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以人为本管理

2022-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校学生以人为本管理

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学生管理

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现代化、教育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人是高等学校发展的主体,是高校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力源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发展要靠人,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人,高校管理应最大限度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本文就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对加强高校学生管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SWOT分析法;以人为本;学生管理

1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当今社会,面临激励的人才竞争,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历史重任,是我国实施科技兴国的主要力量。而学生又是学校的主体,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学生管理是高校对学生工作的综合管理,学生管理工作在整个高校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高等教育经历的发展过程让我们看到,高等教育要发展,就必须加强管理,建立高效的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办学效益和工作效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转型,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学生管理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新的

机遇与挑战,高等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调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旗帜,进一步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的根本就是考虑一切问题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重要内容,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

2用swot矩阵图分析“以人为本”的利弊

表1

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 优势(Strength) 劣势(Weakness)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重要内容。

•以人为本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营造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氛围,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向高水平坚强的人才保证。 •人的复杂性,决定了以人为本管理的难度。

•学生日常管理重管束轻发展。

•学生服务工作认识肤浅,措施不力。

•重视改革的时效,忽略发展的长效;重视宏观的发展,忽略微观的管理。

机会(Opportunities) SO WO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是新形势和新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大意义。 •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学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设良好校风、全面提高教书育人质量、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的可靠保证。

•邓小平同志说:“所谓管理的好,就是做好人的工作。”因此我们知道,管理工作的主体、客体都是针对人的。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以人为本”是我们最根本的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当然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各类信息从多种渠道不断作用于大学生,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着巨大的震撼和影响。

•要使思想政治工作走出困境,发挥出应有的效力,就必须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

风险(Threats) ST WT

•高校要维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就要求作为其组织性、协调性力量的教育管理做出相应的变革。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把握教育管理工作发展的基本态势,寻求新思路,开辟新途径。 •一切教育关系主要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来展开,人的因素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创新的切入点和提高管理效能的新的生长点。 •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刻苦学习、完善自我,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创新。

3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实施“以人为本”的几个重要环节

3.1学生工作应坚持“虚实结合”的原则

要将学生工作和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其中重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载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亲近感、发散性和极具感染力的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灌注和融入活动,努力建设体现先进文化要求,格调高雅,积极健康,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优美的校园,博学的师长,严谨的学风,丰富的文娱活动,热烈的竞技比赛等因素起到的作用或许是缓慢、不经意的,但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却是持久深刻的,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潜移默化的氛围中,促进学生工作目标的实现和各项任务的落实。

3.2要体现“人优先”、“人为主”

高校管理人员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辅导员和学生,管理人员的所有工作必须围绕辅导员和学生展开。高等教育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地方,高校辅导员的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结果和质量。提高辅导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至关重要。辅导员和学生的利益是决定事物价值和发展方向的主要要素和基本标准;当师生要素与物质资源要素发生矛盾时,必须坚持“物让位于人”的原则。

3.3“以生为本”培养学生成才是高校人本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校要培养学生成才,一是要根据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实施专业知识加强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为标志的新的培养方案,并根据新的培养方案来设置专业、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二是根本改变旧的“我讲你听”、“我灌你通”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将教育、管理、服务、关怀“四位一体”,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民主对话,平等交换意见,将心比心处理问题,无微不至地全面关心学生成长,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为学生成才和发展排除障碍;三是增加与强化课程设计课,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综合素质培养计划,真正解决培养什么、怎样培养的问题。五是鼓励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激活学生创造力的原动力。六是帮助学生解决好做人的问题。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发展、完善人格的关键时期。

3.4抓好干部队伍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以人为本”高校管理工作必须突破的难点

要转变学校干部队伍的思想观念,就要求学校领导:一是在选拔任用干部时,首先要选拔任用那些积极主动为一线辅导员和学生服务,并在工作中得到师生信任、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志。二是学校在出台各项政策与规章制度时,都应将辅导员与学生摆在核心位置,都应首先维护辅导员和学生的利益,从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求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让学校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师生员工。要妥善协调校内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特别关注困难学生的利益。三是学校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多以换位思考的方式来考虑问题,积极帮助一线师生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杜绝摆官架子、相互推诿、将一线人员作为下属来对待等倾向。四是在处理和解决各类问题时,要讲究情、理、法,即在解决问题中要动之以情、以理服人、有法可依。五是学校各部门在开展工作时,要全力推进制度建设。充分体现辅导员在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自觉把领导者置于民主监督之下,确保整个决策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公开化。六是对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工作,首先要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征求师生的意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在此基础上,按照规定的程序,经集体研究确定。在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接受反馈,做好完善工作,全面落实教职工在决策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建议权。

3.5“以人为本”搞好校园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外在体现

实践证明,校园环境建设对浓郁校风和培养学生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人都喜欢学习、工作、生活在一个清新、舒适、优美的环境中。在学校,这种环境主要指的是优越的管理环境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因为,生活在一个优美的环境里,可以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温馨宽松的感觉,使人精神愉快,干劲倍增。因此,环境育人已经成为学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一种特殊的育人手段。要搞好校园管理就应努力做到:一是倡导人人关心学校的发展,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人翁作用,让师生共同参与学校管理,共同创设“文明、整洁、优美、安静”的校园。二是引导辅导员、学生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让每一个师生关注学校的每一步发展。学校发展战略由师生共同参与讨论,让师生充分感受到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的重要性,注重学校自身形象建设和社会效益,以加快学校发展的后劲。三是美化绿化校园,开发校园文化,使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起到净化人们的心灵、给人以准确导向的作用,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校风、学风、教风,使每一名师生都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熏陶感染,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4启示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人文精神是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因此,透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文精神缺失现象,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从而更进一步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且迫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新形势和新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大意义。

