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六年级上语文古诗

2023-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鄂教六年级上语文古诗

鄂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古诗及名句总汇

鄂教版 小学语文 六年级(上)古诗名言总汇

1、 舟过安仁

【南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词汇:

桃李 学生

布衣

平民 桑梓

故乡

鸿雁

书信 玉兔

月亮

春秋

岁月 名句: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

碛中作

唐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诗歌大意:

骑马向西走几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月圆。 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里不见人烟。 名言:

名垂竹帛,功标青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成语故事:

奉公守法:汉语成语,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赵奢担任税务官员时,对人一视同仁,激怒了平原君赵胜,赵奢对其晓之以理,指出“奉公守法”的重要性,后者拜服。奉:奉行;公:公务、公事。奉公行事,遵守法令。形容办事守规矩。

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歌大意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课外知识:

如冠之年

20岁

而立之年

30岁 不惑之年

40岁

天命之年

50岁 花甲之年

60岁

古稀之年

70岁 名言:

爱与敬,其政之本也。 天道以爱人为心,以劝善惩恶为公。

5、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歌大意:

精致的酒杯中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将要开怀畅饮之时,忽然,铮铮纵纵的琵琶声马上传来催人出征的消息。如果醉倒在沙场上,请你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呢?

成语:

崇山峻岭

千岩万壑

云蒸霞蔚

暴风骤雨 风清月朗

山明水秀

桃红柳绿

莺歌燕舞 名言: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公长天一色。 成语故事:

三人成虎:三人成虎,我国古代成语,出自《战国策·魏策二》,原意指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6、

江村即事

唐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诗歌大意:

垂钓归来,却懒得把缆绳系上,任渔船随风飘荡;而此时残月已经西沉,正好安然入睡。即使夜里起风,小船被风吹走,大不了也只是停搁在芦花滩畔,浅水岸边罢了。

名句:

1、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2、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7、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歌大意:

只有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有用之才。

成语:

奋不顾身

不屈不挠

舍生取义

视死如归 胆小如鼠

苟延残喘

苟且偷生

贪生怕死

名言:

1、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成语故事:

破釜沉舟:破釜沉舟: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釜:锅。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

8、

题画兰

(清)郑燮(xiè)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 诗歌大意:

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去挽留。

成语积累:

走马观花

相去甚远

亡羊补牢

短兵相接 走亲访友

去粗取精

生死存亡

兵临城下

名言:

1、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2、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第2篇:二年级语文上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教案作业题(鄂教版)

二年级语文上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教案

作业题(鄂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古诗诵读

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

2.会认“偶、鬓、衰”3个字。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阅读、朗诵古诗及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词用字的精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贺知章(659~约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市萧山区西)人。证圣进士,官至秘书监。后还乡为道士。好饮酒,性狂放,与李白友善。与张旭、包融、张若虚合称“吴中四士”。工书法,尤擅草隶。其诗今存二十首,多祭神乐章和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回乡偶书》《咏柳》传诵颇广。

二、学生自读。

.学习生字。在这首诗里有三个生字,我们一齐来复习一下。

2.指名读诗:同学们会读这首诗吗?老师请四位同学一人读一句,开火车,谁愿意?(请两组)

三、范读创设情境

.学习诗句。

(1)听范读录音:同学们读得挺顺利,但读诗要有感情。老师准备了这首诗的配乐诵读,同学们想听听吗?(想)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象,诗句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用语言创设情境。

作者辞官回家、正式人道修炼时已是86岁高龄。骤然回到久别几十年的故乡,不免有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觉。今昔对比,感慨系之:“乡音”可以保持不改,而“鬓毛”却不能使其不“衰”。(板书:老大回鬓毛衰)

未改的“乡音”使我时时忆念故乡,难以忘怀,但不知回到故乡时,故乡还能认得我吗?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本来天真自然而无深意,但这淡淡一句问话,却重重地敲打在作者心上,引发出无限的感慨:自己非但老迈衰颓,而且反主为宾,似被故乡所忘!个中悲哀尽在平淡一问之中。全诗以此有问无答的一句结束了,但弦外之音却哀婉不绝,久久回响在读者心田,让读者各自去想象、沉思。此诗的成功,全在其真率自然的感情流露。(板书:不相识何处来)

