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人才教育创新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我国沿用的以美术教学为主体的设计教育,承袭了历史上的美术教育。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这种模式已不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社会对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及小门类人才需求日益显著,服装设计教育应提高对创新意识重要性的认识,这样才能培养出在经济全球化中有竞争能力的设计人才。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服装设计人才教育创新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服装设计人才教育创新论文 篇1:

对服装设计人才教育创新的思考

【摘 要】随着经济的井喷式发展,这种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社会对具有创新设计能力的人才要求日益显著,服装设计教育应加强创新重要性的意识,从而培

养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具有竞争能力的设计人才。

【关键词】服装设计教育;专业人才;教育创新

1.服装设计教育创新重要性的意识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今天的普及化教育阶段,我们服装教育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我们以前在美术教学中使用作为设计的主要教学模式。在短短几年内,在国际化的设计平台上,我们比发达国家仍存在很大差距。中国利用先进的教学为主要设计教育,继承了艺术教育的历史。随着经济的井喷式发展,这种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社会对具有创新设计能力的人才要求日益显著,服装设计教育应加强创新重要性的意识,从而培养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具有竞争能力的设计人才。

2.服装设计教育中专业人才的教育创新

2.1对专业人才认识的理念更新

服装专业人才,不仅是指设计人员,营销人员,生产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基础研究人才。作为一个服装设计,服装设计,色彩师,工艺师,市场营销人员,推广策划专家,熟练的切割,经验丰富的经理,购物和关于人事管理等。因为在现代服装生产业务流程,特别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另一个角度来看,作为职业的设计人员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管理本行业,土地,厂房,资金,品牌需要有这种专业想法的人员来操作。

许多商界人士,最主要的能力是有没有创新和市场开发能力,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和生产商,是不一定是高学历的人。在21世纪,除了需要具有自身能力的人才,更重要的是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关系,丰富的社会关系,资源系统的完整性,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一个设计师必须有一个资源(如处理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的和管理这些资源的能力)。培养活跃的大脑,多动手的高技能人才已开始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2.2以创新能力为培养为目标,调整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2.2.1调整课程体系

中国设计教育主要在1980后形成体系的。仍然沿袭传统教学的工艺美术教育模式,在其设计基础课程,以作为油画艺术最重要的技能培训,重点放在建模方面的学习复制传统素描技术方面的课程培训。主要是基于早期设计学校艺术学校成立。设计教育是从艺术设计教育,艺术教育作为技能训练对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接受状态,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为素描色彩基础的写实技巧训练,往往忽略了设计的灵魂,即设计理念。因此,一些学生在基础训练中技能不错,基本技巧相当好,但到更高等级的设计阶段,这明显是不够的,关键的问题是缺乏创新和创造力。

2.2.2改变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所谓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根据培养目标,服装专业应采用以应用实践能力和把握基本素养为主线,同时注重应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模式。按照宽知识、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3加强服装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2.3.1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最根本的特点,表现在勇于探索,勇于创造,敢于怀疑,敢于追求。能产生非凡的思维能力,生产新颖,罕见的,开创性的思想和成就。服装设计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独创性的作品,个性化的产品,其定位是不同的。因此,服装设计教育应鼓励创意性的思维,突破性的思路,允许探索,突破提前预定中的错误。

在教学设计中,要自觉做到:在合适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灵感的创造性思维。决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学生敢于挑战原有的设计氛围,创造空间,表达的新的情感和创造想象力。

2.3.2服装专业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个优秀的设计人才,以满足时代的服装的需求,除了较高的专业能力,还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

人文素养。俗话说:如果你想成功,必须先学会做人。我们训练服装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文化素养。只有学习,有社会责任感,关心,关注,密切关注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用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把握时代的脉搏,真正的时尚,健康和文化传播公众,以设计出真正有服装生命的力量。

科技素养。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变化,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用于服装的技术,不仅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艺术,它也会影响的思想,文化和审美方面的问题。