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涉及众多的管理领域,而不同领域的创新需要遵循不同的规律,但总体上都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高校管理体制的创新过程就是一个重大的改革过程,必然要对高校内部现存的不同利益格局进行重组,这就需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人是一切工作、一切事业的根本,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是人的事业,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什么人与怎样培养人。人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处。教育工作自始至终都是为人(学生)着想,为人服务的过程,同时教育工作又是依靠人(辅导员)进行的过程。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高校辅导员积极主动并富有创新的开展工作,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如何充分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自主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始终是高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处。人才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关键。只有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将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学校的中心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营造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氛围,才能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迈向高水平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当代青年学生是祖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而一个人有1/3的时间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校园文化已成为人们衡量一所学校学生是否具备良好人文素质,学校是否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依据,广大师生和学生同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享受者,辅导员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言谈举止、人文素养都是构成校园精神文化的主要因素,而且对学生有巨大的影响作用,所以学生工作与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也要求学生工作者通过各种方法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丰富内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后以此引导学生摒弃价值双重标准,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纠正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片面追求智能发展,忽略道德人格修养的错误取向;指导学生进行心理素质训练,树立健康心理观,既要牢固掌握专业知识,也要积极完善人文知识结构。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李丹青.当代高等教育应以人为本[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1)

3 张国庆.公共政策分析[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 贾海红.教育以人为本——访费孝通先生[J].人民教育,2004(9)

5 田建国.以人为本与道德教育[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 江金权.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M].人民出版社,2007

Humanist, Strengthens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Management

Tan Jie

Key words: SWOT analytic method; humanist; student management

作者:覃 洁

第2篇:以人为本,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摘 要: 加强学生管理是实现高校根本教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注入新理念,“以人为本”就是以生为本,以满足学生需要,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管理目标。从根本上说,就是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可持续地发展,就是强调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学生工作在高校全局工作中的基础性地位。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高校学生管理 教育目标

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生存健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满足社会人才多样化的需要。

一、“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涵解读

1.“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是体现人文关怀的哲学观。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满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满足人的民主权利、公平公正要求、价值实现、精神文化等社会需要,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追求对人本身的关照、关怀及人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

2.“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最重要资源,把组织的全体成员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如何充分利用和开发组织的人力资源,服务于组织内外的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和组织成员个人目标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称。

3.“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意味着从把对学生的投资视为“经济性投资的立场”转变为“全面发展性的投资立场”。具体来说包含三个层次:首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以学生的成材、为学生服务为办学宗旨,切实保障学生的根本利益;最后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智力、能力、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和谐,从而使其成为完整的社会人。

二、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学生管理,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1.深化高校改革、构建和谐校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和谐校园的构建。和谐校园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校园是否和谐直接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和谐校园的构建与高校的治学、治教、治管、治校等工作是分不开的,其中以人为本是最核心的一部分,全校各环节的工作都应该统一在学生这个主体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因此,各高校要深入改革,提供过硬办学条件,使校园氛围更和谐。而学生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迫切需要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学生管理模式,努力实现人性化管理,不断培育健康、全面发展的和谐型人才,以促进学生管理和谐发展,从而推进和谐校园逐步实现。

2.变革传统学生管理模式,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对人的管理活动,从传统习惯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往往注重树立自己作为管理者的个人权威,把自己当成管理的主体,占据主动地位,视学生为被管理者、客体。管理者对被管理者采取“管、制、压”等方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此容易激发被管理者的逆反心理,势必造成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丧失,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学生的个性,遏制学生的创新精神,束缚学生的手脚,违背人本教育的要求。因此,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已逐渐成为目前顺利实施学生管理的重要目标。只有把学生当成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体意识,对学生实行人本管理,才能实现师生管理的互动,高校学生管理才能事半功倍。

3.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强调科技兴国的今天,培养知识型、实用型的高素质大学生成为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为此,各高校十分重视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而学生管理部门则常把学生的智育成绩、英语过级等情况作为评价学生的决定性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适应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竞争个体没有良好的和谐素质是行不通的,高等教育的本质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和谐发展又具有个性特点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健康发展的重任,要促进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和谐健全地发展,顺应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强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1.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服务意识。开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最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管得过严、管得过死的管理模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变管理为服务。管理者应从“高高在上”的观念中走出来,把学生放在应有的主体位置上,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管理中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此,管理工作者首先要理解、信任和关心每一位学生。当代大学生是具有丰富情感思想的群体,渴望平等、信任和更多的理解与关爱。管理工作者应关注学生的这种要求,设身处地地考虑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关心学生身心健康及发展和就业等问题,为学生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即便是“问题学生”,也应当给予其改过的“时空”。其次,在管理工作中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在奖学金发放、干部任用、党组织发展、推优评优等涉及学生利益的敏感问题上,不应当厚此薄彼,以免挫伤学生的上进心和积极性。最后,要发扬民主,善于倾听学生意见。管理工作中的“一言堂”现象只能导致学生对各项工作、活动参与度的降低或缺失。因而,管理工作者应广泛了解学生情况,充分听取学生意见,鼓励学生发表见解,与学生对话和交流,这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养成、心理健康的维护及教育效果的增强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注重因材施教,体现人本化教育。学生管理的对象是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发展是多层次的,因此应该在充分肯定学生生理差异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实行因材施教,为学生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大力挖掘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改变单一的学生评价标准。对学生测评,既要有学习成绩的要求,又要有素质的拓展,对学生的评价应突出其教育功能,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作用,既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又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建议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反思自己的问题,从而始终保持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其次,构建多元课程结构与模式。需求导向型课程模式要求按照满足学生要求的原则重组传统“学科知识型与理论深化型”的“深桶式”课程结构,取而代之的是“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两段式模式、“主修+辅修”主副修模式及“普通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段式模式等,同时大量增设选修课,实行灵活的课程体系,加强课外指导,注重隐性课程的通识教育功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最后,注重个性化教学方法的运用。传统教育模式强调教师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客体,片面地“以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这种模式忽视学生潜能、愿望、兴趣和个性的发展,现代学生教育管理应该做到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并存,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善于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潜在素质的闪光点,使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得到个性化发展,禀性、天赋得到充分发掘和张扬。

