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经济地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西向开放对国家空间结构的影响 ——基于西北门户方向研究视角

摘要:近代以海洋方向为主导的对外开放深刻改变了生产要素的流动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奠定当前国家经济地理的基本格局。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西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西向开放后,以中欧班列为载体的西向经贸大通道蓬勃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区位红利有望得以激活,从而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不断进入。西向开放的推进有望打破既有的区域发展态势,引发新一轮区域发展格局重塑,此过程仍在继续,成熟的新格局尚未形成。西向开放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已经成为当前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更成为国家与地方进行区域发展判断与宏观生产力布局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空间结构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是研究西向开放对区域发展影响的重要视角,但以往空间结构视角的研究多集中于以港口为依托的海洋方向开放上,西向开放视角的研究明显较少。为此,有必要基于地理学视角,采用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历史分析等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从节点、通道、网络、域面等多角度深入全面的研究西向开放对国家空间结构造成的影响,并通过空间结构的重塑特征为进一步判断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趋势提供参考。这是本研究的目的和价值所在。西北门户地区在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与国土开发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以阿拉山口与霍尔果斯口岸为代表的西北口岸体系在国家陆路外贸中占有较大比重,且阿拉山口口岸是中欧班列的主要过境门户。另一方面,西北门户区是“开”字型国土开发战略的重要节点,是国家沿边开发开放的重点地区,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同时,西北门户方向具有突出的地缘经济地位。首先,西北门户通道对外连接我国的重要贸易经济体;其次,西北门户衔接世界两大贸易轴心,并且其所在的欧亚大陆有望成为第三大贸易轴心;再次,西北门户地区是陆上国际能源大通道重要节点。西北门户方向的突出地缘政治地位表现在,西北门户通向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博弈的中心地带,且西北门户地区是地缘阻隔下的中国西进的战略支点。当前中欧班列主导下的西向贸易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中欧班列始发城市与发车频率较高城市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始发城市类型主要有省会城市、货源型城市、交通枢纽型城市三种,省会与交通枢纽型城市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货源型城市多分布在沿海地带;面向西北门户的西向货流通道表现出明显的汇流特征,宝成、襄渝、京沪、京广、胶济、太中银等铁路均成为主要货流通道,陇海铁路为骨干通道。多数中欧班列的货源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腹地出现交叉,货源无序竞争较为严重。中欧班列运营现状表明,运费与时间成本是中欧班列运营的关键约束因素,也是国内城市在西向贸易中经济地理区位状况的关键指示,因此将二者作为国内城市区位的核心指标。对陆路与海路两种西向运输方式下2013年与2020年的国内城市至欧洲市场的经济与时间成本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陆路运输条件下,西北地区节点城市区位提升明显;海路运输条件下,运费区位最优城市群体集中在沿海地区与长江下游沿江地区,且沿海地带区位最优区域自北方向南方逐步向内陆纵深;基于西北门户的西向开放与海洋方向开放的相互作用空间范围分异明显,依据海、陆两种方式下的经济与时间成本区位均值线分布,全国可划分为双重优势区、双重劣势区、海运优势区、陆运优势区四种类型;“武汉—十堰—常德三角区”是城市区位的“心脏地带”与递变中枢;成渝贵地区成为双向开放条件下的区位受益显著区域。在基于社会经济数据进行物流节点城市等级判别的基础上,依托2013与2020年国内交通路网,利用引力模型识别不同等级节点的物流网络,获取不同等级节点城市的核心腹地范围。利用空间分析技术,进行节点城市至西北门户最小时间成本与最短距离路径测算,并估算不同节点城市的可支配货流量。综上,最终构建面向西北门户的城市物流轴-辐网络结构。基于西北门户的西向流通网络结构表现出与三角洲水系分布相似的空间形态,依托相关理论,对节点城市与流通通道进行判断,提出我国西向流通的“三角洲模式”。其中,新疆至甘肃武威段相当于干流段,武威—兰州是三角洲结构中的顶点城市,西安与重庆是最为重要的分流点城市。通道分布上,主要为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为端点的主通道,另有以海西区、成渝区、东北地区等为端点的次级通道。在此基础上,提出中欧班列空间布局优化的四个具体方案。城市区位格局与国家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作用与耦合特征。双向开放之后,近代以来的“三角形”基本框架发生了新的变化,其演进的基本方向是由近海进—步向内地纵深,西部地区的支撑点即为成渝贵地区。据此认为,以长三角—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珠三角—成渝、京津冀—成渝为四大边框,以长三角—武汉—成渝以及京津冀—武汉—珠三角为对角线的“菱形结构”已经出现,并逐步演化成为国家空间结构的核心框架,以上轴带均已表现出较为显著的区位优势。西向开放引发了国家空间结构一定程度上的重塑与演进,而空间结构的变化最终体现在国土开发与生产力宏观布局上。通过对国土空间开发的历史演进分析,指出我国当前面临的困境。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地理环境的相似性,以及总结美国国土开发进程的历史经验,认为美国的国土开发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认为我国可针对不同区域,分别按照网络式、点轴式和据点式三种开发模式推进,最终形成全面开放、陆海统筹、门户引领的国土开发格局。