跨文化的素养。在国际业务中,由于文化差异,使得款式,色彩,面料,装饰,广告,营销和其他手段的服装产品,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当地的习俗和做法,价值观,不一致的道德价值观造成滞销的状况,经常发生。因此,我们的服装,以占领国际市场,创造世界著名的品牌,设计师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消费者的文化,审美价值,消费和它的历史,宗教,哲学等信息。

市场经济素养。服装是一种商品,必须遵循商品的一般规则。从产品的消费,设计是真实的。作为一个优秀的服装人才,必须是一个整体市场策划,熟悉市场运作规则,找到自己的消费群体,准确的市场定位。

3.趋势

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完善,服装品牌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可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国际市场需求将越来越大。未来的世界形势预测,有全方位的国际化理念和措施,真正的国际化资本运作人才的国际化的概念,将成为最稀缺的人才。目前,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更高的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进入发展的新时期,社会所有生活的各行各业和各种纺织服装学院是要不断创造新的管理经验,深入总结与大学勘探创新教学的规律,中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加快纺织服装学院的健康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蔡军.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思考[J].美术观察,1999,12.

[2]服装时报,2005,8.

作者:姜绪刚 郑兵

服装设计人才教育创新论文 篇2:

对服装设计小门类人才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摘要:我国沿用的以美术教学为主体的设计教育,承袭了历史上的美术教育。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这种模式已不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社会对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及小门类人才需求日益显著,服装设计教育应提高对创新意识重要性的认识,这样才能培养出在经济全球化中有竞争能力的设计人才。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总结教学经验,对服装设计教育中专业人才教育创新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服装设计小门类;专业人才;创新教育

自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世界范围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对我国的全面渗入,服装设计这一新兴的文化形式很快受到国人的瞩目。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先后纷纷开设服装设计专业,服装设计教学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已有了可喜的成绩,这一新兴专业已为我国服装业输送了大批服装类设计人才。各类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如雨后春笋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来。一方面,大量服装专业毕业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这无疑是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可贵的基础;而另一方面,很多领导、专家认为人才的严重匮乏是我国服装业迈向更高层次的最大阻力,很多品牌老板对懂设计、通营销、具有良好语言沟通能力、善于捕捉信息的人才求之若渴。正如一位服装教育界人士所言,我国服装业对人才的需求远远大于供应。然而,随着毕业生社会信息的反馈,服装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观念上的错误倾向越来越不容忽视了,尤其是服装小门类人才教育的观念创新更是迫在眉睫。

一、教育创新的重要性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新形势下,纺织服装高等教育应当采取发展战略。原来的纺织服装高校多数都已更名,并向多科性或综合性方向发展,办学规模一般已由原来的数千人发展到万人以上。这些学校应当科学定位和转型,纺织服装办学特色继续保持和发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应改进。我国以往沿用的以美术教学为主体的设计教学模式,虽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国际设计的平台上,若拿知识经济的标尺去衡量,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不少差距。我国沿用的以美术教学为主体的设计教育,承袭了历史上的美术教育。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这种模式已不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社会对设计人员创新能力的要求日益显著,尤其对服装专业小门类人才的需求增大,服装设计教育应提高对创新意识重要性的认识,这样才能培养出有竞争能力的复合型服装设计类人才。

二、服装设计教育中专业人才的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1.更新服装专业人才的概念。服装专业人才不单是指设计型人才、营销型人才、生产型人才,也包括管理人才、基础性研究人才。如服装制板师、服装设计师、营销销售人员等等。因为在当今的服装企业流水生产中,尤其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只有各类别职业化人才的联手合作,才能为服装行业发展提供最根本的保证。换个角度来说,作为职业化的人才具有非职业人才不具备的产业思想,土地、厂房、资金、品牌需要具有这种思想的人才来运作。很多企业用人,最主要看能力,看有没有创新和开发市场的能力。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制作者和生产者,不一定是高学历的人。21世纪,人才除了有自身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要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丰富完整的社会关系资源体系,它们也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之一。一个设计师必须有广泛的资源,同时要有能力驾驭这些资源。培养能动脑、更能动手的高技能专业人才已经开始为教育界所重视。

