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古诗

2022-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古诗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教学现状及其突破

古诗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与古诗文教学中文化教育功能的缺失导致了当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呈现方式困境,突破当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教学困境应做到古诗文校本教材开发中教育价值逐步得以呈现与古诗文教学实践中的心智教育逐步得到重视。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呈现方式下的教学现状及困境

(一)古诗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缺失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越发丰腴,我们也发觉到了我们精神的贫乏:人性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人生境界的审美教育,都被我们严重地忽略了。似乎我们更多地关注了外在的体面,而恰恰忽视了内在的修炼,从而也导致当下社会出现了很多的社会问题。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社会丑闻层出不穷,人与人之间日益冷漠,越来越多的人贪图物质享受,金钱至上。所以,诚信缺失、道德沦丧、贪污腐化、社会暴力、色情等日益盛行蔓延,而我们的校园也不再是一块净土,这些非主流的文化有时也是学生无法避免的,学生所面临的审美教育生态环境的破坏,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否则,会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会影响学生的审美素养,造成他们审美文化的低俗化与民族道德失落的悲剧。[1]提高整个社会文化软实力成为迫切之需。而中华古诗文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恰恰可以弥补当今审美教育的缺失。古诗文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但是,在目前的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还没有充分挖掘出古诗文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是中师毕业,本身自己的古文功底亦很薄弱,而没有一定的诗词素养是无法对古诗文进行深度解读的;古诗文的意境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精妙幽微的领悟该采用何种方式对个性素养均不同的小学生言说也成为了一道难题;更重要的是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潮中,教师的教学都显得非常功利。

对待古诗文教学教师更多停留在读读背背的基础之上,无心对古诗文的教学去做更多的必要研究和品味,解词析句,疏通内容,对古诗文传达的深层内涵和古诗文中展现的智慧与美感却极少涉及,犹如庖丁解牛,肢解分析,诗词的美感荡然无存,古诗文中蕴涵的美育因素自然也无法提取,自然也谈不上古诗文教学的美育效应。很多古诗文都渗透着我们祖先对待友情、爱情、时间、国家、读书、个人修养等充满正能量的价值引领。但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往往只是在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维度上总结一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云云。学生也是似懂非懂。审美教育形式的陈旧、落后和单调,必然严重影响到目前美育实施的水平和效果。再比如,“读读背背”中安排了一些成语或有价值的词语,内容上有一定联系,又押韵上口,利于学生积累,增加文化底蕴;还有一些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包括古诗词、儿童诗、古今贤文(劝学篇)、名言等。在我看来,“读读背背”中选编的成语等恰恰是继一、二年级词串选编的延续,成语仔细读来其实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段动人的故事。但大多数老师在教学“读读背背”时却只注重其积累背诵的功能,所以他们既不研究读读背背的指导方法,也不思考教材的编写意图,他们往往顾名思义,即先读后背,待达到熟读成诵时便结束训练,“会背”成了训练的终点。而忽视了对这些成语审美功能的渗透,显然这样的教学现状和学习现状是无法达到“读读背背”的教学目标的,同时也无法实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二)古诗文教学中文化教育功能的缺失

春秋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他认为“诗”可以使人振奋,“礼”可以使人立足,“乐”可以使人臻于完善,“成”就是圆融的意思。可以看出诗歌是一个民族生活、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通过欣赏不同题材、风格的优秀古诗作品,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古诗知识,扩大文化视野,提高对古诗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诗的特点,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前,虽然大家都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紧箍咒依然萦绕在我们老师的耳边,教师的教学依然十分功利化。课内古诗文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讲解法”,即按逐字逐句地解释理解,然后让学生串讲诗意,最后背诵默写的步骤进行教学。而且,教学时往往不是以学生已有基础为起点。如,教学那些学生幼小时就接触过,甚至能背诵如流的古诗,教师仍当作全新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就将古诗文最具价值的神韵剥离肢解了,“碎拆下来,不成片断”(张炎《词源》)。课堂了无神采,索然无味。这些教学方式的结果就是抵消了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感受、体验、赏析、评价古诗能力并未得到提高,从而阻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协调发展。也就更谈不上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以及实现文化自强了。

二、当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教学的突破

(一)古诗文校本教材开发中教育价值逐步得以呈现

古诗文中承载着很大的教育价值,学习古诗文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在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思想、不朽精神、悠久文化和灿烂文明。但这些教育价值能否实现,要充分考虑学生接触的古诗文是否适合学生的阅读,能否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启发他们的思考和领悟!显然只靠一套语文教材中的几十首古诗文是不够的,古诗文校本教材开发也就成为了必然的一个极好尝试。

作为母语教材,其实教材选编者一直都很注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学校作为教育第一线,也自觉承担着教育孩子珍惜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的重大责任。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赋予学校一定的课程开发和管理权,这一改变充分调动了学校课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校本课程成了学校的一股强大而活跃的生命力,改变了原先“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呆板局面。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定位,国学热的盛行,各个学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继掀起了古诗文校本课程研发的热潮,各校在校本课程中都大量选编了一些既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文化熏陶,又有利于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的古诗文,形式多样,评价多样,古诗文校本课程呈现百花争艳的喜人情形!

1. 汇中国古诗文之萃,补现有教材之缺失。《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学习古诗文作为每个少年儿童的必修内容,并规定小学阶段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但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歌仅有四五十篇,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诵读诗文的需要。课程标准明确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除课标上附录中推荐的70篇外,其余由教师补充推荐。借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春风,学校有了一定的课程开发和管理权,研发古诗文校本课程,激发了学校和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争先做教材的开拓者和课程的开发者,各地各校相继刮起了“国学风”。[3]《弟子规》、《孝经》、《颜氏家训》、《道德经选》等各种经典古文古诗篇目被列为国学经典诵读篇目推荐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2. 汲古诗文之精华,塑民族人文之精神。随着各校校本课程研发的深入,古诗文校本课程的编写越发丰富,校本教材开发的定位、校本教材的编排体系、校本教材的实施越发科学、系统,不再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多读多背,而是以此为载体,在强化积累的同时,让学生汲取其中的文化精髓,让学生徜徉在古诗文的浩瀚海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身素质,培养人文精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必须引起我们思考的是古诗文校本教材一定要以人为本,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材的编写也要有层次感、有梯度。不同年级要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低年级应该重在“培养兴趣,提高诵读和记忆能力”,中年级则应以“培养想象力,提高创造力,加强积累拓展”为核心,高年级应以“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为方向,校本教材形成自身的特色,体现创新性和实用性,各校还对教材进行分类编写,体现系统性。最好能按相应的主题进行归类编写。苏教版教材基本是单元型结构,以一定的主题串起一个单元。各校也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古诗文教材的编写,比如可以选编一些反映各地乡土、民俗的古诗文。以南京为例,描写南京的古诗文数不胜数,这些古诗文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学生们喜欢游戏、动物、食物、童趣、乡土谚语等,也可以主题形式出现。再有就是读书主题、爱国主题、季节主题、励志主题、哲理主题等等帮学生进行一下分类,有助于学生对古诗文的系统感悟和理解。鉴于此,选编古诗文要充分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持续深入地保持,还可以针对每篇古诗文的自身特点,在选编古诗文的后面相应配上一些活动的方案或者趣味习题:[4]写景类的古诗文内容后可以安排“我来画一画”,在故事类的古诗文内容后面可以“我来演一演”,在抒情类的内容后面可以安排“我来唱一唱”。这种带着实践活动的古诗文学习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学校对校本教材的实施也要想一些心思:首先要在校园内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校园古诗文环境,草坪、花坛的提示牌可以以诗文形式出现,走廊、柱子上张贴一些“诗配画”,教室成立“古诗一角”,总之,要让学生触目之处均能看见古诗文。学生在有意无意之间都能受到古诗文的熏陶。其次,要在学校层面尽可能多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文学习实践活动,定期开展古诗文赏析活动、古诗文朗诵比赛、古诗文手抄报评比、古诗文创作比赛等,以此扩大学生学习古诗文教学研究的途径和内涵。最主要的还是古诗文课堂教学的落实,学校要加大对古诗文课堂教学的研究力度。教师要加大对学生中诗歌爱好者的辅导,为他们举办一些讲座,激发学生学习、欣赏、创作古诗文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不断开拓视野,为学生获取素材找寻途径,开辟学校网站和橱窗定期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在学校的班队活动、读书节、艺术节活动上让学生进行各种古诗文表演,可以是诗朗诵,可以是诗表演、诗画展,让学生学习古诗文有兴趣,有收获,有展示的舞台。

