建荣.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对云南农业大学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特点及管理对策的思考[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7(13).

(作者单位:云南省保山中等专业学校)

作者:蒋璐原

基于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论文 篇3:

基于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

内容摘要:本文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分析“以人为本”管理的含义,以及重要性,在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方法及有效策略。

关键词:以人为本 高校学生管理 方法及策略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本质,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思想理念与根本要求。只有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运用到角角落落,才能更好地树立与落实良好的科学发展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包含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它是衡量高校学生工作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素质高低以及学校的综合水平。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有助于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也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要核心内容。那么结合我国目前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他们的个性比较张扬,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管理非常重要[1]。引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有效改善大学生思想的途径之一,可让学生在人性化教学中发掘潜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以及综合能力。

1.“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含义

在教育行业里面的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实践能力为前提,根据学生的实践要求来确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开展多形式的教学活动。那么作为高校的辅导员必要时要学会怎么样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挖掘他们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以人为本的功效[2]。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2.“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分为集权式以及分权式两种管理模式。这个现象是因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主要是团委、学生会、学生工作处、学生党组织几个组织组成的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这样的模式不利于适应新时期的高校管理需求,不能充分的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二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很好的重视,这对学生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制约。忽略了学生主体存在的较大差异,导致无法保证学生工作的质量。三是在开展以人文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过于形式主义化,很多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不够重视导致无法了解学生最深处的想法,无法将工作落实到学生当中[3]。

3.建立“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方法及策略

以人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结合有利的方法及对策才能更好地实施。那么在高校当中加强自我管理和教育、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不断的提升管理人员以及教师团队的素质是比较有利的措施。

3.1宣传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场所,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实施以人为本,首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基本意识,学生是高校的主体,也是高校的综合服务对象。所以,高校的工作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将真正的服务意识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

3.2加强校园环境的建设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加强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建设,有利于师生形成和谐的关系。也有利于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的运用。加大对校园的文化、校规、校训的建设,还要注重学生社团的发展,对给予学生社团的怪坏。

3.3建立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

所有的管理活动都必须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管理的民主性、发展性以及自主性。良好的管理体制、何教学管理体制、学生管理体制是一所高校所具备的基本条件,所以应当加强高校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推行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模式。

4.结语

总而言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现阶段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中重要的内容。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提升教师团队的综管理水平,始终把学生放到核心位置,宣传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提倡积极向上的三观,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薛梅.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2(7):246-247.

[2]邢坤.浅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6,07(14):157-158.

[3]任红营,晏昌容.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分析[J].才智,2016,33(5):92.

(作者单位:武汉工商学院)

作者:陈敏 叶育桩

上一篇:财政所新员工演讲稿下一篇:事业选择无愧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