3.依法治校,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合法、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要加快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步伐,加大制度创新力度,依法制定相应的管理规章,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目前,高校学生工作制度尚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有些制度不完整、不健全,在学生教育和管理全过程中仍有许多空白点,以至于无章可循,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难;二是临时性、应急性的“通知、办法”与规章制度并存,朝令夕改难以避免,制度的严肃性、连续性和持久性不能得到保证;三是由于规章制度本身不严密和人为因素的干扰,规章制度缺乏应有的权威性。依法治校、依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高等教育的任务,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建立科学、规范、合法、完整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高校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依据教育部新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在充分尊重学生应履行的义务和应享有的权利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依法实施有效管理,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加强学生管理工作者自身素质提高和队伍建设。高校学生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掌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并据此调整管理观念和管理行为。自觉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理论修养、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充分认识目前学生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和艰苦性。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工程,学生工作者除必须具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系统而全面的知识外,还应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掌握学生;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熟练而灵活地合法、合理、合情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力求以学生为本,增强服务引导意识,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使一切工作围绕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进行。在管理中摆正师生之间的关系,与学生平等相处,充分发挥民主,调动学生主动配合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工作不是单纯管理手段,而是管理的科学理念,重视管理技巧和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管理人员队伍的根本要求,又是搞好学生工作的有效保证。

作者:可新方

第3篇:高校学生宿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摘 要: 随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推进,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已在高校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中逐步体现。坚持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文明、安全的学生宿舍,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实现高校的育人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宿舍管理 以人为本 高校 教育管理

一、高校学生宿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核心是时代发展必然

党的十七大为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线,提出了高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育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新任务,必须以人为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中央党校博士生导师韩庆祥教授指出,以人为本有三个层次的内涵:首先,它是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的肯定。其次,就当前的国情来讲,它是立足于解放人、为了人并实现人的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最后,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要确立起人(或人性化)的尺度,实行人性化服务。高校教育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高校学生宿舍的管理,是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应该按照“以生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尊重学生的能力差异与独立人格,做好管理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宿舍管理不能得到一些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如部分高校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存在着“任务式”的陈旧思维,只求学生在宿舍不出事;又如将管理者摆在主体与中心位置,而将高校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及对象——学生,视作纯粹的被管理者。这种传统的、滞后的管理模式容易将管理者的视野局限于眼前而不及长远,局限于个体而不及全面,容易抹杀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甚至在师生间产生对立情绪,阻碍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更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

二、学生宿舍管理应积极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是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当代大学生有着较强的独立、平等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能敏锐地感知周围世界的变化并快速地做出反应,讨厌居高临下的说教,渴望平等的交流。换言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已经不是以往那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单向的简单关系了。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或者说一个享受教育资源的消费者,更需要学校为他们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因此,不管是在处理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问题上,还是将学生作为管理对象时,管理者都应该及时转变思维,做到以学生为本,从管理制度、方式与手段等方面营造条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三、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宿舍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低,管理技能贫乏。许多高校的学生宿舍管理人员大部分学历比较低,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和教育,普遍缺乏相关的心理、管理和协调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的高校宿舍管理实行社会化物业管理,由于以往接触和服务的对象是市民,他们不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需求特点,不能与学校的教育方式有效配合,把对市民的管理和服务模式直接用于大学生的管理,容易形成学生和物管人员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的矛盾,达不到育人的作用。

2.管理部门不善于借助时节变换,利用重要纪念日开展常识教育,失去良好的教育和沟通的机会。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宿舍管理采用由保卫处、物业公司和学生处等多个部门联合的管理体制,各部门工作任务不太明确,制度不够完善,缺乏良好的沟通途径,容易产生相互交叉、干涉或管理盲点,以及解决突发事件的职责不明的现象。遇到重大政治纪念日和具有重大教训事件的发生,管理部门不能及时作出反应,不能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社会和身边的事情,往往失去用事实教育学生的良好机会,给学生提高管理能力带来一定的影响。

3.管理内容狭隘,学生生活单调乏味。目前,众多管理者对大学生宿舍的认识仅仅将其定位为学生睡觉、吃饭和休息的场所,对宿舍的管理只注重对宿舍硬件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以及对卫生、就寝等情况的检查,忽视了对宿舍文化的建设,使大学生模糊了宿舍是温馨家庭的概念。学生参与宿舍管理较少,即使有一定的参与,也只是每天的宿舍卫生和晚归检查,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起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效果。以上存在的问题只能使学生处在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沉静封闭的生活环境中,失去蓬勃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热情,普遍认为集体宿舍生活单调乏味。

4.宿舍管理的硬件设施不够实用,管理方法不科学。宿舍住宿学生较多,摆放物品杂乱无序,冬夏换季存放衣物空间狭小;学生在特殊时期生活起居的特殊照顾,硬件设施不能满足;不同院系、年级的学生入住同一宿舍,形成学生个人活动时间安排缺乏系统性,人际交流上出现障碍,学生个体归属感由实变虚等问题。学生根据经济状况选择不同的寝室,容易造成经济条件不同的学生之间的心理失衡;住宿费较之以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给学生增加新的经济负担;不同院系的学生生活在一起,给一些消极思想、不良行为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条件。

四、学生宿舍人本管理理念的落实

(一)设置宿舍专职辅导员岗位。

顾名思义,宿舍专职辅导员是宿舍区的驻点辅导员,不以系部为单位进行划分,对宿舍区的全体学生进行生活管理。吴志宏教授曾在其主编的《新编教育管理学》中指出,学生管理的工作内容可分为学生常规管理和学生组织管理两大方面。学生常规管理的任务包括学习常规管理、生活常规管理和学校心理辅导;学生组织管理的任务包括班级管理、学生组织管理和社团管理。在这之中,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生活常规管理,而宿舍辅导员岗位的设置正好可以填补这一缺憾,将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落到实处。从实际效果来看,宿舍辅导员的办公地点设在宿舍区内,这种安排有三个好处:

1.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宿舍区的各种情况并及时做出反应,如宿舍区突然大面积停水或停电,学生宿舍出现矛盾冲突或爆发群体性事件等,辅导员都可以及时掌握情况,并在调查清楚原因之后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应对。