笔者所在的南京市就有许多学校根据学情编制了古诗文校本教材,如白下区五老村小学的《读中华经典》1~6年级共选编了六册。江宁区也有几家学校都进行了古诗文教材的编写,其中江宁禄口小学的《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注释详细,得到师生的一致赞誉,并引起很大反响。该套教材共六本,每个年级都分为上下卷,选编适合不同年段的古诗文,在一年级选编了《三字经》,二年级选编《第子规》,三年级选编了朱熹的《朱子家训》,四年级选编了《千字文》,五年级选编了《论语》。每首古诗都配上了精美的切合诗内容的图画,每篇古诗都从诗人简介、注释、诗文大意三个方面对学生给予导读。在江宁禄口小学的校园里,每个角落都布置着和古诗有关的内容,整个校园洋溢着浓浓的诗意。更可贵的是她还很注重对古诗文学习的评价,该校有“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等级测评”,按照学生背诵的篇目颁发“诵读快乐星”、“诵读投入星”、“诵读欣赏星”、“诵读智慧星”、“诵读成果星”。禄小的全体师生全面深入地开展诗教工作,打造诗香校园,紧握民族之根。该校先后被评为“南京市诗教基地”、“江苏省诗教先进单位”。

(二)古诗文教学实践中的心智教育逐步得到重视

学习古诗,当然要理解诗的意思,体会情感,背诵并积累优美诗句,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培育读诗的心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朗读背诵等环节,一定要指向心智能力的培育。以培育心智为目标的教学定位,不是“学会了什么”,而是“会学什么”。这个“会”表现为知道怎样通过语言文字的品味走进诗里,感受诗里的生活,与诗中的人物对话;[5]这个“会”表现为知道怎样体会诗人的心境,并积极探寻诗人为什么而诗兴大发,与诗人对话;这个“会”还表现为知道怎样借助联想、想象,通过揣摩、意会、调整、补充等手段对古诗这种特殊的言语形式进行准确解读、生动解读,渐渐能够将这种“陌生”言语转化为自己的积极言语,提高言语智能水平。以培育心智为目标的学习,要让儿童常常有豁然开朗之感。“真是太美了!”“太妙了!”“语言真是准确、生动啊!”“啊,还可以这样理解,还有这样的解读方式。”像这样的心理体验应该伴随着学习的全过程。

以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的一节古诗教学课为例,孙老师巧妙设计了“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主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质疑、讨论,使学生不仅读懂了一组送别诗歌,而且初步领会了这一类诗歌的表达方式,收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师:(板书“诗”)你们学过诗吗?

生:学过。

师:(在“诗”前板书“组”字)“组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组诗歌。

师:(在“组诗”前板书“送别”)“送别组诗”是什么意思呢?

生1:这一组诗都是写送别的。

生2:把送别的诗放在一起,成为一组诗。

师:是呀, 以前我们一堂课一般是学习一首诗。今天,我们一堂课来尝试学习一组诗,一组写送别的诗,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 兴奋地) 有![6]

孙双金的组诗教学可以说给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带来了一股春风,他的《走进李白》、《思乡组诗》也都引起很大的反响,给小语人很大的冲击。教师既是教材的施教者, 也是教材的建设者。他的这一设计真正体现了“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这一课改理念,他对教材进行了科学大胆地整合。他深度解读了文本”赠汪伦》,以“送别”为主题,又重新组合编排了与之相关的三首送别诗,既完成了《赠汪伦》的教学,也充实了送别古诗文教学的内容,又给了学生系统化的感悟。他对古诗的解读给学生理解古诗带来了新的视野。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家爱因斯坦对教学艺术曾做过高度评价:“唤起独特的表现与艺术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上的秘方”。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是既教给学生知识,又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给学生以情感的陶冶,灵魂的洗涤,艺术的享受。[7]为了达到此理想的境界,我们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去践行我们的古诗教学:

1. 抓住相同的关键词进行整合和重组。我们可以将写同一内容的整合到一起。如,可以由《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带出一组写庐山瀑布的唐诗,这样可以让学生接触写同一内容的不同风格的诗文。也可以带出对所学古诗文评价的诗文。在教学李白作品时,结合介绍李白,带出杜甫评价李白的《酒中八仙歌》;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带出苏轼另一首词《浣溪沙》。这样不但扩大了阅读量,更加深了对所学诗文的理解,对作者的了解,更是教会学生用发散思维来学习古诗文。

2. 围绕一定主题进行整合与重组。苏教版教材中选编的古诗有68首之多,加上推荐的古诗75首,他们分散在不同的单元之中,笔者认为可以围绕“童趣”、“思乡”、“哲理”、“四季风光”等主题将这些课文进行分类。比如,《池上》和《小儿垂钓》应该都属于表现儿童生活童趣之作,而《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应属于表现思乡之作,像《望庐山瀑布》、《望洞庭》则为优秀风景类,《题西林壁》和《观书有感》等都阐述了一定的哲理。可以将此类古诗文进行组合教学,如学完《静夜思》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可以进行相关链接,还有哪些思乡、思亲的诗作。学完《池上》等,问学生还有哪些描写儿童情趣的古诗文,长期尝试这种组合教学,则会大大增加学生的积累,学生的文化底蕴也会越发深厚。学生也能无形中习得一种学习的方法,归纳、重组、整合、自主学习,系统地汲取诗歌中蕴藏的丰富给养。因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能够依靠自身原有知识经验,再通过同化、顺应过程,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围绕这些主题进行整合教学,能够很好地优化古诗文教学结构,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让学生在系统的古诗文自读自悟中享受古诗教学的独特魅力。

注释:

[1]王茹琼.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审美教育[J].小学教学研究,2011,(1).

[2]邝慧珊.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J].小学德育,2009,(11).

[3]孙桂成.充分挖掘古诗词的美育因素[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

[4]项飞.古诗词教学“三字经”[J].语文在线,2010,(9).

[5]孙小刚.古诗词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学生之友,2011,(2).

[6]孙雄斌.主题构建: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特级教师孙双金《送别组诗》教学赏析[J].广西教育,2008,(Z4).

[7]刘南坚.古诗词教学四宜[J].广西教育,2010,(6).

作者:吴丽娟

第2篇: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助学系统的分析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从文字类助学材料和图像类助学材料两方面,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助学系统进行分析研究,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助学系统做直观的了解,并从中总结概括其主要的编排特点。

关键词:蘇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助学系统

助学系统是指教材中编排的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帮助和指导的一系列辅助说明性材料,主要包括课文导读、作者介绍、注释、插图等。良好的助学系统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助学系统是指教材中编排的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学习起引导、辅助、启发、拓展、促进作用的一系列辅助说明性材料,根据材料的呈现形式主要分为文字类助学材料和图像类助学材料。

一、文字类助学材料的分析

文字类助学材料,在这里是指以文字形式呈现的用以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辅助说明性材料。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的文字助学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文本拼音标注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学段课文和单元练习的文本全部注有拼音,其中一年级上册、下册和二年级上册生字及课后练习部分也都标注了拼音。因此,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古诗文的学习,第一学段课文和练习的拼音标注,可以帮助学生识字认字、掌握古诗文中字的读音及理解古诗文练习的相关要求。第二、第三学段教材在课后呈现课文(专门的古诗类课文和文包诗类课文)生字的同时标注生字的拼音,单元练习中的古诗文在个别重点字词的注释中标注了字音。

(二)生字笔画、偏旁部首、笔顺标注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各学段的每篇课文后都编排了生字板块,生字分别以绿线内带拼音的只识不写(下面简称“一会字”)的生字和黑色田字格内带拼音的会识会写的生字(下面简称“二会字”)呈现。在识字类古诗文课文《识字1》中《一去二三里》古诗内容标注了拼音,在古诗后标注了带拼音的一会字、二会字及二会字的描红,其中二会字上方用红色标注了生字中包含的基本笔画。这样的标注有利于学生借助拼音和基本笔画的知识掌握古诗文中的生字的识写。

另外,古诗文课文后带有新授偏旁的二会字会在生字上方以红色标注相应的偏旁部首,颜色非常醒目。如二上课文3《英英学古诗》在二会字“静”上标注了新授偏旁“青字旁”。这样的标注让学生在学习生字的同时,了解汉字的结构,掌握生字的偏旁部首。

除了笔画、偏旁部首的标注外,教材在课文后会标注生字的笔顺来为学生学写生字提供一定的指导,并在课后练习中要求按笔顺描红。如一上《古诗两首》中对于《悯农》和《锄禾》中的所有二会字都清楚地标注了笔顺,并要求按笔顺描红,学生可以根据这些生字的笔顺标注来更好地学写生字,养成按笔顺书写的良好写字习惯。