2.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调整课程体系和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

(1)调整课程体系1980年以前的中国设计教育,依然承袭工艺美术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其间的设计基础课程,以美术绘画为最主要的技能训练,注重通过临摹传统、写生自然等方式来进行造型方面的学习,而材料工艺方面的课程训练与社会存在很大距离。由于我国较早的设计院校大多是以美术学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设计教育是从美术教育中衍生出来的,从而使设计教育也像美术教育那样主要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学生的学习是以被动的接受状态为主,他们把大量时间花费在以素描、色彩为主的写实技能训练上,往往忽视了设计的灵魂所在,即设计的创意。因此,有的学生在低年级的技能基础训练中,基本功颇好,但到了高年级进入设计阶段,就明显显得力不从心,其症结就在于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调整的方法是重视设计初期设计方案的评价,改用徒手草图进行;注重对想象创新能力、绘图表达能力、视觉判断力的综合运用。在这一阶段,不强调画面效果,着重于分析、思考,强调脑、眼、手的并用。这种强调图示思维的方法可有效地培养其形象化思考、设计分析和方案评价能力,激发其开拓创新的思维。笔者建议这些教学环节应最大限度地运用计算机相关软件进行教学,从相应的材质库、模型库中直接地调出造型、色彩、图案来强化训练,可大大节约人力资源。

(2)分层次的学历教育。据调查显示,服装专业的毕业生转行率非常高,平面设计、网站设计、时尚媒体等成为他们转行的首选,而在剩下的毕业生中,考取服装专业研究生、博士生的比例也不小。笔者认为除了做理论研究、基础研究的学术型服装专门人才,单就企业工作,有本科学历已经足够。设计大师毕竟是少数,大量的服装专业设计制作与开发技术人员,有着较高专业技术的服装应用型人才才是企业迫切需要的。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进行有目的地分层次学历教育,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引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很快地明确在后阶段的学习中是强化动手技能训练,还是要加强更深入地探索学术研究。

(3)合作办学引入优质教学资源,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以国际化的视野培养高质量人才。合作办学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了他们的成功就业和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对传统办学理念形成了冲击,使办学模式得到创新,从而带动了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无锡商院童装研发中心立足于培养学员成为既懂服装制作技术,又懂服装设计,还能熟练地掌握服装专业英语的小门类复合型人才。

(4)改变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一些服装专业的学生至今还陶醉在单纯的‘艺术设计’理念中不能自拔。”贾京生说,他们崇尚艺术、鄙视技术,不清楚设计与产品的关系,不关心市场对设计的需求和内涵。同时,不少教师和学生误将服装教育看成是单纯培养艺术大师、展示艺术才华的教育,于是乐此不疲地热衷于各类大赛,渴望着“一举成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产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化,企业的竞争已由低成本、低价位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其中服装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以及创新将是竞争的关键,这就对服装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中国服装教育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可回避的“距离”。因此,我们必须就目前相对落后的教育观念、教育形式、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较高的科技素养、高尚的审美品位、较强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素质服装设计人才。所谓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受教育者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根据培养目标,服装专业应采用以应用能力和基本素养为主线,同时注重应变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模式。按照宽知识、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最核心的是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3.加强服装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1)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根本特征表现在敢于探索,敢于创造,敢于怀疑,敢于追求。能产生非凡的思维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服装设计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是个性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因此,服装设计教育工作者应鼓励思维的新颖独创性,爱护新思想的幼苗,允许探索中的失误,细心呵护突破与前进的萌芽。在设计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做到走出局限,让学生敢于质疑;激发想象,启发创造思维;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营造氛围,创造空间,抒发情感与想象。

