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课改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减负”与“应试”依旧是矛盾重重课堂是课改的主战场。课改的目的之一是让小学生“减负”,摆脱“题海战术”。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村小学课改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小学课改论文 篇1:

农村小学课改的现状与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农村小学已进人了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行列。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不但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角色要转变,即从“教书匠”变为“教育家”。因此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广大农村小学教师面临着的是一场严峻的挑战。在轰轰烈烈的改革浪潮中,虽然农村小学教学也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新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得以真正体现的还不多。据笔者调查研究,发现有如下几种现状:

一、师资水平较低,难以适应课改的要求

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总体偏低,观念比较陈旧,难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农村小学高素质的教师缺乏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课改之后尤为突出。其一,农村小学校点分散;校址偏僻,教师多则十几人,少则一两人,他们在一个小小的天地里,很少外出学习进修,长期“闭门造车”,久而久之就成了“井底之蛙”,变成教学思想狭窄,教学观念远远滞后于时代。其二,农村小学教师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有相当的比例,不少学校30岁以下的教师为数极少。由于年龄大,知识老化,加上学习进修不够,农村小学教师的思想相对较保守,给农村课堂教学改革带来极大的困难。特别是有部分教龄长、能力差的“工农兵学员”和部分转正民办教师,这部分教师由于本身素质较低又未经过正规的培训,即使他们很想把教学抓好,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部分教师在新教材面前更显得束手无策。笔者曾听过一位有着20多年教龄的教师在教学人教版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时,他仅用一课时的时间就把《认识人民币》中例1至例8的内容全部授完。我问他:你是怎样处理教材的?答曰:只有这点内容,用不了那么多时间,如果学生不懂,我到复习时再加点时间给予补缺补漏就行了。听之,笔者一片茫然:像这样的教师连“教书匠”都不胜任,又怎么能成为“教育家”呢?

二、课量负担过重,教师根本无力于探究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农村人口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适龄上学儿童急剧减少,加上部分农民工孩子进城就读了,有的村完小变成教学点,只有一两位教师进行复式教学。保存下来的完小有相当二部分也只有百余个学生,按规定师生比1:23,也不过是几位教师,这就意味着每个班只有一个教师,出现了教师包班制,或一位教师担任多门学科的现象,专任教师在农村大部分小学已名存实亡,每位教师均要担任好几门学科,每周20-30课时,与城镇小学教师相比,农村小学教师的课量负担大大超过城镇小学教师。如此多的科目和课量使他们整天忙于应付上课、改作业,根本没有时间去探究新教材,去设计新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他们只能是凭借老经验或照本宣科对学生进行“灌输”了。

三、教学设施落后,使课改缺乏基本保障

农村小学实行“一费制”后,由于有关部门配套资金未到位,有的地方政府的投入几乎为零,造成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学校只能靠学生的一点杂费艰难地维持正常的教学。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就是农村小学校内的一切教学资源,没有教学挂图、教具、学具,更不用说“电脑”等设施了,这给施行新理念的教学行为带来了不少的困难:组织、调控课堂教学难;引导学生经历“做”的过程难;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也难以得到更好的培养。这个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制约着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的改变。

四、培训不到位;教学理念难以更新

虽然开展新课程的教学实验;教师参加了通识和学科培训,但由于培训经费未落实,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教师培训经费不能报销,对于生活相对贫困的农村教师这无疑是增加了经济负担,这样也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即使去培训的教师又怎能认真学习呢?再说短短的几天培训,对于地处偏僻、信息不通,一人担任好几门学科的农村小学教师而言,也只能是“杯水车薪”;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手段根本上不可能马上就得以更新与转变。

农村小学教学状况不容乐观,农村小学课改之路在何方?我们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呢?