(三)课文作者姓名标注

在专门的古诗文课文中编排的古诗文文字类助学材料除了以上两种之外,还会在课文下方以注释的形式标注作者姓名。但标注并没有对作者进行详细介绍,也没有标明作者的朝代,对古诗文的重点字词句的注解在课文中也并未编排。苏教版在课文部分对古诗文仅注释作者姓名,这样的注释是否略显单薄?是否合理?这也成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研究中备受争议的地方。通过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委老师进行访谈,笔者了解到苏教版这样的标注编排主要体现新课标在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的“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简单的标注使得版面简洁大方,突出了古诗文本身的主体地位,没有累赘的古诗文注解和翻译,给学生的学习上留有想象、探究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体现的是提倡以学生的自主探究的形式来学习古诗文,而不是简单地或完全依靠文本注释来学习古诗文。

(四)古诗文内容相关知识标注

虽然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课文形式呈现的古诗文并没有编排字词句的注解、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与古诗文内容相关知识的助学材料。但在第三学段单元练习“诵读与欣赏”、“诵读与积累”中编排的古诗文,在其下方标注了古诗文中个别字词的解释、相关写作背景等助学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欣赏古诗文。五下练习6“诵读与欣赏”中《清平乐 村居》不仅呈现了古诗文,还在古诗文后对六盘山、长城、苍龙进行了注解,同时介绍了该词的创作背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借助这些与古诗文内容相关的标注,更好更准确地理解古诗文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在第一、第二学段单元练习“读读背背”中编排的古诗文并没有作此类标注。这样的标注编排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不同学段古诗文的学习要求有所侧重,第一、第二学段单元练习中的古诗文更多的侧重于背诵积累,而第三学段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单元练习中古诗文更多的侧重于品读与欣赏。

二、图像类助学材料的分析

图像类助学材料是指以图象形式呈现的帮助学生学习的辅助说明性材料,这里的学习特指古诗文的学习。据研究,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古诗文学习的图像类助学材料主要是插图,包括课文中的插图和练习中的插图。

(一)插图数量分布的分析

考虑到由于一篇课文往往有好几页,每页上或多或少会呈现某些图像,插图的数量在统计时会出现争议,因此,笔者在统计苏教版小学语文古诗文课文中的插图时,一篇课文来看,如果前后两页课文的插图可以基本无缝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图象,则视为1幅插图。如果只有背景颜色但无任何具体图像的或者是边框类图像则不计为插图。单元练习中编排的古诗文都是以一页或者半页的篇幅呈现,所对应的插图的数量确定,都为1篇古诗文配1幅插图。

笔者经过以上的统计处理得到以下信息。从数量上来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的插图数量与教材中编排的古诗文的数量基本一致,平均一篇古诗文配有一幅插图。但分学段具体来看,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学段古诗文插图数量多于古诗文插数量,图文比例1.2:1,第二学段古诗文插图数量与古诗文插数量相等,图文比例1:1,第三学段古诗文插图数量少于古诗文数量,图文比例0.9:1。因此,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古诗文图文数量比例随学段的上升而降低。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学段的提高,其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其抽象思维不断发展,借助插图阅读学习的行为相对而言会逐渐减少,教材插图数量也相应有所下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古诗文插图的编排上正是考虑到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二)插图呈现形式的分析

根据插图在教材中的呈现形式,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古诗文插图可以分为小插图和大背景插图两种。小插图是指插图有明显的边缘界线,且布局较小,与古诗文文本相分离,占独立的空间。大背景插图是指插图铺满整页,即插图作为古诗文文本呈现的图像背景,基本占据整页的布局,有的是几页可以无缝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大背景插图,或是整幅插图单独成页,文本在另一页单独呈现。大背景插图相对于小插图而言,它能更好的衬托渲染古诗文文本,视觉冲击力较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研究发现,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课文中的插图,基本都是以大背景插图呈现,低年级段的文包诗类课文有的是小插图和大背景图两者相结合。二下课文9《母亲的恩情》中编排了三幅插图,前两幅是小插图,有明显的插图边缘线,最后一幅属于大背景插图,分布在两页上,无缝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大背景插图。另外,在单元练习中的古诗文插图由于空间布局的限制基本都是以小插图的形式呈现。三上练习6《竹石》在古诗文本的右侧编排了岩竹的小插图,用以辅助学生对该首古诗内容的理解。

(三)插图助学功能的分析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课文及单元练习中编排的古诗文插图,带有直观形象性,在增加教材美观性与趣味性的同时,对古诗文文本信息的传达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另外,这些插图对学生古诗文的学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插图往往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插图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小学生直接经验的欠缺,丰富其感性认识经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古诗文的相关内容;插图辅助古诗文文本呈现,有助于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如五上课文26《清平乐 村居》的插图。一所房檐低小的茅草屋,茅草屋后是一片茂密的竹林,茅草屋前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水潺潺,小溪一侧长满了莲花,另一侧长满了碧绿的小草。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坐在一起一边喝酒,脸微微泛红,一边带着醉意聊天取乐,亲密无间。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鋤草,二儿子在院里编织鸡笼,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描绘得饶有情趣,栩栩如生。该插图契合古诗文文本内容,将这首词以一幅完整生动的图画呈现出来,惟妙惟肖地向我们展现农村一个五口之家清新优美的环境和各具情态的生活画面,画面氛围温馨愉快、色彩丰富和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让我们体会到田园的人情之美与生活乐趣。这幅插图能给予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首词所描绘的内容产生直观的感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入境、激情,激发学生审美表达和创造的欲望和行动,培养学生的审美表达和创造能力。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插图理解这首词的内容,并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词描绘的场景,谈谈自己的感受,课后可以让学生写下来。

综上所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助学系统,在文字类助学材料上,十分注重识字与写字助学材料的编排,与古诗文内容方面相关的文字类助学材料则很少;在图像类助学材料上,重视插图的编排,且插图精美与古诗文文本内容贴合,有助于促进小学生古诗文学习。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项目基金】本论文是2015年度江苏省研究生实践创新计划项目“苏教版与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古诗文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SJLX15_070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方坚荣,庞欣.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的使用原则及策略[J].文学教育(中),2012,06:115.

[2]韩芳芳.语文教科书助学系统的研制规律——基于教科书“教学”功能的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6:102-104.

[3]韩芳芳.论语文教科书助学系统的身份归属——基于教科书结构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09:143-144.

[4]张永祥.从语文教科书助学内容的功能看其设计的改进路向[J].教学与管理,2007,34:40-43.

作者:李娜 段作章

第3篇:对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

一、从识字开始打好阅读基础

识字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基础,在苏教版的语文课文中,识字占据了文本的四分之一,对于刚上小学的学生来说,要想对他们进行后期的阅读教学,应该先解决识字的问题。初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生活的感知程度、感兴趣程度比之语文课本要更甚之,在课本中加入情景图、短语、儿歌无疑是能提高他们兴趣的一个好方法。比如,课本中识字1的《春天 春风 春雨》,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并能感受到的,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儿歌《春天在哪里》引导学生们进行识字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的拓展:“春天的景物有‘柳树’‘嫩芽’‘小草’等,还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如‘布谷’‘燕子’,它们在飞来飞去,当然啦,‘蜜蜂’也在‘梨花’‘杏花’‘桃花’中寻找着心仪的花朵。”从身边自然物开始认识。

二、从阅读教学的前期入手

1.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孩子入学之前,有的家长会对其进行早教,而有的孩子还处在娱乐期。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不一样,认识事物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教师可从他们的爱好方面入手,对他们能阅读的程度进行分组。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类,喜欢阅读,紧密结合文字和图画进行阅读;

第二类,有点阅读兴趣,大部分注意力是放在看配图上面;

第三类,对阅读毫无兴趣,识字功底薄弱。

2.安排合理的阅读教程

阅读教程的合理安排有利于阅读教学的进行。在班级中,每位学生上课的表现方式不一样,接收外界信息的方法、速度也各有差异,而一个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或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对拼音、汉字的认识和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运用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适合其类型的方法来提高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并加强他们对知识的运用:

(1)第一类学生性格开朗,喜欢阅读,他们的注意力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具体的事物进行教学。以课文《春笋》为例,或许许多学生都吃过经过熟食加工后的春笋,但他们却鲜有人看过笋还长在土壤中的面貌。教师可以先放笋由初生到长大成熟的纪录片,这样不仅能让好奇的学生提起兴趣,也能加深班级中大部分学生对春笋的印象,再通过课本内容进行教授,无疑将会轻松地向学生讲解课文,以及帮助其理解生字。