关键词:空间结构;网络结构;城市区位;西北门户;西向开放

学科专业:人文地理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1.1.2 中欧班列加速布局

1.1.3 国家明确建立陆海统筹的现代化对外开放物流运输网络

1.1.4 对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地方西向开放的重要抓手

1.2 问题的提出

1.2.1 现象分析

1.2.2 科学问题提炼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查询法与综述分析法

1.4.2 定性分析与定量法

1.4.3 GIS空间分析法

1.4.4 历史分析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5.1 研究思路的组织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2.1.1 对外开放与区域发展关系相关的研究

2.1.2 西向开放条件下国家内陆门户的研究

2.1.3 交通可达性研究

2.1.4 空间联系研究

2.1.5 区域空间结构

2.1.6 区域物流研究

2.1.7 综合评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核心—边缘理论

2.2.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2.2.5 点-轴开发理论

2.2.6 轴-辐系统理论

第三章 西北内陆门户发展现状与战略地位

3.1 西北内陆门户发展现状

3.1.1 西北内陆门户概况

3.1.2 西北内陆门户对外贸易现状

3.1.3 西北门户成为中欧班列的主要过境门户

3.2 西北门户在国土开发中的地位

3.2.1 国土开发战略中重要的节点

3.2.2 沿边开发开放的重点地区

3.3 地缘经济地位

3.3.1 西北门户通道对外连接重要贸易经济体

3.3.2 西北门户衔接世界两大贸易轴心地带

3.3.3 西北门户地带是陆上国际能源大通道的重要连接点

3.4 地缘政治地位

3.2.1 西北门户通向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博弈的中心地带

3.2.2 西北门户地区是地缘阻隔下的中国西进的战略支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向贸易现状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西向班列运营现状

4.2.1 整体发展状况

4.2.2 具体线路与车次状况

4.2.3 运价与竞争力状况

4.2.4 运营速度状况

4.3 西向班列空间布局与运营特征

4.3.1 始发城市及其发车频率分异明显

4.3.2 物流通道多为骨干铁路

4.3.3 货源腹地交叉

4.3.4 中欧班列无序竞争亟待破解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演进中的西向流通网络结构

5.1 数据来源

5.2 国内货运交通网络

5.2.1 国内货运交通线路速度的设定

5.2.2 当前货运交通网络的整体格局

5.2.3 2020年货运交通网络的整体格局

5.3 面向西北门户的中国城市轴-辐物流网络构建

5.3.1 高等级流通节点的识别

5.3.2 物流主通道的识别

5.3.3 轴-辐网络的构建

5.4 面向西北门户的城市流通网络流量格局

5.4.1 不同等级流通节点核心腹地的划分

5.4.2 流通节点与通道可支配流量格局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变动的城市区位

6.1 基于运费与时间成本的节点城市区位测算方法

6.1.1 多式联运成本测算与竞争的分析模型

6.1.2 加权因子法

6.2 陆路运输路径下国外段货运铁路网络与集疏运枢纽设置

6.2.1 国外段货运铁路网络现状与趋势

6.2.2 中欧班列主导下的欧洲市场集疏运枢纽设置

6.3 海洋运输路径下中欧贸易外贸港口群体识别

6.3.1 国内城市出海港口的选择

6.3.2 欧洲枢纽港口的选择

6.4 运价成本下的城市区位格局

6.4.1 节点城市运费的测算

6.4.2 基于运费成本的城市区位分析

6.5 时间成本下的城市区位改善程度测算

6.5.1 节点城市时间成本的测算

6.5.2 基于时间成本的节点城市区位测算

6.6 双向开放下城市区位整体变动特征

6.6.1 双向开放下的优、劣势类型区划分

6.6.2 双向开放下城市区位变动整体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重塑的国家空间结构

7.1 国家西向流通结构的“三角洲模式”

7.1.1 三角洲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

7.1.2 三角洲顶点与出水口城市的经济地理意义

7.1.3 国家西向流通网络结构的“三角洲模式”

7.2 国家空间结构的核心框架:“菱形结构”

7.2.1 西向开放下的节点城市整体区位格局

7.2.2 从“三角形结构”到“菱形结构”的历史演进

7.2.3 “菱形结构”的整体优势与合理性

7.3 国家空间结构重塑下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7.3.1 国土开发格局的历史演进与当前困境

7.3.2 美国国土开发的借鉴意义

7.3.3 国家空间结构重塑下的国土开发架构和宏观生产力布局优化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西北门户的现状与战略地位特征

8.1.2 以中欧班列为主导的西向贸易特征

8.1.3 节点城市西向流通网络结构特征

8.1.4 西向开放下节点城市西向流通模式

8.1.5 全国节点城市的区位格局特征

8.1.6 西向开放之后国家空间结构的的核心框架

8.2 可能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微博文化论文提纲下一篇:微课高中地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