诗题“偶书”,不但说诗是偶然而得,也隐含了其诗来自生活、发于心扉的一层意思。第

一、二句似说家常,起得平淡却又自然、真挚。第

三、四句笔锋一转,便别开境界,以极富于生活情趣的儿童问客的场面,于儿童天真的欢乐中见出作者的悲哀,借儿童简短无意的问话抒发作者难言的情怀。

2.古诗大意:年少时就离开了故乡,直到垂暮之年才回到日夜思念的家园,虽然乡音还没有改变,但鬓发已被秋霜染白。那些孩子从未见过“我”,好奇地笑着问“我”这个客人从什么地方来。

3.学生表演。

4.真是一首好诗啊,如此佳作,我们怎能不吟诵吟诵。

5齐诵全诗。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下把学到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课下搜集贺知章其他的的诗读一读。

3说一说“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大体意思。

参考答案

.略

2.略

3.“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意思是:小孩子看见了我,并不认识我,笑着问我从哪里来。

【板书设计】

回乡偶书

老大回

鬓毛衰

不相识

何处来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从初读扫清障碍,到理解诗文,再到背诵诗文,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老师和同学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情景中读懂诗句,理解内容,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八单元的一首古诗。

《回乡偶书》是贺知章八十多岁辞官回乡时所作,在朴实浅易的字里行间表达出阔别家乡十几载,而今白首方回来之时的万千感慨。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作者介绍】

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简介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八十六岁告老还乡,旋逝。属于盛唐前期诗人,又是著名书法家。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称为仙宗十友。

【与相关的资料介绍】

《回乡偶书》诗歌原文及白话文译文

[原文]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白。

衰:衰败、疏落。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相见:即看见我;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译诗]

青年时离乡老年才归还,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容颜衰老。

村童看见我却不能相认,笑着问我这客人是从何处而来。

[赏析]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该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

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3篇:二年级语文上古诗诵读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作业题(鄂教版)

二年级语文上古诗诵读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作业题(鄂教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古诗诵读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3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大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教学用具】多媒体、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春江花月夜》)这么动人的旋律,谁能吟诵古诗给大家听听?

2.看,诗歌乐园的大门打开了。

二、借助情景图,认字读词

.你们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说。

3.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这里是芙蓉山。诗人刘长卿一次来到这个地方,恰好遇上一场大雪,于是借宿在别人家里。他写了一首诗,板书,读题。(板书: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想知道诗里写了什么吗?把书上的字认准吧。

5.反馈。检查生字读音。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找到这首诗的书签。

2.自由朗读古诗。

3.你们都读得这么好。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

4.反馈。

四、进入诗境,品读古诗

.你们真像小诗人。师范读。

2.读古诗要边读边想象,第一句是我们一起去芙蓉山看看吧!

3.(多媒体播放画面)你们看到什么?

(日暮苍山远

白屋贫天寒

)(板书:远贫)

4.师描述。范读。

5.看着图,你们也来读读。

6.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7.赛读。

8.(多媒体播放图画)师描述第二句诗意。你想到了什么?

(柴门犬吠归人)(板书:吠归)

9.主人回家后,你对他说什么?演一演吧。

0.学生练读,多种形式读。

五、充分读诗,熟读成诵。

.齐读古诗。

2.读给同桌听。

3.全班展示。

4.尝试背诵。指名背诵。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诗人刘长卿领略了大雪天的,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们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你也会发现它的美!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课下把学到的古诗背给爸爸妈妈听。

2.课下搜集刘长卿其他的的诗读一读。

3说一说“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的大体意思。

参考答案

.略

2.略

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的意思是:傍晚时候迎着风雪,走在山路上,只感觉青山遥远迷离,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贫苦人家的小茅屋,只好安顿下来。

【板书设计】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从初读扫清障碍,到理解诗文,再到背诵诗文,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上,老师和同学的有效互动,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帮助学生在情景中读懂诗句,理解内容,背诵诗歌。欣赏诗人风雪途中所见所闻,感受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古诗诵读。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作者介绍】

