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模型评析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当前的城乡空间转型发展背景,决定了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传统的以注重建筑、工程、形体美学的“设计师”向注重以社会经济、文化传承以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规划师”身份的转变;传统依托建筑学为基础的工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亟待转型和调整。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经济地理模型评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济地理模型评析论文 篇1:

基于OTT框架下的新经济地理模型评析

摘要: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中的OTT框架即含二次子效用的拟线性效用函数和附加型运输成本的分析框架特征及经典模型的分析,发现尽管新经济地理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由于其严重依赖于传统的DCI框架而备受指责。OTT框架的提出则弥补了DCI框架的许多不足,在考虑商品能否有效贸易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可贸易情形下的空间经济结构问题,将新经济地理学研究引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OTT框架;新经济地理;模型;区域经济;产业集聚

新经济地理学是空间经济学一个新的分支学科,它利用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来解释地理上各种形式的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自克鲁格曼(Krug-man,1991)《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一文发表以来,新经济地理学进一步深化了在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等领域的研究,被称为是继新产业组织理论、新贸易理论、新增长理论之后出现的第四次“新经济学”研究浪潮。但同时也有不少西方学者对它提出了批评,尤其是它严重地依赖于特殊的研究框架,正如克鲁格曼所指出的,新经济地理学严重地依赖于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CES效用函数和冰山运输成本,即DCI框架。有鉴于此,Ottaviano,Tabuchi and Thisse(2002)提出了一个含二次子效用的拟线性效用函数和附加型(addi.tive)运输成本的分析框架,即OTT框架,来进一步研究新经济地理问题。本文拟从OTT框架的特征及三个重要模型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该框架下新经济地理理论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一、OTT框架对新经济地理学的改进

OTT框架主要通过引入含二次子效用的拟线性效用函数和附加型运输成本而发展了新经济地理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更现实的运输成本假设

DCI框架下,工业品运输成本假定为萨缪尔森(Samuelson,1954)的“冰山”交易形式,即每单位产品只有一部分能到达目的地,其余部分则在运输途中溶化掉了,意味着工业品价格的任何增加都会导致其运输成本成比例地增加,这是不现实的。OTT框架下,假定工业品运输成本为附加型,即每单位产品的运输需要耗费T单位农产品,其中T>0,这更接近现实。

(二)更清晰的比较静态分析结论

在DCI框架下,采用了含CES子效用的柯布一道格拉斯效用函数和冰山运输成本,这使得各工业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常数且等于替代弹性,均衡时自变量个数少于外生变量个数,因此,比较静态分析时不能研究不同的工业品需求价格弹性和替代弹性对企业定位所产生的影响。由于人们可能认为这些弹性是市场接近、市场拥挤和生活成本等效应相对力量的关键性决定因素,所以比较静态分析不能在逻辑上清楚地说明不同的外生事件对内生结果所产生的影响。进一步说,DCI框架下生产函数中不变的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意味着工业品需求价格弹性和替代弹性与收益递增程度存在负相关关系,需求变量和供给变量的影响也不能予以区分。而在OTT框架下,通过含二次子效用的拟线性效用函数的引入使得企业面临线性需求曲线,工业品需求价格弹性和替代弹性随价格变化,同时,这些弹性也与反映收益递增程度的参数无关,从而可得到清晰的更易于检验的比较静态分析结论。

(三)促进竞争效应(pro—competitive effect)的成功引入

迪克西特一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与冰山运输成本结合时,不变需求弹性意味着均衡价格独立于企业和消费者的空间分布,不管竞争强度如何,企业都根据边际成本采用固定成本加成定价。尽管从分析上来讲便利了,但此结论却与空间竞争研究相冲突。空间竞争研究表明,需求弹性随距离而变化,而价格随需求水平和竞争强度而变化。OTT框架下,含二次子效用的拟线性效用函数的假设使得企业面临线性需求曲线,再结合附加型运输成本假设,所以均衡价格与本地市场的竞争者数量有关。这导致了促进竞争效应,即均衡价格随竞争企业数量的增加而下降。具体来说,在OTT框架下,处于拥挤市场中的每个企业的销售和成本加成额都低于DCI框架,所以企业更愿意定位于有着较少企业的市场。

(四)更强的解释能力

DCI框架下的迪克西特一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CES效用函数和冰山运输成本假设使得工业品需求价格弹性为常数,进而使均衡价格与企业和消费者的空间分布无关。这大大地简化了分析过程,但主要变量之间存在的非线性关系使得绝大部分模型不能得到完全的解析解,从而不得不求助于数值模拟。而惟一最具操作性的FC(footloose capital)模型却丧失了CP(core—periphery)模型的许多重要特征,例如FC模型不具有CP模型所具有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和区位黏性这两个重要特征。而在OTT框架下,含二次子效用的拟线性效用函数和附加型运输成本的引入使得主要变量间表达式都是线性的,这不但保留了CP模型的绝大部分重要特征,同时也具有完全的可操作性,进而可以为集聚提供简洁的福利分析,为区域政策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五)预期作用的充分考虑

在DCI框架下,人们通常假定可移动要素受当前收益差异的驱动而流动(即历史因素起作用)。事实上,在可移动要素的区位决策中,如果市场行为主体十分重视未来收益且产品和要素流动性又极强,忽视预期的作用将会导致错误的结论。而在OTT框架下,主要变量间的线性关系使得我们可以方便地考虑预期的作用,并且可以准确地确定历史和预期在经济集聚形成中发生作用的参数范围。

由上述分析可知,OTT框架在多个方面弥补了DCI框架的不足,然而,其偏好的拟线性结构意味着消费者在各种工业产品上的花费与收入无关,因此,相对市场规模仅取决于居住于每一区域消费者的数量,而与他们的收入水平无关。但是,收入效应的缺乏对集聚逻辑影响不大,其主要影响是消除了重叠区,即在对称情形下,突破点和支撑点总是重合的。

二、OTT框架下三个主要的新经济地理模型

鉴于DCI框架的局限性,西方学者在OTT框架下从多个方面出发建立了许多新经济地理模型以研究生产的空间分布问题,Ottaviano,Tabuchi andThisse(2002)建立了一个基本FE(footloose entre-preneur)模型,并分别引入预期和城市成本对其进行了扩展以研究产业空间分布及其福利问题;Ottaviano(2001)建立了一个基本FC(footloose capital)模型以分析世界范围内本地市场效应的福利含义;Behrens(2004)通过建立一个不可贸易情形下的FE模型来研究不可贸易品的存在对生产空间结构的影响问题;Behrens(2005)建立了一个单边贸

易情形下的FE模型以研究单边贸易模式对区域趋异的影响问题。城市成本被认为是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离心力,且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过程加速、城市崛起速度惊人、城市成本急剧上升。同时,不可贸易商品和服务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明显且在基础设施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其比重更大,因此,下面拟对基本FE模型、存在城市成本的FE模型和不可贸易情形下的FE模型进行述评,以期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所启示。