(2)服装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作为一名符合时代需要的优秀服装人才,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外,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素养:①科技素养。科技的迅速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审美取向。科技对于服装来说,不仅仅是技术,它还将影响到思想、文化和美学等诸方面的问题。②人文素养。俗话说:要想成才,必先学会做人。我们所培养的服装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学会做人,有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高尚的情操和审美品位,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把真正时尚、健康的文化传播给大众,才能设计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服装。③跨文化素养。在跨国际经营中,由于文化的差异使服装产品在款式、色彩、面料、装饰手法及广告、营销等手段上,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风土人情、价值观、道德观不一致而造成滞销的状况经常发生。因此,我们的服装要想占领国际市场,创立世界名牌,设计师就必须了解国外市场,了解那里的消费者的文化背景、审美观、价值观、消费观以及其历史、宗教、哲学等。④市场经济素养。服装是一种商品,必须遵循商品的一般规律。从产品到消费品,才是设计的真正完成。作为一名优秀的服装人才,必须是一位市场整体的策划者,只有充分熟知市场运行规律,找准自己的消费群体,才能进行正确的市场定位。

三、趋势

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完善,服装品牌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日益增多,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未来世界,具备审时度势、预测洞察力,具备全方位的国际化思想和度量,真正具有国际化理念的资本国际化运作人才,会成为最奇缺的人才。目前,我国纺织服装高等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各界和各纺织服装高等院校正不断创造新的办学经验,深入总结探索既符合高校办学规律,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办学思路和办法,加速纺织服装高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军.关于艺术与设计的思考[J].美术观察,1999,(12).

作者:金智鹏

服装设计人才教育创新论文 篇3:

关于服装设计教学中市场化导向研究

摘要: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走的是实用型路线,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是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企业需要什么岗位的人才,学校就应培养什么岗位的人才。

关键词:服装设计 教学 市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世界范围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对我国的全面渗入,服装设计这一新兴的文化形式也很快受到国人的瞩目和青睐。各类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来,服装专业毕业生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这无疑是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可贵的基础。然而,随着毕业生社会信息反馈,服装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

过去,服装设计教育和服装企业呈现出脱轨的现象,这表现在:专业教育重艺术,轻技术,重纸面,轻工艺。由于许多院校初期的服装教学是由搞绘画艺术的美术教师或搞染织的工艺美术教师担任,造成了学生只会画,不会裁,不会做,无法使设计意图得到完整体现。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与反思,服装教学有了较大改进,教学中制图、工艺教学的比重加大了,对学生也强调了动手能力,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学生设计的服装又脱离了企业生产的规律,在市场销售不出去;要知道,服装教育的成败是通过市场来检验的,服装院校只有和市场紧密联系,使服装设计教学走出课堂,让学生感受市场的状态,学生才能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

从国内外服装设计公司的要求来看,大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知识的多元化人才,需要的是由一批才能出众、各有专长的服装设计人才组成团队,其知识结构、工作经验的积累相当重要,对市场学、传播学、消费学、心理学乃至一切与服装相关的学科都要有所涉足并有一定的研究。相比较,我国服装设计从业人员除了经验上的欠缺之外,目前还普遍存在着专业化程度不高、知识面不广、外语水平较低、服务意识薄弱、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的问题,作为服装产业链中重要一环的服装教育,作为培养服装设计师的摇篮,高校服装教育及成人教育培养的设计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还有待提高,如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更新课程内容来适应现代服装企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是服装院校势在必行的工作。针对国内服装院校开始对课程设置、教育方针、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并开始设置服装工程类专业,以此弥补服装企业在生产技术管理上、服装结构板型设计上所需的人才,在改革的同时还应当加强与服装企业的联系,因为市场的快速发展使服装企业的运行机制变得更加灵活,生产与经营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作为与企业、社会需求、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服装设计及服装设计教育的改革力度才能与之相应增强、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尤其是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如何造就一批更适合本土发展的服装高级管理、服装策划及服装制作等人才是亟待研究的新课题。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转变,拓展教学方式,提出高校服装设计成人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确保人才质量,输送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服装设计专业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闭门造衣,纸上谈画”,学生的设计思维无法拓展,市场应变能力差,不少学生毕业后都感受到自身所学知识在工作实践中的应用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磨合。如何通过教学来缩短或提前结束学生的这一磨合期,是现代服装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转变服装设计理念