(2)第二类学生比较好动,喜欢自己动手动脑。针对喜欢看图阅读的学生,教师也可以进行一场现场的表演,开展师生互动,让他们实际动手操作,面对问题,先自己着手找到解决方案。如《乌鸦喝水》中的乌鸦,它把石子一颗一颗放进瓶子里,慢慢地,水便从石子间溢出来,这样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扮演乌鸦,尝试把石头放进瓶子里,来看看这些小朋友是如何自己动手解决口渴的问题的。当然,办法是有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学生也就可能想出更多的方法,这样,也在动手的同时间接性地开拓了思维,让他们在理解乌鸦放石子喝水的方法的同时,也能够用自身生活中的经历来达到自己“取水”的目的,从而以自己思考到的方法解决问题。

(3)对于第三类学生,教师可以多与他们交流、沟通,慢慢培养他们语文阅读的兴趣。而对于课堂阅读知识的教学,也可以先由静物入手,例如,教师利用在学校常见的“足球”“看台”“绿茵场”等,让学生通过观看与运用这些静物,能够加深对事物的印象,联系实际物品,从而联想记忆,利于对汉字、拼音的理解,进行正确的引导,不仅可以加强阅读兴趣,也可以促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例如,《三个小伙伴》就是如此,三个小动物在植树的时候,能够运用自身的优点,去解决实际问题,还让最终结果趋于目的性。在课后,教师也可以布置相关的需要他们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事,如合作完成一次课后小制作、一次小故事的排练等,在潜移默化之中强化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三、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提出具体的阅读教学方案

不同的小学生在学习中联系生活实际、自己动手的思维运转程度不一样,而且他们的想法也大相径庭。而在小学语文的授课中,不仅只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个拼音怎么读,这个汉字的笔顺如何写,而且是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拓展他们的思维,也增加了他们的见闻与阅历,对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都大有裨益。不同的学生,所需要接受的引导都应当是刚好能够提起他们的兴趣,也能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为他们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定基石。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一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角色扮演。针对一年级的小朋友对每件事情都充满好奇的特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的扮演,这不仅可以促进互相交流,带动内向的学生学会主动地与其他的人交流,还可以让学生一同动手进行实际操作,更好地理解课文。就如《小松树与大松树》这篇课文,课前,除了让学生预习,还让他们回家自己动手去制作松树模型,等上课就带来。然后在课文的基本讲述的基础上,让他们利用自己的道具进行体验,矮小一点的站在高处,高大一点的站在较低的地方,让他们再对比下互相之间的感受,在表演的过程中深化对课文的讲解。

(2)将枯燥无味的汉字拼音转化为图画。有些学生可能没弄懂这篇课文的意思,觉得上课特别无趣,就开始开小差,我们可以换种方法,吸引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学习。例如,《地球和它的七个兄弟》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地球以及它的七个“兄弟”住在太阳系里,其中的描述非常符合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为了帮助学生对课文有更加鲜明与深刻的阅读认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简笔画教学,指导学生画出我们美丽的家园——地球及其与“兄弟们”不停绕着太阳转的面画,引导学生进行感受与联想,如土星转着呼啦圈是怎样的景象。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天真烂漫的时期,将会想象出特别不一样的地球与七个“兄弟”。

(3)进行阅读奖励。在对一年级学生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利用这时期小学生的特性,即他们都渴望被表扬、被奖励,如果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根据课文大胆发言,不管答错答对都给予鼓励。就拿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司马光》一文来说,先给他们以故事的方式讲述课文,在他们理解大概后,就进行深度的阅读教学,随时抛出问题,如司马光砸缸的原因是什么,司马光选择砸缸对自己是否有所启发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想想自己又将会怎样去解决等问题。教师根据他们回答的活躍程度进行相应的奖励。

总之,一年级学生处于懵懂时期,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品味生活,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拼音、汉字以及课文的认识和理解,也能够让他们向着“向上向善”所发展。教育工作者要从书本表面出发,引导小学生从识字开始,针对其年龄阶段思维以及个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制订阅读教学方案。只有逐渐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动脑思考解决学习问题、生活问题才不失为良好的小学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林燕娜.探寻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6):184.

[2]林爱珠.一年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管见[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Z1):121-122.

[3]张 慧,崔文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J].学周刊,2012(35):92-93.

作者:黄纯柳

第4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复习

1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因曾出任过苏州刺史,退职后定 居苏州永定寺,故世称“韦苏州”。

首句以设问起。“故园”指诗人的家乡京兆长安,“渺”,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全句的意思是:家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在何处?思乡之情不言 自明。

第二句“归思方悠哉”,诗人直抒胸臆,发出感叹,这漫漫长夜,绵绵秋雨,更使这归思无穷不已,悠然不尽。这一句表达诗人无限低徊怅惘之情。“方” 字透出归思正浓,为第

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

第三句“淮南秋雨夜”,点明地点和季节。“淮南”指今安徽淮河以南地区。当时诗人被贬为滁州刺史。身处异地,又值寂寥的秋雨之夜,“归思”之情 更盛。

第四句“高斋闻雁来”,诗人独坐高斋,听到了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归雁在古诗文中,因来是思乡思亲之物。在凄清秋雨之夜,雁叫声更使诗人思乡情切,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思绪万端。诗到此戛然而止,对“闻雁”而后的感触不写 一字,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和思考。

诗人主要生活于安史之乱后的**年代里,在宦海浮沉中,看到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又无力抗争,感到彷徨苦闷,因而在诗中流露了孤寂和低沉的情绪。我们透过渗透在全诗中的萧瑟凄清情调,不难看到在“归思”“闻雁”的 背后,隐现着时代的面影,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感受。

这首诗的中心意思: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 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苦闷感受。

2池鹤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首联“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写高高的竹笼里没有伴侣,意思是鹤是养在池里的,不是养在竹笼中的,在竹笼中没有鹤的“伴侣”。这突 出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它的品格、风度也不是“群鸡”能比的。

颔联“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写丹顶鹤的外形特征。“丹砂”又名朱砂,一种红色矿物,可以入药。这里诗人以“丹砂”来比喻丹顶鹤头顶上的朱红色的皮肤。丹顶鹤的飞羽黑色,两翼折叠时覆于白色短尾上,当它展翅时,白色短尾就看不见了,所以诗人说“晒翅常疑白雪消”,“白雪”比喻“白色短尾”。这一联是写池鹤的色彩美。“恐”和“疑”是人格化的描写。

颈联“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用反衬手法,写池鹤不仅风姿超凡,而且不会“语声娇”,去讨好别人。诗人把丹顶鹤与鸬鹚相比,突出丹顶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语声娇”,声音娇媚以讨好主人,暗喻邀宠献 媚。“苦嫌”,诗人痛恨这种邀宠献媚的行为。

尾联“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写池鹤的鸣叫声美,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池鹤鸣叫时声音洪亮,“临风一唳思何事”是个设问句,“怅望青田云水遥”的答句。“怅”,惆怅,不如意。“青田云水遥”,自已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可望而不可即。“怅”字表现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其实,他厌恶仕途生活,追求“青田云水” 生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而已。

这首诗用群鸡、鹦鹉等禽鸟映衬丹顶鹤孤高的品格、超凡的风姿,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表现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 的不满。

3迎燕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葛天民,字无怀,号补翁,南宋人。

“咫尺春三月”,点明时令。咫,八寸。用咫尺状春三月,见季节短暂,稍纵即逝,珍惜之情自不待言。接着,将刘禹锡《乌衣巷》“飞入寻常百姓家”句删去首二字,组入本诗首联。虽属借用,但恰到好处。“寻常百姓”,表明主人身份:非富贵人家,其住宅非雕梁画栋式建筑。那么燕能不迎“入”呢?主人毫不怀疑。因为“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燕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基于对燕这一品质的了解,主人抓紧咫尺光阴,忙着做“迎”的准备。在各项准备中,诗人选择了其中一件:“不下旧帘遮”。“帘”会妨碍燕的出入,故“不下”;“帘”惟其“旧”,才是“新燕”识别而“入”的标志;“帘”之所以“旧”,还具体表明主人是“寻常百姓”,无财力换上新“帘”。“为迎”句,直抒胸臆,是因;“不下”句,点明做法,是果。用词前呼后应,属对一虚一实,章法错落 有致。

这位“寻常百姓”,终于迎“入”新燕。颈联暂撇下主人不写,着力刻画“新燕”:“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二句宛若“微雨飞燕”图:暮春三月,杂花似锦,细雨霏霏,燕衔香泥,穿梭来往。“泥香”是“微雨”落花所致;“翅湿”是雨中飞行的结果。燕筑巢、生育,为追求幸福生活而辛勤忙碌,虽“翅湿” 在所不辞,神情跃然纸上。

尾联,以饱含赞赏之情作结。新巢已成,雏燕长大,呢喃起舞,幸福地“相 伴过年华”。

全诗写人与燕的关系。燕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燕子的生活习性,而且表达燕子与老百姓的 深厚情谊。

4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这首诗抒写的就是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从题目看,这是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开头就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表现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 感情。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景,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酣高楼”点明饯别的地点和方式。

“蓬莱文章”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去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诗中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指南朝,南朝在汉魏与唐朝之间。李白推崇南朝诗人谢朓,这次又是在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的楼上饮酒,因此,自比小谢,就显得非常自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主客双方谈古论今,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欲上青天揽明月”句中形象地表现出来。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里,就会更强烈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 闷。

“抽刀断水”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抽刀断水水更流”是生活中的现象,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李白一生借酒消愁,自想解脱,但就此“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一句诗中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相照应。李白长期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其本愿,便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的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最后这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 之词。

李白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风格一。这首饯别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体现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又 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5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 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 泪!