(一)基本FE模型

Ottaviano。Tabuchi and Thisse(2002)介绍了一个基本FE模型。这是OTT框架下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两部门、两区域产业区位模型。它将含二次子效用的拟线性效用函数和附加型运输成本引入到新经济地理模型中,从而摆脱了新经济地理模型对DCI框架的严重依赖,并在新的OTr框架下研究运输成本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问题。

该模型首先假定经济体系中存在两个区域,其技术水平相同。存在两个部门和两种生产要素,农业部门在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下生产同质的农产品,且仅需一种投入,即农民。农产品在区域间不存在运输成本,而农民则平均分布于两个区域且不可跨区域流动,因此,均衡时两区域的农民收入相同。工业部门在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下生产差异化工业品,且仅需一种投入——工人。工业品在区域间存在运输成本,且工人可跨区域自由流动。由于不存在范围经济且规模报酬递增,所以企业和产品种类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而工业部门生产成本函数的特定假设也使得每一区域的工人数量与其企业数量之间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所以工人的跨区域迁移必定导致相应企业的跨区域迁移。

由于工业品存在运输成本,所以企业能够分割市场并在空间上相互分割的市场成功地实施差别定价,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来确定均衡价格。含二次子效用的拟线性效用函数和附加型运输成本假设使得均衡价格依赖于企业在区域间的分布。同时市场结构属于不完全竞争,所以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和退出任一区域,均衡时利润为零,从而也就确定了均衡工资。然而两个区域的均衡工资和价格指数都可能不相同,导致区域间工人的当前效用差异。当前效用差异是工人的迁移驱动力,它会驱使工人从当前效用低的区域流向当前效用高的区域。工人的流动会引起相应的企业迁移,从而影响每一区域的均衡价格,进而影响每一区域的价格指数和均衡工资,导致当前效用的变化,直至两区域的当前效用水平相等或者工业部门完全集聚于单一区域才实现了稳定的空间均衡。该模型将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下各区域企业和工人份额内生化,得出运输成本等参数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一个新企业的进入将降低本地价格指数,从而降低本地企业的利润和工资,这是由于本地市场的竞争加剧而引起的负的竞争效应。当工业品之间替代性强、运输成本高时,竞争效应强。与此同时,新企业的进入必然会导致本地工人数量的增加,这意味着本地市场需求膨胀,从而使得本地企业利润和工资提高,这是正的需求效应。当规模经济强、农民在所有劳动者中所占比重小时,需求效应强。所以,当工业品之间替代性强、规模经济弱、农民在所有劳动者中所占比重大和运输成本高时,竞争效应强于需求效应,因此将阻止产业的地理集中,工业部门由于竞争效应过强而均匀分布于两个区域。而当工业品之间的替代性弱、规模经济强、农民在所有劳动者中所占比重小和运输成本低时,需求效应将强于竞争效应。此时,新企业的进入将增加本地所有企业的利润和工资,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工人进入,引发因果循环,最终导致工业部门在该区域的完全集聚。

总之,该模型进一步证实了DCI框架下新经济地理模型的一些主要结论,从而说明并不像其批评家们所说的:新经济地理模型的主要结论严重依赖于特殊的框架选择。同时,由于该框架良好的解析性,使得我们能够方便地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扩展。但是,就像大部分产业区位模型一样,该模型同样没有考虑集聚成本问题。事实上,在某一特定区域的人口集中必然会导致城市的出现,而居住在城市的居民则必须承担一定的城市成本(主要包括住宅和通勤成本)。而且,当今主要的集聚分散力(dispersion force)似乎在于城市成本,而不是在于就业和支出份额急剧下降的农业部门。因此,有必要将城市成本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引入,从而进一步扩展FE模型。

(二)存在城市成本的FE模型

Ottaviano,Tabuchi and Thisse(2002)在基本FE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一个存在城市成本的FE模型。假定经济体中存在两个区域,每一区域都为一连续的一维空间,且都存在一个中央商务区(CBD),所有企业都定位于其所在区域的中央商务区。假定企业不需使用土地,因此中央商务区在区位空间中只是一个细微的点。而区际贸易则在两个中央商务区之间进行。住宅是一种新商品,它由工人所占用的土地来描述。而作为城市居民的工人不仅需消费土地以居住而且须通勤去本区域企业所定位的中央商务区。为简化分析,假定每位工人消费一单位土地用于居住,且通勤成本与距离成正比,所以工人均匀地分布于各自区域的中央商务区两旁,每一区域的大小随着工人在区域间的分布而变化。在短期中,工人来不及在区域间流动,而只能在本区域内通过选择居住位置以实现短期均衡。假定每一区域的地租统一收集后再平均分配给该区域的所有工人,所以在短期均衡时,同一区域的单个工人的城市成本(地租加上通勤成本再减去地租补贴)相同,且单个工人的城市成本与工人在区域间的分布(即企业在区域间的分布)有关。同时,由于同一区域所有工人的工资也相等,所以,同一区域工人具有相同的效用水平。然而如基本FE模型所述,每一区域的短期均衡工资和价格指数都依赖于企业在区域间的分布,所以产业分布的偏移就会导致区域间短期均衡工资、城市成本和价格指数的差异,进而引起区域间工人效用水平的差异。效用水平差异同样会驱使工人从效用水平低的区域流向效用水平高的区域,工人的流动又会引起相应的企业迁移,从而影响每一区域的短期均衡价格和城市成本,进而影响每一区域的价格指数和均衡工资,导致各区域工人效用水平变化,直至两区域工人效用水平相等或者工业部门完全集聚于单一区域才实现了长期的稳定均衡。

该模型在基本FE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新的分散力——城市成本,进而研究运输成本等参数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作为城市成本重要衡量指标的通勤成本系数如果足够大,那么生产的分散分布将是惟一的空间均衡;如果不太大,那么随着运输成本的不断下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将逐步经历分散、集聚和再分散三个阶段。且通勤成本系数的大小将影响集聚出现时的运输成本范围。通勤成本系数越大(小),则集聚出现时的运输成本范围越窄(宽)。在通勤成本系数不太大的情况下,当运

输成本较高时,由于跨区域为农民提供工业品将承担高昂的运输成本,所以企业分散分布;当运输成本下降到中等水平时,企业跨区域为农民提供工业品所需承担的运输成本下降,同时企业集聚区域的工人所需承担的城市成本也并不太高,所以企业将完全集聚于单一区域;而当运输成本下降到足够低的水平时,企业集聚从而工人集中所导致的城市成本大幅上升,进而使得企业再一次分散到两个区域。

