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古诗三首

2022-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六年级上古诗三首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17《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

17

《古诗三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浪淘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着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在王之涣、李白之外,另辟一条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全诗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明快清新。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诗人先扬后抑,前两句描绘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欢唱,绿树红花。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风中迎风飘荡的秀丽景色,充满了作者对江南春景欣赏、赞美的之情。神来之笔在三、四两句,江南一带还有大批寺庙建筑,在这春天迷蒙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南朝大兴寺院,百姓不堪重负。借古讽今,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表达了对包括唐朝统治者在内的帝王将相不顾人民疾苦,伤财劳民之举持的反对,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书湖阴先生壁》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古诗。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本课由这三首诗组成。刘禹锡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喜爱赞美及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向往;杜牧以传神生动的笔墨描绘江南春景的美好奇妙,寄予忧国忧民之情;王安石闲居田园,从田园山水中领略无穷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曲”,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读懂诗歌大意。

4.能说出《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能感悟《江南春》是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6.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是教学的重点,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浪淘沙》。

1.学生分小组,按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步骤探究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师相机指导。

根据汇报情况,选择补充: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他的诗也写得很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为“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①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这里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②浪淘:波浪淘洗。

③簸:颠簸。

④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

2.理解关键词句,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学生朗读思考:从前两句中你看到了什么?

利用多媒体形象展示音视频、图片,形象感受意境。

学生观看黄河倾泻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体会黄河的雄伟气势。

引导入境,交流:面对着如此雄伟壮丽的黄河景象,你会想些什么呢?作者想到了什么?

补充典故资料,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的想象。

感情朗读,诵读悟情。想象说话:牛郎织女家是什么样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生熟读背诵。

(四)学习《江南春》。

1.指名读古诗,听范读,划分节奏。学生练习节奏朗读。

2.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诗意,交流总结。

生说说对杜牧的了解,师相机补充。

学生汇报诗意理解,师相机指导。

根据汇报,选择补充:①绿映红:绿树红花相互掩映。

②水村山郭:依山傍水的村镇。山郭:依山而建的城。

③酒旗风:酒家的酒幌子在风中摇动。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④南朝:公元420到589年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⑤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

⑥楼台:指佛寺中的建筑。

⑦烟雨:像烟雾那样的细雨。

3.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学生圈画景物,读一读,想象画面。

出示景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描绘,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江南春景图?互相交流。

创设情境,图片展示美景,学生形象感受美丽,体会诗人感情。

探究悟情,思考:前两句写莺鸟鸣啼,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后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矛盾吗?

明悟“千里”,体会特点。

思考: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的映衬?让人感受到什么?

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美丽。

讨论:诗的后两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背景,体会深意。

学生交流对杜牧所处时代的了解,联系背景,体会诗句深意。

明悟:借古讽今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五)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明诗题,知诗人。

指导理解“书”、“湖阴先生”

2.生说说对王安石的了解,师相机补充。

3.检查朗读

指导正音,读好“畦”“闼”

学生听范读,划分节奏。指导朗读。生展示读。

合作学古诗,理解诗意

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诗意,交流总结。

汇报成果。

根据汇报情况,选择补充:①苔:青苔。

②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③排闼:推开门。闼:小门。

4.赏析悟情。

学生自主学习一、二句,思考:诗人是怎么被湖光秋月吸引的的?这是怎样的湖水?

思考:诗人是怎样写净的?

师指导,结合江南夏天的气候特点帮助理解。

“成畦”写出了什么?

引导想象画面,感悟深意。

交流:从前两句可以看出杨德逢是个什么样的人?

感悟理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体会对偶的修辞,引导回顾其他诗句中对偶的写法。抓重点词句体会修辞,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的心情。

5.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6.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一些描写风光景物的诗句来读一读。

(六)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安排了3首古诗,都是写的优美景色,表达对风光美景的热爱和赞美。这节课我们不但积累了写景的古诗,同时体会了诗中用典和对偶的写法,对之后的古诗理解提供了指导。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课的三首古诗,都属于写景古诗,表现风光景物的美丽。我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表现的感情进行板书,提挈古诗内容,便于学生记忆、背诵。

17

古诗三首

描写:黄河

蜿蜒曲折

黄沙滚滚

浪涛汹涌

夸张

浪淘沙

想象:银河

牵牛织女家

向往

对黄河气势宏大的赞颂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啼莺

啼莺

绿树

红花

晴朗明丽之景

江南春

水村

山郭

酒旗风

热爱赞美之情

寺庙

楼台

烟雨

朦胧迷离之景

忧国忧民之情

院里:茅檐

花木

书湖阴先生壁

院外:一水

两山

田园美景

恬淡心情

护田

排闼

喜爱赞美

第2篇:六年级语文古诗三首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乾、坤”两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焚烧、千磨万击、千锤万凿。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悟出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 千锤万凿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