2.便于深入接触学生,经常与学生谈心、交心。学生的信任是无价之宝,是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的钥匙,辅导员只有走进学生心里,获得学生的信任,才能真正地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重要且持久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心理健康的维护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3.利于指导宿舍区学生干部开展工作。学生干部与学生朝夕相处,是辅导员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桥梁,一般来讲,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或者相关的政策、程序并在同学间进行宣传,上通下达,可预防或减少误解及对立情绪的产生。总之,辅导员运用好宿舍区学生干部资源,有利于宿舍区各项日常工作及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

(二)完善机制,加强管理,以优质高效的服务理念实践人文关怀。

1.加强对宿舍管理人员、社区安全、寝室卫生、服务等方面的监督和管理,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营造良好的宿舍环境。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进行有效的管理,以饱满的热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做好设备维修、水电供应、安全保卫等方面的服务,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加强宿舍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完善和规范宿舍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心理危机干预和援助程序。

2.加强宿舍安全设施建设,提供安全校园基础条件,是创建良好育人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保卫部门制定完善的安全保卫制度,理顺关系,及时化解矛盾,营造出民主和谐、团结友爱、开拓创新的氛围。根据学生宿舍设施条件、生活内容、时令变化的特点开展各类安全知识讲座或通过宣传栏等进行宣传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定期进行宿舍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各种隐患,筑造安全校园管理的第二防线。

3.加大宿舍基础建设的经费投入,是实现以人为本的保证。通过增加宿舍楼房建筑面积,营造学生宿舍面积大、同室人数少、舒适宽敞的学习生活环境,同时细致研究设计宿舍冬夏交替物品存放使用空间,充分发挥建筑物使用价值;宿舍内增加电源插孔和网线插孔,减少私拉乱接的现象;宿舍区内张贴安全告示或文明提示牌。

五、结语

和谐文明安全的宿舍氛围,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曾提出深化高校体制改革的任务,明确指出高校学生管理的根本任务是要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和管理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摒弃以“工作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总之,学生宿舍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精神境界的提升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劳榆.新时期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的研究探索[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5(4).

[2]张桂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本理念.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3]韩庆祥.“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理性实践.河北学刊,2004(5).

[4]卓雄项传军.浅议人本理论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高教探索,2003(4).

作者:林耀钦

第4篇:浅谈以人为本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摘 要]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工作理念,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是对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变革的需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是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管理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真正保护学生的利益,为学生服务。本文探讨了现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阐述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思想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贯彻“以学生为本”思想的有效途径。

[关 键 词] 以人为本 高校学生管理 自我管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国内高校的教育体制日益僵化、教育管理理念渐趋落后,已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发展要求。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高校的普遍扩招,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亟须一系列改变。现代教育的特征和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要求作学生管理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做好管理育人工。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问题,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已经完全自主择业,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社会资助转变。一系列的转变,都需要有新的学生管理理念来保证实施。而目前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尚未完全在普通高校范围内形成。另外,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单一模式的学生教育管理体制,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管理工作者必须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革原来的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以学生为本的管理体制

其次,因特网的普及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学生管理提出了挑战。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网络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乃至语言习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条件。另一方面,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使高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发挥。

再者,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变革。目前,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已普遍实行了学分制。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打破了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班级观念淡化,形成了以课程为纽带的多变的听课群,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可以在一起学习,学生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的学生,同时还要管理其他专业甚至其他学校的学生。而且还要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定向学习变为自主选择的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性管理。

二、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作为未来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这种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对一群生理成熟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人的管理,同时也是对一群还未自立,仍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的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极为必要的。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和管理,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抓好抓实学风建设。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一系列活动,是培养活生生的、能动的、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的学生。高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孵化器,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要实现高校培养目标,关键是要抓好学风建设,因为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的高低。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和素质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极进取、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并把就业教育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中,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就是要是建立平等互爱的相互关系。师生关系应当是互学互敬的平等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以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和个体道德发展要求,让学生学会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为此,在学生管理中必须开展一些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喜闻乐见的活动。比如,经常开展一些朗诵比赛、知识抢答赛、篮球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投入到交流、对话、讨论中来,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得以充分的发展。

第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就是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管理作为一种完全服务于人的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和心理关怀。所谓道德关怀,就是道德教育者从关怀出发,使道德教育真正达到促进道德接受者的和谐发展。它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从偏重于空洞说教向道德关怀转变,从功利驱使向培养学生自觉转变。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壮大,在校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的问题也屡屡出现。高校管理者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咨询等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压抑的情感,再经过心理专家的教育和帮助,从而可以让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

三、在管理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途径。

一是要强化服务意识,转变管理者的角色认知。 要认识到学生管理不仅是对人的管理,更是对人的培养,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坚持“教育、管理、服务”三结合的原则,管理的过程就是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过程,做好每一项工作都是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才发展提供服务,也是从不同角度营造和创造促进学生成才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可以说,学生最需要的“服务”是为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和个性自由创造一个激励的环境和良好的条件。

二是增强管理针对性,加强对学生的情感辅导。学生管理者应善于利用科学的道理和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由事入理、由浅入深地向他们讲清道理,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其次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思想上热情地关心学生,学习上细心地指导学生,生活上热心地照顾学生,遇到困难能耐心地帮助学生。要科学地处理好“情”与“理”的辨证关系,既不要“有情无理”也不要“以情代理”,而是要情理有机地结合,作到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景交融。

三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要注意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从属和被动地位,降低乃至消除大学生对被管理者的逆反心理,实现他们的自我管理。学生管理宜推行在学生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管理和学生自治管理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模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这种角色互换的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制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自己。

四是要因材施教,体现人文关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情感的,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人的发展也是多层次的。管理不应采取死板的、僵死的、统一的管理模式,而应该充分肯定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创造理性和科学约束下的自由发展空间,创造各种潜能发展的机会。在管理过程中采取“因材施教”的模式。在管理中体现人文关怀,为学生创造宽松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扬学生科学素质较高的优势,带动并向人文素质的劣势领域渗透,实现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融合。

第5篇:浅论高校学生管理——以学生为本

自今年8月份我进入甘工学院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转眼一个学期马上就结束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在电气工程系领导及各位老师的指导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对学生管理有了一定的认识。