唐朝著名诗人刘长卿简介

刘长卿,字文房,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唐开元二十一年登进士。初任转运使判官,因得罪权贵,下狱姑苏。至德三年,刘长卿出狱后被贬南巴县尉。在赴任途中和到达南巴后,刘长卿写了十多首诗,抒发其对被贬蛮荒的愤懑之情和旅途、住所的孤单寂寞之感。《唐诗三百首》选录了其中4首。在任南巴县尉期间,刘长卿除借吟诗解闷外,还倡办县学,作育人才,为发展南巴的文化教育事业出了力。数年后,刘长卿迁任睦州司马,后再任随州刺史。唐建中元年,刘长卿终老任所,享年72岁。长卿工于诗,内容多为政治上的失意和流连风景之作,少有涉及当时国家战乱者。擅长五律,其诗韵调流畅,词语精练,句意清新,不在大历十才子之下,有诗集《刘随州集》传世。

【与相关的资料介绍】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诗歌原文及白话文译文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

3.白屋: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

第4篇:鄂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上册 两小儿辩日《列子》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

词语解释:(1)游:游学,游历。(2)辩斗:辩论,争论。(3)故:原因,缘故。(4)以:以为,认为。(5)去:离。(6)日中:中午。(7)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8)及:到了。(9)则:就。(10)盘盂:过去吃饭的碗,盘子。盘:圆的盘子,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11)为:是。(12)沧沧凉凉:清凉而略带寒意。(13)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14)决:裁决,判断。(15)孰:谁,哪个。(16)汝:你。

枭逢鸠。

[西汉]刘向《说苑•谈丛》

鸠曰:‚子将安之?‛

枭曰:‚我将东徙⑤。‛ 鸠曰:‚何故⑥?‛ 枭曰:‚乡人皆恶我鸣⑦。以故⑧东徙。‛ 鸠曰:‚子能更⑨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注释:1.枭(xiāo):又称鸺鹠(xiū liú),一种凶猛的鸟,猫头鹰。2.逢:遇见,遇到。3.鸠(jiū):斑鸠、雉鸠等的统称,形似鸽子。4.子将安之:您打算到哪里(安家)。5.子,古代对对方的尊称,表示“您”。6.将,打算、准备。7.安,哪里。 之,到。 安之,即“之安”,去哪儿。8.东徙(xǐ):向东边搬迁。 徙,搬迁。9.何故:什么原因。 故,原因。10.乡人皆恶(wù)我鸣:乡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 皆,都。 恶,厌恶。 我,这里指代猫头鹰。11.以故:因此。 以,因为。 故,原因,缘故。12.更(gēng):改变。13.犹(yóu):仍旧,还。

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1.溉汲——打水洗涤。溉:音gài,浇灌。汲:音jí,从井里打水。2.居---停留2.及——到了„„的时候。 3.国人道之——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4.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宋君:宋国国君。 5.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当“向”讲。 6.使——劳动力。7.吾——我家。8.于——向;在 9.对——回答 10.不若:不如。11.穿:凿通。12.闻:听到,后一句中的“闻”是“使听见”的意思。13.令:命令14.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bīn)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zī)三百闾(lǘ),张袂(meì)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1]

咏雪

谢太傅①寒雪日内集②,与儿女③讲论文义④。俄而⑤雪骤⑥,公欣然⑦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⑧?‛兄子胡儿⑨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⑩。‛兄女曰:‚未若⑪柳絮因⑫风起。‛公大笑乐。即⑬公大兄无奕女⑭,左将军王凝之⑮妻也。

注释译文:⑴谢太傅:即[1]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 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⑵内集:家庭聚会。⑶儿女:子侄辈。⑷讲论文义:讲解诗文。⑸俄而:不久,不一会儿[2]。⑹骤:急,紧。⑺欣然:高兴的样子。⑻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⑼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⑽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⑾未若:倒不如。⑿因:凭借。⒀ 即:是。⒁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⒂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道旁李树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注释:尝:曾经。诸:许多。游:游玩。竞:争着。走:跑。折枝:压断枝条。信然:的确这样。人问之:指代王戎为什么不去采摘果子这件事。

复裈

韩康伯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儿云:‚已足,不需复裈也。‛ 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蜀鄙二僧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才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才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yù)于富者曰:‚吾欲之⑨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bō)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持①而往?‛越明年②,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蔫。人之立志,顾③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④,可持⑤而不可持也;自持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⑥者也。昏与庸⑦,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⑧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河中石兽 纪昀(yún)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木兰诗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

