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美育经验对我国高校美育改革的启示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美育指审美教育,是通过观赏艺术来培养人美感的教育。20世纪我国大力推行美育教育建设,高校对美育教育也尤为重视,高校美育建设已取得长足进展,为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近年来,教育部陆续颁布关于美育教育的纲要与方针,为更好响应国家政策,文章运用归纳、分析、比较的方法,对欧美日高校美育教育经验进行学习和探讨,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美育教育改革。通过分析欧美日高校美育教育状况,总结欧美日高校美育经验,归纳对我国高校美育教育的启示,从而从高校美育教育政策、师资、课程、方法、模式5个方面提出改革建议。希望在美育越来越受重视的形势下,探索改革方法与措施,优化美育教育,增强学生人文修养,提高审美创造力,培养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材。

关键词:美育;人才培养;国际比较;高校教育;经验;启示;

早在还没有“美育”概念的古希腊时期,艺术教育已经受到重视,雅典学校中设有音乐、体操等课程,在柏拉图《理想国》中也提到“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等美育话题,同时他也尤其注重美感教育。在罗马时期的高等教育中便出现了书法绘画等教育,随着美育思想的不断发展,相关的实践教育不断促进,20世纪30年代包含绘画素描和雕塑夜校课程的意大利达·芬奇艺术学院成立。1562年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正式建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艺术学院,与文艺复兴相辅相成,成为世界美术学院艺术与教育的楷模,对后来的列宾学院以及我国的中央美术学院等美院都有指引与启发作用。1750年德国美学之父鲍姆嘉通出版《美学》一书,提出“美学应该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概念。18世纪末期,德国席勒提出“美育”概念,在《美育书简》中将“美育”作为一个独立概念分离出来,提高了美育地位。至此教育家学者对“美育”进行详尽阐发,并为审美教育创造条件。在欧洲高校美育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德国的美育教育是较有特色的,德国美育学者们认为艺术教育应找寻最本质的根源,以探寻本质美来增强个人美学修养。文艺复兴之后,美育发展更加迅速,意大利教育学家维多里诺提倡德、体、美育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现代意大利高校已成立美术、高等工业美术、音乐学院等高等大学院校以及非大学高等艺术教育机构。德国是文化与艺术并存的国家,继包豪斯学校之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等高等艺术教育遥遥领先。目前德国的高等美育主要分布在综合学校、应用科学大学、艺术类院校、专业艺术学院之中,保持着艺术和技术进行统一,技巧和观念并重的美育理念。

1.2 美国高校美育教育状况

苏格拉底时期便有美与效用之间关系的问题,到工业革命的爆发,人们关注到艺术设计的基本理念。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育兴起,美国学校教育中增加绘画课程,哈佛、麻省理工等美国高校将美术教育当成美育的关键一面,增加学生投入到美育学习的时间及精力,公共艺术教育开始实施。二战期间,许多欧洲艺术家以及教育家流亡美国,这也间接促进美国艺术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认为艺术教育应当从儿童开始,中小学艺术教育得到发展,并为后期大学中的学生的艺术思维打好了基础。美国教育家杜威回答了艺术的概念、怎么形成、用途的问题,形成完整美育体系。后工业社会背景下,新教育观念呼之欲出,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能结构》中提出了“多元智能”观点,在1993年出版《多元智能》一书,提到7种智能型式,其中就有音乐智能,此观点引起激烈反应。教育家们开始反思应试教育弊端,思考素质教育优势,此理论加速了美育的进展。20世纪末,美国颁布教育法,对美术教育进行全面阐释,此举大大提升美术教育地位。随后美国高校艺术教育逐渐兴起,美国大学设立不同类型的艺术学校,有专业的艺术院校,也有综合类大学的艺术学院。目前美育教育在美国高校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哈佛、哥伦比亚、雷德兰兹等大学都推崇艺术教育为核心的审美教育。