这是描写北宋西北边边境军旅生活的词。范仲淹作此词时,任陕西经略副使,抗南西复的侵扰。词中描绘边地奇异的秋景,表现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和戍边 将士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

写乡思离愁的作品,往往借萧瑟的秋景表达。这首词也如此。但这首词所描绘的秋景与寻常所见的不同。“塞下秋来风景异”,开头先交代所写景象的地域、季节,用一异”字概括总的感受。如果作者是当地人,就不会觉得眼中的景象有何异

处;而范仲淹是苏州吴县人,来到西北边地,自然会感到这里的风光奇特。他是否喜欢这里的风光?词中没有明说,但“衡阳雁去无留意”却表达他的情感:连南飞的大雁都毫无留恋之意,何况是离乡戍边的将士?傍晚时分,四面 传来北疆特有的声响,与军中的号角声交织在一起;词人笔下的西北边境的秋 景,悲凉奇异;从“孤城闭”中,也透出当时军事态势严重。

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情。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紧承“孤城闭”而来。词人身在荒僻的过境孤城,夜晚难免会起乡关之思,于是借酒消愁。但一杯浊酒哪能消得了浓重的愁思!何时才能返回家乡?“燕然未勒归无计”,尚未破敌立功,还乡之计无从谈起。“羌管悠悠霜满地”是个写景句,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词义中见出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以及因“归无计”而“人不寐”的哀伤。这里的“人”指谁?既指身为经略副使的词人自己,也包括广大的戍边士卒。结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最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思考:将军为什么深夜不寐、愁白了头发?显然是“燕然未勒归无计”造成的;征夫为什么落泪?也是出 于同样的原因。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构成守边将士复杂的心态。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是本词的结构方式。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写景与抒情的结合,表现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6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写景小令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巧妙组合,创造萧瑟凄凉的 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

前三句写景的方法很特别:每句都是三个名词性的短语排在一起,短语之间、句子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语,让读者根据前后连贯的几个画面意会“秋思”的主题。“枯藤老树昏鸦”,显然是深秋傍晚的景物。树是老的,藤是枯的,显得毫无生气;而傍晓时栖息树上的乌鸦却能引起旅人思归之念。“小桥流水人家”,本来是恬静明丽的景物,在境界上似乎与上下句所描写的景象截然异趣,其实不然。因为旅人在荒郊野外见此安适的人家,只会引起“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更给人以苍凉之感。一个“古”字唤起人们对古往今来多少过客的不尽联想;“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 而旅途劳顿的“瘦马”,使整个画面带有令人沮丧的感情色彩。

末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来。前面一系列景物的渲染, 为末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了铺垫。

这支曲子只有28个字,却能以巧妙的构思,给我们摹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图,创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意境。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不仅用景物点染“秋”,而且用景物来表现“思”,把“秋思”写得非常凄恻。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称誉这首小令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元剧之文章》说:“(马致远)《天 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的确是中肯的评论。

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从诗的标题看,这是刘禹锡写给白居易的回赠之作。两位诗友阔虽多年后在扬州初次相逢,白于筵席上赋诗相赠,刘乃作此酬答。诗中曲折地表达诗人遭 受政敌打击,长期远贬异地的愤慨不平的心情。

诗的开头回首往事,抒发感慨。“巴山楚水”指贬居之地。回想二十多年来两度遭贬,一直在远离京城的荒僻之地为官,心中感慨万端。“弃置身”表达 诗人对自己被朝廷长期冷落的一满。

三、四句用两个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的感受。“闻笛赋”指晋人向秀所作《思旧赋》。诗人在外地二十多年,如今召回京城,许多旧友已经去世,只能徒然地呤诵“闻笛赋”表达怀念而已。“烂柯人”指传说中的人物王质。相传王质进山打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棋到终局,王质发现手里的斧柄已烂掉。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年。诗人以王质自比,说明自己贬谪时间太久, 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时光景了。

五、六句以“沉舟”“病树”自比,固然感到忧伤,却又相当达观。刘禹锡当初参与政治革新活动时只有三十四岁,不幸被贬二十三年,如今已是垂暮之年。但展望未来,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诗人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 的沉浮,表现豁达的胸怀。

末两句点明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歌一曲”指白居易在席上赋诗相赠。“长精神”,即增长精神,振作精神。诗人在朋友的关怀下,表达要振作精神,重新 投入到生活中去。

这首诗的精华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此联所展示的艺术形象明朗清新,意境沉郁又有豪迈之气,客观上被人认为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其引申意义已远溢于本义之外。后人常引用此两句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

8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诗人为什么不给这首诗定一个与诗意有关的题目?可能是有他的苦衷,不便明说吧。从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看是首伤别的诗。为谁伤别呢?是挚友还是恋人?还是另有寓意?但从描写内容 来看似是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

首联写暮春时与自己所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相见时难”的 “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字意思不同。见面本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令人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当时别离的气氛, 情景交融。“东风”即春风,“残”字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方”“始”,都是“才”的意思。春蚕直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烛泪。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也有人认为这里可能是 诗人借以抒发政治上屡遭挫折后的苦闷心情。

颈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古人说“女为悦已者容。”故诗人转写对方即从晓妆对镜落笔。“但愁去鬓改”,是对青春年华逝去表达忧虑。一个“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当诗人夜晚独对荧荧烛泪之时,所爱的人也许正在凄清的月光下踯躅苦吟吧?“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处境和感受, 可谓一往深情。

尾联表达诗人的愿望:有人为他们传递信息。将对方住处比做“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为什么见面这般难?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甚至连打探一下她的音讯也不容易,只有请神话传说中的青鸟帮忙。“青鸟殷勤为探看”,只是诗人苦苦相思时的一种愿望而已。“为探看”即为我探探看,口气中 充满期待之意

第5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古诗赏析

【八年级下册】

一、《闻雁》 韦应物 唐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1.读诗需要联想和想象,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独坐高斋的诗人在暗夜中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秋雨,也听到了自远而近的归雁的悲鸣之声,暗夜沉沉四望一片模糊,更不知道故乡远在何处,归思之情无穷无尽。 2.诗歌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设问,表达诗人无限低徊惆怅之情,为第

三、四句高斋闻雁蓄势,引起下文作者情思。 3.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语或句子简要分析。

表达了作者悠长的思乡之情。第一二句中“故园渺何处”“归思”“悠”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归家之愿无穷无尽;第二三句中“秋雨夜”“归雁”,描绘出漫漫长夜、绵绵秋雨、由远而近的雁叫声,诗人思乡愁绪更浓了。

4. 这首诗的中心意思:诗人通过“归思”“闻雁”的描写,抒发了远宦思乡之情,也蕴涵着诗人对**时代的苦闷感受。

二、《池鹤》 白居易 唐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1.诗歌里出现的乱鸡、鸬鹚、鹦鹉等形象,对塑造池鹤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

这些形象起对比和衬托的作用。乱鸡形象突出了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它的品格、风度也不是群鸡能比的;丹顶鹤和鸬鹚对比,突出丹顶鹤的风姿的不是权贵的品格;鹦鹉学舌无主见,突显了诗人痛恨邀宠献媚的行为。

2.尾联“思何事”三字耐人寻味,你认为池鹤所思应为何事?本诗托物言志,据此理解,这一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丹顶鹤所思是自己何时(是否)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在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尾联借丹顶鹤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从而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3.读诗贵在品,试品味“怅”字运用的精妙 。

一个“怅”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4.诗人以鹤自喻,抒发自己什么感情?