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不拔。

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

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

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第3篇:六年级S版下册15古诗三首(教案)

15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你来给大家背一背。

第二课时.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离、荣、烧、尽”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主要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课前带孩子们去观察草,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2)注意纠正错音。(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原,草原,原野。

岁:年。枯:枯萎,干枯。

尽:完。野火:荒山野岭燃烧起来的火

生:生长。

荣:茂盛。

4.解释诗句

原野上长满了野草,野草每年从深秋到冬季要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茂盛的生长一次。冬天草枯萎的时候,虽然野火可以把它的茎叶烧掉,但它的根仍旧埋在泥土里,所以春风一吹,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

5.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原:半包围结构,厂部,注意”小“上是“白”不是“日”。

尽:上下结构。

吹:左右结构,口部。注意书写时候座窄右宽。

六、板书设计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三课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歌的情感; 3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难点:相关拓展延伸的《黄鹤楼》、《江南春》、《赠孟浩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么?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所要去的也是中国的旅游名胜——黄鹤楼。上节课已经让大家去搜集关于黄鹤楼的资料了,有谁能来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2.你们搜集到的资料真丰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鹤楼的魅力。老师这里也有关于黄鹤楼景致描写的千古绝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么?(课件显示《黄鹤楼》,请一名学生朗读一下)

3.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登黄鹤楼追寻古人足迹,古人却已经乘鹤归去。面对着黄鹤楼的景色,作者只能留下深深的惆怅和惋惜,更因为他游历在外的状况,使得作者心中不由的涌上了一丝淡淡的乡愁。

4.正是因为有了这首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课件显示)的《黄鹤楼》,才会令后来者面对黄鹤楼的美景却无从下笔,徒呼无奈。即使是李白也只能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课件显示)。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但李白毕竟是“诗仙”(引导学生回答),面对如斯的美景,他岂能雁过不留痕。李白以一首送别诗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黄鹤楼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2.(视频显示黄鹤楼送别的动画)同学们,你们从这幅动画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帆船,江水,人……)

3.那这些场景联系到这首诗中,你们认为最适合眼前所见的是哪两句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课件显示)(齐读这两句诗)

4.那谁能联系刚才所看的动画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学生自由回答,在回答中互相补充) 5.那么从这两句诗中,你能感受的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依依惜别,恋恋不舍……)(个别读,齐读,读出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6.那究竟是什么让作者如此的恋恋不舍,那艘帆船究竟带走了什么呢?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课件显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大家一起来读一下,了解一下李白久久不愿离去的原因。

7.通过朗读,大家明白了李白依依不舍的原因了么?(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了。)这是一对怎样的朋友呢?(故人,感情深厚的老朋友)。是啊,老朋友即将离去,诗人又怎能不产生伤感之情呢?

8.而且老朋友离去的季节又是在(春季)。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烟花三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季节呢?老师这里有几幅江南春天的图片,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课件显示)多么美丽的江南春啊,大家还记得杜牧的那首《江南春》么?(学生朗诵,课件显示)。看一看,绿映红的春光,蒙蒙胧胧的春雨,在这种美景中,人的心情本该是(愉快,愉悦……)。然而,朋友却要离去,青梅煮酒,对酒当歌的季节却成了离别的季节,李白能不伤感么?于是,他只能伫立江边,吟诵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久久不愿意离去。

9.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现在大家自由读一下这首诗,尝试着将诗中的情感读出来,等会比比看,谁最像黄鹤楼边的李白。(个别读,齐读,背诵下来)

三、拓展延伸: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是如此的深厚,让人感同身受。除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还有一首名诗《赠孟浩然》,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再次感受一下李白对孟浩然高尚品格的景仰之情。(课件显示《赠孟浩然》)

四、小结:今天,我们在黄鹤楼的怡人美景中,感受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让我们伴着滔滔长江水,目送孟浩然前往那烟花三月的扬州。

五、作业:课外搜集两首送别诗。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广陵

依依惜别烟花三月

第4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6古诗三首 语文S版(精选)

16

教学目标:

古诗三首

1. 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焚”,会写“锤、凿、焚”

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等词语。

2.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诗篇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夏日绝句》

2.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预习《石灰吟》、《竹石》

二、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打开书83页。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 绝句:

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

②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教师准备资料:李清照的个人资料: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山东济南)人。她少年时就颇有诗名。她的文学作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情调活泼优美,主要抒写少女、少妇闺情与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后期金兵入侵,丈夫去世,她只身漂泊,在愁苦中度过晚年,作品情调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其词清新俊逸,擅长白描,善用口语,风格独特。我们看看,猜猜这首词是属于哪一时期的作品?(也可出示李清照前期作品,对照让学生发现其不同。)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

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

的英雄,指壮烈死去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怀念。直到今天,人们还怀

念思忆着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

D请1——2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 悟诗情:抓住“至今、思”感受诗的情感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这首绝句,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我们就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之处。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项羽是英雄豪杰,他虽然失败,但不屈服。)

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至今、思:到现在人们还怀念项羽。人们赞美项羽什么?)