1.3 日本高校美育教育状况

德川时代晚期自明治维新起,日本美育教育严重西化且内容单一,只包括绘画教育。明治(1868)日本民族美术得到发展,意大利、德、美等国画家登陆日本,日本受到西洋艺术文化影响,西洋艺术理论促进当地艺术发展。明治五年日本颁布的《学制》是艺术教育实践的重要标志,促使艺术教育成为科目而被确立出来,提升了日本整体的审美意识。1867年公布美术学校设立被看作是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始。1872年日本艺术教育诞生,1887年,艺术教育西化情况更加严峻,连教材也是英国作家所作。与此同时,由冈仓天心、桥本雅邦等人建立的强调日本元素的“东京艺术学校”成立,在1879年颁布的全盘西化的教育法中,完全效仿美国艺术教育模式,其中,筑波大学效仿美国美育教育方式,开设艺术专业学群。明治中后期,美术教育家黑田清辉主持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教学,并对日本艺术教育提出美术教育方针。1929年武藏野美术大学成立。1987年,关于探讨日本艺术教育现状和将来的会议举行,并给高校艺术教育的开展指出方向,帮助更好设置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促进其发展,目前日本综合类的大学通过开设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其中较为成功的有京都府画学校,其建校以来便重视人文艺术教育,将艺术教育作为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 欧美日高校美育经验

2.1 欧洲高校美育教育经验

比利时位于欧洲中心地区,具有浓厚的艺术氛围与优良的文化传统,其中有3所高校的美育教育较为突出[1],分别为年代久远的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圣律克学院以及康布雷国立高等视觉艺术大学。其中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以保持传统为美育教育特色,在其艺术专业设置中,课程分类较清晰,包括视觉图形艺术和空间艺术两大类,在教学理念方面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个性与技能找寻自我的艺术作品。圣律克学院较为突出的特色是其优秀的硬件设施条件及师资,该校有资源丰富的图书馆及材料库,教学理念注重人才的社会实用性,同时加以专业的技能提升培训,培养出技能与艺术相统一的社会型人才。课程设置也分为视觉、空间艺术两大系,在课程的安排中分为必修课与辅修课,包括史学以及艺术人类学等,课程有明确的分类。康布雷国立高等视觉艺术大学主打对外交流,学校与巴黎特拉维夫等艺术学校有固定的交流,该校对于学生以及教师的评审都较为严格。总体来说,从欧洲中心地带的比利时3所学校的美育教育来看,其教学体系优势在于教学理念、内容、方式、制度及资源(见图1)。

2.2 美国高校美育教育经验

在《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将艺术作为“核心学科”,各高校积极响应该条规定。以雷德兰兹大学为例,该校将艺术课程作为核心课程,且合理开设艺术课程。课程设置中不区分主副学科,开设实践、理论、表演门类多种艺术课程。各科目有专业教师实施授课,采用探讨式的教学模式。课程模式为少于20人的小班型授课,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且了解基本情况后进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式教学,鼓励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艺术视角,要求跨专业的学生结合自身的专业进行创新总结,培养全面能力。在美育教育实施过程当中,美国高校也逐渐对美育教育进行完善与改革。2009年哈佛大学实施了新的通识教育,其中美育在新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发生了质的飞跃,从之前的重理论研究到个性的创造。哈佛大学中“审美与阐释类课程”将审美的范围扩大,包括自然社会与生活,不止注重单一的艺术技能而是注重提升学生的全面能力,与生活与社会相联系的审美能力[2]。美育课程占核心课程体系的30%,将审美教育扩大到自然、社会以及动物的美之中,不拘泥于一种技艺,而是鼓励学生了解不同的传统与文化等。学生可选择的课程较多,并要求学生选择两门美育课程,注重现在与未来的联系,通过将美育添加到文化与信仰这类课程中来用审美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总的来说,美国美育教育较为多元化,各高校学院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教学大纲,通常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教师依据学校的特色及宗旨制定教学大纲,不存在教学大纲统一一说。在教师教学的方式上,美国高校教师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会选择鼓励的教学方式,希望学生在课堂中多表现自己。教师在指导学生作品的过程中,先表扬作品中优秀的地方,之后引出学生应该改进的地方。推荐一些相关的画册或书籍逐渐给学生启发,然而这种过早的鼓励式教学也会导致一些学生的作品偏幼稚,难以提升专业技能(见图2)。