总之,该模型通过引入城市成本这一新的分散力,进一步拓展了OTT框架下的新经济地理模型,并着重研究了运输成本对于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即在满足一定参数关系的情况下,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将先后经历分散、集聚到再分散三个阶段。然而,上述两模型一直建立在以下假定之上:差异化产品总能在所有区域间有效地进行贸易。而关于不存在贸易情形下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问题,在新经济地理领域一直无人问津。事实上,尽管运输成本长期下降,而不可贸易商品和服务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却日益重要。正如Krug-man(1996)所说:“当我们带着空前的狂热来回运送制造品时,这些可贸易品在我们经济中的份额却在不断下降。”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在不可贸易情形下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问题。

(三)不可贸易情形下的FE模型

Behrens(2004)提出了一个不可贸易情形下的FE模型。其假定条件与Ottaviano,Tabuchi andThisse(2002)基本相同,惟一不同的一个重要假设在于产品未必能有效地进行贸易。尽管考虑不可贸易品最容易的方法就是简单地假定一些商品是可贸易的而另一些商品是不可贸易的,但是这一方法存在明显的不足。因为大部分商品和服务在本质上既不是可贸易的也不是不可贸易的,其准确属性依赖于当时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且随时间而变化。所以该文假定所有商品在每一个地方都是潜在可贸易的,然后内生地决定在均衡时它们是否能有效地进行贸易。鉴于以往文献仅仅关注本质上不可贸易的商品,所以该文主要关注那些潜在可贸易但均衡时却是不可贸易的商品。

具体而言,该文假定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未必一定能在其外地市场进行销售。只有当一个企业所制定的产品价格足够低以使得其外地市场的消费者愿意购买同时又是足够高以使得其利润非负时,该企业才可能在其外地市场进行销售。否则该企业只能在其本地市场进行销售,因而形成了完全的自给自足经济。此时,各区域产品价格由利润最大化条件决定,均衡工资由利润为零条件决定。在长期中,工人会由于效用水平差异而流动,从而导致企业的流动,直至两区域效用水平相等或企业完全集聚于单一区域才可能实现长期空间均衡。

当运输成本足够高时(完全的自给自足),根据不可移动要素(农民)数量A和可移动要素(工人)数量L将出现三种稳定均衡。当A与L之比值较高时,将出现完全自给自足下的对称稳定均衡,每一区域的工人只能消费各自区域所生产的差异化产品。当A与L之比处于中间值时,将出现完全自给自足下的部分集聚稳定均衡。现代部门的规模经济越强、产品差异性越大,则部分集聚越强,且A与L之比值越低,则集聚程度越高。而当A与L之比值较低时,将出现完全自给自足下的完全集聚稳定均衡。此时,与存在区际贸易时的情形不同,处于落后地区的农民将不能消费任何差异化工业品。这可以为我们解释许多发展中国家所存在的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大多数商品和服务只有在大城市才能获得,而乡村居民却只有很少的商品和服务可供选择。由以上分析可知,当运输成本高以致不存在区际贸易时,不可移动要素与可移动要素数量之比值决定了空间经济结构类型。因此,对于一个既定的总体人口来说,当不可移动要素与可移动要素数量之比值下降时,即使运输成本并未下降,也可能引发一个完全或者部分集聚过程。如果我们将不可移动要素视为低技能工人而将可移动要素视为高技能工人,那么当受教育的人口比例日益提高时,即使不存在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也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空间不平等,这可以部分地解释某些发展中国家经济活动集聚的演变过程。

总之,该模型在考虑商品能否有效贸易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可贸易情形下的空间经济结构问题。尽管完全自给自足这一假定对于当今世界制造业来说并不现实,但它却适用于对历史情形的分析,或者研究某些服务业的空间均衡以及运输基础设施较差的发展中国家区域不平衡发展问题。同时,不可贸易品的存在也显著地改变了新经济地理的标准结论,不存在贸易情形下的集聚均衡说明了:贸易并不是集聚出现的一个必要条件,即使在一个完全自给自足的经济中,集聚也可能会出现。而且,不可贸易情形下的均衡结构比存在贸易情形下的均衡结构更加丰富,出现了部分集聚稳定均衡。当然,我们尚需更多的经验证据以支持这一模型所产生的结论。

责任编辑 卫 玲

作者:李国平 张杰飞

经济地理模型评析论文 篇2:

城市规划专业中的“地理规划思想”融贯研究

摘 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当前的城乡空间转型发展背景,决定了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传统的以注重建筑、工程、形体美学的“设计师”向注重以社会经济、文化传承以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规划师”身份的转变;传统依托建筑学为基础的工科院校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亟待转型和调整。以“地理规划思想”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其在传统工科城市规划专业所开设的相关课程教学体系当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以及社会地理思想的融贯教学研究。期望在城市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之下,能够促进工科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培育具有社会、经济、人文地理情操的合格规划师。

关键词:城市规划专业;地理规划思想;教学改革;发展研究

Key words:Engineering urban planning specialty ; geography planning idea ; teaching reform ; development research

1 当前城市规划专业改革的背景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一切自然、社会、经济等现象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的本质在于从“人—地”关系视角深入分析地球表面上的各种现象及其背后所隐藏的各种规律。地理学思维不仅强调纯自然或者纯经济的抽象规律研究,还注重对地球表面上各种人文现象的观察,尤其从人文和社会地理学角度关注空间中人的社会情感价值及行为组织规律。当前我国正处于城乡发展的转型时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也都十分明确的提出了未来城市发展所必须要注重对人的关心,要塑造具有包容性、能够彰显人的“获得感”、体现场所精神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结构。反映在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层面,城市规划相关课程体系应更加关注对“城市与区域地理”“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化”“城市经济地理规律”“城市社会文化地理规律”“城市公众参与机制”等知识和思想的融贯研究。城市规划关乎每一个居民的切身利益以及所有日常生活的全部,因此,城市空间发展及规划必须要体现“人本主义”的价值导向。在对未来城市规划师的教学培养当中,要首先从空间形体的“经济、社会与人文地理”的角度进行知识训练,塑造学生的城乡地理观,激励学生关心城市各类空间当中的情感价值、经济规律、阶层利益以及空间包容等思想。在学习城市规划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改变原有仅关注城市物质空间形态设计的不足(诸如城市形态结构、城市功能结构、城市空间客观尺度等),逐步向关注城市物质空间形态与城市社会、经济、人文空间并重进行考虑。尤其应注重城市发展当中人的日常生活行为规律、空间的社会经济及生态价值等。而这些知识体系的构成在地理学当中是最为明显、最为核心的研究体系。因此,把地理学中的相关知识内容(如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旅游地理学、景观生态地理学等)融贯到城市规划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有效加强学生的地理规划思维,有助于塑造优质的城市规划设计师。