C这首诗为什么写项羽?为什么诗人要“至今思项羽”呢?深入思考一下。提示:可以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你又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在动荡的年代,李清照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逃窜,北方沦入敌手,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借赞扬项羽来批评南宋王朝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从诗中,体会出李清照的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诗人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读下面两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两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自学古诗

①介绍两首诗的作者.

②解决字词。

出示: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读词语。

拓展词语:千()万()

③朗读古诗。想一想古诗的意思,想一想这两首古诗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石灰吟》、《竹石》

2.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过程:

1. 导入: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的《石灰吟》与《竹石》这两首古诗。

2. 新课:

(1) 初步感知大意:

以自学、汇报为主

① 《石灰吟》

A逐句理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都。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纯白,没有斑点。

B整体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 《竹石》

A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你看,它的根深深地扎入断裂岩缝中间,像一只手紧紧地抓住岩石,像一口钢牙牢牢地咬定青山。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进”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2)感悟诗歌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

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

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

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汇报:

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3.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背诵这三首古诗。

第5篇: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执教:全椒县章辉小学

陈良付

教学目标

1.会写“簸、涯、莺”三个生字。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的意思,培养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3.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刚才老师播放的是有关黄河的图片,欣赏了这组图片,你能想到哪些词语?你还知道哪些与黄河有关的诗句?

2.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一起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

二、回顾学法,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明诗意——品意境——悟感情

2.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词语:①九曲:②簸:③天涯: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探究,全班交流

(一)解题意

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浪淘:波浪淘洗。题目的意思是大浪淘沙。刘禹锡的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

(二)知作者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晚年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浪淘沙九首》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三)诵古诗

1.指名朗读古诗。

2.示范朗读。

3.指导朗读节奏。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5.齐读。

(四)明诗意

1.自读古诗,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和同桌交流。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2.逐句交流诗意。

3.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挟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4.齐读。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五)品意境

1.出示图片,结合1、2两句谈感悟。指导朗读,读出黄河九曲绵长的曲折和裹挟泥沙汹涌奔腾的气势。(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2.出示图片,结合3、4两句谈感悟。指导朗读,读出诗人逆流而上、一往无前、直冲霄汉的豪迈气概。(诗人欲上九霄的气概)

(六)悟诗情

1.这首诗前两句歌咏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后两句诗人有景色联想到黄河与天河相通的典故,又联系自己的处境,进而驰骋想象。他想到了谁?为什么?

2.交流。牵牛织女是神话传说中的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表达了人民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作者以此寄托了对宁静的田园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四、拓展延伸

1.学习《浪淘沙》(其二)

2.总结积累: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感受到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后请大家再收集有关描写黄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吧!

板书设计

浪淘沙

雄伟壮美的景象

奋发向上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第6篇:【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语文《17 古诗三首 》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本单元的课文包括四篇精读课文、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除了《古诗三首》介绍了天门山、西湖、洞庭湖三处景色之外,其他三篇课文都是介绍了一处景色,分别是西沙群岛、小兴安岭、海滨小城。这些都是我国有名的景点,其山水、阴晴无不令人着迷;其丰富的物产,迷人的景色无不令我们叹为观止。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国的地大物博,河山壮美。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版块的内容。

课题

内容简说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富饶的西沙群岛

本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优美的风景、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海滨小城

作者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描述了海滨小城的美景,突出了这座海滨小城的整洁与美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

美丽的

小兴安岭

课文描述了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和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1.认识43个字,会写51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潋滟、空蒙、西子、相宜、成群结队、各种各样”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三首》,默写《望天门山》。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地大物博的特点。

4.初步学会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湖光山色的美。了解西沙群岛、小兴安岭、海滨小城的物产和景色,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1.掌握本单元的字词,积累词语。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技巧。

3.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壮美河山。

17.《古诗三首》…………………………………………………………………

3~4课时

18.《富饶的西沙群岛》…………………………………………………………

2~3课时

19.《海滨小城》…………………………………………………………………

2~3课时

20.《美丽的小兴安岭》…………………………………………………………

2~3课时

习作·语文园地……………………………………………………………………

4~5课时

学习古诗,要引导学生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内容。如《望天门山》要看到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则知道西湖在阴、晴天气中的不同风姿。品《望洞庭湖》则要看到洞庭湖的湖面风光,学习其他三篇文章,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各个地方的物产。引导学生搜索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我国山河风光的壮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17.古诗三首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材分析