2.3 日本高校美育教育经验

日本的美育教育虽比西方国家起步晚,经历了“全盘西化”和“新旧两派三线”的曲折发展过程,但在这100多年里,也积累了不少经验,目前已建立起多层次、多学科、立体多元的美术教育体系,(见图3)培养出各层次的美术人才。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曾经经历过“全盘西化”和“去全盘西化”之争[3]。1876年,工部美术学校成立,秉承着“美术学校是学习欧洲近代的技术,弥补我日本国原有百工之不足”理念,作为西洋美术学校代表,扩大师资力量,聘请大熊氏广、藤田文藏和小山正太郎、松冈寿等教师,从事西洋雕塑和素描油画的教学工作,以西洋绘画、雕塑为主要教学内容,为西洋画和雕塑在日本的传播和推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1880年成立的京都府画学校,奉行“戒粗存精、去浮就实、共谋公益、补救文化”的宗旨,教学内容融合东西,兼顾南北,分为东、西、南、北四宗,并最终合并为东洋画,与西洋画课程设置相同,为挽救本土绘画艺术与工艺美术的局面,发扬光大日本美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程的架构设置上,作为近代美术教育重要标志的东京美术学校主要围绕着四种美术史观点进行———纯粹的西方论者、纯粹的日本论者、折中论者、自然发展论者。根据秉持各种论点的校长进行课程的设置,从最初的日本画、木雕、雕金,到西洋绘画、雕塑,从日本浮世绘、古美术到国画师范科,一直到正木直彦担任校长后,形成“四科一部”的格局。

3 欧美日高校美育经验对我国高校美育教育的启示

3.1 欧美日高校美育政策启示

政策引导是美育教育前提,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纵观欧美日高校美育经验,无一不将政策法规设置于前。各级领导部门应加强联系,共管同治美育教育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教学改革指导与决策,提高高校领导对美育教育的认识与重视程度[4]。思想的统一与认识的提高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各级领导及美育教师应对美育教育有正确认识与端正的态度,使美育成为终身教育。同时要认识到高校美育教育是一项繁琐的任务,加强美育教育的基层组织建设,根本是使每个基层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首先,要整合分散的美育教育资源,健全课程设置、评价一体化机制,保证高校美育教育持久稳定发展。其次,不能忽视设施资金投入,加强教材与设备的完善性,资金应重点倾斜到艺术设施的投入上,提升校园的整体美育氛围,可增加雕塑、墙画以及校内音乐演奏会等活动来丰富艺术环境,在视觉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在高校中设立一些音乐厅、美术馆、美育教育研究室等可供学生提升审美水准与交流的硬件设施,增加美育讲座、艺术展、交流中心等艺术活动平台。最后,要制定严格详尽的教师评定机制,加强对教师审美素养的提升,建立教师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3.2 欧美日高校美育师资启示

师资力量是美育教育基础。高素质、专业性强的美育教师团队在高校中才能够培养出高素质的具有审美能力的学生。然而“辅修课”的指导思想使师资力量愈发薄弱,稳定且专业的师资队伍是极其必要的。从事美育教育教师的整体学历有待提高,对于教师的选拔应通过公平公正的形式进行层层选拔,打造专业性强、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对于教师考核模式应采取互相评议方式,帮助教师及时改正自身不足并向身边优秀教师学习。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把握美育教育教学规律,提升课堂整体水平。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教师巨大力量是给学生做出榜样,净化与升华其内心。在理论知识牢固的基础上增加实践,加强实践与科研,加强学术交流,汲取经验,观摩国外高校成功案例以及优秀艺术展出,实地考察提升教学能力。教师要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与观念,提升自身的仪态美与语言美,提升教师教学水准,提升美育教师自身审美意识与艺术观念。

3.3 欧美日高校美育课程启示

高校美育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基地,课程是美育教育核心。通过总结欧美日高校美育教育成功经验,我国高校美育教育改革得到了相应启示。目前我国高校汲取外国经验已开设艺术选修课并且与主修课一样占有相应学分,可依据学生的爱好进行课程选择。我国高校可规范美育教育课程学科,将艺术课程的总体范围扩大[5],将课程进行大分类,即绘画、声乐、舞蹈、书法等艺术门类课程,在相应大门类中再细分出小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丰富内容,整合结构,根据课程目标进行课程设计,依据学校自身的条件更改,根据学生的情况与学校情况调整艺术课程。课程设置基本包括理论、鉴赏、实践课,用这三大系统将课程连贯起来。切实发展美育课程理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掌握好比例,对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与探讨。课程的内容要系统化且与时俱进,使课程与国际接轨、与生活社会紧密相连、与传统相结合,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广的知识面,在发展美育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我国传统文化,从而升华学生的文化自信。