传统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所培养的学生在5年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具有较强的城市物质空间形体设计能力,但缺乏从“人-地关系”视角进行宏观的城市经济地理空间建构以及微观人本化的城市行为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往往导致学生只关注的是城市形态的表象空间,容易忽视事物或城市景观表象背后的经济地理运行规律以及人的社会行为地理认知差异,对城市空间的情感和价值规律也难以表达清楚。在建筑学思维背景下所培养的学生更具有技术功底、绘图功底以及形式表达的功底,但面对复杂的城市问题,在表象式的城市物质形体层面所进行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也自然很难具有说服力,未来所设计出的蓝图不仅不能有效促进和指导城市发展,甚至会引导城市走向错误的发展方向。

2 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引入“地理规划”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2.1 学科现实发展的诉求

面对当前快速发展的城市化、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日益同质化的城市景观等,使得城市规划在社会大众当中被寄予了厚望。而处在城市转型发展背景下的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同时面临着沉重的社会舆论压力。“图上画画、墙上挂挂”以及“规划浪费”和“规划不如领导一句话”等社会性的激进观点使传统城市规划时常会陷入角色定位的尴尬当中。面对错综复杂的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学界也面临着“理论不好用、方法不适用、知识不够用”的状态,一些城市规划设计院也不断通过引进一些地理学和经济学背景的专业人才来进行知识技能的融贯和拓展。

国内工科城市规划专业大都是在建筑学背景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以及体制改革发展的滞后性,使得工科城市规划专业发展在“地理规划思想”融贯导入方面,面临着诸多阻力,甚至一些激进观点认为“地理学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专业不是真正的城市规划专业”;即使一些院校开设了地理类的相关课程,但是大部分课程处于选修课的初步阶段。建设部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并没有将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相关地理课程列为各院校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当中;甚至有些学校受传统建筑学思维影响以及师资力量的制约,就没有开设相关地理课程。也有部分开设了城市社会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等课程的院校是为了应付学生参加城市规划社会调查竞赛的状况,在学生教学上表现的极为功利性,没有将地理类的社会人文素质课提升到作为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基础理论必须素养培育的核心地位上来。

2.2 地理规划思想融贯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的现实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地关系”复杂规律和机制的一门学科,不仅关注物质空间形体的地理现象特征,更关注现象背后的运行机理。地理式的空间思维训练能够为城市规划专业学生提供一个系统、综合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城市空间本质问题的方法。通过地理规划思想的介入可以丰富传统工科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的领域和方法体系。钱学森先生曾指出,地理学是一门系统工程学科,其涉及的领域和内涵已经远远超过学科的界定,它是一门包含技术科学、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广泛学科群。《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当中也提到,当代地理科学教育应鼓励学生关注地理空间的理解技能以及空间人文素养等。现代地理科学已经逐步向相邻学科渗透,并成为一种流行的地理建构思潮。诸如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在传统地理学科体系下开设了城市规划专业,力图从地理学建构视角开展“地理规划教育”[1]。从国外视角上来看,以美国为首的现代城市规划教育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知识体系已经在逐步减少对建筑学的依赖,而构建出基于地理空间、公众政策、社会管理等多学科知识融贯的教育教学体系。诸如,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伊利诺斯大学芝加哥分校(UIC)的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当中,就已经形成了城市规划与地理学知识相融贯的模式,例如,他们将基于地理学的GIS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2]。

2.3 现实教学当中的反思

在部分工科城市规划专业相关地理学课程的教学中,一些学生受传统建筑学思维的影响对地理知识理论课程表现得并不积极,甚至一些学生和教师认为,“这些知识可以由专门学地理的专业人员来完成,我们毕业后就是要画美观、奇特的效果图”。受这种功利价值观的导向,导致学生在理论课堂上(诸如城市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区域规划概论等)学习态度不积极、不端正,学生普遍缺乏积极的理论兴趣,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自然就不理想,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生的地理空间综合分析能力就会欠缺,最终对城市规划方案的设计表达效果和创新程度也会受到影响。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就会发现,是否系统接受过地理规划知识的训练,对学生做出来的规划设计成果也会产生明显的差异性,诸如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当中:那些关注地理学知识的同学在介绍和设计自己方案的时候,能够很好的从宏观区域到微观社会人文角度进行方案构思,而那些平常不怎么关注地理学知识的同学,在介绍自己方案的时候,很容易陷入语言表述及方案逻辑混乱的状态,方案构思也时常缺乏新意和表达逻辑,或很难究其本质规律,诸如方案当中缺乏对城市与周边区域地理环境关系的分析,缺乏对城市发展背后的人文、经济价值和社会行为认知规律深层分析等。一些接受过地理学知识素养的学生还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知识体系进行空间建模分析,也有一些学生能够从景观生态地理学角度进行城市与区域景观格局的分析,还有一些学生能够经济产业地理角度进行经济模型与产城融合分析等。分析的深度不同进而会对最终的成果表达以及成果的合理性都会产生较大的差异性。

3 城市规划专业引入“地理规划”的目的和特色

3.1 地理规划融入城市规划专业的目的

转变传统以物质空间为核心的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思路和方法,扭转现实教学过程中城市规划学生对地理学知识难以理解、提不起兴趣的尴尬,注重对学生运用地理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区域地理观、自然地理观、社会地理观、人文地理观、经济地理观等系统的地理学思维方法和能力。提高学生从区域地理、定量分析、社会调查与分析等视角进行相关城市问题的分析和解构能力。解决学生缺乏运用地理学知识分析现实城市规划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空谈理论”、“空谈社会”、“空谈人文”、“空谈经济”的规划设计理念,系统灵活地将地理学知识融贯到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当中,塑造工科城市规划专业“地理规划思维”的创新培养方向。

3.2 地理规划融入城市规划专业的特色

一方面,将地理学理论知识作为研究主题,纳入“城市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中,并通过“区域地理观”、“社会地理观”、“经济地理观”、“人文地理观”、“旅游地理观”、“自然地理观”、“历史地理观”等专题讲述强化地理规划思维的重要性[3]。另一方面,通过地理学知识的综合融贯,让学生系统掌握和认识地理学思想和方法在城市规划设计当中的内涵和地位。区别于以往“就城市论城市,就形态论空间”的设计状态,让学生通过定量模型、社会调查、区域分析等方法去构建方案、解构方案、评估方案,并让学生在规划设计的整个流程中不断修正方案构思。同时,针对方案设计,还应建立基于地理观视角下的评析图纸、评析方案流程,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与地理规划设计的考虑。

4 城市规划专业引入“地理规划思想” 的教学方法

4.1 确立“地理规划思想”融贯城市规划教学的理念

在“地理规划”理念指导下,通过研究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工作及人才培养价值和目标的变化趋势,确定新时期、新常态下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针对新时期中国城市规划及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侧重点由城市向城市群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以及城乡社会、经济与人文空间设计转换并重发展的趋势,城市规划的专业培养目标也应从传统的以建筑学和工程设计类的“规划设计师”培养向融合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社会、经济、人文并重化发展的“又综又专”的规划师培养目标进行转换。在专业知识教学上,应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能够深刻关怀社会地理、人文地理、自然地理、历史地理等全面知识的符合型专业人才;在学生能力素养培育上,应注重由传统的空间设计观向统筹规划、社会、经济、管理等多元并重的发展格局进行转变;在学生综合价值观素养培育上,要注重由技能型人才向能够解决城乡复杂社会问题的综合人才培育进行转变。

