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加工管理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农产品贮藏加工是农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是研究农产品加工原理与技术、加工特性、原理、加工工艺及保持和提高其加工品品质的应用科学。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需要不断改进。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理念,采取启发式、课堂提问式教学等方式,改革考核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产品质量加工管理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农产品质量加工管理论文 篇1:

关于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促进哈尔滨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摘 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是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是推进哈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哈市农产品资源及加工方面的深入调查,找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促进哈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农产品;加工;研究

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在初级加工的基础上,用现代科技和工业手段将农业初级产品及其在加工中产生的副产物转化为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绿色优质的增值食物组分、促进健康的营养品、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工业材料等,以体现其效益最大化的生产过程。

一、哈市主要农产品资源及加工现状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有赖于农业为其提供优质的原料。哈市是一个农业大市,拥有非常丰富和优质的农产品加工资源,粮食、牛奶、肉类、禽蛋、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于前列,绿色、有机农产品更是排在副省级城市的首位,但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方面,存在着缺少精品、科技含量低、企业竞争力弱、产业链条较短等矛盾和问题。

(一)哈市农产品资源现状

哈市农产品资源丰富,产量高,质量好。2010年,哈市的粮食、奶类、肉类、禽蛋、水产品和蔬菜产量分别为1259万吨、143万吨、75万吨、34.5万吨、11.5万吨和145.4万吨,分列15个副省级城市的第1、第1、第4、第4、第9和第12位。

“米、稻、豆”三大作物标准化种植推广面积2637.02万亩,占播种面积(2850.6)的92.5%;建设100个规模养殖场;建设标准化水产养殖面积84.4万亩;哈市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认定面积(含山产品、水产品面积)达3212万亩,其中,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710万亩;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3个。

(二)哈市农产品加工及产业分布情况

2010年,哈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55户,工业总产值757.2亿元,利税92亿元,其中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11户(含省级56户、国家级4户),销售收入209.4亿元,利税18.4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3%,与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之比为0.96:1,其中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为642.6亿元,与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为0.82:1。

1.粮食加工产业。哈市现有粮食加工企业2015户,其中玉米1080户、水稻780户、大豆15户、杂粮140户,全市加工玉米、水稻、大豆分别为468万吨、300万吨、55.8万吨,分别占全市米、稻、豆产量的60.3%、78.2%、68.1%。

2.畜产品加工产业。畜牧产品加工企业300余户,其中较大型加工企业44户,年加工鲜奶140.28万吨、生猪343.9万头、肉牛46.6万头、禽类9331.2万只,分别占产量的98%、86.5%、48.2%、98%。

3.经济作物加工产业。哈市现有经济作物(包括蔬菜、浆果、食用菌等)加工企业62家,其中龙头企业12家,年加工果蔬、食用菌等34.6万吨,占全市果蔬产能(438.6万吨)的7.9%。

二、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现状及发展态势

在发展模式上,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由单纯的产品加工向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综合方向发展;由规模较小的专业型企业向联合型、跨国型的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科技化、精深加工发展;由传统食品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态农产品发展。

1.农产品加工的规模化、集约化。在工业发达国家,80%以上的粮食和50%以上的果蔬实现了工业化转化,工业食品的产值占到整个食品产值的80%~90%。

2.加工原料专用化。随着市场和加工用途的细分化,加工业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专用的原料品种,农产品加工原料都有专用的加工品种,并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

3.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标准化。许多发达国家要求食品加工业在管理上实行“良好生产操作规程(GMP)”,在安全控制上普遍实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和ISO9000族质量保证体系,使食品生产从最终产品检验为主的控制方式,转变为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这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4.产品应用领域多元化。从食用、饲用、药用和简单工业原料扩展到功能性高附加值保健品,再扩展到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基工业材料等更广阔的领域。

5.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为提高流通效率,建立农产品加工中心,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

6.高新技术广泛应用。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工程科学等应用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得到不断的应用。精深加工能力越来越强,资源综合利用度越来越高。加工设备向新型、高效、节能、环保方向发展。

三、哈市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哈市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哈市的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科技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低