企业急需有理想、有道德、有现代管理知识和有动手能力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高职是培养这类实用性素质人才的基地,学生管理作为高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它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加快,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已很难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必须不断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探索与创新。

我觉得学生管理工作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工作中,即“以学生为本”,就是着眼于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把学生当作教育主体,让教育服务于学生,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独立生活、工作能力为主旨的理念。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通过转变角色,来应对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应该转变学生管理理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变管理为服务。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传统的学院办学理念强调的是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学校各部门扮演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导致学生情绪上的对立。因此,要改变过去把学生管理工作看成“管理学生”的错误认识,变管理为“服务”。学生管理部门要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了解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其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依法治校、科学管理”的要求,一方面,明确地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在充分享有权利的同时不能忽视应尽的义务;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法权益要予以维护,针对学生的决定,要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学生对学校的处理享有陈述、申辩和申诉权,学校要有明确的程序并予以确保。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吴超

2010年12月9日

第6篇: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管理新思路_职教论文

摘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坚持以学生为本,逐渐成为新时期高校的一种新的办学理念。文章首先分析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内涵,探讨了目前高校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以学生为本”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办学理念;以学生为本 教育部于2005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进一步在高等教育领域明确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这一规定为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管理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求管理者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真正代表学生的利益,为学生做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因此,要从社会性的角度去激发人的首创精神,并最终为人类服务。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核,就是要充分认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首创性。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观,归根到底就是要突出人的发展,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这就要求:首先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其次要尊重人的需要。把人当作人,凡是涉及到人性展示的方面,都是值得理解和尊重的。再次要肯定人的价值,一切为人的发展服务,想方设法实现人的更大价值。 “以人为本”具体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即要确立学生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依靠学生办学校,以为学生成才服务为办学宗旨,切实保障学生的利益,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促 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现行高校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管理体制面临新考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原来单一的教育体制日显僵化,教育和管理理念渐趋落后,已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一系列转变。譬如,学生工作的管理职能正逐渐向服务职能转变:普通高校大学生毕业生已经完全自主择业,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社会资助转变。这一系列的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来保证实施,而目前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办法尚未完全在普通高校范围内形成。另外,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学生教育管理的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需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革原来的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以学生为本的学生管理体制。

(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 [!--empirenews.page--]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地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乃至语言习惯。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条件;另一方面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首先,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尤其是凶杀、色{学}情、诈骗等不健康的信息的冲击,使高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发挥;其次,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滋生、蔓延地,污染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得大学生难以辨别和抵御,有的上当受骗,有的甚至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三)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变革 目前,全国范围内许多高校已普遍实行了学分制。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打破了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班级观念淡化,形成了以课程为纽带的多变的听课群,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可以在一起学习,学生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的学生,同时还要管理其他专业甚至其他学校的学生。而且还要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并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定向学习变为自主选择的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性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寻找和构建新的“平台”。

(四)高校后勤社会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新问题 高校后勤社会化,实际上是建立一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开放学校市场,允许社会上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开发校内市场,这些经营者进入高校市场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而学生在缴纳各种费用的同时也逐步树立了教育投资意识,对学校教学、生活条件有了更多的要求,这就使二者容易产生矛盾。在这种新形势下,探索新的学生管理模式意义重大。

三、以学生为本,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管理中的以学生为本,就是着眼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从学生需要出发,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与学生处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对立格局,适应高校发展要求,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通过转变角色来应对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一)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改行政命令式的管理为引导、激励式的管理。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及其他管理部门的教职人员应充分尊重学生,改变原有的行政命令式的、千人一律、无条件服从的管理模式。管理者应在尊重学生个性及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学生个人发展规划档案,引导、协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及其自身素质来为自己制定人生发展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并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制定阶段性目标和计划(短期目标),通过采用相应的激励措施进行过程管理,激励、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的理想(长期目标)。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应更多地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从利于学生成长成人成才的角度、从关心学生各个层面需要的角度出发。 [!--empirenews.page--]尊重学生的公民权利,应首先承认学生的公民身份,并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相关的管理条例,管理应以正面强化的激励方式为主,尽可能少用惩处措施,惩罚和处分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尽可能的人性化一些。

(二)加快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改革 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改变过去致力于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提高基础类、通识类和人文类课程的比例,改善传统的专业教育过专过精的模式,以满足学生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提高毕业生对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职业流动性大等现象的适应性,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增强教育学生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一是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注重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面对面学习来增强感性认识;三是注重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真正地深入到农村、社区、工厂等基层,以此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兴趣。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教育”,教师自身知识水平的高低和对工作的敬业程度直接关系着高校培养人才的优劣。因此,高校应花大力气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其中,师德师风的建设应成为重中之重常抓不懈。教师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对待学生要持有爱心、热心和责任心,切实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要注意调动好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在管理工作中从属和被动地位,降低乃至消除大学生对被管理者的逆反心理,实现他们的自我管理。学生管理宜推行在学生处指导下的,以辅导员管理和以学生自治为中心的相对的学生管理模式。在这种方式下,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这种角色互换的过程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制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锻炼了自己。

(四)理顺关系,形成合力,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学生管理是对在校大学生的全方位管理,内容广泛,涉及学校的各个部门,学校要理顺各部门关系,形成合力,以应对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要加强学生工作机构的建设,强化其组织协调功能,理顺学生管理系统各部门、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权限关系,建立健全责任制,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要适当放权,发挥基础作用。既要赋予院系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职责,又要让其拥有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权力,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高实效性;实行年级辅导员制,并与学分制相适应。强化以院系为单位的年级管理,进一步增强班级管理、专业教学之间的融合力度。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加强,高校管理工作必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这就要求学校既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又要把握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同时也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解决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好更多的人才。

第7篇: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

摘要: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分析了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及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的必然性的基础上,探讨了构建以人为本学生管理模式。

关键词:以人文本 学生 管理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将最终取代传统的学生管理,这是学生管理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是管理中的首要要素,因而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提高管理效果的关键。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不仅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应成为当今高校的一种新的办学理念。