4.2 构建城市规划专业“地理规划思想”教学的知识培养框架

根据新时期中国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变化趋势和价值诉求,不断丰富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延伸专业课程,尤其应充分发挥地理科学知识在解决人文、经济、空间、生态等问题方面的优势。将地理规划思维融贯在城市规划多个基础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当中,以规划设计课作为检测理论教学的依据,构建“地理学理论”——“区域地理分析”——“社会、人文地理调查”——“地理规划设计”的渐进式教学流程,将地理学知识融入城市规划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对自然地理学、社会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景观生态地理学、城市地理学、乡村地理学等理论课程的开设或拓展,不断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通过一些基础设计课程不断强化学生对城市空间问题分析的地理解构能力,诸如通过《城市规划专业初步》、《城市规划思维训练》以及《城市规划基础》的系列设计初步课程,训练学生初步的地理规划思维和专业分析城乡空间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课程融贯设计当中,首先以低年级的课程设计为平台,将“地理规划思想”融贯到“城乡地理知识理论讲授”到“地理空间认知及感知实践应用”的过程当中。课堂教学环节是低年级学生接触“地理规划”的初步阶段,在讲述当中,应着重培育学生对区域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社会地理、景观生态地理、乡村地理等系统认知的能力。“地理规划思维”应作为一种空间规划的思想强调给学生,并通过以“人-地关系和谐发展”、“人居环境作为人地关系的子系统论”等专题的讲述,强化“地理规划思想”的重要性。在相关理论课的讲授之后,学生应借助对“地理环境的实地调查分析”环节进一步感知和解构“地理规划思想”的内涵。通过对城市不同类型空间或地段的人文地理调查研究,使学生既关注城市形态空间的形象特征,还要从地理认知角度深入体会城市空间内涵的人文精神,如社会阶层差异化特征、城市邻里区位特征、城市社区认同感、城市感知意象地图等。在高年级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体系当中还要不断强化“地理规划设计”,让学生系统认知及熟料掌握地理规划设计的内涵和方法体系,区别于以往“闭门做规划”的状态,让学生通过与地理环境的深度接触,去寻找城市社会、经济、人文空间的情感价值和内涵,并发现地理限制性影响因素对城市空间方案构思的差异性规律,通过反复性的地理规划思想训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规划思想导向下的城市规划设计绝对不是抽象地理空间的主观建构分析,而是源于对地理知识与地理规律认知的前提下,培养去解决复杂城乡空间问题的能力。是源于对“人-地关系”内涵的深层次领悟。既让学生注意城市空间的地理特征,又让学生关注城市地理环境背后的人的行为价值规律,因此“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成为地理规划思想的核心价值。

4.3 营造城市规划专业“地理规划思想”的氛围

4.3.1 营建地理规划 “学习—交流—实践”的氛围

搭建多元开放的“学习-交流-实践”平台,营造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的地理建构学习氛围,不断拓宽城市规划领域当中的地理知识、地理信息,强化学生自觉的地理规划学习意识。首先,通过相关理论和规划设计课程,打通专业教室和室外自然、人文、经济地理场所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充分利用图书馆进行地理知识素养的相关书籍和文献推荐,利用建筑学院的开敞空间创造地理规划思想的自由交流和自主学习场所氛围。其次,通过聘请我国以地理学为背景开设城市规划专业学校的专家进行“地理规划思想”的学术报告,不断强化学生对城乡地理空间观的认知能力。

4.3.2 营建专题性“地理规划思想”教学资源平台

为了更好地强化学生对地理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关注,通过相关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城市总体规划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理性引导,并探究不同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城市规划方案分析的融会贯通能力。如在地理学参与规划教学目标的导向中,可探索不同类型、不同主题的教学环节,进行专题式教学,通过构建“经济地理专题”、“区域地理专题”、“城市地理专题”、“城市社会地理专题”、“文化地理专题”、“行为地理专题”、“自然地理专题”等不同教学环节,来引导和培育学生的地理规划思想。(见图1)针对“地理学知识参与规划设计”的思维创新及转变,探索“地理规划下的设计构思和定位”、“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设计构思和定位”、“社会、经济、人文视角下的设计构思和定位”,以及在相关规划设计课程中采用“评图方式和标准”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进而不断塑造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正确自然地理观、社会地理观、区域地理观、人文地理观、生态地理观等。并以《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毕业设计》、《城市规划思维训练》等课程为平台,研究地理规划思想引入相关规划课题的方法,为城市规划专业教学创新提供可能[4]。

4.3.3 成立专门化的“地理规划”教学组

结合城乡与区域规划发展方向,可以成立专门化的城乡规划专业地理规划教研组,开展基础地理规划教学的深入研究,构建工科城乡规划学科视野下的地理规划基础教学体系。不断推动高校工科城乡规划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和探索实践,突破传统依托于建筑学和工科背景的培养方案,通过相关课程体系的重组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强调地理规划思维在城乡规划学课程体系当中的特色性,强化社会地理、经济地理、生态地理与城乡物质空间等的整体关联与协同发展,实现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拓展。

参考文献:

[1]马仁锋.理工兼容型规划专业“区域分析与规划”教学改革[J].建筑与文化,2015(6):32-35.

[2] 汪芳,朱以才.基于交叉学科的地理学类城市规划教学思考——以社会实践调查和规划设计课程为例[J].城市规划,2010(7):53-60.

[3] 符娟林.城市规划专业“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与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41):84-85.

[4] 于宁,刘景军,邓琳,王纯岩.城市总体规划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创新—以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高师理科学刊,2014(5):117-120.