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市场瞬息万变,竟争日益激烈,传统意义上的设计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企业及社会的发展,现代设计艺术与传统绘画艺术不同,现代设计艺术不仅具有传统绘画艺术形式的美学原理法则,更主要的它是以不同于绘画艺术的思维理念传达视觉形式并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在我国,设计艺术远比绘画艺术引进的晚,国内的设计艺术教育多年来一直受绘画艺术教育所左右,致使各类设计观念局限在绘画艺术的思维定式中。因而,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确立对服装设计本质的认识,将主导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在现今服装专业院校中,艺术化的设计作品相对教多,大多数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重点强调怎么样画出漂亮的时装效果图,怎样设计个性化、艺术性强的服装,忽略了服装设计的实用性和可生产性,至使学生设计的作品多数是注重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作品虽然具有先导性文化特征,但与作为商品的服装有着很大距离作为一位设计师,如果长期采用这种凭空想象的设计就会产生一个恶果,虽然作品的艺术性越来越强,但离生活和市场却越来越远,以致出现学生设计的服装可在各类全国性的大赛中获奖,但却搞不好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这种设计对企业来说往往不实用,企业也不需要,到企业也胜任不了设计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认识不够,对服装本身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观念认识上要给予正确引导。首先,从在校画服装效果图的设计惯性中“改道”至市场化服装设计——从理论设计到利润设计,也就是要将设计与市场挂钩、与企业的利益挂钩,设计理念上要注重实际,切不可脱离市场这一重点要素。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新生与老生座谈以及对相关专业毕业作品的观摩,让学生了解与感受服装专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内容及能力要求,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清楚的整体的认识,从而明确服装“设计”的真正概念。

二、建立以市场为导向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竞争是非常残酷和严峻的,企业家必须对市场的变幻有着敏锐观察力和判断力,同时,也必须依靠掌握了现代专业知识的全方位人才为其分析和解决在市场竞争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又为服装设计教育的机构和学校提出了培养人才的新要求,学校必须随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教学内容,以适应服装企业的市场化经营。

服装是一种商品,必须遵循商品的一般规律。从产品到穿在消费者身上,才是设计的真正完成。我们的很多服装设计师在T型台上的设计是成功的,但在市场上却大都是失败者。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缺乏市场意识,不懂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产品设计,服装设计效果的优劣不是靠某位专家来评说的,而是由市场来检验的。因此,设计师如果对自己所服务的目标市场一无所知,那将非常危险,因为其设计投产后很可能不被市场认可而造成积压,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使之倒闭。设计师应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设计风格,但这并不等于无视市场的需求。设计师与画家不同,不能孤芳自赏,一定要时刻注意把握市场的新动向,在保持自己的设计风格的基础上,一定要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每个细部都经营到位,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通过市场调查等各种不同的渠道去了解市场,丰富市场经验,如经过市场调查了解面、辅料市场、了解不同品牌的风格;通过电子信息查询了解最新的时装信息、流行趋势,积累设计师手稿资料、成衣市场品牌信息等资料。通过这些方式缩短学生与市场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市场经济观念。