1.提高教师素质,是农村课堂改革的首要任务

(1)农村小学教师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课改进行的步伐,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政策上给予倾斜照顾,为有源头活水来,及时为农村小学补充年轻教师,逐步从整体上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使农村小学课堂教学充满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同时,知识老化的教师也受到新理念、新思想的熏陶。

(2)建立教师支教帮扶制度。农村小学缺乏优秀的课改骨干教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求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也不切合实际。但为了让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小学稳妥、健康地发展下去,目前可建立城乡教师支教帮扶课改的交流机制,让农村小学的教师到县城小学任课一段时间,使他们在先进、浓厚的课改环境中尽快成长;让县城小学的教师送教下乡进行帮教,既解决农村信息不畅通的问题,又避免了农村教师在课改中摸黑走路情况的出现。也可以成立“课改讲师团”,由课改优秀教师组成巡回讲课组,实行“送教下乡”,让农村小学教师在家门口就可以学到先进的课改经验。

(3)广开渠道,加大师资培训力度。①各级政府要落实对课改经费的投入,教育科研部门对农村小学教师进城学习进修给予适当的优惠,以减轻农村小学和教师的经济负担,让更多的农村教师有扩大视野、学习提高的机会。②教研员要多下乡,深入课改第一线,走进农村小学课堂进行面对面的教学指导。③学校领导要把课改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树立起一切为了课改的思想,尽量压缩其他开支,可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为一线教师多创造学习交流的机会。④强化教师的课改意识,要求教师平时多学习课改有关文章和课例,学校要充分利用每周的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共同学习、探究新课程,吃透课程标准的真正内涵,促使农村小学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更新。

2.集中办学,为农村课堂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为确保农村小学课堂改革得以顺利开展,在加大落实政府对课改经费的投入、改善农村小学的硬件建设的同时,针对农村小学生源越来越少的现象,撤并校点,集中办学是农村小学教育机构改革的重要途径之一。①撤并校点,有利于将有限的教育经费集中到几个小学使用,避免以往像撒胡椒末一样投入大,因面广而见效小的状况,使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学校内部设施等硬件环境尽快得到改善。②集中办学,扩大了班级学生规模,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利于集中农村有限的师资力量,减轻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使各学科都能配齐专职教师,使每位教师能够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究新教材、新教法。

3.因地制宜,促进农村课堂改革向纵深发展

课程改革凸现了“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理念。农村与城市相比,虽然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硬件环境等方面不如城市小学,但作为形式物化和内容载体的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却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实施新课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教学数的认识时,就可以叫学生到房前屋后找些小木棒或小竹子,做成几捆,带到课堂上进行数一数、摆一摆、分一分等练习,这样既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又可以培养学生自制学具的能力,同时又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后教师还可以叫学生回到家中数一数家里养了几只鸡、几头猪……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自主地进行学习探究。农村特有的自然优势,为课改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更加适应新课程的教与学。因此,只要农村小学教师积极去开发和利用,结合新教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开拓创新,农村小学的课程改革一定会迎来灿烂的明天。

作者:陈文明

农村小学课改论文 篇2:

农农村小学课改现状与对策探究

一、“减负”与“应试”依旧是矛盾重重

课堂是课改的主战场。课改的目的之一是让小学生“减负”,摆脱“题海战术”。可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今天,考试排名压力是教师一块很大的心病,为避免学生考不好引起家长埋怨、学校领导不满和社会误解,不少教师在“课改”的背后,仍偷偷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快教完书上的内容,然后大量做练习题,陷入“题海战术”里。一方面,教师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一天到晚泡在学校里,几乎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机械、重复的训练,变成了学习机器。说实话,这的确对考试很有用。但对学生,不仅增加了学业负担,而且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也是一种折磨。

课改了,但是有的评价机制未改,减负的最大阻力不是学校与老师,而是“以分数论成败”的评价机制。如此,不管学校与老师怎么减负,学生的负担还是轻不了。 “应试”问题根深蒂固,要真正做到“减负”有待完善。课改,的确阻力很大,有的进展不明显,甚至倒退了。很多老师明明知道应试教育那一套不合理,摧残学生,但面对考试压力这个巨大的现实,又无可奈何。

二、课堂活动流于形式

课程倡导教学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于是,在改革春风的强势吹拂下,很多教师都在尝试着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课堂常见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大好形势是令人欣慰的,但在欣慰之余,我们还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自己的课改理念,频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但有些小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案例:

这是一节公开课,教师在提出了问题后,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立即转身,四人一小组开始讨论。只见每个学生的口都在动,说话频率非常快,至于其他成员是否听到,只有当局者清。几分钟后教师喊一声“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等待拍手鼓掌,根本不去听别人在说什么。

作为新课改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小组合作学习,其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上述案例中,整个合作交流过程表面上看起來热热闹闹,能体现新课程理念中的“人人参与”,但在热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自流,学生是否真正讨论了这个问题?仔细观察,大多数讨论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有的在玩耍,学困生根本未参与),学生只是自说自演,而不善于“倾听别人的看法”。而且讨论速度太快,教师没有给于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交流,这只是一种形式。

三、学生群体中存在滥竽充数的情况

新课改课上的学生们再也不是安分守己、各就各位的小绵羊,他们有的或者站着,或者斜靠在桌子上,有的干脆直接走到黑板前手舞足蹈,滔滔不绝说个不停,这样的课堂难免存在学生滥竽充数的情况。因此要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全员充分发动学生,让学生们先“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积极参与每个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力争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动中学”、“容量大”、“落到实”、“高效率”、“快节奏”、“收获多”。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让每个人都动起来呢?

1.善于激励学生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出色表现及时的肯定是让他们动起来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最可怕的是讽刺挖苦。如果一位同学的发言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教师当堂予以明确的否定,并表示出对该生的不满,甚至让他难堪,那么这位同学将永远不会在你的课堂上主动提出或回答问题,也就是说因为你的一句话或一种态度或者是一个表情,都能影响该生的这一节课或者这一门学科。

2.要有耐心

当学生不想开口或不习惯开口的时候,当学生停停顿顿、结结巴巴地读句子和课文时,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之后剩下的就是启发和等待了。只要问题适当、时间充分、善于启发,学生很快就会奋起而参与。这时候教学就开始轻松愉快了。

四、建议和改进措施

1.加强培训

对教师要进行全面、系统、长期的培训,全面的培训可以让全体教师真正接受课程改革,愿意在实际教学中去推进;系统的培训可以让教师懂得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推进课程改革;长期的培训可以防止教师反复,倦怠。只有教师有干劲、有信心,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2.加强集体备课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探究内容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等。要给学生创设适切的学习情境,便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质疑释惑,提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有效性,达到好学、乐学,释放生命本能,发掘生命潜能的目的。但这些工作量相当的大,只有发挥团队的力量进行集体备课,才能做好备课的“加减法”,“加法”通过集体智慧的碰撞,能使构想更全面,还经常可以撞击出耀眼的火花,得到“1+1>2”的效果,“减法”通过有效分工,可以大大地减少教师的备课量。

五、结论

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综合国力源于人力资源的时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基础在教育。只有落实课改,进行现代化教育,才能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课改顺应时代大潮,课改的大潮涌动着,我们也努力去做一个好的弄潮儿吧!课改落实是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尽管比较艰难,我们也要勇往直前。

作者:洪燕羡

农村小学课改论文 篇3:

浅谈农村小学课改之路

对于农村小学来说,实施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硬件建设是一个问题,而教师队伍更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从我区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目前面临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新生力量——师范毕业生很难下得来,特别是农村边远的村级小学,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待遇又差,大多数师范毕业生不愿来。有的没办法即使来了,也是想方设法三两年就走了。另一方面,近几年城市学校不断新建和扩大规模,加上民办学校的高薪吸引,农村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走, 造成农村学校队伍老化、弱化和结构性缺编。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对于至今坚守在农村小学的大多数中老年教师来说,由于自身素质和客观条件的局限,很难跟得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特别是在观念上,一时半会儿难以转变。农村学校不是缺少课程资源,而是老师们对现有的课程资源往往看不到、挖掘不出、用不起來。这些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的新课程改革。