抒发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向往而不可得的无奈感情。

三、《迎燕》 葛天民 宋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1.诗中表现人们欢迎燕子到来的诗句是: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

2.诗中“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二句,更是把燕子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了。 3.赏析颈联“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1)着力刻画新燕的“微雨飞燕图”:暮春三月,繁花似锦,细雨霏霏,燕衔春泥,在雨中穿梭来往。(2)“泥香”是“微雨”“落花”所致。“翅湿”是雨中飞行的结果。(3)燕子筑巢生育,为追求幸福生活而辛苦劳碌。

4.这是一首平易浅显的咏物诗,全诗借“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趣?

全诗写人与燕的关系,借对“燕”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的喜爱(燕之乐,亦足见诗人之乐)。

5.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不仅生动描绘燕子的生活习性,而且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暗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

四、《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唐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这首诗抒写的就是作者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2.从题目看,这是首饯别诗。但诗中并无惜别之语。开头就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表现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

3.“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景,精神为之一振,烦忧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秋”字点明饯别的季节,“酣高楼”点明饯别的地点和方式。

4.“蓬莱文章”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去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诗中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一句李白自比小谢谢谢朓,也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主客双方谈古论今,雄心勃发,连天上的明月也想摘下来。诗人神驰宇宙的豪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在“欲上青天揽明月”句中形象地表现出来。然而,这不过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当他从幻想回到现实里,就会更强烈地感到理想与现实难以统一的苦闷。

5.“抽刀断水”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诗人从高楼上远远望去,溪水如带绕城而过,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抽刀断水水更流”是生活中的现象,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由于这一比喻源于眼前景,合乎心中情,因此读来感到自然天成。李白一生借酒消愁,自想解脱,但就此“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一句诗中三个“愁”字,足见愁思之多,与开头“多烦忧”相照应。李白长期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其本愿,便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的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最后这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

五、《渔家傲》 范仲淹 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这首词情景交融,由“异”字统领上阕的景物描写,“塞下秋来风景异”“异”在何处? 基本要点:荒芜、凄凉、大雁南飞,各种声音充满边寨特色,两军对垒战事紧迫。(意思对就可以,完全机械抄原文得1分)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功业未立、壮志难酬、思念亲人的情怀。

4.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5.请赏析“长烟落日孤城闭”的妙处。

写出了塞外的奇异(壮阔)风光;反映宋军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六、《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 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2.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①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②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③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2.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闻笛赋:怀念故友;②烂柯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4.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八、《无题》 李商隐 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难受,两个“难”意思不同。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难受。 2. “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渲染离别的气氛。情景交融,使人有凄楚的感觉。 3.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这句话的本义是: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今人常用来形容为国为民服务,尽心尽力死而后已的人,以及这种献身精神。

4.“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思”,属双关语,暗指对情人的思念。 5.理解“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的妙处。

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改”字,见出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感受,一往情深。

6.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有何深意? 将对方住处比作“蓬山”,含有可望不可即之意。其间必有难以逾越的障碍。

九、《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金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赞美海棠花品位之高,寄语儿女学习海棠品质,坚守自己的节操。 2.描写红绿映衬,娇艳动人,表现海棠花美丽的诗句: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3.

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 枝叶繁茂,新叶翠微;含苞未放。

4.“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做赏析。

将春风中不轻易开放的海棠与争相绽放的桃李作对比,说明了做人不要轻浮,不要炫耀,而要注重蕴积,保持成稳。

十、《题红叶》 宣宗宫人 唐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表达了宫女不甘寂寞,借红叶传情,传达自己向往人间生活的愿望,后人常用“红叶题诗”喻男女奇缘。

2.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进行抒情?请简要分析。

运用了托物言情或寄情于物手法写宫女心事,显得委婉、含蓄。 3.“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一句在祝福红叶中寄托了宫女怎样的心愿? 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以及冲破樊笼的强烈心愿。

十一、《山中》 王勃 唐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采用了融情于景的方法,通过深秋时节特有的“高风晚、黄叶飞”,来烘托表现自己浓郁的羁旅乡愁。

2.诗人直接抒发孑然一身,客游他乡,思归不得,内心无比痛苦的诗句是: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3.“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理? 秋夜落叶图。思归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惆怅之情。

十二、《城东早春》 杨巨源 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 2.“诗家”与“看花人”的欣赏趣味有什么不同?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家”喜欢的是早春“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明丽清新,“看花人”喜欢的是仲春“花似锦”的繁华喧闹。对比突出了“诗家”对早春的喜爱之情。 3.诗的前两句中哪些词表现早春:新春、才、半 4.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春天的早?

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称为“柳眼”。“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 5.赏析“清”字的妙处。

一个“清”字很值得玩味。这里不仅指早春景色本身的清新可喜,也兼指这种景色刚刚开始显露出来,还没引起人们的注意,所以环境也很清幽。

十三、《夜雨寄北》 李商隐 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诗中的“秋”字除点明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

渲染凄凉孤寂的悲凉气氛;烘托出诗人归期未知的无法抑制的愁苦之情。 2.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漂泊在外的孤寂,苦于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十四、《论诗》 赵翼 清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1.有人说,诗人狂妄地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不同意,①“万口传”表明诗人并没有真的否定李杜的成就和地位。②虽然成就大,地位高,但历史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否则它就会老化僵死。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李杜”,才能保持它的青春和生命。

第6篇:苏教版八上语文古诗词赏析集锦

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wēi)迤(yí)腾细浪,乌蒙磅(páng)礴(bó)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主题内容】: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表达了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 【名句赏析】:

1.“五岭逶(wēi)迤(yí)腾细浪,乌蒙磅(páng)礴(bó)走泥丸。”写山,“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极大和极小对比显出了红军长征之难;也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诗人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 到了进一步的突现。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主题内容】:这首诗写国都沦陷的悲痛之情,也包含了在战争中思乡思亲的情感。 【名句赏析】: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国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人烟稀少,一片荒凉。景中含情,写出了作者对国都沦陷的悲痛之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花鸟来表达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因感叹时事,悦目的花朵也流下了眼泪;因深恨离别,鸟儿的心也惊动,从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主题内容】:杜牧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社会危机四伏,感到唐王朝前景可悲。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忧时伤世的思想。

【名句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了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僵卧:挺直躺着。戍轮台:守卫边疆。夜阑:夜深。

【主题内容】:“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 “不自哀”是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一个“思”字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名句赏析】:后两句集中在“梦”上。“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又喻指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境地。“铁马冰河”的梦境,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主题内容】:诗的开头两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其中“一经”指儒学经典,“起一经”指诗人因科举而入仕途。“干戈寥落四周星”写在国家危机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四年。颔联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颈联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说惶恐”即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叹零丁”是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这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 【名句赏析】:

1.“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飘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浮萍,写出了宋朝国势危亡,也写出了作者自己一生的漂泊不定,坎坷沉浮。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huàn)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之任:去上任。宦游:出外做官。

【主题内容】:王勃的这首送别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2 【名句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表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是远隔万水千山的朋友只要拥有深情厚谊,就好像近在咫尺。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吟鞭:诗人的马鞭。

【主题内容】:诗人龚自珍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专制,渴望社会改革,但一直不被重视,后被迫辞官,离开北京,这首诗就抒发了他在旅途中的感想。诗中的情感有三层:辞官离京的忧伤,回归故里的喜悦,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 【名句赏析】:

1.“浩荡离愁白日斜”中“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比喻“愁”,表明诗人虽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落花自喻抒发报国之志,表明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充分表达诗人的报国之志和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造化:指天地、自然界。钟:聚集。

【主题内容】:全诗紧扣一个“望”字,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开首两句写远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

五、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 【名句赏析】:

1.