三、专业需细分化及特色化

未来服装企业的市场定位将会更加细分化,多品牌之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每个品牌适应的人群范围将进一步缩小,获得固定消费者的青睐是所有商家的一直目标。要达到如此效果,无疑准确定位消费群体并与之进行深层次沟通,继而寻找到相应的诉求点、主题、构思或独特的推销主题是服装营销致胜的关键。“艾格”--中国女装市场一路飘红的独秀是我们不得不提的首选案例.服装设计遵循的TPO原则要求在不同时间(Time)、地点(Place)和场合(Occasion)应该有不同的服饰。这一点在品牌“艾格”上体现的一览无余。艾格定位于青春时尚少女,服装款式丰富,更新速度快,价格适中,在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的统计中连续五年占据女装市场的榜首位置。它旗下的“艾格周末”、“艾格运动”、“艾格正装”、“ETAM艾格”各有针对的包揽了15~40岁年龄段左右的女性消费者。服装的价值之一就是使人们能够宣扬和突出自我:20岁的花样少女需要宣扬自己的年轻与活泼,30岁左右的白领需要宣扬自己的职业气质,40左右的少妇需要宣扬自己的成熟稳重。“艾格”为适应不同主打消费群体的特点,在对消费者进行定位后又对市场进行了细分,如:“艾格运动”产品适合20~40岁之间所有爱好运动的女性消费群体;而“艾格正装”的设计深受白领女性青睐;准确的分析消费群体并直接、清晰的将自己品牌的系列产品表达的信息传达给消费者,为“艾格”迎来了畅销中国一路飘红的业绩。犹如它鲜明过目不忘的商标“ETAM”留在了消费者心中。

与产业结合,是使服装设计教学更充分适应产业需要的最好手段。与企业一起讨论课程的设计与改良、定向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直接聘请有理论素养的服装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教师工作等都是近年来在其它学院,尤其是民办学院中运用得比较灵活有效的方式。与同样火热的MBA教育一样,服装设计也是实战性很强的专业。但是目前的综合性大学、专业艺术学校、设计学院多是以国家资本为主体的教育机构,它们有着稳定的办学场所、师资队伍和资金,有着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教学资源,更有着被国家和社会认可的办学资质和文凭,它们必须纳入国家对教育的管理体系,必须遵循国家教委的行政法规。它们更强调规范,许多高校管理者头脑中依然残存着传统体系思想,害怕过于市场化会影响教学的纯洁性,这样就使服装设计教育灵活性和应变性不足。世界第一个现代管理学教授、管理学宗师彼得·杜拉克终生都未接受哈佛的邀请,就因为哈佛始终严禁教师的社会活动,但杜拉克自始自终认为,管理就是一种实践科学。现在这种思想已被普遍接受了,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也是如此。

市场定位的细分化也就要求设计师要更加专业化,不仅要擅长本领域范围内的设计,设计师的知识结构也要集中在某一特定领域,尽可能详尽的掌握和这一领域有关的各种资源和各项知识储备,从生产、销售,到流行趋势、媒介宣传,乃至店面装修、陈列等等。因此,服装教学在进行完基础的教学后,可让学生进行选项分流,从而在后一阶段的学习中掌握服装某一领域内更多的知识,也顺应了市场的发展。

中国服装业正处在一个向设计品牌转型的初级阶段,中国的设计师和企业的结合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设计师的市场运作经验还很少,不能真正了解设计、企业和市场的结合,这也是中国服装设计师普遍存在的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服装设计师、企业家意识到,单纯的依靠设计的感性和艺术性永远不能够为企业创造效益;而服装设计教学只有与市场密切的联系,贴进市场、贴进企业,不断探索服装教学与企业的切合点,不断积累服装教学经验,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才能够为服装企业的发展培养更合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服装学概论》作者:李正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2

2.教育部.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Z].北京:2000.

3.钱民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4.《世界时装之苑》杂志1999年第8期上海译文出版社

5.《服装时报》2000年12月29日第9版——时装周专版

6.《服装生产营销管理》编注:宁俊中国纺织出版社

7.《外贸跟单与实务》编注:余世明暨南大学出版社

8.《服装理论》编注:浙江丝绸工学院浙江丝绸工学院时装杂志社

作者:陈秋林

上一篇:小学支部党建工作总结2篇下一篇:大学生技能大赛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