哈市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进步率只有35%左右。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数量少、水平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有些企业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土法生产。

(二)规模化程度低,品牌过多,无法形成集中优势

2010年,哈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净值为0.387亿元,只相当于工业企业平均数的2/3。哈市三大主产作物玉米、水稻、大豆年加工量分别占总产量的60.3%、78.2%、68%,龙头企业平均规模分别为6.6万吨/年、6.2万吨/年、5.5万吨/年;浆果、蔬菜、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年加工量占总产量的7.9%,龙头企业平均规模为2.88万吨/年。哈市现有各种农产品品牌2080个,其中名牌产品79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黑龙江名牌产品29个、哈尔滨市名牌产品44个),产品名牌率只占3.8%。品牌过多过滥,企业各自为战,很难形成产业规模,也不利于资源优势的发挥。

(三)农产品加工率低,建设现代化农业任重道远

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标志,现代农业发达地区都在2~3∶1的水平,我国仅为0.7~0.8∶1,黑龙江省为0.5~0.6∶1,哈市为0.82∶1。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3倍以上,我国不到80%,哈市也仅为96%。目前,黑龙江省、哈市人均粮食、禽蛋占有量与发达国家的人均占有量比较相近,肉类、牛奶相差一倍左右,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在于农产品的加工转化。

(四)缺乏专用规模化加工原料基地,龙头企业与基地连接不强

哈市农业发展上过分强调数量的增长,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发展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投入不足,使得农产品品种类型单一,优质、专用的加工品种缺乏。2010年,哈市农业产业化基地面积965万亩,涉及农户83.68万户,但由于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关系多数仍停留在购销关系或较低级的协议关系上,属于松散型关系,造成生产基地难以得到反哺,加工龙头企业难以扩大规模,因而缺乏稳定性和带动力。

(五)投融资体制不能适应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需要

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其他工矿企业相比较,普遍存在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适合企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尚不健全,导致现有投融资条件下贷款难、担保难,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流动资金周转慢、资金占有量大、季节性强等特点,银行贷款标准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条件不匹配。另一方面,银行贷款门槛过高、审批手续复杂。

四、推进哈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拉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按照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为农业总产值3倍的标准,哈市在现有农产品加工量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对初加工产品、加工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将有效带动哈市GDP增长近30%。

(一)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要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全面部署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技术方向,定期组织各部门、各行业专家对农产品加工业重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大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力度,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加快开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林产品等大宗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等研究,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基地等,以此提高哈市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二)建立农业生产标准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及产品与国际接轨

农业生产标准化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应采取法律与经济措施,推行GMP、HACCP及IS09000族系管理规范,尽快形成完善的农产品加工业质量标准体系。把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各类生产基地建设结合起来,逐步建立产地、质量、标准的等级标识制度。加强农产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安全区,为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建立世界有关标准动态跟踪制度,积极采用国外的先进标准,推进地方农产品加工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三)加强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根据各地资源优势情况,开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规划。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大力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和加工性能好的农产品品种,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基地,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将工业原料作物向适宜种植区合理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发展,适应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优质化的要求。

(四)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支持体系

农业是弱质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离不开政府有效的支持与倾斜。要建立一整套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设立、生存、发展、扩张的政策体系,在信贷发放、税收减免、技术改造、土地使用等方面,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具体的支持措施,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同时,为保证各项优惠政策能够真正落实到位,真正解决众多中小企业贷款难、税负重等难题,要建立健全政策落实监督机制,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惠政策能真正变成惠民政策。

作者:张衡 魏然杰 高洪波

农产品质量加工管理论文 篇2:

《农产品贮藏加工》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

摘要:农产品贮藏加工是农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是研究农产品加工原理与技术、加工特性、原理、加工工艺及保持和提高其加工品品质的应用科学。随着高校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需要不断改进。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理念,采取启发式、课堂提问式教学等方式,改革考核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农产品 贮藏加工 教学改革