三、四句用词极为精练传神,一个“钟”字和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2.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才能:刚刚能够。

【主题内容】: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以“春”为着眼点,以“行”为线索,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名句赏析】:

3 1.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描写了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非到向阳的树上唱歌,不知道是谁家的新燕已经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

2.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没马蹄”三字则写出了初春的草浅。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主题内容】:这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表达了积极进取之情。

【名句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在写景中议论,“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引申为眼前的挫折、困难、障碍等。“不畏”二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歌大意】: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垣,城垣就要被毁坏,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烁着金光。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了胭脂的色彩。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畔进发,夜袭敌阵,夜里浓重的寒霜,连战鼓也擂不响。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主题内容】:这首七言古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其最大特色在于,用浓墨重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画面色彩斑斓,显得奇异诡谲。

【名句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别云间(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注释】:羁旅:长久漂泊外地。南冠:古代南方楚国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 【主题内容】:这首诗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义当年写的。前二句点题,说明三年抗敌,今朝被捕,并将告别故乡;

三、四句言志,表达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和英雄失路的悲哀;

五、六两句表示在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末尾两句预示前景,抗清的烽火一定会绵延下去,死后在天之灵,一定会看到祖国人民奋勇抗清的旗帜。

【名句赏析】:最后两句“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直抒胸臆,显示出诗人至死不屈的精神和对抗清斗争的信念,风格激昂慷慨而又高亢激越,抒写了诗人的一片丹心。

第7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古诗词

八(上)诗词赏析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mínwēiyí

pángbó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sāo

zān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取丹心照汗青。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huàn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己亥杂诗 龚自珍

八(上)诗词赏析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

层。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第8篇:苏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石榴》教案

王丽霞 郭沫若

一、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形神兼备的状物方式。

3、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二、教学设想:

1、找出各段文字的描写重点,体会描写顺序恰当运用的好处。

2、认真阅读课文,从结构划分中体会本文“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写作思路。

3、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展示石榴图片导入课文(石榴本来是一种极常见、极普通的食物,在作者的笔下,它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请阅读课文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深情)、交代作者,并提醒注意部分字词。 皓齿hào 束缚fù: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

2、听读课文,勾划各段描写重点,划分结构。

明确: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组织全文。 第一部分(1):点明石榴与众不同的可爱(对比)。 第二部分(2~6):具体描写石榴各部分的特征。 第三部分(7~9):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3、分析课文。

①石榴最可爱(少数树木与一般树木对比引出):开花 爱

枝干:奇崛而不枯瘠

叶片:清新而不柔媚

深红色

花: 单瓣陆离;双瓣华贵 (形态美) 对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精神美)

逐渐翻红

石榴的特征 骨朵到花:顶端整裂为四瓣

像红玛瑙琢成的花瓶儿 画 与梅树、杨柳对比。

由色彩鲜艳和毫不示弱、敢于抗争体现“喜爱” 心脏:喻花的外形和色彩。 花到果:由红到金

花瓶式变成圆肚式 果实和子粒:破口大笑

如透明光嫩的皓齿 抒发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夏天:(象征) 旺盛的斗志 火样的热情 赞

石榴是夏天的心脏

②联系写作时间,体会作者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时间:抗日战争相持尾声阶段

体现抗日军民的精神状态:不畏困难,积极向上,乐观自信

小结:文章抓住特征描绘了石榴不同部位的形态、色泽,突出了石榴花毫不示弱、敢于同骄阳抗争的精神美。

4、画出描写石榴美的句子,体会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5、作业:一句话仿写练习

试用寓理于物的方式,写一个既符合物品特点,又包含生活道理的句子。 例如:

蜡烛:站得不端正的,必然泪多命短。

月亮:正因为有圆有缺,才使人不感到乏味。 镜子: 风筝:

与殷、周青铜器联系,比喻石榴果实表皮的斑纹。 心脏:喻石榴给夏天带来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课后练习

一、二

作者126

第9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期末基础复习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基础知识复习

一、复习目标:

1、能给词语、成语、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在具体的语境中认读多音字。

3、判断汉字书写的正误,纠正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错别字并规范书写。

二、复习指导:结合书下注释和附录“字词表”,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理解词义。

三、复习内容链接:

【第一单元】

一、字音:

蓦(mî)地 泥泞(nìng) 猝(cù)然 抽噎(yē)愠(yùn)怒 焦灼(zhuï) 湿漉漉(lū) 蓬(pãng)勃 帐篷(pãng)精粹(cuì) 蔫(niān)巴

二、成语:

1)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2)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3)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4)万籁俱寂:形容一点声音都没有。万籁,各种声响。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5)千锤百炼:比喻经历多次艰苦斗争的锻炼和考验。也指对文章和作品进行多次精心的修改。6苛捐杂税 :繁琐的、过多的税收。

【第二单元】

1、字音:

贫瘠(jí) 募(mù)集 卫戍(shù)区 戊戌(wù xū)变法 凋(diāo)零

祈(qí)祷

捂(wǔ) 挟(xiã)持 惩(chãng)罚 眷(juàn)恋

卓(zhuō)越 萌(mãng)发 诬(wū)陷 月笼l?ng沙 寂寥(liáo)造诣(yì) 倔(juã)强

2、成语:

1)风烛残年:比喻老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风烛,风中燃烧着的蜡烛。

2)故弄玄虚: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玄虚,使人迷惑的花招、手段。

3)得意门生:感到非常满意的学生。4)据理力争:根据道理尽力争辩或争取。

5)无言以对: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话也回答不出来。

6)壁垒森严:古代军营四周的防御建筑;森严:整齐,严肃。原指军事戒备严密。现也用来比喻彼此界限划得很分明。7)安居乐业: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8)镜花水月:镜里的花,水里的月。原指诗中灵活而不可捉摸的意境,后比喻虚幻的景象。9)灰飞烟灭:比喻事物消失净尽。10)民怨沸腾:人民的怨恨达到极点,就像水沸腾了一样. 11)无与伦比: 伦比:类比,匹敌。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

【第三单元】

1、字音:

狼藉(jí) 蹒跚(pán (shān) 箸(zhù) 呼啸(xiào) 停滞(zhì) 磨蹭(câng) 吮(shǔn) 吸瞅(chǒu) 馍(mï) 病笃(dǔ) 恸(tîng) 瞥(piē) 憧憬(chōng) (jǐng) 脸颊(jiá) 嘱 (zhǔ)托 颓 (tuí)唐 琐屑 (xiâ) 惦 (diàn)记

2、成语:

(1)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严重情况,心理感到悲伤。

(2)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在心里。(3)蹑手蹑脚:形容走路时脚步放得很轻。

(4)循循善诱: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也泛指教导有方。(5)饮泣吞声:泪流入口,哭不出声,形容十分悲痛而不能公开发泄。(6)唏唏嘘嘘: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发出的抽咽声。(7)情不自禁: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住自己。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8)气势汹汹:汹汹:气势盛大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9)一饱眼福:看到珍奇或美好的事物,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满足。

(10) 热泪盈眶:盈:充满;眶:眼眶。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11)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12)辗转反侧:辗转:翻来复去;反侧:反复。翻来复去,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13)无精打采:采:兴致。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14)失魂落魄: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 【第四单元】

1、 字音:

坻(chí) 屿(yǔ) 堪(kān) 悄怆(chuàng) 佁y? 然 就寝q?n 藻荇(xìng) 风靡m? 山岚(lán) 骤(zhîu)然 傣(dǎi)族 山寨(zhài) 船舷(xián) 瑰(guī)丽 鳞次栉(zhì)比 器皿m?n 啄(zhuï) 眦(zì) 堤(dī)岸 脸颊(jiá) 靴(xuē)子 稠(chïu)密 椽(chuán)子 翕(xī)忽 深邃suì 翠蔓 (wàn) 寂寥 (liáo)

2、 成语:

1).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2).恍如隔世:好像隔了一世。多形容对时间的变迁、事物的变化的感慨。3).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4).善男信女:佛教用语,指信仰佛教的人们。5).鳞次栉比:形容房屋密集,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6)碌碌无为:平平庸庸,无所作为。7)轻描淡写: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8)可见一斑:指可以看到事物的一部分。可证明事物或事情的一个理由。9)人迹罕至: 人的足迹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10)大饱口福: 吃够了很好的东西或指在物质或精神上嘴部受到了充分的满足感 。

【第五单元】

1、字音:

玲lïng (珑) 喜鹊 (quâ)

围剿 (jiǎo) 嬉 (xī)戏

喧 (xuān)闹

觅 (mì)食

霸 (bà)道

寡 (guǎ)人

荒诞 (dàn)

蜿蜒 (wānyán)潋liàn()滟

荆棘 (jí)

覆 (fù)盖

萧 (xiāo)索

猬 (wâi)集

攀 (pān)附

惆怅 (chïuchàng) 闲情逸 (yì)致 嫩 (nân)绿

孵fū卵

喧嚣 (xiāo)

辉煌 (huáng)

2、成语:

1)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方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因,根据。宜,适当。

2)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

3)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峦。峦,小而尖的山。嶂,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4)别具匠心:另有一种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匠心,精巧的心思。5).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没有一点顾忌。6)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7).司空见惯:看惯了的事情,并不觉得奇怪。8)习以为常:常常做某件事,成了习惯。9)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加重视。10)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得透彻的能力。11)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12)月白风清:形容月夜的明朗幽静。

