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2022-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10年2月22日至3月20日, 我校13位老师到德国雷根斯堡附近的德国爱科特教育集团接受了为期4周的师资培训, 其培训内容主要有:德国教育体系、学习领域方案中自我调控学习的教学和学习设置、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金属加工专业技师培训行动能力评价体系、创新与展示技术、项目教学单元—变速箱中间的应力计算、学校DIN ISO 9001:2000质量认证体系、项目教学—齿轮变速箱的设计、学习领域方案教学单元的开发、爱卡特学院的远程教育、检验专业长度测量技术培训展示、电工电子技术员培训新教学计划、C A D在机械制造专业的培训、自动化技术和自动化网络、电工职业专业技术工人技能培训、机械制造专业技术员在培训实施等, 同时参观了包装设备制造公司Krones公司、建筑板材公司Pfleiderer公司、零件制造公司Krontec公司、液压公司Schlogl等。通过本次学习, 我对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有了深刻的体验和认识, 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对于我国高职教学改革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 (图1)

德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级小学教育, 从一年级到四年级;第二阶段为初、中等教育 (包括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 总学制为13年。学生从小学四年级毕业后实行第一次分流, 分为三条渠道, 一部分学生直接进入九年制文理中学, 另一部分学生入五年制实科中学, 还一部分学生进入六年制综合中学。第二次分流是在初中 (五年制或六年制中学) 毕业后, 学生根据不同职业要求和学生家长的意愿, 进入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 学制一般2~3年时间。学生从职业学校毕业后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从业, 另一部分毕业生又可继续进入高一级职业学校学习。第三阶段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不管是九年制完全中学还是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 根据意愿都可以进入到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 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 通过读大学预科班, 同样可以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深造, 形成职教与普教之间相互沟通, 纵横交错而又畅通的网络。

2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

“双元制”是德国实行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 就是学校和企业, 以就业为导向, 通过立法明确各自的义务和职责, 把职业院校的理论与行业企业的实践等相关环节贯穿起来, 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其主要特点:

(1) 德国政府通过一套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来保证双元制的实施, 如《职业教育法》、《企业基本章程法》、《劳动促进法》、《青年劳动保护法》等, 企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按联邦和州法律和教育相关规定执行。

(2) 学生有两个身份:先有企业招工成为学徒身份, 再找学校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学生身份。

(3) 学习有两个场地:在学校集中进行2~3学期学习后, 学习形式调整为每周在企业实践培训3~4天, 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1~2天。

(4) 学习过程有两个经费来源:在企业里培训, 由企业承担培训费用, 并承担生活补贴, 学校经费由州财政经费出资。

(5) 职业教育有两个培训体系:企业通过企业培训中心履行培训员工职能, 学校实施理论知识教育。

我们参观过的德国包装设备制造公司Krones公司, 其设置有大型企业培训中心, 员工中学毕业后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 三天在企业培训中心实操训练, 2天在职业院校学习, 2~3年后经考核合格进入工厂正式工作。

3 职业标准、企业培训标准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有机的融合

在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 政府、行业协会和职业学校很好的配合, 以一个新职业的产生为例。

(1) 首先是经济界 (如:德国企业联盟、工商协会I H K、手工业协会Z W H、工会联盟) 发现新职业, 由他们向德国文化教育部提出申请。

(2) 再由联邦政府组织相关委员会讨论:国家职业教育学院BIBB, 负责企业培训方面的规定和计划, KMK文化部相关委员会, 负责学校教学方面的规定。

(3) BIBB确定新职业的要求和规定:新职业的名称 (如:机电一体化机械师) , 培训时间 (2~3年) ;职业方面总的要求 (技能要求) ;每种技能培训 (课程) 计划 (学年、技能及对应课时) ;考试要求和时间安排。

(4) 当考试的规定 (考试名称、组成, 时间、适用人群等) 确定好之后, 由德国工商协会I H K、手工业协会Z W H来执行考试过程, 企业、学校和工会共同参与。

笔试:即学科测验, 测验时间约4~5小时。

操作试:即所谓的实际操作测验, 测验时间自4~40小时不等, 有时长达56小时。

口试:由主考管当场提出问题, 并请受鉴定者回答, 测验时间约20~30分钟。

(5) 文化教育部、各州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协会制定针对新职业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各职业学校和培训学校, 必须严格执行学校所在州的相关的专业 (职业) 教学大纲, 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具体的实施教学方案和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 并采取相应的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模式, 最终必须接受第三方的质量认证——州教育部、德国工商总会或手工协会以及企业代表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学生的学业考核, 学校的办学质量由此得到公正的评价。