现代意义的农产品加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消费需求为目标,以终端消费品来逆向决定农产品的生产品种、生产区域、生产规模,用专用品种作为加工原料。这样,拥有不同资源的不同区域,就必然要在林果业、瓜菜业、水产业等不同产业优势中做出选择,在生产中有重点地选择直接消费品种(鲜食农产品等)、初加工品种、精深加工品种等,通过不同地區农业的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得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产品加工业结构的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农产品加工业不同于单纯的农业,也有别于单纯的工业,它既包含农业,也包含工业。我国的农产品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据应有的位置,需要适合于加工的农产品、先进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现代化的运营机制。要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就是提升农产品贮藏加工水平。农产品加工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关键环节。我国的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蔬菜等很多农产品的产量都居世界首位,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上有较大差距。因此,发展农产品贮藏加工业意义重大。

《农产品贮藏加工》是一门理论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可以了解农产品加工的特性和加工原理,掌握其加工工艺的设计;通过试验操作可以对新学过的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同时掌握各种加工技术的实际操作技能。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应主要掌握加工的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新的农产品原料进行加工工艺的设计和新产品的开发。该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基础理论和知识点繁多,但课时相对偏少。为了能够在有限的学时内将这门实用性课程最全面、最准确地介绍给学生,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们积极采取了一些教学改革与探索的措施,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成效显著。

一、了解课程用途与地位

从世界范围内看,农产品贮藏加工的基础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目前,国际食品工业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大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每年的营业额已远远超过汽车、航天及电子信息工业。据统计显示,2004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约为3.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约为3.6万亿元。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的总产值之比接近1.2∶1,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导力量。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对“三农”带动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

通过这些讲解,使学生了解农产品贮藏加工在农产品教学、科研、管理、生产和贸易等各领域的重要作用,开阔其视野。新的时代、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和新的国际局势赋予农产品贮藏加工课程新的意义。开课之初,让学生首先明确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在农产品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及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特别让学生明确这门课程的实际应用价值,使学生能充分认识学习这门课的必要性。

二、调整和改革教学计划

1.确定教学核心内容,合理分配学时

重视教学内容中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内容,着眼于理论的运用,突出应用性,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制订该课程教学计划的关键是如何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使学生不但要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在实践中掌握农产品的贮藏和加工利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我校农学专业学生在学完前期专业基础课后,在大学三年级安排学习《农产品贮藏加工》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及时实践与总结,掌握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的相关知识。

2.强化实验技能培养

通过增加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体教学中的比重,在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本课程共32个学时,其中10个学时为实践内容,在整体课程的学习安排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在实验教学中,本课程安排了5个实验,使学生了解农产品的品质感官评定的方法、农产品贮藏技术,掌握粮食、果蔬的加工工艺,其中“工艺参数对面筋得率的影响”是综合性实验,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的设计

1.选择权威教材

目前,《农产品贮藏加工》教材比较多,要求选用教材的编写思路符合农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经过课题组老师的反复讨论,最终我们选用秦文、吴卫国、翟爱华主编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第一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实践证明,学生的接受力和满意度均较高。

2.围绕教学主线确定教学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

《农产品贮藏加工》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学时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也不符合大学教育的规律。因此,围绕教学主线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有选择性的取舍,以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课程最终确定了五章内容,分别是绪论、农产品的品质、农产品贮藏原理、农产品贮藏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其中,第四、第五是重点,第三章是难点。本课程教学中要安排好理论与应用内容的教学课程设置,使学生不但要学习农产品贮藏原理的理论知识,更要积累农产品贮藏技术、加工技术等知识,为实践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3.适应学科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农产品贮藏加工》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其中的很多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实践当中。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将获得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领域的前沿知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农产品贮藏技术章节的教学中补充了水果蔬菜湿冷保藏、食品的冰温保藏、果蔬MAP保藏等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到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方面最新最权威的信息,实践证明,学生们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更加活跃。

4.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推荐大量优秀参考书及学习网站

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是很局限的,更多的要靠课下的大量阅读与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此我向学生们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参考书和学习网站。参考书主要有刘心恕主编的农产品加工工艺学和李新华、董新洲主编的粮油加工学。

