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教育与历史教学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整合历史教学内容,拓宽历史教学渠道、拓展历史教学空间,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思考,感悟学科魅力,放大历史学科的教学效用,广大高中历史教师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创优,彰显高中历史教学的魅力,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社会教育与历史教学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社会教育与历史教学论文 篇1:

思维可视化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

摘 要:思维可视化虽然在我们国家的社会教育教学这个领域已经发展了好几年,但是思维可视化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许多教师对它的理解也不是非常的全面且准确。本文就对思维可视化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进行研究和分析,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和应用思维可视化,并通过思维可视化的应用来提高社会教育教学的水平。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初中历史;社会教育教学;策略

前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我们国家社会教育教学水平,是当今时代我们需要着重研究的一件事情,而思维可视化的应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对提高社会教育教学的水平非常有利,因此研究思维可视化与社會教育教学的整合是非常重要的。

一、思维可视化的含义

思维可视化通俗来讲就是将抽象的、不能看见的思维结构、逻辑以及方法通过具体的、详细的图示或图示组合展现出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将自己的想法“画”出来。一般我们所了解的将“思维可视化”展现出来的的图示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能够生成图片的软件,另一种就是思维导图、鱼骨图、问题树等图示方法。此外,思维可视化的教学体系的目标就是能够发展学生的心智水平,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表达的自己的思想。

二、思维可视化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教学整合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观念阻碍,实际应用范围小

很多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认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将知识点内容给学生们讲解清楚,从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再加上很多教师都已经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因此很难接受和适应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这就导致思维可视化在社会教育教学的应用范围很狭窄,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教师和学生的能力不足

思维可视化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不仅对教师有考验,对学生也有考验。思维可视化的应用要求教师有足够高的知识水平、较高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以及领导能力,同样也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自我管理意识、逻辑和思考能力,探究和创新能力以及信心。但是当今时代的师生对这些要求是不完全具备的,因此说,师生能力的不足也是阻碍思维可视化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教学有效整合的一大因素。

(三)教师对思维可视化的理解偏差

很多教师都没有正确认识思维可视化,可视化只是教学的一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才是教学最主要的目标,而很多教师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有的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应用可视化的方式就是在教学中应用了思维可视化,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发展。

三、思维可视化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教学整合的策略

(一)预习中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

初中的学生自身已经具备了较高的自学能力,因此让学生在教学前进行预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将思维可视化应用在学生的预习中,并且养成初中学生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预习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是非常有利的。为了能够帮助学生在预习中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教师就需要在预习之前就给学生定好预习的目标以及预习任务,并且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制定具体详细的预习提纲。就比如:在学习《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单元的内容之前,教师首先就需要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帮助学生制定一个预习大纲,即:(1)知道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2)以大运河、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3)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4)知道文成公主入藏;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这种方式就有利于更好的帮助学生梳理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学习。

(二)评价时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

众所周知,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非常的片面,这主要就表现在:第一,评价依据只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第二就是评价内容非常的匮乏,只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简单的评价,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而笔者却认为,评价不单单只是历史教师对自己学生的一个认识结论,而应该是双向的,教师能够评价学生,同样学生也可以对教师进行评价,原因就在于评价可以促进师生的发展,可以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就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室内绘出一棵成长树,话题是树的主干,照片或故事是片片树叶,每张照片或故事边都伸展出枝桠,给学生留出自评、互评的空间。这样就可以让教室四周贴满了学生自绘的,别具风格的“成长树”,老师、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可以在树上点评或留言。即将离别的师生是多么珍惜这样的机会,他们在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的同时,情感得到了升华,思想得到了净化。

总结:总而言之,思维可视化与社会历史与社会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帮助教师有效梳理教学内容,以开放自主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因此,教师需要学习、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促进思维可视化与教育教学更好的整合,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濯源.思维可视化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21).

[2]王文娟.思维可视化技术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6(6):171-172.

[3]马健.思维可视化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10):79-81.