1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管理模式以人为中心,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围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开展一切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模式是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发展的必然走向。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就是要以人为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利益、需要、知识兴趣、爱好,力促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并能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要从那种把对人的投资视为“经济性投资”的立场转变为“全面发展性投资”的立场。以人为本的管理在处理人与组织的关系时。并不否定和排斥组织的目标,而是应把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作为组织目标的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是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好学生的工作为根本。具体而言,就是要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当中坚持把教育和管理的对象,所有学生作为全心全意为之服务的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从教学到行政管理,从学生学习到后勤服务,都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过去那种以学校为主体,以教育者为核心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变管理为服务,树立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高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学生,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具体而言就是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信任学生。

2 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的必然性[

2、3]

高校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阵地,始终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在现行的高校学生管理中,管理目标的抽象化和格式化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一大弊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社会培养人才。

人性化管理是以情服人来提高管理效率的,人性化管理风格的实质就在于充分尊重被管理者的自由和创造才能,从而才使得被管理者愿意或者满意以满足的心态或以最佳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当中去,进而直接提高管理效率。人性的管理是情、理、法并重的管理,而不是放任

管理,也就是我们提倡的教育人性化。对高校学生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抓住了学生管理中最核心的因素,因为学生管理就是人的管理。人的需求、人的属性、人的心理、人的情绪、人的信念、人的素质、人的价值等一系列与人有关的问题均成为管理者悉心关注的重要问题。这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大学生已经具有了成为国家栋梁的基本潜质和条件,在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他们提供能激发创造性和自主创新性的氛围。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学生管理就必须走人性化管理,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首先要转变教育管理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切不可用一种人才模式去苛求学生,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有着眼于未来的宽广眼光和不拘一格育人的胆略。其次是要着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强化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在新形势下,主观上学生群体已经不接受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客观上高校管理所面临的形势也不能使这样一种模式维持下去。招生规模的扩大,贫困生数量的增加,个性培养和创新教育日益被高校所重视等,这些因素都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必须抓住“ 学生”这一根本,转变管理理念,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强化管理者的人格魅力。进行人本化管理,其实是对教师尤其是学生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和谐发展是时代的发展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新时期学生的思想特点等使得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

3 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

3.1 加深对学生的本质认识

高校学生管理,无论是计划和任务的确定,还是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源于对学生的认识和把握,源于对学生发展中各种矛盾的深刻洞察。实际上,任何个体都有其自身具体、独特、不可替代的需求。不同个体的需求在整个群体中,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就高校学生管理而言,学生对自身所处管理环境的感受,对自己在学校中的地位,对学习、恋爱、人际关系、就业等个人发展需要得以满足的程度,都是影响管理效果的重要因素[4]。离开了对这些因素的认识、洞察和把握,高校学生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只有全面考虑学生的个体情况,重视个人需要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它们看作是运动的、变化的,高校学生管理才能有的放矢,提高管理效率,收到预期的效果。

3.2 营造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环境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校园文化环境,是指与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外部条件。校园文化环境包括校园的物质环境和校园的精神环境两部分。校园的物质环境是以布局成形的姿态出现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校容,如建筑物的布局,室外的绿化、美化,室内的整洁、美观、大方等。校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传统习俗,校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文化品味及活动构成的气氛等。人的发展及才能的养成,是遗传、教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1]。人不仅受他们所处的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在不断的改变环境。这个环境又进一步的影响他人和自己。就学校而言,这种对人的发展以及才能的养成产生影响的环境,就是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对学校的教育工作及师生员工的生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开展丰富多样、多元化的学生集

体活动能够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充分的发挥[5]。在一个健全的集体中,学生的不良习惯及意识也比较容易克服。因为集体的影响、优良作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能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设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兴奋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教育、培养每个成员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各项活动,积极发挥和发展学生的才干及特长,使活动和教育融为一体。

3.3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人性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其中最基本的有两条:一是

确保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自主权利。二是要对所有学生负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应有的服务。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在管理工作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和维护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就要保证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学生的潜力和发展的潜质得到充分的挖掘。积极实践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等,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是改进学生工作,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更大空间的需要,也是我们这些年来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成功经验[6]。实际上学生的“自我管理”,就是一种民主的、开放的、人性化的管理,它更加有利于实现学生成才的目标。

3.4 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素质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出管理的自主性、民主性、灵活性和发展性等特征[7],这对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教书育人”就是通过“教书”这一手段和过程达到“育人”的目的,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学校道德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道德素养所决定的。教师及各类管理人员要从不同的方面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和作用,确立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的观念。要求学生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形势和发展趋势,面对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能够因势利导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一方面是高职院校要按照要求认真做好建设规划,做到与师资队伍和其他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实施;要明确条件、坚持标准, 切实做好人员选配工作;要周密计划、合理安排, 扎实推进人员培训工作;要提出目标、严格要求,不断增强学生工作者的责任感;领导和有关部门要对学生工作者思想上重视、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政治上爱护,使学生工作者都能够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进行不断提高素质和水平,以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求学生工作者加强自身修养,明确神圣职责,增强责任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学习,积极实践,深入思考,大胆创新,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不断总结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下的学生工作的新经验、新成果,在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价值[6]。

4 结束语

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要追求以新奇制胜,以巧妙攻心,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中行为表现的细枝末节,把为学生服务放在重要位置,创造性地进行管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适应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倡导积极向上的学习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跃农.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J],长沙大学学报,2008,22(4):134-135.

[2] 施伟娟.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然选择[J],大理学院学报,2006,5(5):79-81.

[3] 陈小军.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必要性探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48(12):165-166.

[4] 凌正飞.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初探[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5(5):104-106.

[5] 王再学, 武海燕.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的新模式[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96(6):181-182.

[6] 夏书堂.简论“以人为本”与构建学生人性化管理模式[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5(4):109-112.

[7] 彭丽娟.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探究[J],湘南学院学报,2009,30(4):112-121.