四、教学效果的评定

教学效果的评定应根据课程类型而灵活掌握。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单纯以成绩来评定教学效果,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没有考虑到学生知识体系和个人能力培养的目标。经过我们的研究,将成绩分成以下几个部分:(1)理论成绩,考卷中不仅有基本理论问题,还有案例分析等应用性材料分析题,由此可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实验成绩,包含实验报告和课程中的表现,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并进行提问,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3)设定题目,撰写综述,让学生自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点评学生的文章。

教学效果的评定还需要学生对于教学效果的主观反馈。研究表明,在所有专业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的问卷调查有别于课程结束后立即进行课程效果的考核,能更好地反映专业基础课教学的问题。结果表明,学生对于实验课形式的变化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两类课程的结合教学方法在建立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给予肯定。

五、教学改革取得的效果

1.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兴趣高涨,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也极大提高。课前,学生积极查找有关资料,课堂回答问题时踊跃发言,同时,教师也积极查阅大量的资料以便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这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飞跃。

2.培养了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

通过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以及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工人师傅的现场交流等不同方式,学生深刻体会了农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作为食品检验人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实验过程中考勤管理、卫生管理和实验管理等环节,学生一点一滴地培养起良好的爱岗敬业的精神。

3.团队精神得到了加强

在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要求每一位同学负责一至两个样品的制备,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充分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六、结语

通过上述改革,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提高,认为农产品贮藏加工教学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认为真正学有所用。每年,学生的考试成绩均呈正态分布,学习成绩良好,没有不及格的现象发生。当然,我们的改革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努力,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需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郜海燕.推进农产品贮藏加工技术产业化.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6):368-371.

[2]朱铎鹏.对国内农产品加工业的认识与思考.科技传播,2010,(18):56-57.

[3]周慧娟,王海宏,陈召亮,王秀敏,乔勇进.冬枣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滨州学院学报,2009,25(3):33-38.

[4]葛继红.农产品运销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中国农业教育,2010,(4):53-55.48.

[5]姜瞻梅,田波,李小东.乳品添加剂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林区教学,2007,(8-9):5-6.

[6]秦文,吴卫国,翟爱华.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项目编号:[2010]-JKGHAG-0171;河南科技大学2009年教育教学改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9N-049。

作者:李欣 朱文学 段续 任广跃 樊金玲

农产品质量加工管理论文 篇3:

科技创新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农产品加工是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对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都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了63%,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支撑农产品加工技术迅速发展壮大。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价格转化率;科技贡献率

农产品加工横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领域,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从科技创新角度看,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发展迅速,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后减损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关键技术装备不断取得突破。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发布数据,202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3.2万亿元,科技对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3%。科技为农产品加工业长久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农产品加工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了由整体跟跑向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转变。

农产品加工领域创新发展

2019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的外部趋势,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保持缓中趋稳、稳中有进的态势,供需保持较快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为国民经济稳增长和促进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营业收入14.69万亿元,同比增长2.1%。在农产品加工业18个子行业中,除饲料加工、棉麻加工、皮毛羽丝加工、木竹藤棕草加工和橡胶制品制造外,其余13个行业营业收入均保持增长,增长面达到72.2%。肉类加工业、乳品加工业、制糖业增长较快,同比增速超过10%。2019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9659.2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8个百分点,行业利润水平较高。2019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6%,比工业高0.7个百分点。2019年,农产品加工行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79.8元,较2018年下降0.4元,比工业平均成本低4.3元,降本效果显著。

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数据,202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超过23.2万亿元,同比增加1.2万亿元,与农业产值之比接近2.4: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7.5%,科技对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3%,为农产品加工业长久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凤忠表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连续多年平稳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第一大产业,引领三产融合发展,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经济。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举办了“科技创新引领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暨科学传播沙龙。王凤忠在会上表示,过去这些年,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在多个方面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一是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后减损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等方面的关键技术装备不断取得突破。如小麦制粉、低温榨油、冷却肉加工、传统食品工业化等,同时,制粉、榨油、榨汁、畜禽屠宰分割等关键核心装备实现从依靠引进向自主制造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过去十年间,我国大宗粮油产后损失由10%左右降低到6%以下,大宗果蔬产后损失由30%左右降低到25%以下,畜禽宰后损失由10%降低到8%以下。同时,农产品加工实现了加工原料“专有化”“优质化”、产品“高值化”、提供精准营养,满足“个性化”需求、加工生产线和核心装备“智能化”“无人化”、物流体系“智能化”“精准化”、“中央厨房化”六个趋势转变。