古诗教学应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旅行。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对文字、音乐、绘画的赏析,锤炼学生的艺术思维。在声情并茂的描述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引导孩子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古诗的神韵,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前准备

1.搜集有关诗人的资料,预习古诗,制作生字卡。(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3.朗读伴奏音乐。(教师)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诗境。

学前准备

1.积累李白的诗歌,预习古诗。(学生)

2.制作《望天门山》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激趣导入(用时:5分钟)

1.师画简笔画,高高的山,并叙述天门山的来历。

2.板书课题和作者。

1.学生观赏老师画画,并倾听故事。

2.齐读课题。

1.请默写一首你学过的李白的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了解作者,初识古诗(用时:10分钟)

1.老师介绍李白。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3.指导学生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指导书写:断、楚、至、孤、帆。

3.学生听范读,画出节奏,比赛朗读。

4.初步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

2.辨字组词。

至(

)

断(

)

到(

)

继(

)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用时:10分钟)

1.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用笔写下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2.想一想每句诗里的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1.学生自主学习,并在书上批注。

2.学生交流收获和疑问,并说说诗句里用的好的词语。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中断:_________________

回:___________________

相对出:________________

孤帆:__________________

四、交流分析,理解悟情(用时:15分钟)

1.课件出示第一句思考:

(1)这句写了什么山,哪里的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从画面中你感受到天门山怎样?又感受到水怎么样?

(2)哪些字给你感受最深?

2.课件出示第二句,思考:

这一句主要写了什么?水流到这里发生了什么?通过“回”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3.指导学生朗读。

4.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四句。

5.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学生读诗句,结合注释和教师展示的课件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2.学生自主交流,体会和感受。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开始教师用简笔画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下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自悟,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本首诗是一句一意境,教师引导学生一句一句地分析,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意,再加上反复地诵读,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灵秀,长江水的矫健,以及孤帆的潇洒。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背诵古诗。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用时:6分钟)

1.教师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导入新课。

3.板书课题和作者。

1.学生听古曲,感受意境。

2.齐读课题。

5.“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2.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3.提出学习要求,课件展示:

(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

(2)借助字典,资料理解诗句。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

1.学生自学本课生字。

2.学生根据要求自学,小组进行讨论。

3.学生进行自学汇报。

4.大声朗读古诗。

6.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潋滟:_________________

空蒙:_________________

西子:_________________

相宜:_________________

(4)熟读成诵。

(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用时:17分钟)

1.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第一、二句,感受晴天和雨天的美。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第三、四两句,感受西湖的人性美。

3.指导朗读。

1.学生结合注释,图画,课件,发挥想象,理解西湖晴天和雨天时不同的美。

2.学生交流讨论。

3.学生总结学法,诵读第三、四句,理解诗意。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7.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体会情感,背诵古诗(用时:7分钟)

1.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指导背诵古诗。

1.学生交流从诗中受到的体会。

2.学生背诵古诗。

8.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诗句的意思。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堂一开始,教师播放古曲,让学生感受意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然后又从诗题入手,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又通过注释、课件、朗读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了西湖的美。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对洞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

感悟古诗的意境,背诵古诗。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整体读,感知美(用时:6分钟)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指名学生说自己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3.播放朗读录音。

4.指导学生诵读古诗。

1.学生齐读课题。

2.学生汇报了解的有关刘禹锡和洞庭湖的资料。

3.学生听录音,然后自由练习诵读。

9.抄写古诗《望洞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美,洞察美(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2.指导学生读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以及课件,发挥想象述说古诗的意思。

4.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5.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6.背诵古诗。

1.学生交流学习生字的方法,自学生字。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诗句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古诗的意思。

4.学生练习朗读并背诵古诗。

10.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诗中的“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比读,深化美(用时:17分钟)

1.课件展示改编的诗和原诗。学生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2.再读原诗,体会语言的精妙。

1.学生读改编的诗和原诗。

2.小组交流原诗的精妙。

3.学生汇报。

1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中我没有单一地要求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而是将画面和朗读结合起来,教师适当演示操作,让学生体会“白银盘”和“一青螺”分别指什么。这样,诗中美好的意境就会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诗所描绘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也一览无余了。

《古诗三首》教学片段

◆诵读理解古诗《望洞庭》

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望洞庭》,结合注释及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学生自读古诗)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生1: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教师多媒体出示)

生2: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3: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师:没有磨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读这两句。(配乐学生诵读)

(教师出示“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像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师:这首诗的意境很美,我们来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赏析: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比喻句多。第一个比喻句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说没有磨过的铜镜给人的感觉,再来理解潭面,学生就易懂多了。教学第二个比喻句时,教师拿来实物让学生观看并同画中的景象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了洞庭山水的美,体会到了诗中的意境美。

上一篇:家园共育方案下一篇:监察法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