13).林林总总:形容繁多。14)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速,邀请。

15)珠光宝气:形容妇女服饰华贵富丽,闪耀着珍宝的光色。16)居高临下:占据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 17)无所事事:无:没有;事事:从事某种事情。闲着什么事都不干。18)与狼共舞:解释:和恶狼一起跳舞,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决不能成功。后多指跟恶人商量,要他牺牲自己的利益,一定办不到。

19)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指前所未有。20)鲁殿灵光:硕果仅存的人或事物。21)毛骨悚然;身上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非常吃惊和恐惧的样子。

22)好逸恶劳; 贪图安逸,厌恶劳动

【第六单元】

1、字音:

挚(zhì)爱

脍炙(kuài)(zhì)人口 亵渎(xiâ)(dú) 蕴(yùn)藏

编撰(zhuàn)

牙龈(yín) 盲(máng)目

策(câ)划 受益匪f?i 浅

如火如荼(tú) 萎w?i 缩

臭气熏(xūn)天

铝箔(bï) 版 b?n 权

类型(xíng) 梦寐(mâi)以求

向日葵(kuí) 旅(lǚ)行

毅(yì)然

烦躁(zào) 深谙(ān)

2、成语

1)娴熟深谙:非常熟练熟悉。2)脍炙人口:本指美味人人都爱吃,现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都称赞。3)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贷:推卸。

4)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茅草的白话)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5)碌碌无为:平平庸庸,无所作为。6)受益匪浅: 受益匪浅意思是:收获不小,有很大的收获,一般指意识形态方面。7)高歌猛进: 高声歌唱,勇猛前进。形容在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乐观精神。8)令人作呕: 比喻使人极端厌恶。9)无暇顾及:没有时间来管或关心这些人或事物了。 10)相安无事: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11)紧要关头:最关键的时候。12)难能可贵: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13)悲喜交集:形容又高兴又难过,心情激动。14)梦寐以求: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15)良师益友: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16)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

四、注意加粗的字,不要写错。

调虎离山

苛捐杂税

酣然入梦

万籁俱寂

千锤百炼

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

得意门生

据理力争

无言以对

壁垒森严

安居乐业

镜花水月

灰飞烟灭

民怨沸腾

无与伦比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蹑手蹑脚

循循善诱

饮泣吞声

唏唏嘘嘘

情不自禁

气势汹汹

一饱眼福

热泪盈眶

莫名其妙

辗转反侧

无精打采

失魂落魄

接风洗尘

恍如隔世

心驰神往

善男信女

鳞次栉比

碌碌无为

轻描淡写

可见一斑

人迹罕至

大饱口福

因地制宜

自出心裁

重峦叠嶂

别具匠心

肆无忌惮

退避三舍

司空见惯

良师益友

习以为常

等闲视之

自知之明

闲情逸致

月白风清

林林总总

不速之客

珠光宝气

居高临下

无所事事

与狼共舞

史无前例

鲁殿灵光

毛骨悚然

好逸恶劳

娴熟深谙

脍炙人口

责无旁贷

如火如荼

受益匪浅

高歌猛进

令人作呕

无暇顾及

相安无事

紧要关头

难能可贵

悲喜交集

梦寐以求 实战演练

(一)

给加黑汉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蓦(

)地

泥泞(

)

猝(

)然

愠(

)怒

焦zhuï(

)

贫瘠(

)

募(

)集

diāo(

)零

祈(

)祷

惩(

)罚

juàn(

)恋

萌(

)发

wū(

)陷

寂liáo(

)

造诣(

)juã(

)强(

)

狼jí (

)

蹒跚(

) (

)

停滞(

)

吮(

) 吸

瞅(

)

憧憬(

) (

)

脸颊(

)

zhǔ(

)托

颓 (

)唐

琐屑 (

)

diàn (

)记

悄chuàng (

) 风m?(

)山岚(

)

船舷(

) guī(

)丽

鳞次栉(

)比

堤(

)岸 脸jiá (

)

chïu (

)密

深suì(

)

寂寥 (

)

玲lïng (

)

围剿 (

)

xuān (

)闹

mì (

)食

荒dàn (

)

wānyán (

)

liàn (

)滟

荆jí (

)

xiāo (

)索

wâi (

)集

pān (

)附

chïuchàng (

)

闲情yì(

)致

fū(

)卵

喧xiāo (

)

挚(

)爱

kuài(

)zhì(

)人口

xiâ(亵)dú(

)

yùn(

)藏

编zhuàn(

)

受益f?i (

)浅

如火如tú(

)

w?i(

)缩

臭气xūn(

)天

B?n(

)权

类xíng(

)

梦mâi(

)以求

烦zào(

) 深ān(

)

实战演练

(二)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虎离山

苛(

)杂税

(

)然入梦

万(

)俱寂

千锤百(

)

风(

)残年

故弄(

)虚

据理(

)争

无言(

)对

(

)垒森严

安居乐业

(

)花水月

(

)飞烟灭

民(

)沸腾

无与(

)比

(

)目伤怀

情(

)于中

(

)手(

)脚

循循善(

)

饮(

)吞声

唏唏嘘嘘

情不自(

)

气势汹汹

一(

)眼福

热泪盈(

)

莫(

)其妙

(

)转反侧

无精打(

)

失魂落(

)

接风(

)尘

(

)如隔世

心(

)神往

善男(

)女

( )次栉比

(

)(

)无为

(

)描淡写

可见一(

)

人迹(

)至

大(

)口福

因地(

)宜

自出心(

)

重峦叠(

)

别具(

)心

肆无忌(

)

退(

)三舍

(

)空见惯

习(

)为常

等闲视之

自知之明

闲情逸(

)

月白风(

)

林林总总

不(

)之客

(

)光宝气

居高(

)下

无所(

)事

与狼共舞

史无前(

)

鲁(

)灵光

毛骨(

)然

好(

)恶劳

(

)熟深谙

梦(

)以求

(

)无忌惮

脍(

)人口

责无旁(

)

如火如(

)

受益(

)浅

高歌(

)进

令人作(

)

无(

)顾及

相(

)无事

紧要关头

难能可贵

悲喜交集

良师(

)友

责无旁(

) 鳞次(

)比

司空见(

)

实战演练

(三)

看拼音写汉字

xiâ

dú(

)

xián(

)熟

深ān(

)

枯zào(

)

借jiàn(

)

zhù(

)运

华yì(

)

花huì(

)

脍(

)人口

无(

)顾及

受益(

)浅

编zhuàn(

)

图文并(

)

tuî(

)宽

jūn(

)裂

bâi(

)论

喧xiāo(

)

fū(

)育

yùn(

)育

闲情逸(

)

摇yâ(

)

wâi(

)集

liàn yàn(

)

荒dàn(

)

肆无忌 (

)

zhēn zhuï(

)

zhuï(

)磨

俯仰生(

)

丘hâ(

)

重峦叠(

)

轩xiâ(

)

自出心(

)

因地(

)宜

chuán(

)子

qí(

)祷

tiào(

)望

dì(

)听

山lán(

)

风mǐ(

) chïu(

)谢

lán lǚ(

)

歉jiù(

)

莫(

)其妙 tuí(

)唐

交xiâ(

)

狼jí(

)

diàn(

)记 měng(

)懂

无与(

)比

贫jí(

)

juã(

)强 diāo(

)谢

洋yì(

)

jiǎo(

)健

诬miâ(

) mãng(

)发

生yá(

)

áo(

)游

juàn(

)恋 chà(

)异

qī qiāo(

)

玛nǎo (

)

yīn(

)切 chàng(

)想

急zhîu(

)

zhù(

)步

疲bâi(

) gōu(

)火

mî(

)地

cù(

)然

â(

)然

niān (

)巴

端xiáng(

)

yùn(

)怒

焦zhuï(

guàn(

)输

咀juã(

)

道qiàn(

)

偏pì(

táotài(

)

mâi(

)力

bīn(

)临

繁yǎn(

piē(

)见

故zhàng(

)

纯cuì(

)

shū(

lín xún(

)

guī(

)丽

gē(

)浅

消rïng(

níng(

)视

suǒ(

)屑

绵gâng(

)

延mào( liào(

)望

推jiàn(

)

酸sâ(

)

呜yâ(

dū(

)促

万(

)俱寂

xuàn (

)丽

不占(

贫jí(

)

呆zhì(

)

níng(

)视

人迹罕(

镶qiàn(

)

shuàn(

)洗

责无旁

)

) ) )然

)

)

) )量

)

上一篇:中国云计算发展下一篇:小学生作文姓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