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发展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如何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亟须解决。基于上述情况,政府、学校和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创新教学策略,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问题。文章对此展开了分析与探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论文 篇1: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命意识的培养策略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持续深入推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命意识的培养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有效的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进行生命意识的培养成为教师工作的重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在这个时期加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生命意识的培养,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实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本文首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命意识的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希望对促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命意识的培养做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命意识;培养

引言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命意识的培养对他一生的帮助都是巨大的,由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年龄较小,缺乏心理适应能力,这会造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形成错误的品质,不利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以后的长远发展。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加强生命意识的培养,促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效开展生命意识的培养,也有利于我国全民素质的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促进社会的快速高质量发展。

一、目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命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1.忽略了生命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师生都致力于提高文化课成绩。文化课教育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学校和教师认为学业成绩是唯一评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素质的标准,教育部门没有提高对生命意识培养的重视,这主要体现在生命意识培养的课程比较少,尽管学校设置了心理教育课程,但在实际教学中却经常被其他文化课程所取代。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生命意识培养的教学理念在课堂和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被大大削弱,心理健康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2.没有与家长建立有效的联系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命意识的培养不仅要依靠学校教育,还需要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家长还可以向孩子传输关于心理教育的知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中培养诚实、善良和勇气等良好品质,并注重培养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都优秀的孩子。当前,学校与家长之间没有建立有效沟通的桥梁。家长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工作发展,并且由于每个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一些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不够,这使孩子成长受到很大限制。一些家长没有有效陪伴孩子,这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命意识的培养也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开展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命意识培养的策略

1.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生命意识

由于目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学负担过大,教材数量比较大,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接受能力受到限制,为了更好地保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命意识的培养效果和质量,学校应该敦促教师遵循生命意识认知的概念,并结合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一种教学理念,旨在通过角色的力量来教育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运用角色的表情、动作和心理描述来体验主角的心理活动,以便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含义,进行高效的生命意识的培养。

2.加强学校与家长的关系

为了进行有效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并使其深入人心,教师必须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家访的形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在进行家访时,尤其是对于有生命意识问题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师应该与家长详细沟通,通过与家长沟通和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家长的个性,在教育意义上帮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及时发现问题,教师必须纠正误导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家长,并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普及学校的生命意识教育理念。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家长会,使家长可以了解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并了解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校中的处境。学校进行生命意识教学活动,让家长、教师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共同参与,促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使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生命意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加强日常管理,注重科学评估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整合生命意识的教育理念,建立教学活动体系。教学活动制度不仅要发挥约束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作用,还应充分考虑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性格和文化差异,重视人文关怀,更好地开展生命意识的培养工作,以培养有高尚心理情操的人。教师要从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教育入手,制定考核标准和方法,然后根據考核结果,对一个月内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这将成为考核教师和文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重要标准。在评估过程中,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也可以自我评估,也可以在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群体之间进行评估,也可以由教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进行全面评估。这三项评估的结合确保了生命意识的培养理念的有效实施,提高了其科学性和可靠性。

结论

综上所述,生命意识的培养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来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生命意识、加强学校与家长的关系、加强日常管理,注重科学评估,以有效促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命意识的培养,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惠敏.浅谈生命意识管理工作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教学参考,2019.

[2]王文德.教师工作中生命意识培养的探究[J].亚太教育,2019

作者:班海艳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论文 篇2:

如何开展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

摘要: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发展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如何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亟须解决。基于上述情况,政府、学校和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创新教学策略,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问题。文章对此展开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学策略

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导致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多。如何使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只能靠长辈或其他亲戚代管,代管人的知识水平有限,在留守儿童的学习上有心无力;农村地区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软件和硬件也不完善,导致难以顺利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提高对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强化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落实力度,努力做出改变,制定相应制度,落实相应措施,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一、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如此庞大的群体,对农村学校和教师都是巨大的挑战。但是,农村教师的数量却远远不够,每位教师要面对多名学生,无法照顾到每名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然而,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在学习上迫切需要得到教师的教导,在生活上也需要得到教师的关爱。基于此,要想有效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首要任务。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加强教师的业务培训,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提高教师的工作待遇,增加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补贴,吸引越来越多的教师走向农村,不断壮大农村教师队伍,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打好基础。第二,构建与完善农村学校的网络设施,让教师不走出农村就能及时获得最新的教育知识,同时将先进的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学校管理上。通过软件和硬件条件的改善与提升,逐步提高社会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关注度,有效加强农村师资力量。

二、强化落实力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要想从根本上开展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目前的情况,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上的传输,还要从安全、心理等各个领域共同发力。农村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并不是知识,而是关心和爱护。因此,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关注每名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懂他们所想、做他们所需,切实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真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问题,让每名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爱和温暖。

学校、教师可以联合家长,共同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在课堂外对其持续保持关注和关心。在此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可以收获师生情,还可以弥补家庭亲情的缺失。当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困惑时,“留守儿童之家”可以为急切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安排心理教师,让心理教师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走出困境。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教师不能千篇一律地进行心理辅导,而是要结合每名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正面引导,促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力争做到每名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有教师监管、学习上有教师辅导、情感上有教师疏导、困难上有教师帮助。

