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体能训练在我校军事体能训练中的应用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军人体能是战斗力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战争形态的转变,信息化战争对于军人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切实提高军事体能训练的科学性。本文通过对数字化体能训练的含义及在信息化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述,从数字化体能训练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我校学员在军事体能训练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并为我校数字化体能训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提高我校学员军事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关键词:数字化;体能训练;应用;

2020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央军委军事训练会议时指出,要强化科技练兵,增强官兵科技素养,加强新装备新力量新领域训练,发展先进训练手段和方法,大幅提高训练科技含量。在军事体能训练中强化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军事训练效果,这是军事体能训练的迫切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基础保障。在信息化智能化战场中,尽管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形态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但军人体能在战斗力构成中的作用与承载战斗力的作用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相反,现代信息化战争对军人的体能素质和身心适应能力则提出了更高、更为全面的要求。为切实提高军人的体能素质,提升部队战斗力,以适应战时的需求,军事体能训练应借助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训练手段和方法,实现科技练兵、科技兴军。

一、数字化体能训练的释义

数字化体能训练是应用现代科技方法手段在整个体能训练过程中通过实时测量、评估的数据来监控训练质量,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训练过程实施调整的一种训练方式,它对于提高学员体能训练效率、实现学员体能训练的精确个性化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体能训练在竞技体育领域的应用研究较为广泛,但在军事体育训练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传统的军事体育训练一直采用的是以主观和自身经验为主的训练方法,在训练过程中,组训者只是单纯凭借肉眼、自身训练经验以及受训者的主观反应对动作质量和训练效果进行指导分析,受训者也只能通过多次的重复动作练习来掌握技术动作,这样不仅会大大降低训练效率,而且会增加军事训练伤病的发生,成为限制“提高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在军事体能训练过程中,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收集受训者的训练数据、监测受训者的身体状态、分析受训者的动作结构、制定个性化的训练内容、检测可视化的训练效果,实现数字化体能训练,从而有效提升体能训练的科学化水平,防止训练安全事故发生,为实现强军目标贡献科技力量和智慧力量。

二、我校军事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数字化体能训练是当下军事训练的发展方向和热点话题。目前,我校军事体能训练在数字化体能训练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训前评估的认识相对缺乏;训练负荷的调控不够科学;技术动作的分析不够精准;训练数据的管理比较落后;训练内容的实战性不够突出。

(一)训前评估的认识相对缺乏

大部分学员在进行军事体能训练前,并没有对自身的身体机能状况和功能性动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与认识,特别是对于身体关节的活动性与稳定性。如果功能性动作出现问题,那么在后期完成复杂动作的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代偿或错误动作,产生不必要的能量泄露,甚至造成训练伤病的发生。每年一次的体检完全不能够满足当下实战化训练的需求,虽然有单位开展了功能性评估,但是并没有形成系统性,即使有也只是个别少数的。

(二)训练负荷的调控不够科学

“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的训练,没有恢复的训练是危险的训练”,判断一节训练课的好坏关键在于能否对整个训练过程中的训练负荷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学员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往往只是凭借自身的主观感觉或运动心率来调控训练负荷,对于训练负荷的把握不够精确,从而影响训练的质量。每个机体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所有参训者采用一套相同的训练方案和内容必定会产生不同的训练效果,对受训者体能素质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技术动作的分析不够精准

技术动作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运动表现。任何一项训练课目,对技术动作都有一定的要求,高质量的技术动作可以带来高效的训练效果。在动作技能的初期训练阶段,教员大多只是凭借肉眼和训练经验对学员的技术动作进行指导,学员对于技术动作的掌握也只能简单的依靠多次重复的动作练习来实现,对于技术动作的掌握情况缺少一个直观有效的反馈,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训练的效率,甚至造成疲劳伤病的累积。

(四)训练数据的管理比较落后

“没有数据就没有训练,没有监控就没有训练”已逐渐成为高水平训练的基本准则。对于训练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已成为现代体能训练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制定体能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目前,我校对于学员训练数据的采集与管理仍停留在初级信息管理层面,缺少对训练数据的实时采集、统计分析、横纵向比较等,从而使学员无法及时掌握自身训练状况,影响训练的效果。

(五)训练内容的实战性不够突出

我校学员在进行军事体能训练时,只是注重进行一些全军通用训练科目的训练,如单双杠、100米、3000米、基础体能组合、400米障碍等,训练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毕业联考课目之上,有关火箭军兵种专项体能方面的训练内容相对较少,并且在训练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结合火箭军的作战环境与特点,造成军事体能训练与未来战争相脱节,阻碍了体能训练的实战化训练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我校数字化体能训练对策分析