我认为农村小学课改之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政策倾斜。农村教育水平低的根本原因是师资水平低,而师资水平低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待遇太低导致农村学校既留不住优秀人才、也不能吸引大学毕业生。因此,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生活待遇,并且向条件艰苦地区倾斜,向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倾斜,不能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教师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定条件应降低标准,且根据教龄长短进行加分;中、高级技术职称的指标数也应增加。这样充分发挥优惠政策对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教学点)任教的作用。

二、捆绑结对。实行城区小学与农村小学结对捆绑制度,每所城区学校确定几所村小为课改同行合作伙伴学校。做到:城区小学每周选派一名骨干教师到村小上课一周,直接示范指导;村小每周或每月安排教师到城区小学听课;城区小学承担村小教师集体备课的指导工作;每学期开展一次校际间学生学习交流活动;城区小学每周分别为村小上一节音乐、体育、美术和科学课;区教委对课改同行合作伙伴学校进行捆绑式教学质量评估。

三、低起点策略。根据农村小学和教师的实际,采取低起点策略,降低标准启动农村小学课程改革。建立学习制度,要求农村小学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理论,做好学习笔记;建立教学反思制度,要求农村小学教师每堂课后都要写教学反思,认真反思自己课堂教学行为的得与失。这样能大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

四、送课下村和带课进镇。一方面,镇中心小学定期到所辖村小送课,通过中心小学教师到村小上示范课、评课等,让村小教师逐步转变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村小教师也定期带课进镇,到中心小学上展示课、汇报课堂教学改革成果,与中心小学教师交流课堂教学经验,研讨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

五、挂职锻炼。为了提高农村小学课程改革的水平,可以选派农村小学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到城区小学挂职锻炼。这样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城区小学课改浓烈的氛围,能领略到城区小学课改成功的经验,为返校之后组织开展农村小学课改工作做好有效的心理和技术准备。

六、超周备课。针对农村小学教师备课耗时多、实效低的现状,各镇教管中心每周组织一次全镇所有小学起始年级教师集体超“周备课”。每次集中前,同学科教师根据下周教学计划分工,研究其中部分教学内容;集体备课时,各人将自己根据新课程标准、新教育理念精心设计的教案提交大家讨论;集体备课后,各人充分吸收大家的意见,将教案修改、完善后打印颁发给其他教师。其他教师不再重新备课,但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灵活处理。

七、学生成长记录本。农村小学教师要及时记载学生的成长轨迹。记录本中有家长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评价表,有学生发表的习作,有成功的小制作,还有获奖的书法作品等。“成长记录本”改变了以往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让农村学生获得了多方面成功的体验,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八、“课堂教学达标”申报评审。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是整个全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调动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自觉和自主意识。可以实行“课堂教学达标”申报评审制度。凡是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已经基本达到区教委提出的课堂教学实施标准的教师,由本人提出申请,学校组织连续随堂听课,进行初评,最后由区教科所组织验收。验收合格者,由所在学校和区教科所分别颁发校、区级“课堂教学达标”证书。教师如果在三年内拿不到“课堂教学达标”证书,将不得晋升职称和参加评优。

九、“随堂优质课”证书。为促进、鼓励农村小学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区专兼职教研员深入农村小学随堂听课,主要从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师生及生生之间是否有效互动、学生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是否得到充分保障、学生是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等四个方面对村小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及时评价,并对达标者发放 “随堂优质课”证书。这样能调动农村小学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和成就感,能有效促进农村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十、现场展示。通过活动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每学期区教委要根据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乡镇村小适时开展现场展示和学习观摩活动。通过课堂教学、校长论坛、教师座谈等不同形式,引导农村学校校长、教师交流经验,研究问题。将现场放在村小,对村小课改既是一个调动,又是一个带动,也是一个影响。

十一、“基地”辐射 。在全区筹建了课程改革学科基地和学科指导小组。一方面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学科教学研究活动,将全区(特别是农村)教师及时引领到学科教学改革的前沿阵地;另一方面经常深入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第一线,通过听课、评课和专题讲座等具体指导农村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区内优质课改资源对农村小学的辐射作用。

作者:沈大中

上一篇:信息中心半年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幼儿园个人教学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