责任编辑:王凌宇

作者:张中华 张沛 任云英

经济地理模型评析论文 篇3:

内蒙古经济发展与开发程度空间匹配研究

摘 要:从经济发展与开发程度空间匹配的视角出发,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2001、2005、2011年内蒙古县域单元的人均GDP和区域开发程度(RDD)指数空间分布特征,借助改造后的波士顿矩阵划分县域单元的空间匹配类型,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各类型单元发展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与开发程度均呈现东西部空间分异显著的特征;(2)县域单元经济发展与开发程度在空间上不完全匹配,区域开发集聚效应在时间上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3)改造后的波士顿矩阵可划分县域空间匹配类型单元为热匹配型、开发主导型、经济主导型和冷匹配型四类,并分析了各匹配类型单元的特点;(4)资源禀赋、路径依赖和资本逐利性等对各类匹配单元的发展和空间分布影响深刻。

关键词:经济发展;开发程度;空间匹配;驱动力;内蒙古

新世纪以来,伴随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区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与资源环境演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讨论的重要议题之一[1-6]。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7],强调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开发的匹配性,成为当前我国可持续健康发展面临的重要议题。

经济快速增长带来区域经济差异化特征显著,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一方面王芳等[8]、李汝资等[9]采用Theil指数等传统区域经济差异度量方法对省域、大区域尺度区域经济时空差异和格局进行了分析;另一方面谢磊等[10]、张秋亮等[11]以县域经济单元为研究对象,利用GIS和ESDA手段分析多年份复合指标下的环长株潭城市群和呼包鄂榆经济区经济时空差异演变;薛宝琪以地级市为基本分析单元,采用传统区域差异统计方法与ESDA空间分析技术结合的方式对中原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化进行了定量分析[12];靳诚等选用不同时间断面的单一指标,利用ESDA方法分析了江苏省县域经济[13];柯文前等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与ESDA空间关联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对江苏省县域经济空间演化格局进行研究[14];闫人华等人采用ESDA方法研究1975年以来二三产业比重指标下新疆县域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异[15]。综上,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已成为研究区域空间差异的重要手段,且呈现出与其他计量模型结合使用的特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尺度呈现多层次、研究指标多元化的特点。目前,区域开发程度的研究成果较少,仅刘艳军等人在研究区域开发程度及其资源环境关系方面有所体现,通过构建RDD指数分别就东北地区开发程度演化及其资源环境影响[16]、中国区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的耦合关系[17]等进行了研究。目前鲜有对经济发展与区域开发程度的匹配性研究,缺乏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其开发程度是否协调匹配、匹配类型如何及其内在驱动力为何的基本判断。

内蒙古作为资源大省,2002年以来,经济增长连续8年全国第一。内蒙古的城市化率从2000年的42.7%到2011年的56.6%,11年间年均增速1.2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是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典型区域。本文以内蒙古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从经济发展与开发程度的空间匹配角度出发,划分空间匹配类型单元,分析各匹配类型单元产生差异的驱动力,为未来各县域单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1.1.1 区域开发程度指数

区域开发程度指数(Regional Development Degree Index),简称RDD指数,旨在评价区域开发程度大小及其演化特征[16],选择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和公路密度三方面指标来综合测度、反映区域开发程度和水平,以强调区域范围内经济开发、社会开发以及土地利用水平。计算公式为:

RDDi=(++) (1)

式中:RDDi为i年区域开发程度指数,RPTi表示i年区域人口总量,GDPi表示i年地区生产总值,CLAi表示i年区域公路里程;LAi表示i年区域土地总面积,RPTi/LAi、GDPi/LAi和CLAi/LAi分别表示i年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和公路密度,考虑到评价指标的属性,选择α、β、γ分别代表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和公路密度的标志值,本文取研究期内各指标的最大值。

1.1.2空间自相关方法

空间自相关是指对地理事物或现象在空间位置上是否存在依赖关系的检验。空间自相关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18]。

(1)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Global Moran’s I)

Global Moran’s I是用于分析区域整体的空间关联程度和差异程度的指标,可以反映出空间相邻的区域单元在属性值上的相似程度。其公式如下:

I= , S2=(Xi-),=Xi (2)

式中:I为全局Moran’s I指数;Xi(Xj)为区域i(j)的属性值;Wij为依据空间相邻为1,不相邻为0的原则构建的空间权重矩阵;采用标准化统计量Z值对Moran’s I结果进行统计验证:

Z(I)= (3)

式中:E(I)=-1/(n-1),为数学期望;Var(I)为变异系数。当Z(I)>ZP=0.05时, I达到显著性水平;Z(I)>ZP=0.01时, I达到极显著性水平。

统计量取值范围在-1~1之间,当I>0时,且显著时表示正相关,即属性值较大(或较小)的区域在空间上显著集聚,值越趋近于1,总体空间差异越小;当I<0,且显著时表示负相关,即区域与其周边地区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值越是趋近于-1,总体空间差异越大;当I=0时,代表空间不相关。

(2)局域关联指数(Getis-Ord Gi*)

Getis-Ord Gi*可用于分析属性值在局部空间水平上的集聚程度:

Gi*= (4)

为便于统一比较,对Gi*(d)进行标准化处理:

Z(Gi*)= (5)

式中:E(Gi*)和Var(Gi*)分别为Gi*的数学期望和变异系数;Wij为空间权重,其确定原则同Moran’s I。如果Z(Gi*)显著为正,说明区域i周围的属性值相对较大(大于平均值),属高值空间集聚(热点区);反之,如果Z(Gi*)显著为负,则说明区域i周围的属性值相对较小(小于平均值),属低值空间聚集(冷点区)。

1.1.3 改造的波士顿矩阵

波士顿矩阵,又称四象限分析法,即用“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占有率矩阵”来对企业的战略业务单位加以分类和评价[19]。为本文研究需要,以经济发展水平(Economic Development)为X轴,开发程度水平(Regional Development Degree)为Y轴,对波士顿矩阵加以改造,构建县域经济发展与开发程度(以下简称为“E&R”)空间匹配类型的矩阵图(图1)。

对县域E&R空间匹配类型进行划分,第一象限为热匹配象限,分布经济、开发程度高速发展或较快发展的热匹配型单元;第二象限为开发主导型象限,分布经济发展处于冷点区、发展速度不快,但开发程度仍处于热点区且开发程度高的开发主导型单元;第三象限为冷匹配象限,分布经济、开发程度均处于较慢发展或缓慢发展状态的冷匹配型单元;第四象限为经济主导型象限,分布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或较快发展,开发程度缓慢的经济主导型单元。

1.2 数据来源

研究地域为内蒙古101个旗县(市)区单元,并按照空间地理位置,将内蒙古划分为蒙东、蒙西两个地区。蒙东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和赤峰市五个地级市(盟),51个县级行政单元;蒙西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和阿拉善盟七个地级市(盟),50个县级行政单元。研究时段选取2001、2005和2011年3个断面,数据来源于《内蒙古统计年鉴》(2002、2005和2012年)。

2 经济发展与开发程度空间格局分析

2.1 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分析

采用县域人均GDP数据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计算其在3个不同年份各县域单元的全局Moran’s I指数和相关统计检验值,分析内蒙古县域单元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经济热点区域演化格局。利用最佳自然断裂法(Natural Breaks)①进行归类处理,将县域单元划分为热点区、次热区、次冷区和冷点区4级。

结果表明:(1)内蒙古全区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呈高度集聚状态,并且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较低的地区集聚特征更明显。从时间来看,2001、2005和2011年内蒙古县域单元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波动性特征,即“弱集聚—强集聚—弱分散”的空间格局。