第8篇:以人为本 提高中职卫校学生管理水平

摘要:学生管理工作在中职卫校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中职卫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促进中职卫校学生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文章主要分析了现阶段中职卫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以人为本 中职卫校学生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管理办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中职卫校学生管理的需要。要想满足现代化中职卫校学生管理的需要,就要对管理方法进行创新。中职卫校学生管理者如何将人本化管理与教学帮助发挥到学生教学管理中, 已经成为中职卫校学生管理工作值得思索的事情。

一、中职卫校学生现状

就目前来看,许多中职卫校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一般是来自初中毕业的学生。他们因不想继续升学,想尽快就业而来中职卫校继续上学的。受文化素质的限制,在中职卫校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自身多引起的,还有很多是社会、家庭、学校等引起的。再加上中职卫校学生年龄小,心理、生理不够成熟,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一遇到事情就会退缩,甚至会作出冲动的事情;中职卫校学生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及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并不是很强,意志力也不坚定。一些中职卫校学生常将大部分时间用在游戏上,这样不仅虚度光阴,对自己的身体也是有害的。虽然一些中职卫校学生也知道这样长期的玩游戏是浪费时间的,同时也不利于身心的健康,但是还是抵制不住诱惑。一些中职卫校学生看见已经毕业的学生没有工作做,就产生了学习没有太大的作用,还不如利用这些时间及时消遣的消极思想,再加上现在的中职卫校学生一般都是家里独生子女,从小在家以自我为中心,娇生惯养,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忽视社会价值,不仅影响学生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还会出现矛盾。中职卫校学生校规校纪意识较为薄弱,道德水平及社会公德水平呈下降趋势。一些中职卫校学生因不喜欢某一科或是某一个老师,就逃课或是迟到,也不利于自身成才。还有一些学生考试中作弊、偷窃、 撒谎、损坏公物的现象时有发生。中职卫校学生这

些不良现象,不仅影响自身形象,也加大了中职卫校学生管理的难度。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中职卫校学生管理策略

(一)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职卫校学生既是被管理的对象,也是学生管理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卫校的学生管理必须充分信任学生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权益,最大限度的调动中职卫校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中职卫校学生一般反叛心理较强,不爱受到约束,对他们来说,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根本就不想遵循。因此,中职卫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把握好参与的“度”,积极引导充分发挥中职卫校学生的个性特长,引导中职卫校学生主动参与学生管理及社会实践。很多中职卫校学生由于青春年少, 很多时候由于血气方刚,经常会发生矛盾,严重时大打出手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中职卫校学生管理者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批评指导。在批评指导过程中,应该采用人性化管理办法。例如,学生课堂睡觉,教师不应该直接怒气冲冲的说:“我刚才讲什么啦!”如果教师这样说的话,不仅会使学生有失去自尊的感觉,还会使学生有抵触情绪。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应该说:“同学,请醒一醒,不好意思,我并不是有意吵醒你的,我是担心你这样睡下去会使脖子变疼的”。类似的话确是不同的口吻,缓和的话即使有很多韵味,也不会影响学生的心情,反而会使学生更加敬佩管理者。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实现中职卫校学生的人本管理必须有制度的保障。虽然中职卫校学生的管理应更倾向于学生的自我管理,但有些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必须在学生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使中职卫校学生自主管理有章可循。中职卫校学生管理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充分的了解广大师生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促使他们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制订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为了维护中职卫校的正常教学与次序,中职卫校都会制订一系列与学生相关的管理手册,在新生入校时下发给他们,使学生在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参照。各中职卫校在制订这些管理制度的时候,应以学生为本,应该及时更正和修改一些不适应时代需求的规定或制度,以适合他们的发展和需求。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

不同实际需要与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激励手段,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强、自立与自信。

2.制订以人为本的教学方针

中职卫校的根本是教育,是为社会输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中职卫校每年应进行社会需求调查,制订适合当今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方针。教师更应该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发挥教学创造性,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较好的专业技能。中职卫校在注重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该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现代社会不仅要求专业技能好,而且对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中职卫校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劳动能力差,中职卫校在开设专业课程的同时,应该开设一些劳动、体育、语言写作及表达等课程,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3.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务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新理念要求改革中职卫校的管理模式。要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人手,中职卫校管理上要以服务学生、方便教师为出发点,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的环境促进师生群体的协作和学习。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在中职卫校的各项工作中,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感受到他们在学校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陈至立.科学发展现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贡献[J].求是.2009.03.

[2][英]斯蒂芬·鲍尔.政治与教育政策制定——政策社会学探索[M].王玉秋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4.

[3]张雏平,马立武.美国教育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147.

[4]刘大允,李靖茂.论高职院校和谐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J].教育导刊,20lO,(3).

第9篇: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论文: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的探索

与实践

摘要: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应实现网络化,加强党建信息与学生在校日常表现的实时联系。在系统设计环境和系统功能中,应更注重发挥信息的及时性、便捷性和有效性,同时还应加强与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共青团组织的联系。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探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10月)中指出:“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任务加重,更好的利用好计算机技术,实现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如何实现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

(一)信息网络化信息网络化,是数字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化共享的基本条件,非网络形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系指非联网的数字信息资源(如各部门、单位内部的数据库以及数字化的媒体信息、数字化文献等)。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具有规模小、数量多的特点,各学生党支部的党建信息大多为非网络形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即党建信息存储在excel或access等小型数据库中,没有实现网络化管理。随着办公软件操作技能的

,高校学生党建信息的存储载体大多为办公软件Excel或PC式“本地”数据库如access。Excel以其便捷的查找、筛选及统计功能,成为办公人员理想的小型数据库。但由于各支部管理模式存在差异,必然导致信息在Excel中的处理方式和存储形式不尽相同。因而当信息在支部之间流动,乃至汇总到上一级党组织时,将受到时间、空间、传递媒介、格式等的制约。另外,Access虽能作为小型Web服务的数据库,但在网络环境下,当输出查询结果,提供多用户处理功能时,就暴露出其不足之处。甚至很多数据信息仍是通过纸质汇总,不但工作量大,而且难以做到及时反馈,及时共享,不便于学生管理部门、教务管理部门查询,也不便于及时为党务部门对学生党建工作提供监督和引导所需要的基础信息。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首先要实现党建信息的网络共享,在此基础上,完善党建信息资源的量化、统计和分析。