二是農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标准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国家监督抽检33大类24.4万批次食品样品,平均合格率达97.6%。此外,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保鲜技术的突破,为“安全、营养、美味”健康食品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为97.8%,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稳定向好。

三是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动了产业融合,催生了一批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农事体验、创意创业、科普基地、民俗文化、乡风乡愁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拓展了农民增收的空间。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研究取得了多项科技成果。

一是粮食收储运、干燥加工技术与装备研究取得突破。粮食收储运、干燥加工等环节中的损耗率和技术、设备的水平息息相关。由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联合多个科研单位合力研发的新技术,攻克了多个关键环节,新技术在中央储备粮库、海关口岸等主要单位和湖北、山东、河南等22省市国家粮油风险监测与风险评估中应用,提高粮油质量安全水平,减少了污染损失,使大宗粮食储运流通损耗不超过5%,每年挽回总产2%的粮食损失,相当于约1亿人一年的口粮。

二是畜禽宰后处理技术有了新的进展。由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协同其他科研单位研发的畜禽宰后处理技术,提升了超快速冷却、冰温/超冰温贮藏、电场辅助冷冻解冻、生鲜肉专用包装等关键技术水平。据王凤忠介绍,该技术已在20余家规模以上屠宰加工企业应用,宰后损耗由8%—10%降到3%以下,示范企业每年减少畜禽肉损耗约10万吨,挽回经济损失约30亿元;生鲜肉货架期从7天最长延长到120天。

三是茶叶高值化梯次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新的突破。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布局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加工装备自主自强,支撑健康中国战略等多个方面,农产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也成绩斐然。据王凤忠介绍,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茶深加工利用团队,针对贫困山区夏秋茶资源丰富但苦涩味重、品质低、效益差的现状,创建了高值化梯次利用关键技术,突破了高品质终端化速溶茶的技术瓶颈,并在饮料工业上广泛应用,创制出回甘茶、醇味茶、冷溶速溶茶等新产品近20种。目前,该相关技术已在安徽金寨、江西婺源、湖北恩施、云南临沧等贫困地区的20多家规模企业应用,建立生产线30余条,近三年累计新增销售额47.15亿元,直接带动约268万亩共30万吨夏秋茶实现高值化利用,使茶农平均每亩增收1675元。

此外,“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还围绕加工贮藏、质量安全、营养健康、智能生物制造等领域,大力发展应用基础与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突破了挂面高效节能自控干燥、菜籽油高效精制、果蔬压差闪蒸组合干燥、传统肉制品绿色加工、畜禽骨全组分高值化加工等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重点研发符合国民营养和消费需求的新产品,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提供重要科技支撑。目前,中国农科院建有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学科集群,相关科研团队长期聚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营养与健康等五大方向,在植物蛋白工程、油脂工程、肉品保鲜物流、真菌毒素检测与防控、农兽药残快检等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和高端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随着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后减损和绿色供应链产业化关键技术装备不断取得突破,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标准法规体系的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整个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三创一体”的典型代表。

农产品加工行业面临的问题

尽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很快,但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行业还面临诸多问题,王凤忠表示,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装备方面仍存在明显的短板。

王凤忠介绍道,“比如关键酶制剂和配料进口依赖度较高,面临‘卡脖子’的问题;产后损耗大,存在技术短板;梯次加工技术缺乏,附加值低;对资源综合利用缺乏部署;农产品加工装备自主创新重视不够等问题。

一是关键酶制剂和配料依赖进口,面临“卡脖子”问题。酶是农产品加工中的重要介质,在许多环节均涉及酶的应用。当前,酶制剂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中国酶制剂市场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从技术上,国外垄断了主要的菌种专利,并且国外基因工程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处于绝对的领先地位,而国内技术还相对落后,发展受制于人,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和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严重供给不足。