(2)内蒙古东、西部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域空间分异明显,整体呈现西热东冷的分布特征。西部地区主要是以高值簇集聚的热点和次热点地区为主,其中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以呼和浩特为核心的城市周围,包括呼和浩特新城区、玉泉区、赛罕区、回民区、和林格尔县、凉城县、清水河县和土默特左旗在内的8个行政单元,且3个年份始终处于高值簇状态,呈现出围绕呼和浩特单中心集聚的状态,表明呼和浩特地区是内蒙古最具活力的区域,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东胜区、准格尔旗巴彦淖尔和阿拉善盟全部旗县构成次热点区域。广大的东部地区主要以低值簇为主的冷点地区或次冷点地区为主。

(3)内蒙古县域单元经济发生热点变迁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东部地区出现向冷点区迁移的现象。2001年至2005年间,热点区域总体上集中分布在呼和浩特周边;2011年热点地区数量增加4个,其中托克托县仍分布在呼和浩特周边,乌海市3个辖区集中分布,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有扩散的趋势,尤其呼和浩特单中心扩散职能明显。东部地区仅霍林郭勒市于2011年实现向次热点区域的跃迁现象,额尔古纳市、根河市等反而出现了向冷点区转变的现象,表明东部大部分地区经济发展持续走低,且缺乏有影响力的经济热点区。

2.2 开发程度空间格局分析

采用区域开发程度模型计算内蒙古3个不同年份的县域开发程度,计算各县域单元RDD指数的全局Moran’s I指数和相关统计检验值,分析内蒙古县域单元开发程度水平及其开发热点区域的空间演化格局(图3)。

结果表明:(1)2001年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内蒙古全区县域单元开发程度不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2005年全区各县域单元开发程度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出现集聚状态,2011年集聚程度更加显著。整体而言,内蒙古县域单元的开发程度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由“空间不集聚—空间集聚—空间强集聚”的转变。

(2)内蒙古县域单元开发程度的热点空间分布亦存在东西部差异,西部地区开发程度高于东部地区,且有进一步提高之势。西部地区集中了内蒙古所有开发热点区域,从热点分布的空间结构来看,多以呼和浩特、集宁区为中心的城市周围,西部的包头、鄂尔多斯等地以次热区为主,表明这些县域单元是内蒙古开发程度最有活力的区域。东部地区以低值簇为主,开发程度以冷点地区或次冷点地区为主。另外,2005年到2011年间,区域开发冷点区域数量增加显著,由22.77%增加到34.65%,表明了2005年以来内蒙古县域开发程度差距进一步拉大。

(3)内蒙古东部单元开发程度变迁趋冷形势加剧,西部基本保持不变。东部地区县域单元冷热点区域变化显著,呈现县域单元开发程度普遍降级的现象。到2011年东部地区开发程度较高的次热点区仅集中在科尔沁区等地方性中心城市,乌兰浩特市区、赤峰市、通辽市的市辖区周边旗县全部退出次热点区;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和兴安盟仅个别旗县在冷点与次冷点间徘徊,其余绝大部分保持在开发冷点区,表明东部地区开发力度持续放缓,缺乏区域开发的动力。西部东胜区、达拉特旗由开发热点区退出,五原县、临河区进入开发热点区,西部地区仅有个别县域单元进入开发冷点区,其余大部分县域单元以开发热点、次热点县域单元为主保持不变,表明西部地区开发态势基本稳定且开发程度普遍较高。

3 经济发展与开发程度的空间匹配性分析

3.1 E&R空间匹配类型划分

2001年区域RDD指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区域开发程度空间集聚性不强,不具有明显的开发热点区与冷点区,无法将开发程度与经济发展进行匹配研究,表明2001年区域开发程度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同区域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现象一致[20]。故仅对2005、2011两个年份内蒙古区域空间匹配类型进行划分,将101个县域单元划分为热匹配型、开发主导型、经济主导型和冷匹配型,见图4。

3.2 E&R空间匹配类型单元特征分析

(1)各类型单元数量变化明显,2005年到2011年间,呈现出热匹配型和开发主导型单元数量减少,经济主导型和冷匹配型单元数量增加的特点,表明2005年以后内蒙古整体的县域经济发展与开发程度的热度下降。

(2)热匹配型县域单元不是内蒙古区域发展的主要类型,但局部集聚效应突出。热匹配型县域单元从2005的18个下降到2011年的13个,由占县域总数的17.82%下降到12.87%,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热匹配型县域单元主要集中在首府呼和浩特市辖区及其周边县域单元,集聚效应明显;另外资源型地区的鄂尔多斯东胜区、杭锦旗和准格尔旗亦有集聚效应出现。

(3)经济主导型县域单元比例逐年上升,发展潜力较大。经济主导型县域单元从2005的5个上升到2011年的11个,从占县域总数的4.95%上升到10.89%,增长比例迅速。经济主导型县域单元主要集中在西部的阿拉善盟、乌海市以及鄂尔多斯市部分旗县和东部的霍林郭勒市等资源、能源富集地区。

(4)开发主导型县域单元比例逐年下降,且以农业生产为主导县域单元数量减少更甚。开发主导型县域单元因发展基础的不同表现为以工业生产为主导(包括包头市辖6个区和蒙东地区各主要中心城市的市辖区)和以农业生产为主导2种形式。从2005年到2011年间,开发主导型数量下降9.9%,且主要集中在东部农业生产为主导的县域单元,这与该区域面临向工业化转型,但转型不力有直接关联。

(5)冷匹配型县域单元比例逐年增加,且主要集中分布在内蒙古东北部区域。冷匹配型县域单元从2005的47个增加到2011年的54个,增加了6.93%。从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阴山—乌拉山北部地区、乌兰察布市广大县域单元以及广大的东部地区,这些区域自然环境相对较差,且以农牧业生产为主导,缺乏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3.3 E&R空间匹配类型单元的驱动力分析

(1)资源禀赋是县域单元发展的动力

在内蒙古县域E&R匹配类型中,部分热匹配型县域单元和经济主导型县域单元均为资源富集区域,表明现阶段资源型经济在内蒙古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内蒙古是我国的资源大省,仅鄂尔多斯的东胜、准格尔等煤田已探明的储量就约占全国总储量的1/10,居全国之首,在2010年全球城市经济增长10强中,资源型城市鄂尔多斯排名全球第一,是典型的E&R热匹配型县域单元。资源型经济发展迎合了我国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发展过程中的能源需求,也成就了鄂尔多斯的经济发展。此外,霍林郭勒市是以经济主导型为主的煤炭资源富集地区;东部的锡林郭勒盟各旗县、陈巴虎旗等虽是冷匹配型县域单元,但煤炭等资源丰富,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潜在推手,发展潜力巨大。