作者:刘香菊

社会教育与历史教学论文 篇2:

放大历史教学效用提高学生能力素质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整合历史教学内容,拓宽历史教学渠道、拓展历史教学空间,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思考,感悟学科魅力,放大历史学科的教学效用,广大高中历史教师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创优,彰显高中历史教学的魅力,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历史;创新举措;放大效用;能力素质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从现代媒介上学习新型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汲取教改精华,以新理念、新方法、新经验指导历史教学工作,在营造和谐教学氛围、提供生动教学素材、引领学生成长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让历史教学成为引领学生思想发展、促进学生成长进步的重要学科。

一、增强履职能力,形成自身风格,让教学氛围更宽松愉悦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素质教育教学的脉搏。在教学中,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需,把握学生的情感爱好、史学基础、认知能力,听取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体会与需求,共同探讨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不同,在教学设计中兼顾学生的感知能力因材施教、因需而导。教师要注重从现代传媒上学习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掌握前沿历史教学动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履职能力,形成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全力营造“亲师信道、情景交融”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动探究,深入思考。教师在处理教学问题时要做到公平、公正,无论学生的历史成绩如何,都要平等相待。在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教师要对学生身上表现出的一些进步、闪光思维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与肯定,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引入多媒体教学,增强直观程度,让教学内容更形象生动

在推行素质教育、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当下,多媒体已走进教学课堂,对历史教学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教师运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快捷高效”的优势,向学生介绍一些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素材等资料,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深入探究的愿望。如,笔者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内容时,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反映“五四爱国运动”题材的影片片段,用生动的画面再现了当时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感知体验,催生了学生学习的情感。为了增强历史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为学生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深刻体悟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但要为学生补充大量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素材,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而且要让学生了解、掌握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提高了教学成效。

三、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合作探究,让教学过程更翔实优化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把讲解传授历史知识与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结合起来。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主体地位,通过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双边活动,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思辨能力和思想素质。教师在教会学生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探究,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巡视、点拨、了解,使学生的思维方向围绕教学主题、教学目标的达成,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让学生从相对容易的环节入手,环环相扣、逐层深入。

四、链接现实生活,开展课外活动,让教学空间更贴近实际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链接现实生活学用历史,把教学活动有机向课外渗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教学辅助活动,对历史教学进行有益补充,不断拓展历史教学的空间。通过组织开展历史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参与小组活动中理解教学内容、巩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结合历史事件纪念日开展征文、演讲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强化思想教育成效。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重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带领学生参观历史教育场所,听老红军、老革命讲述抗战故事,拓展历史教学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茅村中学)

作者:李莉

社会教育与历史教学论文 篇3:

浅议初中历史课堂的情感教学

摘 要: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人们更多地重视教学的认知领域,忽视学生情感目标的培养。本文从分析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的目标出发,谈谈情感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情感教学 重要意义

中国史学界历来强调历史的社会教育功能,中学历史课程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初中历史课程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确立以人为本、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在学习过程中,正常情感的发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认知过程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情感活动对认知活动具有能动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提倡情感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的目标

从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的特点来看,历史教学可以被划分为两个基本领域,即以传授基础知识和智能培养为目标的认知领域和以培养高尚的情操及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情感领域。两者互相渗透、互相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历史学科的整体教学目标,从而形成大纲所规定的历史教学基本任务。

从传统的历史教学来看,人们更多地重视教学的认知领域,而关于学生思想品德、人生观形成的情感领域常被传统的历史教学忽视。人们更多地重视教学的认知领域,从而使历史这门情感内涵十分丰富的学科变成了单调的知识性的达标课程,其结果是历史教学的多种社会功能被去除了。鉴于这种现状,运用情感教学,在注重认知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地确立教学中的情感目标,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生的情感变化作为认知行为的结果来研究,制定情感目标的认知内容和情感内化的层次,使情感教学变成可操作、可检测的教学目标体系。

1.确立情感目标的认知目标内容。它是根据历史知识对激发学生的不同情感体验的作用来划分的。就目前中学历史教材而言,绝大部分历史知识点都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如唐太宗善于纳谏,表现出知错就改、坚持真理的理智感;周恩来东渡日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体现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敦煌飞天的神韵、蒙娜丽莎的微笑等则体现出强烈的审美感。可见,历史学科情感目标的内容应该体现在经过过滤、升华的人类高级社会性情感上,可划分为若干细目,视教学的具体内容而定。根据这种分类,教师在深入研究每个章节、每个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历史教材的情感内涵,制定出教学情感目标的具体内容。