3.4 欧美日高校美育方法启示

方法是美育教育的关键,要注重观念和理论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欧美日高校美育教育方法可总结为欧洲注重系统化与传统发展,美国注重个性化发展,日本注重创新型发展。我国高校在改革美育教育方法前应明确美育教育的目标:塑造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提高审美表现、促进审美创造。这就需要我们对于基础的艺术专业知识不能空谈虚谈,接受不同学生不同的艺术见解与基础。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化人、以美培元”[6],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因材施教,师生之间积极探讨、共同进步,通过鼓励引导方式塑造学生的美学意识。在艺术实践课中,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参与艺术实践,获得美学体验,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传授相应知识与技能,从而发展审美能力[7,8,9,10]。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真、善、美”统一,面向现代化与市场经济提升学生审美表现。引导学生走自己的道路,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与问题,推动学生个性审美创造[11,12,13]。

3.5 欧美日高校美育模式启示

模式是美育教育的支柱,要持有“不拘一格、百花齐放”方针。在改革高校美育教育中要关注各校自身异同点,《意见》中提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局面”,高校美育教育在模式上要摆脱过于统一的缺点,关注各地各校特色来形成自身的办学特点,开发独具特色的结合专业的美育教学模式。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统一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创新传统艺术,结合时代发展,赏析当代艺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所学应用于生活、社会等方方面面,丰富审美创造力。开发校内外资源,扩大学生的艺术欣赏平台,多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优秀画展,音乐会等艺术讲座[14]。开阔国际化视野,提升审美感知力。促进学生之间交流,采用讨论评议小组,提高学生欣赏、想象、评析和创造美的能力。崇尚学生个性化发展,强调独创性,培养独立思考与工作能力[15]。对于考核制度,在美育教学中过程重于结果,考核应当灵活进行,学生成绩不能以死板的书面考试形式进行评价,应采用赏析实践体会探讨,课堂表现,以及课后作业几个方面相结合进行评分[16]。

4 结语

综上所述,总体上我国高校的美育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好,仍需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改进。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维度来看,高校美育教育发展都是不断前进的过程。该文以欧美日高校美育教育的状况及经验为切入点,分析欧美日国家高校美育发展状况,为我国高校美育教育事业提供了相对完整的脉络。同时根据各国高校美育实际案例,以美术院校及艺术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分析其教育模式的优势,对各校美育教育进行系统化分析。进而深入分析其教学特点及美育成功的经验,对我国高校美育教学提出政策、师资、课程、方法及模式五方面的改革意见。在政策层面:应加强顶层设计,整合美育教育资源,加大设施资金投入;在师资层面:应提高教师学历,提升自身审美素养,完善师资培训考核机制;在教育课程层面;细化课程分类,增加艺术课程种类,加大课程比重;在教育方法层面:应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升学生个性化审美创造力;在教学模式层面:应开发各校特色,拓展国际化平台,建立灵活的评价机制。在美育教育改革的新时期要求下,高校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美育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美育人是要在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过程中达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目的。该文为我国高校美育教学提出管窥之见,以期改进我国高校美育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为国家培养出美育高端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寇疆晖,焦磊.从比利时三所美术类高校教学体系浅析欧洲美术院校艺术教育[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2(3):52-55.

[2]朱苏华.哈佛大学通识课程革新理念对我国高校美育教育的启示[J].艺术百家,2016,32(S1):321-322.

[3]韩聃.日本高等艺术教育的特点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36(12):87-91.

[4]李跃红.论大学生美育的作用与实施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7(12):83-84.

[5]贾琳颖.高校美育课程内容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

[7]廖艳君.中外美育异同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114-117.

[8]漆玲玲,王远伟.中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状况的省际差异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6(5):34-40,122.

[9]王旭晓,孙文娟,郭春宁.1990-2010年中国美育研究脉络[J].美育学刊,2011,2(6):1-11.

[10]石彦风.当代高校美育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99-101.

[11]张笑梅.当代高校美育的困境与出路[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

[12]张玮玮,弓爱君,邱丽娜.借鉴德国教育理念,促进我国素质教育发展[J].教育观察,2019,8(30):8-9,16.

[13]吕志强.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意义[J].艺海,2019(9):138-140.

[14]黄梦.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智库时代,2019(19):92-93

[15]张燕燕,程庆涛.素质教育背景中的高校艺术教育改革[J].文教资料,2019(9):108-109.

[16]仵湘君.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3):12,10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