二是产后损耗大,存在技术短板。产后损耗是农产品加工业中长期难以解决的痼疾。在农产品加工环节中,我国生鲜农产品减损保鲜与物流技术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处手工、半机械化阶段,存在两大技术短板:一是缺乏绿色精准的减损保鲜技术,现有技术装备靶向性低、精准性差、绿色环保性不高;二是缺乏智能化的冷链物流技术,现有冷藏与物流技术设施设备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低,在途监测不到位、控制不精准,运行成本高。

三是梯次加工技术缺乏,附加值低。农产品从原料到商品,其间要经过初加工、深加工、生鲜到熟制等梯次加工多个环节。农产品经过加工之后交易变成商品,才能增加更大的附加值。王凤忠表示,我国农产品从初加工到深加工、生鲜到熟制的梯次加工技术缺乏,对农产品的利用不足、加工深度不够、加工转化和增值率较低;我国当前农产品加工率约为67.5%,相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距离,尤其深加工技術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10—20年,各种高新加工技术应用不普遍,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四是对资源综合利用缺乏部署。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在资源综合利用、加工装备自主创新等方面仍存在着薄弱环节。目前,在我国粮油、果蔬、畜禽、水产品加工过程中,加工共产物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仍是可增值的加工原料,但由于工艺落后、装备简陋,新兴企业收集和储运成本高,加工链条短、增值空间小等一系列问题,近60%的共产物没有得到综合利用,只能低值化处理,作为废物丢掉或简单堆放,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五是对农产品加工装备自主创新重视不够。一些领域加工装备研发落后于技术工艺,国产关键设备性能有待提升,不少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或中试阶段未实现工业化,特别是在中式传统食品工业化装备、智能制造等领域前瞻性不足。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孙坦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将加快构建全国一盘棋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强基础性与基础原始创新,努力实现卡脖子技术装备自立自强,全力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

持续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

针对我国农产品采后损失重、加工转化率低、核心加工装备依赖进口等问题,王凤忠表示,中国农科院将重点突破农产品自动化采收贮运、绿色保鲜、在线分级分选、产地初加工、全组分梯次利用、传统工艺再造、功能因子稳态化等农产品现代化加工保障共性关键技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研制一批连续化、规模化、智能化“收贮运加检”核心装备、专用装备和成套装备,基本实现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自动控制。

“十四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要推进要素集聚,以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强镇、特色产业集群等项目为抓手,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创建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推进科技创新,攻克一批农产品加工工艺和设备瓶颈难题,集成创制一批科技含量高、适用性广的加工工艺及配套装备。推进主体培育,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大型企业集团,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针对农产品加工科技中的短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部署了多项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未来将加快构建全国一盘棋的协同创新体系。围绕一村一品、产业强镇、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农业农村部中心工作,团结兄弟单位发挥区域优势、分工协作,有序推进联盟、学会、协会等管理运行,搭建产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构建独具特色、在国内外具重大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联合体。

二是加强基础性与基础原始创新,针对我国农产品采收、贮运、保鲜、加工、质量安全、营养健康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为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提供理论支撑。

三是努力实现卡脖子技术装备自立自强。重点突破农产品自动化采收贮运、绿色保鲜、在线分级分选、产地初加工、全组分梯次利用、传统工艺再造、功能因子稳态化等农产品现代化加工保障共性关键技术。

此外,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还将全力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未来将联合国内优势科研机构共同筹建农产品加工与贮运国家重点实验室,并积极争取农产品产后减损重大科学设施支持;以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学科群重组工作为契机,完善学科群内区域性、专业性、产业性重点实验室布局;牵头构建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实验室体系,以绩效考核推进开放共享。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表示,农产品加工业是构建乡村产业链的核心,农产品加工在减损保鲜,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产业兴旺、提高产地溢价和“三创一体”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孙坦还表示,下一步,中国农业科学院将着力加快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壮大乡村产业链,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力争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从2.4:1提高到2.84: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从67.5%提高到80%左右,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幅提高。

作者:阮思甜

上一篇: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总结三篇集锦下一篇:体育教学总结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