由此可见, 德国的职业是由企业界和工会组织提出的, 职业标准也是企业、工会组织和教育部门共同讨论制定的, 在职业标准产生的同时, 制定企业培训标准和职业学校教学标准, 最后通过同样的职业考核, 这样, 培养出来的人和企业的要求是一致的。

德国职业教育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思想认为劳动者在从事某一项职业活动时, 应该是一种综合的工作过程能力, 包括:

(1) 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能力, 以从专业角度朝目标方向正确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例如:基础计算方法。

(2) 方法能力:如何着手开始解决一个问题, 在解决 (学习) 问题时须朝目标方向采取措施和使用方法, 例如:工作步骤的计划、时间计划等。

(3) 社交能力:建立社会关系及与他人配合工作的能力和意愿, 例如:对他人给予建设性的批评, 对他人不进行人身攻击, “礼貌”, “礼仪”, 保全颜面。

(4) 为人能力:须有能力评价和判断自身的发展机会, 制定个人人生规划, 如:品性, 独立, 自信, 有评判力, 可靠, 有责任感, 有义务感。

(5) 沟通能力:能与他人交谈的品质, 如:领会和创建沟通情景, 能听出弦外之音, 识别意图, 觉察、理解和表达谈话对象的需求。

(6) 学习能力:学习的能力, 尤其是独立学习及与他人交流经验等, 如:职业中掌握与职业相关的及跨专业的学习技巧和学习策略。

在此教育思想的基础上, 德国职业教育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是以工作过程而不是学科体系作为参照体系, 与传统职业教育课程相比, 德国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注重职业或岗位工作知识和技能的完整性, 以表1为例。

在教学实施上, 提出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根据德国行业协会对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标准定义,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法, 培养学习者将来具有自我判断能力和责任行为。其观点认为学员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是社会群体协商、会话、互动的结果, 个体原有经验和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决定了知识的获得, 因此学习和教学过程是积极、主动的, 而不是机械和灌输的过程。工作过程知识来源于“有意义的职业行动情境”, 职业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因此由传统的权威变为职业情境活动的主持人、组织者和咨询者, 而学生则是主动、积极的创造者。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法, 教师布置项目, 学生分组讨论方案、提出方案、实施方案、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等几个步骤, 如图2。

学生在实施工作任务的过程中, 通过小组讨论、独立完成、自我评价、积累经验等自主学习, 掌握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沟通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

4 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

4.1 加强和政府职业鉴定机构、企业和行

业协会的合作, 在职业标准、企业要求和学校教学目标上尽了能达到一致

如果可能尽量介入职业工种的开发和鉴定工作, 同时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学校教师, 通过行业协会了解企业的职业要求和人才需求, 使学校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和职业工种标准及岗位技能要求想适应, 实现学校教育、职业标准及企业要求的零距离。

4.2 加强教学改革, 全面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

在详细了解岗位要求、职业标准的基础上, 打破学科体系的课程安排, 设计基于岗位典型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可能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实现教学实施效果的飞跃。

4.3 和企业合作, 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加强和企业合作, 不仅是了解人才需求, 更重要的是及时更新最新的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 如果可能, 和企业签订订单式培养, 在第5学期开展工学结合, 即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 同时学校补充理论知识, 实现企业培训和学校教学的有机结合;如果条件不具备, 就在学校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保证足够台套数的实训设备, 在学校实训室开展类似真实环境的实训教学, 让学生在学校中体验工作岗位的要求。

4.4 注重学员的综合能力培养

在教学中, 除了专业能力培养外, 加强其他跨专业的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职业进修培训或继续教育的意愿和觉悟, 养成终生学习的观念和习惯;培养职场的灵活适应性, 以面对职业领域日益提高的要求, 全球化的挑战;培养责任感, 有能力和意愿在个人人生规划和公共生活中行事负责,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双元制”教育模式、职业标准、企业培训标准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产生、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等内容, 以此为鉴, 对我国的高职教育提出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 李晓玲.行为导向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 2002, 11.

[3] Abbidung1:Geistiges.Tun’als Voraussetzung.

上一篇:班级管理中的“三力”建设探析下一篇:浅谈词汇附带习得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