(二)党建信息与学生在校日常表现实时沟通近几年来,由于学生学籍管理更趋于灵活,学生就读期间在班级、学院乃至学校之间的流动加大。在部分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情形下,班集体的概念相对弱化,学生党员在校期间的表现记录、汇总、查询工作难度加大。加上部分高校对学生党员在发展后的监督工作相比发展前要弱一些,所以,目前学生党建信息管理中存在与学生日常表现信息相分离的现象,即学生党建信息中,只

,而对于其在校期间的日常表现相对忽略,这种状况不利于监督、引导学生党员更好地发挥党员先进带头作用。因此,有必要实现学生党建信息更好地与教务管理、学生管理、公寓管理、共青团等部门的联系,及时收集、整理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各方面的表现,纳入学生党建信息数据库中。比如,党组织可以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实时从教务部门获取学生的课业成绩,从学生管理部门获得学生出勤、活动参与、奖励惩罚等信息,并根据既定的管理机制进行量化,自动以即定的文本规格输出综合评价。在学生党员发展过程中,有利于党组织切实吸收优秀大学生。同时,在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时,能够为表彰先进典范,惩处不良行为提供有效的依据,保持学生党员的先进性。

二、学生党建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环境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包括一整套管理机制和与之相适应的信息管理系统。该信息管理系统以关系数据库为载体,应用B/S结构,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规范化输出,为管理机制提供有力的保障。

(一)信息网络化组织形式信息资源网络化有多种方式。其中,数据库方式利用数据模型对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利用关系代数理论进行数据查询的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可操作性,因而成为了一种被广泛使用的网络信息资源组织

,申请入党、发展、转正等党建信息具有结构规范化的特点,因而数据库方式可作为党建信息合适的网络化组织形式。利用数据库技术组织网络信息资源具有如下优势:数据库技术利用严谨的数据对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利用成熟的关系代数理论进行信息查询优化,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管理效率。数据的最小存取单位是字段,可根据用户需求灵活地改变查询结果集合的大小,从而大大降低了网络数据传输的负载,特别是在大数据量的环境下,其优势更为突出。本系统采用MicrosoftSQL Server2000作为数据库管理系统。相对于其他数据库管理系统,Excel或access与MicrosoftSQL Server2000的兼容性更好,易于相互之间数据的导入和导出,减少已有数据重新手工输入数据库的工作量及成本。

(二)信息网络化系统模型目前,不少高校采取两地办学模式,局域网要做到覆盖两地校区,其实现过程复杂, C/S(client/server)构架的应用遇到障碍。经过研究, B/S(browse/server)构架易于实现,两地校区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党建信息。同时,用户端不需要安装任何应用软件,只要通用浏览器,如InternetExplorer即可进行相关操作,使得用户界面操作方便,维护更便利。

(三)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是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

从实际的开发经历来看,可分为“基本信息管理”、“参照信息管理”以及“支部管理”三大功能模块,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在党建信息差错中,手工输入数据所带来的差错占的比例较高。例如,由于手误,输入了错误的入党积极分子姓名,将导致其后续发展、培养工作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本系统的设计原则之一是:引入教务和学生管理等部门的数据库,由系统自动提供已有数据,供用户输入相关数据,尽量减少数据的不一致现象。 系统功能模块系统分为三级用户:组织员、党支部信息员、党支部成员。组织员拥有最高权限,可以管理系统用户,组织协调各支部委员会成员,动态调整各支部所管辖的班级,查询、统计各支部的阶段性数据,并形成分析报告。党支部信息员主要维护本支部的基本信息,如申请入党者、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等信息,在发展、转正以及考察工作中,参照学生业务课成绩、日常表现,上报对象以及所需材料,但无权操作其他支部的信息。党支部成员即为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可查询自身的阶段性信息。

(四)系统功能构架“基本信息管理”是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包括“申请入党”、“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四个子功能模块。“申请入党”子模块实现学生申请入党信息的输入、修改以及查询操作。该子模块以班级为单位,自动从数据库中查找未申请入党的学生,以表格的形式

学号、姓名等信息,供党支部信息员输入申请时间。“入党积极分子”子模块实现入党积极分子信息的输入、修改以及查询操作。该子模块自动从申请入党者中查找学生,供信息员选取。“预备党员”子模块实现预备党员信息的输入、修改以及查询操作。该子模块自动从入党积极分子中查找培养考察期满一年及以上的学生,供信息员选取。“正式党员”子模块实现正式党员信息的输入、修改以及查询操作。该子模块自动从预备党员中查找预备期满一年及以上的学生,供信息员选取。“参照信息管理”是学生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有效手段,包括“学生基本信息”、“业务课成绩”、“日常表现”三个子功能模块。该功能模块是党组织与其他各部门的接口,引入教务和学生管理等部门的数据库,参考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活动等各方面的信息,作为支部内发展、考察、再教育工作的依据。该功能模块根据“三个代表”的要求,要求学生党员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代表广大同学、班集体、学校乃至民族的利益。“业务课成绩”子模块在教务部门数据库的基础上,统计分析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日常表现”子模块在学工部门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出勤、社会工作、实践、奖惩等项目进行量化,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支部管理”是上级党组织对各学生党支部统筹管理的有力工具。本功能模块能创建新的党支部,并实现支部内部结构的

,尤其是管辖班级的动态调整。使得班级党支部成立后,能迅速投入运行,也解决了学生在专业分流后不能迅速找到组织,接受再教育的问题。高校学生党建信息化管理,是传统党建工作优秀经验与网络信息科技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获得新生力量的有力武器。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学生党建管理体制和相应的信息系统,无疑将大大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效率和绩效。

参考文献: [1]胡昌平.现代信息管理机制研究.武汉[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 [2]陈小曼.实施高校党建管理信息化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6). [3]蔡中涛.以经营的理念建设高校党建工作网站[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3). [4]廖勇.以创新的思维推进高校网络党建[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4, (4). [5]钟蓉戎,李金林.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网络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8).

上一篇:超市月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行政执法责任制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