(2)路径依赖深刻影响开发主导型县域单元发展与空间分布

开发主导型县域单元是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区域,其在特定时间内因特定资源诱发县域单元工业、农业发展,长期以来依赖初始条件发展成为常态[21]。以包头市为例,一五期间,包头市依托丰富的矿产品资源和特殊的战备背景,形成了以包钢、一机厂、二机厂等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体的工业基地,至今仍在包头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其存在资本有机构成高,民间资本不活跃的特征,但工业化基础好,城市化程度高,区域开发程度较高,现阶段仍然是开发主导的单元。另外,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的蒙东地区虽制度政策几经变革,但煤炭等初始资源的配置带动经济发展,现阶段仅中心城市由于历史积累较好,属于开发主导型单元。

(3)资本逐利性导致热匹配型、冷匹配型县域单元数量不均衡加剧

资本配置优化的实现途径就是资本能够在各产业和各地区之间有效率地转移,资本能够流向边际收益高的地区和行业中去[22]。因此,内蒙古大部分资本在不断向投资市场良好,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的首府及周边城市集聚,以便参与更高层面区域的竞争,享受更多的配置资源,形成了明显的“首府经济圈”。近几年来,伴随鄂尔多斯经济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资本流向更加趋向于稳定、成熟的市场区域,原本较为突出的县域经济发展泡沫也随之破灭。因此,热匹配型单元在空间上越来越集中以享受更加优质的市场资源,进而市场竞争下的冷匹配型单元越来越多,形成明显的不均衡。

4 结论与讨论

以内蒙古县域单元经济发展与开发程度的空间分异为基础,划分E&R空间匹配类型单元并剖析其特点,发掘影响各匹配类型单元发展的驱动力。得出以下结论:

①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与开发程度均呈现出显著的西热东冷的空间分异,且蒙西局部地区经济发展与开发程度热点集聚效果突出。从经济发展差异来看,蒙西地区集聚了经济发展的全部热点区,且主要围绕在呼和浩特及其周边县区,形成明显的“首府经济圈”,这与呼和浩特发挥首府功能集聚优质资源有关,并且与近域单元在人员、资本和技术交流频繁,扩散作用显著,共同成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的热点区。从开发程度水平来看,蒙西地区的呼和浩特及其周边区域,鄂尔多斯及其周边伊金霍洛旗、准格尔旗为开发热点区,这主要与资本逐利性以及资源开发带动作用相关;此外部分盟市所在地为开发热点区或次热点区,这与其有一定历史基础有直接关系。

②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开发程度空间匹配分析显示:时序上县域开发程度的集聚效应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空间上县域经济发展与开发程度呈现空间不完全匹配的特征,从3个时间断面来看,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呈现“弱集聚—强集聚—弱分散”,开发程度空间呈现“空间不集聚—空间集聚—空间强集聚”的发展趋势。

③采用改造后的波士顿矩阵对县域E&R空间匹配类型单元研究发现: 2005年以来内蒙古县域E&R热匹配单元数量下降,冷匹配单元数量上升,东西部经济发展和开发程度的差异进一步拉大;西部的热点县域单元集聚效应突出,但数量有限并不是内蒙古区域发展的主要类型;阴山山脉东北部广大区域冷匹配型县域单元分布较多且比例逐年增加;资源型经济单元发展潜力较大,促使经济主导型县域单元比例逐年上升;开发主导型县域单元比例逐年下降,且西部农业生产为主导县域单元数量减少更甚。

综上,在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近10年间,经济发展、区域开发程度的地域差异进一步拉大,经济发展与开发程度的局部集聚效应显著,且在首府经济圈内呈现扩散效应,符合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值得注意的是,蒙东地区长期处于经济发展和开发程度的冷点区,缺乏热点城市带动,在今后内蒙古区域协调发展中,应重点培植东部地区热点领袖城市,带动蒙东区域全面发展。此外,如何把握区域开发程度的“度”,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成为后续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Hand L M,Shepherd J M. An investigation of warm-season spatial rainfall variability in Oklahoma City :Possible linkages to urbanizing and prevailing wind[J]. 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 2009,48(2):251-269.

[2] Erickson T O,Stefan H G. Natural groundwater recharge response to urbanization:Vermillion river watershed, Minnesota[J].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2009,135(6):512 - 520.

[3] 马丽,金凤君,刘毅. 中国经济与环境污染耦合度格局及工业结构解析[J]. 地理学报,2012,67(10):1299-1307.

[4] 张燕,徐建华,曾刚,等. 中国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系分析[J]. 资源科学. 2009,31(8):1328-1334.

[5] 赵兴国,潘玉君,等.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区域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压力的脱钩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 经济地理,2011,31(7):1196-1201.,

[6] 杨雪梅,石培基. 水资源约束下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城市适度规模研究[J]. 经济地理,2011,31(12):2039-2045.

[7] 樊杰,周侃,陈东. 生态文明建设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创新与应用实践[J]. 经济地理,2013,33(1):1-8.

[8] 王芳,宋玉祥,王文刚. 内蒙古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演化研究[J]. 经济地理,2012,32(11):1-7.

[9] 李汝资,王文刚,宋玉祥. 东北地区经济差异演变与空间格局[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4):28-32,89.

[10] 谢磊,李景保,等. 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时空差异演变[J]. 城市问题,2013,220 (11):67-73,97.

[11] 张秋亮,白永平,黄勇斌. 呼包鄂榆经济区县域经济的时空变化[J]. 经济地理,2012,32(8):14-19.

[12] 薛宝琪. 中原经济区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分析[J]. 经济地理,2013,33(1):15-20.

[13] 靳诚,陆玉麒. 基于县域单元的江苏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 地理学报,2009,64(6):713-724.

[14] 柯文前,陆玉麒,等. 多变量驱动的江苏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 地理学报,2013,68(6):802-812.

[15] 闫人华,熊黑钢,等. 1975年以来新疆县域产业结构的空间分异研究[J]. 经济地理,2013,33(3):99-105.

[16] 刘艳军,王颖. 东北地区区域开发程度演化及其资源环境影响[J]. 经济地理,2012,32(5):37-42.

[17] 刘艳军,刘静,等. 中国区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的耦合关系演化[J]. 地理研究,2013,32(3):507-517.

[18] [美]王法辉. 姜世国,滕骏华,译. 基于GIS的数量方法与应用[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9] [美]菲利普·科特勒. 梅汝和,等,译. 营销管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0] 张颖,赵民. 论区域发展差异与总体城市化水平滞后的关联性[J]. 城市规划汇刊,2004,152(4):12-19.

[21] 尹贻梅,刘志高,刘卫东. 路径依赖理论研究进展评析[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3(8):1-7.

[22] 赵诗. 资本配置效率评价及资本逐利转移影响因素研究[D]. 杭州: 浙江工业大学,2012.

作者:刘贺贺 杨青山 张鹏 李林山

上一篇:乡镇干部工作总结(3篇)下一篇:师德演讲稿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