2.确定学生情感目标内化的水平层次。情感目标是指对认知内容的体验所达到的内化等级,即经过内心体验到形成行为规范的连续变化过程。对此,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经过研究表明:情感内化目标是一个按不同心理等级排列的连续体。参照布卢姆的研究,进行情感教学,就可以检测和评估学生对某个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情感内化目标达到的层次。如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时,通过爱国主义者的生动素材,配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首先使学生愉悦地接受刺激,然后让学生做出正确反应,接着使学生通过对爱国主义者的事迹、思想的认识,进行内心体验,进而对爱国主义内涵、价值观做出全面而系统的理解,最后形成性格化中的爱国主义人生观。学生分析判断历史人物是否具有爱国主义因素时,就以此为原则,指导自己的言行。

总之,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有机地构成了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的整体目标;情感目标的实现建立在认知目标实现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情感内化的连续体上升华,使情感形成性格化的个性特征,最终体现为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正是历史教学中知情意行四者的完美结合。

二、历史学科情感教学的途径

教师应从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自己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再现历史事件的情节、人物的形象和与之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对史实的认知,启迪思维,培养高尚的情操,获得知情并举的教学效果。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成功教学的基本保证。鉴于历史课时少,课堂教学中师生积极情感的建立、交流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历史老师要强化教书育人的意识,热爱学科和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其次,要转变教师角色,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的指导者、意见的倾听者、资料的提供者、困难的帮助者、成果的分享者等,营造民主平等的情感氛围,在轻松的环境下陶冶学生的性情。教师与学生合作型的教育教学使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生动地表现出来。教师与学生合作的伙伴关系,淡化了课程本身的预定性和统一性,使教师要教授的知识通过师生的情感体验得到理性提升,将物化的知识转变为内心的情感体验和感受,使学生的人格素养得到提高。这就避免了灌输式教学置学生于被动接受地位的现象。

2.创设生动、形象、感人的历史教学情境。历史教材简约性、综合性强,从而使本来生动的历史内容的情境性大为失色。因此,进行情感教学,要根据历史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多方面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触“境”生情。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对每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历史活动及与之有关的环节做深入具体的分析,然后选择“启情点”,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这就必须寻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历史教学中的“启情点”是老师在联系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前提下选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它可以是完整的人或事,也可以是其中一个侧面。如在教学“司马迁与《史记》”时,教师可把司马迁悲剧性的人生境遇作为启情点,通过生动的描述,使学生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体验他的快乐、痛苦、挫折,激发学生不畏艰难、奋发向上、坚韧不拔的情感。又如教学“祖冲之与圆周率”时,教师可选取“国际天文组织以‘祖冲之’命名月球一环行山的事件”作为启情点,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教学既具有知识性、教育性,又具有艺术性、情感性。可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是对教材知识的拓展与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3.以情动情,以情感人,激活学生的身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让学生置身于创设的特定历史情境中,通过掀起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深刻剖析特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人肺腑的言语,可以触动学生心弦,产生情感共鸣。如,讲祖国“四大发明”,如数家珍,满怀自豪之情;讲“南京大屠杀”,义愤填膺、声泪俱下。总之,“一个好的历史教师不仅绘声绘色地再现历史,使学生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而且语言神态带感情,使学生每每激愤、扼腕冲发,壮烈处可歌可泣,深沉处再思再叹,欢悦处抚掌称快”。

4.注重获得知情并举、相互促进的教学效果。历史学科运用情感教学,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和素质的根本目的出发,把“知”与“情”的教育视作同等地位,贯穿于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以知激情、以情启智、以情育情、以情激意,使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节中“乐教”、“乐学”,教学相长,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在感情之间的调节与启发中使学生了解其意义和方法,便是知的教育;使其养成追求真理的感情并努力与奉行,便是意的教育。这种知情意合一的教学效果是灌输式历史教学所无法收到的。

总之,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其音像的生动性、直观性,创设一些好的情感体验环境,积极进行学生的情感培养。当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角色扮演,利用历史遗址、博物馆等进行现场教学,等等。

作者:苏惠琴

上一篇:乡镇长述职报告范文下一篇:重阳节实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