第5篇:二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诵读 游子吟教案1 鄂教版

游子吟

教养目标:

1.理解诗意,能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体会感情。 2.能感情朗诵,背诵并默写古诗。 教育目标:

1.感受诗人的情感,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2.感受诗人对伟母爱的歌颂,陶冶纯洁高尚的情感。 发展目标:

1.通过学习,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想象能力和听说的能力。

重点:学习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通过读懂诗句,体会作者对母爱的颂扬,并结合生活实际谈母爱。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情导入

1.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古诗以它的意境深远、含义深刻、琅琅上口的独特艺术魅力迎得了人们喜爱。无数才情横溢的文人诗客更是以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出无名篇,更留下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句。谁能背背你喜欢的诗篇呢? 2.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诗篇或片段。

二、回顾学法

1.学习古诗前,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学习的方法。 2.出示学法:

(1)一拆:把诗句拆成一个个独立的词。 (2)二释:采用换词、扩词的方法来解拆出的词语

(3)三理:有些诗句因压韵、平仄等需要,采用了倒装句式,因此翻译时要适当调换词序、句序。 (4)补连:由于古诗语言有凝练和跳跃性大的特点,翻译时在诗句的词与词或句与句之间适当增加一些成分,使诗句的意思连贯起来。

3.小结:我们欣赏诗的语言美、意境深刻,就必须学会运用这四种自学方法来读通、读懂古诗。

三、新授

1.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诗题。

(2)根据预习的情况对古诗质疑。

介绍时代背景: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

用心

爱心

专心 1 时作。

(3)范读诗文。

(4)学生练读,粗知大意。 2.解字词,悟诗意。

(1)回忆学习方法。(拆、释、理、补连) (2)自学一~四行诗句。

A.学生用“拆、释、理、补连”的方法进行自学。 B.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C.质疑。

(3)反复诵读加深理解,并在读的过程中在脑海里想象画面。 (4)感情诵读,小组读、赛读、评读。 (5)迁移学法,自学

五、六行诗句。 A.小组交流自学。 B.学生汇报。

理解两行诗句的含义,再说说抓住哪些关键词来理解?

C.此时,你的脑海中会呈现出母亲关爱你们的一幕幕吗?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品读

五、六行诗句。(赛读、评度、小组读) 3.连句意、明诗意。

(1)边诵读,边把诗句意思串联起来。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 4.想诗境、悟诗情。

反复吟诵,边读边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对伟大母爱的赞颂。 5.诵诗文、入意境。 6.感情背诵。

四、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板书:

游子吟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6篇:鄂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诵读 悯农》教案1

古诗诵读 悯农

教学目标:

1.会认“农、午、汗、粒、辛”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劳动人民的辛苦,学会珍惜粮食。 教学重点: 1.会认5个字。 2.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1.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初步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课时数:1课时 授课时间: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看古诗中的图片,教师描述:唐朝有一位诗人叫李绅,他也是朝廷的一个大官。有一年夏天,他来到郊外的农村,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田间干活,不由得吟诵到:(教师范读古诗)

2.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悯农》。板书课题,认识生字“农“,强调读准后鼻音。齐读课题。

二、认读生字,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合作,互相读一读生字,正音。 3.多种形式的读生字卡片,检查认读。 4.再读古诗,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三、诵读感悟

1.下面让我们跟随着诗人一起到田间去看一看。(学生看书上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全班齐读 3.现在,你和诗人就在田间,你想对这位老农说些什么?

(让学生跟随诗人一起去看看、想想,就能很快理解诗句的意思,读出的诗句也很有感情了) 4.是啊,这么炎热的夏天,老农还在锄禾,他身上的汗珠直往下滴,滴落在禾苗下的土地里,多么辛苦啊!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两行诗。 5.我们吃的米、面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

三、四行诗。指名回答。

6.是啊,我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行。

(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农民种田时的情景,让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粮食。) 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诵读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诵读比赛,还可以配上动作,每组推荐一名代表。 1. 分小组演读。 2. 小组代表展示。 3. 师生评议。

4. (出示图片)很多同学都已经会背了,愿意一起来背一背吗?(全班齐背)

四、课外延伸 读一读,背一背。 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栗,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古诗诵读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课后小记: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