数字化体能训练是未来训练的重点方向,抓好数字化体能训练的创新方式对提升学员的军事体能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为进一步完善促进我校数字化体能训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对训前评估的认识;加强对训练负荷的科学调控;提高对技术动作的精准分析;加强对训练数据的智能化管理;加强实战化训练。

(一)提高对训前评估的认识

“评估就是训练,训练就是评估”,应将身体评估作为训练的首要内容。人体运动表现金字塔由功能性动作、运动表现、动作技术三个层次组成,功能性动作作为金字塔的底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运动表现的提升。对于学员来讲,在进行体能训练前,首先应对关节的活动性与稳定性进行评估,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专门的体能训练计划。例如可以通过数字化肌肉功能评估仪对学员的肌肉功能进行评估。此外,对学员的身体机能水平进行检查也是必要的,特别在重大演习、毕业联考、联合训练、跨地域轮训等关键时期,随时监测受训者的机能水平。

(二)加强对训练负荷的科学调控

体能训练过程是基于周期训练理论(刺激-疲劳-恢复-适应)的良性循环过程,在训练过程的不同阶段对训练负荷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使人体的最大运动潜能在适当时期得到最大化发挥,并保持运动健康。对于我校学员来讲,应充分利用数字化的科学诊断系统,在训练过程中选取可靠的身体指标,对训练负荷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例如利用便携式可穿戴设备对学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心率、血压、物质及能量代谢等生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判断身体对于训练负荷的适应程度,从而进一步及时调整训练负荷,以便提高训练的效果。

(三)提高对技术动作的精准分析

利用运动视频分析软件可以对学员的实际技术动作与标准动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自身技术问题,找出与标准技术之间的差距,帮助学员自主纠正错误动作,提高训练的效率和科学性。例如在进行单双杠、400米障碍等高难度技术动作训练时,可以在训练场上安装运动视频分析软件,分别从正面、侧面等不同角度捕捉学员动作轨迹,并与标准动作进行对比分析,及时为学员提供更加直观的视觉反馈信息,加深学员对于高难度技术动作的理解,帮助学员快速掌握技术动作,提高训练的效率。

(四)加强对训练数据的智能化管理

运用大数据处理技术为全校学员建立军事体能训练大数据管理平台,对每名学员的训练、测试、考核等各类数据进行全过程、全维度的管理。通过对训练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及时准确的掌握每名学员在不同阶段的训练状况,并督促学员进行训练,提高训练的自觉性。学员也可通过对自身不同阶段的训练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与他人之间的训练差距,从而合理调整阶段性训练计划,提高训练的科学性。教员也可根据学员的不同问题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弥补学员的训练短板,从而促进每位学员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加强实战化训练

在体能训练过程中转变训练理念,充分认识“体能是战场入场券”的真正含义,紧密结合我军作战任务的特点及规律,根据未来信息化战争对火箭军官兵的体能素质要求,进行专项体能训练,切实提高我校学员军事体能训练的实战化训练水平。例如在进行专项体能训练时,可以采用情景模拟训练法,充分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模拟高温、高压、密闭、狭小空间等战场环境,将训练内容与战场情景结合起来,切实做到人与武器装备、人与战场环境、人与作战样式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军事体能训练为战场服务,切实提高军事体能训练的实战化训练水平。

四、结语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唯有跟上时代与科技发展的步伐才不会落伍。在实现伟大的强军目标征程中,军事体能训练要在“科技+”“智能+”“网络+”、数字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紧跟步伐,提升智能训练系统研发,强化科技训练水平,增强官兵科技素养,完善数字化管理,实现军事体能的科学训练,为“能打仗、打胜仗”的军事斗争奠定扎实基础,为科技练兵、科技强军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林建棣,周先明,包瀛春,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体育训练教程[M].北京: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2018:12–15.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格雷·库克.人体运动平衡:基于功能性动作筛查的身体评估与训练[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4]赵波,宋杰,吴涤.数字化技术在军体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军事体育学报,2020,39(1):20–22.

[5]申玉波,叶伟,刘洋.智能化军事体能训练现状与对策分析[J].军事体育学报,2020,39(2):7–10.

[6]闫琪,廖婷,张雨佳.数字化体能训练的理念、进展与实践[J].体育科学,2018,38(10):1–12.

[7]李蕊.体育运动数字化训练系统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07:1–4.

[8]林景宏,王景波,张学进.紧贴实战落实《大纲》要求推进航空体育训练创新发展[J].军事体育学报,2016,35(2):11–13.

上一篇:个体箱庭中职生的特点下一篇:简析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创新路径