三、制定相应制度,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关乎社会的发展。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充分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度。在落实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政府应该监管、督促相关部门提高落实度,力所能及地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保障各项制度的有力实施,做到真正关心农村留守儿童,真正考虑农村教师,真正服务农村学校。

首先,政府应该发挥自身作用,在监督、管理方面发挥最大价值,在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上严格监督和管理。在此过程中辅助、监管农村学校和教师,宣传义务教育的重要性,排查农村应该接受义务教育的留守儿童,确保他们及时接受义务教育。同时,不断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从而增加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其次,政府也要从自身做起,正确认识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联合农村学校创办“留守儿童之家”,改善农村学校的学习环境等,配备教学硬件设施,加强软件设施的使用,为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条件。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最缺失的就是来自家庭的爱、来自学校的爱、来自社会的爱,情感的缺失使他们会在学习、安全和心理上出现问题,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政府、学校和教师都应该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出发,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充分发挥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督作用上做出努力和改善,切实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实际问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熊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策略探讨[J].科技资讯,2020,18(1).

[2]覃露,张蕾.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以S小学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11).

[3]朱民强.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小学教育的问题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村教育,2020(15).

作者:杨维 鲁小玉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论文 篇3: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加剧,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打工谋生,从而造成了如今的“留守儿童”。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是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如今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开始突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鉴于此,本文从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出发,就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救助措施展开有效的探究,从而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

在大部分的山区及农村里,大部分的成年家长外出拼搏打工,这也造成了儿童的发展缺少了父母的关怀与疼爱,在儿童发展时期,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最应该重视的,老师应该去关注儿童、关心儿童,能够为每一位儿童提供最纯粹的爱与温暖,而且由于大部分老年人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关注度不高,所以老师更应该肩负起关心留守儿童的职责,能够为儿童带来更美好的一片成长天空。在学校的学习中,让留守儿童也能够在快乐愉悦的环境中茁壮的成长。

1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1.1学习缺乏主动性,具有厌学心理

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的童年时光大都是和祖父辈生活,因空间的限制,父母不可能对于孩子的学习有太多的帮助,而祖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对儿童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孩子年龄小自制力较弱,在学习上缺乏自控力,缺乏学习的目标,因而留守儿童成绩不太理想,甚至部分孩子产生了厌学心理。

1.2道德品质低下,心理狭隘

儿童阶段是心理及人格初步形成的阶段,此时父母不能陪在身边做出正确的引导,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缺失会对留守儿童造成严重不良的后果。老一辈人对隔代人的溺爱也阻碍了儿童良好品质的形成,造成了儿童唯我独尊的、心理狭隘的现象。

1.3自卑、不自信的现象频发

除家长外,留守儿童很少接触外人,因而在沟通、交际方面能力较弱,普遍有自卑的表现,回答問题胆怯,甚至不敢张口说话,目光躲闪,畏惧与人交流,尤其是不敢向老师请教问题,这对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简析

2.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

在未建立专职心理教师队伍之前,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要大力加强对该群体的培训力度,并逐渐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最终形成持证上岗制度。

2.2加强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农村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高,内容较为单一,从业人员水平不高。要加大对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倾斜力度,加强师资培训力度,逐步增强农村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数量和水平,顺利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2.3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逐步减少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数量,有意识增加社会拓展活动、团体辅导活动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开展家长培训,讲方法、教技巧,加强家校沟通,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格局。

2.4构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格服务

心理健康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合作。学校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必须按照现行课程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知识融合,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到学科知识中,这不仅有助于在学校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学习环境,还能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另外,将正能量融入校园文化中,一是营造真善美的校园环境,赋予每个人真善美的正能量,二是减少社会负能量对正能量学习的影响。其次,心理社会工作组织必须与学校进行合作形成统一的力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首先要树立“心理健康”的概念,处理好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除此之外,家长要积极参与学生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比如当学校邀请心理学专家到校讲座时,家长要来听课,了解自己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去解决。

2.5对留守儿童身心特征与心理需求有充分的认知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只有对于留守儿童身体特征与心理需求有充分的认知,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工作,从而保障留守儿童身心能够健康成为,才能让心理教育工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作为教师,是留守儿童的主要接触对象,是保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力量。因而教师不但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儿童心灵的守护者,应该增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与交流,多与学生谈心、家访等不同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结合学生不同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

2.6对中小学留守儿童实施团体及个体心理辅导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个体的心理受到不愉快因素导致其认知失衡,若失衡的程度高于个体的心理恢复能力时,就会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造成困扰,甚至导致神经症。这为此,需要对中小学留守儿童实施团体及个体心理辅导,着力解决其心理问题,向其传授自我心理调节知识与技能,继而提高其心理恢复能力。

3结束语: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的,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帮助留守儿童建立正确的三观,让孩子的品质和个性得到良好发展。农村留守儿童是我们的未来,也是我们的希望,我们必须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但是,要想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还需要专家和研究人员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红玉.立德树人,势在必行——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J].女人坊,2021(2):1.

作者:王玉强

上一篇:读书作文(精选2篇)下一篇:工程项目工作汇报(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